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答案

2024-08-01

古诗词赏析答案(精选13篇)

1.古诗词赏析答案 篇一

韩翃《寒食》诗词赏析答案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②。

日暮汉宫传蜡烛③,

轻烟散入五侯家④。

[注释]①这是一首讽刺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第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载,晋文公火烧森林,希望迫使恩人介之推现身,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②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③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④五侯:东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思考与练习]

(1)诗歌前两句用 、两字点明仲春景色;后两句用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2)简单分析诗歌暗寓讽喻的特色。

(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 ”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参考答案

(1)花 柳 汉宫 五侯

(2)诗歌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3)春城无处不飞花

赏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有人认为这首诗选取典型的意象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是诗人借古讽今,含蓄表达了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的嘲讽。也有意见认为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

2.古诗词赏析答案 篇二

一、深层感知诗人生平、经历和境遇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 他认为要理解作品, 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这才能与古人为友, 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 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古诗词往往就是诗人的一面镜子。鉴赏古典诗歌, 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 生活境遇变化, 例如, 赏析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春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的:何时了, 知多少, 小楼, 不堪回首, 朱颜改, 愁, 向东流等哀怨的描写, 抒发了诗人成为亡国之君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凉, 通过词中以问起, 以答结, 由问苍天到问人再到问自己, 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 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是词人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时空, 给读者形成了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使作者自然而然地穿越时空体会写词时的思想感受, 为我们理解词的内涵奠定了基调。

二、在古诗词的赏析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想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 培养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 必须要根据古诗词风格的基调, 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反复吟诵, 直到读出古诗词和谐的韵律, 悟出诗意的内涵, 产生了艺术感染力时, 才能对古诗词的绚烂之美产生艺术享受。例如,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俗话说:“三分诗, 七分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对赏析古诗词, 理解诗意, 增强审美能力至关重要。此诗描写了诗人李白将要离别之时, 没有想到汪伦及村民满怀深情地以载歌载舞的踏歌为李白践行, 使李白倍受感动, 于是脱口发出由衷的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如诗中有画, 写出桃花潭的美, 作者又用“不及”体现汪伦的情意之美, 情意之深, 这种景真意切, 率意真情, 发自肺腑, 令人感慨难忘, 给学生以由景色:桃花潭很美, 但却不及朋友之间友情之美,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欣赏古诗词要学会触类旁通

由于一些古诗词内容、情节、风格、表现手法, 有相同或者相似之处, 所以我们在鉴赏一首古诗词时, 可以扩充联系与之相同或者相近的诗词, 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 与题材内容可以拿到一起来赏析, 例如, 学习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里月光指的是皓月当空, 月光亮, 夜静, 衬托出李白躺在床上睡不着觉, 看着月光, 聊以思乡之情;由此我们联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里诗人也写到月光, 这里的月光其实也是写静, 写出琵琶女的悲切演奏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可以说是虚实结合运用到炉火纯青, 用江中摇动的月影, 衬托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当然还有刘永的《雨霖铃》里描写月光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 也是他漂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 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 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 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 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 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 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 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三种月光都表达了诗人们不同的情感, 耐人寻味。

四、欣赏古诗词要学会想象和品评

欣赏古诗词要根据诗意、词义, 景物, 情感的描写, 从中学会感悟, 在诗境中学会想象, 这样才能在情感上穿越时空与诗人, 词人长生共鸣。比如《锦瑟》一诗中, 首联迷离朦胧的意境, 颔联凄婉悲怨的情感, 颈联清新明丽的画面, 尾联的丰富内蕴, 缺少了想象的参与, 是很难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同时, 学习每一首诗词都要精辟的品评, 古典诗歌语言凝练、语意含蓄。语言表达上有许多特点, 诸如受字数的限制, 用字要省略;由于韵脚的约束, 不得不运用倒装: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内容, 所以常采用多种修辞手法:遣词造句要合仄押韵等, 只有从这些细部人手, 反复品评, 仔细赏析, 才能进而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 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最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准确的评价。

