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成本—效益分析

2024-06-19

公车改革成本—效益分析(共13篇)

1.公车改革成本—效益分析 篇一

公车改革的案例分析报告

———— 贾燕宇 邹川 徐煊

【案例摘要】

目前,公车消费已成为财政的包袱,成为不合理的消费黑洞,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公务车是政府采购的主要物品之一,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呼声最高的2005年,公务用车采购市场却暴露出一些令人费解的怪现象,并因为高档车的激烈竞争而被称为“豪华车元年”.奔驰、宝马、皇冠等车争相进入政府采购名单,车本位与官本位相结合之下,公务用车领导着中国汽车消费的豪华之风。因此,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公车改革难以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公车改革影响最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主要是领导阶层,因此公车改革的阻力也特别大。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公车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阐述了公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接着说明了公车改革的目的,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公车改革的难点,最后提出了公车改革的途径。公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减少公用支出、节能减排、降低拥堵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要抑制公车腐败,节约行政成本,建设和谐交通乃至和谐社会,改革公车制度正可谓一举多得。

【案例陈述】

山东省临朐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一张奥迪Q7的照片在网上引发热议,被众网友封为“牛车”。这台Q7的车身是标准的“2004式”警车外观标识,车引擎盖上赫然印着“警察”和“POLICE”字样。根据奥迪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据悉,此警车属于山东省临朐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临朐县公安局宣传科的工作人员随后回应称,此Q7警车只是一台带路车,重要领导来的时候才会使用,平时不会开。奥迪Q7作为警车,价格在81万到256万之间。而半年前,临朐公安局曾撰文称“警力不足、经费紧张依然是制约公安机关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如此庞大的财政数字跟半年之前的所谓“警力不足、经费紧张依然是制约公安机关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形成强烈的反差,或者说如此豪华警车已经成为“经费紧张”的一种反语,它正好揭示了一种弥天大谎的出现。可见,临朐县的公安局是在诉说着神奇的一个故事。因为经费紧张只是一种借口罢了,这种借口是用来填补群众的口的。

经费紧张,就没有能力办案或者没有精力办案。这不能不说是给自己最好的借口和托词。当有案件发生的时候就可以不去理会了。而现实中却出现了豪华警车,那么,经费紧张在何处?不难发现,在新闻中很多贫困县,阜宁县的山寨中国馆和山寨悉尼歌剧院,山西蒲县的山寨鸟巢等等都说明经费并不紧张,这只是一种为了申请更多经费的幌子。

试想,如果说自己的经费很充裕,岂不是在来年的预算中就不会增加更多的数额?说自己经费充裕岂不是就没有办法为自己不去办案或者办案不力寻找借口了?可见,说自己经费短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说辞。临朐县这么说只不过是借鉴了别人的说法而已。但由于豪华警车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借口的宁静,因为毕竟这是一个贫困县。尽管是贫困县但县里的领导人员还是不去申请贫困县的名额,何其壮哉!

在公款采购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一种有力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对于财政的收支情况就形成了一个空白。那些政府工作人员在进行采购的时候就会肆无忌惮,形成一种“买贵不买好”的局面,因为是纳税人的钱不是政府自己的钱,所以花起来大手大脚。在这样的贫瘠的县城里竟然会出现这样的豪华警车也不足为怪,只不过太惹眼了,太对不起半年之前的“经费短缺”影响公安机关的发展了。

【网民观点】

在网民评论中,仍不乏言辞激烈的抨击和责骂。除此之外,有不少网民爆出了各地警察配豪车的现象,表示不足为奇。如凤凰网无线网友手机用户称,“有些事情知道就好,何必说出来呢!合肥警车有的是路虎”;新浪网广东省深圳市手机用户称,“在惠州就见过着装的奔驰S600,这些事见怪不怪了”;新浪网福建省厦门市网友“lumaca”表示,“太正常了,你们去看看湖北咸宁,这个经济落后的地方,警察外出办案开的就是Q7,什么带路车,代步车还差不多”。

还有不少网民对公安养豪车表示不满,认为是严重的资源浪费,如凤凰网江苏省苏州市网友“秋同不三”称,“那不是浪费,那钱是多少老百姓的血和汗啊”;腾讯网北京市网友“虎头猫”称,“不知养这台车相当于多少低保人的钱”。

针对警方的豪华警车为领导开道的说辞,不少网民表达了对“面子领导”的不满,如搜狐手机网友称,“不要把矛头都指向警察,现在的大小领导观摩视察什么的,都要求豪华警察开路,公安局长也不能违背上级领导的意思啊”;另一位搜狐网友则调侃道,“没听见是接领导的吗,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还有少数网民支持为110民警配好车,如腾讯网青岛市网友“陌生人”称,“我倒觉得应该给下面的110民警同志配这样的车,因为他们现在开的那些破车连一般的摩托车都要追不上了”;也有批评管控缺失、改革不到位的,如搜狐社区网友“rzxfch”称,“这说明政府部门管控严重缺失或者肆意纵容,一个政府机关购置固定资产难道没有程序吗?看看鹤立鸡群的政府机关高楼大厦,什么都不用说了”,搜狐手机网友称,“公车改革都是空话,太腐败了”。

【案例分析】

1.目前公车现状及存在问题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指出,公务车使用存在的三大弊端[2]:一是公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一辆公务车的年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可达5万元以上,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至12%之间,有的地方甚至更高。二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在公车使用中,有的地方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三是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四是公务用车还存在超标准、超编制配备使用小轿车问题。

2.公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公车使用中存在着耗能大、费用超标,公车私用等浪费问题,是造成行政官员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已经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也是中央和国家及“两会”提出议案最多的热点难点问题,呼吁最强烈的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理执政党官员腐败,必须从官员的吃、住、行这个根源抓起,所以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有报纸批露,我国财政收入自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只增长了9倍;可同期我国行政开支却增长了近50倍,这里面很大增幅就是购买、维持公车的费用。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条件下,举国上下都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问题,愈发显现公车改革问题的紧迫性。免费的义务教育、全民的社保、医保,都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政府对公民应尽的义务,但这些无疑都需要巨额资金,在我国还不富裕的情况下,钱从哪里来就很关键。而公车改革无疑会提供这笔巨额资金,根据有关分析,我国公车改革后,公车耗费财政资金至少可以从每年3000亿元左右减少至1000亿元左右,这样可以每年节约2000亿元,都可以投入上述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中。

当前,汽车用油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元凶。当全球能源紧张时,当交通堵塞严重时,当养车费太高时„„私人车主就会承受不起而少开或停开,而改用乘公交车或自行车代步,这就是市场价格调节的作用。

但这种市场价格调节往往只能对私车有效,对于公车却是不灵的,因为公车的所有一切费用都由公家买单,自然不会对公车使用人产生调节作用。公车私用高昂的费用由公家报销,使节能措施与市场调节失灵,加重了大气污染,人类的生态生存环境受到了影响。

据测算,就北京来说,公车改革可以使公车的出行量减少2/3。这意味着公车改革可以使北京的交通总量减少25%左右,这是其他措施很难达到的[7]。

公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减少公用支出、节能减排、降低拥堵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要抑制公车腐败,节约行政成本,建设和谐交通乃至和谐社会,改革公车制度正可谓一举多得。

【讨论的问题】

1、公安局该不该采购豪华警车,为什么?

