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校园暴力调查(报告)(共13篇)
1.中学生校园暴力调查(报告) 篇一
开题报告
(1)题目:中韩校园暴力家庭因素对比分析
(2) 选题的目的、意义
研究“中韩校园暴力家庭因素对比分析”这个课题,目的是为了通过这次研究, 深刻认识到家庭因素是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比分析对比引发中韩校园暴 力事件的家庭因素, 可以看出韩国的家庭教育比中国的家庭教育在抑制校园暴力实践 中的意义更为突出, 通过借鉴韩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 以达到更好的抑制我国校园暴力产生的家庭因素。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校园暴力的现状、原因、对策的论文很多,但主要探究引发校园暴力家庭因素的文章很少; 国内外对比中美、中日校园暴力的文章很多,但对比中韩校园暴力的文章没有。 思路及方法
研究思路: 本文从引发校园暴力家庭因素的背景入手,通过对比引发中韩校园暴力的家庭因素, 从而得出韩国的家庭教育对中国的家庭教育在抑制校园暴力的实践中意义更加突出。最后指出韩国的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在抑制校园暴力实践中的意义。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定性分析法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课题来源:
(1)教师建议;
(2)学生拟定;
(3)企业和社会征集;
(4)科研单位提供
指导情况记录 第一次指导 时间:20xx 年 12 月 17 日 地点:
A3―414 指导内容: 指导老师史老师从论文的选题角度,选题的高度,选题的意义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解释, 并对论文的格式以及参考资料等提出了要求。同时,向老师表达了自己在选题方面以及论文写 作思路方面的想法,史老师从选题的大小,写作的难易程度,选题的意义,所写内容的近几年 研究情况以及需要准备哪些材料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后来经过几次面对面交流与电话联系,最 终在史老师的建议与指导下,确定了论文的题目与写作框架。
第二次指导 时间:201x 年 x月 26 日 地点:
指导内容: 指导老师史老师对论文写作流程给予了详细说明,并对论文格式,语言表达,参考文献以 及开题报告的撰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根据自己所选的题目,选题的意义,写作思路以及所准 备的材料,老师都给予了指导,并指出文章重点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如何衔接。
第三次指导 时间:20xx 年 x月 20 日 地点:电子邮件指导 指导内容:
将开题报告与论文初稿提交后,老师提出了第一次修改的建议,内容包括:论文摘要的字 数太少;论文第二部分的事实论证不够充分。
第四次指导 时间:201x 年 x月 2 日 地点:电子邮件指导 指导内容: 根据老师的指导意见,对论文进行了修改,史老师在修改后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次修改意 见,内容包括:文章序号,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单薄,错别字,文章排版。 第五次指导
时间:20xx 年 4 月 21 日
地点: 指导内容: 经过几次修改,论文修改与开题报告修改完成,最后确定了答辩时间。
选 题 变 更 申 请 报 告 答 辩 申 请 报 告 变更理由: 无变更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本人承诺:该论文无抄袭剽窃现象。愿意承担因抄袭剽窃带来的一切后果。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姓 名 职称 讲师 教授 副教授 工作单位 xx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x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x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签名
答辩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回答的简要情况:
1.韩国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1)“狼型”教子法:让孩子学会独立,让孩子永不言弃,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2)“狮子型”教子法:让孩子充满自信,让孩子有勇气,让孩子学会争取和放弃; 答 辩 记 录
(3)“放牧式”教子法:给孩子自主的空间,孩子的时间自己安排,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 展;
(4)伦理道德教育:尊敬长辈和满怀感恩之心,让心灵溢满同情,崇尚勤俭节约,为自己的 行为负责等;
(5)文明礼仪教育:餐桌上的礼仪教育,公共场所的礼仪教育,待人接客的礼仪教育等;
(6)心理教育:引导孩子摆脱焦虑心理,鼓励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
(7)学习教育:让孩子保持学习兴趣,让孩子快乐地学习,让孩子自主地学习;
(8)财商教育:孩子要有零花钱,引导孩子正确消费,让孩子做金钱的主人。
2.如果你是一名家长,如何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
(1)家长要经常了解孩子校园内外的治安状况;
(2)要以预防为主;
(3)家长要保持好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4)不要盲目指责打人孩子及其父母;
(5)家长要学会巧妙向校方传达自己的个人诉求;
(6)避免粗暴解决问题的方式。
记录员签名: 年 月 日
答辩小组评语:
成 绩 评 定评定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
答辩小组组长签名:
分学位委员会意见: 年 月 日
分学位委员会主席签名: 年 月 日
2.中学生校园暴力调查(报告) 篇二
一、校园暴力的成因
校园暴力看似是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 其实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和教养上的缺陷和失控是造成校园暴力一个主要原因。调查表明, 在缺陷家庭 (如父母离异家庭及父母不全或正在服刑家庭) 中成长的中学生常缺少母爱和父爱, 他们常会有行为、情绪、社会与健康方面的问题, 这主要因为父母的离异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 部分学生由此会生活消极, 性格孤僻, 遇事也不想与父母商量, 采取自己单独解决的方式。来自缺陷家庭的中学生与正常家庭的学生相比往往得不到更多的关爱, 缺少与父母的交流, 则可能会去找可以交流的对象, 如果由此结交不良朋友, 很有可能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不良影响。在有些家庭中, 有些家长处理人际关系时, 方法比较简单粗暴, 邻里关系比较紧张, 这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消极影响, 当他们与人发生矛盾时, 就会以暴力方式解决。有些家庭, 父母自己忙于应付工作、生活, 无暇顾及孩子, 不了解孩子的需求, 不能及时发现和教育、纠正子女的各种错误, 甚至有的家长过分娇惯和溺爱孩子, 在父母纵容和保护之下, 孩子为所欲为, 一旦其欲望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 就会扩张到学校及社会, 极易诱发校园暴力等严重的不良行为。
(二) 学生自制能力差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 心理发展明显滞后于生理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其思维能力, 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任何不良因素的侵入, 都可能对他们造成心理影响。而且, 随着学生生理的不断成熟, 心理也在不断的变化, 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情感日益丰富, 但情绪波动较大, 遇事容易冲动。这些心理特点使一些中学生做事缺乏理智, 一旦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 立刻想到以武力解决而不考虑后果。中学生独立性逐渐增强, 与同伴、同龄孩子的交往日益增多, 非常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形象, 同伴的评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自我评价, 同伴的影响甚至会超出父母和老师的影响, 正当有益的交往对中学生的社会化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反之, 不正确的交往甚至成为中学生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三) 学校管理的欠缺
一些学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 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和失误, 导致部分中学生更易发生校园暴力。有的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 虽然也对学生进行法律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但教育力度不够。法制教育方法单一、内容陈旧, 特别是涉及学校曾有过的严重校园暴力行为也会遮遮掩掩, 使学生失去了对最直观的校园暴力探讨和思考的机会。许多中学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 但停留在等学生自己来咨询的层面上, 如果学生在发生冲突时没有及时找老师帮助解决, 往往会将小矛盾转化为大冲突, 容易上升为暴力行为。教师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 他们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偏爱有加, 倾注更多的心血进行教育, 认为这些学生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荣誉, 而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放任自流, 致使以前只是学习成绩差, 品德并不坏的学生感到被遗弃了, 没有前途了, 很快就成为学校的不稳定因素, 暴力事件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从调查中发现, 有不少学生攻击教师与教师当众批评或用过激言语教育学生有关。
(四)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是造成校园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当今社会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风气较重, 伦理道德被轻视, 社会生活经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中学生受到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 很容易发生善恶不辨的后果, 不以干坏事为耻, 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校园周边的网吧是校园暴力的诱因, 一些中学生经常出入网吧, 一旦花光身上的钱, 向父母要不来钱时, 便滋生了向同学收取“保护费”、抢夺同学钱财的念头。社区环境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社区存在着不良因素, 譬如犯罪团伙以及赌博、打架斗殴现象, 很容易滋生蔓延, 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社区里, 很容易染上恶习。
