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读后感

2024-08-04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读后感(共12篇)

1.《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读后感 篇一

班主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我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先后接过三、四个班级。每个班级的特点各有不同,每个学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无论是那个班级,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留给我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因为这是管理好班级的前提,教育好学生的首要条件。

我一直认为班主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多方面的,不是一个应是几个。在学习中,老师与学生是师生的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中,老师与学生是亲人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要像妈妈一样关心呵护学生,问寒问暖,体贴入微;在社会中,老师与学生是朋友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能理解学生,为他分享快乐和痛苦。

这是我在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工作时,得出的一点结论。之所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还要从一件小事说起。那是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级。这个班级的特点是学生的素质不是很高,缺乏组织纪律观念,我行我素是每个人的做事特点,学习意识缺乏,成绩不是很理想。在接到这个班时,我按照以往的惯例对班级学生的状况进行了调查,针对学生的现状做了具体的措施,主要的办法就是以“严”为主。因此,在班级时学生经常看到的是我严厉的面孔,听到的是严肃的语言,学生也就不敢在我面前有说有笑,最重要的是不敢放肆。就这样,他们在我严格的要求下努力学习。班级每天都非常平稳,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就是打架骂人这样的事都很少见。我在学生的眼里就像是一位“母夜叉”。这种认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占据了很长的时间,终于有一天,学生对我的认识改变了。那是我们学校组织的一次春游,去动物园游玩。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是一个比较大的动物园,我们进园后一直再走很少休息。快到中午的时候,动物园有一项活动“动物大巡游”,就是很多动物在驯兽师的带领下围绕主要道路走一圈。我们选择好最佳的位置以便观看。为了让学生都能看到并注意安全,我让他们坐在道牙子上,并尽量紧凑一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可爱的动物。这时,我班的文娱委员突然说了一句话:“老师,你为什么在学校对我们那么严厉,这时对我们这么好呢?”听了她的话,我回答说:“在学校要学习,学习上不能马虎,这里我们是来玩的,你们都是我的孩子,我当然要关心。”

这次春游后,学生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他们不再是像以前一样被动的接受我的教导,而是主动学习,并且将班级看成是自己的“家”。

经过这件事我深深的反思,作为教师一定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并且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用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班级,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2.《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读后感 篇二

1. 厘清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偏见

当前, 很多人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存在片面、教条的理解, 我们实有必要对这些观点纠偏扶正: (1)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同于“教师中心论”而学生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 以致整个教学只是围绕教师来进行。其实教学实践并非如此, 教与学是并存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任何教学都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教师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2)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简单理解为只管教、不管学。事实上,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已经包含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不然就无所谓教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任意的, 学生是教师主导的出发点、落脚点, 教因学而存在, 教得如何也要由学生学习的效果来评定; (3)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同于教师“注入式”的教, 认为学生是“器皿”, 向这些“器皿”中注入多少、注入什么由教师决定, 这种理解是机械的。学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自己思想的个体, 学生学习是能动的过程,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都要通过学生独立个体的筛选、中转才能发生作用。

2. 对“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的偏颇认识

现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被对仗使用, 人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 但在这里确实潜藏着不少问题, 使人们认识上产生混乱, 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很多偏差。可以把对师生关系的片面认识归纳为两种倾向。

第一种倾向不妨称为“极端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对立起来, 认为二者是矛盾的双方, 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他们认为教师主导作用若得以发挥,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受到抑制, 学生要发挥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减弱。《新课标》理念提出:“要开放课堂, 以学生的自主、健康、充分发展为核心, 以开放性的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来达到教学目标。”在此背景下持“极端论”者便妄下断言, 认为教师主导就是强制与灌输, 学生就是依附、顺从,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 教师鹤立鸡群, “主导”变成权力支配性的“全导”, 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排挤、弱化。而所谓的学生主体, 就是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 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活动中。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就削弱主导作用, 完全根据所谓的学生需要和兴趣安排教学内容, 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 只要学生露出笑脸, 玩得开心, 就达到目的, 致使田径———运动之母, 在体育课堂上近乎销声匿迹, 一些人竟然宣称这些项目枯燥无味, 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并顺理成章地以“放羊式”或“点水式”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放任自流”曲解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结果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如黄小平所言“体育课成了游戏课”[1]和夏立君看到的“整节课看不到教师的示范如今已是正常现象”[2]的问题, 从而产生了教学质量不断下降的危机。但试想:如果一味放纵, 就没有收获, 没有收获就没有自由, 没有发展, 作为有思想的人会喜欢这样的课吗?

另一种倾向可以称为“结合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数量相当多, 他们强调为了确保体育教育利益, 发挥师生“双主”作用, 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者都不能偏废[3]。虽然这种说辞看似周全, 故而能够左右逢源, 进退自如, 但实际上仍无法给那些对师生关系处于混沌状态者以明晰的把握尺度, 最终仍然同样落入“学生主体”的旋涡之中, 所以不能够很好地指导和解决人们认识上的迷茫与困惑, 也无法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不具有任何实效。

3. 正解“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问题

主体在《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事物的“主要部分”或者是“大多数”, 虽然学生人数多, 但教师兼顾“传道授业解惑”等多种角色, 还要钻研教材, 钻研学生, 设计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数量比起学生是不多, 但在教学的质构上, 却占重一半。同时, 在哲学上主体是相对客体而存在的, 反之亦然, 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在知识传习过程中都有一个主体和客体的角色转换过程, 从教师教的系统来说, 教师是主体, 学生是客体;从学生学的完整系统来说, 学生是主体, 而教师则成了客体。那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对应使用是否合理?结果显而易见。那在课堂教学这个大背景下到底谁是主体呢?如若最终无法定夺哪一方是“主体”或者“双主”, 那对师生关系的持久争论又有何意义呢?不但问题没有辨析清楚, 还会使人在认识上落入模棱两可浑浑噩噩的境地, 这样不但无助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把握, 还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所适从。哲学家萨特曾精辟论断:“当一个人与另一人发生关系时, 他们之间不可能是互为主体的关系, 而只能是主从关系。”[4]无论怎样进行教学改革,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都是无法撼动的,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演讲的内容可以从印出来的文字中看到, 但是, 印出来的文字却无法反映出演讲时的一切。在演讲中透过音调、手势以及精辟透彻的分析, 于无意间造成一种气氛, 而这种气氛只有透过说出来的话以及在演讲中———不可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讨论中———显示出来。有些隐藏着的东西, 只有在气氛的激促下, 教师才会讲出来。”[5]

经验证明, 在教学系统中, 不讲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完全可以的, 不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却根本不行, 因为主导作用意味着启动、指向、激励、维持、调控等一系列教学功能, 在教学中是最不可弱化的因素[6]。尤其体育课上学生学习的是以运动技术为主的操作性知识的学练, 每一项运动技术方法, 一般都是人们在体育活动实践中反复探索而创设出来的, 具有高效运动潜能的特定人体活动程序, 其规格以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和遵守人体自然运动规律为尺度, 所以运动技术的形成是靠后天习得, 而非自然而然形成的。所以体育教师对运动技术的示范、纠错等显得尤为重要。运动生理学表明, 任何运动技术的习得和形成都需要人体多种感官协同完成, 如果在学练过程中形成错误动作的动力定型, 则很难改正。心理学试验也表明, 动作记忆保持比知识记忆更长久。

4. 结语

毋庸置疑, 好的教育是一个健康的教育, 学校体育也不例外。体育教学的本然之意就是通过学练正确的运动技术, 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强身健体。但如果体育课堂上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减弱而使学生掌握错误的技术动作, 并形成动力定型, 致使身体某部位出现运动损伤, 这符合现代教育“健康第一”的宗旨吗?因而, 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黄小平.实施新课标教改中的误区与对策[J].体育教学, 2004, (6) :6-7.

