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2024-09-19

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精选8篇)

1.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篇一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要性

实事求是一词出自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在颂扬河间献王刘德求实的治学态度和方法。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这一词做了新的解释,指出“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后来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并写入党章。十一届三中全会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后来十六大又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一、实事求是思想的辩证法内涵。

“事实”和“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在“事实”的基础上求“是”之所以是必要的,是因为“事实”和“是”是有差别的,对立的,因了解的“事实”仅是个现象,还没有达到对事物的完整认识,只有通过“求”(研究)才能把握“是”,解决本质问题,从而完成认识的任务。大量的科学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现象: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似乎在围绕着我们转,“地心说”与人们的这种日常看法基本一致,但是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表明,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日心说”才是正确的结论。另一方面,在“实事”的基础上“求是”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为“实事”与“是”是互相联系的、统一的。任何“实事”中都包含着“是”,任何“是”都要通过“实事”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为了求“是”就要去认识事物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要去探求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而要准确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全面研究事物的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就要对“事实”的了解要力求全面。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最集中的中国化表述,始终坚持事实求是思想路线,才能坚持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是理论与实际的相统一,也就是“事实”与“是”的相统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共产党人克服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个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方式,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都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寻求到的符合当时革命规律的方法,最终取得了革命的成功。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并坚持的思想路线和最根本的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准则,是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我们党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文化大革命”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是一些人的主观人为想法,不是建立在客观需要之上的,它脱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来的社会实际证明,“文化大革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克服了种种压力,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使一些人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僵化半僵化状态中解放出来,使思想认识重新跟上了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实现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一致。在这一思维的指导下,邓小平同志看到了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现阶段主要矛盾得到正确解决的必然结果。要达到这一结果,还必须全面研究和正确解决与主要矛盾相联系的各种次要矛盾,诸如经济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党内的腐败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矛盾等等,要发现解决这一系列矛盾的正确方法,就要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维工作原则。

由于客观事物在不断前进发展变化着,我们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现原有的一些思想认识已不完全符合新时期社会的发展状况,有的影响了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在此重要历史发展时刻,江泽民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赋予了党的先进性以鲜明的时代内涵,进而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取得了世界属目的巨大成就。

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中国的快速发展又前行到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的国家,从中国的快速发展来看,走的基本上是一条粗放式发展的路子,其发展动能突出表现为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难以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前进的,中国究竟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再一次摆在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经过长期的对我国现实情况的研究和思考,在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又一次体现,这一思想是根据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十分鲜明的回答了现在的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据统计,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贡献率超过12%,中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约8%,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这些都充分表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理论创新的力量源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

三、我们日常工作中,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工作方针,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

我们在工作中经要讲解放思想,我们讲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提出解放思想的要求,是以发现原有的某些思想观念对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起束缚和阻碍作用为前提的,而发现这一点,又是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即实事求是的结果。以往的实践遭受失败,或者结果不理想,表明用以指导这些实践的思想观念是错误的,这时提出解放思想的要求,就是要排除这些起束缚和阻碍作用的思想观念。但离开实事求是,随意地排除某些思想观念,就会走向主观主义,这种不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解放思想是要不得的,这样的解放思想很可能错误的指导实践工作,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河北省当前开展的“学浙江、见行动”活动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这是省委在分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战略部署,决不是喊喊口号。为什么要学浙江,而不是学上海、学深圳,因20年前的浙江和我省当前的情况很相一致,这体现了现实性和可比性的统一。浙江在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条件下,把招商引资与内源性发展结合起来,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从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发展成为“工业大省”、“经济强省”,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2.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篇二

一、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实事求是”即根据实证, 求索真知。在中国传统思维中, “实事求是”一直指求真务实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方法, 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但尚未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 更没有上升到对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层次。

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说, 实事求是是唯物论的基本原则, 唯物主义要求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对于事物的了解, 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作如实的反映。要改造旧社会, “不应当从头脑中发明出来, 而应当通过头脑从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 也就是毛泽东所讲的“实事求是”。离开了实事求是, 就离开了唯物主义的基础。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 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的真理性, 实际上是告诉我们, 成为我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 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是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通过对实事的辩证分析和思考, 从中求得“是”, 从本质上而不是从现象上去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辩证法就可能成为“变戏法”。实事求是, 既深刻地体现着彻底的唯物论, 又深刻地体现着彻底的辩证法, 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实事求是是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列宁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提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邓小平大力倡导实践的真理标准性问题, 这些基本的思想归结到一点, 就是实事求是。离开了实事求是讲认识论, 必然陷入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因此, 邓小平强调,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先河。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 毛泽东明确地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并对实事求是的哲学含义做出了科学的界定。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思想路线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成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党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文化大革命”之后, 中国面临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拨乱反正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邓小平同志应党心、顺民意, 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紧密联系。他说,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 是靠实事求;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同样要靠实事求是。正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党正确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制定了适合国情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的大道打开了, 从而加快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步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江泽民提出,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 要站在时代前列, 立足于新的实践, 研究现实中重大问题, 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他提出, 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中,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第一位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贡献了非凡的智慧。在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了创造性升华, 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础上, 提出了“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 这一思想路线必将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并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 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连续五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标题中, 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字样。其中, 十七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六大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十五大报告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十四大报告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十三大报告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七大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从实际出发, 努力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从而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制定新的方针政策, 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首先, 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要获得正确的认识, 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理论基础扎实了, 才能把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运用和贯穿到实际中去, 用它来观察、分析、处理现实问题。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 党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国情观、政绩观。群众观, 要发扬实事求是精神, 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 带着深厚感情为群众办事, 切实把党中央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国情观, 对中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 要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以之作为实事求是的根本依据, 正确认识把握规律、遵循运用规律;政绩观, 要把坚持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坚持科学务实的态度统一起来, 既发挥主观能动性, 满怀信心、奋发有为, 又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力戒浮夸急躁、急功近利, 坚决反对弄虚作假, 绝不能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 杜绝形式主义。

