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专题复习

2024-10-19

电化学专题复习(精选9篇)

1.电化学专题复习 篇一

高考是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能力品质、旨在选拔人才的考试。高考总复习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做到普通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外,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也就是要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以适应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本文就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中学案导学模式的运用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传统的高三复习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讲评、罗列、总结知识, 学生听、练、记知识的复习模式。这种模式 (讲—练—讲) 没有了学生对“方法”的思考和学生思维被揭示的过程, 即检索、选择、判断的过程, 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二、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1. 专题的划分

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 如按课本顺序复习, 学生做题往往是“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因此, 教师在研究教材整体结构的基础上, 从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重新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 并把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具体的导学方案, 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中心。导学方案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 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导学方案要既能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巩固知识, 又能促使学生再发现新问题中的某些信息。在复习中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1) 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2) 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2. 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 而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 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 课时化原则。分课时处理复习内容, 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 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这样便于控制本课时内容的知识量, 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 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 (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 、质疑、释疑、激思, 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 参与化原则。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学案, 增加人人参与的机会, 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 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 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

(4) 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 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 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 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5) 层次化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 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 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学案内容

每个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高考复习要求; (2) 基础知识回顾; (3) 知识要点; (4) 样板题; (5) 知识能力训练; (6) 跟踪训练。学案中六点要有机结合, 各有侧重, 具体如下:

(1) 高考复习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 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为动词。

(2) 基础知识回顾。一是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 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 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 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 培养能力。

(3) 知识要点。提炼归纳考点知识网络, 提示本专题知识点, 重点难点的内在联系, 帮助考生理清知识脉络,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 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4) 样板题。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 (精选近两年全国、上海、广东高考题, 及省市模拟题) , 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使学生学会审题, 形成解题思路, 总结规律和技巧, 培养解题的规范性, 重在培养方法。

(5) 知识能力训练。编写知能训练题时, 为保证教学质量,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以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 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既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 又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 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 题目编排由易到难; (3) 控制习题数量, 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 (4) 避免教师占用过多讲解时间, 在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

2.高中化学专题复习模式探讨 篇二

关键字:化学;自主学习;高考;专题复习

学生进入高三阶段后的主要任务是复习。复习可分为基础复习、综合复习和专题复习三种方式。三种方式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化学专题复习的成效对于高考这种选拔性的考试来说至关重要,化学专题复习模式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一、强化基础

专题复习的过程仍然是强化基础知识的过程,应注意把各种化学知识进行完整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网络,解决学生知识的凌乱、残缺、模糊问题,而把握这些知识的深度、广度的依据和支撑点是课本。高考是用知识考能力。教师讲评不能平均用力,要选择出现问题较多的试题,讲快速准确的审题方法和审题思路,从培养能力上着手,如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知识点归类

专题复习过程中,高考试题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历年来对知识点、题型及能力的要求非常接近。这些知识点包括:

1.阿伏伽德罗常数和阿伏伽德罗定律。2.溶解度、溶液组成的方法及其计算。3.反应热和热化学反应方程式。4.氧化还原反应。5.原子结构基础知识。6.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7.化学键和晶体结构基础知识。8.化学平衡的含义和勒沙特列原理的运用。9.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的计算。10.电离平衡和电离度。11.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值。12.盐类的水解。1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4.溶液中的离子共存问题。15.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问题。16.电化学基本原理。17.元素化合物知识。18.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及其与分子组成间的关系。19.有机反应原理,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和有机合成。20.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21.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药品的存放。22.物质的制备、鉴别和提纯。23.综合实验。24.有关化学式和混合物组成的计算。25.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以上25点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应分别以专题复习的形式逐一复习和练习,并进行系统的研究。

三、趣味性学习

趣味性学习也可以用于中学化学专题复习过程中。在此,以载人宇宙飞船中的能源问题为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面和相关科技新闻报道,明白“神舟九号”的能源是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无污染和高效能的新型能源,该电池是氢气做负极活性物质,氧气做负极活性物质,用KOH做电解质的代表性的燃料电池。

负极: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4e=4OH-

总反应:2H2+O2=2H2O

产物水经过处理成为宇航员的饮用水。学生可讨论交流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可同时围绕H2和O2的获取方法,展开元素化合物知识、气体制备原理和装置等旧知识的反思。

四、查缺补漏

在专题复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查缺补漏。查漏的办法之一是使用练习题,即用做练习的方式来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下面的元素推断题:

W、X、Y和Z都是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已知:①W的阳离子和Y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且能形成组成为WY的化合物;②Y和Z属同族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常见化合物;③X和Z属同一周期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④W和X能形成组成为WX2的化合物;⑤X和Y不在同一周期,它们能形成组成为XY2的化合物。

请回答:

(1)W元素是钙;Z元素是氧。

(2)化合物WY和WX2化学式分别是CaS和CaC2。

(3)Y和Z形成的两种常见化合物的分子式是SO2和SO3。

(4)写出X和Z形成的一种气态化合物跟WZ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CaCO3。

在解答中,同学们最常出现的错误是,将W元素误推为镁,将Z元素误推为硫,由此造成全题的推断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周期表中隐含的各种关系理解不到位,应用不熟练,对于“W的阳离子和Y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隐含义“W在Z的下一周期”没有理解,同时没有抓住和用好“X和Z属同一周期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的信息。显然,出现这种错误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将题中各信息结合起来,也没有进行这种检验,使初期推断的失误延伸到了最后,形成了错误解答。

还有一种错误,在第一问正确推断出钙和氧元素后,在二、三、四问中出现其他错误,如将CaS答为CaO,将SO2、SO3答为CO、CO2,第四问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O+CaO=CO2+Ca,3NO2+CaO=Ca(NO3)2+NO,这些错误的出现,既有对题目信息理解不透,错误应用,也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做题不够仔细造成元素对应出现错误的原因。

查找漏洞的另一个办法是使用错题记录本,这种方法查找漏洞往往效率很高,因为错题本上的题目是自己最可能存在问题的题目。如,有同学将下题列在了错题本中:

1mol过氧化钠与2 mol碳酸氢钠固体混合后,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排出气体物质后冷却,残留的固体物质是(A)

A.Na2CO3 B.Na2O2 Na2CO3

C.NaOH Na2CO3 D.Na2O2 NaOH Na2CO3

在查漏的再次练习中,该同学误选了B作为答案。分析该题,这是一道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关计算的考题,涉及到的反应式有:2NaHCO3=Na2CO3+CO2+H2O,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根据计量关系,可知2 molNaHCO3生成CO2和H2O各1mol,Na2O2只有1mol,故其恰好和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气体排出后,只剩余Na2CO3。同时,该题还可这样思考:由于题目要求已确定了Na2O2和Na2CO3的量,故此要根据反应特点,假设出反应的先后顺序能帮助我们快速解答,比如此题中我们看做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首先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后发生。这样看来,该同学还存在对这类题目的解题技巧的掌握问题。

查到了漏洞,就一定要设法弥补。对于纯粹的化学知识点,掌握不牢问题,同学一定要回到课本中去,将相关内容梳理清楚;对于解题技巧问题,多问一问教师或其他同学,搜索类似题目多加训练。

五、横向联系,纵向挖掘

专题复习的知识点要做到横向联系、纵向挖掘。以离子反应方程式为例,离子反应知识是一条贯穿高中化学始终的“动脉”,是重点也是难点,在高考题中经常出现。专题复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全面有效:

1.离子反应及其实质、离子方程式及其意义。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3.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及反应类型。

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5.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

6.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比较题例析。

本文不对上述六点详细叙述。一个有效的专题复习应把握要点,使知识形成网络。再加以适量的练习题,把课本读薄,再把课本读厚。

化学知识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学,但要真要掌握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比较困难。因此,在系统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而要解决这些困难关键还是要巩固双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要掌握好引导的方向,要自己跳入书山题海,把最有价值的知识和题目找出来,还要加工成极具针对性和检测性的内容来训练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张永久.关于化学高考复习的思考及应对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8).

[3]王志中,李红杰.化学高考复习策略[J].科教文汇,2007(11).

3.化学计算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篇三

第六师一0五团学校

孙玉婷

化学计算使学生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和继续学习及从事科学实验研究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它能使学生从量的方面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把握化学计算的技能和培养一些能力,因此在化学课教学中我有突出了计算习题的教学,因为:

⑴ 学概念是化学计算的基础。

通过化学计算,可以了解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把握程度。这样,教师就能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必要措施。例如:学生对溶解度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的换算经常搞错,那就必须从这些概念出发,弄清它们的涵义,然后从溶质、溶剂、溶液的量的单位寻找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得到解题的途径,这样通过化学计算,使学生对化学概念有了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

⑵通过一题多解,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学生熟悉解题的一般要求,把握一般解题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爱好,可以使学生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机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办法可以引导学生多中选优开拓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3)行综合计算题的练习,培养学生化学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

化学综合计算题,把较多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原理,物质知识和多种计算机能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计算题的练习,可以更好的练习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化学计算技能和解题能力。在加强综合计算题指导时,着重点放在题目的分析和解题思路上。复习中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观察对比法,让学生先观察例题的计算步骤与格式,重点在于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也就是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属于哪种类型的计算,需进行哪些换算,本题的突破口在哪里等等,通过分析整理出清晰的解题思路,并根据思路,完整规范地写出解题过程。在教学中还设计了一个辨析与改错环节,更是让学生加深了印象,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评价。

4.电化学专题复习 篇四

高三电化学原理及应用专题复习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在必修2和选修4中均已学习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但由于这部分知识内容抽象,学生未能深入理解,对概念模糊,电解与原电池知识常发生混淆,尤其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不得法,靠死记硬背,错误率很高,学生普遍存在对电化学知识有畏难的情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3、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问题导学,学生自己复习梳理完成对原电池相关知识的建构,掌握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归纳总结书写规律;

2、通过解题思路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联系高考增强学生学习的内趋力,剖析高考试题,增强学生信心;

2、通过问题情境创设与解决,培养学生勤于思维,善于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原电池工作原理

