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阅读推荐

2024-11-01

水浒传阅读推荐(共7篇)

1.水浒传阅读推荐 篇一

《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教学设计

安阳镇初级中学罗金虹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

学情分析

十三四岁的八年级学生,对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应该不会陌生。他们在此之前的学习或生活当中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影视节目在寒暑假多次滚动播放。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必须引导他们阅读和欣赏。

教学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要求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400万字以上。

《水浒传》这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是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书目之一。但在学生平时的阅读中,他们大多只关注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因此,我决定带领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落章节的阅读、探究,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入地了解它的艺术性、思想性。但它是一部长篇小说,要完全在课堂上学习,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两堂课上,只是简单介绍这部作品,让学生认识到它的价值,了解它的艺术魅力,并通过片段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赏析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水浒传》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能结合作品故事情节来分析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片段的学习,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及其他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2、初步了解《水浒传》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3、通过片段的学习,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

师:同学们听完之后是否有热血沸腾,畅快淋漓之感?那高亢激越的气势,让我们想到了那些“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侠之士。那么,你们知道这部连续剧是取材于我国的哪部古典名著吗?你们想到了其中的哪些豪侠之士?

要点提示:取材于《水浒传》;可能想到的豪侠之士:逼上梁山的林冲、醉打猛虎的武松、勇猛憨直的李逵、行侠仗义的鲁智深等。

师:众多的水浒英雄演绎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景阳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可以说我们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著作,去感受那些侠义之士的精神气概吧!

设计意图:开头激趣相当重要,通过同学们熟悉的《水浒传》主题歌,引入《水浒传》,并以行侠仗义的豪侠之士,让他们初步感受梁山英雄的侠义精神,再顺势导入主题。

二、整体感知,全面了解

1、请把你了解的有关《水浒传》及其作者的相关情况向大家介绍。

2、作家作品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一般认为是长篇小说《水浒传》最早的创作者。祖籍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是我国描写古代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描写了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到最后失败的全过程,并写出了农民起义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作品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成功的塑造了一大批起义英雄的生动形象,歌颂了他们敢于反抗的叛逆精神。

全书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第七十一回,写鲁智深、林冲、杨志、宋江、吴用、武松、李逵、石秀、杨雄、卢俊义等一百零八名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经过,是梁山好汉的个人英雄传奇故事;第二部分从第七十二回至八十二回,写梁山起义军同官军对抗作战,后来又合伙受招安的过程,是梁山事业发展壮大的写照和梁山好汉的集体传奇故事;第三部分从八十三回至一百回(一百二十回至一百二十回)写梁山义军受招安后奉命征辽、征方腊(一百二十回本包括征田虎、王庆的内容)直至最后失败的经过,是梁山起义的最终悲剧结局。

3、写作背景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

《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当时的社会非常的黑暗,在位皇帝徽宗只知吃喝玩乐,终日不理朝政。蔡京、高俅、童贯、杨戬等奸臣把持朝政,他们与地方官吏勾结、狼狈为奸,贪污受贿、横征暴敛,再加上地主恶霸与豪强劣绅的无法无天、横行霸道,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迫起来进行武装反抗。因此,整个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小说中描写的宋江、方腊等起义,就是以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为依据的。

4、自主阅读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进一步了解《水浒传》相关知识,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⑴《水浒传》故事原形及发生年代。

⑵《水浒传》的故事梗概及现实意义。

⑶《水浒传》成书的有关过程及艺术成就。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全面的了解这部伟大的小说,从而让学生了解小说三要素中的社会环境,为后面人物的解读打下基础。

三、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小结语:略。

2、作业:搜集你最喜欢的水浒人物故事,并要求能简要地复述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你说我说大家说:水浒人物故事大比拼。要求简明扼要的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喜欢的水浒人物故事,然后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限时1分钟。(整体时间控制在5分钟。)

师:刚才我们大家交流了自己喜欢的人物故事,说得都非常的好。事实上《水浒传》这部小说塑造的人物有很多,仅梁山就有108位好汉。这些好汉当然会赢得我们的喜爱。在这些好汉中,有一位人物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疾恶如仇、敢于反抗的花和尚鲁智深,相信大家也是很喜欢他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重点学习他的一段故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二、片段赏析,掌握方法

1、快速阅读教材中精彩片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片段的大概情节。

2、简介鲁提辖:鲁提辖,名鲁达,提辖是他所任的官职名。他看到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就不由得燃起怒火。为了搭救落难的金氏父女,见义勇为,三拳打死镇关西,因而丢了官职,被迫去作了和尚;真纯豪爽,蔑视一切清规戒律,大闹了五台山,只好到相国寺去看苹果园;又为搭救林冲,大闹了野猪林,连和尚也作不成,只得到二龙山落了草,最终被逼上了梁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是他的第一次亮相。(媒体展示)

3、结构梳理,感知侠义之举:鲁达为什么要打?怎么打法?打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以情节的发展来梳理全篇,帮助学生理清结构,让学生了解小说三要素中的情节。

4、品评人物,感受侠义之举: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故事中,你认为鲁达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请找出相应的文字加以剖析。

(学生快速看课文,在书上注出鲁达的性格特点,并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交流归纳,多元解读人物性格形象。教师引导学生主要从这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对人物性格进行品评,并予以适时点评。)

要点提示:疾恶如仇、莽撞粗鲁、粗中有细、有勇有谋„„

5、精读三拳,细品侠义之举:

⑴观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拳”的视频片段,然后阅读16-18段。

⑵“三拳”分别打在什么部位?“三拳”各自从什么角度写的?每一拳下去,郑屠各有什么反应?鲁达又是如何对待的?

⑶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详写三拳?