2、面对公安局采购豪华警车只为开道、接待贵宾用,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反思些什么? 通过“大庆模式”、湖南长沙“好帮客模式”、“昆明模式”、“杭州模式”试分析公车改革十八年搁浅的原因

2.公车改革成本—效益分析 篇二

1.传统的官僚理论。以韦伯为代表的传统官僚理论认为理想的官僚制是当选政治家的工具, 官僚应该坚持价值中立, 赋予其合理合法的职权以服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韦伯强调官僚要抛弃非理性因素和人治因素, 形成管理和统治的合理与效率, 理性精神是韦伯官僚制的灵魂。传统官僚理论将政治个体视为“政治人”本性, 每个官僚都具有非人格化和公务化的特点, 任何个体不具有职务的私有化。

2.公共选择的官僚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随经济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学科, 是以选民和政治人物的行为为研究对象, 假设官员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动的“经济人”, 以此研究个体在各种社会体制下进行的互动。公共选择理论的官僚理论将政治个体视为“经济人”, 认为政治决策的主要参与者同私人经济中的个人一样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而政治活动不过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种途径。

二、公车改革问题分析

为提高公职人员办事效率, 确保机关事业单位高效运作, 国家开始为公务员配备公车。但在近年的实施过程中, 公车采购支出数额持续上升, 公车私用的现象大量存在, 严重损害政府形象, 公车改革刻不容缓。

1.公车改革的方案。我国公车改革的实质在于限制政府公务员的职务私有化,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避免产生新的腐败。从各地实践中可知, 公车改革的成效远不如预期。采取严格管制的模式, 公车的处置权没有发生变化, 公车资源仍旧是单位所有,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问题;采取货币化模式虽然改变了公车资源的产权, 但是补贴费用一旦分配不合理, 也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2.对公车改革的分析。公车改革收益甚微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平衡问题没有解决, 上述看似有效的车改模式都没有触碰到车改的本质, 即打破公车使用中的特权。主导公车改革的决策者本身就是公车福利享受者, 让这些享受利益的人主动放弃利益的自我修正, 难免会遇到不少阻力。公车的存在是公权力运作的需要, 国家财政拨款购买公车是完全能够被公众接受的。从政治活动的角度来看, 政治决策的主要参与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的理论, 恰好论证了官员在特权观念支配下的公车异化。这些畸形的官本位意识都是源于强烈的权力垄断意识和特权意识的“经济人”的定位。但是, 并不能完全否认官员的“政治人”本性, 政治决策中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博弈结果还取决于官员的个人价值观。如果政治家的价值观倾向于为公众无私奉献, 那么他的政治决策必然会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

三、基于公务员“经济性”的车改建议

1.强化行政价值的建设。行政价值受行政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直接关系到公共价值目标能否实现。对公车私用等腐败行为, 国家首先要从社会舆论和思想意识上构筑“零容忍”的行政环境, 树立正确的社会导向。其次要重视公务员价值观体系的重塑, 在政府内部营造公仆精神氛围, 适度打击自利主义的泛滥, 推崇公共利益的实现。

2.全面公开公车信息。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的最佳方式就是将其置于公开透明状态,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面准确公开公车数量与质量, 政府要统一登记、全面掌控公车编制和配备情况, 不得以任何借口隐瞒公车数量。公众充分享有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公共权力就会受到制约, 官员的暗箱操作行为定会有所收敛。

3.建立严格的预算约束机制。在预算之前, 财务部应根据单位性质和公车类别, 确定各单位车辆的总定额费用。在实际执行中, 根据具体情况核算公务用车的各项费用, 在定额基础上实行车辆档案化管理, 形成定期审核的机制。

4.加强公车使用的监管力度。没有监督就无法确保既定目标的公正性, 公车改革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通过完善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细则及违纪处罚规定、公车使用情况定期公开量化制度、车辆维修保养场所公开招标制度、公车使用财务公开等制度, 加强对公车监管力度。此外, 必须让公众参与到监管过程中, 建立群众监督信箱对公车私用现象检举揭发, 缺乏公众的监督是无法实现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新华网.2014-07-16

[2]宋延清, 王选华.公共选择理论文献综述[J].商业时代, 2009 (35) .

[3]袁政.公共选择理论研究述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0 (2) .

3.公车改革成本—效益分析 篇三

关键词:公车改革;蓬莱公车改革;启示

2011年中央单位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其中车辆购置与运行费用59.15亿元,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全国数百万辆公车,如果能够削减,将省下千亿巨额的资金。

一、公车改革的意义

(一)公车改革有利于节能减排。当前汽车用油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元凶。

(二)公车改革可以有效节省公用支出。公务用车的资金消耗量是惊人的,根据有关分析,我国公车改革后,可以节省财政资金1000多亿元,公车改革后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的财政压力。这些节省下来的资金就可以投入到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项目上来。

(三)公车改革可以提高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形象、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公车改革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群众关注度很高的工作。长期以来,由于一些领导干部公车私用,没有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在损害领导干部形象的同时,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群众也因此对政府产生了不信任感。公车改革不仅可以节省公用经费,而且可以借公车改革之机逐步取消官员特权、铲除腐败、提高政府形象,从而凝聚人心,密切与群众的关系。

二、公车改革的难点

(一)按级别发放交通补贴易引发新的矛盾和腐败。首先,对于车改试点地区来说,中央的车改补贴标准远低于之前制定的标准,许多既得利益者都对此轮车改表示不满。有的干部抱怨说,车补这么少,以后能不出门就尽量不去。其次,交通补贴成了个人补贴,不用就省下来归个人所有,打击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可办可不办的事情,他们就会尽量不去;对于必须要办的事情,他们会拖一拖、缓一缓,等凑够几件事一起去办,其结果就是,办事效率低下,出现懒政。再次,按级别发放交通补贴有失公平。单位事有繁简,尤其在基层单位,有的办事员可能因工作需要到处跑但交通补贴较少,有的领导干部可能整天坐办公室却能领到高额的交通补贴,这样就容易引起低层办事员的不满,处理不慎就容易引起矛盾。

(二)政府部门的双重地位。政府既是公车改革的推进者,又是公车改革的目标对象。作为公车改革的目标对象,难免会顾及自身的利益。它既与高层决策者的利益相关,又与改革的推进者的利益相关。在实行公车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改变政府行政体制,公务车改革最终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推进公车改革,就要求政府改革的推进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品德以及极大的勇气与毅力。但是作为经济人,许多时候个体总是要考虑自身利益。因此,在推进公车改革过程,改革推进者本身也会存在一定的顾虑,甚至成为公车改革的较大阻力。

(三)如何确定每个单位保留的公车数量和标准。中央的车改政策是取消所有的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如何界定哪些单位需要保留公车,如果需要保留,保留多少,按什么标准保留,对于保留车辆如何管理,是由保留车辆的单位独立管理,还是由政府成立公车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主要还是要看上级的政策。

(四)司勤人员的安置问题。几百万的司勤人员如何科学合理安置,事关公车改革的成败。要以人为本,对因取消公车而失岗的司勤人员不能简单推向社会,主要采取内部安置的办法,用多种方式保障其能够继续就业。要做好相关司勤人员的人事劳动关系变更、经济补偿发放、社保关系处理等工作,充分尊重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我市公务用车现状和推进公车改革的思路

截至到2015年末,我市公务用车保有数量923辆,其中一般公务用车616辆,党政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实有公务用车354辆,2013年车辆运行费1900多万元(不包含司勤人员工资、社会保障等支出)。根据中央的车改政策,我市党政机关的公车改革将于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再用2-3年时间完成其余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车改工作。通过对中央车改政策的分析,推进蓬莱公车改革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建立起强有力的财政约束机制。推进公务用车改革,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改革后的交通补贴支出低于原先的公车运行费用这条红线。公车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节约公共财政支出,我市的公车改革要根据中央出台的指导意见,按照科学规划、兼顾公平的原则合理发放交通补贴,最大限度的节约财政资金,又要使大部分工作人员满意。

(二)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公务用车改革成败关键在于领导,在于一把手。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单位一把手要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公务用车改革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并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使改革工作做到措施有力,运行到位,落实到位。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务用车改革实施方案,确保公务用车改革顺利开展。

(三)是要做好原有公车处置工作。对拟拍卖的公务用车要做好全面清查和登记,杜绝一切隐瞒情况或违反规定将本单位车辆出售、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现象;评估过程中不得授意评估机构压价,不能以权谋私,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四)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纪检、监察机关对公车改革后违反公务用车改革纪律的行为,要进行必要的惩罚。要防止出现“公车照坐,补贴照拿”的现象;对发现借公务用车改革名义滥发补贴和违反纪律规定的,要从严从重从快处理。

四、结束语

4.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 篇四

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

专业:

会计学院

班级:0 12级会计 4 班

学号:

121922432

姓名:

