新资本(8篇)
1.新资本 篇一
《新资本论》读书笔记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慨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货币购买力下降,房产泡沫太多。但其实,这些口语化的抱怨背后,是一个一般性的和世界性的普遍问题:资产价格涨幅总是比老百姓收入的增速快得多;虚拟经济的涨幅总是比实体经济的涨幅快得多;从更广阔和更一般的视野来看,虚拟经济、虚拟资本、金融资产的增速或积累速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真实经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增速或积累速度。西方发达国家出现这个奇特现象已经有30多年了,新兴市场国家出现这个现象则是过去10年间的事。某些流动性金融资产(包括可买卖的股票、债券、外汇、衍生金融产品等等)的规模和价格的增长速度甚至还要超过房地产规模和价格的增速。而这些问题,正是作者在本书中所要探索和解决的。作者立足于开放的国际化大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深度剖析中国经济的发展国策和企业发展战略;采用全新的思路,深度解读对外资和跨国公司进行规范管理的完整思路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发展的策略。全书分为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危机和救赎三卷,视野宏观,气势磅礴。
作者在书中提出全球经济“脱实向虚”的概念。它具体表现在:首先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越来越大。其次金融业的地位从实体经济的“仆人”变成“主人”,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主导和支配着实体经济和物质资本的投资和积累,货币和金融市场成为整个市场体系里最具有权力的市场。同时利率和汇率等最重要的价格信号与实体经济的基本面基本脱节,资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投机和预期决定汇率和利率,它们反过来左右和决定实体经济的投资和消费。最后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的积累速度远远超过真实GDP、人均收入和人均工资的增速,导致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恶化
作者认为当今人类经济已经进入全球金融资本主义新时代。如果不站到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全球商品服务市场、全球货币金融市场体系的新视角和新高度,将完全无法理解当今人类经济体系所面临的根本性难题,更无法找到改革全球经济治理、实现全球经济持久复苏的正确方略。而这正是本书的出发点。作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历史,论述了如何解决国家主权与宏观经济政策独立的矛盾,并探讨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未来的救赎之策以及中国战略。
作者在讲述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时提到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40多年,全球经济体系的内在结构终于从量变转为质变。以全球性货币金融市场、全球流动性金融资产、全球范围内虚拟经济与真实经济相背离为显著特征的全球金融资本主义,已经成为支配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体系。人类经济已经进入全球金融资本主义新时代。
然而现在流行的传统教科书经济理论仍是产业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理论,相信产业资本居主导地位,决定经济体系价格体系和分配制度,相信实体经济支配虚拟经济。但是在全球金融资本主义时代,上述一切皆颠倒过来。虚拟经济支配实体经济,货币金融决定实体经济的价格体系和分配体系;大宗商品价格被完全金融化,与实体经济供需脱节;企业不再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市值最大化。作者认为之所以2008年金融海啸过去多年之后仍无解;世界各国采取了所能够采取的一切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复苏却依然疲弱乏力;量化宽松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和全球流动性,真实经济的信用供给和需求依然萎靡不振;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几乎完全失效;是因为传统的经济学家所习以为常的理论模型和思维方式已经过时,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正以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力,猛烈冲击着封闭经济模型和旧的思维方式。如果不站到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全球商品服务市场、全球货币金融市场体系的新视角和新高度,我们就完全无法理解当今人类经济体系所面临的根本性难题,更无法找到改革全球经济治理、实现全球经济持久复苏的正确方略。
书中许多理论看似深奥而遥远,实际上,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就可以用它来解决。读完这本书,让我在看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时,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
在此我想拿最近资本市场最热的新闻深圳的宝能系大举收购万科股份一事为例来分析。宝能系耗资数百亿元人民币强势入股在深交所上市的万科A股票,目标直指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对于宝能系的大动作,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日前回应称,宝能系不配当万科的大股东。宝能耗资数百亿元人民币在资本市场收购另一方的股票,让万科A的股票近日连续拉几个涨停板,近一段时间以来涨幅近七成,表现相当惊艳,给比较平淡的A股市场带来一大兴奋点。但宝能如此动作的背后到底是什么目的?如此做法是否会引发下一次股市危机甚至金融危机?宝能与万科谁会笑到最后?真正的赵家人又是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究的。
我在百度上查询了一下收购与被收购方的背景。宝能在深圳起家,由潮汕商人姚振华掌舵。这一之前在业界籍籍无名的企业,通过旗下的钜盛华、前海人寿等“一致行动人”,从今年开始持续收购万科A股票。由于收购方分成多个账户进行,因此成功规避监管方面披露信息的义务。宝能系目前已经拥有万科超过两成的股票,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而万科实际上作为房地产市场的龙头企业,无论是品牌、信誉度、业界口碑以及管理规范都在业界首屈一指。但万科从管理结构上讲,强调股权分散,在宝能系入股之前,最大股东华润集团持股也仅有15%左右。这样的持股结构与西方的一些知名公司比较类似,但在资本的强势攻击下却显得比较脆弱。
对于宝能系收购股票的行为,很多人表示就像是一个野蛮人突然出现在贵族门口。其实对于宝能,万科方面有过态度转变,一开始对于购买股份持欢迎态度,今年中国股市曾经经历过一波大幅下跌,很多企业都拿出资金增持自家股票,万科也不例外,当时有人愿意买当然很受欢迎。但半年前,当宝能系持有万科股票达到10%的时候,王石就曾找姚振华面谈,提出了“不欢迎”的观点。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宝能的信用不够。有很多人质疑,宝能系的问题可能不光是信用,资金来源本身可能有问题。特别是宝能系掌门人姚振华的出身以及发家史,也引发很多争议。不过,各种传言是否属实,目前没有权威消息。而作为政府方面的证监会则将其认定为是市场行为,称市场主体之间收购与被收购行为是属于市场自身行为,只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监管层不会进行干预,但前提一定是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12月18日,万科紧急停牌,理由是万科正在筹划股份发行,用于重大资产重组及收购资产,意图就是旨在稀释宝能股份。同时,在股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宝能系继续增持也会提高成本。不过,任何资产重组计划都需要股东大会通过,现在宝能系的持股已经超过两成,万科能否找到更多赞成票以通过自身的计划、以及是否有资金愿意高价来参与购买还不确定。实际上,对于中小股民来说,股票上涨才是王道,他们可能并不在意谁是大股东,这也增加了王石拉拢小股东的难度。
万科和宝能之争,基本撕裂了中国整个社会群体,不管是在哪个场合,在哪个微信群,支持万科和支持宝能的两派都泾渭分明,都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一场商战,让整个族群分离和对立。中国过去是一穷二白,为了解决温饱而努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重要观点,鼓励大家积极从事经济活动,追求金钱和利益,但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财富的积累,中国已经完全解决了温饱问题,如果继续鼓励一切向钱看,而不管获取金钱的途径和手段是否合法,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险。
在这场纷争中,如果我们只谈论道德和情怀,只争论出身和资本,实际上我是支持宝能的,但是资本市场的健康成长,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谈论道德和情怀,更需要追寻资金的合法、合规性、是否涉及内幕交易等,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和焦点,也是万宝之争不能回避的事情。如果我们只看重股价的短期上涨,而不追究资金和操纵股价是否合规、合法,那么就是不论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必将使得大量投资者追求短期投机,而不顾未来的长远发展,会使得整个股市健康的价值体系受到摧毁。
宝能大量通过高杠杆资金,通过短期资金进行长期并购,已经为下一次股灾埋下了重要的隐患,而且这些保险资金是杠杆上加杠杆,杠杆已经远超股灾前的券商杠杆,这已经比过去股灾还危险得多,不仅仅是股灾,可能会导致整个保险资金体系发生金融危机,因为这些举牌和并购的行为是建立在杠杆加杠杆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大量的短期投机资金来源并不合法的基础上的,如果放任下去,虽然短期股价上涨了,但是随时可能发生新一轮的股灾,发生中国历史上的首次金融危机,这是很可能的。保险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合规性,资金是否涉嫌洗钱,是否挪用银行贷款,以及来自银行存款,都是我们需要深究和弄清的事情,而且这些都是不能触碰的红线。
