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思考

2024-07-10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思考(通用8篇)

1.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思考 篇一

浅谈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的体会

食用菌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丰富,不仅含有各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治疗高血压的作用,常被人们称为健康食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食用菌栽培学这一课程也变得非常重要。为适应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大多数农业院校相继开设了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培养掌握食用菌基础理论和实用栽培技术的专门人才。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熟练操作技能的实用型科技人才。通过学习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程,学生们能够真正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并且能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解决分析常见的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防治的问题。同时,食用菌栽培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广西的气候条件,湿度和温度条件,选择一些易于栽培的菇类作实验材料。

八十年代初期以来,食用菌栽培做为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在中国得以迅猛发展,食用菌产品曾一度供不应求,卖价不菲。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农村经济发展项目,食用菌又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国内市场要加大宣传力度及产业整合,扩大消费群体,提高消费总量,以拉动生产;对国际市场关键是提高产品各层面质量,以求增加国际市场占有份额。简介1.食用菌(edible fungus):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具体地说,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的类总称。典型品种:在山区森林中生长的木生菌种类和数量较多,如香菇、木耳、银耳、猴头、松口蘑、红菇和牛肝菌等。在田头、路边、草原和草堆上粪、草生菌,有草菇、口蘑等。南方生长较多的是高温结实性真菌;高山地区、北方寒冷地带生长较多的则是低温结实性真菌。生长条件食用菌以其白色或浅色的菌丝体在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场所生长。条件适宜时形成子实体,成为人类喜食的佳品。有些食用菌生长在枯树干或木段上,如香菇、木耳、银耳、平菇、猴头、金针菇和滑菇;有些生长在草本植物的茎秆和畜、禽的粪上,如蘑菇、草菇等;还有的与植物根共同生长被称为菌根真菌(见菌根),如松口蘑、牛肝菌等。以上特性也决定着各种野生食用菌在自然生态条件中的分布。食用营养价值中国的食用菌资源丰富,也是最早栽培、利用食用菌的国家之一。菇类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为鲜菇1.5-6%、干菇15-35%,高于一般蔬菜,而且它的氨基酸组成比较全面,大多菇类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几倍到几十倍。食用菌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常被人们称作健康食品,如香菇不仅含有各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治疗高血压的作用,近年来还发现香菇、蘑菇、金针菇、猴头中含有增强人体抗癌能力的物质。药用保健价值①抗癌作用:食用菌的多糖体,能刺激抗体的形成,提高并调整机体内部的防御能力。能降低某些物质诱发肿瘤的发生率,并对多种化疗药物有增效作用。此外栗蘑中富含的有机硒,可作补硒食品,若长期食用,几乎可以防止一切癌变。②抗菌、抗病毒作用。③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抗心律失常、强心等。④健胃、助消化作用。⑤止咳平喘、祛痰作用。⑥利胆、保肝、解毒。⑦降血糖。⑧通便利尿。⑨免疫调节。

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新教材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栏目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不忘探究,在教学策略上要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重视探究过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从而达到预期目的。根据笔者的访谈调查了解,现在各地中学开设劳动技术课极不平衡、不规范.现行劳动技术教材内涉及的学科广泛,项目繁多,而课程安排的课时数有限.因而有的学校按教材教学,则各项内容只能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更谈不到实践训练;有的学校只选其中的部分内容教学,但由于师资缺乏,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有的甚至以手工制作代替了劳动技术;有的干脆就不安排课时,只做课外活动,随意性强.诸如上述现象导致劳动技术课形同虚设.因此,笔者认

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应进行调整改革,废弃选材面面俱到的思想与方法,各地各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选取其中一二项内容进行较系统、较深入的学习;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校、教师提供学习条件和指导.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建议,在食用菌生产为支柱产业的地方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删除其他项目,集中精力与时间指导学生学习食用菌栽培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而且侧重实践训练,注意选择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品种的内容,甚至可以把课程改为“食用菌栽培技术”.学校应为实现预期目标,在课时、师资、教学方式及实践指导与训练等方面提供保障.

3.1 资源充足,取材广泛食用菌栽培的原料取材广泛,常用的有作物秸秆、果壳、蔗渣、木枝、木屑和畜禽粪便等。从理论上说,凡是纤维素或木质素含量较高,并且不含有毒副产物或抑制真菌生长物质的植物材料,都可以作为食用菌栽培的原料p。甘蔗种植是当地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随着东桑西移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宜州、环江等县(市)大力发展桑蚕业,并且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全区乃至全围重要的桑蚕种养基地,每年均会产生大量的桑秆和蚕沙等副产品(废弃物),它们都是食用菌栽培的良好材料。此外,板栗、油茶及核桃等桂西北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副产物,也可以作为食用菌生产的替代原料㈣I。

3.2不争农时,不占耕地食用菌栽培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而且还可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由资源浪费型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保护区周边社区充足的农村劳动力,也可为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提供人力保障。

3.3技术简明,通俗易学食用菌栽培技术操作简单,上手快,易学易懂,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即能学习掌握。因此,在保护区周边社区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的难度不大。

3.4成本低廉,效益明显食用菌栽培工艺条件要求不高,生产设备可繁可简,规模可大可小,生产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投入少,收益大,是农业生产中的短、平、快项目之一 因此,在保护区周边社区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必将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食用菌的周年生产首先应该考察当地食用菌消费市场,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销对路的品种。然后根据当地气候变化情况。合理搭配高温,中温,低温品种。进行生产,这样就可以实现四季种菇,周年生产。

一、食用茵周年生产思路及模式

多年的食用菌研发实践及调研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少的菇农种蘑菇效益不稳定,个中原因除了市场等不可抗拒的因素以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菇农朋友的生产思路及其生产技术问题。如同做任何事情一样,要从事食用菌生产,也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计划,否则,随大流、挤独木桥,其最终结果即使不错,也不会很理想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之初,在相关市场调研等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理清思路,根据该思路作出严谨的生产计划,并在计划实施之前尽最大可能的提高技术水平,步步相连,环环紧扣,就不易发生所谓效益不稳定的现象。