李祥

沈阳城市学院成本会计论文

摘要: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其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一般原则对企业会计核算起规范作用的同时,也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具体应用于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会计部门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所产成的效益应当超过提供这些信息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总和。从其属性上讲,成本效益原则应属于会计核算原则的修订性原则。

关键词:成本会计信息;信息构成;效益构成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成本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运用纸、笔、算盘、计算机等劳动手段,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这一劳动对象,生产出成本会计信息,同时,将成本会计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税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因此,成本会计信息也存在成本问题。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具体包括:

第一,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从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势必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必要的办公用品、计算机硬件及财务软件、账簿费用等。尤其是当提供一些较为复杂或精度要求较高的成本信息时,其处理和提供的成本很高。对外提供报表时,因为

沈阳城市学院成本会计论文

报表中也包含成本会计信息,故财务报告的审计费用也应按一定比例计入成本会计信息成本。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成本的特点之一是可计量性。

第二,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成本会计信息在被会计人员“生产”出来以后,要到达信息需求者之前,需要经过信息传递这一过程。用于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信息,经过人工送达或财务软件传递等方式到达财务报告编报者手中,期间会产生人工费用或软件摊销费用。

第三,诉讼成本。具体指在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纳税申报等活动中,因为所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误导投资或偷逃税款而受到投资人、债权人或政府税务部门起诉,其花费的巨大的诉讼费、立案费、律师费等。

第四,竞争和谈判劣势成本。对外披露的报告中包含过多的成本会计信息,将会使竞争对手了解企业的商业机密,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削弱企业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销售商得知本企业的产品成本,在谈判时便可能压低价格,使企业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五,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出于管理目的的成本数据(供内部使用的)不同于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数据,前者不需依照公认会计原则计算,管理人员完全可以自由决定,按自己的意图来解释成本信息。由于解释成本信息的决策带有主观任意性,按照一种方式解释而放弃另外的解释方式就产生了管理的机会成本。用于业绩

沈阳城市学院成本会计论文

评价的成本会计信息,是将已经发生的成本与预算成本相比较,鉴别与所制定的计划成本、利润、现金流量和其他财务目标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促使管理人员采取措施,变更或调整其行动目标和计划。在制定的成本计划不实或受核算过程中成本分配方法的影响,可能导致对管理人员评价的偏颇,影响其积极性,造成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第六,其他成本。在信息时代,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还包括成本信息系统开发所花费的代价及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费用、系统维护费用以及新制度颁布后会计人员的培训费用等。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本文所指的成本会计信息是可靠的、不带偏见的、不加粉饰的、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不考虑其成本相对于收益是否过高,有关成本会计信息的收益主要有:

第一,降低成本。在任何设定的条件下,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地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内容。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职能分工、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外部协作关系等诸多方

沈阳城市学院成本会计论文

面。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影响成本的深层次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成本降低到这些条件许可的极限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例如产品成本中的材料成本,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材料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有一个最低标准,当实际消耗接近这一标准时,进一步的努力也难以使材料成本进一步降低。由于既定的条件限定了成本降低的最低限度,只有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如通过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新的工艺过程、新的产品设计、新的材料等,使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得到改善,使原来难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上述两种降低成本的方式都要以成本信息的取得为前提。

第二,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竞争利益更具战略意义。当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相互关联时,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单纯以成本的高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售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第三,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信息予以配合。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所在,成本管理要积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

沈阳城市学院成本会计论文 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及成本管理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

此外,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使用成本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用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节约增产的目的,也是成本会计信息的重要应用。这一原理对处于瓶颈环节的企业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当企业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成本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偿性特征,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节约受限制资源或瓶颈资源,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金融工具的频繁使用,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层,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日益加强。外部信息需要更多的成本信息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评估公司的价值,管理层需要通过成本信息来进行决策和对各部门进行业绩评价。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方法的创新,会计学科的发展,会计工作人员有可能提供更多、更具体、更全面的成本会计信息。在这种对成本会计信息需求增强,供给能力也增强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提供多少或多高质量的成本会计信息就必须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难以计量。如前文列举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和效益,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在选择成本

沈阳城市学院成本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提供内容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对成本会计信息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职业判断,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得出“适量”的成本会计信息。

5.公车改革 篇五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其中光公车购置费一项就达61.69亿元,公车改革迫在眉睫。

早在2010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时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谈到公车私用时就明确表示:“公车私用应该管的住,必须管得住。”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再一次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的条件,要在严格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的同时,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改革。这意味着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一轮公务车改革即将启动。

就各地目前的情况看,目前我国公务车存在四大弊病,首先是公务用车费用高,造成财政负担沉重。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其次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同时,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屡禁不止。最后是公车使用 效率低,浪费惊人。针对以上问题,公众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切实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公车改革,让改革方案尽早出台,改革措施尽快实施,以回应社会各界的期待。

事实上,国家关于公车改革已经提了很多年,每年两会上都会有相关的提案,但进展较慢。回顾近些年各地公车改革进行的摸索和试点,不乏失败的教训:例如,一些地方曾经把公车改革弄成赤裸裸的“分钱”,区委书记、区长每年“车补”居然高达七八万元。消息被曝光后,这种背离公车改革初衷,排排坐分果果式的“车改”被果断叫停。公车改革的另外一大难点是如何遏制公务车成为特权车。近些年,各地一些公务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耀武扬威引发了极大的民愤,尤其是公交车道俨然变成了公务车道,更是应当下大力气治理。虽然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区市政府取消了拥有特权的“O”牌照,这无疑也是公车改革的应有之意。但是相关部门更要意识到,公务车的“特权马甲”往往有很多种,尤其是民用号段中的某些“特权号段”,更容易因为官商混用导致特权泛滥、失控和“李鬼”横行,下一阶段亟待有关部门严加监管。

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提案提出了“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的公车管理体系”、“电子监控公务用车”、“公务用车社会化和公 车保养社会公开招标”、“强化政策执行和监督环节”四大措施,建议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数量,限制购置公车的金额、型号或马力,对公车行驶里程、油耗、维修保养费用等项目实行“软监管”,对未经授权私用公车的行为进行严惩等。民革中央提出的有关建议,对于积极稳妥推进公车改革、增强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增强了民众对政府实施公车改革的信心。

公车改革,从有意识到有提案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方案最终落到实处,取得实际效果才是改革的初衷。以北京为例,面对机动车数量的激增,北京市虽然连年出台相应政策控制机动车数量政策,但实际上北京的现状仍然是“车满为患”。据此,人民网进行了调查“公车改革十年原地踏步,你怎么看?”共2619人参与了调查,其中77.9%的网友认为“改下不改上,体制冲突阻力大”此选项获得2039票;还有10.7%的网友共280人认为“未设专门机构监管”;8.4%的网友共219人认为“车补不平衡,方案难推行”;最后,有3.1%的网友表示“其他,有话要说”。网友“1”说:

1、需要一个强势的领导来推行;

2、未能真正向人民网络公布公车使用情况,公车使用无法受到监督,舆论压力不大,部门人员可暂不执行;

3、部门人员成本意识不强,似乎不知道花费的每一分钱都是来之不易的,需要加强培训。

4、最终的是:需要一个强势的领导推行一个大众监督的网络平台,将公车使用纳入干部考核管理,对成本过高的部门要进行整改并向公众公布。这个公车改革就方便执行了。网友“秦岭军魂”指出:车改的前提是“精兵简政”,实现“大社会小政府”。目前有专家指出中国政府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政府,在此环境下,不具备进行车改的条件,车改必然走入死胡同。想进行车改,必先精简机构。

6.公车改革 篇六

最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央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对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各地区各部门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预示着,中央已将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作为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如果从1994年出台《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的公车改革已走过了17个年头。但由于该政策性文件操作不透明、内容不科学、程序不公开,几乎对公车没有起到多少实质性的约束作用。当前,堪称“史上最严格”的新一轮公务车改革已经启动,改革的效果如何有待实践的检验。笔者认为,公车改革不能完全指望政策规范,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实施依法行政,加速建设法治政府的背景下,公车改革亟待纳入法治轨道,“公车立法”或许是破解公车改革屡屡陷入困境的根本出路。从一定意义上讲,公车改革能否纳入法治轨道,也是考量政府自身是否真正践行“全面实施依法行政,加速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指标。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笔者认为,立法机关也要从立法上给力公车改革,抓紧时间对公车改革进行立法调研,着重调研车改模式的选择、适用范围的确定、公车管理细则及货币补贴标准等关键问题,抓紧时间起草论证有关公车管理的法律法规。