当前中国,最有价值的不是货币,因为货币已经高达130万亿,而且还处于高速增长中,也就是中国不缺资本,但中国最缺的是优秀的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真正优秀的企业家在中国是非常稀有的资源,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保护。如果我们放任高杠杆资金的恣意妄为,放任高杠杆投机资金的违法、违规,那么中国整个社会的企业环境将会急剧恶化,所有的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都将处于高度不安状态,今天是招行,明天是民生银行,现在是金地和万科,接下来是格力,中国所有的优秀企业都会被高杠杆的投机资金一一斩首,这无疑是一场灾难。
总而言之,这场收购与反收购战,就看万科管理层能把股权稀释到什么程度和宝能到底能撬动多大杠杆了。资本都是逐利的,这场百亿级别的资本大战让人见识了资本的力量,很多人感慨努力创业最后都可能是为资本打工。资本如此强势介入,是否会推动社会进步,目前还是未知数。但可以预知的是,这一大战无论如何收场都会对资本市场乃至经济本身产生影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资本非常重要,但如何善用资本是每个创业者甚至监管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经济,金融,资本,杠杆,股权稀释,这些看似高大上的词汇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便是最好的收获。总而言之,在拜读完这部高深的著作后,我觉得我看问题的视野拓宽了,分析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我想,这便是我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吧。
2.新资本 篇二
20世纪60年代, 舒尔茨 (T·W·Schultz) [1]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 明确了人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并且还找到了度量它的办法, 为这一概念的深入人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人力资本理论注意到了劳动力在生产中的作用具有异质性的特点, 在此之前, 劳动力在生产函数中是同质的, 具有相同的生产能力, 用一个代表性劳动者就可以代替了。人力资本理论从指出“劳动者的异质性”方面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提高了生产函数和经济增长理论跟现实的拟合性。但是, 理论假设中还有一处明显与真实世界相差很远, 那就是假定劳动者之间没有互动, 或者只有机械互动, 即, 劳动者之间要么不需要协调, 要么可以进行“零摩擦”的合作。按照这一假设, 具有相似初始禀赋 (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等) 的国家和地区应该具有相似的经济增长路径, 但是实际情形却是, 国家间的“趋同效应”几乎难以察觉, 相反的趋势倒是特别明显。由此, 人们意识到仅仅强调人自身的能力 (人力资本) 是不够的, 要想更加准确地模拟真实的生产活动, 人际互动必须加以考虑。于是, 作为“影响人们社会互动的社会网络、信任和规范”的“社会资本”应运而生, 并且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领域。社会资本理论突破了以往经济增长理论中仅仅考虑个人因素的局限, 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因素纳入了研究范畴, 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经济增长中人的作用方式。从人们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不难看出人的因素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没有哪一个子目标的实现能够离开人的参与。然而,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打工潮”已经将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卷入城市或者沿海发达乡镇企业, 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十分普遍。目前, 不少农村地区只剩下所谓的“386199部队”, 即只有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乡村。这一部分农村人口即使能够勉强参加劳动, 也是弱质劳动力资源, 不仅不能让其它与之相配合的资源充分发挥效用, 而且缺乏提高生产率的意识和能力, 这一状况使得新农村建设面临“人手”和“人脑”的双重缺口。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 农村社会资本的缺口也日益凸显,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三个难题。
解决“人手缺口”问题并不困难, 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即利用国家支农资金兴建项目, 农民不必背井离乡就可以在家门口打工, 节省了农民的转移成本, 增加了相对收益, 自然可以吸引到足够的劳动力。目前, 我国农业与非农业产值结构约为15∶85, 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有能力反哺农业。2006年, 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 比2005年实际执行数增加了422亿元, 增长了14.2%。[2]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预计到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加资金15万亿至20万亿人民币。[3]这些资金流到农村, 可以为农村带来劳动力, 弥补“人手缺口”。至于“人脑缺口”问题的解决, 则不是那么容易, 因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而且从接受教育或者培训到积累一定的人力资本之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 不太可能在短期内积累起超过“人力资本门槛值”的存量 (任何资本, 只有在跨越了一定的存量要求之后, 才能发挥作用, 这个存量要求被称为门槛值) 。如果将新农村建设当作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 而不是一场短期的运动, 那么“人脑缺口”的问题也可望通过对农民进行有关特定项目的短期培训和长期的常规教育而得到有效地解决, 温铁军等人在河北等地开展的“乡村教育”和开办的“农民学校”就是不错的尝试。贺雪峰等人在湖北洪湖、荆门等地组建的“老年人协会”, 则是从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将农民组织起来, 让农民在这种文化民间组织中学会或者重温集体行动的方式, 为农村自组织领导人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贡献的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脑”。另外,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政策, 也有助于弥补“人脑缺口”。
相对于“人手缺口”和“人脑缺口”, “社会资本缺口”是个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 农村社会资本总量匮乏, 结构不合理。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 村庄的地理界限逐渐模糊, 传统的伦理道德力量和舆论约束力日渐弱化, 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具有自利甚至损人利己的倾向, 乡村逐渐从一个“熟人社会”变为一个“半陌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 依靠传统的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网络以及蕴含在其中的信任和规范就足以维持秩序, 制止集体行动中的“囚徒困境”和“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在陌生人社会, 以法律为代表的正式制度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 如果市场制度和法律机制设计得足够精致, 这种作用将会更加显著。但是, 在半陌生、半熟悉的社会, 传统的社会资本几近崩溃, 而法律等正式制度尚未站稳脚跟, 没有有效的约束人们行为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人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难免感到迷茫, 进而行为失范。[4]新农村建设不能依靠个人或者一家一户的力量来进行, 相反, 绝大多数项目具有公共品的性质, 村民集体行动的机会将会非常多, 因此, 社会资本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竟, 农村曾经是古道热肠、民风淳朴的代名词, 而且大部分农民都不愿意离开寄托了祖祖辈辈情感的家乡, 那么, 重建农村社会资本, 让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效应将是大有可为的。
重建社会资本, 不是要恢复传统社会资本中的“三缘”关系网络、只给予家人和亲友的特殊信任和狭隘的义气式的互惠规范, 而是要构建一种新型的现代社会资本, 这种社会资本是一种有利于人们展开有益的社会互动的非正式制度。在现代社会资本的环境中, 行为主体的关系网络不仅限于“三缘”网络, 而是可以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甚至包括陌生人。人们也不再只信任熟人, 而是敢于在法律的保护下, 相信任何人。人们的互惠规范主要以效率原则为指导, 而不是传统的人情原则占主导地位。现代社会资本体现为更广泛的关系网络、更普遍的信任和更理性的互惠规范, 这种社会资本与传统社会资本一样能够传递信息、促进合作, 却不像它一样具有排外性和封闭性。而且, 现代社会资本能够更好地与现代法律制度、市场制度等正式制度相容, 并在它们的强制力量的保护下, 有效地避免传统社会资本的消极影响, 发挥更多更好的积极作用。重建社会资本需要农民、民间组织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农民在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的同时, 要积极参与社区集体活动, 发扬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知恩报恩等传统美德;民间组织要在维护和争取组织成员利益的同时, 以开放的心态与其他组织建立联系;政府应该为农民参与集体活动创造机会, 鼓励农民自组织的建立, 制定正式的法律法规为农民进行社会互动保驾护航。