要点提示:⑵三拳分别打在鼻子上、眼角上、太阳穴上,从次要部位到要害部位。三拳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角度来写。第一拳下去,郑屠叫“打得好”,鲁达斥骂“还敢应口”;第二拳下去,郑屠讨饶,鲁达“偏不饶你”;第三拳下去,郑屠“挺在地上,动弹不得”。⑶详写三拳,更能突出鲁达疾恶如仇的性格,突出作恶者狼狈的下场,更符合被压迫的人民伸张正义、除暴安良的愿望。

设计意图: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关键段落进行阅读探究,让学生掌握分析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性格的方法。

6、各抒己见,辨析“侠义”之举:鲁达为什么不去官府状告郑屠而去亲手惩治他?联系我们现实生活,小组合作讨论,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侠义行为呢?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说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让他们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并理解主题、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地看待文中的侠义之举。

7、概括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多媒体展示)

要点提示:⑴首先要理清故事情节。⑵小说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结合文章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⑶品味精彩的语言,掌握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即主题思想)。

三、拓展延伸,运用方法

快速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前印发),运用今天掌握的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林冲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

要点提示:林冲是《水浒传》里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被逼上梁山的典型。其性格的最大特征就是“忍”。林冲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生活比较安定。正是这种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养成他安于现状,软弱动摇的性格。当然,他的思想性格里也存在着善良正直刚强的一面,这两方面是矛盾的,反抗思想与委屈求全思想一直处于矛盾斗争之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正是这种斗争最激烈并发生转化的关键阶段。从文中情节可以看出,林冲的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林冲的在这里思想性格的变化可以简单概括为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大怒杀敌,逼上梁山。

设计意图:主要是检验学生阅读欣赏小说方法的掌握及运用情况。

四、阅读激趣,课堂总结

1、水浒人物纵横谈:举例说说你所知道的108好汉的绰号,并试谈谈绰号的由来或人物个性之间的联系。

要点提示:有以长相命名的:如长着豹头环眼的豹子头林冲、黑如炭团的黑旋风李逵等。有以身体的某一特色命名的:如背上刺有花绣(纹身)的花和尚鲁智深、“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的青面兽杨志、鬓边有搭朱砂记的赤发鬼刘唐等;有以个人特长命名的:智多星吴用、祖代屠户出身,杀得好牲口,挑筋剐骨的操刀鬼曹正、神医安道全、鼓上蚤时迁等;有以所用兵器命名的:如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金枪手徐宁、铁扇子宋清等;有以性格命名的:如拼命三郎石秀、母夜叉孙二娘等;有比作名人命名的:

如小李广花荣、病尉迟孙立、小尉迟孙新等;有以出身身份命名的:如菜园子张青等。

2、除了《水浒传》,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你了解其内容吗?你喜欢吗?渴望看到它们吗?(自由发言)

3、名著对对碰:请你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上联,用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情节对出下联。

4、结束语:同学们,浩瀚的文学海洋,有无数的宝贝等着同学们去采撷,让我们以对生活的热爱为舟,与勤奋作伴,以科学的阅读方法为桨,在知识领域走的更远,更远„„

五、课外延伸,作业布置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水浒传》,并选择一个专题进行自己的研究,可以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也可以就小说中的精彩情节或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写3-4篇读书笔记。参考题目《我眼中的×××》、《我最喜爱的文学形象──×××》等。

课后反思:名著导读课似乎很容易,让学生读小说而已;名著导读课似乎又很难,学生对这名著不感兴趣,或者读了也不觉其“名”在何处。所以,应该高度重视名著导读课,导好了,给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名著宝藏的大门;导不好,让学生对名著敬而远之。本篇导读的妙处在于以学生熟悉的、有感染力的歌曲引入,以精彩片段的精读带动整部小说的阅读,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如果能有足够的图书等条件,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读原著,更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甚至鼓励学生结合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并以此在学生中引发辩论和思考,或许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有效的指导阅读。

2.水浒传阅读推荐 篇二

激趣

一、用游戏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

“智取生辰纲”这回的精彩自然离不开一个“智”字。笔者便以此为切入点, 鼓励学生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说说梁山好汉在这次行动中“智”的具体表现。为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特别是基础薄弱学生的积极性, 笔者安排了一个连线游戏:把吴用等人施计取得生辰纲的几个环节, 和三十六计中的一些计谋用线连接起来。这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既有简单之处, 调动基础薄弱学生的积极性, 又稍有难度, 足以吸引知识面稍微丰富一些学生的好胜心。

二、用讨论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在分析“智取生辰纲”中“智”的具体表现时, 为了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 笔者还用自由谈论法,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 并要求各组做提升性总结。每个小组在热烈的讨论中, 在同学的互相启发下, 很快就总结出“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计谋”四个方面。

三、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思辨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如在讨论了吴用的智慧、杨志的智慧的基础上, 笔者提醒学生:吴用的智慧、宋江的忠义让一代代人钦佩, 水浒在古今中外都具有极高的声誉,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名著, 却有人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如此说:“《水浒》这样的电视剧应该禁播, 战争题材的电视剧要有所控制, 这些都和暴力相关。 《水浒》是旧时代的名著, 与我们时代不适应。”两会委员的这个建议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对此你怎么看?

