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物联网行业分析

2024-08-27

全球物联网行业分析(精选8篇)

1.全球物联网行业分析 篇一

物联网行业分析(简单版)

一、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特点:1.利用各种感知技术收集信息,应用各种传感器。

2.建立在互联网之上,核心技术仍然是互联网。

3.自身具有识别功能,不仅是传感技术的拼接,更有控制功能。

二、发展历史

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

1999年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

2008年各国政府开始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将目光放在了物联网上

11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知识社会与创新2.0”提出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代表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形成 2010年,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一些新政策措施,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关键领域

1.RFID

2.传感网

3.M2M

4.两化融合

四、应用模式

对象的智能标签

环境监控和对象跟踪 对象的智能控制

五、物联网核心技术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现状

1.物联网核心技术在美国的发展现状

物联网技术在美国的开发与应用是从美国的auto-id(非营利性全球研究机构,目前与103个公司和研究所合作关系)中心率先开始的。目前auto-id实验室的核心目标是设计、建立并测试一个全球性的物联网基础设施。该实验室的目的有两个:降低rfid标签和阅读器的成本。

设计建立一个全球性基础设施以有效实施电子产品代码网络。除了auto-id外,美国几家大公司也纷纷投入对物联网的研究。如:IBM、谷歌、微软、惠普、耐克等。目前比较流行的三大传感器平台是IBM“智慧星球”、惠普“地球中枢神经”、pachube“传感平台”。

IBM:有效智慧的联系生活中的不同方面的东西;带来许多新的概念、新的活动、新的社会关系形式。一个信息、创新和传递的系统。

和谷歌共同成立了物联网联盟与一些传感器公司进行合作,当信息输入传感器后,谷歌利用自己的网络将数据传送给IBM的分析处理器上进行分析。

惠普:传感平台实现了再纳米传感技术上的突破,采用MEMS流体技术实现了比传统加速器灵敏1000倍的原件。目前应用于桥梁的观察、健康监测、地理信息搜索、地震监测和矿业开采方面。

和壳牌合作,利用各自的技术优势进行传感、收集、存储信息。可以通过无线地图图像网络获取高辨识度的数据,帮助公司米面开采钻取不必要的油井。

Pachube:小型的公司提供广阔的合作空间实现桥梁的实时能量监控。

此外,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也有相应的研究,研究热点是RFID技术。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公布了一个新类型的条形码,bokode,尺寸仅为传统条形码的十分之一,包含上千条信息,可以被移动电话的照相机读取。其上面的条形码不能被人眼识别,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为相应的照相所清晰读取。Bokode在近场的通信应用中可以取代rfid系统。

美国航空寒天宇航局与通用医药合作研发出一个机器人通过卫星飞行器实时观测医疗数据的系统,可以观测血压、呼吸和心率等。

加州伯克利大学研发出一个由50个微型遥控传感器组成的装置,用于检测红木纹理的变化。

2.物联网核心技术在欧洲的发展现状

在欧洲,由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挪威等国家联合成立了欧洲物联网研究群,从不同方面对无两位进行研究。IBM苏伊士研究中心:WSM的基础平台—Mote Runner 实时的“尘埃级别”的硬件;WSN的应用环境。Mote Runner能够解决WSM的成本问题和技术挑战。

3.物联网核心技术在其他的发展现状

澳大利亚:家畜识别系统标签,已经植入

350头奶牛身上,可以用于追踪奶牛的状态,同时也记录奶牛每天喂养产奶情况和奶牛的健康情况。

日本:日本于欧洲合作分为四个阶段:84-01孵化间多:概念研究。02-08起步阶段:开始rfid技术的各种论坛。

09-15发转:基础设施的建立、商业公共项目、国际合作和各种国际标准等。

15-2022:实现所有物体的识别,实现通过物联网和信息服务来盈利。

工业界也有一些公司对物联网进行投入和研究,trangram的物联网样本,把生活中的各种土工的电子产品连接到互联网上。

六、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我国物联网产业链条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宏观经济层面: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无知基础。

政策层面:物联网的发展拥有强有力的政策基础和持久的牵引力。技术层面来看:我国物联网技术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基础设施方面: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反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

1.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还没有哪家公司可以全面负责物联网的整个系统规划和建设,理论上的研究已经在各行各业展开,而实际应用还仅局限于行业内部。

我国物联网标准制定现状:我国在穿刚起网络国际标准制定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09年成立的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已经完成了两项行业应用规范:机场围界传感器网络防入侵系统技术要求;面向大型建筑节能监控的传感器网络系统技术要求。

我国物联网技术进步现状:国内较有实力的科研机构都参与了物联网行业的研究。主要有三类:国家及部署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校和大型央企研究院所。

我国对rfid要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初步开展了rfid相关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并在部分领域开始应用,想相对基础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应用分散,不具备规模。我国物联网产业化应用现状:

智能电网:坚强智能电网将成为今后我国电力系统的重要平台,清洁能源介入、电网自动化控制、智能电表等都在此平台上发展。

智能交通:在很多方面应用,但是目前处于初步阶段,北京2010年初步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的近期目标,并将建立智能交通系统为技术支持的”新北京交通体系”作为创元目标。

现代物流:应用主要有车辆管理、集装箱管理、船舶管理、货物管理、堆场管理等。其他领域应用:现代金融、只能家居、健康监控、药品监控。

2.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未来趋势 物联网推动要素

物联网推动商业模式变革 未来物联网实现大规模普及

物联网发展将引领电子消费变革

3.物联网行业前景展望

产业发展前景预测:rfid成了市场最为关注的技术,08年rfid市场规模52.9亿。物联网产业链由应用解决方案、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四大关键环节构成,并已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未来形成公共管理和服务、企业应用、个人和家庭应用三大细分市场。

2.全球物联网行业分析 篇二

1 概述

1.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提出的时间比较早,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当前,公众比较认可的概念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物联网最早的定义为:依靠计算机网络平台,结合无线通信技术、RFID技术,建立覆盖所有事物的网络,在此基础上,实现万事万物的信息识别,以及互联共享。第二,国际电信联盟将物联网定义为:物联网是对互联网的延伸,是集传感技术、RFID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纳米技术为一体的新兴产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是全新的、独立的体系,它依托于互联网,但并非互联网。

