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2024-09-05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精选10篇)

1.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篇一

家庭教育指导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学习动机指导

(一)学习动机的涵义与结构

定义:引起、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内在心理过程。

结构:学习需要+学习期望,两者相互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由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通过寻求外在奖赏或诱因而获得的动机。对于学习本身并不感兴趣,对于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

(1)一旦达到目的,动机会下降。(2)可能对内部动机带来致命打击。

2、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近景性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远景性动机: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关联的兴趣。

3、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分类(1)认知内驱动

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求,指向学习本身,是一种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动

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种外部动机。

(3)附属内驱动

是儿童为了保持长者们(教师、家长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通过学习行为影响学习效果,而影响学习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学习动机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四)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

1、提高教学技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 ①引发认知冲突

②结合真实问题情境

(2)加强教学内容新颖性,吸引注意力(3)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2、增强学习兴趣

(1)利用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2)利用已有动机形成新的学习动机(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

3、妥善采用奖惩机制

(1)奖励与惩罚都是激发动机的重要手段(2)一般表扬奖励比批评指责更有效(3)但外部奖励可能削弱内部动机(4)注重奖励的质量

① 奖励好的任务表现而非参与任务 ② 奖励常规型/技能型/不感兴趣的任务 ③ 纵向比较、个人化标准(5)奖励应考虑个体差异

4、有效反馈

(1)来自学习结果的各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有明显影响

(2)及时反馈(3)反馈要具体(4)时常反馈

(5)注意表扬的方式

① 直接点、肯定句、具体化/多样化 ② 言情一致(非言语沟通)私下或当众

5、善用合作与竞争

(1)区分三种群体目标结构 ① 合作型目标结构 ② 竞争性目标结构 ③ 个体化目标结构

(2)研究发现合作型最有利于激发动机 ① 责任扩散、搭便车

② 组内合作,按劳分配,组间竞争,纵向比较

6、采用归因指导

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会影响下一步的学习动机

(1)引导学习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知识点)

(2)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优劣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引导归因,避免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二、学校策略指导

(一)学校策略的涵义和功能

1、学习策略的定义:

(1)学习者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方法

(2)学习者对学习过程进行监视和调控的过程(3)学习者为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监视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调控学习过程的能力。

2、学习策略的功能:

没有学习策略,学习者能在基本认知能力的支持下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

(1)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倍增器”(2)学习策略是家属学习过程的“催化剂”

(二)学校策略的分类

1、基于学习任务的分类(1)(词语)记忆策略(2)(课文)阅读策略(3)(技能)训练策略(4)问题解决策略

2、基于学习方式的分类(1)听讲学习策略(2)阅读学习策略(3)观察学习策略(4)探究学习策略(5)合作学习策略

3、基于学习结果的分类

(1)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2)概念性知识的学习策略(3)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策略(4)元认知知识的学习策略

4、迈克卡等的分类(1990)

(1)认知策略:复述、精细加工、组织(2)元认知策略:计划、监视、调节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设置、工具利用、向他人求助、努力和心境管理。

5、基于对象的分类

(1)学习方法调控策略(元认知策略)(2)学习状态调控策略(3)学习资源管理策略(内部资源,外部资源)

(三)对认知策略的辅导

1、复述策略:是为了在工作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组织。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复习形式多样化

(5)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6)情境相似性和情绪生理状态相似性

2、精细加工策略

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1)记忆法(2)做笔记(3)提问

(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6)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

为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点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

(1)列提纲(2)画关系图(3)编故事

三、学习能力指导

1、自我调控能力

2、自我调控学习的定义

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进行监视、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3、自我调控学习者的特点

(1)对学习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能够付出充分的时间和努力去实现目标。

(2)掌握了大量的一般和具体的策略,知道何时何地以及怎样运用这些策略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善于对学习时间进行计划与管理。

(4)对自己的表现与目标的差距进行监测,当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差距时,会分析原因并作出调节。

(5)在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时,往往善于运用各种外部资源。

4、自我调控学习与学业成绩

(1)在学生报告的14中常用的自我调控学习策略中,高能组对于其中13种策略的使用都显著高于低能组。

(2)学生的标准化成就测验成绩既受自我调控的学习因素影响,也受一般能力因素影响其中80%的变异数可由自我调控的学习因素解释。

5、方平的研究结果

(1)不用年级自我调控学习在动机情绪控制、内部价值、元认知、认识策略、自我效能和资源策略六个变量方面有显著差异。

(2)元认知、动情控制、资源策略、认知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随年级的增长而增强。

(3)自我效能随年级的增长有下降的趋势。

对专题学习内容的评价:

专题通过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的互动答疑,帮助老师们了解当前学生学习指导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并领悟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教师们能:(1)区分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学习动机,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动机指导;(2)说出方法与策略的区别,并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3)区分基础学习能力、自我调控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并说明各种学习能力的不同指导方式。

专题对如何引导教师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改善这些问题。为有效理解本专题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教师在参与本专题学习时,应结合自己所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理解本专题的内容,并力图将在本专题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用于解决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对专题课程学习的感受:

通过专题是学习,使我意识到: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概念理解不清,习题处理有困难。在后续课程中涉及到此类知识点的相关知识会产生连锁反应,造成进一步的学习困难。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成绩下降。通过课程学习后我找到了好的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自我分析,找出自己最薄弱的地方。只要这个环节做好了,将会事半功倍。

2.跟老师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包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等等。

3.下定决心,努力实施。解决自己沉积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恒心,有耐心,无论采取什么方案,都要扎扎实实的去做。要让学生意识到问题是自己的,家长和老师是来帮助自己的,所以无论如何,自己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跟家长和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这样才能让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篇二

关键词:律师队伍,党建工作,对策

律师党建工作是维护和提升律师队伍社会形象的重要基石, 也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律师党建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适时提出相应对策势在必行。下面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律师党建中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律师行业发生了从“事业社会型”向“企业盈利型”的体制转变。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 首先, 导致了一些律师党员的理想信念的淡化, 使其不能真正成为一名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的共产主义者。其次, 在处理党建工作和律师业务工作两者关系上, 出现了错误的观念。当前我国律师事务所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律师办案赚取的收入, 从律师事务所的投资者 (合伙人) 到律师事务所的各级领导, 再到每一名律师, 都非常注重律师的业务能力和业绩, 律师党员也不例外。所以律师党员往往把律师业务和律师党建对立起来, 担心过分抓党建工作, 一方面会招来律师事务所投资者 (合伙人) 以及各级领导的反感;另一方面, 会造成精力分散, 导致自己经济收入的减少。

1.2 组织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是党组织设置缺乏操作性。目前我国拥有3名以上党员的律师事务所基本成立了独立党支部, 不满3名党员的律师事务所之间成立联合党支部。这样的设置虽然具有较强的规范性, 但缺乏较好的操作性。因为律师行业是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的行业, 各律师事务所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党的组织宣传工作实际上无法有效的展开。二是党组织活动缺乏实效性。律师党员因职业特点使党组织活动存在召集难、活动时间短等问题。一些律师事务所的党组织没有根据律师工作的特点开展工作, 缺少针对性, 使得组织活动流于形式, 方法单调, 仅满足于读读文件, 上传下达, 听听报告, 或者干脆用研究业务工作代替党的组织活动。三是对党员发展缺乏积极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不到位, 加之对某些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期限无故拖延, 影响了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渴望和积极性。

