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水墨画教学反思

2024-08-09

儿童水墨画教学反思(精选14篇)

1.儿童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一

少儿水墨画教学计划

1.教学目的:

水墨画教育的价值,并不在于孩子的绘画技能有多么熟练,或画出了什么惊人的杰作。通过水墨画教学活动,使少儿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

2.教学目标:

引导和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让孩子体会“笔墨”。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手部力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3.教材分析:

水墨画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绘画之一,是用中国独有的毛笔,以水调墨、调色,画在具有渗化性能的生宣纸及其它吸水性较强的纸上的一种绘画,是在笔、墨、水综合运用下进行意象造型的画种,画面形象不拘泥于自然,讲究直抒胸怀。它历史悠久,具有简单、概括的特点,符合儿童的思维,易被儿童理解接受,水墨画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它的愉悦性、形象性、可操作性和自主性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水墨画学习,可促进手眼协调及各种能力的发展,孩子们可以体验水、墨、色在宣纸上的奇妙变化和画面的笔情墨趣,了解和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

4.水墨国画的意义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光辉、灿烂、悠久的历史。它与西方绘画不同,有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在世界美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让儿童从小了解、学习水墨画有着重要的意义。

儿童学画水墨画,不能作为专门化的技术训练,更不能用成人化的一套技法要求孩子,以免扼杀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儿童学习水墨画的兴趣,学会一些儿童能够接受的简单的表现技法,让儿童借助笔、墨、水的功能来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从而陶冶他们美好的情操,启发他们潜在的智慧才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将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创造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儿童水墨画是非常有趣的,不只是水墨游戏的表现,也突出色彩与童趣的结合,更有一番韵味。

5.儿童国画教学的课程框架

学画的方法不足一而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应的教学方法与内容有差异。低年龄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已具备一定的临摹能力,且学习任务少,学画时间充足,家长学生能把较多精力集中到学画上,便以较快入门,为进一步学画打下扎实基本功。高年龄的学生,自控能力强,表现力丰富,内容与低年级不同,需要适当调整,并增加难度。

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学画兴趣,了解文房四宝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熟悉毛笔性能,了解用笔的正、侧、卧、逆、散的不同方法和效果,学会简单的调墨调色。内容选择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绘制容易的事物如水果、蔬菜、鱼虾、小动物,认识毛笔“线条”,在明暗素描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石头的皴法和一些树的画法,使水墨风景更富有生机等。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愉快地绘画,采用讲解示范,学生跟画的方法。根据学生实际适应情况,慢慢转到基本技法的训练上来。花鸟画的基本功主要是笔墨,笔墨的锻炼可以从梅兰竹菊入手,由此推及其它花卉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书画基础的孩子,后期还可以选择创意国画,诗、书、画、印合一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合描绘的童诗、歌谣、古诗词、散文游记等,就其内容含义,透过教师讲解,儿童的共同讨论,再由教师提示适合的笔墨技法,由儿童描绘整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2.儿童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二

兴趣是美术学习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积极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强大、持续的学习动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阶段来思考, 我们不妨尝试将“课堂导入趣味化”, 这样可在课前短短的几分钟里触动学生最为敏感的神经, 把他们的思维集中到课堂。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大写家、大画家, 如, 羲之“池水尽墨”、智永“退笔成冢”、板桥“点墨成蝇”、启功先生“一笑置假”等等, 都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 这些故事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又是尚好的品德教育素材, 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倘若运用的恰如其分, 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教学过程游戏化

画家亨利曾说过这样的话, 形象地描述了儿童绘画和玩的关系:“绘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 这句话讲得很轻松, 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 但对新课程下的儿童水墨画教学有指导性作用。如, 我在讲授“水墨游戏”一课时, 将游戏活动的形式渗透到学习内容中, 让学生在水与墨、色与彩的尽情玩耍中感受水墨线条的浓、淡、干、湿和曲、直、粗、细的变化, 以及感受水墨线条的丰富性和动态之美。

“玩”是儿童的天性, 游戏活动是他们最佳的调味品, 在游戏中他们会无拘无束、挥洒自如, 从而可以激发出各自的潜能和创造力, 彰显个性。同时, 又能让他们体会到绘画的无尽乐趣。此时, 枯燥的美术知识已融于有趣的游戏当中了, 使笔、墨教学具有游戏般的活力与趣味。

三、启发引导多样化

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教师的鼓励与帮助会使学生倍受鼓舞。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肯定和赏识, 无疑会缩短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课堂会因为引导形式的改变而变得活跃。因此, 在生活中教师应经常提醒孩子们细心观察周围有趣的事, 引导他们将“身边的事”作为绘画的素材, 做生活的有心人, 记录下周围的生活。因为只有走进生活, 对生活深入观察和理解并加以提炼, 才能画出一幅幅至真、至美的生活画卷。

此外, 教师还可做一些具体明确的示范, 让其成为对学生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引导。

四、学习氛围和谐化

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环境中一种积极的、轻松愉快而和谐的氛围。“以境激情, 以境怡情”, 能激活学生思维, 为其主体性发挥创设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欣赏情境、学习情境、创作情境, 能提高学生的能动性, 激发创作灵感。众多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和谐的创作环境中, 学生能对美术活动产生较强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兴趣, 保持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音乐和美术是一对姊妹艺术, 有较强的相通性。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配以适宜的音乐, 创设出具体和真实的环境氛围, 使学生的感知觉得到发展提升,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