总之, 赏析古诗词容易使人有所思考, 有所感悟, 有所联想, 古诗词的魅力使人产生美丽, 产生快乐, 在欣赏中知识得到丰富, 情操得到陶冶。使我们每一个人在古诗词蕴涵的情境美, 语言美, 情感美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激发我们对充满意蕴古诗词的由衷的热爱。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绽放最灿烂的花朵, 千姿百态, 姹紫嫣红, 芳香浓郁;古人以诗言志, 以词言情, 古诗词以其丰美的艺术琼浆滋润着读者的心灵, 给赏析者无尽的美的享受, 笔者本文就来谈谈如何在赏析古诗词中, 捕捉作者生存的时代背景, 体会古诗词表现出来的山村田园之美, 羁旅愁怀, 离情别恨之情, 领悟古诗词弦外之音, 感受古诗词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赏析古诗词,感悟古诗词,品评古诗词

参考文献

3.初中古诗词赏析技巧 篇三

古代诗词,我们知道它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是诗人情感的倾泻,也是诗人智慧的结晶。正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赏析好的诗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丰富阅历,美化心灵陶冶情操。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把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注重培养能力上来,在诗词赏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究诗词,让学生激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会去死记硬背,唯书唯师是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一、标题入手

俗语说:看报看题,读书读皮。许多诗词的主旨常常通过标题即可体现。诗题中的一些诸如“怨、哀、恨、喜、送、别、忆、赠、答”等字眼,即有鲜明点睛作用。如《行路难》、《梦江南》、《天净沙·秋思》、《别云间》《相见欢》等,观其标题,已可略知其情感倾向和内容旨要。

二、找准诗眼

诗眼就是集中体现该诗情感及艺术水准的词句,诗歌就是通过这些关键词来点明该诗的思想感情。如杜牧《泊秦淮》,诗眼就是“犹”字上,蕴含丰富的情味,令人生发联想,生发忧虑之情,作者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尽寓其中。再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眼就在“别”字上,描写了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长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所爱好执著而缠绵的强烈感情。

三、反复吟诵,披情入文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词赏析一如散文赏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认知、想象、记忆、思维。带着情感去阅读,思考体会作者在此时此境中会有何思何想。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诗文的词义、句义,把握诗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感情美。作品蕴含的究竟是悲?是欢?是忧?是喜?通过认真地读去细细地揣摩。读时应读出情感,读出节奏,读出含蓄,读出韵味,这就是美读。如《观沧海》是曹操凯旋而归,途中登临碣石。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那种踌躇满怀、壮志凌云的气概凝聚于笔端,挥洒在字里行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想象奇特的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朗读时,自然用高亢喜悦的语气,读出诗人的沉浮,读出诗人的豪迈,读出诗人力挽狂澜、主宰一切的雄心。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感,才能引人入胜,激发学诗的乐趣。

四、分析意境,发挥想象

意境就是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可以借助景与情的对应规律,分析诗中景物描写所折射出的感情,并进而判断全诗的感情。欣赏诗歌,就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形象思维的方法,再现其中的事物,领会诗歌的意境,倘若缺乏想象,就不会有真正的艺术感受。如《如梦令》,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描绘了一次郊游流连忘返的经历。全词仅33个字,郊游的趣味、景象却写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从字面看,出现的景象似乎只有溪亭、暮日、藕花、鸥鹭和醉人。但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我们会发现一道道情趣盎然、绚丽多彩的景观:远处是一座掩映于落日余晖中的溪亭;近处是一位醉入藕花丛中的女子。伴随在女子周围的是亭亭玉立的红花,摇曳多姿的绿叶,展翅惊飞的白鹭,幽深湛然的湖水。色彩清新,情致动人,景象优美!词中一个“误入”,一个“惊起”,使动景静景交相辉映,声音色彩融为一体。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既描绘了美的境界,又展示美的心灵。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是作者被免职闲居江西上饶所作的一首词。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枝杈上的喜鹊,以为日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起来,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杈还簌簌作响呢!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起。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青蛙也为他奏起欢快的交响曲。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诗人已听到丰收的消息。明月、清风、惊鹊、蝉鸣、稻香、蛙声,诗人看到的、嗅到的、触到的却令人心旷神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笔调生动、活泼、欢快、灵活,勾勒了一幅江南夏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感知直观提供的形象与鉴赏者脑中储存的其他表象,意象相融合,往往出现新的形象和相应的审美情境,从而产生审美顿悟,只有在这时,文学鉴赏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五、联系生活,启示人生

