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方案(精选8篇)
1.智慧城市方案 篇一
同方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简介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姜燕 ***
2015年1 同方股份简介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6月,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注册资本5.75亿元人民币。以“科技服务社会”为宗旨,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密切依托清华大学的科研实力与人才平台,紧紧围绕“技术+资本”、“合作+发展”、“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大力弘扬“承担、探索、超越;忠诚、责任与价值等同”的企业文化。
企业目标: 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
企业文化: 承担 探索 超越 忠诚 责任与价值等同
同方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以“科教兴国”为己任;探索高科技产业 发展之路。不断超越自我,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实施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三大战略,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超过420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220亿元,目前,“清华同方”品牌价值已超过900亿元,累计申请中国专利1887项,海外专利544项。被评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企业信用100强”,上榜世界品牌500强。
核心能力
以清华大学为虚拟研究中心,包括6个海外研发机构、3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联合实验室以及各事业部和控股公司下设的研发基地等构成的多方位的研发体系,在技术创新上成效卓越。
第1页 2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住建部分别于2013年1月和8月审批了90个和103个试点城市,合计193个。住建部要求,各地要针对本地区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制订出智慧城市创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创建任务和重点项目的时间节点。同时,要高度重视信息整合和共享协同,抓好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提升各应用系统效能;注重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体系建设,突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标志性成果。
同方公司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针对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制订出智慧城市创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创建任务和重点项目的时间节点。设计内容包括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大数据智慧中心和N个具体应用:智慧安全、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水利、智慧环保、智慧国土、智慧农业、智慧公安、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企业、智慧建筑等)、资金解决方案、运营方案等。
第2页 3 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
同方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产品是以城市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开发和服务为主线,汇集散落在各个委办局的各类数据,消除信息孤岛,横向打通委办局的业务壁垒,纵向实现从基层应用、中层监测评价管理、高层决策的整体链路,打造涵盖数据汇集、数据管理与应用、数据服务功能的“一体化”数据平台,支撑城市运行的态势监测和智慧决策。
数据规划设计系统:实现数据中心各类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设计各类数据的关联关系,定制各类数据的报表、规则,保证数据资源的有序关联和集成管理。
数据采集系统:对各个委办局的数据通过填报、导入、交换等方式进行采集,对数据采集的各个任务进行调度、监控、统计,并对数据采集任务进行自动的提醒通知。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围绕委办局各个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的需求,打破数据孤岛,基于SOA架构,通过前置机、数据库对接、WebService等方式,实现政府各个部门信息资源的目录管理与共享、数据交换与管理、平台监控与运维。
数据管理分析系统:实现各类数据的整合、加工和统一管理,以专题的形式灵活组织各类报表数据、指标数据、文字资料。面向各个专业用户,通过一系列
第3页 的分析配置,实现各类不同的数据综合分析应用,包括查询检索、时态分析、数据钻取、可视化展示、GIS等功能。
领导决策数据桌面:向领导决策需求,通过GIS地图、驾驶舱、报表、时序动画等各类可视化技术手段,为领导提供面向主题的各类数据统计分析服务,如综合信息展示、热点监测、综合分析等。
移动APP数据服务应用:面向领导用户,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支持安卓、WP、IOS系统),实现各类数据服务的主动推送,满足随时、随地数据服务获取的需求。
第4页 4 教育三通两平台解决方案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新突破。整合各种资源,彻底解决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提高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促进教育管理向智能化转型。
第5页 5平安城市解决方案