[2]夏立君, 陆汉.对体育课改“盲点”与“误区”的思考[J].体育教学, 2004, (5) :48.

[3]黄平波.学校体育异化现象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8, (2) :89-92.

[4]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部.超越、挑战与应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5]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 1991.

3.教师的素质与学生认同的关系 篇三

关键词:教师;学生;关系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情感,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还要把两者的主动性恰当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被学生认同和接纳,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现自己劳动的目的。

作为一个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尊重,并在最大程度上认同并接纳,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呢?本人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启发,试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教师应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

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也是教师得到学生尊重、认同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作为一名普通的初级教师,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下列三个组成部分。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这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比较系统而透彻的理解。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①这是不行的,这个教师也不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纳,更谈不上尊重。

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还必须“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然是全面的,教师只有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才能获取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如果教师无法掌握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即不具备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就难以取得学生的认同。

3.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教师仅仅有了广博的知识是不够的,他还要善于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自己会学习。要善于“科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修养。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教育学生等等。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教师素养时断言:教师不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在教育工作中就会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样,辩不明方向,达不到目的地。教师如果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武装,就难以理解和解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难于取得学生的认同。

二、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成功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教育能力强的教师自然容易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同。教师的能力结构至少包括下面几个组成因素。

1.了解学生的能力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善于了解学生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任务,实现教育目的所必备的重要教育才能。经常了解和掌握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情况,对于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教师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并预见教育行为的后果。一个教师,即便掌握了广博而深厚的基础知识,如果不注重对学生的研究,不注重对教育方法的选择,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

2.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教师的一项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要使储存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的知识能够传授给学生,还必须对它进行一番加工处理。把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处理成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适合教师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又能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这样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己才会得心应手,学生也易于接受。

3.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施加影响的能力

经过教师加工设计的各种方案,要使之付诸实施并作用于学生,让学生接受还必须经过一个传导或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传导或施加影响的能力包括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教师要取得学生的认同,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这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青少年。他们一方面敞开天真、纯洁的心灵,让你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另一方面,他们有思想、有活力、有性格,也有一定的辨別能力。教师要真正获得学生的喜爱和认同,在教育活动中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实现自己劳动的目的,务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总结,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闫自平.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1(03).

4.浅谈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篇四

杨美素

内容摘要: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其生则乐其教。课堂教学中爱与情感是一以贯之、须臾不可或离;同时教育教学推其极致而言,其本旨就在于情感教育。同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儿童,他们不太会判断,也不太会察言观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带有任何情绪性,即使自己再生气都必须把对学生的责任放在第一位,所以,小学教育也是一种责任教育。

关键字:师生关系 情感教育 责任教育

教师多重心理角色也决定了教师比别人有着更多的压力:他们既是知识文化的传授者、传承者,又是管理者、学习者,还得担当父母的角色、子女的角色。多重心理角色的要求常常使教师左右为难,应接不暇。人们常说:百人百姓百脾气。老师与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老师是成人,他们的思想已经成熟,对问题的认识、态度不是轻易能改变的;学生个性开始显露,他们对周围的人、事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思想不够成熟,有明显的情绪化倾向,可塑性很强。如果老师与学生有了矛盾,适当适时地处理好,会有利于学生的进步、班级的发展。

一、何为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不断变化和丰富多样的,师生关系随着主体需要的不同,联系的环节、内容、方式不同、环境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

(二)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师生的教育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间关系。

(三)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在联系。

(四)反映着教育活动独特的伦理矛盾的伦理关系

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构成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

二、小学师生关系的特点

小学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初期儿童,年龄大约在六七岁至十一二岁之间,处于人生的童年期。童年期是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年龄阶段。从发展速度上看,童年期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童年期学生因其身体发展的平稳性和心理发展的无尖锐冲突性的特点,为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童年期也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此阶段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而其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师生关系而言,它又有着自己的特点。

第一,极强的吸收能力。

幼儿进入小学后,师生关系可以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教”与“学”为核心这一层面。与幼儿教师相比,小学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更多的是教学性质的。儿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第二,极强的依赖性。

这一阶段的师生关系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还是一种依附关系,小学生在情感和行为上极大限度地依赖老师。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更强,他们崇拜老师、信任老师、对老师的话一般的时候都是绝对服从。我们在学校里面经常听见小学生说一句话就是:“杨老师说„„”“邓老师说„„”“XX老师说„„”,从这点看出在他们心里老师说的话是非常有权威的,他们非常依赖老师,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小学老师的责任重大,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影响着学生,我们老师必须为人师表,对学生负责任。从这方面说,小学教育又是一种责任教育。

第三,很强的向师性。

源于对老师的依赖和信任,小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老师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很大的示范作用。学生都有尊重、崇拜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都希望教师能热情地、认真负责地教好他们,这就是向师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向师性更强,他们认为教师都充满智慧,是绝对的权威,是最完美的人。

第四,低中高段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

由于小学阶段历时时间比较长,随着年级的增高和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独立性逐渐增强,对老师的依赖会逐渐减弱。从亲密度来说,师生关系亲密度在一二年级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四年级以后师生关系趋于淡漠。从合作性方面来说,低年级的儿童更乐于与教师合作,甚至把能与教师合作看作是一种奖赏,但是随着年级的提高,儿童越来越把与教师的合作行为建立在对老师、对任务的认识的基础上,虽然大多数同学仍愿意与教师合作去完成任务,但与低年级相比,那份高兴劲会降低很多。从主动性方面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与老师交往,且儿童本身具有活泼性、冲动性、模仿性和表现欲的特点,他们希望也很高兴与教师交往,并期望从老师那里获得比其他同学更多的爱、关注和肯定。而随着年级的升高,与教师交往的主动性会降低。