二、校园暴力的预防
预防和正确处理校园暴力, 不仅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也将有助于中学生犯罪的预防, 减少社会中青少年犯罪的数量,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完善家庭教育
首先, 家长重视与子女沟通和交流, 使他们心智得以健康成长, 家长的意见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产生影响, 家长也会因此发现一些征兆和苗头, 并及时予以合理的解决, 降低孩子出现校园暴力问题的可能性。其次, 家长要以身作则, 加强自身修养, 以自己良好的待人处世方法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言传身教, 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感染和熏陶孩子, 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志向, 远离不良青年, 远离校园暴力。再次, 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社会经验和必要的生存技能和防范意识, 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要教会孩子拒绝和放弃, 当自己不熟悉的人以吸引人的许诺要求自己做不愿做、甚至也愿意做的事情时, 要学会放弃。
(二) 培养良好个性
首先, 中学生要宽容大度, 中学生在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 这就要求中学生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 不计较对方的态度和言辞, 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其次, 学会换位思考, 应该培养中学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自觉性, 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这对于消除同学之间的矛盾和误解, 增加人际和谐, 扩展心理空间有重要意义。再次, 增强法制意识, 中学生在面对暴力时, 要有勇气和一定的策略,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自觉增强法制意识, 能够勇敢地站起来, 拿起法律武器, 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三) 强化学校教育
首先, 学校应强化道德教育, 改变部分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其次, 学校要转变教育态度, 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 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师德建设, 选拔和任用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正义感的教师, 努力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观念。再次,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中学生学习压力大, 社会的负面影响同样作用到他们身上, 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如果能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帮助与引导, 及时消除一些消极思想, 将会避免许多暴力行为的出现。
(四) 优化社区环境
首先, 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校园不是孤立的, 学生不是静止的, 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对学校和学生无时不在产生影响, 保持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次,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 加强中学生活动场所建设, 为学生创造安定、清净的学习场所。按照要求对洗浴场所、网吧等经营单位, 限其远离学校, 学校周边人员杂乱的集贸市场等经营场所, 予以搬迁, 禁止游商小贩在学校附近出售物品等等。再次, 加强社区建设, 中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家庭、学校和社区, 加强社区基础建设, 在政府领导下, 由社区、街道、学校三方联合起来共同制定一项战略计划, 支持和指导可以提高家庭和学生安全的社区改革, 重视社区在预防校园暴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摘要:校园暴力严重危害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又往往成为中学生犯罪的导火索, 它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工作者、家长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一个热点。校园暴力并不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 但它的不断升级, 却是不可否认的, 因而应引起警惕。校园暴力不仅仅是社会现象, 和心理现象也有紧密的关系, 校园暴力的预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多方面力量的支持, 要综合各种因素去解决。
3.校园学生暴力探源 篇三
一、教育缺位
长期以来,我国各中小学不开设人际交往课。小学的思品与社会及中学的政治教材中真正贴近学生实际、能触动与震撼学生心灵的课文不多,教学形式也单一。诸如“仁义”、“谦忍”、“好一个人难得很,恼一个人两三言”等处世之道学生感受甚少,体悟不深。学生们常常凭自己的好恶看人论事,个人利益一旦受到“侵犯”,便翻脸不认人,以牙还牙,引发暴力。再者,大多数学校缺乏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和学生心理咨询室,学生内心一旦有了焦虑、怨恨、痛苦等无处宣泄,无人倾诉,日积月累,心理扭曲变形,产生过激行为。
二、管理缺档
在“应试教育”、“分数英雄”的背景下,教师为了“三率”的达标和排名,工作的重心在课堂“育分”上,冷落和疏离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至于课间、双休、节假日等常常成了学校教育的空白地带和管理盲区。于是,“闲暇”成了部分学生酝酿、密谋、策划、引发校园暴力的高发时段。如果将学生的闲暇也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健康的游戏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旦学生的时空被身边有意义的活动占领,并在其中体验到自我提升的乐趣和满足感,校园暴力将会失去生成的土壤与“菌种”。
三、疏于引导
孩子的许多暴力心理的形成和暴力行为的产生,来自于某些不健康的影视剧情、报纸书刊、网络游戏的诱惑。在电脑普及化和文化市场开放的当今,教师的“堵”恐怕只是一纸空文。若我们采用“疏”的办法,开一些“闲聊作品”课,让学生说说、议议、评评课外生话中的“作品”,这对学生分清是非、净化心灵、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消除校园暴力隐患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洞察不够
飞机涡轮发动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曾提出了关于飞机安全的法则:每起严重的飞行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同样,每起恶性校园暴力事件的背后必然有征兆、苗头、隐患。有些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因忙于课堂教学,应付上级的种种检查与评比,平时对学生察言观色不细,对校园暴力预防不够,忽视了校园暴力量的积累,最终发生质的变化,一再付出血的代价。许多学生间的小纠纷升级为暴力,缘于当初教师的工作不细致、不深入。因为在教师眼里,孩子间的磕磕碰碰是些鸡毛蒜皮的琐事,故处理时不像公安办案那样慎重,常常简单调查后凭感觉定论,甚至用体罚、写检查的简单办法来平息事端,致使“受害方”委屈满腹,“怨仇”倍增,最终剑拔弩张,甚至教师也难逃“皮肉榔头”。《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高明的医生能够在病情还没有发展到某种状况时,就及时早期治疗,或在疾病刚萌芽时就将其歼灭于无形。如果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通晓这门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那么许多校园暴力完全可以消解在初始阶段。
五、惩戒不力
记得20世纪60年代我上小学时,一天中午上学途中,我与同生产队的几个男同学擅自下河游泳,被一群女生发现报告了老师,结果我们被老师罚站了一节课。放晚学途中,待护送老师回校后,我们决定教训“快嘴婆娘”。我们几个男生使了个眼色,冷不防将“嫌疑犯”们打倒在地,一溜烟地回家了。第二天早操后,校长把我们“请”到领操台上,向全校师生通报了我们制造的暴力事件,然后将我们“带”进学校思过室,勒令我们作出深刻的书面检查后,先向“受害人”赔罪,再向全校师生公开检讨,弄得我们威风扫地。以后,每当我手痒时,那股挨批受训的滋味油然而起,自然缩回伸出的拳头。事过境迁,今非昔比。当今的许多“小皇帝”生活在过度赏识的环境下,“精神缺钙”严重,远不如从前的孩子那样经得起“风雨”,动辄出走、自杀,吓得师长们对校园暴力不敢响鼓重敲。每当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若没有后果的,教师往往将其批评训斥一番了之;若造成后果的,教师先将伤者送往医院,然后召集双方家长,磋商经济承担事宜,最后教师常常甩给肇事学生一句话:“孩子,家长挣钱不容易,你可要引以为戒呀?”制造暴力是人行为的大错,其处罚只不过是几句批评或家长赔钱,不足以造成对学生的心灵震慑,所以事过秋冬,有的学生又旧病复发。
六、磁性不强
4.中学生校园暴力调查(报告) 篇四
自查报告
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生活在校园中,创建平安校园。我校围绕法制专题教育、规章制度完善、开展自查自纠、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和处理四个方面对专项治理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和总结,现将自查总结情况汇报如下:
(一)扎实开展行之有效的专题教育。我们坚持把搞好教育、打牢思想基础作为专项治理的首要环节来抓。11月13日,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学生集会对全体师生进行以“反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建平安校园”的主题教育。11月20日,学校日常例会上由校领导组织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
