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文章读后感(精选4篇)
1.李希贵文章读后感 篇一
一本远渡重洋的书揭开了两位记者之间的忘年情谊,身处于新媒体时代的我们,无时无刻不享受着便捷的通讯与传播方式。敲敲键盘,点点鼠标,我们便可以跨过千山万水。但我们又是否反思过,在如此低廉的沟通成本背后,心的距离是否已经渐行渐远。有多久没有给朋友写封信亲笔了?哪怕只是句简单的问候,但通过这种古老而又略带温馨的方式,传递过去的是浓重的情谊。作为一个普通人尚且如此,我们这些要成为记者的人,就更应该拿起手中的笔,用心去体会去记录。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托平老人朴实的话语却点中了一位记者应当坚守一生的信条。我们肩挑道义,手著文章。一位亲切的异国老人,40年后重新踏上当年挥洒过汗水与青春的土地。看着他指着相片说“我当时在这里。”;听着他对那场战役如数家珍的叙述。我知道他真的用自己的脚踏过焦土,用自己的眼睛见证过残酷,用自己的心记录着历史。作为一名记者,我们知道新闻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电脑打出来的,而是用自己的腿跑出来的,用自己的笔和心记录下来的。真实的细节永不可能被捏造。这也正是“走在路上”的真正意义。托平走过,所以他铭记于心;托平用心铭记过,所以他预测了未来。这不禁让我想到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新闻何尝不是如此。酒席间看似随意的交谈,流露出托平作为一名记者的深厚功底。
有人说:“新闻无学。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来写新闻。”托平这位老记者恰是对这种观点的最好驳斥。作为一名记者,不能只把眼光聚焦在新闻本身这一亩三分地上。我们需要去了解,去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老记者托平不仅对当年中国的那段历史十分了解,他也对现在美国的政治有着自己的见解。范爷爷曾说过:“要写出东西,肚子里先要有墨水。”广泛的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正是为我们自己充电。所以我们不可替代。我们是记者,我们更专业;我们是记者,我们看得更广阔。“我目睹并记录了新中国的诞生。”托平骄傲地说。诚然,作为一个记者能够目睹这样的历史时刻,确是一件令其骄傲一生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托平让世界分享了他的经历,我认为这更是一名记者无上的荣誉。记者是大众的眼睛和耳朵,记录着世事的变迁。在我们浏览丰富的资讯的时候,应该想到这是一位位辛勤的记者为我们记录下来的。新闻讲求实效性,但更加注重内容的完整。一条“南京沦陷”够快速,但无法让世界分享,它缺少太多。三篇新闻稿,虽然迟到,但联通了世界。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落下了帷幕。回首看去,整个故事叙述的流畅自然宛如涓涓溪流。我们应该同有相似的童年经历,妈妈在床边给我们讲述一个个童话故事。
时光推移,我们要成为写故事和的人了,但似乎我们在某处丢失了写故事的能力。快节奏的生活,各种各样的事情压榨着我们的心,没法用心体会生活,自然就写不出像样的故事。讲故事也是门艺术,讲出我们自己写的故事。如何去写,要写些什么,怎么写别人才愿意看,愿意听。我想这就是《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所要讲给我们听得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吧。
2.读李希贵《学生第二》有感 篇二
读了《学生第二》,让我看到了李校长真实的一面,他敢于发言,敢于讲真话。记得这本书上说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校长论坛上,李校长问一些所谓的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校长,假如学生和老师发生了矛盾,告到校长那里,校长会批评谁?那些校长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批评老师。问他为什么?因为学生第一,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当先进的教育理念碰到了教师与孩子的矛盾,孩子胜!”其实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没有错,(范_文_先_生_网)但是被一些人理解错了。经没错,念经那和尚嘴歪了。以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纠正教师没有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只知道照本宣科,全然不顾学生“死活”,认为教师才是教育的核心,学生应该完全听从老师的教诲,否则,就是学生就会误入歧途,不能成才等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成长,越来越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有个性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孩子的个性成长了!