其次, 实事求是要求在现实中发现问题,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 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讲实事求是, 讲新的发展时期, 讲新的历史条件, 就要讲破和立”。这里所说的“破”就是要破除不符合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立”就是要根据发展了的中国建设的实际, 科学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同的时期, 就有不同的破和立的内容和方法。我们只有破除与时代发展要求不适应的观念, 改革与时代发展要求不适应的体制, 清理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的规章制度, 才能建立起新的观念、体制、制度,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但中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因此,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 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再次, 实事求是要求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 中国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多发和突发, 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坚持实事求是, 不仅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 而且还需要我们努力地去探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律。为此,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要加强党的“五大”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全党必须居安思危, 增强忧患意识, 常怀忧党之心, 恪尽兴党之责,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内要树立务实作风, 不断增强时效性, 按实情办事, 按规律办事, 按规定办事。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 一切从工作出发, 一切从长远利益出发, 一切从大局出发。工作不做表面文章, 不搞花架 (下转270页) (上接251页) 子, 不搞形式主义。要立足工作实际, 量力而行, 逐步发展, 不好大喜功。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实事求是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启示。

最后,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轫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三十多年来, 中国的改革开放, 创造性地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赋予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 改革开放就是实事求是中的“求”,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认真研究改革开放中发生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 然后找出更加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这是运用实事求是原则解决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问题,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大的启示。

在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中, 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基本国情的客观反映。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提出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新的应对策略。在深化改革方面,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从现阶段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折射出我们党关于发展理念的重大变化。在发展理念上, 要求又好又快;在发展途径上, 要求通过结构调整来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增长与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等关系在内的全面协调;在发展目的上, 强调以人为本, 发展依靠人, 发展为了人。由此可见,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是根据现阶段的实际及时提出的深化改革的新的方向,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走出一条新型发展道路。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实事求是是坚持“三个代表“,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思想武器, 是坚持与时俱进, 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 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只有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才制定出并贯彻执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 从而推进了党的事业的发展和党本身的成熟, 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实事求是是我党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 是我们党发展的灵魂, 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过程中, 中国就一直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姜波.浅析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J].湘潮, 2010, (9) .

[2]康永超.实事求是的路径探析[J].传承, 2010, (33) .

[3]余晓彧, 黄友牛.实事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启示[J].学习月刊, 2010, (28) .

[4]石仲泉.真正地了解中国现实实际, 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0, (2) .

[5]薛萍“.实事求是”的解读与中国社会的曲折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 2010, (5) .

[6]徐令彦.论实事求是的求真善原则[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 .

[7]薛风雷.实事求是是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J].理论观察, 2010, (4) .

[9]赵宇燕.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核[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9) .

[10]岳海峰“.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启示[J].实事求是, 2010, (5) .

3.记者应该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政治家 篇三

彭迪投身新闻事业60多年来,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具风格的文笔,写下了大量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特别是新闻述评,引起世人瞩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彭迪曾任新华社国际部主任、新华社党组成员和副总编辑,以及新华社华盛顿分社、伦敦分社、雅加达分社的社长、首席记者等职。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美国学会常任理事。1956年,他被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参加了建国以后的首次全国群英会。

前不久,在新华社北京黄亭子家属大院,笔者拜访了彭迪。

不负总理信赖 转战世界各地

彭迪在1920年10月生于江西萍乡芦溪。当教师的父亲彭泳樵曾留学日本,是个开明人士。彭迪年少时,曾随父亲到南昌、长沙等地并念中小学。1938年夏天,他来到抗日大后方重庆、成都。考取燕京大学以后,他受到进步思想熏陶,日夜向往奔赴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1942年,他和大学同学钱行(后来结为夫妻)同延安有关领导建立了联系,并于1944年由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即红岩村)安排到了延安。到后没几天,他们便见到了中共中央负责人周恩来。那天中午,周恩来在蓝家坪招待所设宴招待来延安的百来名新老同志。宴请共有十多桌,但特地把彭迪、钱行安排在第一桌,坐在周恩来左边。周恩来与他们亲切交谈,仔细地询问他们的学历经历,并问他们的英语程度。周恩来说:“我们需要更多了解美国和会用英文的人。”随后,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校长为毛泽东)兼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彭真邀请彭迪、钱行到他家玩,并向他们介绍他的夫人张洁清。大家一起交谈,非常亲切。延安的新生活,促使彭迪写出了《寄大后方的朋友们》的文章。彭真看到后,大加赞扬,并提议寄给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彭迪、钱行不久以后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被调到新华社工作。

