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量证明(精选6篇)
1.工作量证明 篇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西藏、宁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机构代收车船税开具增值税发票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51号,以下简称《公告》)明确了保险机构代收车船税应在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备注栏中注明相关信息,该发票可作为纳税人缴纳车船税及滞纳金的会计核算原始凭证。为把这项措施落实到位,方便车船税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各级地方税务机关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公告》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纳税人宣传介绍《公告》内容。要求保险机构在其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张贴《公告》,方便纳税人及时了解《公告》的内容。
二、为满足纳税人开具车船税完税凭证的需要,税务机关应制作开具车船税完税凭证的告知书,列明换开车船税完税凭证的时间、地点、需要提供的资料和具体办理流程等内容,在保险机构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张贴,或将告知书交给要求开具车船税完税凭证的纳税人。
三、进一步抓好首问责任的落实,向纳税人履行一次性告知义务,精准解答纳税人疑问,避免纳税人多头跑、多次跑。
四、加大对税务干部和保险机构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知保险机构代收车船税业务,对纳税人进行正确有效指引。
2.“奇葩证明”证明了什么 篇二
那些无法自证的清白
4月底,淮北一位女孩遇到一件烦心事,因自己办理教师资格证需要居委会认定无犯罪证明,居委会要求必须派出所先开具无犯罪证明他们才能盖章,派出所要求必须需要无犯罪证明的单位先开需要无犯罪证明的证明,他们才能给开无犯罪证明,而当地教育局表示,不需要他们开需要无罪证明的证明,这让闫敏很是无奈。虽然最终闫敏得以拿到无犯罪证明,但是中间的这些曲折还是让她哭笑不得。
人民日报也曾报道过一件“如何证明我妈是我妈”的奇葩事件:陈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境旅游,却被要求出具陈先生和紧急联络人的母子关系证明。陈先生早已落户北京,父母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上早就没有了陈先生的信息。
头疼之际,有人给陈先生指了一条道:到父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开个证明。先不说派出所能不能顺利开出证明,光想到为这个证明要跑上近千公里,陈先生就恼火。最后这一难题的解决,得益于向旅行社交了60元钱。
除了证明“无犯罪”、“我妈是我妈”外,还有各种各样无法自证的清白让人无语凝噎:去银行兑换残币要求开证明;保险理赔要求社区开具“非打架斗殴受伤”证明;户口本丢失要去社区开丢失证明……这样那样的证明,听起来莫名其妙,办起来更让人东奔西跑。
社区公章成“万能章”
日常生活中,不仅百姓被各种奇葩证明搞得焦头烂额,社区居委会也是受害者之一。
在某社区居委会,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来盖各种各样的章。申请养老金认证、开小卖铺要出证明、外地户口想给自己的电动车上牌也需要证明……
该社区居委会负责盖章的工作人员说平均每天要出具20多个证明。眼花缭乱,盖章人自己都觉得盖着“悬”。看着居民着急,盖章的人有时候只能“铤而走险”帮居民办事。
可让工作人员感到无奈的是,很多不在社区能力范围内的事,也要社区来出具证明。“比如说,之前有一个人存折丢了,银行叫他来我们这里开证明,证明他存折丢了,这怎么证明?还有,有些人要贷款,要到居委会来开具证明,证明他有偿还能力,我们坚决不开这样的证明。”
社区工作人员坦言,他们每天盖20多个章,有时候会有担忧。“比如居民要办土地证,就要社区办证明。但如果出错了,一级一级下来,是我们提供的,就追究我们的责任。”
“居民不了解这些证明的出处,认为我是本社区的居民就应该能证明许多问题,不给开是在故意刁难,拿架子,不作为。”北京某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但是我们社区有近6000户业主,居委会不可能对每个业主的职业、家庭关系等信息都一一掌握,要求社区开那些信息是勉为其难了。遇到居民不理解,我们也别无他法,一是办事人员必须了解相关法律政策,二是必须耐心的解答。”
众多的证明成了社区的负担。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大到开具财产公证,小到居住证明,各个部门能推的就全推到社区来,让社区出具第一手证明,这并不合理。这位社区工作人员建议:“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对于一些需要证明的东西,应该简化,不应该一概推给社区。各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尽量少让奇葩证明影响社区工作。”
打破信息壁垒