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社会治安状况也日趋复杂,公共安全问题不断凸显,城市犯罪突出,手段不断更新、升级。这些都迫切要求加快发展以主动预防为主的视频监控系统。开展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是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的重要着眼点和切入点,也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平安城市治安监控系统建设,是提升优秀旅游城市形象、遏制案件高发、强化城市管理的有效手段。平安城市治安监控系统是采用当今成熟的网络、通信、图像编解码等先进技术,实现快速获取重点部位、复杂地段、商贸社区的实时视频信息,能准确、直观、快捷,反映和记录现场有关部位的动态情况,并且与公安指挥中心指挥决策系统联网,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功能,实现犯罪实施、火灾发生实时连动报警、犯罪现场远程可视化及定位监控、同步指挥调度,快速反应、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并能记录保存治安状况和突发事件的有关证据,为处置案件提供法律依据,从而实现城市安防“事后控制 ”向“事前控制 ”的转变,有效提升市民的安居满意度。
第6页 6 智慧城管解决方案
同方“智慧城管综合管理平台”,简称“智慧城管”,它是一个专门为“智慧城市”服务的平台,结合我们的国情,对“数字城管”的业务理念和技术水平不断的拓展与升华,充分利用同方“智慧城管”的管理理念与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网络通信等技术紧密融合,构建一个智慧的应用平台,同时将城市运行体征中智慧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应急管理、环境监控、数字物流、数字邮政、食品安全、数字医疗、数字校园、数字景区、数字工商、等方方面面的生命线统一接入到智慧城管平台,实现对城市与社会管理要素(人、地、事、物、组织)的人性化、服务化管理,创新了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全面构建网格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民生、保稳定,极大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和谐、改善了社会服务,从而形成一个大城管格局。
第7页 7 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智慧医疗集现代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于一体,通过对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的共享,可方便医务人员跨机构快速全面掌握患者的诊疗信息。结合各种医学专家知识库并应用计算机人工智能、通讯技术等科学手段来辅助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提供最佳就诊流程及提高诊疗医技的同时,可最大化的减少误诊率,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节约医疗成本。无论居民身处城市的任何角落,均可以利用各类先进的感知终端、通过全面覆盖的各种网络技术,搭乘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享受全程的“一站式”医疗服务,以及个性化的健康保健服务。从而缓解了居民“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进而真正实现“知未病、治未病”。
智慧医院是实现智慧医疗的基础。智慧医院是集合所有技术手段来整合医院内部的所有资源及数据信息,通过信息整合及共享,实现医院内部的整体管理及提供“一站式”的患者就医服务。智慧医院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涉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数据挖掘等相关技术,还需要遵循相关行业标准实现数据共享及业务集成。通过物联网将所有物品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现数据采集、融合、处理,并通过操作终端,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第8页 8 智慧交通解决方案
同方智慧交通解决方案运用大数据技术,基于交通业特点创建了基础元数据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创建各类数据的横向联系,将不同来源、不同结构、不同形态的数据按统一标准接入系统并进行整合、分析、处理,实际交通路况的实时监控,事件应急和辅助决策等。
路网运行监测分析系统
关注高速公路交通量监测和分析,建立完善的交通量相关指标体系,通过综合使用多种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实现微观、中观、宏观指标数据的计算,并结合GIS以图形化和专题的方式为用户提供高速路网交通量指标实时监测和历史数据深入分析挖掘功能。主要包括:评价监测、路网综合监测研判、定向专题分析等。
基于熵的智慧交通事件视频检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
运用熵模型,实现对路网交通拥堵和突发事件的及时监测识别和预警,并对交通运行趋势做出实时监控预警预测,辅助交通指挥,对交通突发事件进行联合应急处置,保证整个路网的交通运行安全与畅通。
第9页 9 智慧旅游解决方案
智慧旅游它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政府、企业等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它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
智慧旅游包含了基础设施现代化、泛在化、业务管理智能化、产业发展集约化等几个层面。
基础设施包括基于物联网的感知网络、基础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以及信息安全体系等。
信息服务泛在化通过是感知体系主动感知游客需求,提供多种旅游信息服务;整合多种渠道,为游客提供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消费环节的泛在化服务。
业务管理智能化是通过数据统计和智能分析,实现对旅游行业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通过旅游信息共享和应用协同,提高快速响应与应急管理能力;通过专家系统和数据挖掘,实现旅游管理的科学决策。
产业发展集约化是借助信息技术对传统旅游产业进行改进和创新,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和产业链;实现精准有效的网络营销,提升旅游品牌与文化价值;改善旅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旅游产业链的效率。
第10页 10 产业市场监测平台
同方产业监测平台产品基于同方独有的“数据”+“资源”服务体系,按照动态监测、量化分析、科学预测、快速反应的总体要求,结合产业实际,建设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形成涵盖主要产业的、全面高效的、动态的经济运行产业监测平台。为涉及经济和信息化监管工作的各部门、各级机构之间搭建信息通道。
资源体系管理系统:主要完成产业监测平台信息资源规划、数据资源及服务资源的规划设计、监测数据资源的整合加工、资源管理等活动,是平台的基础业务。
