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鸾凤》

2024-07-17

咏物诗——《鸾凤》(精选9篇)

1.咏物诗——《鸾凤》 篇一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特点归纳】

1、,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实战演练】

1、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2、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1)--“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2.咏物诗——《鸾凤》 篇二

以花鸟为主体的真正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绘画实际产生于唐代,这和当时社会的富足与唐代贵族阶级对奢华生活的追求以及时代流行风尚是相关联的。一方面唐代贵族有玩赏奇木异石、花鸟走兽的风气;另一方面大量的殿宇宫室、寺观壁画、陵墓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装饰也需要采用众多的花鸟形象。据记载,唐代的许多花鸟画家都曾侍奉于宫廷或参加过宗教壁画的绘制,在初唐的石刻画及陵墓壁画中就出现了大量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的花鸟形象,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画家对花卉鸟兽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形象把握能力与艺术处理技巧。唐朝的皇室贵族、官僚士人擅画花鸟者也甚众,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都起了推动花鸟画艺术向前发展的重要作用。

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对唐代花鸟画艺术的状况及发展脉络做了简明扼要的叙述,他指出,初唐时期,汉王李元昌擅画鹰、鹘、雉等,并且其作品“风韵超举”,腾王元婴与中唐腾王李湛然皆以画蜂蝶禽花著称。除皇室贵族外,刘孝师作品“点划不多,皆为枢要,鸟雀奇变,甚为酷似”;殷仲荣花鸟“妙得其真,墨兼五彩”;而在这个时期以薛稷的花鸟画成就最高,薛稷擅画鹤,“文章学术,名贯当时”,“笔力潇洒,风姿逸秀”(《唐朝名画录》),可见其造诣之深。盛唐开元年间的姜皎,官至太常卿,受封楚国公,擅画鹰。杜甫曾有诗赞日:“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观者徒惊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中唐晚期的边鸾,京兆人,官右卫长史,擅画折枝花鸟和蜂蝶雀蝉,“下笔轻利,用色鲜明”,能“穷羽毛之变态,奋花卉之芳妍”。张彦远对他的花鸟画评价甚高,认为冠于当时,尤其是“折枝之妙,古所未有”。折枝花的出现是花鸟画的一大进步,通过局部特写的方式,对花卉最美的部分加以描绘并进行艺术处理,使花鸟画的特征更加鲜明,最终脱离陪衬地位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此外,竹子成为专题性的画种也是在唐代,比较有影响的画竹名家是唐玄宗李隆基和中唐末期的萧悦。花鸟画的描绘对象不单指花卉、禽鸟、竹木、游鱼、虾蟹等,在广义上还包括马、牛等畜类,塑造和表现马的艺术形象自秦汉以来就流行不衰。马不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而且还被看做是英勇豪迈精神的象征,唐人对马尤其重视,所以鞍马画在唐代花鸟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出现了曹霸、韩幹、韩滉等一批高手。

唐代是一个诗的国度,咏物诗尤其蔚为大观。《全唐诗》中咏物诗达四千多首,像李白、杜甫、王维等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咏物诗也包括许多题画诗,题画诗随着唐代花鸟画的发展而发展,花鸟画在刚刚独立成科的初唐时期就受到了诗人的极大关注与喜爱,并纷纷为之吟咏,盛唐时期由于以鞍马、禽鸟为题材的花鸟画大量出现,题画诗得到空前发展。杜甫无疑是写题画诗较多也是最为著名的大诗人,他的题材较为广泛,其中表现马和鹰的题画诗最为人称颂,《画鹰》、《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等都是不朽的佳作。中唐时的大诗人白居易同画竹名家萧悦友情深厚、交往密切,他曾为其作《画竹歌》,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唐代诗人的社会地位较高,更何况许多诗人本身就是贵族或高官,诗人对花鸟画的欣赏、喜爱与赞美,无疑对花鸟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诗人的题画诗也大大丰富了花鸟画的人文思想内涵。