授渔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名著阅读当然也应该在阅读中教会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读书方法。但是, 究竟该教会学生哪些具体的读书方法?怎样让学生掌握这些读书方法?可能更需要有操作层面的研究与践行。

精读, 是常见的读书方法之一。怎么精读?其实才是一个更实在的问题。课堂上, 笔者不仅用“读文题”、“抓关键词”、 “举一反三深挖掘”这些名称首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课堂上引领的读书方法有概念性印象, 而且结合教材选段分析, 让学生懂得如何找出题目“智取生辰纲”中的“智”字, 带着学生抓住“智取”这个关键词, 分析吴用之智、杨志之智、作者之智。然后又启发学生用老师教授的办法举一反三深入挖掘下去看其他英雄之智, 析小说其他精彩故事情节。

串读, 是笔者根据章回小说的特点自拟的读书方法名称。记得自己对《水浒传》的早期接触是看小人书, 那些小人书往往是围绕一个梁山好汉讲述发生在他身上的一连串故事。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直到今天依然记忆犹新。《水浒传》 的确也独创了一种水浒“连环式人物列传体”的写法。课堂上, 在分析吴用之智的基础上, 笔者建议学生对照着目录来梳理其他与吴用有关的章回, 课上复述吴用的故事, 课后整理吴用其他的智慧故事。这样围绕一个人物、一个主题, 以点带面, 上下勾连。学生用这种“串读法”整理出“吴用的智慧故事”, 整理出“鲁达的行侠仗义故事”、“林冲逼上梁山的经过” 等单个人物传记。这样,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水浒“连环式人物列传体”写法特点的认识, 而且课后很有兴味地编排了好些自己喜欢的梁山好汉故事集。

判读, 就是批判性阅读。中国民间有“少不读水浒, 老不读三国”的说法;著名的学者刘再复先生更是著书《双典批判》明确:“《水浒传》文化, 从根本上, 是暴力造反文化。”台湾学者龙应台也在对自己儿子的读书引领中深感 《水浒传》文化与当今时代格格不入。笔者在课堂上引入这些观点就是要教会学生批判性地阅读这本书, 鼓励学生不迷信名著, 大胆质疑, 大胆否定。

启思

一、在指导性阅读中, 锻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

有人说现在进入了“读图时代”。的确,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就与动画、卡通、漫画相伴, 对画面感到特别亲切, 对大部头书籍常不感兴趣。为了应付考试, 有些学生不读原著, 常常就拿个名著简缩版或者故事梗概读读看看, 名著阅读变成快餐阅读。放眼书店, 各种所谓的“无障碍阅读学生版”名著和“精细导读版”名著琳琅满目, 这样的“快餐名著”, 往往经过了编者的二次“创作”, 许多编者只是从原著中摘得只言片语, 有的甚至以讹传讹。名著之精妙的语言、丰满的形象、 睿智的思想等诸多元素熬成的“老汤”, 也在这样的一次次改编与导读中被慢慢稀释, 成为一碗无色无味的清水。一些老师图省事省时管用, 也自觉不自觉地鼓励学生的这种“快餐阅读”。如此一来, 名著阅读不仅变味, 学生的阅读习惯更被带坏, 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自然很难得到提高。

二、在个性化阅读中,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关于阅读与鉴赏目标第三条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阅读, 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虽然是对高中生的阅读要求, 但是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之功, 需要尽早准备。名著阅读教学中也有很多教学契机。如对于水浒暴力文化的批判, 教学契机就来自一个女生。当大部分男生积极讨论“智取”的表现时, 一个女生插嘴说她不喜欢水浒, 因为到处都是血淋淋的暴行!针对这个女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 笔者顺势而为, 引入上文的那个社会热点,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在笔者的建议下, 学生课后读了刘再复先生的《双典批判》, 也跟着写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读后感, 如有学生对宋江的忠心质疑, 有女生对扈三娘归顺梁山的批判。有了这种用自己的眼光读名著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 学生的阅读之路一定越走越高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的确, 在名著阅读指导中, 通过老师的引领, 学生阅读的兴趣得到激发, 那么读书就能真正提升、改变学生的精神和气质;通过老师的点拨, 学生阅读的方法得到传授, 那么读书就能真正让学生开阔眼界, 提升视野;通过老师的激发, 学生思维的方式得到启发, 那么读书就能真正促使学生思考人生、社会, 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3.水浒传阅读推荐 篇三

型男武松是在《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出场。不过第一次亮相的武松不仅一点儿都不潇洒,还出乎意料地狼狈。他害了疟疾,挡不住夜寒,正凄凉冷落地一个人在廊下烤火,被过路找厕所的宋江不小心掀了一身炭。这时宋江因为杀了他的外室阎婆惜,逃难投奔小旋风柴进。柴进礼遇甚厚,忙着为宋江洗尘接风,把盏劝饮,酒席上好不热闹。房子里面宋江之热正衬出外面廊下武松的冷。

柴进是大周贵胄,凤子龙孙,受到宋朝统治者的优待,家财万贯,在江湖上广交好汉,却并不真正能和草莽打成一片、识得英雄,比起齐国孟尝君对待冯谖的风度是相去甚远,对先前来投奔的武松并不惜重。宋江是吏,与江湖人士来往颇多,灯下看武松“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认得是天神一般的一等好汉,心中甚喜,给他做新衣服,治酒食。武松离开时,还送了他十两银子做盘缠。

这个时候的武松,平日里也是在江湖上混的,“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哥哥武大郎被他害得常常要随衙听候,没有安心日子过。此番远离家乡投奔柴进,是因喝酒与人相争,动手打人,以为把人打死了,来柴进处躲灾避难的。

因闻得先前以为被打死了的人还活着,不用吃人命官司,武松便准备回乡寻兄。接下来的故事广为人知,过阳谷县景阳岗时,他借一身酒胆,乘醉打死了大老虎。这一来,成了为民除害的打虎英雄。但打虎英雄怎么能够成为一县都头,进入体制内的呢?并非我们所认为的,因为他打死了老虎,县太爷就让他进入警察队伍,不是这样的。

小说中写到,阳谷县的知县召武松问话,然后要将当地人凑的赏赐钱一千贯给予武松。武松应对十分得体,说:“小人托赖相公的福萌,偶然侥幸打死了这个大虫,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赏赐?小人闻知这众猎户,因这个大虫受了相公责罚,何不就把这一千贯给散与众人去用?”