近些年,各地对公车改革也进行了一些摸索和试点,但有效的不多,甚至越改越糟。例如,一些地方把公车改革弄成赤裸裸的“分钱”,区委书记、区长每年“车补”居然高达七八万元。还有的官员拿了补贴,公车照坐,与车改目标背道而驰。毋庸讳言,公车改革,难就难在触及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在政策文件难以彻底调整现有利益格局的情况下,必须靠权威的法律来给力。毕竟法律才是利益调整、利益整合的最权威、最有效的工具。

7.也谈公车改革 篇七

今年11月21日的新闻:国家发改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消息甫出,引来社会普遍关注。虽然,发改委的方案尚未出台,眼前就预测它的有无成功希望似乎言之过早,至少颇为武断;但根据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国家管理体制的考量和中国文化的理解,笔者对这次公车改革成功的可能性不看好。

早在2006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将所有配警灯和警笛的公务车数量从7500辆减少到997辆,迫使内务部和联邦保卫局都分别取消了31辆和30辆“特权车”。强力总统通过强制行政手段进行指标明确的公车改革,最终也死灰复燃,不了了之。

我国近几年各地也有过一些车改试点,改革模式大致为三类:公车货币化、公车集中管理及以上两种模式的结合。但试点单位和地市大多并未取得实质上的成功。

在西方,公车没有太多内涵,因此有些小国甚至除总理以外概不配车。而在中国,座骑赋予了太多意义:福利、待遇、权力、身份、尊重和关系等等。

20年前,笔者在一大型国有企业工作,当时事业单位特征还很明显,虽然给一把手当秘书,但还兼管了机关的小车班。小车一共六部,党政两大头各有一部,基本上专用了,即使空着也得询问头儿本人能否暂时用一下,也就是说真正能调用的车只有四部:丰田面包、伏尔加、北京吉普和130半截箱货各一辆。但每天早晨为这么四台车疲于应付一小时以上:20多个正副处级部门,下二级单位、去驻地政府、上市里主管部门、去省城、来了贵客等等,因公因私、假公济私都申请用车。更为头疼的是在“官本位”的传统理念深入人心的首脑机关,党政副职出门要车,几乎不能拒绝,有年纪大的还指定要丰田或伏尔加。拼车是常有的,不满也因此更多。

党政系统部门用车就更为复杂。由于这些组织机构设置繁杂、各职级人数众多,因人设岗、主官权力过于集中非常普遍,故很多参事议事部门无所事事,因此必然没事找事,因为找出来不是事的事新增用车量不小,加上讲排场、论职级、摆资历,不必要的以车示敬、以车示威时有发生。前不久,笔者在某地级市公出,次日想去国共对抗时发生过转折性历史事件的地方看一下,未料给人家带来了太多麻烦。市政协一副主席带车、带秘书陪同,所在地是政协两位主席带秘书长、带两部车在交界处迎接,所在地镇委书记闻讯也带车迎上来,我自己就带了一位朋友开的车,这一凑就五车同行,简直是浩浩荡荡了。此事后很久一段时间我都因此过意不去,难以释怀。

就是企业,公车使用也仍然是一个难题。近两年,跟踪一家浙江的商业银行项目。这是一家管理比较成熟的民营企业,无论哪个部门和个人需要用公司车辆,都得先申请,填写“请车单”,再由办公室统一协调安排。加之企业进行内部核算,请车单转给财务记账后进入部门办公费用,办公费也在部门考核之列。因此,我和我的团队在该企业服务期间,入住的酒店离银行总部大楼很有一段距离,但考虑客户用车麻烦,走程序不便,还会带来部门核算的压力,故每次都步行来去,走20来分钟,不用车。管理很成熟的民营企业的公车管理,也会经常出现需要用车却不凑手,但有时在某一时段又有几部车沉积在院子里,造成管理层感觉公车数量过大的现象出现。

现在公车改革,如果货币化,表面上很彻底,各方皆大欢喜;实际上,背后的问题很大,可能改革后党政机关的用车费用更高,车改后的车补放在口袋,需要动一动就让别人派车。如果集中管理,不仅没有一个机构可以管理好党政机关的车队,而且被有关机关管辖的下属机构将因为车的问题不得安宁。公车集中起来实施用车部门有偿使用,最终也只能取得表面效果,非常规“借车”一定会成为常态。

车改的难点不在于与车有关的方案,而在于与“官本位”、“全社会皆唯官”有关的体制和文化。在官员有任何一点权力都会用到极致的社会,把官员的用车限制起来,岂非与虎谋皮?在全社会的权力都集中在少数机构和个人手头的国家,让官员自己花费车补出门为人办事,怎不痴人说梦?在“小聪明”超过任何国家的民族,让所有官员老老实实按章用车,只能如同几十年来从未放弃声明的刹吃喝风一样,最终只能是徒劳无功。

8.##市公车改革方案 篇八

为做好我院的公务用车改革,根据《##市委办公室 ##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全市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市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市##中心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单位概况

单位名称:##市##中心。性质: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正处级。

主要任务:(1)承担川剧传统艺术的传承、保护以及川剧剧目创作、艺术与理论研究等工作。(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演好剧目,实施精品战略,积极参加全国、省、市重大艺术活动,开展川剧艺术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3)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拓展演出市场,发挥川剧对外的桥梁纽带作用。(4)承担培养川剧剧种编剧、导演、作曲、演员、演奏员、舞美设计等人才工作,为繁荣川剧艺术服务。(5)完成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编制数量69名,领导1正3副,纪委书记1名;内设四个正科级机构,分别为人事秘书科、业务办公室、理论研究室、艺术创作室。内设机构领导职数18名,其中正职6名,副职12名。经费按财政补助一类拨付。

(二)所属事业单位概况

##市川剧##中心所属事业单位6个,分别为##市川剧艺术博物馆、##川剧院一团、##川剧院二团、##市川剧团。(1)##市川剧艺术博物馆,属公益一类正科级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2名,其中:馆长1名,副馆长1名,经费按财政补助一类拨付。(2)##川剧院一团属公益一类正科级单位,核定事业编制73名,其中:团长1名,副团长2名,经费按财政补助一类拨付。(3)##川剧院二团属公益一类正科级单位,核定事业编制50名,其中:团长1名,副团长2名,经费按财政补助一类拨付。(4)##市川剧团属公益一类正科级单位,核定事业编制26名,其中:团长1名,副团长2名,经费按财政补助一类拨付。

现有司勤人员4名,属##市川剧##中心,事业编制在册正式司勤人员。

(三)公务用车情况

1、我院现有公务用车四辆,##市川剧##中心2辆,##川剧院一团1辆,##川剧院二团1辆,主要用于下乡演出,外事接待、外地专家、离退休艺术家接送、外勤交通等各项公务用车。由业务办公室统一管理,按需预约调派。经费来源由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相结合开支。

2、我院公务用车运行费用情况

##川剧院本田###号车购置费是####元。###川剧院本田###号车购置费是####元。##川剧院一团####号车购置费是####元,##川剧院二团###号车购置费是####元。2017年我院公务用车更新购置费用是###元,运行维护费用是###元,司勤人员工资及津贴、福利是###元。

二、改革方案

(一)纳入改革范围的人员情况

我院纳入改革范围的人员数量是246人,属公益一类事 业单位,经费按财政补助一类拨付。

1、不保留实物保障公务用车人员

2、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人员为: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各团正副团长,共16人,其中:正处级1人,副处级6人,正科级4人,副科级8人。

3、实行公务交通费用报销额度人员为:院部财务人员、从事劳动工资、安全、人事、电工、票务、党务、工会、计生、宣传等工作人员,共66人,其中:正科级8人,副科级9人,科级以下人员62人。