前文提到的陈先生为了证明“我妈是我妈”,向旅行社交了60元钱,旅行社就为他搞定了一切。可见,有些所谓需要开具的证明不过是一道收费站。有些证明当事人开具不了,或者开具的成本很大,于是,便有了各种代办,随之有了代办费,更有了生财之道。现在,我们依然能看到各种检测站旁边都有寄生的代办公司或者代办人员,各类需要过关斩将的办事部门周围都有这种“排忧解难”的小公司,这其中不少就是在吃“证明饭”:个人证明不了的东西,花钱就能代你证明。
《法制时报》刊文称,要求个人提供诸多证明才能获得某种服务,其目的往往是让服务部门免除了信息筛查成本和后续的责任承担风险,是以个人的“多劳”来换取行政部门的懒政惰政“永逸”。它未能站在服务对象的位置来思考行政作为,根本上是一种行政本位与权力本位意识。
屡屡出现“奇葩证明”的原因,无疑是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迟迟不能打破: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信息无法共享,就只能靠着各种“证明”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证明”的内容是否准确就显得无关紧要了,由此催生出各种看似“奇葩”的证明。
《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在相当程度上,“奇葩证明”是公民权利贫困的隐喻,是权利无力感的表征。解决证明过多、过滥问题,当务之急需要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权限设置,让公民基本情况实现共享,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公民权利“贫困”和“弱势”的位置。
(编辑:梅可)
3.学历证明与工作经验证明 篇三
编号:
姓名,性别,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码:,系省市/县人,于年月至年月在本校就读(普通高中/职高 /成高/)(专业)毕业。
现因遗失毕业证书,本人要求证明其学历。经核实,特发此件,以资证明。
学校(盖章):
现任校长(签章):年月日 注 意 事 项
1.广州、中山等市《学历证明书》应按相应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统一式样出具;没有统一规定的地市,可参照此式样。
2.《学历证明书》必须由现任校长签章,并加盖学校公章。
3.学校校名发生变更的,必须到毕业学校所属教育主管部门加注意见并盖章。
工 作 证 明
兹有我单位(同志)在部门,从事工作,专业年限为年,现申请参加级职业资格考试,特此证明。
备注:此证明仅作报考职业资格证书凭据,不作其他用途。本单位对此证明真实性负责。
部门联系人:
联系电话:
单位(盖章)
4.工作量证明 篇四
张琼同志教学工作量证明
兹有我校教师张琼,自担任中小学二级教师以来,每学年安排课时量如下: 1、2009-2017年,每学年均担任我校班主任、数学、音乐、美术教师,数学教研组长。2、2009-2010 学年,二年级,数学、音乐、美术教师,周节数15节,学年数:600节。3、2010-2011 学年,三年级,数学、音乐、美术教师,周节数15节,学年数:600节。4、2011-2012学年,一年级,数学、音乐、美术教师,周节数15节,学年数:600节。5、2012-2013学年,二年级,数学、音乐、美术教师,周节数15节,学年数:600节。6、2013-2014学年,三年级,数学、音乐、美术教师,周节数15节,学年数:600节。7、2014-2015学年,一年级,数学、音乐、美术教师,周节数15节,学年数:600节。8、2015-2016学年,二年级,数学、音乐、美术教师,周节数15节,学年数:600节。9、2016-2017年,三年级,数学、音乐、美术教师,周节数15节,学年数:600节。
5.工作量证明 篇五
人教A版必修2等角定理 (如果空间中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 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的推导过程得出:平面中的公理定理对于空间图形, 需要经过证明才能应用.作业中的证明过程必须以书本上出现的公理定理为基础, 不能以直观结论或自认为正确的结论作为证明依据.笔者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教学中, 学生作业中出现了几个典型的错误证明.现例举如下:
例1 求证:如果一条直线和两个相交平面平行, 则这条直线和两个平面的交线平行.
已知:如图1, α∩β=b, a∥α, a∥β.
求证:a∥b.
错证设经过a的一个平面与α 相交于直线c, 因为a∥α, 所以a∥c.
又因为a∥β, , 所以c∥β.
又因为, α∩β=b, 所以c∥b.
又因为a∥c, 所以a∥b.
该证明过程中用到:
结论1 a∥c, a, , a∥β, 则c∥β.
因为学生可以直观地得出, 并能确定结论1是正确的, 于是就直接应用到几何证明中.这个结论并不是书本上的公理定理, 需要我们事先给出证明才能用在其他几何证明中.该题必须用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正解如下:
证明如图2, 经过a的一个平面与α相交于直线c, 因为a∥α, 所以a∥c.
同理, 设经过a的另一平面与β相交于直线d, 所以a∥d, 所以c∥d, 则c∥β.
又因为, α∩β=b, 所以c∥b.
又因为a∥c, 所以a∥b.
例2 图3 为一简单几何体, 其底面ABCD为正方形, PD⊥ 平面ABCD, EC∥PD, 且PD =AD =2EC, 求证:BE∥ 平面PDA.
错证作PD的中点F, 连接AF, EF.