监测分析系统: 利用先进的智能分析技术、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和经济分析模型,对产业监测平台丰富的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和利用,满足政府决策、部门管理产业数据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分析需求。
项目管理系统: 对各项重点工作进行跟踪管理,对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目标完成情况、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实时跟踪,能根据用户的选择对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
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提供信息综合查询、在线分析、数据挖掘等功能,其结果可以通过图形进行展现。
综合应用系统: 从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体系的角度,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对数据的分析应用。从最基本的数据综合查询,到以研究专题为导向的专题数据分析,再到利用商业智能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钻取,GIS平台对数据进行展示,以及使用分析预测模型算法进行高级分析的高端应用等。
信息服务系统: 对平台综合数据和分析成果数据共享发布的统一管理,通过门户系统将经过整合处理或加工后的各种层次的成品数据或分析成果对外发布,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
第11页 11 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库
长期以来,政府各部门内部拥有着大量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资源,但由于管理分散,制度规范不健全,造成重复采集、口径多乱、数出多门;各部门的指标数据自成体系,标准不一,共享程度较差。随着政府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职能的转变,就要求必须能够全面、准确掌握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强化政府部门掌控决策信息资源的能力,各部门对加快解决数据资源分散管理、数据共享不足的问题需求十分迫切,需要建立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宏观数据库)系统以解决以上问题。
同方数据资源软件产品系列中的宏观库产品,通过梳理反应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将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的数据资源汇集到统一的数据平台中,并通过软件平台实现数据的资源化,形成数据资源体系,最终通过资源服务平台的形式提供给各类用户使用。
数据规划设计系统: 对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关指标体系及业务流程进行规划设计、形成统一数据标准及业务规范。
数据汇集与处理系统: 通过数据采集、共享交换、移动互联等方式实现数据的汇集,成为可用的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原始数据。
数据整合加工系统: 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与整理,形成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资源,确保数据质量。
第12页 数据预警监测系统: 根据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监测指标,对敏感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并提供预警预测与分析评价功能。
数据综合应用系统: 按照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按照主题及专题方式实现数据关联分析、对比分析等数据应用。
数据服务系统: 提供面向政府部门、业务单位及社会公众的专业服务系统,通过内网门户、外网门户、移动门户等方式提供全面数据服务。
第13页 12 自主安全可控协同办公系统
自主安全可控的协同办公系统是以“自主”、“安全”、“可控”为整体建设目标,基于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满足各种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对于日常办公业务信息在各环节安全要求。
本产品适用于各种规模的企事业单位,主要将日常业务、事务、协作等信息在单位各部门、个人之间进行及时高效、有序可控、全程共享的沟通和处理。
公文管理: 公文管理主要是对于公文收文与发文的处理工作并且可以进行相关代办操作,用户可以进行起草,并进行逐级审批。
事务管理: 事务管理功能主要是对于办公流程中出现的相关事务进行简单的登记到最终审批。
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主要用于用户管理车辆、会议室、以及办公用品等公共事物,用户可以登记借用公共物品并记录。
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主要实现对内外网邮件的收发及管理,同时具备内部用户消息服务及交流讨论功能。
人力资源:实现从人力资源系统提取数据并提供查询检索等功能。个人中心:提供个人首页定制、日程管理、通讯录管理等个人信息查询与维护功能。
第14页 13 统计创新服务平台
全面、准确、及时、权威的统计数据是党中央、国务院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基础;是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掌握发展动态、了解社情民意、实施科学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是社会公众、各类经济体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保障。
统计创新服务平台是为各级统计部门打造服务型统计职能而量身打造的统计综合业务平台,不仅能够满足各级统计部门日常统计数据汇集与处理需求,也能够支撑各级政府部门对统计数据的应用需求,同时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数据服务。
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统计制度规划设计、数据汇集、数据质量控制、数据整合加工、数据审核验收等管理功能。
数据分析平台:通过监测评价、关联漫游、查询检索、统计分析、预警预测等功能,满足统计部门对数据的各类分析与应用需求。
数据服务平台:提供领导决策支持、主题专题、数据订制、共享发布、移动终端等多种特色服务满足各级领导、政府部门、调查单位、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的应用需要。