(二)拟保留和取消公务用车情况

1、拟保留公务用车为##川剧院##号在编车辆,购置费是###元,排气量是1.8升。主要服务于市区以外下乡演出,外事接待、外地专家接送等。管理方式是用车报办公室主任批准方可调派,特殊情况的由车管人员报院主要领导或分管办公室的领导批准方可调派。

2、拟取消的公务用车为##川剧院###号车、##川剧院一团####号车、##川剧院二团###号车三辆在编车辆,根据市相关规定执行处置。

(三)公务交通补贴情况

公务交通补贴的发放范围是原符合公务用车配备条件并实际取消配备公务用车的事业单位负责人;发放标准参照中共##委办公室《中共##市委办公室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市市直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办〔2015〕15号)规定的公务交通补贴标准拟定:##市川剧##中心院长一名,正处级,每月1040元;副院长3名,副处 级,每人每月900元;纪委书记1名,副处级,每月900元(目前由一位副院长兼任);##川剧院一团团长1名,正科级,每月650元;副团长2名,副科级,每人每月500元;##川剧院二团团长1名,正科级,每月650元;副团长2名,副科级,每人每月500元;##市川剧团团长1名,正科级,每月650元;副团长2名,副科级,每人每月500元。参照住房补贴及维修金的发放方式将公务交通补贴发放到个人账户。自2017年5月起开始发放。每年年度发放总额为204280元。2017年5月-12月预算发放额为89520元。

(四)公务交通费用报销规定

公务交通费用报销额度的使用范围是:各项外出办理公务事宜。报销额度标准是参照中共##市委办公室《中共##市委办公室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市市直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办〔2015〕15号)规定的公务交通补贴标准:正科级每人每月650元,副科级每人每月500元,其他相关外勤岗位人员每人每月350元。每月各科室、馆根据工作人员实际外勤派员情况,在限额内进行公务交通补贴,凭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发票及科室负责人提供外勤工作证明,经主管财务领导审批才准予报销的管理方式。院属各团外勤工作人员参照院公务交通费用报销额度范围,标准及管理方式参照执行,具体报销办法将另行制订。

(五)拟留用、安置司勤人员情况

不留用司勤人员,拟安置司勤人员的数量为2人,采取内部转岗、内部消化方式妥善安置司勤人员。

(六)节支率测算情况 节支率的测算依据是依据公车改革前(2016年度)公务交通年度总支出与改革后(2017年度预算)公务交通总支出相比较计算得出。测算方式是以保留业务用车的平均年更新费、运行费、应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及应发放的公务交通费用报销额度预算相结合。

具体测算:2016年的公务用车更新费为86337元,运行费是105527元,司勤人员支出是159288元,合计支出381152元。2017年度的预算是(1)拟预留一辆业务用车,平均年更新费为28000元,运行费为31382元;(2)应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的金额为每月24690元,其中:正处级1名、每月1040元,副处级3名、每人每月900元,正科级3名、每人每月650元,副科级6名、每人每月500元;2017年5月-12月预算发放额为89520元;2017年年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支出预算为164280元;(3)公务交通费用报销额度按近年公务交通运行情况,体现节约原则,预算每月10550元。2017年度公务交通费用报销额度支出预算为144600元。测算改革后公务交通2017年度预算支出合计为328262元。总体平均节支率=(1-328262/351152)*100%=7.14%

(七)拟保留公务用车作为业务用车,按公务用车管理部门规定统一喷涂明显标识。

本改革方案从2017年5月起执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组,根据《中共##市委##室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全市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市办〔2017〕17)号要求,按照《##市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 案》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二)明确责任。各科室、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三)健全制度。结合这次改革,抓写制订公车使用管理制度、公务交通费用报销制度等各项制度,为全院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四)严肃经律。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及市纪委有关公务用车的制度和纪律,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严肃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管理使用纪律。

9.公车改革 篇九

今年4月,温州开始推行的车改力度更大,除省管干部用车、执法执勤用车以外,所有1400多辆公车全部拍卖处置,并提出了“近程货币化,远程市场化”两步走的规划。为确保效果,温州市还规定了公车改革“四不准”:不准借用或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车辆,不准接受企业捐赠车辆等,以杜绝“补贴照拿、公车照坐”。

杭州市纪委原常委方东晓介绍说,公车改革后公务员公务出行都要自掏腰包。虽然设立了杭州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但借用该中心车辆与打的一样,属于有偿计价使用。在杭州如果公务员购买私车,不享受任何购车补贴

公车改革后,当地机关公务活动用车实行市场化运作,领导干部公务用车既可以租用原有车辆,也可以租用社会上的车辆,政府不再支出驾驶员工资、车辆燃料和维修等费用 公车改革的总体思路为“总额限制、费用包干、严格管理、强化监督”。

公车改革效果

10.国有企业改制的成本效益分析 篇十

摘 要 国家是国有企业的出资者或所有者,在国有资本退出或减持的过程中,国家理所当然要为此而承担一定的成本。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是否顺利,社会是否和谐稳定,人民是否安居乐业,生产力是否持续发展,最终归结到改革成本的支付和控制及改制效益的提高问题上。所以,既要控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又要在研究改制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寻求合理、科学而又高效的国企改制之途径和策略,并在降低改制成木、提升改制效益的同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改制的最终主旨和导向。

关键词 企业改制 成本 效益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主要是彻底改革旧的经济体制,重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彻底抛弃旧的运行机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旧的管理观念,建立新的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国企改革的历史、实践经验、法律完善程度、地区差异等原因,在改制中还存在以下几问题:

1.资产整体流动性差,组织协调成本高:国有企业改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企业整体规模和资产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加之受区域资源状况影响和地方政府不同利益的考虑,因此在企中小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资产重组方面的区域障碍,使得企业改制时的整体资产流动受阻。

2.支付的成本与产生的效益不完全配比:仅从价格方面所体现的改制效益对比其在实施改制过程中发生的如启动费用、改制运行费用、企业资产评估可能引起的减值,企业对国家所欠债务的减免,对国有职工身份转换的补偿以及为处理其它历史遗留问题所进行的各项提留、组织协调费用、中介费用及时间成本等一系列改制成本来说,显然是不完全配比的。

3.改制中职工权益的保障力度不够:改革的经济成本中的最大部分是职工安置成本,可见,富余职工和下岗职工安置总是贯穿于每一个改革难题中、渗透到每一种改革方案中,既是国有企业的沉重负担,又是改革的深层障碍。

4.成本的支付缺乏良好的内部运行制度和机制平台:改制是为达到企业更好的发展而进行的一次资源重新整合,需要通过系统的运行机制和配套的规则予以保障。企业改制在支付成本过程中,其重心应立足于建立一套良好的内部运行制度与机制平台,并通过制度与机制的平台有效地凝聚骨干人员积极性、剥离企业办社会及相关辅助职能,进而体现较好的改制效益。

5.改制产生的效益缺乏長远性:国有企业改制后的效益于当年就可以显现出来。然而,应该同时看到国有企业改制经济效益改善的局限性,通过分解改制后企业经济效益改善的渠道我们发现,经济效益改善主要是通过节约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来实现的,而产品销售利润率和其他业务利润率提高幅度较小,并且只在改制的初期有显著的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监管和协调:

1.正确处理国有资本的“沉没资本”,并有效降低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损耗

企业改制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有形或无形的资产处置带来的损耗,如企业资产评估可能引起的减值、债务的减免及为处理其它历史遗留问题所进行的各项提留。为此,应对从净资产中提留资产项目的顺序作明确规定,通过这样的规定,可以有效降低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资产损耗。

2.加快企业改制的进度,缩短“时间成本”

从影响改制成本的直接因素国有企业改制的时间成本出发,充分利用国家、地方的优惠政策,缩短改制周期,把握好机会成本,在企业改制顺利完成的同时,又使职工安置得以快速合理的安排。

对于政府而言,有助于控制不利因素的影响,并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不断总结经验,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进而选择合适的改制时机,在充分考虑非经济的因素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改革的经济成本,努力创造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的多赢局面。

