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评价(共8篇)
1.耕地质量评价 篇一
耕地是珍贵而有限的自然资源,耕地质量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生态安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必要基础。我国耕地面积刚性减少,人口快速增加和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提高我国耕地质量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决策。然而,我国的农田基础肥力较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农田高度集约化种植,高强度高投入的利用方式特别是养分非均衡化的集约化模式,不仅仅导致了农田肥力退化,也引起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导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的较大波动、以及高产作物品种潜力不能很好的发挥。因此,掌握不同区域、不同利用方式下耕地质量的变化特征与规律,进行耕地质量的长期监测、评价与预警,对于提高我国耕地质量、指导耕地质量管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由于不合理利用引起的耕地次生潜育化、次生盐渍化、沙化、养分贫乏化、水土流失以及环境污染等退化现象已非常严重。对于退化了的耕地质量性状进行改造任务艰巨,需要复杂的技术、大量的投入以及长期的劳动。复垦后的耕地在短期内生产力等质量性状也无法与优质耕地相比拟。但是,目前人们开展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一般都是在耕地质量退化发生之后,此时耕地生产性能以及耕地利用效益已受到一定危害。而进行耕地质量监测,就可以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对变化态势进行预警,根据预警采取防范对策,这样只要较少的投入就可以使耕地质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耕地质量监测是针对性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目标和效益的重要基础。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为全面掌握我国耕地质量状况和地力动态变化规律,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级农业部门分层次建立了一批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长期坚持的省级监测点约3000个,地级监测点个、县级监测点9000个,这些长期定位监测对于摸清我国耕地质量底数和变化趋势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些监测点数量太少、监测项目侧重与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对土壤环境因素关注不够。因此,农业部近期将规范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发布了《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这次的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将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监测点和监测内容,开展我国耕地质量变化联网监测与预警,推进我国耕地质量变化的长期监测网络建设,促进监测数据的规范采集与大量数据的深度分析,充分利用土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和测土配方施肥的“3414”试验,开展耕地肥力演变规律、驱动因素及其与生产力耦合关系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对我国中低产田提出土壤培肥改良、科学施肥对策措施与建议,为实现我国粮食持续增产和耕地质量改善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填补了当前国家层面缺乏耕地质量管理保护专门立法的空白,具有系统性、全局性、专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办法》为各级农业部门健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体系、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发布耕地质量信息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在新形势下提高我国耕地质量管理与保护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
《办法》将促进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数据的管理,保障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促进耕地质量研究,提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对策与措施,切实推动我国耕地质量管理与保护取得新成效,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
相关阅读:
2.耕地质量评价 篇二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及处理
综合考虑石狮市的土壤类型状况和土地利用, 主要采集风砂土、埭田、灰泥田、赤砂土、灰砂土5种土壤类型。2010年初在有代表性的农地采集0~20 cm耕层的476个土样。每个土样进行多点采集并均匀混合, 反复四分法取舍, 自然风干, 定量 (每个土样1 kg) 清洁包装, 样品统一送泉州市农业检验检测中心分析测定。参照福建省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进行耕层土壤养分的等级评价[4]。
1.2 分析方法
土壤样品参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推荐的分析方法进行检测[5], 土壤碱解氮用碱解扩散吸收法;土壤有效磷用0.5 mol/L 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土壤速效钾用1 mol/L NH4OAc (pH值7) 浸提—火焰光度法;有机质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pH值用水土比1∶1电位法[6,7,8]。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层土壤有机质
由表1可以看出, 石狮市各土壤类型的农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28~50.60 g/kg, 平均含量为16.95 g/kg, 标准差为8.96, 变异系数为52.86%, 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其中有机质含量达丰富水平的占20.38%, 中等的占44.96%, 缺乏的占34.66%;有机质含量在中下水平的占79.62%, 说明全市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为缺乏,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注重施用有机肥料, 培肥土壤。各土壤类型中, 以耕作风砂土的有机质含量 (12.41 g/kg) 最低, 变异系数最大, 含量达丰富水平的样品仅占8.02%, 这与砂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差有关。
注:*表示全市样本总数。下表同。
2.2 土壤碱解氮
由表2可以看出, 全市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变化范围为20~305 mg/kg, 平均含量为75.10 mg/kg, 标准差为49.10, 变异系数为65.38%。碱解氮含量达丰富水平的占3.36%, 中等的占17.23%, 缺乏的占79.41%, 全市农地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上较缺乏, 生产上应适时适量地增施氮肥。各土壤类型中, 耕作风砂土、耕作灰砂土、赤砂土的碱解氮含量基本处于缺乏水平, 埭田的碱解氮含量大都处于中等水平, 灰泥田的碱解氮含量处于中下水平。因此, 耕作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 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配合施用氮肥, 以提高作物产量。
2.3 土壤有效磷
由表3可以看出, 全市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5~240.3 mg/kg, 平均含量为35.72 mg/kg, 标准差为33.41, 变异系数为93.54%, 变异强度较大。有效磷含量达丰富水平的占53.99%, 中等的占23.32%, 缺乏的占22.69%, 说明全市的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丰富。各土壤类型中, 以灰泥田的有效磷含量处丰富水平的样本数所占比例最大, 为76.6%, 埭田有效磷含量处缺乏水平的样本数仅占4.84%。因此, 石狮市大部分耕地土壤的耕作上可以少施或者不施磷肥。
2.4 土壤速效钾
由表4可以看出, 全市主要土壤耕层土壤的速效钾含量总体处于低水平, 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范围为6~630mg/kg, 平均含量为87.41 mg/kg, 标准差为126.07, 变异系数为144.23%。土壤速效钾含量缺乏的占全市土壤样品73.53%, 中等水平占11.97%, 丰富水平占14.50%。以耕作风砂土、赤砂土、耕作灰砂土的有效钾含量缺乏的样品占多数, 分别为89.03%、83.33%、80.00%, 这可能与砂土中钾比较容易流失有关;而埭田的速效钾含量处丰富水平的占87.10%。说明农事活动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而采取施用不同的施钾量、施肥措施以及土壤改良措施。
2.5 土壤pH值
由表5可以看出, 各土壤类型的土壤pH值变化范围为4.49~8.11, 处于偏酸性水平样品有327个, 占总样品数的68.7%, 说明处于偏酸性的土壤占多数。土样中处中性水平的土壤样品仅占28.78%, 因而可根据实际耕种作物进行适度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各土壤类型中, 以耕作风砂土的pH值处于偏酸性水平的样品数最大, 占总样品数的79.74%。因此, 这类土壤可采取适量施用草木灰和有机肥来调节土壤pH值。
3 结论
石狮市耕作土壤养分总体表现:土壤有机质呈中下水平, 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总体偏低, 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丰富, pH值处于中性或微酸性水平, 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含量状况有所差异。因此, 根据土壤养分分析结果, 应在合理多施有机肥的基础上, 采取适施氮钾肥、少施或不施磷肥的施肥对策, 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宋云, 李德志, 周燕, 等.崇明三島土壤主要养分的时空变异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自然科学版, 2009 (5) :85-93.