1.3 作风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在作风建设中主要表现为宗旨意识淡薄。有些律师党员“严格”本着拿钱办案的宗旨进行工作, 无利益不办事, 无钱不办案,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维权存在不积极甚至抵制的态度, 忘却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其次, 学风不“端正”。一些律师党员轻视理论学习修养, 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缺乏全面、系统、持续、主动的学习, 业余时间忙于应酬, 学习时间也不能保证。还有的在生活作风上不“严谨”。热衷或向往于“西装笔挺、外表非凡、名车洋房、佳人相伴……”的奢华生活, 失去了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2 几项对策

2.1 在思想建设方面

首先, 加强律师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1]对律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讲求实效性和创新性, 应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 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其次, 改变律师党员在处理党建工作和律师业务关系上出现的错误观念, 使律师党员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和律师业务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具体的作法是以党建促进业务, 以业务促进党建, 达到“两促进、两提高”, 以党建来鼓舞律师党员的士气, 以党的先进思想理论来武装律师党员的头脑, 从而正确有效的指导律师党员的业务工作, 最终使党建和业务相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2.2 在组织建设方面

首先, 要解决党组织活动缺乏实效性的问题。在活动的方式上找准切入点, 因时因地制宜, 按照“灵活、小型、多样”的原则活动, 减少形式主义的强制性活动。党组织活动要做到“三为”, 即为律师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为律师党员和其他律师所欢迎的;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领导所支持和理解的, 把律师事务所的业务活动和党的组织活动有机统一起来, 促进共同发展。[2]充分利用网络手段, 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网页, 组织律师党员学习、讨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将必要的政治学习融合在业务知识、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和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中以取得实效。其次, 要解决党员发展缺乏积极性的问题。要切实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工作, 本着坚持条件、保证质量、改善结构、侧重发展的方针, 做好发展新党员的规划, 定期接受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汇报, 并对其思想汇报做出指导, 不能无故拖延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期限。

2.3 在作风建设中方面

首先, 强化律师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关心弱势群体, 党员率先帮扶, 由律管部门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使广大律师党员积极为贫困弱势群体, 实施法律援助, 开展“党员绿色通道”, 使其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其次, 着力改进学风, 形成爱学、真学、勤学的学风。爱学, 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来培养, 通过兴趣的提高, 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把阶段学习变成终身学习, 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真学, 端正态度, 学习不流于形式, 在学习法学理论、法律条款时不能仅限于为办一案而只言片语的学习, 而应该全面、系统的学习, 掌握法学理论、法律条款的真谛和全意。勤学, 在处理“工学矛盾”上, 要善于抓住点滴时间进行学习和思考, 同时少应酬、去惰性, 保持学习的时间和质量。最后, 以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奢侈享乐、反对情趣低下的“三个反对”为重点, 着力改进生活作风, 努力让律师党员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模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07-10-15.[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07-10-15.

3.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篇三

然而,在广大农村学学校对写字教学主要存在几个误区:

一、学校和教师对写字教学认识不够,没有引起重视

他们认为: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电脑走进了千家万户。电脑可以代替了“写字”,还要练字干什么?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写字指导也就轻描淡写了,甚至忽略了写字教学的存在。从而导致学生书写能力低下,主要表现在:课堂记录缓慢,很难记录下来,作业书写潦草,乱涂乱画,错字别字很多,难以辨认。甚至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现象。可是,你知道吗?写字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呀。写字教学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许多教师认为多写就是练字,就可以练出好字

于是他们就布置学生课后写字作业,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回家就是写生字、词语。一写就是好几页。他们认为这样学生既可以练好字,同时又可以把生字词语记住、记牢,这样不就两全其美了吗?结果收效甚微。其实不是那样简单啊。多写不等于练字,多写不一定能把字写好。练字得讲究科学、有效。

三、学校里部分教师有一种普遍的共同的认知

让学生买字帖练字。有的字帖是摹写、有的是描红、有的是临帖。用不了几天就把整本字帖写完了。你说这样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就提高很多吗?可能要大打折扣。练字不在于写得很多,而在于找的合适的方法来练习,力求做到行之有效。

四、很多教师要求学生认真书写作业,只要把字写端正、整洁

不管学生怎么书写,快慢不要求,只是追求书写结果。这样也未必可以代替练字,未必能提高学生书写能力。因为他们忽略学生写字的坐姿和执笔方法。有的偏着头写字,有的弓着腰写字,有的斜着身子写字,如果教师对学生写字的坐姿不加以矫正,长期这样,不仅影响学生视力,而且对身体脊柱也会造成影响。

五、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我从事写字教学的一些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引起学校、老师们对写字教学的重视。加大对写字课教师和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具备一定的写字技能和素养。这样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书写规范汉字。反之,如果教师的书写不标准、规范,学生能写得规范吗?

2.抓好学生书写行为习惯的培养

(1)养成良好的坐姿。坐着写字要做到“头正、身直、两臂撑开、两脚平稳”。

(2)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一般采用三指执笔法。具体要求是: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弯曲。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处,笔杆和纸面呈45°角左右。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自如。

3.教給学生科学的练字方法:摹写和临写

(1)描摹。手臂要离桌子一段距离。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来的样子去写或去画。描红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2)临写。对照着原作,在另外一张纸上尽可能和原作模样一模一样的书写出来。大连的小学教师刘向东提出了汉字临写的根本原理,撰写了《汉字临写大揭秘》一书,从而解决了汉字临写的根本难题。这一方法不但适合于汉字的临写,也适合于世界上一切文字的临写。

六、要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我国书法灿烂辉煌,名家辈出。其中不少书法家都是从小开始练习写字,在不断的学习中去领悟要领,逐步掌握方法,坚持不懈,最终成名。如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欧阳询“流连观碑”的故事; 米芾“永志不忘,纹银五两”的故事;怀素用芭蕉叶写字的故事;柳公权“谦虚学书”……学生从故事中不仅明白练字要刻苦的道理,而且敬佩名人之情油然而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写字兴趣。 还要营造良好的练字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参加练字,然后在教室、学校展示老师、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师生观摩,可以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七、培养学生天天练字的习惯

仅仅依靠上课时间就能让学生把字写好是不切实际的,更多的是需要在课后运用教师所教的方法自觉书写练习,天天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坚持练字的习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课外书法兴趣小组,精心指导学生练习,这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4.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篇四

村务公开是落实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具体形式,是村民自治工作的有力保障。实践证明,村务公开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但是,当前农村村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村民自治工作流于形式,而且会严重阻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一是对村务公开认识模糊。部分领导认为村务公开是件难事,工作不好开展。因而或按兵不动,或行动迟缓,或敷衍了事,消极应付。部分村干部认为可以公开的则公开,认为不可公开的则不公开;紧要的事不公开,不紧要的公开;对村干部不利的不公开,要群众出钱出力的公开。公开内容避开热点问题,明公暗不公,严重挫伤了村民群众的积极性。

二是村务公开不符合要求。有的公开形式单一,公开资料没归档或归档不规范,有的公开内容不实、不全,“公开、公开,干部政绩摆一摆”,只亮成绩,不说失误;村民和群众要求公开的内容却没有公开或公开的只是一些众所周知的政策。这种避重就轻,隔靴搔痒,报喜不报忧,报粗不报细,甚至以合法手段掩盖非法目的的公开。村民们戏称之为“村雾公开”,心理上不愿意接受。三是村务公开不及时到位。公开时间不确定,随意性大,群众不能及时看。虽然上级对村务公开时间上有要求,但少数地方对此缺乏正确认识,应付了事的较多,或平时不公开,只在上级检查时才公开;在一些村村务公开栏破旧不堪、管理不善,导致公开内容留存时间不长,以致村务公开栏成了“空开栏”、“不变栏”、“广告栏”,无法保证多数群众的知情权。