三、怎样处理好师生关系

第一、教师要勇于向学生道歉

在学生面前,老师也会犯错,特别是比较忙的那段时间,经常会忙昏了头,上课时偶尔也会把字写错,学生也跟着写错了,等反应过来或者某个学生提出来时才去改,这时老师主动说声“对不起,我忙昏头了!”学生更改作业时会少一些怨气。有时候,因为学生作业太乱或者有学生调皮捣蛋,偶尔也会骂错学生,对于小学生,大多数被老师骂错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都不敢出声,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他们或是在心里恨老师,开始不尊重老师,或是认为老师居然这样看待自己而因此失去努力向上的干劲。老师往往骂到中间部分或者已经骂完了,才发现自己骂错了人,这时候,有一些老师会出于面子问题而选择什么也不说地停止了训话,这种做法我认为你是很不妥的,虽然小学生在老师面前什么也不敢说,但并不代表学生们不会在后面议论老师、表示不满,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到那个被骂的学生,而且会降低老师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对师生关系是极其不利的。我认为最好的补救办法是:发现自己骂错了学生时,应当及时改正过来,告诉那个真正犯错的学生你的这种做法不对,老师不能容忍你这么做,换做家长也不能容忍你这样做,接着向刚才错骂的那个学生道歉,并借此机会给全班同学上一课,用自己的实践告诉孩子们应该知错就改、主动道歉,老师都可以这么做,那你们更应该这样做了。另外,告诉那个真正犯错的学生,当你发现你的同学、你的好友为你背黑锅时,应当讲义气一点,应当勇敢一点,主动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

第二、敞开胸怀,宽容地对待学生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一个人都有缺点,都有犯错误的时候。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我们要严格教育,让学生懂得那样做确实不对,以后自己不能这么做了。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一个敞开的胸怀等待着学生回到正轨上来,当犯错的学生有了一点进步时,应当及时表扬与肯定,必要时可以呼吁大家学习一下他及时改正错误的精神,给他加加油。让消沉在错误中、被责备与自责的低落情绪中的学生看到阳光的存在,看到只要自己向好发展,老师同学依旧会像以前一样接纳他,喜欢他。

第三、老师要学会做学生的朋友

作为一名教师不要总是高高在上,要学会和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和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实际上,对于新生事物,学生的接受能力可能比你更强。在工作中,要时刻关注全体学生的思想变化,注重培养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与他们交朋友。比如:课余时跟他们吹吹牛,跳跳绳,带着他们玩玩游戏,用他们喜欢的方言跟他们进行交流,学他们的好朋友一样称呼他们的小名,拉着他们到校园里进行疯狂拍照,闲余时把自己快乐的照片拿出来和他们一起分享,给他们讲讲老师读书时的故事等,都是拉近师生距离的不错方式。

在亲近学生的过程中,我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我既亲近又崇拜,认为我是值得信赖的老师,能把我当作好朋友,从而树立起了老师崇高的威望。使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教师要懂得缩小与学生思想上的差距

很多老师常常把学生的很多新奇的观念认为是标新立异,总是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去要求他们,他们肯定无法接受。想要与他们作朋友,就得认同他们的认知世界,否则,他们就会排斥你。只有学会缩小与学生的差距,学生才会接受你,把你当朋友,真心的与你交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第五、了解学生情况,避免误会学生

在我们做学生的年代,学生的所做所为都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办,而今天我们仍以这个标准要求学生肯定不行。因此当学生有自己的主动行为的时候,我们不要轻而易举的就去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判定他是在犯错,听听他怎么说,还要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弄清事情的原委以后再来作出符合实际的判定。

第六、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留一份面子

我们的学生是21世纪的新人,他们这一代人,在家多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在家的兄弟姐妹也不多,在加上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他们在家想要什么有什么,从小就是掌上明珠,大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留一份面子尤为重要。

为了防止学生走极端,老师应该做到不管是上课的时候,还是在处理学生的问题的时候,说的话,做的事,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留一份面子给学生。这个学期我就遇到一例,男生与女生坐在一起,女生的钱丢了10元,恰好看见男生拿着9.5元,班上没有同学捡到过10元钱,每个人都说自己没有拿过那10元钱,我问那个男生他的钱从哪里来的,他说是妈妈给的,我接着问他妈妈给了他多少,他说10元,那给姐姐了几元?他说也是10元。下课的时候我单独问了他的姐姐,妈妈给了她多少钱,他姐姐说她只得了5.5元,第二节课,我又问他妈妈给了他多少钱,他说是20元,他说姐姐的被他用了,我问他还剩多少,他说没有了,而且那两天他经常不是没有语文作业本就是没有数学作业本,我问他为什么不买一点作业本,他没有说话。可见,他的话漏洞百出,而且平时他是一个喜欢哭鼻子又会撒点小谎的孩子,以我对他家的了解,他不住校,他姐姐住校,他姐姐只得5.5元的零花钱,妈妈不会给他那么多的,我想那10元钱应该是他拿了,但是因为没有学生看见,他也没有承认,他又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所以我也没有说钱可能是他拿的,我还安慰那个丢钱的女生,既然他说他没有拿过,也没有同学看见他拿,我们就不能随便说钱是他拿的,只能说自己放钱太粗心了,没有放在安全的地方。我还提醒了全班同学贵重东西和钱不能随便放在桌空里面或者文具盒上,还问了全班同学有没有看见其他同学进过我们班教室,提醒全班同学如果是本班同学拿的就自觉地改正错误,其实老师一看监控录像就知道是谁了(其实我们学校是没有摄像头的,只有电脑,天真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没有摄像头,只是我的一个善意的谎言),老师会暗中观察他有没有主动改正错误,若他不知悔改,那老师就不会客气,在队会上公布这个事情,还要严惩不贷。第二天,扫地的同学捡到了10元钱。这样既给学生留足了面子,也给喜欢拿别人东西的同学来一个下马威。

对于那些偶尔犯错的学生,如果他的心理素质差,一次的打击,一次的面子损失就可能使他们产生更加严重的逆反心理或者对学习失去信心,可能使学生走上后退的道路。而有一些学生的脸皮很厚,如果你是在真正掌握情况的情形之下,可以用最打击的语言来让他记住你。难就难在怎样去区别和真正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这也是老师平常特别要注意观察了解的。

参考文献:

1.《“事”说师生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 严育洪主编;

2.《教育我们还能做什么》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严育洪主编;

3.《中国教育问道》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王晓燕 谢云挺主编;

4.《师道实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陈桂生主编; 5.《教育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全国十二所大学联合编写;

5.《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读后感 篇五

长春市第五十八中学

马淑杰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正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处理好教师教育主导责任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人类要文明,社会要进步,世界要发展,没有对人的教育,尤其是对社会方方面面各类人才的教育、培养与启迪,就可能是一句空话。而担当教育、培养与启迪重任的人民教师,包括我们这些小学教师,则面临着为完成好全面育人的光荣历史使命就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师主导责任与学生主体辩证关系新思路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师生民主平等,学生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高效课堂,让教师教起来不累,让学生学起来不烦,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教与学、授与受的知识互动、教学相长的预期。