(一)周年生产的基本思路根据国际国内市场趋势或当地贸易市场所需要的品种、质量以及价位等相关资料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生产的品种,安排最佳生产季节或时间段。基本原则是:首先要迎合市场需求,每次稍有进步但不宜太大;其次具有引导消费、训练市场的概念或意识;第三,尽量不要赶常规生产的大潮,并要有相应的技术含金量;第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原则;最后一点,就是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方向性。在此基础上,再选定具体品种,确定生产季节,做出生产计划以及生产规模等等,然后才是详细实施方案。

(二)主要生产模式

1.多品种组合模式年投料量10万千克以上的生产户,可以采用“周年生产、多品种组合”的生产模式:

(1)出菇时间在12~2月。品种及投料数量为鸡腿菇、姬菇各1万千克,柳松菇、白灵菇、杏鲍菇各0.5万千克。其中鸡腿菇、柳松菇为反季节栽培,其余为常规栽培,均在元旦春节期间集中上市;柳松菇作为引导消费品种。(2)出菇时间在3~5月。品种及投料数量为香菇、平菇各o.5万千克,榆黄菇1万

千克。其中榆黄菇近反季节,平菇为大批栽培的下市阶段,香菇根据市场可鲜售、可烘干。(3)出菇时间在6~8月。品种及投料数量为香菇、鸡腿菇、平菇各1万千克。其中香菇、鸡腿菇均为反季节,可在冷库、山洞栽培,也可就地利用原菇棚配“大棚水温空调”;平菇为高温菌株。(4)出菇时问在9~11月,品种及投料数量为香菇1.5万千克、金针菇、平菇各l万千克。该三个菌株常规栽培大多尚未上市,这是市场空档期。

2.反季节模式年投料量10万千克以上、非常规季节里进行栽培,重点抓住夏季这个大多数人有“投料恐惧”的生产季节。(1)时间段在6~8月,品种及投料数量为香菇3万千克、鸡腿菇1万千克。有条件时可利用冷库、恒温库、山洞栽培,也可就地利用原菇棚配“大棚水温空调器’’进行降温生产。(2)时间段在9~i0月,品种及投料数量为香菇l万千克,杏鲍菇、白灵菇各0.5万千克。有条件时可利用冷库、恒温库、山洞栽培,也可就地利用原菇棚配“大棚水温空调器’,进行降温生产。(3)时间段在12~2月,品种及投料数量为鸡腿菇、榆黄菇各1万千克。利用“大棚水温空调器”进行升温生产。(4)时间段在3~5月,品种及投料数量为香菇1万千克,杏鲍菇、白灵菇各0.5万千克。香菇利用“大棚水温空调器”进行生产;杏鲍菇、白灵菇利用冷库、恒温库生产。

3.单品种周年化生产模式选定一个品种、长年不停的投料播种和出菇,以平菇为例进行说明:(1)时间段在3~5月,栽培菌株及投料量为8359、农科12号等各l万千克。采用“爆发出菇技术”,该季节大批量的季节性栽培产品近下市,以高产优质取胜。

(2)时间段在6~8月,栽培菌株及投料量为高温灰、高温9号等各1万千克,当地市场容纳量大,或距离城市偏近时,可适当增加投料量。在“爆发出菇”基础上,采用“大棚水温空调器”降温,最大限度的减少病虫,提高商品率和商品价值,以高产优质高效取胜。(3)时问段在9~11月,栽培菌株及投料量为8359、农科

12、HP等,各0.5万千克。该季节是市场空档期;其余要求同(2)。(4)时间段在12~2月,栽培菌株及投料量为2006、特抗1号等,各1万千克。采用“大棚水温空调器”升温,以高产优质取胜。

4.菌棒模式该模式的程序相对要简单的多,只需具备一定的发菌培养条件即可进行生产,主要原料应根据接种的品种而定,如接种香菇,需要木屑原料,如接种榆黄菇,则需要棉籽壳等;由于国际市场对我国的香菇菌棒需求量巨大,近年来出口形势一直看好,所以,本文就以出口香菇菌棒的生产为例进行说明:(1)ll~2月出菇,菌株要求低温型,接种时间7~8月。简要说明:50万棒;调配营养;发菌期间采用“大棚水温空调器”进行降温;严格剔杂;尽量后熟培养;转色到位。(2)3~6月出菇,菌株要求中温型,接种时间10~11月。简要说明:20万棒;调配营养;发菌期间采用“大棚水温空调器”进行升温;严格剔杂;尽量后熟培养;转色到位。(3)8~10月出菇,菌株要求中高温型,接种时间5月份。简要说明:30万棒;其余要求同(2)。

二、食用茵周年化生产技术综观时下我们的食用菌产业,尽管生产总量是“天下第一”,但尚未形成周年化生产的气势,大多地方的实际生产,甚至连周年化生产的雏形尚不具备,因此,无论从提高总量的角度,还是从提高农民收入的角度,进行周年化生产是势在必行的,这既是市场发展形势的要求,也是广大农民朋友的希望。食用菌的周年化生产,其中包含设施、设备、反季节栽培技术等等要素,技术含量较高,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系统工程,只不过分散经营显得规模小罢了。

(一)强化环境观念,严格消毒杀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食用菌生产环境的确是每况愈下,诸如污染菌袋、带病菇体以及栽培废料的随丢乱弃,使之成为新的“病源基地”,造成病害频发,并伴发交叉感染,使持续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于基地型生产,我们一直强调环境的改善问题,在无法做到大面积治理的条件下,在基地内可强化消毒杀菌措施:对栽培棚外包括操作场地周边,清理卫生,尤其垃圾需严格清理,并喷洒多菌灵敌敌畏混合液等进行杀菌杀虫,环境差者应连续用药两次;对棚内则使用百病去无踪、辛硫磷等药物,用药后密封菇棚,卷起草苫晒棚以防病菌形成蔓延。

