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的调研报告

2024-07-25

关于县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的调研报告(通用10篇)

1.关于县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县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状况

情况调研报告

县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状况情况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县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在给经济社会带来发展和提升农民纯收入的同时,也衍生出农村大批留守妇女和儿童,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给我们做好农村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为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有效帮助她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近日,锦屏县妇联通过走访座谈、下发统计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

下:

一、基本情况 留守妇女现状 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女性万人,占总人口的%。留守妇女28890人,占妇女总数的27%。此次调查情况显示,目前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在年龄特征上,31-45岁的留守妇女比例较大,为%。30岁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而暂时没有外出务工,或是夫妻双方共同外出,45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程度偏低。31-45岁的留守妇女中,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45-60岁的以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在生活中认为自己最大的困难是子女教育压力大。三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四是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上,主要是生活劳动强度太大和生产发展缺资

金、缺技术。五是当留守妇女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的留守妇女选择向邻居亲友求助,因为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低,不懂法律,很少有留守妇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留守儿童现状

全县中小学共计留守儿童10350名,其中小学6344名,占在校生比例%;初中4006名,占在校生比例%。从此次留守儿童调研情况来看,目前留守儿童有以下主要特点:在全县中小学留守儿童中,有6233名留守儿童在校住宿,占留守儿童比例%;有1146名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占留守儿童比例%;生活上的“单亲家庭”的有2215名,占留守儿童比例%;隔代抚养和上代监护的有6322名,占留守儿童比例%。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留守妇女

1、体力劳动加重。青壮年男劳力外出务工后,农村只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妇女甚至部分老人转变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在抓好劳动生产的同时,留守妇女还要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有限的精力与高强度的劳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在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平日里希望有丈夫的体贴帮助”等。

2、精神负担加重。留守妇女除了长期承担繁重体力劳动而健康堪忧外,还普遍存在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低;夫妻交流少,婚姻关系脆化等。调查显示,丈夫外出后,4%的留守妇女常常觉得没有安全感,60%的留守妇女常常感到孤独。留守妇女与丈夫主要的沟通方式是打电话。空间距离的扩大阻碍了夫妻情感的交流以及性交流,导致感情危机,久而久之婚姻难以维系。二是婚姻纠纷中“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当

夫妻出现婚变时,大多留守妇女因无法掌握丈夫在外的收入和财产情况,因丈夫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使得留守妇女的权益得不到合法保护。70%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缺乏有效的排解方式和渠道。

3、教育子女能力低。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家务劳动繁重,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帮助外,无力或无过多的时间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80%左右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给他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还发现有的留守妇女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对子女上缺乏科学的教育和监管。同时由于孩子缺少父爱,家

庭角色缺位,留守儿童多数学习成绩平平,自身特长不明显。部分孩子因父母离婚家庭破裂,造成心理、人格有缺陷,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

1、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较少导致学习问题。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要少了很多。

2、缺乏亲情的抚慰导致生活问题。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更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

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多数留守儿童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留守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即使父母回家时也难以与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篱下的感觉,又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

三、采取办法法及措施 针对留守妇女儿童的现状,锦屏县妇联立足“党政关注、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工作定位,积极探索服务留守妇女儿童的新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成立留守妇女互助组织,关注留守妇女生产生活。自开始,我们在部分外出人员较集中的村试点成立了留守妇女互助组织。这个组织使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在农忙时,通过互助组搭伴实现了互帮互助,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节省了劳动时间,在农闲或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她们聚在一起,娱乐谈心,交流

沟通,消除烦恼,成为情感交流和娱乐活动的平台;当她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她们能通过整体来维权,成为互相维护权益的机构;当她们有什么需求和服务时,又成为了她们诉求表达的渠道。目前,我们已成立15个留守妇女互助组织,使广大农村留守妇女有了倾诉和维权的依靠、她们的心灵沟通的平台,得到了广大留守妇女的拥护和支持。二是充分运用农村妇女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适合农村留守妇女特点的实用致富技术培训,通过妇女小贷政策引导留守妇女发展特色农业增收致富,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同时加强普法宣传,进一步扎实开展“平安家庭”创建工作,依托妇女儿童青年维权服务站,畅通留守妇女信访诉求渠道,发挥12338维权热线的作用,为留守妇女提供便捷优质的维权服务,增强和提高留守妇女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三是打造“妇女之家”县级示范点,要充分发挥“妇女之家”的作用,让其成为留

守妇女最可依赖的温暖之家;要特别关注特困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困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多措并举,关爱留守儿童。

1、凝聚力量,倾心尽力,“三关爱”暖冬行动成效显著。近年来,我会组织团县委、县民政局、县关工委、县教育局等单位的负责人,前往大同乡、彦洞乡、隆里乡等乡镇开展发放暖冬物资、免费义诊、义务抢修线路、亲情聊天室聊天等活动。

2、以“三?八”晚会为契机筹集“留守儿童基金”。活动邀请了全县所有的县级领导干部、机关企事业单位、在锦客商和在外创业的锦屏籍老乡,晚会通过歌舞、小品、联唱、朗诵等文艺表演形式,搭建“爱心平台”,动员全社会力量为贫困留守儿童奉献爱心,共收到来自社会爱心人士捐款元。目前县妇儿工委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为契机,慰问留守儿童735人,物资6万余元。各乡镇和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也相继充分发挥职能作

用,积极深入各中小学校开展贫困学生慰问帮扶等活动,发放慰问金及体育用品、文具、图书等物资共计42400元。

3、凝聚各方力量,创建县级农村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儿童之家示范点。,经过不懈努力,我县获得亲情聊天室项目资金10万元,为把此项工作组织好、策划好、开展好,我会与团委、教育、关工委等部门共同斟酌酝酿,出台了两室共建实施方案,凝聚各方力量,创建了偶里、平秋、河口3个县级农村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儿童之家示范点。今年我会将继续开展实施2014年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新建敦寨、启蒙、大同3个县级“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儿童之家示范点。

四、对策及建议

1、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优势,尤其是要发挥好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儿

童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作用,利用“三八节”、“六一节”等重大节日,广泛宣传妇女儿童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良好氛围。

2、要出台相应的帮扶政策和措施。如针对留守妇女文化素质低,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中心校及家长学校的作用,定期授课,引导其当好合格家长及培养合格子女;针对农村妇女创业风险大,有关部门应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女能手、女企业家给予信贷扶持和项目扶持;对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妇女所从事的种植、养殖行业项目应给予重点扶持,积极为她们提供政策支持和市场信息,帮助她们搭建创业平台。针对留守儿童,加大价值观念的引导、亲子之间沟通交流、家庭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工作力度,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开通家长热线,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3、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

犯罪活动,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一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严厉打击侵害女性农民工、留守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要成立相应的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为留守妇女提供生活、生产、身心健康、法律等方面帮助,改善农村妇女的生活环境。三是各级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维权法律服务站等机构作用,为遇到婚姻问题的留守妇女提供能倾诉、能得到帮助的地方,使其尽快摆脱困境,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和纠纷发生,尽可能地帮她们办实事、办好事,切实维护好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

2.关于县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调查的对象是具有灵宝户籍的60 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此次调查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涉及4 个乡 (镇) 12 个村庄, 问卷调查全部采取入户调查访谈方式进行, 共调查了450人, 其中有效的样本是433 人。 本次调查中男性占53.1%, 女性占46.9%, 年龄在60~69 岁, 70~79 岁, 80 岁及以上的样本比例分别为46.9%, 37.6%, 15.5%;文化程度方面, 不识字的占34%,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3%,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9.2%,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2%。 有配偶的占60.6%, 无配偶 (包括丧偶, 离异, 未婚三种情况) 的占39.4%。

调查发现, 尽管农村老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过去有了极大改善, 但调研中, 了解到农村老人从物质生活水平、精神文化生活、享受社会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来看, 仍存在一些隐性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亟待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