一、善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学过程的调控者。在教学中,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效果等都来自于教师的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这就更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备理念。备教材,应以吃透新课程标准为前提,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充分掌握,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思考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做到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既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又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备学生,教师要充分考虑本节课学生应学会哪些知识,教师应传授哪些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应有哪些提升。备理念,本着“二为”,即: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成长的学生和“三服务”,即:服务学生、服务课堂、服务教学的思想意识,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视课堂氛围、程序和节奏的变化适当进行微调或变更,只要对学生、对

课堂、对教学有利,又不会在总量上影响教学任务,任何新方法新思路都可以想,都可以用,都可以试,不应只为上课而上课、教学而教学。课堂好比放风筝,教师应牵着风筝的线,学生可以任意想,尽情飞,关键在于教师不失时机的点拨、调控课堂。其实这正是体现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要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学生由于对事物的认知有限,不够成熟,这就更应该允许学生,并鼓励学生自我表现。错在于纠,偏在于导。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关键要实现自我观念上的转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转变教育观念应是大范围整体化的。首先,作为教师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有意识地植入平等均衡、公平正义的种子。“平等均衡”就意味着要缩小孩子们自身能力水平上的差距,实现优质的课堂资源共享。我在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校开展的活动要求,积极指导、鼓励学生们通过轮流充当或扮演课本里的角色、轮流充当或扮演老师与学生、轮流担任班级干部等举措,又通过开展“我有特长,我要自强”活动,实现每个学生的角色互换,并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建立自信,都能有机会公平的进行才艺展示。在这其中,我的做法是,一方面不当甩手掌柜,该在学生们中间出现的时候就一定、适时出现,因为有些情况和活动需要我的把关、督导、调控和现场服务,让学生们感到有定力、有依靠、有在老师面前表现的机会。另一方面不唱独角戏,不越俎代庖,不该出现的时候就不出现,事先安排好,做足准备功课,然后离开孩子们的视野,形断意不断地遥控课堂活动现场,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动脑、动口、动手,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中边学边研究,边知边探索,从中培养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独立做事、勇于担当等意识。敢于把课堂交给孩子的做法使我认识到,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是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

“填鸭式”教学,教育就很难缩短均衡的距离。其次,作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导课、评课的治学导向应该转变,即: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应侧重于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看教师课堂点拨是否不失时机,看导学是否方法灵活和恰到好处,看课堂整体效果是否“形散而神聚”等等,因为教导人员的导向直接影响授课教师的教学方向。再次,作为教师上一节课容易,上一节好课就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身为教师一是对工作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二是要有自身的职业操守及职业理想追求;三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四是善于研究,勇于创新实践。一个强者会一百次跌倒也会一百次站起来。经验只属于敢于挑战,不断实践,善于分析,认真总结的人。因此,自上而下,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对课堂、教师、学生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才有利于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才能收到同频共振的效果。

二、善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如果说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者,那么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从属和被动体。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认为可以选择两种方式进行探索。一个是注重引导学生课前做好充分预习。教师本身要建立教学预案,还要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和个案的基础上,针对重要的教学节点和教学目的,分类指导学生预习。在预习期间,学生需查找大量的资料,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事前和平时就要注意搜集、整理一些相关资料,或准备好一些工具书、资料书,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帮助。做好了充分预习,学生们听课时就能做到有备而来,有的放矢,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题可问,有果可得。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规避学生面对生课新知识茫然懵懂、鸭子听雷、百学不得其解等情况的出现,切实体现以学为主,以生为本,零距

离教学,亲情化辅导的新式教学理念。当然,对于学生一时叫不准,学不懂的问题,教师必须及时给予适当点拨,答疑解惑,千万不能影响到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好奇心,往往在这个时候,学生们对世界的认知、对知识的认知会有一个全面的、质的升华与蝶变。另一个是注重发扬民主,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现。我通过一节作文讲评课把民主的灵魂注入到学生的作文里,让学生在作文里看到自己,看到同学,使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他们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每个人都是作文世界里的主人。这堂课作文的题目是《雪后的美景》。其中有一段霍同学是这样写的:正当我尽情的观赏大自然中的雪景时,不小心脚下一滑,摔了一个大跟头。我连忙爬起来,不由恼怒地骂道“这是什么破道啊?该死的雪,就怨你!”讨论这段话时,霍同学旁边的牟同学建议说“我认为她爬起来后,还应继续写雪后的美景。”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摔得那么疼,哪有心情还欣赏美景啊?所以我不想这么写,不同意牟同学的建议”。两个人的不同意见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纷纷晒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发言时我不插话、不表态,只用眼神和表情去鼓励、去欣赏他们大胆表达。最后等大家都说完了,问我是什么意见时,我说道:“同学们,作文是文学的基础,写作文和文学创作都可以采用写实和虚构的手法。霍同学用的就是写实的手法,这样写实事求是,符合实际,尊重实际,贴近生活。霍同学很诚实,写的作文也喜欢诚实,我们应该尊重她的想法并向她学习。牟同学的意见属于虚构,目的是要写出主人公走出家门,融入大自然,不怕寒冷,阳光向上,跌倒了不喊疼,勇敢地爬起来继续前行,面对挫折和困难无所畏惧、努力克服的精神,鼓舞读者积极进取,以此传递正能量。两种写法都是可取的,至于到底用哪一个,就要根据题材、写的文章要给谁看和自己的喜好等因素来确定,你的作文你做主。

但是老师想跟你们说的是,写作文写文章可以虚构,生活学习不能凭虚构、不能凭想象,为人处事不能总务虚,不能玩虚假,这是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我希望同学们都做诚信踏实的孩子。当然,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什么都是实实在在,真真实实的,适当的、善意的、毫不为己只为他人的虚事谎言,有的时候,或者在特殊的时候,还是需要的,或者说是必要的。比如前几年发生的为已故小欣月升国旗,比如病人诊断为绝症家属不能如实相告,比如饥肠辘辘的自己为了把仅有的一块蛋糕让给同样饥肠辘辘的他人而谎称自己不饿不爱吃,又比如很多虚构的激励人们崇尚真善美的艺术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完全具体存在,等等。其实这种虚谎虚构的本质还是实在写实,是实在写实内涵的一种升华和丰富。那么,在实际生活作文中我们怎么把握这两种写法,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心中有爱心、有诚信、有追求、有愿景、有公德,自然就知道怎么做了。’’整课堂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启迪,充满了思考,也充满了情趣,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实践使我认识到,一个好的课堂,关键要靠我们教师努力创新导学思维,以此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与学是相互并存的、相互影响的矛盾统一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呈现利好,对学生大有裨益。

