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艾滋病教育教案高二

2024-10-16

预防艾滋病教育教案高二(精选8篇)

1.预防艾滋病教育教案高二 篇一

禁毒防艾教育教案

[班级]:三年级班 [课时]:1课时

[课题]:禁毒防艾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危害。

2、正确认识什么是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

3、使学生了解有关毒品的知识。

4、教育和引导学生远离毒品,提高拒毒防毒意识。

[教学措施]:有关艾滋病禁毒的影像资料。[教学方法]:启发式、活动、游戏、DVD碟片 [上课教师]:孔茂辉 [授课过程]:

艾滋病(AIDS)是“获得(后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一种由艾滋病毒(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严重传染病。我们知道,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充满各种细菌、致病微生物的。在人类自身的免疫系统的保护下,我们才不至于受到它们的侵入、滋生各种疾病。而艾滋病病毒的致命之处就是侵入、破坏人类的免疫系统,使得人类丧失了对外界细菌、微生物的抵抗能力。染上了艾滋病后,人体就变成了不设防的城市,即使是微小的感染也可成为致命的病灶。它已经成为人类的可怕杀手,最终导致艾滋病人死亡。

一、艾滋病带来的危害:

(1)人口平均寿命缩短:29---45岁死亡(2)死亡人数增加,劳动力减少(3)社会经济负担沉重(4)影响社会的安定(5)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二、艾滋病传播的途径(1)性传播(2)血液传播(3)母婴传播

说明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同学们对它要有深入的了解后还会预防,并且还要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你们的家人是我们目前每一个同学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艾滋病、同学们,你们知道“国际禁毒日”是哪一天吗?(6月26日)

三、毒品及毒品的种类。

(1)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毒品,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毒品吗?毒品都有哪些呢?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毒品的品种很多,一般我们知道的有吗啡、杜冷丁、海洛因、大麻、可因、冰毒、摇头丸;它的来源也很广,既有天然生长的植物,又有从天然植物中加工提炼的化学药物以及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这些毒品长期吸食都会成瘾,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易感染疾病。如果服用过量,则可导致死亡。

(3)、可能有的同学已经了解了毒品的危害了,那么毒品有那些危害呢?(①毒品会摧毁健康,它能摧毁人的消化功能、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还会患上传染性病及“爱滋病”。②毒品令吸毒者丧失工作能力,导致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给家人带来无尽的折磨。③吸毒导致堕落、犯罪,进而危害社会,成为世界公害。吸毒是一种可耻的违法行为,也是一种自杀行为。吸毒者大多是面色蜡黄,身体消瘦,嘴唇焦黑,神色漠然。而当毒瘾发作时的狼狈相,更让人目不忍睹。吸毒者的堕落和自毁是说不尽的,它不仅害己,而且害自己的家庭,害自己的国家。)

2.预防艾滋病教育教案高二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武汉市武昌、汉口、汉阳选取6个有代表性的社区,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分层抽样,分别抽取四类目标人群:社区管理人员120人,娱乐场所休闲管理人员180人,外来务工人员120人,社区居民6 000人。

1.2 方法

1.2.1 宣传教育工作推进模式

建立“市CDC→区CDC→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四”级工作网络,确立市疾控中心全面组织督导,区疾控中心协调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体落实,社区配合执行的工作模式。该模式整合优势资源,便于工作层层推进,有效落实。

1.2.2 宣传教育内容与措施

宣传教育的内容为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艾滋病相关国情国策、社会伦理等。采取大课堂与小讲座并举,重点辅导与广泛宣传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活动:(1)举办师资培训班;(2)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3)编印并发放预防艾滋病知识传播材料;(4)举办艾防知识竞赛;(5)在社区公共场所播放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片,悬挂横幅,编办墙报,制作展牌。整个宣传活动过程为6个月,并于宣传活动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1.2.3 宣传教育传播材料

为提高健康传播效果,采取多种传播媒介的组合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1)《社区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读本》;(2)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折页;(3)艾滋病防知识宣传片(DVD光碟);(4)《艾防知识》挂历式讲义;(5)印有项目LOGO的小礼品。

1.2.4 评价内容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一般性调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基本情况;(2)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包括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非感染途径;(3)防御技能;(4)对HIV/AIDS的态度。

1.2.5 测试方法

在干预对象中采取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分别在宣传教育活动前后抽取500人进行基线调查,抽取400人进行终期评估调查。调查问卷共10道题,在通常采用的大众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的8个问题(国八条)上,又增加了“我国实行艾滋病免费咨询和初筛检测吗”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吗”这两个问题。但为了知晓率的横向可比性,仍以国八条中答对6道题为知晓。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1软件完成调查资料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基线调查组522人,其中女性340人,男性182人。25岁以下组118人,25~49岁286人,50岁以上组118人;城市居民125人,管理人员119人,娱乐场所人员177人,外来务工人员101人。终期评估组406人,其中女性280人,男性126人。25岁以下组87人,25~49岁组213人,50岁以上组106人;城市居民89人,管理人员106人,娱乐场所人员128人,外来务工人员83人。

2.2 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基线调查显示,社区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预期的低。对“蚊虫叮咬会感染艾滋病吗”这个问题,回答正确的还不到50%。从调查的人群看,娱乐场所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知晓率较低。

干预活动后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大幅度提高(由73.95%提高到97.2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355,P<0.05),说明项目开展的全方位多形式干预活动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有非常切实的效果。每项基本知识知晓率上升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论

⑴社区是由若干社会群体在一个特定地域内所构成的相对独立生活共同体,社区居民都拥有对社区的认同感[3]。他们在社区居住、交流、休息、活动,并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接受健康信息并传播健康信息,所以社区已具有影响社区成员艾滋病相关态度与行为的能力[4],是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最有效的场所。

⑵建立一个高能高效的工作执行网络是做好社区预防艾滋病工作的组织基础。根据武汉市的情况,建立“市CDC→区CDC→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四级工作网络,以社区居委会为平台,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抓手,以区疾控中心为纽带,以市疾控中心为牵头,既扩大了艾防工作队伍,改变了过去疾控部门大包大揽,力不从心的被动局面,又能将艾防工作最有效地落实到社区,推进到老百姓中间去。在这个四级网络中,市疾控中心牵头,负责组织实施与技术支持,包括制订工作方案,培训工作人员,部署工作任务等;区疾控中心协调,负责工作督导与业务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具体负责各项活动的组织与落实;社区居委会配合,负责协调活动场地与组织各类人群参与活动。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向社区的人际优势和卫生服务的专业优势使其在四级网络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⑶加强骨干队伍培训是做好社区预防艾滋病工作的技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向社区贴近群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长期服务于社区居民,与其建立了朋友亲人般的信任,最能有效地组织发动、教育社区各类人群,所以要想把防艾健教工作切实推进到社区必须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虽然具有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基础,但其艾滋病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某些人员甚至对艾滋病仍然有一些知识误区[5]。针对基层社区有关人员进行艾滋病基本知识、心理伦理及工作技巧等全方位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让其充分了解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提高他们致力于艾防工作的责任感及工作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⑷开展有效的社区组织动员是做好社区预防艾滋病工作的重要环节。居民是社区活动的主体,动员居民参与社区艾滋病防治活动是人本主义取向的基础。社区有效组织和广泛动员,可增强社区成员归属感、认同感和互助感,增强其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主动精神,形成浓厚氛围,使社区成员充分认识艾滋病危害,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掌握相关知识并能采取不同措施预防感染,达到知识→信念→行为的改变。社区动员还可建立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发社区有效资源进行艾滋病防治的综合干预。

