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化感受

2024-09-03

俄罗斯文化感受(共7篇)

1.俄罗斯文化感受 篇一

清晨,我们走出彼得堡火车站。

天色阴沉,寒风瑟瑟。

在没有太阳的日子,俄罗斯夏季的气温会下降到只有七、八度。

乘上大巴行驶,圣彼得堡逐渐向我们撩起了神秘的面纱。

比起莫斯科,第一观感是这座城市美丽、宁静、整齐而富有诗意,人文气息更为浓郁。

圣彼得堡的食宿条件也胜过莫斯科许多,“长安米贵”,大概列国的首都皆如此。

已经有人在说:“比起莫斯科,我更喜欢这里。”

彼得堡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北部,是仅次于莫斯科的俄-国第二大城市,也是一座最为西欧化的城市,波罗的海海湾和涅瓦河为她增添了无限风情。

17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了该城的第一座城堡——扼守涅瓦河口的圣彼得保罗要塞。

这是城市命名的由来,也是她市龄的开始。

19改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改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由国民公决,恢复其圣彼得堡旧名。

由于《列宁在19》那个电影,我们以住比较熟悉冬宫的`壮丽。

其实,彼得宫(即沙皇的夏宫)亦有其独特的美。

夏宫坐落在市郊西面波罗的海之芬兰湾的南岸,占地八百公顷,被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宫”。

花园中金碧辉煌、布局美妙的喷泉和金色塑像,把夏宫富丽华美的一面集中展现在游人眼前。

夏宫喷泉的全景相当壮观。

感受了喷泉带来的惊喜后你走下台阶,是一条长长的水渠。

沿着清澈的水渠向前走到尽头,波罗的海海湾呈现在眼前,让你顿觉豁然开朗。

近处秀丽的湿地风光和远方的滚滚波涛,构成一种让人怦然心动的美——即令你曾经沧海(老林摄):

波罗的海海湾的湿地面积很大,我醉心于湿地上苍茫的芦苇,迎着海湾的和风轻轻起舞,许多不知名的水鸟在这里嬉戏。

还可以从容看波罗的海上空流云的卷舒,作为底色的天是那般明净透亮,倒映在蔚蓝的海中,重叠成两个一样变幻莫测的世界。

夏宫中一片片由白桦树、橡树、椴树组成的树林和如茵绿草,同样让人沉醉流连。

其实只要你稍加留心,会看到夏宫的风采在你一走进大门时即已显现,让你不由得想起普稀金的诗句:“我喜爱清澈的流水,树叶的喧声。我喜爱树荫下那些白色的石雕,和他们那沉思默想的感伤的面容。”夏宫中那些白色的石雕,是否比金色塑像更为动人呢?审美的感觉,可能因人而异吧,我喜欢普稀金的喜欢。

冬宫建于1754年至1762年间,建筑风格为巴洛克式,是历代沙皇的皇宫。

十月革命后冬宫被改成博物馆,现为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的一部分,收藏着各种古董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近300万件,按照史前文化、希腊罗马文化、东方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等几个专题陈列,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据说里头的展品定期更换,要把其所藏全部看过来是不切实际的奢望,因为一个人须得用十七年的时间整天看才有可能看完。

冬宫有大小殿堂和房间1000多间,所有的装饰都极尽奢华,富丽堂皇。

说实话,我觉得故宫的宜居程度显然不如冬宫,但住在冬宫你可能同样没有家的感觉。

对于如我这般普通的人来说,家的豪华或许不如温馨吧?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宝贝和宗教圣像中,有不少西方宗教和艺术的经典,与东方古老文明传递的信息完全不同。

2.俄罗斯文化感受 篇二

关键词:俄罗斯民族,性格,文化特征

作为十分特殊的民族之一, 俄罗斯民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珍贵的民族文化, 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既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又有极端主义。直到今天, 有关俄罗斯民族性格与文化的问题仍是学者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俄罗斯民族性格特征

俄罗斯民族的“迷”体现在本民族的性格上, 我们不能随意对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下定义, 但是却很容易发现, 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情绪化。俄罗斯人时而忧郁, 时而热情奔放, 时而极端, 时而善解人意。除此之外, 俄罗斯民族身上还体现出爱国主义, 提倡精神文化等性格特点, 让人难以琢磨。而俄罗斯民族性格上的“迷”会受到地理位置、物质条件、历史发展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俄罗斯民族性格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提倡集体主义精神。俄罗斯民族注重集体意识, 并提倡个人服从集体和社会。这一性格特点有利于团结民族力量抵御外部敌人。而俄罗斯文学中有很多关于该民族集体主义性格的语言。例如, 俄罗斯民族把集体主义与团结放在死亡之上“大家在一起, 死也不足惧”;他们对智慧的看法为“一人聪明就好, 两个人的智慧更强”等。而崇尚个人主义, 藐视集体主义的人是无法被俄罗斯民族尊敬的。第二个特点为俄罗斯民族崇尚节俭, 享受精神世界的繁华。大部分的俄罗斯人都会为某种精神追求来放弃和牺牲自己的物质利益。这种勤俭节约, 崇尚精神文化的俄罗斯人受到社会的敬仰。除此之外, 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中还透露着极端主义与夸张的倾向。这一特点虽然受到社会的质疑, 但是仍代表俄罗斯民族的特点。

二、俄罗斯民族文化特征

19世纪大部分学者较为认同的观点为:俄罗斯人既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国家, 还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的文化。俄罗斯民族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为突出的为社会机制与宗教色彩。这两种因素直接决定了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形态, 决定了俄罗斯民族以何种文化面貌立于世界。中世纪的俄罗斯长期处于被压迫阶段, 处在农业社会, 并没有受到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洗礼。因此, 大部分的俄罗斯人通过劳动, 以集体活动的方式获取回报。所以, 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 提倡集体主义是其突出特征之一。之后, 农业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商业的萌芽, 农业社会中的一部分劳动力分离出来进行商业和工业活动, 带来了工业及贸易的繁荣。但是, 受旧有体制和农业社会残留因素的影响, 俄罗斯城市化进程是缓慢的, 它的文化发展也是缓慢的。

