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共8篇)
1.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篇一
工程造价是一门新兴的专业,是为了给社会提供具有工程造价相关的管理、法律等基本知识,经过工程造价基本训练拥有一定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素质与能力共同培养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由于工程造价的自身的特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面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满足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工程造价专业是土建类专业为了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分离出来的集合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等的一门全面发展的学科,属于学科交叉型的专业。根据工程造价职业技能的要求,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应该是集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工程法律和工程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但是现在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在目前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也不够准确,而且在课程设计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学方式一直保持原状,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开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缺乏一定的创新管理机制;专业课程的培养方向比较单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限制;在毕业设计时,学生的任务比较重,设计时间比较短;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践课程等等,也就是说现在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需要改革。
2基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工程造价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定位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是具备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经济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工程造价人才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在工程造价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2.1根据市场需求了解工程造价专业的就业情况
工程造价人才有很好的就业前景,社会上的很多企业都需要工程造价方面的人才。比如,在建设单位中,工程造价人员的工作任务是工程预算、工程招标、工程造价管理、投资估算等;在施工单位中,工程造价人员主要的工作是工程投标报价、资料管理、工程图的绘制、成本控制、财务管理、材料采购等;在设计单位中,工程造价人员的工作任务是设计概算、工程审计等。工程造价的就业领域很多,但是工作在施工单位的比较多,现在工程造价专业的就业方向中施工单位占很大的比重。
2.2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
工程造价人才的培养方向要适应企业的需求,而现在的企业对工程造价人才的要求比较高,不仅仅要求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计算机和外语方面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同时关于工程法律方面也有涉及,这就需要工程造价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对计算机技术、外语能力和工程法律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起来。企业要求工程造价人才要具备很强的知识和能力,比如说:要熟悉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等的基本理论知识;要熟练掌握工程项目和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外语能力,能操作基本的工程造价方面的软件,有基本的听说和阅读能力;具备基本的工程招标和投标、工程项目咨询的实践能力等等。
2.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篇二
目前, 国内高等学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过程中因为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指导思想、专业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建设与整合等方面问题, 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难度较大, 知识的融合度不够, 未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也不能发挥“1+1 > 2”的效应, 架构新型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迫在眉睫。
1. 材料精选式教学
工程技术类课程基本涵盖土木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 用浅显易懂、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展现技术类课程内容, 以便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技术课程精华和有效内容, 为后续知识的融会打下坚实基础。力图减少课程内容交叉和重叠, 定期召开课程负责人协调会, 实现“四个平台”体系的筛选、取精。
2. 物理搅拌式教学
“物理搅拌式”教学, 将各个平台的主干课程集中起来, 达到主干课程知识面上的“物理搅拌”。
3. 化学融合式教学
“化学融合式”教学, 将相关课程知识有机组合起来, 改变“一盘散沙”式的无序状态, 四个平台知识出现“摩天大楼”式的化学反应, 实现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越。
4. 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务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使学生受到工程师基本训练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实践性教学包括实习和课程设计两个部分。其中实习包括课程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认知实习是任课教师结合课程主要内容进行以工程建设项目现场参观、现场讲解、辅之以教学录像;实习成绩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评定生产实习是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组织实习;工程造价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生产实习是为了更好的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以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也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后续主干课程的相关内容而开设的一门课, 学生的实习成绩由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成绩以及实习单位鉴定成绩组成。毕业实习是学生根据自己对以后就业方向的安排选择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 通过毕业实习,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感性认识, 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 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 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由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成绩, 实习单位鉴定成绩以及答辩成绩组成。工程造价专业的所有核心专业课程和重要的土木工程类技术课程均设置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根据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课题每年跟换)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交的课程设计作业和平时表现评定成绩, 所有课程设计均为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 单独计列成绩。
二、专业建设思路 : 集思广益, 设计新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确保充分的调研和研讨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 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 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 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 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确保充分开展企业调研活动, 由企业人员和专业相关的教师参加, 以企业人员为主, 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 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 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 岗位核心能力, 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 课程设置体现适应性原则
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福建自贸园区政策的出台对福建的影响, 广泛的开展行业、企业调研,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设置合理的相关课程,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注本专业对应得产业或行业发展态势, 努力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3. 充分利用台湾教师资源
为了提升两岸教育和推进文化的交流, 我们学校工程造价专业引入了数名台湾高级教师, 由于台湾发展相对大陆来说较快, 台湾的今天很有可能就是我们大陆的明天,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台湾教师, 可以引进台湾高校开设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先进课程资源, 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4.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系统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造价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单纯的理论教学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为了加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体系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通过认知实习, 生产实习, 毕业实习和课程设计, 让他们学会看图, 学会算量学会计价, 学会与与人交流, 参与到企业生产的实际过程, 掌握计价计量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将来从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结语
我们学校工程造价专业是新增专业, 和其他同类的老资格院校相比, 还有较多不足和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 但我们会在实践中探索, 打造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工程造价专业, 为今后国内外的建筑市场培育出一批高素质、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工程造价类课程知识庞杂, 实践性强, 如果按常规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因此本文针对如何架构新型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希望借此来推动整个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创新;目前,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对此也提出几种观点, 希望能达到既提高教学质量又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目标。
关键词:工程造价,新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米胜国, 吴振强.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18) .
[2]曾淑君.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山西建筑, 2014 (40) .
[3]余潘憬, 张敏莉.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高等建筑教育, 2013 (22) .