3.建立企业改制的专项资金账户,采用严格和灵活的支付方式

政府建立改制专项资金支持质地优良企业发展,政府部门建立的改制专项资金的模式还可以考虑采取“蓄水池”的方式,即设立改制专项资金专户,那些国有企业改制后通过产权转让国有资本退出产生的收益部分注入改制专项资金专户,当一些改制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支付成本、改制出现净资产为负或破产、解散或注销的企业职工安置需要政府补现时,动用改制专项资金专户内的额度。

4.加强对企业改制的管理和协调力度,减少“监督执行成本”

政府是否能敏锐地把握当前形势和政策导向,积极有效地组织并引导企业改制行为,减少政府各部门改制研究报批的中间环节和层次,使企业快捷地达到改制的目的,这是降低企业改制成本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在加强有关主管部门对企业改制的管理和协调力度的同时,企业管理者和职工都要及时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思维的要求。

5.企业自身要切合实际,合理、科学配置“运行成本”

企业改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缜密规划、合理设计、科学实施才能避免随波逐流、盲目跟风的不当行为或措施。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改制运行成本的配置问题,使其更符合企业自身的客观实际,从而在改制企业中的资产处置、财产清查、资产评估、资产剥离、产权交易、职工安置、优惠政策及股权激励诸多运行环节能更大程度地体现“科学、合理”的原则。

6.进行意识和制度的创新,实行成本跟踪、适时推出激励措施等制度

针对微观的成本跟踪和测算制度,企业最好对照成本项目,建立一个基础数据库,输入相应的数据,这样测算和跟踪起来比较方便,又便于调整。对于一些并不急于马上改制的企业,可以对下属个别的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测算,从局部计算结果推算较大范围的改制成本情况,也可从总体情况估算局部的情况,如大的集团公司为了把握整个改制的进程,又不打算兴师动众地进行测算,就可以选择局部进行测算和跟踪,然后推断整体情况,适时推出激励措施等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小玄,李利英.企业产权变革的效率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1).

[2]许经勇.深入分析改革成本与改革收益的关系-我国经济体质改革特征的深层思考.中国学术研究. HTTP://WWW.CNKI.NET

11.公车改革调研报告 篇十一

2005年以来,我市按照省纪委关于开展车改试点的要求,积极采取“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方式,大力推进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并富有成效的公车改革路子。近日,我室会同市纪委党风室对我市车改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车改革成效初显

我市于2005年9月1日,正式启动了公务用车改革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市直单位共有68家单位参加车改,未实施车改的单位有7家,拟实施车改的单位1家,涉改人员1683人。从车改前后费用情况看,按照目前已实行车改的68家单位、涉改车辆209辆计算,车改前车辆运行费用1965万元,车改后车贴费用约1400万元,节支率28.7%以上。从目前车改整体效果看,车改范围进一步扩大、车改运行基本平稳、车改效果达到预期、社会各界基本认同。

(一)大胆实践,推行公车分配货币化。

1、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公车改革试点城市后,在广泛开展调研、征求有关单位或部门意见,进行总体评估分析、经费测算、出台政策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启动公务用车改革。一是开展广泛宣传。早在1999年,我市就着手研究公务用车改革,及时了解各地车改动态,广泛宣传车改意义,使广 大公务员从“为什么要车改”、“怎么样搞车改”到“什么时候车改”的转变,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市纪委书记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铜陵市公务用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日常办事机构,协调处理车改日常事务,确保车改工作稳步推进。三是制定改革方案。在对车改以前三年全市党政群机关人员状况、车辆状况、公务用车的实际运行成本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先后赴大庆、齐齐哈尔、威海、无锡、南京、惠州、东莞等地考察调研,市车改办着手修改、制定车改政策文件和相关配套措施,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和征求不同单位、不同类别人员意见,先后对全市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印发《铜陵市市直机关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办法》等8个文件,并印制成《铜陵市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文件汇编》。去年年初,又制定了《市直机关服务车队组建方案》、《关于执法车辆保留、使用和管理的意见》等后续文件,以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障制度,保证车改工作顺利推进。

2、先易后难,稳妥推进。2005年9月,我市首批选择市卫生局、统计局开展试点,后又陆续增加了市港口局(原省管单位)、文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扩大试点。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和社会承受能力,参照私人养车和乘坐出租车、公交车等方面的费用,以职级确定了每人每月200至2400元不等的补贴标准。一是划定车改范围对象。为财政供给的党政群机关以及参照公务 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在编在职在岗的公务员(含工勤人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作人员)纳入车改范围;对副地级领导按照自愿的原则参加车改;公安等执法单位暂不列入车改范围。二是制定车改补贴标准。以工作职务、工作职责、车辆消耗、公务活动量为基数,结合是否购车等因素确定补贴标准,并随公务员津补贴的调整而同步调整。对经批准购车的人员,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加1.5系数执行。三是确定车贴支付形式。不购车人员以现金方式按月发放;经批准购车人员,其享受不购车人员补贴标准部分,以现金方式按月发放,对增加系数的补贴通过公务卡结算,专项用于车辆加油、保险和维修。设立了公共交通费用,弥补同一职级不同岗位、同一岗位不同工作量差异的矛盾,对不同职级人员补贴标准,根据岗位职能和工作需要进行确定。

(二)围绕保障,实现公车服务市场化。

1、组建机关服务车队,实行市场运作。根据《关于执法车辆保留、使用及管理办法》,车改后,不再保留临时性执法用车,对确需保留的,严格履行批准程序,由车改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说明保留的政策依据,报市车改领导小组批准。为保证车改后特殊公务用车活动需要,在车改过度期内,组建机关服务车队,实行市场化运作,主要承担重大活动、重要接待、突发应急事件、必要执法用车及涉改单位特殊公务租赁等。执法车辆在单位现有车辆中留用或由市车改办调剂解决,加喷执法标志,实行统一管理。

2、设立公共交通费用,倡导私车公用。根据《铜陵市车改单位公共交通费管理办法》,按个人车贴总额的10—30%安排公共交通费,专项用于特殊公务活动,具体比例由各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申请,市财政按所在单位全年车改补贴总额的10%核定,对超过10%的部分,一半从个人车贴中调剂。在确保降低车改费用的前提下,鼓励购置“私车”,对“私车”用于特殊公务活动和下基层调研给予适当补贴。鼓励私车用于重大接待、重大活动及边远地区的特殊公务活动,对市区内私车公用超过15公里行程的,原则上按每公里给予0.4—0.6元补贴,一天最高不超过50元。

(三)转停并退,凸显公车改革人性化。

1、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多渠道分流。按照“灵活多样、保证稳定”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做好驾驶员的分流安置工作。鼓励具备条件的机关驾驶员报考公务员或其它岗位;愿意退位后自谋职业的,按有关政策办理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条件;不愿意提前退休和自谋职业的,就地转岗,由所在单位安排适当工作,原身份不变,自愿到事业单位工作的,及时办理有关调动手续;对聘用驾驶人员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办理解聘手续;成立过渡时期机关服务车队,解决部分人员的安置问题。

2、鼓励提前退休,实现自然性递减。已到或接近退休年龄的,按政策办理退休或提前退休手续;凡经批准,实行公车改革的单位中在编在册的驾驶人员,工作年限满 25年,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并按照有关政策调整和增加岗位工资。

(四)建章立制,促进公车管理规范化。

1、阳光操作,规范公务用车处置。对参改单位车辆收缴严把“申报、登记、公示、确认”四关,逐辆核实,防止瞒报漏报、弄虚作假、转移国有资产。委托有资质的拍卖行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带原牌照统一面向社会公开竞价拍卖。各涉改单位共上缴原公务车辆254辆,其中,已分批通过拍卖公司组织公开拍卖195辆,拍卖总成交价905.6万元,扣除评估费和拍卖佣金,拍卖收入全部上缴市财政。