在谈到周恩来和彭真为何如此重视他们时,彭迪向我介绍了他们投身解放区的经历。

钱行的哥哥钱应麟(解放后曾任铁道部副部长、部长)早就参加了革命,他们兄妹之间感情很深。1942年,钱应麟得知钱行在成都燕京大学念书后,便以“大姐”名义向燕大寄了封“思念并盼回音”的信给钱行。钱应麟善书法,字写得很好。钱行收到一看便知道是哥哥的亲笔信,很快回了信。钱应麟又来信要钱行去重庆找他的朋友刘一清。钱行几经曲折找到了刘一清。原来刘一清是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主任钱之光的夫人刘昂的化名,是办事处的重要人员。这样,彭迪、钱行便在办事处的安排下,到了解放区。钱应麟后来告诉彭迪、钱行说,他写给钱行的每一封信都给彭真看过,有的还向周恩来汇报。因此总理和彭真很早就对他们有所了解,也一直比较关心。

更使彭迪不能忘怀的是,周恩来总理在“文化大革命”中还保护了他。由于彭迪是新华社党组成员和国际部主任,经常受到造反派的批斗。正当他感到绝望的时候,一个深夜忽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是周恩来总理叫他和钱行立刻去中南海,并且汽车已在外面等着。在周总理办公室,总理指定他们主持一项重要的翻译工作。接着又把新华社的军代表叫来,要他支持彭、钱的工作。这样,彭迪便被“解放”了,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彭迪说,周恩来总理的记忆力特别强,他与人见面后便会记住这个人的特长。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总理专件批示调彭、钱参加接待工作。总理的情谊对彭、钱是很大的鼓舞。

52年前,即1954年,彭迪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驻外记者之一,被新华社派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举行了代表世界人口半数以上的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亲自参加。新华社本来派出了对外部主任沈建图等精兵强将来印尼报道此次会议。但是,在国民党特务制造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失事事件中,他们不幸遇难,这样,艰巨的报道任务便落到彭迪夫妇身上。他俩化悲痛为力量,争分夺秒紧张地工作,出色完成了任务。彭迪回忆道:“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且是我们首次报道如此重要的国际会议。会前两天,各国代表先后抵达雅加达。为争取时间,我和钱行守在飞机场,一人一架打字机,代表团来一个报一个。”“机场候机室许多人以好奇的眼光看着我们紧张工作。没有其他国家的记者如此认真地对待这次会议。”

1956年,彭迪被派往伦敦任常驻记者。在那里,他不仅出色完成了对英国的报道,而且对欧洲其他地方和非洲大陆也进行了报道。1957年3月6日,加纳(黄金海岸)----非洲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举行独立庆典。新华社总社通知他从伦敦前往报道。这是他首次去非洲。为了了解情况,在飞往加纳首都阿克拉的飞机上,他集中精力通宵达旦地阅读加纳民族主义领袖、即将就任总统的恩克鲁玛写的书。在阿克拉,他写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报道。尤其是加纳举国欢庆独立的通讯,更是受到人们的称赞。彭迪也把它看成是“中加人民友好关系发展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标志”。

1979年,彭迪被派往华盛顿任常驻记者。他抓住“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变化”和“中美双边关系的发展动向”这两个重点,对三方面进行了报道。一是寻找和充分反映中美关系的积极因素。他曾随邓小平访美,对双方领导的合作诚意和政策意图领会深刻。他对两国间开始的外交、经济、科技、政治甚至军事上的合作,报道得比较充分。二是有关中美苏关系的问题。美苏在战略武器上的竞赛是中国和世界关注的大事,他写了一些深入浅出的述评。三是针对反华逆流进行笔战。这场笔战相当持久和尖锐,影响也很深远。

根据具体情况 做好新闻工作

彭迪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一个真正负责任的记者,不应该违背事实,机械被动地按规定报道,而应该根据自己的采访和观察,独立地判断是非,忠实地反映事实情况和大胆地进行分析报道,让事实来检验是否处理得当。他认为,记者应该是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又能独立作战的政治家,而不是政客。

印度尼西亚是第三世界国家,其他国家的常驻记者很少。彭迪在驻印尼期间积极工作,抢发新闻,写出了不少既能体现我国立场、观点,又能紧密联系国际现状和印尼实际的新闻报道。尤其可贵的是,他的思想比较解放,敢于大胆负责,不受当时的某些清规戒律的束缚。例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规定记者采访外国政要要像外交官一样,得事前请示。彭迪见到印尼外长,对他提出印尼政府对越南形势等问题的看法,他回答得很好。彭迪迅速将此新闻发回总社。事后,总社一方面说此稿切合时宜,已向国内外播发;同时又说,今后此种采访还是要请示总社决定。这种限制虽然早已取消,但当时要打破它,是要冒风险的。

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事业发达,记者云集。彭迪在英国采用的战略战术是不单靠抢新闻,而是把有用的力量用在刀刃上,以观察家、评论家的姿态抓住重点问题,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和观察分析,采写出别具一格的分析性、评论性新闻。与西方记者相比,这样的报道的数量尽管要少,但质量却比较高。他的报道不时被古巴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报刊刊登,也引起了英国朝野的注意。他们经常议论说彭迪是“惯写烫手东西的人”。