2、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学设计】

【导入】

PPT展示本讲高考主要考查点

师:电化学知识是近年高考的热点,每年至少出一道选择题,高考分值占6-9分。随着国家对新能源的进一步扶持,新的化学电源不断推出,利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来考查电化学知识仍将是高考的热点。这类试题创设的问题情境虽然新,但考查点还是落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判断,阴阳离子、电子(电流)流向判断,电极反应书写、分析及正误判断等基础知识上。本节就来复习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讲授】

一、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问题1:如何判断一个装置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构成条件有何异同点?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追问: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为: Pb+PbO2+2H2SO4 = 2PbSO4+2H2O 研读下图,试分析K刚闭合时,Ⅰ池和Ⅱ池哪个作为原电池?

板书:(列表比较,PPT展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2.活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属或其他导电材料)3.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4.形成闭合回路 电解池的构成条件: 1.直流电源

2.两个电极(活性可相同)3.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4.形成闭合回路

师:分析二者构成条件的异同点,强调原电池的两个电极活性需不同,由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过程要有电子的转移,因而要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2:原电池的正负极如何判断?是否根据金属的活泼性来判断?在NaOH溶液中Mg电极和Al电极哪个作原电池的负极?

师: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不能只根据金属的活泼性,关键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哪个电极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该电极则为负极。练习:根据下列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

Cu + 2FeCl3 = 2 CuCl2 + 2FeCl作负极,作正极,作电解质溶液。问:能否用Fe作正极?

师:Fe 比Cu还原性强,优先与FeCl3反应,不符合题意。【讲授】

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问题3:根据如图所示装置,试分析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装置中电子的流向如何?电解液和盐桥中的阴、阳离子分别如何迁移?

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教师适时提出相关问题与学生对话。

问题解决:(2012年福建理综).将右图所示实验装置的K闭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Cu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电子沿Zn a b Cu路径流动 C.片刻后甲池中c(SO42-)增大 D.片刻后可观察到滤纸b点变红色

师:提示电子不能在溶液中流动,不要误选B。【活动】

三、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规律

问题4:氢氧燃料电池在电解质溶液为NaOH溶液或H2SO4溶液时,其正极、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分别如何书写?并试总结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规律。

规律总结:待学生书写完电极反应式并表述书写方法后,教师帮助总结出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规律。

板书:(PPT展示)三据三定

据元素化合价变化定得失电子数目,据反应介质定物质变化后的存在形式,据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定反应系数。

师:运用电极反应式书写规律,针对学生书写的电极反应式一一点评。问题变式练习:

若把燃料氢气改为甲烷,被氧化后的C元素在碱性或酸性介质中的存在形式分别是什么?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分别如何书写?

师:对书写规律“三据三定”进行解析,强调要特别注意介质问题。如据甲烷碳的化合价从-4升为+4,定失去8e-;据碱性介质定产物为CO32-;据电荷守恒定OH-前系数为10,据原子守恒定H2O前系数为7。因此甲烷燃料电池的

负极电极反应式碱性介质为:CH4+10OH--8e-= CO32-+7H2O 酸性介质为:CH4+2H2O-8e-= CO2+8H+ 【讲授】

四、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

问题5: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有何异同点?分别写出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

师:吸氧腐蚀是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溶解在电解液中的氧气得到电子,析氢腐蚀是酸性条件下H+得电子放出H2。负极:Fe-2e-=Fe2+

正极:O2 + 2H2O + 4e-= 4OH-(吸氧)2H+ + 2e-= H2↑(析氢)

问题解决:如图装置中,U形管内为红墨水,a、b试管内分别盛有食盐水和氯化铵溶液,各加入生铁块,放置一段时间。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A.生铁块中的碳是原电池的正极 B.红墨水柱两边的液面变为左低右高

C.两试管中相同的电极反应式是:Fe-2e-=Fe2+ D.a试管中发生了吸氧腐蚀,b试管中发生了析氢腐蚀

师:氯化铵溶液水解显酸性,b试管发生析氢腐蚀;食盐水显中性,a试管发生吸氧腐蚀。红墨水柱两边液面左高右低。【练习】体验高考

体验高考1:(双选题)(2011年海南化学)根据如图,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烧杯a中的溶液pH升高 B.烧杯b中发生氧化反应

C.烧杯a中发生的反应为2H++2e-=H2 D.烧杯b中发生的反应为2Cl--2e-=Cl2

师:烧杯a中发生吸氧腐蚀,O2得电子产生OH-,烧杯b中发生Zn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正确选项为AB。

体验高考2:(2014年福建理综)某原电池装置如右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2Ag+Cl2=2Ag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为AgCl +e =Ag +Cl

B.放电时,交换膜右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C.若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则电池总反应随之改变

D.当电路中转移0.01 mol e 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2 mol离子

师:A项应为Cl2得电子;B项大量白色沉淀应在左侧溶液生成;C项电池总反应不改变;该题D选项容易选出,但为何正确有难度,减少0.02 mol离子包含Cl沉淀减少0.01 mol,H+通过交换膜进入右侧溶液减少0.01 mol。