在唐以前的南北朝时期,花鸟画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画种,但咏物诗已经出现并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和花鸟画的发展过程类似,这一时期的咏物诗佳作不多,吟咏题材范围狭窄,大多是风花雪月之类,缺乏寄托,就物写物,往往注意形似而缺乏深刻的精神内涵。随着花鸟画在唐代的异军突起,咏物诗在唐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初唐时期,由于帝王和王公贵族以及官僚爱好咏物诗,形成一种描绘花鸟形象的良好氛围,这对花鸟画和咏物诗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到了盛唐,咏物诗更是进入了因物寄兴、即物达情、抒情言志、形神兼备的阶段,不仅诗的社会内容更加丰厚,而且题材范围遍及自然界的各个角落,禽鸟、花木、竹石、马、牛等都经常成为吟咏的对象,李白、杜甫、张九龄等诗人既能在咏物诗中准确生动地描写对象的形貌神采,还能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人生感悟等完美地融入物象之中。这一时期的花鸟画与咏物诗一样,马、鹰等题材开始成为花鸟画家的专攻科目。由此可见,咏物诗与花鸟画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得到共同提高,诗人在咏物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无疑会对画家的创作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开启了花鸟画移情入物、托物言志的良好传统,这种宝贵而优秀的艺术传统对于花鸟画独特民族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常见的花鸟画题材“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还有牡丹象征富贵,鹤象征吉祥、长寿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学习咏物诗比兴寄托的结果。在花鸟画与咏物诗二者的关系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中咏物诗处于主导地位。先有咏物诗选择了描绘对象,然后再成为花鸟画的题材。而优秀的花鸟画作品又可以给诗人提供具体而丰富的思维形象,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诗人的创造热情。

3.咏物诗鉴赏方法指导 篇三

咏物诗在写法上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托物言志,常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常见问题

同学们不能准确地把握物和志的契合点。只能单纯地谈物的外形,不能挖掘“物”的深刻含意。

方法点拨

首先,明晓术语:托物言志(指抒发情感而言)、象征(指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指修辞方法)。

然后,从三个角度入手:

一、 抓住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意象,明晓诗人“寄托”之意。

咏物诗,需要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但又不仅仅是客观地描摹,满足于形似,还要写出事物的神韵,形神兼备。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物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所以要抓住所咏之物的特点。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且茁壮地生存下来,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的象征。

题竹石画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析诗人先写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竹子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

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析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到作者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二、 感悟诗人的个性情感。“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物”虽各异,而其情却无别。

1. 咏同一物表达不同的情志。

如唐朝诗人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都写过咏蝉诗。他们同样是咏蝉,同样写了蝉鸣,同样以蝉喻人,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环境、生活遭遇各有不同,所以写得完全不一样。

虞世南多才多艺,受到唐太宗的称赞,地位高,名气大,所以他在《咏蝉》诗里就这样写:“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被关在牢里,无法脱身,又求救无门,所以他的《在狱咏蝉》这样写:“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李商隐一生穷愁潦倒,郁郁不得志,牢骚满腹,所以他的《蝉》诗就这样写:“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三位诗人一为高官,借蝉暗喻品行高洁,声望颇大,充满了自信和满足;一为囚徒,自哀自怜,借蝉写尽失意的痛苦;一为落魄文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是文人可怜的牢骚语。虽然同咏一物,但抒发的是不同的情感。诗人各自所处境遇有别,地位、气质不同,因而在诗中寄寓的情感迥异。

2. 咏同一物表达同一情志。

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用对比的手法写菊花保持自己的个性,不与他花攀比,借此表达诗人不慕高位、坚守节操的品格。

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霜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二者同咏菊,在表达不改节操、坚守人格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3. 咏不同的物表达同一情志。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品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致。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笔下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诗中的杏花不也和陆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吗?