在美国,尤其是在与反华逆流进行笔战中,彭迪更是针对当时实际情况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新闻评论。1980年,美国乔治敦大学战略国际中心主任雷·克莱因大放厥词,胡说中国应“恢复文明的行为准则”和“宣布对台湾不使用武力”,在台湾问题上他甚至荒谬到指责中国“公然干涉美国内政”。为此,彭迪发出了《堂堂美国“战略家”竟弄不清谁干涉了谁的内政》的述评,指出这位“战略家”“似乎把人们带到弱肉强食的野蛮时代”,这种行为很难说是“文明”,“实在使美国丢丑”。述评引起强烈反响,《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旧金山纪事报》等美国大报转载。此事惊动了里根。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理查德·艾伦连忙发出通报,指出克莱因的话不代表里根,并告诫白宫班子的顾问不得在外边胡说八道。艾伦还特地派人问彭迪是否看到通报,惟恐引起中国误会。克莱因本来可以到白宫当高官,因捅了这个娄子,高官也没有当成。

《华尔街日报》是美国影响最大而又最保守的全国性报纸。1981年7月10日,它发表一篇题为《没有脊梁骨的外交》的社论,公然要求里根政府支持台湾的“自由中国”来反对北京的“红色中国”。彭迪非常气愤,连夜写出了题为《〈华尔街日报〉的脊梁骨有多硬!》的述评,进行批驳。《华尔街日报》接着在10月15日发表题为《中国人的幻想》的社论。彭迪立刻回敬一篇《〈华尔街日报〉的幻想》。1983年2月9日,《华尔街日报》又发表社论《一鸟在手》,敦促美国政府不得放掉台湾这个“可靠的盟友”。彭迪在2月11日发出《〈华尔街日报〉旧病复发》,给以驳斥。这样的交锋引起美国有关各界的关注。《亚洲华尔街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华尔街日报》的《没有脊梁骨的外交》和彭迪的《〈华尔街日报〉的脊梁骨有多硬!》,并加了编者按。对中国记者的文章如此处理,在美国的报纸上是前所未有的。《华尔街日报》的董事长表示忧虑,怕同中国的关系闹翻。1983年4月,应《华尔街日报》的一再邀请,彭迪夫妇到该报报社所在地纽约作客赴宴。彭迪与该报负责人进行了既坚持原则又有礼貌的交谈。回华盛顿以后,彭迪夫妇收到对方的感谢信。此后,《华尔街日报》的有关社论比较克制一些了。

在同美国反华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同时,彭迪和钱行对美国许多比较公正和友好的著名人士做了大量工作,同他们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和个人关系。卡特总统曾邀请彭、钱到他家乡住所作客。美国几届总统的高级官员,如白宫安全助理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等都曾分别到彭、钱在华盛顿的住所作客,无拘束地深入交流情况和交换意见。这些要人工作繁忙,但彭、钱有问题时随时都可以约定时间找他们。彭迪回国后,基辛格等多次来北京访问时常同彭迪会晤,重温旧谊。彭迪认为,要当一个好记者,多交朋友这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彭迪作为《瞭望新闻周刊》的特约记者,经常为该刊写稿。他在该刊发表的《论“变”》、《美国对华政策何去何从》、《基辛格纵论世界局势和中美关系》等文章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服务外交事业 不舍记者生涯

彭迪驻外期间,十分重视直接配合、协助我使馆和出访代表团的工作。

早在印尼时,他同使馆就配合得很融洽,经常帮助使馆起草电报,将采访中了解到的重要情况向国内反映。1957年彭迪奉命从伦敦去阿克拉采访加纳独立庆典前,聂荣臻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来到伦敦,准备去加纳参加庆典活动,代表团急于了解加纳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台湾的态度。彭迪先期到达加纳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会见加纳的领导人。加纳第二把手博齐亚会见他时明确表示“新独立的加纳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台湾”,并感谢中国对加纳独立斗争的支持。博齐亚还希望彭迪设法替他们找一面中国国旗,以便庆典时升起。彭迪满口答应。会见后,他立刻将这些情况用电报报告聂荣臻副总理。我政府代表团来到阿克拉,带来了国旗。这面国旗在庆典时期,一直在加纳飘扬。

1958年,彭迪受命从伦敦到华沙报道中美大使级会谈。他应我国谈判代表、驻波兰大使王炳南要求,除搞好报道外,还全力协助搞好谈判工作,包括会前研究对策、帮助起草发言稿,会后分析形势、帮助草拟向北京的报告等。王炳南和国内派出的副代表黄华在会议桌上同美国大使对阵谈判,彭迪在幕后参谋,形成一个三人小组。他们日夜一起工作,合作得很好。

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指名彭迪夫妇参加接待工作,同美国白宫发言人齐格勒会商关于外国记者对这一大事采访的原则规定和具体安排。彭迪他们根据总理提出的不亢不卑、不冷不热、以礼相待、积极协助的精神,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坚持原则;在具体安排上,尊重美国的习惯传统。美国记者的报道,我们不审查,报道内容没有限制,只要不造谣诽谤。对方对此表示满意。事后表明,美国记者根据协议与谅解,发挥了积极性。他们的报道对促进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起了较好作用。