体验高考3:(2014年全国理综)右图是在航天用高压氢镍电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金属氢化物镍电池(MH-Ni电池)。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正极反应为:NiOOH+H2O+e→Ni(OH)2+OH B.电池的电解液可为KOH溶液

C.充电时负极反应为:MH+OH→H2O+M+e

D.MH是一类储氢材料,其氢密度越大,电池的能量密度 越高

师:C项放电时负极反应为:MH+OH→H2O+M+e 充电时该电极应是阴极,是得电子,其电极反应为: H2O+M+e→MH+OH -

5.电化学专题复习 篇五

一.、复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下册。

二.、复习目标

1.通过较系统有计划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复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未来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在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

2.通过“活动和探究”、“实验和探究”的专题复习,学生获得能够通过自已的探究活动,然后根据活动的现象或事实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更加明确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应如何将科学探究法应用到学习中。

3..通过复习几种重要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溶液、酸、碱等,明确它们的性质和用途,指导学生将化学与生活、生产和实际联系起来,加强应用化学知识去解决、解释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重点

基本理论与概念的复习;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操作以及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四.、复习难点

实验探究方法应用到化学学习中,并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去解释化学与生活、生产与实际联系问题的能力。

五.、复习方法

1.立足基础,充分把握知识的综合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是构成学科体系的基本骨架,因此复习时把这些基础知识分类、归纳、综合,并使之系统化,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点,把相互联系的概念连接成知识线,最后交织成知识网,这样把学科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接成综合网络体系,可以避免知识零碎和死记硬背。

2.加强联系,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升华: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能力的载体,复习中要在扎实的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在能力培养上下功夫,要注重联系实际,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作文章,通过新情景试题的训练,锻炼学生的求同、求升、纵向、横向等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要以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技、国防中的实用性的问题为基点,编撰应用习题,以培养、训练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应用比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3.加强化学实验复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加强实验复习,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为提高学以致用的支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并且通过实验让学生会使用简单的化学实验仪器,而且能够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解决,不断提高学生创造能力,主要体现在:a:加强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主要使用仪器的技能和基本操作技能两个方面,复习的要求是:(1)能叫出常见仪器的名称,初步学会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操作要求。(2)能熟练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玻璃仪器的洗涤、仪器装置的气密性的检查、气体的收集、过滤、蒸发、溶液的配制等基本操作,懂得操作的原理。(3)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鉴别O2、CO2、盐酸、碳酸盐(4)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会填写实验报告。b: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问题在中考中的地位很重要,近年来,中考中化学试题对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能赋予了较多的关注,此类试题一

般地都具有较强的思考性、综合性,且化学实验情景新,装置操作组合问题学生

常感到陌生,不知如何思考,这要求在进行复习实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实

验中的规律,加强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使之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当中还要求学生明确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现象,并对实

验现象和注意事项进行表述和记忆,从而有效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后期

还要造适时创设化学情境,精选或设计合理的实验综合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

力,开拓思维能力,开拓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掌握实验设计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

性知识,增加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习题训练,学会总结一些基本规律: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系统归纳的基础上,应适当学会从习题中总结出一些基本的规律,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可

以节约大量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题能力的高低,不仅在于能否正确

解答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解题时间、效果、方法是否简捷、思路是否清晰。因

此,加强习题训练,学会从解题 过程中总结一些基本规律是至关重要的。

5.模拟练习,考前冲刺:在迎接中考复习的最后阶段,适当的进行综合复习

和模拟冲刺是非常必要的,但要精练,不求数量,要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而

且,对每次综合练习或模拟测试要认真讲评,讲评时,要帮助学生归纳纠正得失,要禹学生解释命题意图,介绍典型解法,揭示解题规律、分析错误原因,还要适

当的补充纠正练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考前做正冲刺有力。

六、复习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

第一轮复习(3月5日-5月9日):系统复习

采用的方式是按章节顺序进行,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章节的知识内容,着眼于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教材“放大”,将教材中隐含的内容挖掘出来,全面、深入、系统地完成课本上所有知识内容的复习。

第二轮复习(5月11日-5月30日):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是依据知识点进行横向复习,也是综合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关

键环节。通过专题复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加强知识的融合与应用,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通过对本专题中的重要考点进行归纳讲

解,以及学习指导等方面的点拨,并剖析适当数量的与生活、社会、环保、科技

等实际问题相联系的例题,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本专题不仅是知识点的专题复习,还包括各种题型的专题训练。

第三轮复习(6.3-6.15):综合复习

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阶段及回扣课本):这一阶段是中考的冲剌阶段,具

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因此这一阶段主要通过摸拟训练,有针对性地把历年

中考的热点、学生的易错点进行有效训练。最后回扣课本。

6.电化学专题复习 篇六

一、专题归类, 触类旁通

分析近年高考理综化学综合实验试题, 发现试题牵涉的知识零碎, 需要关注的实验细节较多。这一“多”是导致实验题“难”的原因之一。在解题时, 学生往往不能灵活运用实验基础知识, 更谈不上发挥综合实验能力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笔者采用的是围绕主题, 归类收集的复习方法。