[2]曹志洪.解译土壤质量演变规律, 确保土壤资源持续利用[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0, 21 (3) :28-32.
[3]陈同斌.土壤资源保护是地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黄秉维学术思想研究[J].地理研究, 1999, 18 (1) :17-23.
[4]福建省土壤养分分级[EB/OL].[2011-08-21].http://www.fjagri.gov.cn/html/2009/06/22/38683.html.
[5]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分析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6]土壤[J].麦类文摘, 1995 (4) :66.
[7]魏国强, 管泽民, 王小琳.河南省土壤肥料检测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种业导刊, 2011 (6) :5-7.
3.耕地质量评价 篇三
关键词: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耕地利用;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7.010
Abstract: Land remediation is to improve the land use conditions, and it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study of Guizhou Province land remediation area has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uizhou's economy. In view of the urgency of the arable land and remedi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land remediation area,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ultivated land remedi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of Guizhou Province,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being suit for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refers to the specific questions arise stage of existence, and gave the countermeasures,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after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ly evaluating of land quality and land resources.
Key words: land remediation;farmland;quality evaluation;cultivated land use;AHP
土地整治是我国现阶段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通过土地整治可以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增加耕地数量、改善耕地质量,因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于2012年3月27日正式颁布实施,在“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土地整治区主要有5项任务:一是统筹推进土地整治;二是大力推进土地整治;三是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范化;四是逐步整治城镇工矿建设用地;五是加快耕地复垦。同时,耕地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的安全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1]。这进一步凸显了通过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和数量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意义。
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它直接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耕地的有限性使得世界各国对耕地资源倍感珍惜,而且不断用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国家对于耕地的重视程度。耕地数量紧缺、质量良莠不齐是我国耕地的普遍情况。当今随着工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相当数量的优质耕地被征用,而各地实施耕地占补平衡也只是达到了耕地补充在数量上单方面的平衡。除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之外,环境污染、人为破坏等人为因素也在逐渐使我国耕地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目前关于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倍受关注[2-3]。耕地质量问题出现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农地保护的力度[4]。我国也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开展了保护耕地的相关工作。伴随耕地质量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粮食安全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早在1974年就提出了“粮食安全”问题。如今,粮食安全已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倍受国内外关注[5-6]。这也彻底唤醒了我国保护耕地的意识。
贵州省作为一个耕地较少的省份可通过不断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逐步提高耕地数量,改善耕地质量。随着近年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为了让有限的耕地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就需要将耕地质量和数量同时进行提高。兼顾耕地数量和质量,将是未来贵州省耕地质量研究的方向。
1 贵州省耕地及耕地质量评价
1.1 贵州省耕地概况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 100 m左右,全省耕地总面积为17.61×104 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84%。贵州省以丘陵山区地貌为主,全省山地面积约占62%,耕地面积不足8%,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7],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近年来贵州省耕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耕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耕地、林地的变化上,耕地、未利用地、草地数量明显减少,而农村城镇化及工矿用地、林地、水利设施用地则明显增加。根据2013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公报及土地整治专题资料,贵州省通过“向山要地”将会有效减少对耕地的占用,保护耕地资源。2013年贵州省完成1 282个土地整治项目,其中包括 4.50万hm2耕地整治面积,增加耕地近2.16万hm2。
贵州省实施“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程,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治理水土流失并不断改良耕地质量。目前已改良土壤近1.47万hm2,有力地推进了贵州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年来为了防止本就稀少的耕地被占用,贵州省大力开垦坡地、山地,极大地保护了耕地数量。
1.2 贵州省耕地质量评价发展历程
我国耕地质量评价历史悠久,早在2 000多年前的《禹贡篇》就有土壤肥力和土壤分类的记载。我国耕地质量评价同时还可以追溯到古代赋税和耕地买卖交易时对耕地质量的等级划分[8]。
20世纪50年代,贵州省的耕地质量评价主要是围绕开垦荒地和农业资源调查开展的。1951年财政部组织查田定产工作,目的是为了确定农业税率[9-10]。1958年进行全省首次土壤普查,贵州省完成本省土壤基本类型、数量分布等内容的调查。1979年贵州省又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进一步完善耕地基本状况。《中国1∶100万耕地资源图》,这项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各地耕地资源有了全方位介绍,提供了各地详实的耕地质量数据,为国家和地方制定耕地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11],也为贵州省更好地开展耕地质量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贵州省得以更好地开展耕地质量评价相关工作,包括数据处理、建模、求解、评价预测和制图[12]。从1984年起,贵州省不间断开展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并详细记录工作进展,建成数据库。1995年中国农科院以县为单位给出了县级的耕地质量指数,方便各省对耕地自然生产力进行等级划分。1997年,贵州省根据国家农业部要求,将耕地划分为7个耕地类型区,10个耕地地力等级。2003年贵州省开展建立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工作,开发了耕地评价定级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如今土地评价研究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进一步向多元化、生态化和动态化方向发展[13],这也成为当今最为科学、实际,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方向,贵州省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也会朝着这一方向不断进步。
2 贵州省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方法
2.1 确定耕地质量评价类型和评价单元
根据贵州省耕地质量评价目标和重点确定耕地质量评价类型和评价单元。由于不同省份在评价基本单元、评价系统框架、构成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指标、评价程序和方法、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14]。贵州省应根据自身实际状况确定耕地质量评价类型和评价单元。当今耕地质量评价类型根据不同评价需求,主要分为5种,如表1所示。
