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2024-10-06

语文《世说新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语文《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篇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优秀教学设计

通过本次学习希望大家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学习一些摹景状物、刻画人物的手法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学习古人机智、诚实等美德

一、疏通句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

2、请学生试读课文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讨论)

2、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地

(2) 空中撒盐差可拟拟:比,比拟

(3)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4)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期:约定乃:才

(5)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6) 元丘入门不顾顾:回头看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

(1) 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2) “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为什么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好?(前者较有韵味)

(3)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4) 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

(5) 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6) 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7) 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来。

4、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三、拓展延伸

1、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先看看苏轼的两首词,都与飞雪有关,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这两首词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不同的雪景。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为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1) 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的内容。

(2) 陈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亲有无功德吗?

2.《世说新语》四则 篇二

[注释]

①期:约定时间。

②日中:正午。

③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犹“令尊”。

④委:弃。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外出,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不到,太丘就不再等他,自己先走了,他走后朋友才来。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令尊在家吗?”他回答说:“他等了您好久不来,已经走了。”朋友就生气了,说:“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和家父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已正午而不到,这是不讲信用;当着儿子的面骂他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进门里不理他。

晋明帝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问:“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

①东渡:西晋灭亡,王室过江,定都于建康(今南京)。意:缘故。

②何如:和……比怎么样。

③居然:显然。

(译文)

晋明帝年仅几岁时,坐在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询问洛阳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明帝问为什么至于落泪,元帝就把国土沦丧王室东迁的不幸全告诉了他,随即问明帝:“你认为长安和太阳哪里远?”回答说:“太阳远。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日边来,显然可知。”元帝认为他的回答很不一般。第二天,召集群臣宴会,把明帝的说法告诉了大家。又重新问他,他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脸色都变了,说:“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同呢?”他回答说:“抬头就看见了太阳,却望不见长安。”

谢道韫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③。”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注释]

①儿女:这里指子侄晚辈。

②骤:急。

③差可:颇可;拟:比拟。

(译文)

谢太傅(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会集家人,给子侄们讲论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得大了,谢公兴致勃勃地说:“白雪纷纷像什么?”侄子胡儿(谢胡)说:“可以比作撒盐于空中。”侄女(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因风而起。”谢公开怀大笑。

孙子荆

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注释]

①隐:隐居。

②当:将;枕石漱流:以石为枕,用流水漱口,形容隐士的生活。

③洗耳: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接受;尧又让许由做官,许由不想听,就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这里有不愿出世之意。

(译文)

孙子荆年轻时想要隐居,对王武子说“我将枕着石头,以清流漱口”,误说成“用石头漱口枕着清流”。王武子说:“流水可以枕,石头可以漱口吗?”孙子荆说:“以流水为枕,是为了要洗净耳朵;用石头漱口,是为了磨砺牙齿。”

(讲解)

《世说新语》本名《世说》,旧题刘义庆撰,义庆彭城(今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南史》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四库全书》认为《世说新语》是“义庆所集”,大概是刘义庆和他的门下士共同编写,义庆总其成。全书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等分为三十六门,每门包括相类的若干则故事,记录的都是一些遗闻逸事,上起后汉,下迄东晋,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约有五六百人,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虽然未必都合于史实,却反映了当时士族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以及时代风气,尤其是故事简洁生动,文字朴素自然,对后世的笔记小说颇有影响。

这里所选的四则记载的是几位少年的故事。

《陈元方》一则选自《方正》门。“方正”指人的品行正直无邪。你看,年仅七岁的陈元方面对失约而又失态的长辈敢于毫不留情,直斥他的“无信”和“无礼”,可谓理直气壮,迫使对方自惭形秽。

《晋明帝》一则选自《夙惠》门。“夙惠”就是早慧的意思。晋室东迁的时候,一次从故都长安来了人,晋元帝问年仅才几岁的晋明帝“长安何如日远”?明帝回答“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神气俨然老练。元帝为彰明他的聪明,在宴会上再次问他,他却回答“日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就不仅是应对敏捷、憨态可掬的表现,而是富有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了。后人于是就用“日近长安远”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可至。

《谢道韫》一则选自《言语》门。“言语”就是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意思。这故事里讲咏雪的比喻,谢胡用“撒盐空中”作譬,撒盐是当时的习俗,遇有不吉利的事情或参与有风险的活动时,就向空中或己身撒盐,表示祛除邪气。这个比喻虽有当时的生活基础,但不很贴切。谢道蕴则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况,她很自信,所以大胆地说“未若”。就因为这几个字,道韫成了才女的代表。《红楼梦》里说林黛玉有“咏絮才”,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孙子荆》选自《排调》门。“排调”就是嘲戏调笑的意思,表现一个人的机智幽默。孙子荆把话说错了,靠他的聪明敏捷,把说颠倒的话赋予崭新的含义,竟然比原先要说的话还深刻。