(二)建立种子概念.严防退化老化好种出好苗,道理很简单,近年推出的脱毒菌种,在抗病防病等方面较之传统普通菌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主要特征是脱毒菌种自身不会携带任何病毒病菌,而且,由于在脱毒操作过程中给与的富养水平和温差等锻炼,使得该菌种明显适应性广、抗性强、产量高,可以说,脱毒菌种代表了食用茵菌种的发展方向。

(三)严格预防概念,坚持防治并重“以防为主,防治并重”,首先坚持不带病进棚,即杜绝明显带有病虫害的菌袋入棚;其次,坚持药物预防,第三,使用“大棚水温空调器”对菇棚的温度、通风、水分等实施调控;最后,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等措施,(四)树立营养理念.营养学“木桶理论”原则下,经过长期研究,研制出了“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对于基料营养平衡、健壮菌丝、大幅提高产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加强市场意识,切忌盲从盲动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发挥着牵制或引导作用;作为生产者,应注意进行定向性的市场调研,必要时应向有关专家或业内人士进行咨询,然后再行确定自己的生产目标,千万不要盲从盲动,要想保证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就必须调研市场、适应市场

(六)坚持技术更新。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过技术培训班之类的途径可以很容易掌握技术,多订阅一些农业科技类报刊也可进行学习和更新知识,并能多了解相关信息,对于自己的生产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4 食用菌发展策略探讨

4.1紧跟市场形势,多方吸取资金食用菌的市场形势非常好,将来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营养保健作用的深入了解,我国的人均消费量必将逐年增长,市场需求量也将逐步增大。食用菌产业发展,第一需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采用担保贷款、合资、股份制、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吸取社会资金以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通过积极开拓渠道和多方宣传产业的资源优势与潜力,从而增加产业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

4.2建立研发机构,提高产品质量利用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日资金建立食用菌研究中心,通过科技手段对现有产品的品质、产量进行提升,同时对林区现有自然生长的珍贵品种进行培育,扩大产出。这些珍贵品种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价格都比普通菌类高出许多,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4.3运用科学模式,实行科学管理中条山林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要走“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企业+农户”的产业化道路。山上建基地,选择在交通便利、与原材料供应区距离较短、自然条件适合、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山区。这类工厂本身属于无污染的绿色环保企业,所以山下办工厂,可选择在附近城市,离市场近便于进行质监、质检,运输商品便捷,生活生产条件相对较好。

4.4推行质量认证,强化市场运作1)做好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为产品投放市场铺平道路。2)利用媒体宣传产品品质和对人体健康的意义,把产品包装与宣传做好,挖掘产品与产业的深层文化。3)学习借鉴先进的营销手段开拓市场,创造市场知名品牌。4)在深入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5)坚持以高端品质、适当价位、良好服务、坚实信誉为目标。6)紧跟市场形势,开发优良品种。

2.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思考 篇二

目前岫岩县食用菌产业的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体规模较大, 农民个体生产规模较小;二是缺乏有效的市场意义上的专业协会, 仍处于一种无序化的生产状态;三是市场起伏较大, 农民经营上存在一定的风险。鉴于上述诸多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逐渐淡化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 坚持按照市场规则办事。但政府不是无所作为的,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 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政策, 用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发展生产

目前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 如何用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 在摸索中前进。岫岩对发展龙头企业的重要性已经充分认识到了, 这几年县里积极支持、扶持建立食用菌加工企业, 就是想用龙头企业牵动产业的发展。在对农民的引导上, 岫岩县结合张庄公路沿线设施农业产业带建设, 对食用菌种植设施建设给予补助。对乡镇食用菌市场建设给予一定的投入, 使其市场设施得到完善, 对全县新建的食用菌小区给予补贴和水电路配套。上述各项措施应该是“政策引导”的具体操作。今后在产业发展上, 政府一般不用下达指标的硬性行政命令的方式, 在政策的框架内, 由农民自主决策。

二、大力发展食用菌加工企业, 使“龙头”舞起来

在支持加工企业方面, 岫岩县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建立了一些加工厂, 今后还要加大支持力度。同时也需要加工厂自身增强实力,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经营效益。加工企业一般情况下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尽可能降低成本, 尤其原料成本越低越好, 这与农民想卖个好价钱的愿望是相悖的。如何使企业与农民双方利益结合起来, 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做。

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发挥专业合作社、协会的作用

目前岫岩已经建立了一批专业协会、合作社, 但是这些协会、合作社还不是市场经济意义上的组织, 远远达不到国外专业合作社的水平, 协会、合作社的功能和作用不理想。理想的状况是建立功能齐全、联系紧密的合作经济组织, 通过这些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民联合起来, 组成利益共同体。现在离这个目标还很远, 但岫岩县已有了几个这样的专业合作社或协会, 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四、加大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力度

在目前专业协会组织不健全的状态下, 县涉农部门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 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应该说食用菌生产科技含量不高, 不是什么高尖端产业, 岫岩县有三十多年的食用菌生产历史, 很大一部分农民基本上掌握了种植食用菌的基本技术。但食用菌生产毕竟不是种玉米, 还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技术培训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是必须做的事情。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除作好技术指导服务外, 平时要广泛收集产业发展的各种信息, 力争掌握行业发展的脉搏, 力争站在技术进步的前沿。涉农部门要加强与省、市有关科研院校的联系, 每年定期邀请食用菌专家来岫岩指导, 同时组织技术人员编写制定各种食用菌技术操作规程, 发布实施。另外还要加强食用菌品牌的培育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等方面工作, 通过商标注册、“三品”认证、精细加工、完美包装扩大产品知名度, 并积极争取享受原产地保护的待遇。

3.丰县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丰县;食用菌;产业现状;发展建议

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人工栽培,产量较低,80年代引进袋栽技术后,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通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增加,食用菌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2012年11月丰县被授予“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的称号,2013年丰县一跃成为“全国第三大木耳市场基地”。