⑸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是取得良好干预效果的有效手段。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应与需求相匹配,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社区居民、社区干群都愿参加健康讲座、知识竞赛、观看宣教DVD等公众活动,而外来务工人员和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因其文化素质偏低和较为特殊的生存状态更适宜进行小型访谈和发放宣传资料,同伴教育也是针对这类人群较为理想的方式。在健康教育的内容方面,既要关注艾滋病传播途径,更要强化非传播途径,澄清认识误区。教育中,还要注意树立权益观念,逐步消除社会偏见和歧视现象,从而达到教育干预和纠正不良行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艾滋病病人的社区支持与家庭关怀服务:国外的实践及经验[EB].http://chinaids.cn,2001-09-01.

[2]朱元芳,刘益民.在社区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6):60-61.

[3]孟敏元.艾滋病防治中的社区组织职能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3):334-335.

[4]徐丹,熊志伟,杨旭丽.社区组织资源配置及其参与艾滋病防治能力评估调查[J].实用临床医学,2008,9(5):112-120.

3.预防艾滋病教育教案高二 篇三

[关键词]同伴教育;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同伴教育作为一种同伴互助的方法,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贝尔(AndrewBell)和传教士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采用的“导生制”教学——教师们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学生,并将其培训成可以督导其他学生的“班长”,被学者们认为是最早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同伴教育。此后,同伴教育迅速在全球的社会发展领域发展起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澳大利亚、美国、瑞士、荷兰、印度等国向全世界介绍了同伴教育在预防艾滋病领域的研究经验。

1.同伴教育的概念界定

同伴教育在教育界中属于新兴的教育方式,许多学者认为用它可以来影响人的认知,从而改变人的认知习惯,它注重实际操作,注重价值观的引领,注重学习者的自身体验,从而解决特殊问题。Varenhorst(1984)认为,同伴教育是由接受过培训且接受在教育过程中监督的学生来执行的对他们价值观、行为引导的过程,要求教育对象年龄相近;Amy Medley(2009)等学者认为同伴教育干预措施是指在小组中或同伴一对一的形式下与目标人群分享人口的、风险行为的艾滋病毒或艾滋病信息;Sussman(1973)认为,同伴教育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和督导的学生,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交流方式,对需要帮助的朋辈提供倾听、支持或咨询服务。

目前,同伴教育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但同伴教育有明显的特点。Michael Shiner,1999认为,同伴教育应具备三个特征:同伴组成、明确的干预目标和预设的操作方法、干预中的同伴教育者角色。Tuner G.,1999等学者同样认为同伴教育的基本原理并不清晰,但是以下十点可以用于定义同伴教育:(1)同伴教育比其他方法成本效益更好。(2)同伴是可靠的信息源。(3)同伴教育会为参与者增能。(4)同伴教育利用已有的分享信息和建议的方法。(5)同伴比专家更能够传递信息,因为人们通常与他们的同伴一起辨认信息。(6)同伴教育者通常担任积极的模范角色。(7)同伴教育让提供同伴教育者受益。(8)同伴提供的教育是可接受的而其他的教育则不可以。(9)同伴教育能够被用于教育那些传统方法难以接触的人群。(10)同伴们通过持续的交往、接触加强学习。

通过前辈们对同伴教育的概念的阐述,笔者认为,同伴教育是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年龄相仿,教育者在价值观传导、生活经验的传递、认知行为、思想观念上对被教育中以正面的引导。

2.同伴教育在预防艾滋病教育中的流行病学研究

同伴教育在我国真正发展起源于在日内瓦召开的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中国红十字会为预防艾滋病而推广的艾滋病同伴教育项目,引发了一大批学者开始同伴教育的系列研究,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大学生、中学生、妇女、青少年、吸毒人员、流动人口等群体的艾滋病预防教育。目前,此方法在我国多个省市用于开展艾滋病的预防教育活动。

国内不少学者做过我国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的现状:霍楠等,2011认为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体系不全、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不正确、大学生缺乏从事防治艾滋病相关事业的积极性。张琼华,2013认为:教育者在方法的选择上不能做到上下兼顾。导致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受限;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缺乏必要的尊重和信赖,导致教育的失败;在教育方式上保守,不能真正掌握同伴教育的方法;教育资源的整合不足。王继承等,2014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日益复杂化,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脱节化,教育效果的碎片化。戴玲2007认为:同伴教育是改变人们行为特别是青少年行为的有效方式, 是全世界艾滋病预防的主要措施之一。

性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普及程度远远低于需求,许多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性早熟,性知识缺乏,学生学习性知识处于“无师自通”的状态,依靠互联网,影像资料,信息的正确性有待考究。在许多学生对大学生了解艾滋病知识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学生不能正确全面掌握艾滋病知识的,对婚前性行为普遍持肯定或无所谓态度,男男同性恋性行为成快速上升趋势,从社会人员延伸到在校大学生,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笔者认为,除了知识的传授,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的预防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讨论

运用同伴教育进行艾滋病的预防教育在我国已实行了若干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经过文献的研究,和自身工作的实践,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同伴教育主持人水平不一,难以确保每次的培训效果的统一。性教育在中国仍然处于灰色地带,存在有些地区、有些教育决策者不敢放开开展此项活动。同伴教育是通过同伴的角色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存在许多复杂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不同地区的受教育者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在实际开展活动是,活动内容的选择,效果的评价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为我接下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继承,许天娇,朱玉霞,朱敏敏.2015《美国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教育学理论 研究》.

[2]罗玲,彭少峰.2015《同伴教育研究评述》,《社会工作》2015年第1期.

[3]林国南.2005.《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实施及评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霍楠岳,日失,宋兴怡,徐选国,姜峰.2011.《同伴教育在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中的实践模式》,《医学与社会》第24卷第1期.

