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2024-08-08

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共10篇)

1.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篇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金川区双湾镇东四沟小学 高 虹

子课题名称: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小学阶段的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又处于观察的敏感期。只有从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他们自觉主动的识字意识和愿望,才能使识字教学切实有效地达到目的。如果刚入学就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多种识字方法,并在识字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组合、优化甚至创新,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应该是走出困境的一个好办法。为此,我们提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研究”这一课题。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识字能力的养成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一,从根本上改变小学语文识字效率低下和识字水平低劣的局面,更好地完成新课程的识字目标,实现提前阅读。其二,自主识字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多地从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这个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学生识字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树立自信心,张扬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其三,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汉字的博大精深,喜欢阅读,热爱汉字,热爱生活。有鉴于此,本课题组想着重通过“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紧紧围绕课堂识字教学,穿插和融合生活中的识字资源进行识字,探讨一些小学生识字的行为及其策略,以便学生逐渐积累、体验,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兴趣浓厚,养成自主识字习惯,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2.掌握多样化的识字方法,灵活记忆字音、字形、字义。3.拓宽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实验学生到二年级实验结束时,具有相当的自主识字能力,平均识字达2000个以上。

4.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实现提前阅读,达到20万字的阅读量。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思想感情,发展人文素养,开发智力,提高多方面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内容

1、探索一套适合我们农村小学的低年级课堂识字教学模式。

2、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我们将从“培养识字兴趣”“掌握多样化的识字方法”“拓展识字途径”“促进识字评价”“有效识字巩固”等五个方面进行专题策略研究。

四、研究的措施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把识字任务制定成不同的游戏方案,激起学生的识字热情。

2、根据汉字构字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无论是象形、指事,还是会意、形声,都有其自身的构字规律。尽管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识字、创造性地识字,但如果忽视了识字教学的灵魂,任由学生怎么识记都行,那么要想学生的识字能力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就难了。因此,应重视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渗透一些汉字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汉字的形、义,还能让学生充分领略我国汉字文化所蕴含的无限风光。

3、拓展识字的途径和环境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的识字也要树立“大语文”观,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阅读、识字。我们主要利用这三种识字环境:

(1)在家庭环境中识字。(2)在社会环境中识字。(3)在学校环境中识字。

4、以积极有效的识字评价为手段,巩固识字效果 积极有效的识字评价,既能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又能促进学生的识字水平。在教学中,我们将从多维角度出发,建立一套多元化的识字目标评价体系,从评价的角度来促进对汉字的巩固。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展示识字能力 为学生的识字能力提供一个可以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他们会对识字更感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识字活动中去。如举行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查字典比赛、课外识字展示等活动,不但学生喜欢,更能以此推动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发展。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以《语文新课标》科学认读理论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外汉字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时使用此方法。

2、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对学生个体的观察和整个班级水平的观察,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案与措施,以便增强操作性。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2.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篇二

在课堂教学中, 分层教学将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那么, 怎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分层教学中得到发展呢?结合音乐课堂的实际教学, 谈谈分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合理分层是促进分层教学的必要前提

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就很大。于是我采取以下形式对他们进行考核。

(一) 谈话形式

根据与学生谈话, 得知学生入学前都学习过哪些乐器及音乐知识。如:钢琴学习程度, 达到了几级。这样初步把学生分开档次。

(二) 表演形式

按照初步分成的小组对学生进行考核。在班级里召开一个别开生面的“小小音乐会”给学生创设一个自我表现相互观摩的机会, 同时老师也可以进一步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分组。

(三) 书面问卷的形式

这一步骤仅仅限于对更高一层次的学生进行。在书面上书写一些简单的线谱音乐知识, 把更高一层次的学生再一次筛选后分成小组。这样能够使老师很确切地掌握每一个孩子的具体程度及其需求情况, 更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合理分组:根据以上的考核, 把学生分为三个组。

A组 (较低层次) :学前没有学过乐器, 音乐知识没有基础。需要教师零起点授课的学生。

B组 (中等档次) :学习过唱歌、表演、舞蹈等与艺术相关的课程, 对于音乐的节奏、韵律有些音乐感觉, 但乐理知识较为欠缺, 需要教师加强训练的学生。

C组 (高档档次) :学前已掌握一门乐器, 对于音乐知识也略知一二,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其音乐学习能力对其进一步提出更高要求的学生。

A组基本上能够比较稳定地学习和发展, 而B组、C组的学生则要根据平时的学习状况随时进行调整。教师有意识地根据分组把学生的座位进行调整。

二、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重要基础

在备课前, 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学习教学大纲和音乐新课程标准, 钻研教材, 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透彻。再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 围绕主体参与这个中心, 确定好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在备课时, 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尽可能做到使层次最低学生 (A组) 能够“跳一跳摘桃子”, 掌握最基本的音乐知识, 感受最基本的音乐美。让中等层次的学生 (B组) 吃好, 学习到以前接触过却没有深入学习的音乐知识, 体验更多的艺术美感。让最高层次 (C) 组学生吃饱。学习到更深层次的音乐知识, 接触他们所能接受的更加高雅的音乐艺术, 理解音乐美。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再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爱好, 适当补充教材以外的音乐元素, 使得各层次逐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总之, 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所备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协调性, 为成功组织实施分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如:备课时可以以制定表格的形式来完成, 以至于不忽略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及每一个教学环节。