1 农村老人经济来源少

农村老人经济来源主要有村集体山林、 公共土地的收入补助;国家养老补贴;自己劳动所得;政府部门过年过节的慰问;亲戚们的救助;干部、党员的捐款集资;企业、富人、教会的善举;包村扶贫单位及部门的支持等。 其中较为稳定的则是依靠自己积蓄、子女补贴、养老金等。 但农村劳动收入低, 过去家庭负担重, 老人积蓄普遍不多, 有的甚至没有积蓄, 有的为了子女结婚而负债。 农村老人每月62 元的养老金仅够应付老人在农村的日常生活开销。 子女补贴部分微薄, 有的子女因家庭收入低、负担重或孝道意识差等原因常年不给老人生活费。 为获取经济收入, 大部分60 岁以上老人仍要下地干活, 辛苦劳作, 以此负担家庭生活开支。 部分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低, 他们吃的蔬菜基本上是地里种啥就吃啥, 有的老年人常年粗茶淡饭, 平时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 没有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 基本处于最低的温饱状态。 有的老人由于子女外出打工还承担照顾孙辈的任务, 加大了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负担。 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收入来源仍然是以子女或亲属供养为主, 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老年人主要是低龄老年人, 女性老年人对子女或其他亲属在经济供养上依赖性大大高于男性, 这次调研我们发现这种现象在灵宝的广大农村表现突出。

2 农村老人文化娱乐方式单一

尽管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与过去相比有所变化, 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则十分单一。 能够参加体育项目及健身锻炼的老人仅为少数村或少数人, 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参加过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 看电视成了他们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 个别偏远山村还没有电视信号。 农村老人普遍孤独感强, 仅有部分老年人能在需要时与子女进行心灵和情感上的交流, 能倾听到子女的想法, 子女也能时常主动关注老人的生活琐事给老年人心里带来的影响, 帮助老年人排解内心的烦恼。 多数农村子女为挣钱养家或照顾孩子, 对于父母很少有感情上的投资和交流, 有的子女关爱父母的方式非常单一, 认为只要给父母钱, 吃喝不愁, 没病没灾, 就行了。 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 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搀扶。 如果老人丧偶, 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常年面对孤独, 精神生活十分匮乏。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诸如提个水、换个电灯泡等小事, 对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 尤其是老人生病, 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 子女不在身边, 更显得孤独无助。 老年人长期处于孤独、封闭状态, 有些甚至产生恐慌、焦虑、痴呆等问题。

3 农村老人对健康问题重视不够

目前农村老年人最关心、最担忧的是医疗问题。多数农村老人家庭经济基础差, 年轻时劳动强度大, 身体严重透支, 不少老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颈椎、妇科、前列腺、风湿等慢性疾病。 一方面, 农村老人缺乏健康卫生知识, 80%以上的老人没有进行过常规的身体检查, 只是感觉不舒服了才到卫生所开点药, 还有一些老人不管身体患什么病痛都靠吃止痛药解决, 不舍得花钱做检查。 尽管有新农合医保政策, 但农村老人普遍比较节俭, 他们觉得看病报销比例低, 仍需自己支付一定的费用, 所以, 不是万不得已, 不愿上医院, 时常是出现小病扛一下, 大病就耽误的现象。 另一方面, 农村医疗条件有限, 老人患病时大多去村卫生室、小诊所和乡镇医院治疗, 这些地方卫生设施有限、基础条件差、缺医少药、信任度不高。 在老人患感冒、头痛、发烧之类的小病时能得到一定的治疗, 当老年人患突发性疾病或脑血栓之类严重疾病时往往得不到及时治疗。 “当地看不好, 外地报 (销) 不了”, 仍然是农村老年人反映最多的问题, 一部分农村老人也“因病致贫”。

4 留守老人、独居老人生活缺乏照料, 安全隐患大

为了改善生活质量, 农村青壮年劳力多选择出去打工, 大多数老人只能独自留在老屋看家。 另外, 还有部分年轻人会在市区或工作地点买房租房定居, 而老人由于怀旧情结不愿搬离旧居, 还有一些子女结婚后因为怕麻烦, 觉得老人思想跟不上自己, 不愿意让老人搬出来同住。 以上种种原因, 都使得老人不得不独守空房。 那些守空房的老人家, 他们的儿子在外地工作甚至定居, 几个月或一年才回老家一次, 因而平日里老人的生活无人照料, 尤其是那些丧偶的孤寡老人, 他们年迈行动不方便, 疾病缠身, 发生了意外往往无人知道, 有的发生突发疾病甚至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5 部分老人因子女不孝而无依无靠

部分农村年轻人孝道意识差, 对老人生活缺乏关心。 有的多子女家庭或因父母财产分配不均, 或因父母承担家务的不均, 或因家务矛盾、或因老人高昂的医疗费等原因在赡养老人问题上互相推诿。 有的儿媳将丈夫给公婆的50 元生活费追回据为己有, 有的儿媳将丈夫给婆婆买的烧饼要回来给自己孩子, 有的不孝子女嫌老人花电费高竟将老人的电线掐掉。 对子女的不孝行为, 老人们多是持“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 或者心疼孩子、体谅孩子, 选择默默忍受却不愿让外人知道。

6 患病残疾及特殊老人家庭获得社会救济有限, 生活现状堪忧

有些农村老人由于自身残疾或者子女残疾, 他们都已经不能再参加体力劳动, 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这部分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只有靠吃低保或政府、亲朋救助救济, 但救济往往是“救急不救穷”, 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最低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杜鹏, 武超.中国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之分析[J].中国社会工作, 1998 (03) :7-9.

[2]杜鹏, 谢立黎.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队列分析[J].人口与经济, 2014 (06) :3-11.

[3]田喜芹.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 2014.