除了社会机制带来的影响之外, 宗教色彩在俄罗斯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也不容忽视。基督教的信奉与盛行, 降低了多民族的复杂性。受宗教的影响, 俄罗斯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并与森林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 俄罗斯一些乡村仍在沿用这种宗教文化。而中世纪的俄罗斯在经历宗教分离之后, 才显现出独具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

除此之外, 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特征还体现为博大、空旷。这与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在俄罗斯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 地理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辽阔的地域使俄罗斯人形成了博大、空旷的文化空间概念, 而这种概念也多被表达在文学作品中。俄罗斯人会借助散文、诗歌等体裁不同的文学作品, 宣扬本民族的文化理念, 并借此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 可以时常看到歌颂河流的语句。这也是地理位置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体现之一。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俄罗斯的扩张活动也影响着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扩张过程中俄罗斯民族吸取, 融合了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土著居民的语言与文化, 并逐渐为自己所用, 将其融入自身的文化中。

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与文化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学者可以把研究俄罗斯民族性格作为研究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分析两者受影响的外在与内在因素来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荣浩.俄罗斯民族性格与文化[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5, (1) :66-70.

[2]刘玲.俄罗斯——民族性格与文化特征[J].天府新论, 2004, (6) :91-95.

3.感受俄罗斯“中国年” 篇三

一年二年过去了,十年八年过去了,我们从少年变成中年后来又变成老年,没想到这一天终于等来了!

今年8月7日至8月17日,我们终于圆了梦。我们来自浙江杭州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25位革命后代,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中,参加了“2007俄罗斯伏尔加河合唱之旅”,踏上了俄罗斯的土地,亲沐着来自白桦林的清新空气,这真让我们陶醉了!

我们踏进俄罗斯的第一站是圣彼得堡,这是一座历史名城,她哺育了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作家以及作曲家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等等,她的建筑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圣彼得堡也是一座文化名城,拥有50多所博物馆,特别是雄伟壮丽的冬宫那长达20公里的艺术长廊收藏了数千万件艺术作品,实在令人惊叹!

在圣彼得堡我们参观了阿芙乐尔巡洋舰。就是这艘舰的“一声炮响,给我们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炬。今天我们亲眼看到了这条舰,并紧紧的挨着它合影,这简直让我们像孩子见到亲人,难得啊!最让我们激动的是乘坐谢尔盖·库奇金号豪华游轮,航行在涅瓦河、伏尔加河及莫斯科运河上,饱览了沿河周边的景色。此时此刻,伏尔加河这条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滋润着沿岸7000万俄罗斯儿女的母亲河,响起了让人神往的“伏尔加船夫曲”。船上的日子是那么快乐、幸福,每当我们同伴中有人过生日,船上俄罗斯小伙子和小姑娘们便举着彩色气球、捧着蛋糕、拉着手风琴唱着生日歌欢快地走过来,刹那间歌声笑声涌满在我们周围;夜晚当我们唱起中国藏族歌曲时,中国在俄罗斯的女留学生和俄罗斯姑娘们便情不自禁地伴着歌声跳起了藏族舞,一时间,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溢满了船舱。在豪华游船阳光甲板上还有一对幸福的伴侣,一位是画家、中国美院的侯教授;一位是杭州星海合唱团的副团长兼音乐总监白莎大姐,他们从踏上俄罗斯土地的那一刻起,就用他们的心去体会这个民族的伟大精神,他们在船舷旁时而亲密谈论着他们的嫂子邓澍曾在列宁格勒美术学院学习绘画的情景,时而唱起俄罗斯著名歌曲,最后,他们以一张伏尔加河船上的合影,记录了这美丽的瞬间。

在莫斯科,当我们手拉手站在莫斯科红场的那一刻,激动的泪水湿润着我们的脸庞:俄罗斯民族是一个英雄的民族,在反法西斯战斗中,他们为世界人民树立了榜样。在列宁墓前,我们肃穆地站立着,一时思绪万千,耳边似乎响起列宁的声音:“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的好朋友王锡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代表我们向革命的先驱、伟大的导师列宁墓深深地鞠了一躬!

在离开莫斯科前夕,我们又来到了莫斯科新圣女墓参观。一走进大门,仿佛穿越了历史的天空,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塑像面孔在我们眼前晃动,我们迫不及待地走上前与卫国战争年代献出生命的英雄的墓碑合影,当即想起了“卓娅与舒拉的故事”和保尔·柯察金英雄形象……

时间过得飞快,离别时刻到来。当我们将一枚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纪念章别在老船长和船员胸前,别在冬宫、夏宫、克里姆林宫讲解员的胸前,别在建筑工地工人们胸前之时,他们的双手紧紧握住我们的手,一时间大家觉得是这样的难舍难分!

为了我们心中的梦,我们还会再赴俄罗斯!

Long-Cherished Dream Comes True

By He Qingsheng

When we were young, we dreamed of visiting Moscow and St. Petersburg, for we were reading so much about Soviet heroes and their brave deeds. But one decade after another passed and the dream was still a dream. It was not until this year that 25 of us, descendents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 martyrs, got a chance to visit Russia. We were part of a Chinese singing group for a cruise on the Volga River. The ten-day journey started on August 7, 2007.

Our first stop was St. Petersburg. We knew the historical city was home to Russia’s poets, writers and composers such as Alexander Pushkin, Fyodor Dostoyevsky, and Pytor Ilyich Tchaikovsky and we knew the city was grand. But when we were actually there, we wowed at the grandeur of the city’s architecture. The city has over 50 museums with a huge aggregate collection of arts and crafts. We also visited the famous Battleship Aurora where the first shots of the 1917 revolution were fired. We took photos.

