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2024-12-01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共13篇)

1.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篇一

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以“语言习得”为理论基础,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先进教学模式,是当前外语教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通过对教育部9月制定颁布实行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以及语言习得相关理论的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 者:杜广才 黄光大 DU Guang-cai HUANG Guang-da 作者单位:杜广才,DU Guang-cai(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106:)

黄光大,HUANG Guang-da(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广东东莞,523808)

刊 名:东莞理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年,卷(期):16(6)分类号:H319.3关键词:任务型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理念 设计

2.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篇二

英语翻译是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科目,英语翻译能力也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因此,高校的英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于英语翻译的教学,使之更加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对于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就越大,因此,高校只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能为国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英语专业人才。在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方面,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地强化英语翻译教学的手段,对旧的英语翻译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我国英语翻译教学在英语专业中的实施现状

为了培养更多的英语翻译人才,大部分高校都在以各种形式开展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工作。高校的这种出发点是好的,可以使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且可以提高本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实践证明,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是学生英语综合竞争能力的一种显著体现。英语翻译教学活动是高校英语专业不可或缺的教学步骤。然而,在大部分的高校中,都存在着理论与实际不能有效结合的情况。翻译教学工作是一项注重实效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的教授和灌输。只有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翻译能力的提高,才能在教学中真正提高他们的英语翻译综合水平。一些学校在翻译教学理论的探索方面还不十分完善。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扎扎实实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完善相关的英语翻译教学理论,才能更好地用先进的理论去指导英语翻译的教学活动,从而使英语的专业教学活动达到更高的水平。随着社会需求量的增多,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就为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使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确。在英语翻译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不断互动,教学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英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更是文化沟通的一个纽带。通过英语翻译,可以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可以进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这对于全球化的进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英语翻译是一种翻译过程,同时更是一种学习过程,仅仅满足于高校英语翻译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让他们在今后工作中取得更大的发展。当然,我们在加强高校综合英语翻译教学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完善的英语翻译教学体系是打造精品教学团队的需要,是形成综合教学竞争能力的需要,同时更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再就业的需要。只有足够重视,才能在不断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建立起合理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养成较为良好的翻译习惯,从而得到系统化的教学。

三、当前我国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英语翻译教学队伍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高校英语教学不应该再闭门造车,而应该以更加开放务实的态度来看待英语的教学。对于专业英语,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听说读写方面,更应该重视英语翻译的教学。而在英语翻译的教学中,师资问题是其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众所周知,英语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师的水平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英语翻译是一个严谨的学科,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很深厚的文学修养。对于教师水平高标准的要求,造成了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人员的缺乏。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中,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的英语教学人才,更不要说专业的英语翻译人才了。一些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师的学历和专业英语素质都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而且由于一些高校对英语翻译没有进行充分的认识,导致对于英语翻译人才的引进上也缺乏一定的力度。高校要想树立先进的英语教学观念,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建设英语学科的力度,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壮大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引进具有高水平的英语教师。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英语翻译教学队伍的不足。一方面表现在人员数量上的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英语教师水平的不足。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作用。我们必须解决这一难题,解除高校英语翻译教学队伍不足对高校英语翻译的制约。

(二)英语翻译课程在课程设计上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英语翻译课程虽然是英语教学的一个范畴,但是也有其自身教学的特点,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也应该有一定的连贯性。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是建立在其他基础英语翻译课程基础之上的,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和一定的语文基础,才能使学生在英语翻译课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英语翻译课开课的时间段是很重要的,不能和英语基础课以及大学语文课产生冲突。为了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将大学英语翻译设置在一个合理的时间段。英语翻译不仅仅和大学英语课程有着直接的关系,还和同学的语文课程有着一定的联系。没有一个很好的语文基础,是不能很好地进行英语翻译课程的学习的。为了配合基础英语课程和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英语翻译课程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课程调整,才能确保知识的连贯性。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保障英语翻译课程的连贯性,才能更好地保障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连贯性。但是一些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的合理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程安排不合理的现象出现。因此,需要针对此种情况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让英语翻译课程的连贯性更加突出。

(三)英语翻译课程时间安排上的问题。

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因此在时间的安排上有一定的系统性。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其一就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包括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其二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比如英语写作、英语翻译等课程的安排。由于当前一些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人过分强调四六级的重要作用,将更多精力用在考取证书上,而忽略了对于英语翻译教学的时间安排。英语翻译的教学是需要一定的基本的教学时间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时间保障,是不能够更好地进行英语翻译教学的。在每星期的英语课程的安排中,应该保障英语翻译至少占有2到3个课时的时间。英语翻译教学的时间在整个大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占的比例很小,因而教学效果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只有充分保障教学的时间,才能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

四、促进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队伍的建设。

要想加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队伍的建设,就必须加强对优秀英语翻译人才的引进力度,并且对在职的英语翻译教学员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和训练。我国高校对于教师的培养不够重视,仅仅乐于在理论上进行一定的研究,而不注重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人员的培养中,尤其要加强他们翻译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其的教学能力获得从理论到实践的质的飞跃。翻译教学能力除了理论教学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能力。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优秀教师的激励制度,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通过一定的奖惩机制,最大限度挖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潜力。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应该制定一定的奖励细则,让教师都有充分的进取心去进行备课、教学和课后的辅导。对于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人员的工资津贴也应该有适当的保障,让他们能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而服务。

(二)合理安排英语翻译教学的课程设置。

翻译的学习是英语专业学习中一项比较高阶的学习活动,在进行翻译教学之前,学校要确保学生打好了相应的英语基础,有了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尤其应该注意的是,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交流,除了要搞好英文的学习之外,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也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因此,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将英语课程与汉语课程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为英语翻译课程的开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提高自身语言综合水平的机会。大学语文的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并保证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在时间的安排上,也应该进行科学的规划,使英语翻译的教学时间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从而减轻教师的教学授课压力,也使学生获得充足的时间进行翻译的学习。