4.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学教案 篇四

柳江县进德第四中学:韦利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种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认识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情感目标: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和谐相处,共享生命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及其危害

2、教学难点:窗口期和潜伏期概念

教学资源的选用:

艾滋病相关资料及图片,正常人与艾滋病患者各种行为的图片。

教学媒体的应用:

利用PPT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资料收集法,资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大屏幕展示联合国发布的公告:艾滋病威胁不亚于核武器。艾滋病如今对世界造成的威胁不亚于让恐怖分子获得核武器。

师生共同讨论引出艾滋病的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艾滋病的流行形式

师:大家知道今年是第几个‚国际艾滋病日‛? 生:今年是第27个‚国际艾滋病日‛。

师:2014年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活动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旨在号召全社会积极投身于艾滋病防治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艾滋病的责任和义务。

多媒体展示:1981年在美国发现艾滋病,中国自1985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的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近年来,中国艾滋病的感染与发病人数也增长较快。据联合国驻华机构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加上已经染病死亡的24万人,总数应该在100万人左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很低,但感染人数在亚洲位居第2位,在全球居第14位。

目前,中国的艾滋病感染人数:云南居第一,广西居第二,而在广西14个市中,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人数:第一位是柳州(9667例),第二是南宁(7397例),第三是钦州(5905例)。以县、区为单位累计报告超过2000例的有灵山、鹿寨、柳江和贺州八步区。累计超过 1000例的县、区有横县、平南、桂平及平桂管理区。

在柳江县艾滋病感染人数,最多是三都镇和进德镇,因此我们同学深在艾滋病的灾区,加强艾滋病意识势在必行!

(二)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1、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材料

(教学预测及对策:八年级学生,对艾滋病的概念并不陌生,鼓励学生大胆讲述,教师给予指导,起到复习作用)

学生总结得出: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力,感染其它疾病而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目前无药可治。

2、师:窗口期和潜伏期概念 大屏幕展示:

窗口期: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 到体内产生出艾滋病病毒抗体,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在窗口期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检测查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结果呈阴性。窗口期的长短个体有差异, 一般2周到3个月,我国目前各疾病控制中心普遍认可的窗口期是3个月。在窗口期虽检测不到HIV抗体,但体内已有HIV,因此窗口期同样具有传染性。

潜伏期: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出现临床各种表现,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个体差异极大,这可能与入侵艾滋病病毒的类型、强度、数量、感染途径以及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健康状态、营养情况、年龄、生活和医疗条件、心理因素等有关。一般为6-10年。在此之前,他们从外表上看上去与健康人一样,可没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自己并不知道已感染上艾滋病,但潜伏期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三)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师:课前大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搜集了许多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下面以组为单位,每组进行讨论,最后请各组派一名同学当一回解说员,帮助我们一起了解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生:讨论得出分别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教师小结:艾滋病传播的三大主要途径(大屏幕展示)1、性接触传播:

(1)目前全球主要的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2)艾滋病可通过性交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3)性接触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2、血液传播:

(1)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或医疗器械,共用注射器吸毒是感染艾滋病的重要危险行为;(2)接受未经血液筛查的输血;(3)接受未经筛查的器官或组织移植。3、母婴传播:

(1)母婴传播的概率在25%~40%之间;(2)感染的母亲可通过胎盘、分娩将病毒传播给婴儿;(3)感染的母亲也可通过哺乳将病毒传播给婴儿。

(四)艾滋病的危害

通过PPT图片展示:艾滋病孤儿的生存现状、国家青壮年劳动力的丧失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艾滋病人由于疾病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治疗艾滋病所需昂贵的药品等等问题让学生理解艾滋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危害。

分组讨论:通过观察资料,讨论艾滋病有哪些危害? 各组由组长代表发言,简述本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概括总结如下:(大屏幕展示)

1、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

2、对家庭的危害

①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②使家庭经济状况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对社会的危害

①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

②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③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

(五)艾滋病预防措施

师:刚刚我们总结了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及其危害,大家想想我们该怎样来预防艾滋病呢?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艾滋病?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如下(大屏幕显示):

1、自爱,遵守性道德,杜绝婚前、婚外性行为。

2、使用安全套。

3、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4、关爱下一代,受病毒感染的女性应避免怀孕。

5、救护中的安全防范措施。

大屏幕展示正常人与艾滋病人各种行为的图片,如握手,拥抱,亲吻等。师:与艾滋病人正常的交往不会传染艾滋病。大屏幕展示测试题 判断:

(1)与艾滋病病毒者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2)性病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针具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4)蚊虫叮咬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5)安全套既可以避孕,又可以预防性病、艾滋病的传播。()(6)游泳池会传播艾滋病病毒。()(7)咳嗽和打喷嚏会传播艾滋病。()同学们看了前面的图片,学生充分讨论并回答。

老师引导总结如下(大屏幕展示):与艾滋病人一起工作、吃饭、握手、拥抱甚至同居一室,都不会染上艾滋病毒,所以艾滋病的恐慌是不必要的。并且还不应对艾滋病患者避而远之,而应该给予关爱。

播放《主世界充满爱》歌曲。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总结:本节课讲了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基本知识和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布臵学生家庭作业:

回家后将本节课所获取的知识向亲戚朋友进行宣传。

板书设计:

1、学生了解艾滋病的流行趋势,2、提出什么是艾滋病,3、引出艾滋病传染的三大主要途径,4、引导学生自行讨论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增强学生珍爱生命,关爱艾滋病人的意识。

教后记:

由于我校是农村中学,学生所处的人群教育素质较低,许多年轻人对艾滋病知识认识不到位,根本不把艾滋病当成一回事,而且农村中学的孩子绝大部分初中毕业后就进入社会,因此,把艾滋病放在健康教育课堂就显得尤为突出,加之本地人结婚多数年龄偏小,就更应从中小学加强教育,加强预防。

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艾滋病的知识,而且PPT上的图片强烈地震撼着学生,增强了学生的防艾意识。

5.预防艾滋病教案 篇五

对中学生进行艾滋病防治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让正向成人过渡的中学生理解什么是艾滋病, 对本病有正确的认识。怎样预流行情况、传播途经及预防措施,确保学生在身心上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面对学习生活,完成学业考上理想的高一级学校。[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艾滋病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经

三、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四、如何预防艾滋病

五、消除一些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途径的顾虑 [教学过程]

一、按常规组织教学

二、点入话题

师述:请同学们想一下你们见过的艾滋病人会出现的症状和在社会中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谈谈你自身是怎样解决这件事的。

(请一至三个学生描述)生答(略)

三、授新课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疫病。

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对机体起着良好的“防御”作用,抵抗各种病原体的袭击。但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之后,人体的这种良好防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防御功能减退,因而这时病原体经血行及破损伤口长驱直入。此外,身体中一些不正常的细胞,例如癌细胞,也同样乘机迅速生长、大量繁殖起来,发展成各类癌瘤。也就是说,艾滋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癌瘤。