1.2 物联网的发展状况

1.2.1 全球物联网发展概况

物联网作为未来的重要信息行业,价值上千亿。在今后的发展中,物联网会出现大量改革与应用。当前,在信息通信行业中,已趋于成熟的产品包括移动电话、传感器网络、电子游戏等。其中,微加速度计、微镜、压力传感器、微陀螺仪以及其他设备在上述产品中的应用,为大规模联网创造了条件。欧洲、北美国家认为,应用网络技术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在这方面,物联网的应用显然存在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以及市场潜力。

1.2.2 中国物联网发展概况

物联网具有强大的发展优势与潜力,我国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了极大支持。早在2011年,重点培养了多个联网产业聚集区,实现了企业资源与产业的有效整合。在物联网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价值不断增加,并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专家预测,在未来的发展中,物联网在国家整个网络市场的规模可以超过8 000亿人民币。同时,就物联网核心产业部门来说,其增长率也将保持在35%。除此之外,国内很多大型企业也加入到了该行业当中,促进了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2 当前物联网发展中的若干技术

2.1 物联网标识技术

标识技术指的是:对前端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识别物体的身份。该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中,识别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包括雷达、红外线、条码、RFID等。当前,在物联网发展中,急需建立与现存互联网兼容的识别系统,进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物体识别。除此之外,物联网标识技术还需要考虑物体标识与管理、人和位置的标识,以及海量信息标识与储存的问题。

2.2 物联网通信与网络技术

物联网主要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信息的交互。比如,通过监视其他物体的办法,可以针对紧急情况,采取及时的避险措施。比如,M2M技术就是其中一种。然而,这种技术当前主要依靠大型终端设备,来实现物与人的信息交互。例如,人对物体进行远程控制,或者物体主动向人报告自身的信息。在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必然要不断扩展网络的范围,并提高其可操作性。无线通信与网络技术极大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特别是4G、MMDS、WLAN、WEB等。

2.3 物联网搜索与发现服务

在物联网中,分布着海量信息与资源,包括信息源、传感器、储存库等。通过分析物体的信息,就可以了解到其属性。可以看出,物联网的搜索与发现服务在信息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否则,数据在查找、访问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失真的现象。然而,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自动生成与保存,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值得深入研究。

3 我国物联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整体规划

当前,我国在建立产业园区、联盟方面,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导致地区之间存在分裂的现象,并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在产业布局中缺乏规划,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甚至对产业建设产生了阻碍作用。

3.2 缺乏高端技术

在物联网建设中,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非常关键。该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干预,就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以及信息、货物的自动识别。但是,用户对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热情不高。同时,再加上无线射频识别系统非常昂贵,一般定价在上百万,大型系统价格则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建立专门的标准,推广难度将非常大。

3.3 缺少大规模应用

虽然,网络的基本应用得到了一定发展,然而受到国内“反对互联网”低级别或应用的影响,导致参与产业链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物联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少大规模应用,限制了其快速发展。除此之外,物联网成产模式不完整,压制了产业在未来的快速发展。

4 解决物联网在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结合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善的意见和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加强国际合作

物联网是世界性的产业。任何国家在发展物联网时,都需要国际力量的支持,否则,就会陷于发展的困境当中。当前,物联网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特别要注意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取得更大的成果。

4.2 普及物联网思想

近年来,物联网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然而,由于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机制还不完善,往往使公众产生了错误意识,表现出盲目从众的心理。因此,必须加大知识储备,正确看待物联网,加深对其概念的理解。除此之外,还要从多个方面出发,争取网络公众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推进物联网在我国的快速、稳定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市场与空间。在这方面,我国必须提高重视度,以此在未来的时代中获得制高点。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在物联网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然而,国内的整体环境占有很大优势,对物联网的开发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应不断加大技术的研发力度,建立全面的服务体系,积极协调国内外标准,最终实现资源与设备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向文.欧、美、日韩及我国的物联网发展战略——物联网的全球发展行动[J].射频世界,2010(3).

[2]蒋新华,陈宇,朱铨,等.交通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8).

[3]黄玉兰.物联网标准体系构建与技术实现策略的探究[J].电信科学,2012(4).

[4]蔡钰.关于武汉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1(1).

3.全球化大潮下的中国物联网 篇三

近期有关物联网的报道成为媒体的热门话题,众说纷纭物联网、“雾里看花物联网”。物联网的内涵、产业发展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高新民(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徐东英(中国RFID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张涛(赛迪顾问副总裁),朱东平(第一届海外学者物联网大会主席)等有关专家。

问:请问物联网是怎么来的?

张涛(赛迪顾问副总裁):这还得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说起。2009年1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全美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2名代表之一,IBM的CEO彭明盛,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美国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2月24日,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年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得到美国及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IBM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

问:物联网的定义是什么?有哪些特征?

高新民(国家信息中心主任):物联网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在我看来,物联网就是把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等感知技术,通信网、互联网等传输技术,以及智能运算、智能处理技术融为一体的连接物理世界的网络。

物联网有三大特性,即: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从架构上来,说,物联网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部分组成。最底层是感知层,由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组成;中间层是传输层,主要由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组成;最上层是应用层,是指智能运算与智能处理。

问:如何看待“感知中国”?

徐东英(中国RFID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都要伴随着一场技术的革命。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反思:对如此严重的危机,现有的信息技术为什么没能及时监测、提前预警?也就是说,目前人类对物理世界的认知、把握还远远不够,要想真正应对各种危机,必须把信息技术的触角延伸到物理世界,以实现及时的感知,并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把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更好地连接起来,提升人们认知世界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无锡分中心,提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同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首次明确了新兴产业的范围,涉及新能源产业、微电子等新型材料、物联网、传感网、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等六大领域。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年初,国内正式成立了传感(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工信部也宣布将牵头成立一个全国推进物联网的部际领导协调小组,以加快物联网产业化进程。2010年3月2日,上海物联网中心正式揭牌。

问:物联网的应用前景有哪些?