谈谈教师教育主导责任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长春市第五十八中学

6.《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读后感 篇六

在影响外语学习的诸多因素中,动机被公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者学习的努力和参与程度,并通过这种努力和参与,决定学习者能否寻找到适合自己语言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动机是决定学习者语言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具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总是能获得学习上较大的成功。然而,什么是动机?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此,笔者略作探讨。

一、动机的定义和种类

多年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对动机概念作了不同的解析。心理学家把动机定义为指导个体将行为指向某一特定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种种内部状态。动机被认为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决定性因素,它对于整个学习过程及英语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者都就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过研究,而且研证了它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变量之一。动机的含义,国内外的学者一般都认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的类型可分为工具型和融人型动机、内在和外在动机等。其中,内在动机指来自于学习者本身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外在动机则来自于外界的影响,如为了得到表扬或避免批评等。融入型动机是指学习外语的目的是因为欣赏目的语社团的文化艺术或为了成为社团一员,并与之融为一体;工具型动机则是指学习语言是为了实际的需要,如就业等。

二、与外语学习有关的.孟要的动机理论

主要包括Gardner的社会教育模型和Dornyei的三层框架理论。三层框架理论分为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环境层面。语言层面是指来自Gardner的融人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层面由学习者的性格、自我效能感、焦虑和自信等组成;学习环境层面由教师、课程、学习群体等组成。中国学者文秋芳的动机理论把动机分为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通常来说,兴趣是可以改变和培养的,表层和深层动机彼此也可相互转变。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索

在英语课堂中,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动机,就很难学好英语。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清楚是什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事实上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学习动机。除了主要针对学生自己的内部因素之外,如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自发性、属性、自我效能等,同时还有外部因素,如社会、学习任务、老师等。尤其是教师,在国内课堂成了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促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地道的英语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教师的个人因素如知识基础、教学态度、教学热情,以及采用的教学技巧如营造放松的学习氛围、开展相关任务和多样活动等对激发学生动机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教师激励风格与言语鼓励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7.《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读后感 篇七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从四川省成都市某小学抽取3~6年级学生。发放问卷275份,回收有效问卷251份。其中男生147人,女生104人;班干部42人,非班干部209人。

2.研究工具

教师期望问卷采用张光伟编制的《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知觉问卷》。[1]问卷由教师支持、教学互动和学业反馈3个维度15题项构成。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9,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7~0.833。问卷模型拟合指数:χ2/df=1.76,RMSEA=0.059,CFI=0.97,表明问卷模型拟合较好。

数学作业情绪问卷采用自编的《小学生数学作业情绪问卷》。根据文献、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编制小学生数学作业情绪问卷。问卷由增力高唤醒、增力低唤醒、减力高唤醒和减力低唤醒四个分问卷共45题项构成。计算模型的拟合指数:χ2/df分别是1.505,2.143,1.323,1.178,RMSEA分别为0.045,0.068,0.036,0.027,CFI分别是0.905,0.909,0.966,0.990,模型拟合较好。小学生数学作业情绪各份问卷的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15,0.736,0.786,0.802,都在可接受的水平之上,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可以作为测量数学作业情绪的工具。数学成绩采用上学期期末数学成绩,将其转换为标准分数作为数学成绩的指标。

3.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和Amo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1.教师期望、数学作业情绪与数学成绩的相关

对教师期望、数学作业情绪与数学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相关分析表明,数学成绩与教师支持、学业反馈显著正相关,与增力高唤醒、增力低唤醒显著正相关,与减力高唤醒、减力低唤醒显著负相关;教师支持、学业反馈和教学互动与增力高唤醒水平、增力低唤醒显著正相关;教师支持、学业反馈与减力低唤醒和减力高唤醒显著负相关。

注:*P<0.05,**P<0.01,***P<0.001,下同。

2.教师期望、数学作业情绪与数学成绩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教师期望和数学作业情绪为预测变量,以数学成绩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考察它们对数学成绩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回归模型中F=60.833,Sig.<0.001,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其中减力高唤醒情绪、增力高唤醒情绪和学业反馈可联合解释数学成绩变异量为41.9%。

3.教师期望、数学作业情绪与数学成绩的路径分析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教师期望可能通过作业情绪对数学成绩产生间接的影响。为进一步考察教师期望、数学作业情绪对数学成绩的影响,采用Amos 17.0极大似然法对模型进行估计。首先,根据文献分析,建立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初步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拟合,建立教师期望两因子、数学作业情绪两因子的矩阵(如图1所示)。

图1结果表明,教师支持对增力高唤醒、减力高唤醒均有显著积极预测作用;学业反馈对增力高唤醒、数学成绩均有显著积极预测作用,对减力高唤醒有显著消极预测作用;增力高唤醒显著积极预测数学成绩;减力高唤醒显著消极预测数学成绩。同时,学业反馈与教师支持还通过增力高唤醒、减力高唤醒间接影响数学成绩。这说明教师期望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还通过作业情绪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表3显示模型拟合较好,可以接受。

三、分析与讨论

1.教师期望、作业情绪与数学成绩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教师期望与数学作业增力情绪正相关,与减力情绪呈负相关。教师的期待会使学生的行为与教师的期望趋向一致,形成教师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学生知觉教师的期望,感到教师的支持反馈,就能以更积极的情绪投入学习,对数学作业就有更多的增力情绪。在学习中能感到教师的教学支持与学业反馈的学生,为使自己更加符合教师的期望,会通过更主动积极的表现来维持这种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数学作业情绪与数学成绩具有显著相关,这与董妍[2]、Goetz、沈琳等人对学业情绪及数学作业情绪的研究结果一致。数学成绩与增力情绪显著正相关,与减力情绪显著负相关。具有增力情绪的学生对数学作业具有更积极的态度,作业动机水平更强,因而能更自觉地完成数学作业,愿意付出更多努力和面对困难坚持时间也更长;而作业可以起到温习旧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不足的作用,使得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成绩更好。而减力情绪多为负性情绪,学生在负性情绪下对作业抱着消极的态度,不愿做作业或完成作业的质量不高,不能通过作业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导致较低的数学成绩。

2.教师期望、作业情绪对数学成绩的回归分析

研究表明,增力高唤醒、学业反馈对数学成绩具有显著积极预测作用,这与范丽恒、金盛华[3]的研究结果一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作业的积极兴趣会使学生更愿意探索数学的奥秘,遇到困难时也能克服,从而提高成绩。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等)进行的反馈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同时,教师积极及时地反馈能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关爱,也会更加喜爱并尊重老师。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相信老师,其成绩会进一步得到提高。另外,研究发现减力高唤醒对数学成绩不仅具有消极预测作用,而且其影响最大。由于长期未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学生对数学产生消极认知和无助、焦虑等情绪。为减少努力造成的失败,学生选择放弃努力,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我们在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减力高唤醒情绪,特别是无助情绪在学习中的危害性。无助感的产生很大程度是由于作业难度太大而导致学生不会做、不愿做,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布置难度适合的数学作业。

3.教师期望、作业情绪影响数学成绩的路径分析

8.《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读后感 篇八

关键词:知识技能;了解关心;良师益友;家访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管理好班级,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结合我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简要地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

教师要想和学生关系相处的融洽,首先学生得尊重他,爱戴他。那么怎样学生才能够尊重和爱戴老师呢?我感觉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这样学生信服你,才愿意倾听你的传道、授业、解惑,一个老师知识渊博,可就是讲不出来,你想想这样的老师,学生愿意和他搞好关系吗?所以,教师要想和学生搞好关系,必须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把渊博的知识倾吐出来的能力,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更加地融洽。

二、教师要了解和关心学生

一个老师,如果对学生不了解,你怎么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教育他呢?如果教育的方法不恰当,长此下去,师生关系定会很僵硬。所以,应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的整体状况,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关心学生,去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因为有了充分的了解,有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关心学生,学生会在心里佩服你、感激你,你想这样的师生关系能不和谐吗?