艾滋病自1985年进入我国至今已有近万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据有关部门推测,在今后几年内艾滋病发展趋势是:发达中国家是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呈急剧上升趋势。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经

1、同性间的性接触传染

在男性成人艾滋病病人中,*者比例较大,尤其是在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随着*的蔓延,感染艾滋病病毒或患艾滋病的人数不断增加,此种性行为已成为传播艾滋病的最主要方式。

2、异性间的性接触传染

男女间异性恋的性接触也可以传播艾滋病,男对女的传染主要的两性间传染途径。

3、血液传播

在实验室已从病人的血液、唾液、眼泪、乳汁、尿液和脑脊液中分离了艾滋病病毒,但从流行病学证据只证明血液和精液有传播作用。目前通过输血传播艾滋病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几乎大部分非洲国家,主要以非志愿献血为主,他们大多是青壮年,都处在性活动高潮的年龄段,这意味着他们所提供的血液很可能具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将这些血及血液制品输给其它病人,便可能感染艾滋病

4、污染而未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是通过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媒介。

5、母婴传播

患有艾滋病或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艾滋病病毒直接传染给胎儿子,另外还能够在产前、产程中(出生时通过产道)和产后(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

6、其它途经

(三)、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请同学们展开探讨这一话题。(暂略)

(四)、艾滋病的预防

艾滋病蔓延很快,而且目前无特效药。但是,只要采取 一定的预防措施,是可以减少其发病率的。

1、加强艾滋病的监测检疫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与国外人士交往日趋频繁,随之入境的人数也急剧上升,这就要求卫生检疫部门,对入境人员进行严格检查,对艾滋病抗体阳性者,坚决不允许入境。

2、加强治安管理

严格取缔卖淫和*娼活动,对与外国人及外籍人员发生性接触的妇女应做艾滋病抗体的检查。坚决杜绝与艾滋病抗体阳性或艾滋病病人发生性接触,患者有艾滋病的妇女避免怀孕。

3、消除静脉滥用药物的现象

特别是静脉药瘾,不共用针头、注射器和药物。不共用牙刷、剃须刀或其它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物品。

4、加强血液制品的管理

对所有供血者,都要进行严格的抗体检测、凡抗体阳性者应坚决禁止供血、血浆、器官、其他组织或精液。特别要加强对进口血液制品的检测,禁止被污染的血液制品入库。

5、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

医务人员在接触艾滋病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手套、防止病人使用过的针头和医疗器机刺伤皮肤。避免直接和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物直接触。病人的衣物及物品可用1:10漂白粉或1:10氯酸钠液消毒。病人收尸体需用料袋封包后火化。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废弃物品都需要装入密封塑料袋内处理或烧毁。

6、对危险人群进行密切的监测,彩集血清进行检测

我国目前重点检测对象是;①应用过国外进口的血液制品的病人,特别是1981年至1984年期间应用过进口的第Ⅷ因子的血友病病人;②与来华的外国旅游观光者或国外留学生有过性关系者;③长期驻华的外宾、留学生来华的旅游观光者(尤其是从艾滋病高发国家来的);④我国长期驻外人员、劳工(特别是输过外国人血液及血液制品者)以及外交人员;⑤某些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⑥对艾滋病病人及与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的接触者。

7、大力普及艾滋病知识,做好宣传工作

(四)、消除一些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途经的顾虑

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艾滋病病毒是通过唾液、泪液、尿液、餐具、疫菌偶然的接触或昆虫传播的,说明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染。艾滋病病毒也不会通过空气、饮水、食品、以及未消费的餐具、衣服被褥、货币等物品而传染。一般也不必担心与艾滋病病人握手、轻吻或共用电话、马桶、桌椅等而被感染。旅游池和公共浴池一般也不会传染艾滋病。各种家养动物不可能携带艾滋病病毒,因此,艾滋病也不能通过动物的咬伤,抓伤而传播。

四、课堂讨论

中学生怎样才能真正预防艾滋病?

结论:懂得有关艾滋病方面的知识、每个人做到洁身自好最为重要

五、课堂小结

6.高中预防艾滋病教案 篇六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预防艾滋病》教案

第1课时:

主 题: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危害 教学目标:1.掌握艾滋病基本知识

2.了解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和危害 3.理解窗口期、潜伏期的概念 4.了解艾滋病病毒检测

教学重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窗口期、潜伏期的概念 教学方式:学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导语: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2001年9月30日止,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28,1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专家估计,2001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60万。艾滋病已经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如果不花大力气控制,到2010年,预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会超过1000万。而如果控制的好的话,这一数字会降到150万。

一、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艾滋病(AIDS)

艾滋病的医学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 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艾滋”是它的英文缩写“AIDS”的音译。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具有一系列复杂症状的综合症。

2、什么是艾滋病病毒(HIV)

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它侵入人体后破环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3、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有哪些不同之处?

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没有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

艾滋病病人指的是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

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携带艾滋病病毒,都具有传染性。不同之处在于艾滋病病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外表看起来跟健康人一样。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病人可能需要数年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

4、艾滋病病毒的特性是什么?

艾滋病病毒的特性主要有两个:

(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或者通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如碘酒、酒精或医院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消毒药品)都可以杀死这种病毒,甚至用自来水冲刷,水中的余氯就会使它失去活性。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昆虫(如:蚊子、跳蚤等)体内存活。

(2)具有迅速变异能力。艾滋病病毒的“外貌”经常发生改变,有许多的亚型。例如,最早引起艾滋病流行的I型病毒(现在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现有11个亚型,而且这些亚型还在不断变化着。

5、感染艾滋病毒的三大途径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途径主要有三条:血液途径传播,性途径传播,母婴途径传播。

6、艾滋病有哪些临床表现?(简述)

由于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在正常人身上不会致病的细菌、病毒等在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会乘虚而入,造成感染,因此,艾滋病病人很容易发生各种感染,而且症状没有特异性,表现为复杂多样的综合症。常见症状有:长期低热,短期内体重减轻十分之一以上、消瘦、乏力、冒汗、慢性腹泻、慢性咳嗽、全身淋巴结肿大、头晕、头痛、智力减退、反应迟钝等。

艾滋病病人常见的肿瘤主要以卡波西氏肉瘤最多见,表现为皮肤出现深蓝色或紫色的斑丘疹或结节。除了卡波西氏肉瘤以外,其他的如淋巴瘤、肝癌、肾癌等也不少见。

7、如何确认一个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特异性外表及症状,不能根据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必须经过国家确认实验室的实验室诊断。当国家确认实验室血液检测证明艾滋病病毒抗体呈阳性HIV(+),才可以确认一个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8、艾滋病病毒感染后,有哪几个发展时期? 各有多长时间?