土壤是耕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耕地质量优劣评判的重要标准。对于耕地土壤的评价直接影响耕地质量评价,耕地土壤评价主要是基于土壤有机质、水分、无机物等天然属性进行评价。耕地质量评价与估价是在耕地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耕地自然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等多因素进行评价。
耕地产能评价是围绕耕地经济产值即粮食产出能力的评价。农业部制定《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行业标准[15]。基于耕地使用者的耕地质量评价是对耕地使用者经验上的认识进行评价,通过耕地使用者对于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使得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可行、符合区域耕地实际情况。
2.2 评价单元
针对贵州省耕地实际情况主要以耕地类型图与现状图共同确定耕地评价单元。为保障数据分析和评价精度,考虑乡镇小尺度耕地质量评价特点,采用10 m×10 m的栅格数据作为评价单元[16]。每种评价方法由于不同的评价目的都有其优缺点,相比于其他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显得更为合适。综合评价方法是把土壤图、耕地类型图、耕地利用现状图叠置在一起,形成很多个封闭的图斑,即为评价单元。在同一评价单元中耕地的基本属性是一致的。由耕作地块的线状地物以及权属界线围成评价单元,有利于更为科学、方便地管理耕地资源。
2.3 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指标选取
影响耕地质量指标选取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与社会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中有部分可进行定量描述,如土壤有机质含量、温度、厚度等;而另外一些因素如土壤发育程度、养分流失状况等则不可以定量描述。由于基础设施的修建、科技水平、政策法规、管理措施等社会人为因素的影响逐渐加重,因此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针对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筛选进行了大量探索。
评价指标选取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检验法、回归法等。确定权重时已开始摆脱经验方法,广泛采用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定量方法确定权重[17]。耕地质量评价涉及多种因素,各因素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对耕地质量评价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众多指标的选取方法中,由于层次分析法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实用性等诸多优点,因此可选用层次分析法作为选指标的方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 20 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托马斯·萨蒂(Thomas. L. Saaty)[18-19]最先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核心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因素,对指标间的重要程度作出明确判断,并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对应特征向量,就可得出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权重,从而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20]。
3 贵州省耕地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1)贵州省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无三里平”是现实状况,而土地整治的相关研究在平原区较多,在山地丘陵区尤其是我国西南地区研究较少。目前贵州省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评价等体系的研究,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研究深度尚不足,相关法律制度也不健全。在评价因子的选择和权重赋值上也存在较大分歧,而把平原地区的评价体系引用到贵州省内需要有较大的改动,实际操作也有困难。
(2)贵州省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中所选土壤质量指标过多,不利于实际操作。有些指标数据不易获得,用于理论研究尚可,但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困难。而有些指标的选择存在着概念模糊和重叠现象。指标的选择比较杂,操作性较差,研究不够透彻、验收标准不完善。相关耕地质量衡量标准也较为欠缺,造成了在实际评价工作中评价质量得不到保障。
(3)贵州省对于土地整治区新增耕地的质量评价研究较薄弱。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以耕地质量评价为基础的省内占补平衡方法研究,对于土地整治区新增耕地质量评价及土地整治后耕地肥力变化,以及几年后耕地质量发展情况的持续研究有所欠缺。
3.2 对 策
(1)结合贵州实际情况,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切实保证新增耕地质量,使土地整治不仅起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作用,而且要达到改善山区耕作环境,提高耕地利用率的目的。建立起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与耕地后备资源质量评价之间的联系。同时加强耕地资源管理部门综合协作,集中优势,建立更为完善的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评价体系。
(2)贵州省已经开展相当数量的土地整治项目,但是针对贵州山多地少、贫困地区较多等实际情况,不断提升耕地数量和质量显得更为重要,因此长期开展土地整治势在必行。为了使土地整治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贵州省应建立更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不仅要建立起严格的法律条文作为保障,还要制定项目实施前中后的管理办法,这也是保障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评价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3)目前,关于耕地占补平衡中新增耕地质量研究,主要针对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进行评价,计算耕地等级。采用现有资料进行耕地质量评价,评价范围一般是宏观层面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应用性较差。现阶段急需研究土地整治措施对耕地质量影响,并建立切实可行的微观层面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
4 小结与展望
随着贵州经济不断发展,通过土地整治项目,新增大量耕地已经成为省内经济建设最坚强的后盾。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则需要详细了解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情况,建立完善耕地质量评价标准。在土地整治前,要根据耕地质量的实际现状,制订出合适的整治目标。整治后要再一次进行耕地质量评价,验证土地整治效果,最终的评价结果可为更好地利用耕地提供可靠依据。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也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1)为贵州省更好地利用土地整治区新增耕地提供科学依据。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评价一方面可以查清新增耕地数量和质量,明确耕地自然属性和利用潜力为进一步开发土地提供先决条件。另一方面,由于耕地质量评价结合了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因素,可以准确、科学、合理地综合评定土地的适宜性,为新增耕地的未来利用方向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有助于耕地资源信息化建设,对贵州省耕地评价数据库的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价结果和数据库的建立还可以详细了解耕地利用中的不利因素,分析出危害程度,更好地治理、管理新增耕地。
(2) 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占多少,补多少”一直以来都是贵州省经济建设占用耕地最基本的原则,但是“占多少,补多少”不仅仅要体现在耕地数量上相等,更要在质量上相当,这就体现了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评价的存在意义,利用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作为依据,明确土地整治区新增耕地实际数量和质量,提供科学的等级折算标准有助于贵州省切实做到耕地占补平衡。
(3)在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该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部署。贵州省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评价的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宏观调控、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特别是在新增耕地利用等多方面起积极作用。
贵州省土地整治区新增耕地已成为省内保证耕地数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为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贵州省耕地质量评价工作并非尽善尽美,特别是在耕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制度建设、耕地质量评价后续工作等方面缺乏更为细致的研究。由于贵州省自身劣势明显,应该及时开展更为详细、系统的评价工作,不断完善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博,何腾兵,陶福然.贵州省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3):140-145.
[2] 吴万军.2007—2008年北京市通州区耕地质量现状及提升建议[J].北京农业,2010(S1):44-47.
[3] 国土资源部.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0.
