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

2024-10-27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精选8篇)

1.《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 篇一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译文: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答:

答案: 8、①门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 篇二

一.关注文本本味, 读出情感基调

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 游》时, 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过两三遍后, 我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欣然起行”中的“欣然”;“念无与乐者”中的“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寻”;“怀民亦未寝”中的“亦”。我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这些词语的意思、潜在的感情, 反复朗读这些词句, 一次次朗读体悟后, 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等思想和情感渐渐品读出来了, 课文的本味和情感基调也就水到渠成地感悟出来了。叶圣陶说过:“吟诵时, 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 而且亲切的体会, 不知不觉间, 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二.展开丰富想象, 读出作者境遇

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借助于对文本的读, 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在读中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 通过个性化的自我联想和想象, 对文字或者文本“穿越”式的体验, 引发学生心灵跨越时空界限, 在读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读中捕捉作者的人格魅力, 在读中激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在读中悟出作者起承转合的人生境遇。真正能达到“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的境界。笔者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 让学生进行“穿越”, 想象自己就是当年月下的苏轼, 走进文本, 感悟苏轼写这篇文章时的内心世界。回归了这样的“本我阅读”后, 课堂上就形成了“情感场”, 学生在区区八十四个字的文本中寻找到作者的感情变化, 渐渐走进了苏轼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 进而产生了解苏轼境遇的强烈愿望, 此时教师再对苏轼当年被贬黄州的背景资料适当穿插介绍, 学生自然会读出更多的感悟, 丰富、深化自己“读”的境界, 对感悟文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品味重点词句, 读出深刻内涵

文章的“文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往往是通过一些重点词语或重点句子体现出来的, 高明的老师一定是积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这些重点词句, 启发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这些词句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让学生用心灵促动心灵, 用心灵感悟心灵, 用心灵走进心灵, 从而体会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包涵的深刻而独特的思想感情。在《记承天诗夜游》一文中, 笔者抓住“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 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作者为什么连发两问, 却不回答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心情?对于第一个问题, 我运用上下文互相比照的方法引导学生, 上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美妙的景色和此处“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两问之间的关系, 启发学生明白这两问, 是为下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答案不言自明。对于第二个问题, 学生在细致深入的阅读后逐渐融入课文, 从“闲人”的字面意思, 渐渐深入挖掘出“闲人”之“闲”在随缘自适的心情, 排遣苦闷的心绪, 旷达乐观的心胸。通过这样带着问题反复诵读, 学生渐渐走进作品, 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四.领悟作品之美, 读出最高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三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诵读、积累。

2、难点是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七岁知书,十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抱负远大。但仕途坎坷,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阅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简介作者。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黄州时写的一篇美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探究新课

1、初读——读准(读准字音,讀清节奏)

(1)全体同学放声朗读。

(2)教师正音并提示节奏划分。

(3)再次诵读。

2、译读——读懂(读懂文章)

(1)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读一句,译一句,同时圈画出疑难字词句(课前预习进行)。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组内无法解决的,提交班级共同交流解决。

(2)检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效果。

解释红色字词:

户、欣然、念、遂、寝、相与、空明、交横、盖、但、闲人、耳

翻译画线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那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每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最好摇头晃脑,读出古味古韵。

3、研读——读透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确: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件:“我”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事件的起因:月色优美。

4、品读——写景妙处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细细品读一番。

(1)添一添,品意境:

能否添上“丛中蛙鸣起伏,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等句?

——不好。这些句子会打破原文宁静、淡雅的意境。

(2)删一删,品修辞:

删去“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原句用比喻,把洒满庭院的月光比作积水,澄澈空灵。而似水草一般在如水的月光中飘摇的,其实是月光照射下竹柏的影子,“盖竹柏影也”点透实情。删去后,没了新意,也不生动,更改变了原意,与实际不符。

5、悟读——“闲人”含义

(1)领悟“闲”之意: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2)领悟“闲”之情: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结合背景分析)

明确: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

(3)谈谈读完本课有何感悟、启发、收获等。

三、拓展延伸

1、补充苏轼被贬谪的资料,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豁达、乐观。

苏轼一生仕途不平,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而屡遭贬谪,但都笑然面对:

贬至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至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至惠州,“日啖荔枝三百课,不辞长做岭南人”。

小结:苏轼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不仅因为他的政绩,也不仅因为他的诗文,更因为他豁达的人生态度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都用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风雨,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推荐阅读: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王水照《苏轼传》 林雨堂《苏东坡传》

2、补充阅读苏轼的其它作品《定风波》等。

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原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积累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4.《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参考 篇四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月色入户( )

