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岗位辉煌的业绩

2024-07-06

平凡的岗位辉煌的业绩(精选6篇)

1.平凡的岗位辉煌的业绩 篇一

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辉煌

——文明办办公室创建‚巾帼文明岗事迹材料‛

文明办办公室现有人员5人,女性3人,占据了‚半壁江山‛。自2011年开展‚ 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以来,她们立足岗位,勤于学习,甘于奉献,以踏实肯干、一腔热忱的作风在文明办系统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一、自我加压 勇于挑战

为充分展示新形势下女性的良好形象。无论做什么事情,她们总是高标准、严要求,敢于争先,不甘落后。2007年以前信息报送工作一直是文明办的弱项,之前一直都处在全市的末位。她们暗下决心:这项工作一定要挤进全市的前列!

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横峰在全市十二个县(市)里面无论地域还是人口都是最小的,信息资源相对别的县更少。‚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三名女同志成了冲在一线的士兵。她们积极与各文明单位做好沟通联系,组建起了一支完善的信息员队伍,制订奖惩制度,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当时她们就像一只上足发条的表,不停地转动,既要照顾好孩子,又要做好工作,贤妻、良母任何的人生角色都不想放弃,每天不间断地采写、发送信息。不懈地努力换来了丰硕的回报:2008年,横峰文明办以400余篇的上稿量位居全市第一,在中央、省市文明网及简报上很好地宣传了该县精神文明建设成果。2008——2011年,横峰文明办连续四年获市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副主任任娟个人也连续四年被评为市信息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是的,人生可以平庸,也可以燃烧发光,她们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二、善于挖掘 塑造好人

文明办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要塑造好人,引领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为更好地发挥典型模范的示范带头作用,她们协助主任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感动横峰十佳文明市民‛‚十大道德标兵‛‚十大好婆婆、好儿媳、好邻居‛系列评选活动。

为把评选活动搞好,她们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一起阅看、修改

上报的事迹材料,有时遇上材料过于简单但事迹确实感人的,她们还下到乡镇去采访、撰写材料。‚我们既然开展了这项活动,就一定要把身边平凡人的感人事迹挖掘出来,这样大家学习他们时才会觉得信服‛。

她们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到姚家乡七甲村看望市级道德模范熊冬娥时,熊冬娥激动地拉着她们的手说‚谢谢你们的关心,现在我得到了社会很多好心人的资助,儿子已经大学毕业读研究生了,房子也翻新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说完硬是要到厨房煮荷包蛋给她们吃。看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能给人帮助时,是她们最开心的时候。

近年来,全县涌现县级先进人物50名,市级道德模范4人,2人入选中国文明网好人榜,他们的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上饶二套《说事》栏目专门做了一期‚横峰好人‛的专题,江西二套在‚致敬2011‛中播出了‚做‘赔本’买卖的生意人罗成的感人事迹。2011年8月,该办推荐的两名选手参加市道德模范故事汇讲演比赛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其中一人入选省道德模范宣讲团,这在该县文明办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三、求索耕耘 不断进取

不管在哪个岗位,都应干一行,爱一行,‚打铁还须自身硬‛。为此,她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每天都坚持学习一个小时,不是看看读读就算了,而是要边看边记,做大量的学习笔记。

与此同时,她们还在工作中不断锻炼自己,做好沟通、协调工作。2010年11月,县委宣传部和中国江西文明网主办的‚网友看横峰‛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北京、陕西、内蒙古等20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59位网友相聚横峰,实地参观组落实到文明办。‚这次活动在县级区划属首次,一定要认真对待,要注重体现横峰特色‛,接到任务后,她们和主任一起马上跟葛源镇、工业园区、岑山森林公园联系,制订好详细的参观线路,并在葛源镇新农村点——五里铺创意性地集中展示了‚编草鞋、炸油子果、纺棉花、剪纸‛等民间手工艺,辟出一块园子,设立开心农场,参观者可以自己采摘红薯、玉米等农作物,体验农耕的乐趣。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全国网友惊叹于横峰经济的发展的同时,还感受着环境的优美,他们饶有兴趣