(三)丰富英语翻译教学的内容,创新教学形式。

翻译教学是高校专业英语中比较严谨的一个教学板块,而且受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在大纲的框架下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和突破。创新高校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形式,就需要我们对于英语翻译教材有一定程度的突破。英语翻译不仅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本语言技巧和素养,还需要学生充分的想象力和对经典翻译作品的准确把握。一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翻译内容需要创新形式才能更好地翻译出来。传统的教材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现代教学任务的需求。一些翻译教学的内容已经过于陈旧,不断有新的名词被创造出来。教材有的地方的翻译举例也不能够反映时代的发展,没有新颖的创意。因此,在内容的编排上,应该多加入一些新颖的篇章翻译、佳篇赏析以及翻译评论等,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学习翻译的兴趣。同时要创新形式。单一的英语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校专业英语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来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翻译教学服务。只有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更多的和国外交流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对于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在进一步增强。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要加强对于英语专业翻译人员的培养,以丰富的内容充实高校英语翻译的教学活动,并以新颖的形式向学生开展英语方面的教学。只有提高高校教学人员的教学理念,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英语翻译人才。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高校英语各项教学工作都有了新的提升和突破,然而,英语翻译作为一项重要的英语技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翻译教学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的英语综合教学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立足实际,积极推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只有如此,才能使高校英语教学活动更加完善和丰富。

关键词:高等学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熊燕.探究专业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信息化建设,2016,4

[2]陈曦.英语翻译教学与母语水平提升的有效契合[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3.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策略探索 篇三

【关键词】高校英语 口语教学 策略

一、前言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实施,我国高校英语口语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很多高校学生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开口”说英语的问题和难题,而且,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教学都存在着哑巴英语教学的情况,教师在讲解英语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传授,并让学生强加记忆,这种教育形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这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部分学生能够灵活地应对考试题,却缺乏一定的口语能力,当用英语和他人沟通时,就无法灵活应对。

二、高校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差

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学生基础差是无法快速推进改革进行的主要因素。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接触的说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以这样的根基去学习说英语,对他们来说学习以及了解越来越丰富的英语教材是一种无法有效地克服的问题。虽然,学生最开始凭借着刚学习说英语的新鲜感及兴趣,并努力尝试,但是由于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对于他们来说日益丰富的教材也就成了天书,迫使一些学生不得不放弃。所以,底子差、发展慢成了高校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难以克服的顽疾。

(二)教师实力有限

由于政府财政用于支持教育的实力有限,农村高校英语教师人员不足,说英语的底子差,导致教学实力薄弱,不能形象有效地教学授课,最终导致“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局面。高校英语教师由于自身基本功欠缺,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语法而不使用口语教学,不能与学生有效地用英语互动,以至于学生只注重生硬的学习语法,而忽略口语的练习,导致只会写不会说的尴尬局面。

(三)教学设施不健全

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学校的多媒体设施不健全,不能普遍地使用,导致教学过程中硬件跟不上,英语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一些必备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教学硬件的缺少导致课堂上,教师不能通过多媒体等设备,形象生动让学生说英语,而是仅凭老师一人的口语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

三、提高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高校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出现以上几种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解决问题也要从根本上出发,才能得以有效地解决。以下是针对上述问题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改善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首要任务是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水平是当务之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自身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教师不仅要强化自己的口语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养。比如,英语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更要注重更新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不断变更教学方法,采用适合学生口语的教学方法,调动培养学生学习口语英语的积极性。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学生喜欢学习,愿意学习,才能自主地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知识。而恰到好处的多媒体运用与设计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从感官上参与其中。并能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设备将相对枯燥的英语的以动画等形式有效地记住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运用。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比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干巴巴的讲解说教,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有限的45分钟的课堂内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学生不再拘泥于教材,通过多媒体可以更高效,更具体地学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大大的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

(三)改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在轻松、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对英语口语进行学习。首先,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安静、适应现代发展的学习环境,比如说图书馆、阅读室、英语专刊等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渠道的英语学习;其次是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每一位学生都需要鼓励,都需要别人的夸奖,都渴望到老师的认可,所以说,老师要建立完善且合理的评价标准,科学地评价学生,给予他们鼓励,充分展现他们的能力。最后是要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增强他们学习英语口语的动力。

(四)在阅读课中加强对英语口语的训练

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任务多、时间紧,这就使得口语锻炼的机会比较少,教材中口语练习的部分往往被省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充分利用英语阅读课提供的机会,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地设计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口语练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学习语法和增加词汇量,更重要的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英语口语是英语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提高校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要环节。现在的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也应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有所成就,也能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礎。

【参考文献】

4.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篇四

摘要:贫困大学生问题是高校和社会各方面近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是新时期政府和高校的一项总要任务。当前,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凸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从新形势下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谈起,就如何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进行新的探索。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资助工作 新时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转变,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转为了大众普及教育,其成本也从主要依靠政府投资逐渐转变为由学生家庭及个人进行成本补偿,加之学费提高及招生规模的扩大,以致于造成了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问题。根据一份统计,截止到2010年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23.06%①。高校贫困大学生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虽然我国已建立了一套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但是现行的这种单一济困型的资助体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还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资助体系。

一、高校现行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形成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贫困补助、学费减免的贫困大学生助困体系,即通常所说的“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该体系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的认定机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民收入呈现多样化,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难于调查,以往按照父母双亲是否有劳动收入来认定贫困大学生的办法明显无法满足实际情况。当前高校认定贫困学生通常采用学生个人申请(附带地方政府的贫困证明)――院系审核通过后上报――学校审批的方法,由于贫困大学生认定的困难,学校无法掌握申请资助学生家庭的收入及消费情况,加上部分地方对贫困证明开具把关不严,一些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也能申请到资助。

(二)勤工助学岗位不足,岗位层次有待提高

各学校几乎都设置了勤工助学岗位,但是由于勤工助学的资金不足,导致勤工助学岗位有限。目前,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一般是学生工作助理和后勤服务性的岗位,如辅导员助理、食堂打菜员等,岗位层次较低。学生工作助理需要占用较多的课余时间,这就要求申请者要处理好“工作”和“学习”两者间的关系,同时学生工作助理还要求申请者具备优秀的个人能力,不是一般学生就能胜任的。而后勤服务性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劳务型”层次,不能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劳动报酬也较低。