三、社会资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采取多种方式动员农民广泛参与;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 加快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发展农村文化设施, 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资本在增强农民市场主体能力, 鼓励农民参与集体活动和形成集体凝聚力中都能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防止“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社会资本是一种影响人们社会互动的非正式制度, 包括关系网络、信任和互惠规范。在关系网络中, 每个人都跟其他若干个人紧密相连, 信息的传递十分便捷。作为网络成员的村民, 其在集体行动中的表现是公开信息, 是他人形成关于该村民行为预期的先验信息, 决定了他人与之交往时采取策略的类型。具体来说, 如果村民甲在集体行动中发送出“搭便车”的行为信号, 那么这一信号将很容易被其他村民识别, 他人要么直接对其采取惩罚措施, 如强制他出钱出力、孤立甚至将其驱逐出网络等;要么间接地让他的计划落空, 如中止集体行动, 或者变更参与集体行动的规则。在信息比较充分的环境中, “搭便车”者无处遁形, 享受不到免费的好处, 反而可能受到惩罚, 得不偿失, 自然少有这种事情的发生。
2.激励合作均衡的出现
在有较高社会资本存量的环境中, 人们因为互动频繁, 进行重复博弈的概率很高, 容易培育出互信, 即相信对方不会选择对自己不利的策略。一旦大家尝到了信任的甜头, 跟别人合作的互惠规范就确立了。相反, 如果村民甲在一次交易中采取了不合作的行为, 那么其他村民要么不愿意与之交易, 要么在与之交易时也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前者将减少甲的交易机会, 获利机会也就随之减少, 总收益也必将减少;后者会导致无谓损失, 也必将减少甲的总收益。因此, 在社会资本存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成员之间的交易都会达到合作均衡的结果, 有人甚至将社会资本定义为“能够促进合作行为成为均衡结果的社会结构”。[7]在集体行动中, 如果大家都采取合作策略, 那么社会效率将会得到极大地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 合作能够让村民发自内心地积极参与建设, 提高参与率, 还能够提高参与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形成农民自组织
中国社会自古就是“哑铃型”结构——一头是强大的政府, 一头是众多分散的个人或者家庭, 连接二者的自组织向来不发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农村地区, 更是缺少农民自组织, 使农民蒙受了很大的损失。作为买方, 分散的小农户无法与有严密组织的企业谈判, 只能成为农资市场的价格接受者。近年来, 国家对农民进行了大量补贴, 但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扬几乎将农民获得的这点额外好处抵消殆尽。作为卖方, 成千上万的农户在市场上提供着几乎同质的产品, 彼此竞争, 又由于农产品易于腐烂、保鲜技术落后、需求弹性不足等原因, 农民只能再次成为价格接受者。如果有了各种农民自组织, 那么农民就有了跟各市场主体谈判的能力, 就有了部分定价权。在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技术含量不断上升的今天, 自组织还能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等各种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为农民增收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在农村公共品供给和维护中, 自组织通过减少“搭便车”行为, 促进合作均衡的出现, 为解决这种集体行动的困境提供了出路。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和农民共同的努力, 自组织是二者之间进行沟通和监督的桥梁, 不仅有利于民意的上传, 也有利于政策的下达, 交流的渠道畅通了, 政策的执行才能更合民意, 更有效率。在社会资本存量较丰富的环境中, 人们容易达成共识, 建立、运作、管理自组织才能成为可能。
总之,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特别重视人的因素, 既要重视人自身的能力——人力资本的作用, 也要重视人际互动的能力——社会资本的作用。对前者的强调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共识, 而对后者的作用则认识得不够, 因此, 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然而, 社会资本的作用也不能被夸大, 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 它只能与正式制度相容, 并在后者的强制力的保护下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规避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2〕郭代模, 杨舜娥, 李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财政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 2006, (45) .
〔3〕赵建华.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建设新农村需15万到20万亿元[N].中国新闻社, 2006-07-29.
3.新三板:武汉资本市场新引擎 篇三
经过6年的努力与争取,武汉东湖高新区申请“新三板”扩容试点在今年7月终于获得了国家批准。
新三板主要是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股份转让和股权私募服务。因其挂牌企业均为高科技企业,而不同于原转让系统内的退市企业及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故被称为“新三板”。
在我国,经过近6年的发展,“新三板”已逐步成为科技型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顺畅流转的平台,创业投资与股权私募基金的聚集中心,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资源的“孵化器”和“蓄水池”,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演练场”。
对武汉来讲,获批“新三板”试点,不仅能让武汉打造中部金融中心更具实力,更重要的是“新三板”能够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真正促进产业升级。
一个显见的结果是,“新三板”开板后,金融中心应具备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等要素在武汉基本配齐,加之20多家金融机构在汉建立后台服务中心,武汉打造中部金融中心的骨架更加雄伟、清晰。
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
6年来,武汉一直在为试点新三板做着准备。在东湖高新的“资本特区”,为了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入驻,武汉市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拿出“真金白银”,针对资本特区在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新业态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截止目前,武汉已有3家银行总部、2家证券公司总部,外资银行数年位居中部第一,人民银行、外资银行分行等大多管辖湘鄂赣三省。尽管在武汉,如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武汉光谷联合产区交易所等交易机构已在“遍地开花”,但还是缺乏重量级的金融交易市场。
为了推动新三板试点的获批,早前,武汉市还成立了一个由市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具体申报工作由东湖开发区运作和筹备。6年的坚持不懈,武汉最终圆梦。
“光谷获批‘新三板’条件早已成熟,高校与民营资本嫁接非常充分。”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高新示范区每个省市都有,但是没有光谷这么规范,光谷已纳入战略规划,以光谷的优势,没有理由不纳入“新三板”。
显然,“新三板”能成为助推武汉金融发展的“新引擎”。甚至有专家断言,“新三板”扩容具备标志着武汉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上,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分管金融的武汉市副市长邢早忠表示,“武汉市还将积极争取柜台交易试点。”来武汉挂职前,邢早忠是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综合管理部主任,资深业内人士。
据悉,这一试点与多年前被关闭的“武汉柜台交易市场”不同。新的柜台交易将由国家证监会选定区域性券商进行试点,且有两条红线:一是股东人数不超过200人;二是不能进行竞价交易。
按此前证监会管理层设想,在全国推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区域性股份转让市场(或称柜台交易市场)、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主板等不同类型。未上市的公司,先在区域性市场交易,达到一定条件后转为“新三板”,再壮大后转入A股的创业板、中小板。
打造中部金融中心是武汉一直以来的追求。“新三板”的试点,为武汉配齐了打造这一梦想的要素——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至此,武汉离梦想又进了一步。
武汉的“姿态”
在筹备试点的同时,武汉也在想方设法的鼓励更多的高新企业参与到“新三板”中来。
6月7日,武汉东湖高新区出台措施,对上“新三板”企业奖励70万元,加上武汉市的50万元奖励,总计达120万元。