怎样才能更关注孩子,这是就凸显出教师的重要作用了,只有把教师的位置摆正确,把教师看成是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引领孩子正确的走好人生的道路,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人。很难想象当学生和老师发生了矛盾,校长很不客气地批评老师时,老师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别说老师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就算是错误了,教育方法不正确了,校长应该毫不犹豫地站在老师这一边,这样说不是说教育不讲道理,而是教育的大方向不能变,因为我们是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篇三
刘会宝
夜读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整理学习笔记如下:
【阅读笔记】
一、作为服务业的教育
1.教育是服务业,我们通过开发我们的产品——课程,为我们的学生的成长服务;
2.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3.学生的选择一旦进入校园,教师的角色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不同学生的需求,潜心开发适合不同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
4.教育变成服务业后,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成为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二、如何让教室迸发力量?
1.教室是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每一个角落都应当彰显着专业和学术,尊重学科学习的规律,完全按照学科学习的需要配置资源,学生在这里可以观察、演示、实验、模拟、讨论交流和网上游历,学习就变得有趣了。
2.教室的力量来自他的人格。有了主人的教室洋溢着个性。
3.教室的力量还在于在这里可以找到那些志趣相投的伙伴。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他们的创造性,推进他们的社会性。拥有志趣相投、鼎力相助的同伴是人在社会中搏击风浪的重要支撑资源。学校应当将孩子们能结识到未来社会生活的同伴作为自觉的、理性的使命。
三、课程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1.课程的拉丁语意思为“跑道”,因此,课程即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而它的动词形式则是指“奔跑”,这样一来,课程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
2.课程的价值应该是尊重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同的成长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开辟一些孩子“奔跑”的“跑道”,课程的价值将会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显现的更加明显。
【阅读思考】
每当人们问我是做什么的?我总回答我是当老师的。如果我要说是做“教育”的,人们可能会愣一下。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老师”是一个容易理解的行业,他无非是“上课”、“教书”,或者“识得几个字”而已。如果你说你是做“教育”的,人们往往就难以理解了。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似乎只有教育家才有资格谈教育。我以为,这不是一个良性的社会生态。人们只懂教师这个职业,却不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也就被简化为“教师负责把我孩子的成绩提高”这样一个线性结论。
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的部分章节,应该说他把教育说的很朴实,很接地气。教育是一种服务,又一门专业,教育需要彰显学术价值,教育需要通过课程这个载体来建构孩子的生命经验。我相信在许多城市、许多学校都有一些真正践行教育理想的一线教师。
前不久,到一所镇上小学跟岗学习。学校的校长推荐我们去听一位罗老师的课。于是,我们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欢天喜地,老师在孩子们中间,似乎没有身份感和距离感。上课伊始,罗老师一个口令,全体同学向我们听课的老师敬礼,礼毕,罗老师开始提醒孩子们课堂规范,孩子们听的认真。一堂课听下来,确实给了我不小的震撼,我没有听过小学的课,对比前一日,我站在三年级的课堂上手足无措的情形,我对罗老师越发敬佩。敬佩归敬佩,罗老师打动我的是课堂的一些细节:第一,数学课堂的育人意识很强;第二,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孩子的正向激励,而不是简单的要求,更不是用疑问的语气强调,从心理学上讲,这是非常有效的!第三,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认可,比如,在一位同学演算完毕后,罗老师和孩子击掌表示顺利通过,我想这种动作带来的激励,会直抵孩子的心灵。
我们谈教育家,似乎就想起了那些曾经办了一所知名学校的创始人,有很多很多的教育理论。在我心中,不止如此,一个对教育充满热忱,内心涌动着对孩子们的爱和责任,始终耕耘一线,践行和坚守着一种原始的教育价值和理想的普通老师,同样是教育家,我可以说他是做“教育”的。
4.李希贵文章读后感 篇四
最近阅读了《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一书,并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同时拜读了刘树谦校长、李建斌校长的汇报材料,我深深感到, 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可我们有时拔苗助长,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
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以下是我们学校的几点浅薄的思考。
一、我校的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结构、学科分布不合理,教师的配备亟待优化。
2、优秀教师外流严重,教师队伍断层情况严重。目前我校优秀教师主要走向县城。一些在学科教学、教研、教育管理上优秀的老师、管理者外流。这样,我校在某些学科及教育研究上出现了盲点。
3、有的教师无事业心,责任心不强,把教书当谋生手段,工作始终处在应付之中。
4、教师考核机制不健全,致使“能者不上前”,影响了老师的积极性。
5、教师专业化不强,教师培训机构及培训者的水平跟不上教师培训的需要,培训的形式、内容,单一老化,过程不扎实,脱离了我校教育及教师的实际情况。
6、教育教学研究不够专业化,教研流于表面化。
7、在我县教育中,一些人总是想“弄点动静”起来,以引起“轰动效应”,于是,凡是活动必做,凡是口号必须要喊,这种浮躁,让老师们没有真正地静下心来潜下去认真地搞教育本身之内的事。
对策:
1、加强教师职业修养,提高师德水平,用新教育观念引领教师,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升教师的工作主动性,使教师感到职业幸福,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把教师的职业幸福放在第一位。