课堂评价是整堂课不容忽视的一环, 通过课堂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分析、想象、创造态度的形成。而美术评价决不是“对就是对, 错就是错”的纯科学, 美术教育也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性, 具有很强的人文特质。非量化、非确定性评价适合发展性评价方式, 适合美术学科的特点, 它是一种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 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的教学评价。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评价方式, 这符合新课程评价的要求。课堂上教师以很好”、“非常好”、“不错”等赏识口吻来鼓励学生, 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六、儿童作品儿童化

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与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有机地结合是儿童水墨画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新课程理念下, 如何使儿童水墨画作品既能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 又能吸收现代艺术的丰富营养;既能融合少年儿童的天真与质朴, 又能不乏时代气息, 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课题。

传统倾向的儿童水墨画作品大多是由于引导的单一性造成儿童水墨教学临摹意味过重, 生搬硬套,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压抑了学生学习水墨画的积极性。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艺术的精彩与凝练, 传统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岁寒三友松竹梅”等都是很好的教学题材, 但我们没有必要考虑的过于沉重。我们不妨尝试着将更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的表现技法渗透到表现中, 让画面效果抓住儿童的表现欲, 这样课堂效果也许会更佳。

3.儿童趣味水墨画教学探究 篇三

关键词:儿童 趣味水墨画 课题

一、课题分析及目标定位

“儿童趣味水墨画教学”是教学实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巧设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而进行的趣味性水墨画教学模式探究。其目标定位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灵活、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强化美育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精确地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审美情趣。”欧洲教育家德可乐利也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本教学法是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以“导行”为主线,把枯燥的笔墨技法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体验探究性学习。

2.现代欧美美术教育主张通过儿童创作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量向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把那些造型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使学生在游戏中创作。

3.著名教育家笛上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本教学法教学中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之中,自行地感受、感悟,真正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4.美学家朱光潜曾说:“主体与客体相结合”审美过程,注重加强主观情感与客体对象之间的结合,使学生在事物的见解上形成各自独立的主体。寓水墨画教学于情境活动中,从而培养儿童的情感和丰富多彩的创造表现。

三、课题实施原则

1.可持续原则——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培养外,还注意其他隐性因素的渗透,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宽度和深度。

2.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情境实施的主体、情境发展的主体、情感内化的主体、创作成果的主体、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

3.主动性原则——以情境为因素,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审美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综合于创作活动中,使整个创作沉湎于一种有利于学生思维创造的艺术氛围中,并加强审美主体与作品间的交流,使学生真正主动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

4.启发创造原则——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人格。

四、课题实施的策略和方式

1.随意图鸦,变枯燥为乐趣。这种方法较适合低龄或初学儿童。这些儿童对水墨画尚为陌生,他们一般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图形或线条,体现出来的常是零碎的画面。因此,可以让他们尝试着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随意划动,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

2.实地教学,变临摹为写生。在写生中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所表现的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为创造表现积累丰富的资源。并在观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发现表现方法,变临摹学技法为探究创技法。

3.综合运用,变单一为丰富。

(1)工具、材料上中西结合,把传统中国画的毛笔、水墨和西画的排笔、油画笔,水彩色,广告色、丙烯色等有机结合。

(2)技法上多法揉合。揉搓皱纸法、拓印法、水拓印、拼贴法、豆浆法、冲水、冲色、吹墨等,让学生寓学于玩。

4.认识构成要素,变具象为抽象。在《牵牛花》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认识到牵牛花的构成要素:花、叶、藤、花蕾。然后对这些构成要素进行单独探索表现,如藤的线,可以通过不同的墨色、方向、粗细、曲直、用笔等来表现。

5.探究学习,变“传授”为“体验”。欣赏体验作为一种心智活动,它能拓宽学生的视野,突破传授式学习的苦涩感,同时也能给学生更多体验美、感受美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

[2]萧川.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国美术教育,2005,(04).

4.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四

水墨画教学反思 淄川特教中心 韩苗

水墨画(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特殊孩子在认知、能力等各方面都比较差,因此进行国画教学有着一定的难度。国画教学也是特教学校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残疾孩子很难掌握。由于学生习惯了拿铅笔,一旦换成毛笔,要控制好笔中的水分和用笔的力度对他们来讲是一种毅力的考验,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提醒。为充分调动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和积极性。我在课堂上利用破墨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水墨的韵味。临摹也是我上课的一个主要手段,但我的临摹并不是反复枯燥的技法训练,而是让学生在参考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加上自己想象、创造的自主空间,变成自己的东西。在参考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笔墨技法。让学生感受基本的墨色(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和基本的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等),然后再以开放的理念鼓励他们进行大胆自由的表现,感受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最后才让学生学画具体的形象,并不在形准方面提要求,因为智障学生绘画的特点就是再现、想像与装饰的融合,不是单纯的写实,水墨写意画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特点更符合这些孩子绘画的特征。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有的还不具备学习国画的能力,有的表现稍差,但只要坚持,每个孩子都能激发出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5.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五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溪边”、“江上”、“林中”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孩子通过反复诵读走到诗的情境中去,细细品味,充分领略儿童诗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动听的配乐中,学生们闭眼想象画面,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进而变成了流畅的、富于个性的语言。

第一首小诗老师教学习方法。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第一首《溪边》,并谈自己所看到和想象到的画面,体会小诗中孩童的心情,将画面的美和儿童的快乐读进小诗里。比如,“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并在读中通过联系上下文自主理解难懂句子的意思,教会学生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