以“量气装置”小专题复习为例, 复习时, 将分散在不同实验中的“量气装置”整理收集, 主要有如下几种:

a b c d

并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对比。

1. 量气装置的内在原理。各套量气装置的原理均是依据排液体法收集气体, 采用的液体应为难溶解被收集气体的液体。如收集CO2气体, 可选择饱和Na HCO3溶液或饱和Ca Cl2溶液; 若收集NH3, 在高中难以找到合适的液体, 可在液面上加上一层隔绝层, 防止气体与液体接触, 如苯层或其他液体, 也能达到排液收集的目的。

2. 精确实验数据, 减小误差。误差主要有: 1外界条件的误差 ( 温度、压强) 。在读数前要保证温度、压强与当前室内一样, 所以要恢复至室温, 调节液面使得内部液面与外部液面相平后才能读数。2装置本身的误差。如b装置导管内残留的液体会引起体积误差; 气体的发生装置中加入的液体体积会引起误差。

3. 实验装置的改进。为了减少误差, 建议使用a、c装置, 不用b装置。同时为了减少加入的液体体积造成的误差, 需将分液漏斗改为d中的恒压漏斗。

从试题考查的方向和内容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以小专题形式整理“实验细节”, 将零碎知识串联梳理, 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本质与联系, 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层面上触类旁通, 提升知识的迁移能力。这种小专题整理复习形式, 是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法宝。

二、掌握方法, 轻巧得分

储备相关实验知识是解综合实验试题的基础, 解题方法是轻巧得分的关键。下面以2013年山东卷第30题 ( 节选改编) 为例说明综合实验题的解题方法。

【例1】实验室利用反应Ti O2 ( s) + 2CCl4 ( g) =Ti Cl4 ( g) + CO2 ( g) , 在无水无氧条件下制取Ti Cl4。实验装置如下图, 有关物质性质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细审题提信息, 析装置明作用。细心审题是解题的关键, 综合实验试题审题时需要明确: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提供的信息、装置作用。审题时, 围绕实验目的和原理, 结合题中的图文, 挖掘题给信息, 观察分析装置, 确定它们在实验中的作用, 为解题迈出一大步。

本题实验目的和原理题目明确给出“利用反应制取Ti Cl4”。从题设中提取到的关键信息除了表格中各物质的部分性质外, 还隐含有“Ti Cl4要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制取”的关键信息。正是因为需要无水、无氧条件, 结合实验目的和原理, 观察分析各实验装置特点, 不难找到C是发生主反应的装置, D是收集产物装置, E是保证D装置内Ti Cl4处于无水状态的装置, 所装的试剂是干燥剂, 根据装置仪器特点, 试剂选择浓硫酸。分析表格中的数据, 容易联想到装置B的作用是加热促使CCl4挥发, 产生CCl4气体。Ti Cl4沸点低, D是一套冷却装置。

2. 围目的理过程, 细分析明答案。综合实验试题是围绕实验目的、原理、装置三方面提出问题的, 要在审题基础上, 围绕实验目的, 抓住气体流向及装置特征, 理清实验操作流程 ( 如气体流向、操作顺序等) , 在解题时要注意问题中所隐含的信息以及问题之间的相互提示与启发的内容。

本题实验过程需要装置气密性完好, 所以反应前, 需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由于装置中导管均为长进短出, 易引起倒吸, 所以终止实验前, 应先熄灭酒精灯, 冷却到室温后再停止通N2。联系提供的信息, 反应要“在无水无氧条件下”, 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不难得出通入N2的目的除了驱赶生成的Ti Cl4气体外, 还有排O2的目的。

三、把握方向, 巧妙评价

综合实验题中的实验评价难度较大, 区分度较高, 解答实验评价试题需要建立在仔细分析实验目的、原理、装置、实验现象或数据的基础上, 找出影响实验的因素, 找到评价的方向, 把握方向, 巧妙评价。

【例2】 ( 2011年福建高考—25, 节选) 利用下图所示装置, 进行牙膏样品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实验。充分反应后, 测定C中生成的Ba CO3沉淀质量, 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有人认为不必测定C中生成的Ba CO3质量, 只要测定装置C在吸收CO2前后的质量差, 一样可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本题是一个定量实验, 定量实验的目标是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 一般从三个方向考虑:

1. 原理。本题的测定原理是:, 通过测定所得Ba CO3或CO2的质量求出牙膏中Ca CO3的质量。

2. 操作。本题采用气体吸收法测定气体质量, 操作上存在的典型误差有“气体少吸收或者多吸收”两种。会造成“少吸收”的操作有: 反应完, 装置内部有气体残留; 实验过程滴加盐酸过快, 气体产生过快导致CO2未完全吸收。会造成“多吸收”的操作有: 装置内部原有的空气没有驱赶完全; HCl易挥发, 进入C装置同时被吸收。