公众数据服务门户:专门应对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需要的服务门户,提供对统计数据的发布、解读、分析,用直观方式展现统计数据。
移动终端APP应用:提供面向部门领导、调查单位及社会公众的移动终端APP应用,提供定制化数据推送与订阅功能。
第15页
2.智慧城市方案 篇二
1 能力开放在智慧城市总体架构中的定位
能力开放作为智慧城市总体架构中的系统开放层,将智慧城市各ICT系统及外部的服务能力汇聚到能力中心,并对外提供标准的接入接出、监控能力的调用。能力开放的目标是:
(1)支持将接口、基础设施、数据、服务、应用中蕴涵的能力以无差别标准化的方式向外部提供。
(2)支持提供各系统公用的IT、CT公共基础能力。
(3)减少甚至不需要周边系统改造即可完成能力的整合。
(4)能力以标准化、轻量化的方式对外提供。
(5)通过能力目录、能力搜索、能力参数自动化分析等手段实现能力的快速化、透明化的使用和复用。
(6)对能力的使用和基于能力的应用发布提供规范化的管理。
能力开放在智慧城市总体架构中的定位如图1所示。
2 基于能力开放的智慧城市解案
智慧城市不同ICT系统都具备基础设施、基础能力、业务数据、业务功能和应用界面。要实现资源共用、能力共享、数据互通、功能互访和界面集成,需要从这五个层次进行能力开放,形成基于能力开放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如图2所示。
2.1 基础能力开放
基础能力开放通过搭建基础能力开放平台,封装各种ICT基础能力,实现基础能力的开放共享,避免了智慧城市各ICT系统对基础能力的重复建设。这些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1)认证能力:以认证机构CA为核心,建立PKI系统,基于公安个人身份信息数据库、电信运营商用户信息数据库提供个人身份认证能力,同时也基于CA和数字证书提供系统身份认证能力。
(2)流程能力:以工作流引擎为核心,并进行业务封装,建立业务流程平台,提供操作库、环节库和流程可视化定制,提供智慧城市各ICT系统的流程定义、流程部署、流程运行、流程监控能力。
(3)规则能力:以规则引擎为核心,并进行业务封装,建立业务规则平台,提供条件库、动作库、决策表、决策树和规则可视化定制,提供智慧城市各ICT系统的规则定义、规则部署、规则执行、规则监控能力。
(4)搜索能力:以搜索引擎为核心,并进行业务封装,建立业务搜索平台,提供业务词库、索引库及其可视化管理,提供智慧城市各ICT系统的中文分词、索引更新、全文搜索能力。
(5)消息能力:以消息中间件为核心,提供消息队列和订阅主题,提供智慧城市各ICT系统之间的消息传递能力;以电信运营商的电信基础服务为核心,提供短信、彩信、电话、邮件等消息通信能力。
(6)支付能力:以银联支付接口、第三方支付接口为核心,提供电话支付、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等各种方式的支付能力。
(7) GIS能力:以GIS中间件为核心,集成政府权威部门的地理信息数据,建立GIS平台,提供GIS标注、GIS查询、GIS路径规划、GIS展现等GIS能力。
(8)定位能力:包括卫星定位、基站定位、Wi-Fi定位、IP定位、RFID/二维码等标签识别定位、蓝牙定位、声波定位、场景识别定位等能力。
(9)感知能力: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通过芯片、传感器、RFID、摄像头等手段实现对城市范围内基础设施、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的识别、信息采集、监测和控制,提供对环境的智能感知能力。
2.2 基础资源开放
基础资源开放通过虚拟化技术,建设云计算中心,形成存储资源池、网络资源池、计算资源池。通过建设云资源管理平台,对云计算中心信息资源的统一描述、动态组织、发现匹配、优化调度和即时监控等管理和维护功能,并为云服务管理平台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资源服务。通过建设云服务管理平台,在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的资源服务管理功能,为用户提供一个标准化、自动化和自助化服务功能,以统一和规范云服务中心的资源管理工作。云服务管理平台主要建设功能包括资源目录管理、用户账户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信息订阅管理、服务模版及服务方案管理、服务运行管理、事件监控管理、计费管理等。智慧城市各ICT系统可以基于云计算中心建设,实现资源的弹性利用、横向扩展,从而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投资、实现绿色节能。
2.3 数据能力开放
数据能力开放通过建设基于数据集成平台的数据开放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智慧城市各ICT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汇聚智慧城市各ICT系统的数据,实现智慧城市各ICT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并进一步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为各政府部门的管理提供决策辅助,大大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数据能力开放包括以下能力:
(1)数据交换能力:通过各种数据输入插件,实现数据采集、数据上报、文件上传。
(2)数据转换能力:通过统一数据模型、统一数据编码、统一数据规则,实现数据模型转换、数据编码适配、数据质量校验。
(3)数据存储能力:通过关系数据库、NoSQL数据库、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提供数据的存储和容灾能力。
(4)数据安全能力:通过身份认证、访问鉴权、数字签名、加密解密来实现数据访问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
(5)数据监控能力:通过日志采集、监控探针等对数据总线和数据中心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对于数据异常、访问异常、系统异常等进行监控,并通过软件界面、短信、邮件及声光电等多种方式进行告警。
(6)数据共享能力:通过各种数据输出插件,实现数据订阅、文件下载、数据同步。
(7)数据分析能力:通过Web界面,实现数据中心数据的交互式查询和BI分析。
(8)数据展现能力:通过对数据中心的数据进行离线分析、数据挖掘,将结果以生动直观的图形进行可视化展示。
(9)数据计算能力:通过开放计算任务上传、任务调度,对数据中心的数据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以数据或页面的形式返回。
(10)数据服务能力:通过将常用的数据访问配置为查询模板,并进一步封装为Web Service,提供以REST/SOAP方式访问数据中心的数据。
2.4 服务能力开放
通过建设基于服务集成平台的服务能力开放平台,将智慧城市各ICT系统的功能封装为Web Service,实现系统之间的基于服务的互相访问,实现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包括以下功能:
(1)服务管理:对接入的ICT系统的业务服务进行标准
化的管理,规范服务名称、服务编码;对原子服务和组合服务进行注册;对已注册的原子服务及组合服务进行测试。
(2)服务安全:为每个服务消费者配置并保存访问服务时所用的身份认证信息;对已注册的服务,指定哪些服务消费者可以调用该服务;对存在多个版本的服务,服务开放子系统能够指定每个服务消费者所访问的服务版本;提供对服务报文大小限制的配置和服务访问频度限制的配置。