第二、三首小诗让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读、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句子,小组学习后两首小诗,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实践运用。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后,我启发学生总结作者写小诗的方法,学习小诗里巧用修辞表现童年的美与乐的方法,让学生也来试着用美丽的语言描绘下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生动场景。

不足:

1.“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我应该多问问学生:“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从兴趣出发,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自主学习。

2.拓展延伸,总结写法。这一环节,没有做到读写结合。

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引导学生总结了作者创作小诗的方法,说出了自己童年有趣的生活场景,而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小练笔。

6.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六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篇一

在《水墨画动物》这一节课的开头,我用了一个动画视频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都爱看动画片,而我为孩子们选择的这个动画片是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厂的动画片《淘气的金丝猴》,这部动画片使用水墨画的方法绘制的。由此,孩子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也就是在欣赏一幅幅动态的水墨画,孩子们在观看的时候专心致志,时不时的跟着情节发出笑声,这是真正的寓教于乐。孩子们在观赏影片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情节的跌宕起伏,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还感受到了水墨画意境的美妙。

看完影片,孩子们学画水墨画的兴致更高了,很多小孩都迫不及待的要拿起笔来作画,我没有允许他们这么做,因为如果任由他们自己作画,作品就会近乎于涂鸦,完全没有章法,还会因为使用工具不得法,而弄翻水墨。因此,我一直等到示范讲解结束,讲完要求之后才让他们动笔,防患于未然,能够省却不少麻烦。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篇二

在游戏式练习中让学生,逐步掌握水墨画的笔墨技巧。每个画种都有自己的形式特色,而这些特色是因为使用各具特色的材料而产生的。对儿童的辅导要强调掌握水墨画的技法精神,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不能像对成人培训一样苛求。但在水墨画最基本的用笔、掭墨、蘸水、调色等基本方法,要认真对待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要多进行身教示范,设计好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激发起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1.让儿童体验线条之流畅美。初学水墨画,让学生动手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弹簧线及螺旋线等,可以增强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体验到柔软的笔毛在宣纸上画过时产生的顺畅感,初步获得对用笔方法的感悟。可以利用线条构成一些图形,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

2.让儿童体验笔墨之层次美。儿童对浓淡变化的墨色充满了好奇心,老师适时引导点播,用小魔术等方法,鼓励他们自己试一试,调一调,边涂抹边体会,边练习边掌握,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水和墨的调和方法。

3.让儿童体验用笔之变化美。中侧锋、顺逆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师可将毛笔从中锋到侧锋依次示范,让学生观察线条的变化并尝试练习。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装饰画来调动儿童的练习兴趣。就是要求学生在四个小三角形内用不同的图形来装饰,如动物的脚印、皮毛的斑纹、树干的纹理等,在轻松的游戏中领会用笔的变化之美。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篇三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中国画教学历来是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课时却很少。学生临摹一直成为中国画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示范。因为相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接触中国水墨画已有几次经历,但还没有了解、掌握水墨画的特性。

我在上第一节课时演示每一种题材的具体的绘画方法和步骤,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临摹,自己可以进行尝试性的变化和创作。效果不是很满意,我就想改变一下教学方法。另外一个班级的课堂教学中,我讲解最基本的技巧和绘画步骤,但是不给学生演示绘画方法和步骤,学生自己分析书上的作品,然后用自己的方法临摹、创作作品。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我发现有些学生入门很快,很快就掌握了水墨画最基本的蘸墨、行笔技法,虽然造型不太准确,有些幼稚,但是能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情趣,能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变化。而有些同学完全是靠着自己的直觉摸索练习,除了几个基础较好的同学,其余同学所创作的作品,并不能表现出中国画的笔墨浓淡变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圈涂出来的,但是有些作品表现的很大胆。

7.儿童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趣味水墨画,贴近生活,重组建构,传承创新,主动探究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民族的精华, 被称为国粹。传统的水墨画, 有一系列的程式化的步骤和技法。直接临摹传统水墨画, 会让学生从思想、表现等多方面受束缚, 使得学生的作品程式化现象严重, 对于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想象力、创造力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体现民族特点, 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的优秀传统。”建构主义课程认为:“课程既不是专家规定的, 也不是学生简单实现的, 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的, 学生往往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连续来理解课程所提供的客观文本, 并对其进行筛选、批判、重组和建构, 这才是课程实施的最终目标。”

一、激情引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孩子来说, 游戏能使他们对所从事的活动感到兴奋、愉快, 能最大程度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自然状态下, 通过游戏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 提高自己的认识, 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那么, 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必须如此, 应该理所当然地以人的发展为第一要素, 尊重学生、尊重客观规律, 寻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方法。

所以在《彩墨游戏——点线攻略》这一课, 我就将课程结构设计成一个闯关的游戏形式, 让学生与闯关伙伴 (文房四宝) 一起, 向擂主 (吴冠中) 发起挑战, 在挑战的过程中破解擂主的招数 (中、侧锋用笔;敲、滴、压趣味技法;干湿、浓淡、粗细等墨色变化) , 最后发起冲刺 (学生自主创作)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彩墨, 掌握彩墨技法最基本的知识点。

二、渗透经典, 让学生在广泛的情境中, 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水墨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承载了很多的文化元素, 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元素, 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当一点一滴的文化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时, 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所带来的愉悦, 其意义更加深远。