人们只看到武松勇猛的一面,而大大忽略了他熟悉人情世故、做人周全的一面。这里武松,第一,不居功自傲。他说老虎是自己侥幸打死的,这让猎户们就不至于没面子。第二,谦逊有德,会官场一套。说是托知县大人的福,为害一方的老虎死了是知县的政绩,这当然也让知县高兴。第三,他不贪财货,不要奖金,而是建议拿猎户们凑的赏金犒劳受到责罚的猎户们。这就既让知县脸上有面子,大家也没有了怨气,是皆大欢喜。

因此知县心里给了武松“忠厚仁德”四个字的评价,并有心要抬举他,让他在本县做个都头,这相当于总管一县治安的警察队长。武松当然很高兴能够吃上公家饭。“自此上官见爱,乡里闻名”,算是扬眉吐气,浪子回头。一日他在街上巧遇哥哥武大郎,武大郎不是在清河县吗,怎么也到阳谷县来了呢?原来武大郎讨了美女潘金莲,老婆太漂亮,门前多是非,成天门外有些地痞流氓骚扰不停。无奈,武大郎先生只好将家从清河县搬到阳谷县来了。这一来,两兄弟便住到一起,也就多出了许多是非。

却说知县在任上赚了好些金银,欲待要送东京去打点上级,好求升官,怕路上被人劫,须得有本事的心腹人去才放心。他猛地想起了武松。武松确实是个最为合适的人选,有本事,又是他亲自提拔,自然能放心,估计当时选他时就打了这个小算盘。而武松果然不负所望,顺利走了一趟东京,完成了任务。这说明武松确实是个人才。但为什么一个体制内的人,到后来自己哥哥被害死,都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来申诉呢?为什么他要亲自杀掉害兄之人,而不通过官府讨要公道呢?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潘金莲和西门庆通奸之后,被丈夫武大郎知觉,别无选择的潘金莲走上了当淫妇的不归路,干脆与奸夫合谋毒杀了老公。豁出去了的女人确乎是比西门庆还要镇定,待武松回来后也做戏做得很逼真。但武松觉得哥哥死得蹊跷。他在警察队伍这么久,很熟悉衙门里的司法程序。先是去找了团头,负责敛尸的何九叔,然后找到卖梨的郓哥,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收集了人证、物证,他才去告官。可见,他一开始是希望通过正常的司法途径来报仇的。

可是,知县问了何九叔与郓哥的口供后,就和手下的县吏商议。但县吏都是与西门庆有首尾的,知县自己更不必说。于是官与吏、上与下达成共识——“这件事难以理问”。于是县官便采取了“拖”的策略,先将事情搁起来。而西门庆知道武松告官,当日就让心腹来县里许官吏银两,上下打点。知县贪图西门庆的贿赂,还因为西门庆是地方一霸,是可以“把持官府的人”,因此到第二天武松到厅上告禀,催逼知县拿人的時候,知县就打起了官腔:“武松,你休听外人挑拨你和西门庆做对头。这件事不明白,难以对理。圣人云:‘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不可一时造次。”

作为犯罪学专家,狱吏也发表了权威意见:“都头,但凡人命之事,须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事全,方可推问得。”

面对官方回答,武松的反应很平静,平静得有些可怕。他没有在大堂上怒发冲冠,而是说:“既然相公不准所告,且却又理会。”而他接下来采取的行动可谓有条不紊,步步杀机。

他先是让士兵安排饭食留着何九叔和郓哥,然后带着三两个士兵离开县衙,买好笔墨纸砚,又叫两个士兵买了鸡、鹅、猪头并一些果品,放在家里。他接着安住潘金莲,只说是明日是亡兄断七,要答谢各位邻舍街坊,于是去请了王婆,拖了隔壁开银铺的姚二郎、开纸马铺的赵四郎、卖冷酒的胡正卿等四位邻舍到家里,教士兵把着前后门不放他们出去。

好戏这才开始铿锵上演。

当着众人面,武松怒审潘金莲和王婆,让见证人录下两人口供,然后所有人都点指画押。这才将潘金莲于众人面前开膛破肚:“那妇人见头势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脑揪倒来,两只脚踏住他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去挖开胸脯,抠出心肝五脏,供养在灵前;胳察一刀便割下那妇人头来,血流满地。四家邻舍眼都定了,只掩了脸,看他忒凶,又不敢劝,只得随顺他。”

这一场对潘金莲的杀戮十分凶横残酷,武松动用的私刑堪与古代最酷烈之刑罚比肩。古代所谓刑,就是合法的暴力。武松虽是动用私刑,却也具有他的合法性。他符合的是什么法呢?是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标准,也就是后来县官都在私下承认武松为“义气烈汉”的道德正义性,即替亡兄报仇,符合古代孝悌之“礼”。

这段杀潘金莲的叙事,极富于视觉刺激性,作为行刑者的武松的动作描写——“揪”、“踏”、“扯”、“剜”、“衔”、“挖”、“抠”等等干净利索、一气呵成。而潘金莲作为受刑者则只有伏法受诛的份。它的叙事效果恰如同古代的杀人行刑在闹市一样,具有示众的警示性效果。

之后武松又将西门庆给杀了。他提了两人之头,先在亡兄灵前祭奠,然后前往官府自首伏罪。且看他在去衙门前对四家邻舍说的话:“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却才甚是惊吓了高邻;小人此一去,存亡未保,死活不知,我哥哥灵床子就今烧化了。家中但有些物件,望烦四位高邻与小人变卖些钱来,作随衙用度之资,听候使用。今去县里首告,休要管小人罪犯轻重,只替小人从实证一证。”

由此可看出,武松虽然私报兄仇,但他心里有数,自己的复仇虽然犯罪,但有理,罪不至死。因此他主动去县衙自首。

武松的盘算有没有问题呢?我们都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武松杀了人,难道还有活命的希望吗?按照今天法治的思路,武松即便事出有因,但故意杀人,一杀就是两个,岂不是死罪。如果不判他死罪,岂不是鼓励人们报私仇了?