因为
又因为∠ADF=∠BCE=90°, 所以
BE∥AF.
又因为AF平面PDA, BE平面PDA, 所以BE∥平面PDA.
由题设学生可以直观得出:
结论2 两全等的三角形两对应边分别平行且方向相同, 则两对应第三边平行.
这个结论也需要我们事先给出证明.该题的正解如下:
证法1 因为EC ∥PD, PD平面PDA, EC平面PDA, 所以EC ∥ 平面PDA.同理可得BC∥平面PDA.
因为EC∩BC=C, 所以平面BEC∥ 平面PDA.
又因为BE平面EBC, 所以BE∥平面PDA.
证法2 作PD的中点F, 连接AF, EF.
因为EFAB, 所以四边形ABEF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BE∥AF.
又因为AF平面PDA, BE平面PDA, 所以BE∥平面PDA.
例3 已知线段AB, CD异面, CDα, AB∥α, E, F分别是线段AC, BD的中点.求证:EF∥α.
错证1 因为AB∥α, 过点D作DH ∥AB, 连结CH, AH;
作AH的中点G, 连结EG, FG (图4) .所以四边形ABDH为梯形.
又因为FG为梯形ABDH的中位线, 所以FG∥HD.所以FG∥α.
又因为EG为 △AHC的中位线, 同理:EG∥α.
又因为EG∩FG=G, 所以平面EFG∥α.
所以EF∥α.
由题设学生可以直观得出:
结论3 如果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 过该平面上的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这个结论也需要我们事先给出证明.上述证明过程中产生DH的方法若改为:“设相交直线AB, BD确定的平面ABD满足:平面ABD∩α=DH, 因为AB∥α, 所以DH∥AB.”便是正确运用性质定理得出DH∥AB的方法.
错证2 如图5, 根据已知AB与CD为异面线段, 可得A, B, C, D不共面.连结AD, 并取AD中点G, 可得E, F, G不共线, 故E, F, G确定一个平面.
因为G是BD的中点, 所以FG∥AB.
又AB∥α, 所以FG∥α.
因为E是AC的中点, 所以EF∥CD.
又因为
因为EG∩FG=G, 所以平面EFG∥α.
所以EF∥α.
该证明过程中用到结论1“a∥c, a, a∥β, 则c∥β”, 因此也是错误的.
该题一正解如下:
证明如图6, 连结AF并延长交α 于G, 连结DG, CG.
因为AG∩CD=F, 所以AG, BD确定γ, 且AB∥α,
因为α∥β, 所以AB∥DG.
所以∠ABF=∠GDF.
又∠AFB = ∠DFG, BF = DF, 所以△ABF≌△GDF.所以AF=FG.
又因为AE=CE, 所以EF∥BG.
因为, 所以EF∥α.
2 原因
结论1是由公理4 (平行线的传递性) 类比得到;结论2是由等角定理类比得到;结论3是由“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类比得到.造成上述错误的根源是学生盲目地认为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便可直接应用, 不需要先证明再使用.
若上述结论1, 2, 3出现在选择题的选项中, 学生能够直接判断是正确的, 所以在几何证明题中他们会错误地认为这些结论也可以直接应用.因此, 作业中的选择填空的直观判断也会影响几何证明的推理.
当然, 有的老师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缺乏必要的提醒和学生对新学的定义、公理定理缺乏分析对比、归纳概括, 也是学生产生上述错误的重要原因.
3 对策
学生将直观结论直接应用于逻辑证明在立体几何学习中屡见不鲜, 下面就防止上述错误证法谈几点看法.
3.1 提前预防提醒, 避免直接应用
在教学立体几何的初始就要正面引导、提前提醒学生.如在公理2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3点,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的3个推论教学中, 学生不难理解3 个推论 (如推论2:两条相交直线确定唯一一个平面) .很多老师们因为课时的原因, 并没有给出3个推论的证明.笔者认为:公理2的3个推论师生应该共同探讨, 得出详细的证明过程.这样做, 一有助于提醒学生书本上出现的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 而定理是需要证明的.同时由公理2推论1推论2推论3的推理过程强调:在几何证明中, 只能以现有的、我们学过的公理定理为依据证明其他结论, 由几何直观得出的结论必须经过证明才可以应用, 从而避免直观结论直接应用于逻辑证明.二也有助于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书写的规范性 (如证明定理要写明已知、求证和证明) .
3.2 及时归纳整理, 注意运用模型
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 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对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中有关的定理公理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整理, 使学生深刻理解有关概念、定理公理并能灵活运用, 防止出现学生自己类比“创造”的结论用在几何证明中.特别是在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和垂直的性质学习中, 学生容易“创造”出如结论1, 2, 3的性质.因此, 在性质的教学中, 教师应强调性质定理的模型作用, 防止出现上述证明错误.