“企业经证券机构辅导,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奖励20万元;备案材料被正式受理的,再奖励20万元;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再奖励30万元。”东湖高新区发展改革局局长汪志忠表示,之所以分步奖励,是因为企业前期准备需要成本,每一步政府都给予奖励,更能激发企业筹备“新三板”的积极性。
就在奖励措施出台当日,亿房信息等9家成功完成股改的企业,就分别获得20万元奖励。也就是说,企业从股改到上市,所需的100多万元的成本,政府奖励可基本弥补。
目前,东湖高新区“新三板”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已有40家企业与券商签订“新三板”辅导协议,并储备200多家后备企业梯队。东湖高新区获批“新三板”之后,预计首批挂牌企业不少于10家,签订正式辅导协议的企业不少于50家,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将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中小企业迎来“撑杆跳”
6月证监会发布《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股票转让和定向发行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与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核准及上市公司监管等有关规定相比,在核准内容、监管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区别,进一步体现了简化行政许可、放松行政管制,促进市场主体归位尽责的市场化原则。
“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实际上是为‘新三板’提供一个发行、转让与监管的运行规则。这将有利于规范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在‘新三板’的挂牌、定价、转让、发行或再融资,这是打通高科技非上市公众公司进军‘新三板’的法定通道,‘新三板’的推出,将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广泛的融资平台。”董登新表示。
值得指出的是,征求意见稿还将会对非上市公众公司建立快速融资豁免制度。对定向发行后股东累积不足200人或在12个月内发行的股票累计融资额低于1000万元的非上市公众公司,不要求其向监管部门申请核准,可自办发行、事后备案,真正为企业小额快速融资建立绿色通道。
“中小板和创业板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非常好的平台和通道。支持小微企业上市融资,最好的办法就是扩容新三板。为中小板和创业板孵化更多的企业。”董登新说
目前中国创业板挂牌公司仅200多家,急需扩容,而能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都是优质企业,很少存在融资的问题,往往真正需要融资的企业往往又不能达到上市要求。因此,新三板作为场外市场能充分发挥融资功能。
据了解,不同于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股票上市发行所采用的审核制,“新三板”挂牌实行备案制,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向中国证券业协会进行推荐,挂牌过程中主办券商享有主导权和判断权,挂牌流程时间短、效率高。
“湖北有不少企业想到创业板上市,这给了他们一个很重要的机遇。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期待着比较好的准入机制。”董登新表示,无论如何,对于湖北的民营企业来讲,“新三板”获批都是重大的利好。
据武汉市金融办的最新披露,目前,“新三板”运行规则、操作程序均已成型,只待宣布开板时间。
4.(新)人力资本复习题1 篇四
企业通过市场机制,经过人力资本配置、投资与开发、激励和控制、保护和经营等环节将人力资源由社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源和资本,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实现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的过程的同时,取得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
2.企业二维产权结构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企业组织结构中物质资本所有者与异质型人力资本所有者一分为
二。由于异质型人力资本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稀缺资源,并且这种资本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特性,对企业的经济贡献率增大,这样原来的一维产权结构处于不均衡状态,如果不创新,各主体都无法获得潜在的经济利益,这时需要建立新的制度均衡,即企业二维产权结构。
3.显性人力资本
当隐性人力资本通过价值创造过程生产出能为企业增加未来净现金流量的一种无形的智力资本,可以把这个过程称为人力资本的显性化过程,这种智力产品本身可以看成是企业显性人力资本。它是可以被企业控制的、已得到固化的资本,不容易因人员流动而流失,4.人力资本产权
是指人力资本所有权在社会经营活动中运用的各种相关权利的总和,是一个产权束结构,包含了产权的不同方面的特性。
5.委托代理关系
现代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是这样一种关系,即委托人(股东)授予代理人(经理)以决策权,要求代理人以委托人的利益为准绳进行工作。但是,在双方都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假定下,委托人的目标与代理人的目标往往很难保持一致。
6.人力资本适用率
即企业能否用其所长,反映了企业对整个组织中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情况,当配置得合理,个体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越容易发挥。
7.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就是蕴藏于知识中,以知识形态存在和运动,在商品货币关系中以商品价值形式追求增殖的价值。
8.特许经营权:
能够给企业带来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的无形资产,是授权主体按照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约定授予申请人在一定地区、一定期限内生产、经营某项业务或某类产品的特别权利。
9.技术秘密
英文“Know-How”,使企业生产经营中使用的未公开的、未申请专利的知识和技巧,它包括各种设计资料、图纸、数据、技术规范、工艺流程、材料配方技术资料,也包括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等掌握的不成文的知识、经验、技巧和诀窍。
10.人力资本发挥率
即表示拥有人力资本的个体的努力程度如何,这反映了企业的激励管理的水平。
11.组织资本
组织资本是一种显性人力资本的形式,它并不是组织内个体人力资本之和,即员工们的健康资本存量和教育资本存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根植于组织关系之中,由企业投资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关系所形成的资本形式。
12为什么人力资本需要激励管理?
人力资本是一种“主动资产”,使人成为最难监督的生产要素,特别在脑力劳动中,劳动的监督则显得更加困难,而且监督成本也十分高。人力资本所有者完全控制着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当人力资本产权受到限制或侵害时,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使企业所有资产的经济利益价值顿时一落千丈。监督者要减少被监督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只有创造一种能使人力资本拥
有者自我约束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不是强加给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惩罚机制,而应考虑激励机制,否则,对人力资本的压榨会造成其产权的残缺不完整,迫使所有者关闭一部分人力资本,不为企业所有。一个理性的企业当然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更好的途径是以激励为主,辅助适当的惩罚机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13影响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
(1)企业员工的动机
(2)企业员工的心理能力
(3)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内容的匹配性
(4)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和方法的可靠性
14影响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
(1)资本价格水平
(2)人力资本投资物品和服务的价格
(3)人力资本的生产技术和效率
15能级对应配置的理论
(1)设立合理的能级结构。
不同的企业层级需要拥有相应的人力资本的能力与之相对应,人的能力与企业管理层级的相互间的对应程度标志社会的进步和人力资本配置的优化程度。
(2)能级的对应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过程。
人的能力可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增强,也可能因年龄的增长、体力和智力的减退而下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企业对各个岗位的层级要求也不断变化,因此,应该经常地调整“能”与“级”的对应关系。
(3)不同的能级应表现为不同的权力、物质利益和荣誉。采用能级对应原理实施人力资本的结构性配置,可以达到双赢的目标。
16.请写出杠杆约束模型的公式,并解释个变量的意义。
左侧是企业的价值运转系统,力矩长度(L1)反映企业的资本规模,用企业非经营者股票比例反映;力强(W1)是指企业的股票增值性,反映企业股票增值可能性,但不反映增值的大小。右侧是企业中人力资本的工作系统,L2反映各类人力资本的影响力,当人力资本量越大,岗位越重要,在企业中影响力就越强,力矩就越大;W2反映企业人力资本的工作约束性,当持股额占其私人资本比例越高,则努力的程度越大。用公式表示为: W1·L1= W2·L
217人力资本产权的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是什么?