3.《世说新语》语文教案 篇三

1.阅读浅显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学习过程】

(由 于文言文的特殊性,步骤可由老师灵活调配,时间暂不做明确规定。)

第一步:自学环节 (解决目标1)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字音和字形以及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节奏。

2、学生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3、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雪骤 ( ) 差可拟( ) 柳絮( )

尊君在不( )

第二步:合作环节 (解决目标1、2,)

1、小组长检查“自学环节”完成情况,并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2、译读课文:结合课文下方的注释,疏通文意。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 )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 )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 )可拟( )。”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 )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 )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 )。去后乃( )至。 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 )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 ),下车引( )之( )。元方入门不顾( )。

3、翻译重点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小组讨论:(解决重难点1、2)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气氛?

②为什么“公大笑乐”? 我们可以从哪里看出作者的倾向?

③七岁的陈纪“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第三步:展示环节,学生展示自学及合作学习成果。

第四步:拓展延伸(解决难点1)

“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译文:

《咏雪》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 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4.世说新语语文优秀教案 篇四

2、体会《世说新语》二则的寓意,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3、加强对古诗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文章,体会《世说新语》种“以事见人”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背景,拓展知识。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临川王集结门客编撰的,它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d的言行风貌和逸事所语的笔记小说。

三、自主学习,探究理解。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2)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理解词语。

(3)在重点理解词语基础上,翻译全文。

四、启发思考,明确寓意。

通过读文,你知道文中这两个小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指名朗读以读促讲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讨论:读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你应该学习这两个故事中哪些人物的好品质?

板书:《世说新语》二则

管宁割席

5.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篇五

第25课 《世说新语》两则

总编号:NO.6 七年级语文组

刘均卓

任晓丽

何峥

备课组长:任晓丽

主备人:刘均卓

审批:

咏雪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累积常见文言词语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

3、深入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学习古代少年的智慧。

学习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学习难点:文中两个比喻的比较

一、情境导入:(2分钟)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词义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作者,朝宋彭城人(现江苏徐州),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自读教材:(结合注释,完成下列小题,时间3分钟)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太傅()骤()絮()奕()韫()......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⑴内集: ⑵讲论文义: ......⑶俄而: ⑷差可拟: .....⑸未若: ⑹因: ...

三、小组交流,整体感知。

学法提示:

1、⑴朗读课文,同学评议。⑵小组齐读。

2、对照注释,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画下来。(8分钟)

3、翻译词句:

⑴撒盐空中差可拟。⑵未若柳絮因风起。

4、翻译全文(提示:组内合作,共同完成翻译,要求文白对照,字字落实。)

5、再次朗读(提示:读出语气,重音,节奏)。

四、交流展示(10分钟)

⑴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⑵“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⑶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五、当堂反馈(5分钟)

1、按课文内容填空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兄子胡儿曰:“。”兄女曰:“。” 公大笑乐。

2、解释下列加粗部分的含义。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 ②俄而雪骤________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

3、简答。

《咏雪》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在其中,一望而知,为什么?

答:

六、总结提升(5分钟)

华歆王朗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zhé,即)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入。歆曰:“本(当初)所以疑(迟疑不决),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接受他的请托),宁可以急相弃邪(同“耶”,呢)?”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门》

通过患难中对待别人的态度,你如何评价王朗和华歆的人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太丘与友期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累积常见文言词语;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学习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的故事;感悟古人的智慧和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

1、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一、预习检测 解释加点字

⑴期行:

⑵期日中: .....⑶舍去: ⑷乃至: ....⑸尊君在否: ⑹相委而去: ..⑺下车引之: ⑻入门不顾: ..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⑴朗读课文,同学评议。⑵齐读。

2、对照注释,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画下来。

3、翻译词句:

⑴待君久不至,已去。⑵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翻译全文

5、再次朗读(读出语气,重音,节奏)。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10分钟)

1、文章一共提到几个人?主要人物有几个?陈太丘既然不是主要人物,那么文章第一句能否省略?

2、对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4、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

5、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四、当堂反馈(8分钟)

1、给加点字注音 ⑴尊君在否()

友人惭()

..2语段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5.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五、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6.精读《世说新语》(六) 篇六

[原文]

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注解]

①卫洗马,卫玠,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晋惠帝时太尉卫瓘的孙子,大书法家卫夫人的侄儿。卫玠以清谈著称,世谓“诸王三子(王澄、王玄、王济),不如卫家一儿”。他是乐广的女婿,翁婿都是美男子,时有“妇翁冰清,女婿玉润”之称。据说,卫玢外出,观者如堵,妇女们会禁不住尖叫“谁家璧人”,可见非一般之美,与潘安有得一拼。卫玠曾官太子洗马,故称“卫洗马”。早卒,死时仅27岁。洗马,即太子洗马,官名,秦时始置,汉代亦作先马,为太子出行时的先导,故名。

②芒芒,茫茫,这里指江水浩荡无边。

③百端,形容头绪纷繁。

④未免有情,意思是未能免除心中所存的情感。

⑤遣,排遣,消遣。

[译文]

太子洗马卫玠刚要渡江,面容憔悴,神情凄惨,对身边的人说:“见到这茫茫的江水,禁不住百感交集。只要还没有完全泯灭自己情感的人,谁又能排遣得了这种种忧伤呢?”