三、分层授课是分层教学的重中之重

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前提。真正的实施还是要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随时调整备课的内容及授课方法。对待层次较好的C组学生, 让他们独立学习, 并适当补充课本之外的音乐知识, 注重培养其多方面音乐素养, 提高其自我感悟音乐的能力, 也可在适时的情况下请他们来做小老师、小演员给他们创设环境展示自我。对中等层次B组的学生, 则重点是课本上的乐理及歌曲、欣赏等内容的教学, 逐步加深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让他们自己找到自己所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工夫, 课堂上C组学生所接触的音乐知识层次对于B主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耳濡目染的机会, 这时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言语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帮助他们为自己确立更深层次学习目标。对于层次较差的A组学生则要放低要求, 减小坡度, 弄懂基本概念, 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鼓励他们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在授课过程中, 根据备课所制定的不同目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传授不同的知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有所收获。比如:在教授五线谱知识这一教学环节。我是这样实施分层教学的。首先, 由下而上地画好五条线, 这时我将提问这是五线谱吗?班里的高层次C组就会有同学说还缺少高音谱号。于是这个知识点就由学生提出了。对于A组的学生来说, 关于五线谱的知识掌握三个要素即可:五条线, 四个间, 一个高音谱号。这就是他们一堂音乐课的最低收获。而对于中档次的学生来说, 教师可以随手指示某一个线或是间, 让他们说出这个位置的音唱什么音高。在很简单的一个环节中, 教师带着这些孩子复习了音的位置, 这就是B组学生这节课的收获。而对于最高层次的C组学生来说, 教师还要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如果把高音谱号改写成低音谱号, 那么同样的音高位置是不是唱的音高就又不同了呢?这样地分层提问分层回答, 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自己想要的和能接受的知识。即使是给最高层次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于中低层次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给他们感官上的认识, 从而进一步地促使他们去努力探索。此外, 根据不同的目标, 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要注重层次性, 具有启发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 发挥班级教学的长处, 促使他们合作学习, 相互促进, 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比如教师出示一段四小节的旋律, 面对层次最低的A组我会要求他们准确地读出旋律中的节奏, 并依次把旋律中出现的音高, 慢速地 (给他们留出数线间位置的时间) 读出来。这就完成了他们的学习任务, 对他们的考核也到此为止。同时对他们大力地鼓励和表扬, 激励他们下次能够更加顺利流畅地唱给我听。对于中层次的学生, 我则要求他们击拍的同时慢速地演唱, 训练他们对音准的控制能力。对于他们的教学要求已经不仅仅是节奏的认读, 而是加入了对音高的识记, 和音准的初步强调。到这一步, 他们的学习任务也即将完成。而对于最高层次的学生来说, 达到以上这些要求后, 我还会请一些同学用钢琴演奏出来。对于他们这又将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挑战。在演奏的同时他们对音高节奏的掌握得到锻炼, 视奏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为他们树立信心, 增长舞台经验。而类似这样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为中低曾次的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官认知的机会。通过不断的聆听、模仿来潜移默化地认知更多的音乐知识。同时激励他们努力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决心。

四、分层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培养自信的唯一途径

评价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分层评价是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水平, 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目的依然是鼓励, 也就是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应抓住一切时机激励学生的自信心, 善于运用表扬式评价肯定学生,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尤其对于层次较低的A组学生, 更是不能挖苦讽刺, 要积极努力地帮助他们。只要他们完成了他们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 就要大力表扬鼓励。要让他们知道, 学前没有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并不是他们的错误, 只要努力, 一定能够学得相当出色。只要热爱学习, 就一定能成功。对于中档次的学生来说, 要激励他们向前看, 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 为他们制定短期的学习进步目标, 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来说, 评价也要实事求是, 要求他们在自我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要让他们理解, 起点比别的同学高并不代表就有绝对的优势, 必须在自我的基础之上要求进步, 超越自我, 才能够真正地提高, 获得成功。

3.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篇三

关键词:小学音乐;有效性教学;策略分析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只要对音乐课有了兴趣,就会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自觉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以生动直观、丰富有趣的动画、视频等充分展示教学内容,通过多彩的画面和逼真的形象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所要表现的情感,最终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爱玩爱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拘泥于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应该是发展的、动态的、创新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合理设计师生互动的情节,并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调整,动态安排教学环节,使音乐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有效学习过程。在音乐课堂教学的环节中,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拓展互动的空间,教师既可以和多名学生进行互动,也可以有意识地与个别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调控好课堂节奏

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节奏,做到“动静有度”。“动”就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愉快歌唱、互相讨论时,并能够全身心投入;“静”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静心聆听、深入思考时,课堂要能静下来,便于学生更好地思考感悟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如果一节音乐课始终处于动态,学生就会过度兴奋,课堂很可能就会处于混乱失控状态;但如果一节课自始至终都很安静沉闷,课堂就会显得死气沉沉,學生的思维也会受到抑制,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教师要调控好课堂节奏,让课堂“动”“静”适度、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音乐课堂教学更加扎实、丰富而有效,真正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美玲.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周刊,2013(10).

[2]王丽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初探[J].小学音乐教育,2012(11).

4.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理论综述 篇四

新课程教学下的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了解了有效教学的基础理论和主要思想,对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广度和深度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看教学?