3.关于县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女性自己会冒出这些念头:这不是女人应该干的,我已经满足了。现在的职业女性中,有相当一部分受到上一代女性职业生活的积极影响,但当她们面临的职业发展机会比以往更多时,很多优秀的女性内心却更矛盾了。1949年后的30年,一系列有关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革命性话语使那个时代的女性往往以工作为乐、以事业为荣。1965年以前出生的女性(这只是一个大体的估计,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当她们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时,她们不会认为自己没有当成好女人,她们会相对满足于自己取得的职业成就。而此后出生的女性们,特别是职业有了一定成绩的女性们常常会面对角色冲突,甚至总是处于自责或选择之中。在现代社会中充斥着“寻找好母亲?、“寻找好女人?、“寻找好妻子?的声音,这一系列的“好?可以与革命性话语下塑造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形象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现在女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更接近于人们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生活场景的想象。现实中多元化的女性形象———白领丽人的潇洒、下岗女工的疲惫、女领导的强悍、打工妹们的艰辛以及全职太太的舒适,又使她们面对职业发展时矛盾重重。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男性主流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不同期待在女性内心交织,这种社会期待带给女性的困惑无形中成为女性晋升领导职位时一个跳不过去的玻璃顶。调查三:铁腕还是温柔国内知名手机厂家的技术主管杨女士经常遇到这样的趣事,每次出去吃饭,不管是做东还是被请,不管是陪朋友还是陪客户,不管是与男士还是与女士,服务员总是不由自主地把她当成主人,菜单要向她询问,茶水要经她点头,账单也总是送到她的面前。对此杨女士有点哭笑不得,而朋友们也总是笑她“领导相”十足,举手投足间,那种惯于决策的风格便露了出来。杨女士的确是那种雷厉风行,果敢魄力的铁腕主管。她的下属是这样描述她的,说起话来铿锵有声,走起路来风风火火,交待工作有板有眼,决策问题当机立断,对待下属奖惩分明,实在是让人又敬又畏。另外一位广告公司的客户总监郭小姐则是截然不同的风格。郭小姐个头不高,面相显小,尽管工作资历已经五年,看上去仍然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过下属从来不敢小瞧她,郭小姐就那么轻轻松松地把复杂的工作任务分配得有条有理,遇到难题身先士卒,批评下属也是轻声细语,但却句句都在点子上,由不得人不服气。人们在谈到女性领导者的时候,经常会引起非议的是管理风格。比如说杨女士很可能被看作是铁腕主义者、女强人,郭小姐则会被认为和风细雨式的小女人,而当公众说到无论是“女强人”还是“小女人”,显然并非完全的褒义。德伯拉.泰能在《发言权:谁的话会被听进去以及为什么》一书中揭示了男女权威在发表自己观点时的风格差异(但容易会被他人认定为是人格与行为能力的差异),部分地能够说明人们何以对女老板容易形成一些偏见:女性会在她们的讲话中更可能显示不确定性,更容易提出问题,女性更经常说“对不起”,而男性则更可能减少在其表达中的疑问,增加自己意见的确定性。这种倾向使得男性更能比女性表现出自信和掌控。当描述成就时,女性更多说“我们怎样”,而男性更多会说“我怎样”。这只是一个表达方式的差异,但男性的个人特质会更突出,这一点对于外界人士形成对于个人人格的不同感受尤其具有影响力。女性更可能表达其负面反馈(但并不表明她们只是或较多看到负面),并比男性更乐于接受赞美。这使得与女性共事更易使人产生压迫感和缺少激励性。应该承认,男女无论在他们的自然生理特点以及他们的社会角色特征方面的确存在差异。但是除了少数性别文化具有单一性别倾向,如军队、实行军事化管理的组织、远洋运输与重型运输等组织,作为常规社会组织,比如公司,其成员性别分布具有更平衡的分布,因此作为团队成功的协调者和领导者,越来越需要老板和主管们在自身的领导风格上塑造两性均能接受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中性化”。但是女老板的管理风格却更容易受到攻击,同一种社会行为却有不同的社会反应。女老板的“中性化”虽然可能给实际的同事环境中的成员带来好处,但却可能引发社会层面的反弹,因为它刺激到公众心目中惯性化的传统观念中的理想女性形象。而如果女性与男性同样采取一种温和的领导方式,男老板的“中性化”或者说“软性化”更多被人们解读为一种褒义表现,而女老板的温和则往往被认为是没有魄力。由于现代组织的多样化、组织成员文化的多元化、管理风格的多样化实际上也成为必需。我们可以关注一下女老板所在的主要领域。调查显示,行政工作和人事工作是大家所认为的最适合女性的工作,尤其是行政工作,其中选率为71.4%,而人事工作以57.8%居次席。女性天生的细心和温柔使她们可以成为成功的行政主管、人事主管。女性管理风格上的特点,在某些方面其实比男老板的优点更突出:探究准备充分,对团队感受敏感,强调授权清晰,讲求沟通和对话,较少与团队成员强势争夺利益。由于女性领导者的成功可能要耐受较男性更多的挑战与心理压力,她们更能理解被领导者的心理,更易形成团队的团结。这就是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一个女老板领导所带来的整体效益可能并不会比男老板低。调查四:居安思危每到周末,清华、北大、人大的校园里不乏名牌轿车出没,究其原因,一些企业高层领导利用周末前来听课。有趣的是,在学习和充电的问题上,似乎总是女性比男性态度更积极。女主管、女经理人甚至女老板对于自身发展,自我提升的迫切要求也不例外。女性领导者似乎更能体会居安思危的意义。方女士是一家IT公司总裁助理,她的工作重心在于决策和管理,在职场,多数时候要百分百地漠视自己的性别,而纯以生意人的身份与外界打交道。由于负责公司在全国的销售业务,她算是一个标准的“空中飞人”。但是在飞来飞去工作之余,她还决定报考M BA,尽管由于工作紧张,方女士的辅导课程十有八九是错过了,但这并不能动摇方女士考一把的决心。“做到这个位置并不容易,每天都能感觉后生可畏。不给自己多加点砝码实在不安心。”32岁的人力资源部副经理刘女士深感要学的东西太多,全脱产30年也学不完。

什么科学教育与培训、绩效考核管理的策划和实施、休闲办公环境的创设等等,但时间那么有限,都是下班后的“散碎银两”,于是权衡再三,选择了自己最薄弱的环节,而且是“细水长流”、无法一蹴而就的学业,但也是最终必定十分有用的学科———英语口语。刘女士深知入世后,英语人才将大有用武之地,像自己这样光有管理才能的人已经颇为落伍。新一代既拥有高等学历,同时又有良好外语能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自己想比他们只是多了几年经验而已,很快就会被赶上来。有调查表明,目前中国的女企业家约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0%,而且这比例在不断增长。目前我国的EM BA学员中,女性在许多学校也占据了10%的比例。从国外的惠普、柯达、雅芳、玫琳凯到国内的海尔、联想,越来越多的女性领导者走向前台。当人们试图研究女性领导者成功的原因时,这些领导者却更倾向于讨论未来的发展。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从2003年5月开始推出第一期女性管理者课程,在招生简章上,赫然写明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地区优秀的企业、政府及其他部门的中高层女性管理人员,首期只招收35名优秀职业女性,学习费用3万元。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条件进行资格审核,组织面试。尽管有着苛刻的条件、不菲的费用,方女士仍然决定报名参加,“费用是小事情,关键是我可以找到一个与自己同类人智慧碰撞的平台。每天面临的压力那么大,实在想知道自己的同类人都是怎样生活和工作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董小英女士指出:女性领导的成功比男性更加来之不易,女性管理者面临的压力和问题也比男性更多,在他们看来,要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持续成功,需要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和增长更加丰富的知识,压力不仅仅来自管理,还有社会、家庭。正是压力的存在,使得女性领导者有着更紧迫的学习需求。现代社会赋予大批受过良好教育有才干的职业女性更多的机会,我们时常看到在外企崭露头角的女性成功故事经过传媒渲染,风光无限,却忽略了这些女性领导者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社会性别角色的转变深刻地影响了女性职业发展,而女性自身的职业经验、受到鼓励的程度以及相关的性别交往都可能使女性做出多元化的选择,但在迈向与男性职业发展相同的道路上,女性的代价要大得多。同样在迎接未来挑战的时候,女性领导以更敏感的心智提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方能立于不败。

[1]

4.关于县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三农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居住在农村的老人们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现在老龄化人口正在不断的增加,根据资料了解,“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2亿,占总人口近25%.”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如何切实解决好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盼,确保他们的生活质量,是摆在政府及整个社会面前的大问题。

一、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

调查目的:主要是让人们能够更加详细了解农村老人的生存状况。调查时间:2010年6月17日--2010年9月10日

调查地点: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中村镇上湾村

调查方法:上门访谈

调查对象:上湾村60岁以上老人。

但由于时间以及各种客观原因,本次只调查了约100位老人(本村现居人口现状:户籍登记人口有2400余人,除去常年在外打工者,实际居住人口只有1800人左右,60岁以上老人有240余人。其中女性130人左右,占到54%左右,男性110人左右,占到46%左右。)

调查人:刘渊

调查内容:老人的日常劳动量、老人的日常经济来源、老人的日常生活开支、老人的日常娱乐方式、老人享受医疗保障的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老人的日常劳动量。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免不了要干农话,如种菜和养殖家禽等。由于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农活大多交给老人,老人们每天都起早贪黑的操劳,农忙季节往往不得不进行超体能的劳动。调查时刚好赶上农忙季节,我亲眼目睹了很多老人顶着烈日、冒着大雨在田间劳动的情景。调查的老人中,我79%的人还具备田间劳动的能力,这些老人在非农忙时节的作息时间差不多都是这样:早上6点左右起床开始到菜地劳动,拔草浇菜,准备一家人一天菜,一般忙到上午8点回家吃早餐,吃完就开始煮猪食、喂猪。喂完猪就到稻田去巡视,看看稻谷的长势如何,及时灌溉施肥,中午11点回家吃饭休息到下午4点再到菜地浇水,一直忙到下午6点多再去喂一次猪,就这样结束一天的劳动。一天的劳动时间大概9个钟头,到了农忙季节其劳动量之大更是让人难以接受。

(二)老人的日常经济来源。由于本村地理位置偏僻,老人全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所以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来源不是来自于退休金,大部分都来源自己的劳动所得。在所调查的240位老人中,平均年收入7400元,最低的年收入居然只有2080元,有61%的老人经济来源于自己的日常所得,其中有28%的老人靠种地和养猪,有19%的老人靠养猪卖猪所得,有14%的老人是靠白天外出打工挣钱。其余有35%的老人经济来源于子女或其他亲人,还有4%的老人要靠当地政府部门的接济和以前的积蓄生活。由此可见,农村大部分的老人生活还不能得到稳定的保障,只能依靠自己辛勤劳动来维持生活或者依靠子女来赡养。

(三)老人的日常开支。本村的老人都是从贫穷的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他们都知道钱来之不易,他们都会精打细算,合理的花每一分钱。由于年轻人多数在外打工,为了给外出的子女减轻负担,许多老人还担负着抚养和教育