1988年彭迪离休以后,依然不舍记者生涯。他一方面对一些大事仍旧发表述评,另一方面撰写回忆文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经历和体会。2003年4月,他针对布什政府发动侵略伊拉克战争,写出了题为《布什政府国策两大要害》的述评,对布什的先发制人和改变他国政权的政策痛加抨击,并预言这种冒险的单边主义必将遭到失败和导致中东更大的动荡和混乱。事后表明,彭迪的分析是对的。这篇述评在《北京青年报》和香港《文汇报》上发表。在前线采访伊拉克战争的新华社年轻记者胡晓明征求彭迪意见后,将此文作为他的《我在“小鹰号”亲历战争》一书的序言。2003年12月,他发表在《环球》杂志上的《中美关系,我的个人记录》,介绍了他亲身感受到的中美关系状况,特别是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的独到见解。2004年10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怎样做驻外记者》一书,收录了我国许多著名驻外记者的回忆文章,彭迪写的《风尘仆仆五十年》被放在首篇。

4.实事求是 坚持真理 篇四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们总是这样来勉励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们,“学高”不难理解,“德高”却会生出许多歧义。何为德?何为德高?爱岗敬业、爱党爱国、关爱学生、模范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这些确是师德的应有内容,但是做为教师之德,做为师德的内容,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是教师应有的最高师德。教师比其它行业的人更应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这里不仅有教师的德行,还有教师的风骨,更有教师的责任或是天职。

对真理知识的学习保有,对真理的坚持,是教师鲜明的特色;对真理的坚持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崇高,不仅在于其传道、授业、解惑,更因为教师是道的传播者、探索者、坚持者。教师害人最甚的,莫过于误人子弟,引人入岐途,只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才能使学生明辨是非,学到真才实学,使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做为教师最不应做的就是做违心的事,最不应说的就是违心的谎言,最不应表现的就是言行不一,违心的弄虚作假,歪曲真理。相反,对真理的孜孜求索,对真理传授的诲人不倦,对真理的崛崛坚守,往往引人尊敬,使教师显得伟岸。

对权势的屈从,是教师的耻辱。因为这样不仅辱灭了自己,也辱灭了真理和真相,不仅自己受害,还会使后人受害,也许现实的生活残酷,对于权势多数人均表现为屈从,但对于教师来说,却使教师丧失自己的风骨,当一个国家多数的教师均丧失风骨屈从于权势,而偏离实事求是,丢弃真理时,这个国家走向谬误的机会就会增加,后人也会奴颜卑膝,或是不辩是非。在权势和真理面前,在谎言和实事求是面前,教师的风骨最能显现。

5.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篇五

1938、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的概念 1941、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解释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和根本点,贯串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实事求是

是毛泽东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充分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是从事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几点认识

●陈国金

最近,笔者认真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江泽民同志的《关于讲政治》等文章,感到收获很大,尤其是其中对实事求是的论述,更是深有感触。现就关于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谈几点认识。

一、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辩证统一的有机结合体

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要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统一起来。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邓小平指出,不实事求是,思想就解放不了,就会僵化;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会多起来,就会教条地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一僵化,反过来又会不尊重实际,不讲党性、不讲原则,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实事求是,本本主义就会严重起来,一切照抄照搬书本、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工作就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不实事求是,思想就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敢试不敢闯,做起事来就会左顾右盼,就会脱离四项基本原则,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纵观我国革命史和建设史,不难发现,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在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就没有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也没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真正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最本质的东西。20年来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进程。在改革开放的每个关键时刻,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碰到思想障碍干扰的时候,邓小平同志都强调坚持实事求是,拿事实说话,澄清理论上的是非,统一全党的认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愈益深入人心,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重要谈话,再次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因地制宜,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从而迎来了我们神州大地遍地开花、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再一次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

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反对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实事求是是作风问题,作风是一面镜子,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干部的党性观念和工作态度,都无一不体现在作风上。20多年前,在“十年**”刚刚结束不久,邓小平同志针对许多干部群众仍然深受思想束缚和禁锢的状况,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强调要“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特别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现在,一些干部甚至领导干部的思想路线不端正,思想方法不对头,虽然嘴上喊实事求是,但行动上却与实事求是南辕北辙。特别是一些乡镇领导思想浮躁,急功近利,热衷于轰动效应,追求表面化的“政绩”,好大喜功,超越乡镇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搞形象工程,弄得债台高筑,百姓叫苦连天;一些部门和单位搞不切实际的评比、达标活动,搞得下面“鸡犬不宁”,甚至造假应付。这种倾向违背了实事求是,违背了我党积极奉行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危害极大。

事实一再证明,一个干部、一个班子能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关系着这个干部和班子能不能为国成事,为民造福。“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每个干部都要把坚持实事求是作为思想作风建设课题的重中之重,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掌握这一理论精髓——实事求是,解决好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使自己在行动上自觉防止脱离实际。必须加强党性修养,摆脱名、权、利的私欲,做决策、办事情,都要从国情民意出发,从具体的工作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搞掖藏私利的“名堂”,才能踏踏实实地为国家、为人民群众、为社会发展办实事、做贡献。