我个人对“有效”的理解就是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是否合理和优化,所以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就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普遍观点

1.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学有效性的理念也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对于教学有效性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有人认为,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

有效果:支队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的;

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2.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的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的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3.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应该满足“三维目标”的实现.即教师应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并重.综合以上观点,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有效性的内涵”符合我校科研课题的研究需要,我们将在这一领域中进行应用研究.二、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进程

(一)国外的研究: 1.朴素的追求: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的讲授”教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教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教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教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2.浪漫主义的追求:

当教育长久地受接受学习的控制之后,教育迟早总会打出“新教育”“新体系”的旗帜”“范例教学”发展性教学体系“发展性教学体系”“发现学习”等“新教学体系”应运而生.有趣的是,这些“新教学体系”在表达自己的创”新”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保持了某种”浪漫主义教育”的气质.无论东方教育还是西方教育,都孕育并发展出自己的”浪漫主义教育”传统.东方式的浪漫主义教育隐含在柳宗元等著作以及后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育改革实践中,西方式的浪漫主义教育传统则在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专著以及后来种种”新教育”实践中熠熠生辉.浪漫主义留下的痕迹在现实中显示为“教育即生活”“育即生长”“育即经验的改造”等教育口号,以及由此而开发出来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浪漫主义教育”的另一个理想是对人的“问题操心”对传统教育中流行的“主知主义”风气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提醒和纠正.人们敢于接受“浪漫主义教育”的理想吗?

人们可以嘲笑“浪漫主义教育”的理想往往不切实际,但浪漫主义教育一直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显示出它的魅力.而且在未来教育改革中,“浪漫主义教育”也许会一如既往的发挥它的力量.(二)研究过程中的突出主题: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至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大教学论>的理想寄托在“班级教学”中,它是”有效教学”的初始状态(可视为“有效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在这种初始状态的“有效教学”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扩大教学的“规模”,减少教师教学的重要性劳动,“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很多学生”.“大规模”的班级教学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对具有摸中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的依赖,否则“大规模”的”班级教学就很难长久地维持.这正是自从“班级教学”产生以来人们不懈的寻找“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的缘由.美纽斯以及赫尔巴特学派所倡导的“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后来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们对“普遍有效”的,定性化的教学模式逐渐发生怀疑,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二是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突破”教学模式的思路而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觉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着标志着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的第二个阶段的出现.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的第三个阶段开始转向“教学设计”,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探索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无论“大”的(夸美纽斯),普通”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还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于是,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道路上,有效教学大体有三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以加涅的“计教学”思想为代表);二是建构主义(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成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的提问.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三)中国教育领域积累了自己的“效教学”的经验吗?

中国历来有重视学生自学的传统.与西方苏格拉底的主动追问不同,孔子教人的姿态“是不叩不鸣”.按照这个传统基本上一直延续下来,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八字教学法、异步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自学辅导教学等有指导的自主学习等等几乎与之一脉相承.出次之外,中国的情感教学正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也许只有在“情感教学”与”知识教学”一道成为教学改革的主题时,教学改革才真正实现其“整体改革”的理想.三、“教学”中的教师因素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性教师?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温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目前的研究中,对教师特征的研究更加注意到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不只是从教师人格特征来看问题.(教师特征主要是1.热情,理解与冷漠,无情;2.有组织.有效率与散漫.草率3.有刺激,富于想象力与单调乏味,墨守成规)

四、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活动

20世纪60年代以前,“有效教学”这一概念并没有引起明确的关注,但这并不意味人们不看重学校教学的效率,自从教育产生以来,如何有效的教?怎样做一个成功的老师?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成为学校教育以及相关研究的焦点.60.70年代,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成果丰富,虽然,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但这时候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因素.五、“有效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20世纪以来,很多心理学家就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问题开展研究.揭示了许多与学习本身和促进学习有关的心理概念,规律和过程.在加涅看来,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参与教育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除了加涅,还有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布鲁纳强调应该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史学,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与布鲁纳相反,另一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按照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又按照学习所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学习者能在学习新知识时,与自己原由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认为的联系.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要和所学习的有意义材料的结构结合起来.所以,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他们知识被要求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在先或作它用.无论怎样,这时候的研究已经把注意力从教师的身上移向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上,但有一点必须指出,那就是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无论是加涅的教学设计,还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或者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六、“有效教学”中关注的核心:

交往与沟通: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成功的教育都是良性互动的,不成功的教育都是非良性互动的甚至是恶性互动的.师生之间的交往被看作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教学不再被看成是由教师决定而是取决于双方。比如,单纯的赞扬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并没有一致的关系。而且,“在班里运用表扬与奖励的最大弊端是一些人可以经常获得表扬,而另一些人却很难获得。更可怕的是,没有得到表扬与奖励的学生开始认为自己不够好,这会给一部分带来潜在的伤害。教师意识到这一点转过来对全体给予过分慷慨的表扬和奖励,但是学生们能看出来实质,他们能把不自然的,不应得的表扬与奖励或华而不实的奖励与真实的事情鉴别开来。“所以,研究的视角也对准了课堂内外的社交互动和文化环境。近年来的研究已经强调了合作。交流“共同体”对教与学的作用,强调文化与社交对学生的影响。

交往与沟通是,而且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但是,教师们所面临的一个两难境地就是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以便使学生学得更好,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置身于这样的两难境地,教师们面对一系列的问题:运用讲授的方法教学的有效性有多大?能否做得更好些?通过相互对话学生们能学多少?谈话很重要,但是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谈话是正确的?我们如何使谈话更有效?我们掌握的提问的方法有多好?全班性的讨论值得么?什么是最好的组织小组讨论的方法?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师生见的交往与沟通。

七、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

迄今为止,所有的有效教学著作中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策略,从贝壳到上课,再到评价,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出伏,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人们普遍认为相对于听、说、读、写、算的“基本技能”(basic skills)来说,高层次的学习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元认知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这难以统计,必须将具体的 方法、技巧上升为策略。到底有多少种教学策略,这难以统计,比如数不尽的教师课堂提问策略、观察策略、决策策略、学生学习的预习策略、练习策略、解题策略等等。