[4] 陈菌菌,黄伟.美国的农地保护及其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借鉴意义[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2):18-20.
[5] IIASA. Can China feed itself [M].A System for Evaluation of Policy Options by Gerhard K. Heilig[EB/OL]. [2015-03-20].http://webarchive.iiasa.ac.at/Research/SRD/ChianFood/index_m.htm.
[6] Brown L R.Who will feed China wake 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 [M].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Inc,1995:1-27.
[7] 刘眭,何腾兵,刘忠斌,等.贵州土地整治管理制度建设探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4(8):1 308-1 311.
[8] 肖碧林,陈印军.当前我国耕地质量评价类型与问题分析[J].资源评价,2008,10(4):58-61.
[9] 张琳,张凤荣.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粮食增产能力与食物安全保障[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1):22-25.
[10] 王蓉芳,曹富友,彭世琪.中国耕地的基础地力与土壤改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5-8.
[11] 倪绍康,陈传康.我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进展[J].地理学报,1993,48(1):60-69.
[12] Beroteran J, Zinek A.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t national level gel-information for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M]. Enschede, Netherlands: ISSS/ITC, 1997.
[13] Kalogirou Y S.Expert systems and GIS: An application of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J].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2(26):89-112.
[14] 肖碧林,陈印军.当前我国耕地质量评价类型与问题分析[J].资源评价,2008,10(4):58-61.
[15] 郑昭佩,刘作新.土壤质量及其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31-133.
[16] 秦元伟,赵庚星.乡镇级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其时空演变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3):454-464.
[17] 鲁明星,贺立源,吴礼树.我国耕地地力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6(4):866-871.
[18] Thmas L 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 New York: MC Graw Hill Inc,1980.
[19] Thmas L 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Ltd,2005.
4.洪江市耕地地力评价专项自查报告 篇四
自 查 报 告
洪江市为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市(县),根据《湖南省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耕地地力评价专项验收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08]75号)精神,今年即2011年11月初我市农业局组织了由主要领导挂帅,技术骨干参加的自查验收工作队伍,对我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地力评价专项进行了自查验收,并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项目计划任务及完成情况
(一)目标任务
1、基础工作。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软件和市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健全我市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数据库、农户调查数据库、土壤采样数据库、土壤样品测试数据库、肥料配方数据库、测土配方施肥效果评价数据库和市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建立洪江市耕地地力与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市耕地地力与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2、成果图件。利用市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土壤分布图,2008-2011年采样点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有机质、pH和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以及有效铜锌铁锰钼硼等养分含量分布图、耕地地力等级图。
3、成果报告。编写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技术报告以及耕地改良利用、作物适宜性评价和种植业布局等三个以上专题报告。
(二)实际完成情况
1、样品采集与分析化验
三年来共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样品采集:一般农化样?个,田间试验示范样?个,植株样品?个。共计完成土壤样品大量元素检测?项次、中微元素检测?项次、其他项目?项次,植株样品的大量元素检测?项次,肥料样品检测?项次,确保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正常进行。
2、田间试验完成情况。
三年共实施“3414”试验15个、“3415”试验15个、肥效校正试验30个、肥料不同施用量试验6个、不同质地土壤基追肥比例试验6个,一共完成各类试验72个。
3、施肥建议卡的发放。
三年来,我们按照《湖南省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及专用肥配方意见》,结合本市实际,根据种植规划需求编写了《洪江市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组织25个乡镇农技人员深入乡村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20万份。为了保证这项工作顺利完成,召开了专门的农业乡镇长会议,具体部署建议卡的发放工作,以确保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在项目区全面入户。
4、示范与推广。
三年来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3.7万亩,推广专用配方肥21000多吨,推广配方肥施用面积40万亩。每年设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区1个,核心示范区面积在1万亩以上。各个乡镇各设一个100亩以上示范点,各村设一至两个示范户,全市三年总示范面积达8.66万亩。通过层层办点示范,有效地促进了测土配方施肥在全市的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宣传与培训。
三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2期,主要包括野外采集与调查培训班、田间试验培训班、试验化验培训班、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填发学习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培训班。三年来共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0多万份,开展技术讲座158次,全市接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人数达1.85万人次。
6、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建设
(1)建立洪江市耕地地力资源基础数据库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软件、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健全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数据库、农户调查数据库、土样采集数据库、土壤样品测试数据库、肥料配方数据库、测土配方施肥效果评价数据库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空 2 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
(2)建立洪江市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农业部统一提供的县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基于洪江市耕地资源基础数据库,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化验以及质量评价结果,建立洪江市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3)完成成果图件编制