孙子、孙女的重任,所以生活的经济压力还是比较重的。数据显示,农村老人平均有54%的生活支出主要在于饮食消费。由于本村老人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很多人积下了陈年老病,医疗上还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除了饮食消费之外平均有30%的支出都在医疗费上有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老人在补品支出上也占了医疗费用的一部分。目前,本村老人基本上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剩下的支出有7%用于补贴家用,6%用于农田灌溉、农药之类的支出,还有3%用于其他如人情支出等。加上近期猪肉以及各类物价持续上涨,所以在饮食方面的支出也有所增多。

(四)老人的日常娱乐方式。农村老人生活比较单一。由于经济落后,本村基本上没有老人锻炼的健身器材,大部分老人没有文化,看电视看不懂其他语言的节目,只能看本地电台。其他时间只能在家与自己的家人或邻居聊天,在与人的交流过程中获得相关信息,同时也可将自己的烦恼向别人诉说,以获得帮助。在调查的老人中,有18老人由于经济困难,家中没有电视等电器,所以他们只能到邻居家电视度过农闲时间,要么天一黑就上床睡觉,精神生活非常单调。有的老人甚至怕使用过多电费而很少看电视。农村消息相对闭塞,一件家长里短的事情往往就是老人们几天的群资,可见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比较空虚。原来村里有一个老人会,但由于经费困难,已经关闭几个月了,原来可以让老人们一起聊天、玩乐的场所就这样因为经济困难而关闭。

(五)老人享受医疗保障的情况。在有2000多人的村子里居然只有一个卫生所或者个人诊所,全村人均医生量几乎为0。根据了解,大部分老人遇到身体不适,为了节省医疗费用,只能是小病不看,大病小看。“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一般看病都要到邻镇。有时迫于经济、路途

和时间的关系,有些老人只是根据经验,自己拔些草药用。除非等到非看不可才去医院。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条件太差,医疗费用开支过大,承受不起,慢性病长期得不到康复,重病不能及时治疗,导致老来贫困,一些贫困家庭,“看病难”成为老人最大的心病。根据调查,村里76%的老人有高血压,63%的老人有风湿病、慢性关节炎等慢性病,85%的老人需要长期服药治病。

三、对调查结果的建议

5.关于县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五

关于女性农民工就业状况的调研提纲

1、女性农民工占女职工比例,女农民工占农民工的比例,主要从事的行业、岗位;

2、女性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平均在岗周期);

3、女性农民工就业的基本途径;

4、女性农民工基本收入及工资增长情况;

5、女性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情况;

6、女性农民工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及生活居住情况;

7、对女性农民工的培训情况;

8、被调查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

9、工会女职工组织参与当地女农民工就业及就业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

10、目前女性农民工在就业及就业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附件2:

女性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亲爱的农民工姐妹:

为了解当前女性农民工就业及在工作岗位的基本状况,全面掌握女性农民工在就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女职工部决定在全国部分省市,就女性农民工就业及就业保护问题进行调研,您是我们这次调查选取出的被调查人员,希望得到您的帮助,配合我们进行调查。

您填写的这份问卷,我们将进行综合统计,用来分析女性农民工就业的总体状况,我们将遵守国家统计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严格对您提供的材料保密,保证您的材料不被外传和非法利用。

谢谢您的合作!

2008年3月

填表说明:

1、请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问卷。

2、请在与您的情况相符选项的号码下打√

3、本问卷所有选择题均选择一项。

4、各题均填写调查时的实际情况。

企业名称:

1、您企业的单位类型

⑴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⑵集体企业⑶私营(民营)企业⑷港澳台商投资企业⑸外商投资企业⑹混合所有制企业⑺其他

2、您企业所属的行业

(1)采矿业;(2)制造业;(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建筑业;

(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7)批 发和零售业;(8)住宿和餐饮业;(9)金融保险业(10)农、林、牧、渔业

3、您的年龄

(1)16—20(2)20—25(3)25—30(4)30—40(5)40以上

4、您的文化程度

(1)小学(2)初中(3)高中(职高)(4)中专(5)大专以上

5、您的技术等级

(1)初级技工(2)中级技工(3)高级技工(4)没有技术等级

6、您来自

(1)本省本市(2)本省非本市(3)非本省

7、您是否有子女

(1)是(2)否

8、如果有,子女是否和您生活在一起(第6题为“是”的填写)

(1)是(2)否

9、您已在本企业工作了多长时间

(1)6个月以下(2)6—12个月(3)12—18个月(4)18—24个月

(5)24—36个月(6)36个月以上

10、你在本企业工作之前已在几个企业工作过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6)5个以上

11、您目前的工作是通过何种渠道得到的(1)亲朋介绍(2)报刊招聘广告(3)职业介绍机构介绍(4)自我推荐(5)其他

12、您在本企业本岗位工作前是否进行过岗前培训

(1)培训过(2)没有培训过

13、您的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1)1年以内(2)1—2年(3)2—3年(4)3—5年(4)无固定期限

14、您企业是否签订了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1)签了(2)没签(3)不清楚

15、您是否为工会会员

(1)是(2)不是

16、您的工资收入情况

(1)500元以下(2)500—800(3)800—1000(4)1000—1500

(5)1500—2000(6)2000元以上

17、您每天的工作时间

(1)8小时(2)9小时(3)10小时(4)11小时(5)11小时以上

18、您每周的休息时间

(1)1天(2)2天(3)不休息

19、您是否享有带薪年休假或探亲假

(1)有(2)没有

20、如果有每年大约休假的天数为(第18题为“有”的填写)

(1)10天以下(2)10天以上

21、您单位是否给您缴纳养老保险费

(1)是(2)否22、11、您单位是否给您缴纳医疗保险

(1)是(2)否

23、您单位是否给您缴纳失业保险费

(1)是(2)否

24、您单位是否给您缴纳工伤保险费

(1)是(2)否

25、您单位是否给您缴纳生育保险费

(1)是(2)否

26、您的企业是否给您提供了免费的居住场所

(1)提供了(2)没提供

27、您对目前的就业岗位是否满意

(1)满意(2)基本满意(3)不满意

28、为了提高就业能力,您最希望参加哪类培训?

(1)技术技能培训(2)文化知识培训(3)学历培训(4)外语培训(5)创业培训(6)职业资格认证培训(7)其他

29、您了解目前国家出台的《就业促进法》的有关内容吗?

(1)了解(2)不了解

30、您当前最关心的问题是

(1)就业(2)医疗(3)子女入学(4)物价(5)住房(6)保险待遇

31、您最希望工会从哪些方面提供帮助(可选择三项)

(1)维护劳动就业权利(2)提高工资福利待遇(3)督促单位给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4)改善劳动条件、消除安全隐患(5)维护职工民主权利

(6)提高职工技能和素质(7)帮助职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困难(8)帮助和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9)代表职工与企业进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

(10)保障女职工特殊权益

附件3:

女性农民工就业状况问卷数据汇总表

6.关于县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六

(一) A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2007年末, A县总人口37.56万, 其中劳动力资源总数为26.12万人, 农村劳动力为14.5万人。从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分布看, 从事第一产业6.9万人, 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为7.6万人, 其中从事农村工业的劳动力为3.1万人, 从事农村建筑业的为1.7万人, 从事批发贸易和餐饮业的为2.4万人。

从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看, 在A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63.2%, 其中45岁以上的占总数的47.5%,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基本上不外出务工。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30.9%, 高中 (中专) 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12.5%,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8%。

据A县相关数据统计, 2005—2007年劳动输出3.2万人次。其中, 2007年全县共有0.63万农村劳动力离开户籍地外出打工, 多以18~28岁年龄段为主, 约占全总数的53%;28~40岁年龄段占36%;40以上岁年龄段约占10%;工种以建筑业、产品加工业为主。从外出劳动力的收入状况看, 自主创业者收入明显高于打工者, 打工者收入大多数高于在家务农者。