这其实是一个极有历史渊源,在古代被讨论得很多的法学问题。

唐朝大文豪柳宗元就写过一篇著名文章《驳复仇议》。武则天时期有个叫徐元庆的人,父亲被像武松这样的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员给杀了。徐元庆杀死了这个官员给父亲报仇,然后自己投案服罪。当时的谏官陈子昂认为,应该处死徐元庆,然后在他的家乡立牌匾,以示表彰。为什么会有这么极端纠结的处理办法呢?因为徐元庆杀死了官员,当死。但他为父报仇,是舍身尽为子的孝道,所以要表彰。

柳宗元可不同意前辈的看法,他在此文中强调了徐元庆复仇的正义性。他依据的是对封建社会统治术——刑与礼的根本认识。他说“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意思是说,刑与礼的目的都是为了社会和谐稳定。徐元庆的父亲并没有犯国法,而官员杀了他只是因为个人私怨,是仗着他做官的权势残害无辜之人,徐元庆为父伸冤,地方长官却不为他抓凶治罪惩处,徐元庆于是将和仇人同在世上活着看成极大的耻辱,坚决要为父报仇,即死无憾,那徐元庆的行为是“守礼而行义”的啊。

所以,如果以柳宗元的观点来看武松,那么武松为兄报仇,这是孝悌的体现;不顾惜自己的生死,这是义行,所以他的行为是符合传统“礼义”的,这就是武松自己所说的“理”。这样的案子,一般来说,官府会酌情而定,使德礼与政刑不相悖。

武松在司法系统呆得久了,非常清楚这一点,即自己犯罪却有“理”,知县也清楚这一点,老百姓们更是能理解这一点。

先是这个贪图贿赂的县官,他念武松是个义气烈汉,又想他上京去了这一遭,一心要周全他,所以和负责此案的吏商议,将人们的招状重新做过。可见道义虽然斗不过利益,但没有利害关系之后,官吏的良心还是可以发现的。当初不能动西门庆,但如今西门庆已死,在法律上动动手脚放武松一马是可以的,何况这是顺应民心于己名声有利的事情。改成什么呢?他说:“武松因祭献亡兄武大,有嫂不容祭祀,因而相争。妇人将灵床推倒。救护亡兄神主,与嫂斗殴,一时杀死。次后西门庆因与本妇通奸,前来强护,因而斗殴,互相不伏,扭打至狮子桥边,以致斗杀身死。”然后将人犯押解到上一级东平府申请发落。

第二是民间的态度。小说写道,这阳谷县虽是个小县份,倒有仗义之人。有那上户之家,都资助武松银两,也有送酒食钱米与武松的。为什么面对一个杀人者,大家还如此惜重呢?因为武松和李逵不一样,李逵的杀人是不分善恶,没有标准。而武松的复仇,实际上对那些侵犯他人者形成一种有效的威慑和警示,这自然对于社会的正义维护有好处。古代无论民间还是官方对于复仇并不是一律否定的。你看《赵氏孤儿》经久不衰,不就是讲一个复仇的故事,歌颂复仇精神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说法如此流行,说明在民间对复仇行为的理解与肯定是由来已久。

却说武松的名气早已轰动当地,名声远扬。到东平府时,看的人已经塞满了衙门口。说明人们将之视为英雄,那么对待武松的处理就具有了舆论效应了,官方必须慎重。

府尹哀怜武松是个仗义的烈汉,时常派人来牢里看他。这一来,管大牢的节级、牢子就都不要他一文钱。而且府尹還将卷宗进一步改轻,申到省院议罪。杀了人还是很重的罪啊,于是私下里他又使了个心腹,星夜去京城刑部找熟人疏通。刑部官有和他要好的,将这事禀过省院官,打了招呼了。于是最后结案结论如此:“据王婆生情造意,哄诱通奸,唆使本妇下药毒死亲夫;又令本妇赶逐武松,不容祭祀亲兄,以致杀伤人命。”

结果自然大快人心。奸夫淫妇已经死了,那中间牵线的王婆便成了一个道德败坏的典型示范品。这婆子下场很惨,但在《水浒传》的叙事伦理里,对她的惩罚太符合天道了,“大牢里取出王婆,当厅听命。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便把这婆子推上木驴,四道长钉,三条绑索,东平府尹判了一个‘剐’字,拥出长街。两声破鼓响,一棒碎锣鸣,犯由前引,混棍后催,两把尖刀举,一朵纸花摇,带去东平府市心里,吃了一剐”。武松“虽系报兄之仇,斗杀西门庆奸夫人命,亦则自首,难以释免。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这里对武松的轻判,理由是情有可原,而且自首。

这是个人人都拍手称快的结局。在传统社会,淫妇之罪是极大的。像潘金莲这样的,如果没死也要受剐刑的。而武松复仇,惩罚了奸夫淫妇,在公权力无所作为的情况下,捍卫了社会公义(基本伦理秩序),所以他能进入三十六天罡,而且排名极为靠前,第十四名。

4.水浒传有感(本站推荐) 篇四

在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尤以宋朝的宋江为首的梁山农民起义最甚,给了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水浒传》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的罪恶。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被逼身犯官司到聚义梁山泊,到最后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平王庆、平田虎、平方腊,最后英雄尽殁。

一部《水浒传》显出英雄信念:替天行道,杀退朝廷官兵;一部《水浒传》展示英雄气概:侠肝义胆,专治欺善怕恶之辈,为民打抱不平;一部《水浒传》现出英雄本性:同甘共苦,聚义梁山泊;一部《水浒传》写出英雄精神:勇往直前,征讨江南淮西。