地体验了编草鞋等手工活,甚至有网友当即表示想留在横峰。看到各地网友快乐的神情,她们觉得再累也是值得的。

没有什么惊人的举动,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她们用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在精神文明建设的百花园里努力耕耘着,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2011年,文明办连续四年获得市精神文明建设综合先进单位,副主任任娟也连续四年获年市信息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她创作的《爱,在乡村小学流淌》获市道德模范故事汇故事创作二等奖。

面对成绩和荣誉,她们并没有满足,她们说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今后她们将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将工作做得更好。

2012年2月15日

2.平凡的岗位辉煌的业绩 篇二

共产党员真正成为群众学习的楷模

吴云萍书记认为:做事必须先做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共产党员的一举一动常常影响着其他人的行为举止。作为党支部书记, 吴云萍坚持从我做起, 身体力行, 注重发挥人格力量榜样示范作用, 同时要求全体党员自重、自省、自励, 切实起到旗帜的作用。

作为党支部书记, 吴云萍在工作中突出一个“严”字, 建好一支高效廉洁的党员队伍, 使党员真正成为群众学习的楷模;突出一个“实”字, 建好一套支部生活规章制度, 在她的主持下, 建立了29项支部生活制度, 并不断充实完善;突出一个“带”字, 建好一支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为青年人创造机会, 提供锻炼的舞台, 并筹措了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党支部加快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进程, 制定了“一帮一”、“一带一”的培养模式。目前, 共有18名青年职工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党建带团建激发职工爱岗敬业

吴云萍书记还注重党建带团建, 充分发挥青年的生力军作用。开辟了青年信息交流平台, 开展多项活动, 如“岗位成才”座谈会、读书演讲会、“专业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 组织职工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参加户外拓展训练。多次组织团员青年利用公休日, 开展宣传咨询、擦拭路牌和“爱心助老”等义务奉献活动。

抓好党建工作与执法工作双丰收

吴云萍同志始终把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方针同监理所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以业务促进党建工作, 以抓好党建工作推进业务发展。

3.平凡岗位 铸造辉煌 篇三

——由鹦哥岭青年团队先进事迹引发的思考

作者: 陈述贤

今年4月9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的长篇通讯,报道了海南省鹦哥岭自然保护区27名大学生长期坚守在偏远的大山深处,执着于生态建设保护事业,积极帮扶当地群众改善民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的先进事迹。随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南国都市报》、《中国绿色时报》等各大报纸,以及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大新闻网站媒体纷纷刊登播发相关报道。从此,一个个原本默默无闻、平凡的再也不能平凡的大学生的鲜活面孔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个个原本很少为人所知发生在大山深处的感人故事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递。他们所处的地方偏僻边远,他们所做的事朴实无华,他们那些人平凡无奇,然而对他们的报道后何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我看了很多关于他们的报道,前不久又有幸在海南和北京两次现场听了他们的先进事迹报告。每次都让我感动,同时为林业战线能有这样优秀的青年团队感到欣慰和振奋。这27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用他们的执着和坚守、辛勤和汗水、理想和行动,抒写了绚丽的青春赞歌,彰显了当代年轻人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科学求实、勇于开拓,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鲜明的时代精神,值得深入学习和大力弘扬。