一、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食用菌种植初具规模

近几年,食用菌种植发展速度加快,种植面积扩大,品种多样,既有毛木耳、香菇、白色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等常规品种,还有秀珍菇、海鲜菇、茶树菇等珍稀品种。2013年,全县种植面积2875万平方米,年产值达18亿元,实现收入5.7亿元,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拉动人均纯收入增长483元。

其中:木耳年产量3.8万吨,产值11亿余元,约占食用菌总产值的61%;金针菇年产量1万吨,产值8500万元,约占食用菌总产值的4.7%;杏鲍菇年产量1.5万吨,产值6000万元,约占食用菌总产值的3.3%;双孢菇0.8万吨,产值6000万元,约占食用菌总产值的3.3%。

2.食用菌生产工厂化

种植方式以规模种植为主,全县拥有食用菌种植基地20余个,黑木耳种植主要集中于师寨镇、欢口镇和华山镇;双孢菇生产主要集中常店镇;杏鲍菇和金针菇实现了工厂化生产,主要由徐州沃丰食用菌有限公司、徐州茂升菌业有限公司和江苏维维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3.食用菌产销一体化

全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协会40余个,食用菌产品通过简单晒干、分拣、清理、包装后进入市场流通,主要由协会、合作社、企业等对外销往北京、上海、福建、浙江、广东、南京等大中城市,并远销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存在问题

1.技术含量较低

食用菌产业缺少整体行业技术指导,生产和管理技术人员不足,技术含量还较低,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在生产程序、消毒灭菌、农药使用、菌种配方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2.产品竞争力不强

目前丰县销售的食用菌以初级产品为主,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还很少,现有食用菌加工企业以盐渍、烘干、罐头等粗加工为主要方式,在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方面还未能取得大的突破,尤其是在利用高科技开发食用菌保健食品、生物药品等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方面还是一片空白,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3.流通体系不健全

近几年随着食用菌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载体,以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中介组织、加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集散、现货交易为基本流通模式,以原产和初加工产品为营销客体的基本流通格局,专业性的市场尚未建成,严格的市场规则尚未建立,市场行为不太规范,短期行为较为严重。

4.知名度不高

近年来,丰县重视食用菌产品品牌的培育,“同鑫”、“惠丰”、“山河情”等15个食用菌产品通过了省级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其中“山河情”牌毛木耳获江苏省名牌农产品称号。但这些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不高,不能做到以品牌取胜,难以形成品牌优势来推动食用菌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发展对策及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

鼓励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制订产业招商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开发丰县食用菌产业,重点发展设施基地建设和产品精深加工;做好土地流转,建设区域化种植基地;对确立的龙头加工企业给予挂牌重点保护;积极申请国家、省、市相关扶持项目资金用于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

2.强化科技支撑

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与交流,规范栽培品种、改进栽培设备、完善栽培技术和基质循环利用模式,加大食用菌精深技术、储藏保鲜技术、药用功能因子等系列产品研究开发与投入力度。筹措专项资金用于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提高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全力以赴帮助农民发展壮大食用菌种植,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实施标准化生产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快速地让群众掌握标准化无公害栽培技术,并自觉地实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大力开展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食用菌质量检测体系,做到有固定检测地点、有检测仪器和手段、有检测人员、有检测台帐。

4.培育龙头企业

建立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品质冻干产品、干片产品、罐头食品、速冻产品、方便食品、即食食品和调味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形成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尽快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公司,使其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

5.加快市场建设

加强规划与指导,把食用菌市场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于倾斜,为食用菌流通提供信息等社会综合服务,大力发展食用菌现代物流,从而积极培育市场流通体系,推动食用菌行业加快发展。

6.培育知名品牌

通过产品深加工,使现有的品牌产品形成从初级到精深加工的系列化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强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使现有品牌成为知名品牌。争取一批食用菌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争取若干产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7.开展菌文化建设

4.食用菌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篇四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种植专业学生选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重点讲授黑木耳、香菇、榆黄蘑、滑菇、平菇、杏孢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同时从食用菌的生产方案设计、菌种的培养、配方、接菌、田间管理、杂菌污染的防治、害虫的防治、采收等各个环节做出详细的介绍,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二)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较为全面的介绍食用菌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栽培技术,从而为广大学生和食用菌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借鉴。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兼顾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的教学需要,以典型食用菌为主,适当介绍一些新的食用菌品种和新的食用菌栽培新技术。要运用微生物学知识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服务于食用菌栽培的生产实践。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食用菌的概念与分类。

2.重点掌握黑木耳、香菇、滑菇、平菇、金针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

3.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具有食用菌栽培专业技能。2.具有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技能。

3.具有食用菌管理技术和收获贮藏的技术技能。4.具有食用菌加工技术技能。

三、教材 推荐使用教材: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推荐参考书目: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版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0版、课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 论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的概念及食用菌名称的演变。熟悉:食用菌的价值及与农业的关系。

了解: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及毒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的概念

一、食用菌的概念

二、食用菌名称的演变 第二节 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第三节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一、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二、食用菌的药用价值 第四节 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 第五节 毒菌

第一章 食用菌学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的形态结构;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熟悉: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菌种的保藏方法。了解:食用菌的分类地位;食用菌的生活史。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一、菌丝体的形态结构

二、子实体的形态结构

三、食用菌的分类地位

第二节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与生活史

一、食用菌的生长

二、食用菌的生活史

三、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第三节 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

一、食用菌的营养类型

二、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 第四节 菌种保藏

一、菌种的保藏方法

二、菌种退化的原因和复壮措施 第二章 菌种的制作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技术。熟悉: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了解:液体菌种。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一、培养基的制备

二、母种的转接

三、组织分离

四、孢子分离 第二节 原种的制作

一、谷粒原种

二、棉籽皮原种和锯木屑原种 第三节 栽培种的制作

一、栽培种培养基的制备

二、接种与培养 第四节 液体菌种

第三章 木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教学要求

掌握:香菇和侧耳的栽培技术。

熟悉:黑木耳、银耳和金针菇的栽培特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香菇

一、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香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侧耳