(三)助学贷款申请困难

助学贷款在贷款时没有抵押物,完全是靠信用担保,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健全,银行为了控制贷款风险,对于助学贷款的审核极为严格。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需要提供个人申请及所在院系的证明。某些地方的银行还要求申请学生的监护人作为担保人在每份贷款合同上签字。即便是经过这么复杂的手续,由于银行对于助学贷款总量会进行控制,还是有些合同无法通过审批。

(四)忽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高校现行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中,重点放在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上,而忽视了他们个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学业贫困和就业贫困等现象日益凸现。有研究表明:高达39%(三分之一)的贫困生认为心理压力较大②。

二、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思考

(一)建立贫困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

目前,各高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学生为了获取贫困补助而谎报家庭经济困难的。这些学生通过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不仅占用了一些家庭实际困难的学生的补助名额,对于高校资助工作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对于高校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产生了质疑。通过建立诚信档案制度可以对上述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一旦发现通过提供虚假的家庭经济困难信息而获得资助的学生,就会在其诚信档案中留下记录。

(二)大力倡导发展生源地助学贷款

生源地对于本地贫困大学生的信息掌握得比较全面、详细,而且信息获取途径比较方便,有利于更真实地评价贫困大学生的困难程度。贫困大学生在准备进入大学之前,可向当地申请助学贷款,当地银行负责审核材料并发放贷款,同时申请者的家庭可以为这笔贷款提供一定的还贷担保,以减少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此外,政府也应给予银行一定的优惠政策,以提高银行的参与积极性。

(三)引入社会力量,拓宽勤工助学岗位渠道

由于校园环境的局限性和勤工助学资金不足,高校无法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多层次、丰富的助学岗位,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是当务之急。高校不仅要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业的联系,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数量,提高层次,还要建立起完善的勤工助学大学生人力资源库,以确保用人单位能够根据助学岗位要求从人力资源库中直接调取符合条件的大学生。

(四)注重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大力推行感恩教育

首先,要让贫困大学生正确看待贫困,家庭一时的贫困不代表永久的贫困,缺乏能力和知识才是导致贫困的真正原因。只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增强自信心,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就一定能摆脱贫困。其次,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一群特殊群体,高校要特别重视他们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同时高校也要开展感恩教育,通过主题班会、义工活动、集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受助的贫困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对他们的帮助心怀感恩之心,以健全他们的人格。

现今高校贫困生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各级政府和高校要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问题,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索,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法,从经济上和心理上帮助贫困大学生,以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注释:

①戴海群.对建立高校贫困生资助系统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7):80-82.②陈伟,王洪洲,李文星.高校贫困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92-94.作者简介:

5.民族高校双语教学的探索 篇五

民族高校双语教学的探索

介绍了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分析了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民族高校的.特点,提出了强化双语教学的措施.

作 者:姜慧明 郭静 张阳 高帆 朴升权 JIANG Hui-ming GUO Jing ZHANG Yang GAO Fan PIAO Sheng-quan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605刊 名:大连民族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年,卷(期):10(1)分类号:H319.1关键词:双语教学 高校 实践 探索

6.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篇六

高校扩招后民族预科物理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扩招后,为保证和提高预科物理教学质量,本文作者认为,应根据高校扩招后预科生的特点,调整预科物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探索民族预科物理的教学模式.

作 者:黎明 王景峰 张颖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8)分类号:G64关键词:民族预科 物理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

7.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篇七

20世纪以来, 全球化趋势使翻译之功效愈发突显, 精通并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是保证交际畅通的必要条件。口译的直接性与现场性较之笔译对于译员有着更大的挑战性, 培养出色的口译人才成为当今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师的职责和口译教学的难点。目前我国民族高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口译教学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它们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口译教学培养实践性人才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分析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民族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之现状, 并以启发性学习理念为指导,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 分析和探讨突破目前口译教学难点的改革思路。

二、民族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之现状

(一)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育部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培养数以千万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 培养优秀的创造型、应用型的高素质复合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同时,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写的《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规定口译课程的主要目标。

“培养双语之间的快速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 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 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 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 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 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在两种语言的理论指导下, 通过大量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1

对于口译教学而言, 该大纲要求较为笼统, 对教学目标、内容、难点、重点及考查方法等缺乏具体的要求。国家人事部有关口译资格证三级的标准也仅为“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般的双语互译能力”2。

从上述相关大纲和要求来看, 就口译教学的目标而言较为主观, 缺乏客观、系统的指导, 口译教师无章可循、各自为政, 学生在面对繁芜而杂乱的教学内容后, 学习兴趣逐渐丧失, 学习效果不得而知。“口译是一种专门化的职业, 只有通过专业培养才能真正学会口译。这种专业化教学不等同于外语教学。”“口译专业教学目的是培养真正能熟练运用口译工作语言、掌握专门口译技能、具备良好心理素质、了解相关知识、并具有口译工作的职业道德的职业口译员。” (柴明熲2007:49) 只有在这种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才有实现本科阶段培养合格口译实践人才的良好基础。

(二) 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我国现行大学本科英语专业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 而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口译教学尤显突出。口译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必修课程, 是一种立体的、交叉型的信息传播活动, 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 是涉及综合能力运用的课程, 而单一的教材体例、陈旧的训练内容也制约了教学的实用性。

黄友义 (2007:47) 指出:“在翻译的培养过程中, 应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现实, 学习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多方面知识, 增加对实事的了解, 丰富知识结构。”纵观目前的口译教材, 我们不难看出大多遵循相同或相似的编排体系, 基本涵盖会议致辞、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卫生与健康等十多个领域, 其内容多为政策性或介绍性素材, 这类材料相对而言比较陈旧, 表达相对固定。笔者认为, 学生通过记忆可以内化此类知识, 从而形成译员的长时记忆。除此之外, 地方高校所培养的口译专门人才亦应立足本地经济发展, 密切关注本土发展动向, 将各类时事问题及时引入课堂, 突出口译教学所用材料的即时性、社会性和实用性。

近年来, 大量口译教材不断涌现, 各高校在教材的使用和选取上有着各自的取向。在实际教学中, 教材多用于学生预习和熟悉某一主题的基本知识, 课堂中教师多会对补充大量相关材料。现有教材大多反响较好, 如林郁如和雷天放 (1999) 、吴冰 (2004) 和邬姝丽 (2009) 编著的教材, 但对于地方民族高校学生整体水平而言难度较大, 存在专业术语难、缺乏难度的分层递进和词汇及句式扩充等问题。