一、把理想付诸实践,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每个青年都有美好的人生理想,都有展示才华、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实践是最好的课堂、最有效的训练场。只有积极实践、大胆实践,理想才能变成现实,人生价值才会真正体现,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喜欢仰望星空,却不肯脚踏实地,结果一事无成,一无所获。鹦哥岭青年团队无疑给当代青年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们胸怀广大,志存高远,怀揣着守护祖国森林、建设美好家园、造福一方百姓、成就一番事业的理想,立下了“爱上鹦哥岭、建功鹦哥岭、奉献鹦哥岭”的誓言,坚定地选择了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从走进鹦哥岭的那一天起,他们便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化做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具体实践,每个人都成为了实干者、践行者。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是美丽神奇的,但是在这里工作生活却异常艰辛,没有任何美丽神奇可言。对于刚组建的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保护、建设、管理、发展,一切都要从头做起。5年来,他们克服了自然考验、生活不便、工作挑战,特别是精神上的孤独寂寞等种种困难,用他们的双脚一步一步地丈量着这片青山,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和保护着这片绿色的家园,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海南和祖国的生态建设保护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全社会的肯定和赞叹。他们的科学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他们的人生价值也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把群众视为亲人,才能孕育出对老百姓无私的爱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鹦哥岭青年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总书记讲话的深刻内涵。一来到保护区,他们就把这里的黎族、苗族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想之所想,急之所急,尽一切可能给予帮助。由于长期与世隔绝,生产生活方式落后,这里的百姓生活十分贫困,毁林开垦、无序生产现象严重。鹦哥岭青年团队走村入户,主动与群众交朋友,帮助他们建立农业示范田,发展林下经济,并与每个村庄签署生态保护共管协议,使当地群众由“砍树人”变成了“护林人”。

针对黎苗村寨家家户户没有厕所、散养猪、卫生条件极差的情况,他们特地请来专家帮助设计建造了舒适的“旱厕”和“松软猪圈”,提高了乡风文明。他们还发动自己的亲人,把家里不穿的衣服、物品运来送给当地村民。这些真情和付出,换来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提高了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和文明生活的理念。正是因为他们把当地老百姓当成了亲人,并为亲人无私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心血汗水,当地的老百姓才不再把他们当作外人,而是当作自己的亲人。黎族、苗族兄弟、阿叔阿婶们用最朴素、最隆重的方式敲着鼓来向他们表示感谢。

如今在我们机关里,还有很多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对基层了解很少,与人民群众接触不多。这既不利于年轻干部的成长进步,也不利于我们事业的长远发展。鹦哥岭青年团队用实际行动警示我们,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才能摸到群众的脉搏,贴近群众的心窝,感受到群众的冷暖,进而对群众产生深厚的感情和亲情。

三、把专业当作事业,才能迸发出释放不完的工作激情 有人说,把专业当作事业来做是一种崇高,把事业当作专业来做是一种幸福。一个人,当他以丰富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熟练地驾驭和掌控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并能从中收获成功与幸福,专业也就成为他为之奋斗的事业。

鹦哥岭青年团队大多毕业于农林院校,他们所学专业面对的对象主要在山区和林区。这就意味着要所学有所用,就要告别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和舒适生活,与寂寞清贫相伴,与草木鸟兽为伍。当初,他们也曾犹豫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所学的专业和所爱的事业,走进了这片地处边远、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大山。鹦哥岭青年团队中的王合升说,选择鹦哥岭就是选择了理想,这里有我挚爱的雨林,有我热爱的事业。团队中的廖长乐和王慧颖是大学情侣,大学里都是学动植物研究的。毕业后,王慧颖原在杭州一家银行工作,但为了能和男朋友在一起,也为了自己能发挥专长,她最终还是放弃了待遇优厚的银行工作来到了鹦哥岭。生态保护与科研,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有些陌生、“边缘”,但却释放了这些年轻人身上蕴藏的巨大能量。五年时间里,这些年轻人每个月都要背上帐篷睡袋、监测仪器、锅碗瓢盆进山开展调查,往往在山里一住就是10多天,最多时40天,足迹遍布鹦哥岭的200多座山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完成了对整个保护区详细的资源调查,摸清了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的家底,建成了数字化保护区,编写了80万字的《鹦哥岭生物多样性及保育》书籍,记录到一大批维管束植物和脊椎动物,发现了鹦哥岭树蛙等科学新物种,有的甚至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空白。

正是由于所学有了所用,所学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用武之地,使鹦哥岭的大学生们心中充满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胸中迸发着释放不完的工作激情。也正是因为他们这份对专业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和孜孜以求,使得他们的人生越来越精彩。他们的事迹再次印证,专业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能不能把专业当作事业。只有把专业当作事业,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才能有释放不完的工作热情和激情,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不平凡的人生。