在《水浒传》中,施耐庵刻画了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宋江;人送外号“及时雨”宋公明,为人仗义疏财,广交天下好汉,因为孝道,又被称为“孝义黑三郎”。但内心深处却深受“三纲”思想的影响,一直认为:我是热爱国家的,皇帝代表国家,朝廷不负我,我不负朝廷。武松:原始阳谷县一名都头,为人仗义,因为哥哥武大被西门庆与嫂嫂潘金莲所害,一怒之下,杀之为兄长报仇,为此,吃了官司。鲁智深:为人放荡不羁,潇洒自由,不受世事牵绊,同时,嫉恶如仇,机智,聪明。其中任务太对,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对于这些英雄人物,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歌颂了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义行动,也歌颂了他们超群的武艺和高尚的品格。一些出身下层的英雄人物,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感受最深,因此当他们一旦造反后,他们的反抗性也最强,什么统治阶级的法度条例,对他们毫无约束,象李逵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他们为了起义的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赞扬,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热爱。作品歌颂这样一批被统治阶级视为所谓“杀人放火”的强盗、朝廷的叛逆,一些所谓“不赦”的罪人,把他们写得如此光辉动人,可敬可爱,这显示了作者的胆识和正义感情。与此相反,作者对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则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启发人们去爱什么人,恨什么人。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无美不归绿林,无恶不归朝廷。”不管金圣叹主观动机如何,这句话却确实说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倾向和《水浒传》的深刻社会意义。

《水浒传》全书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半写各路英雄纷纷上梁山大聚义,打官军,受招安。后半有五个部分组成,即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平方腊及结局。其中田虎、王庆两部分是后来加的,今所见较早的百回本,征辽之后紧接平方腊。但有的研究者认为,征辽也可能是插增的,因为第一,征辽的事不同于受招安和平方腊,历史上无迹可寻。其次,和平田虎、王庆一样,征辽中梁山一百单八人无一死亡。这个看法尚有争论。从思想内容来说,《水浒传》前半是写人民反官府,是反映阶级矛盾的,后半则是写忠臣反□臣,是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的忠□矛盾。作者写了宋江的受招安,固然是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但也反映了民族爱国思想,鲁迅说:“其

中招安之说,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这话是有根据的,水浒故事流传的时间正是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水浒传》的后半部分写宋江等人受招安,和这一背景不无关系。而征辽部分的出现,则是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至于忠臣反□臣,也是和这一思想有关的。在小说结尾写“史官有唐律二首哀挽”宋江等梁山人物,其中说:“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水浒传》的作者是把宋江作为忠臣来描写的。第85回辽国欧阳侍郎招降宋江,吴用向宋江献策:要富贵,投降辽国;要忠义,报效宋朝。宋江说:“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这里的“尽忠报国”实际上就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民族立场。宋江投降之后,“水浒”英雄始终受□臣排挤、打击和陷害,最后宋江等被□臣害死。这样的悲剧结局,对于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和作者对受招安者的鉴戒来说,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宋江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自幼曾攻经史”,养成“忠孝”观念,后来在县里作了押司,“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对于衙门里公事和官府的应酬,十分熟悉。他虽为官府中人,却又喜欢结交江湖上好汉,对下层人民也富有同情心,“济人贫苦,□人之急,扶人之困”,在江湖上享有“及时雨”的美名。这样的一种特殊经历,形成了他思想性格的两面性,一方面他要作个忠臣孝子;另一方面,在同江湖人士的接触中,使他较多地了解下层人民的苦难和愿望,又成为仗义扶危、同情劳动人民对官府的反抗行为的人物。总之,宋江在上梁山之前,他对人民的造反,只是抱着同情态度,或在某种情况下在行动上作一点有限的支持。从他思想上说,他是不愿投身到造反行列里去,他后来上梁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他是一个广有谋略的人物,决不甘心长久屈居下僚,他原本希望靠着他的才能将来能够“为国立功”,作出一番事业来。“博得个封妻荫子”,以图日后“名垂青史”。而当时朝政黑暗,□臣当道,一些才能之士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恰在这时宋江又犯了杀人罪,流配到江州,又因醉后题了反诗,被江州知府拿住,问成死罪,靠了梁山好汉的搭救,才得保全性命,只有这时,宋江才上了梁山。宋江有组织才能,善于团结人,再加上他在江湖上的声誉,前后有大批好汉随他上山,壮大了山寨力量,给山寨事业带来了一番兴旺发达的气象。梁山起义军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之下,接连打了许多胜仗,给予一些贪官污吏以严重的打击和惩罚,并且震动了朝廷,这些胜利都是和宋江的功劳分不开的。但由于他忠孝观念根深柢固,虽造了反而这种观念并未改变,这就伏下了他日后接受招安的契机。他上了梁山后口口声声说皇帝是“至圣至明”,只是“奸臣当道,谗佞专权。”他反复申言:“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只被滥官污吏逼得如此”。因此他是“权借水泊栖身”,“专等朝廷招安”。他在与官军对阵中,总是想到如何为日后的招安预留地步。这样,梁山起义军的力量越强大,梁山的事业越兴旺,也就越为宋江的受招安积累资本。他终于在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打得朝廷军队大败亏输之后,光荣体面地受了招安,而把梁山起义事业断送。宋江

投降之后,又奉朝廷之命去镇压方腊起义军,正如鲁迅说的:“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这是对《水浒》的最尖锐的批评,也揭示了作者思想的严重局限。

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最终却落的个四分五裂,死的死,走的走,这不免使人为他们鸣不平。在批判宋王朝腐败的同时,许多人也将矛头直指宋江——这个梁山泊的领军人物。

有人认为,梁山好汉之所以会落得如此结果,是宋江一手造成的。作为战无不胜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宋江却断然拒绝了如同李逵说的:“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主张,自觉选择接受朝廷的招安的政治道路,带领“替天行道”的梁山泊义军,去残杀“僭号称王”的方腊义军,在两败俱伤的大屠杀中,遭到惨痛的失败。他们认为,如果当初宋江采纳李逵说的:“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主张,以梁山泊当时的实力,定能推翻宋王朝。而宋江却奴颜婢膝,为了自己的官位,拿兄弟们的生命当赌注,真是个忘恩负义之徒。