After the exciting visit to St. Petersburg, our long memorable journey on Neva River down to Moscow began. The days and nights on the river were exciting and happy. There were exhilarating shipboard activities. We heard the Song of Volga Boatmen.Whenever one of us had birthday, the Russian youths on the cruise would come to us, singing with accompaniment of an accordion, holding balloons and a birthday cake. When we chanted Tibetan songs in the evening, the Chinese students in Russia and Russian girls would dance to our tune.

We reached Moscow. When we finally stood on the Red Square hand in hand, we wept. Our long-cherished feeling that the Russian people were heroes was so true and firm when we were there. They fought the fascists and showed the whole world what Russians are. We mourned silently in front of Lenin’s mausoleum, recalling Lenin’s words: “Forgetting the past means betrayal”。

Before we left Moscow, we visited Novodevichy Cemetery. As soon as we stepped into to the cemetery, we felt as if we were seeing the heroes?familiar faces in our dreams decades ago. We took group photos in front of a tomb for Soviet martyrs who died in World War II.

Saying goodbye was emotional. The cruise trip was not just travel. It was also saying goodbye on various occasions. We pinned memorial buttons with the Chinese national emblem to the chests of cruise crew, guides in Summer Palace, Winter Palace and Kremlin, and construction workers. We shook hands with them.

Now we are dreaming of a revisit to the great country in the north.

4.俄罗斯酒文化 篇四

姬晨笛 法学院 201221040027

一、俄罗斯酒文化简介

伏特加是俄国和波兰的国酒,是北欧寒冷国家十分流行的烈性饮料,他的历史悠久,产生于14世纪左右,其英文名为“VODKA”,出自于俄罗斯的一个港口名“VIATK,含义是“生命之水”。俄罗斯伏特加酒液透明,除酒香外,几乎没有其它香味,口味凶烈,劲大冲鼻,火一般地刺激,其名品有:波士伏特加(Bolskaya)、苏联红牌(Stolichnaya)、苏联绿牌(Mosrovskaya)、柠檬那亚(Limonnaya);斯大卡(Starka)、朱波罗夫卡(Zubrovka)、俄国卡亚(Kusskaya)、哥丽尔卡(Gorilka)。自从1917前苏联十月革命后,很多俄罗斯人流亡国外,同时也把酿造伏特加酒的工艺和秘方带出国门,所以现今世界有很多国家都生产伏特加酒。俄罗斯因气候原因,人们以嗜酒著称,所以,伏特加的需要量极大。不论在任何时期,伏特加的销量都不曾递减。前苏联时期,戈尔巴乔夫曾发动过一场规模不小的反酗酒运动,倡议减少伏特加的销量,引起了全社会的轩然大波。响应者寥寥无几,最后以失败告终。伏特加在俄罗斯已有五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依靠它俄罗斯人才得已渡过漫长寒冬和战争时期的艰难岁月。由此可见,伏特加与俄罗斯人有着不解的缘份。好的伏特加用黑麦和山间清泉水酿成,比如像“金环牌”、“大使牌”,不过市面上少见,大多被拿去出口外销。大路货伏特加用小麦或土豆加水酿成,味道远比上述品

牌逊色得多,首先小麦、土豆比不上黑麦,其次水的质量远达不到清纯的地步。较为常见的有“首都牌”、“莫斯科牌”、“水晶牌”。“首都牌”伏特加味道发甜,较柔和;“水晶牌”温润中略带辛辣,苦中有甜。这些伏特加都属于中度酒,不高于45度。在喝不到祖国产的好伏特加时,俄罗斯人的眼光便瞄向进口的伏特加。特别是美国产的“古典牌”和瑞典产的“史米诺夫牌”,有伏特加之冠的美称,不仅装潢讲究,酒的味道也不错,受到俄罗斯人的一致称赞。尽管物价每日每时地飞涨,人们囊中羞涩,但进口酒伏特加销量不减。俄罗斯人喝伏特加,具有梁山好汉之气魄,再烈性的酒也是一口闷,随后紧握拳头,“哈”的一声吐出酒气。好的佐餐食品一般有薰鱼、肉、鱼子酱、火腿肉、腌黄瓜、沙拉、蘑菇等。其实喝好酒须慢功,轻斟浅酌才能品出真滋味。也许俄罗斯人的这种喝法才称得上喝出了气魄,喝出了胆略。

二、俄罗斯酒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500年伏特加仿佛就是俄罗斯历史的见证,伴随着俄罗斯人经历了东欧和亚洲君主的铁蹄、沙俄的统治、十月革命、卫国战争、以及苏联解体。俄罗斯将士的骁勇善战和不畏严寒是世界闻名的,度数极高、一点就着的伏特加的作用应该说功不可没。据说,二战中,苏联军队的战功奖励就是每天100克伏特加酒。俄罗斯作家维克托·叶罗费耶夫专门研究了伏特加的历史,他称伏特加酒为“俄罗斯的上帝”,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俄罗斯的命运。叶罗费耶夫的观点上去有些耸人听闻,但其实伏特加这个名字在俄文中就是“生命之水”的意思。根据传说,伏特加最早为十五世纪晚期克里姆林宫楚多