四、把奉献作为操守,才能让青春散发出光和热

青春只有在奉献中才能闪光。没有奉献精神,是干不出卓有成效的事业的。鹦哥岭的大学生们选择了鹦哥岭,也就选择了奉献。他们的奉献,绝不是常人认为的“五加二”、“白加黑”。在这里,他们远离城市和喧嚣,长期住着简易房,生活设施很差,工资收入不高。蚂蟥毒蛇、暴雨山洪经常“来访”,和他们“亲密接触”。由于常年累月在深山老林里工作,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很多人都患上了肠胃疾病。要知道,他们都是一群刚刚走进社会、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人,同样爱美、爱新鲜、爱时尚、爱发微博玩微信,只是这些对于他们来讲实在太遥远了。当与现实和事业冲突时,他们不得不做出选择与取舍。工作上的艰苦、生活上的不便有时候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可精神和内心上的折磨常常让他们痛苦不堪、难以承受。有的为了事业不得不与相爱多年的恋人分手,有的家人不理解自己的选择加以无情责备,有的孩子出生时自己没在身边,有的父母生病时不能好好尽孝„„。在这个金子般的青春年华,他们经历了太多,牺牲了太多,付出了太多、奉献了太多。

眼下,在我们身边,很多年轻人论学历、才干、能力一点也不比鹦哥岭青年团队差,甚至还比他们出色,但却没有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多大贡献。究其原因,他们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一种奉献精神,凡事动不动就讲条件、谈筹码、图回报。鹦哥岭青年团队就是一面镜子、一个标杆,每个年轻人若都能像他们那样,多一份奉献、少一份索取,多一些付出、少一些计较,我们这个社会的财富就会积累得又多又快。

4.在平凡岗位上创造辉煌 篇四

——记南平市地方海事局林元华

林元华,瘦高个,性格腼腆,平时话语不多,但做起事情来风风火火。参加工作以来,他默默无闻,不断探索、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05年被市交通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3至2006年连续四年在机关绩效考评中被评为优秀;2005被评为南平市劳动模范;2006年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对荣誉他看得很淡,他常说:“我不追求荣誉,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应该做的,组织上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只有更加努力为人民服务,才能回报党和组织的关爱”。

把工作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

南平地处闽江黄金水道上游,林元华和他的同事们担负着近百公里航道和129座航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任务十分繁重。20多年来,他和同事们风里来雨里去,不畏严寒酷暑,行程23600多公里,维护航标5762座次,航道航标维护合格率达95%以上,从未发生一起因航道航标维护质量而引发的安全事故。1998年6月22日,南平市遭受百年一遇的洪 1

灾,洪水退后,航道上的浮标已被洪水冲毁的所剩无几,对山区河流来讲,失去航标,就等于船舶失去航向,将严重危及到船舶的航行安全。为了尽快恢复船舶安全通航,林元华顾不上家中正在生病的妻子,和同事们一起吃住在船上,顶着烈日,克服重重困难,连续奋战一个多月,及时增设和修复了30多座航标,保证了航道的安全畅通,受到船员的一至好评。

在具体工作中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我们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想船员所想,急船员所急,只有这样,船员才会信任我们,支持我们,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我们的服务才能更上一层楼。”林元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5年11月24日23时50分,一艘满载沙石的货船(载重量300T)在闽江夏道旧铁路桥上游300米处触礁,船体破损并被搁置在礁石上,无法自行脱险。当时风浪较大,能见度较差,船舶随时都有翻沉的危险。正在睡梦中的林元华接到船主心急如焚的报告后,二话没说,一面向局领导报告,一面迅速赶到海事码头启动闽海巡901艇投入施救。在现场只见一艘满载货船无声地横卧在宽阔黑暗的江面上,不时传来阵阵波浪拍打船体的撞击声,船主一家三口充满了恐惧和无助,不时到船头