2、优化机制,加强公车改革管理。一是严肃纪律。根据《铜陵市直机关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纪律规定》,实行车改后,所有车改单位及公务员不准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借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的车辆供本单位或个人使用,不准到下属单位和服务对象单位报销个人用车费用等五项纪律,违规者将视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扣发个人全年交通补贴、通报批评等方式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二是强化监督。对所有确需留用的执法执勤车辆,统一制作、悬挂识别标志,面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方便群众识别和监督。经群众举报查实的,按查处收缴金额及扣发个人货币化补贴的20%奖励举报者。三是建立机制。市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行管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参改单位执行车改政策情况组织开展检查,检查结 果在一定的范围内予以通报。

二、公车改革问题尚存

从这几年公车改革的运行情况看,我市车改达到了“有利于节约、有利于廉政、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稳定”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从总体看,这项改革尚处在摸索过程中,远未达到成功的阶段。

(一)交通补贴制度不尽合理。一是统一的交通补贴欠缺激励机制。领取的交通补贴,节余归已,超支自付,未能做到“奖勤罚懒”,却形成“多做多吃亏,少做少吃亏”的情形。二是单纯以职级作发放交通补贴标准依据不够全面。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由于分工不同,一些用车较多部门存在交通补贴不够用的情况,一些用车较少的部门则存在节余过多的情况。三是交通补贴的弹性机制尚未建立。2009年以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变化,国内油价经过几次大的调整,涨幅己达20%以上,但车改人员的交通补贴没有作相应调整。

(二)车改政策保障仍有缺失。一方面,我市车改范围确定为市财政全额供给的市直党政群机关以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一些省市直部门二级单位、尚未进行车改的单位仍未纳入车改范围。由于自上而下推动机制和车改政策保障的缺失,出现了有的单位实行了车改,还使用下属单位的公车,未车改单位,若一个地区或一个系统上下没有同时进行车改,就会出现车改地区或部门向未车改地区或部门借车、摊派车辆、转嫁交通费用开支等情况,甚至出现一边领交通补贴,一边使用公车的现象。一方面,车改财力保障不足较为突出。从长期看,车改符合改革方向,减轻财政负担,但车改“暗补”改“明补”,短期内将会给地方财政带来较大压力,而一味降低补贴标准,既不利于保证工作需要,又无法顺利推进车改。同时,实行车改后,私车公用在所难免。虽然有相应的补贴,但一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其损失可能是车改人员所难以承受的。

三、公车改革亟待完善

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针对实际运作中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思考,研究对策,使我市的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与建立廉洁高效政府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一)以货币化改革为主体,规范“双轨制”改革模式。公车分配货币化、公车服务市场化是推动公车改革的基本方向。借鉴国外公务用车模式,进一步规范“双轨制”公车改革模式,是全面推进我市公车改革的重要举措。一是全面推进货币化公车改革。认真总结车改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车改保障制度。根据不同部门、岗位、工作需要的特点,合理确定车改范围、车改对象和交通补贴标准。建立健全与公务员绩效考核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细化对公务员勤政廉政表现的日常考核指标,避免车改后公务人员因吝惜交通包干费而不愿意外出执行公务等现象发生。二是坚持公车服务市场化运行模式。通过机关服务车队、定 点联系出租车公司、租车等市场化运作办法,解决机关公务用车的需求。

(二)以市场化油价为基础,建立车贴随调机制。车改交通补贴,关系到公务员的切身利益,是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的核心环节。2009年以来,国内油价涨幅较大,而车贴标准却未作相应调整。建立交通补贴标准与油价随调机制,做到交通补贴与油价涨幅相适应,并同步调整,是保证公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建议以现行的补贴标准为基础,以2009年底油价为基准,以为单位,根据油价的调整幅度,一次性的对车贴进行调增或调减。

(三)以目标化管理为抓手,加强公务用车管理。推动未纳入公车改革范围的机要、执法等特殊部门公车的规范管理,通过推行“四定”、“四统一”的节约型公车管理模式,提高公务用车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四定”:一是严格车辆定编管理,明确定编依据,实行归口管理,执行不打折扣。二是实行经费定额管理,对车辆配备、更新、加油、维修、保险等环节实行全程统一管理。三是实行加油定点定量管理,制定合理的公务用车燃油使用及消耗标准。四是实行维修定点定额管理,按不同型号车辆和维修等级选择不同资质或类别的维修企业。“四统一”:一是统一车辆保险管理。对车辆实行统一保险,费率一般可优惠50%左右。二是统一车辆政府采购。通过政府采购将车辆采购、定点加油、定点维修、统一保险等业务集中于政府采购管理平台,实行“网上报价、网上结算、网上监管、统 一支付”的网络化管理工作机制。三是统一特殊业务用车管理。特殊部门的业务用车做到定位准确,标准统一。四是统一开展有偿服务。将部分编制外车辆进行集中,由机关汽车服务中心管理,建立机关公务车辆有偿服务机制,统一保障各单位的接待用车、会议保障用车等。

12.辽宁省公车改革 篇十二

标准: 我省车补或上浮30%

《辽宁省悉数推进公务用车原则改观整体方案》本年8月正式上报国家改观委员会,9月份,经国家层面各关联单位对车改方案中止会签,昨日国家改观委员会体改司供认,我省的车改方案已正式得到批复。

依照事前走漏的我省公务车改观方案主体思路,我省公务车改观的车补一种将遵从国务院精神,即“本地党政机关的车补可以根据自身现实情况上浮,最高不逾越30%”来方案车补标准。

国务院和国家车补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一个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一个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一个月500元。如按“本地党政机关的车补可以根据自身现实情况上浮,最高不逾越30%”精神,我省处级指导的平均车补每人每一个月有望逾越1000元,科级及以下人员每人每一个月不逾越650元。

等级:比国务院方案更为细化

依据本年6月我省有关有些吐露的消息,对比国务院方案“司局级、处级、科级及以下”的等级区别设定,我省的车补方案曾提出过“细化等级”思路,即比国务院和国家车补标准提出的等级更为细分为正局,副局,正处,副处等等。

本报得知,因比国务院方案平等级的区别更为翔实,我省的车补标准也与国家层面的车补稍有出入,有些等级或许参照国家标准,有些等级实行上浮标准。

封存:整体估量需要1到四个月

本年6月份,我省已传出消息已结束对省级层面各单位公车保留与封存的挂号汽车等后期工作,在公车改革方案初步实施后,将报废一有些汽车,一同,许多汽车将中止拍卖,我省将当令对处理汽车中止分批次拍卖。

据关联有些吐露,因各单位情况不尽相同,封存汽车的工作发展也将有所不一样。汽车封存工作恳求落实到每辆车,每两个人员,我省省级层面的汽车封存工作估量将持续1到四个月,这意指着,如车改工作于9月中下旬发起,年底前,将结束大有些汽车的封存工作。

实施:年底前 我省将有单位车补发放得手

只需结束汽车封存工作的单位,才华初步发放车补。万万,我省关联有些估量,受各单位各自情况不一样,还有封存公务汽车发展不一样的陶染,全县省级层面各单位拿到车补的时期不会完全同步我省将采用“哪个单位先结束,哪个单位先发放车补”的办法,结束一家,发放一家。

13.公车改革进行时 篇十三

新余的“试水”

1月1日,江西新余市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正式推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新余市是《条例》颁布后第一个高调进行公车改革的市区。有专家称,他们把公车改革当作宣传机遇,更作为发展的机遇。我们似乎感觉它更像是为新一轮公车改革进行舆论造势。

截止1月11日,新余市市直涉改单位公务用车4场拍卖会全部结束。参加竞拍的近500辆公车中已有464辆成功“易主”,总成交额达2689.25万元,较评估价溢价20.21%。

据新余市市直涉改单位公车改革新闻发布会的资料称,车改后交通补贴共分为两部分,其中个人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从科员(办事员等)到正县(实职)共分9档,经核拨后,由银行逐月打入“新余市公务用车改革市民卡”中,每人每月300元?2500元不等,只能用于与公务交通有关的支出,除特殊情形外,一律不得变现。此外,单位公共交通经费则按照该单位个人公务交通补贴标准总和的10%? 15%划拨。