外出打工者的工资收入与其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高中文化程度高的打工者一般能从事管理工作, 劳动强度相对较低, 平均月工资在1 000元~1 300元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打工者一般从事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 月平均工资只有600元~1 100元;有一技之长的就业者一般从事技术工作, 工资在1 200元以上。值得关注的是, 外出打工者的就业稳定性普遍较差, 少数是能坚持五年以上的工作, 大多数是每年一换厂, 甚至是有部分人在半年内换好几个厂, 工作无法坚持, 然后直接闲置在家。

(二) A县劳动就业服务实施现状

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为农村劳动力转业提供有力保障

从2004年开始, 国家实施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A县通过建立健全各种机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有力保障;严格工作制度, 规范项目实施;严格收费标准, 实行阳光操作;充分利用培训基地设备, 确保培训质量等等,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项目通过市级评估。其中2006年共培训学员1 500人 (其中客房服务107人、餐厅服务151人、家政服务44人、电工26人、医药营销12人、木业加工260人、农用车驾驶251名、汽车驾驶149名、烹调9人、航空服务26人、电子414人、制造30人、旅游服务21人) , 转移就业人数达1 464人, 转移就业率达97.6%, 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7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860人, 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550人, 特殊困难群众就业210人, “4050”人员就业100人。组织劳务输出6 300人, 国际劳务输出34人 (以家政服务输出为主) 。

2. 加强培训促就业

多次组织动员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再就业培训, 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 强化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 结合下岗失业人员不同年龄结构, 采取“促青、扶中、保老”的措施, 如对“3040”年轻人员, 加强技能培训, 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长期失业的“4050”人员, 依托社区组织起来就业, 政府给予扶持;对无力就业的“4555”等大龄困难人员, 通过社保援助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同时加强劳务输出培训, 努力实现城乡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

3. 强化服务促就业

通过试点性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 要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以各种形式实现就业再就业达80%以上;援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达90%以上, 帮助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全部处于失业状态的“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当地政府规定的范围以内。

4. 完善和规范劳务输出服务中介

目前, A县共有各类劳务输出服务中介机构10家, 而这些劳务输出服务中介机构多以家政服务为主, 多家为广州、深圳等家政公司的驻地机构或代办点, 这些劳动力输出服务中介机构为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输送大量劳动力, 成功促成了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对A县持续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广西A县劳动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 法规政策制度方面

1. 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 统筹城乡就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市场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还不能适应城乡就业一体化的需要。目前全县没有建立统一标准的人力资源市场, 全县 (上至全市) 各乡镇 (街道) 社区、村队没有规范的就业服务机构, 没有经费保障, 没有现代化、统一的信息网络, 没有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 难以向农村劳动力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2.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下, 城市居民就业后可以参加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险。但农村的基本社会保险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农民进入城镇就业, 或则外出打工, 实际参加社会保险人数与从业人数仍有较大差距, 实际覆盖率尚未达到应保尽保的程度;参保险种单一, 主要集中在养老保险上;由于工作适应性等等原因, 出现频繁换厂换工作现象, 参保不稳定, 断保现象突出;同时很多用人单位也不按规定为他们投保。

3. 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仍然存在体制性障碍

在城乡二元经济制度的影响下, 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即使长期在城镇居住、就业和生活, 由于现有户籍制度弊端的存在, 却仍保留农业户口, 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的边缘群体。进而导致城乡劳动力身份地位不完全平等, 农村劳动力往往处于弱势, 他们进城就业, 主要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累、苦、脏的工作, 报酬相对偏低, 往往仅能维持家庭在城市里的基本生活, 在福利享受方面比城里人要低, 影响和制约了农民工向城镇转移的积极性。

(二) 市场经济发展方面

1. 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

“十一五”期间, 全国大部分省市中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突出, 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及农村每年需要转移就业劳动力速度均急速上升;而从目前市场需求情况看, 经济发展进程中二、三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仍然小于劳动力供给总量。另外, 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 “无土农民”也将逐步纳入失业登记管理, 从而使城镇登记失业率在一定时期内将呈小幅攀升趋势, 就业再就业形势仍将严峻。

2. 用工单位不规范问题突出

在招聘人员过程中, 由于单位劳动用工不规范, 部分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后, 劳动报酬偏低、超时工作、拖欠工资等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进城农民工另眼相待, 不签订劳动合同, 不缴纳社会保险费, 经常加班加点而不多付工资, 拖欠工资或不按时支付工资, 严重挫伤农民进城务工的积极性和就业稳定性。

3.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就业稳定性较差, 制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应的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技能等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大部分农民工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后, 由于市场变化、家庭原因等因素的影响, 普遍采取临时性、季节性的方式就业, 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大部分也是在一年之内, 就业稳定性差, 流动性大。

4. 劳动者自主创业环境还不够宽松

市场经济条件下, 虽然国家通过一些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创业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来为他们提供自主创业的环境, 但长期形成的经济环境无法让他们马上投入到理想的创业方向上, 制约着他们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三) 劳动者自身方面

2007年全县共有0.63万农村劳动力离开户籍地外出打工, 多以18~28岁年龄段为主, 约占全总数的53%;28~40岁年龄段占36%;40以上岁年龄段约占10%;工种以建筑业、产品加工业为主, 管理类工作少之甚少。主要归结为劳动者个人技能、文化水平的原因。主要体现在:

1. 文化水平低现象普遍, 尤其在25岁以上的群体中最为突出。

2. 从事行业所需的技能相对缺乏。

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技术专长尤其是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很少, 不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 从而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热情高, 但主动学习掌握运用政策、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 创业的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较低, 盲目性大。

3. 劳动者对技能培训兴趣不高。

笔者通过对A县人事社会劳动保障局一名干部进行访谈, 他反映:近年来县人事社会劳动保障局组织了很多的相关技能培训, 其中部分培训是收费, 绝大多数培训是免费。

4.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过程中, 由于文化水平及经济能

力有限, 他们对自身利益维权没有认识充分, 参保意识比较淡薄、对社会保险政策缺乏了解、本人无力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工伤问题突出、参加社会保险缺乏法律法规的强力支撑等等, 很多情况下无法保证自身的利益。

三、实现劳动就业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途径

(一) 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 规范就业服务管理

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积极调整城市建设发展新思路, 逐

步打破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体制, 逐步放宽农民劳动力进城定居的条件, 尽早实现城乡权益对等、统一, 进而将其的子女教育、计划生育和公共卫生服务、住房保障等纳入城市的公共服务范围。

2. 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通过增加财政支出、税费减免和加强信贷服务等途径,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给予充分支持, 激活农村就业服务市场。

3. 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

改变以往按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险体系, 建立适合工业化社会、甚至是信息化社会的社会保险制度。探索在本区域实行个人自由参保为主体的社会保险制度, 以及适合产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险制度。以最快、最全的方式实现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

4.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

加强对劳动力 (供给方) 的就业管理和对企业 (需求方) 的用工管理。促使用工制度、劳动合同、登记制度、资格证书、岗位等规范化, 实现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交易行为的规范化, 减少双方交易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 保护交易者的合法利益。

(二) 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实现就业服务城乡一体化

1. 完善服务登记制度。

按照“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要求, 建立起求职登记、信息发布、就业培训、职业接受、法律咨询、跟踪服务等为一体的劳动力市场, 如求职登记内容包括基本服务、职业介绍、职业素质测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个人特向职业指导、各项政策性援助等, 实现“一次登记, 全程服务”。

2. 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将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延伸到村 (社区) , 同时解决对其人员补助及每个村 (社区) 就业服务场地建设和设备的配置。构筑政府和社会多方提供就业信息、职业培训、咨询中介的服务平台, 改变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格局, 推动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3. 加强信息化建设, 实现人力资源最优化共享。

(1) 充分发挥劳动力信息网络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扩大网络覆盖面, 实现统一的劳动力信息管理系统, 逐步由内部专业网向大众网过渡, 实现市、区 (市) 县、街道 (乡镇) 、社区 (村) 四级劳动保障机构的联网运行, 做到“一点登陆, 全市 (县) 查询”, 积极开展劳务输出。 (2) 建设就业服务信息栏, 争取各社区 (村) 、村小组 (屯) 均有信息公告栏, 让就业信息第一时间传送到富余劳动力手上, 积极促成劳动力就业再就业。 (3) 加强对基础技能培训, 提高劳动力素质, 促成有效就业。