[4]李茂英, 曾庆军.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广东交通学院院报, 2012 (11) .
3.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篇三
摘要:本文以学校教学创新和企业实践创新的内外联动机制为驱动,探索以电子信息专业学生为主体的校企互动式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文中针对培养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展开研究,分析如何提高学生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电子信息工程以及其他工程类学科的人才培育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校企互动;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040-02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和就业压力增大,企业对毕业生的人才选择越来越严格,尤其对实践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然而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办学条件的影响,长期以来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在教学实际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1-3]这种“包办式、封闭式”工科教育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需求不太相适应[4-5],已成为当前电子信息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常州大学面向经济发展要求和信息产业战略调整,在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开展工程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本文以学校教学创新和企业实践创新的内外联动机制为驱动,探索以电子信息专业学生为主体,“校企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的互动式人才培养新模式,重点分析如何提高学生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我国工程教育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1.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需求脱离
国内许多高校在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合作和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环节上存在诸多问题。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是由高校教师独立编制,缺乏企业的参与;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侧重“工程科学”而非“工程应用”知识结构,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学生难以真正参与工业实践,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企业找不到所需的人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程教育脱离产业实际需求。因此,电子信息专业的工程教育也必须跟上产业的发展,为产业服务。
2.教师缺乏产业背景和工程经验
教师的工程实践素质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然而大多工科教师缺乏工程经验。特别是地方普通院校,青年教师比重过大,大多数年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同时,学校很少能提供教师在工厂、企业进行实践的机会。由于缺乏工程能力,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枯燥地讲授理论而鲜有实例,在实践环节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其结果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3.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高校扩招以后,很多高校教学资源紧张,实验教学条件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实验教学内容仍然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导,多年来一直提倡的自主性、设计性实验难以落实;实验室里的设备还是多年前的设备,批量实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做实验流于形式,实验条件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际的东西。在校外生产实习的时间大幅度压缩,学生在实习中参观多而参与少;高校虽然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但主要面对学业优秀或者对科技具有浓厚兴趣的少数学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践动手机会。
电子信息专业是一个密切联系企业实际的专业,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工程训练,必然会造成学生能力的缺失。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增加了企业用人时的选择难度和培训成本,无形中浪费了资源[6]。
二、“校企互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必须面向企业,企业必须依靠工程教育,两方面应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步探索和建立“校企互动”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凝练符合企业需求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教育模式具有实践不足、专业知识针对性不强等弱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模式需要与社会需求导向相结合。进行校企共同酝酿,逐步凝练符合企业需求、涵盖“责任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知识、系统观念、协作品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2.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推进机制
“订单式”通过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企业的要求,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即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促进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技能培训与岗位要求真正相结合,使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经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全面培养过程。
3.完善电子信息专业卓越工程师数据库
将企业应用课题和各类学科竞赛有机结合,不断吸引优秀学生和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的毕业生进入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数据库,根据成员自我发展实时更新原始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修正培养模型的属性和参数,为培育卓越工程人才提供决策信息。在数据库的实际应用中嵌入调研反馈机制、完善工程教育体系,为培养目标的制定和数据库的更新提供依据。
4.形成培育工程人才的内外力凝聚机制
以“卓越工程师数据库”为依托,整合校企教学资源,打破“教师—工程师”、“教材—图书”、“实验室—车间”以及“研究室—开发室”之间的樊篱,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无缝对接。通过校企互动模式的推广,实现工程人才的协同培养,通过评价指标来凝聚校企内外合力,达到提高学科工程教育水平、企業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三、电子信息专业“校企互动”模式的开展
电子信息专业的“校企互动”,不仅要求学校和企业在资源上互补共享,更要有一定的制度约束,以保证学校与企业的高度融合。
1.构建电子信息专业校企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注重实践、适应企业”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以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为基础,研究“强实践、重融合、互促进”的联合式培养体系,探索遵循“校企互动”模式的方案修订、师资提高和效果反馈机制。
2.形成立体式、组合式的专业课程架构
探索在专业课程中设立“校企融合”类专业选修课和实训课,积极开辟“企业课堂”,形成IT企业定制、工程应用、合作交流、学科前沿、竞赛创新、技术认证和综合设计等模块的良性互动,并将“校企互动”模式常态化。
3.实施互动式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改革
贯彻启发创新思维的原则,探索“学校课堂—企业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的工程教育思路,研究如技术应用专题讨论、企业工程案例分析、实践基地专题训练等校企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4.加强工程人才培养的企业实践环节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作为工程教育提升的切入点,打破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之间的藩篱,从实践方案设计、企业师资建设、培养质量的校企协同评价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四、电子信息专业“校企互动”模式的特色
工程人才培养应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教学实践表明,让企业参与到高校的工程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资源,使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真正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1.提高专业教育和工程思维的吻合度
在重视学科基础知识讲授的同时,不断把工程实例充实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成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同时在专业教学中树立工程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认知方式和观念,有效融入工程思维;紧跟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和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以卓越工程师素质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采取“集中-分散”结合的互动模式
将相当比例的学生集中到某一合作企业进行实习,企业必须是大型企业,有能力和条件接收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小规模学生分散到高新技术企业实习,校内教师负责定期联系、监督,以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通过互动沟通把握人才的规格要求及知识与能力结构,据此来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改革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
3.搭建动态化的工程人才资源库平台
以企业应用课题和各类学科竞赛为吸引,点面多层接纳优秀学生和成为企业技术骨干的毕业生加入工程人才资源库。以企业工程师成长的全过程为背景建立工程人才培养模型,以创新精神、工程意识、实践能力为方向,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修正模型的属性和参数,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
4.形成人才培育机制的校企无缝对接
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融合校企资源,形成校企之间“双推磨”式的培养机制,使学生提前适应氛围,在跨入学校大门的同时也跨入了企业大门。启动校企合作教育科研项目,创建校企合作论坛,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工程人才培养服务,以“产”促学,以“研”强学,产学研相结合实现专业课程与企业的契合。
五、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校企互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响应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活动的具体措施,也是电子信息专业建设创新型专业、培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工程人才的必然选择。文中“校企互动”机制的逻辑结构及主要思想,为电子信息工程以及其它工程类学科的人才培育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电子信息专业的工程教育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企业配合关系的综合性研究课题,要充分发挥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功能,就必须建立和坚持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随着教学综合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专业“校企互动”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潘海军,李春树,熊文元.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3):139-142.