一般属性:
1.排他性。
2可分解性。
3.可交易性。
特殊属性:
1.人力资本所有权天然属于劳动者所有,具有个人私有的特性。
2.人力资本使用权具有劳资双方的共同控制性,且控制力主要集中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手中。
3.人力资本使用权与其收益权(包括发展权)具有完整性,不可分割性;人力资本所有权
与其收益权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
18.人力资本收益权计量的复杂性。
物质资本收益权是等量资本可获得等量报酬。而人力资本收益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许多的因素。
其一,人力资本价值的计量就比较困难。目前还没有相对统一的被广泛认可的计量方式。其二,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控制性,即人力资本的努力程度的计量也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异质人力资本与一股人力资本之间,决策型人力资本与管理型人力资本之间的收益权关系也是难以确定的。其三,人力资本收益权分配还受到人力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社会道德伦理因素影响和工会组织的干预。
19为什么说企业研发活动是重要的显性人力资本投资活动?
很少有人把企业研发与员工干中学联系起来,实际上企业学习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研发能力和水平的高低。
当企业取得了高水平的研发成果时,企业不仅获得的是显性人力资本的提高,而且也获得隐性人力资本的提高,这是用显性人力资本带动企业隐性人力资本。
换句话说,企业研发不仅带来企业的直接经济利益,而且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本价值,为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研发活动不仅是一项生产经营投资,而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显性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国家重视新技术运用,通过技术引进、自己研制或与引进并重,纷纷加大研究与开发的力度。
20为什么人力资本需要配置管理?
企业一方面缺乏急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但引进不来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分流不出去的问题。在一些企业中,既存在隐性失业现象,又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不能被辞退,形成人浮于事的现象。
21企业隐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意义
首先,由于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的涌起,现代经济增长不再主要依靠物质资源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所具有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就是说,现代经济增长所依赖的战略性资源由物质资源变为经过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这是一种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式。企业人力资本,特别是异质型人力资本,凭借其专业知识、技能及创新能力,进行的是高附加值生产,会明显产生投资收益递增作用。
其次,满足企业市场竞争的需要。现代企业经济是全球化、一体化经济,市场的竞争在不断升级,从产品竞争到销售竞争再到资本竞争,都离不开人力资本的竞争,不重视员工的培训投资,企业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逃厄运。
第三,提高企业的价值。隐性人力资本的培训投资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短期效益,也可以提高企业的长期效益。在培训投资中精心策划,从而导致企业效益提高和价值增值,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22.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于委托、代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契约不完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由于委托双方信息不对称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使得监督不仅困
难,而且监督成本昂贵。
(1)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指委托人和代理人掌握的信息在时间上不一致和在内容上不相同。具体表现为:
(2)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即由于委托人不能把代理人的行为后果与他所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区分开来,代理人可能把自己行为后果的责任转嫁到委托人身上而逃避风险。这种道德风险本质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隐蔽行为,监督成本很高。
(3)逆向选择是指委托人不知道代理人的某些信息,以致不能预测其代理行为,或者代理人有意隐瞒自己的实际情况,使委托人无法了解到代理人是否会更好满足委托人的要求,从而签订有利于代理人的委托契约。
23.试述人力资本产权的内涵
第一,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人力资本的市场交易提供一个公平的制度安排。市场交易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物的交易,而在本质上是一种产权交易。
第二,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种复杂的行为权。人们对生产要素进行交易,本质上就是各主体为了在交易后获取一束行为权利。
第三,人力资本产权是反映交易主体之间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范畴,对交易主体的行为边界还必须有明确的界定,以提高这种交易的公平性和效率,并且要实现各交易主体的利益目标。
24试举例阐述影响人力资本适用率高低的管理因素?(配置)
(25试举例阐述影响人力资本发挥率高低的管理因素?(激励)
26试举例阐述影响人力资本有效率高低的管理因素?(投资)
27.中国人力资本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用什么样的对策?
(1)问题
人力资源大规模闲置;
人力资本投资强度低,效益差;
体制因素阻碍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2)对策
把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基本国策和重要产业;
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实现适度人口目标;
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5.新资本 篇五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自我扬弃;部分质变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在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科技与信息化迅速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开始从工业经济步入知识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呈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新特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点,说明它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它正处在向更加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非爆发式转变的过程中。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观点与方法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对其作出合乎实际的理论解释,提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观点,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一、应当摈弃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错误方法与观点
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传统社会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没有正确解决这一重要问题而招致了严重的挫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理应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许多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变化进行了科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同时,在学术界也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观点,即认为无论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都完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改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对立的基本态势。徐崇温先生发表的《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界限》一文(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4期,以下简称为徐文),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徐文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而且也绝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界限,没有而且也绝不可能向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笔者认为,徐文观点存在许多纰漏之处。对此,笔者要在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方法、态度及其基本观点等方面同徐文作者进行商榷。
首先,从其内容来看,徐文观点包括这样三个具体论点:一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是资本主义本质的改变,而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二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具有了社会主义特征,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具有趋同性。三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会自行长入社会主义。很显然,这些论点的实质在于仍然坚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形态“非此即彼”的完全排斥论,坚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根本对立论,坚持“灭资兴社”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革命飞跃论。这些论点,尽管其表面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的,但实际上则是无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际情况、无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密切联系的客观现实,教条主义地照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某些业已过时的具体结论的结果,因而是脱离实际的理论观点。就其实质来说,这些论点仍然是斯大林为代表的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当前新形势下的翻版.是以往长期存在的固有观念的变种。因此,这些论点是难以看作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科学观点的。
其次,从其根据来看,徐文观点的提出有这样三个主要论据:一是主观目的决定论。徐文指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所采取的各种新措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与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决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二是客观效果有限论。徐文指出当代资本主义采取新措施的结果,只是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与社会矛盾,而没有也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三是和平演变论。徐文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只是改变了斗争策略,因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完全排斥和根本对立的基本格局。很显然,这些论据是主观化和绝对化的观点。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只要资产阶级自己不想或不愿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管它采取什么样的自我扬弃措施,都绝不会改变其资本主义制度。相反地,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是戈尔巴乔夫及其错误思想和路线。这是典型的“唯意志论”和“英雄创造历史”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用资产阶级的主观动机来论证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必然结果,完全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客观趋势的科学原理;用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政治背叛来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也完全违背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资本主义要么是实现根本质变,要么只是形式变化而绝不发生任何性质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制度要么保持不变、踏步不前,要么飞跃突变、一步到位。这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观点,而完全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从量变经由部分质变而到根本质变的科学原理。毫无疑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确实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确实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质变。但这绝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丝毫没有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没有实现总体上的根本质变不等于它没有发生局部性和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徐文在否认当代资本主义根本质变的同时,也武断地否定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引起部分质变的可能性,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方法与观点。