(三) 教学模式陈旧

我国现有的口译教学大都由中国教师独立担纲, 他们扮演交际双方的双重角色。在训练中, 学生很难获知自己的非母语转换是否地道和贴切。同时, 教学中始终是教师给出任务和素材, 学生单方面被动接受和转换, 从而形成固定的、单一的“教师—学生”模式。这一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流于讲与听。

(四) 教学手段单一

“[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 通过协作活动 (教师与伙伴的帮助) ,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如网上信息资源、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文字材料等) , 通过 (个人) 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 (陈国兴2005:34)

口译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语音室、音像资料以及校园网各自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但目前多媒体口译教学的发展并不得力。尽管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但单一的语音室教学使得学生无法获知实际交际过程中的人际因素和交际环境, 学生始终处于虚假环境中, 要么是教师朗读要么是音频资料的播放, 缺乏对讲话者的神情、现场氛围、交际情景和人际因素的把握。

(五) 口译专业教师匮乏

“近年来, 在国外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兴起的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专业化, 注重在教师教育过程中, 引导教师以其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基本出发点,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通过思考、计划、实践和评价,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和自我发展的双重目的。” (高翔2005:115)

然而地方民族高校由于自身地理位置及多种条件的制约, 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专门口译人才, 教师整体水平无法和部属院校相比肩。由于缺乏专门以口译作为研究方向的专职教师, 其他研究方向的老师又无法系统把握口译的理论及特点, 使口译课程的开设多流于形式, 学生缺乏系统性训练, 比如对笔记技巧的把握和记忆能力的训练很难在课堂上体现。课程结束时, 学生未能学到口译的实践技能, 无法胜任实际的口译工作。专业教师队伍的匮乏也是当前地方民族高校口译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改革思路分析

基于上述现状之分析, 笔者认为, 要改变现有民族高校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可从以下角度展开讨论:

(一) 口译教学观念的改革:实践性、自主性、交际性

在现行教育模式下, 口译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归依, 而不应停留在理论介绍或者过于简单的句子口译训练, 应使口译课程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和交际性。

实践性体现在学生所进行的操练应是在模拟的现场口译环境中展开, 让学生从一开始便能感受口译现场的气氛和压力, 通过实战训练, 提高学生双语转化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可临时抽取不同学生, 以讲台为发言台, 以台下学生为现场听众, 以教师播放音频为现场发言人, 从而检验学生的记忆、笔记及口译过程, 从而增加实践的机会。

自主性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颠覆, 教师转化为点评者和引导者, 而学生能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以学生的现场表现为评判对象, 授课教师点评其笔记及口译活动各阶段措辞、句式的可取及不足之处。

交际性则体现在学生的公众演说技巧和灵活处理口译过程中所出现的多边关系, 并能从训练之初学会分析人际因素和交际环境, 分析讲话者及听众的特点。口译本身具有很强的交际特点, 因而在学生接触口译活动之初即应培养学生处理交际现场的各种能力。

(二) 口译教学分层型模式的塑造: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译员应掌握职业口译技能———包括记忆、笔记、信息综述与重组、译前准备等和艺术表达技能———即以科学的手段、艺术性完成口译过程的技能。” (仲伟合2003:64)

因此, 口译教学的过程应体现层次性和渐进性。在初级阶段, 应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基本功训练。口译的基本理论、译员的基本素质、听力理解能力、笔记技巧、记忆训练及语言知识的训练应是这一阶段的中心;第二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用能力, 训练基本的翻译技巧和译员所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以及公众演说的基本技巧;第三阶段是综合能力培养期。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信息传递能力、交际能力、文化背景与专业背景的理解力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合格口译译员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在这一阶段, 教师的正确、合理的评估手段和评价体系也是值得探讨和思索的问题,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口译现场的把握能力。

(三) 口译教学材料的选择:现实性、广泛性、地方性

口译是现场感极为强烈的活动。作为少数民族院校, 它们多地处边远地区, 学生很少有机会步入社会参与真正的口译工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素材的选用便极其重要。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并能体现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同时, 弘扬本民族优秀民俗文化也是地方高校特别是民族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口译教学应充分考虑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在选取材料时适当选用具有浓厚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材料, 成为当地对外推介工作培养人才和知识双重储备的基础。

(四) 口译教学手段的改进:多种教学手段的融合

口译活动的特点要求多种教学手段的配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通过多媒体系统观摩口译现场的操作过程, 同时教师通过PPT等对所播放的内容进行讲解, 分析不同语境中口译的语音、语调和语言风格。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对大量信息进行整合, 密切关注时事动态, 以保证选材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利用英文原版电影展开口译教学也已成为广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影片, 学生既可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也能使训练处于现实语境中。

三、改革策略思考

现行地方民族高校的口译教学中存在着上述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中既有高校口译教学的共性问题, 也存在一些地方性因素。民族高校应立足所在地区的实际特点, 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 讨论口译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笔者认为有效的口译教学模式应首先建立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基础上, 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高校不应也不能采用统一的教学目标,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 提出不同的阶段性培养目标, 使学生的口译实践能力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以夯实基础为起点, 逐步达到操作现场口译的水平。

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 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以技能训练为口译教学的主导, 兼及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在合理的课程体系指导下,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注重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既广泛取材, 又能兼顾地方特性, 以弘扬本民族文化为己任, 为当地培养合格口译人才。

通过课堂教学,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否得到逐步提高与教师课堂评估方法的有效性不无关系。因此, 地方高校应尽可能培养以口译作为研究方向的专职教师, 而教师在考虑口译必需的忠实、快速、流畅的最高标准外, 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 以正确度为标准, 以激发学生自信为目的, 根据学生的反应、表现, 从笔记、表达方式、逻辑顺序、临场发现、心理素质等层面指出优缺点, 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侧面的评价, 从而提供指导性建议, 帮助学生分析自身不足, 找出努力方向。

四、结语

口译教学改革是个系统而庞杂的工程, 涉及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 在加强语言知识训练的基础上, 它应以技能训练为主, 以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基本功和一定口译专业技能的专门型人才为归依。地方民族高校的地域性特征在高校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日益凸显, 只有在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配套改革, 才能真正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口译人才。

摘要: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频繁使口译工作日显重要, 如何培养高素质并能胜任实际口译工作的人才成为高校口译教学的终极目标。本文以地方民族高校为研究对象, 以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为研究个案, 在现行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下, 着力分析当前我国部分民族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学手段单一等,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本文认为, 民族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改革应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材料的实用性和多种教学手段融合等方面入手来探寻有效的改革策略,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 寻求有效解决口译教学难点的途径。

关键词:民族高校,口译教学,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柴明熲.2007.口译与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 (1) :48-50.