②念无与乐者( )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2.把下面面译成白话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的角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中内容,作者要到承天寺,是因为( )

A.失眠难耐

B.心绪无聊

C.偕友赏月

D.参禅求道

6.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

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7.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8.文章表达的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门 ②想到 ③只是 罢了

2. 庭院中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月色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侧面描写

5. C

6.C

7.B

5.《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 篇五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词多义】

盖:A. 盖竹柏影也(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B. 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相当于“应该是”)(《核舟记》)

C. 盖追先帝之殊遇(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是因为”)(《出师表》)

D.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大概,用于句首)(《送东阳马生序》)

【重要词语】

(1)月色入户(门户)

(2)怀民亦未寝(卧,睡)

(3)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

(5)欣然起行(高兴地)

(6)念无与为乐者(考虑;的人)

(7)遂至承天寺(于是)

(8)庭下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9)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重要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文意提示】

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不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仙境的嘲弄;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文言现象

记承天寺夜游一词多义

1.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2.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陶渊明《桃花源记》

3.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陶渊明《桃花源记》

5.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郦道元《三峡》

而或长烟一空(消失,消散)——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承天寺夜游古今异义

1.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3.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 篇六

1.略 2.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4.A 5、A 6.乐观、豁达 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 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 11.B 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②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 1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4.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15.⑴月色入户,近然起行。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16、D 17.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18.D 19.AC 20.AB 21.C 22.①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②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 23.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意思符合即可) 24、略

7.《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实录 篇七

一、检测预习, 明确目标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如何, 请大家进行自我检测。生1:我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准几个字音:怀民亦未寝 (qǐn) , 藻荇 (xìnɡ) 交横 (hénɡ) 。 (生齐读) 生2:我想考考大家几个词义: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3:“户”就是门, 这里指门窗。生4:“念”的意思是考虑, 想到。生5:“遂”, 于是、就。生6:“相与”的意思是一起, 共同。生7:“但”, 只是;“如”, 像。生2:大家预习得挺好, 请跟我一起巩固一遍。 (齐读, 识记) 生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对句读。 (生齐读) 师:朗读字正腔圆, 停顿准确, 若情味再浓些会更佳。那么这节课我们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呢? (屏显目标) 生:解读记叙, 了解背景;欣赏描写, 想象美景;品析议论, 感悟情怀。

二、自主探究, 对学解惑

师:让我们通过自主探究, 向第一个目标进军。 (屏显自主探究要求, 默读课文:1.根据记叙、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划分文章结构层次;2.从记叙部分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默读, 自主探究;师用SMART课件屏显全文。)

师:踊跃分享自主探究成果, 让智慧的碰撞启迪我们的思维。生8:1—3句是记叙, 第4句是描写, 其余是议论。 (生9在屏显上划出层次) 生10:我从记叙部分了解到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在承天寺, 人物是苏轼和张怀民, 事件是夜游承天寺。师:抓住了记叙的要素, 很好。生11:我补充一下, 从时间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师:知识储备丰富。生12:我还从记叙部分了解到苏轼“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他去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为乐者”。师:探究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这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思维方式值得推广。师:接下来我们对桌互学, 先相互指导朗读, 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 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得快乐一点;“念”要拖长, 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在朗读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准确讲述记叙部分的文意, 若有疑问, 小组互助;解决不了, 可向全班同学求助。 (对桌自由朗读记叙部分并讲述文意, 师巡回观察, 随时点拨) 生13:我读, 我的对桌讲述,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读“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生14: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解开衣服, 想要就寝, 见皎洁的月光从门窗倾泻进来, 欣喜地起来出行赏月, 考虑到没有一起分享欢乐的人, 于是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 我们便一起到院子里散步。师:讲得准确, 且恰当运用了“就寝、皎洁、倾泻”几个雅词, 充满诗情画意。那么苏轼怎么到黄州去了?生15:被贬官了。师:为何被贬?生16: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 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 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 苏轼被抓进乌台, 遭严刑拷打之后贬谪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史称“乌台诗案”。师:了解得非常清楚, 王安石作为宰相想通过变法推行新政, 苏轼这个文坛领袖在诗中发表不同看法, 引发牢狱之灾, 被贬黄州, 当了一个团练副使的闲差, 还被监视, 形同流放。于是他纵情山水, 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不朽篇章。咱们今天学的这篇清新的写景佳作也写于此期间。那么, 张怀民怎么也到黄州来了? (讲解的同时在大屏幕上圈点勾画出时间、缘由以及作品) (生面面相觑, 有人小声说好像也是被贬到那里的) 师:看来我们重点关注了苏轼, 忽略了张怀民。没关系, 请看大屏幕, 知人论世, 我们认识一下张怀民。 (屏显张怀民简介)