一个艾滋病患者从感染到死亡,一般可有3个发展时期。1)急性感染期

一般在感染后2-6周出现,症状似感冒,能很快自愈。这个时期可以检测到艾滋病病毒抗原,但是检测不出艾滋病病毒抗体。

2)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

自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这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个体差异很大,短至不到一年,长至可达15年以上,平均5-7年。

3)艾滋病发病期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便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症状,成为艾滋病人。成为艾滋病人后,一般会在半年至两年内死亡。

二、一旦感染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艾滋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艾滋病流行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第2课时:

主 题:认识高危行为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选择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

2.全面了解与预防艾滋病有关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3.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决定能力。

4.培养学生如何规避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讲解什么是预防爱滋病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性为 教学难点:1.危险行为与非安全行为的区分与把握。

2.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教学方式: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引导:艾滋病的传播是与人的行为密切联系的。艾滋病主要通过高危行为传播,而一般的的无危行为则不能感染和传播艾滋病,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活动来判断哪些属于高危行为,哪些是低危行为,哪些是无危行为。

(一)判断危险行为与非危险行为(分组活动与讨论)

1、目的:通过活动与讨论使学生强化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区分危险行为与安全行为的区别,判断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行为的危险与安全程度。

2、教具准备:

(1)分别将写有“高危、低危、安全、不确定”的分类卡分发给四个小组,每组一份。(2)将写有日常生活行为的小卡片数份,每组一份。卡片内容:

社交性拥抱、共同牙刷、共同餐具、输血、无偿献血、蚊虫叮咬、共同剪指甲刀、在游泳池游泳、使用公用电话、共坐公共汽车、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吸食毒品、共同剃须刀、共同牙刷、共同注射器、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打篮球、打喷嚏、人工呼吸。

3、具体步骤:

(1)教师讲解:“高危”行为即有被艾滋病感染的高度危险(感染率较高)的行为;“低危”即有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低度(感染率较低)的行为;“无危”即不会被艾滋病毒感染的安全行为;“不确定”即无法确定是高危、低危或无危行为。

(2)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10人)分别将行为分类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和具体行为卡(日常生活行为)分到各组,并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主持本小组活动。(3)将教室划分为四个区域,每小组由教师指定各自活动区域,让小组成员展开讨论。(4)请各组成员按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具体的卡片(日常生活行为)放入行为分类卡所代表的区域内,让本组同学讨论这些行为归入相适应行为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是否妥当,最后,全组形成统一意见。

(5)本组讨论完毕后,可让同学走动相互参观其他小组的分类情况,比较一下各组的差异并发表个人观点。

(6)请学生回到各组内,教师启发:同学们所持的观点有什么依据?自己是否同意他人的观点?(7)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A、高危行为:①有多个性伙伴②共用注射器③输血(输入未检测的血液制品)。

B、低危行为:①共用牙刷②共用前指甲刀③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④穿耳⑤徒手帮助流鼻血的人止血。

C、无危行为:①利益社交亲吻②共用餐具③无偿献血④蚊虫叮咬⑤在游泳池统统游泳⑥坐公共汽车⑦使用公共电话⑧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⑨打篮球⑩打喷嚏。

(8)教师总结:说明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以及不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方法。并且强调指出,只有危险行为才会传播艾滋病,无危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没有必要因此而产生正常交往的恐惧。并且着重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谨慎小心,避免高危行为,时刻作出明智的安全选择。

4、展示幻灯课件:

(1)如果没有预防意识,无意行为可能就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2)积极预防,高危行为也可能化为低危行为。(3)正常的交往行为是安全行为。

(二)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绝危险行为

1、引言:以上我们讨论和判断了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应积极倡导安全行为,反对和拒绝危险行为,下面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思考并发表各自观点。

2、情景表演并讨论:(1)你的一位亲友病了,现在需要输血,你是支持,还是反对?(2)同班同学小王邀请你去纹身、穿耳朵,你是拒绝还是答应?

(3)假如学校要组织你去艾滋病防治机构做义工,你愿意还是去还是拒绝?

3、教师小结(通过课件):日常生活中坚持安全行为

(1)坚持安全注射(包括注射疫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销毁。(2)伤口安全处理其他人处理伤口应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伤口。

(3)慎用血液制品、纹身、穿耳等刺破皮肤器具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最好不穿耳、纹身。(4)了解一般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所以应克服交往心理障碍。(5)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

(三)本课总结:

本课主要通过“分辨危险行为”活动和“如何坚持安全行为”的思考,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教会学生区分、辨别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的标准与方法,使学生有了明辨行为是非的能力,自觉构筑行为的“防火墙”,更好地以自觉性为预防艾滋病。

(四)课后作业:

以“防范艾滋,请从身边生活小事做起”为题写一封倡议书,倡导同学坚持健康积极的安全生活方式,有效防范艾滋病传播。第3课时:

主 题:反对歧视、提倡关爱

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2.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3.培养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2.培养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教学方式: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从2007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进入反对歧视、提倡关爱这一主题的学习。提问:目前全球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多少人?

提问:目前中国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多少人?

讲述: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8万~9万)人;2007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4万~6万)人,因艾滋病死亡2万(1.5万~2.5万)人。在5万新发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男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0%;母婴传播占1.1%。

一、反对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

面对日益严峻的现状,我们该如何面对随时可能出现在自己身边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生活中在大家对艾滋病存在认识误区时,往往很容易对艾滋病病人滋生歧视。下面发生的事情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案例:《艾滋阴霾中的灯塔――――四川省资中县公民镇艾滋生态报告》的前半部分

学生当场朗读案例中前半部分中部分内容:

有一次,他到村里去磨面,看到老板人手不够,他便上前帮忙。谁知,老板一看他站在机器旁,立刻嚷道:“快放手,别把艾滋病传给我的机器!”一名乡村医生说得更邪:“艾滋病,风一吹就传染;人埋了,挖地三尺也传染。”

这是当地人最初对艾滋病的态度。莫名的恐惧,像阴霾一样笼罩着小镇。一名感染者痛心地说:“我怎么活不重要,只要把我当人看就行。”让学生认识到艾滋病病人可能所受到的歧视有多深。

2、情景假设

假设自己是案例中的主人翁,体验其心理感受,你是否愿意受到歧视?渴求别人如何对待你?然后分别喊一名男同学和女同学来回答。

3、讨论:哪些是歧视行为,为什么歧视不利于艾滋病防治工

二、正确对待、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我们已经体会到不能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条还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关爱他们呢?