在诗歌赏析中,联系现实生活品读,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诗人所蕴含的哲理。如陆游的《游山西村》,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流畅绚丽,开朗明快,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间漫步,山泉溪流曲折穿行,蜿蜒的山径也依稀难辨,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柳暗花明中,有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视野和心胸豁然开朗。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也会遇到山回路转、扑朔迷离之境,顿生茫茫之感,但如果锲而不舍,繼续前行,也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4.诗词赏析《过零丁洋》阅读答案 篇四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下面对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B.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四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后四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D.“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7.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作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

5.古诗词赏析答案 篇五

三闾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这首诗作于康熙十九年。诗人虽已逾而立之年,只是一介书生。毅然应贵州巡抚杨雍建之招,入其幕府,参与平定“三藩之乱”。本诗就是查慎行随军人黔途经湖南常德府武陵县时,凭吊屈原祠时所作。

(1)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最后两句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3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知己难求”与“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或者是渴望用世界而不得的感情)(1分)诗人在凭吊屈原时,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屈原举世都找不到知己,不容于朝廷,被谗言中伤,敢逐沅、湘。行吟泽畔。不能为国尽力,眼睁睁看着楚国为虎狼之秦所灭,最终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2分)

(2)最后二句作者触景生情,产生奇妙的联想。(或者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交流)(1分)楚地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那不正是屈原辞赋中常见的贤人君子的象征吗?崩原的不灭的灵魂似乎仍在楚山湘水间徘徊往来。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使得诗人能够实现不同时空的交流对话,一种志士才人被压抑的苦闷得到宣泄,同时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2分)

二:

(1)这首诗的首联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5分)

(2)尾句中的“吟魂”在诗中指的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诗人先写故楚之地平旷辽阔,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再由远及近,(2分)写古老的三闾祠背城而立,借阔大之景反衬出祠庙的孤小凄冷,(2分)为全诗定下了悲伤的感情基调。(1分)

(2)“吟魂”指诗人屈原。(2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既有对屈原伟大爱国精神的崇敬之情,对屈原悲剧的感慨,(2分)又有对时局的愤慨。(2分)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知己难求”与“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或者是渴望用世界而不得的感情)

诗人在凭吊屈原时,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屈原举世都找不到知己,不容于朝廷,被谗言中伤,敢逐沅、湘。行吟泽畔。不能为国尽力,眼睁睁看着楚国为虎狼之秦所灭,最终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最后二句作者触景生情,产生奇妙的联想。(或者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交流)

楚地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那不正是屈原辞赋中常见的贤人君子的象征吗?崩原的不灭的`灵魂似乎仍在楚山湘水间徘徊往来。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使得诗人能够实现不同时空的交流对话,一种志士才人被压抑的苦闷得到宣泄,同时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诗人先写故楚之地平旷辽阔,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再由远及近,古老的三闾祠背城而立,借外景之阔大,反衬祠堂的孤小冷凄,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尾句中的“吟魂”在诗中指的是屈原(想象中的屈原)。该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既有对屈原伟大爱国精神的崇敬之情,也有对时局的愤慨之意,还有对屈原悲剧的凄婉之慨。

★ 《檀道济》阅读练习及答案

★ 《临江仙·送王叔济》阅读及答案

★ 三峽之秋 阅读答案

★ 读书“三余”阅读答案

★ 三闾祠阅读答案

★ 《咏柳》阅读答案及赏析

★ 《短歌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 蒋济字子通阅读题答案

★ 《贫而有志》阅读附答案

6.古诗词赏析答案 篇六

南堂

苏轼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如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1) 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

(2)这首诗的尾联含蓄别致,运用了以景作结的手法,请结合此诗分析这种手法的好处。

【参考答案】

(1)前两句描绘了睡前情景。首句写诗人“闭阁眠”之前的“扫地焚香”;次句所写的竹席“如水”、纱帐“如烟”,表现了诗人清幽的心境。后两句写诗人醒来,视线由小阁转向海天,看到的是“浪接天”的壮景,此时情感由悠然转向豁达。

(2)诗句以景作结不仅表现了清净壮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相融合呈现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意境美。

赏析:

《南堂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此组诗围绕置身于南堂的种种感受而写,立意各自不同,五首分列开来,独立成篇,但又相互联接,组成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画,表现了清静而壮美的.自然环境,表达了悠闲自得的感情,创造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