二者相同的志趣、情操借不同的物得以表达。

三、 熟知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如上述的咏蝉诗,或用比喻,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未融入描写对象中。此外,从具体描写方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为背景,写出了白莲独特的气质和神韵。

总之,诗人往往把抒情与写景、言志与描物结合起来,因而可以通过景和物所呈现的特点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如以“竹”象征正直谦虚,以“菊”象征孤高傲世,以“荷”象征志行高洁等。

特点归纳

1.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

2.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3. 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

4. 描写方法除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步骤归纳

1.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 体会诗人的创作手法。

规范答题

鉴赏咏物诗,一般按照“所咏物的特点——作者的情感——表现手法”这一流程进行。

1. 形象特点:环境特点和自身特点;

2. 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

3. 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

现场 练兵

(一)

初食笋呈座中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1. 诗人在初次吃笋时产生了哪些联想?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齐安郡中偶题(其一)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來刻画“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nlc202309040027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 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分析作者在诗中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解析思考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笋上,既要想到笋与竹的关系,又要想到笋、竹与人的关系,要抓住笋的特点,它虽然只有“一寸心”,但是,当春天来临后,它将“梢云耸百寻”。

答案诗人想到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从而又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其规律又何其相似。又从笋的被吃联想到人才之被扼杀。抒发了自己“欲构中天正急材”却落得“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愤慨之情。

(二)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1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2问要求分写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一定要先分析再答出什么情感。

答案1. 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2.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北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三)

解析要仔细审题,不能“手法”上分析太多,“拟人、对比、借物抒怀”等手法堆砌,要按题干要求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手法,首联写孤雁之声,颔联写孤雁之形,都是从正面写孤雁,但不管写声还是写形,均不停留在声和形上。尾联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答案1.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开篇即唤出“孤雁”,对孤雁进行正面描写;结尾用了衬托的笔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2. 作者借刻画一只情感熱烈而执著的“孤雁”,抒发其渴望骨肉团聚,梦想朋友重逢的真挚情感。

(作者:韩玉洁,南京市金陵中学)

4.咏物诗——《新竹》 篇四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

十丈龙孙绕凤池。

《新竹》译文

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门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明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新竹》赏析

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前两句是回顾,既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后两句是展望,用以表达新生力量将更好更强大。

《新竹》作者简介

5.谈咏物诗的创作 篇五

谈咏物诗的创作(1)

一、什么的咏物诗?

咏物诗,是通篇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这个“物”就是自然中的事物如花鸟虫鱼以及生活中的用具服饰建筑等等。

咏物诗艺术可以上溯到先秦,或者说,“以诗咏物的风气,很早就有了萌芽”(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而臻于成熟的咏物诗”(刘学楷《李商隐托物寓怀诗及其对古代咏物诗的发展》)就是《橘颂》,这首诗“比类喻意,又覃及细物”(《文心雕龙·颂赞》上海古籍2000年),是一篇完整的对单独事物的集中描写的咏物作品。标志着古人“咏物意识”的产生。所谓“咏物意识”,按照韩国学者徐盛的解释,就是“用整篇作品的结构吟咏一个事物的创作意识”。总的说来,先秦咏物诗绝少,就是汉魏两晋咏物诗数量也不多,直到齐梁时期才开始大量出现。“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王夫之《姜斋诗话》)据很多学者统计,齐梁八十几年的时间,流传下来的咏物诗多达三百三十多篇(据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远比此前几百年间所创作的咏物诗为多。

二、咏物诗的种类

从咏物的不同方式来区分,咏物诗则可分为比体咏物诗(又称感物诗)、赋体咏物诗(又称吟物诗)两大类。前者以托物言志为主,后者以描摹物态为主。

先说“赋体咏物诗”。“赋体”咏物诗强调图形写貌,诗人对事物的形貌、声色等细微特征特别关注,重视事物给自己的感官印象,并且对它精雕细琢。例如:骆宾王七岁写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在诗人的笔下,鹅的形态、动作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四种颜色搭配起来,画面鲜艳明丽,浮和拨的动作生动准确。

又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把柳树的特点、形态以及柳树与时令的关系都写的很好,诗的技巧很高超,把柳树说得很好,很准确,说到家了。因此,也不愧为名篇。上面举例的两首诗都是对物的描摹写生,其中自然也蕴涵着诗人的情感,但是并没有寄托诗人的美刺讽喻。——这就是“赋体咏物诗”。