(二)为进一步做好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事件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领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都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还根据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形势,把涉及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事件安全的各项内容进行认真分解落实到人,防止了工作上的相互推诿。从而形成了学校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共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三)建立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四)建立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事件安全台帐。为了及时快捷地开展工作,学校成立相关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台帐,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今后,我校仍将进一步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及时解决安全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我校安全工作水平。
2017
5.中学生反对校园暴力建议书 篇五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建议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建议书是面对领导和有关部门时,可以中肯地提出自己对对方工作的意见和自己的建议。如何写一份恰当的建议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反对校园暴力建议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校园里呢?大家会一致回答:和谐的校园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校园!有了和谐,才有了大海的辽阔之美;有了和谐,才有了森林的苍茫之美;有了和谐,才有了宇宙的神秘之美;有了和谐,才有了天空的深邃之美;有了和谐,才有了宽容的`理智之美;有了和谐,才有了社会的长治久安;有了和谐,才有了家的温馨美满。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现在,整个社会都积极倡导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为我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份沃土,撑起了一片蓝天。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们校园出现了暴力事件,这与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格格不入,影响了同学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危害了同学们的身心健康,也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成果。为配合学校安全办的工作和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我班向全校师生发出如下倡议:
一、勇于拒绝校园暴力,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要互谦互让,积极与学校、老师和家长沟通,通过正当途径解决,不对同学动武、动粗。
二、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在受到校园暴力侵害时,不以暴制暴,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三、不参与打架斗殴,不讲所谓的哥们儿义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沾染黄、赌、毒等恶习,不进酒吧、歌厅、电子游戏厅、网吧等场所。
四、拒绝与校外不良青年交往,保持交友的纯洁性。
五、增强友爱互助意识,团结同学,向身边优秀的学生学习,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强应对困难、对抗邪恶的勇气。
六、提高防范校园暴力的意识,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立志做社会的栋梁之材。
同学们,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拒绝校园暴力,远离校园暴力,做合格中学生,做文明中学生,做优秀中学生!
xxx
6.学生欺凌与校园暴力演讲稿 篇六
徐世兴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杜绝学生欺凌与校园暴力,共创和谐校园》。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校园欺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并成为社会焦点。学生欺凌与校园暴力不仅是学校问题,更是与家庭、社会等因素有复杂关联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学生欺凌与校园暴力?在校学生发生的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进行攻击,并使被欺凌学生遭受身体与精神痛苦的事件被称为学生欺凌,校园暴力则更为严重,影响力更强。校园欺凌或暴力行为不仅对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更在被欺凌者的精神形成巨大创伤。它的发生也会对家庭与社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破坏家庭环境,危害社会安定。
其实至今为止,对于校园暴力有较为情晰的认识,并有较多的防范措施,但对于学生欺凌还比较模糊。我校为省级重点与示范高中,学生总体素质较高,校园暴力事件较少,但同学之间的“玩闹、推搡、侮骂”经常发生,甚至有几个学生聚集去对一名学生进针对的这些上述的所谓的“玩笑”,这些所谓的玩笑极有可能就成为一种欺凌现象,还有就是网络上的语言攻击,可能也称为欺凌现象,且极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或将这种暴力延伸到现实中。
该如何防止学生欺凌与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学校其实有相应的预警机制,也有相应的校园欺凌与暴力发生后的处理机制,但我觉得一方面老师们要关注校园发生的相关行为,比如那些介于“玩笑”与“暴力”之间的问题,及时干预,对欺凌萌芽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或邀请家长配合进行教育,更要对欺凌者进行必要惩戒。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应文明用语,礼貌待人,胸襟开阔,相互谦让,注意身边各种“玩笑”行为,避免玩笑过度或是网络上的语言攻击等,以防止欺凌事件发生,如果有同学遭遇校园欺凌或暴力,应及时报告老师,寻求帮助。
7.中学生校园暴力调查(报告) 篇七
一、校园暴力的类型及主观原因
完整意义上的校园暴力包括侵入型校园暴力与内发型校园暴力。侵入型校园暴力是指由校园以外的主体侵入校园区间实施的针对校内人员的暴力案件。其中, 校园区间指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 包括校园内部校门附近及学校周边等[2]。
1. 侵入型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1) 处于学校管理空白期。被调查的2957名学生中, 有499人遭遇暴力, 其中126人为在校园周边、网吧或校外其他地方遭受暴力, 暴力事件发生率为25.2.0%。这是因为入学和放学时间段, 孩子脱离了家长的可控范围, 但已经离开或尚未进入学校的监护范围, 出现了管理上的盲区。加之上下学期间, 校园周边交通拥堵、人员混杂, 这种混乱的状态为加害人实施加害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2) 有些学校防范意识淡薄。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 除了防护能力和基本防护条件弱于城市外, 防护意识也相对较弱, 为加害人直入校园实施加害行为提供了便利。
(3) 学生防范能力有限。中小学生, 尤其是小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差, 不能及时辨别和认知加害人的行为, 即使发现外来人员, 仅仅依靠其自身力量也难以反抗事先有准备的加害人。
2. 内发型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内发型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内主体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 其方式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暴力。内发型校园暴力一般基于以下原因。
(1) 学生方面。一是对自己行为的认知障碍。中小学生大多为未成年人, 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 对自己的行为不能有完全的认知。其对暴力行为的认知局限极易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如持有“武力是力量的象征, 拳头比语言更管用”等暴力观点的学生更容易施加暴力。有调查发现, 当学生认为欺凌行为属于正常行为时, 是施暴他人的影响因素[3]。二是一些影视作品、网络游戏对暴力、色情内容的过分渲染, 对青少年学生的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受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影响, 思想活跃的青少年学生面临着多种思想和价值观念共存并激烈地动荡和交锋, 一旦发生矛盾, 便无所适从, 自然地就想到了以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四是一些心理不健康、法制观念淡薄的学生, 在社会上受到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下, 一旦得不到良好教育和及时引导, 极易诱发其内心私欲的膨胀, 对他人施暴。
(2) 教师方面。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化, 各种不同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冲击也会造成某些教职工道德防线的崩溃、法律观念的退化和心理疾病。个别教师教育学生不是以人为本, 而是强权意志, 以致以打骂、讽刺、挖苦或形形色色的体罚代替教育, 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引起学生的反击, 诱发校园暴力。
二、校园暴力的客观原因
1. 暴力文化的不良渗透
目前, 风靡网络的大量暴力、色情内容和虚拟世界里血腥的杀戮游戏, 使青年学生深受其害。早在1960年第二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上的决议中就已指出了相关影片、出版物、连环画书刊, 以及轰动社会的犯罪新闻、低级文艺作品、电影及广播节目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本研究发现, 吸烟、酗酒、玩电子游戏等不良行为是唐山市中小学生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
2. 家庭环境对孩子不良心理的潜移默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调查显示, 家庭情况对学生施暴行为影响有一定的影响:一是家庭收入越高, 学生的施暴行为发生率越高。这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好, 家长容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 会促成孩子养成自我优越感, 甚至骄横跋扈的性格, 在学校对他人颐指气使, 甚至欺负或恶语中伤他人。二是双亲家庭的学生施暴行为发生率低于非双亲家庭的学生。父母长期争吵或离异, 使孩子承受着心灵创伤, 易产生偏执、冷漠、好斗、叛逆心理。三是家庭关系和睦的学生施暴行为发生率低于家庭关系不和睦的学生。不和谐家庭的父母往往无法对孩子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放任自流, 父母支持的不足又增加孩子学业下降、行为不端和缺少自尊的概率, 这些均是可能引发暴力行为的原因。