利用Mapgis软件技术、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编制数字化的土壤有机质、pH值、土壤全氮、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以及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硫、有效钼、水溶态硼等养分分布图,采样点点位分布图、耕地地力等级图、土壤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图、高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图。
(4)完成成果报告编制
编写洪江市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自查报告、技术报告以及耕地地力评价专题报告。三个专题
(5)建立了项目档案
有了纸质和电子两种档案,各种档案整理分类有序。(6)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
根据三年的田间试验结果分析,农户调查情况,测试化验结果及湖南省农业厅的施肥指导意见,已初步形成当地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了水稻、冰糖橙回归模型,建立了水稻、冰糖橙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量对照检索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测得土壤养分值就可以对照检索表确定施肥量。田间试验表明我市施肥习惯不合理,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微量元素肥的“三重三轻”现象。因此在指导施肥时要注重有机肥的使用,采用平衡施肥方法,微量元素,硼、锌等要根据作物和区域针对性的加入。
二、资金管理与使用情况
洪江市农业局专门成立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管理小组,设立了专门帐户,对该项目资金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洪江市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总投资190 3 万元,其中耕地地力评价?万元。资金使用情况如下:具体用于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万元。技术培训费?万元。资料收集及县域耕地属性数据库建设万元。基础图件矢量化与耕地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万元,成果图件编制打印费万元,专家研讨费万元,交通差旅补助费万元。三年项目资金已经通过审计部门审计,有项目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无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现象。
三、主要成效
通过这次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估,摸清了洪江市耕地土壤理化性状、耕地地力状况、耕地环境质量等情况,并进行了相应评价,提出了耕地合理利用对策与建议,为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耕地改良与利用、科学施肥与生态环境建设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成果包括:
(一)完成了耕地养分分布图
1、洪江市耕地全氮含量图
2、洪江市耕地碱解氮含量图
3、洪江市耕地有效磷含量图
4、洪江市耕地速效钾含量图
5、洪江市耕地缓效钾含量图
6、洪江市耕地土壤酸碱度图
7、洪江市耕地有机质含量图
8、洪江市耕地有效锌含量图
9、洪江市耕地有效铁含量图
10、洪江市耕地有效锰含量图
11、洪江市耕地有效铜含量图
12、洪江市耕地有效钼含量图
13、洪江市耕地有效硫含量图
14、洪江市耕地水溶态硼含量图
(二)完成了耕地评价成果图
1、洪江市耕地采样点点位图
2、洪江市耕地地力等级图
3、洪江市耕地高中低产田图
4、洪江市柑橘适宜性评价图
5、洪江市水稻适宜性评价图
(三)完成了成果报告编写
1、洪江市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
2、洪江市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
3、洪江市耕地地力评价专题报告
四、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按照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的统一要求,为加强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和工作进度管理,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项目顺利开展,分别成立了洪江市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二是将部门行为变为政府行为。在进行野外调查取样时,各乡镇给予了大力支持,从而保障了野外调查取样工作快速圆满完成。
(二)组织技术培训,熟练技术规程
为搞好项目实施工作,我局先后抽调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4人、助理农艺师6人)组建了野外采集、土样化验、数据处理、后勤保证等专门的工作小组,并对相关人员开展了技术培训。为提高培训效果,积极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省土肥站举办的项目业务培训,之后对全局所有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分类培训;经常性组织相关技术人员集中时间系统学习《耕地地力评价指南》(全国农技中心编著)、《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全国农技中心编著)、《测土配方施肥理论与实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湖南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培训教材》(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编印)等理论知识,使每位成员都全面掌握了有关耕地地力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路线,资料收集整理和图件资料数字化处理以及建立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等方面的知识,并熟练地运用到耕地地力评价的工作中。
(三)狠抓规程操作,加强质量控制
根据农业部和湖南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强调了“五个统一”的工作要求。即: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评价指标体系、统一调查表格、统一统计口径、统一汇总方法。在野外调查取样方面,首先根据本市自然条件、耕地类型、污染状况,确定全市的采样点和点位,然后分组分地域范围赴实地调查采样。这样既减少野外工作量,又保证了调查取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在室内分析化验方面,坚持土壤、植株、和水的化验分析工作由具备认定资格的化验人员按本次要求严格培训合格后的人员承担,同时取10%的样品进行平行测试,检测结束后,抽取20%的样品进行复检,要求合格率在95%以上,从而确保所有项目分析测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在数据汇总录入方面,坚持调查表格等资料必须经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名后才能录入,录入过程中,还须经2人反复校对。在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方面,按照农业部统一开发软件,建立了完整的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以及县域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1、传统的施肥方式,加剧了耕地的酸化
这次调查,全市土壤PH值平均为4.81,与1982年土壤普查比较全市土壤PH值平均下降了0.54.导致土壤酸化程度加剧的原因一是酸雨危害,二是停止石灰的施用,三是大量使用单一化肥,特别是酸性化肥。建议恢复石灰的使用,政府与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在全市普施一次石灰,对农民在施用石灰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2、现有的耕作方式,加快了耕层厚度的变浅
洪江市属典型的山区地貌,地形复杂,丘块面积较小,形状各异。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尽管农业机械有很大发展,但在目前这种高度分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管理体制下,大型耕整机难以应用,普遍小型农机具耕作,耕作层有变浅的趋势。据调查,全市约有32.2万亩耕地耕作层变浅,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8.4%,平均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浅了5.3cm。
3、灌溉设施年久失修,排灌沟渠不配套
全市耕地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面积约为35608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7%,无设施面积56995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4%,因此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成为限制耕地地力的重要限制因素。特别是有的农民将水田改种旱作,形成水稻与旱作相同的种植格局,当水稻要灌溉时,旱作要排水,造成灌水与排水的矛盾。建议进一步完善田间田间基础设施,实现排灌分家,同时尽量引导农民朝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4、稻田潜育化严重