在《彩墨游戏——点线攻略》一课中, 我就渗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文房四宝, 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文房四宝和它们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水墨画用笔的基本元素——浓淡、干湿。而在《彩墨游戏——文字攻略》一课中, 我以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体验世界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的魅力。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给学生欣赏的作品图片, 应该是经典的,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眼界提高, 更容易辨析作品的优劣。在《彩墨游戏——点线攻略》一课中, 我和学生一起欣赏、品评我国优秀的水墨画大师吴冠中先生的经典作品, 了解他的艺术造诣、艺术风格, 同时提出问题, 加深学生对水墨画的认识。

三、贴近生活, 拓宽水墨画题材, 尊重学生心身发育的客观规律

杨景芝老师在《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中指出, “儿童绘画是反映自身生活的主体性表现活动, 大多数儿童都能以各种自发的方法作画, 他们生活的环境决定着他们绘画题材的内容, 新鲜有趣的事时时激发着创作灵感, 引起绘画的冲动。”

身边的事、每天发生的事对孩子们来说就是最有意义的事, 也是我们需要去挖掘、开发的有益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题材。在学生创作之前, 我让他们交流想法, 说说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拓宽绘画的题材。

在《彩墨游戏——文字攻略》一课中, 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或者是喜欢的词语进行创作。而在《彩墨游戏——点线攻略》一课中, 我将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内容, 都配上了一张贴近生活的照片。例如, 我在吴冠中先生的作品《荷花》的画面中, 出示了满池荷花的照片, 一下子就让学生从抽象的线条艺术过渡到回忆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了, 从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了作品的艺术特色。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 学生还能将这些美术作品和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 当我出示这幅《荷花》并让他们给作品取名时, 孩子们说出了“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桥流水人家”等古诗词。

四、主动探究, 发现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彩墨游戏——点线攻略》一课中的技法讲授时, 我并没有向学生进行生硬的灌输, 而是让学生猜猜产生这种效果的方法, 而我则根据他们讲的方法进行演示, 让学生自己体会。例如:讲到浓淡时, 有位学生说, 浓就是干干的, 淡就是有水分。我根据他的说法进行演示, 学生们意识到这并不正确, 从而调整了思路, 知道了浓就是只有墨, 淡就是加水。

五、传承创新, 感悟到水墨画的魅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空间表现方面虽然出现写实的概念, 但是这种写实的成分中包含着一定的意象和抽象表现, 他们在表现客观事物的时候, 往往不自觉地把表现对象变形, 造型夸张有趣, 带有强烈的意象和抽象表现意味, 画面上会出现“重叠法”, 他们还能分辨出大小、远近、虚实的关系, 还能从实际中探索出笔墨浓淡、干湿、粗细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总结这种经验, 并能加以运用, 从而获得一种在凌乱中寻求秩序的能力, 达到自发地组织画面的水平。

学生在创作的时候, 我要求他们构图饱满, 大胆用笔, 大胆用色, 大胆用墨, 整个绘画过程要一鼓作气, 一气呵成。并在自己的作品中, 尽可能多的运用所学的对比变化。

六、多元评价, 学会欣赏评述作品, 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

1.欣赏时的评价

这个环节其实是要让学生学会赏画, 主要是让学生赏一赏, 评一评、品一品他人的作品。其目的有三, 一为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二为开拓学生的眼界;三为开阔学生创作的思路。

2.创作时的评价

创作时, 我及时的给出评价和提示, 例如:在绘画过程中, 我提醒学生在画面中尽可能多的运用干湿、浓淡、粗细等对比变化。这里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个体, 是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和鼓励, 进行提示性的指导, 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同时对他当前这幅作品的进行评判, 并要求他在接下去的绘画过程中应怎样做。

3.展示时的评价

这个环节是为了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的目的。

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互评:让学生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

师评:让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 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造就成艺术家, 而应该是着眼于素质和品位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和艺术敏感, 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从而帮助他们培养和发展想象力和创新力。

参考文献

[1]李力加.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湖南美术出版社.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美术出版社.

8.儿童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八

一、无可奈何花落去——儿童水墨画的教学困局

纵观当前社会儿童水墨画的教学,瞑目深思,有太多的不足之处。

其一:以临摹为主,在过于注重传统技巧的重复训练。长此以往,把儿童宝贵的兴趣给磨灭了,失缺了水墨文化的精髓;那些跟着教师对着范画坚持下来的孩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情趣和灵性,变成了成人化的不伦之作。

其二: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想象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儿童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兴趣,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绘画上表现出简练、概括、无拘无束单纯的笔墨,这正是儿童国画的本质。可是儿童学画的环境却不容乐观,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是贪图方便,教孩子们学画不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是去,而是从纸中来到纸中去,学习过程枯燥乏味,闭门造车。

其三:脱离传统,曲线救国。有的美术教师用国画工具勾线涂色的方法教学生画所谓的国画,虽然也有儿童的趣味和想象,但这些早脱离传统技法的传承、缺失了国画本身的美学法度的作品,其实和国画一点关系也没有。

怎样让学生用水墨丰富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自由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一直是困扰美术教师的难题。如何把儿童的趣味和想象与传统技法结合起来,正是我近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游戏介入迎刃解难题

众里寻它千百度,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游戏的介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在游戏中开发中国画之意韵传承,体会笔墨之丰富变化,尝试宣纸水墨自然渗化,无穷生发,既有实验性又有操作性,学生学习起来兴致盎然,不失为最佳有效的教学形式。而且生态美术教育的理念之一是体现学生的生命性,以生为本,游戏中学、玩中学,体现了充分自主性,游戏活动过程中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灵性的火花,这才是我们美术教育最珍贵和需要的!