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有人说,爱学生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底线,富有爱心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师在学生面前既要有威严,更要有爱,当学生有缺点或错误时,你有时要像一位慈父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和说教,有时要像一个大哥哥或者大姐姐一样给他春风化雨般的呵护和关心,在学生的心目中,你既是一位严师,更是一位朋友,所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的必要条件。

四、适当地家访

家访是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的有效手段,更是和家长沟通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的有效途径,同时又是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的科学方法。

总之,一个教师要想更好地从事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和谐是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相信我的看法会给大家带去一点思考。

9.《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读后感 篇九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任课教师的纽带。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化解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矛盾,是班主任协调工作的重头戏。师生冲突发生后,班主任发挥协调作用,一旦师生冲突发生,班主任了解情况后,首先应分析判断,是否需要班主任的介入。由于冲突较严重,而任课教师已无法控制局面,当然需要班主任出马。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冲突都需要班主任介入,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处理,则班主任不一定要立即出面,可以在事后学生情绪稳定下来,有了一定反思后再做进一步教育,效果反而可能更好。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本来任课教师已经和学生谈过,双方达成了谅解,问题已得以解决,此时班主任又把学生叫过来训斥一番,刚刚平息下来的情绪可能又要激动起来,造成新的冲突。所以,有经验的班主任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是否需要介入的判断。冲突发生后,班主任如何做好调解工作?

一、在事情发生时,宜冷不宜热。当学生“顶撞”教师的事情发生时,不激动、不发火,是不可思议的,但作为班主任必须顾及到自己的感情会带来的后果,要以理智战胜感情,冷静处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

二、事情发生后,宜静不宜动。一些班主任在学生“顶牛”事情发生后,往往急于解决。或向学生家长告状,或请求学校领导寻求解决的办法。其实,这样做是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的。因为在“不敬”事情发生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会很敏感、很脆弱。如果再找家长和学校去刺激他,很容易产生更坏的结果。

三、处理事情时,宜深不宜浅。实际上,每个学生心中都很清楚应该尊敬师长,因此,一般情况下,只要出现学生对班主任的“顶撞”事情,其背后必有隐情。我们在处理这些事情时,应该深入调查、悉心了解,决不能敷衍了事。

四、处理态度,宜真不宜假。学生“顶撞”教师的事情的发生,在教师和学生心中总会留下不同程度的阴影,因此教师在处理这种事情时,必须是真心实意的,态度必须是非常真诚的,这利于化解矛盾,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五、处理尺度,宜宽不宜严。因为,“顶撞”是针对我们教师的,是教师受到了某种伤害,所以,在处理过程中更应把握好尺度。著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宽容策略的提出,不是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而是必须更加严格;不是降低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而是提高了要求和标准。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以教育为目的。如果通过一件事、一句话、一个眼神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我们受的一点委曲是值得的。

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当然要保护教师的尊严,但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察问题,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给学生感觉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联合起来整自己;在任课教师面前,既要让同事知道自己的原则,也要让教师理解学生的苦衷。对于恶意伤害教师的学生,必须严肃处理,而对于因教师处理问题不当造成的冲突,也要委婉指出教师问题,该和同学道歉的就应该放下面子,主动道歉。一般而言,老师主动向学生道歉,不但不会影响教师的威信和形象,反而会在学生心里留下很好的印象,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学生向老师道歉时,应事先和教师沟通,不要再说过头的话,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批评的程度应适当把握,防止学生刚稳定的情绪再次反复。其实,班主任处理“顶撞”的最好办法是尽量避免事情的发生。

10.《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读后感 篇十

协调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班主任的职责,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义务,妥善处理好科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对搞好整个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在协调科任教师和学生关系之间的过程中,应着重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维护并协助科任教师树立威信

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为了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地进行,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尤为重要,但在实践中,有时会发生学生“闹堂”现象,影响科任教师正常的教学活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科任教师本身的威信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科任教师要有较高的威信,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因素,但是,班主任有意识地维护并协助科任教师树立威信也是不容忽视的。开学初,班主任应向学生介绍新的科任教师的姓名、简历、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特长爱好等,介绍方式因人而异,对年纪大的老师要从经验上加以侧重,对中年教师要说他们年富力强,而对年轻教师则要说有冲劲,知识更新快,总之,要使学生对新的科任教师有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增强学好各个科目的信心。另外,,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科任教师,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学会用“实事求是”和“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教师,要号召学生学习各科教师的长处,摄取丰富的营养,使自己健康地成长。对科任教师的不足,要提示学生找老师单独交换意见,,也可向班主任反映,而不应在公开场合评论、指责科任教师,.班主任更不能在学生面前指名道姓地说科任教师的不是,如果这样做,,既有损科任教师,也有损自己的威信,班主任如果发现科任教师的不足,要本着团结互助、共同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向科任教师及时指出,使科任教师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言行,在班主任注意了以上几方面工作的基础上,再通过科任教师自身的努力,威信就能逐渐地树立起来。

二、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

学生时代正是长身体和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知识等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班主任向新的科任教师介绍学生情况时,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如某学生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某学生差,差在哪里,他还有什么优点,切忌“某学生成绩太差,没有希望了”之类的评价,这种戴上有色眼睛的介绍,往往会使科任教师形成认识上的定势,失去教育信心,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后进生的转化,为以后的师生冲突埋下了隐患。

三、妥善地处理科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纠纷

及时妥善地处理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根除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只畏惧班主任,,对科任教师的批评教育不易接受,有时还会当众顶撞,遇到这类情况,班主任要细致了解情况,并根据事实作出客观公正的处理,要达到使科任老师满意,,当事学生心悦诚服,全班同学信服,并能引以为戒,不能听了科任教师汇报后,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找当事的学生或在班上公开训斥,那样做,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会使学生误认为,一定是科任教师向班主任“告了状”,因而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教育学生要换位思考,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多几个“假如……”,对学生的处理一定要先和学生通气,还要作好科任教师和学生的善后