3. 装置。气体吸收法在装置上存在的主要误差为“是否完全排除干扰”, 通过Ba CO3质量求Ca CO3的量, 因Ba ( OH) 2足量, 盐酸挥发不造成影响; 若直接测定装置C在吸收前后的质量差, 造成测定结果偏高, 需在B、C之间增添盛有饱和氯化钙溶液的洗气装置。

进行实验评价时, 应将化学观融入评价中, 如绿色化学观、精确测定观、简约经济观等。从反应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装置三个方向进行分析, 巧妙评价。

7.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学案导学模式 篇七

关键词:化学 高考 学案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高考是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能力品质、旨在选拔人才的考试。化学高考总复习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做到:普通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以适应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高三复习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总结出一种方法后,学生随着套用,教师再讲,这种模式(讲—练—讲)使学生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检索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采用的是“题海战术”,训练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其存在的问题是:

1.教与学相脱节:只有教师的“教案”,无学生的“学案”;只写教师要讲的,少写学生要练的,上课抄题或投影,一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二是不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2.题海战术:所选习题量大、难度高,课上教师只讲题,课后学生再做题,未能充分发挥例题的总结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开发学生能力的功能。

3.教学活动:教师不是当好“导演”而是充当“演员”,学生则当“听长”,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无思独立考活动,没有生动的竞争学习和快乐的协作学习。

4.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一味地讲,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至于学生掌握如何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 ——粉笔+黑板,未能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投影、电脑和直观教具的教学功能,课堂容量小,教学节奏慢,效率低下。

二、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1.专题的划分

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如按课本顺序复习,学生做题往往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因此,我们根据二纲要求和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对复习内容作了重组,通过专题形式在复习中具体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①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可将高中化学知识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大专题,同时每个专题又可划为若干个小专题,一般一个小专题用1至2个课时进行复习。

②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选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难点、疑点、常考点和生长点的知识进行专题编排和设计。

2.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分课时处理复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这样用于控制本课时内容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学案激发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能力,提高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给学生。

(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3.学案内容

每个学案包括以下内容:(1)高考复习要求;(2)基础知识回顾;(3)知识要点;(4)样板题。

4.学案实施

(1)课前准备

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了解复习要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

(2)课堂小结

在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

(3)课后反馈

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一是要求学生练习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二是完成跟踪练习并于当天上交。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课集体讲解,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

三、教学感悟

“专题复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负担,但由于教师知识面不宽,最新科技成果了解甚少,故在开发问题的应用性、开放性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深深感到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的适应力。

8.电化学专题复习 篇八

离子能否共存取决于两种离子相遇后能否生成水,气体或沉淀,若能生成上述物质则离子不能共存.常见的有:(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SO42-与Ba2+、Ca2+、Ag+

;(2)OH-与Cu2+、Fe2+、Fe3+、Mg2+、Al3+等;(3)Ag+与Cl-、CO32-、;(4)Mg2+、Ba2+、Ca2+与CO32-

等不能大量共存(5)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 如NH4+与OH-,H+与CO32-、HCO3-等不能大量共存。(6)生成水:OH-与H+不能大量共存另外,还应该注意题中的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1)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肯定没有有色离子。常见的有色离子是: Cu2+(蓝色)、Fe2+(浅绿色)、Fe3+

(黄棕色)、MnO4-(紫色)。例一: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A)H+、Cl-、Ba2+、CO32-(B)Ag+、K+、NO3-、Cl-(C)K+、OH-、Cl-、Na+(D)Fe3+、Cl-、NO3-、Na+

例二:下列离子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并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A.Zn2+、Cu2+、Cl-、SO42-B.K+、Ba2+、NO3-、Cl-C.Mg2+、Cl-、Na+、OH-D.K+、Na+、H+、OH-(2)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起反应的离子 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

起反应的离子。酸性溶液、pH=1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使石蕊试液变红等,在分析各选项组的离子时,还需考虑H+的存在;碱性溶液、pH=14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蓝的溶液,使石蕊试液变蓝或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等;在分析各选项组的离子时,还需考虑OH-的存在。例三:在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A)NH4+、A13+,SO42-、NO3-(B)K+、Na+、OH-、C1-

(C)K+、Mg2+、CO3-、SO42-(D)Ca2+、Na+、HCO3-、OH- 例四:在碱性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A13+、NH4+、SO42-、Cl—(B)Na+、SO42-、K+、CO32-

(C)K+、Fe2+、Cl-、Mg2+(D)Ba2+、Na+、Cu2+、NO3- 例五:下列物质能大量共存于水溶液中的是()A.硝酸、氢氧化钙、氯化钠B.硝酸钾、氯化铜、硫酸铵C.氢氧化钠、硫酸镁、氯化钡D.盐酸、碳酸钠、硝酸钙 练习: 1.下列各组中的物质(酸过量),依次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最终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A.氯化铁、氢氧化钠、稀盐酸B.氢氧化钙、碳酸钠、稀盐酸 C.硫酸、氯化钡、稀硝酸D.硝酸银、氯化钾、稀硝酸 2.某溶液能与镁反应生成氢气,则下列各组物质在该溶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A.KClNaClNa2SO4B.NaClNaNO3AgNO3