了望,盼望救助船的到来。海巡艇到达后,林元华成了船主的主心骨,他根据多年水上抢险的经验迅速组织大家进行施救,第一个下到货舱卸载,并组织堵漏小组实施堵漏。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卸载、堵漏,货船终于脱险。为确保船舶安全,林元华主动帮助联系船舶修造厂,连夜将事故船拖至船厂,一切安顿好后,他才舒了一口气,此时已是凌晨4时。同事们问他:“你不是正在休假吗?这么迟发生事故,你向领导汇报不就行了,领导会安排其他人去抢险,你为什么要去呢?”他说:“我在水上工作这么多年,我了解船员,他们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这么迟打电话给我的,他们打电话给我,说明情况十分危急需要我们的帮助,同时也饱含着他们对我的信任,我是老海事,在这方面比年青人有经验,我去了心里才会踏实。”诚挚朴实的话语折射出了林元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信任的真挚情感。

在局办证大厅建设过程中,林元华投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他从群众的角度积极给局领导出谋划策,提出简化办证程序,根据办证顺序确定窗口位置,在办证大厅设立咨询台、资料台、填写台和休息处等多项便民利民设施。这些设施建成后,群众对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感到满意,南平地方海事局在多次的行风民评中满意率都在98%以上。

他是个有心人。他有一个小电话簿从不离身,里面记载了船员、航运公司、沿江海事部门、有关保险公司和水上管

理单位的电话。有人问他:“这有何用?用手机存几个主要的电话就行了。”他说:“这个用处大着呢,一来我用熟了找得快;二来随时可用,不存在没电的问题。船员找我要电话我随时可以提供。尤其是船员在异地发生事故要联系有关海事部门或是保险公司时,这些电话就非常重要,可担搁不得。”就是这样,无论大事小事他首先考虑到的是服务对象,总是处处想船员所想,急船员所急,把船员看作自己的亲人。

关键时刻总是冲在最前面

南平市水上安全形势复杂,多发洪涝灾害和水上突发事件。每当遇到险情,林元华总是冲在最前面。2005年南平遭受“

6、23”特大洪水袭击,停泊在沙溪口电站上游300多米远的一艘重达170吨的囤船系泊钢缆七根已断了六根,囤船随时可能像一颗重磅炸弹砸向电站,对下游的延平区、桥梁、船舶和闽江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后果不堪设想。险情就是命令,林元华等党员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当时,现场情况十分复杂,驻军和消防官兵都感到束手无策,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林元华不顾个人安危,第一个跳上囤船,果断对囤船进行注水下沉,经过四个多小时的紧张抢险,终于排除了这一特大险情。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南平市政府的表彰。

2006年6月5日下午,延平湖水位暴涨,江面上浪涛翻滚,一艘渔船在市标水域翻沉,两人落水,闽海巡901艇闻讯紧急出警,林元华作为轮机员随船前往营救。由于江面风急浪大,海巡艇几经努力终于将落水人员救起,但就在返航途中,发生主机突然熄火的重大险情,海巡艇失去动力后随波逐流,向下游的南平铁路大桥冲去。面对突发险情,林元华二话没说,一头扎进机舱,冷静排查故障,凭着平时练就的精湛技术,终于在海巡艇即将撞向铁路桥时修好主机,使海巡艇顺利脱险。

几年来,他组织和参与排除各种险情38起,其中重大险情9起,抢救落水群众28人。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爱学习、善钻研是林元华的一大特点。平时,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机械原理、船体、力学等知识,并把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005年单位航标艇因起吊装置存在提升力小、重心偏移大、起吊过程稳定性、安全性差等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和作业安全,单位成立了以林元华同志为组长的技改攻关小组对航标艇,通过十多个日日夜夜的深入研究、反复试验,终于顺利完成技改。在同等条件下,通过技改,航标艇船舶横倾