7.古典诗词赏析 篇七

一、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从形象出发, 鉴赏古典诗词, 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 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 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 从诗里寻找典型的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 是借助客观物象 (如山川、草木等等) 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 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 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 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 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 意象所体现的情调, 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比如2002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 关键是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 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 比如,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焕《凉州词》)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诗经·采薇》) 。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 歌词是:“上马不捉鞭, 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 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 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 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 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 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 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 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 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注意诗歌的语言

中国古典诗歌素以含蓄蕴藉见长, 而诗歌鉴赏从本质上说是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在鉴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 这

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朱自清先生曾经指出“细节是一沙一石之细, 一言一动之微”, 抓住细节便可事半功倍。如宋代《悟道诗》中“归来自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一个“嗅”字, 既勾画出梅花的精髓, 也写出了作者为清香所流露出的会心喜悦、玩味不倦的神态;同时, 还凸现了“道不远人”的哲理, 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细节”之妙, 可见一斑。

2. 动态词语, 形象鲜明。

动态词语,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又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所以要高度关注。如“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中的“卧”字, 就真切体现了作者对人物气韵神清、寄情山水的赞许, 令我们“心有戚戚焉”。

3. 品味平常语, 炼字炼意。

品平常语, 即“炼字”, 易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之效, 大多是富有鉴赏价值的“诗眼”所在, 如“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时节”,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国运衰微、个人漂泊与社会动荡, “正是”、“又”两个虚词一转一迭, 多少乱世离愁的沧桑之感俱蕴涵其中。

三、注意语言风格和思想内容的矛盾

一首诗词的语言风格和其思想内容是协调吻合的, 或喜悦, 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或悲愤,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都比较容易把握。但在有些时候, 作者却一反常态。比如要表达失落的情绪, 却不用愤激语、沉痛语, 而是将深沉感慨出之于平淡, 极度悲凉寓之于旷达, 很好地实践了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法。例如杜牧的《题禅院》:

觥船一棹百分空, 十载青春不负公。

今日鬃丝禅榻畔, 茶烟轻扬落花风。

此诗首二句写往昔漫游酣饮之豪兴, 后二句写如今参禅品茶之悠闲, 对比鲜明而出语平淡, 对于消逝的年华不露惋惜之情, 对于如今的寂寞不露辛酸之意, 若细加寻绎, 却见出这里表现的正是人生诸种痛苦中极为沉重的一种。诗中所说的那种豪兴, 其实不过是排遣无聊之举, 观其“十载飘然绳检外, 樽前自献自为酬”“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等诗句, 便不难理解。杜牧平生留心当世之务, 论政谈兵, 卓有见地, 然而却投闲置散, 始终未能得位以施展抱负, 以致大好年华只能在漫游酣饮中白白流逝, 落得“今日鬃丝禅榻畔, 茶烟轻扬落花风”的结果。此处的“茶烟”与前面的“觥船”相应, “落花”与“青春”相应, 说明一生自诩甚高的诗人已经步入衰老之境, 不仅施展抱负无从说起, 就连酣饮漫游也不复可能, 只有靠参禅品茗来消磨剩余的岁月。我们从诗人对比今昔、回顾一生的平淡语调中, 不难体会到, 对于一直以经邦济世自期的诗人来说, 不断接受并努力排遣这生命的庞大空虚, 似乎不得不成为他生活的唯一内容, 而且如今已到迟暮之年, 连排遣的气力也越来越少了, 他被包裹在越来越浓重的幻灭、空虚和无望之中而无可奈何。对于这样一种沉重的痛苦, 用平淡的语调来表达, 比用其他的语调更为适合, 因为人一旦被逼到无可奈何的境地, 便会感到任何诉说、哀叹、怨恨、愤慨都无济于事, 他的语调也就具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平淡的特点, 尽管其心底深处还不时翻滚着感情的波涛。

再如白居易的《听夜筝有感》:

江州去日听筝夜, 白发新生不忍闻。

此诗写自己中年与暮年对于挫折的不同感受。元和十年, 诗人因激于义愤上书言事, 被贬为江州司马, 时年四十四岁。初遭打击, 新生白发, 自然感到理想受挫。时不我与、夜不能寐之际, 听到忧怨的筝声, 不禁为之愁肠百结, 难以承受, 因而不愿再听。暮年饱经忧患, 霜雪满头, 相比之下, 先前的挫折简直算不了什么, 可谓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正因为他饱尝了太多的痛苦, 所以能够对忧怨的筝声无动于衷, 听之任之。此诗写得辞浅意深, 在看似旷达超脱的诗句中蕴含着的, 是极为悲凉沉痛的心情。