教师继续使用多媒体展示案例::《艾滋阴霾中的灯塔――――四川省资中县公民镇艾滋生态报告》后半部分。

学生继续朗读案例中的部分内容:

在培训中,有很多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成都一位专家掏出一个面包,在众目睽睽之下,让一位感染者把面包掰开,一人吃一半。另一位专家,拿过感染者刚刚用过的杯子,毫无顾忌地喝了两口。这些细微的举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村民说:专家都不怕,咱们还怕什么!面对面的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工作人员不仅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还对感染者进行生产生活技能培训,组织经验交流和娱乐活动。全国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濮存昕参观后,称赞这里是“感染者的伊甸园”。让学生了解一些专家和名人如何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2、情景假设

假设教室里有一位感染艾滋的学生,你是否会歧视他?你会与这位需要帮助的同学如何相处?然后请每位学生将自己的回答写出来,并请部分学生站起来将自己所写的读出来。

3、讨论:如何正确对待、关爱身边的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三、相关政策和法规

来自世界各地的艾滋病权威专家纷纷认为,抗击艾滋病,首要条件就是加强政策倡导。做为学生,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下面按课前计划进行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知识抢答。(提前一周发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艾滋病属哪类管理传染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对社会承担什么义务和责任?

抢答题共四道,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三人参加抢答,抢答到手回答时三人可以互相补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生动有趣的来完成这个比较枯燥内容的学习。

答:属乙类管理传染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对社会承担义务和责任,服从并接受医疗或卫生防疫机构的医学指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扩散,避免危害其他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哪年哪月哪日正式施行?用一百以内的文字简述其基本内容。答: 1998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要求实行全民无偿献血,进一步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治理整顿,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活动,切实落实对供血(浆)者和血液制品的检测及监测措施。

3、《艾滋病防治条例》中何谓实行艾滋病的综合防治?

答: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4、《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向农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提供免费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品和新生儿检测试剂;为因艾滋病致孤儿童免除学费;为感染艾滋病的家庭提供生活求助和人文关怀。

讲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艾滋病防治是关系我中华民族素质和国家兴亡的大事,各级党政领导需提高认识,动员全社会,从教育入手,立足预防,坚决遏制其蔓延势头。温家宝总理指出:艾滋病的流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防治艾滋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保护世界,保护人类,保护自己。以上讲话,表达了中国政府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坚定决心。我们大家要行为起来,切实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四、青少年的责任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在爱心呵护生命,行动抵御艾滋中树立社会责任感。

小组讨论,学生发言。在讨论中让学生树立的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如:艾滋病的传播没有国界,我国有责任和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努力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不仅使青少年能及时了解与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们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青少年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是全社会预防艾滋病的主力军。

小结并布置、预习内容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完成《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危害》《认识高危行为》《反对歧视、提倡关爱》三大主题活动的学习,请同学们写一篇学后感。

预习《生活技能与做出安全决定》这一主题,思考如何去做爱心大使,真正做到爱心呵护生命,行动抵御艾滋?

第4课时:

主 题:生活技能与做出安全决定

教学目标:1.从容自信,适度异性交往

2.学会拒绝是对人生负责任的表现 3.合理使用网络,拒绝网恋

教学重点:1.适度异性交往

2.合理使用网络,拒绝网恋

教学方式: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是长知识,求上进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是要求被人理解,要求摆脱被支配而谋求人格独立。在学习与生活中,有欢乐,有苦恼,成功与失败,斗争与冲突。他们需要倾诉,需要理解,需要帮助。渴求寻求友谊,成为一种自然现象。而本身已步入青春期,随着性意识的觉醒,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异性交往被视为“神秘”话题,其实男女间的健康交往,对中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从生理、心理、社会及个人发展角度有积极的意义:

1、中学生正常异性交往的积极因素

中学生会普遍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情感体验,那便是对异性的向往。①智力上取长补短。

男女有别是千真万确的。除生理上巨大的差异外,比如性格与气质方面,男性刚强、坚毅、豁达、粗犷、豪壮激烈、暴风雨式等,女性端庄、文静、温柔;情感丰富细腻,体验敏感,易同情人等。

男性粗心、果断、有独立性、大胆决断等。

女性细心、敏捷、有耐性,易受暗示,缺乏决断等。

因此,男女交往取长补短,互相提高。比如女性善于具体形象思维,男性较擅长逻辑思维。

②心情上愉悦,互相激励前进。

中学生异性交往中对异性产生神秘、好奇、向往的心理感受,同时,也自然产生接近异性的心理倾向,因此满足这种心理,会使人增加愉快、轻松、美好、和谐的关系,使男女双方精神焕发,感受到激荡心灵的愉悦感,从而激发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③性格的培养与发展。

生活中,既与同性交往,又与异性交往,则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便会是豁达开朗,情感体验较为丰富,个人意志较为坚强。交往对象多会有个体差异,故应取长补短,从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④增进性心理健康和日后处理婚恋问题的能力。

男女生交往,可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达到性心理平衡。在正常的交往中积累异性交往经验,为今后进入婚恋期打下基础,便能较好地区分友谊与爱情,更稳妥地把握好自己的情感,从而严肃、认真、负责地择偶,缔造幸福的婚姻。

2、坦然面对异性交往。高中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接近和爱慕异性的心理需求是很自然的,也很正常,即对异性的爱慕期。

异性交往容易陷入的误区:

①从单纯、外露的情感转变为含蓄而内向的感觉。

②从融洽的异性交往转变为敏感、多疑、微妙的“被爱的错觉”。③从直白的语言沟通变为书信传情或语言及表情暗示。以上使不少中学生处于暗恋中,因此,对异性同学的爱慕与无奈的自我约束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了暗恋中的强烈的自责感,甚至罪恶感,并进一步给正常的异性交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青少年在与异性交往时,力争做到:

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淡化对对方性别的意识。思无邪,交往自然就会落落大方。

其次,要广泛接触,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广泛接触,利于我们认识、了解更好的异性,对异性总体把握,并学会辨别异性。

第三、交往关系要疏而不远,若即若离,把握两人交往的心理距离,排斥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和引起心绪波动的接触。

第四,要把握好“自然”与“适度”两个原则。

所谓“自然”——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言语、表情、举止、情感流露、以及所思所想做到自然顺畅,既不盲目冲动,也不娇柔做作。

所谓“适度”——指与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接受。

异性交往的行为准则:男女之间的交往,要相互尊重,明确责任感,这是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少男少女要遵循的行为准则。

3、青春期男女要正确认识:男女有别。

在高中阶段,如何培养自己适应社会对两性角色的要求?如何看待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

①发掘女性自身的优势。

优势: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女性有交往能力优势,较强的管理能力;女性比男性更细致,遵规守纪方面做得更好等。

女性注意:转变依赖心理,娇气心理,要自尊、自爱,不断提高充实自我,找准自己在社会中适宜的位置。

②正确认识男性的社会地位。

优势:往往是一家之主,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某方面享有特权;交往面较广,承担更多的责任,心理压力较大。