一、侧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侧耳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 黑木耳

一、黑木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黑木耳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 银耳

一、银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银耳的栽培技术 第五节 金针菇

一、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金针菇的栽培技术 第四章 草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教学要求

掌握:双孢蘑菇和草菇的栽培技术 熟悉:鸡腿菇的栽培特点。了解:竹荪的栽培特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双孢蘑菇

一、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草菇

一、草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草菇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 鸡腿菇

一、鸡腿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 竹荪

一、竹荪的生物学特性

二、竹荪的栽培技术

第五章 其它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简介 教学要求

掌握:白灵菇和杏鲍菇的栽培技术。熟悉:茶树菇、灵芝和猴头菇的栽培技术。教学内容

第一节 白灵菇

一、白灵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白灵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杏鲍菇

一、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杏鲍菇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 茶树菇

一、茶树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茶树菇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 灵芝

一、灵芝的生物学特性

二、灵芝的栽培技术 第五节 猴头菇

一、猴头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猴头菇的栽培技术

第六章 食用菌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教学要求

掌握:竞争性杂菌及其防治。

熟悉: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方法;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了解:真菌性、病毒性、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一、竞争性杂菌及其防治

二、真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三、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四、病毒性病害及其防治

五、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一、昆虫类害虫及其防治

二、食用菌害螨及其防治

三、食用菌线虫及其防治

四、软体动物及其防治

第七章 食用菌产品的储藏及加工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产品的初级加工技术。熟悉:食用菌产品的储藏保鲜技术。了解:食用菌深度加工技术。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产品的储藏保鲜

一、冷藏技术

二、低温气调储藏技术

三、辐射处理

四、减压储藏

五、速冻加工技术

第二节 食用菌产品的初级加工

一、盐渍技术

二、糖渍技术

三、干制技术

四、罐藏技术

五、冻干加工技术 第三节 食用菌深度加工

一、食用菌糖果与休闲食品加工

二、食用菌饮料加工

三、食用菌浸膏、冲剂加工

四、食用菌调味品加工

五、食用菌美容化妆品加工

六、食用菌保健药品加工 第四部分 实验指导

一、实验条件与要求

二、实验内容

实验一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二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

实验三 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 实验四 食用菌的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 实验五平菇栽培技术 实验六 香菇栽培技术 实验七 金针菇栽培技术 实验八 木耳栽培技术 实验九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实验十 白灵菇栽培技术 附:实验一到实验六为必做实验 附录:

1.常用母种培养基配方

5.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思考 篇五

作者简介:邓玲姣(1966-),女,广西全州人,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生物专业,研究生学历,教授,从事食用菌栽培和教学研究。

《食用菌生产技术》是农业高职院校种植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但在教学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内容没有完全摆脱学科理论体系;②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体系脱节;③实训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工作过程,缺乏职场条件与氛围;④教学方法滞留于传统;⑤教学评价的单一性突出,试卷或作业就是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学生在校学习找不到与未来工作之间的直接关联,毕业来到企业,面对一个个生产项目,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导致学校教学和未来就业严重脱节、衔接困难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本课题组于向广西教育厅申报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并获批准。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设计[1],使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设计食用菌菌种场、食用菌栽培与加工场并掌握相应岗位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因此,我们做了下面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尝试。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设计理念:根据食用菌生产和加工行业和课程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2]。设计思路:《食用菌生产技术》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职业能力核心课,也是种植类专业的拓展课。通过调查分析广西食用菌行业的现状、用人需求情况和食用菌行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研究、提炼、归纳和演绎出食用菌生产技术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按食用菌生产典型工作项目重新分类,构建模块,构建适应食用菌生产技术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探索一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组织行业专家反复讨论、论证、修改。

二、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培养目标定位:《食用菌生产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是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也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有国家职业技术资格高级食用菌工及技术主管的水平,并能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能胜任食用菌菌种制作、菇场建设、养菌和出菇管理、食用菌加工等岗位工作。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具有生产食用菌的基础知识;掌握食用菌消毒灭菌方法和基本操作;掌握食用菌栽培流程和病虫害防治方法;认知食用菌保鲜与加工方法。(2)职业能力目标。具有识别主要食用菌品种能力;具有熟练制作菌种技术;具有菌种场设计、规划和日常管理的能力;具有菇场(菇房)设计、规划和日常管理的能力;具有当地主栽品种的生产管理能力;具有制定当地主栽食用菌品种周年生产计划的能力;具有组织、实施年度生产计划的能力;具有识别和防治食用菌常见病虫害的能力;具有合理采收和采后处理的能力;具有评定产品质量能力;具有食用菌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职业素质目标。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等;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信息查询、收集与处理能力等[1]。

三、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对广西食用菌行业职业岗位的调研和实际典型工作任务的筛选,共设计“生产食用菌基础”、“菌种制作技术”、“木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草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珍稀食用菌生产技术”、“药用菌生产技术”、“食用菌周年生产与综合利用”、“食用菌病虫防治技术”、“食用菌产品的采收与加工技术”9大学习情境23个工作项目,筛选出42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3],并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教材,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构,注重理论与实践、技能与态度的综合,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4]。

四、教学实施及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主要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实施包括:教学准备、提出任务、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教学评价、总结六个步骤,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六步教学法的原则,进行项目教学的实施。以学习情景3“木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中的项目八“平菇生产技术”为例说明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如表2。

我们的教学实施方案将理论、实践与职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业和就业能力等基本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完成复杂任务(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讲述法、项目法、任务驱动法、实践操作法、多媒体教学法、旋转木马谈话法、卡片复习法、小组扩展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课程评价和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模块式是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灵魂所在。研究设计出全面的模块评价表,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结合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本课程考核采用职业素养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成性(过程)考核占总分的60%,终结性考核(期末应知理论考试)占总分的40%,见表3。