朱东平(第一届海外学者物联网大会主席):“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10年里,中国物联网产业将经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三个关键的发展阶段,成长为一个超过5万亿规模的巨大产业。”——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和长城战略咨询联合发布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报告,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图。

物联网的产业化应用这一环节,是发展和合作空间最广的领域。我们透过RFID、智能三表、个人健康应用、数字家庭互联四个领域,可以感受物联网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变化。

RFID

物联网概念中谈到最多的还是RFID的应用。RFID目前有很多频段和标准,最为常见的是集中在13.56MHz频段和900MHz频段的无源射频识别标签应用。13.56MHz频段用于短距离识别方面,未来几年该短距离识别技术有望在政府身份识别、小额支付、银行信用卡等领域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900MHzU HF频段的RFID遵循ISO18006标准,多用于3m~10m的远距离识别,比如车辆管理、铁路运输、仓储物流、门禁、产品防伪等应用领域。

根据ABI研究公司最新的数据显示,RFID市场在2009年和2010年之间应该有11%的增长率。如果去除衰退严重的汽车产业的数字,增长率会跃升至16%。如果能利用“云”计算的力量,更好地利用各种RFID终端的信息并整合多种业务模式,将会发掘出更多的杀手级应用。

智能三表

智能三表,即智能水表、智能暖气表和智能电表,是物联网概念的另一个热门应用领域。以智能电表为例,就实现方案来说,计量部分需要考量的因素包括精度、可靠性、防窃电、有功/无功功率测量等因素,可通过最新的半导体技术得以改善。

目前国家电网已经采用双向传输的电力线标准,第一批智能电表的招标工作也在近期结束。而就智能水表和智能暖气表来说,可通过GPRS、CDMA等无线通信标准进行无线抄表,甚至也可以采用zigbee、蓝牙、Wifi等标准进行人工无线抄表。

按照国家电网的规划,2009年2010年是智能电网规划试点阶段,而智能水表和智能暖气表项目也在相关部门的规划中,未来几年将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

个人健康应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个人健康设备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目前常用的个人健康状况电子监测设备主要包括电子秤、人体脂肪分析仪、电子体温计、血压计和心率监测仪等。这些设备都起到了对身体健康状况监测的作用,可以看做是一个个的传感点,但并没有形成网络,如果能在医院建立一个局端,然后通过各种传输方式将个人健康信息传输到局端,并通过“云”进行智能管理和监测,这对个人健康监测无疑是划时代的变革。

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实际上已经在美国军队中得以使用。美国大兵使用的单兵生命体征监测(WPSM)系统

是一套基于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士兵生理数据的无线传感网络,它可以收集和监测包括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呼吸、承受压力的情况、睡眠情况、身体的姿势、所能承受的工作强度等生命体征信号。同时,当士兵受伤或者极度疲劳时,它还能将士兵的状况报告给指挥官和医务兵。

数字家庭互联

数字家庭互联是个热炒多年的概念,现在也与物联网概念结合起来。由于处于成本敏感的消费电子领域,受价格的影响较大,此外被标准问题困扰多年,国内市场表现一直不温不火。不过随着闪联标准逐渐被业内所认可,该领域有望出现更多的机会。

除了以上谈到的一些应用,还有GPS定位、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也可以与物联网概念结合起来。用美国一位教授的话来说,到第三代互联网,地球上每一粒灰尘都可以拥有一个IP

问:中国发展物联网有何优势与不足?

朱东平(第一届海外学者物联网大会主席):我国在传感器、通信、网络等方面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专利,与国外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在10年多的时间里,获得了“无线传感网”、“微型传感器”、“芯片设计”等许多重大创新科技成果。在传感网的盲源分离、多目标协同识别、跟踪定位等领域的部分关键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在机场防入侵系统、智能交通等领域已有若干成功案例。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还牵头组建了传感网产学研上海联盟,另外,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国内也较早开展了传感网及物联网的研究,华为技术、中兴通讯、普天通信、中电集团、中电科技等大型企业也加入了研究行列。

总体看来,我国物联网研究没有盲目跟从国外,而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应用需求,开展物联网基础标准体系、关键技术、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以应用为牵引的特色发展路线,在技术、标准、产业及应用与服务等方面,接近国际水平,使我国在该领域占领价值链高端成为可能。

不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键技术落后。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识别技术、计算技术、软件技术、纳米技术、嵌入式智能技术等。就拿传感器来说,我国传感器还处于一个初期发展阶段,技术还比较薄弱;在RFID方面,低频和高频的比较成熟,超高频的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嵌入式系统、基础软件、芯片技术也相对落后。基础较强的,是通信服务与通信制造。

二是标准体系不完善。相关标准比较分散,各个标准组织缺乏统一的协调,而且物联网尤其需要各种标准的协调发展。好在我国已经先后成立了国家传感器网络工作组、网络技术工作组和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当务之急是把这些标准组织协调统一起来。

三是物联网领域整体规划滞后。中国这么大,如果没有发展物联网的整体规划,没有政府的推动、政策的支持和行业的带动,很难形成大的规模。

问:我们如何抓住物联网发展的机遇?