此次调查统计,全市共有潜育型稻田7.79万亩,占稻田总面积24.2%,这种类型稻田一般年份较其他稻田产量低100kg,遇到暴雨、水灾很可能颗粒无收。究其原因主要是田间基础设施薄弱,排水沟渠淤塞严重,很多水田长期渍水。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开或疏通加深排水沟渠,降低地下水位,抬高田面,消除潜育为害。
5、耕地利用率不高
主要原因是种田效益比较低,种粮的效益更低。农民弃田抛荒外出打工的现象比较普遍,复种指数变低。建议进一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发展种粮大户,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种粮效益。
6、技术力量薄弱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实施牵涉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量大,操作复杂。不仅有野外调查取样,室内分析化验,数据资料汇总,计算机录入制图,耕地质量评价,材料报告编写等各项工作繁琐复杂,凭我们现有的技术力量,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原来我市乡镇农技站属于乡镇管辖,乡镇农技人员往往被抽调参加计生、驻村等乡镇工作中,造成乡镇技术力量不足、严重影响耕地地力评价相关技术工作的开展。建议上级部门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和技术力量支持,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乡镇的重点工作。
7、新开耕地总体地力水平较差
近年来,我市非农建设项目多,耕地占补和新垦数目大。新开耕地基础设施一般,土壤养分分布不均衡,水源条件差,耕地地力水平差,不能满足农作物正 7 常生长需求。建议加大新开耕地后续培肥力度,通过加强田间管理,推广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综合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生态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加速土壤熟化进程。
8、耕地质量保护意识不强
近年来,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户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耕地进行掠夺式耕作,造成耕地用养失调、地力衰退,甚至部分耕地栽植树木现象没有遏制。建议健全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依法加强地力建设和保护管理。建立起耕地质量管理和地力培育机制,通过这一机制,调动农民对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引导和扶持农民积极对所承包耕地的改良和培育工作,扩大投资渠道,建立起政府、农民投入相结合的耕地培育投资体系。鼓励广大农民自觉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保护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9、耕地质量保护管理资金不足
5.耕地质量评价 篇五
摘要:对贵阳市4郊区1市3县耕地土壤重金属As、Pb、Cd、Cr、Hg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在地区内及地区间差异都较大,除Cr外,As、Pb、Cd、Hg富集度较高;1市3县是贵阳市主要工业区,土壤属轻度污染,明显高于4郊区;Cd元素污染十分突出,其次是Hg和As.分析认为磷化工、煤化工及铁合金等工业与之密切相关,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作 者:邓秋静 宋春然 谢锋 何锦林 谭红 吉玉碧 陈安宁 DENG Qiu-jing SONG Chun-ran XIE Feng HE Jin-lin TAN Hong JI Yu-bi CHEN An-ning 作者单位:邓秋静,宋春然,谢锋,吉玉碧,陈安宁,DENG Qiu-jing,SONG Chun-ran,XIE Feng,JI Yu-bi,CHEN An-ning(贵州工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贵阳,550003;贵州省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贵阳,550002)
何锦林,谭红,HE Jin-lin,TAN Hong(贵州省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贵阳,550002)
6.耕地质量评价 篇六
为全面提高全县耕地地力水平,禁止秸秆焚烧,提高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县土壤肥料工作站2015年全力推广以秸秆粉碎还田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模式,结合以往秸秆综合利用经验和做法对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措施归纳如下:
秸秆直接还田是培肥地力的主要途径,通过连续三年直接还田试验证明:土壤有机质提高0.03%,全氮提高0.02%,小麦亩产量提高15公斤,玉米亩产量提高20公斤。秸秆还田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通气性能提高,贮水量增加,能培肥地力,提高产量,而且减少了农作物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因秸秆连续还田,避免了农民在田间地头直接焚烧秸秆,既保护了环境又减少火灾隐患。秸秆直接还田主要技术措施包括以下两种:
⑴机械化秸秆还田,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经机械粉碎直接还田。主要模式有:①小麦高茬覆盖复播还田技术。对高茬复播的麦田,可根据土壤墒情、机具配套及生产条件等差异,因地制宜采取旋耕覆盖复播。②小麦高茬覆盖休闲还田技术。对不复播秋作物的夏休闲麦田,因地制宜采取高茬休闲覆盖技术来取代传统的灭茬伏耕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休闲麦田蓄水保墒能力,实现培肥改土的目的。③麦茬直接翻压还田技术对割晒机或联合收割机收割后留茬较高的麦田,收后立即用机械反转高柱犁将高茬麦草全部翻入土中,对人工收割的低茬麦田,留在田间的麦茬数量很少,可将场院中的剩余麦草或麦衣低茬麦田,每亩均匀撒铺200-300公斤,然后用深翻犁将其耕翻入土。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在玉米成熟后,采取联合收获机械收割的,一边收获玉米穗,一边将玉米秸秆粉碎,并覆盖地表;采用人工收割的,在摘穗、运穗出地后,用机械粉碎秸秆并均匀覆盖地表。秸秆粉碎长度应小于10厘米,在秸秆覆盖后,趁秸秆青绿(最适宜含水量30%以上),亩使用秸秆腐熟剂2--3公斤,将腐熟剂与适量潮湿的细砂土混匀,均匀地撒在秸秆上。
⑵秸秆果园覆盖技术,用小麦、油菜、玉米秸秆覆盖果园空地,它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分蒸发与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促进果树生长,提高水果产量和优质果比例,改善水果品质,增加甜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具有操作简单、经济适用特点。
2、秸秆作为堆沤原料腐熟还田。
利用夏积高温季节,把秸秆堆积,厌氧发酵沤制,特点是时间长,受环境影响大,劳动强度高,产出量少,成本低廉。有条件的要推广应用“301”菌剂、催腐剂,醇素菌等快速堆沤秸秆还田技术,缩短沤制时间,适用于农户分散小规模应用。
芮城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姚培发、王晋兴
7.耕地质量评价 篇七
耕地资源质量管理是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加强耕地质量管理是中央的一贯要求。对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价,是建立耕地质量等级监测体系、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和提升耕地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基础。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是在某一种标准耕作制度、某几种指定作物的基础上,通过对一个区域内耕地的光温生产潜力、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农业经济水平等数据进行调查分析,进而综合评价并划分该区域的耕地质量等级的过程。
1 研究区概况
本文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为研究区,对该区的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价。淮阴区隶属江苏省淮安市,位于徐淮平原的腹地,东与淮安区、涟水县相依,南濒洪泽湖,西与宿迁市泗阳县相邻,北与宿迁市沭阳县相望,中间半环抱淮安市区,为淮安市的“北大门”,总面积1307.24 平方公里,下辖21 个乡镇、1 个经济开发区。全区地形平坦,以废黄河为分水岭,向南北两侧逐渐倾斜低洼,地貌可划分为三大类:废黄河高漫滩、堤侧倾斜平原及决口冲积扇形平原。农业种植方式以小麦—水稻、小麦—玉米的两熟制为主。
2 评价方法与技术路线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主要以《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的农用地分等指标体系、方法体系、参数体系等为理论基础,根据相应的标准耕作制度,基于指定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通过对区域耕地的自然、利用、经济等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划分区域耕地的质量等级。