八、有效性教学的教学环境因素

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在预期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中,除了教师、学生、内容等因素外,还有环境的影响。考虑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环境,很显然,教学情境的很多方面都与教学成功与否有关。有研究者认为为所有学生设计有效的环境应遵守以下几条原则:

1松舒适的环境。比如灯光的亮度不能太暗,“阅读区的灯光可以亮一些,而讨论区的光线可柔和一些”再比如温度、空气、色彩、学习用具和家具等都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班级人数的多少。2有益于教与学。有明显区分的学习区,不拥挤、不互相干扰、易于教师指导与监控。整个环境要组织得整齐有序,便于拿取和放回学习的材料。对于噪声的大小意见比较分歧,尤其是对哪些习惯性的和事先就已预见到的噪音。不经常出现的,不可预见的噪音会干扰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宽敞、有足够的学习材料。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任何环境下,人们都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当空间狭小的时候,人数越来越多,发生侵犯性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座位的拜访要宽松,因为座位太挤容易造成偏离任务的行为。同样,学习材料和用具不够用时容易造成争强或等候。

总之,丰富的物质环境,有助于学习。然而,今年来的研究不但注重教学的物质环境,还对于教学的精神文化环境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作为有效教学的动力之一,足见其重要性。布兰斯福特认为建立一种学习共同体是有效学习的保证条件之一,教师要为这个共同体建立起一些“能够体现理解学习价值的班级标准,使学生能够在这中文化中无拘无束地探讨他们不懂的问题。”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们将他们的知识、技能、态度、信仰带到其中,这些学习者来的东西在这里都必须得到足够的注意。教师试图发现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的看法,小心翼翼地讨论他们的错误概念,创造一种情景,使之能继续思考,重新调整他们的看法。

九、教学媒体与教学的有效性 1.斯金纳(Skinner)的贡献 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心情等等对课堂质量影响很大。对于持行为主义观点的斯金纳来说,这是很不好的,因为他十分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只有在反应发生后立即予以强化,行为才有可能得以保持,下一次在类似情境中才有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反应。经过了大量的试验,最终设计制成了程序教学机。这种教学机器的特点是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为自己设定步调,确定学习的进度,能够及时从机器中获得反馈信息,机器根据学生学习的程序自动调整问题和学习内容的难度。今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自我教学法就起源于这种程序教学机。2.新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性

从19世纪末期开始到20世纪上半叶,多媒体教学技术沿着两条不同线索发展而来:一条是以模型、图表及基于视听技术的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视听媒体及其组合(复合媒体)为特征的视听教学:另一条是在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其初衷是实施个别化教学,克服班级授课中不能照顾到每个儿童的需要的弊端。发展到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显示出其它的优越性,比如扩大受教育面、减少教学难度、便于及时巩固、提高教学速度,扩大新知识容量等。美国学者布兰斯福特(1999)认为,由于许多新技术都有交互性,因而现在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创建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获得反馈和不断地改进他们的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新技术也可以帮助人们把难以理解的概念直观化,例如区别热度和温度。学生可以使用校外环境中使用的类似工具——直观性软件,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并促进学生从学校环境迁移到校外环境。“但是技术并不能保证学习的有效性,不恰当地使用技术会阻碍学习”——例如,如果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为多媒体报告选取字体和色彩,而不是把时间花在设计、撰写和修改观点上。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提高教育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但那种“机器可以替代教师”的预言始终还是难以实现。

基于上述研究者所作的探索和贡献,我们一方面要了解、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还要去粗取精,另一方面,我们要研究如何将他们的有效教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十、研究“新课程教学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一)新课程实施后,教学出现了诸多弊端 1滥用课件:辅助——主要、色彩、精力分配

2表演做秀:歌、剧、画、诵等游离主题,形式闹但思维情感淡 3分组讨论无实效:非袭击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间内容不和适宜 4满堂发问:满堂灌变满堂问,分不清主问和次问 5滥用赏识:评价不中肯,“你真棒、真了不起”等漫天飞 6到处游动:走下讲台是幸事,不上讲台是灾难

7放任自流:开放尊重、原生态的构建≠无疏导点拨,无主题 8死守预案: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

9装腔做事:机械地模仿名家,异化、扭曲新课程的精神 10满嘴理念:设计、分析时理念清晰,落到实践中就不着边际 11效益低下:高投入、低产出。即定内容、思维、情感不达标

(二)国教师培训制度不完善、不科学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教师培训模式有很多局限和不足:在国外,教师走上讲台前要经过严格的职前培养、教育实习,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他已经是一位合格的教师。而在我国,学生拿到师范大学的毕业证,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才是真正学习如何教书的开始。而且很多教师虽然教了多年的书,持有教师资格证书,但是却缺少某些方面的教育教学能力或素质,它造成的后果就是教育质量低下。为了弥补教师培训模式的不足,许多研究者得出结论,认为教学研究是教师在职进修的重要形式。一提到教师的在职进修,很多人单纯地把它理解成学历进修或者叫文凭进修。过去,教高中的教师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水平,现在又要求达到研究生水平。这种“学历高消费”是个误区,它搞的教师不安心教学,成天忙着考研、拿学历、混文凭、搞学位,这样的“进修”不仅无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分散教师的教学精力,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有人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在高中教师具备合格学历以后,更高层次的学历进修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客观地说,通过学历进修,教师可以擅长学识,这对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是有益的。然而,这种进修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很难通过这种学历进修得到提高。相反,教师通过进行教学研究,不但可以增长学识,还可以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应该说,搞好教学研究,虽然不拿学历,但却是教师最富有实效的在职进修形式。