C.Na2CO3NaClNaNO3D.HClNaClNa2SO4 3.在pH=1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H4+、Mg2+、Cl-、SO42-B.K+、Ba2+、OH-、NO3—C.Mg2+、Cu2+、Cl-、SO42-D.Na+、Cl-、Ba2+、SO42-

4、有的酸会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如:都可以使指示剂显示出相同的颜色;都可以跟

碱反应;都可以跟金属氧化物反应等,这里因为在酸的溶液中都有一种相同离子

__________________,所以,酸的这些通性可以认为就是 的化学性质,同样的,不同的碱也会有相同的化学性质,这是因为碱溶液中都有一种相同的离子____________。

5、氢氧化钠______(能、不能)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原因是。

6、在稀硫酸溶液中可能存在离子是()

A OH-BCO32-C Ba2+D Cl-

7、在澄清石灰水中不可能存在的离子是()

A Na+B Cl-C NO3-DCO32-

8、某无色溶液中含有盐酸,则溶液中还可能存在的溶质有()

A 硫酸铜B 氧化钙C 硫酸锌D 氢氧化钠

9、将混有少量氧化铜的铁粉,加入到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有铁剩余,此时过滤,则得到的滤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是()A H+B Fe2+C Cu2+DFe3+

10、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共存的是:()A.Na+NO3- Ag+Cl-B.K+ Na+ NO3- Cl-C.Ba2+Cl-SO42-K+D.Ca2+ Na+ CO32-Cl-

11、例一:下列各组离子能共存的是()A.Ba2+、K+、NO3-、CO32-、H+B.K +、Cl-、Mg2+、NO3-、H+C.Fe3+、SO42-、OH-、Na+、Cu2+D.Ag+、Ba2+、Cl-、NO3-、K+

12、在碱性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共存的是()A.Na+、Cu2+、SO42-、Cl-B.Na+、H+、Fe2+、Cl-C.K+、Al3+、Br-、NO3-D.Na+、Ba2+、Cl-、NO3-

13、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入到水中,能共存且能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A.Na2CO3KClNa2SO4B.CuSO4HClKClC.HClKOHNa2CO3D.AgNO3BaCl14、将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能大量共存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2HNO3)A. CaCl2HClNaNO3B. FeCl3NaClKNO3C. K2CO3Ba(NO3)2NaOH D. KOHHCl(NH4)2SO4

9.电化学专题复习 篇九

一、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

”“→”“↑”“↓”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三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依据离子反应原理,分清类型,总结方法技巧。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一)滴加顺序与离子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相同的两种试剂,由于滴加顺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发生不同的离子反应。现归纳如下:

1、强碱溶液(向溶液中滴加)与可溶性的铝盐溶液、溶液中滴加NaOH或KOH溶液,或向溶液,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若反向滴加时,开始无明显现象,后出现白色沉淀。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2、强酸溶液或强酸的酸式盐溶液 向

与偏铝酸盐溶液

溶液中滴加HCl、H2SO4、HNO3、NaHSO4或KHSO4溶液,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若反向滴加时,开始无明显现象,后出现白色沉淀。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3、不稳定的多元弱酸盐溶液与强酸或强酸的酸式盐溶液

溶液中滴加HCl、H2SO4、HNO3、NaHSO4或KHSO4溶液,开始无明显现象,后有气体放出。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若反向滴加时,立即产生气体。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4、多元酸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的正盐和酸式盐的溶解性不同

向H3PO4溶液中滴加程式为:

若反向滴加时,立即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溶液,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白色沉淀。其离子反应方

5、硝酸银溶液与氨水

向溶液中滴加氨水,先有沉淀产生,后沉淀又溶解。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若反应滴加时,先无明显现象,后有沉淀生成。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6.向溶液与溶液中滴加

两反应相继进行。

若反向滴加时,先产生淡黄色沉淀,溶液变成浅绿色,后溶液中又出现黑色沉淀,溶液变成无色。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先反应)(后反应)

溶液

溶液,产生黑色沉淀,溶液变成无色。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二)定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酸式盐与碱

1、写出碳酸氢钠溶液分别与少量石灰水、过量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解析:NaHCO3与少量Ca(OH)2反应时,只抵消

中的,生成正盐

Na2CO3和CaCO3,若Ca(OH)2过量,需考虑过量的Ca(OH)2能否与生成的Na2CO3和CaCO3继续反应,所以应为: Ca(OH)2少量: Ca(OH)2过量时:

2、离子定量沉淀

2、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使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使

全部沉淀,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全部沉淀,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完全沉淀,需2mol Ba(OH)2,此时 解析:使1mol KAl(SO4)2·12H2O中的2mol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生成和H2O。故应为:

3、一种氧化剂与多种还原剂

3、在2mol/L FeBr2溶液80mL中通入4.48L氯气(标准状况下),充分反应后,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分析:,后氧化,依电子得失守恒,还差即可理解为4mol FeBr2与5mol Cl2反应。因Cl2先氧化可知,5mol Cl2可得,故直接写为:

4、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被氧化成能失去

只有6mol被氧化,还剩。则离子方程式可

A.用碳酸钠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2CO32—十SO2十H2O=2HCO3—十SO32—