三、有心栽花也成荫——游戏,让水墨画走出困境

我们在儿童水墨画的教学探索中发现,游戏,能打破这一困境。为此,我们探索出了以游戏化解水墨画教学困境的一系列的策略

1.情到浓时人自醉——以游戏来增加作画的情趣

陈鹤琴先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儿童学习水墨画首先要有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并乐此不疲,陶醉于美丽的水墨世界里,正所谓情到浓时人自醉。设置游戏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角色,以身入画,才有画如其人的千变万化。如我在一次《水墨游戏》教学中,上课伊始,迅速在画纸上勾画点染出学生看过的动画片《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让学生对水墨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创设情境:水墨天宫的玉皇大帝派孙悟空来给我们送信,邀请我们同学去天宫作客。不过,我们要用水墨的语言,把一路上的经历画出来,并为天宫的成员画张像。通过教师的描述,并和学生讨论:表现玉皇大帝铿锵稳健的脚步,用浓浓的墨重重地稍慢地画;表现公主轻快的步履,用淡淡的墨轻快地画;表现舞者的翻滚街舞,用卧着的笔翻滚着画……再把整堂课用一个个小情节、小故事串起来,让孩子成为故事的角色、游戏的主体,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到了水墨知识和技能。

2.此时无声胜有声——以游戏来破解笔墨的语言

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语言形式,是画学精神的体现者。极其深厚和难学,这也是少儿国画的瓶颈,许多人因畏难而却步。黄宾虹先生将其总结为“五笔七墨”,用笔要求平、圆、留、重、变,用墨有浓、重、中、淡、清、焦、宿,一般老师掌握笔法的(中、侧、逆、顺锋)和用墨(干、湿、浓、淡、清),以及蘸墨、调色、勾勒、皴擦、点染等等这些笔墨技法就差不多了,对学生要求可以更简单些,但即使这样,对孩子来说还是困难重重。所以教师在指导时,描述要形象生动,介入游戏情境。

“屋漏痕”是传统形容很高的国画线条质感名词,很难理解。我在教学生画西湖雨景时在用浓淡墨画好远近各层次景色后,调稀释的宿墨或黑色颜料滴洒画面顶端,再立起画面,让水墨向下自由流通,稍停后画面就出现了一道道雨痕,稍加提示讲解,学生就彻底明白了。

如,指导调色,调笔根淡、笔尖浓的画花的颜色笔,我先创设情境:“老师今天请来了百花仙子,告诉你们一个秘密,百花仙子只要穿上漂亮的裙子,就能让大自然开出美丽的花。看,老师给她穿裙子。先穿上长长的白纱裙(演示调白粉色直到笔根),再穿半截粉色裙(演示调淡曙红到笔肚),再加一个红头巾(演示笔尖调胭脂),并迅速在纸上画几笔由浓到淡的花瓣,形成一朵花。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笔上色彩变化的关键是由浓到淡。启发孩子:可不可以让花仙子穿上不同颜色的裙子,让花园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来?通过这样小小的环节设计,学生会很专注,同时也很容易把握直观形象的几个调色步骤,很容易把握调出渐变色的关键,也能变通地调出其他渐变的花色,如紫色、黄色、绿色、橘色等。 进而在上《我们的社区》时,学生也可以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我们的社区和谐而又美好。

当然在指导用笔时,也同样可设计游戏来增加学习过程中的乐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剖解专业化的技法在画《漂亮的花儿》时,用毛笔的中锋、侧锋画花芯、花瓣时,可以说:笔宝宝睡觉了,把头(笔锋)睡在小枕头(花芯 )上去等等。小朋友就感到很有趣,又轻易理解了侧锋用笔的方法,成功的体验激发着学生强烈的作画欲望和爱好。又如《跳舞的点和线》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小毛笔,像牵着小狗一样牵着线条出门了。一开始,小毛笔很精神,挺着胸昂着头向前走,走出的脚印——线条,流畅、挺劲(中锋用笔)。小毛笔走过了草地,走走回头看看家有多远,又走走再看看(顿挫)。起风了,小毛笔顶着风艰难地向前(逆锋用笔),爬上了山坡;下雨了,小毛笔摔倒了,滑出好远(侧锋用笔),一路滚下了山坡(滚笔)……

nlc202309040343

3.腹有诗书气自华——以游戏来丰富艺术的情调

比如点,点是水墨画中最为普通的造型要素,落笔成点,看似很简单,但积点成线、积线成面,由它派生出的意象也最为繁多,如何将点点得有声有色、千变万化呢?对于孩子而言,还是游戏最管用。

实战例证:课中我先出示一个墨点,并模拟点发出夸张的叹息声,说:“我是个点,名字叫点点,我很伤心,我没有兄弟姊妹,也没有朋友,很孤单。”师:“其实啊,点并不孤单,它其实有一个大家族,大家能不能帮它寻找兄弟姊妹呢?”接着出示一些国画作品,让学生寻找各种各样的点。学生很容易找出了圆的点、尖的点、浓的点、淡的点、干的点、湿的点、一边浓一边淡的点……在经过寻找点的历程后,学生们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点的形式,在握说的一句“让我们也来创造一些不同的点”便让跃跃欲试的孩子们开始尝试起来。有的笔头在纸上氤成点,有的甩笔洒成点,有的提起湿笔在纸上滴成点,有的敲色笔在纸上成点,有的用干笔撮成干枯的点,有卧笔成点……突然间我揉了个纸团蘸了点墨在纸上印了个点,学生也纷纷尝试利用手边的材料如铅笔头、水彩笔帽、手指头等,印出了实心的、空心的、花形的点以及特殊机理的点,并且相互交流。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轻松地学会了点的各种形式,并努力探索着更新奇的点,推而广之便可以丰富其他造型要素,也就丰富了艺术情调。