3. 生命权教育的缺失
暴力的基础是对生命的漠视, 对生命的尊重是从小积累起来的, 这既包括对他人生命权的尊重, 更包括对自己生命权的尊重。学校向学生传授知识固然重要, 但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生命权利的价值与尊严教育应列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教育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和爱朋友, 遵从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交往伦理与规则。当前, 中小学校也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权教育, 但从中小学生的恶性校园暴力事件、自杀事件中折射出学校对生命权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存在一定的缺失。
三、校园暴力的特点
1. 男生多于女生
调查结果显示, 在750名曾遭受过或对他人施加过暴力的中小学生中, 男女生施暴行为分别为21.7%和11.8%, 男性暴力的比例高于女性。可能是与女生相比, 男生天性活跃好动, 易冲动, 做事往往不计后果, 而社会文化对男性暴力行为更为宽容有关。
2. 初中生多于高中和小学
初中生的校园暴力行为多于小学生和高中生, 可能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有关, 这一阶段的学生情绪强烈而不稳定, 思想多变而不成熟, 行为的冲动性很强, 是青少年学生初犯的高峰期, 也称为“危险期”。
3. 成绩与校园暴力行为呈反比关系, 即成绩越差, 校园暴力行为越多
这是因为学习成绩差、喜欢捣乱等原因而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之后, 自暴自弃, 以致于按照家长、老师或同龄人价值概念中“坏学生”的标准进行行为, 包括实施校园暴力行为。
4. 暴力行为源于“以暴治暴”
校园暴力与学生的暴力经历有很大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 遭受过父母打骂或遭受过校园暴力的学生施暴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暴力经历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心理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 容易在受到暴力侵害时简单地通过暴力反击、“以暴治暴”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5. 暴力习惯源于暴力环境
暴露于暴力环境的学生施暴他人的危险性是没有暴力环境的2.790倍[4]。研究结果发现, 当周围发生暴力事件较多或经历暴力事件时, 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动辄拳脚解决问题的暴力心理习惯, 往往采取简单的以暴制暴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或者找朋友来进行报复, 形成恶性循环, 施暴行为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四、校园暴力的解决途径
1. 强化学校对校园暴力防范的教育功能
(1) 以人为本, 德智并重, 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要以人为本, 建立健全德育机制和标准化德育评价体系, 真正将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通过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如参观各类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 使学生发现生活的魅力, 感受生活的美好, 增强荣辱感和是非观, 防止结交不良伙伴或外出寻求刺激而迈向违法犯罪之路。
(2) 提高教师素质, 强化责任意识。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避免惩罚甚至体罚学生的行为。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形成全员育人的校园氛围。要积极开展朋辈教育, 在平等和谐的沟通中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 及时发现和排解学生心中的苦闷和彷徨, 为他们的不良情绪提供发泄的渠道, 有助于减轻校园暴力行为。
(3) 加强生理知识教育。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 心理的成熟落后于生理的成熟, 这种不一致性导致了青少年学生体现出来的一系列矛盾。在这一时期, 要加强生理知识教育, 让青少年学生意识到, 好奇心的增强、性的冲动和向往、情绪的异常变化和一些过激行为的产生都是因为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产生的, 是每一个人必经的阶段, 以正确的心态经历过这个阶段, 每个人都将回归理性, 从而在青少年学生的心中建立一个心理缓冲期, 让他们以相对克制的心态等待青春期的平稳过渡。
(4)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学习压力大, 任务繁重, 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 要安排心理辅导教师, 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 提高对异常行为、性格、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 要改变被动的接受咨询为主动服务, 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
(5)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学校应定期对师生进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教育学习, 如加强对《教育法》、《教师法》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教育学习, 提高他们法治意识和法制知识水平, 自觉地防范和抵制校园暴力。学校应积极开设法制教育专题讲座, 努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使学生懂得通过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和利用法律解决矛盾冲突的道理。
(6) 加强对特殊群体的针对性教育。如针对贫困学生进行自力自强教育, 帮助困难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防止因贫困导致心理扭曲、敏感多疑、出言尖酸, 成为暴力行为的实施对象。针对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进行艰苦朴素教育, 教育他们要珍惜父母的劳动, 不过分炫耀和张扬, 防止因刺激他人带来伤害。
(7) 加强珍视生命教育。西方一些国家十分注意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 如饲养小动物等, 让他们感知生命之间相互依赖、互为信任的默契, 树立“生命重于一切”的理念。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在学校教育中并没有刻意地进行过生命珍贵的教育, 因此, 应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生命权教育, 最大限度地预防青春期来临时的冲动和暴力倾向, 防止悲剧产生。
(8) “家—校”联系制度要抓出实效。只有加强“家—校”联系制度的实效性建设, 才能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在这个问题上浙江宁波市组建“护苗队”、开辟“护苗绿色通道”、设立“学生爱心避护点”, 实现了学校、家长、交警等多方力量的有效整合, 实现了教育与综治、公安、工商等部门的统一协调, 切实建立起了“家—校—社区”联动的安全保障机制。
2. 改善教育方式, 营造安定和谐的家庭氛围
(1) 爱和教育同行, 父母要做好子女教育第一人父母对子女既要关心、爱护, 又不能溺爱, 建议家长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讲座, 有意识地浏览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网站, 和其他家长建立沟通和联系, 必要时多向教育、心理、法律专家咨询一些教育方面的问题, 不断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
(2) 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要成为子女的榜样。家长除了要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还要加强自身修养, 严格自身行为, 以自己良好的待人处世方法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建议家长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 懂得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帮助孩子分析问题, 排解不良情绪, 防止在孩子处于校园暴力冲突环节时不知所措, 导致孩子由暴力行为的受害者演变成加害者。
(3) 开展朋辈教育, 与子女沟通做到与时俱进。信息时代, 周围信息以主动和被动的形式进入了孩子的大脑, 并凭借着他们有限的知识进行着分析和判断。因此, 建议父母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资源和观念, 在信息的占有上做到与孩子同步, 让孩子觉得他所关心的正是你所关注的, 从而愿意与父母交流、倾诉。在这种温馨和谐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人际关系相对协调, 情绪相对稳定, 孩子出现校园暴力问题的可能性就较小。
3. 增强责任意识, 筑牢社会防范校园暴力的外围防线
(1) 要把预防校园暴力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面对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严峻事实, 防范校园暴力, 已成为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在防治校园暴力方面应起主导作用, 建立防治校园暴力的专门机构, 使政府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功能互补, 形成防治校园暴力的合力。学校应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抓好常规管理, 用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 舆论导向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家长要注意对孩子思想动态和行为的了解, 配合学校教育。
(2) 切实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当前, 我国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状况复杂, 安全隐患较多, 营业性歌舞厅、游戏室、录像厅、网吧林立, 不少学生沉溺其中;校园周边特别是校门前交通状况混乱, 交通安全隐患突出;不法分子在校园周边寻衅滋事, 将学生作为侵害目标。因此, 相关部门应该增强忧患意识, 要加大力度对周边环境进行整顿,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培席, 王绵珍, 兰亚佳, 等.大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22) .