四、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克服事务主义,反对官僚主义,杜绝形式主义。

坚持实事求是,基本的前提是要学好理论。当前,一些同志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整天忙于事务,有的陷入“文山会海”,有的心浮气躁,有的满足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认为不学习照样可以干好工作,等等。其结果是,理论根底浅薄,分析问题就事论事,工作凭经验、靠感觉,不能识大体、知大局、懂大势,不能抓住事物本质、把握规律,难以明辨是非,在复杂的环境和错误思潮的影响面前,保持不了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克服事务主义的倾向,不仅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有一股学习的挤劲、钻劲和韧劲,要持之以恒,克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自我满足情绪。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反对官僚主义作风。领导干部如果习惯于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对实际情况若明若暗,对新事物麻木不仁,对群众的呼声和意愿置若罔闻,就不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很难做到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杜绝形式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然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形式主义却屡屡存在。比如,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只唯上、唯书,上面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文件没有的我们不能做,文件上已有的我们不能改。还有,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等等,凡此种种形式主义不杜绝,就难以做到实事求是。

6.坚持实事求是扎实改进工作作风 篇六

【摘 要】 改进工作作风既是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经济改革发展的要求。改进工作作风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以推动企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关键词】 实事求是 改进 工作作风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于我们企业来讲,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扎实改进工作作风,我们才能够认真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重点和热点问题,才能直面职工群众和基层一线的难点,切实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充分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大意义

坚持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回顾我们党90余年的历史,不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只有坚持了实事求是,我们党才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党和人民事业才能够不断取得胜利。

坚持实事求是,是我们企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的基本要求。国家的发展富强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都需要企业的发展壮大作为支撑。企业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直面世界经济复杂发展形势,科学决策,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保证企业真正健康持续高效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是我们扎实改进工作作风的根本要求。最好的作风,就是踏踏实实干事,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改进工作作风。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措施,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针对存在问题,切实落实改进工作作风措施。真正把握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做出了精辟的概括,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概括,既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也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

坚持实事求是,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要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二是要“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对实际情况作深入系统而不是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使思想、行动、决策符合客观实际。要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再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我们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都要坚持实事求是,这是决定我们的工作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

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改进工作作风的基本方法,它与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改进工作作风中,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实际和基层一线实际情况相联。坚持实事求是扎实改进工作作风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为我们改进工作作风做了表率。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好实事求是,持续改进并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促进企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是我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 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国家兴旺、民族富强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企业兴衰也关系到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改进工作作风,我们要从源头开始,从思想上着手,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与目标,这样我们对工作才能够真正负起责任。如果我们心中没有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工作中就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导致工作中推诿扯皮,工作效率低下。面对工作时,就会缺少责任心,容易拈轻怕重,把难办的事推给别人,自己挑轻的,工作时,先替自己考虑,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取得一点成绩,就喜欢自吹自擂,生怕别人不知道。我们石油石化行业学习的楷模王进喜体现的“铁人”精神,其实质就是“为国分忧、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为“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而忘我拼搏;为干革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而艰苦奋斗等等。“铁人”精神,是新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奋斗者优秀品质在实践中的升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结晶,永远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是我们改进工作作风的基石。

3.2 健全工作制度机制

工作制度机制是我们改进工作作风的基础。我们要根据实际,对经营管理工作方面的各类制度机制进行梳理,不断进行修改完善现有制度机制,并根据工作实际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相应制度机制,努力做到各项制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使制度体系科学有效,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有约束力。企业层面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切实落实好职代会、职工大会、站务公开等工作制度和机制;二是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中要开展“下评上、群众评干部、基层评机关”的做法,单位部门先进不先进、干部优秀不优秀、党员合格不合格,职工群众要有发言权、评价权;三是要进一步健全民主体系,坚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民主集中制和党政联席会制度,增强工作原则性和透明度四是深化干部人事管理,坚持以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做好中层干部、加油站长和关键岗位的公开竞聘工作,着力建设高素质骨干队伍。健全薪酬正常增长机制,激发员工工作动力;五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心聚力、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六是是营造和谐企业文化,关心员工身心健康,畅通员工诉讼通道,以人为本、关爱员工,逐步建立宽严并济和谐幸福的特色企业文化。

3.3 党员领导干部做好表率

坚持实事求是改进工作作风的关键是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中央八项规定强调: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只要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带头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职工群众就会一心一意地跟着走、跟着干。改进工作作风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改进作风就会蔚然成风。俗话讲: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如果说一套做一套,或奉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职工群众就不会服气,不会支持,改进工作作风就可能成为走形式,成为一阵风。

3.4 全心全意服务职工群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我们党的价值追求。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改进工作作风更是如此,在改进工作作风中,我们一刻也不能离开人民群众,必须全心全意为群众着想,为群众服务。2013年6月以来,中央组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在全党深入开展。我们也要以此次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抓好改进工作作风,推动党员干部作风转变、密切干群关系、推进和谐幸福企业建设。

3.5 切实抓好监督与检查

改进工作作风要落到实处,必须认真抓好监督检查。1945年黄炎培曾向毛泽东同志提出,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大凡初期能精神振奋,克服艰难困苦,而往后时间长了,环境渐好,精神渐退,惰性发作,到风气养成,无法扭转,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总跳不出由兴盛到衰败的周期律。他问道:中共能否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同志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作为企业改进工作作风也需要监督,制度层面的监督,职工群众的监督,要积极探索各种职工群众监督的有效制度和形式,做到有序参与、信息畅通、监督有力、评价客观。同时,还要组织不同形式的检查,包括定期彻底全面检查、不定时抽查等等,主要目的是发现执行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改进完善工作制度机制,解决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综上所述,改进工作作风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真正做好改进工作作风,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机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监督与检查,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态度认真抓好执行落实。