针对企业、市场和农民的不同需求进行培训,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 推进培训和就业一体化, 着力提高培训的实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教育培训资源, 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制度和办法, 基本建立起规模大、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劳动者队伍;建立和完善劳动者自主创业的服务体系, 鼓励和支持各有关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开展创业培训, 为劳动者自主创业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信贷、后续跟踪等项服务。

(三) 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 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

根据产业和劳动力本身发展的需要, 建立开放式可持续发展的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就业机制。强化市场主导、政府协调、企业与劳动力共同积极参与的劳动力市场建设。

在市场主导下, 充分发挥民办职介机构、劳务输出组织的作用, 提供诚信服务。依法规范职业中介机构行为, 促进职业中介行业健康发展, 培育一批规模较大、注重服务质量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劳务经纪人, 打造一批就业服务品牌, 向社会推荐一批服务规范、群众满意的民办中介机构。

同时, 极力倡导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 以市场为契机, 充分发挥自主择业、自由竞争的市场发展模式。

自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已经八年, 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交通的便利, 信息网络的畅通加快了人才的培养与流通, 这将更有效地促成西部地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形成就业再就业的良好环境。同时也把城乡就业服务体系一体化提升到了更高的要求。受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辐射,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首府南宁, 特别是国家批准成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该经济区是西部唯一沿海的地区, 处于中国—东盟自贸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经济区、西南六省 (区、市) 协作等多个区域合作交汇点, 这些将给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社会共识。建立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一体化体系将更有益于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incer.J.劳动供给研究[M].张凤林, 等, 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2]侯风云.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于城乡就业相关性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3]高乐咏.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与企业[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9.

[4]程胜利.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城市贫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5]胡树林.制度变迁中的西部经济发展[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6]尹双庆.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环境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7]李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府行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8]张车伟.劳动供求关系变化与就业政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6.

[9]梁庆寅, 陈广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7.某区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调查 篇七

1.年纪轻

298份问卷中,30岁以下者占68.1,30-34岁占22.5,35岁及以上者只占9.4。这些女性来自于全国21个省市,多数已经结婚生子。

2.受教育程度不高

被调查者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148人,占49.7;高中(中专、技校)文化程度112人,占37.6;大专文化程度27人,占9;大学以上文化程度13人,占3.7。

3.就业领域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或服务业

因为受教育程度偏低,有148人在工厂做工,占49.7;14.3的人从事服务业;10.7个体经商,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做生意;17的人进入管理层,成为外来务工女性中的佼佼者;8.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

(二)生存状况

外来务工女性在##的总体状况可以说是工作辛苦,但生活充满了希望。她们到##的目的很明确,即改变在家乡的生存状态,希望能有更美满的生活。46.7的女性为了赚钱养家,缓解贫困而远离故土;22.7的人是出来学一技之长,以图日后回家乡或在外地立足;17.7的人是为了创业;另有12.9的女性有的为了开阔视野,有的为了投靠丈夫,有的则为了婚嫁等原因来到##。

外来务工女性到##后,多数人认为在##的生活虽然比较辛苦,但比家乡好,可以赚到钱。247位被调查者满意或比较满意现在的生活,愿意或非常愿意融入到##的女性群体中,共同建设国际汽车城。此次调查显示,##的生活对外来女性而言,是挑战与希望并存。

1.工作问题是当务之急

因为自身素质的限制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外来女性在##找工作普遍不容易。她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工作,问卷显示,36的人是通过老乡朋友介绍,32.3的人通过企业招工,14.3的人自我推荐,17.4的人通过劳动部门。找到工作之后,她们又面临新的问题:工作不稳定。从她们找工作的渠道看,半数左右的女性是通过非正规渠道找到工作的,随时有被解雇的可能,尤其是服务行业的女性。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大,休息日不稳定。调查显示.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没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日制度,42.6的外来女性每天工作9-12小时,45的女性每月只休息四天或是更少。收入偏低。15的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2.7的人收入500-1000元,17.3的人月收入在1000-1500元,月收入1500元以上者4.7。合法权益不能充分保障。在有工作的女性中,仍有45.5的人没签或只签了口头合同,一些企业不愿意与外来雇工签订合同,而被雇女性也认为签了合同没用,或者签合同约束打工自由,更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要以与用人单位签合同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居住情况不容乐观

外来女性是赤手空拳来到##的,工作赚来的钱既要维持个人生活,又要资助家乡的父母或家庭,虽然60.7的女性,收入除了以上用途之外,还可以略有盈余,但用来购买住房的钱对她们而言还是天文数字,所以,除了用人单位提供宿舍外,63.3的外来女性租房,因为房租相对其收入偏高,她们能够负担的住房都比较简陋,面积小,卫生条件也差。

3.生活内容偏于枯燥

8.关于县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八

从今年5月4日开始,我利用一周半的时间,对全行25个基层营业网点的服务质量情况进行了一次实地检查和体验。这是我分管企业文化部工作以来,在落实提升基层网点服务形象和服务质量工作措施的第一次出行。尽管时间有点紧张,对基层网点的情况不可能做到详细掌握,但通过检查发现,各网点卫生状况、服务质量、员工的精神风貌等情况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总体情况

通过这次调研,总的感觉是:经过二代转型后的各营业网点在硬件设施、环境卫生方面做得较好,各项服务设施相对比较齐全,员工的精神面貌较好。但在员工服务技能技巧和对客户的迎来送往方面、新业务电子演示设施的布置摆放方面、内部服务设施完好方面、业务宣传海报和折页以及其它监管部门要求必须张贴公示、悬挂标语等使得本来并不宽敞的营业场所显得拥挤和杂乱无章。同时受客观因素的限制,有的网点工作人员长期严重不足,只能应付受理日常客户业务,大堂经理、个人业务顾问等岗位不能按要求完全配备到位。按照总分行对基层网点服务评价标准,这两个大项也影响到对基层网点的服务形象的服务质量的评价。

局部方面。从我行自身来说讲,各基层行或网点在网点的物理环境、员工形象、服务质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环境 1

卫生、员工服务意识、管理者重视程度因素等方面。比如住房支行、新市西街支行,无论从物理环境,还是员工着装、大堂经理履职方面都做得比较好。泽州支行、机关分理处、古矿分理处等单位卫生整洁,给人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这次检查尽管是一次例行检查,但由于是在省分行召开提升网点服务质量专题(视频)会议后,同时也是为做好迎接省分行检查准备而进行的一次自查,因此整体感觉是基层行对此项工作还比较重视,整体上市区行相对好于县支行,多点型支行的营业大厅好于其所辖网点。据企业文化部掌握的情况,这次检查,县区行进步明显,市区行变化不大。结合这次省分行“神秘人”检查情况,尽管对我行检查打分不够客观,打出了极端分值,但反过来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说明基层行在服务的深层次方面还欠缺较多。

二、存在问题

本次检查,发现我行各基层网点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大堂经理、个人业务顾问服务客户的意识和能力亟待提高。通过本次检查发现,员工在文明服务用语方面不是自然的表现和流露,有些员工礼貌用语还显得僵硬。说明这种环境还需要各行强化培养才能形成。

二是柜员主动服务、站立服务、微笑服务、礼貌服务还没养成自觉习惯,一些平常的肢体语言没有充分体现在服务过程中。比如起相迎、站相送、双手接递、点头致意等等应该做到的却做不出来。

三是人手紧张,一些岗位甚至出现“空缺”,致使要求提供的一些服务不能为客户提供。矿区支行王台分理处、凤凰山分理处都只有

7人。一天两班倒,仅仅能维持日常运转,还得设立大堂经理、个人业务顾问等岗位。就目前情况来说,能保持正常运转已经非常不易,再要求按照转型网点要求实现大堂致胜确实有很大困。这种情况不止上述两个单位,凤西支行、红星街支行缺少人手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四是设施老化不能正常工作。在这次检查中以发现,我行好多网点按要求配置的设施不能正常工作。如各网点配置的大屏幕电视机,就有多台不能工作,本地也无法修复。如高平支行营业部、太洛储蓄所、丹河储蓄所、王台分理处、寺河分理处等网点电视机坏,阳城西街所由于没有设置的接口,也处于长期不能工作状态。此外沁水支行大客户室由于没有监控设施,大户室也不能为大客户提供应有的服务。