8.中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境界 情感 联想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促进学习成功。中学语文通过诗词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所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必要的、迫切的。那么,如何学习古诗词的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发掘诗歌的境界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1.从形象入手,着眼于诗中描写的客观物象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形象人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如崔颢的著名七律《黄鹤楼》,教师可以问学生: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此诗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诗的前四句出现了三个“黄鹤”,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黄鹤象征了历史,前四句为诗人抒怀古之幽情。而白云贯穿古今,引出了眼前景物。西面是汉阳树.北面是鹦鹉洲,家乡在哪里?只有一片烟波浩荡而已。黄鹤为虚景,汉阳树、鹦鹉洲为实景,在虚虚实实之中,诗人不露痕迹地把思乡、怀古之情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这几个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全诗就较易理解了。

2.由直觉到联想。扩充诗的境界

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诗的境界进行横向扩展。由于语文知识的积累,中学生已逐步形成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初读诗词,学生可凭语感觉察诗词中所表达的主要情绪,通过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表象,但这一表象是单调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及想象,在简单的画面上添加,从单线条到多线条,从黑白到彩色,从简到繁,使之成为波澜壮阔的画卷,诗词的境界无形之中就被扩大了。

二、感悟诗歌的情感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曾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可见.古诗词的最主要特点是抒情性。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扫除诗词的字词障碍后,应注重对情感的体味。

1.透过文字感悟作者之情意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幅题画诗。在教师简要分析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观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得到丰富的意趣。

2.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古诗词教学应变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因为文学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哪怕是幼稚的,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被激活后.学生的思维也更易活跃。当然,教师在讨论中的“向导”地位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诗意是最合理的,通过对多种解释的比较,可使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判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古诗词的欣赏,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孙红芳《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激趣谈》

林茂彪《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9.古诗词赏析答案 篇九

南柯子

吴潜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秋千庭陇小帘拢.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1.“手把一枝杨柳系弃风”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本词的内容分析。(5分)

2.上阕前两句和下阕描绘了三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1)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开始的春恨引出“系春风”,又由系不住的春风而引出下片的失落。(2分)(2)“系春风”化虚为实,(1分)突出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以及对光阴、青春的眷恋等闲情闲绪。(2分)

2.(1)池水凝碧、花老残红的暮春景象。(2)鹊飞落游丝,蜂触花蕊落的衰残画面。(3)庭院中,春雨蒙蒙,秋千闲置,人立帘拢的凄迷景象。(每点2分)

二:

1.“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2.结合词句,分析该词描写了怎样一个形象?

参考答案

1.①写暮春景色——新雨之后,池水凝碧,花栏内,残红委顿枝头,春天失去了往日活力.

②不仅写出了春意阑珊,表现了人情的不堪和沉闷,还为写惜春渲染了氛围,引出惜春之人与事.

2.诗歌描写了一个天真、可爱的惜春女子的形象.暮春时节,她禁受不住寂寞小院的沉闷,独立桥头用一枝杨柳来捕捉春光,在对春光的挽留中,表现出无限的柔情,然而,她的痴情并没有留住春色,她只好退回到小院中,品尝雨中春空的滋味了.

注释

[1]池水凝新碧:因春天的到来,池塘的水渐显碧绿。

[2]老红:即将凋谢的花朵之暗红色。

[3]帘栊:指窗帘。

[4]闲情闲绪:无聊孤寂的情绪。

译文

因春天的到来池水更加碧青,花栏中即将败落的花朵依然挂着残红。她独自站在画桥东,手握一枝杨柳幻想拴住春风。飘拂的游丝被喜鹊绊落空中,蜜蜂采摘过的花朵如今都已落尽。小窗外、庭院中,她在雨中荡起秋千抒发闲情。

作者

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先世自宣城迁溧水,潜则生于德清。宋嘉定十年进士第一,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东军判官。

赏析:

《南柯子·池水凝新碧》是宋朝词人吴潜的作品。这首闺情词写闺中女子的惜春之情。词人通过春光中的各种景物描写,表达了一位妙龄女子的.惜春之情。这是一个常见主题。在美人惜春的背后,谁又能说这不是表达对光阴、青春的眷恋呢?