4.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游戏来激发创新的思维

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全集》,第645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版)对于没有持续,注意时间有限的小学生,在教学中通过特别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既可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激发他们想象,唤起孩子創新的灵感。如,在引导创新环节,设计这样的活动:教师装着无意将调色盘泼翻在洁白的宣纸上,学生一下全愣住了。教师随即讲三国时期画家曹不兴为孙权画屏风,不小心滴落了个墨点,曹不兴顺手就在屏风上画成了个苍蝇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宣纸上的墨迹,展开想象,由老师演示添加成各种形象,如鱼、鸟、龟、蛇、花草等。分组游戏:甲组每个学生任意画一笔,乙组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墨块,把它改成另一个形象。有改成金鱼的,有改成蝌蚪的,有改成飞鸟的,有改成蜗牛的,当然,更多的是改成了老师演示过的形象。这需要教师更多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

巧妙地结合游戏,可以避免儿童满纸涂鸦而不得法度和教条的技法训练而使之失去对国画的兴趣这两个问题,大大提高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效果。当然在接触水墨的儿童来说,充满着好奇和神秘,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伊始让学生认识水墨,初步感知水墨,无疑会为本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现有代表性的水墨名家作品,让学生在欣赏水墨韵味美的同时,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尝试的欲望。通过探究体验过程是学生无拘无束自由想象、自我发现、亲身体验,更全面、更深刻了解水墨。让学生徜徉、游戏于水墨的自由王国里,感受水墨的魅力、品味水墨韵味、创造水墨故事。

9.《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九

在教授《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中,我首先紧紧扣住了诗歌的题目“水墨画”,以艺术相通的理由,跟学生说“我们上一节诗意的美术课”。学生顿时愣住了,却又有点兴奋,都充着期待。在师生互动交流“画画的步骤和注意的事项”中,我获得了许多的资源,有学生说“画画要先拟定一个背景图”,有的说“画画要突出重点表现的景物”,“画画要根据心情用不同的色彩”“要有细节的描写”・・・・・・答案丰富多彩,也中了我的“圈套”。其实我就是想让他们用喜欢的美术去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去感悟作者的画,以及画中的情。我简单几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画框,并让同学们思考“用刚刚分析的画画的理论,来想想该往这三副童年的画中添上什么景致?”这一步其实是让学生读懂诗歌的大意,第一次引入了读诗歌的阶段。

然而,这仅仅是从了解诗歌大意层面出发的,而更深的层面在于觉得这三副画中的情。于是我在本节课上又渗透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概念。引导道:根据同学们刚刚对诗歌大意的感知,我们基本完成了“画意”的了解,然而“诗情”也就是作者表现的情感却有待发掘。进而学生通过一遍一遍有感情的朗读,其中包含了我的正确、错误示范朗读的.比较,引导他们发现朗读应该注意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知道为何这样读。因此在这一系列多形式的朗读中,学生自己也能够抓住一些“诗眼”读出感情了。

10.儿童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十

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课后整理思路,回忆课堂,反思总结,这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步,下面就所教学的《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反思如下:

在教授《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之前,根据学生完成的预习单,了解到学生产生疑问最多的词,根据词而展开。全部设计共分两个部分,一是整体感知,解决难懂的词,读好长句子;二是细读溪边,细品溪边水墨画的美。课上较为满意地方是写字设计针对性强。重视朗读。对于难懂的句子,先理解词再进而理解句子,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不足之处有三点:一是朗读的针对性做得不够,例如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学生在想象什么样的垂柳时,没有打开思路,归根结底是朗读的不够深入。二是朗读指导方法有所欠缺,怎么读好景物?是课上处理不到的地方,学生在读前两句时只是泛泛而读,没有全身心感悟。三是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没有做好引导。课中还出现了两处瑕疵,一是当读得不对,剥读得不对,在此也感谢老师们给我提的建议。希望能将这些问题整理再重新设计,磨合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11.创新儿童水墨教学 篇十一

自从中小学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引入水墨画的课题内容以来,作为中国文化国粹的水墨画在青少年儿童阶段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推广,学生也借助课程的教学体验了水墨画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特有魅力。然而,尽管当今水墨画教材十分的丰富,有关水墨画的少儿培训也非常多,儿童水墨画教学的开展却一直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采用单一的“示范、临摹”式的教学,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包括表现的题材,造型过程中的笔墨技法等等,甚至有些课程内容也十分成人化,学生一味模仿和被动接受学习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呈现出的是“老气”的,缺少创造性,作品的表现形式不符合儿童的心理审美,童趣和本真完全没有得到体现,甚至,有一些学生学习水墨的积极性也被打消了,灵性也在临摹的重复劳动中被消磨掉。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提出:美术新课程注重创新精神,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作性。那如何让儿童水墨画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激发学生创造力,让儿童水墨画变得有趣且富有文化本味。