[2]焦竹青,何宝祥,朱正伟.《电力电子技术》差别化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6):80-82,190.
[3]李旭,沈岚,姚春龙,等.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33(AI):109-111.
[4]李文军,李东升,郑永军,等.校企联合培养工科学生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62-65.
[5]李海霞,李文方,陈嘉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討[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4(14):293-294.
[6]黄小丽,吴中华.电子专业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模式差异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38-39.
4.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篇四
摘要: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创新型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集成电路工程相关人员需求的日益增加,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集成电路相关专业。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从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论述了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集成电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集成电路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2004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为211亿块,销售额为545.3亿元。2011年一季度,我国集成电路总产量达到191亿块,销售额达348.4亿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四业(设计业、制造业、封装业和测试业)并举协同发展、四个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京津地区)和多个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随着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突飞猛进地发展、繁荣,对集成电路相关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是现在教学模式下培养的高校毕业生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难以满足社会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分析了集成电路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集成电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探索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技能和优秀的创新人格。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指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大学生应具有厚实的数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方面的知识,具有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知识和逻辑思维方法。扎实的基础理论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源泉、先导和后盾,也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依托。创新理念包括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创新意识和敢于
质疑、勇于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和创新精神激励下,理科大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因此,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和动力。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它具有区别于一般性思维的五个基本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灵活的灵感。创新思维贯穿创新活动的始终,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题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人格是接受长期的创新教育和自我训练后所形成的稳定而持久的创新个性特征,包括好奇心、坚毅、独立性强、自信、有恒心、严谨等,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二、科学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
(一)确定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教学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同时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向研究型人才发展,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集成电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国际竞争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人才。通过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既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科学素质,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丰富的集成电路开发、设计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通过几年的学习,使得集成电路专业学生毕业后掌握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和高尚的职业素养。
2.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对全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动态有敏锐的观察力。
3.具有工程推理与判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实际的项目。
4.具有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
5.能够掌握集成电路的基本设计原理,熟悉制造工艺,能从事或参与集成领域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测试、应用、销售和管理工作。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工程实践四大模块组成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和“量子力学”是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公式推导较多,并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然而,一般来说,学生都比较厌烦复杂的理论分析和繁琐的公式推导,特别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再加上较强的数学基础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此外,部分高校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课时量较少,学生不能全面、深入地学习,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讲授“固体物理”和“量子力学”等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基础课时,应该尽量避免冗长的公式及繁琐的推导,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适当减少理论教学中复杂的公式推导,而着重半导体器件工作原理和特性的物理意义的学习,既可使学生容易接受又有利于后续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在加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专业课方面应该多设置一些工程上用的多的课程,如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VHDL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HDL、EDA技术及应用。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集成电路工程的教师应该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育方法上力求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学习。将案例教学引入到课堂中,采用“探究式”的授课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分组进行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创造实验环境去验证方法的可行性。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或企业工程管理人才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进行辅导与授课,并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去学习与实践锻炼。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为教师提供去国外或者企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让教师亲自参与到项目实训中,通过与企业项目工程师学习与合作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聘请集成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的项目经理、工程管理人员、工程设计人员,与本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一支“多样性、复合型、高精端、产学研”的师资队伍,一起承担集成电路专业的人才培养任务。
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量。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和优化由课程设计、课程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构成的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该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具备分级教学和多层次教学的特点,对集成电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其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
力。在这两个环节中,选题是关键,也是难点。选题既要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又要让学生感兴趣,从而不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我们应该加大EDA设计能力的培养。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EDA)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必备基础手段。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EDA工具,对将来工作和继续深造学习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同过举办各种电子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电子设计竞赛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竞赛来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围绕指定的竞赛题目,或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选择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将所选题目进行产品化。通过构思,分析客户的需求,预估产品的功能,设计技术方案,制定技术程序,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细化每个成员的任务。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产品的规划、原理设计、技术方案等。以构思和设计为基础,将最终的设计方案转变成实际产品,并对产品进行测试的过程即为产品的实施过程。对产品的运作主要包括对产品的前期程序调试,对系统功能进行改进。通过电子设计竞赛,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
(三)强化实践环节
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而创新能力的获得与提高,要通过后天的勤奋、刻苦和严格训练才能达到目的。创新能力一般是动手能力的发展、升华和综合体现,所以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注重以知识的综合应用为目的,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我们把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基础性实验教学环节和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两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集成电路工艺实验、集成电路测试实验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实验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是指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激发求知、创新的欲望。为此,我们探索了一条“走出去,请进来,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学校科研基地为补充”的实习模式。生产实习是学生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窗口,我们采取“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严格实习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教学模式,以3-5人为一组,深入实习单位基层岗位,自主完成实习任务,指导教师则通过完善实习过程监控体系,保证实习质量。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性实践环节,我们通过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和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学生的创新技能。