四是村务公开程序不规范。有的地方没有真正发挥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等组织的作用,既无民主理财小组,也无民主监督小组,甚至有的干脆由村委一两个人说了算,村务公开也就缺乏必要的规范的程序,工作随意性大,基本失去了村务公开的实际意义。

5.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篇五

一、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新任务新要求下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干部廉政教育还不够。一是认为廉政教育是“虚东西”。“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是廉洁干部不用教育,是腐败分子教育不起作用,搞教育意义不大;二是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廉政教育不能做到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一锅煮”、“一刀切”,是教育针对性不强的突出表现;三是教育的感染力不强。教育缺乏时代特色。教育活动停留在读文件、听报告、做笔记、写心得的传统层面上,与多元化的信息社会脱节,警示教育存在缺陷。

2、干部监督制度还不够。一是监督制度中的评价要素欠缺。现在的一些规章制度和办法规定往往过于原则和空泛,在实际操作中评价标准十分模糊,缺乏明确的制度性做为判定依据。二是制约机制单向运行。在实际工作中,“领导是否满意”的自上而下的监督、验收比较规范有序,而“群众是否满意”的自下而上的监督空泛乏力,反馈渠道不畅。

3、村级“三资”管理还不规范。一是“三资”登记的台帐管理不完善、不全面;二是财务管理不规范;三是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四是集体资产、资源对外出售、租赁和发包不规范。

4、村级“三务”公开还不规范。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对三务公开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一些村干部认为三务公开只是一种形式,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公开时间不够及时,公开程序不够规范,公开内容不够全面,公开形式相对单一,三务开公的形式本应较多,村级组织没有一套完善的以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理财小组等为主体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即使有也多流于形式,没有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后, 一些乡镇干部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债务多,无资产可管,有的认为现在财务制度全、群众监督紧,村干部无机可乘;二是认为村民自治,不宜多管;三是情况复杂,不好管理。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乡镇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不重视,对群众反映财务方面的问题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管理混乱的蔓延,给某些不廉洁干部开了方便之门。

2、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力量薄弱,投入严重不足。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乡镇农经站的基本职能之一,但有些乡镇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乡镇经管站人员经常被抽空,常年围绕乡镇中心工作奔忙,顾不上本身的工作业务,往往是“顾此失彼”。

3、“三务”公开的随意性,主要源于党务、村务、财务工作制度的不完善,管理的不规范,缺乏党员群众的有效监督所致。虽然各村都有一套规章制度,但有些制度还比较粗糙,条款过于简单,内容不够具体,导致个别村干部钻了制度的“空档”,党员群众对此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造成“三务”公开工作出现“真空”和漏洞。

4、制度建设有待加强。虽然各级制定了预防、惩处、监督的相关制度,但一些制度对于基层一级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另外对于不是党员的村干部在行政监察方面还没有具体的规定,对非党员村干部的违纪问题党纪管不着、政纪约束不到,其违纪行为游离于党政纪处分之外。同时,制度的执行力也有待加强。如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经过几年的运行,建立了相关配套制度,但有的村委会却认为进站交易需支付代理费、评标费、监理费等费用,既增加了成本又程序繁琐,总是寻找理由延用以前的习惯做法来规避竞标交易。

5、监督体制亟须完善。由于乡镇对下属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落实情况缺少定期和比较规范的检查考核,普遍存在责任追究力度不大、效果不理想的现象。而党风廉政建设涉及的领域广、部门多,县级对基层的情况大都不能及时掌握,村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多数是在群众举报后才得以发现,往往是不出问题无人问,出了问题踏破门。由于乡镇能管但不管或不敢管,县里又不熟悉情况,导致监督缺位,监督体制还须进一步完善。

三、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和长期性工作。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应紧密结合当前农村实际,坚持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注重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全面落实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一)以廉政文化进农村为抓手,实现干部廉政教育经常化

把党风廉政教育纳入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把学习宣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作为加强乡村干部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大对乡村两级干部、特别是村“两委”干部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的意识

;认真开展廉政勤政教育和主要领导上廉政党课活动;结合“三送”活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过建立廉政文化宣传栏,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客家山歌、村规民约、格言警句、建立农村文化庭院等形式,全面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大力营造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本县查处的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开展警示教育,以案说纪说法,增强党风廉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健全廉政勤政教育长效机制,开展经常性的廉政教育活动,使勤政廉政的思想在场村干部心中开花结果。

(二)以明晰农村党员干部权限为重点,实现干部监督制度化

1、健全完善监督制度。全面推行“测勤廉树新风”考核评价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群众参与机制以及决策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乡村领导班子民主议事规则,强化对乡村党员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制约,确保重大事项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防止由“一把手”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进一步健全和执行党员大会议事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决策制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2、认真做好规范基层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省市党代会的部署和要求,在规范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基础上,延伸做好基层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乡镇重点围绕“三重一大”,着力抓好本级的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指导村“两委”抓好村级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

3、进一步抓好廉能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乡镇通过对单位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廉能风险点进行排查,查清其表现形式,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等级,结合工作实际,分类制定防控措施,切实降低廉能风险,以达到工作效能最大化,干部风险最小化。

(三)以建好“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实现便民服务常态化

1、加强乡镇农民服务中心硬件建设。达到有明显的“中心”标识牌;有固定电话;有必备的办公桌椅、档案橱柜;有供群众办事和休息的椅子、饮水设备;各窗口有明显的标识牌和事项办理公示牌;各窗口有事项咨询、办理事项记录本、一次性告知服务卡;有公示告知栏等“八有”标准。乡镇农民服务中心配备了电子屏幕,每个服务窗口配备一台电脑。同时,延伸建好了村农民服务站、组农民服务点,构建了乡镇、村、组三级农民服务网络。

2.加强软件建设。坚持服务事项应进必进的原则,凡是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政审批、技术服务、社会事业服务等事项都集中到中心统一办理。印制了农民服务指南、每一项服务事项的办事流程图和注意事项的宣传册页,方便了群众办事。同时公开服务事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做到公开、透明,让群众知晓,接受群众监督。

3、规范“中心”的运行。明确了各服务窗口的工作职责;健全完善办事公开、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收费管理、考勤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各项规章制度,并执行到位;中心工作人员挂牌或持证上岗;坚持日常考勤制度,做到奖惩分明兑现到位;设立了意见箱、公布投诉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四)以解决损害农民群众利益问题为目标,推进“三资”管理规范化

农村“三资”问题历来是村民与村干部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村级班子团结和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因素。乡镇把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作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重要内容,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农村集体公共资源交易制度,不断加强对农村“三资”的监督和管理。

1、建好一本明白账。通过财务清理、清产核资,对财务管理混乱村重点治理等方式把家底搞清,建好“三资”管理台账,并张榜公示,让群众对集体财产有一本明白账。

2、严格实行“村财乡代理”制度。建立乡镇“三资”管理中心,对村级财务实行“钱账双代管”,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票据,统一会计核算,统一财务公开,统一财务档案。并严格村级财务票据管理,严格执行票据核销制度,规范收支行为,最大限度预防虚开发票贪污、挪用、侵占村集体资金的问题。