生 (自由读) :张怀民, 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 寓居承天寺, 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 但心胸坦然, 绝不挂怀于迁谪之事, 公务之暇, 以山水怡情悦性。苏轼称赞他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清高超逸品格的人。

师:大家觉得苏轼与张怀民可谓是……生17:志同道合!师:还能想到哪些词?生18:志趣相投!师:他们二人因此成为了朋友, 这对我们交友有什么启示?生19:交志趣相投的朋友!生20:和品德高尚的人为友!生21:结交志同道合、心胸豁达的朋友!师:这样才会彼此施以良好的影响, 不断进步。孟子有句话是怎么说的?生 (齐)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师:因此在《记承天寺夜游》的记叙部分, 苏轼邀了一位志趣相投之友。 (板书:叙事邀志趣相投之友)

三、赏读美景, 交流分享

师:通过自主探究和对学解惑, 我们达成了第一个目标, 接下来我们一起自主赏析, 挑战第二个目标。 (屏显方法指导, 生自由读:1.自由朗读写景部分, 读懂描写;2.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3.展开想象, 描写画面。) 师:自主赏析, 先读后讲, 再全班分享。 (生自由读写景句子。) 生22:老师同学们, 我看到的美景是庭下的积水透明清澈, 水里面藻和荇互相交错着, 仔细一看,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生23:我认为他没有将“庭下”讲清楚, 应该是院子里。生24:“如”字丢了, 意思是像。师:请你将“庭下如积水空明”完整地描绘一下。生24:院子里像积水一样透明清澈。师:我怎么觉得这个句子缺少点东西, 谁发现了?生25: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透明清澈。师:大家都关注了喻体, 这个同学看到了本体。这就是文言文在理解文意时强调“增、删、调、换”四种方式中的“增”, 增补出主语。师:老师找到了丹青高手绘出的这般情景, 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尝试背诵写景部分。 (师从屏幕上拖出隐藏的图片放大,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师:那么, 让我们展开想象, 用生花的妙笔把画面以美文呈现, 体现个人审美感受, 全班分享。 (学生写, 老师播放轻音乐。) 生26:皓月当空, 月光洒在院子里, 像积水般清澈, 水中的藻荇摇曳生姿, 定睛一看, 原来是翠竹和柏树的影子啊!师:“皓月、摇曳生姿、定睛一看”这三个词用得好。生27:老师同学们, 我是这样写的:清冽的月光照在庭院中, 空明澄澈, 微风吹过, 水面藻荇随风飘动, 定神凝视,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在风中婆娑起舞。师:她给我们呈现了静态的月光美和动态的竹影美。生28:老师同学们, 淡淡的月光洒在庭院中, 宛若一湾澄澈透亮的清水, 微风轻拂, 水中些许藻荇互相交错, 顾盼生姿, 定睛细看, 原是竹柏的影子罢了。师:动静结合, 清雅地宛若一段小随笔。生29:大家请看——清明澄澈的月光诗意地洒向大地, 院子里仿佛空灵透亮的积水, 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宛若藻荇般互相交错着, 如诗如画, 令人心旷神怡。生30:怎么能说“诗意”地洒下大地呢?我认为“诗意”是人的一种感受, 不能修饰“洒向”。可以用“轻柔”, 写出月光的诗意之美。师:有道理。这一片银辉, 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生30:皎洁澄澈的月光洒在庭院里, 如积水一般, 竹柏的影子照在地上, 像水中互相交错的藻荇。置身其间, 我就像月光一样照亮黑暗, 不与现实同流合污。师:虽然有点牵强, 但你感受到了苏轼的心境。生31:月光倾泻大地, 清辉如同空灵澄澈的积水, 那竹柏的影子投射到庭院中, 就像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 清风拂过, 恍若泛起片片涟漪。师:好一个“片片涟漪”, 如水的月光真美!生32:在皓月照耀下, 庭院里自上而下, 都像洒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 漂浮游荡。清风拂来, 树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驳, 幽静得恍如仙境。

师:美文绘美景, 文笔尤佳。那么绘景时苏轼赏的是什么样的月, 请同学们用你认为最恰当的词形容一下。 (板书:绘景____赏_______之月) 生33:赏恬静皎洁之月。师:突出静美。生34:赏空灵澄澈之月。师:体现“空明“之感, 清澈透明。生35:赏清辉如水之月。师:抓住特点, 运用比喻。三个词各有特色, 亦不乏诗意, 哪个和苏轼的感受最相近?生 (齐) :空灵澄澈! (板书:空灵澄澈) 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月光比喻成积水空明, 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把竹柏比喻成藻荇交横, 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有藻、荇交错,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 透明, 澄澈, 令人神往。两人在如此的月色下散步, 是多么地有情趣, 多么地超凡脱俗。全文无一个“月”字, 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 有动有静, 动中愈见静,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四、合作探究, 悟读情怀