再说“比体咏物诗”,它强调的是托物寓志,借物抒情。这类诗歌的本意不在物本身,只是借物来说事,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比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前两句是对蝉的客观描写,后两句则是作者借“蝉”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也就是说透过物本身的特点来展开联想和发挥,达到哲理诗化的目的。“比体咏物诗”往往采用双关、象征、比喻等等手段,最终达到表达自己想法的目的。

再比如,有一首叫《星星》的小诗: 不要以为是月亮的臣民,其实,它是太阳的伙伴。

这首诗,没有对星星形象的描写,只是从对星星与月亮、太阳之间关系的揭示,来阐述一个道理。——不要小看星星躲在夜空,看起来比月亮还小。其实,星星和太阳一样,都是宇宙中的恒星,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太阳。我们身边一些人,比如雷锋、袁隆平,在没有被人们发现其伟大的时候,不时常会被人们瞧不起吗?

这些类型的咏物诗,虽为咏物,却是重神而轻貌,对所要咏的物不作细微的描写,咏物的主旨也都是表达情志,借物抒怀。

对以上两类咏物诗,我们许多人常常有一种偏见,以为前一种不及后一种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高。其实,它们各有千秋,各有各的价值,不必厚此薄彼。

谈咏物诗的创作(2)

三、咏物诗的创作

咏物诗,最不容易写好,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所咏的物,抓住其特点,最好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独特之美;二是要把握好分寸,用诗歌的语言,艺术地加以表达。

首先要注意形象的刻画,做到咏什么象什么,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形似”。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认识必须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感受。一首咏物诗,是不是达到了“形似”,有一个简单的标准,那就是读者不看题,只看诗,就能准确无误地知道它咏的是什么。否则就是失败的。“咏状写生”的功夫是一定要下的。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读者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草。从它的“一岁一枯荣”,从它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如果一首咏物诗中所写的物,根本就不像,那就是蒙骗读者。例如:

谦谦君子立花庭,尔雅温文俊骨清。不与同族争显贵,甘于淡泊自心宁。

如果没有题目,你能一看就知道写的是什么吗?不能。那么,它就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这首诗的题目其实是《文竹》,可是,我们从哪里能看出写的是文竹?

要做到“形似”,就必须对所咏之物的外在形象(形状、色彩、气味)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并且给予准确的表达。

其次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内在特征、品质和精神,也就是所谓的“神似”。

“神”是一个事物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是死的,是行尸走肉。当然,这个“神”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是诗人强硬地加给它的。这就要求作者有一个发现的功夫,要用心去发现,而不是去贴标签。要“神与物游”,才能做到每咏一物而物理物情毕现,既表现物情物理,又凝结着诗人对于人情世态的深刻体验和作者的意趣情态,故不仅体物精湛,而且寓意深远。

例如,郑板桥的《题竹石画》: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的着眼点在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

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把梅花孤立墙角,却依然怀抱春天的希望,独自开放的精神表现了出来。即咏物,又言志。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使自己处于孤立 无援的境地。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这首诗是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

这里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光有神不行,还必须“似”。一是从事物的自然特性上说,要像;二是从事物的文化特性上说也要像。前一条容易做到,后一条,处理不好就会出问题。例如,有人写了一首咏兰花的诗,其中有一句是“东风若相助,香艳压群芳。”这就很不像是兰花。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是花中的君子,没有野心,无意超过谁、打压谁。

第三是把物的形神与诗人的情感思想和谐统一,也就是“形神具备,情物合一”。

钱泳《履园谈诗》:“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批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一首好的咏物诗,必须做到形神具备,情物合一。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什么叫做“不即不离”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的形和神上。比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锺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把石灰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很好地统一了起来。既写了石灰的出处、焚烧、粉碎等,写出了石灰的神韵——“要留清白在人间”,也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神似”是在“形似”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如果离开所咏之物的形象,去表现“神”,就会给人虚而不实的感觉,一不小心就掉进了“假、大、空”的泥塘里。例如,有位作者写了一首题目为《松》的诗:

仰头舒臂傲苍穹,拍雪欺霜屹险峰。阅尽人间千古事,气闲神定总从容

这首诗,没有老老实实地对“松”的形象进行描写或表现,只是抽象地拿人来比附,特别是后两句,如果不看题目,根本就不会有人想到是写“松”的诗歌。学诗新手,一不留神,就会滑到这种境地,不可不小心。这样的诗歌,就好象鬼魂一样,似乎有这么一个东西,却看不见它的样子。

谈咏物诗的创作(3)

第四要有新意。

写诗,最忌讳跟在别人的脚后跟,人家说什么,你跟着说什么。鹦鹉学舌,永远也不会成为诗人的。要有新意,要有“别人说过的,我一概不说;要说,一定是别人没有说过的”精神。

一是独辟新领域,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事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因为没有别人的影响,比较地不容易人云亦云。例如,古今诗人,写兰花、菊花、松树、竹子等等特别的多。如果,我们今天也写这些,就不容易跳出他们的篱笆。但是,像电视、手机、高速公路等新事物,只要提炼得好,就容易出新。有一天,我看见家院中的剑麻,深深感觉到剑麻的形象和精神与众不同。于是写作了一首叫《剑麻》的咏物诗:

支支剑叶绕根茎,串串铃花抱素心。试问人间凡草木,护花可有剑精神?

后来,我翻找《全唐诗》,发现其中没有人写到过剑麻,就是今人也很少有人写它。不管怎么说,我的这首剑麻写得很有新意,是别人不容易写出来的。

二是从别人写过的物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新关系、新意义。写诗作文,最讲究创新。下笔之前,要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作到“未有新意不落笔”;下笔之时,要忠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执着于自己新的发现,就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多方面的质,每唤一个角度就会有一个新的发现。写诗也是如此。例如,同是以“豆”和“萁”为题材的诗,曹植写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曹植写这首诗的角度是以豆自比,而以萁化作胞兄曹丕,用以控诉后者对自己的迫害。

鲁迅先生却取与曹植相反的角度。他写道: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替豆萁伸冤》)这里作者是站在萁的一方,褒萁贬豆,借以揭露“教育家在杯酒间谋害学生”的丑恶嘴脸。

郭沫若先生则又取另外一个与曹植相反的角度;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反七步诗》)这里诗人也是站在萁的角度,赞美了亲人相助,互相成全,勇于牺牲的精神。郭老说得非常清楚:“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这说的正是计的角度的问题。

任何事物,就其特性来说,往往是立体感的,多侧面的,只要我们能选择一个不同于前人的角度,纵使是老题材,也能常写常新。

再如,咏蝉,前人已经写了许多好诗,可以说各具匠心,各有其妙。但是,有一回,笔者灵光一闪,有了不同于他们的新发现,很快就写出了一首叫《蝉》的讽刺诗:

夜施脱壳计, 众目仰清姿。烈日虚相应, 狂风不自持。何曾亲玉露, 唯解占高枝。暑酷民生苦, 尔曹知不知?

同是咏蝉,被诬陷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遇;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宠臣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清华(清高华贵)人”的志得意满。笔者选取的角度与他们都不同,蝉成了一个被讽刺的对象。

第五是双关要自然。

咏物诗妙在不即不离、若即若离之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运用好双关这一修辞手法。注意运用具有“双关意味”的词语,把“物”和“情”的某种相似之处表达出来。——这双关要自然,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

例如,于谦的《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中的“清白”就用得非常好,既切合石灰,又切合人的品格。这就显得非常自然。

又如,有一位学生写了一首叫《眼睛》的小诗: 有时候,我的眼睛很小很小,竟容不下一见丑恶的小事; 有时候,我的眼睛又很大很大,能装得下一个世界。

6.谈咏物诗之解题思路与步骤 篇六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得香字)

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 本诗前三联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 本题鉴赏诗歌形象。

解答本题时,首先从首联中提炼出“新”字,从颔联中提炼出“阴”字,从颈联中提炼出“净”“香”两字;其次根据语句概括出竹子“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等特点。

答案 形象是“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归纳 鉴赏形象时,要遵循以下步骤:①紧扣诗句,提炼重点词语。②概括语句含义,理解所咏意象的特征与内涵。