(3)服务中介:对经由服务集成平台的数据进行检查和过滤,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实现基于主题或数据内容的动态路由机制,支持点对点、广播以及发布/订阅方式;能够根据预先配置的服务访问控制信息,在服务访问过程中对访问调用加以控制。对服务调用过程中的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以及接收请求、转发请求、接收响应、转发响应的时间等信息进行持久化,支撑服务的监控分析和对账重投。支持信息化建设中普遍采用的SOAP/HTTP、JMS、HTTP/HTTPS、Socket、JDBC、FTP等标准协议的接入与互联,并且具有系统间进行灵活的传输/调用协议转换的能力。
(4)服务监控:当服务运行异常或超出规定指标(例如访问频度或访问流量超出限制时)并达到告警配置中的某一级别时,产生、捕获并处理内部告警事件。提供服务消息查询、服务调用趋势分析、服务质量趋势分析、服务流量监控分析、服务性能监控分析。
(5)服务开放:提供服务能力开放门户、服务能力文档中心,对服务能力进行发布,并提供相关文档和示例,对服务能力进行目录管理,提供服务搜索功能,对服务发布/使用申请流程以及合作伙伴进行管理,提供统计分析数据。
2.5 应用能力开放
应用能力开放通过建设基于应用集成平台的应用能力开放平台,将智慧城市各ICT系统的功能通过应用界面进行集成,无需服务化封装,实现系统之间的基于HTTP/HTTPS的互相访问,包括以下功能:
(1)应用管理:对接入的ICT系统的应用界面进行标准化的管理,规范应用名称、应用编码;对原子应用和组合应用进行注册;对已注册的原子应用及组合应用进行测试。
(2)应用安全:为每个应用访问者配置并保存访问应用时所用的身份认证信息。
(3)应用集成:通过身份认证登录各ICT系统,访问应用界面,并将页面数据重新组装为访问者所需要的展现形式,将多个系统的功能集成显示到同一个访问界面中,在不同的智能终端进行展示,如PC机、笔记本电脑、手机、Pad、智能电视以及其他具备用户界面的智能设备。对应用访问中的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以及接收请求、转发请求、接收响应、转发响应的时间等信息进行持久化,支撑应用的监控分析。
(4)应用监控:提供应用访问查询、应用访问趋势分析、应用质量趋势分析、应用流量监控分析、应用性能监控分析。
(5)应用开放:提供应用能力开放门户,对应用能力进行发布,对应用能力进行目录管理,提供应用搜索功能,对应用集成申请流程以及合作伙伴进行管理,提供统计分析数据。
3结论
3.智慧城市方案 篇三
近日,中兴通讯于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上正式发布i-Transportation商用智慧交通云解决方案,该方案引入中兴通讯成熟云计算平台,融合应用、平台、网络、感知四大系统,连接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和各种服务平台,能对多种需求实现智能响应。 宁波是中国首批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并投入实践的先行者。中兴通讯在2012年6月与宁波市政府正式签署了“共建智慧交通体系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约定,双方建立宁波智慧交通研发中心,依托原交通管理各子系统的资源网络和业务网络,通过构建由宁波市政府公有云、公安/交警等部门的私有云、以及县级区域中心云的三级智慧交通云,整合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实现现有各行业私有云的平滑接入和新业务的快速部署,共同推进建设标准、融合、智能的综合性城市。预计到2015年底,宁波市智慧交通云将基本建成。
中兴通讯副总裁徐明表示:“宁波智能交通项目是中兴通讯i-Transportation智慧交通云解决方案的典型应用。中兴通讯借鉴全球视野以及先进经验,在充分利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交换中心,提供公共的云业务平台,这将有力的提升政府交通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近年来中兴通讯在全球政企网领域持续发力,谋求与价值链共同创造更多需求,取得跨越式增长,2012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0%。中兴通讯智慧城市系列解决方案包含的移动宽带、车联网、ETC、二义性路径识别、电子车牌和IP云存储、云服务平台各子系统均已经商用,全面助力政府打造畅通、绿色的智慧城市。
4.面向“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构建 篇四
智慧城市安防的管理目标已经可明确为对人、车、物的管理,管理的层级和方向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城市级视频监控报警平台的建立,其核心是以安全保障。第二层级是城市应急通信指挥体现的建设,其核心是预防和响应,第三层级是物联的城市、数字的城市、智慧的城市,其核心是为人服务。
智慧城市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车辆、道路、重要场所、能源、执法等。城市车辆管理
重点包括城市内公交车辆、出租车辆、长途运输车辆,监测其运行状态、位置实时信息,通过信息数据收集分析,来实现调度、应急指挥等功能。车辆管理可以实现对车辆运行状态的数据采集和位置信息的采集,及车辆运行时车内、外的环境情况数据记录。数据上传至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城市道路情况分析、城市公共交通调度、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应用。
城市道路管理
车辆在城市中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城市生活离不开车辆,它是承载人们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城市管理角度、公共服务角度还是从公共安全角度来说,都非常有必要对城市车辆进行数据采集,然后据此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与应用。“智慧城市”对车辆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路面控制站用摄像、微波和各种传感器技术,通过高清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可以实现人流、车流、车型的统计,同时采集各种道路综合信息,发布各种控制信号,按照不同时段不同费率收费、获知实时交通流量、获知车辆违章信息。
利用智能交通各种模型及算法,可以为交通管理部门和人员及时、准确地提供交通信息,从而使交通管理控制系统有效地适应各种交通状况,在相对宏观的层面高度合理疏导或调配运力。
该模型算法还可以为管理者和出行者随时提供各种交通信息,帮助道路使用者合理选择行车路线,避开交通拥挤,减少交通事故,从而极大增强了路网系统的有效使用潜力和通行能力,提高了整个交通系统的机动性、便利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随之增加,同时降低了交通系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城市重要场所管理