参考文献:

7.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篇七

一、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

充分肯定人的本性和个体需求, 营造“人人受重视, 人人被尊重”的文化氛围,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实现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的认同。对人的尊重, 包括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和基本利益的维护。首先要信任人, 平等待人。

1.加强职工文化阵地建设。工会应注重发挥企业在职工文化阵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引导企业把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纳入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把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

2.企事业单位须要有职工文化活动阵地, 建高标准“职工书屋”、职工教育培训基地, 不断加大对职工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力度, 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构建起了以战略、价值为主体的“大家庭、大课堂、大舞台”企业文化模式, 让职工在“大家庭”内得到温暖、在“大课堂”里提升素质、在“大舞台”上体现价值, 实现了员工成长、成才和企业发展的共赢。

4.深入开展建“书香企业”、做“读书成才职工”活动。通过活动激励职工自学成才、建功立业、实现个人梦想, 培育奋发有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 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书香企业”、“读书成才职工”分别有16条和9条标准细则, 企业和职工按照细则开展创争活动, 年底评选“十大书香企业”和“十大读书成才职工”。

二、“培育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

一个现代化的企业,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础, 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推动力。与此同时,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员工, 需要在企业活动中创造自我、实现价值。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实现企业实践活动过程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的统一。

1.培育人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才具有相对性、多样性、发展性、层次性等特点。科学的人才观应以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为根本, 不拘一格选才用人, 鼓励勤勉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 通过文化的熏陶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强化奋发进取的文化理念, 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感。

2.要以战略眼光综合规划人才结构, 重点培育“高精尖”人才, 为不同领域的发展指引方向, 领航发展潮流。通过开展争创“先锋党支部”、“党员示范岗”等活动, 激励优秀人才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浓厚氛围。发挥优秀企业文化的正面引导和外在激励作用, 培养岗位标兵和创新创业人才, 促进共同提高和全面发展。

3.人才的健康成长源自于和谐的环境和健全的机制, 要拓展育才识才用才的界限, 有效运用社会资源汇聚人才, 为优秀人才干事创业, 贡献才智提供机会和平台。

4.人才工作协调发展, 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工作要围绕强企战略为出发点, 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 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和高尚的生活目标。

三、“成就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1.供电公司应善于组织开展职工才艺作品展、“文化进企业”文艺汇演、未婚青工联谊等大型职工文体, 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 而且提升了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单位还要结合工作实际, 经常性地组织职工开展职工文艺演出、职工运动会、演讲会等积极向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业余文体活动, 提升了职工素质、提振了职工势气、凝聚了发展力量。

2.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就是成就人, 既要坚持以人成就事业, 更要努力以事业成就人。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软实力作用, 凝心聚力, 使每一个人的个性、人格和权益被充分尊重。如果不注意人的因素, 企业必将减少内耗, 形成巨大合力, 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统一。

3.在选拔用人方面, 根据企业要用身边的榜样激发员工比、学、赶、超的热情, 纵深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工程。并要按照“在企业管理中凝聚文化, 在文化氛围中管理企业”的思路, 结合企业实际, 开展先进人物评选活动, 通过民主推选和无记名投票等形式选举那些克已奉公、埋头苦干、关心集体、不计名利的员工作为“身边的先进”典型, 号召员工向他们学习, 形成你追我赶、人人上进的良好氛围。只有为员工成长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正确对待员工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 支持员工改正缺点和失误。

4.供电公司要充分发挥群众组织优势, 把责任文化内化于心、升华为理念。公司应充分利用各种会议、讲座、局域网、宣传栏等平台, 采取交流学习、现场参观、典型引导、主题演讲等形式, 对责任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宣传。

5.要善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责任文化外化于行、推动工作, 使广大干部员工树立尽责为荣, 失职为耻的正确理念, 逐步营造知责、尽责、能负责, 甘为、善为、有作为的责任文化氛围。并要充分发挥民主管理优势, 把责任文化固化于制、确保长效, 激励广大干部员工牢记责任“想干事”、提高能力“会干事”、锲而不舍“干成事”。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为根本。供电企业要积极开展“企业文化故事”征集, “廉洁文化进家庭”、“窗口服务人员技能大赛”和“亮身份、强素质、争先锋”为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 积极搭建工作平台, 创新文化活动载体, 把企业文化溶入到公司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电网建设、经营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中, 并成为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落地生根尊重人、培育人、成就人就是以员工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团结全体员工, 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摘要: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 员工既是国家的主人又是企业的主人。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实施“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过程。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以哈尔滨供电公司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例, 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做到尊重人、培育人、成就人, 让以人为本成为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石。

8.集中办实事还能坚持多久? 篇八

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媒体已经不再把这一“中国特色”的政府善举看作是什么重大新闻。这一曾经遍地开花的举措,在很多城市已经悄然无疾而终。那么,北京为什么依然坚持“每年为老百姓集中办一批实事”?