[2]赵伟.校园暴力视角下的校园安全体系建设.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2, 21 (1) .
[3]池桂波, 陈海珍, 王声湧, 等.中学校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疾病控制杂志, 2007 (3) .
8.中学生校园暴力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 中学生 德育教育 校园暴力
近期多处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经媒体“曝光”成为全社会都比较关注的热门议题。校园暴力让家长和教师十分不安,内心非常紧张和害怕,主要是校园暴力这个“毒瘤”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不加以制止就会发生更多校园暴力伤害事故,引发更多青少年违法犯罪。笔者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暴力这个问题做了详细调查研究,下面粗浅谈一点个人的看法,请同仁们商榷和指正。
一、校园暴力成因及现状
1.校园暴力含义的界定。
校园暴力通常指校外不法分子对在校学生的伤害,或者学生之间相互对对方身体和心理的暴力行为,也包括个别教师对学生的暴力伤害。本文主要研究学生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事件多发生在校园内和校园周边,多为群体之间的肢体冲突和侮辱行为,如班级之间的群架、不同学校学生之间的群架,之前多发生在男生之间,现在女生之间的暴力行为也呈上升趋势。例如:云南一女生被六名女生殴打并强行拍裸照上传;广东开平某中学男女同学合力对一名女同学实施了欺凌。校园暴力这个“毒瘤”危害性很大,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发生。
2.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
(1)从学生自身方面
由于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良好的家庭条件使他们养成自私、任性、懒惰、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个别中学生受外界影响,有好奇、冲动、冒险、爱争斗等叛逆性、攻击性的暴力性心理和暴力行为倾向,教育不当就会引发暴力行为导致校园暴力事件。
(2)从家庭方面
现在许多家长认为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就尽到家长责任了,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有些家长自身有不良嗜好,如赌博、说脏话、粗话、夫妻之间爱吵架甚至有家庭暴力等恶习,家长的不良习性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孩子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如果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等,都会导致中学生心理失衡和叛逆、爱冲动、不服管教等性格,容易引发校园暴力。
(3)从学校方面
目前许多学校德育工作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为上级主管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都是以升学率和成绩合格率作为标准,导致重智轻德现象仍然存在;学校文化建设滞后,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欠佳;教师教育学生方法不当、管理方法不科学;过分注重文化课学习,忽视学生心理和情感教育;转化学困生、后进生工作不到位,使这些学生在学校受歧视,导致自卑、厌学、偏执、不合群,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暴力行为。
(4)从社会方面
由于现在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各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事物,使青少年学生难以分辨,如有些不良事物对其思想、心理、行为产生误导,使中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变态扭曲。当前影视节目中演示暴力行为倾向越来越多,文学作品中暴力情节越来越多;网络游戏中暴力和色情泛滥成灾;社会中不良风气的诱导、结交不良青年,受黑恶势力的引诱和拉拢……都会让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影响误导,做出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的暴力事情。
二、有效预防和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措施及策略
1.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
家长和教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余,要培养孩子高雅的情趣和爱好,多结交良友和净友;学校要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老师要及时给学生心理疏导以排解不良情趣,教会学生自我调节,用正确的方式宣泄不良情趣。定期开展法制讲座、报告会,并进行法律知识的板报和小竞赛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面对犯罪分子会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但更要见义巧为;有正义感,能积极维护公平和社会稳定。
2.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长的管理方式和教育理念。
对中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最关键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基本决定着孩子的生活品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孩子一生。关心孩子健康成长是家校合作的基点,也是必然要求。由于许多家长缺乏对孩子不同年龄段生理和心理的了解和掌握,再加上教育理念不足,教育素养欠缺;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简单粗暴,使孩子滋生暴力行为,养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有的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并满足不合理要求,形成骄横跋扈、争强好斗的性格,稍不如意就大动干戈,不服管教;学校要与家长建立联系机制,并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观看聆听有关教育专家的报告,举办各种类型的家长培训班,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水平,能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好家校合作教育,使其既重视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又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经常与班主任联系,及时沟通,把安全隐患和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良好的家校合作能有效避免和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3.加大校园周围环境治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首先国家司法部门要整治和取缔非法和淫秽网站,严禁中小学生进入网吧,对违反规定的网吧立即停业整顿,并追究其法律责任,切断暴力和色情的传播源头。其次国家的文广体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的排查,整顿好文化市场;图书馆和文化馆要向青少年免费开放,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参加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再次公安部门联合社区等对校园周边治安开展整顿,严厉打击校园周边的流氓、犯罪团伙和黑恶势力;城管部门要把校园周边公共设施维修好,路灯、下水井盖、摄像头等要完好无损,预防减少安全事故发生;交警部门要加强中小学生上学、放学时间段的巡逻和交通管制,预防交通事故发生;法制机关要加大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宣传,制作各种传单发放,张贴各类标语和画张,动员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给青少年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齐抓共管,预防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和违法犯罪,才能有效遏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4.完善和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创建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9.小学生远离校园暴力班会教案 篇九
1.认知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行为与表现: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暴力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暴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活动重点:了解校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和策略。
二、时间:周三班会课(9月7日)
三、程序:
1、准备工作:
①、收集校园暴力案例。 ②、整理我校现实情况。
2、活动一:走近校园暴力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暴力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暴力事件:
20xx年9月30日下午3时50分,西安市81中初一学生于某与同班同学李某在教室因琐事发生打架,于某用随身携带的一把不锈钢单刃匕首捅入李某左肋部,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20xx年10月24日下午4时20分,高陵县原后小学三年级学生巨某与五年级学生唐某放学回家途中,戏耍发生口角,打闹中唐某用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划破巨某的颈部,巨某因流血过多,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xx年11月2日晚10时40分,西安桃李旅游烹饪专修学院中专学生甄某与同学史某等打斗,被史某用雕刻小刀刺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3、活动二: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4、活动三: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常见的校园暴力进行深入的分析,经过学生分析总结后让学生自己先说出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之后,教师进行总结。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来看校园暴力危害。
校园暴力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
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
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5、活动四: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常见情形:1.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5.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暴力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暴力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暴力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暴力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6、课堂小结
10.中学生校园暴力调查(报告) 篇十
近年来,校园暴力已经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全国各地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事件,并且呈蔓延之势,甚至致人死亡等恶性案例有增无减。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如:“6月8日,永泰初三男生遭围殴脾被切除,此前被同学欺凌4年,209月20日,湖南省永州市第十二中学初一班级,历史老师李恒毅抓着女生章耀尹的头往桌子上使劲撞,随后用脚踩头,并掏出钢筋痛打该生,最后把章耀尹从座位上拖到窗边从四楼扔下致其死亡”。这些事件给青少年的生理及精神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有些校园暴力的行为手段之残忍及事件发生时旁人之冷漠,让我们深感痛心和愤慨!拒绝校园暴力,迫在眉睫!
青锋侠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及正义感。在此,向广大师生、家长和全社会发出倡议和呼吁!