视频图像提供了重要建筑和城市核心设备的直观状态情况和环境信息,是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手段和监控手段;通过对重要建筑和城市核心设备相关视频的智能分析,可产生趋势预警,比如对各类禁区的入侵检测告警,建筑物周围可疑人员的徘徊检测以及人员聚集检测等;在视频智能分析结果超过警戒值时,即可触发相关的报警信息到监控中心,提醒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同时可以上报到相关的部门通知预警。
通过使用综合感知设备,可以对建筑物的传感器感应信息进行汇集,如振动感应,温度感应,烟雾感应等,在各类感应信息触发后,即可汇集,综合相关的信息统一上报到监控中心,比如将告警点周围的视频图像调出,通知出入口管理系统,上报上级管理系统封锁建筑物周围交通路口等等;通过对人员值班监测信息的记录,保证重点防护设备和建筑物随时有人员进行监管,避免出现管理和监控漏洞。
城市能源管理
针对储油储气站监测、加油加气站监测、危险品车,实现出入口的智能控制,比如通过车牌识别结果联动,RFID车辆出入管理等。在紧急情况时,对出入口进行告警联动下的紧急控制,强制关闭或开放某些出入口,进入紧急情况处置程序;视频智能分析产生的趋势预警,比如入侵检测。传感器感应信息,如温度信息,压力信息,静电报警信息。
城市移动执法管理
传统的固定点位的布控,往往仅局限于局部的物理位置,而城市人、车、物是不断运动的,公共安全的需求也更加复杂,仅有固定点位的布控往往无法做到全方位的覆盖,因此就需要通过移动点位更加灵活的布控方式来满足城市多样化的公共安全的需求。移动车载执法系统与单兵执法系统,是对固定点位有效的补充,另外通过这类便携式移动设备,还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城市的警力部署情况,为接出警策略、突发事件处理策略等上层应用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
结束语
面向“智慧城市”的应用解决方案,通过更加“智慧”的感知方式,更加及时的了解城市突发事件,更加即时地部署资源以做出响应,更好地进行监控预防犯罪,通过运
5.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之方法论 篇五
智慧城市建设应重点介绍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应用支撑平台,汇集六大能力服务,即SOA总线服务、云计算能力服务、物联能力服务、大数据能力服务、基础中间件服务和泛在介入能力服务;智慧城市运营商贝尔信认为,紧接着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智慧城市运行解决方案和智慧城市服务解决方案三个不同角度分享成功案例,包括虚拟化数据中心、基础网络设施、智能建筑、城市网格化管理、区域经济智能监测、城市智慧应急、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
智慧城市是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能力、全面感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通过物联网等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构建一个高度感的城市基础环境,实现城市搞笑的政府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智慧城市的内涵是城市环境完备智能、城市经济活跃创新、城市服务高效灵活、城市市民幸福现代、城市智力精准高效。
智慧城市的建设应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城市的高效智能运行为出发点,以综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把智慧城市定位为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城市宜居质量的目的,体现更高的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
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以物联网产业为驱动的建设模式、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建设模式、以社会应用为突破口的建设模式。采用三项核心技术来构建智慧城市,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以SOA架构为重点,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包括协同政务、社会维稳、城市应急、智慧医疗、城市管网、智慧社区等各个方面。
6.智慧城市,从智慧中心开始 篇六
2014年6月11日,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深圳)高峰会正式在会展中心启幕。这次高峰会由中国公共安全主办,深圳贝尔信智能有限公司全程独家冠名,深圳、河南、河北、江西等二十余市政府领导,及政协副主席张效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智慧中国联合会秘书杨金才、贝尔信总裁郑长春、等数十位业内专家与企业精英参与峰会,并发表相关演讲。
在第一场的专家论坛中,业内专家和企业着重探讨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面的问题,其中郑长春董事长发表了主题为《智慧城市:从智慧中心开始》的演讲,受到与会领导的关注。
郑长春董事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智慧中心建设的相关问题:
智慧城市因何难落地
截止到2014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达193个,也有不少城市陆续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然而据贝尔信不完全统计,有实际项目落地或行动的城市屈指可数。原因有三:
1、体制限制。受行政体制制约,如银行、公安、社会信息等数据无法公开,信息孤岛难以打破,再加上网络安全隐患日益严峻,使得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成为大难题。目前除了天津和平、宁波、南京等区域外,还没有真正的智慧样板;
2、顶层设计大而空。中央部委智慧城市试点要求,涵盖政务、公安、交通、城管、教育、医疗、环保、民生、旅游、公共安全等各个方面,但各大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状况发展水平不一,缺乏具体规划,不能因地制宜,笼统地按照某一标准一哄而上,势必事倍功半;
3、资金不足。智慧城市建设是项庞大且长期的工程,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动辄几十上百亿的资金规划,许多政府无力承担,智慧城市最终沦为政绩工程。
智慧城市,从智慧中心开始
纵观欧美一些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智慧城市真正落地实施,需要强大的经济文化等做后盾。我国大多城市尚不具备真正真正将智慧城市落地的条件。我们是否对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就素手无策了呢?