这首闺情词写闺中女子的惜春之情。词人通过春光中的各种景物描写,表达了一位妙龄女子的惜春之情。这是一个常见主题。在美人惜春的背后,谁又能说这不是表达对光阴、青春的眷恋呢?“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二句,写的是暮春的景色。新雨之后,池水凝碧,花栏内,残红萎顿在枝头。春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这二句不仅写出阑珊的春意,也传出了人情的不堪和沉抑。下面带出了惜春人,“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场景从庭院转移到“画桥东”,似乎这女子也禁受不住那小天地的沉闷,走到这“大天地”里来捕捉春光。用杨柳来“系春风”很有情趣。杨柳与春天关系最为密切。在春风中,是它第一个睁开娇眼;在春天离开时,它又以绵绵的飞絮相送。选择杨柳来留春,可以想见这女子有多少柔情。“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这行动是天真可爱的,然而又是十分美丽的,春风中“十五女儿腰”的柔柳和“独立画桥东”的女子相互映衬,令人陶醉。起二句透出的沉沉春恨,现在已化解了许多。

10.古诗词赏析之赏析语言教案 篇十

教学详案

学习目标:

学会赏析诗词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古典诗词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继承并传承下去。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赏析诗词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都大有裨益,这也是语文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首先我们来了解语文中考中古诗词阅读常见的考点。

二、了解赏析诗词的常见考点

1理解诗意 字词句的理解、内容的归纳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

真题回放:

2010年河南中考《饮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

么?

2008年河南中考《游山西村》

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2011年河南中考《行路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感知形象 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体会其意境。

真题回放:

2009年河南中考《江城子 密州出猎》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2011年黄冈中考《春望》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人物形象作简要赏析。

3、分析技巧 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巧妙构思等

进行评析。

真题回放:

2011年铜仁中考《赤壁》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哪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赏析语言 词语的锤炼、名句的领悟等。

真题回放:

2011年河南中考《行路难(其一)》

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010年河南中考《饮酒(其五)》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008年河南中考《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2007年河南中考《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由此看出,赏析语言是中考的重点及热点,所以老师就把学会赏析古诗词语言作为本节课的目标。

四、明确目标

学会赏析古诗词语言

五、授新课

到底该如何着手去赏析古诗词语言?在第一轮的复习中,我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总结出了一个简单的“三步走”策略,可能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希望对大家能有一些帮助。

第一步:定角度

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呢?先看几道例题: 1、2011年怀化中考《赤壁》

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进行赏析。2、2011年河南中考《行路难》

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 在何处。

3、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理解。

挑学生回答自己在做题时会从哪个角度进行赏析。由此确定赏析古诗词语言的三个角度:表达技巧、炼字、内容。

以上三道例题较容易确定赏析角度,如果遇到这样的试题你怎么办?

出示例题:2007年河南《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2011年盐城《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挑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小结。

第二步:思方法

确定好角度是基础,接下来该如何去做?每个角度都有其相应的方法和技巧。

(一)如何从表达技巧角度进行赏析

1、先看例题及其参考答案并进行分析:

试题分析: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2009年 成都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参考答案: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答案有四个要点组成:表达技巧,描写内容,评价效果,作者情感。

2、再看例题

试题分析: 体会“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妙处。(文天祥《过零丁洋》)

参考答案:这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心境的悲苦。渲染了悲愤艰危的气氛,为后面情绪转为激昂蓄势,表达自己愿舍生取义、以死报国的赤胆忠心和民族气节。

答案有四个要点组成:表达技巧,评价效果,描写内容,作者情感。

3、由此总结方法:技巧+效果+内容+情感

4、掌握常见的诗歌的表达技巧

5、分组练习

(1)请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做点赏析。(曹操《观沧海》)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二)如何从炼字角度进行赏析

1、先看例题及其参考答案并进行分析:

试题分析: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河南2010年《饮酒(其五)》)

参考答案:“见”字是没目的地看的意思,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学生来分析

答案有个要点组成:解释词意,描写内容,评价效果,作者情

感。

2、再看例题

《望岳 》一诗中的“钟”字有一字千金之誉,请说说它的好处。

参考答案:“钟”字是聚集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凸显出泰山的神奇秀丽是大自然营造而得。表现了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学生分析