1, 倡议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同时作为我们的反校园暴力日,让全社会警醒,关爱青少年。让每一位在校师生,从自我做起,坚定勇敢的向校园暴力说不。
2, 我们抵制和坚决反对一切校园暴力行为。 全体师生及家长请放下冷漠、伸出你的双手,用力所能及的力量共同参与反校园暴力活动,守护好每一位同学健康成长的道路。
3, 对于曾经历过或经常饱受欺凌的同学们,请勇于参与到我们的反校园暴力活动中来,一起批判并借助社会和法律的力量来惩治校园暴力行为,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4, 还在欺凌学生的校霸及老师们,请收起你们的巴掌、收回你们的谩骂!你们将来也有自己的孩子,当你的孩子遇到校园暴力的时候,又做何感想!不如立即停止一切校园暴力行为,负责任的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倾注我们的爱,共同维护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5, 校园的管理者们,请立即做出行动!长期忽视,掩盖问题并不能解决校园暴力,请加强学校管理、构建校园安全,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道德观和法治观念。安全的校园、文明的校风需要校方有力的监管和行动!
6, 倡议全社会共同关注校园暴力。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推进设立反校园暴力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依法惩治,让肆意施暴者受到相应的处罚。让身处欺凌环境的孩子知道他们如何寻求帮助和庇护!
也许你我身边还没有发生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但是谁能保证这种恶劣的趋势会不会蔓延到我们自己身上?因此需要全社会积极行动参与到反对校园暴力、拒绝社会冷漠的行动中,防范于未然。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份沃土,撑起一片蓝天,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职责。
倡议人:XXX
11.校园“冷暴力”,违法! 篇十一
冷暴力之一:成绩差生被戴“绿领巾”
奎奎是某学校五年级学生。平时学习、看书、写字挺认真,就是反应有些慢,成绩一般。上周学校将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类,为调皮、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戴上绿领巾,一个班约一半孩子戴绿领巾上学。班主任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学生们很纠结,觉得绿领巾不好看不想戴,可是不戴的话会遭到老师批评。奎奎的母亲非常气愤地找到学校讨说法,可得到的回答却的:“这是教育的一种激励方式,没有什么不妥的。”
冷暴力之二:“差生” 被安排在教室外考试
2011年11月上旬某日下午2时许,某初中学校教学楼的第四、五层楼的楼道走廊内坐满了学生,这是初三的学生正在进行期中考试。而这些被班主任老师“请”出教室、安排在走廊内参加考试的学生,要么是学习成绩较差者,要么是调皮、不守纪律等“问题”学生。在这初冬寒冷的季节里,在如此低的温度下,一个正常成年人站在寒风中十几分钟都感觉不适,何况这些孩子。一场考试要100分钟,他们不得不在寒冷中发抖地答卷。
冷暴力之三:“逼”学生测智商
2011年8月下旬的某日,某医院儿童智测室内,一名儿童正在接受智力、智商检测。被检测者是某小学4年级的小学生阿木。阿木是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他都是个挺听话,且学习较刻苦又认真的孩子,只是学习成绩一直上不来。为阿木学习成绩着想,一次家长会结束后,阿木的班主任很是认真地告诉阿木母亲说:“你的孩子成绩这么差,去医院查查智商有没有问题吧。”就这样,天真、活泼、健康的阿木不得不被请去检测智商。
冷暴力之四:“三色”作业本是一种关爱?
2011年十一假期刚过,某中学的同学们按学习成绩的不同,分别领到绿、黄、红三种不同颜色的作业本,以代替过去大锅饭式的统一的黄色作业本。许多学生家长认为,用颜色来区分成绩的好坏,就如同给学生都贴上了标签,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当他们找学校要求对此做出解释时,学校的回答是:此举是为了让老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有侧重点,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
分析点评:
一、对未造成损害后果的,可要求其停止侵害,并赔礼道歉。
学校的戴“绿领巾”、测智商、教室外考试、“三色”作业本等行为是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的违法行为。对此,学生及家长有两项权力可行使:
一是要求学校及教师停止侵犯并赔礼道歉。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此外,《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换句话说,在未成年人利益和教育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首先考虑前者。老师“逼迫”家长给孩子测试智商行为,显然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
人格尊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格平等,而学生无论学习成绩好坏,在人格等尊严上都应当是平等的,绝没有三六九等之分。至于将差生安排在寒冷的走廊外考试,更是一种侵犯人尊严的变相体罚的侮辱人格行为。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对此,学生及家长可依法要求学校“停止分割,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二是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对学校主管及直接责任人员予以处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三条也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
二、对造成一定损害的,可要求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如果学校及教师的强制戴“绿领巾”、测智商、教室外考试、“三色”作业本等行为,严重损害学生心理健康,导致学生精神抑郁或出现精神障碍疾病,那么学生及家长不仅可以要求学校和老师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让老师当面对学生赔礼道歉,还有权要求学校作为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来赔偿其身体及精神伤害损失。对这种严重侵犯学生人格尊严并造成实际伤害后果的,《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
三、对因遭受“冷暴力”而造成学生自杀或严重身体及精神伤害的,构成伤害罪、侮辱罪等犯罪标准的,可依法要求其承担刑事犯罪责任。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52条规定:“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对个别学校领導或教师实施的打骂、罚站等严重侮辱学生行为,可依法向公安机关报案,可要求对其治安处罚。
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犯罪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但是,不认为是犯罪,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并不意味着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等“冷暴力”行为就可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对于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对其治安管理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二)项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综合点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使命在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优良品行,让每个孩子感受到平等、尊重与快乐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掌握学习的方法、思考的逻辑、分析的本领,比单纯的分数更加重要。
“冷暴力”是老师给学生做出的最为糟糕的德育示范,反映出老师自身德育素养的缺失,以及教师德育专业化培养的缺失。教育工作者应切记: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应当树立“有教无类”、“人皆可成才”的教育理念。只有回归教育宗旨,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综合评价,抛弃“唯分数论”的错误导向,才能避免“绿领巾”、“红校服”“测智商”等违法事件的再次发生。
12.中学生校园暴力调查(报告) 篇十二
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已不可或缺,“网络暴力”现象也因其广泛的社会效应而成为舆论焦点。对于中学生群体而言, 网络暴力对其的负面影响和危害较其他群体更为严重。[1]本文选用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研网络暴力对该群体在性格培养、心理健康、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并就如何减轻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中学生对网络暴力认知程度调查与分析
1.问卷调查
为掌握中学生对网络暴力认知程度的第一手资料,笔者拟定了7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内容:1是否了解网络暴力; 2是否使用网络暴力语言及使用频率; 3怎样看待网络暴力语言;4怎样看待人肉搜索行为;5是否参与过人肉搜索;6是否受到网络暴力伤害;7是否同意倡导拒绝网络暴力等。并从某市第八中学和第一中学的初、高中学生中各随机抽取60名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
2.数据统计
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男生有68人, 女生有51人。对是否了解网络暴力问题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数据表明,了解网络暴力的中学生达78.8%,而非个别。对是否使用网络暴力语言及使用频率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数据表明, 中学生使用网络暴力语言的比例高达90.3%。
对怎样看待网络暴力语言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6.4%的中学生对网络暴力语言的使用态度较为模糊。认为网络暴力语言过于粗劣、伤人,应当禁止使用的仅占13.9%。甚至有9.7%的中学生认为使用网络暴力语言是一种正常行为。