六、课程教学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和实践,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学习兴趣(提高75.0%、降低1.8%、不变23.2%)。(2)课堂互动(提高70.0%、降低2.5%、不变27.5%)。(3)自主学习(提高60.0%、降低3.6%、不变36.4%)。(4)科学研究(提高64.0%、降低4.2%、不变31.8%)。(5)技能掌握(提高80.0%、降低0%、不变20.0%)。(6)知识掌握(提高73.0%、降低3.5%、不变23.5%)。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果显著,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能力明显增强,适应期明显缩短。学生种的灵芝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获得优秀学生技能作品三等奖。学生每年参加学院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100%,比以前提高几个百分点。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了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尝试了多种“教学做用”相间、教学互动的一体教学方法,创新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设计出全面的模块评价表,实现了“基于职业胜任”的教学评价。课程定位准确、教学目标明确。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整合设计能力,达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凤菊,刘纪新,董丽,等。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课程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3 )。

[2]邓玲姣。基于项目教学《植物及植物生理》课程模式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6 )。

[3]振祥,张胜。食用菌栽培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6.富硒食用菌种植技术 篇六

硒(Se)是人体内的高效氧化剂,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等多种生物学功能。1973年,WHO和国际营养组织确认它为人体和动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全世界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硒缺乏的问题,通过生产富硒农产品可以使该问题得到解决。早在1984年,芬兰就已利用含硒酸钠的肥料生产谷物并取得成功。90年代初,我国各地也陆续开始富硒农产品生产。由此,富硒农产品生产经历了一个从低效分散到高效集中的过程。目前我国富硒农产品已初具规模,主要有富硒食用菌、富硒稻米、富硒茶叶等30多个品种。其中,富硒食用菌的发展有着明显优势。

1、富硒食用菌的优势

大部分食用菌都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对其进行富硒培养,生产出的食用菌将兼具自身和硒的优良效用,成为保持人体健康的高效农产品。大量研究还表明,食用菌通过富硒栽培后,其自身药用活性物质水平呈现增高。如,赵雷等研究发现硒可以明显提高灵芝中多糖、蛋白质以及氨基酸的含量,但并不改变灵芝蛋白质的分布和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组成配比,铜和钼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有一定量的增加。孙娟等发现硒还可以同时提高菌丝体的灵芝多糖和灵芝酸含量,添加40 mg/L亚硒酸钠培养,灵芝多糖含量比对照提高42.3%,灵芝酸含量比对照提高10.6%。在富硒培养对金针菇、茶树菇等食用菌的影响研究中,硒不仅能够缩短金针菇的生长周期,而且能够增加其生物量;硒能促进茶树菇菌丝多糖及维生素C含量的提高、脂肪含量下降。

另一方面,国内外已开发的诸如富硒茶叶、富硒稻米、富硒水果等农产品存在发展限制。其一,受到富硒地域限制且硒转化效率没有食用菌高;其二,会因为土壤中的有机质,使得胶体矿物质与硒结合,从而影响硒的植物吸收和富集。如,当土壤酸度偏高时,硒就很难被植物体吸收。再则,硒常以硒蛋白、硒多糖等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比起农作物,食用菌可利用低廉的原料进行栽培生产,不受富硒土壤的地域限制,同时其菌丝和子实体的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均较高,可以实现有机硒的大量富集。

2、富硒食用菌的功效

食用菌中的硒是以硒多糖、硒蛋白及硒核酸为主要存在形式。硒多糖及硒蛋白均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病毒、增强动物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其中硒多糖能够抵抗其他金属中毒,而硒蛋白参与构成硒酶的活性中心,能够维护肌肉正常功能,参与炎症调节,预防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等症。硒核酸(Se-tRNA)则主要是对某些信使核糖核酸(mRNA)翻译蛋白质的过程有特定的促进作用,从而调节生物整体代谢。目前市场上已有大量富硒多糖、富硒蛋白、富硒核酸类食品、保健品及药品,对人体健康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食用菌富硒的栽培

3.1、食用菌富硒栽培的多种方式

目前,国内外已对多种食用菌进行了富硒栽培研究及生产,诸如:金针菇、平菇、灵芝、猴头菇、木耳、香菇、茶树菇、秀珍菇、鸡腿菇等。由于不同食用菌对硒的耐受力和富集力不同且差异较大,所以在生产中常常根据品种的特性进行硒的添加。通过综合考虑硒的添加方式、生产方式、添加量、菌体(丝)产量、富集力、回收率、生产成本和安全性,来确定具体菇种的生产方式。

常见的硒的添加方式有:安徽硒无忧农业土伯有机硒肥实现转化或以天然富硒原料(杂木、麸皮)作为培养料进行栽培。后者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所在,尤其是在富硒地域利用天然的富硒原料、土壤、水进行栽培,具有可持续性、自然特性好、成本低的特点。如:利用富硒大豆进行灵芝菌液发酵;利用富硒原料对香菇、平菇、姬菇进行栽培研究,发现栽培基质含硒量与栽培所得食用菌含硒量成正比。

在生产方式的选择上,通常为液态发酵培养和固态基料培养两种,发酵生产是目前富硒培养的主要方式。发酵生产有周期短、产率高、富集条件易控制等优势,所以众多的食用菌生产厂家均采用此种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相应的发酵条件的摸索也较多。

4、富硒食用菌的复合产品研发

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富硒食用菌产品,涉及富硒香菇、富硒花菇、富硒灵芝、富硒黄丝菌、富硒灰花树等,还有许多富硒食用菌切片、精粉、硒多糖、硒蛋白及一些复合产品。

富硒食用菌复合产品的研发受到关注。康德灿等研发了金针菇富硒薜荔汁及杏鲍菇薜荔汁复合饮料。吴俐等用富硒食用菌粉制备富硒猪肉脯。在众多的复合产品中,灵芝由于其颇高的药用地位而受到了青睐,富硒灵芝茶、富硒灵芝酸奶、富硒灵芝挂面等多种产品相继研发并面市。如,田广文等以富硒灵芝和茶叶为原料,发酵制得风味独特的保健饮料,毛建等以豆奶和富硒灵芝液为原料,研发出发酵型酸豆乳饮料,刘俊华等以富硒灵芝、米醋和纯净水为原料,按9:10:81的配比,获得一种口味好且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的富硒灵芝醋饮料。