夫修道院里的修道士所酿。起先修道士们酿酒所用的酒精要从热那亚进口,后来便逐渐开始采用本地用黑麦、小麦和绵软的山泉水生产的酒精。将酒精与水混合的制酒方法沿袭自地中海文化,尤其是古希腊。到了1533年,俄罗斯将伏特加的生产放开给小酒馆业主,从此后,“狂欢”——对于原本只饮蜂蜜酒的俄罗斯人来说本是“酩酊大醉”的代名词——现在已经成为了日常活动。好景不长。1648年,一场暴动在莫斯科的一家酒馆里爆发,随后蔓延到了其他市镇,危急的情势让当局看到了伏特加泛滥后带来的后果:全国三分之一的男人都欠着酒馆的酒钱,而农民们又因为沉溺酒肆而荒耕数年。于是,俄国政府收回并垄断了伏特加的销售权,这就意味着酿酒商的利润越来越少。从那时起,伏特加就多了一个特征——家庭酿制。这一垄断权曾先后六次被撤销(最近一次是被1992年的叶利钦政府撤消),同时也六次被恢复(最近一次恢复则是在1993年叶利钦痛感造酒业罪案频频时),但每次反复最终都只能进一步让人们为伏特加疯狂。“我为如此嗜酒成性的俄罗斯人民感到难过!”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对其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说。1894年,维特推出了一项旨在提高伏特加质量、同时也巩固了政府垄断地位的计划,俄国化学大师门捷列夫曾经担任过这一计划的负责人。在此之前,伏特加的酿制过程非常简单:一份酒精加一份水,再调入少量其他添加剂以去其辛辣(如斯托利奇那亚牌伏特加里的添加剂是糖)。支持饮酒的知识分子最爱提的名字也许还不是门捷列夫——尽管他发现了调制伏特加的最佳比例(即酒精比例为40%),而是俄国生理学家尼古拉·沃洛维奇,沃洛维奇的研究认为,每天饮用50克伏特加有强心活血之功。就在民间禁酒组织陆续出现于全国各地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政府再次宣布禁酒。一战结束后,十月革命爆发,但禁酒令仍未解除,趁着全国一片混乱之时,红军和白军都四处免费“光顾”伏特加酒馆,滥饮一气。波赫列布金在论文中幽默地指出,红军最终赢得了胜利,原因之一便是他们更好地守住了酒馆,并以枪刑来处罚酗酒者。二十年代中期,列宁废止了禁酒令以赢得民心。列宁下令生产“里科夫加”(以当时的苏联财长阿列克谢·里科夫命名),此酒因酒精含量稍低(35%)而较伏特加更为温和。但列宁逝世后,伏特加重又返回人们的生活中,其强劲的销售额也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做出了贡献。苏德战争打响后,苏联国防部规定,前线士兵每天每人能获得100克伏特加的配给。所以苏联的伏特加酒厂一致认为,苏联之所以能打赢纳粹,靠的就是两样:伏特加,以及喀秋莎火箭炮。到了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国家控制酒类生产的时代也宣告结束,整个伏特加酿制业于是乱作一片。与此同时,俄罗斯被“新俄罗斯人”带上了“万恶”的资本主义轨道,而这帮新富当年就是靠着走私伏特加发达起来的。伏特加的发明过程很少见诸史籍,不过这个过程倒不见得传奇。俄罗斯人认为伏特加神圣且永恒,不会因历史而改变。1977年,美国的伏特加酿造公司集体起诉苏联的酒厂,指控后者意图让人们相信美国市场上的本土伏特加是不正宗的,随后引发的商业丑闻则掀起了伏特加历史的研究热潮。然而,真正威胁了苏联人的却不是此事。同年,同是华约成员国的波兰宣布自己才是伏特加的真正原产地,苏联无权将其生产的白酒命名为

“vodka”。紧张的苏联官员立即动身寻找能够重证其为“伏特加之乡”的能人,最后这个重任落在了历史学家波赫列布金的肩上。波赫列布金不负众望,著文论称波兰人始酿伏特加晚于俄人数十年。可叹重振俄国酒威的波赫列布金两年前被杀害在莫斯科南郊的家中,据传系波兰人所为。19世纪中叶,“водка”(vodka)一词开始被收录于标准俄语词典中,但此时的伏特加仍被上流阶层视为没有文化——甚至是粗俗——的象征。伏特加最初的消费者就是底层民众,这只能怪当时用木精酿制的伏特加质量太次,闻起来极像机油,而粗俗的酒馆文化也是一大原因。此外,在19世纪晚期以前,伏特加一直是散装,惟一的计量标准是“vedro”(即桶,一桶伏特加约有12公斤)。伏特加与其他任何种类的白酒都不一样,因为人们从来没有为喝伏特加找到过正当的理由。法国人会赞美科涅克白兰地的芳香,苏格兰人会夸耀威士忌的口感,而伏特加,既无色,又无臭,亦无味,喝起来还很呛。俄罗斯人喝伏特加,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一口灌下去,然后傻笑,然后骂娘,然后四处找人“醒酒”。所以对俄罗斯人来说,把伏特加直接注射到血管里,和喝下去没什么区别。虽说伏特加天生劣质,但到了后来也算是有了自己的文化。伏特加文化有自己的传统(如“一端杯,杯莫停”),有自己的口号(如“伏特加是红酒的姨娘”),有自己的讲究(在俄罗斯,醉汉是和酒鬼区别对待的,因为前者每天要等到下午五点才开始饮酒),有特制的下酒菜肴(如鱼、腌黄瓜、肉冻、泡菜),当然,还少不了敬酒辞,也就是任何一个值得端起酒杯的共同话题。