通过开展大型科技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增强专业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科技的熏陶下不断充实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其它人文知识。我们每学期主办6场以上的专家教授讲座、举办科技活动周、开展学术研讨、科技作品设计竞赛等活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参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形成了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学术风气。
建立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基地。建立科技创新基地的目的是激励广大学生刻苦钻研,提高素质,勇于创新,多出成果,培养出一大批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锐意创新的新世纪优秀理科人才。我们可以成立“集成电路设计科研小组”,“集成电路工艺科研小组”,这些均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主创新。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各科研小组成员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报名,这样可保证学生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同合作精神,极大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活跃第二课堂及校园学术气氛,各科研小组均在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还专门为选题较新、技术可行的项目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保证科研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
增加就业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据相关部门统计,少数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会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相关工作,多数选择改行或继续学习深造。这是因为基本知识储备不够,实际工作能力差。然而,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以及集成电路测试等与集成电路相关的工作岗位对集成电路设计知识的要求较低。从事上述几个工作岗位若干年将有助于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工作。因此,就个人的长远发展而言,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以及集成电路测试等工作岗位对于一般毕业生而言更具有竞争力。因而,教师在讲授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应有重点地讲授基本的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流程、芯片测试等相关内容。再者,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最新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市场需求,了解集成电路及相关人才市场需求,了解集成电路专业就业前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集成电路(IC)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与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支撑,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拥有强大的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是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创新型人才是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关键。因而,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必须提高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根据分析目前集成电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几项改革措施,但远没有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本
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方面。但是,可以预测,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相关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定会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建立完善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岳亚杰,杨慧晶,张宏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
评估),2013,(3).[2]何德文,柴立元,彭 兵,王云燕.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学
5.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篇五
依托桂林市“国家新型工业化( 电子信息) 产业示范基地”,借助“桂林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的资源优势,立足电子信息、仪器仪表、汽车工业等区域经济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成立广西首个物联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思科-桂航物联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探索基于校企深度互嵌的校企合作机制内涵建设。
以协同育人基地为依托,结合物联网专业优势,与思科公司共同开发物联网应用能力标准,并联合制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立基于校企深度互嵌的物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产业应用对接,促进产业应用人才培养规范化; 建立由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校友代表等组成的物联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思科-桂航物联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为抓手,建立“系-专业”二级校企合作架构,以桂林市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确人才服务对象,明晰人才培养规格,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拓展校企合作领域,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3.2 构建“应用型岗位”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并重,本着“立足产业发展、校企深度融通、工学密切结合”原则,依据物联网岗位工作环境,通过社会调研,聘请企业专家共同研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应用能力需求,提炼出典型的工程应用工作任务,构建“应用型岗位”的系统化课程体系,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互相渗透、密切结合,通过项目导向、生产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学习过程置身于“工作应用过程”中,完成应用训练。其核心课程体系如下。
( 1) 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为: 电路分析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RFID 原理及应用、物联网与智慧思维、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数据结构、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与设计、物联网定位技术、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
( 2) 桂林市作为国际旅游胜地, 年就入选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目前以打造“旅游”和“智慧城市”为契机,在物联网人才培养中,专业核心选修课程设置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两个方向,分别为: 旅游方向和智慧城市方向.该课程体系教学重点明确,注重物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衔接。通过本核心课程体系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物联网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同时具备较强的物联网技术的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并且还能够为部分技术革新提供智力支持。
3.3 实施“以赛促学、以证促改”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
以应用为导向,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物联网专业多种相关竞赛,同时开展职业认证,工学结合,全面促进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在进行物联网应用竞赛培训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具有针对性、逼真性的专业知识理论教学、设计操作训练、实际能力演练考核等举措,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职业院校应用大赛等竞赛,引入国际数码及嵌入式技术认证机构( IDETCO) 的国际物联网资格认证和全国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认证( IOTT) 等项目,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将国际物联网认证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引入到培养学生过程中,并开展系统的专业认证和人才实训工作,全面提升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达到物联网中级职业资格。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有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下才会发现各种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建设课程网站,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实时直播教学视频、课件等,并且让学生和老师在网络上进行实时、快捷地课堂交互,学生的问题能及时和老师沟通,并得以解决,从而顺利完成实验内容。
3.4 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依托“1-2-3-6”模式,通过培养、引进、聘请等途径,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所谓“1-2-3-6”模式是指: 培养1 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参加物联网高端技术培训,学习物联网项目开发新技术,积极参与企业物联网相关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引进2名企业“双师型”教师,依据其物联网应用项目实施管理经验,参与课程标准制订、教材编写、实训指导等建设工作; 培养3 名“双师型”教师,通过物联网专业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多种形式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到企业挂职,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增强把握专业发展方向能力,提高实践教学和项目开发能力; 聘请6 名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专业顾问,充分利用思科公司等知名企业的行业技术优势,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制订课程建设标准等,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并且在制度上要求兼职教师和专业顾问每年在校工作时间不低于3 个月,充分保证其工作时间。
3.5 完善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 1) 实施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开展物联网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校确立校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并建立教学工作考核评估制度和教师教学工作年度考核制度,将评估结果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内容,并与评奖评优、职称晋升挂钩,强化教师教学质量意识。