[解读]

美丽颂

卫玠,西晋后期第一美男子,又被称为中兴第一名士。他的祖父就是诛杀钟会和邓艾的西晋重臣卫璀。卫玢五岁时,卫瓘说:“这孩子真是可爱,当是奇异之才,只是我已老,不能看他长大了!”后来,卫璀等人死于八王之乱中的楚王司马玮之手。卫玠因当时正呆在大夫那看病,和母亲逃过一劫。

卫玠官至太子洗马,在政治上是个边缘人物,却不妨碍他成为洛阳最耀眼的明星。依照魏晋时期的审美标准而言,这是一个完美的人,他的身上集中了所有美好的要素。先说俊秀的仪表。卫玠的皮肤是魏晋时期名士中最白皙的,晶莹如玉。他的容貌比另一个美男子潘岳更漂亮,很多人都不敢同他走在一块儿。卫玠的舅舅王济本来就英俊洒脱,但人们一提到他的外甥,这位舅舅便说:“珠玉在侧,觉我形秽。”作为大众情人,卫公子喜欢坐着小羊车漫行于大街上,洛阳的姑娘们喜欢死了。后来,乐广的女儿有幸嫁给卫玠,引来全体洛阳美女的叹息。再说洒脱的风神。魏晋时期讲求仪表,更重风神,卫玠言谈举止优雅脱俗,由于从小体弱多病,所谓“不堪罗绮”,也就是说那身子骨连绸缎都经受不住。相当于一个男版林黛玉,这样说可能缺了点,但当时人们确实是这么看的。正因为他病病唧唧的,所以才更具魅力呀!赢弱的身体让卫玢有着天生的忧郁气质,伤感的嘴巴一张就能打动一个时代。第三善于清谈玄理。卫玠能说,但由于身子虚,在母亲的叮嘱下,平时不随便说话,很多的时候保持缄默,可只要一开口,立马就能把四座之人毙了。当时,王衍的弟弟王澄已经算是大王级别的了,但每闻卫玢清谈,动辄叹息绝倒。关于卫玠在当时名士中的地位,用当时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可以佐证:“王家三子(王澄、王玄、王济),不如卫家一儿!”

永嘉时代,胡族入侵,中原大乱,四海南奔,卫玢是在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离开洛阳的。渡江时,面对茫茫江水,想起家国之变,人生无常,卫公子不禁神色凄惨:“人生在世,只要有些情感,谁又能排遣得了这种忧伤呢!”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深情如江边之卫玢,实是不虚。过江之后,卫玠来到豫章王敦的地盘,遇到了谢家的第一位名士谢鲲,二人彻夜长谈,王敦反而被冷落一旁,尽管如此,老王还是插了一句话:“不意永嘉之中,复闻正始之音。阿平(王澄)若在,当复绝倒!”卫玠本来身体就赢弱,这连夜长谈,还真搞出了病来,卧床几天。卫玠终于没有在豫章呆住了,因为他感觉这个王敦不是个好鸟,有乱臣凶相。于是,聪明的卫公子找了一天,匆匆告别了谢鲲,踏上前往江东建康之路。此时,东晋政权还未建立,司马睿与王导正在网罗名士,一听卫玠来了,都很高兴,建康民众更是倾城观看这位中原第一名士,由于人多如墙,使马上的卫玢行进缓慢,终于到王导府邸,又被王导拉着彻夜长谈,加之从豫章到建康这一路劳顿,所以来到建康没两天,卫玠就病倒,不久后竟死去了,时人唏嘘不已,称:“看杀卫玠!”

卫玠死时只有27岁。这个年龄似乎是青年才俊的一个生死线。古今中外,很多才华横溢的人都是在这一年死去的。在这生命中万花怒放的时候,令人惋惜地死去,也使得卫瑜成为后来东晋名士第一偶像的重要原因:他永远年轻。比如刘惔,在时人中只宾服许询等少数几人,在亡者中只推崇卫玠。在东晋时,又出了两个美男,一个是名士王漾,另一个名叫杜义,曾有人夸奖王漾长得帅气,于是便有人说,你觉得他帅那是因为你没见过杜义。杜义如何?王羲之曾这样盛赞他:“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可见杜义是东晋第一帅男,于是又有好事者问:“他是否比得上卫玢?”此言一出,就恼怒了很多人,其中一位是谢鲲的儿子谢尚:“说什么呢?他怎么能够跟卫玠相提并论呢?说句不客气的话,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大约是从洛阳到建康的距离吧!还能放不少人呢!”刘惔则以为,二人的差距不仅仅在相貌上,更重要的是在风神上。卫玠之洒脱、飘逸和骄傲,是别人模仿不来的。