本文以国土资源部认可的2014 年淮阴区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确认的耕地为评价对象,调查并收集了全区耕地的自然质量状况、土地利用现状、投入/产出情况等资料,采用相应的方法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和分等。评价的技术路线如图1 所示。
3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3.1 建立评价体系
(1)划分分等单元。
本文以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中的耕地图斑作为分等单元,共计50171 个,总面积72885.68公顷。耕地下设二级地类,包括水田、水浇地和旱地。
(2)确定耕作制度和指定作物。
根据淮阴区农业生产和农业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确定复种类型为一年两熟,标准耕作制度为水田种植小麦—水稻、旱地种植小麦—玉米,基准作物为水稻,指定作物为冬小麦、一季稻、夏玉米。
(3)确定分等因素及指标权重。
参考《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分等因素根据决定耕地质量的主导自然因素确定。本文最终确定了9 个分等因素,结合以往农用地分等的经验数据和相关研究资料,针对小麦、水稻、玉米,分别确定了9 个分等因素的权重,如表1 所示。
3.2 自然质量分值计算
(1)指标值与质量分值的转换。
参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及以往农用地分等的经验,确定了9 种分等因素的指标值与质量分值的转换标准,质量分值采用百分制,如表2 所示。
按照该转换标准,可将收集整理后的各分等单元的分等因素数据,转换为各分等单元的各分等因素的质量分值,并运用Arc GIS软件,建立分等单元的数据库,如图2 所示。
(2)自然质量分计算。
耕地自然质量分按各分等因素的质量分值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得出淮阴区水稻自然质量综合分值介于67.86~93.81;小麦、玉米自然质量综合分值介于72.42~93.44,大部分地区同一分等单元的小麦、玉米自然质量综合分值略高于水稻自然质量分值,各分段分布规律与水稻基本一致,如图3 所示。
3.3 分等指数计算
(1)确定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及产量比系数。
光温生产潜力指在农业生产条件保证充分、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理想作物群体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本文采用《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分别为:冬小麦1025,一季稻1896,夏玉米1942。
产量比系数指区域基准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与各指定作物单位面积实际产量之比。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基准作物最高单产/指定作物最高单产。根据淮阴区实际情况,产量比系数分别为:冬小麦1.3,一季稻1.0,夏玉米0.8。
(2)计算自然质量等指数。
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各指定作物在耕地相应自然质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之和,计算公式为:
式中:Ri为第i个分等单元的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Rij为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CLij为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耕地自然质量分;αtj为第j种指定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βj为第j种指定作物的平均单产。运用Arc GIS软件对分等单元数据库进行计算,得出淮阴区各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介于2000~3100。
(3)计算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
①计算利用系数、经济系数。
第一步,确定淮阴区的最高单产和最高产量/成本指数。本文根据淮阴区农业部门收集的统计数据,确定水稻最高单产为640kg/亩,水稻最高产量/成本指数为0.80kg/元;小麦最高单产为485kg/亩,小麦最高产量/成本指数为0.85kg/元;玉米最高单产为505kg/亩,玉米最高产量/成本指数为1.00kg/元。
第二步,计算调查样点的利用系数、经济系数。以单个行政村为调查样点单位,通过实地调查收集了近3 年每个行政村的耕地投入、产出数据,按下列公式计算样点的利用系数、经济系数。
利用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KLj为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Yj为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的平均单产;Yj,max为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的区域最高单产。
经济系数的计算公式为:KC j=aj/ Aj;aj=Yj/ Cj,式中:KC j为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aj为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成本指数;Aj为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的区域最高产量—成本指数;Yj为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的平均单产;Cj为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的平均成本。
第三步,计算等值区的利用系数、经济系数。按照聚类分析的原理,划定利用系数、经济系数的等值区,如图4 所示。计算各等值区内所有样点的利用系数、经济系数的均值,作为等值区指定作物的利用系数、经济系数。
第四步,根据分等单元所在的等值区和作物类型,将利用系数、经济系数赋给分等单元,以便计算耕地利用质量等指数和经济质量等指数。
②利用质量等指数计算。
耕地利用质量等指数,是各指定作物在耕地自然质量条件和所在地区平均土地利用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之和。耕地利用质量等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Yi为第i个分等单元的耕地利用质量等指数;Yij为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耕地利用质量等指数;Rij为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KL j为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运用Arc GIS软件对分等单元数据库进行计算,得出淮阴区各分等单元的利用质量等指数介于1400~2800。
③经济质量等指数计算。
耕地经济质量等指数,是各指定作物在耕地自然质量条件和所在地区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和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之和。耕地经济质量等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Gi为第i个分等单元的耕地经济质量等指数;Gi j为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耕地经济质量等指数;Yi j为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耕地利用质量等指数;KC j为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运用Arc GIS软件对分等单元数据库进行计算,得出淮阴区各分等单元的经济质量等指数介于1150~2600。
3.4 分等结果确定
本次耕地质量等别划分标准采用原江苏省农用地分等的等别划分标准,对各分等单元进行自然、利用、经济质量等别的初步划分,并结合其他研究结果及实地验证,进行调整与完善,最终确定淮阴区的耕地自然质量等、利用质量等、经济质量等。从分等结果看,淮阴区耕地的自然质量、利用质量、经济质量等别分别为二至六等、三至八等、三至八等,如图5 所示。总体而言,质量较高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淮阴区的中部废黄河高漫滩地区,质量中等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倾斜平原地区,质量较差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决口冲积扇形平原地区。
4 结语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成果目前已应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调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方面,随着国家对耕地保护与建设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耕地质量等级的定期评价必将成为常态化工作。下一步有必要学习先进国家经验,深入研究和改进评价的理论方法,不断增强技术手段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探索评价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推动耕地保护与管理工作从定性向定向量、从以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参考文献
[1]周生路,李如海,王黎明,等.江苏省农用地资源分等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王译萱,宋玉波,李如海,等.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江苏卷)[M].北京:大地出版社,2010.