三、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就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言,主要有几方面的因素。一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重视程度不够。服务搞不好,服务质量上不去,主要因素在领导。基层行普遍存在一种只要业务指标上去了,工资绩效到手了,上对得起领导,下交待得起员工,从而导致服务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而没有真正对“服务是银行出售的唯一产品”去认真理解和体会其深刻的内涵。二是长期形成的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由于认识的不足导致各层级服务理念淡化,紧一阵松一阵,时间一长反而让正常的规范和要求被认为是搞形式走过场。三是在抓服务方面不能持之以恒。四是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和措施。

四、思考与建议

服务是商业银行立行兴业之本。形象是大事,服务无小事。优质文明服务不只是个单纯的服务问题,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靠的就是以优取胜。因此必须把服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一是 实施“一把手”工程,搞好优质文明服务。应通过完善机制的途径,层层签订优质服务责任书,将各项服务指标量化、细化,责任分解到人,并纳入行长目标管理体系考核,把优质文明服务工作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主线,常抓不懈。

二是强化员工素质培养,努力提高服务品质

银行服务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和加强与顾客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双赢。客户经理或个人业务顾问要能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适合的建议或解决方案,主动了解、挖掘客户需求,才能有效维护与顾客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高质量、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服务为手段,满足不同顾客多层次的需要,这样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同时也能增强客户的信任感的忠诚度。

三是加大对服务质量的督查力度。基层网点作为联系客户和服务社会的直接窗口,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服务形象、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对一个单位的市场竞争中所产生的效应。要加大检查考核力度,重点放在员工的言行举止、文明用语、行为规范等方面。要通过现场检查,远程抽查,引进“影子客户”检查,并对检查结果在全行进行通报。对整改效果不明显、或屡查屡现问题的行、部除进行通报外,还

9.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篇九

一、基本情况

从经济上来看,农村老年妇女的收入90%是靠土地,其中少部分家庭能得到子女救济,有工资的人数很少。从健康上看,受经济的影响,过半数的老年人不愿意去医院体检。从养老与家庭的关系上来看,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子女很少有陪在身边的。从文化生活方面来看,大部分老年女性在空闲时只能串门聊天,还有一些老年女性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打发空闲时间,多数的老年女性希望村里多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1、经济状况不容乐观

子女外出务工的确带来了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但是单靠外出打工子女给父母的支持还不能给予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有些子女外出务工将小孩留在家中由老人照顾,这也增加了老人们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2、医疗保健状况不容乐观

大多数老年女性体弱多病,普遍患有各种慢性病。绝大多数老人出于习惯或现实经济状况考虑没有做过全方位健康体检。农村老年妇女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加上医疗水平有限,往往在突发疾病时得不到及时抢救,生命时常受到威胁。

3、缺乏精神慰藉

孤单寂寞是农村老年妇女面对的最大精神问题,随着老年女性年龄逐渐增大,对子女的情感依赖也不断增强,心头难免会涌起孤单、自怜等消极情绪。

4、娱乐活动过于单调

老人们一般除了看电视、聊天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消遣方式了。同时由于经济原因,村上并没有完善的健身设施,也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室,无法进行日常的健身活动。

三、原因分析

(一)农村老年妇女自养能力不强

农村老年妇女年轻时为教育子女、支持儿女成家立业倾其所有,基本上没有积蓄,有的甚至为此举债。土地收入是她们生活的主要来源。随着年龄增大,劳动能力降低,由土地而获得的收入逐年减少。有一些能够在自留地出产一些蔬菜,或者小型养殖一些家畜,基本上能够维持生活。但是一般70岁以上的老人无法承担相应的家务劳动,需要儿女的照顾。

(二)农村养老体系尚需完善

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是子女赡养和老年人自养,社会支持较弱。尽管已经实施了农村养老保险。但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有些过低,如果农村老年妇女只有这部分养老金,没有其他方面的帮扶,她们的生存都很困难。

(三)子女养老意识不强

随着家庭人口的逐渐小型化,使得子女的平均养老负担有所加重,独生子女要承担着双方老人和孩子的抚养,很多儿女觉得养老有压力。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生活距离远,压力大,导致传统的养老观念和意识在年青一代身上逐步淡化。对父母的尊重和关心不足。

(四)老年妇女精神生活单一

农村老年妇文化水平低,生活圈子小,致使她们生活内容枯燥乏味,她们的主要娱乐式是白天串门,晚上看电视。条件好的村,建立了文化活动广场和图书室,老年人可以在里面多接触外界。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大多愿意跳健身舞,但在农村缺少专门的场地,或者有的地方场地是室外的,受天气影响很大。老年人都希望儿女能经常回家看望或打电话,但儿女由于生活压力在外奔波劳碌很难给予充分的精神安慰。

(五)保健意识和医疗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都实行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但大多农村老年妇女只停留在有病看病阶段,缺乏自我保健意识,不会合理饮食,很多小病都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小部分老人有病能拖就拖,实在拖不过去再就医,往往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另外乡村医疗条件还有待加强,大量的多发病、常见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大降低了老人的健康水平。

四、改善农村老年妇女生活状况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逐步建立多方面共同结合的养老模式

一是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机制,要逐步提高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的最低保障标准。对于贫困家庭的老年妇女给予及时的生活救助。二是各村要建立养老保障制度,条件好的村可由村里出钱,给村里的老年人增加生活补助额度,纳入村民约当中,坚持执行。村村建立农村养老院,并逐步改善养老院条件。采取政府、社会、个人相结合的方式,使无人照顾的老人有所依靠。三要积极倡导家庭养老,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收入,提升农村家庭整体生活水平,增强家庭养老实力。四要倡导自我养老意识,现在生活条件好,一些老年人还能够从事简单的生产,可帮助她们选择一些成本小、风险小的项目,帮助她们发展经济,鼓励她们自我养老。

(二)通过宣传教育改变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观念

要引导农村妇女树立新的养老观点,倡导自我供养的新理念,通过增加储蓄、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等途径,增加养老费用的来源,降低对子女养老的依赖性,提倡老有所用,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增加劳动收入自我养老。

(三)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环境

一是宣传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各级妇联可以以各类节日为契机,组织巾帼志愿者认真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教育活动,相关部门对违反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行为应当依法惩处,广泛开展个案宣传,推动全社会增强保障老个人权益的意识。二是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各级妇联组织继续丰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内涵,开展以“孝”为荣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广大妇女在孝敬父母和公婆中发挥主导作用,宣传树立敬老爱老典型,倡导文明、和谐的家风。三是加强对未成年人“孝”文化教育。与教育部门联合,把敬老爱老作为德育教育的必修内容,使未成年人树立“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的观念,形成尊老爱幼和谐共鸣的社会氛围。四是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农村老年妇女的精神生活。在各个妇女儿童之家开展活动,创造条件,丰富妇女的精神生活。

(四)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健康医疗水平

开展老年人自我保健宣传,增强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健康教育,提高她们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农村老年妇女身心健康。继续完善与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老年人合作医疗药品范围,提高高龄老年人医疗费的报销比例或按年龄段发放一定数量的医疗补贴,帮助农村老年人抵御个人、家庭难以承担的风险,对贫困老年人实行医疗救助。

(五)各级妇联组织要关心老年妇女的生活

10.某区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调查 篇十

外来务工女性的基本状况

(一)群体特征

1.年纪轻

298份问卷中,30岁以下者占68.1%,30-34岁占22.5%,35岁及以上者只占9.4%。这些女性来自于全国21个省市,多数已经结婚生子。

2.受教育程度不高

被调查者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148人,占49.7%;高中(中专、技校)文化程度112人,占37.6%;大专文化程度27人,占9%;大学以上文化程度13人,占3.7%。

3.就业领域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或服务业

因为受教育程度偏低,有148人在工厂做工,占49.7%;14.3%的人从事服务业;10.7%个体经商,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做生意;17%的人进入管理层,成为外来务工女性中的佼佼者;8.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

(二)生存状况

外来务工女性在##的总体状况可以说是工作辛苦,但生活充满了希望。她们到##的目的很明确,即改变在家乡的生存状态,希望能有更美满的生活。46.7%的女性为了赚钱养家,缓解贫困而远离故土;22.7%的人是出来学一技之长,以图日后回家乡或在外地立足;17.7%的人是为了创业;另有12.9%的女性有的为了开阔视野,有的为了投靠丈夫,有的则为了婚嫁等原因来到##。