男性注意:克服“大男子主义”,不强求男人做到的女人一定能做到,有事业心,责任感,体贴别人,做生活中的强者。③培养刚柔相济的人格。

刚柔相济的人格,既不是要求女性“男性化”,也不是要求男性“女性化”,而是强调“弹性”和“整合性”。也就是指男女应该有的特质。

这种意识从小培养,从而建立平等的两性关系。独立自主,积极进取,有责任感,有爱心,乐于为家庭付出等健康人格。

4、过早陷入“早到的爱”。

所谓“早到的爱”主要是指学生(高初中生),在没有任何心理与思想准备和接受爱的能力的情况下,便接到来自异性的爱的信息。

这是青春期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情感与心理需要。中学阶段是中学生成长,掌握知识的最关键的时期,又加上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发展不同步,所带来的异性交往及恋爱时所带来的各种困惑,使他们感到,无事所从,力不从心,不知所措,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空间,没有物质基础,没有未来的发展保证等等,所以中学生没有接受和拒绝爱的能力。

如今中学生的恋爱现象已成普遍现象,据调查统计,我国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恋爱现象的占总人数的30%以上,高中生高达60%以上,其根据与背景并不复杂。

首先,青春期身体一系列变化,心理出现渴望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加上流行文化,因趁机充斥了思维想象空间,对许多学生的影响很大。

其次,青春期,自我克制能力,鉴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弱,又加上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很难找到自身价值,对家庭、学校失望、失落感增强,进取心下降,加大对异性的目光投入。另外,攀比与虚荣心也是造成早恋的因素。

再次,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异性交往,不经调查怀疑,以单纯的,粗暴的行为加以制止,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加剧孩子追求异性同学的速度。

最后,青少年升学压力过大,思想空虚,不知所措,同学间的相互慰藉,产生同感,认为“世界上只有你能理解我”,而陷入情网,不能自拔!怎样才能避免恋爱现象的发生呢?

首先检查自己的对异性的意识和态度,不能因为家庭、学校给自己的“温暖”较少,而去寻找所谓的抚慰,使自己弥补上这一点,于是尝到“爱情”的甘甜后,自我感觉良好,喜欢炫耀自己,去博取异性注目。

在家长与教师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自尊自爱的道德情操。积极听取家长和老师的意见,正确进行异性交往,避免早恋的发生。

如果有冲动或对异性与众多异性有异样的感觉,应提醒自己注意,控制冲动,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端正性观念和批判“性解放”的思想,本着对本人和对方负责的态度,慎重交往。

7.预防艾滋病教育教案高二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北京、内蒙古、新疆、陕西、上海5个省/市,其中3个省(市)是2006-2010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预防艾滋病“学校青少年生活技能教育”的项目省份(以下简称项目省),有2个省(市)未执行此项目(以下简称非项目省)。方便整群抽取项目省的初中12所、高中12所,非项目省的初中8所、高中8所,在高中随机整群抽取高一、高二的学生,在初中随机整群抽取初二、初三的学生作为对象,进行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题库结构的检验。对选取的20所初中与20所高中共3 88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中生2 145名(项目省初中生1 195名,非项目省初中生950名;农村学生1 021名,城市学生1 124名;男生919名,女生1 150名),平均年龄(15.35±10.30)岁;高中生1 736名(项目省高中生944名,非项目省高中生792名;男生747名,女生914名;农村学生765名,城市学生971名),平均年龄(17.89±12.42)岁。

1.2 方法

从教育部“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题库”中随机产生初中和高中各1套问卷,通过查阅文献[1,2,5],确定问卷各部分的结构及相应赋分。

1.2.1 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初中、高中测试问卷的结构

(1)初中问卷。从初中题库中随机产生1套,问卷包括知识、态度和技能3个维度,共23道题,其中1~12,20,21题测试知识,13~18,22,23题测试态度,24题测试技能。各维度满分分别为60,30和10分,总分100分。以知识、态度、技能及总分的60%作为衡量学生合格与否的标准,各维度及总分的合格分数分别为36,18,6和60分。(2)高中问卷。从高中题库中随机产生1套,问卷包括知识、态度和技能3个维度,共25 道题,其中1~12,19,20,22题测试知识,13~17,21,23,24题测试态度,25,26题测试技能。各维度满分分别为50,30和20分,总分100分。以知识、态度、技能及总分的60%作为衡量学生合格与否的标准,各维度及总分的合格分数分别为30,18,12和60分。

1.2.2 中学生生活技能评价量表的结构

在对被试者进行艾滋病预防测试问卷调查的同时,进行“中学生生活技能评价量表”问卷填写,本量表由赵旭初步编制,共8个维度,包括移情、辨析别人观点的能力、人际交往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自尊、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人际交往中的品德、自信与自我效能感、压力应对共47个项目。该量表总的Cronbach's α系数[6,7,8,9]为0.946,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26~0.844。“中学生生活技能评价量表”可反映中学生的生活技能状况,本研究中作为评价题库问卷内容效度的工具。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方法描述数据;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2 组或多组样本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题库得分情况

初中生除技能得分外,项目省的知识、态度和总分得分均高于非项目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城市初中生知识、态度、技能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农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除技能外,项目省初中生知识、态度和总分的合格率均高于非项目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城市初中生的知识、态度、技能和总分合格率均高于农村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项目省高中生知识得分高于非项目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高中生的知识、态度、技能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农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项目省高中生的知识和总分的合格率均高于非项目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城市高中生的知识、态度、技能和总分合格率均高于农村高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1,2。

2.2 中学生题库知识、态度与技能的相关分析

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可得,初中问卷知识与态度(r=0.370,P<0.01)、知识与技能(r=0.046,P=0.011)、态度与技能(r=0.069,P<0.01)呈弱正相关。

高中问卷知识与态度(r=0.395,P<0.01)、态度与技能(r=0.140,P<0.01)之间均呈弱正相关,知识与技能间无相关性(r=0.017,P>0.05)。

2.3 中学生艾滋病教育题库与“中学生生活技能评价量表”的相关分析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除技能和人格魅力维度外,初中生的知识、态度、技能和总分与生活技能评价量表的8个维度和量表总分之间均呈弱的正相关(P值均<0.05)。除技能外,高中生的知识、态度和总分与生活技能评价量表的8个维度和量表总分之间均呈弱的正相关(P值均<0.01),见表3。

注:*P<0.01,**P<0.01。

3 讨论

以往的基线调研、干预效果评估和督导评估所用学生测试问卷多为研究者单独针对研究目的所设计[10,11,12,13,14]。本研究是将题库随机产生测试题目同时应用在5个省(市)的艾滋病教育评估中,以往的研究只用问卷自身比较进行了检验[15]。