张涛(赛迪顾问副总裁):物联网确实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它的应用、推广还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不要觉得这个重大机遇明年就会变成很大的产业,就能产生多么大的财富。

我觉得有几项工作必须抓紧——

国家应该在政策领域对物联网的发展作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并在产业发展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4.全球物联网行业分析 篇四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我国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战略定位和投入产出比的矛盾,即如何协调当前和长远的问题。作为一项重大技术和产业变革,物联网单项应用的成熟周期是10年左右。国际上一些成熟解决方案大都有多年的深厚积累,相比之下我国的产业根基还很薄弱。无锡物联网产业集聚区发展四五年来,到目前仅有15%的公司盈利。调研还发现,无锡绝大部分物联网企业只不过是近几年才新成立的。

二是新技术与传统的对接问题,其复杂程度远超预料。物联网真正的需求市场是传统行业,从接纳到规模化推广需要较长时间反复磨合、探索、优化。物联网应用作为新兴事物,当前落地到技术改造、革新、锦上添花的成分居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足够的实力显然不行,而传统体制下大项目的规划、预算决策流程都很长,不能适应现实情况。

三是自主创新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矛盾,不开放、不合作,发展的路子就很窄。目前从核心芯片、关键技术、中间件、数据库到信息处理,从技术、产品、产业链到标准话语权,绝大部分都还掌控在美欧产业巨头手里。对我国来说,最大优势是市场规模。我们必须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应用创新带动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标准的跟进,才能更理性有效地发展。

5.新三板物联网行业报告 篇五

上月16日,在韩国釜山召开的3GPP RAN全会第72次会议上,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蜂窝物联网)对应的3GPP协议相关内容获批,意味着物联网有了标准化的专有协议,此项技术即将进入规模商用阶段,这无疑将大大促进物联网行业的发展。纵观物联网产业链,主要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其中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基于此,挖贝新三板研究院对主营业务为传感器、芯片生产与销售的的新三板挂牌企业进行研究,得出目前新三板物联网行业的营收、净利等规模还不大,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等结论。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产业链通常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个层面,其中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核心,是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感知层常见的关键技术有传感器、RFID(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等;网络层作为纽带连接感知层和应用层,包括接入网和传输网;应用层则是通过云计算平台进行信息处理,从而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

来源:挖贝新三板研究院

物联网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生活场景中的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宏观层面的“智慧城市”、智能水电网,以及工业、交通、医疗等领域。从公司层面来看,思科、通用电气、谷歌、微软、三星、华为、中国移动等企业都在积极布局物联网,如通用电气,其为工业客户提供服务的Predix物联网平台,负责将各种工业资产设备和供应商相互连接并接入云端,并提供资产性能管理(APM)和运营优化服务。再比如,华为参与了物联网技术NB-IoT标准的制定,同时也在积极推动NB-IoT技术在全球的商用试点,涉及智能抄表、智能停车等业务。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可达到7.1万亿美元;另据思科公司(Cisco)预测,届时将有至少500亿台物联网设备。

目前,尽管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智造2025”以及“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但我国的物联网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感知层的传感器及芯片等核心技术尚待不断突破,而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基于此,挖贝新三板研究院对截至2016年6月30日新三板挂牌企业进行筛选,选取主营业务为传感器、芯片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共计27家(名单见附录)进行研究,以期对物联网行业企业的基本概况、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供更多的行业参考依据。

行业收入规模不高,增长势头减缓

挖贝新三板研究院数据显示,新三板物联网行业2015年收入规模大多集中在5000万至1.5亿元之间,仅与信息服务业(全称: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平均营收勉强持平,信息服务业2015年平均营收为9932万,制造业2015年平均营收为1.59亿元;从同比增长率来看,以2015年为例,物联网行业营收排名前10的企业中有5家企业的营业收入不增反降,其余5家中只有微步信息(830960)的同比增长率较高为99%,另外4家企业2015年营业总收入较2014年仅有小幅增长。

注:图中红色字体表示同比增长率为负,下同,不再赘述。

行业净利润高出信息服务业两倍多,但尚未出现龙头企业

2015年,信息服务业企业的利润均值为632万元,物联网企业的利润均值为1380万元,是信息服务业利润均值的两倍多,也高于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均值1096万元,但物联网行业利润最高的奥迪威(832491)2015年净利仅为4956万元,较之排在其之后的唯捷创芯(834550)等企业并没有显著优势。

仅半数企业有成交记录,大部分企业换手率低于1% 数据显示,在本报告所选取的27家物联网企业中有14家市值为0;而在有成交的物联网企业中,大部分企业的市值在10亿元以下,日均换手率也大都低于1%,说明目前物联网行业企业的市值水平还不高,股票流通性同样表现欠佳。

注:日均总市值与日均换手率的数据区间为上市首日至2016.6.30

行业融资需求将不断增加

从融资金额、定增次数两方面来看,多半企业未实际完成融资,而成功融资的13家企业中有7家的融资总额低于5000万元,融资金额过亿元的仅3家企业。考虑到物联网行业NB-IoT技术标准的确定及明年初可能实现的大规模商用,新三板物联网企业的融资需求将会有所增加。

新三板物联网企业融资金额分布融资金额合计企业数量(家)未完成融资14低于5千万7五千万至1亿元31亿元以上3

注:平均单次融资金额=融资金额合计/增发次数(数据区间:上市首日至2016.6.30)

综合以上指标,只有奥迪威、瑞可达(831274)两家公司2015年的营收、净利、市值、融资均排在前十位。奥迪威主要从事汽车电子、智能仪表、安防通讯和环境与健康电器行业传感器、电声器件和换能器件及其模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瑞可达的主营业务为电子元件及组件、光电连接器、传感器、线束等连接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广东地区物联网企业最多

从企业的地域分布来看,广东地区的物联网企业数量最多,有10家,其次是江浙地区有7家,北京地区仅有2家。近二十年来,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在全行业中占据近三分之一的份额,稳居全国第一,因此,相应地,广东省的物联网企业数量最多。(来源:挖贝新三板研究院)

6.全球物联网行业分析 篇六

上课7.8节班级13603

题目: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其

发展对策分析

姓名:XXXX学号:1040210200班级:10机制()系别:机电工程系指导老师:范荣华

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物联网即传感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目前该产业还处于简单应用阶段,对于该产业的具体规划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都未明晰,本文在对物联网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和对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及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物联网现状对策路径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与互联网相对,但不同于互联网,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用于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首先,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次,物联网的用户端基于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李一等,2010)。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温家宝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即传感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自2008年初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下滑,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均出现了负增长,而物联网被看作是重振经济增长的利器。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对于我国扭转长期锁定在产业链低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努力发展新兴产业,走产业高端化道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物联网发展概述