陈国兴.2005.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口译教学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 (4) :33-34.

高翔.2005.反思性教学与教学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 (20) :114-116.

黄友义.2007.社会需要更多的实用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 (1) :47-48.

林郁如, 雷天放.1999.新编英语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邬姝丽.2009.实用英语高级口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吴冰.2004.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高校英语教学创新模式探索研究 篇八

【关键词】英语教学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高校一般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所以怎样才能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提高整体就业的竞争力,就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目前所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而现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上主要的通用语言,英语水平就成为求职者能否找到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把创新英语教学模式作为创新的驱动力,才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并且使英语教学改革成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构建“三维一体”知识结构,优化课程设置

1.建立“三维一体”知识结构。在高校英语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构建“三维一体”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模式是通过“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结合才保证了基础的英语教学。一从“知识方面”来讲,通过了解和认识英语的语言学和英国的一些文化、科技和人文方面的知识,能对我国目前的国情和英语国家在技术、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次进行比较清晰的认识。二是从“能力方面”说明,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多方面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掌握多个方面的技能,如:听、写、读、说、译等技能,还要具备一些自我查询资料、文献等方法的科研能力。三是从“素质方面”来说,其中有包括了有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所以高校英语的教学创新模式是通过加快高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可以按照学生自身的情况,允许学生可以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并且可以进行跨院系选课,从而使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使学生综合素质也得到很大提升。

2.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设置可以实现将“通用英语”转变为“专业用途英语”。低年级课程设置和高年级课程设置是高校人才课程的两个设置,也是两个层次,而低年级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能力,是为了使英语基础得到明显的宽厚性和系统性,而高年级课程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从而实现“通用英语”到“专业用途英语”的转变。

二、把CIA系统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培养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

1.将CIA系统融入英语课堂教学。根据教学的方法,需要对教学模式的探索进一步扩大,比如像英语语言教学、英语写作、英美文学教学、视听教学等模式。而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语言技能练习的力度和利用好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拥有牢靠的语言基础。最主要是要创建CIA系统(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让知识教学实现系统性和创新性,把以前教师传统的系统性教学方式发展成使用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教学方法。并且使高校的专业教师制作出好的多媒体课件,然后通过校园网进行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讲解,这样学生就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和时间限制进行学习知识,使学生更好学习。

2.培养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构建语言学习机制。而英语教师的重要目标应当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把外语知识点当做讲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技能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大学生的英语思维,可以使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积极的把语言知识引导给学生,使学生把语言知识转变成语言经验和语言能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把语言和思维的有效结合,使外语教学产生系统思维的能力。而在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技能训练的过程,必定会出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错误方法,这会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知识拓展空间占满,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比较弱,不能很好的独立的解决和分析问题。

三、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所以高校人才的培养,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对相关的学科进行了解,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工作有计划和有步骤的进行,所以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要加强教师的学术方面,还需要优化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从而使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和有素质。

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必然能提升高校人才的培养水平的,所以,为了保障人才水平,就必须要采用高校英语教学的“三维一体”教育结构模式,这样才能使专业课程体系和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还要融入CIA系统的教学方式,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重要突破口,并且做好对教学的管理工作和措施等,使高校英语教学人才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杨晓.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06).

[2]杨洁,李言实.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探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3).

[3]方红.浅析双语教师教学“双”能力的培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4]刘伟,李春燕.谈高师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其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21).

9.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篇九

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本文从学生体育目标需要和体育运动能力的差异出发,探索改革高校体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选修课采用分类教学,分类确定教学目标,分类选择教学内容,分类多维评价,全程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作 者:施晓鸿 作者单位: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刊 名:陕西教育(高教)英文刊名:SHAANXI JIAOYU(GAOJIAO)年,卷(期):“”(11)分类号:G80关键词:教学模式 目标需要 体育运动能力 分类教学

10.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方式探索论文 篇十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项目内容的构建应该在满足高校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需求,将高校稳定发展作为基础,从而实现和谐、稳定校园环境的构建。同时在教育体系优化创新的同时,也应该对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彰显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法治精神,从而为其价值能力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1]。同时,通过高校法治文化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可以实现高校自身运行状态与实际需求的充分结合,并在分析高校法治文化的基础上,保证文化教育体系核心价值。在我国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制定系统化的法律制度管理规章制度。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法治教育工作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性

通过对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法治环境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都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及高校发展的基本需求,主要是由于相关制度的建立缺乏创新性的模式,导致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有待加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管模式缺乏创新性的理念。同时,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构建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教育模式仍然采用原有的社会结构,导致一些管理制度的设计缺乏针对性。而且,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占据较大部分,而且,贫困学生的比例也相对增加,很多学生在高校环境中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形成不良风气,更为严重的还会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环境下,应该构建创新性的运行模式,并通过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规范性的法律内容,从而实现动态化教育体系的创新及优化,并在真正意义上为教育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

(二)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现阶段的高校法律教育基础而言,在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中,其教学模式只是局限于灌输思维的环境中,虽然在很多院校法治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教学效果相对较差,而且,学生在学习中,只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教师也是在该种环境下,照本宣科,从而为法治教育环境的构建造成了制约。同时,在很多高校教育体系优化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大班式的教学体系,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相对较少,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及教学目的的提升造成了严重制约[2]。

(三)教育考评价值的单一性

通过对高校法治教育考核基数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评估体系的体系往往会采用简单的笔试模式,虽然这种评价标准的效果较为重要,但是,在法治教育环境下,如果只是采用笔试的评估方法,教育工作者会过分的强调应试教育的功能性,从而严重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形式,使学生失去主动思考的意识,并在最终程度上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造成制约。因此,在现阶段教育体系优化及发展的环境下,应该通过考评方式的综合性分析,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从而为高校评估方式的确立及优化设计提供稳定支持[3]。