7.食用菌栽培的人身安全防护 篇七

1.1 食用菌固体培养基制备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防护

熟料栽培食用菌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对培养基进行常压或高压灭菌, 达到无菌条件才能实现食用菌无污染栽培, 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但是在培养基制作过程中, 常压灭菌也好, 高压灭菌也好, 都需要长时间持续达到相应的灭菌条件, 才能达到灭菌要求。对于常压灭菌来说, 一般需要100℃条件下持续8h以上。这个温度持续时间较长, 对于灭菌操作技术人员来说, 除了需要注意控制灭菌条件外, 还需要注意与灭菌设备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以防被热气伤到或是接触设备而烫伤。在控制火力过程中, 一定要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避免火灾的发生。高压灭菌时, 母种培养基灭菌时间较短, 一般为20min左右, 原种及栽培种灭菌时间相对较长, 以段木灵芝栽培为例, 原种及栽培种灭菌时间均需要121℃高压灭菌2h[2]。因此, 在使用高压灭菌设备时, 为了防止设备工作过程中出现故障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一定要检查高压灭菌设备的使用条件是否达到, 例如, 锅内的水量是否达到使用标准线, 安全阀是否能正常工作, 排水阀是否处于关闭状态, 排气阀是否处于关闭状态, 液晶显示或高压仪表是否工作正常等, 这些因素都需要认真检查后, 才能接通电源, 否则, 高压灭菌一旦出现重大故障, 往往给操作人员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和损失。

1.2 食用菌液体培养基制备过程的人身安全防护

工厂化生产食用菌过程中, 液体培养基制备多用发酵罐进行大量生产。液体发酵罐的操作相对来说较复杂, 多个管路需要不断的切换操作, 才能完成灭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除了小心发酵罐底阀和接种阀是否处于相应的工作状态外, 还要注意蒸汽发生器的水量和补水泵是否工作正常, 另外, 还要注意空气压缩机及其管路等, 这些细琐的操作过程都需要操作人员与操作设备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否则极易产生烫伤。因此, 在液体培养基制备过程中, 需要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与控制, 一旦发现问题, 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 将损失降至最低。

2 食用菌接种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防护

2.1 接种过程中紫外线的安全防护措施

食用菌接种过程中, 需要用紫外灯发身的紫外线对接种器具及空间进行紫外灭菌消毒, 然后再进行接种操作。由于紫外射线对人的皮肤伤害较大, 长时间处于紫外线照射下, 对人体的伤害不言而喻。因此, 在使用紫外灯时, 不需要其它种类的光源, 照射时间在15~20min左右即可, 关闭紫外灯20~30min后再开启照明灯进行接种工作。紫外灯开启时间过长, 会在接种区间形成高浓度的臭氧, 刺激人的眼睛、皮肤、呼吸道等器官, 并引起头痛、胸闷、眩晕等不适症状。另外, 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 不可直接观视紫外灯, 以防对视神经产生伤害。

2.2 接种过程中酒精灯的安全使用措施

酒精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品, 在食用菌接种过程中, 需要近火源进行接种操作, 同时, 需要应用75%的酒精进行手部及器械的表面消毒灭菌。因此, 在接种过程中, 要格外注意酒精的使用安全。酒精擦试手部及腕部后, 不可马上进行近火源操作, 擦试的过程中, 需要远离点燃的洒精灯, 以防手部酒精被点燃, 由于操作的过程中是在超净工作台上或接菌箱中, 只有手部在内部操作, 一旦发生意外, 酒精燃烧时, 不要慌张, 迅速抽出手, 用布或其它物体包裹手隔离氧以灭火。如果工作台起火, 迅速打开工作台, 用湿布将其盖住, 并迅速熄灭酒精灯。

3 食用菌养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防护

食用菌接种后, 需要移进养菌室内进行养菌管理, 促进菌丝快速生长。在进菌前, 需要对养菌室进行消毒灭菌, 此时, 多用化学药剂如甲醛与高锰配钾配比进行气雾熏蒸或是其它的化学药剂进行室内消毒。操作人员一定要掌握好气雾消毒的技术要领, 精准配备消毒液的比例, 做好人身防护, 减少皮肤暴露在消毒液或气雾中的面积和时间。另外, 应用甲醛时, 要特别注意甲醛与高锰酸钾的先后顺序, 以防产生不必要的意外, 损害操作人员的人身健康。

4 食用菌出菇管理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防护

食用菌出菇管理期间, 为了获得高产, 需要对食用菌菌袋进行特殊处理, 如打孔、环割、脱袋或半脱袋等处理, 此时, 常常需要用到专业的食用菌打孔机或环割机等设备。机械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改变了食用菌生产以劳力为主的现状, 加快了食用菌出菇前预处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整体一致, 是规模化食用菌生产的重要措施。在这一过程中, 电力事故预防、机械挤压事故预防成为人身安全防护的主要控制点。例如木耳打孔器的打孔部分由多个针状轮组成, 将木耳袋放入其中, 在机械动力可电力的控制下, 木耳袋排出后, 周围就会有无数个排列整齐的孔洞, 此种孔洞对于提高木耳产量, 降低采收难度, 提高耳片质量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木耳的栽培量目前极大, 机械打孔量不言而喻, 操作中不可大意, 否则操作人员的衣服、手套会被带动打孔器中, 严重者将人体一部分挤压或打碾粉, 后果不勘设想。因此, 在预处理过程中,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工作, 提高防触电、防机械损害的意识, 保护好自身的人身安全。在食用菌出菇期间发生虫害时, 就要采取灭虫措施, 以降低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例如食用菌专用灭虫器, KPB10-1 (防水型) [3], 采用的就是电力控制, 这无疑需要食用菌栽培人员的精准操作, 才不会产生意外事故, 因小失大。食用菌栽培中的机械设备还有很多, 都需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 才能在收获中没有遗憾。