卫玢太美丽了,以致都有点女相了,所以也可以说他是当下流行的中性审美的渊源。在当时,从洛阳到建康,他的FANs人数众多,卫公子的一举一动,都能引起人们的尖叫。但说到底,卫玢之所以在魏晋时期受到人们青睐,还是与那个时代的心灵的觉醒有关:向外发现了山水之美,向内发现了人的个性之美。这种个性之美又包含着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对仪态与气质的追求,以及对美好本身的眷恋。而卫玠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当然,你也可以说他没什么突出贡献,仅仅依靠个人的美丽就获得了生前身后名,被《晋书》立传记载。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谁说被我们记忆的就一定是那些刀光剑影下的容颜?

7.语文《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篇七

语》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方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期行》

一、导入

中国古代少年有很多聪明的典范,如四岁作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的宰相甘罗等,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下这样一位古代少年,他就是《期行》中的元方。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3.

分角色朗读,教师加以指导。4.

复述课文

可由四人小组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三.疏通课文

1.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语句记录下来。2.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教师点拨。

五.练习与探究

1.“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怎么样的人?如果说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2.元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你是如何评价元方的。

第二课时

一.诵读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得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二.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语句记录下来。

2.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教师点拨 3.

复述课文(1)学生表演性复述(2)教师复述 三.探究性学习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前后各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2.《乘船》与《期行》都涉及到守信这一问题,你是如何看待“守信”的? 3.练习背诵,当堂检查 四.作业

8.语文《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篇八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4分)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9.释词:(4分)

日中:(无礼:()舍去:()引之:())。(3分)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

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12.“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二)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人,生平不详)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指入侵的军队)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损害,毁坏)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这里是表示轻蔑的称呼),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

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4分)

⑴友人语巨伯曰(语:)

⑵吾今死矣,子可去(子:)

⑶败义以求生(败:)

⑷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委:)

15、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⑵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⑶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16、作者把人物的生活常态放在特定的环境下来写,所写生活常态

是,特定环境是指,这样更有利于刻画人物。(4分)

17、荀巨伯不肯离去的原因是什么?(4分)

18、荀巨伯的行为感动了胡贼,从一句可以看出。(3分)

(二)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隽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主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足叔、足昔)。

19、标题是选用文中谁的话?其中“了了”是什么意思?(4分)

20、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其本意是

2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3。(3分)

⑴大未必佳(大:)

⑵韪大(大:)

⑶人以其语语之(语:语:)

⑷诣门者(诣:)

⑸奕世为通好(奕世:)

⑹时李元礼有盛名(盛名:)

22、译文:(4分)

⑴莫不奇之。

⑵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23、从文中找出表示人称关系的词。(4分)

24、孔融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辨驳陈韪的?(4分)

25、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4分)

《世说新语两则》答案

1.刘义庆 2.⑴俄而:不久,一会儿⑵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丢下,舍弃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4.“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5.略 6.略 7.元方,语言和行为 8.守信用、讲礼貌。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10.“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11.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12.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13.略

14、⑴对„„说⑵您,对对方的尊称⑶正义⑷放弃

15、⑴为了活命而不顾道义,难道是我荀巨伯应当做的吗?⑵你是什么汉子,竟敢独自留下?⑶我们这些不懂仁义道德的人,不该侵犯文明的礼义之邦!

16、探病访友;胡人入侵

17、不肯“败义而求生”

9.《世说新语》两则 篇九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从伯王导出于政事需要结援太尉郗鉴,郗氏遂以婚姻固结王导,遣门生前往求婚。来人一一察看王家子弟,看罢向郗鉴回禀说:“王家的男儿长得都不错,但一听到是郗公择婿,便忸怩作态,紧张起来,唯独一人仍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吃东西,仿佛听而不闻,毫不介意。”郗鉴听了说道:“此人正是我的女婿。”访之,乃羲之也,于是以女妻之。

【2】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用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10.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篇十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4.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背诵短文。

5.《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重点 难点

重点 :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背诵课文。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延伸阅读法。

第一课时 《咏雪》

导语设计

1、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2、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自主学习: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9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讲论

第一单元

第5 页

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紧)[欣然]高兴的样子。[似]相似,像。[差(chà)]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比不上。[因]由于。傅fù 俄é而 雪骤zhîu 欣xīn 然 柳絮xù 奕yì 凝níng 哉zāi

朗读停顿: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合作探究:

1、分析课文层次结构: 一层()交代谢家咏雪的背景。

二层(2—4句)交代咏雪第一句话。

三层(最后两句)对儿女们的回答。

第一部分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寒雪日、内集、谢太傅、讲论文义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1)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2)教师归纳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雪骤”的作用是什么?为下文的咏雪作铺垫