3、严格实行资产资源阳光处置机制。各乡镇设立了公共资源交易站,要求村级资产资源没有进入县公共资源交易站交易的,原则上都要进入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交易,不得暗箱操作,违规处置。凡是违规处置村集体资产资源的,一经发现,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

4、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经常督促和指导乡镇农经站加强对农村财务的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查处。

(五)以维护农村群众民主权利为根本,推进“三务”公开标准化

为全面落实村民的知情权,切实解决村级“三务”随意公开、假公开的问题,乡镇坚持以公开为贯例,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明确规定,凡是不涉及国家机密的都必须公开。同时,对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公开标准、公开责任进行了规范,使公开的事项一目了然。

一是明确公开内容。坚持人民群众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的原则,重点抓好“三重一大”事项和农村集体“三资”、民政低保、困难救助、农村养老保险、各项强农惠农补助等资金公开。

二是明确公开时间。坚持做到常规性的按时公开,如党务每半年集中公开一次,政务、村务每季度集中公开一次,及时性的即时公开。

三是明确公开标准。每个村积极搭建公开平台,设立了统一模式的“三务”固定公开栏。同时,创新公开形式,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公开,抓好“三务”网上公开,用最便捷的方式,把村级“三务”公开到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6.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篇六

开展保密宣传教育是保密法律法规赋予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责。近年来,各地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七五”保密法治宣传教育规划,采取多种形式扎实开展保密宣传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涉密人员和人民群众保密意识进一步增强,保密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存在的问题。

1.保密理念基本形成,但认识尚没有上升到应有高度

保密宣传教育多是被动灌输,除保密部门自身工作需要外,真正主动学习的较少。“保守国家秘密”并没有像“保护个人隐私”一样得到认识和重视。表现特别明显的是,“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没有像“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一样得到普及。近年来,涉密计算机违规外联事件持续高发、通过互联网“拱手送密”的情况屡禁不止。2018年X月至X月,仅河南省保密违规外联监控平台就发现并处置涉密计算机违规连接互联网报警事件X起,违规发布事件X起,违规传输事件X起。

2.案例通报是最直观、最直接的宣教手段,但受众有限,未达到应有效果

案例通报最能警醒人、教育人,但多数泄密案件情况通报因为密级较高,知悉范围小,一般情况下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看到,领导传阅之后即入柜存放。一些单位可能只是在集中学习时传达一遍,受众也基本上是过后即忘,没有入心入脑,难以形成威慑,以致同类型案例屡禁不止。

3.微信是目前较好的宣传平台,但没有充分利用,保密常识没有有效普及

微信是目前使用最广的通信工具和信息传播平台(2018年微信数据报告月活跃用户X亿多),“保密观”微信公众号每周多次更新,登载信息无论内容、形式都很新颖,但该公众号不够“火”。据了解,“保密观”微信公众号全国关注人数仅X万,且多数是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机关单位的保密人员。有的市、县(区)开通了微博微信,但发布内容比较单一、推送频率较低、互动性不强,质量还有待提升。

二、思路与对策

进入新时代,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要开启新思路、探索新方法,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情况。

1.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确定保密宣传教育的整体思路

坚持党的领导。进入新时代,保密工作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保密工作“维护党和国家秘密安全”的任务没有变且不会变。要坚持党对保密工作的领导,确保保密宣传教育的正确方向。新时代保密宣传教育应当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结合,“既积极主动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又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

坚持融合宣传。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和“大国家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在全国“七五”普法框架内,建立健全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在清单上明确保密宣传教育是各个国家机关的共同责任,不但在本单位本系统进行保密宣传教育,而且要结合自己的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活动对社会公众进行保密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保密宣传教育新格局。

突出工作重点。保密宣传教育要紧紧围绕重点内容和重点对象开展。要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密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用通俗易懂的形式阐释好党和国家保密工作方针政策;要大力宣传保密法律法规,普及保密常识;要紧跟科技信息发展步伐,宣传防范技巧,提高防范水平。同时,要突出领导干部、涉密人员和公职人员这个重点。既大力宣传正面典型,为公众树立信心;也要勇于曝光负面典型,利用社会舆论推动突出问题的解决。

2.紧跟时代步伐,用好新时代保密宣传教育的有力武器

用好传统方法。各省、市、县都有党报党刊、电视广播等,要在每年重要宣传日,充分利用群众关注高的媒体,集中在某个时间段进行专版(栏)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同时可以通过插播字幕、公益广告等形式,既见缝插针,又润物无声。

巧借新媒体。积极探索保密宣传教育形式创新,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微信的即时传送、全天候传送、全民传送功能,借助互联网平台,将保密法律法规、保密宣传教育等融入互联网,使保密大主题“微”传播。保密宣传教育应当依托大众传媒和新兴媒体创新方法手段,多打造如《焦点访谈》“危情谍影”这样的节目和微电影、微视频,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等平台,占领宣传阵地,普及保密常识,增强全民保密意识,真正建立起人民保密坚固防线。

用好案例通报。一个案例胜过X次说教。应当充分运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例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把依法查处泄密窃密案件的过程变成生动深刻的保密宣传教育公开课。要加大窃泄密案件的社会宣传力度,将近年来查处的泄密案件适当进行脱密处理,在更多媒体、更大范围,以更多途径、更深层次传达通报,让广大群众知道泄密的危害性,特别是让更多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学习反思,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3.要着眼效果,确保保密宣传教育落到实处

落实决策部署。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习保密法律法规的制度,把保密法律法规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将保密法律法规学习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内容,建立学分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把保密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做到大、中、小学一个不少,课内课外一个环节不漏。

增强本领能力。要紧贴形势任务发展需要,遵循现代传播规律和法治建设规律,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对象,创新宣传模式,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保密宣传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

7.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篇七

关键词:地质基础课程,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16世纪后半叶的“西学东渐”使近代地学开始进入中国并不断地发展、进步和完善[1], 现已形成了结构体系完整、分支学科健全的基础学科门类。多年来, 随着我国地质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地学人才的大量培养, 学科建设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 也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

当前, 国际、国内低迷的经济形势, 给矿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 导致矿业活动数量明显减少, 使很多矿业公司、地勘单位的日常工作难以开展和维持, 间接地给地质学毕业生 (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 就业带来巨大压力。由于地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 都将目光投向较为优秀且表现突出的学生身上, 这也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要想培养优秀的地学人才, 地质学基础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本科阶段的启蒙教育。要做好这些工作, 核心问题就是要明确教学目的、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为此, 笔者从地质学基础教学实际出发, 结合其他地质院校教学状况, 指出并探讨了当前地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提出了一些化解策略, 这对于优化地质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地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任课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一、任课老师方面

(一) 授课内容固化

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是地质教学的启蒙教育, 直接关系着学生对地质专业的热爱程度和学习热情。当前, 很多地质院校的任课老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 给同学们讲授的内容仍然局限于课本, 甚至完全照搬课本, 没有引入更多的地质工作实例到课堂教学中来, 这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另外, 我们现在使用的部分专业教材中的内容很多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成果和认识。老一辈地质学家在当时的科研条件下做出的研究成果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他们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但科学研究应以尊重科学为基础, 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和认识的不断深化, 以往有些观点现在看来已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理论认识也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因此对于当前地质学生的培养, 应该注重新内容、新见解的及时加入和讲解, 授课内容应丰富、新颖。