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由于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推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因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仍然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这同样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观点。它既没有看到或不承认当代资本主义自身自我扬弃、逐步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的客观现实,也没有看到或不承认现代社会主义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学习和广泛利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文明成果的现实情况。当前,和平与发展早已经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互相影响也成为不可改变的客观趋势。徐文根据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就断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仍然是根本对立的,既是有悖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逻辑的,也是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客观现实。
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研究综述论文 篇六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这一新阶段究竟应叫什么?怎样概括这一新阶段的特征,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一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
这是主流观点。李琮等人是其代表。他们认为,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转变时期,仍然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
二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
黄素庵、甄炳禧把20世纪9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称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李景治、向文华等人也持此观点。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资本加速向国际化发展,到90年代则呈现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结合在一起向全球拓展,当代资本主义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三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
法国学者德罗奈持此观点。他认为,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资本主义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四是社会资本主义的观点。
这是高放的观点。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从内部关系到国际关系,社会化的程度都越来越高,范围都越来越广,层次都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逐步增长,所以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即含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比之其他名称更为恰当、更为准确。
二、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变化
(一)生产力方面的变化
所有论者都认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发展进行了概括。
卫兴华、陆象淦等认为,在经济发展层面上,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加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也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在产业结构层面上,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下降。庞仁芝、周敏凯、陈国新等从生产力要素的新变化论述了生产力的变化。劳动者:劳动力结构变化很大,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素质显着提高;劳动工具:发生革命性变革,由传统的“三机系统”(动力机、工作机、传动机)发展为“四机系统”(增加了电脑控制机);劳动对象:人工合成材料的问世,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信息资源这一非物质资源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此外,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管理,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的运用,而获得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二)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
毅飞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一系列调整: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企业股权分散化。在劳资关系上,采取包括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求是》课题组则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政府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干预;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实行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庞仁芝认为,生产关系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发展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国家干预、管理和调节经济生活各个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表现出很多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卫兴华、陆象淦认为,在资本的国际化层面上,拓展了国际贸易空间,生产经营和资本流动国际化。常欣欣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资本的增殖与周转在全球范围进行,形成了资本的国际循环,使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三)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
许志功、姜鲁鸣、庞仁芝等认为,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又有新的拓展;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这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常欣欣认为,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还有两点变化: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的内外因素大大加强;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议会向政府转移。
(四)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1、当代资产阶级的变化。张仲秋、李会欣认为,当代资产阶级一是内部结构的变化,在家族资本家继续存在的情况下,经理资本家人数增加、作用上升;二是家族资本家对企业控制方式的变化,逐渐由直接控制过渡到间接控制。罗文东还认为,跨国资本家阶级开始形成。
2、当代无产阶级的变化。张仲秋认为,变化主要表现在:工人绝对数量增加迅速,素质提高;第三产业工人已占主体地位;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庞仁芝认为,工人阶级构成日趋复杂化、多层次化;工资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劳动时间缩短;不少人成为股票的拥有者;劳动者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途径获得帮助。
3、中间阶级。林德山指出,不拥有或较少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但却拥有对工人劳动的支配权和对生产资料的日常控制权的人,即中间阶级,他们在收入水平、消费模式、社会态度和意识形态方面,都不同于工人阶级。罗文东认为,中间阶级出现新的分化,分为“中间偏下”和“中间偏上”两部分人,中间阶级的人数大幅度减少。
4、阶级关系的变化。张仲秋认为,因为阶层的、阶级的、利益集团的、民族的和种族的、激进的和保守的等各种社会矛盾的纠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所淡化。陆象淦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改良主义措施,实施有利于限制贫富差距扩大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卫兴华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
三、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的自我调节、改善和改良,虽然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在这方面观点没有大的分歧,但是论述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张峰认为,只有把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看作是合规律性的现象,而不是看作偶然的现象,才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常欣欣、姜鲁鸣认为,要辩证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要看到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没有变化的一面:资本主义私有制,工人阶级的雇佣地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出来的三种矛盾,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等等。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的最后限度,就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肖枫提出,要全面认识资本主义,还必须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只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的一部分,世界上还有一类资本主义,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
(二)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现代科技革命推动论。陶承德、陈国新、曹文振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们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当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飞跃所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去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矛盾。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第二种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论。徐崇温认为,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众多变化中,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并决定着其他变化的性质。肖枫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强“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其次,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通过反对垄断,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卫兴华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求是》课题组也认为,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因。第三种观点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一些研究者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未像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估计的已经“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奚广庆、钟沛璋持此观点,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尽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术发展使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三)特别关注的问题
1、要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
《求是》课题组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股权分散化、社会化没有使资本主义变成“人民资本主义”,不过是大亨寡头们搜罗劳动者消费资金的一种巧妙形式,其用场在于支配和控制更多的资本,以降低自有资本的投资风险,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路宏、王俭等也认为,股权社会化不过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一种新模式。