( 2) 建立管理质量标准。依据物联网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完整规范、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质量标准。通过开展常规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依据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学建设、运行、保障、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问题,保证各环节顺利运行,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 3)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常规教学检查、领导听课,学生网上评教、期中期末学生座谈会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6 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6.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篇六
关键词:信息工程,培养模式,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1]。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突出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依据社会的需求及创新型人才的特性,为大学生所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作方式[2]。
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无处不在,其应用遍及移动通信、广播电视、遥测遥感、互联网等众多领域,社会对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高校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以及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信息产业以及其它国民经济部门从事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以及制造等方面工作的信息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面向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迫在眉睫。
1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化,特色化。要培养21世纪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必须将知识型教育观念改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统一。创新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主要载体和落脚点。
根据国家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标和专业介绍》,结合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制定出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出优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在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与实践教学环节构筑起的“六大平台课程”体系。其中“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是向学生传授与未来工作有关的、自然和社会领域的、带有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按学科门类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与公共基础课一起为学生构筑学习专业知识而必须掌握的、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主干平台课程”是加深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专业选修平台课程”是体现专业内涵和特色的课程,进一步扩充和强化学生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前沿课程,培养学生在掌握传统理论课程基础上,紧跟市场脉搏,及时捕捉技术动态;“公共选修平台课程”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创造能力的环节,主要有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以上课程平台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折射出了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另外,每门课程均成立了课程小组,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材、试题库、建设规划等课程建设材料的整理,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得以规范。
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辅导、实验、案例研究和自主学习等,给学生最大的发挥能力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并穿插大量图片和动画来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在课外,教师可通过学校的数字化课程建设平台,上传课程教学资料到相应教学网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在教学网站中独立设置的作业区,讨论区和答疑区,既方便了师生之间的广泛接触,又推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这种基于Web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浏览自己想要的知识,与其它人进行交流,使学习成为一种主动行为[3]。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情景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使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想象力丰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
3 实践能力与科学研究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内理论知识的传授,更离不开课外严格的科研、实践能力训练[2]。信息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以课程设计和综合实习实训为中心,以创新团队和参与科研为突破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1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基础环节。信息工程专业大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了实验内容,其中专业必修课程中实验学时高达296学时。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创新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可对学生进行实验思路、实验技术、实验设计、数据处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全面训练[4]。结合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除了验证性实验外,我们还鼓励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目前已有80%以上的实验课程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
为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展开,自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共建立了信号与系统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等10个专业实验室和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验室。并将部分实验室每周定期开放,派专业教师进行课外实验指导,以进一步保障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开展。
3.2 课程设计与综合实习实训
课程设计是围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所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工类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教学环节之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通信原理等课程的综合设计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硬件实现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习实训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设计)。社会调查是指应用科学方法,对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和相关联系,从而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活动。生产实习安排在学生学完所有基础课及技术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后进行,通过在网络和通信公司或企业实习基地的生产实践,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消化所学知识,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建立网络、信息系统的集成概念,并为后继课程教学及毕业环节打下基础。目前信息工程专业已建立了校电信机房和星网锐捷网络等校内实习基地,以及洛阳巨龙集团和深圳市深爱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有效保证了本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顺利开展。毕业实习(设计)是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的教学环节,是拓宽教学内容、知识深化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目前,我们在广州、深圳、无锡、上海等地与当地企业和IT公司建立了十多个毕业实习实训基地,另外,学生也可自己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场所。
通过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设计),可拓宽学生视野,积累工作经验,补充企业生产管理知识,加深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及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独立、顺利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奠定基础。
3.3 创新团队和参与科研
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将IT职业认证纳入信息工程专业学分体系,承认学生获得的国家级专业资格证书,给以相应的创新学分。我们还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公布到学院网站上,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这种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过程,为学生的创新和开拓能力的施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另外,我们建立了通信仿真、电子设计、单片机、ACM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等多个创新团队。每个团队由2个老师带队,且每周安排指导老师集中授课和辅导4学时以上,课余时间学生还可以自由地在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实验室进行相关的学习和研究。创新团队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除了完成指导老师提供的创新项目外,学生还可利用实验条件进行自主研发,并利用创新平台申报省、校级创新实验项目和创新科学基金,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竞赛和ACM程序设计大赛等国内外各种IT行业的大学生竞赛,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实践证明,参加过创新团队的学生在就业时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并能很快适用工作岗位。
虽然科研与创新团队目前都只有部分同学参加,但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研究氛围。为了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我专业拟从大三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即由每个老师指导几个学生,引导学生在专业上的学习,这样既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 结束语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局限于某个教学环节,而应全面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5]。我校信息工程专业从合理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着手,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建学生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申报创新项目,参加各类IT行业的竞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实践环节,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君强.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7):214-217.
[2]彭绪娟,刘元芳,彭绪梅.国外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11):196-198.
[3]张红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优质本科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7):26-28.
[4]罗晖,张跃进.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23(12):147-148.