伏特加的畅销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冒牌酒、质次的酒也涌人真酒的货架中,以次充好、滥芋充数、欺骗顾客。有的假酒外观上被伪装得天衣无缝,看似无可挑剔,实则酒精过量,有的甚至危害人的生命安全。为此,电视台不只一次曝光披露假冒伪劣品,以告诫人们谨防上当受骗。伏特加还导致另一个人们谈论已久的问题:酗酒。由于气候原因,冬季喝酒能补气、强身、抗寒,有诸多好处,这也是俄罗斯人喜欢饮酒的重要原因。俄罗斯伏特加最初用大麦为原料,以后逐渐改用含淀粉的马铃薯和玉米,通过重复蒸馏,精心过滤的方法,除去酒精中所含的毒素和其它异物的一种纯净的高酒精浓度的饮料。由于在人们的印象中前苏联各联盟尤其是俄罗斯酗酒的人较多,所以人们误认为伏特加酒一定是一喝即醉的烈性酒。其实,伏特加的酒度在40度至50度之间,与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金酒差不多,只因国外习惯以40度酒度作为烈性酒的分界线,所以它被视为烈性酒。伏特加控制了相当多的俄罗斯人的意志和意识。除却家庭不幸和街头狂欢,除却幻梦与理想,伏特加带给俄罗斯人的还有无数的自杀、他杀,以及非自杀非他杀的莫名死亡(俄罗斯人闲谈时爱聊的主题包括谁谁谁酒后狂呕时把自个儿噎死了,以及谁谁谁酒醉后一脚踏出大楼的窗户)。然而,几乎所有的俄罗斯人在面对醉酒撒疯时心情都很愉快。过去几个世纪来,这种愉悦感屡屡令外国访客惊讶不已。1676年出使俄国的荷兰外交官巴尔塔萨·柯伊特写道:“我们只看到了浪荡之徒的羞人举止,围观其醉态之众反令其更加放肆。” 三个世纪之后,在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作家维涅狄克特·埃洛费耶夫的笔下,一切

仍暗合着柯伊特当年的记录:“俄罗斯每一个有一点点价值的人,每一个对国家有一点点用的人,都在像猪一般狂饮。” 不管戈尔巴乔夫等人能数出伏特加的多少坏处,出生于以喝酒狂放著称的西伯利亚的俄罗斯当代作家叶夫金尼·波波夫仍坚信,在这个不那么完美的国家里,正是伏特加支撑着俄罗斯人民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伏特加提供了一种真正与政治无关的私人空间,一个可以在幻想的自由中得到放松、忘却烦恼、纵情做爱的地方。文学与饮酒,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未像在俄罗斯这样紧密。不管是革命者尼古拉·涅克拉索夫,还是流亡作家亚历山大·库普林,也不管是斯大林主义者亚历山大·法捷耶夫,抑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无不是贪杯之人。波波夫对我说:“伏特加令构思情节更加容易。”

三、俄罗斯酒文化与俄罗斯民族性格

俄罗斯作家维克托·叶罗费耶夫说过:“其他国家的人们是喝酒,在俄罗斯不是喝酒,我们喝的不是伏特加,我们正在喝的是我们的灵魂和精神。”伏特加语源于俄文的“生命之水”一词。时至今日,伏特加无疑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的“生命之水”。俄罗斯人喝伏特加的方式从来不是浅酌,而是真正的杯底朝天的痛饮。有统计显示,平均每个俄罗斯男子每两天就会“干掉”一瓶伏特加酒。而在俄罗斯,无论是温馨的家庭聚餐,快乐的婚礼上,还是悲伤的葬礼上,都会见到痛饮伏特加的人们。伏特加不仅仅能壮胆,同时也能令醉者大受自遣和自责的折磨,而这些感受恰恰是俄罗斯民族矛盾性格的特征。所以,喝醉了的俄罗斯人常常会问酒伴的一句话是:“你尊重我吗?” 2003

年,一座伏特加博物馆在莫斯科落成,还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来给五百岁的伏特加贺寿。可以说,五百年的伏特加史,就是五百年的控制与反控制史。五百年来,俄国政府一直想要控制人民对伏特加的依赖,而每一次控制都只能令人民对其依赖更深。然而,也许这么说有些奇怪——这次诞辰五百年庆典有可能成为伏特加的告别仪式。麻醉品专家弗拉基米尔·努日尼认为,戈尔巴乔夫的禁酒战争根本就是“反科学”的,而真正可能打赢这一仗的,也许是俄罗斯正在拥抱的资本主义制度。努日尼指出,新一代的俄罗斯企业家已经不饮伏特加,这些年轻人早已改喝啤酒,对他们来说保持清醒的头脑很重要。而在私营企业里,酗酒的员工则会被开除。因此,努日尼认为,只要经济发展势头好,15至20年的时间就能带来极大的改观。戈尔巴乔夫也说,未来将在啤酒和红酒身上。伏特加文明正在发生分化。莫斯科的精英们喝的不是进口酒就是高级伏特加。他们饮酒,但从不喝醉。而滴酒不沾也在慢慢地成为一种时尚,主张禁酒的总统普金就为全国树立了榜样。但在广袤的外省,这种转变仍不显著。而在农村地区,伏特加仍然具有代金价值。对那里的人来说,他们需要做出选择的不是“喝红酒还是喝伏特加”,而是“喝劣质伏特加还是喝自酿的伏特加”,而昂贵的优质伏特加只是一种可以用来显耀的奢侈品。简而言之,我们的伏特加大神不会轻言放弃,但是它可以被驯服,甚至被放逐到历史的迷思中去。伏特加一直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摇摆。高尔基在自传中写到他在伏尔加河畔度过的童年时说,人们为高兴而喝,人们也为悲伤而喝。这就是俄罗斯人的性格。1398年,热那亚商人把伏特加作为药