一、个性临摹,体验笔墨情趣

笔墨的练习,用适当的临摹可以得到很好的巩固和升华,这也是中国水墨画有着独特的传统法度,从临摹入手进行水墨画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水墨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此,提供丰厚的教学资源是非常必要的,在水墨画作品范画的选择方面,我会选择一些作品风格也比较稚拙的作品,这样更能唤起学生的童真,也更容易接受和临摹,如齐白石、李苦禅、崔子范、黄永玉以及一些当代的名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水墨交融,气韵生动,稚拙有趣,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大师们的艺术风范,也扩大了他们的艺术视野,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二、 丰富题材,表现儿童世界

传统的水墨画学习题材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而寻找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表现题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比如,《水墨的机器人》,引导学生运用干湿不同的笔触和浓淡变化的模块去表现他们所喜欢的机器人,画面效果别有一番味道。而且,为了更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创作方向,让他们有一定法度可依,往往教学范画的寻找也非常讲究,这些作品必须是富有一定趣味感或者是童趣化的,比如,《深海的水墨巨怪》这节课,教学范例是广州美术学院陈新华老师的水墨作品,他的作品大气生动且富有童趣,很适合给孩子们参考借鉴。

三、融入彩墨,提高作品表现力

水墨画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这是无可非议的,与此同时,它也存在着表现力不足、视觉冲击力不强的问题。然而,西方色彩艺术的引入,却给中国水墨画带来拓展的契机,纵观中国近代艺术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已经有不少的国画艺术家在进行墨彩艺术的创造,比如林风眠、吴冠中、黄永玉等大师,他们在彩墨的创作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很大程度提高中国画的表现力。而这些宝贵的文化艺术资源也不禁给我们儿童水墨画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灵感。引导学生大胆地运用色彩融入他们水墨画的创作中,一方面,拓宽了学生表现的题材,更容易激发他们表现生活的兴趣;另一方面,画面表现力和效果的强化,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水墨画的信息和兴趣。在教学课《墨彩的京剧脸谱》《墨彩的原始森林》中,学生都很好地将水墨画的用“色”之道与色彩表现力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一些色彩浓烈且富有水墨韵味的作品。

四、 综合探索,表达水墨童真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曾经这样说过:“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告诉我们艺术不仅要对传统的继承,更要开拓创新,艺术才有延续的生命力。所以,我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安排了一些综合性材料的水墨题材来刺激儿童的表现力,让他们在不同的表现题材中体会水墨画的乐趣。包括用水墨画传统材料与水粉、丙烯画等颜料结合在宣纸上作画;利用油画棒的特性与水墨画进行结合创作;甚至利用洗刷用的海绵进行泼墨山水的创作。材料上创新,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创意,也极大地拓展了水墨画的表现空间,丰富了水墨画的内涵与外延。

从发展的历程来看,儿童水墨画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因为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全球文化的交融,艺术的形式也在慢慢发生着融合。但是实践证明,儿童水墨画的教学,应该在秉承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这是文化本位的需要和态度,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元素,创新的教学才能变得更加有意义。

12.水墨游戏教学反思 篇十二

左港小学 华艳芳

《水墨游戏》这一课本来属于造型·表现,但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画种,对内容技法都不了解,很难进行大胆地表现。故我把绘画领域侧重放在了欣赏·评述上,希望通过对最基本的知识传授和技法演示让学生有知识可依、有例可照。不至于在第一次画水墨就控制不住水而感到惧怕。

教学中我首先将“毛笔的笔锋,水、墨、宣纸的运用”等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我的笔墨演示中体会中国画工具、材料的特点;然后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描述出来,和大家分享、讨论,从而引出对传统笔墨的分析和教授。学生通过自己体验、分析,并和教师一起进行总结后掌握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继而通过由多种笔墨元素组合的现代水墨画作品进行赏析,让他们体会笔墨的情趣、笔墨的神奇、笔墨带给人的美妙感受,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教学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美术教学以示范、临摹为主的方式,全方位地解放学生,授之以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交流、自由想象、自由创造,这样不会局限学生的思维,以便以后接触水墨能放得开,达到写意真正的特点——随意性。从学生上课的姿态以及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这节课还是比较使学生感兴趣的,并且主要的水墨知识点也通通灌输了一遍,学生有思考、有激情、有乐趣、有收获,体现了本课设计的人文性、合理性、实效性。

13.水墨游戏教学反思 篇十三

这是一年级下册的教材,本课通过水墨活动,让学生认识笔墨工具,了解笔墨意趣,培养对水墨活动的兴趣。水墨画相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有一定难度。很多小朋友是第一次接触,首先要学会的是材料的基本用法,例如毛笔的笔锋,水、墨、宣纸的运用。对于刚接触水墨的儿童来说,充满着好奇和神秘,有位画家曾说,绘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绘画和玩的关系。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是我们课堂的完美理想境界。

课堂上我简单的介绍了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然后先让学生来自己尝试。尝试以小组的方式展开,有的孩子画出很多点,有的画出长长的线条。一(4)班的涵意小朋友学习过国画,她在宣纸上展现了一个大大的盆子,盆子里有苹果和梨子。画面线条流畅,墨色丰富。引起同组小朋友的赞叹,纷纷学起她的画法,涵意就当起了小老师,效果比较好。

卫生问题。课堂上教师还要强调卫生问题,教会小朋友整理学习用品,这是好习惯,也是一种能力。

14.儿童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十四

关键词:黑白灰构成 水墨画 创作

一、黑白灰构成图式引导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意义

儿童水墨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墨语汇与人文内涵的关联,更好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与水墨技法相互对接,笔者尝试将千变万化的水墨效果归类为黑白灰三大体系中,让构成图式进入儿童水墨画教学领域,进而架构水墨画的画面表现新形式。