当然不是,郑长春先生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从建设智慧中心开始。智慧城市的建设目的在于在平安城市和数字城市的基础上整合信息化资源,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居民便利。而智慧中心可以看做是一个缩小版的智慧城市,既能初步实现智慧城市的功能,又能让管理者体验到城市管理、办公、民生等方便的智慧所在。
贝尔信智慧中心旨在打造一个IOMS大脑,具体包含七大功能:①招商中心:通过视觉化语言,全面展示城市的招商项目、政策等内容;②规划中心:规划可以随时更新内容的数字沙盘,配上互动屏的讲解,能清晰展示城市、园区的建设状态、入驻企业的规模,对于;③体验中心:打造各种便捷民生服务,与市民零距离互动;④应急指挥中心:通过云计算数据中心,全景实时切换到智能交通、数字城管、治安等系统,可实现多部门协同处理城市交通、治安等工作;⑤市民服务中心:针对企业、市民提供服务,通过手机app、触摸屏等实现一站式查询、办理窗口、网上平台办事,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果,增加企业和市民体验;⑥会议中心:接入多功能视频会议系统,对入园企业租赁该服务;⑦园区管理中心:可展示当地的名优特产、拳头产品、支柱产业,对园区互动推介、交流等进行联动;
智慧中心通过这七大功能,全面展示城市规划,并且是指挥、运营管理中心,为城市品牌增色,吸引外来企业进驻,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更能与天网工程、数字城管、智能交通等系统实现无缝切换。
相比智慧城市,智慧中心建设还具有巨大的成本方面的优势。以1000㎡的智慧中心规模为例,工程及智能化的建设成本约为1-1.5万/㎡,总投入约为1500-4000万。这样现阶段政府就不必担心资金链断裂问题。
在演讲最后,郑长春董事长指出,贝尔信对于如何与政府更好地合作以实现双赢也有完整的策略,从前期咨询设计、方案设计与报价、付款形式、合作模式等,都有成熟的运作模式。
7.智慧城市内涵与智慧城市建设 篇七
1 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1.1 智慧城市概念
关于智慧城市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IBM公司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巫细波、杨再高将智慧城市概括为“智慧城市=物联网+互联网”;张永民结合数字城市提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可以说他们是在技术层面对智慧城市做了解释。但是在IBM在提出“智慧城市”之初,因为过于强调物的智能而忽视了人在其中的作用,而遭到很多的质疑。宁波智慧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顾道德认为“智慧城市应更加突出人工智能和人的智慧相结合,既要汇聚人的智能,又要赋予物以智能。”Smart Feature Initiative研究院专家Noebert A.Streitz进一步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更应该“明确不同使用者,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中国智慧城市体系结构与发展研究报告》对“智慧城市”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解释“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构建了支撑城市发展的智慧化环境。它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提升为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
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与信息化建设实践,笔者认为:智慧城市是从信息化和关注人的价值角度,对城市状态的形象刻画,表征在生态城市、数字城市等工业城市文明基础之上,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平台,动态整合城市信息数据资源,连接物理城市与虚拟城市,向政府、企业、公众提供的个性化、动态化、多样化的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信息数据资源丰富、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公众参与程度高、关注人本价值、具有较强公众意识的良性城市状态。
1.2 智慧城市的内涵
1.2.1 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基于无处不在的只能传感器,实现对城市物理空间的全面、综合的感知,动态的获取城市的各种信息,对城市核心系统进行实施感测,实现“无所不在的连接”。将收集的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图,方便城市管理者对自然环境和城市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拓展了分析问题的广度、提升了解决问题的高度,改变了城市的运行方式。
1.2.2 更深入的整合,更协同的运作
通过城市“三网”融合,再加上物联网和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多元异构数据(多参考系、多语义、多尺度、多时相等)的整合,构建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在这基础之上建立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高效的协同服务——政府协同办公、城乡协同治理、面向居民和企业的协同服务。
1.2.3 更多样的服务,更积极的创新
智慧城市所构建的服务,是一种新的提供服务的体系结构,对所感知到的海量数据能够进行不同深度的处理、挖掘与延伸,为人们提供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智慧化服务。同时智慧城市给了政府、企业、个人更多的创新的机会,鼓励在智慧城市提体系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明前进提供不息动力。
2 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性
2.1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联合国人居署《2008/2009世界城市状况:和谐城市》报告:城市已经承载了全球50%的人口……至2050年全球城市化程度将达到70%。201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0%,至2050年,将超过70%。城市品尝着荣耀也咀嚼着诟病。传统的“粗放型”、“外延型”的城市发展模式越来越显示其弊端。智慧城市用虚拟网络引导实体网络,减少城市能源消耗,改善城市资源配置效果,减轻城市压力,优化城市生活环境使城市由“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式”模式转变,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发展红利,是一条优化了的城市化道路。
2.2 智慧城市将催生新的“智慧产业”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支持。物联网建设将带动上游的RFID技术和传感器等数据采集与传感设备制造业,下游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等庞大的物联网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美国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形成下一个超10000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法国咨询机构IDATE估计,2012年,全球将有1亿9千万的机器设备通过物联网进行连接和信息共享;根据易观国际Enfodest产业数据库显示,2008年,中国RFID产业市场规模达到65.8亿元,2009年达107.77亿元。根据预测,至2035年前后,中国传感网络终端将达到数千亿元。
2.3 智慧城市能实现城市管理与运营的多赢
智慧城市的营建能优化城市管理、降低城市运营成本。“物联网+互联网”模式能及时准确地对城市管理和社会公共安全做出响应;智慧服务深入食品、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使公共服务如影相随。智慧政府将更加强调人性化的服务,实现城市管理由“主体中心”向“客体中心”转变。智慧城市使信息成为城市运营的新资源,使城市政府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应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三大跨越。智慧城市通过整合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极大可能实现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城市运营的多赢。
3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发展战略,部分得到实施。全球在建的智慧城市超过100个,但是总体来说,目前智慧城市仍处于试验阶段。
3.1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
欧盟已发布智能城市计划,25座欧洲领先城市将会大量采用新的绿色能源技术,另外还将试验发展智能电网、智能城市交通以及相关的智能医疗系统。在亚洲,由于智能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智能城市活动主要在发达的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东。(表1)
3.2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
2010年11月,“2010年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大会”在武汉召开,是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迄今为止,北京、上海、宁波、无锡、武汉等城市已经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进入了我国智慧城市的第一梯队。(表2)
4 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框架
4.1 建设原则
4.1.1“智”“慧”并行