物卖到俄罗斯。到15世纪,热那亚人用谷物酿酒秘方终于被识破,俄国人把热那亚人的酒称作“水”,把自己改良后度数更高的伏特加称作“好酒”“纯酒”。伏特加就此成为俄国人的“生命之水”。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某种意义上俄国史就是伏特加酒史。就连十月革命的爆发,也与伏特加直接关联。一战中沙皇把持着伏特加专卖权,以此作为战争的主要财源。布尔什维克号召工人阶级不要造酒、喝酒、卖酒而起来革命。托洛茨基在《伏特加,教堂和电影院》一文中说,革命的首要目标是解决工人的8小时工作制和伏特加专卖权,号召工人在酒瘾上来后到电影院解除烦躁。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实行禁酒政策,列宁说:“伏特加和其他流毒会把我们领回到资本主义时代。”但没有伏特加,就没有俄罗斯。要不是伏特加,禁酒的苏联共产党政权可能延续不了70年。上世纪30年代,为加强备战,斯大林下令取消禁酒令,大量生产伏特加,以支持国家财政,为苏联挣回15%以上的财政收入。到了70年代,伏特加为国家财政贡献30%的收入。直到今天,它仍给俄国带来超过5%的国家财政收入,去年高达32亿美元。伏特加同样“泡出”了俄罗斯的民族性:心大,胆大,魄力大,常给世界惊讶。大国沙文主义、宏大才美的心理取向、大国就是强国的政治观,从某种角度看,正是“酒家气氛”。二战时苏军在首都即将遭受灭顶之灾的最后十几天,居然展开反攻,一口气把红旗插到柏林城上。冷战中苏联宇航员返回地面被确信无法生还时,赫鲁晓夫下令国家电视台直播“英雄为国殉职”的壮烈场面,让全体人民为他送行。科索沃战争期间,看来只有打“口水战”能力的叶利钦出奇制

5.对俄罗斯文化的感想 篇五

2012年3月5日,从网络上国际新闻中我了解到,俄罗斯大选结果如预期一般产生了:普京赢得自己第三个俄罗斯总统任期。基于之前我间断性关注过本次俄罗斯全国选举,所以想简单谈谈自己的感想。

弗拉基米尔·普京,是为数不多而被大多数中国人所了解的外国首相之一。我初识普京,是源于一篇报道:一名小学生生病住院写了一封信给时任总统的普京,希望能和他见面;没想到第二天,总统先生就真的亲自来到医院慰问该学生。我想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的总统做到如此,这种“震撼”也使得我对他有了深刻了解:1952年10月7日生于圣彼得堡市,大学就是摔跤、柔道双冠军的普京毕业后就进入国家情报部门工作,所谓的“前特工总统”就是在情报部门的十年经历得来,同时也铸造了他钢铁般坚韧的意志;接下来的普京,仕途可谓平步青云,节节攀升:助理、顾问、副市长、副总理、总理直至总统。在我看来,这样一个能力出众且有着传奇一般的阅历经历的人,再加上点仕途的机遇,知己一般的伯乐,走出这样的路,甚至问鼎国家总统都无可厚非,现在看来,好像这本就该是他的人生!

本次选举,呼吁大幅提高俄经济增速,实现不同原料型经济的增长,在代表大会上阐述发展纲领、目标和方向,做出精彩演讲的普京赢得了国民的广泛支持和响应,以59%的票选率当选总统,当普京含着眼泪宣布我们赢了,我们在公开诚实的竞赛中赢了的时候,会场沸腾了,无不欢欣鼓舞。但接踵而至的,却不是鲜花与祝贺,也不是干劲与服从,而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挑衅、抨击和国内被煽动的民众抗议。

俄罗斯有四大党,而统一俄罗斯党在国家杜马当中占有2/3以上的席位,而按照俄罗斯的法律总统是不能加入任何的政党,但是普京在2008年4月15号总统任期结束之后是以总理的身份出任了统一俄罗斯党的主席,而在普京的支持之下,统一俄罗斯党在这个选举当中也是占有一定的优势,控制着杜马2/3以上的席位。基于此,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表示俄罗斯选举程序有些嘲讽意味,并称普京竞选为“不幸事件”。国内反对党与美国现国务卿希拉里也很有“默契”的站在了共同战线上,指责包括杜马选举和总统大选都存在舞弊现象,大量关于作假的报告充斥着互联网,准备煽动民众,制造内乱,鼓动民众不能被国内政治压迫而寻求重新票选。

含泪宣誓就职的普京是否就如此一般是在作秀,靠舞弊上台的领袖呢?在我个人看来,西方国家的抨击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俄罗斯和我们中国紧邻,也跟中国一样是一个奉行民主的国家,普京的当选是得到了强大的民意支持,是通过公开公正的票选由本国公民选出来的,而任何违背民意的行径都是走不通的,任何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终是无法得逞的;中国外交部也在大选后第一时间表示支持俄罗斯人民的选择。

“对我国的全体人民来说,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考验,一场关于政治成熟和独立的考验。我们显示出,没有人能把任何东西强加到我们头上。”普京的话再一次获得了人民的肯定,只有人民知道他们心中自己的意愿——选一个为国为民的好总统!在此我也相信并且祝福俄罗斯民众在自己选出的领袖带领下能够走出好的未来!

在俄罗斯感受“男人节”

每年的2月23日,俄罗斯都会举国欢庆“男人节”——即“祖国保卫者日”。而今这个原本属于军人的节日已经变成了全体男人的节日。在这一天里,女性要向男性表示祝贺并赠送礼物,男士们则可以在自己的节日里尽情享受生活,开怀畅饮。

为什么“祖国保卫者日”会变成“男人节”呢?“因为我们这里所有男人都要服兵役,所以建军节就成了全体男人的节日了”,记者的俄罗斯同事说。原先2月23日是苏联建军节,俄罗斯独立后改称“祖国保卫者日”。从2002年起,俄政府宣布该日为全国法定休假日。

每年的祖国保卫者日,俄罗斯总统都会和政府高官、俄军高级将领及二战老战士代表们一起向位于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以纪念在历次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烈士们,并向现役军人表示敬意。晚上,莫斯科、圣彼得堡、伏尔加格勒、图拉等二战中的英雄城市将举办大型歌舞晚会并燃放焰火。

