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折桂令·登姑苏台古诗词赏析

2024-11-10

双调·折桂令·登姑苏台古诗词赏析(共2篇)

1.双调·折桂令·登姑苏台古诗词赏析 篇一

【双调】折桂令原文

作者:张养浩

过金山寺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诗句成风烟动色,酒杯倾面天地忘怀。醉眼睁,遥望蓬莱,一半儿云遮,一半儿烟霾。

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双调】折桂令译文及注释

注释

①天与安排:上天给(我们)安排好的。与,给,替。

②蓬莱:《汉书·郊祀志》:“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后因以泛指想象中的仙境。这里当指金山寺的蓬莱宫。

③“一轮”句:“一轮明月象新磨过的铜镜那么明亮。飞镜,喻月,亮。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④玉露泠(ling)泠:洁白的露珠显得格外清凉。玉露,形容露珠之澄澈透明。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泠泠,清凉的.样子。

⑤银汉:即银河。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⑥“比常夜”句:言中秋之月比平常更明亮。这是化用辛弃疾《太常引》:“斫去月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语意。

⑦桂:指传说中月中的桂树。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和桂桂树的枝叶扶疏。

⑧嫦娥:传说中月宫里的仙女。《淮南子·览冥训》: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以后,奔至月宫。

⑨恹(yan)恹:精神不振貌。

2.双调·折桂令·登姑苏台古诗词赏析 篇二

半天风雨如秋。

怪石於菟,老树钩娄,苔绣禅阶,尘黏诗壁,云湿经楼。

琴调冷声闲虎丘,剑光寒影动龙湫。

醉眼悠悠,千古恩仇。

浪卷胥魂,山锁吴愁。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①虎丘:在江苏苏州市西北,相传春秋时有虎踞丘上三日,故名。

②於菟(wū tú):虎的别称。

③钩娄:枝干屈曲伛偻的样子。

④琴调冷声闲虎丘:虎丘寺塔基,原为晋司徒王珣的琴台,故谓琴调冷。

⑤剑光寒影动龙湫:虎丘有剑池,相传吴王阖庐以宝剑殉葬,后秦始皇开掘找寻,有神龙跃出而成池。湫,深潭。

⑥胥魂: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夫差所杀,精魂不散,成了涛神。

⑦吴愁:春秋时吴国终为越国所灭,故言。


作品译文:

半空中风雨布生,给大地罩上了秋天般的气氛。

怪石像猛虎或卧或蹲,古树伛偻着屈曲的树身。

寺院的台阶上蒙着绿苔,两旁的诗壁上沾满了灰尘,藏经楼偎伴着浮云,也显得那样的湿冷。

虎丘塔边再听不到古时的琴声,龙潭水粼粼摇动,仿佛存留着宝剑的寒影。

我睁开悠悠的醉眼,回顾历史上的虎斗龙争。

如今只见浪涛卷动着伍子胥的英魂,青山无语地锁留着吴国灭亡的怨恨。


作者以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景物描绘传达给读者,是中国诗歌艺术表现的常法。该曲的特点,即是将虎丘的群景有意识地作为诗人怀古意绪的外化。所以在曲中,半天风雨虽颇具典型性,却并非作者着力表现的主体,仅作为一种冷色调氛围的构成因素。这种严冷的色调,正是作者抚今追昔、千古恩仇的内心情潮的折射。曲中写怪石老树,以及苔绣、尘黏、云湿,并不着重于风雨的介入,而更多地体现出岁月风霜的影响;琴调冷、剑光寒两句,更是老练地将古迹的历史与现状沟通。这种取景传象的手法,正是古人所说的思接千载,以及对待景物的取其势而不取其质。

当然,作者也并非将风雨登虎丘的风雨完全置于一旁,结尾两句浪卷胥魂,山锁吴愁,便重又巧妙地转回到了风雨的影响。须知虎丘旁只有一条叫山塘的小溪,无浪可言,而虎丘本身明秀佳丽,也很难与锁愁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半天风雨如秋的特定情景下就有所不同,风雨凄迷,天地山川足以为之改容。这两句既是怀古意绪的延伸,又是对风雨虎丘峭冷景象的添写,可谓虚实相兼。

上一篇:数学四年级下学期 第一单元测试题小学教案人教版下一篇:国庆短信贺词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