1995年,比尔•盖茨就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了物联网的概念。此后在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4年,物联网因其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即时交流.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十大热门技术。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也拉开了物联网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序幕(侯赞慧等,2010)。

清华大学教授李星表示:现在的互联网是人和人之间的通讯,物联网包括人和机器的通讯,机器和机器的通讯,包括传感器、控制器等。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解释说:“物联网时代的冰箱、彩电等家电产品,都可以用手机控制。例如在家电上安装传感器。就可以用手机通过网络进行操控”。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表示,3G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尤其是物联网时代,3G将促进物联网有效发挥无缝通信的巨大威力。相辅相成的是,物联网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传输。这也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巨大蓝海。

物联网是未来4G业务可选择的商业模式。物联网是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应用,因为物联网突出表现为每一个物体都可通信、可寻址、可控制,并且未来任何物体都可实现上网,移动互联网将随处可见。与此同时,物物通信还会包涵大量数据业务,而未来4G的高带宽正好有了“用武之地”。也就是说,物联网会对数据业务有较大需求,也许会成为未来4G业务可选择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化战略,寄希望于物联网是金融危机的解决之道,刺激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一)美国“智慧的地球”

2008年年底,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建议将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

行各业之中,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各种物体中,并且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最终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

(二)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宣布了“物联网行动计划”,实现将各种物品如书籍、汽车等连接到网络中,确保欧洲在构建新型的互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欧盟认为,此项行动计划将会帮助欧洲在互联网的变革中获益,同时也提出了未来会面临的问题,如隐私问题、安全问题以及个人的数据保护问题。

(三)日本“i-Japan计划”

2009年8月日本继“e-Japan”、“u-Japan”之后提出了更新版本的国家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2015”,其要点是大力发展电子政府和电子地方自治体,推动医疗、健康和教育的电子化。政府希望通过执行“i-Japan”战略,开拓支持日本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大力发展以绿色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环境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等重大项目。

(四)中国“感知中国”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温家宝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分别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处于世界前列,并拥有多项专利。据工信部透露,到目前为止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在这个全新产业未来发展中,我国和国际上的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在传感领域目前走在世界前列,与德国、美国、英国等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尽管如此,今后仍需加大对物联网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要极力避免当初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时,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不得不付出的巨大代价。

2009年10月24日,在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中国已经攻克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唐芯一号”芯片是一颗2.4G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有源RFID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上海已经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物联网应用地方标准,即首个轨道交通防恐系统。在轨道交通里,警察牵条警犬来闻嗅,这是一种有形的防范;但如果通过无所不在的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危化品等险情并迅速做出反应,将大大提高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水平。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策及路径分析

(一)完善政府政策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本文认为应该由政府的相关部门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协同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从宏观战略层面提出物联网产业发展方向,组织专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搭建各类物联网企业技术中心、相关研究机构和一些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创新、共享和交流平台,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优化创新资源;积极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的以物联网产业化应用培育和推广为主要职能的服务机构,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

(二)注重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大专项投入,积极推进物联网创新产业园区建设;抓紧编制物联网创新产业园发展规划,推动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出台各种物联网专项优惠政策措施,以吸引国内外物联网核心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以产业战略联盟为载体,通过市场化的合作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开展协作分工,形成产业链协作体系,进一步推动科技孵化器建设。

(三)加大产业联盟力度,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当今世界,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服务,三流企业卖产品。谁掌握产业标准,就可能掌握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要紧紧抓住标准的制定和采用的契机,尽快建立以现有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政府的统筹协调为依托,联合运营商、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基于共同标准和制度的产业共同体,推进产业技术联盟、产业化联盟等联盟建设,实现从企业内部创新走向外部联合创新。

(四)搭建推广平台,推动技术应用和市场化发展

通过承办高级别的相关技术和产品博览会,打造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展示窗口和交易平台;搭建相关技术和产品供需交流机制,增进政府各部门与相关物联网企业的信息对接,引导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推进物联网产业高速发展。

(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

国内物联网发展面临三大瓶颈:一是国内RFID产业仍然以低频为主,在RFID高端芯片等核心领域产业化难题尚待破解;二是国内传感器产业化水平较低,高端产品被国外厂商垄断;三是实现物物互联数据计算量庞大,需要算法革命来支撑。要想在抢占技术制高点,就必需要统筹组织科研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集中优势力量,安排专项经费,大力开展重点课题攻关,在掌控物联网核心技术获取先发优势上下功夫。

(六)培养和引进核心人才,强化智力支撑

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培训,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宽政策扶持范围、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各研究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研究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与国外物联网领域知名院校和研究人员联合攻关,提升整合全球技术创新资源能力。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物联网产业前景诱人,但是相关核心技术还有待攻关,大量应用还需时日,目前不能操之过急。物联网的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需要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配套扶持措施,以引导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进行相关核心技术攻关和促进物联网产业的技术推广和市场化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一,陈火峰.关于物联网的研究思考.价值工程,2010(8)

2.邵威,李莉.感知中国—我国物联网发展路径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9(24)

3.侯赞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现代管理科学,2010(2)

4.张云霞.物联网商业模式探讨.电信科学,2010(4)

5.甘志祥.物联网发展中问题的初析.中国科技信息,2010(5)

6.杨大春.无锡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竞争优势及战略选择.江南论坛,2009(11)

7.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8.兰建平.关于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杭州科技,2010(1)

7.全球物联网行业分析 篇七

在“物联网与感知矿山专题讲座”之三“论感知矿山物联网的特征与关键技术”中指出,第三方应该可以方便地在感知矿山物联网应用平台上开发新的应用服务,以适应煤矿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1]。本文仅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感知矿山物联网应用的这种需求;然后给出煤矿行业物联网的四层基本架构,并简要分析各层的应用;最后说明煤矿行业物联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 感知矿山物联网M2M平台