2、进行教育改革,不断优化各层次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拓宽平台让优秀的教师尽情施展。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科,如音体美史地生等科目教师的补充和培训。
3、建立支教体制。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严把进城关,把在农村学校工作的年限作为进城招考的条件之一。
4、着力改善教师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建立起现代开放、高效的农村教师培训系统,“请进来、走出去”,对那些理念和专业知识不足的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强化培训,尽快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但不能将培训“过度”。
5、加大职称评聘改革,改变教育职称评定的乱象,职称评定应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能打击积极性,让有能力者上,不能让有关系者上。
二、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齐开足开好课程
我认为,开齐开好开足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面育人,整体提高教育质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原点和归宿。但是,农村学校开齐开好开足课程面临的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师资问题。不是教师的数量不足,而是教师结构配备不合理,学科搭配严重失衡。二是社会对教育内容理解的偏差导致教育片面发展。升学考试的压力依然是制约课程计划落实的重要原因。社会评价教育简单看升学率,教育内部迎合社会需求努力提高升学率,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往往也只重视考试学科而轻视考查学科、重视文化知识学习而轻视社会实践活动、重视课堂学习而轻视课外拓展等,“三级课程”内容中只片面追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却流于形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三是评价机制不健全导致课程开不齐也开不足。由于过分重视考试学科,弱化了其他学科,统考学科的质量最终也会受其影响。
农村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当务之急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着力解决师资问题。
在教师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要开齐开好课程,还是应该立足实际解决有人教的问题。一是校内资源的发掘和合理使用。很多年青的教师其实是多才多艺的,当薄弱学科真正被重视起来,让他们“改行”也不难,在新的学科里甚至可以大显身手。二是真正实施教师“轮岗”。
(二)、要逐步建立起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我们需要着眼长远利益,重新审视和优化现行的评价办法,剔除评估办法中的极端不合理因素,打破影响教育良性发展的保护因素,并把现行评估办法中的科学因素,推广到薄弱学科的管理上,在保证国家课程开齐开好的同时,借鉴初中毕业班体能测试、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等成熟的办法逐步探索体音美、综合实践、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等长期被弱化课程的评价办法,推动这些学科健康发展。
(三)、加快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
我认为第一是根据全县教育热点设置地方课程内容,将开设情况与国家课程一同纳入考核;二是实行校本课程认定制度,主管部门研究制定校本课程标准,各校结合实际自主开发,主管部门进行评估,成熟一科认定一科,建立起标准统一、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这一具有开设条件的课程真正开设起来。
(四)、大力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带动师生全面发展
通过开展校园文体活动,让家长和社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和教育,了解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师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并成为学校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一大推手。只有家长和社会都关心教育,关注新课程改革,让孩子产生追求更多更全面知识的欲望,让教师成为“多面手”,才能为开足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营造适合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语文主题学习
语文主题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一种本质好方式,它抓住了语文的本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4、图书馆能弥补语文教材阅读面小这一不足,可以满足不同地点、不同学生的需求,解决了课堂教学场地单
一、资源有限的难题,从而可以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不受时空、数量限制的丰富的资源库和及时交流的平台,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训练的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主题单元”的特点,制定学生主题阅读计划,围绕每一个单元的训练特点,布置学生进入图书馆进行“菜单式”阅读,并把阅读的收获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可以进行思维训练的拓展。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先对照“主题单元”的内容,提前布置阅读书目,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确定指读材料、选读材料,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选材料。在阅读中,教师可以针对指读材料进行适当的解读,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重难点。阅读过程中提倡学生写批注、作笔记、写反思。最后,是在课堂教学中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交流,同时也可以设置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和阅读交流课,让学生畅所欲言,说收获、谈体会、问疑难、交流方法等,拓展语文学习的阵地,拓宽学生的事业,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当然,由于我校图书资源有限,教师水平高下不一,所以这种学习方式只能在个别班级,个别教师之中进行。
【李希贵文章读后感】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