7.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篇七
关键词:工程造价 技能型 培养模式
0 引言
随着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意味着我国经济正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从各方面来看,入世对我国各行业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是必然的,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也不例外。我国以往的工程计价模式为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而国际通行的工程计价模式为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因而我国工程造价领域同国际上同行相比缺乏强劲的竞争力。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基本建设投资越来越大,建筑企业人才紧缺,力不从心,企业要求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就要独当一面。因而我国以往的高等学校关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阶段我们对工程造价人才的素质要求。
1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应是具备工程知识、经济和管理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指既懂预算又懂施工,既懂专业又懂管理,既懂造价又懂经济和相关法律法规,既能搞土建预算又能搞安装预算、装饰预算等。
2 工程造价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我们专科教育,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具体地说,就是该专业应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既有良好的工作素质又有较强的技术岗位技能,具备工程建设一线造价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实用型人才。专科工程造价专业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素质而言,学生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具备良好的人文、心理素质以及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掌握广博的专业基本知识。
2.1 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高专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程造价专业是介于技术与经济之间的边缘性学科,因此,开设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范围应比较广,不能局限于土建造价这一小范围内,而且要特别注重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另外,在进行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时,必须突出高专特色,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主要专业课的课程安排上,凡能设实训环节、有条件增加实训部分的课程,都要增加实训环节,而且形式要多样。如土建工程施工工艺课可设2~4周的生产实习作为其实训环节,建筑构造与识图开设认识实习,施工组织及各科预算(包括土建预算、安装预算等),以课程设计作为实训课程,计量与计价软件课程必须开设大量上机操作学时,实践教学应达到总教学活动周数的40%左右。通过对实训环节的增强,达到部分好学生一毕业就能顶岗作业,一般学生经过很短的见习期就能马上胜任工作的要求。
此外,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学生的“双证书”政策。因为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肯定优先选用有“职业资格证”的学生。所以,为了改善学生的就业环境,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我们在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必须考虑学生毕业时能否获得“双证”。如测量工中级证、钢筋工中级证、预算员证等。
2.2 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不仅是大大提高教师本身教学技能和学术素养的样板,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图形成立体的课程结构,集视听、课件、习题、参考文献于一体,代表了最先进最全面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品课程的建成,就像教学中有了大批先进武器,使大批的教师全面掌握使用这些先进武器,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我们已经完成了《力学与结构》、《土建工程施工工艺》两门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还将陆续完成《建筑构造与识图》、《定额原理与土建预算》、《工程计量与计价软件的应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工程造价管理》、《建设法规与合同管理》等精品课程的建设。
2.3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教学是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高专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最基本的依托和物质保障。我们通过与建筑施工等企业合作,已经建成了建筑工程、安装工程、电气照明工程施工工艺实训基地以及工程计量与计价实习实训基地,我们还计划拟建一个招投标模拟训练基地,以满足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应对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开展校企合作 专业建设上,由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制定、专业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教学内容与教材开发、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协调好专业稳定性与适应市场变化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的调整,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形成特色和品牌优势,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师资建设上,不但要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也要提升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强化教师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实时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针对企业员工相关理论知识欠缺的问题,教师给工人上课,或与工人一起研究探讨生产中的技术知识问题。企业技能人才到学校给学生或教师上课,传授生产现场经验,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同时,也使企业技能人才在学校获得系统培训的机会。学生培养上,加强专业技能教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实习、教学参观实习,在教学的末期阶段,与企业签定实习协议,安排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岗位上顶岗实习。在培养管理上,实行开放式的培养管理,主动向企业提供人员培训、技术服务、利用各种实验室等各种服务。
2.5 教师队伍的完善和优化 为满足能顺利实现培养目标,高专院校应有一支满足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即当前所说的“双师型”教师,工程造价专业也不例外。然而,近年来的大力扩招以及高专院校的自身条件,现阶段,高专院校的教师素质还不容乐观。但是,要办出有特色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工程造价专业,必须要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其一,让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学习。我们的年轻教师大多是由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就业,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相对匮乏,我们应在鼓励他们提高学历的同时,到生产岗位一线去学习和交流。其二,积极引进人才。由于高等院校的连年扩招,教师数量已明显不足,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引进。另外,在充分发挥校内有限教师资源的基础上,针对课程性质适度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师讲课,因为他们有实践经验,讲课更贴近实际。
3 结束语
高校专业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传统的工程计价方式,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使得工程造价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人才的培养定位等问题颇具研究价值,尤其对于高专教育,怎样突出其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胜利.应用型本科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6.1.
[2]陈晓聪,刘连芬,卢维明.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素质分析及培养方法探讨.山西建筑,2008.7.