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其M2M应用平台[2],它主要实现各种数据信息集成,包括统一数据描述、统一数据仓库、数据中间件技术、虚拟逻辑系统构建等,并在此基础上构成服务支撑平台,为应用层各种服务提供开放的接口。M2M平台的核心在于能为服务商或第三方提供方便的接入服务,这也是感知矿山物联网区别于综合自动化的关键点之一。这种变化的应用需求随时可能产生。

1.1 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需求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明确要求煤矿在2013年6月底前完成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即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的建设[3],要求根据井下采掘系统的变化情况及时补充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加强培训,确保入井人员熟悉各种灾害情况的避灾路线,并能正确使用安全避险设施。

配备“六大系统”后,这“六大系统”是否能够正常工作,特别是在灾后能否继续可靠工作,对于指导井下人员避险是十分重要的。采用物联网技术,可实现与矿工的双向信息传输,将“六大系统”的工作状况实时反映给矿山管理部门和每个矿工。感知层网络的灾后重构问题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如何在灾后监测到“六大系统”的状况,并将正确避灾路线及时通知到井下每个人,这就需要感知矿山物联网的感知层与应用平台是完全开放的,适合“六大系统”服务商将其服务提供到网络上,以供矿山使用。

1.2 领导带班下井的需求

2010年7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煤矿、非煤矿山带班的主体是矿领导[4]。“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就是为了促使煤矿及其领导真正重视安全生产、切实落实各种安全生产措施。国家煤监局局长赵铁锤表示:只要煤矿领导坚持带班下井,相当一部分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特别是当煤矿发生严重险情时,带班领导在采取立即停产、排除隐患、组织撤人等紧急处置措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矿领导的指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对情况的全面了解和快捷便利的通信指挥手段。为了使矿领导能够在井下充分发挥出指挥能力,需要为其提供与地面类似的指挥条件,如通信、监测监控、事故情况、影响范围、辅助决策手段等。

如何实现这种新的需求需要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同时也需要感知矿山物联网能方便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开发的应用平台。

1.3 煤矿灾害监测的需求

煤矿井下灾害危险源分散且随开采活动而变化,现有的声发射监测系统、冲击地压监测系统、电磁幅射监测系统等基本上采用集中式监测、有线传输的方式,功能单一。而研究表明,利用基于煤矿煤岩结构变形失稳的多参量前兆信息特征参数的相互耦合关系,建立统一的冲击地压多参量分级预测准则及技术体系,形成基于微震、电磁辐射系统的多参量前兆信息识别与预测技术是目前较好的矿山灾害监测方法。而上述监测系统分别是由不同厂商生产的,难于实现多参数的监测。利用物联网分布式感知技术,可同时实现微震监测系统、电磁辐射监测系统、声发射系统,实时感知煤岩动力灾害孕育、演化和诱发过程中的异常特征和前兆信息,并进行各种信息的融合分析,实现煤岩动力灾害危险性多特征信息的实时感知。

2 煤炭行业物联网应用

煤炭行业物联网应用分为4个层次,如图1所示,每个层次的职能和要实现的目标各不相同。对于地方煤矿,有的矿业集团级物联网层由县(市)煤炭行业物联网来承担。

显然,图1中的感知矿山物联网层是各个矿山地面和井下的物联网,是整个煤炭行业物联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能体现煤炭行业物联网特征的内容。“物联网与感知矿山专题讲座”之一、二、三中已经阐述了感知矿山物联网的架构、核心内容和特征,这里就不再赘述。

2.1 矿业集团物联网应用

2.1.1 矿业集团自有网络组网格局

矿业集团物联网应用基本以网络化监测和管理为主。兖矿集团、淮北矿业集团、神华集团、山西潞安矿业集团等均已实现将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信息上传到集团公司。

集团公司总调度室通过直观、生动的组态图和表的形式查看各单位及汇总安全生产监测信息、工况信息以及告警、故障信息。系统监测信息采用Web发布,供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同时将实时数据存储至历史数据库中供通防数据分析系统及其它专家系统调用。

集团公司领导及专业部室可直接通过桌面计算机终端查询生产经营、环境安全监测等文本信息和图像信息,将生产现场的安全监测信息和束管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例如兖矿集团通过RPR监控数据网络,将煤业公司所属南屯矿、兴隆庄矿、鲍店矿、北宿矿、济二矿、东滩矿、济三矿、杨村矿等8个煤矿共3 004个测点的数据上传。

2.1.2 租用运营商网络组网格局

随着煤矿资源的重新整合,加上各集团在外地并购资源,建设新的矿井,同时也有许多矿业集团矿山分布比较分散,因此,矿业集团自己布专网的方式并不适用,宜采取从运营商租用线路或信道的方式。

淮北矿业集团、徐矿集团、肥城矿业集团、山西潞安矿业集团、神华集团等均采用租用线路的方式,而且可以预料,随着全国煤矿资源的不断整合,各矿业集团在外地开矿越来越普遍,租用线路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1.3 需要增加矿业集团物联网应用范围

目前,矿业集团物联网主要是将各矿瓦斯监测信息和部分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信息联接到集团,实现对矿井运行情况的监控。大部分集团已实现了人事、财务、医保、煤炭营销、设备租凭管理等网络化管理和办公自动化,但仍需要从集团战略发展出发,使物联网充分运行在资源整合与分配、全局科技发展及人员培训等与全局相关的层面上,同时对各个矿山的运行、安全、环保、产量等各个层面进行监督和管理。

2.2 省级煤炭行业物联网应用

目前,省级物联网主要是出于安全监管的目的而建设,其功能以瓦斯信息上传至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为主。

2.2.1 省级物联网主要功能

2005年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37号文、2008年安监总煤装41号文等文件均要求煤矿安全监控必须实现联网,未联网的应责令停产整顿。

这样各省已建或在建的省级煤炭信息联网,其内容几乎无一例外均是以煤矿安全管理为重点的。例如山西省2003年6月开始建设省级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网络系统,工程建设包括全省高瓦斯和按高瓦斯管理矿井的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以及各级煤炭安全管理部门的网络平台建设和软件开发,建成集数据、语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信息网络,覆盖了省煤炭工业局、10大煤炭集团公司及子公司,11个市、66个县和10个煤矿安全监察分局。