车改后,新余将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执法用车平台,采取集中停放、统一标识、统一加油、统一维修等措施,对保留的必要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公务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进行管理,以避免车改后“补贴照领车照坐”等腐败行为的发生。为解决车改后公务用车问题,新余市成立了公务用车服务中心,部分原来的公车贴上公务车红色标记后,成了新余市公务用车服务有限公司的“出租车”,供因公务需要出租之用。

如此高调的进行公车改革,新余市自然少不了全方位的监督。2013年12月7日,新余市政府应急办常务副主任、市车改办副主任罗振平介绍,自八项规定出台后,各地要求车改的呼声很高,根据各地改革经验,中央也在酝酿公车改革指导意见。由此可见,公车改革大势所趋。市领导带头车改,并得到省领导的支持。他说:“2012年5月21日,我市相关部门人员前往云南昆明、浙江温州两地学习考察公车改革情况,并形成了考察报告报市委市政府。由于温州市情与我市有相似之处,且车改政策较为完善,车改也较为成功。我市主要参照温州经验,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车改初步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车改工作非常重视,在多次听取车改工作准备情况的汇报后,于2013年9月25日正式宣布启动车改工作。”

新余市旅游局局长丁颖文是车改的坚决拥护者,他表示,对于公车改革,领导干部们都非常欢迎和支持,这是件大好事,拉近了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对自己来说,没有了公车也不会觉得不方便,相反还是件好事。上下班走走路,也是锻炼身体,有条件的话也许会在公车拍卖时买一辆代步车。”丁颖文笑着说。此外,丁颖文表示,公车改革后,作为一个单位,如果遇有重要的集体性公务活动,还是会申请公车解决。记者了解到,不仅县级领导干部为车改叫好,许多县级以下的领导干部也纷纷表示希望车改早日实施,除了可以拿到补贴外,也可以借车改“东风”圆他们的汽车梦。“希望车改越早越好,对我们一般干部是实实在在的实惠,也提高了我们下基层的积极性”。

新余市政府门口的值守人员黄维军也透露,近日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干部多了许多。而为了起带头作用,新余市直事业单位的副县级干部廖先生更是每日匆匆赶公交车上下班。

新余市公车改革被解读为可防止“车轮上的腐败”,同时可有效减轻财政负担。据测算,车改后新余市在公车运行方面将直接节约500万元左右,节约率在9%。如再加上长期的成本核算,新余市平均一年节约的行政成本最多可达1500万元,节约率达20%?25%。据悉,新余公车改革,得到上下一致拥护,并有意向下延伸,2014年新余下属县区也将加入公车改革中。

五粮液的“主动”

五粮液集团公司主动车改,在四川国企中尚属首例。这也是《条例》后,首个知名国企高调对公车进行改革,以至于引得中央喉舌为之拍手称快。

五粮液集团公务车改革分两次完成,公务车拍卖只是第一步,公司拟在2月完成公车改革。“此次公车拍卖不仅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使国有资产得到回收,还能每年为公司节省开支1500多万元。”五粮液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拍卖之外,更受瞩目的就是车补了。车改后,该集团将保留生产必需用车、生活用车、特种车和少量接待用车,合计约200辆左右。中层以上干部公务用车全部取消,每月或将享受800元至2500元不等的车补。

五粮液集团相关负责人称,“《条例》是参照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的具体行动。中层以上干部公务用车全部取消。”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被拍卖的约340辆车中,包括了五粮液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唐桥使用的沃尔沃S80,五粮液集团公司总经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中国和五粮液股份公司总经理陈林使用的悍马H3,以及1辆辉腾、6辆奥迪A6L等。唐桥于拍卖前夕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出于价格和感情因素,他有意参与竞拍自己的那辆沃尔沃S80,心理价位在20万元左右。

专家分析,作为地方国企,五粮液虽然兼具社会公共目标和经济目标,但作为一家受到公司法规范,实则以营利为根本目的的企业其实并不需要在诸如公车改革这样的全国性公共服务领域带头垂范,因为在其之上,除了国有独资,如铁路、钢铁以及能源等领域更多强调公共服务职能的央企尚有一百多家,这些企业在面对三公消费,尤其是公车改革方面整体上的积极性并不够,此外,还有诸多本应率先垂范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也还在“磨蹭”。五粮液这次高调公车改革是否是为了降低管理运营成本,固定资产变现回笼资金以改善目前经营困境,虽动机难以避嫌,但不论怎样,此举至少也可能唤醒其他国有企业的改革意识,一定程度上敦促加快了公车改革。

nlc202309041145

尽管五粮液拍卖公车引来好评居多,但也有媒体指出,五粮液高管平日所乘坐的13辆车中,有11辆启用于2006年和2007年,仅有两辆奥迪A6L启用于2012年10月22日。13辆高管工作车在启用时的市场售价均超过40万元,均属于超标配车。反观其他国有企业、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公车违规配置的现象基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这也再度印证公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遏制“车轮上的腐败”的迫切性。近来,有专家出来说话,放过五粮液此前的超标车的行为,因为他们已经走出了国企改革的第一步。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认为,这给国企车改带了一个好头,各界应更关注此事积极意义,而不要过于追溯既往的责任。他介绍,包括国企和事业单位,其实更是我国车改的重点领域。他估计,我国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公车保有量应该高于机关行政单位。如果国企和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车改,大幅削减公务车,那总量将相当惊人,节约的资金更是难以估量。

去年以来,部分地方的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开始试行以公车拍卖为主要特点的公车改革。如公务车面向社会公开拍卖处理、拍卖款项上缴国库,之后对公务人员发放相应补贴。对此,公众也有些疑虑,担心是否会成为“以旧换新”的游戏。不少人对发放给公务人员的“车补”也有所不满,担心“车补”成为比享用公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福利。

公车改革能走出坚实的第一步,实在不容易。拍卖车补等措施的实施,疑虑和不满都会有,但总比不作为强。更让记者担心的是北上广等大都市,除了对上述措施外,其牌照资源等很多问题也会阻碍公车改革。但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治理“车轮上的浪费”,必须要拿出雷厉风行的具体措施。需要像上述突出案例一样拿出勇气进行公车改革,不能左顾右盼、慢慢吞吞,不能对既得利益恋恋不舍,顾虑拖延、虚以应对、走三步退两步,这种态度严重不适应中央反浪费条例的要求,严重背离了公众期盼推进车改的强烈愿望。

公车改革的先行者

十几年前,杭州已有某些乡镇尝试公车改革了。2009年,杭州对市级机关实行以取消所有公车的“单轨制、货币化、市场化”等为核心的车改,被称为“杭州模式”。车改4年后,杭州市级前后费用下降20%?30%。

2012年以来,浙江省宁波、温州、嘉兴、台州等城市也陆续推出各自的公车方案。温州车改因高补贴,如正处级官员最高补贴达每月3100元,被指为“变相为官员增加福利”,曾一度被置疑。但由于他们取消了所有市管干部用车,也被冠以“力度最大的地方政府公车改革”。嘉兴市的车改,采取“单轨制”,没有给一把手特殊照顾,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嘉兴全市车贴标准最高2800元,少部分打入市民卡不得提现,大部分打入公务卡可以提现。相对温州,宁波、嘉兴和台州公车改革显得低调,连当地媒体也鲜有报道。据了解,宁波根据车改对象的职务层级,将车贴分为400元~3000元10档,部委办局正职可选择是拿补贴还是保留公车;去年12月台州市级机关车改后,根据职务层级将车贴分为500元~2800元。

据了解,绍兴市级机关的公车在今年春节前全部封存,下属县市区公车封存时间待定。至于改革具体方案,则由市发改委牵头制定,市纪委负责实施。与此同时,金华公车改革也在酝酿中。其中,义乌市市长何美华在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严格执行厉行节约有关规定,“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0%以上,探索职务消费改革,深化公车改革。

浙江省杭州、温州等市的公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车轮上的浪费”,也成为其他省市车改学习的先行者。浙江省,靠近沿海,经济发达,其在车改后的补贴相对高些,更开放些。有专家称,适度车补,一般要结合当地的经济水平,不能全国一刀切。

上一篇:三八妇女节妇联主任讲话稿范文下一篇:11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