(二) 授课方式固化

传统的板书教学是一代又一代教师通过长期摸索和经验总结, 提炼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板书教学既有助于老师将教学重点随时罗列在黑板上, 并用任意形式进行重点标示, 也有助于老师控制上课的节奏。但板书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当涉及地质构造演化或成岩/矿过程反演等内容时, 板书教学就无法用图片或动画进行现场展示, 难以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另外, 很多老师仍延用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与学生之间交流甚少, 部分任课老师甚至不允许学生随意打断自己进行提问, 这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表现积极性, 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良好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 方向引导不足

当前地质类学生中普遍出现的一些问题, 特别是唯金钱论的思维模式, 与在校期间老师的引导也有着一定的关系。高校的任课老师, 除了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 也应注意帮助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 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在这方面, 很多大学教师可能还不如高中、初中、小学老师, 有些老师甚至给学生灌输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念, 没有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学生方面

(一) 课堂表现不积极

单向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众多高教的课堂中普遍存在。虽然很多主管教学的领导和任课老师也发现了这些问题, 但却一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纠正和引导,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叶立军[2]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现象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提出了一些看法, 对于改善单向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帮助。

(二) 学习主动性不足

大学的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 与高中、初中、小学明显不同, 特别是研究生阶段, 更多的是要靠个人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 发现问题,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进而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但现在的大学生,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不足、专业实践能力较弱[3], 其根本原因在于, 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失去了最初的兴趣, 迷失了努力的方向, 丧失了坚持的目标。

(三) 过于现实和浮躁

受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因素影响, 地质专业的学生由于在上学期间可以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矿业活动, 对学生而言这本身是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 但却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学生为矿山企业或个人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相应地也会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 久而久之, 就逐渐养成了唯金钱论的思想或者思维定式, 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甚至是危险的现象。当毕业择业与用人单位进行就业意向沟通时, 很多学生往往不管意向单位是否能给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 也不考虑个人能力水平, 而是一门心思关注工资待遇问题, 这会给用人单位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 甚至会因此而失去工作的机会。聂焱等[4]以贵州大学为例, 通过对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学习态度进行调查研究, 也发现当前大学生学习态度常受功利导向的影响。

三、教学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化解策略

(一) 优化教学内容

当前的信息流通程度是史无前例的, 我们在进行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时, 除了给学生讲授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外, 也应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传输给学生。例如, 我国地质类院校所使用的一些出版较早的矿床学教材中, 基本没有提到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矿床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但这类矿床现在是国内外地质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另外, 针对内容构建相似的课程, 在进行课堂讲授时更应注意内容的合理搭配和取舍[5], 避免造成授课内容重复。例如《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等书本中就有一些内容是相同的。

21世纪的地球科学研究将面临社会需求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蓬勃发展的新挑战[6], 这势必对地学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 地学基础教学中新知识、新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及时补充是必不可少的。

(二) 改革授课方式

随着高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和完善, 传统的板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表漏无疑。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应紧随时代潮流, 在继承和吸收原有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 适当引入当下流行的授课方式, 增加新鲜元素以提升质量。例如, 对于一些复杂地质体演化的讲解, 可以借助动画模拟或视频教学, 这样会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此外, 每节课任课老师讲课的时间不宜过长, 应尽量留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来选择某些问题提出个人看法, 采用互动的形式与老师进行交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自主查阅资料, 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这种方式教学, 能使学生得到较大的收获, 而且对于下一节课的讲授也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 增设实践教学

地质学与其他自然学科在教学和研究对象方面是明显有别的, 最大的区别在于地质学研究的对象都是经过几万到几十亿年形成的复杂地质体, 对其形成方式和过程我们无法观察和反演, 所以往往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会存在多解的客观事实。因此, 在培养地学人才时, 除了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外, 还要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所以, 在进行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时, 授课老师应尽可能地在课堂授课外, 进行一到两次, 或者更多次的野外实践教学, 强化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

开展实践教学, 有助于引导学生体会在美丽自然风景中自由地去探讨地球无限奥秘的美妙之处, 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意义重大。万天丰[7]也提出, 对于地质类基础学科的教学, 应采用较少的专业内容, 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 重点培养和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四) 用心引导学生

对学生的培养, 首先应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 以自己能从事地质工作, 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为荣。同时, 应该让学生明白, 无论从事何种方面的地质工作, 都应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刻苦进取, 做出令自己、团体满意的成绩为主要目标, 而不应完全以为获取更多的金钱为终极目标。一味地追求金钱, 容易使学生在“金钱的社会”中迷失自我, 迷失自己本应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不利于个人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连杰, 叶大年.中国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写在地质调查所创建100周年之际[J].地质科学, 2013, 48 (4) :945-969.

[2]叶立军, 彭金萍.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33 (17) :44-46.

[3]朱传庆, 常健, 邱楠生.基于学生自主的地质学专业实践训练[J].中国地质教育, 2015, (1) :106-109.

[4]聂焱.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报告——以贵州大学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 2015, (4) :63-67.

[5]徐宏杰, 杨景芬.关于《地球科学概论》选修课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31) :209-210.

[6]姚玉鹏, 柴育成, 马福臣.地质科学发展的新机遇:对地质学发展趋势的思考[J].科学通报, 2004, 49 (18) :1919-124.

8.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篇八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主要问题解决措施

农村财务管理既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巩固的基础,也是重难点问题,普遍受到基层干部及群众的关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优劣,直接对党群干群关系产生影响。鉴于我国农村目前的形势来看,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运作流程,强化监管模式等,是我国农村财务高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主要问题

在我国农村财务管理问题,一直是广大群众及相关干部高度关注的问题。虽然在近几年的大力整治下,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不断发展为现代化管理模式,使得党群干群关系有效缓和,最终实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但当前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难题。

1.基础工作方面。当前,我国农村财务人员主要采取就地选用原则,但此类人员多数年龄偏大,且知识体系更新缓慢,综合素质较低,未接受专业正规的培训,不具备最起码的法律知识、基础财经知识以及文化业务知识,通常对于这类人员的聘用取决于村级干部,存在较强的工作依附性,因此在管理村级财务时出现畏手畏脚的现象。另外,由于部分财务人员长期任职,易在村内形成属于自己的势力,促使宗派势力的发展,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

2.财务处理无定性。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随意处理会计财务的现象,导致偷逃国税、侵占集体财产等不法行径滋生。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有总账无明细,有物资无记录,有记录无物资,即未规范会计科目和账簿;②鉴于我国农村基础建设项目日益剧增,部分财务人员在记账时要么另行记录,要么直接忽略不计,导致总账中查无可查,造成账外账现象;③部分干部鲜少向会计上报开支,甚至巧设明目,伪造票据胡乱开支,严重的还存在私用公款,不报实账的情况;④部分农村集体对在建工程奉行口头凭证,无工程预算、书面合同以及公开投标环节,促使贪污受贿,偷漏税现象屡见不鲜。

3.监督失效。目前,村级财务监督失效问题,严重影响农村财务管理的正常开展。虽然国家倡导村务公开制的实行,但通常村级公示栏上多是一次性内容,基本上没有实质性内容,几乎属于弄虚作假,缺少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一般村级公示栏上的内容都是为应付上级检查所使用的虚假内容,而非鲜活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内容。

4.财务管理制度未落实。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虽不健全,但其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财务开支审批制度、收支预算制度等,但鉴于村内干部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财务制度未能得到深程度的落实和贯彻。再加上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常常按照村级干部意愿或脸色处理财会业务,造成会计消息失真,核算不规范。甚至还有村在与农户或单位进行经济交易活动时,出现忽略规章制度实施白条入账,或干脆不做账的现象,进而影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使得会计核算监督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二、解决措施