2.2.2 近期可能的发展

过去省级联网基本是将各矿业集团的瓦斯监测信息上传至省里,但随着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使用和监督规定,预计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信息也将很快被要求上传到省里。另外,随着2010年11月15日“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及安全监督检查规定”的执行,领导下井排班的信息也将会被要求上传到省里。结合人员定位系统,省级安全监察机构里将可直接监督领导下井情况。

2.2.3 需要增加省级物联网的功能

目前,煤炭行业省级联网主要以实现煤矿安全监督管理为主,是按照各种文件的要求被动进行的。如何发挥省级煤炭行业物联网在省内煤矿资源的管理、安全监管和环保监管等方面的积极主动作用,真正发挥煤炭行业物联网的作用,实现绿色、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

2.3 国家级煤炭行业物联网应用

目前,除煤安管理外,基本上没有形成国家级煤炭行业物联网,需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国家对煤炭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和战略性规划。煤炭是一次性能源,又是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从国家层面规划低碳经济,监测和管理碳排放是非常必要的。国家级煤炭行业物联网同时也能对全国煤矿进行安全监督。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全国煤安产品的监督管理是一个很好的设想。目前,煤安管理部门正在酝酿利用RFID技术实现煤安设备从生产、运输、使用直至报废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应该说这是煤炭行业物联网的一个很好的典型应用。这就更需要健全图1所示的四级层次结构的煤炭行业物联网,同时将各煤安设备制造企业也纳入到网络中来。

3 煤炭行业物联网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3.1 充分认识和理解感知矿山物联网

煤炭行业应充分认识到感知矿山物联网建设目的是将煤矿生产成本控制与管理、物料控制与管理、设备监控与管理、生产调度与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等技术应用于煤矿经营与生产管理过程,通过MES承上启下作用和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支撑系统将PCS、MES、ERP和企业网服务系统集成,实现企业的信息流、物流、价值流优化集成,实现煤矿的优化控制、优化运行和优化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而不是仅仅为了实现煤矿生产设备的监测与控制。

因此,煤炭行业各级领导和各级管理部门、各级技术人员要积极参与到感知矿山物联网系统的研究与学习中来,从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和运营的各个方面来理解感知矿山物联网的作用,提出本矿对物联网系统的实际要求,探讨在物联网模式下煤矿运行的具体模式,以便尽快适应物联网矿山运行的要求。

3.2 统一规划设计,逐步实施

感知矿山物联网模型最主要的特点是可以根据矿山规模、现代化水平、开采方式等进行灵活的调整,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矿山的需要。因此,它也适用于对已投产的矿井进行物联网改造,其模型适用于统一规划设计,逐步实施。要重视网络平台、数据平台和应用平台的建设,进行主要子系统建设或接入;对于系统中各子系统接入方式,采用招承包商方式,由承包商来协调各子系统厂商的接入方式问题。

3.3 运行与管理

已投产煤矿通常己经有一套固定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模式,这些运行方式和管理模式中并未考虑到物联网的运作方式。而感知矿山物联网系统的实施将打破煤矿现有的运行与管理方式,从组织机构到具体操作模式均会有较大的变化。各个独立子系统的操作原来由各个区队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实现,如皮带的操作由皮带队负责,水泵的运行由机电队负责等。实现感知矿山后,这些子系统基本上都集中到监控中心来操作。如何管理这些原属于各个区队的职能与工作,是成立相对独立的综合自动化科室还是简单的集中各个区队的人员,这些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对新的运行方式进行论证和讨论。

随着感知矿山物联网系统的建立运行,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和工作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样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运行准备工作。

3.4 物联网人才

物联网综合利用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又与煤矿生产过程、管理模式、运营方式等紧密结合。应该说煤矿这几年通过人才建设与积累,拥有了一些上述各方面的人才,但这些人才相对知识较为单一,综合上述几方面知识的人才还是严重不足。为避免感知矿山物联网建立后无人维护与管理,迟迟不能发挥效率,在引进人才困难的情况下,应通过学习和培训逐步积累综合性人才,以适应感知矿山物联网的要求。

3.5 技术准备

感知矿山物联网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感知层与控制层所连接的底层子系统是关键,需要提前做好技术上的准备。为此,需要进行各种子系统的自动化集成的准备工作,如各种供电系统均应具备微机综保装置,皮带控制系统具备联网接口,其它泵房系统等也均用PLC进行控制,以有效避免系统改造的重复投资和设备浪费。

3.6 重视标准建设

感知矿山物联网应该是一个开放式应用体系,可为任意服务提供商及第三方提供标准化的应用服务供给,给用户提供方便的服务添加与服务删除,为设备供应商提供方便的接口。因此,加强矿山物联网关键技术协议与规范、统一应用平台与中间件等标准是重要的。

3.7 重建设更要重应用

物联网是典型的以应用为驱动而迅速发展的,只有应用才能体现其价值。要避免重建设,轻应用,为面子、迫于政策而建设的情况,使感知矿山物联网动态详尽地描述并控制矿山安全生产与运营的全过程,实现高效、安全、绿色开采的目标,保证矿山经济可持续增长。

4 结语

感知矿山物联网M2M平台应是一个开放式平台,第三方应该能方便地在该平台上开发新的应用服务,以适应煤矿企业不断变化的新需求。在煤矿行业物联网的四层结构中,感知矿山物联网建设是重点和难点。各矿业集团、省级及国家级监管机构应特别重视对感知矿山物联网的建设,以建立高效的煤矿行业物联网。

摘要:指出感知矿山物联网M2M平台应为应用层服务提供开放的接口,适应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领导带班下井、煤矿灾害监测的需求;给出了煤炭行业物联网的四层结构,指出感知矿山物联网建设是整个煤炭行业物联网建设的重点,其它层次以煤矿安全管理和资源管理为主,并分析了矿业集团级、省级、国家级煤炭行业物联网的应用方式;提出了煤炭行业物联网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物联网,感知矿山,M2M平台,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国矿业大学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感知矿山物联网总体规划方案.2010.