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从哪里看出来?(融洽欢快轻松)(内集,欣然,大笑)

第一单元

第6 页

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古代“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④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⑤归纳主题:《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练习反馈: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

差可拟”或者 曰:“未若 ”

第一单元

第7 页

⑴“撒糖空中差可拟。” ⑵:“未若槐花迎风飘。”⑶“未若鹅毛当空舞。” ⑷“棉絮纷飞差可拟。”⑸“未若梨花漫天飞。”

⑥“未若天仙散百荷。” ⑺“樱花飘落差可拟。” ⑻“未若玉屑静静落。”⑼“未若白蝶翩跹舞。”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研读《陈太丘与友期》。学生朗读课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解决;背诵课文;归纳借鉴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积累词语。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取水里。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乃]才。[时年]当时的年龄。[戏]嬉戏,玩耍。[客]客人,指朋友。[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委]丢下、舍弃。而去(离开)。[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不:(fǒu)同否,表疑问。[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无信]不讲信用。[引]拉。[顾]回头看。哉(zāi)哉,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朗读停顿】

2、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

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合作探究:

1、分析陈太丘与友期的结构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交代事物的发生

第一单元

第8 页

第二层(第二自然段)事件的发展,突出主要人物元方

第三层(第三自然段)事件的结束,友人惭而元方“入门不顾”

2、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

各小组提问,教师归纳所提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的行为——陈太丘?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陈太丘: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文中交代“元方时年七岁”的目的是什么?(或用意是什么?)

交代元方年龄幼小,为下文设下伏笔,从而突出其年幼机智、聪明、明礼、诚信。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⑶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有同学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5)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6)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可肯定,也可否定。认为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

第一单元

第9 页

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7)从这则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8)归纳主题:《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表现了元方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9)有关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警句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英]赫伯特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法] 谚语 练习反馈: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友期行 约定 .不期而遇

下车引之 拉

.引吭高歌 放开 .2.翻译下列句子。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①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 C.路转溪头忽见 .

太丘舍去 .去日苦多 .太丘舍去 .舍己为人 .

离开

入门不顾回头看 .瞻前顾后 .

则是无信诚实,讲信用 .信口开河随意、随便 .

放弃 牺牲

第一单元

第 页

第一单元

第11 页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课后反思

11.《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篇十一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

三、诵读

1、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

3、断句分析

4、听范读录音

5、生齐读

四、理读

1、理解大意

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2、梳理内容

按记叙文六要素分析短文内容。

3、用自己的话复述短文

五、品读

1、默读思考,分组讨论

“撒盐空中”、 “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乐”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你觉得文中谢氏家族的哪个人最有意思?

2、问题讲解

1)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3)谢安————慈和 、大度 、有生活情调。谢朗————粗率。谢道韫————聪慧 、自信。

课后小结

畅谈收获,背诵短文。

课后习题

1。假如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你再写出一两个比喻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12.评《世说新语》英译本 篇十二

全书由三大部分组成:前言、正文和附录。前言部分又分自序(pre-face)、引论(Introduction)和附志(Translator’sNote)三项,其中主要部分是长达十八页的引论。附录则包括传略(BiographicalNotices)、释名(GlossaryofTermsandOf-ficialTitle)、缩写(Abbreviations)、书目(Bibliography)和索引(Index)五种。

作者在《附志》中说:“《世说新语》中并没有什么神秘到叫外国人难以理解的东西。记载在这本书里的轶闻逸事、会话言谈乃至人物性格大部分都是只要稍加替换就可能在任何社会发生的。因此,我在复述它们的时候尽可能做到接近原来的形式,尽管这将导致对于英语惯用法的某种‘破格’,但我觉得这样逐字逐句地保留原文的意象和观念较之从英文中寻找虽然接近作者‘用意’,却改变了原来意象的相应词句要好”。这种尽量忠实于原文的作法对于那些想把《世说新语》当作《天方夜谭》一类的消闲小品来谈的西方读者或许不太惬意,但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者来说则显然具有很大的好处。这个意图的贯彻在全书中随处可见,我们几乎可以不用特别举例,但为了便于暂时还不可能阅读全书的读者起见,我还是引用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例如《伤逝篇》第十九条(这里的条目编号根据杨勇《世说新语校笺》(香港,一九八○年版))“今腹心丧羊孚,爪牙失索元”,译者不把“腹心”、“爪牙”译作常见的henchman,unde-rling或是trustedsubordinate之类,而是直译为:“Nowfor‘bellyandheart’I’velostYangFu,andfor‘talonsandteeth’I’vebeendeprivedofSoYüan.”然后再在注解中注明“腹心”和“爪牙”二语的出处是《诗经》,并引出原诗。按:二语孝标失注,近代笺证诸家亦未加注,类似这种该注而未注之处还有不少,Mather的译本补注了不少这样的地方。)