8.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八
摘要: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是土地整理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在于对土地整理潜力充分认识,合理、有效地安排土地整理工作。我国目前的土地整理主要是耕地整理,因此研究耕地整理潜力对土地整理潜力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选取对耕地潜力影响较为明显的指标进行讨论。
关键词: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052-02
耕地整理是我国现阶段增加耕地面积、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同时它还对改善整理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而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是了解耕地整理潜力大小、划定耕地整理区、合理安排耕地整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进行耕地整理潜力研究中建立科学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①科学实用性原则。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建立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体系要有高度的科学性,即应建立在公认的理论之上,但是它并非单纯的理论探索,而是能发挥在单元之间相互评比的实际作用的体系。如果没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无任何意义。
②系统性原则。耕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用系统的观点构建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应从评价的目的出发,按照系统的观点,遵循多层次、相关联、互补而又不重复的原则,选取影响耕地整理潜力的因素和因子,构建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
③地域性和动态性原则。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区域的自然察赋条件、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特征决定着区域耕地整理的方向与特征,进而影响着耕地整理潜力。所以构建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选择普适性指标,也要选择反映地域差异性和时期差异性的特殊指标,使评价结果具有针对性。
④主导性原则。影响耕地整理潜力的因素众多,必须综合分析各因素对耕地整理潜力影响的程度和大小,选取影响程度较大因素和因子作为评价的指标。
⑤差异性原则。有些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具有二重性,甚至多重性,即指标往往存在指标间信息的重叠。如,一个指标可能既影响到耕地利用空间扩展潜力,又影响生产能力提高潜力。因此,在选择指标时,应尽量避免指标的相互重叠,选择相互间存在较大差异和独立性的指标,以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
⑥完整性原则。耕地整理目标取向的多元性决定耕地整理潜力的实现是一个综合过程,目标的多元性也导致影响耕地整理潜力的因素众多。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能较全面地反映和度量耕地整理潜力。
⑦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兼顾原则。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应能充分反映耕地整理的内在机制,指标的物理意义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必须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和处理方法的科学性。同时指标的设置也要注意指标数据的可得性,指标应便于收集、测定或提取,不宜选取那些过于宏观、模糊的、难以界定的指标。可以考虑从统计数据、土地管理部门的调查报告中获取指标数据。另外,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也是获取数据的有效途径。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遵照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采用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理论分析法主要是根据本次评价的目的,在对耕地整理实质、目标及耕地整理潜力实质、潜力内涵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现状,选取对研究区域耕地整理潜力影响大和针对性强的指标。专家咨询法运用体现在:文章首先提出评价指标后,咨询专家的意见后,最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既然耕地整理是通过一定的工程和技术措施对具有整理潜力的耕地进行综合整治,耕地整理潜力大小首先应该基于整理目的和对象有关。这种与耕地本身质量和开发利用状况有关的整理潜力可称为耕地整理的内生潜力。而耕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地生态环境等,所以在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中相应地构建了反映这两个方面的指标,即:耕地利用率提高预期指标、生态环境改善指标。同时由于通过耕地整理工作可以使待整理耕地达到上述预期效益,而这种效益也正是基于目前耕地整理状况考虑,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指标也可以称之为整理效益指标。
同时,耕地整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对其进行整理潜力评价,仅从耕地本身考虑无疑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整理的外部条件,即把内在的潜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待整理耕地进行比较完整科学意义上的评价,从而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整理实践提供借鉴。由于这类指标实际上是考虑到耕地整理的外在条件,是一种整理上的可行性,因此可将其称为外生潜力指标或者整理可行性指标。文章从耕地整理的社会需要和耕地整理的基础保障条件两个方面来选取评价指标,作为衡量潜力大小的整理可行性指标。
①耕地利用率提高预期指标。耕地利用率提高预期指标用耕地整理后新增耕地系数来衡量,这是因为耕地整理的目标之一是要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而新增耕地系数可以反映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大小。显然,新增耕地系数越大的耕地整理潜力也相对越大。
其计算公式如下:
Q=(U1-U2)/U2*100%
Q为新增耕地系数,U1为整理后预期耕地面积,U2为整理前耕地面积。
②耕地生态环境改善度。耕地整理在增加耕地面积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耕地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保证。文章选取两个因子来衡量耕地整理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潜力,分别为水土流失敏感度、耕地坡度级结构。
水土流失是我国头号环境问题,是土地退化、河道和湖泊淤积的根本原因,因此水土流失程度是评价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以水土流失敏感度作为评价指标,对整理区域进行分级。土地资源中的水土流失也叫做土壤侵蚀,是关于地表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土壤侵蚀敏感度(水土流失敏感度)指的是土壤侵蚀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3]。在研究过程中,遵循土壤侵蚀敏感性分级原则,对影响土壤侵蚀敏感度的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土壤侵蚀敏感度越高,说明人类活动越容易影响土壤状况,则耕地整理的效果越明显;反之,敏感度越低,整理的潜力就越小。
③耕地坡度结构。和水土流失相对应“耕地坡度级结构”这一指标作为影响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因素,因为,坡度陡缓是影响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此外,耕地坡度级结构也有以下原因:第一,耕地的坡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成本:如耕地的坡度较大,则不易采用机械化耕作,因而生产成本通常较高,如耕地有一定坡度,则采用机械化也会因机械上下坡而徒增油耗、降低机械作业效率;第二,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因此坡度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制约耕地面积的增加。
计算公式为:
P=S1/S,
P为坡度25度以下耕地在耕地总面积中的比重,S1为坡度25度以下耕地面积,S为耕地总面积。
{4}基础设施配套状况。待整理耕地本身己具有的基础设施状况,主要是指实施耕地整理区域内的基础设施状况,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道路以及其他设施。如待整理耕地本身己具备较齐全、配套的基础设施,意味着所需投入的减少,整理难度的降低。通常采用基础设施配套指数来衡量基础设施配套状况。 计算公式为:
E=(A1+A2)/S,
E为基础设施配套指数,A1为整理区农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A2为整理区农村道路面积,S为耕地总面积。
{5}耕地整理的社会需要。现阶段我国的耕地整理主要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是耕地整理的投资主体,同时,政府在耕地整理的宏观安排甚至具体实施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基于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考虑,通常会制定宏观层面上的耕地整理战略,出台耕地整理政策,向部分地区倾斜。
根据以上原则,确定对各个乡镇的宏观政策倾斜度,采用等距法分为5个级别,最高为100。
{6}耕地整理的积极性。用人均耕地面积表示。人均耕地面积大,撂荒耕地比例高,整理迫切度低,整理可行性小,整理潜力低。反之,则撂荒耕地比例低,整理迫切度高,整理可行性高,整理潜力高。此外,人均耕地面积取决于耕地数量与当地人口数量,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地劳动力的多少,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小,可投入耕地整理的劳动力多,潜力相对较大,反之,则相对较小。计算公式:
R=S/W
R为人均耕地面积,S为耕地面积,W为当地人口总数。
3结语
由于评价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在处理选定的6个评价指标时先将数据标准化后计算各指标得分和权重值更为科学合理,用数理统计中的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因素成对比较法或特乐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值,将与标准化各因素得分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分值低代表耕地整理潜力大小。
【耕地质量评价】推荐阅读:
耕地等级合同07-21
耕地占用税讲义09-02
耕地轮作情况表07-24
耕地承包合同书10-03
94-耕地占用税宣传提纲10-18
农村耕地抛荒现状调研报告08-15
福建省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06-16
质量评价论文06-24
化学教学质量评价09-07
语文质量评价方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