8.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篇八
摘要:针对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例,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方向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6个方面作全面深入的比较。结果表明,武汉大学侧重某一方向的工程技能培养,南洋理工大学更强调科研、工程技能、职业能力、团队合作、职业伦理等综合素质培养。
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数量多于武汉大学,涉及范围也大于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大部分课程的学时数量多于南洋理工大学,课程学习主要为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南洋理工大学主要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且南洋理工大学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思辨能力和工程交流能力。对于土木工程的实践实习,南洋理工大学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阶段,尚缺乏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对于毕业设计,南洋理工大学在内容的广度和工作量上,均大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的要求。根据6个方面的比较,给出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建议,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04-0048-08
土木工程师的能力和素质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和密集商业圈的形成,中国土木工程建设日益与环境、市政、商业、社会、人文等相结合,
在城市管理、人文素养、经济发展等跨学科知识体系方面对土木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和国内去产能的需要,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等大量企业投资海外,土木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国际贸易和海外法律法规,亟需熟谙国际贸易规则的土木工程师[1-2]。现有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挑战,有必要借鉴国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
式的先进经验,改进中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法,以适应国内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土木工程师[3-4]。由于新加坡教育体系具有明显的英美特色,已有诸多学者对新加坡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5-8],但尚未全面深入,因此,有必要对英美教育体系和中国教育体系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剖析和比较,供中国高校土木工程培养方案修改时参考。
针对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例,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方向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6个方面进行全面比较,借鉴新加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法,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为中国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修改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9]: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以及运用外语交流的综合能力。
(2)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土木工程结构与选型、土木工程材料、结构构件设计、基础工程设计与地基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土木工程设计和研究的能力。
(3)掌握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建设法规、工程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具备从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以及国际工程管理的能力。
(4)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
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掌握土木工程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中解决问题需要的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10]。
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掌握技能为:
(1)针对土木工程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相关问题,设计并操作试验、分析数据、解释数据,推演得到合理的结论。
(2)针对土木工程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复杂问题,提出结构形式、设计构件及施工过程,并理解上述方式的局限性。
(3)针对土木工程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问题,通过相关的文献阅读、公式推导及科学研究,解决相应的问题。(4)考虑公共健康与安全、文化、社会和环境,解决土木工程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中的问题。
(5)有效进行交流。
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专业意识和视野:
(1)具备自学方法和职业提升意识,从而在土木工程领域进行终身学习或研究生学习,并能认识到其重要性。(2)理解土木工程对特定社会的影响并符合可持续建设发展要求。
(3)多学科团队合作,理解土木工程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中施工和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
(4)理解职业伦理的重要性,并在工程实践中坚持高标准的职业道德。
由武汉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可见,武汉大学主要培养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偏重于工程上的技能,同时略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南洋理工大学培养学生在人文层面上土木工程的试验、设计、施工等多方面技能,及团队合作、职业伦理等专业意识。建议武汉大学或其他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上,除工程技能和管理能力外,还应考虑学生的工程社会观和工程伦理观培养,以适应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土木工程建设与人文、社会、环境等日益融合的现状。
二、方向设置的比较
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方向设置情况、总体要求、学分要求及授予学位情况,见表1。
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地下建筑和国际工程管理4个方向,但通常情况下,每个学生仅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大土木工程、商学、社会与城市系统、国际贸易和经济学5个方向,在方向设置的广度上大于武汉大学。另一方面,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不管选择哪一个方向,均在涵盖桥梁工程、交通工程、近海工程、海岸工程、环境工程等课程的情况下,增加相应方向的课程学习。因此,对于知识體系而言,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为真正的大土木、宽口径,而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仍为某一狭窄的方向领域。
借鉴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方向设置情况,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设置方面,可实行多学院多专业共同办学的培养方式,授予多专业的学位,以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发展。采用课群组的培养模式时,学生除选择特定课群组外,在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方面,真正实现大土木、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三、课程设置的比较
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课程设置的比较,见表2—表5。
由表2可见,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数学类课程比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多1门计算方法,力学类课程比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多理论力学、弹性力学及有限元计算方法,计算机类课程,比南洋理工大学多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土木工程软件应用3门。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力学类课程,比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多水力学、结构分析III(相当于高等结构力学)。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的数学类、力学类、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程数量多于南洋理工大学,但对个别力学课程的要求,南洋理工大学高于武汉大学。建议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高等结构力学、高等土力学等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力学基础。另外,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使用者的低龄化,本科阶段可取消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
由表3可见,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涵盖桥梁工程、交通工程、近海工程、海岸工程、环境工程等,其数量多于武汉大学,涉及范围也大于武汉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名副其实的大土木、宽口径。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对土木工程整体宏观认识培养优于武汉大学。建议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多开设土木工程不同课群组或不同方向的选修课,规定学生选修一定学分的专业选修课,且应涵盖若干课群组或方向。
由表4可见,对于特定方向,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更细致,针对性更强,在某一特定类别的结构设计(或施工、管理)技能上,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工程设计(或者施工、管理)能力优于南洋理工大学毕业生。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更广阔、更深刻的商业意识、管理理念和国际化视野,在商学方向、国际贸易方向上优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可通过多学院联合开设城市、贸易、经济学等方面课程,使学生掌握城市化和国际化中需要的商业和管理学等知识。