B.金属铝溶于盐酸中:Al十2H=Al十H2↑

C.硫化钠溶于水中:S2—十2H2O=H2S↑十2OH—

D.碳酸镁溶于硝酸中:CO32—十2H+=H2O十CO2↑

+

3+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过量的NaHSO4与Ba(OH)2溶液反应:Ba十2OH十2H十SO4→BaSO4↓十2H2O

B.NH4HCO3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NH4+十OH—→NH3↑十H2O

2+

+

2—

C.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D.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2Fe2+十2Br—十2Cl2→2Fe3+十Br2十4Cl—

二、离子共存

下面是离子间不能共存的几种情况: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例如:CO3、SO3、S、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例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Zn、Cu、Fe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与Cl,Fe与S、Ca与PO4、Ag与Cl-、Br-、I—等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例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3+2+2+3+

2+

2+

2—

2+

3—

++

2—

2—

2—

—CN—、C17H35COO—、———

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例如:HCO3-、HPO42—、+

—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例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再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例如:3AlO2—十Al3+十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例如:S2—、HS—、SO32—、I和Fe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例如:MnO4—、Cr2O72—、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也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十SO3十6H=3S↓十3H2O反应不能共存。H与S2O3不能大量共存。

3.水解性较强的阳离子跟水解性较强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例如: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

2—

+

+

2——3+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例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与

1、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Ca2+、NH4+、Cl—、CO32—

B.Na、NH4、NO3、Cl

C.H+、Na+、NO3—、OH—

D.K、Mg、SO4、OH

解析:

A中Ca2+十CO32—=CaCO3↓

C中H+十OH—=H2O

D中Mg十2OH=Mg(OH)2↓ 2+—+2+2—

—++—

不能大量共存。

B中Na+不能与NO3—或Cl—,NH4+不能与NO3—或Cl—结合生成难溶、难电离或易挥发的物质,可以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所以选B。

2、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10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Al3+、Na+、NO3—、Cl—

B.K+、Na+、Cl—、NO3—

C.K、Na、Cl、AlOD.K+、NH4+、SO42—、NO3—

解析:

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10—14 mol·L—1,则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4 mol·L,即溶液为pH=1或pH=14呈酸性或碱性:A.Al在碱性条件下生成Al(OH)3↓或AlO2—,C中AlO2—在酸性条件下生成Al(OH)3↓或Al3+,D中NH4+在碱性条件下生成NH3·H2O,B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离子之间相互不发生反应。

答案:B

3、在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MnO4—、K+、Na+、SO42—

B.Na+、K+、HCO3—、Cl—

C.Mg、NH4、Cl、NOD.Ba、K、S、SO4

解析:本题有两个隐蔽条件:一是强酸性溶液;二是溶液需无色透明,根据这两个条件分析:A中MnO4—为紫色,B中HCO3—为弱酸酸 根离子,在强酸性条件下不能共存;HCO3—十H+2++2—

2—2++—

——

13+++—

—1mol·L,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

—1

=H2O十CO2↑;D中Ba2+十SO42—=BaSO4↓二者不能共存,同时白色沉淀难溶于酸。Mg2+或NH4+均不能跟Cl和NO3反应,所以选C。

三、比较离子浓度大小的两个原理

1.电荷守恒原理:溶液中阳、阴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总数相等,即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如在NaHCO3溶液中,阳离子有Na和H,阴离子有HCO3、CO3和OH,但一个CO3需要两个+1价离子才能与它的电荷数值相等,即与CO3电荷守恒的+1价离子的浓度应该是它的浓度的两倍,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c(Na)十c(H)=c(HCO3)十c(OH)十2c(CO3)。

2.物料守恒原理:指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分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在NaHCO3溶液中,有:c(Na)=c(HCO3)十C(H2CO3)十c(CO3)。

——

++—2——2—

2—

++——2—

+—2—例

1、将20mL0.4mol·L硝酸铵溶液跟50mL 0.1mol·L的氢氧化钡溶液混合,则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是()

A.(NO3—)>c(OH—)>c(NH4+)>c(Ba2+)

B.c(NO3—)>c(Ba2+)>c(OH—)>c(NH4+)

C.c(Ba2+)>c(NO3—)>c((OH—)>c(NH4+)

D.c(NO3)>c(Ba)>c(NH4)>c(OH)—2+

+

—1—

1c(NO3—)>c(Ba2+)>c(OH—)>c(NH4+),B正确。

2、在10mL 0.1mol·L—1NaOH溶液中加入同体积同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同溶液中各粒子浓度关系错误的是()

A.c(Na)>c(CH3COO)>c(H)>c(OH)

B.c(Na+)>c(CH3COO—)>c(OH—)>c(H+)

C.c(Na+)=c(CH3COO—)十c(CH2COOH)

D.c(Na+)十c(H+)=c(CH3COO—)十c(OH—)

+

+

解析:NaOH与CH3COOH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H3COONa,由于CH3COO的水解,显然c(Na+)

上一篇:教育笔记表格下一篇: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