度下降了50%,工作效率提高400%,作业安全系数也大大提高,年创效益近百万元。近年来,林元华还组织并参与完成单位航标艇、稽查艇、海巡艇的技改项目5项,为保障舰艇航行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忙碌着快乐着奉献着

林元华平时喜欢摆弄电器,靠自学掌握了一手修理电器的绝活,单位、邻居、同事的电器坏了,总能见到他埋头修理的身影。谦和友善、助人为乐的个性使他成了大忙人。

参加工作以来,他长期义务为单位修理空调、电脑、发电机等各类设备,为单位节约资金20多万元。节假日里常看到他骑着自行车忙碌的身影,用他那略带腼腆而又亲切的微笑为社区群众、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免费修理各类电器、水电设施,一年下来不下百余项。一次深夜12点多,他接到孤寡老人电话,说家里的冲水马桶坏了,水流个不停。接到电话后他二话没说,起身就赶往老人家里,连夜将冲水马桶修好。他就是这样忙碌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充实而快乐。

5.立足平凡岗位争创一流业绩 篇五

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机关干部

首长和同志们:

我是1980年底入伍,2002年初任情报部侦察处处长的。任处长4年来,我始终感到,职务有高低,岗位无大小,不管做什么,都必须把应尽的职责尽好,把该干的工作干好,把标准定位在争创一流业绩上。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坚持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以自身的模范作用,带领全处同志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我个人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所在侦察处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下面,我把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向首长和同志们作个汇报。

我的第一点体会是:一流业绩是靠真本事干出来的,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使自身强起来

情报侦察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素质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我坚持把重学强能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对待。这些年来,我先后参加了侦察指挥、参谋业务和联合战役指挥3个专业的在校

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语言文学、军事指挥、财务会计、党政干部基础四个大专和宏观经济管理、法律、中文、行政管理四个本科以及汉语速记高级班的自学考试和函授学习;还完成了联合作战进攻战役方向的在职研究生学业。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收获的过程。为了掌握情报侦察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我充分利用节假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充实自己,先后摘抄学习笔记近百本,积累素材卡片四千余张,撰写思考札记5千多页。在国防大学学习期间,我利用课余时间收看了120多集高层讲座。探索-2004信息化试点演示中,我结合任务学习了6本参考书,还通读了《信息化建设词典》。知识的不断积累,眼界的不断开阔,为我思考和研究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我撰写的《四场战争的启示》在国防大学演讲时得到专家认可,发表后被选入《中国当代国防文库》。2004年我起草了3份共计8万多字的综合研究材料,对未来侦察建设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得到上级机关的好评。去年我起草的近两万多字的《遂行战区应急作战行动侦察情报保障问题与对策》综合研究报告,不仅较好地满足了业务工作急需,而且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学习和运用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学习如枯源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长”。只要把学习的目的定在提高素质、成就事业上,而不是定在“捞文凭”、“装门面”上,就会有不竭的动力,就会使综合素质在日有所学中有所长进。

我的第二点体会是:一流业绩是在岗位上创出来的,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把本职工作做到家