又如《言语篇》第六十二条“年在桑榆,自然至此”,译文作“Sinceouryearsareatthe‘mulberryandelm’stage,it’snaturalweshouldcometothis.”再在注解中说明“‘m-‘ulberryandelm’stage”即“oldage”之意。并且进一步解释“mulberryandelm’stage”何以有“oldage”之意。

再如《德行篇》第十七条“王鸡骨支床”,译文作:“Wang,reducedtoaskeleton,kepttoliebed.”“鸡骨”在此无法直译,译者只好稍作变通,但他没有忘记在注解中加上一句:“Literally,‘Chickenboned’。”

当然,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作者还是尽可能注意了译文的明白和流畅,并没有弄得诘屈聱牙或半通不通。这种尽量忠实于原文而又明白的晓畅的译文不仅对那些想要领略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丰富和精妙的西方读者大有好处。就是对于懂得一些英文的中国读者也不无裨益。《世说新语》有些地方不易理解,若取Mather的译本对照同读,可以得到启发。

例如《贤媛篇》第二十二条,“瘐玉台常因人脚短三寸当复能作贼不”,不太好懂。看Mather译文为:“Yüyu(按即瘐友,玉台为瘐友小字)hasa1waysbeendependentonothers.Withonelegthreeinchesshort,howcouldheeverbecomearebel?我们借着译者的劳动可以比较容易地弄清原文的意思,同时知道有些标点本(例如商务印书馆“诸子集成”本,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本)把此句点作:“庾玉台常因人脚短三寸,当复能作贼不?”没有在“因人”后面断句是不对的。

在注释上,作者不仅几乎一字不漏地保存了刘孝标的原注(刘注中的个人传记资料部分作者则收之移到书后附录的传略里,下面还要提到),而且尽可能地吸收了近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以斟酌去取,间亦有自己的新见。

例如,《言语篇》第二十六条,宋本作“陆机诣王武于,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鼓耳。,”末句“未下”为“末下”之误,“但”为衍文,原句应为:“有千里莼羹、末下盐鼓耳。”千里、末下皆地名。杨勇《世说新语笺证》辨之甚详。Mather译本取杨说,将此句译为:“Weonlyhavewater-lilysoup(ch-un-keng)fromThOusand-liLake(kiangsu),andsaltedlegumes(yen,shih)fromMo-hsia,that’sall.”并在注解中指出“未下”系“末下”之误。

又如《方正篇》第十六条取吴士鉴说,改“刘淮”为“刘”,《言语篇》第六十六条取程炎震说,补注“若天之自高”语出《庄子·田子方篇》,《雅量篇》第九条取杨勇说释“故”为“斗”(意为私斗)之误等等,都是通例。

译者吸收前人成果的同时,也注意到慎重去取。例如他在翻译时参考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最多,因为后者堪称集大成之作,但他并不苟从,有些地方他取并存两说的审慎态度,有的仍取旧说,个别地方则纠正了杨书的缺失,或作了一些新的补充。

如《言语篇》第三十一条记周的慨叹,宋本作:“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据《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景定建康志》二二引《晋书·王导传》、《敦煌本残类书》新亭条等资料改为:“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但“正自有山河之异”并非不通,宋本必有所承,擅改难免武断之讥。最好是两说并存。Mather译本,正文仍据宋本,而在注解中指出其他资料作“举目有江河之异”。

又如《文学篇》第六条:宋本作“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据《北堂书钞》、《太平御览》所引古说,定为:“晏闻弼来,乃倒屣迎之;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这当然很有道理,但其中也颇有令人为难的地方,因为所引五段引文竟没有两处是完全相同的,结果只好由校笺者折中酌定了。对于校订古籍而言,这样做不能不说包含着某种风险。Mather译文该条仍据宋本,未作改动,这种慎重态度是可贵的。

《德行篇》第四十七条:“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其中“大吴不免哀制”一语颇不好懂,刘孝标注中未提及,近代笺注名家亦未加注。Mather译本该条注引《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宗躬《孝子传》曰:“吴坦之,隐之兄也,母葬,夕设九饭祭,坦之每临一祭,辄号恸断绝,至七祭,吐血而死。”(Mather已译为英文,我这里还原为中文)这个加注实在是十分必要的,译者用功之苦也于此可见一斑。

至于《言语篇》第五十九条记简文帝登阼,荧惑复入太微事,译者引用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证实当时确实发生过那样的行星运动,使读者对《世说新语》记事之可靠得到一个坚强的例证,这更是历来注家没有办到而特别值得我们感谢的。

本书在编排方面的科学安排和附录部分的丰富周密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这给读者和研究者带来许多便利,我以为特别值得向国内文史工作者推荐。