此外, 在出菇期间, 为了提高产量喷施药剂, 为了降代污染率喷施药剂, 为了防治虫害病害喷施药剂等措施常被采用, 因此, 食用菌栽培人员无论是在配药还是喷药过程中, 都要做好防护工作, 尽量减少外露皮肤, 事后尽快洗手, 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从而降低药害的发生率。

5 食用菌成熟期的人身安全防护

食用菌成熟期会弹射出孢子粉, 孢子粉虽然本身无毒, 但它极小, 随空气飘浮, 直接吸入人体支气管然后进入肺部, 会导致肺部发生病变, 即人们常说的孢子粉过敏。其症状因人而异, 一般表现为支气管疼痛、咳嗽、痰多、胸痛、发烧等, 个别的还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鼻炎患者偶尔会发生严重现象。可见, 不同体质的栽培人员, 对于孢子粉的自身反应不同, 需要加以重视。因此, 需要酌情考虑提前采收或是进行孢子粉收集, 加强室内或棚内通风, 或者更换产孢子少, 释放机制弱的品种来代替常规的栽培品种等等措施来加强栽培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护。

6 总结

食用菌栽培的全过程中, 人身安全防护问题不可小觑, 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规程的规定进行标准操作, 不可大意, 这样才能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 即提高食用菌的产量与质量, 又能保护自身的人身安全, 在经济增长中收获喜悦。

参考文献

[1]王发禄.食用菌生产者自身安全防护的几个问题[J].中国食用菌, 2013, 32 (5) :75-76.

[2]李为民, 刘杰, 张九玲等.小袋段木灵芝高产栽培技术[J].食用菌, 2013, (05) :52-53.

8.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篇八

1.1 食用菌液体培养法的起源与发展

食用菌的液体发酵是在抗生素发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7年美国的汉姆非特(Humfeld H)首先提出了液体培养法生产蘑菇菌丝体。1948~1954年他们选出了适合液体培养的蘑菇菌株。1953年美国人布洛克博士(S.S.Block)用废柑汁深层培养出了野生蘑菇。1958年沙克斯(Szuecs J)第1个在发酵罐内培养出羊肚菌菌丝球。日本的杉森恒武等于1977年用1%的有机酸和0.5%的酵母膏组成液体培养基,取得大量香菇菌丝体。从此,食用菌的培植开始从农业生产跨入了工业生产的领域。

2 液体培养技术制备食用菌菌种的优势

2.1 生产周期短

制备液体菌种一般只要5~7d,周期短,速度快。而培养1瓶固体栽培菌种需要30d左右,仅发菌时间就比固体菌种减少了1/2以上。此外,用液体菌种作为母种或原种来扩大培养原种或栽培种时,也要比采用固体菌种快得多。一般液体种要比固体种提前成熟10~20d。因为液体菌种有流动性,各个菌丝球和菌丝片断可以流散在不同的部位萌芽,发育点多,内外上下一起长,6~12h菌丝萌发,15~20d可长满栽培袋,大多数品种10多天就可出菇。

2.2 菌龄一致

由于固体菌种是靠接种块上的菌丝体蔓延长成的,这样不仅培养菌种的速度慢,而且处在菌种瓶(袋)上部和下部的菌丝体菌龄差异较大,一般要差20~30d,往往当下部菌丝体刚长到瓶(袋)底时,处在接种处的上部菌丝体就接近老化。而液体菌种则生长发育均匀一致,菌龄整齐,液体发酵5~7d时的菌丝体正值旺盛生长期,接种后萌发快,菌丝活力强,发育健壮。用其拌料栽培,其菌丝生长速度较一致,现蕾及出菇时间一致,便于管理、采收与加工。

2.3 接种简便

流质状态的液体菌种还便于接种工作的机械化、自动化,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更适合食用菌的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并且液体菌种萌发速度超过了杂菌滋长速度,杂菌几乎没有滋生的机会,因此克服了杂菌污染的技术难题,保证了产品质量。

2.4 降低成本

采用三角瓶或发酵罐生产液体菌种,产量高,原料便宜,成本不到固体菌种的1/3。同时,由于其生产周期短,不使用菌种瓶,可省去装瓶、挑弃污染瓶、接种、挖瓶等繁杂工艺,节省了劳力、电耗和空间。

2.5效益显著

液体菌种的生产厂房面积小,生产效率高,易进行自动化控制,产品质量稳定,产品易于提取和精制,使得质量与产量明显高于传统的生产方式,经济效益显著。

3 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3.1 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液体发酵食用菌菌丝体的营养成分,无论是蛋白质、氨基酸,还是维生素的含量,都类似于子实体。目前食用菌液态发酵正在大量研究开发中,由于用工业化液体发酵来生产食用菌蛋白质,要比饲养家禽或家畜来获取蛋白质的时间短、效率高、成本低。因此,食用菌的深层发酵在食品工业方面将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3.2 生物医药产业上的应用

食用菌在深层培养过程中会产生多糖、生物碱、萜类化合物、甾醇、酶、核酸、维生素、具抗生素作用的多种化合物以及植物激素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分别具有对心血管、肝脏、神经系统、肾等人体器官的防病治病作用以及抗癌、消炎、抗衰老、抗菌、提高免疫力等功效。目前,许多液体发酵的食用菌菌丝体可用于制药,对于那些在人工栽培条件下不易形成子实体或者其菌丝体与子实体含相类似有效成分的覃菌,可以利用发酵产物代替子实体。现在,我国市场上供应的食用真菌药物,如蜜环片、灵芝菌片、宁心宝胶囊等均已采用液体发酵菌丝体制造。

3.3 其他行业上的应用

液体发酵形成的菌丝体以及含有多种代谢产物的发酵液,是上等的饲料,一般作为蛋白质原料加入到饲料中,具有易吸收、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将是动物饲料中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4 结论

上一篇:林权纠纷调解工作方案下一篇:描写冬的作文500字左右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