[2]AndréZimmermann,Inge Gronbaek.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EB/OL].[2010-12-15].http://www.eurescom.eu/Public/Projects/.

[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EB/OL].[2010-12-16].http://wenku.baidu.com/view/13ee9fc2d5bbfd0a7956732c.html.

8.城市物联网应用分析 篇八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小区;智能交通系统

1.针对城市的物联网应用探讨

智能小区。

近年来由于国家建设部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建设的步伐,建筑行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工程应用,建筑中的智能大厦和智能小区日渐增多,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也积极准备建设智能化的大厦和小区。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功能:

1.1節能环保

1.1.1智能供暖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供暖系统,通过在个小区住户家中安装温控装置,并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平台,将各小区住户的室内温度与供暖中控装置进行一个实时的反馈与互动,当各小区住户室内温度达到供暖标准后,对供暖强度进行调节,使室内温度始终保持在一个恒定舒适的的范围,并可根据不同时段不同气候调节温度指标,在避免能源浪费的同时,给小区住户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1.1.2智能采光通风

与智能供暖类似,通过物联网对楼宇内关键区域的光照,风力进行测定,并反馈到中央控制系统,指导楼宇进行采光、通风方面的调整,从而实现智能控制、节约能源。

1.2智能安防

1.2.1周界安防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外围安防网络,可以实现在在小区特定区域布设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入侵检测。可在封闭式小区的外围围栏,小区内部如供电、机房等重地布设配有监测装置的传感器节点。当有非法入侵时,由于监测装置受到干扰,引发警报。并将信号传输至小区物业中心,任何方式的非法入侵都将导致防盗报警主机发出报警求援信号,从而使保安人员可以及时得到报警信息并尽快赶到报警现场,从而达到防止非法入侵的效果,对区域安全防范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2.2电子巡更系统

以物联网为技术基础,在每一巡更点布设物联网节点,记录每一个保安巡逻人员的巡更日期和经过每一巡更点的时间,以便监控和考核保安巡逻人员是否按时顺次地对小区内的各个巡更点进行巡视,以确保小区、业主和巡更人员的安全,并作为巡逻员的考勤记录。

1.3人员及身份管理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人员及身份管理系统,可通过住户、访客携带的物联网身份卡,除保留传统的利用门禁管理系统和可视对讲系统,对内部人员及外来人员进行管理。可以实现定制化的身份管理(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配对管理)以及访客的全程监控。这种系统,综合了住宅管理的各个功能,把单纯的访客开门提升到综合管理层面上,对住宅安全管理、方便住户起到积极的作用。

1.4小区生活信息化

1.4.1远程抄表

现阶段远程抄表这一技术已经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但已有的基于 GSM 模块的远程抄三表技术,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只能在每月月底或电卡煤气卡即将用尽时给出一个反馈信号,并不能够实现实时监控与节能减排的作用。而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抄表系统,可以提供一个较为频繁的实时数据反馈,形成水、电使用量的数据库,并在该系统应用一段时间后形成专家系统,用于分析用水用电高峰,最终反馈至国家电网公司等机构,形成智能化供电供水,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以及节能减排。与此同时,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抄表,可以克服在高密度住宅小区,大量数据传输拥堵的问题,使得远程抄表技术变得更加实际实用。

1.4.2车辆管理

车辆管理系统通过在车身和停车场布设物联网节点,结合自动化出入口道闸控制系统,实现车辆位置查询、空余车位查询、进出自动化管理等功能,并能根据小区的需求对入区停放的车辆进行收费管理,具有防止盗车、防止车辆非法出入等功能。

1.4.3家庭安全防范报警系统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小区应用可以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帮助不同人群实现不同情况下的防范报警,提高安全系数。其中包括:老年人家居协助,犯罪防范报警,厨房安全报警智能小区的实现,可以大大改善居民日常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2.智能交通系统

中西部地区应用方案:

2.1不停车收费系统

ETC系统是通过远距离、非接触采集射频卡的信息,实现车辆在快速移动状态下的自动识别,从而实现目标的自动化管理。该系统产品集计算机软硬件、无线通信、信息采集处理、数据传输、网络通讯、自动控制和智能卡制作等技术综合应用为一体,属于先进的智能交通信息采集设备和高安全性的智能身份识别系统,是一种能有效对车辆进行自动识别和联网监管的重要技术手段。

2.2智能公交系统

将RFID技术应用于公交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公交车进出站,信息自动、准确、远距离、不停车采集、使公交调度系统准确掌握公交停车场公交车的实时动态信息。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智能公交系统通过对运营公交车辆位置信息的采集,为公交计划排班、调度监控和乘客信息服务提供相关数据,其构成主要包括前端信息采集单元、调度中心智能集成管理平台、终端服务单元等部分。前端信息采集单元用于车载电子标签和路侧读写器之间的数据通信;调度中心智能集成管理平台用于对采集信息的数据的分析、处理、转发等; 终端服务单元用于实现调度命令的发布及车辆运营信息的发布和查询等。

3.公交车辆跟踪系统

RFID公交车辆追踪系统不仅可以采集道路交通中公交车辆的位置信息,也可有效的获取交通流量等其他交通数据。

公交车辆跟踪系统的原理是通过安装在已知地点的识别装置通过无线读取数据的方式对经过该地点的车辆所配备的标识装置进行识别,由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识别装置构成数据采集网络,经过计算机的分析处理,实现对运动中的公交车辆进行识别定位。当采集点的分布达到一定的密度时,采集网络可以有效的覆盖一定区域内的交通道路。通过对持卡车辆在不同时刻通过不同采集点的数据的分析,就可以掌握车辆的运动轨迹、运动速度和最近位置。指挥中心的计算机系统接收信息采集网络采集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同时也关了有关的数据库并运行应用软件,担负相应的智慧、通信的任务。 [科]

【参考文献】

[1]郎为民.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苏州大学社团下一篇:天津教师资格幼儿园大班英语说课教案:集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