(三)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

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们教的很累,学生学得很苦,而学生却没有获得预期的发展。究其根源是教师们没有掌握教学实践活动其内在的规律性。而教学研究是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总结、升华、提高和创新,通过探寻教育的规律,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没有认识、发现、解释这些规律,以至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运用,就要受到限制、制约,教学效果就会特别地差,有人教了一辈子书,但却始终未能深入进去,课教的平淡乏味,没有新意,没有创造性:还有的教师,教学一旦进入“高原期”便长期不能突破,这些都与不重视教学研究有关系。所以,离开了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活动就不会有创造,教学实践活动就会停留在低水平上,在原来的低水平上徘徊不前。

(四)减负的要求

5.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篇五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它不仅要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

那么,怎样做才能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效率呢?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二、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改革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是小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具体方式如下。

1.学唱乐谱要充分发挥学生听与记的能力

唱谱是学生感到最困难的,如果方法不当,就会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从学生识谱的实际能力出发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处在听力的最佳时期,可在反复听和模唱中学谱。例如,我在教学低年级的学唱歌曲《小红帽》时,就是让学生在反复聆听歌曲中,让学生靠听和记忆来学谱,在某种意义上这比视唱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而高年级学生则可分乐句视唱,个别程度好的学生可带领全班唱谱。

2.采取节奏、歌词和歌谱相结合的学歌方法

传统的教唱歌曲时,都是先学节奏和歌谱,后唱词。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也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歌曲中的词和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应将学词和学曲有机地结合起来。我通过歌词的朗读,让学生在语言、语调的变化中体会旋律的变化。例如在教《校园小戏迷》时,我先让学生随着歌曲伴奏,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这样既容易让学生掌握节奏,降低学谱的难度,又能让学生通过歌词的朗读,去体会旋律变化和歌曲的意境。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学会歌谱。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谱的自信心,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注意挖掘歌曲的内涵,用艺术感染教育学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最容易激发感情、表现感情,而人的感情也最容易随音乐而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挖掘歌曲的内涵和感情因素,以情带声、以声表情。

三、使用语言

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不经意地使用语言,谁也不会意识到语言的特殊性,但当教师巧妙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妙用。例如,我在教学歌曲《草原上》时,柔美而悠扬的音响舒缓而悠长,充盈着整个教室,学生竖起耳朵,捕捉着每一个音符,?っ僮乓衾种械男畔?,此时老师调低音量,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着草原的美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那迷离的音乐和撩人的语丝交织在一起,牵着学生的情思与遐想,将学生带入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仿佛听到天地合一的苍穹里,发出天籁般的声音,仿佛看到微风吹过的草原,串串珍珠洒落在绿缎上的美景。学生沉浸在音乐里陶醉了,痴迷了,体验了,感动了,达到了“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的艺术效果。

四、运用光线,创设情景

恰当地使用光线,不仅仅是增加明暗效果,更主要的是创设教学情境,烘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更准确地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

记得我在教学《闪烁的小星》。铃声响了,同学们排队等候在音乐教室门口,准备上课。与往常不同的是,教室里光线很暗,非常安静。这时,我播放多媒体课件,静静的夜空星星闪烁的动画片段,安详地弹起《闪烁的小星》。同学们伴随着音乐静静地走进教室,静静地围坐在一起,静静地倾听音乐,静静地感受体验此时、此地、此曲以此种独特的形式表达来的情感。

不需语言,不需行动,不需任何要求,只在音乐和老师为音乐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然心态安详,表情端庄,很快就能进入状态,不仅学会歌曲,还能准确地理解、把握音乐的风格,并且会永远难忘这节音乐课。

五、采用唱游

新课标指出“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及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在演唱歌曲中,创设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投入其中,以情境中的角色去聆听和歌曲旋律,改变传统的、机械的歌曲教唱模式,使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享受到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感情,激发学生自信地表演,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培养歌唱的能力,用歌唱的方法去享受生活的能力,用歌唱的方法去与人们沟通感情。

一遍遍地演唱歌曲,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不断地的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能达到巩固与体验歌曲。正如《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巧用多媒体

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来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能有效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多维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进行个性化教学。

6.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篇六

人类生活如果没有音乐是不可想象的,尤其对于人的情感世界来说,音乐无异于空气和水一般重要。人需要音乐,社会需要音乐,培养人的教育同样需要音乐。而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就是我们实施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6_12岁的孩子,心理学家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以活动特点为标准,将6_7岁的孩子划分为游戏活动期,7_12岁的孩子为基本的学习活动期。那么针对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怎样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蕴涵着教学的策略性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对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性进行了研究,意在通过教学研究使学生们能在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上,感受音乐的美以及音乐带给他们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情感体验所带来的无限快乐。

1、在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学生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 因此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感性认识、实践活动为基础,使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音乐就能注意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音源、乐器、音响,如:寻找身边的声音;敲一敲听一听;通过报纸、纸板、塑料袋磨擦、抖动等进行音效模仿,引起他们对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兴趣和思考,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歌曲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很容易地将生活中的经验与音乐要素有机的进行结合,更快、更有效地学会音乐知识。而在教乐理知识二份、四分音符时,一般的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两拍,四分音符唱一拍。”这些概念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既抽象又枯燥,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因此我努力营造出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首先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如猫叫的声音长,狗叫的声音短;大钟的声音长,小钟的声音短等等。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我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之后再来学习音乐知识,从而完成了音乐知识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的表现欲望,非常喜欢唱歌。我通过音乐游戏《走音乐迷宫》等活动,先让他们唱准音符,接下来在教会他们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的同时,又在《山谷静悄悄》中,充分开发教室里的资源,利用唱台做“高山”,在回音游戏中,让学生学会通过强弱和速度的变化表现歌曲的情绪。中高年级学生已经逐步掌握了演唱技巧,通过训练,他们能用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能准确地视唱曲谱进行二部合唱,在合唱中他们学会了和谐,并知道了在合唱中不但要声音和谐、统一,同学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是唱好合唱的关键。