“实事”大多来自民间

北京市政府办公厅信息处处长丁小君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表示,今年北京要办的这些“实事”都是“群众最急需、奥运有要求”的事情,是真正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承办单位“够得上、做得到”、办成后又“效果好、有影响”的项目。

在59件“实事”中,有解决旧城内8000户居民的居住安全隐患问题:居民小区安全感问题,在10个远郊区县新建、改扩建399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资助5000户困难独生子女家庭,继续整治“城中村”,新建改建城市绿地500公顷、完成10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大中修工程以及建立全市退休人员统一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等。

丁小君说,这59件实事一是以解危排险为重点,二是统筹城乡发展,三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要求,下大力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四是与奥运筹备工作相结合,发挥奥运带动作用。

和往年实事起草后征求群众意见的做法不同,北京今年公布的“实事”大多是从群众中征集来的。市政府通过信函、短信、市长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征集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4677条。在今年所列59件实事中,来自民间的共有30件。

丁小君对北京坚持每年为老百姓办几十件实事的客观效果持肯定态度。他说,从1986年开始,北京每年坚持集中力量办一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实事,这对促进首都稳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筹办北京奥运会的关键一年,所以北京在决定办哪些实事,如何保证承诺兑现上也是高度重视。

丁小君告诉记者,作为国家的首都,保持北京的安全和稳定是第一位。北京在全国来讲,有一个示范作用,而现实的考虑还有2008年奥运会。“作为北京市政府,目前主要有三件大事:新北京,新奥运;落实中央提出的“十一五”规划;一切活动围绕安全问题。

他介绍,在为市民办实事的过程中,北京群众作为受惠主体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了实事的全过程中,更多的群众自觉参与了城市的运行和管理,2005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开通了城市管理广播,架起政府和市民之间沟通的桥梁,真正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促进了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

北京市政府督查室副主任续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为了落实为市民承诺的实事,北京市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秘书长亲自抓编制起草工作。最近这59件实事名单公布后,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长王岐山等在各种场合都多次强调,表示“承诺的事,就要兑现,还必须全力办好,以取信于民”。

让政府帮助老百姓自己办实事

北京师范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徐月宾副教授一直生活在北京。他感觉北京这些年“以人为本”的很多政策都是很好的,也有些在实践上并不成功。更为重要的是,他认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很多事都是政府直接做的,如果能让社区和非政府机构来消化可能更合适”。

“比如政府对于拖欠工资的治理力度是挺大的,但是政府像猫捉老鼠一样做,用处是不大的。再比如,如果一个社区没有一个很好的组织,政府有再多的警察都没用。”他说。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朱光磊对此评论说:“我们政府一直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做‘大事’,但在日常管理方面没有积累太多的经验。”

在徐月宾看来,政府每年为老百姓办一批实事既是一种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它会随着政府职能的进步而出现,也会随着政府管理能力的成熟而消失。

“我们这几年提出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其实政府不是服务的,而是保证程序的,是要形成制度框架,让能够提供服务的人来提供服务。为老百姓办实事,政府直接去做是可以的,这相对过去政府和公众角色不对称的阶段是一种进步,但如果政府帮助老百姓自己办这些事情,则会更加符合自己的角色。”他说。

“政府这样做实事是做不完的。虽然这比过去是一种进步,但还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什么事情政府都亲历亲为的话,一方面政府做不过来,一方面很多公共服务专业性很强,政府也做不到。”徐月宾说。

徐月宾认为,北京尽管是首都,但很多政策也仍然在探索,社会的复杂程度也比其他地方更大。在这种情况下,越是大的城市,治理的时候越要分散,在不同条件下,让非政府组织来做。

朱光磊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这一问题。他说,真正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一方面是自己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组织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我们现在政府还没摆脱全能型政府的模式,政府什么都能做,老百姓什么都找政府。

他提出,要加快政府的转型,首先要加强工作流程的设计。“以前,我们工作形式过于粗放化、随意化、官员的架子比较大,从长远看,中国政府的建设还要走比较长的路。”

他表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过程,同时也是政府和公务员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过程。“我们相信,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各级地方政府和公务员会一起成熟起来。”

办实事是一种过渡性事物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杨国鹏认为,政府工作一般是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程序化程度很高。但百姓的要求则是多元化的、动态的,对政府的期望值很高。百姓需要政府办的事情很难完全纳入政府规划,而且政府规划的实现也受具体条件的制约。“政府在特定条件下让老百姓完全满意是不现实的。”

“但是,追求百姓最大满意度并代表人民最高利益是政府的最高价值所在。所以,在努力完成既定规划的日常工作之外,就需要在规划之外再做一些能够吸引老百姓目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能够让老百姓叫好的一些工作。‘为老百姓办实事’就是这样一个日常工作和临时工作的兼顾,是‘日常运营’和‘临时项目’相结合。”

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前提和过渡,项目导向型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就可以理解为操作一个个项目,“从需要做的事情里选择几个项目”。

在朱光磊教授看来,“项目导向型政府”是中国政府转型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事物。他不否认地方政府每段时间集中做一些“实事”的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这可以在总体条件不甚成熟的情况下,集中政府的财力和公务员的精力做一些事情”。

他认为,项目导向型政府的过渡要多长时间,要视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条件的成熟情况而定。具体而言,这要依赖市场经济现代化程度、政治发展现代化程度、市民社会化或者说非赢利组织发展程度和法律的政治定位如何。

上一篇:市推广普通话方案下一篇:元宵节猜灯谜活动领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