工作。

四、促进尊师爱生风气的形成在尊师爱生风气的形成过程中,班主任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在尊师这个侧面,更负有重要的责任,尊师教育要有机地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号召,要根据不同情况,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有的老师有习惯动作,一些学生往往以此取笑老师,,给老师起绰号,一旦发现这些苗头,要立即予以制止,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会严重伤害师生的感情,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协调和良好班风的形成。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尊重老师的人格。有习惯动作本身就是常见的事。乱给老师起绰号是不礼貌的行为。同时,要说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短处,尊重别人才能使自己受尊重,老师尊重每一位同学,我们如何对待老师呢,同学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自然地尊重老师,有利于尊师爱生风气的形成。

五、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协调一致是十分重要的,有的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有的老师对学生要求相对较低,较差的学生对要求较严的科任教师常会产生反感,而较好的学生则对要求较低的老师也会产生不满。班主任要经常和所有科任老师取得联系,对学生的要求宽严适度,尽量一致,保持平衡,尤其是班主任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如碰到屡教不改的学生,教育过程中形成僵局而难以奏效,可请科任教师出面斡旋,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班主任可邀请科任教师参加或主持,如考试后找每个学生谈一次话,帮助他们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措施,可请每个科任教师负责几名学生,这样,既可避免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唱独角戏,又可弥补班主任精力不足的缺陷,通过这些活动还能使科任老师和学生之间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焕发起学生对科任教师的尊敬之情。

班主任在协调科任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协调了教师之间的关系,使教师的整体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满意的效果奠定了基础,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作用,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1.《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读后感 篇十一

【关键词】体育教师;学生;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因其各自的地位、任务及规范行为的不同,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1〕。这种和谐关系能否建立以及和谐程度,对教育活动及其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是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多是在体育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中完成的,师生之间直接接触形成了更为复杂人际关系,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笔者试图从意义、前提和策略三个方面来谈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1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意义

从宏观上讲,师生关系一直以来是我们当代体育教学理论中一个常新的教学话题。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观查我国教育的几次改革,就会发现这样一种规律性的东西:体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正确师生观的建构与否〔2〕。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教育提出的许多新的课题,以及带来的学校师生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的事实,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建构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具有现实意义。从微观上讲,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只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教师的教授目标转换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过程转换成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3〕。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体育教师为自己的努力能满足学生而充满着优越感。若是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很可能有较大的情绪波动,懒得把已知的知识“倒”给学生,一旦对学生失去了信心,对教学失去了兴趣,就更别说去想着法去“充电”了。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谐师生关系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古人说:“师徒如父子”。如今很多家长也说自己的孩子只听教师的话,教师说一句胜过自己说十句,这种现象是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学生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也乐意去跟教师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得到教师的理解和肯定,一起解决问题。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大胆进取,开发思维,努力创新,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前提

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建构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体育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以及勇敢、顽强的性格特征。教师应对自己的事业具有献身精神,尊重别人,勇于承担责任,这是体育教师在学生中具有吸引力的重要的人格特征。体育教师还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实的专业实践和渊博的学识,同时还要有不断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有博采众长、优选精华的功底,不断拓宽自己的专业面和更新专业知识。体育教师要想使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参与体育活动,那么就必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教师的业务能力、自身素质越强,吸引力就越大,就越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此外,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威信也是建构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体育教师威信的建立取决于多个方面,有内因和外因的因素。外因包括整个社会对体育教师工作的支持和认同;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及学生对体育教师的重视、配合和尊重。内因包括体育教师本人的工作效能和工作业绩以及自身优秀人格的榜样作用。内因是关键,因为威信的建立主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获得,而不是靠外来因素捧起来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促进师生间的心理交往与交流,与学生建立交融的情感,这是体育教师建立威信的关键,教师只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和体贴学生,才会与学生融为一体,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师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此,体育教师应该敞开心扉和所有学生交往,打消他们厌恶体育课的情绪。做良师一定要先成为学生的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课,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这对体育教师威信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3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策略

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新课程要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建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民主与平等理念,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发扬教学民主,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结构的设计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其次,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要在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教师要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这样才能建立一种有效的教学合作关系,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在同他们一道学习,共同进步。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是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要想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就必须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充分考虑到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和“齐步走”的教学方式,不断研究适合学生特点的和切实可行的分层教学和学生之间小组学习等方式,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以此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nlc202309030147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笔者认为,中国学生的民主意识普遍不强,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发言不踊跃,回答问题不积极,不善于提出问题,不敢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不善于讨论,体育课也不例外。这在某种程度上亦是传统的教育观念所造成的。学生的传统观念不改变不足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打破陈规,从多方面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少一些盛气凌人,多一些和蔼可亲,少一些打击批评,多一些鼓励赞赏。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出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这种民主气氛中,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想象更加丰富,交流更加积极,练习更加勤奋,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在这种民主氛围中,和谐师生关系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学评价严格按统一的标准即考试成绩进行评定,忽视了学生基础的差异性,没有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列入评价范围,特别是对一些先天身体素质不好但学习很认真的学生显得不够公平,严重扼杀了这部分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这可能也是导致学生为什么喜欢体育却讨厌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的评价体系应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也可把同学与同学的相互评价纳入评价中,这样做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

4结论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建构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具有现实意义。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威信是建构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的策略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以及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陈春伟.河南省本科体育院校师生关系类型及影

响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

〔2〕曹熙.大学体育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2):165-166.

〔3〕白东升.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之我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3,17(2):159.

〔4〕霍军.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探讨〔J〕.体育成人教学学刊,2012(2).

〔5〕赵子健.体育教学细节的理论考释及资源生成的

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7).

(责任编辑:李远伟)

12.《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读后感 篇十二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师,学生事务工作者,冲突

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 由各种具体任务、具体目标各不相同的团体组成, 是一个充满多种矛盾和冲突的领域, 而高教改革产物的独立学院因特殊的原因, 教师和学生事务工作者作为这一组织中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在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冲突后, 正确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 对于创造良好的服务学生环境, 实现组织目标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两者冲突的现状

独立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事务工作者是独立学院中两个主要构成群体, 高校发展和独立学院发展的过程表明, 教师和学生事务工作者共同决定独立院校的发展目标、资源分配等重大事项。教师是指专门从事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学术工作人员;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是指通过从事规范、指导和服务,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非学术性事务管理工作人员, 一般包括思想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指导与服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人员。