今年的2月23日,虽然莫斯科的室外温度达到了零下十五摄氏度,但还是有许多莫斯科市民、中小学生自发地向无名烈士墓和位于马涅什广场上的朱可夫元帅雕像献上花圈和红色康乃馨。

除了向军人致敬的特殊活动外,全体男士都可享受节日的欢乐。当天的俄罗斯电台一直都在播放女士们为自己的丈夫、男友、父亲、兄弟点播的歌曲或送出的祝福。俄罗斯国家百货商场里,贴满了“男人节”的海报,为各种商品促销。有意思的是,今年俄罗斯“男人节”最流行的礼物不是电动剃须刀或高级领带等传统男士用品,而是男用香水和男用护肤品。在一家化妆品专卖店,一位女士一下子就买了30套男士香水,原来她是在为自己公司的男职员采购礼品,“每年我们都会

给男士们准备礼物,去年公司买的是衬衫,今年改送香水,这样他们出去也能更好展示公司的形象。”

“有谁会希望自己身边的男人整天邋邋遢遢的呢”,一位正在选购男士洗面奶套装的女士对记者说,“虽然现在面对金融危机,但给自己心爱的男人买东西,花点钱我也愿意。”

6.俄罗斯社会与文化观后感 篇六

在中国大陆的北方有一片横跨欧亚两洲的大陆,世界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为那片大陆养育了一批天性热爱自由、强悍好战的民族,他们就是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俄罗斯民族,而那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就是他们的国土——俄罗斯。怀着对俄罗斯这个强大国家的兴趣,我选修了《俄罗斯社会与文化》这门课程,从中全方面的了解了俄罗斯的社会文化,学习到了许多不一样的文化知识,感受了那独特的民族风情,从中启发了我很多。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大陆的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而俄罗斯人起源于东斯拉夫人的一支,属欧罗巴人种,他们是一个马背上的热情豪放、热爱战斗的民族。

说起对俄罗斯最初的认识,我想就是来源于的小学初中的课外读物了。托尔斯泰的《复活》、契诃夫的《变色龙》、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童年》等等,那时候读着这个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似懂非懂的捕捉某个小小人物的内心独白,总是在不经意间拨动自己的心弦,激起或复杂或苦涩的泪水。俄罗斯的文学不同于欧洲许多的童话故事,结局总是美好的,它还原了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学家笔下的人物或批判或讽刺或幽默,千姿百态、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他们的内心想法。这对于俄罗斯是一笔无比重要的财富。与悠悠几千年的中国文学相比,俄苏文学的历史只有八百多年,但这个民族的文学,尤其是十九世纪的文学造就出的一批震惊世界文坛的大师,他们的盖世杰作更是世界文化宝库的无价瑰宝。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除了文学文化,还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俄罗斯的军事了。作为一个可以排进世界前三的军事强国,俄罗斯强大的武装力量有力地护卫了这片广袤的土地。最有名的就是苏联时期,军事实力特别强大,是二战后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一争高下的国家。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军队继承了苏军的70%军事力量,从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围绕重振昔日大国的目标,不

断进行军事改革。尤其是去年以来,俄罗斯接连发出重振军队雄风的强有力信号,俄军建设也得到了实质性发展。军事力量是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世界和平、人民安康、国家发展的必要前提。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得俄罗斯固若金汤,其他国家也因此不敢侵犯一分一毫。同样对于中国,封建时代军事力量的弱小导致的国家命运走向衰败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弱肉强食,所以只有牢记祖先的教训,借鉴俄罗斯等军事大国的经验,努力发展军事力量,才能让国家更加强大,外人不敢侵犯,这同时也是每个中国人应当肩负的责任。

俄罗斯发达的工业,虔诚的宗教信仰,豪爽热情的人文气息,独特的美食,漂亮的姑娘和帅气的小伙,无边无际美丽醉人的土地,传奇的历史等等同样也使得这个国家闻名世界。各国游客都争相来了了解这样了不起的一个民族和国家。

除了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外,俄罗斯社会文化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民族心理积淀来看,俄罗斯文化中的村社制、专制体制、群体主义、顺从、善、神秘主义、有神论等因子已经沉淀到俄罗斯人心灵深处,形成这个民族特有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俄罗斯人身上罪孽意识重,他们注重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忏悔。这种原罪感与苦难意识融合,形成俄罗斯文化的深沉、厚重。自然环境、异族侵略和国内的政治体制对俄罗斯人的多年磨合,化为这个民族的心灵重负。

7.俄罗斯文化感受 篇七

2002年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将高校俄语专业培养学生的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宽广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俄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新闻、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俄语人才。”《大纲》将俄语专业知识、相关文化知识及言语技能三个主要教学内容具体到了高校四年制俄语专业基础阶段 (第1—2学年) 和提高阶段 (第3—4学年) 的各门课程里, 其中, 俄罗斯文学选读课程被确定为提高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开设在第八个学期, 课程目的为:“通过对俄罗斯文学名著章节片段或全文的阅读、分析和讨论, 培养学生理解、欣赏、分析原著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文学语言的基本特色, 加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增进对俄罗斯文学及社会文化的了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选读课上, 学习阅读原文俄罗斯文学经典, 比如:普希金、果戈理、高尔基等作家的代表作是必读内容。结合《大纲》对学生文化教育的重视, 我们以文学选读课堂上对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学习实例入手, 来认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再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罗斯广阔的社会生活, 别林斯基认为它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由于作品篇幅较长, 选读课上只能学习到部分诗节。在讲解与阅读该作品时, 教师一般都能意识到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容梗概、主题思想、文学结构、人物形象等, 并且解释语言难点, 但容易忽略对那些蕴涵在文本中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进行挖掘, 忽略向学生传递相关的俄罗斯民族文化信息, 如果仅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词、句的表层意义上, 停留在诗节的翻译上, 学生不仅失去了获取语言国情知识的宝贵机会, 而且这样也不利于他们对篇章的解读与领悟。对此, 我们从这部作品第二章举出三例:

㈠在第四节中, 有这样的诗句:“Всвоейглушимудрецустынный, Яремонбарщиныстаринной/Оброкомлегкимзаменил.;Ирабсудьбублагословил。” (把古老的徭役易为佃租, 使农奴的负担减轻, 让奴隶们戴德感恩, 尊他为僻陋领地的圣明。) 其中, “барщина”及“оброк”分别译为“徭役”和“佃租”。在这里, 如果仅仅知道两词的译文是不够的, 因为如果不对它们的背景知识作出讲解, 学生就难以理解主人公奥涅金在乡村所进行的改革尝试为什么能够减轻农奴的负担。要知道:在俄国农奴专制时期, 农奴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 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 处于社会最低层, 徭役是地主庄园经济中剥削农奴的主要剥削形式。Н·Л·Бродский在《“Евг

енийОнегин”А·С.Пушкин·Комметарии》中对“徭役”的解释是:“农奴制劳动的方式之一, 农奴必须花自己的部分时间为农奴主劳动, 在农奴主的粮食工厂里劳作。由于长时期里法律未对劳动的种类及时间作出明确规定, 因此一切都听由地主的摆布。在1797年制定的法律 (关于农奴每周三天徭役, 节日休息) 实行以后, 农奴有时仍然要为农奴主整周劳作, 在农忙季节, 甚至通宵达旦。”作家拉吉舍夫在《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中描写了俄国农奴的悲惨牛马生活, 他们成年累月地为地主服徭役, 只有夜里和星期天才能耕作自己的小块土地。另外, Н·Л·Бродский对“佃租”的解释是:“在佃租制中农奴必须向地主交纳一定数量自己生产的粮食, 或者一定数额的钱, ”也就是说, 其特点是佃租农民按期向地主交纳固定数量的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 佃租比徭役能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对地主的依附关系。课堂上, 教师向学生阐明这两词的文化内涵, 这样学生能够了解它们的区别, 扩充对俄国农奴专制时期相关知识的认识, 也能够加强对文本的解读,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㈡在第五节中:“《Соседнашнеуч;сумасбродит;Онфармазон, онпьетодно/Стаканомкрасноевино;Ондамамкручкенеподходит;Вседаданет;нескажетда-с/Ильнет-с》” (我们的邻居太无知, 性情怪僻, 是个共济会员无疑;他只用大杯喝单一的红葡萄酒, 不肯吻女士的手, 言谈时只说“是”或“不是”, 连“阁下”都没有。) “фармазон”即“共济会员”, 共济会原为宗教秘密组织, 起源于十八世纪初的英国, 后经法国传入俄国, 十九世纪初, 自由派青年曾企图利用共济会组织开展活动, 十二月党人和普希金都曾加入。它后来逐渐成为一支贯穿整个俄国和苏联史的带有秘密组织性质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力量。教师在讲授时, 不能满足于按照字典释义, 一定要向学生揭示该词的历史背景知识, 使他们获得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特有事物及社会现象的超语言知识。

㈢在第二十四节中:“ЕесестразваласьТатьяна...Впервыеименемтаким/

Страницынежныеромана/Мысвоевольноосвятим.Ичтож?Оноприятно, звучно;Носним, язнаю, неразлучно/Воспоминаньестарины/

Ильдевичьей!” (她姐姐名叫达吉雅娜…为使小说能有吸引力, 随意用上这一个名字, 在我们还是头一次。这有什么关系?我以为这个名字响亮悦耳, 会使人产生对古老的联想或闺房!) “Татьяна”即人名“达吉雅娜”, 该名在十世纪俄罗斯洗礼之后由外国进入了俄罗斯人名表中, 从此它被当作俄罗斯人名看待。我们知道: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 通常根据人名可判断一个人的社会身份。比如说:十八世纪的贵族家庭的女孩通常叫“Ольга” (奥丽加) 、“Екатерина” (叶卡捷琳娜) 等, 农家出身的女孩通常叫“Василиса” (瓦西丽莎) 、“Мафра” (玛弗拉) 等。“达吉雅娜”也是一个农家女孩子的名字, 在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中, 女主人公是一个贵族小姐, 诗人却给她取了一个在当年丫环们才使用的名字, 这是为了暗示出她生长于远离城市的乡村, 生活在淳朴自然的人民中, 并且与人民有着深厚感情, 这点恰好与奥涅金和人民的脱离形成鲜明对照。在《“ЕвгенийОнегин”А·С·Пушкин·Комметарии》中Н.Л.Бродский写道:“普希金的‘达吉雅娜’这个名字使人产生对古老过去的回忆…这个‘响亮悦耳’的名字, 显然是在描写她成长过程中受到外来影响时强调她的根本个性, 即与民间生活 (《俄罗斯灵魂》) 、与俄罗斯民俗、安宁的古老相联系的土壤性。”达吉雅娜出自俄国文化的土壤, 也是俄国民族文化的产物。经过分析, 我们应认识到:在文学选读中出现的人名要引起注意, 体会其语言国情文化价值。

实例说明:国情文化知识蕴涵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 在文学选读课堂上, 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了解学习相关的俄罗斯国情文化知识, 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出这些内容, 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 在两者本位与辅助的基本定位上明确同步、互补、兼容的相互关系, 从更深层次———文化背景角度去分析篇章, 揭示词汇的民族文化语义、伴随意义等, 强调词语的认知功能和文化功能, 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和困难,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和文化意识, 无条件地理解、掌握与本国文化不同的信息, 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悟力, 改善知识结构, 通过文化教学, 提高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

上一篇:五年级下学期语文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下一篇:时代楷模张连印事迹观后感优秀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