由表5可见,武汉大学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仅仅让学生有一定的人文社科基础,有待进一步增设人文课程并将人文素养融合到本专业。南洋理工大学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更偏重于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发展,将人文社科类课程与本专业紧密结合,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人文、社会等思维层面上从事工程实践工作。建议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增设多学科合作、职业道德、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社会观和工程伦理观,以适应土木工程建设与环境、市政、商业、社会、人文等日益结合的现状。
四、教学模式的比较
由于混凝土和钢结构课程为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所有方向的必修课程,文章以混凝土和钢结构课程为例,比较其教学模式,见表6—表7。
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课程内容包括极限状态设计、框架结构简化、弯矩重分配、受弯构件分析与设计、抗剪、粘结与锚固、正常使用状态、单向与双向板、受压构件、基础、现行建筑规范和标准。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设计梁、板、柱和基础,并熟练运用现行的规范,同时理解上述方法的局限性。武汉大学的混凝土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与南洋理工大学对混凝土的课程要求基本相当,但没有要求“理解上述方法的局限性”,可見,思辨能力是南洋理工大学混凝土课程的要求之一。
由表6可见,武汉大学的混凝土课程包括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混凝土及砌体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一)、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二)等4门课,总计7学分/148学时,远多于南洋理工大学的7学分/78学时。在混凝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武汉大学包括教师讲授的106学时和学生实践的42学时,学时比为2.5∶1,但学生课程设计为自行设计,缺乏教师直接引导下的讨论,课程设计的过程难以跟踪。南洋理工大学包括教师讲授的52学时和学生分组讨论26学时,学时比为2∶1。
武汉大学的混凝土课程讲授大部分在课堂上,学时数量几乎为南洋理工大学的2倍,仍然为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课程的课时数量较少,但学生在课外为准备分组讨论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分组讨论占据近1/3的学时。另一方面,武汉大学的混凝土课程,包括42学时的实践内容(40学时上机、2学时实验)。虽然南洋理工大学在课堂上没有专门的实践学时,但是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必须在课堂之外收集资料,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进行分组讨论。可见,南洋理工大学混凝土课程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思辨能力和工程交流能力。
通过比较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钢结构课程要求(表7)同样可以得到上述的结论。在南洋理工大学的大部分课程中,教师讲授的学时数和学生分组讨论学时数之比均为2∶1。总体而言,武汉大学大部分课程的学时数量远多于南洋理工大学,课程学习主要为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南洋理工大学主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且南洋理工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思辨能力和工程交流能力。
通过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混凝土和钢结构课程比较,建议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具体课程教学模式上,适当减少教师的授课学时,增设讨论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体合作和工程交流能力。
五、实践实习的比较
由于专业认识实习和大四实践实习更体现土木工程的实践特征,文章以专业认识实习和大四实践实习为对象比较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实习,见表8。endprint
由表8可见,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与南洋理工大学的工地参观类似,主要让学生结合已学课程,在直观认识的层面上,理论联系工程实际加深理解。南洋理工大学的大四年度项目为研究类项目,主要涉及土木工程中的多学科问题,通常为计算分析、设计、试验、现场测试等,通过大四年度项目,学生基于已学习的知识,具备使用现代设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查阅文献、撰写研究报告并做口头报告的能力,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阶段,尚缺乏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南洋理工大学,由于本科阶段具备了基本科学研究能力,本科生毕业以后,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学制4年)。借鉴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实习情况,建议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实习方面,在大三下或大四上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同时也为遴选、推荐免试研究生提供考核依据。
六、毕业设计的比较
毕业设计是对大学4年学习的一个检验,涉及诸多的课程,因此,毕业设计在本科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比较见表9。
由表9可知,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由学院(系)或毕业论文课程组确定选题,工作量的要求与指导教师和学生密切相关。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5个方向中,每一个学生均应完成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包括工程简介、环境影响评估、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基础设计、施工管理等6部分,总体上,其内容的广度和工作量均大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的要求。借鑒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情况,建议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方面,尽可能包含评估、设计、施工等全过程的内容,使学生拥有系统的工程观,为日后从事工程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七、结语
针对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以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例,在培养目标、方向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6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比较,为改进中国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和建议。
(1) 在培养目标上,武汉大学侧重于某一个方向的工程技能,同时略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南洋理工大学更强调科研、工程技能、职业提升、团队合作、职业伦理等综合素质。
(2)在方向设置上,虽然武汉大学土木工程本科设置了4个方向,南洋理工大学设置了5个方向,但对于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而言,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为真正的大土木、宽口径,而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仍为某一狭窄的方向领域。
(3) 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数量多于南洋理工大学,但在个别力学课程的深度上,南洋理工大学要优于武汉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的专业核心课程数量多于武汉大学,涉及范围也大于武汉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对土木工程整体宏观的认识上,要优于武汉大学。
(4) 在某一特定类别的结构设计(或施工、管理)技能上,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的工程能力优于南洋理工大学,但是,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的毕业生在商业意识、管理理念、国际化视野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均优于武汉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将人文素养融合到本专业,更偏重于学生毕业以后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
(5) 武汉大学大部分课程学时数多于南洋理工大学,课程学习主要为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南洋理工大学主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思辨能力和工程交流能力。
(6) 对于土木工程的实践实习,南洋理工大学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阶段,尚缺乏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对于毕业设计的要求,南洋理工大学在内容的广度和工作量上,均高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根据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以上6个方面的比较,提出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进的建议,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俊平,禹奇才,童华炜. 教师素质提升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12):21-23.
[2] 张俊平,禹奇才,童华炜. 突出大工程观彰显应用特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5):31-33.
[3] 吴国雄, 梅迎军,唐伯明. 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2):114-116.
[4] 王勃,杨艳敏,郭靳时. 国外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4(S):65-66.
[5] 宋宏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本科培养的特色分析与思考[J]. 理工高教研究,,24(4):43-45.
[6] 孔文. 新加坡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及启迪[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7] 陈曦. 新加坡土木工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11-15.
[8] 吴瑾,程吉昕. 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及其特点[J]. 高等建筑教育,,13(4):87-89.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分析07-18
预算定额计价模式在电力工程造价的应用论文10-01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0-20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07-03
工程造价预算专业07-07
工程造价专业技术总结07-16
工程造价专业求职简历08-16
工程造价专业面试简历09-2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分析论文11-11
工程造价的控制分析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