“智”是技术上的先进,是对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利用的能力,是对城市运行状况的动态全面的掌握,是对信息资源便捷的交换与共享,是实现城市各系统更强的互相协调;“慧”是赋予城市人的情商,重视人的需要。城市是给人建的,也是给人用的,所以智慧城市也应该是一座人会用的城市。因此智慧城市的智和慧要协同发展,利用技术提高城市的“智商”,关怀人的需要来提高城市的“情商”。
4.1.2 以人为本
智慧城市建设也是对人居环境的改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不能只着眼于它的部分的建设,而且要实现整体的充满,既要面向“生物的人”,达到“生态环境的满足”,还要面向“社会的人”,达到“人文环境的满足”。因此智慧城市对人居环境建设应该符合5大原则: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繁荣;关怀最广大人民群众,审视社会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4.1.3 突出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性,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可以千篇一律,要以解决城市发展和管理核心问题为导向,密切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避免模版化、通知化的设计。智慧城市应该是一个能够支持该城市发展目标和更好发挥城市特色的承载体。
4.1.4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发达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是IT技术升级的结果。日、韩等国基于e-Japan和e-Korea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水平到达一定水平后的提升。此外,国外许多智能城市在建设之前就已经具备较好的IT基础设施。但是中国目前信息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2010年,日本光纤到户用户数达到2000万,普及率约30%;韩国光纤接入的普及率近60%,而我国同期的数据不到5%。因此,在宽带普及率低、带宽不够的国情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按照每个城市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4.2 智慧城市的建设构架
智慧城市的构架大致3层,即智慧基础设施层、决策支持层和智慧服务应用层。
基础设施层:主要依靠传感器、传感器等“硬件”设施和云计算虚拟资源池、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软件”设施的支持,通过对城市数据和事件的实时采集、测量与识别,建立各类庞大的动态增量的数据库。
决策支持层:按需建立各类平台,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为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和各种突发实践的处理提供数据支持与经验分析。
服务应用层:智慧服务的应用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城市的各个方面。根据IBM构想建立一个IOC(intelligent operation center),应用于智慧政务、应急响应、资源管理、运营监管、城市管理、社区管理等等基于关键数据流程的事件。
5 结语
8.智慧城市方案 篇八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沈建国指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也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她认为,信息化带来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改变,已然倒逼城市建设机制的创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建立新机制,开创新局面。
工信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按照建设偏重,将智慧城市分为以数字城市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以智能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型智慧城市”和以智慧生活为中心的“人文型智慧城市”3类,他强调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注重顶层设计,实施统筹规划”、“注重整体推进,抓住建设重点”和“注重技术创新,保障信息安全”。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表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致力于提高城市的宜居能力、宜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将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建设做好,才能加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他认为,不重视数据的城市不是合格的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硬件投入层面,而应该充分挖掘应用数据的能力,通过数据助力智慧城市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既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现实需要,也是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战略抉择。”中国经济传媒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璐在致辞中表示,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产业经济提质增效,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经济》杂志社累计刊发了300余篇智慧城市相关的深度报道,牵头成立智慧城市媒体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报道作用,引导民众充分认识和理解智慧城市的核心和内涵,记录和展示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的运行情况。”《经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陈志强总结了《经济》杂志在智慧城市领域所做的工作,他表示,“今后《经济》杂志社将一如既往发挥中央级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通过新闻媒体与研究成果的高度融合,以中国智慧城市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为载体,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上,《经济》杂志社中国智慧城市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同期成立。该组织还与贵州省赤水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设立智慧城市产业基金,为赤水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与美中合作基金会、印尼太和集团、马来西亚巴生中华总商会签署合作备忘录,接受其不低于50亿美金的授信资金;与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签署合作备忘录,接受其不低于50亿欧元的金融授信资金。
同时,中国智慧城市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发布了《中国智慧城市投资环境报告》及《2800个项目报告书》,并评出了“2015中国智慧城市最具投资价值潜力奖”和“2015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示范企业”吉林省辽源市、北京市丰台区丽泽商务区、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等10个城市获得最具投资价值潜力奖,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控股)有限公司公路集团、北京博宇通达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示范企业。在中国智慧城市重点项目推介大会中,贵州省赤水市、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吉林省辽源市和北京市丰台区丽泽商务区作为代表,进行了发言和项目推介。湖南智慧旅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岳辉和辽宁九通摩擦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闫九龙作为优秀城市建设示范企业代表进行发言。刘岳辉说,智慧旅游以智能化平台为中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品质为重心,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闫九龙表示,辽宁九通通过不断地研发和技术升级,结束了我国在摩擦材料技术领域没有话语权的历史,以创新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此外,与会嘉宾还围绕“PPP模式下的产融结合”和“人工智能的下一个路口”两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全球智慧城市(北京)高峰论坛举办期间,《经济》记者对与会的20多位嘉宾进行了专访,嘉宾们分别从政府、企业、专家、国际等多个角度解读智慧城市概念,分析建设难点,畅谈心得经验。
【智慧城市方案】推荐阅读:
最新智慧城市解决方案07-06
县级智慧城市建设07-10
智慧城市建设包括08-19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09-19
未来城市的发展:绿色+智慧06-24
欧盟的智慧城市战略和实践09-26
智慧农业方案07-22
浙江智慧交通方案08-03
智慧学校食堂方案08-31
智慧教室设计方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