师:这样的月, 让苏轼发出怎样的感慨?我们挺进第三个目标, 一起合作探究。 (屏显合作探究方向:1.小组齐读议论部分, 理解文意;2.联系背景, 说说“闲人”如何理解?3.从中可以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感?) (生以小组为单位, 齐读, 讲论文意, 合作探究, 师巡回答疑解惑。) 师:文意有不理解之处么?生 (齐) :没有!师:那我们直奔第二个问题, 看看你们探究的结果如何。生36:“闲人”在这里指清闲的人。师:为什么是清闲的人?生36:因为被贬之后无事可做。生37:老师同学们, 我认为“闲人”在这里指志趣高雅的人。因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也表明了苏轼的心境, 月光如水, 是他情趣高雅的体现。师:那如何与“闲”对接呢?哪位同学帮他点一下?生38:“闲人”指有闲情雅趣的人。师:有画龙点睛之妙!生39:我觉得这里还有他为自己能欣赏月之美所表现出的自豪感。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自豪么?生40:应该还有自嘲!师:愿闻其详。生40:苏轼被贬官于此, 有远大抱负却不能实现, 所以自嘲为“闲人”。师:有道理!那自豪就是因为能欣赏月之美么?生41:好景要有人赏, 好马要有伯乐识, 苏轼不仅为自己和张怀民能欣赏月之美自豪, 还为有志趣相同的好友一起赏月而自豪。师:形象生动地解读让我们茅塞顿开, 非常好!那我们思考一下, 在议论部分, 苏轼抒的是什么样的情怀? (板书:议论____抒______之情) 生42:我读出了悲凉之感。两个才华横溢的人被贬黄州, 无法施展抱负, 令人心生悲凉。师:入情入境, 你才能生出悲凉之感。生43:不能凡事都往坏处想, 我觉得可以读出苏轼身处逆境心胸豁达的豪迈之情。师:你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 老师很欣赏这种人生态度。生44:我也支持这个观点。苏轼的豁达乐观是公认的, 据说在苏轼临死前, 朋友在他耳边说死了就去极乐世界了, 他说不相信什么极乐世界, 但是他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他虽然被贬, 心存悲凉, 却能找到别样的乐趣, 写下不朽的篇章, 乐观豪迈之情更浓。师:解读很有深度。生44:除了豁达积极还有赏月的欣喜之情。生45:我认为还有两个好朋友一起赏月漫步的悠闲之感。师:所以苏轼当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而微妙的。由于作者贬官谪居, 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 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赏月的欣喜, 还有漫步的悠闲, 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可最让我们感慨的是他什么样的胸襟?生 (七嘴八舌) :心胸豁达!乐观豪迈!心胸旷达!…… (板书:豁达乐观)

五、熟读成诵, 小结收获

师:我们共同探究了苏轼夜游时复杂微妙的情感, 被他的豁达乐观所感染。那么, 就让我们在琅琅的诵读中走近苏轼。 (配乐, 屏显诵读要求: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生自由背诵, 两个小组齐诵, 四生分别有感情地配乐背诵。) 师:今天我们跟随苏轼和张怀民去承天寺游览了一番, 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生46:倘使身处逆境, 要学习苏轼这种豁达开朗的精神境界。师:老师希望同学们都具有这种胸襟。生47:面对人生的困难挫折, 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师:也是从思想启迪角度有所获。生48:我认为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 写作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情达意。师:从写法上有所收获。生49:我了解了苏轼被贬黄州这段经历, 认为写随笔是记录心情的好方式。生50:学做雅人, 交往雅友, 拥有雅趣。生51:苏轼写出了月光如水的感觉, 却无一个“月”字, 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技巧值得揣摩。师:确乎如此!大家从思想启迪、写作技巧等多角度盘点了收获, 那么, 就让苏轼继续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吧! (屏显课后作业:A.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进一步体悟苏轼的豁达乐观。B.推荐阅读《水调歌头》、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东坡突围》)

【执教感言】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文言文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需要加强诵读、探究、交流等学习方式的运用,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真正做到“少教多学”,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品位的目的。

因此, 我的教学设计是, 通过预习检测、自主探究、对学解惑、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增强合作意识, 鼓励学生思维碰撞, 力求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中分享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感受作者旷达的情怀。

8.《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 篇八

一、朗读——多角度融入文本意境

首先,营造氛围,引入文本。图片展示:举杯邀月、琼楼玉宇、起舞清影、异地相思。

师:看到眼前这些充满诗意的画面,大家想到了初一学过的哪首词?