2、福利制度、参与企业管理等是否改变工人受剥削地位。
肖一然认为,福利制度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它在本质上是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基本功能不过是防止社会低收入者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对资产阶级长远利益的破坏。王俭认为,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至于战后西方国家吸收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肖一然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出于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需要;二是新科技革命对企业文化影响的结果。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经济根源,并没有因为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而得以消除。
3、关于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问题。
列宁指出:“辩证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确实就包含着新社会的因素”按照列宁的思想,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因素增长的过程。刘吉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显现了社会主义因素:在生产力方面。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不能不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地显现出通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在所有制方面。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最低占7%。股份制出现股权高度分散、没有任何个人或家族或企业集团控股的、股东全球化的公众公司。这可能正是当年马克思设想的“社会所有制”。其他机构基金、社会中介组织、合作社等许多所有制,都包含了大量社会主义因素。在分配方面。劳动者的工资不再是由资本家单方决定,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制,必须与工会组织谈判决定,这是对资本家所有者的控制权的一种剥夺。劳动者在失业、医疗、养老等众多方面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显然是资本主义本质无法容纳的内容。累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是向共产主义的一种逼近。
高放也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可以说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进一步,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逐渐积累。各国共产党人利用合法斗争筹办的工农商贸企业和文教单位自然具有某种社会主义性质。工人自己集资、自己管理的合作企业或职工持股公司,农民自己组织的各类生产、供销、信贷合作社,城乡居民的消费合作社,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数量越来越多,自发形成了某些集体经济。资本主义政府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计划调控,还采取各种社会福利措施,这些因素的逐步增长并非资产阶级本性的改变,但是却向社会主义前进了。
对于这些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长,钟沛璋认为,这是不以资产阶级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工人阶级和进步力量对资本主义不断批判和斗争的结果。庞仁芝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导致当代资本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增多。资本主义的调整改革的确有意无意地吸收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因素,主观上是为了挽救资本主义的灭亡,但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主义因素的存在。
【参考文献】
7.新资本 篇七
一、资本管理新规的主要特点
1. 构建了多层次的资本监管体系。
按照《资本办法》要求, 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要求分为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附加、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低资本要求, 中国银行业的最低资本要求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 三者的下限分别为5%、6%和8%;第二层次为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 分别为2.5%和0%~2.5%;第三层次为1%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第四层次为根据单家银行风险状况提出的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多层次的监管资本要求既符合“巴塞尔协议III”确定的资本监管新要求, 又增强了资本监管的审慎性和灵活性, 确保资本充分覆盖国内银行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和个体风险。
2. 制定了分类监管的标准。
中国现行资本监管规则将商业银行分为资本充足、资本不足和资本严重不足三类, 三分类方法主要是基于2004年初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不达标的实际而确定的, 近几年来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 远高于最低资本要求。因此, 《资本办法》对商业银行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进行较大修改, 依据资本充足水平将商业银行分为四类。满足全部四个层次资本监管要求的银行属于第一类银行;满足前三个层次资本要求, 但未达到第四个层次资本要求的银行属于第二类银行;仅达到第一个层次资本要求, 但未满足其他三个层次资本要求的银行属于第三类银行;未达到最低资本要求的银行属于第四类银行。《资本办法》还明确了随着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监管力度不断增强的一整套监管措施;《资本办法》实施后, 商业银行若不能达到最低资本要求, 将被视为严重违规和重大风险事件, 银监会将采取严厉的监管措施。新的分类标准标志着中国资本监管的重点将转向达到最低资本要求但未满足全部监管资本要求的商业银行。
3. 严格了资本构成和扣减方面的要求。
资本新规明确了资本的构成和扣除范围, 没有实现的得利需要从核心资本中扣除, 考虑税收因素后可以列入二级资本。与“巴塞尔协议III”的监管要求一致, 《资本办法》对附属公司少数股东资本计入监管资本的数额和方式进行了明确, 对中国商业银行普遍使用的二级资本, 按照新老划段的方式进行了严格规定。资本新规还规定2013年1月1日后发行的二级资本作为合规的资本工具不能带有利率跳升机制或其他赎回激励。这些监管规定有利于推动中国商业银行不断提升资本质量, 促使商业银行重视资本的经营与管理。
4. 调整了风险权重体系, 体现了公共政策导向。
资本管理新规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风险权重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一是对境外主权和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 以债务人的外部主权评级为基础。二是取消了对境外和国内公共企业的优惠风险权重, 按照“巴塞尔协议II”的规定, 确定公共部门实体定义和风险权重。三是对工商企业股权风险暴露不再采用简单的资本扣除方法, 而是区分不同性质的股权风险暴露, 给予不同的风险权重。四是小幅上调了对国内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五是下调了对符合条件的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 权重由100%下调到75%。六是下调对个人贷款的风险权重, 权重由100%下调到75%。七是在符合“巴塞尔协议II”总体规定的前提下, 将标准的信用卡授信额度的转换系数确定为20%。《资本办法》对风险权重体系的调整, 既坚持了审慎监管的原则, 又体现了公共政策导向, 降低了中小企业贷款、零售贷款的成本, 推动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这些变化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为国内消费提供信贷支持, 还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二、资本管理新规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影响
1. 资本管理新规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尽管《资本办法》在短期内对单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不大, 但在经济持续下滑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 资本管理新规还是给银行业资本补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银行盈利能力增加使得留存收益增加资本的能力提升、超额损失准备可以分段计算附属资本等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加资本的增加, 但资本新规也带来了一些不利于资本充足率的因素, 如资本构成项更改缩小了合格资本的范围, 并表示范围扩大使资本扣减或风险加权资产增加, 操作风险加权资产随着银行总收入的增加不断增加, 内部模型法要求银行根据过去60个交易日风险价值 (Va R) 均值的3倍和上期风险值的高者来计算市场风险加权资产等等。因此, 资本新规使得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存在下降的可能, 商业银行将会面临一定的资本缺口。
2. 资本新规对商业银行杠杆率的影响。
资本管理新规中对商业杠杆率的有关规定对资产规模扩展的约束力更强。银行的杠杆率一般用一级资本除以调整后的平均资产 (一般指季度资产价值的均值) 来进行计算, 因此从计算原理来看, 杠杆率在性质上与资本充足率属于同一类型的指标, 都是为了确定银行资产扩展的边界。根据《资本办法》, 除了第二支柱外的其他资本要求, 包括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要求、逆周期资本要求和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要求, 都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 理论上银行的最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可以达到11%, 这也意味着监管机构期望银行通过核心一级资本放大资产的倍数在9倍以下。杠杆率4%的最低监管要求意味着25倍资产扩展的最大边界。因此, 资本新规中杠杆率规定有助于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展冲动, 减少银行从事复杂衍生品投资所带来的风险。
3. 资本新规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
资本新规的出台意味着中国商业银行迈入了资本管理的全新时代, 商业银行继续扩展资产业务的边界面临越来越强的监管约束, 在依靠利润补充资本难以赶上资产扩展速度的前提下, 未来的转型发展就不得不重视那些不占用资本的中间业务, 资产业务也必须以“节省资本”为导向, 更加注重风险权重低的表外业务、零售业务、中小企业业务、短期业务等。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1. 完善资本补充机制。
商业银行对未来可能面临的资本缺口, 需要完善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 丰富核心资本, 规范利用附属资本, 优化资本机构。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分为内源融资渠道和外源融资渠道。内源融资补充的是核心资本, 主要通过增加留存收益来完成;外源融资包括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 股权融资补充核心资本, 债务融资补充附属资本。近几年来, 中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具有如下特点:内源融资渠道上升趋势明显, 上市融资占比大幅下降, 政府注资和机构投资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债务融资以银行发行长期次级债务为主。
股权融资吸收损失的能力较强, 但程序复杂, 影响原股东的控制权。中国目前的长期次级债基本带有赎回激励条款, 因此不属于二级资本的范畴。在经济持续下行和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 商业银行依赖外部市场频繁融资的模式将难以为继, 因此应以内部积累资本为主, 运用留存收益来完善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
2. 转变经营模式。
为了达到《资本办法》中的监管要求, 商业银行急需转变经营模式, 调整业务结构。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经营模式是资本消耗型经营模式,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式下, 这种模式将难以为继。商业银行减少资本消耗型业务的比重, 加大风险权重低、资本消耗少的零售业务营销力度, 大力发展资本占用较少、综合回报较高的中间业务, 积极拓展潜力较大的表外业务。商业银行还应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导向, 为国家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战略服务。为小微企业等提供信贷支持不仅能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还能降低银行业务拓展中的资本消耗。
3. 改进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的量化分析, 改善风险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应加大风险管理的研发投入, 提升数据质量和信息技术水平, 组建团队深入开发内部评级体系和内部模型, 切实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水平, 力争获得银监会的认可和批准, 基于内部评级体系来度量信用风险, 基于以风险价值 (Va R) 为基础的内部模型来度量市场风险, 基于标准方法来度量操作风险。使用不同计量方法所计量的风险加权资产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直接涉及资本计量的高低。此外, 商业银行还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 完善相关风险管理措施, 减少因结构性产品、信贷坏账、经营风险等导致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解川波, 产俊.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研究[J].南方金融, 2011, (4) .