1.健全制度。以本村实际为出发点,结合财政部出台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系统科学适合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包括收支审批、报账制度等。另外,村级财务应遵循收支并重原则,实行后支先收,避免入账差额,收入抵支出等情况发生。同时,还应完善本村财政镇管制度、审核制度、公开制度,以及乡镇代理记账制度、村干部补贴和会计电算化制度。鉴于农村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造成更多新问题的出现,也使得其财政管理要求更加严格起来,基于此还应制定更多可行性高的细则,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具体化这些细则。坚持使用三审一批一签制,其中“签”指办理业务者签字,“批”由村委会主任进行审批,“三审”即村助理会计、民理财务小组及财务服务中心的审核,只有走完这一流程才能给予报销。针对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人员,做到有错必纠,有错必罚,决不迁就姑息;而针对遵循原则的人员,应予以奖励或表彰,确保财政管理迈向制度化、规范化。

2.提高重视度。农村财务管理问题要得到改善,首先要从提高村主要干部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度入手,使其全面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其次是提高村会计综合素质,促进财会队伍的稳定。农村财务管理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发展,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村級干部必须高度关注,并提高对财政工作的认识。同时,作为村内当家做主的财政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专业化,其政治觉悟及法制观念也必须达到一定高度。所以,定期组织村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注重培养财务人员客观公正、廉洁守信、爱岗敬业的意识,避免枯燥乏味的会计务实和理论讲解。最后,主管部门应积极建立村财务人员人事档案,详细备注财务人员调换情况,规避任人唯亲选用财务人员的现象。

3.实施财政公开制。财政公开是有效实现民主理财的途径,是促进农村群众依照法律行使民主权利、基层民主扩大以及村民自治的关键性措施。首先,要做到及时公开。至少保证每个季度公布村财政情况一次,针对集体财务大规模往来以及条件尚佳的村落,可每个月公布财务收支情况一次。其次,公布具体财政内容。但凡村民指定的财政项目,必须根据层次清晰、内容全面、通俗易懂的原则,公布在公告栏上。最后,规范公开程序。村务公开流程应坚持规范化原则,充分发挥乡级农经中心和财务监督小组职能,凡是达不到村务公开要求的及时进行纠查。同时在公布后,要积极解释回答群众的问题,并听取采纳合理建议,做到公布地点、内容、形式及热点问题的公众化、通俗化、专栏化和专项化。

4.加强监督管理。乡镇认识态度是促使农村财务管理问题无法彻底解决的根源。鉴于新局势下农村工作的难度加大,尤其是脱离村级干部后更难开展工作。因此,部分乡镇虽然有心整治财政管理问题,但抱着不愿对村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的思想,常常出现有问题能保或能拖就保就拖,结果颠倒了干部群众的是非观念,导致问题干部更加嚣张,进一步造成财政问题的恶化。为此,乡镇必须以通观全局的角度,加强建设村干部队伍及村财务人员队伍,合理配置主要干部,严厉查处调整不认真执行财务制度的干部,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村级干部班子,同时强化农经员队伍教育和检查考核,使其业务素质不断提升,承担自身监审职责并切实履行。

三、结语

农村财政管理问题是广大农民群众热切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农村经济的基础。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解决农村财政管理问题。而健全管理制度,提高村干部重视度,实施财政公开制,加强监督管理,是解决农村财政管理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桂杰.浅谈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经济视野,2014,(2):196-196.

[2]赵起超.浅谈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科技投资,2014,(A05):398-398.

[3]热娜古丽·买买提.浅谈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4,(A04):435-435.

[4]徐莉.浅谈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人力资源管理,2014,(4):252-252.

9.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九

某乡镇位于上高西部边陲,属于典型的农业之乡。乡农业以产粮、药材、种植和猪、鱼养殖业为主。乡镇企业以建筑、养殖、药材业为主.我们下乡调查,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中学。一栋三层楼的教学楼和几间教师住房互相对峙,两座建筑之间便是简陋的黄泥操场??这也是孩子们唯一的活动场所。这就是芬水中学给我们此行留下的第一印象。据了解,在湘乡地区比这更破旧更贫困的学校还有很多,这所中学只是所有贫困学校的一个缩影。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以及在学校给当地小孩上课,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盼。听到的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跃南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失调,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我所调查的中学,共有老师35个。其中20岁?25岁的老师占总比例的25%,28岁?45岁的已婚老师占总比例的55%,临进退休的老教师占总比例的20%。民办教师占总比例的80%,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还不到总比例的20%。绝大部分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操作,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很多学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开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我在给当地学生上课时发现,他们几乎是不说普通话的,就连上课回答问题都是用家乡话,我问他们老师上课时说的是什么时?他们告诉我,很少有老师说普通话。我们在进行培训时,他们学校正好有一名英语老师在给一些学生进行补课。那个老师在进行英语发音时竟然也是一口的乡音!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化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进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的待遇、现行教育用人机制、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

目前,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低,工作条件也比城市差,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大城市,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民办教师、教师年龄偏大的比重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这种现象在当地学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民办教师、老教师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因为如此,才会有50%的村民把本地农村教育问题归结于教师素质差。

(二)教育消费负担过重,儿童失学仍然存在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得知,目前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些农村家庭的最大负担。调查显示,除有极少数的家庭无人上学外,有40%的人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26%--50%,有50%的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51%以上。而在教育支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51%以上的家庭中,有10%的家庭超过了100%,也就是说,这种家庭为了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必须靠亲戚朋友资助或借债。农村家庭教育消费负担过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村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当少。二是教育费用有明显增加趋势。我们在当地村民访谈时,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告诉我们,不少孩子才初中毕业,因家庭负担不起学费,早早地出去赚钱谋生了。而且,这种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

(三)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至少有一半的村民认为农村教育问题主要在于学校教学条件差。的确,从整体上看,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村中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很多农村学校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不齐全,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在我们给孩子们上课时,孩子们既然告诉我们,他们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音乐、美术、舞蹈、电脑这些课程。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课程,却是农村孩子的心里唯一的向往。但即便如此,农民们告诉我们对下一代的智力投资是必不可少的。很明显,这投资也是有在读子女的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调查可以看出,粗略估

算一下,就可知道培养一个高中文凭的毕业生要3万多元,这对于当前这个村子的农民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几年的汗水都不一定换得到。但他们并没有埋怨,他们表示:就算教育费用再高,他们也一定要让子女完成学业。因为他们深知没有知识(或者说没有文凭)在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行不通了。就像他们自己,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到工地、矿井当劳工,这些地方的劳动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虽然他们自己不说,可家人都知道,他们在那些地方干活是拼了命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很简单,子女能好好学习,将来学有所成。虽然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艰难。但对于子女的要求,他们大多都给予满足。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等孩子们完成了学业后情况就会改观了。这短短数语听起得如此轻松,可知他们流了多少的汗水?而这一切,作为子女的又有几人能真正了解呢?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去了城市,小儿子和小儿媳妇在教书,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儿子、儿媳或者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

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二、解决的途径

(一)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整体素质.这对减轻农民负担,培养农村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具有长远意义。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城市拥有信息、科技、文化等无形资源的优势,而这些城市先进文明,目前没有充分辐射到广大的农村,造成了农村信息资源的匮乏,使农民难以增收,制约着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极力架设城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城乡信息“高速公路”的带领下,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发展。