咏物诗往往从所咏之物的特点概括、活动描述、品性挖掘等角度设置问题。咏物诗不仅仅描摹所咏之物的形态、活动、特征等,满足于形似,更要求神似。

2.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解析 本题鉴赏诗歌语言。解答本题时,首先从句子中提炼出“侵”“晚”两字;其次明确“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最后解释整句含义:这句话写出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答案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归纳 在鉴赏语言时,要遵循以下步骤:①紧扣诗句,提炼重点词语,理解词语含义。②词不离句,解释整句的含义。③句不离篇,不仅要鉴赏词句在语言上的妙处,还要鉴赏词句在结构上的妙处。咏物诗和其他诗歌一样多以炼字锻句为主。

3. 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析 本题谈尾联寓意,实际上是要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言情;咏物诗,更是托物言志。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根据竹子有节、中空、直立的特征明确它可以象征有气节有才干的人;其次分析前三联竹子在自然状态下的特征、品性;最后结合作者身世,不难得出几个合情合理的答案: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答案 ①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②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③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④其他符合诗意的答案。

归纳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遵循以下步骤:①首先要理解所咏之物常用象征意义。②紧扣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征、品性。③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挖掘作者的品行操守和情感态度。

咏物诗之“咏”,是“用诗词等来描述事物,抒发感情”之意,并非单纯“歌咏、赞美”的情感。鉴赏时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咏物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情感

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同样是“咏柳”,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表达了对柳的喜爱和赞美。而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则表达了对柳的憎恶和讽刺。

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 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问题。

画 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 郑思肖,南宋老臣。元兵南下,忧国忧民,上疏直谏,被拒不纳。痛心疾首,孤身隐居。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请分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怀。

【参考答案】

一、 1.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世俗,渴望出世归隐的诗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水无心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流淌、从容自由,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言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寄托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二、 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深隐作者的人生际遇和理想追求。诗的前两句写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不随俗不媚时。后两句进而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绝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全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形象,表明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忠于故国、不肯投降的决心。

7.咏物诗教学案(教师用) 篇七

咏物诗鉴赏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一、名句填空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细看来。苏轼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2、,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苏轼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山园小梅》

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郑燮《竹石》

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于谦《石灰吟》

以上几首词都属于,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它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咏物诗中常见意象

植物:松、竹、梅、菊、莲、杨花、兰;动物:蝉、蜂、雁、杜鹃、凤凰等

此外还有山泉、瀑布、石灰等。

三、咏物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1、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尚的节操;

2、不慕富贵、淡泊闲适的情怀;

3、抒发自己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4、表达坚贞高洁,不怕打击挫折的情操。

„„

四、咏物诗中常见表现手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五、旧题引路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六、鉴赏步骤归纳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寄寓的感情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掌握咏物诗的表现手法

六、实战演练

1、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2、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3、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

答: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八、高考链接

1、(2010 山东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

怎样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3、(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8.咏物诗鉴赏教案(范文模版)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教学重点】学会赏析咏物诗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练结合法、方法点拨法

一、知识链接

1.概念:咏物诗,就是借描写客观物体,表达诗人的志向、理想、情操的诗歌。内容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 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 神似 ”。

3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4.情感分类:

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 2)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3)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

4)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5)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5.赏析方法: 2010全国卷1 诗歌赏析(8分)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衬日光腾起,顺风势来回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1分),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1分),最后“嘉树欲相依”蕴含作者期盼得明主之意,为全诗主旨。(1分)

归纳方法:

1)审读题目,明白写何物。

2)分析物象:抓关键词语(体现其特征,形态、色泽),概括物象特征

3)辨析情感,联想诗人生平,找诗人和物象间的契合点,达到

4).明白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等手法

【教学过程】

一、旧题回顾: 鹦

鹉【唐】白居易

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

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谁能坼笼破,从放快飞鸣。(1)全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3分)参考答案:比喻、拟人、象征、托物言志。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孤独和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2分)诗人笔下的鹦鹉白天“语还默”,夜晚“栖复惊”,身被“囚”,心受“苦”,“思” 归巢,“忆”伙伴,诗人是在写鹦鹉,也是在写人,在写自己,在写世态人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苦。鹦鹉期望“坼笼破”,“快飞鸣”,这也是诗人渴望冲破牢笼,追求自由生活的写照。全诗生动形象,含义深刻。(3分)