我认为,岗位虽然是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但要出实实在在的政绩,出官兵认可的政绩,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政绩,就要在“实干”二字上做足文章。在这方面,我始终注重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把解决基层普遍性问题当作大事抓紧抓好,坚持把参与大项活动当作舞台努力拼搏,坚持把多提建议当成义务认真履行。解决好基层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领导机关的重要职责。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在找不到问题的时候要往下走,因为只有亲知、真知、深知基层,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发现问题找不到好办法的时候,也要往下走,因为只有真正相信和依靠基层官兵,才能获得智慧和力量。这几年,我们采取集中组训方式,解决新装备训练难以展开问题;采取嫁接改造方法,解决侦察特种兵训练低层次循环问题;组织大战术带小战术综合演练,解决连以下战术不扎实、营以上战术难落实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组织完成大项活动,是摔打磨练干部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我把每次演练都作为磨砺意志、提高自我的难得机会。在部里连续3年组织特种大队千里综合演练中,我和处里的同志白天筹划、夜间导调,有时昼夜连续奋战,连顿热饭都吃不上。组织跨区渡海演练,船体摇摆达26度,70%的官兵晕船呕吐,部领导带领我们连续50个小时组织导调,为部队官兵做出了好样子。去年,我部组织特种作战重难点攻关,我和全处同志大胆探索,承办了全军首次“特种射击和狙击手骨干集训”;完成了全军特种部队首次跨区渡海演练、三角翼远距离跨海飞行试验;通过侦察系统官兵的共同努力,在全军组织的特种部队考核中,我区获得了第一名;技侦手段与核心内幕情报也双双实现重大突破。积极为党委首长当好参谋助手,是机关干部的重要职能。我始终认为,发现问题,拿出对策,大胆向上级和首长提出意见建议,是参谋人员的第一要务。看到问题不敢说,有了想法不敢提,既是能力问题,更是态度问题。近几年,在训练中我发现,把体能和心理训练单列,表面看重视了,实际效果并不好。为此,在2004年全军业务会上,我提出“把体能智能心理科目融入技能训练,构建以技能为核心、为主线的训练内容体系的建议”,得到与会大多数代表认可。研究思考中我发现,解放后我军的几场战争,大都发生在当时的非重点战略方向,近期几场局部战争都是以首都为中心展开,因此我感觉只要开战,北京战区必定参战,而且可能持续始终。在2004年全军战备侦察会议上,我以上述理由,正式提出“应该把北京战区侦察情报综合集成建

设作为重点,与东南三个战区捆起来一块抓的建议”,引起了上级机关的重视。

我的第三点体会是:一流业绩是在奉献中拚出来的,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把人生价值定准位

这些年来,在苦与乐、名与利、得与失的考验面前,支撑我以积极的心态直面考验的动力,来自于我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我感到,在有苦有累有危险的时候,要多想想组织给予的;在有钱有物有权力的时候,要多想想纪律规定的;在有怨有悔有委屈的时候,要多想想自己该做的。我常想,自己从一名农村青年成长为团级干部,家属落户北京、孩子上着好学校、全家住着大房子,在职的时候,组织关心你,干不动的时候,国家养着你,即使有再多的苦累、再大的困难也要正确面对。这些年,由于加班加点比较多,我的视力由1.5降到了0.1,有的同志感到不理解,但我觉得自己虽然戴上了近视镜,但为了能把射手的眼睛擦亮,能在未来作战中为首长展现一个透明的战场,这点付出非常值得。部队进行特种训练,危险系数比较大。为确保安全,组织海上乘船射击,我坚持先打先试;组织水下爆破,我坚持跟着战士一起作业,在危险和困难面前从没有退缩过。在天津参加抢险救灾中,我带领40人负责降价处理灾后商品,进口牛皮论斤卖,转手倒卖一包就能赚400元,加起来就是几十万,但我没有为此而动心。到军区机关工作后,我管过全区侦察装备和训练器材,管过部里的财务帐款,我坚持按党性原则办、按规章制度规定办,从没有利用手中权力为个人谋取私利。我感到,规章制度是“紧箍咒”,戴上它肯定受约束,但它同时也是“护身符”,戴好它能够避免摔跟头。

首长和同志们,这些年来,我虽然在本职岗位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对照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决心把参加这次学习教育活动作为新的起点,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勇于拚搏,扎实工作,努力为推动部队建设发展进步、加速做好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做出新的贡献。

6.平凡的岗位辉煌的业绩 篇六

努力超越“小窗口”成长起来的“大明星”

2000 年, 刘桂珍进入鹿邑县电业局赵村供电所。为了尽快掌握业务技能, 他虚心向师傅请教, 熬夜苦读技术专业书籍, 经常一个人在供电所学习到深夜。不管哪个师傅带他, 他都有疑必问, 边干边学。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刘桂珍爱岗敬业, 努力工作, 没有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厚望, 为企业和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本人也收获了诸多荣誉:2008 年、2009 年连续2 年被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授予“优秀农电工”称号;2009 年被国网河南周口供电公司聘任为农电兼职培训师;2010 年被国家电网公司评选为“农电工优秀人才”。