识江湖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为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由此可见,宋江乃仁义之仕,决不会为了自己的官位,拿兄弟们的生命当赌注。

然则为何要接受招安?我认为,这是由当时的社会风气所造成的。当时社会宣扬“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江便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宋江还是郓城押司的时候,其父便苦劝他不要与梁山草寇来往,好好为官,处人头地以便光宗耀祖,宋江也答应了。如果不是因为阎婆惜命案,他根本不会投奔梁山。他一直称北宋的皇帝为“圣上”,可见在封建观念中的“天子”在他的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高俅到来他亲自下山迎接并在谈判中保护其不被梁山好汉追杀,以致气死林冲。他一直认为走与统治者的合作才是“正道”他鄙视自己和兄弟们“落草为寇”。最终为维护“兄弟们的名声”将苦心经营的水泊梁山交给朝廷,这便是他招安的源头之由,这也预示着起义的不战而败。

不仅是宋江,梁山好汉中的许多人,如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秦明等人,他们也深受“三纲”思想的影响,他们是支持招安的。所以,选择招安不是宋江个人的决定,是在“三纲”思想影响下的必然选择。所以,将梁山好汉起义的失败归罪于宋江,这是有失公允的。梁山泊悲剧,并非宋江之过。梁山泊悲剧,这也是社会的悲剧。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中国的农民富有武装斗争的传统和经验,但用文学形式来歌颂农民战争,并且真实生动地作全面的艺术再现的,只有《水浒传》。《水浒传》在记叙歌颂起义军的武装斗争时,还比较重视战争经验的总结,起义军战胜敌人,不仅凭勇敢,还靠智慧。《水浒传》中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三打祝家庄”是一个较为突出的例子,毛泽东曾经赞扬“三打祝家庄”是合乎辩证法的最好的事例。梁山起义军在这次战役中能够重视调查研究,对敌分化瓦解,并采取打入内部里应外合的办法,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水浒传》中有关战争的描写,可与《三国志演义》相媲美。清代刘銮的《五石瓠》里说: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张献忠“日使人说《三国》、《水浒》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水浒传》中所描写的起义军的政治主张,虽然说得不十分明确,却可以看到他们有着“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不管什么出身“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的理想。联系到他们“杀富济贫”的行动,表现了人民反对封建经济的贫富悬殊和政治上的等级贵贱之分,反对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和政治压迫,这是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宣战,反映了广大受压迫人民的愿望。《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忠义”。这里所说的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注入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这一点,有些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是有所觉察的。明人郎瑛就说过:“逆料当时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这实际上是说《水浒传》所说的义不完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也常讲义,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免受暴力的欺凌,自然产生一种团结御侮的愿望,这种愿望,在为生活所迫、流落他乡异地的一些游民身上,反映得尤为强烈,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而至于“济困扶危”、“杀富济贫”,都是“义”的表现。因此,《水浒传》中所写的义,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而不同于儒家的纲常伦理中的“义”。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以《水浒传》里的“义”,还不能取代旧的伦常观念的地位和作用。《水浒传》里的“忠”,有忠于梁山事业的内容,但它又有忠君思想,在许多场合里,“忠孝”这种封建伦理大节被放在首位,而把“义”置于次要地位,这就是江湖义气没有突破封建道德的表现,梁山泊一些斗争性最强、革命最坚决的人物,最终也不免在讲义气的情况下跟着宋江接受招安,义气服从了忠君,就是《水浒传》所写的“义”本身存在严重缺陷的证明。《水浒传》作者歌颂梁山义军,却又反对方腊起义,实际说明他同情、歌颂的是一种不彻底的农民起义,也就是不去推翻封建王朝的起义,不“僭号称王”的起义。所以,《水浒传》中出现了“替天行道”的口号。“替天行道”固然有其反抗的意义,但是由于遵奉天命,这就不能突破君主观念,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正是统治阶级借天命来欺骗人民,所谓“奉天承运”,“天命所归”,历来帝王正是借天命来统治万民的。《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意义,说的是朝廷无道时,由这些好汉来“替天行道”,而朝廷昏暗的原因,则是“臣蒙蔽了圣聪”,因而他们造反便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所以最终又不得不归服天子脚下,而“替天行道”的大旗,也终于换成“顺天”、“保国”了。这也是《水浒》英雄们最终走上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写出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人物形象带有理想色彩,同时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水浒传》不单以情节的生动紧张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与内容相适应,前70回连环套式的艺术结构也独具特

5.水浒传阅读推荐 篇五

——读《水浒传》有感

灵溪一中林荣 黄正泛

《水浒传》是一本与《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并列为中国四大名著的好书,正如黄老师所言,很有细读的必要。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其作者究竟是谁?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居然有三种说法,但大多数人认为是元末清初的小说家施耐庵。

全书描写了北宋末年,宋江带领108位英雄好汉,聚义梁山,替天行道的故事。这本书也是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其中前七十回,讲述了落魄子弟高俅因为踢得好蹴鞠而被昏君封为殿帅府太尉。在他不遗余力地陷害和打击下,众多好汉如林冲,关胜等为求活路,纷纷落草梁山泊。在以高俅为核心的的朋友圈中,聚集了一些贪官污吏,结党营私,狼狈为奸。这部分内容抨击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昏聩与残暴,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行为。后三十回,主要写的是招安与招安后的事情,这部分让我看得有些郁闷,不再赘述。

在看这本书时,我被其生动的情节所吸引,脑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想象着武松在“三碗不过岗”酒肆喝酒时的豪迈,想象着酒后上景阳岗打虎的霸气,荡气回肠,心向往之。书中还有很多玄幻的东西,像公孙胜的师傅罗真人被李逵斧劈了数斧头,居然不死。还有入什么入云龙斗法破高廉等等,都让我目眩神迷。当然,最让我佩服的不是宋江的忠义,而是梁山泊的众好汉的兄弟情深。他们出身不同,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这不由地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一点利益,尔虞我诈,翻脸成仇。君不见,网络上到处充斥着这些新闻:某某公司职员私自使用权力,挪用公款;某某官员不顾党纪国法,接受贿赂被双开……不胜枚举啊。