三、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方式的优化设计

(一)构建创新性高校法治教育运行的创新机制

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运行机制构建的环境下,教育体系的优化应该遵守系统性、科学性及实效性的操作原则。其中的系统性原则主要是在高校法治运行中,应该将系统性作为基础,充分考虑到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以及自我及环境的综合性分析,全面强调高校运行环境中,法治原则构建的目的及阶段性原则,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发展提供稳定支持。实效性主要是指法治运行机制的可操作性,并在实践项目可行性确立的同时,构建可靠性、系统性的创新结果。对于高校法治教育运行工作的实效性而言,其实质工作体系的构建应该充分保证项目设计的功能性及吻合性,提高依法治校内容设计的核心性。通过对高校组织运行教师教育环节而言,其项目内容的设计包含了科学化的运行前提,其项目管理内容的设计包含了领导管理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项目协调机制,同时,在组织机制优化及工作明确的基础上,也应该进行任务分解组成部分的分析,明确各个部门的法律关系,从而为高校法治环境的营造提供稳定依据。与此同时,在领导管理体系运行模式构建的基础上,也应该制定科学化的法治教育目标,通过方法及途径的.优化分析,进行科学化教育体系的创新,实现资金保障及资源的稳定运用。

(二)构建丰富性的课堂教学机制

对于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内容而言,其项目课程的设计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作为基础,将课堂教学作为法治教学中重点,从而为课堂学习方式的设计及学生法律知识的培养提供良好依据,因此可以发现,在现阶段教学环境发展的程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教育优化及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构建“诊所式”的教育方式,对于“法律诊所教育”而言,又被称之为临床法学教育,是美国借鉴医学院临床实践的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方式的演绎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现场模拟案件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整个环境中得到亲身的体验,并通过角色的扮演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掌握很多专业性的法律知识。同时,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也可以逐渐改变传统教育内容的限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主动交流,改变传统灌输性的思维模式,从而为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

第二,构建媒体教学方式。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高校法治教育环境构建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网络中的热点进行法律事件的分析,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进行视频、图像以及声音的运用,从而呈现出动态化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兴趣。

(三)构建完善性的教育评价考核机制

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方式,并在整个考核环境下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采用笔试、口试以及论文等多种方式融合的考试方式,将笔试作为基础,对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进行分析,将口试考试作为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的分析,并通过论文设计的方式的确立,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的能力,通过这种综合性考评方式的确立及分析,可以构建系统性的评估策略,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创新发展提供稳定支持。

第二,考核题目设计的灵活性。在法治教育体系优化的过程中,相关考评题目的设计应该充分展现其灵活性的特点,并在丰富题目的基础上,使考评方式呈现出灵活化的发展状态。同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减少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出现。

第三,在考核计分中,应该包括笔试、口试以及模拟法庭等,有效减少笔试占有的比例,全面提升法治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创新性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在高校法治教育体系优化及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高校领导者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系统性的法治教育体系,将高校的文化建设作为基础,实现法治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由于法治教学是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基础,同时也是院校法治文化设计的重点内容,因此,院校管理者应该掌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结合当代教育的实际状况,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稳定性,从而依法治校提供稳定支持,同时也全面促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综合发展。

作者:李力 孙楹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办校长办 华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峰.论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D].安徽农业大学,.

[2]侯建业.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

11.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英语 英语教学 英语应用 教学方法

英语是世界第一大语言,也是全世界用于国际交流的最常用语言,其推广和普及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我国,英语的引入和使用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现今,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学好英语,更好地与世界接轨,更是成为了国人的共识。我国的英语教学,是各级学校、机关、单位都在有条不紊推进的。具体到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更有其特殊性。由于高校英语教学的特征和趋势,教学改革工作已经成为业界的诉求。在追求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把握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应该成为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重点。

一、转变高校英语教学观念,树立教学改革创新意识

英语学习、教学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而不是考试和成绩。从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情况来看,教学工作者过分重视了英语成绩的重要性,忽视了英语教学的实际技能的提升,忽视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严重削弱了英语教学的本质属性,让高校英语教学成为应试教育的延续。针对这一情况,应该大胆推进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实验,切实转变英语教学观念,摒弃那些陈旧的教学思路和理念,把提高高校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升英语学习技能作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例如,在我国的很多高校中,都把学生的四六级成绩和毕业证直接挂钩,很多学生处于毕业的考虑,不得不整日埋头苦读,就是为了四六级考试能有一个好成绩,这种现象显然违背了英语教学的本质和初衷,应该立刻废止和摒弃。

高校及高校上级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的实践特性,把单纯的考核学生书面英语能力,转变到对高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综合考核的轨道上来,要树立改革机制,推广改革试验。高校的教学工作者应该具备教学改革的勇气和能力,引导学生快乐的学习英语,不再为了考试而烦恼,要把英语转变为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才是英语教学的理想效果。要积极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英语学习,把提高英语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

二、更加重视生活化和社会化的英语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泥淖下,我国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往往陷入过分追求成绩和分数的误区,也给学生英语实际水平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说到底,是要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英语,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英语,而不是只为了成绩和毕业。所以,要改革高校英语的教学思路,首先要想方设法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把英语作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一个有力“武器”。在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点,就是由单纯的课堂英语教学转变为社会英语和生活英语的教学。所谓的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英语,其实就是指实际应用的英语。

当前,很多的高校往往只重视课堂的英语授课和定期的英语成绩考核,而忽视了学生英语技能水平的提升,也忽视了学生生活中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教材内容,忽视了英语口语训练和英语应用体验的尝试。所以,要改革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就要扩大英语教学的范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的应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了解学习英语的好处,使学生自发的参与到英语的学习氛围中去。要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并重,着力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英语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并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知识的魅力和益处,并逐步养成终身学习英语的习惯。

三、改变落后的英语教学模式,运用新型的英语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高校英语教学中,课堂授课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英语教学“死气沉沉”的源头。事实证明,这种陈旧、落后、单线条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必须千方百计的改变,寻找更加理性、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型教学方法。要把握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实转变教学态度,用符合学生心理期待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英语课上,如果遇到英语课文的解读和分析,并涉及英语知识和典故时,教师可以截取一段相关的英语原版视频或者电影,然后放映给学生们观看,并适时地给予解析。之后,再进行课文内容的教学,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一下子提了起来。另外,在课后,可以安排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后巩固练习,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自觉地找寻英语知识的乐趣,并坚持下去。

要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教学,例如电脑、投影仪、放映机、PPT等,要本着为学生负责、为教学出力的宗旨,尽一切可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激情,让英语教学不在拘泥于干巴巴的课题授课,而是成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乐园”,让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英语知识,还可以掌握实践英语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让英语成为学生的“工具”和“利器”,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总之,在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要本着“英语应用至上,学生兴趣优先”的原则,切实转变思路,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多样性,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史岚. 浅谈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途径[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4) .