3.3 强调转化思想, 强化转化意识
6.工作量证明 篇六
比如:△ABC中,AB=AC,BD、CE是高。
求证:BD=CE
证明:∵S△=■AB×CE= ■AC×BD,又AB=AC
∴BD=CE
或者:∵在Rt△CDB中sin∠DCB=■, 在Rt△CEB中sin∠DCB=■,又∠DCB=∠EBC
∴CE=DE
除用全等证明的通法解决这个简单几何问题外,用面积法和三角函数法也很简洁。这种方法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几何题目也同样适用。
例1:在△ABC中,AB=AC,CG⊥BA交BA的延长线于点G。一等腰直角三角尺按如图15-1所示的位置摆放,该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为F,一条直角边与AC边在一条直线上,另一条直角边恰好经过点B。
(1)在图15-1中请你通过观察、测量BF与CG的长度,猜想并写出BF与CG满足的数量关系,然后证明你的猜想;
(2)当三角尺沿AC方向平移到图15-2所示的位置时,一条直角边仍与AC边在同一直线上,另一条直角边交BC边于点D,过点D作DE⊥BA于点E。此时请你通过观察、测量DE、DF与CG的长度,猜想并写出DE+DF与CG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然后证明你的猜想;
(3)当三角尺在(2)的基础上沿AC方向继续平移到图15-3所示的位置(点F在线段AC上,且点F与点C不重合)时,(2)中的猜想是否仍然成立?(不用说明理由)
证明:(2)连接AD,S△ABC=■AB×CG= ■AB×DE+■AC×DF,又AB=AC
所以:CG=DE+DF
也可以借助三角函数来证明:
证明∵在Rt△BED中sin∠B=■
∴ DE=BDsin∠B
同理在Rt△DFC中,DF= DCsin∠ACB
∴DE+DF= BDsin∠B+ DCsin∠ACB,又∠B=∠ACB
DE+DF =(BD+DC)sin∠B=BC sin∠B
∵在Rt△BGC中CG=BCsin∠B
∴DE+DF=CG
(3)問方法与(2)一样
此题是2007年河北省中考试题,在多年没有考截长补短类几何证明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题目,很多学生束手无策,如果我们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防止思维定势解题干扰,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学会一题多解,学习效果会更好些。用面积法和函数法解决M+N=P型题目一般思路是:找到三条垂直的线段分布的三角形,利用面积和差、等线段关系证明结论,或者找到三条垂线所在的直角三角形,借助三角函数以及相等的线段、角来解决。
例2:正方形ABCD中,直线MN经过点A,DE⊥MN,BF⊥MN,CG⊥MN,求证:(1)DE=BF+EF(2)BF=DE-CG(3)如果点M绕A点旋转到CD上(2)的结论会发生变化吗?
面积法:(图2-1)
■
证明:连接DM、AC。
∵ S△AHD=■S正=S△ABH+S△HCD,又S△HCD=S△AHC
■AH×DE=■AH×BF+■AH×CG
∴ DE=BF+CG
即:BF=DE-CG
三角函数法:
简证:∵DE=ADsin∠1,BF=BHsin∠2, CG= CHsin∠3
易证:∠1=∠2=∠3又AD=BC
∴BF+CG=(BH+HC)sin∠2=BC sin∠2
∴BF+CG=DE
即:BF=DE-CG
(3)结论发生变化:BF=DE+CG
连接AC、HB(图2-3)
S△1AHB=■S正1=S△BCH+S1△AHD,又S△HCB=S△AHC
■AH×BF=■AH×CG+■AH×DE
BF=CG+DE
也可以用三角函数证明:
简证:∵BF=ABcos∠2,DE=DHcos∠1,CG= CHcos∠3
易证:∠1=∠2=∠3又AB=DC
∴DE+CG=(DH+HC)cos∠1=DCcos∠1
∴BF+CG=DE
即:BF=DE-CG
这也是一道中档截长补短可以解决的证明题,由于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并且可以找到面积和角的相等关系,因而也可以借助面积法和函数方法解决,解法比较简洁巧妙。
以下各题供学习分析使用
1:已知;△ABC中,AB=AC,M是底边BC上一点,MD⊥AC,ME⊥ AB,BF ⊥AC
(1)求证:MD+ME=BF
(2)如果点M在BC的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结论(1)会变化吗?(图2)
2:已知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和BD交与O点,P是AD上一动点,PE ⊥AC,PF ⊥BD。(图3)
求证:PE+PF=OB
■
■
总之,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防止思维定势解题干扰,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学会一题多解。只要我们注意积累,善于总结方法,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做题时就会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