《世说新语》全书由一千多条轶闻逸事组成,旧本虽亦分条,但混乱纠缠的地方不少,而注文散附正文之下,看得人头昏眼花。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将全书条目整清,一一编号,又把正文和注文分开排印,显得井井有条,既便于阅览,更便于检索。Mather的译本在这方面完全吸收了杨书的优点。Mather还在每段轶闻的后面括号注明该段轶闻又见于何书,这是杨笺所没有的。例如《德行篇》第一条陈蕃礼贤事,括号中的附注告诉我们在《后汉书》卷八十三第四页b面和《太平御览》卷四七四可以找到同一事件的记载。虽然Mather能够这样做部分地是依靠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例如日本学者古回敬一的《世说新语校勘表》,但这样加以编排的结果的确给我们带来莫大的便利。

书后的附录五种都是很有用的资料和工具,我想逐一加以介绍。

(一)传略(BiographicalNotes)。

这个传略包括了《世说新语》正文中所出现的全部六二六人的小传。每条依次包括下述内容:①姓名,字,小名。字和小名置括弧中,英文拼法和中文字母同时标出,如果有异名、异字、异号则同时列出。②生卒年月。不能确知者则标出大致年代。③小传。现存史书中有传者,则在小传前注明传见何书何页。④刘注中此人传记资料来源用缩写标出原来的书名。⑤逐一列出此人在《世说新语》正文中所出现的章节,并用斜体数字标明该节下之刘注有此人的传记资料。

(二)释名(Glossary)。

这部分实际上可说是一部《世说新语汉英小词典》,《世说新语》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稍稍特别一点的词语和专有名词,包括官衔之类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英文解释。

(三)缩写(Abbreviations)。

这一部分是注释中所引用的或牵涉到的书名缩写,共三三七条。每条包括书名的英文拼法,中文原名,作者姓名及年代(确知生卒年者则注明生卒年)。因为其中二八七条是刘孝标注中所引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部分看成是刘注所引书目录。

(四)书目(Bibliography)。

这书目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ATextsoftheSSHY)是《世说新语》的各种版本,包括校笺本;第二部分(Translations)是《世说新语》的外文译本;第三部分(SpecialStud-ies)是中外学者研究《世说新语》的专书和论文;第四部分(Backgroundstudies)是中外学者研究魏晋时代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等,与《世说新语》的研究有关的书籍和论文。

这个目录相当完备,对《世说新语》研究者所提供的便利是不言自明

(五)索引(Index)。

包括刘注中所提到的人名(正文中出现的人名已见传略部分)、地名、书名(除已见于缩写部分外)、文章名等等的索引,而对我们特别有用的是关于孔子、佛、道、老子、庄子、易经、清谈、婚、丧、音乐、书法、医药等专条。例如我们要研究魏晋时代的清谈,想从《世说新语》中寻找一些典型的例子,只要利用这个索引,按图索,一检便得,用不着把《世说新语》从头翻到尾了。

编辑这些附录的工作是非常繁琐的,需要极大的耐心,付出巨大的劳动,即使有某些前人的成果可资凭借(例如Mather译本的索引部分显然主要取自日本学者高桥清的《世说新语索引》),大部分仍然得亲自动手。中国传统的学者历来轻视和忽略这项工作,实际上是一种缺乏科学精神的表现。现在西方的学术著作几乎没有不加上这一类附录的,而中国的学术著作(尤其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里)却连一个简单的索引都不编。我很想借此机会大声疾呼一下:我们实在应当在这方面来一个改革。

不可避免的,Mather的译本也存在某些缺点,这主要表现在译文的准确性上,其中一部分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有偏差,一部分是前人已解决过的问题而译者没有注意到或者已注意到而没有采纳,也有个别的地方是从人而误的。下面分别举几个例子,跟译者Mather教授商榷。

《德行篇》第四十条:“殷仲堪阮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值水俭”Mather译为“he encount-ered a shortageoffoodduetoflood.”今按“水俭”当是旱灾而非水灾。“俭”由俭啬之意转为短缺之意。译文中“flood”应改为“drought”。“受任方州”Mather译为:“Ihaveacceptedofficeinthepresentprovince.”按译者把“方州”理解为“本州”是不对的,后汉以来称刺史曰方伯(古称诸侯之长),因而称刺史所辖之地曰方州。“受任方州”应译为:“Ihaveacceptedofficeasthegovernoroftheprovince.”“今吾处之不易”Ma-ther译为“Atpresentthesituationinwhichwearelivinginnoteasy.”按从上下文看,这里的“不易”是“不改变”,不是“不容易”,全句的意思是说“现在我虽然当了刺史也不改变我的本色。”“尔曹其存之!”Mather译为“Youallshouldpre-seruethisprinciple!”按“存”在这里的意思是默念,不是“保存”的“存”,《惑溺篇》第五条“内怀存想”可证。