2、在音乐的聆听与想象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它艺术更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心里。苏霍姆林斯基在《认识自己》一书中这样告诉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懂得人的情感,这里有欢乐、痛苦、委屈、困惑、惊慌、羞愧和许多别的情感。”如何获得这种情感体验,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聆听,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欣赏中我着重让学生体会音乐中的意境,领会旋律、情绪、速度的音乐要素在情感表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再来指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感受音乐和诗句交融在一起的诗情画意。提高了全体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欣赏教学就是三度创造。我们要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想象,欣赏教学也最能为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设空间。因为音乐的魅力在于:当人们沉浸在优美动听、饱含情感的音乐中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但是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走进音乐,理解音乐,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时,我第一次授课的内容如下:

1、出示曲名《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介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

2、歌曲是几拍子的?

3、分段欣赏:(欣赏重点是第一圆舞曲)听赏第一圆舞曲: 第一圆舞曲的速度、旋律有什么特点?记忆第一圆舞曲主题。视唱曲谱、演唱第一圆舞曲、加入打击乐器用优美的歌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听赏第二圆舞曲:

速度旋律有什么变化?这段圆舞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小鸟圆舞曲、快乐的舞蹈等)

听赏第三圆舞曲:

这段旋律的音区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段圆舞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姑娘们的歌唱、河水的歌唱等)

听赏第四圆舞曲:

这段旋律与第三圆舞曲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自由的天空、湛蓝的河水等)

听赏第五圆舞曲:

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勤劳的人民、歌唱幸福的生活等)

在第一次授课后,我感觉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在给圆舞曲取名字的过程中,显得不是很积极,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这个教学环节有畏难情绪,不知如何运用正确的词语来起名字。因此虽然感觉学生很想发言,但举手的却很少。又因为受教师所提问题的限制,五个圆舞曲欣赏下来,留在学生记忆中的音乐形象有点支离破碎的感觉,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音乐,了解乐曲内在的情感。因此当老师介绍《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非正式的第二国歌时,学生的反响并不是很热烈。课后我针对此课进行反思,并在学生中作了调查,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通过反思我发现原来的教学设计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为每个圆舞曲起名字,形式雷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欣赏过程过分注重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变化,忽略了学生对乐曲的情感体验。

3、将乐曲的创作背景介绍放在欣赏前进行,学生印象不深,对乐曲的理解帮助不大。

随后我重新调整了教学设计,精心设计了呈现方式,在第二次授课中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次授课的设计如下:

在出示课题之后,进入第一圆舞曲的欣赏。学生通过视唱曲谱、学习歌词、加入二部花腔合唱、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加入打击乐器演唱等教学环节。充分感受优美的旋律带来的美的享受。(与第一次授课不同的是,教师加强了对学生演唱第一圆舞曲的指导,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歌声中陶醉。)

之后在其他四个圆舞曲的欣赏中,教师取消了为圆舞曲起名字这个环节,而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第二圆舞曲中的音乐情绪是一致的吗?如果不一致又有怎样的变化?(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所带给听众的情感体验,感受在一个圆舞曲中两个不同的小主题交织在一起的丰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逐渐走进音乐,他们与音乐产生共鸣,在音乐中有了不同的体会和感受。而这也正是这首乐曲一百多年来广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所在吧。)

音乐想象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课堂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和不同的想象,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不要用“标准答案”束缚住学生们的想象力,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也是如此。

3、在音乐创编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愿望: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他们喜欢音乐,愿意学习音乐。在低年级我是这样做的,在唱歌或欣赏音乐时,让孩子们跟着音乐即兴做一些动作,可以创编简单的歌词,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运用声音模仿、打击乐器的敲击和利用生活中的报纸、塑料布等抖一抖、搓一搓,来创编声音的故事,如《小雨沙沙》中,学生合作创编出风雨声、风铃叮叮咚咚的的敲击声等。他们体验用声音、音乐、音响讲故事的快乐,学会初步的合作表演。这一切都是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桥设阶,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为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因此也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进入中高年级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创编歌词,创编律动、创编舞蹈并参与表演。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创造性地制作小小打击乐器、制作小头饰。他们在饮料瓶里加入小石子就是沙球,把啤酒瓶盖用铁丝穿起来就成了串铃。将杯子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带有音高的小乐器,敲击出美妙的乐曲,学生们陶醉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其乐无穷。

7.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篇七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前提

音乐教师从第一节课起,言行举止就要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深沉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在上课时,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尤其是上课的前十分钟,教师一定要用语言或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而不应居高临下,整天牵着孩子的鼻子跑。孩子不是老师情绪化的倾泻对象,他们也有尊严,他们不喜欢老师经常用命令式的口气跟他们说话。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多用一些“好不好?”“行不行?”“大家说怎么办?”一类的话语,这样,既尊重了孩子们的意见,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在练习演唱歌曲的时候,老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演唱甚至跳舞,尤其在低年级教学时老师应多给孩子一些亲密的语言与动作。当他们表现出色的时候,我们可以摸摸他们的头,贴贴他们的脸,说一声“你真棒! ”; 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拍拍他们的肩, 说一声“要加油! ”。我们要让低年级的孩子感觉我们像妈妈,让高年级的学生感觉我们像朋友。总之,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把关爱和笑容留给学生, 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教师备好课是关键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前准备很重要,而备课则是重中之重。 在备课时要明确目标,注重过程,不能只按照教参照搬照抄。教材分析要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只有教师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知道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对本课有用的。备课时首先要反复聆听,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再用音乐术语进行整理。一旦把音乐作品分析透了, 目标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相应的水到渠成了。