对怎样看待人肉搜索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人肉搜索不应被禁止的占68.2%。可见,中学生对人肉搜索行为是否违法界定不清,对是非对错的判断模糊。
对是否参与人肉搜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2次人肉搜索行为的占2.6%; 2次以上的占1.3%,有96.1%的中学生从未参与过人肉搜索。
对是否受到网络暴力的伤害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3.6%的中学生表示受到过网络暴力的伤害,其中多为来自网络语言暴力伤害。可见,中学生受网络暴力伤害的面较广,尽管伤害较轻,但影响较大。
对是否同意倡导拒绝网络暴力的调查结果显示,78.7%的中学生同意倡导拒绝网络暴力,认为没有必要的学生占21.3%。
3.结果分析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了解到,网络暴力正不断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中学生对网络暴力的了解尚不明确,对其危害性处于知与不知的边缘;中学生普遍会讲一些带有侮辱性的网络暴力词汇,这反映出中学生易怒、 浮躁的性格特点;多数中学生不认同“人肉搜索”行为,认为其侵犯了隐私,用于正当行为尚可,但不应滥用, 这说明中学生已初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但对网络暴力的法律界限并不明晰,仍处于徘徊不定的状态。值得关注的是有近五成的中学生受到过网络暴力伤害,虽然只是受到语言的攻击,但仍可能对他们的心灵以及价值观带来深远影响。
● 网络暴力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中学生是一个身处和谐校园的特殊群体,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敏感、脆弱、易接受新鲜事物是他们的特点,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下面笔者通过4个网络报道的典型事例分析网络暴力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1.案例分析
(1)网络暴力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案例1:2015年5月3日,成都一女司机在驾车途中,因行驶变道被男司机张某驾车逼停,随后被殴打致伤,警方公布的视频记录显示:被打女司机曾两次突然变道险些造成事故。该事件在网上引起强烈关注,众多网民纷纷指责女司机,发出“被打活该”“往死里打”等暴戾语言。[2]更有甚者对女司机展开人肉搜索,不仅其以往的开车不良记录被曝光,就连其开房记录也未能幸免。
据互联网调查,谴责女司机的网民占71.7%,其中16.8%为中学生。对人肉搜索女司机的行为,近五成的网民表示赞成,认为“就是要教训教训她”。该事件法院已有定论,但对男司机将女司机殴打致伤、网民人肉搜索其隐私、对其进行网络谩骂等行为持赞同态度的网民数量之多确实令人心寒。这无疑也透露出一些错误的理念,而这种错误的理念将直接影响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2)网络暴力对中学生个人心理与性格塑造产生影响
案例2: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目提供的素材为:一司机在高速公路上边开车边打电话,亲人劝阻但司机不听,司机女儿向警方举报,警方依照相关规定对司机进行处理。请考生依据该素材给司机或者警方或者女儿写一封信。未曾想到,该事情让众多高三学生“气急败坏”,居然把作文题目 “写给父亲一封信”的原型人物人肉搜索出来,并在她的微博上留了4万余条评论谩骂。其后,记者从高速交警方面证实,网民骂错了人。
此案例源自高考作文,91.6%的参与者为中学生。该案例反映出中学生易怒、 言辞激烈、断章取义、性格急躁、对事物缺少系统认知等特点。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中学生的性格塑造。
(3)网络暴力对中学生道德法制观念产生影响
案例3:2015年6月22日,网络上出现 “永新一群女初中生殴打一女生”的视频。事因:被殴女生为学生会干部,与参与殴打的2位女生为同一学校的初中学生,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产生过矛盾。该视频随即引爆网络,并持续升级恶化。事件中主要人员的详细资料被人肉搜索出来后,本人及其家人、亲友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报复行为,甚至一度出现了不雅视频。
人们在愤怒之余,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却很少关注警方行为。这在无形中给中学生灌输了一种 “出了事情不通过法律途径而是通过网络暴力解决”的错误观念,导致中学生步入了道德法制误区。
(4)网络暴力对中学生造成伤害
案例4:2013年8月,14岁女孩潘某在网上发了条“权志龙的一场演唱会够C罗踢一辈子足球”的微博,被网民谩骂和人肉。网民不仅在网上展开口水战,还不断给潘某及其家人、学校打电话咒骂, 并到她家门口围堵。最终,潘母心脏病发,潘某被其父赶出家门,并被学校勒令退学,身心受到严重创伤。
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尚浅,承受能力很差,未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他们极其敏感,又相对脆弱。一旦被推上网络暴力的风口浪尖,产生的后果难以想象。
2.案例总结
据2014年度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高达23.8%,他们在校园里接受书本知识熏陶的同时,也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 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3]网络暴力不仅影响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更影响中学生塑造健康的性格,甚至还会对其造成人身伤害。
● 建议与措施
如何才能让中学生减轻或免于网络暴力的伤害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努力。
1.社会、家庭环境
(1)教师及家长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中学生的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和家庭,教师及家长的言传身教举足轻重。遇到网络暴力事件时,教师及家长应谨慎做到:1和孩子一起认真分析事件真实性,全面、客观表达对事件的观点,提出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尽量不参与网络评价;2发现网络暴力时,和孩子一起,耐心分析网络暴力带给他人的伤害及可能触及到的法律问题, 明确态度,不能以暴制暴,更不能不加分析地跟风和转发网络暴力;3关心孩子, 关注孩子在社交网络上的言论,睿智、 豁达、细心、宽容、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诚恳地与孩子交流,传递正能量。
(2)公众人物应洁身自好,做好表率
“追星”是中学生的一大特征。公众人物背后都有数量众多的粉丝,当粉丝们因意见不合在各网络平台上出现网络暴力行为时,公众人物的言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公众人物能正确引导粉丝们理智对待、宽以待人,并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他们,不仅能减少这类网络暴力的发生,让中学生免受其害,还给他们传递了正能量。
(3)学校增设网络素质课程,加强教育引导
学校在中学阶段应该增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加强对中学生使用网络及鉴别能力的培养,进行正面引导,促使中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暴力,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2.中学生自身
(1)选择健康的减压方式,加强体育锻炼
中学生学习压力大,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征,让他们似乎找到了可以释放压力的“平台”。尤其是一些网络事件(如案例3)与他们产生共鸣时,他们便不假思索地参与到网络暴力中。
可见,减少网络暴力给中学生造成的影响,减轻其学习压力是关键。中学生应选择健康的减压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建立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沉溺于网络。
(2)培养高雅素质,拒绝低级趣味
中学生利用网络的初始目的是学习,而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因此中学生在通过网络学习时,应有意识地选择健康内容,拒绝浏览低级趣味、庸俗的内容, 因为低级、庸俗的内容往往有悖于道德伦理和法制,往往是网络暴力泛滥之源头。
(3)谨慎交友,防微杜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中学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行为举止和兴趣爱好方面受同学和朋友的影响特别大。当前,低年龄段的刑事案件中大多数是群体犯罪的现象说明,中学生交友的选择十分重要,案例3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良师益友往往能带领自己天天进步,步步向上;而选择沉溺于网络的朋友,时间长了,免不了也受到网络暴力语言和行为的影响。
3.网络管理
(1)立法规范网络行为
网络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 若无法律规范,势必造成网络暴力。要想从根本上遏制网络暴力,需通过立法来规范网络。
目前,我国已出台与网络暴力相关的法律规定,但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对网络暴力进行更详细的界定[4],只有让中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人肉搜索、网络谩骂、 透露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为是违法行为,才能让其远离网络暴力。
专家建议,言论自由既不能突破法律规定,也不能超越道德底线,更不等于豁免社会责任,因此应对个人信息圈定“保护网”,对“人肉搜索”制定法律红线。
(2)实行网络实名制度
网络匿名有着零风险和零成本的特点,是导致网络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推行网络实名制。在网络实名制下,任何用户在网上的言行举止均会受到监控,这对欲实施网络暴力者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一旦出现网络暴力,可以很快得到查处,从而有效减少网络暴力,减轻其对中学生的影响。 (3)加大网络服务者的审查、监管力度
不少网络暴力的发生是网络服务者审查、监管力度不强所导致的。如果网络服务者能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严格把关,将避免诸多网络暴力的发生。这方面, 国外对网络暴力管理的经验可以借鉴。
● 结语