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同学们诵读得非常好!但随着时光流逝,生活变迁,是否作者笔下的月色都如这般的温暖感性呢?

学生介绍苏轼笔下不同的月亮意象,自然引入文本教学。

其次,自由朗读,初入文本。

师:请同学把自己当作这位身处异地的落魄文人,根据自己的感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苏轼当时的心情。请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

师:这遍好了很多。朗读不仅需要投入感情,更要动脑。只有运用朗读技巧,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意境。

可以说,解读文本的核心方法是阅读。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迅速进入文本,找到解读的突破口。因此在日常教学训练上,笔者设立了课前三分钟阅读时间,让每位学生轮流在课前三分钟朗读自己挑选的小文章,其学生静静欣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感和阅读能力。

二、品读——多层面点燃思维火花

品味文言经典,要抓住关键词句,才能深切体会作品的蕴含,体味作者的感悟,进而引发共鸣。

首先,找寻文眼。只有找到进入文学之园的钥匙,才能进入其中欣赏美景。

师:请找出本文中的“文眼”(教师指导:传神聚睛之处为“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生:“闲”。

其次,研读词藻妙语。在确定文本“文眼”之后,作者如何来围绕“文眼”来行文组织,要通过朗读来让学生充分理解。

师:请你选择一个意象,通过朗读具体说说作者如何表现“闲”?

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体现东坡因月色入户而产生的惊喜,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突出率真可爱!普通的月色引发了作者如此大的反应,可谓“闲兴”。

生:“念无与乐者,寻张怀民”。体现东坡当时兴致勃勃,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邀谁同赏?“寻”更体现出内心期待的快乐,可谓“闲心”。

生:“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体现东坡眼中的月色清澈明亮;而奇妙的联想更锦上添花,写出动态摇曳之美,勾画出淡雅风韵的诗化世界,可谓“闲情”。

通过以上分析,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只有让学生充分品读文本的精妙的语言,才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达到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

最后,触摸作者情感。作者对文本的细心雕琢,无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文字篇幅中展现个人的情感。因此,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作者是否甘于“闲”呢?结合你的分析,试读出最后一段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考虑)

生:有被诬排挤的愤怒。因为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被人摘出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讽喻新政。后就被被贬往黄州。

生读,强调了“何夜”,“何处”,突出了对人生的反问。

生:有被贬谪蛮荒的无奈。因为黄州在当时属于蛮荒之地,他远离京城,虽不情愿,但无力回天,只得从命前往。

生读,强调了“无月”、“无竹柏”,突现命运不济的苦涩。

生:有落寞无助的苦涩。因为被贬后,众友怕遭受连累,一时间无人敢与其来往。他以黄州团练副使的虚名头衔。独处定惠院内,生活十分窘迫。

生读,强调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凸显内心孤寂之极。

此时,我朗读另一材料,交代写作背景:“面对此情此景,苏轼却在黄州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然后让学生再次体会“闲”。

生:有超然物外的悠闲;面对逆境的从容;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过自嘲,但在这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学生齐读,体会苏轼的自得自赏。

可以说,学生通过品读,领悟到作者语言组织和情感哲理,是文言经典解读的核心环节。文言经典的魅力在于语言的精炼,意蕴的无穷。教学中通过文眼的提炼,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和咂摸,在主动探索中层层深入,从而提升对文本的感受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赏读——多环节提升阅读感受

新课改对学习能力提出全新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文言经典语言精辟凝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境界。只有让学生品味文外之趣、言外之旨,才能达到通过教学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

本文只有短短的83个字,很多意象只是一带而过,点到为止。因此在本课的最后环节,我要求学生把本文进行改编扩写,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文中,将本文改成现代文并当堂朗诵。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文言经典的理解能力,又将学生彻底融入文本,写出自己的体悟和感受。下面是学生改写的一段:

你我一同来到庭院内,此时周围了然无声,似乎只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庭下的青砖今晚格外明亮,如同拭水一般,明晃晃地泛着白光。水中似乎还有点点水草,绿色的印记随水光荡漾,好不惬意!定睛一看,原是老天弄人,只是竹柏在月下的倒影罢了!

这一环节,不是文本内容的简单扩充,而是文本理解后的再加工、再创造。让学生再次体会文言经典的精妙,深化对文本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正是这个环节的存在,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上一篇:生态徐州梦想家园征文经典下一篇:教你如何在面试时脱颖而出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