(三)从源头上拓宽教师入口渠道,逐步淘汰现有不称职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要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培养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建设一支符合新世纪发展的合格的教师队伍。从选拔、培养、保障、管理、激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确保师资队伍建设顺利推进的工作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上去了,就大有希望。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之所以能大量向沿海地区和城镇转移,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数以亿计受过义务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作为基础和支撑,农村普及义务教育有很大成绩,功不可没。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都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农村全面“普九”,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在尽量地多点去做,多点去体会。的确,“实践才是最好的导师”,要获得人生的知识,就必须亲身去实践、去行动。我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逐步了解社会,磨练自己,增长才

10.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篇十

------也挂悬壶来济世 好招妙手共回春

今天,中国已经由农业大国过渡为崛起中的农业强国,但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广了近十年的时候,中国农村教育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我们一时还无法定论。只要留意,我们似乎还听到了许多来自农村教育的叫苦叫累叫穷的声音,还看到了许多农村教育的不先进不入流不和谐的画面。究竟农村教育的问题出现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每一个勇于担当的教育人,都得“不辞镜里朱颜瘦”,以一种“先农村之忧而忧,后农村之乐而乐”的大胸怀、大智慧,为农村教育的又高又快又好地发展,作出思考和探索。

一、农村教育问题探因

透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最早谈及农村教育的是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梁漱溟。他认为中国在“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形态下,教育必须从乡村入手,要优先改变农村教育。时至今日,中国农村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单纯地把教育作为一种纯粹的政治工具或经济工具,不再只重知识而轻能力或重能力而轻知识,也不再忽视人的自身发展。但参照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对比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联系农村教师的真实体验,我们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1、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浪打船摇道位移”。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农业大国,国情已经决定了我们得优先重视和发展占有更大人口比例的农村教育,让更多的合格公民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来。但事实上,农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城市教育的相对概念而呈现的,忽视了乡村文化自身的建设机理,而把纯城市教育当成了其改造和发展的价值取向。这种“离农性”“唯城市化”和“泛城市化”,使得如今的农村教育,一直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教学模式、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评价机制,不论在确定培养目标还是在选择课程内容以及衡量教育的评价指标上都显出了城市化特征,都与城市教育毫无区别。在农村,教育仅仅被作为一种升学的工具,当作走上仕途和爬上官阶的阶梯,被沦为追名逐利的敲门砖,被异化为跳出“农”门的筛选工具,亦或成为向城市输送半成品的加工厂。纵使有许多农民子女因此而如愿以偿,但每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是我们几乎已经遗忘了的大量的失败者。他们的失败,越来越不能掩盖大多数农民的失望与对这种教育的拒绝。走出分享稀缺教育资源的角逐场,他们开始醒悟,既然此路难通,那么何必十多年来苦学苦练?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农村教育应试成风,厌学成风,甚至罢考成风,教育价值取向严重偏离,农家子弟只好将本应升挂在文化天空的明月照向了名利的沟渠,既不爱应试教育的“武装”,也不爱全面发展的“红装”。

2、农村教育公平“难入寻常百姓家”。

相比十七大来说,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但审视现实,政策指向了公平,却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公平,甚至越呼吁什么,就越不公平。公平几乎成了对农村教育的戏弄。有人戏称:“中国经济以牺牲上海,换来深圳的振兴,继而发展沿海,却蓦然回首时,发现中部已经塌陷。”那么教育也一样,相比城市教育经费投入,农村的简直是沧海一粟。仅以上海复旦附中一所学校为例,就足以管中窥豹。该校因100多辆教师私家车无处停放,且校舍带有浓郁的上世纪末的色彩,游泳馆、地下停车场等配套功能设施不很完备,立马投资3.5亿,把校舍推倒重来。据说,上海的生均教育经费为每人20000元。这些都可以说明“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的必要,说明教育政策对于农村教育还有很大的不公平。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现化化走的是一条效率至上的道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给最能够发挥效益的地区和学校。在农村,这些学校基本都是城镇“重点学校”“示范性学校”“实验”。而对于最需要教育资源的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则仅以满足基本需要、危房改造、普九等。教育资源配置被重点学校任意掠夺,显然效率至上的现化化之路与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相悖。

追求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本质。但在农村教育中,虽然教育机会均等基本得到了保障,但精英教育使培优补差工作并没有完全到位,出现了教育过程上的不公平;由于城镇重点学校和乡村快慢班的存在,更出现了教育成就上的不公平。从一个班的班额配置来看,大班额的教学形态在农村依然比比皆是,人均受用资源严重不公平;教师囿于各种诱惑,屈于各种压力,在“抓中间带两边”的教学实施策略中,往往由于“中间抓不住,两边都放掉”又出现更多微观上的不公平。

倡导教育均衡,其实也是保障教育公平。十八大的报告强调,“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教育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师资力量、队伍建设、学科结构、教育经费、福利待遇等方面都难以达到均衡。在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时,由于不同程度地会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阻挠、人事调整过程中的制约、学生分流环节的限制,推进缓慢,困难重重,已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3、农村教育质量“年年长恨总伤心”。

农村教育质量,似乎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近年来,更是严重滑坡。记得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曾说:“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见《光明日报》2009年1月5日2版)现在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比例约为50%,重点高校仅为30%。专家学者们研究发现,农村生源大多集中流向了一般院校、高职院校。用一名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的话来说,“农村考生目前大多沉淀在高等教育的‘中下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来临、高考录取率迅速攀升的今天,一方面是知名大学的校园越来越美丽,教学楼、宿舍楼日渐增多,而其中的农村孩子身影却正在日益减少。更有甚者,迫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些农村学生担心上完大学也很难找到好工作,被迫选择外出打工。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农村师资力量太薄弱,教育观念太陈旧,教学方式太落后,现有教师的综合素养都不能顺应大时代的大转型和大变革,农村教师的教育敏感力相对弱点,一时难以与时俱进,难以找到新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构建义务教育道德和超义务道德,在具体的道德性行动中,难以发扬新人文精神,难以进行教学方式变革,难以进行教学转型和策略研究。相反,随着时代发展,乡村教师更多地面临着家长对自身权益和对学生权益前所未有的关注压力。农村教育职业,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危职业。另外,中国目前还在重视点的改革,没有面的改革,没有改变应试教育,中小学孩子不愿读书,大学毕业的孩子不愿到乡村工作,大家都在这个圈内按惯习工作。更在争利于市、争名于朝的大环境中,老师们很难做到争福于教,道德指数和幸福指数都有所滑坡。这些都致约着老师的发展,老师难发展,学生就更难全面发展,教育评价机制又不十分科学健全,以致农村教育质量长期以来,成为人民心中一个永远的痛。

5、农村教育经费“上错花轿嫁错郎”。

如今,国家在农村的确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经费,改善了许多育人环境。但面对现实,钱并没有很好地用到刀刃上。其实,好的学校并不在于楼有多高、面积有多大、设备有多新,而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多高、育人能力有多强,在于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多丰富,生均占有量有大,在于学校的管理文化、育人方式等。农村许多学校争取到资金后,就一味的进行硬件重复建设,更换配套设施,不切实际地升级学校,创示范,办重点,抢实验。而家长也喜欢迎合,冲着更优越的办学条件盲目地择校,以致于相对薄弱边缘的学校不断萎缩,给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带来冲击。而不甘走向绝境的薄弱学校只好不断发展应试教育,希望以精英教育换来软实力,以软实力求得发展经费。这样一来,应试教育附在素质教育身上借尸还魂,逐步演变成精英教育。而精英教育又是拿着更多纳税人的钱来践踏教育公平,形成恶性循环。