在高等院校改革过程中, 高等学校已经从以前的传统教师治理学校逐渐转变为教师与行政人员共同治理。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 独立院校的诞生和发展, 学生事务工作者是继教师与行政人员后的又一主要组织管理群体, 在学生工作中, 教师和学生事务工作者无疑成了两大主要群体, 而这两者作为相互依赖的双方, 学生教学等工作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其共同协作。这两个团体在完成组织目标责任制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利益需求、期望、价值观、情感、意识等的不同, 由此便会在两者的互动过程中产生多种冲突。因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缺乏, 只能从母体学校中聘请, 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事务工作者沟通和交流不便, 产生很多分歧和误解;因各自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任务的不同, 在价值观上存在冲突;因缺乏充足的沟通和交流, 加上各自的工作压力, 会使两者在心理方面产生冲突;学院内部资源分配不均等引发的冲突等。

二、两者产生冲突的原因

(一) 文化背景差异。

文化差异是导致独立院校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二者之间产生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个体因在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受不同文化的熏陶, 会使个体带上传统文化的烙印。作为专业教师, 追求学术自由, 期望在一种相对自由和轻松的学术环境中开展学术工作, 对学生其他相关事务的参与度很低;而学生事务工作者, 依赖院校等级组织的构建, 规章制度的制定, 强调秩序与合作, 追求管理的高效性。而在实际学生教育管理过程当中, 教师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因价值观念的不同, 会表现出各自的思维结构和处事方式, 这就会使他们对具体学生情况处理时产生冲突或不和谐的情况。

(二) 认知构成不同。

由于两者在知识结构与背景、专业文化、地域资源、组织地位、社会观及价值观等上存在差异, 对事物理解存在不同的意见, 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认识。教师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 主要强调育人价值, 学生事务工作者为了维护学校的发展, 在进行学生事务管理时除了强调育人价值外, 还要致力满足社会的需要, 主要强调他的社会价值。由于两者对教育认知的侧重点不同, 因此会在工作中产生冲突。

(三) 工作任务差异。

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把教学和科研作为自己的首要工作任务, 主要负责教学、科研, 这一职业目标要求他们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学科知识的传播和探索, 而将学生事务工作放在从属地位, 甚至弃之不顾。而学生事务工作人员专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在工作中强调秩序和合作, 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在处理学生相关问题时难免会从各自利益出发,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

(四) 组织体制机制不完善。

独立院校作为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产物, 是政府机构的附属, 对学生的管理方式是高等院校管理方式的延伸。教师和学生事务工作者作为院校教育的两大主体, 其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并且随时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而组织体制和机制相对是稳定和少变的, 这会使他们在组织群体中产生对立与冲突。

三、两者冲突的功能

冲突没有正反之分, 冲突并不会一味地对学校各项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不可否认, 两者的冲突会对学生工作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 影响组织发展, 表现为破坏性功能;但还有一些冲突能积极推动院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保证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体现积极的建设性功能。

(一) 教师与学生事务工作者之间冲突的破坏性功能。

破坏性冲突常常给组织带来消极的影响, 使成员的努力偏离组织目标, 组织资源的流向与预期要求相反, 冲突容易引起组织系统内耗不断, 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会对两者身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

1. 冲突会影响个体身心健康

教师与学生事务工作者的交往是建立在人格基础上的人际交往过程。在交往过程中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情感和共享信息, 如果两者交往和谐, 则会对身心起积极作用。相反, 则会产生不良的情感体验, 致使他们情绪波动明显, 引发行为失常、关系紧张等消极情绪。此外, 由于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 冲突发生后, 两者相互对抗会引起进一步自我抑制, 封闭自我, 很容易引发消极的心理障碍, 从而引发不良的身心健康。

2. 冲突会影响组织工作正常运行

学校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它是否能正常运转、功能是否能正常发挥, 是由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组成要素能否正常运作和正常发挥功能决定的。教师与学生工作者各项工作处于和谐状态, 对学院各项工作的完成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 两者之间的冲突则会导致双方消积合作, 沟通不畅, 势必会对学校的正常运行产生恶劣影响。

(二) 教师与学生事务工作人员之间冲突的建设性功能。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勒维斯·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指出:一定程度的不一致、内部分歧及外部争论与最终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正相关, 即在社会的结构划分中, 冲突对目标责任制实现具有积极的整合推动作用。

1. 适度的冲突可以防止组织停滞不前

很多组织管理专家认为, 组织内和谐过头是呆滞、无生气的体现, 导致组织缺乏创新精神。相反, 一定程度的冲突可以保持组织活力和组织创新能力, 业绩目标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事务工作者之间的适度冲突促使两者处于合理的竞争氛围之中, 双方实时沟通交流, 不断磨合, 推动他们克服自身惰性, 积极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促进个体整体发展和院校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从而保证院校的良性发展。

2. 适度的冲突有利于组织问题的解决

冲突之所以会发生, 是因为两个主体之间在某一问题上存在相左的意见, 冲突双方对冲突进行分析研究, 从这些差异和不一致中, 发现自身缺陷, 从而找到工作和沟通过程中有待改进和提升的地方, 并给对方调整完善的机会。

四、如何处理两者的冲突以推进独立院校的组织管理

(一) 强化院校整体目标任务, 缓解双方矛盾冲突。

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 独立院校是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组织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学术研究上有一定的要求, 但与普通高校相比, 不是重中之重。根据组织内成员以集体利益为重的这一特征, 独立院校的顶层管理者可以引导教师和学生事务工作者关心学院的整体发展, 使大家认识到各部门对整体目标实现的重要性, 时刻提醒教师与学生事务工作者在思想和行为上要统一到这一目标上, 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从而减少两者矛盾冲突的发生。

(二) 创造院校组织交流平台, 加强双方沟通交流。

人际间的矛盾冲突最直接的原因要归结到沟通不足或不当。良好的人际沟通是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预防人际冲突、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方式。在某种意义上, 良好的沟通是集体整体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可以消除双方误会和心理隔膜, 从而可以增进两者的了解信任, 减少双方的矛盾冲突。

(三) 建立资源合理分配体系, 确保双方发展均衡。

随着独立院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在办学经费和办学条件上都有很大改善, 很多独立院校忽视独立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 而是过于提高经费投入刺激学术研究工作, 而对学生事务工作者的投入无明显变化, 这就导致学生事务工作者与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因此, 建立合理的资源分配体系, 兼顾两者的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对减轻两者的矛盾冲突有一定的作用。

(四)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明确双方各自职责。

教师与学生事务工作者两者因承担的职责及扮演的角色不同, 相应地各自所拥有的权利义务有所不同, 但因院校制定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 或比较模糊, 从而导致双方责任不清, 存在相互推诿, 进而导致冲突的产生。院校管理者应不断完善学校相关的人事管理制度, 使教师与学生事务工作者之间有清晰的分工, 明白各自在学校中的地位、职责、权利和义务, 有助于减少双方的冲突。

参考文献

[1]周玲.大学组织冲突研究——角色、权力与文化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胡秋艳.高等学校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冲突研究工作.2007年硕士研究论文.

[3]黄华锋.高校教师与行政人员职业冲突分析及应对策略.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3 (4) .

上一篇:怎样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下一篇:服务队敬老院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