中学生作为网民群体里的生力军, 身处校园,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叛逆、敏感而又脆弱,思想观念尚未完善,极易受到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该影响,网络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还网络一个健康、纯净的虚拟世界,只有这样中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摘要:近年来,中学生中接触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暴力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频频出现的网络暴力事件更是将中学生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中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程度及对待网络暴力的态度,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网络暴力对中学生的影响,并就如何减轻网络暴力对中学生的影响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13.中学生校园暴力调查(报告) 篇十三
为有效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积极、稳妥、快速的处置危及我校师生安全的各类恶性事件,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及学校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现根据《富民县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修订)》,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防范校园暴力
保障校园安全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校安全、教学秩序和师生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暴力犯罪事件。
(三)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要把工作做在平时、要做到早准备、早部署、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3.分级负责的原则。要严格按照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协调配合的要求,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4.及时处置的原则。事件发生后,要立即启动工作预案,学校负责人要立即深入第一线,掌握情况、开展工作、控制局面、加强各项保障措施部署,做到人员快速出动,及时控制局面,解决问题。
5.科学处置的原则。坚决执行校长统一领导指挥,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综合运用政治、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处置事故,并及时向教育局报告情况,同时上报当地党委、政府。
—1—
二、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一)成立防范学校暴力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杨绍华(校长)
副组长:张志峰(党支部书记)朱加元(副校长)周国顺(副校长)
成员:刘锡文
孙建华
杨云富
刘
松
张贵云
邵天平周永宝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
1.领导小组职责:负责本级防范暴力事件应急预案的组织实施;协调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工作;检查督促各学校做好防暴力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工作;及时及时向教育局报告情况,同时上报当地党委、政府。
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本校“预案”的制定、修订;负责传达领导组下达的各项指令,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应的数据和工作情况;及时总结和学校防范和处理暴力事件的经验和做法;
(二)我校组织机构及职责: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学校政教、教务、总务等各部门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兼职校医、门卫、保卫人员为成员的校园防范暴力事件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防范暴力事件应急预案;开展日常安全教育防范;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要担负及时处置、现场指挥、报警救援、协调组织、疏散、安保、信息报送等工作;明确人员职责分工,开展相应工作,层层抓落实,切实把防范暴力事件应急救援工作落到实处,有效防范、控制、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
三、预防措施
—2—
(一)强化学校人防、物防、技防工作。一要重视人防工作。健全学校保卫组织,配备保卫专干、配置专职保卫人员,充实校园保卫力量,加强门卫、校园巡逻和安全检查,严格执行外来人员出入盘查登记,一律先盘查出示身份证,然后登记,并由所要找的人到门口确认后方可进入校园,不出示身份证的外来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校园。二要加强技防工作。校内重点部位安装监控设施,监控设备落实专人管理,保障正常有效运转。三要重视物防工作。为安保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学校定期对校园围墙、大门,教室、宿舍门窗进行检查、维修,确保物防到位。对停留在校园门口的校外人员进行劝退,对可疑人员要及时联系派出所或公安机关。四要加强教育培训,每个月开展一次全校性的安全教育课,确实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
(二)加强学校行政领导值班、带班制度。在学生晚自习期间做到行政人员到校到岗,值班教师到校到岗,落实晚自习期间学生安全。
(三)加强校园内有精神疾病症状师生的管理工作。关注校园内师生动态,对有特殊人群要建档,并给予必要的关心、安慰,必要时劝其在家休养治疗。
(四)加强对外联系工作。经常与辖区派出所的片警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校周边地区存在的不稳定的因素,及时采取有效对策。
(五)强化宿舍管理工作。加强寄宿生和宿管人员的管理与教育,女生宿舍一律配备女宿管人员开展宿舍管理工作。
(六)加强师生的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七)适时组织师生进行防范暴力事件的演练,提高师生的防范和自救能力。
四、应急措施
(一)学校发现有可能引发突发校园暴力或治安的事件时,在采
—3— 取有效措施的同时,及时向派出所(电话:68852001)请求支援;学校发生重大校园暴力犯罪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向教育局和公安机关报告,并及时向当地政府、卫生等相关部门报告请求援助。学校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处理,积极抢救,指导现场师生有序离开危险区域,保护好师生安全,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做好先期工作。
(二)学校突发重大暴力事件报告后,将事件具体情况第一时间向教育局报告,同时上报当地党委、政府,并做好处置工作。
(三)学校按照《富民县罗免民族中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组组织相关人员赶赴现场,协调指挥、抢救、疏散、维稳、信息报道、调查和善后处置工作。
五、处置流程
(一)学校值班人员、门卫、保卫人员一旦发现有关人员有过激行为和暴力倾向应立即制止,并及时拨打“110”进行报警,同时向学校领导报告。
(二)学校领导及应急处置组成员应立即赶赴现场,控制事态进一步扩大,要及时落实报警和向卫生部门求助情况。及时报告县教育局及当地党委、政府,与此同时学校要与施暴对象尽力周旋,等待有关部门的援救。
(三)学校立即将现场的学生及无关人员疏散到安全地方,稳定师生情绪,并做好现场的安全警戒工作,禁止无关人员入内,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四)一旦发生伤害事故,以最快的速度将伤员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同时通知家长或亲属,做好安抚工作。
(五)学校根据情况通知相关人员家属,并做好接待解释工作,稳定家长和家属情绪。
—4—
(六)学校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七)在公安部门的指导下维持秩序,配合警方调查,做好事故善后安抚、调查、责任追究工作。
六、信息报送 1.信息报送原则
一是迅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要在第一时间内电话报告县教育局,2小时内上报书面材料。二是准确。不得漏报、瞒报、谎报。三是续报。安排相关人员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对动态情况实行边处置边报告。
2.信息报送的主要内容信息报送内容和格式应按《富民县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内容及格式》要求上报,主要内容: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以及有无人员伤亡等情况;事件发生的起因分析、性质的初步判断和影响程度的初步评估;事发学校、单位和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已开展的工作和采取的措施;校内外及媒体对事件的反应;事态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结果;需要报送的其他事项。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校园暴力防范。学校要从保护学生安全、促进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把防范校园暴力,维护校园安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二)明确责任,落实工作。校长学校是防暴工作“第一责任人”。要落实好学校预防措施,抓实现场处置演练工作,确保先期处置稳妥有序。
(三)严肃纪律,追究责任。对玩忽职守、渎职失职的直接责任人,根据事故危害程度,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中学生校园暴力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小学生对校园暴力征文范文09-23
实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06-21
水寨中学校园标准化建设自查报告10-22
中学生校园安全作文06-16
中学生热爱校园演讲稿06-23
中学生校园安全广播稿07-24
中学生校园消防安全演讲稿10-29
中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弊大于利08-20
校园文化建设中学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