[2]唐伟.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 .

[3]秦为民. 西部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 高教论坛,2006(03) .

[4]王明礼. 浅谈多媒体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12.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篇十二

一、高校英语教学与实际就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 教师缺乏灵活的教学观念, 英语教学与就业关联少。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地在教师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观念, 多数的教师都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将学生的英语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英语能力的标准,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书面词句方面的内容, 而对于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要求则相对宽松, 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英语的实际应用方面能力较差。英语教师的这种教学观念造成了英语教学中的方向和目标与社会就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难以收获到有助于将来就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

(二) 学生缺乏灵活的学习思路, 学习与实践难结合。

目前, 高校大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态度方面都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 那就是将学习的短期目标代替了长远的目标。所谓的长远目标, 就是在未来获得怎样的能力, 怎样在工作中进行运用, 短期目标就是在一个学习的时段内取得怎样的成绩。很多学生只是考虑到了近期的目标, 都是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更高的分数而学习, 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做到开放自己的思路, 而是将自己禁锢在特定的教材知识中, 在学习中极少考虑所学到的知识应当如何运用, 学生这种狭窄的学习思路造成了实用性英语知识的缺乏。

(三) 高校课程设置与就业实际需求不符。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完成, 是否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高校英语课程的设置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虽然我国目前推行素质教育, 英语教材中所收录的文章内容相比以前更富有趣味, 然而, 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 而使得新教材的优势完全无法发挥出来。另外, 目前英语基础课程能够普遍受到师生的重视, 然而专业英语的地位却远远低于英语基础课程。学生们难以将英语知识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使英语失去了对提供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四) 部分高校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较差。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等院校的数量越来越多, 各个高校也在不断地扩大自身规模以容纳更多学生就读, 然而, 由于学校资金有限, 在扩建学校时难免会有一些基础设施跟不上学校的发展。其中, 英语教学设备是较为短缺的资源, 虽然一些高校领导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开始引进一些教育教学设备, 但大多数也都是为英语专业的教学所用, 其他专业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依旧只能依靠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来学习, 这就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下降, 学生难以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来接触更多应用性强的知识。

(五) 高校考核体系不够完善。

高校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通常是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 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然而, 学生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 所运用的知识毕竟与考试内容有相当的差距, 尤其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 只学会了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而无法用来进行正常的交流, 那么英语教学就不能算成功。而学生们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更高的分数, 只能运用应试性的方法来学习, 而忽略了英语知识运用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实际中却无法用英语来进行交流的原因。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越来越快, 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加大, 这就意味着, 同样的高校学历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当他们完成高校学习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时, 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现如今, 高校英语教学依旧是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理论教学,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就业的要求存在很多不相符的情况。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 改变以往只注重理论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 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导向, 使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走上更快、更顺利的发展道路, 为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提供更大的推动力。

(一) 正确定位高校英语,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英语教学。

高校开设英语课程的最终目的, 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毕业之后运用这些知识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因此, 高校英语教学必须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一是高校英语的教学目标应当更为明确, 并且要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最终的教学目标, 从而使师生的教学活动都能够围绕这一目标来开展。二是要将英语运用能力, 如英语听力、口语等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点, 提高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让学生能够听得懂、说得清, 当然, 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不能忽略, 而是要适当调节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比例。三是要着重培养学生在英语中的各个方面的能力, 保持学生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平衡发展、共同进步, 让学生学会将不同的英语技能进行融会贯通, 相互促进。

(二) 以学生未来就业能力为核心合理设置高校英语课程。

高校英语课程的设置, 应当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依据。这是因为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 不再仅仅是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吸收和测验, 而是要能够运用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那么, 英语课程的设置就要有一个系统的英语课程教学体系。一方面, 要适当调整英语课程的时长, 让学生既能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理解、记忆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 又能够有相对较为自由的时间去自主地学习, 利用这一部分时间来寻找自己的不足, 解决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障碍, 从而达到英语学习方面的快速提升。另一方面, 要对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调节。根据学生所学习的专业, 将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适当增加专业英语的内容, 让学生能够学会更多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 掌握与未来就业直接相关的技能。

(三) 采取富有创新性的英语教学模式。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往往是教师掌握课堂上的教学节奏, 向学生们灌输所要教授的内容, 而学生们只能被动地接收这些知识。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 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不高。进行英语课堂创新性教学, 把学生放在学习中的主题地位上, 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探寻这些知识, 不仅能够改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为将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做好铺垫。在英语课堂上,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为方便学习交流, 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 让小组内的成员相互之间对英语学习中的问题相互探讨。这样, 不仅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遇到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还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使用英语相互交流的机会, 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 重点培养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要为学生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学习计划, 在英语教学中, 学习计划极其重要, 它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学习中的重点, 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并且认清自己在学习中还有哪些不足, 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就业目标, 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进度进行调整, 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另外, 还要将英语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有机地结合。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他们以英语知识的学习为主, 只要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 就不难实现最终的就业理想。而对于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学校则应当为他们设置与其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 使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如此一来, 学生不但能够直观地认识到英语的作用, 有更大的动力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 还能够在对英语知识的运用中提高英语能力, 除此之外, 专业英语的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学好专业课知识。可见, 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意义匪浅。