教材分析做到具体细致,教学目标也要做到准确清晰。在每堂音乐课中,确定好大目标和小目标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有了大目标后,制定小目标时必须注意,若干小目标都必需为实现大目标而服务,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一定层次划分,让学生的思维层层跨越,层层爬高,而不是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也就是说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对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也要清晰。在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达到我预设的目标?”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桥设阶,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的跳跃思维。 只有围绕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轻松直观的教学手段是重点

在教学中,我常利用图片、实物、精美的头饰等直观教具去创设情境。 如在教学欣赏课《龟兔赛跑》时,运用动画,让学生边看多媒体动画边听故事,设计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然后将一些动物头饰分发到各小组,让小组之间进行表演比赛,同学们热情高涨,寓教于乐,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情绪、兴趣,一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度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的思绪富于具体性、形象性、知识经验较少、注意力不易集中, 应多采用直观实物进行教学。教学中,运用一些直观实物教具,来辅助我们的音乐教学效果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如在讲音乐知识的时候,在单纯音符的认识上很枯燥,又难以理解。一次看电视广告的时候给我以灵感: 广告中八个孩子分吃蛋糕,划开十字分成四份后,孩子出其不意的拦腰从中分开正好八份。我就把这个设计运用在课堂上,我准备了四个苹果,一把刀子,上课时,我带着教具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都好奇地问我要干什么? 显然,实物教具已经让他们产生了兴趣。讲解时,我先出示一个苹果,然后告诉学生,这个苹果能作四分音符,它唱一拍; 两个苹果就是二分音符唱两拍; 四个苹果是全音符唱四拍;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那么半个苹果就是八分音符唱半拍; 把这半个苹果再平均分成两份,那么其中的一份是十六分音符,这一份是整个苹果的四分之一,唱四分之一拍。通过形象、生动鲜明的实物教具在同学们的面前展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掌握了新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保证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我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 时,只领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他们就会唱了。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面无表情。 对此,我便启发学生: “你们谁见过、坐过火车,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同学们可来情绪了,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 “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去。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我又说: “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 同学们高兴地喊起来: “青岛”“北京”“上海”“广州”。“好! 咱们先到北京去看看吧! 老师来当播音员。”于是我当起了列车播音员,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像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所有的小学音乐教师去研究和发掘,要努力争取摸索出更多的对音乐课堂教学有用的东西,使音乐课堂教学更为扎实、丰富而有效,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为我们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要动与静交替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音乐教师从第一节课起,言行举止就要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深沉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前准备很重要,而备课则是重中之重。

8.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篇八

关键词:音乐课堂;合唱;欣赏能力

对于很多小学音乐老师来说,在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演唱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想法。而当前小学音乐演唱教学工作中存在着教师教授合唱歌曲积极性不强、学生学习存在畏难情绪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方面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今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对于教授合唱的积极性以及欲望性不足,小学合唱本身对于学生自身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教学难度也比较大,很多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师往往都是别的任课老师兼任的,很多并不是专业的音乐教师,所以,导致了很多音乐教师对于合唱教学工作的认可度和积极性都不是很高。(2)学生在学习合唱时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合唱本身对于小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唱准每一个音节,同时还需要演唱不同音节当中的声部,所以,学生在学习合唱的进程中都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使其无法提升。(3)很多音乐教师教学的方法普遍都比较单一,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调动起学生对学习合唱的积极性。比如,一名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气息的控制以及不同声部之间的配合和音准的掌握等,都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分析

1.提升学生兴趣,引发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提升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对于合唱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热情。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1)进一步提高小学音乐教学人员的素质和水平,老师的热情往往决定小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所以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去创新去探索音乐教学新的方法,然后对合唱教学进行精心的组织安排,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2)提升学生对合唱歌曲的欣赏能力,学生在学习合唱时本来就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提升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进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于合唱歌曲的欣赏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合唱歌曲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和积极性。

2.注重技巧引导,提升演唱能力

合唱在音乐当中作为一门集体性的表演,需要的是不同声部相间的配合,每个声部之间都需要做到协调性、平衡性、统一性,掌握了这些才能将整个歌曲完美地诠释出来。教师在提升学生合唱教学时要有效性地进行,同时教师要注重一些合唱方法和技巧的引导,进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

3.适当增减难度,提升合唱水平

在小学音乐合唱中往往存在着很多个声部,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合唱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声部划分来进行演唱,往往教师在教学中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导致很多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出现不同声部之间的串音现象。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声部处理感到困难时要将不同的声部改为同度,这样我们再通过适当地去增减合唱的难度,让学生更加轻松地融入合唱学习氛围中来,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合唱教学是面临的一个难点。在提升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进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合唱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更进一步地去激发起学生对于合唱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合唱教学方法很好地引导,充分去利用器乐对合唱教学进行辅助,适当地去增减合唱教学的难度,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和高效的教学方法来进一步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石琳.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几个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2013(2):213-215.

[2]周雪玉.试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7):161-162.