创新管理“小团队”开创出“大智慧”

“在我们心里, 他不仅仅只是个 ‘明星 ’, 更是我们的一个好朋友。在他的带领和帮助下, 我们的技术水平及专业素质提高十分迅速。特别是他带头吃苦、带头实干的作风, 令大家工作的劲头更高。 ”同事们对刘桂珍这样评价。

刘桂珍带领的团队负责鹿邑配网12 条10 k V线路, 全长316.9 km, 配电变压器526 台, 分支开关32台, 6.32 万用电客户。这些线路设备分布广、地形复杂, 像神经、像血管渗透到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他所带的团队就负责这些线路设备的检修和用电故障抢修。 面对地方经济发展对用电需求增长迅速与现阶段电网薄弱矛盾突出的现状, 刘桂珍牵头组织开展了配网调查工作, 在调查的基础上, 形成了翔实的电网调查报告, 指出了配网局部“脆弱”的现状, 提出了改变现状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为加快建设鹿邑坚强电网和做好迎峰度夏 (冬) 准备工作争取了主动, 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为提高电网安全管理水平, 刘桂珍积极组织开展安全风险管控活动, 并牵头组织配电设备各类隐患、触电危险源排查治理,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 督促整改, 促进设备现场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 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2013 年5 月在对赵村供电所前刘寨台区治理工作中, 利用该台区地处生赵10 k V线路和邱赵10 k V线路交界处的地理优势, 刘桂珍带领着团队刻苦钻研, 发明了一项创新成果——双电源连锁控制柜。 这种控制柜在保证安全的同时, 用很小的投资使该台区实现了双电源瞬间自动投切, 供电可靠率由原来的96%提高到99.9%以上。

优质服务“小乡村”用电的“大保姆”

电力是服务性行业, 保障客户安全用电, 提供优质服务, 是广大供电人的神圣职责。刘桂珍常说的一句话是:“每完成一次抢修任务或者为客户解决一次用电问题后, 我的心情就会特别地愉悦和欣慰。 ”

2014 年大年三十晚上, 刘桂珍所辖的供电区域内一对老夫妇家中突然停电。接到故障报修电话后, 刘桂珍立即叫上一起值班的同事赶往老人家中。到了现场, 发现家中就老两口, 子女都在外地。 现场查看, 停电原因为客户内部线路故障, 属客户产权, 不在供电企业的维修范围。当他看到两位老人焦急期待的眼神时, 当即决定义务为老人排除故障。 经过40 多分钟的操作, 故障排除了, 老人家里的电视机、电暖器又开始工作了。看着电视机里又传出春节联欢晚会的欢声笑语, 两位老人乐了:“孩子们, 辛苦了, 俺老两口还没吃饭, 我这就去厨房做几个好菜, 吃了饭再走。 ”刘桂珍连忙说:“老人家, 让千家万户用上放心电, 亮亮堂堂过大年, 是咱供电公司的职责。以后您有用电方面的问题, 就打电话,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赶来为您服务。”说完, 俩人一起离开了老人的家。

初一的早上回到家, 刘桂珍看着父母妻儿和一桌未动筷子的饭菜, 这个黑黑的汉子, 眼睛湿润了。

“这些年唯一觉得心里愧疚的, 就是欠家里人太多了。 ”对客户, 刘桂珍倾注了全部的爱, 可每当谈及家庭, 刘桂珍的表情里透露出更多的愧疚。

“供电所那个小刘呀, 认识, 不管遇到什么用电麻烦, 只要打电话给他, 他都是有求必应, 总是一个‘中, 马上就能来’。 ”笔者在该公司赵村乡采访, 提到刘桂珍, 该乡丁庄村张翠荣大娘马上接上话笑着说:“他就是我们村的用电‘大保姆’啊! ”

上一篇:2016年秋季9月份教学工作小结下一篇:我欣赏,那美的一切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