(五) 建设一支强大的高校英语教学师资队伍。

高校要建设一支强大的英语教学师资队伍, 一是要聘用一批综合能力强大的英语教师。英语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英语技能过硬, 为了能够加强大学生英语教学, 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必须足够高, 才能够为学生传授更多有用的知识, 另外, 教师还应当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 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提出的要求, 适当地转变英语教学模式, 开放自己的思想,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不断地发现启示, 从而完成英语教学的创新。除了以上两点, 英语教师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课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够将英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两门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更大的进步。二是学校还应当为英语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和深造的机会, 让教师能够不断地接触新的知识、新的观念, 从而获得更强的教学能力, 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三是高校要转变教师绩效考核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考核教师工作能力的标准, 而减少考试分数在考核中所占据的比例, 让教师从根本上转变应试性教育的观念, 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六) 改善高校的英语教学条件。

高校应当为改善学校的英语教学条件而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力。现如今, 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 许多高新技术已经逐渐地在英语教学中展开应用。为了能够让教师更为方便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为了能够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先进知识和技能, 引进更多教学软件设施和硬件设备势在必行。通过这些先进的教学条件, 才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接近于就业环境的学习氛围, 方便于学生的学习实践,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结语

高校作为社会培养人才基地, 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仅要注重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英语教学作为高校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做好英语教学工作, 对于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与社会工作对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通过对英语教学的不断优化, 高校必然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张宇.浅谈以国际活动为载体开展英语口语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2] .于元芳.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外语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研究[J].中国英语教学, 2009

13.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 高校;教学评价;经验;不足

教学工作是高等院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评价系统的根本目的。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评判并为教学服务的活动。[1]教育部于2007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随后教育部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并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2-3]自四医大2010年开展系统而全面的教学评价工作以来,科积极完成各项教学评价指标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教学档案的建立工作成为了航空航天医学系的标杆。

四医大实行教学评价初期,大家都抱着应付的心态来完成各项教学评价指标,可当教学评价结束时发现教评工作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教学评价可以有效的督促我们认真做好教学准备、完善各类教学文档和资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我们不能等到要进行教学评价时才按照教学评价的要求来教学,而是应该把教学评价工作当作教学中的一个常态化环节,这样才能真正主动的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下面,结合这几年作者在教学评价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就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教学评价工作中的经验

1、课前准备是重中之重

课前准备应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教师才会在上课期间心无旁骛、胸有成竹、灵活应对,才能保证教学时不出现纰漏。四医大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以下简称本学科)每学期都会成立教学组,除教师外设立教学组长、教学秘书和教学辅助人员,三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又紧密配合,共同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教学组长作为本次教学的总负责人,在开课前便要召开教学会议,传达教学任务,分配学时,安排好教学的各项事宜,并在整个教学期间监督和管理教师以及教学相关人员。教学秘书负责整个教学期间的协调工作,教学辅助人员负责课前的仪器设备和其他教学用具的准备工作以及教学档案的建立工作。而作为教学中最核心的人物――教师,除了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和幻灯制作外,还要在每次课前准备好教学五大件――教案、幻灯、教材、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计划,做足一切准备工作,充分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和目的。

2、课堂教学是核心环节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本学科会不定期安排教研室主任、教学组长以及其他年轻教师进行听课,并填写听课记录表,指出被听课教师的优缺点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同时,我们也会给上课学员下发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让学员以不记名方式对各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打分,从而获得最真实的教学效果评价。这种方法比较真实客观,可靠性与准确性强,可以全面客观地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学校教学评价督导组也会随时抽查教师听课,检查教学五大件并对教师当场进行打分,打分结果会作为教师今后评职晋级的依据。

3、课后总结必不可少

课程结束后,除了要完善学校要求的35项教学文档资料外,教学组还要认真进行教学总结,对本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改正,并督促年轻教师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对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明确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自我调整,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下一次教学打好基础。而老教师也不能固步自封,也要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努力突破自我,争取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教学组要通过教学评价及时获取有关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判断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可行,强化优点和亮点,改正缺点和不足,从而使教学达到整体优化。

二、教学评价体系的不足

1、教学评价过程过于形式化

虽然四医大的教学评价体系已非常完善,但对于一些教学文档和资料过于形式化,比如有些教学活动明明没有开展也没有必要开展,但教学检查时却要求一定要有这些资料,有些教学组为了完成这项评价指标不得不专门开展这项活动,这既浪费了教学组的宝贵时间,又打击了教学组成员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一些教师非常排斥教学评价工作。教学评价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了教师的发展而开展的[4],因此,教学评价形式应既严格又灵活,不是必须的项目应该设置为可选项。

2、教学评价结果不全面

现在国家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教师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高超的教学水平,还应具备优秀的个人素质、较高的师德品德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等。首先是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只注重对课堂教学的考核,[5]却忽视了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等指标的考核。同时某些指标的标准设置过高,这容易导致教师偏向于此类指标,阻碍教师的全面发展。其次是其他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存在失真问题。有些教师之间相互认识甚至私下关系较好,因此在对教师教学水平打分时碍于情面而不能客观真实的给出评价。而影响学生的教学评价结果的因素就更多了,比如基础理论课程和临床课程相比,基础理论课程理论性较强,相比之下空洞乏味难懂,而临床课程有很多真实有趣的病例可供学生学习,相比之下灵活有趣的多,学生自然喜欢后者,打分也就高了;有的教师教学时比较严厉,课堂教学和考试时要求比较严格,而有的教师生性比较活泼和蔼,学生们涉世未深,经验不足,不会从教学水平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也会给后者打更高的分数,这对于严于律己的教师而言是不公平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尽量摒弃主观因素的影响,真正做到客观、公正。

3、教学评价效果反馈不够

现有的制度经常是雷声大雨点小,教学伊始,不论是教学评价督导组还是教学组都大张旗鼓的准备着教学评价工作,但教学结束后,教学评价督导组没有将教学期间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并反馈给教学组和教师,教学组和教师也都松弛下来,不认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省,这对于教师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而是使教学评价工作又流于形式化。因此,教学评价督导组应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管理功能,对每次教学评价结果都进行认真全面客观的分析,并制定出新的教学发展方案,以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而教学组和教师也应认真总结分析,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原因,明确自己的优势和缺陷,努力改正缺点,发扬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上一篇:我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下一篇:学习《榜样5》心得体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