在初中预防艾滋病教育测量问卷的应用中,除技能维度外,项目省的知识、态度得分和总分均高于非项目省,且项目省初中生的知识、态度和总分的合格率均高于非项目省,说明除了技能维度的设计外,问卷在知识、态度维度以及整体设计上均有较好的区分效度。这可能与技能维度选取的题目较少有关,初中问卷仅有1个题目测试技能,在今后初中艾滋病教育测量问卷的制定时,应在题库中适当多选取技能维度的题目,以增加此维度的区分效度。在高中预防艾滋病教育测量问卷的应用中,除技能和态度维度外,项目省高中生的知识得分和总分均高于非项目省,且项目省高中生的知识和总分的合格率均高于非项目省,说明除技能和态度维度的设计外,问卷在知识维度以及整体设计上均有较好的区分效度,提示在今后问卷的应用时,也应增加技能维度的题目数量,并对态度维度的题目进行适当调整以增加该2个维度的区分效度。

调查还显示,城市初高中学生的知识、态度、技能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农村学生,且城市初高中学生的知识、态度、技能和总分合格率均高于农村学生,也说明初高中问卷对城市和农村的区分效度良好。初中问卷各维度之间呈弱的正相关,说明问卷的内容效度较好。高中问卷除知识与技能的相关外,知识与态度、态度与技能之间呈弱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问卷的内容效度尚可。

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用中学生生活技能评价量表对预防艾滋病教育测量问卷进行评价,除技能和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维度外,初中生的知识、态度、技能和总分与生活技能评价量表的8个维度和量表总分之间均呈弱的正相关,说明初中预防艾滋病教育测量问卷能够反映初中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技能的掌握,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但技能维度有待修订。除技能方面外,高中生的知识、态度和总分与生活技能评价量表的8个维度和量表总分之间均呈弱的正相关,说明高中问卷整体上亦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但技能维度的题目有待修订。

8.预防艾滋病主题班会教案 篇八

会教案

一、主题

美好青春我做主,红丝带校园行。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主题活动宣传,学生了解什么是艾滋病; 2.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3.了解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会有哪些表现; 4.了解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三、教学形式

教师讲解与学生交流。

四、教学准备

学生上网搜集相关艾滋病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世界艾滋病宣传日是哪天?(12月1日)

2.今年艾滋病宣传活动的主题是:美好青春我做主,红丝带校园行。

3.请同学们想一下你身边有过艾滋病人会出现吗?他们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谈谈你知道的艾滋病。

(二)开始主题活动 1.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疫病。

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对机体起着良好的“防御”作用,抵抗各种病原体的袭击。但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之后,人体的这种良好防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防御功能减退,因而这时病原体经血行及破损伤口长驱直入。此外,身体中一些不正常的细胞,例如癌细胞,也同样乘机迅速生长、大量繁殖起来,发展成各类癌瘤。也就是说,艾滋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癌瘤。

艾滋病自1985年进入我国至今已有近万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据有关部门推测,在今后几年内艾滋病发展趋势是:发达中国家是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呈急剧上升趋势。

2.艾滋病的传播途经

(1)性接触传染

由于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体液中,男女不洁性行为可以导致艾滋病病毒迅速传播。目前,性接触传播已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血液传播

— 2 — 目前通过输血传播艾滋病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几乎大部分非洲国家,主要以非志愿献血为主,他们大多是青壮年,都处在性活动高潮的年龄段,这意味着他们所提供的血液很可能具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将这些血及血液制品输给其它病人,便可能感染艾滋病。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是通过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媒介。

(3)母婴传播

患有艾滋病或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艾滋病病毒直接传染给胎儿子,另外还能够在产前、产程中(出生时通过产道)和产后(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请同学们展开探讨这一话题。

艾滋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艾滋病流行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 3 — 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4)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

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 — 4 — 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4.艾滋病的预防

艾滋病蔓延很快,而且目前无特效药。但是,只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是可以减少其发病率的。

(1)加强艾滋病的监测检疫。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与国外人士交往日趋频繁,随之入境的人数也急剧上升,这就要求卫生检疫部门,对入境人员进行严格检查,对艾滋病抗体阳性者,坚决不允许入境。

(2)加强治安管理。

严格取缔卖淫和嫖娼活动,对与外国人及外籍人员发生性接触的妇女应做艾滋病抗体的检查。坚决杜绝与艾滋病抗体阳性或艾滋病病人发生性接触,患有艾滋病的妇女应避免怀孕。

(3)消除静脉滥用药物的现象

特别是静脉药瘾,不共用针头、注射器和药物。不共用牙刷、剃须刀或其它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物品。

(4)加强血液制品的管理

对所有供血者,都要进行严格的抗体检测、凡抗体阳性者应坚决禁止供血、血浆、器官、其他组织或精液。特别要加强对进口血液制品的检测,禁止被污染的血液制品入库。(5)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

— 5 — 医务人员在接触艾滋病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手套、防止病人使用过的针头和医疗器机刺伤皮肤。避免直接和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物直接触。病人的衣物及物品可用1:10漂白粉或1:10氯酸钠液消毒。病人收尸体需用料袋封包后火化。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废弃物品都需要装入密封塑料袋内处理或烧毁。

(6)对危险人群进行密切的监测,彩集血清进行检测

我国目前重点检测对象是;1.应用过国外进口的血液制品的病人,特别是1981年至1984年期间应用过进口的第Ⅷ因子的血友病病人;2.与来华的外国旅游观光者或国外留学生有过性关系者;3.长期驻华的外宾、留学生来华的旅游观光者(尤其是从艾滋病高发国家来的);4.我国长期驻外人员、劳工(特别是输过外国人血液及血液制品者)以及外交人员;5.某些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6.对艾滋病病人及与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的接触者。(7)大力普及艾滋病知识,做好宣传工作 5.消除一些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途经的顾虑

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艾滋病病毒是通过唾液、泪液、汗液、握手、拥抱等接触或昆虫传播的,说明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染。艾滋病病毒也不会通过空气、饮水、食品、以及未消费的餐具、衣服被褥、货币等物品而传染。一般也不必担心与艾滋病病人握手、轻吻或共用电话、马桶、桌椅等而被感染。旅游池和公共浴池一般也不会传染艾滋病。各种家养动物不可能 — 6 — 携带艾滋病病毒,因此,艾滋病也不能通过动物的咬伤,抓伤而传播。

七、课堂讨论

小学生怎样才能真正预防艾滋病?

结论:懂得有关艾滋病方面的知识、每个人做到洁身自好最为重要

八、课堂小结

上一篇:中级审计师相关知识下一篇:一年级推荐书目绘本《爱心树》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