当然,有些人黯淡了人性的光辉,总有些人再次点亮人性的光辉。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毅然张开手臂接下从10楼坠落的婴儿,自己却失去了一条臂膀,在记者访问时,却只是安然地回答着:“这只是下意识地动作,若是换了别人也会这么做的。”她失去了一条臂膀,换回了一条生命,她也是幸福的,但为何上面的路人连一通电话也不愿意打,更何谈最美二字。不错,吴菊萍是名副其实的最美妈妈,她的人性是美好的,绚丽的。若是水浒传之中的人物也一定会这么做的。

合上《水浒传》,书中的章节似壮美的图画在眼前徐徐浮现,忘不了那些人物所表达出对世间弱小的同情怜悯。水浒传,又何尝不是一个诠释真善美、假丑恶的传奇。

6.好书推荐水浒传读后感600字 篇六

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书中描写人物特点描写的个性鲜明。比如:豹子头林冲、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浪里白条张顺、黑旋风李逵、神行太保戴宗……而且描写人物描写的也很细腻,比如描写吴用的语句:“他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才谋堪比诸葛亮,略施小计鬼神惊,人送绰号智多星”。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及时雨宋江,宋押司。虽然他其貌不扬且不会武功,没有能够亲自杀敌。可是,他仗义疏财、济弱扶贫、孝亲敬友,并且为梁山招纳了许多的贤士。可见,有时候情商与智商对一个人来说同样重要。

宋江的故事不胜枚举,但最让我钦佩的一件事是三打祝家庄:一打祝家庄,杨林被擒,首战失利。二次进兵,遇扈家庄阻拦,后林冲擒住扈三娘,扈家庄求和,不再帮助祝家庄。宋江筹思破庄之计,三打祝家庄,利用新来投寨入伙的孙立与祝家庄教师栾廷玉是师兄弟的关系,骗得祝家相信,孙立和家人亲戚打入祝家庄作内应。梁山人马与他们里应外合,最后攻破祝家庄,得胜回山。

通过这件事,能从中看出宋江是一个善于观察,抓住破绽,然后一举拿下; 并且注重挖掘人才,吸取意见的人。

7.水浒传阅读推荐 篇七

波罗果夫曾经说过:“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提出的具体要求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据笔者的调查,80%左右的学生对阅读名著有一定的兴趣,但真正能认真完整地读完《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读名著的学生不足10%,多数学生对名著只有一些浮光掠影的了解。面对“读图时代”、“快餐文化”的到来,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该为我们的学生做些什么呢?下面笔者结合《水浒传》阅读指导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探究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名著作家的简介和故事背景等信息,向学生展示相关影视作品,听相关音乐等等。我们可以发现,当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学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教师把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先有直观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师应引导学生增添阅读氛围形式的多样性。笔者在教学《水浒传》之前,让学生先编一份小报,内容可以是作者、时代背景的介绍,可以是经典片段的赏析,可以是问题的设计,尤其是让学生互相拟出问题,然后交换小报,互相解答。学生对此很有兴趣,并且能促进学生的再次深入阅读。

二、追求深层阅读,鼓励探究创造

阅读名著要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从作品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名著的内容、思想比较复杂,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考,引导学生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例如:如何看待《水浒传》中的主题思想?如何理解梁山好汉的杀人放火行为?让他们对名著进行有批判地辩证品读。

教学中要倡导自主阅读,要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教者不要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灌输给学生,要把阅读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让他们在自由阅读中学会感悟、鉴赏。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可能会出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有价值的焦点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等,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比如,笔者在课堂上就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读《水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毛泽东看了《水浒》,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毛泽东认为,《水浒》一书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有人认为,《水浒》是一部官逼民反的史诗。请你根据你的阅读和理解为以上的观点找到论据。”以此来引导学生探究。课后又布置探究《百家讲坛》节目说过的一段话:“不要笼统地说水泊梁山108条好汉,最好说108位头领,或者说是108将,这样比较准确。”让学生课后再次品读《水浒》,为这种观点找到论据,并据此写成一篇小论文。

三、原著阅读与解读课本阅读相结合

教师要根据课本中精选的文学名著中的片段,设计好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了解阅读方法。把课内的教材学习与课外的名著阅读有机地联成一体,它们相得益彰,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课文的乐趣、阅读名著的妙用,就可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阅读经典名著,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读《智取生辰纲》(教材的),对文中人物杨志、吴用加以评价。然后又重点提出一个问题:《水浒》是一枝独放异彩的奇葩,作者塑造了8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请同学们回顾《武松杀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教材的)及其他相关片段,赏析三个人物的个性的异同。比如阅读《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拳打”的场面,分析语言特色等。这样把课本上的片段有效的利用起来,以小见大,进而把握整部作品某方面的特点,有一两拨千斤之效。

四、以考试促进名著阅读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中外名著也被推上了中考前沿,其知识点自然也就成了试题的出处之一。由于名著的阅读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因此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的语文试卷中适当融入经典名著的内容,对提高学生名著阅读的质量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进行定期的必读书目考查,旨在检查学生阅读与否,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了解程度。如为帮助学生熟悉《水浒传》的人物,笔者就设计了一张试题,比如宋江手下五虎将是指谁,坚决反对招安的头领有二人是谁,主张招安的头领有两人是谁等等。学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时,也把原著速读了一遍。

学生阅读名著,一旦引导得法就能让他们触摸到名著最感人的神经,感受到名著那深沉的震撼和久远的回味,真正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来阅读一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从而能够真正地“悦”读名著。

上一篇:论律师的调查取证权下一篇:写外婆初二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