《雅量篇》第十五条:“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著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展,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同是一累”Mather译为“Bothwerecontinuallytiredoutbytheirlabors.”今按这里的“累”是“拖累”“累赘”的累,不是“疲累”的“累”。古人所谓“盛德之累”就是这个“累”,实际上是“缺失”、“短处”的婉转说法。因此“同是一累”应译为:“Boththeirhobbiesareburdenstothem.”“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Mather译为:“Hisguestonthisoccasionsighedandsaid,‘Ineverknewhowmanypairsofclogsonewouldwearinonelife-time.’”今按从上下文看来,“未知,生当著几量屐?”应是阮孚的话,而不是客人的话。祖约好财,而料理时惟恐有人看见,可见他的身心已为钱所役,所以好财对祖约而言,确是一累;反之,阮孚虽好屐,但并未役于屐,客人来时,他神色自若,且能慢条斯理地发出哲理性的感叹。祖阮高下,便从这里看出,若把那句感叹划归客人,就未免令人不得要领了。

《自新篇》第一条下半:“(周处)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嗟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句Mather译为:“I’vwantedtoreformmyways,buttheyearshaveal-readysalppedby,andtillnowI’veneveraccomplishedit.”今按周处原话的意思是说自己想改,但又怕年已老大,将来不会有什么结果。译文的意思则是说早就想改,但时间过了很久,至今尚无成效。又“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Mather译为:“what’smore,eventhoughpeoplearedistressedthatyourambitionhasneverbeenestablished,why,indeed,shouldyouworrythatyourgoodreputationwon’tbecomeknown?”按这里“人”是泛指,不是与“周处”相对而言,所以全句应译为:“what’smore,oneshouldbedistre-ssedthathisambitionhasnotyetbeenestabIished;whyshouldoneneedtoworrythathisgoodrepu-tationwon’tbecomeknown?”

《言语篇》第十条:“刘公干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网目不疏。’”刘孝标注:“按诸书咸云桢被刑魏武之世,建安二十年病亡,后七年文帝乃即位;而谓桢得罪黄初之时,谬矣。”Mather于此段译文后用括号注出:(If“EmPerorWu-Ts’ao-Ts’ao”Ts’soissubstitutedfor“Em-PerorWen”inthetexttheanachr-onismcouldbeavoided.)也就是说,Mather认为刘孝标的按语是对的,并暗示正文中“文帝”可能是“武帝”之误,今按《世说》正文不误,刘孝标错了,刘桢答语中的“陛下”是对曹丕称呼其父曹操,并不指曹丕本人。刘盼遂《世说新语笺证》指出:“按正文陛下,盖指魏武,汉晋之间,通以陛下为人臣私言君上之词。史记田儋传》:“田横谓其客曰:‘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淮阴侯列传》:“淮阴侯谓陈曰:‘公,陛下之信幸臣也。言公之叛,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皆其证。公干正谓魏武网目不,自与文帝无与;孝标于陛下之称未,认为公干之斥魏文,因匡临川之谬,失之。”这是很对的,事实上,按情理推之,曹操既然亲自将刘桢判罪,当然,不会再在事后当面去问他:“你为什么不小心遵守法律?”刘桢更不至于胆子大到当面说曹操法网太密。只有作为第三者,而又是刘桢好友的曹丕(虽然文中称他为文帝,其实他那时还没作皇帝)才可能这样发问,而刘桢也敢斗胆发两句牢骚了。不知译者未见刘笺此说(按杨笺已引)还是见而未从。又刘孝标注中“建安二十年”为“建安二十二年”之误,“后七年”为“后四年”之误,盖刘桢死于公元217年,而曹丕于公元221年即位也。此点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已经指出,而译者未采。

《德行篇》第七条:“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细玩文意,季方是把自己比作桂树,而把父亲比作泰山,以桂树之微,焉知泰山之高,所以我不知父亲有功德与无也,但“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一句则直把“家君”比作“桂树”,Mather照原文译为:“MyfatherisliveacassiatreegrowingontheslopesofMt.T'ai.”这样一来,下面就不可理解了。今按王叔岷《世说新语补正》指出曾《类说》引此句作“纪于家君犹桂树生泰山之阿”,《类说》为摘抄,错误正多,当然不能据此校勘,即如此句中“纪”为元方之名,季方名湛,前后也不一,但《类说》所引此句却给我们一个启发,想来原文应当是“吾于家君犹桂树生泰山之阿。”曾引时以名代“吾”,而误作“纪”。这样全段意思就豁然贯通了。因此译文当作:“InComparionwithmyfather,IanlikeacassiatreegrowingontheslopesofMt.T’ai.”

此外,还有几处抄写上的错误,例如《简傲篇》中文标题误作“轻诋”,而《轻诋篇》又误作“简傲”;附录P.674中“Táng-Shihhsu唐诗序,byMaocháng毛苌”,“唐诗”显系“毛诗”之误等等,也是应当于再版时改正的。

上一篇:中秋节搞笑祝福短信祝福下一篇:中秋节英语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