9.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篇九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椎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将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当前雾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教学环境正迅速兴皂与蓬勃发展,认知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构建主义理论的日渐流行与传播,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外部环境.我交参加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

支术发展研究》的了课题(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内研究,其目的是:构建起在信息环境下分析教学和学习模式,积及探索应用信息拄术,培养学生自主,协作、研究、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扩大知识领域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少数民族人扩培养的现代化,促进少数民族知识、能力、人格的全面发展.根根据这一目的,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情况,因比申报于课屈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探究式与创新的教学实验与研究),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能更新教育教学理论,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的适当运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介入中学课堂教学,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课珏将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媒体“三位一体”关系,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本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创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井总结处理教师、学生、媒体三者关系的成功经验,通过视、听、唱等形式检验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童识、创造能力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的效果,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

探究式学习的理念与实践

网络课件的制作与运用 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声音或其他资料。

网络资源的运用与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气氛.井让学生通过浏览相关网站、网页,以达到欣赏美、感悟关的目的,井与教师的亲身示范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学法的程度上.发散性的创造美。

利用网络资源对音乐的创新学习

学生在发现、探索中获取知识也是一种创新学习,教学中应

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构建知识,发现真理。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对比实骏与研究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拟定教学目标,做好实施计划。

根据计划研究设计实施方案,并在实验班进行实践。

收集数据,对实骏过程、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归纳、整理、比较、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实验制定提供参考。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月叫02月 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电脑操作水平,井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客,做好实验计划。

年3月叫003年4月 进行第一转实验,实验中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

● 2003年5月——2003年6月 对第一轮实验进行归纳、整理,比较、分析,总结经验,并查找存在的问题,为第二轮实施计划制定提供参考。

2003年7月——2003年8月 讨论研究井制定第二轮实验计划。

● 2003年9月———2003年10月 进行第二轮实验,收集好相关资料和数据,归纳、整理并与第一轮实验中的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003年11月--2003年12月 根据资料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10.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篇十

内容摘要: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而音乐中的合唱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如同四季,如人生,属所有人,是精神的迸发,心灵的贯通!小学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不应该仅以音乐学习的重要环节而存在,更应该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与他人心灵沟通的有效载体而存在。因此,重视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是我们当前音乐教学工作者必须做到的,但是如何来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小学 合唱教学 音乐 欣赏 有效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如果没有兴趣,即便是学也是虚有其表,并未得其果。基于此,我们音乐教师都应该知道,兴趣作为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起点,决定着学习成效,合唱教学亦不例外。而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呢?鉴于小学生年龄小这一特点,我们认为让其置身于音乐情境中,并受到情境的感染,教学效果则会提升。

2.重视声部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的培养开始。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用的合唱歌曲都是二部合唱,而二声部训练是进行合唱教学的基础,歌唱是由气、声、字、腔、情几个部分组成的,小学音乐教学处于音乐基础阶段,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合唱训练,能够让学生掌握到正确的歌唱姿势、起声与发声方式、准确的情感表达,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唱习惯。当然,小学生的音乐训练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好的音乐习惯,不仅影响了音乐表达,也可能伤害学生嗓子,因此,教师在合唱教学中,应通过正确的示范教学,促进学生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获得正确的歌唱方法。

3.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的教学

合唱教学是意向合作性很强的音乐活动,在合唱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需要具?湎嘤Φ募寄芗记捎牒献骶?神。通过合唱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合唱的多声部训练而言,让学生感受合唱效果,并且通过高低声部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小学音乐《雨的节奏》时,既可以呈现一幅幅关于雨的图片,包括春雨、夏雨、秋雨,晴雨、雷雨、大雨、小雨、下雨之初,雨中以及即听雨等等不同形式的雨的图片,接着配合音乐,让学生结合图片欣赏不同形式的雨的音乐的不同节奏,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入境学习。还可以利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调和富有变化的语速,直接向学生描述《雨的节奏》的画面,让学生清晰的分辨出不同时候不同形式的雨的节奏各有不同。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将音乐进行汇编,可以分角色表演(分旁白、歌唱组、伴奏组、声势组等),配上伴奏(生活中的音源或敲击乐器)进行演唱。既渲染了作品,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

4.开发多方位的听赏,调动多种感官,培养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

合唱本就是一场音乐艺术的表达过程,学生要想学好合唱,必先学会欣赏合唱。也就是:在合唱教学中,学生需要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准确把握自己的声部,同时倾听其他声部,能够将音乐技能与感情表达一致,从而达到合唱时的协调统一,达到合唱的目标与要求。

比如在《黄河大合唱》这首典型的合唱歌曲时,通过让学生欣赏歌曲大合唱的视频,理解作品的内涵,并且指导学生采用深情、和谐的声音表现音乐,从而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通过自主设计演唱歌曲的力度、速度以及延长形式,从而逐渐深入理解音乐情景。通过听辨、模唱、听记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音乐听觉,增强音乐记忆力。在合唱教学中,学生需要用视觉感知指挥的手势,并且根据动作统一速度,通过将多种感官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使学生在作为表演者、欣赏者和创作者的音乐学习中,分享、交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全面发展音乐素质。

5.丰富歌唱的表现形式,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歌唱教学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学生的再创造的艺术,具有较强的德育教育功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合理选择教材,以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实现德育教学。比如在教学《爱我中华》时,这是一首经典合唱歌曲,里面很多歌词都直接传递了创作者的爱国情怀。歌曲开始通过明快活泼的音乐与丰满和谐的合唱声部表现,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对于音乐合唱教学更应该以此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合唱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在有效的音乐教学中感受合唱的魅力、爱上音乐,从而提高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市容整治下一篇:写同伴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