[2]赵艺.新监管标准对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影响及建议[J].时代金融, 2012, (8) .
[3]章彰.资本压力下的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试行) 》[J].银行家, 2012, (7) .
[4]于蓉.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内涵分析[J].金融经济, 2011, (8) .
[5]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课题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新框架[J].中国金融, 2012, (13) .
8.富二代 资本新势力 篇八
成为资本市场上的新兴力量。
资本市场批量催生资本富二代
调查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00万,90%的家族企业创始人都希望子女接班。另一方面,真正有意愿且有能力接班的富二代不到10%。如何实现事业与财富的传承,是富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接班人选择不当,将给自己一手创建的企业带来灭顶之灾,王安电脑的破产就是惨痛教训。王安电脑一度是美国最著名的华人企业,在创始人王安将CEO之位传给儿子后,由于战略失当、高管陆续离开等原因,公司最终走向破产。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那些后继无人的企业,资本市场为其提供了最佳的继承模式:利用资本市场所具有的契约法治、股权退出等机制,促使企业向公司法人化转型,引进职业经理人,不仅使财富得以继承,而且使得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出“接班人非亲子不可”的困境。
杨惠妍拉开了富二代亮相资本市场的大幕。碧桂园2007年在香港上市时,时年26岁的杨惠妍因受让其父杨国强所持碧桂园59.5%的股权,2007、2008年两度蝉联中国内地首富。首富效应迅速引发了富二代的财富资本化高潮。随后,通过继承、转让等方式,富二代频频亮相国内资本市场。“80后”的富二代傅芬芳以直接持有539.95万股、间接持有2934.92万股亮相圣农发展(002299)的股东名册;吴如佩(1978年生)和吴庭嘉(1981年生)分别间接持有2758万股和2537万股亮相罗普斯金(002333)股东名单,被称为“富二代姐妹花”;1984年出生的金美欧,以直接持有金龙机电(300032)1538万股份而位列前十大股东。
创业板的推出更是将资本富二代的年龄急剧向“90后”推进。出生于1994年8月的党唯真因继承母亲遗产而持有41万股莱美药业(300006)股份,被称为“娃娃股东”。
与此同时,信托基金也将成为富二代接班的理想模式,如家族企业所建立的基金会。基金会由职业经理人和监督机构经营管理,但继承者本人不可以随意操纵这些私有财产。
从炒股到实业与资本融合
与父辈们潜心经营实业不同,富二代在财富资本化的同时,对投资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一方面,他们在实业经营方面难以超越父辈而被创业元老所认同;另一方面,他们大多经历过海外学府的金融、管理等商科教育,对金融、财务知识较为了解,再加之家族经营理念的熏陶和资金支持,他们将目光转向了投资。
除了直接投资股市以外,许多富二代专注于风险投资、地产投资等领域。著名华人画家、逸飞集团董事长陈逸飞的儿子陈凛毕业于美国卡内基·梅隆(Carnegie Mellon)大学工商管理系,回国前已在瑞士银行从事了3年投资业务。回国后,他利用陈逸飞所积累的各种资源进行风险投资。
热衷于投资的富二代还呈现出抱团特征,蓝海创投便是典型案例。蓝海创投由接力中国的几个富二代建立(“接力中国”全称“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是一个聚集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地100多位中国富二代的非盈利性组织,70-80%的会员都有出国留学经历,保守估算,他们的平均身家超过1亿元,能够控制的资本高达上千亿元),初期组建了10亿元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另一方面,富二代所从事的投资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父辈创富的路径依赖。比如,北京、上海等地的富二代热衷于证券投资,江浙、广东等地的富二代喜欢到上海、深圳等地投资房地产或进行风险投资,而山西和内蒙古的富二代则喜好炒煤或炒矿。
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够将家族实业与资本相结合的富二代群体,这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接班模式。山西海鑫钢铁的李兆会、万向系的鲁伟鼎、横店集团的徐永安等在这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鲁伟鼎领导万向系在金融领域大举扩张,投资组建万向财务公司、万向租赁、万向期货和通联资本,成为民生人寿保险的第一大股东、浙江工商信托的第二大股东、浙商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李兆会带领山西海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59356.89万元的价格收购中色股份所持民生银行16053.525万股股份,以3.1%的持股比例成为民生银行第十大股东。徐永安带领横店集团在金融领域频频出手,收购了浙江南华期货公司,增资并控股西藏证券,出资1.43亿元、以9.54%的持股比例亮相浙商银行,参与组建国联证券和江西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等。
与此同时,这些富二代广泛涉足IPO业务、二级市场、重组、借壳上市等,驾驭资本的能力日益成熟。自鲁伟鼎担任总裁以来,在二级市场上,万向系一度染指康恩贝(600572)、开滦股份(600997)、广汇股份(600256)等上市公司,收获颇丰;在资本运作方面,以旗下杭州和美、万向财务有限公司、万向租赁有限公司、纳德酒店股份有限公司等为载体,鲁伟鼎带领万向系相继收购并参股了华冠科技(600371)、承德露露(000848)、中色股份(000758)、航民股份(600987)等上市公司,加上公开上市的万向钱潮(000559)和兔宝宝(002043),万向系旗下的上市公司已有近10家。
横店集团的徐永安接班以后,领导集团收购青岛东方(000739),并剥离其商业零售业务,注入集团旗下的医药类资产,完成了普洛康裕(原青岛东方)的资产重组;与此同时,徐永安收购太原刚玉(000795),推动横店东磁(002056)上市。李兆会重金入主民生银行,曲线入主华冠科技,涉足兴业银行(601166)、中国铝业(601600)、益民商业(600824)、鲁能泰山(000720)等上市公司,虽备受质疑却难以抹杀这一系列资本运作给集团带来的丰厚回报。
如何在继承父辈成功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的融合之道,利用资本市场完成家族企业的升级,将是富二代面临的重大课题。
成家族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部分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正力求成为国际化企业,其中相当部分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富二代承担起了家族企业走出去的重任。
鲁伟鼎主导收购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使得万向产业链的国际化布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陈凛则抓住上一代民营企业家因为语言、视野等原因与国际资本市场脱节的特点,搭建内外沟通的平台。
在国际化方面,最具代表性与启示意义的当属宗申集团创始人左宗申的女儿左颖。左穎高中一年级便前往法国求学,之后就读美国迈阿密大学。在学习期间,左颖一边帮忙打理宗申迈阿密分公司,一边开始进行房地产投资与股票投资。大学毕业后,左颖被安排进入纽约证券交易所实习,随后进入摩根士丹利从事项目投资。按照家族规划,宗申集团在国内将聘请职业经理人打理,而左颖则承担起将海外资本和家族制造业结合起来的重任。左颖的这些求学经历、工作历练正是为其将来带领宗申集团成为跨国公司做准备。
【新资本】推荐阅读: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人力资本07-20
企业资本10-29
资本市场问题论文09-27
资本运营试题10-04
资本论读后心得08-10
人力资本效能分析表10-18
人力资本财务的发展11-11
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07-01
中国资本市场法律法规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