更为滑稽的是,每年前几个月国家经费没有发下来,学校建设行为迟迟难以启动。而在每年的后几个月刚刚启动,审计预算却按时来临。对还没有投放的资金进行国库收缴。学校只好抢在收缴之前立即花光。

十八大报告中说:“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可在贫困生生活补助方面,居然有更多的家长把该项教育经费当作国家福利,用到家庭日常生活开销上。在农村,这笔钱对于教师来说,都可算得上一种不小的诱惑。教师的工资已经远远落后于人均消费水平!教师的幸福指数难以提高,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效。

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钱多了,是好事,但有了钱,如何合理使用,更大面积地提升教育质量,又成了一个新教育难题。

6、农村教育变革“潮打空城寂寞回”。

十八大的报告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首先,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宏观、更加综合,从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的改革,进一步拓展为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其次,对学段的要求体现了递进性。九年义务教育从原来的“促进均衡”到新五年的“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从原来的“加快普及”到新五年的“基本普及”;职业教育从原来的“大力发展”到新五年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从“提高质量”到注重“内涵式发展”。此外,还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了新的要求。

但课改在中国,重课改形式,轻内涵发展。在农村,教学内容方式与城市保持一致,考试招生制度与城市保持一致,质量评价制度也与城市保持一致,优待政策并没有下嫁到普通老百姓。城市学生在学习资源和方式方面、在自主招生考试方面、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依然优于农村学生,教育上的梯度差异、城乡差异、县域内学校差异还是客观存在。一任经济全球化、资讯网络化、人权普适化、文化本土化,但农村教师并没有感到职业工作的幸福化,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学习方式也没有多大变化。纵使少数骨干教师和校长到城里参加了各种培训,但短期培训并没有帮助老师们挣脱落后的教学行为惯习的束缚、教材点状编排的束缚、传统备课框架的束缚,并没有大面积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农村学生还是在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农村教育依然面临厌学厌教的的挑战,依然难以给学生全面发展之基和终生发展之基,农村义务教育很难深层次的进行内涵式发展。

二、农村教育问题应对策略

教育事业做的是人的事业,教育问题更多的是人的问题,其次才是物的问题和体制的问题。农村教育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只要让农村学生找到接受教育的出路,让农村教师不断提高幸福指数,其余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是以,追根溯源,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再那么神秘。

1、让学习前途“柳暗花明又一村”。

首先,消除“读书无用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在信息化年代,在知识产业化的时代,谁拥有大量的知识,谁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谁将幸福自在地发展。城里人如此,农村人也不例外。

其次,指明学习新出路。城里学生固然在享有更多优质资源的同时,还可在国内更多地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甚至可在国外作出更多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孩子就没有选择的空间。同时,在就业方面,我们农村子女身上,照样均匀地洒满了用人单位赏识的阳光。大变革时期,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专业技术型人才,也是经济社会的客观需求。条条道路通北京,我们农家子弟没有必要在千军万马涌向热门行业的时候,就迷失人人发展的方向欲渡,以致在成长路上,“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让优质资源“水近楼台好得月”。

既然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有些紧缺,显得缥缈,那么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化被动的选择为主动的传送。我们一方面要坚定地进行教育布局调整,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就是千方百计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在现在机制下,我们既要巩固好“名师培养工程””青蓝工程”“影子工程”“卓越工程”“帮扶工程”“置换工程”,完成好“支教动作”“援边动作”和“自选动作”,也要尝试城里的委托管理,让优质学校和发展中学校自由恋爱,两厢情愿,达成委托意向,由政府买单,以期产生“牵手效应”;尝试走名校集团化之路,在政府无钱买单,出现教育“圈地运动”“牛奶”稀释、简单复制等问题时,化敌为友,联盟壮大,以期产生“坐电梯效应”;尝试优质项目推广,走出去,引进来,借鉴创新,以期产生“涟漪效应”;尝试一校多区,利用品牌效应,扩充优质资源,以期产生“孵化效应”。而在教育经费、配套设施等方面,则最大可能地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

3、让幸福指数“芝麻开花节节高”。

农村教师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裤管还不时高高地卷起”。虽然说得有些过头,但足以表明农村教师的幸福指数不高,物质拥有不丰富,精神财富也羸弱。相比上海七宝中学的教师,每天跑步锻炼一次尚且可以领到10元钱,一个班主任节每人就可拿到3000元,一个教师节每人就可领用7000元,每月的工薪都在10000元左右,乡村教师的所谓幸福只能成为精神支柱上的烟雾萦绕。难怪在一处乡村精神病院里,40﹪患者为教师。原本经济基础如此薄弱,又得顶着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课业负担过重、社会地位低下的压力,从事着应试教育、塔尖教育,他们在几乎成为成人游戏和搏弈的变态考试中,往往以牺牲孩子的童年和幸福来捞得一点点好名声和小利益,还不时在高危职业中看着鲜活地生活走向死亡和堕落,灵魂开始苍老,精神开始分裂。

那么,给农村老师们松绑吧!给他们从道德上松绑,不要再用什么神圣的光环来迷醉,不要用道德至上的观念来弱化,不要用去道德化的倾向来贬损,不要用泛道德化的手段来禁锢。帮帮他们,让他们从个体与集体、公正与关怀、主流与多元、功利与理想的冲突中解放出来,只要他们恪守职业道德的底线就行,惊喜于他们对义务道德的超越,让他们做一个真实的人、自由的人、幸福的人。其次,从贫困上松绑。让教育经费更多地用在刀刃上,用在从事教育事噗的人上,用在人的人基本生活保障上,用在工作环境的改善上,用在师资培训上,用在教育执行力的共振上。第三,从理念上松绑。多一点理解,多一份关心,多一段期待,他们会踩上时代的鼓点,与先进合拍,与和谐共鸣。

4、让教育内涵“花有清香月有阴”。

(1)刷新教育观念。农村学校要引导教师学会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当前教育观念,为具体的内涵发展行动作好储备。为了远离应试教育,首先要重建基础观、评价观、过程观、内容观和价值观。在基础观上,能认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既重视夯实知识技能、思维品质、自主学习能力等硬性基础,也重视奠定志向理想、兴趣爱好、社会责任感、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软性基础;既学会分类打基础,也学会分段打基础。在评价观上,能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开发多元价值,从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业过程”的评价,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活动表现”的评价,既重结果,也重过程。在内容观上,学会整合资原,既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又关注结构的迁移价值;既关注课间内容,也关注课外内容。在价值观上,既要有多元价值观,更要树立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学生立场,重在教会成人成事,关键在于培养生命自觉,明自我,明他人,明环境。

(2)变革教学方式。现在我们再不能以教定学,必须变为以学定教;我们再也不要关注学会什么,而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学;我们既要给好学生定位,也给好的教学定位。我们面向当下,让学生体验到幸福快乐;指向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在教学中,要分层教学,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特性和风格,明白自己的强项和不足,把握自己的发展水平和程度。我们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发展。课堂教学中,要基于学生学情和教材文本,进行资源开发,基于教学目标制订的层次设计、教学内容规划的长程设计和组织的结构设计,进行系统规划。我们既要有教学整体视野,也要有教学开放交互的动态视野。

上一篇:求助,佳木斯大学的(药学)专业如何,就业前景怎么样?下一篇:高考陈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