答案有四部分组成:解释词意,表达技巧,描写内容,评价效

果,作者情感。

3、学生总结方法:词意+(技巧)+效果+内容+情感

4、温馨小提示:

一是重点关注动词,二是要关注形容词,三要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熟记常用术语: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委婉、含蓄、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质朴、自然、奔放等

5、练习

2011年日照《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提示:词意+技巧+效果+内容+情感

(三)如何从内容角度进行赏析

1、先看例题及其参考答案并进行分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历来被人称道。请试着对这两句诗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借景抒怀,把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学生来分析

答案有四部分组成:(技巧+效果)+哲理+情感

2、再看例题

试题分析: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理解。

参考答案: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赤诚之心垂

于青史,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学生来分析

答案有两部分组成:句意+情感

3、分组练习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加以赏析。(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提示:(技巧+效果)+哲理+情感

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提示:句意+情感

(四)小结

1、从表达技巧角度赏析

方法:技巧+(效果)+内容+情感

2、从炼字角度赏析

方法:词意+(技巧)+效果+内容+情感

3、从内容角度赏析 方法:句意+情感

(技巧+效果)+哲理+情感

第三步:勤练习

选定角度是基础,思量方法助你行,勤加练习更重要。方法是固定的,也不是万能的,所谓“能读千赋则善赋,能观千剑则晓剑”,大家只有在不断做习题的过程中才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六、练习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007年河南《次北固山下》)

获嘉县照镜第一初级中学 冯娟

11.解答古诗词赏析题有妙招 篇十一

一是看题目。看人先看头,赏诗先赏题。读一首诗,第一就是读好诗题。因为诗题中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目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暗示。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从题目可以看出以下信息:1.“春行”写的是春天外出时所看到景物;2.“即行”抒发的是对眼前所见到的春天的感触,这里有两种可能,要么是赞春,要么是伤春。通过这样看题目后,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去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就不会出现偏差了。

二是看作者。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的基调居多,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律;而“豪放飘逸”则是李白不变的气度,愤世嫉俗是他人生的观照;“建功报国”是陆游的永恒的主题;“恬淡优美,含蓄生动”是王维的特质;“清丽俊逸”是李商隐的诗风;“苍凉雄健”是“三曹”的共性;李清照的词则大致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哀愁、孤独、惆怅。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就很容易解读他们的诗歌了。

所以我们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看作者,要借助头脑里已储存的有关该诗人的信息来帮助解读诗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鉴赏的难度。

12.肖小愿诗词赏析 篇十二

我是农民, 我是农民

在怎样的国度

是怎样的无名小卒

却是怎样的力量

让我拥有穿破黑暗的长鸣

是怎样憨厚的目光

发现了别人是在怎样的生活

那是怎样的蔑视

又是怎样的被人不屑一顾

我是农民, 我是农民

是怎样的烈日

在撕裂我怎样的肤色

我又是穿着怎样的衣服

将自己伪装在城市怎样的角落里

是在怎样的耕耘

又是什么样的血汗

这是怎样的命运

走过怎样的黑夜, 怎样的白昼

秦岭感怀

观山落雨温如璞,

八百里横云太白孤。

骁骑出塞安天下,

归来旌旗满帝都。

壬辰腊八知春近

春风将近山清肃,

难觅数九冰痕处!

池塘鱼乏邀无伴,

燕在归途柳待梳。

炊烟一线坠苍穹,

闲云两片落草屋。

赶路不急河岸走,

水上游人水下游。

伊人踏青

情随云涌意随风,

心向泉石伴歌鸣。

回眸相问首阳客,

栖身竟在此山中。

沁园春 夏忙

夏忙时节, 首阳客归, 行路沃野。

望群山之巅, 鹰隼齐鸣,

苍穹无瑕, 隐没飞蝶。

乐天时任, 诗情意切, 疾愤苛税之浩劫。

善者痛, 征者未央欢, 岁岁是也。

盛唐一去不在, 今朝惠民万策如铁。

农夫得其爱, 世代相携,

朗朗乾坤, 千秋伟业!

昭昭在目, 正轩无力, 怎敢一笔而倾泻!