要将传统水墨绘画中幻化无常的笔墨效果去繁就简,概括归类于黑白灰三色体系以及其组合变化,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1、让水墨语汇与学生认知特点更好地关联

美术教学是知识、情感与技法内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学生对水墨技法的学习运用一定要与审美感知联系起来,脱离审美本体的技法表达是毫无意义的。黑白灰构成图式引入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意图就是把经典作品中水墨语汇传递出来的笔墨信息放大、强化,用归纳概括的方法提取笔墨要领与精神内核的对应关系。当经过教师化解过的具有明显黑白灰构成关系的创作元素进入水墨造型活动中时,学生便会与自己获得的审美感受相联系,使自然世界中那些与笔墨相关的形象结构、动态特征成为能够自主表现的内容,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同类作品的精神意象。

2、让作品情绪与学生的创作情感体验更好地对接

传统水墨艺术与学生烂漫率真的感受未必矛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笔墨技法与气韵精神的关系,结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笔者尝试引领学生以黑白灰的心理感受去理解各种墨色变化,可以得到如下表启示:

水墨绘画有着无法预设的丰富表现效果,学生作品创作的过程就是巧妙利用这些笔墨变化把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个性化地表现。课堂中,在欣赏水墨经典作品时,教师以黑白灰的普遍象征意义来解读分析,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为依据,想象、发挥、引申,这是与大师对话的探究学习过程。

二、黑白灰构成导入水墨画教学的几点做法

根据对现代构成知识的学习以及切身的水墨教学实践,笔者以黑白灰构成方式将水墨表现分为三个调式展开学习,下面结合一些教学实例逐一展开探讨。

1、黑调式——《远古狩猎》

本课例以远古时期洞岩之上的岩画为创作切入点,创作时要求学生用淡墨块面虚化岩石组织结构,把象形文字与狩猎场景作为画面主体。学生打开想象之门,远古时期原始人的丰富生活场景如搏斗、舞蹈、汲水、编织等等跃然纸上,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把象形文字的形成以故事的方式讲给学生听,并要求他们把相关的象形文字添加上去,在作品的构图上与人物产生关联,整个创作过程在重复异构的现代组合中展示了博大神秘的艺术之美(图1)。

按学生常规思维,画面干净整洁才是好画的标准。由于笔者把创作情境与浓郁的远古气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感知只有在黑调式的墨色关系下,作品表现的气韵才符合这种苍茫博大的美感。教学中,教师用象形文字丰富画面表现效果,作品呈现出的那种半抽象状态与当下审美语境产生了关联,体现出很前沿的审美品味,学习过程自然而然地内化成一种自我水墨能力的表达。

水墨语汇:画面以焦、浓、重墨色为主,注重点、线、面的分割与对比。

表现技法:多用笔墨重复叠加或反复渲染,画面饱满而富于张力。

作品情绪:给人气象苍茫,神秘浑厚的阳刚之气。

2、灰调式——《雨中的街道》

雨雾的表现是水墨最具效果的表现特色之一。本课例中,笔者先引导学生欣赏雨季城市街道图片,原本轮廓分明的建筑、道路、车辆与行人都变得迷离与朦胧,似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纱绸。接下来教师把山水画米点皴笔法引入教学,让学生尝试用淡墨反复叠加的方式塑造主体物象。不同梯度的淡墨交融润化,冲渍了画面的边界,使形象与背景重新进行视觉组合,画面呈现跳跃与晃动的水雾之味,增加了酣畅淋漓,恣意流淌的水墨趣味(图2)。

水墨语汇:以不同梯度的淡墨为主导,经常利用宿墨制造水渍淋漓的笔墨效果。

表现技法:多用笔墨并置与交织来塑造主体形象,巧妙利用渗化效果表现雨幕中形象的分离与变形,注重画面纹理与墨韵的把握。

作品情绪:作品给人秀润华滋、清新淡雅的阴柔之美。

3、白调式——《花之语》

“留白”是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画面经营的重要手段,以大量留白与清淡笔墨所构成的画面,笔者把它归纳为白调式。白调式作品巧妙的留白需要艺术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才可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审美境界,才能使意境之美延伸到画面之外。

在水墨教学案例《花之语》中,为了表现“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独有三两枝”的意境,我设计了以虚衬实的构图处理,引导学生从审美的需要出发,有意识的将主体物象设置于画面中心位置,并以虚白巧设空景,让大片白色为底,衬托主体瓶花高洁孤寂之美。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其艺术形式与审美取向合二为一时,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关于“取”与“舍”的心理定向才能内化为一种艺术创作能力,“取”的两三枝为“实”;而“舍”的千万朵便是“虚”的“空白”了(图3)。

水墨语汇:用淡墨或色彩描绘主体形象,注重留白与主体的互补关系。

表现技法:多用没骨造型,用笔简洁精准,构图新颖别致,重其意境与神韵的表达。

作品情绪:清淡幽雅,空灵疏朗,留给欣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水墨教学也应遵循儿童美术教学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情感表达,本文所提及的各个教学课例中都尽量引导学生从切身感受上积极体验,然后分解对应各种水墨技法与墨色运用的学习,给学生的自由创作提供强大的情感与技巧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化斌 《黑白平面构成》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年3月版

[2]鲁 虹 《现代水墨二十年》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年1月1版

上一篇:基础护理学带答案题库下一篇:鼓起勇气去撞击成功的大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