二、微课展示。学生观摩,做笔记,质疑,教师解答

三、赏析指导 : 《杨柳枝词》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1、本诗咏柳抒怀,写出了柳的什么特点:(4分)

学生答案:写出了杨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和柔软的形态,写出了它美丽的形象

参考:”千万“写出柳的繁茂、生机横溢、等特点。“金色”、“丝”比喻形象生动,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的轻盈袅娜姿态。思路:1)手法+效果

2)抓关键词+概括特点 ————动词、形容词、表颜色的词、数量词、叠词

2、请简要分析这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学生答案1:用反衬在手法写出了柳树的孤独,无人赏识,抒发了作者对它在怜惜之情。学生答案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情感。

明确:借写美好的一株垂柳却埋没”荒园“,倍受冷落,抒发了对柳的痛惜,实际上作者以柳自比,寄寓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

答题模式: 通过刻画„„(物象)的形象,借助„„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志向。

四、课堂演练 走近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参考】(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2分。答“远离尘世”给1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1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参考】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手法(1分);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1分),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2分)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2分。只答“怀才不遇”或“失意”给1分)。

五、课堂延伸:请结合今天所学内容,给下面这首诗设置题目、分值,并自己列出答案,相互考考。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蹄。

六、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人咏物,意在寄情言志,并明确了鉴赏咏物诗的步骤与方法。要真正学会欣赏咏物诗,还需要大家今后多练习多积累。

9.咏物诗——《鸾凤》 篇九

《咏物诗四首》教案

执教:袁志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诵、归纳、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会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导学案

教学过程:

※初步感知:全班同学一起朗诵这四首诗并完成导学案上关于《子规》的练习。

1.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诗歌中“子规”有什么特点?

参考:①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鸟。传说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子规鸟,啼声悲哀。②诗歌中的“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从这句诗中我们知道杜宇虽然死了很久了,但是由他化身的子规却长年啼血哀鸣(嘴巴变红)

2.诗中所寄何情?诗人如何将子规与感情融为一体?

参考:此诗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但“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以反诘的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写出了人世不平,抒发了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委屈而死的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子规与诗人感情融为一体。

3.小结:我们鉴赏《子规》的步骤。

参考:①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②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③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合作深入探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照我们鉴赏子规的步骤选择以下一首诗进行鉴赏。

(一)《葡萄》

1.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点?

参考: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杂乱攀附,需要照顾;

2.本诗中“物”与“志”的契合点是哪几句诗?并简要说明。

参考:若欲满盘堆马乳(要想结出丰硕的果实),莫辞添竹引龙须(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多扶持)。

3.本诗所言的“志”是怎样的?

参考: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补充背景知识)

(二)《赏牡丹》

1.芍药、芙蕖、牡丹各有什么特点?主要突出哪个“物”?

参考:芍药:艳丽、妩媚但格调不高;芙蕖:纯洁但缺人情味;牡丹:最美丽。

主要是突出牡丹。

2.本首诗应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并分别简要说明其作用?

参考:①烘托手法的运用。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是为了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②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三)《小松》

1.小松有什么特点?人们如何看待小松的成长?

参考:①长满松针,又直又硬,锐不可挡,具有强大生命力;由小转大、发展变化;成长环境卑微。②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眼光短浅的人,知道小松长大才知道小松也会成才。

2.本诗中应用了哪些技巧?

参考: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寓意深长。

2.本诗所言之“志”是怎样的?

参考:该诗通过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补充背景知识)

※小结鉴赏咏物诗的常见步骤和方法。

参考:①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②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③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

④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⑤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拓展练习

按咏物诗鉴赏的步骤和方法分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陆游》。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梅形象分析:

2.梅的内在品格和精神:

3.作者所处环境:

4.本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咏物诗——《鸾凤》】推荐阅读:

上一篇:高三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与意义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