13.古诗词赏析 篇十三

1、诗中用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的诗句。

2、诗中表达作者对赤壁之战胜负的看法的句子是:。

3、诗中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的句子是。

4、诗中用。两句别出心裁地把孙刘联军的胜利形象化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

5、诗中蕴涵机遇造人,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 ,。

6、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

7、这首咏史诗,诗人借“ ”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

8、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9、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这首诗属于哪一类?它突出特点是什么?

10、说说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深刻含义的理解。

11、这首诗与三国故事有关,“东风”指。

12、结尾两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1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本诗中借“折戟”“二乔不曾被捉”这样的“小物”“小事”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16、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述理由。

17、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1、选出对此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是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带给人民的总是痛苦和灾难。张养浩在诗中写到的“,;,”就是这种历史的真实写照。

3、解释“表里”、“踌躇”的意思。。

4、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该如何理解其含义?

5、全曲起笔概述潼关的雄伟、险要,其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的句子分别是:“ ”、“ ”。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则概括了。

7、诗词往往着一字而尽得风流。说说你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的理解。

8、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聚”和“怒”运用 的修辞,写出了潼关地区山峰、黄河 的地理形势,点明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下文议论铺垫。

10、“踌躇”和“伤心”写了作者的心情,作者“踌躇”的是。

1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点出了此曲的主旨,请你具体谈谈你的理解。

12、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13、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 兴”百姓也苦呢?结合内容谈谈看法。

三、《过零丁洋》

1、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2、诗中表达自己忠心报国、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

3、表明作者以死明志决心的千古名句是:。

4、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文天祥的 , 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笔下的 , 的奉献精神。

5、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诗人的。我们看到了仁人志士对“生死”说作出的最简单而又最精辟的诠释。

6、从语言形象性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一句诗: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常常被人引用、赞赏。请选一角度,谈谈其中的原因。

8、诗中第二联,在写作上运用对偶、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以“雨打萍”比喻。

10、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11、诗中巧妙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溶入两处地名,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险的句子是:。

12、“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雨打萍”比喻:。

13、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15、用你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7、诗中以“风飘絮”“ 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18、诗的颔联通过

两个自然景物,以形象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颈联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了诗人 的心情。

19、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怎样的生死观?

20、分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联的巧妙之处。

21、请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23、一二句是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 和 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余。

24、文天祥拒绝降元,在生死关头,他唱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歌,请对这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作点赏析。

25、诗中的“辛苦”“ 浮沉”写出了诗人 的身世,“寥落”写出了诗人复兴之路上的 之情。

26、“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诗句表达的情感和形式上加以赏析。

2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句中,前后两个“惶恐”与“零丁”的意思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28、中国历史上像文天祥这样“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请举一位并简述其事迹。

29、本诗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比较,在抒情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本诗侧重,《己亥杂诗》侧重。(每处只填2字)

30、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大丈夫呢?当他面对死亡威胁时,要有诗人那样 的英雄气概。当他面对个人得失时,要有范仲淹所推崇的,的开阔胸襟。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2、词中表达出普天下离别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3、这首诗的小序使我们了解到什么?

4、词的下阙,从 的自然变化,联系 的世事迁移,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

5、表现作者希求远离现实而终究舍不得,热爱人间生活的语是,,?

6、“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的极妙,妙在何处?(简要赏析)

7、词中表达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美句是:。

8、词中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人生的句子是:,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9、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有关“酒”的古诗句也很常见。苏轼中秋夜举杯邀月,浅唱:,可谓万般惆怅;弃疾酒酣梦忆,高歌:,真是雄豪壮美;范仲淹思家忧国,低吟:,感慨发白泪垂。

10、写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11、谈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名句的理解。

1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感情)?

13、本词中一共有几问?问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写出句子)

14、有人说这首中秋怀人之作,终篇浸透着离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15、词中“婵娟”指月亮,请再写出两个月亮的别称。并举例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常常蕴含的意义。

16、上阙抒写了词人的迷茫和矛盾。“我欲乘风归去”抒写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则表达。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句富有哲理,请谈谈你的认识。

1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在词语的运用和表达情感上都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19、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天上∕宫阕,今昔∕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B.上阕刻画出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C.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21、有人就此词上阕内容写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下联:

22、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24、词中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句子是:。

25、词的上片意写,下片写。词中表达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26、全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7、简要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上一篇:写给妈妈的心里话优秀作文下一篇:学生会组织部招新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