外来务工女性到##后,多数人认为在##的生活虽然比较辛苦,但比家乡好,可以赚到钱。247位被调查者满意或比较满意现在的生活,愿意或非常愿意融入到##的女性群体中,共同建设国际汽车城。此次调查显示,##的生活对外来女性而言,是挑战与希望并存。

1.工作问题是当务之急

因为自身素质的限制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外来女性在##找工作普遍不容易。她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工作,问卷显示,36%的人是通过老乡朋友介绍,32.3%的人通过企业招工,14.3%的人自我推荐,17.4%的人通过劳动部门。找到工作之后,她们又面临新的问题:工作不稳定。从她们找工作的渠道看,半数左右的女性是通过非正规渠道找到工作的,随时有被解雇的可能,尤其是服务行业的女性。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大,休息日不稳定。调查显示.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没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日制度,42.6%的外来女性每天工作9-12小时,45%的女性每月只休息四天或是更少。收入偏低。15%的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2.7%的人收入500-1000元,17.3%的人月收入在1000-1500元,月收入1500元以上者4.7%。合法权益不能充分保障。在有工作的女性中,仍有45.5%的人没签或只签了口头合同,一些企业不愿意与外来雇工签订合同,而被雇女性也认为签了合同没用,或者签合同约束打工自由,更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要以与用人单位签合同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居住情况不容乐观

外来女性是赤手空拳来到##的,工作赚来的钱既要维持个人生活,又要资助家乡的父母或家庭,虽然60.7%的女性,收入除了以上用途之外,还可以略有盈余,但用来购买住房的钱对她们而言还是天文数字,所以,除了用人单位提供宿舍外,63.3%的外来女性租房,因为房租相对其收入偏高,她们能够负担的住房都比较简陋,面积小,卫生条件也差。

3.生活内容偏于枯燥

外来女性在##主要与老乡交往,可以说游离子当地女性生活之外。业余时间,45.7%的人选择看电视,29.7%的人选择看书读报,17.7%的人选择会友聊天。她们的生活圈子相对封闭,一部分人对##的发展不关心,31.7%的人不知道##将建成上海国际汽车城。遇到困难和麻烦时,首先找老乡帮助,最后才是妇联及有关政府部门。

外来务工女性的需求状况

1.希望帮助解决各种困难

外来女性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来到##,不仅把##作为可以谋生存的地方,更作为一块可以实现梦想的淘金之地。她们有着不同的需要。通过此次调查,外来女性最希望社会、组织或个人出面帮助她们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归纳了外来女性遇到的困难(本项调查为多项选择),依次排列如下:工作问题32.3%:收入偏低9.3%;住房困难9%;子女教育问题6%;受歧视3.7%。

另外,没有一技之长,生活找不到方向,没有机会享受教育,与当地女性深入沟通存在困难等,都是外来女性生活的障碍。

在最希望妇联或政府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多项选择)调查中,我们也就外来女性的需求作了排序:公平待遇68.7%;医疗保险52%;就业46.3%;文化生活39.3%;子女教育28%;婚姻家庭5.7%。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以上两组排序,可以看出,外来女性把高级需求——尊重需求摆在第一位,而把安全需求。生理需求放在了第二、第三的位置。虽然就业是她们在异乡生存遇到的最大困难,但她们最注重的是平等和保障。现实生活中,受到歧视只占很小的比例,可是她们却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可见要求之强烈。

2.希望融入当地女性群体中

外来务工女性在调查中表现出对妇联的厚望,希望妇联能把她们作为女性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与当地女性同样的活动,如:就业培训、素质教育(69人)、文化娱乐活动(40人)、维权宣传(22人)等等约20余种。她们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参

与欲、展示自身才能才艺的表现欲,67.9%的人希望妇联能帮助她们融入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融入当地女性群体,不受歧视和排斥。

改善外来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与对策

外来女性是外来人口中的一部分,她们的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来人口的整体状况。因此,只有在改善外来人口整体状况的大局下才能实现外来女性生存状况的根本性改变。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认为可以作出一些努力。

1.转变观念,关注并充分认识外来人口的重要作用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正常状况,虽然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但同时也给城市建设输送了生力军,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他们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建设者。同样,##的外来人口包括外来女性也是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部门、组织及社会都需要从这个高度正确认识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认识外来人口对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正确洞察外来人口涌入城市这一现象的积极内涵,消除对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女性的歧视、漠然。排斥,要首先从观念上接纳她们,把她们视为城市的一部分,平等对待;继而在制定政策,规则时统筹考虑,把她们纳入社会整体。

在外来女性中树立先进典型、成功典型,适时。适度地给予她们荣誉.奖励。致力于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女性的文明社会氛围,不仅可以极大鼓舞外来女性对##的认同,也可以促使消除对外来女性的部分偏见。在这方面,我区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江桥镇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今年,江桥镇的外来媳李桂花,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江桥镇妇联还成立了外来女性联谊会,把优秀的外来女性组织起来,开座谈会、组织参观、与本地女性进行联谊等,充分尊重、接纳了这些外来女性,使她们的心更齐,贡献##的劲更足。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外来女性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口向,她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发展与##发展的密切联系。这些经验,可以在区外来女性较多的街镇推广,甚至在区级层面上借鉴:扩大目前区巾帼联谊会中外来女性的比例,在开展妇女工作时,把外来女性与当地女性一样看待、平等对待,从而更全面地实现妇女的跨越式发展。

2.加强制度管理,积极维护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女性的合法权益

我们要完善由公安、劳动、司法,教育。卫生等各司其职,协通配合、互动交流的管理网络,形成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有效格局,建立完整的外来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力度,争取做到无遗漏,全掌握,同时,要转变防范式管理为服务式管理,重新审查并修正已制定的一些不合理的法律,法规,在修订和新制定关于管理外来人口的法律法规时,应注意增补外来人口可以享有的合法权益,可以享受的政府服务.政府及管理机关应承担的责任,有关单位应负有的义务等条款,使外来人口的权益和可享服务有法可依,逐步改变现在外来人口的义务与责任过多而权利与利益过少的局面。

一要保障劳动权益。本次调查显示,外来女性的劳动权益保障是一个弱项。她们大多在个私企业工作,企业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外来职工购买保险、超负荷加班加点,不按法定标准支付加班费、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等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需要加大执法督察力度,监督企业及用人单位及时发放工资、保障各项权利。此外,对女性而言,还存在着“四期”保护得不到落实、孕期被解雇等劳动权益受侵害现象。妇联可以充分发挥督促、协调、监督的作用,保障外来女性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要加大社保力度,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统筹管理的路子。享受医疗保险,是外来人口在远离家乡时的美好希求。他们的工资收入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因而迫使他们不能生病,许多人不到非不得已,不到医院看病,健康状况堪忧。针对女性,妇联可以尝试建立“外来女性流动服务中心”,开设“妇健快车”,以外来女性较多的镇为基点,定点定时为外来女工提供有关妇女健康。职业健康。劳动权益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妇科普查也可以更多地涉及外来女性。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外来女性的综合素质

提高外来女性的素质要作为一项社会工程来抓。一是重点提高外来女性的就业技能。就业是改变外来女性生存状况的关键,我区的就业技能培训、“网上行”培训已经包括了一部分的外来人口,应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二是以提高外来女性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团结凝聚外来女性,丰富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条件使她们融入我区的社会发展中,共同创造和谐幸福的生活。

4.规范希望学校教育,保障外来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外来女性的烦恼和需求之一。目前我区共有希望学校46所,其中,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江桥镇最多,有11所,在校生约8600多人。今年,我区对希望学校进行了整顿,撤消了一些不合格、不正规的学校。目前的46所学校可以说各方面的条件都相对较好。但是与公立学校相比,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师待遇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加上学生随着父母工作变换而不断转学,使学校教学质量很难保证。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希望小学,逐步实施正规、有效的教育,加大政府对希望小学的管理力度和投入程度,加强对其教学质量的考核,将出台的有关各项法规落到实处。

5.以适度人口规模为原则,加强对外来人口导入的综合调控

上一篇:对后进生的表扬艺术下一篇:《杨树之歌》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