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设施专项规划

2024-07-03

殡葬设施专项规划(通用5篇)

1.殡葬设施专项规划 篇一

贵阳市“十二·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专项规划

贵阳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

2010年10月

贵阳市“十二·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

项规划

第一章 前言

1.1 规划背景及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为继续贯彻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决定、实施中心城区 “畅通工程”目标要求,为完成“十二五”期间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文明城市整体服务水平,建设宜居贵阳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不断完善以路网、慢行系统、公共停车场、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使贵阳市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十二五”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指导贵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规划编制的依据

编制主要依据为:《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贵阳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各区(县、市)总体规划、“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相关课题及相关专项规划。

1.3 规划范畴

本专项规划包括贵阳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东起南明区永乐乡,西至清镇市红枫湖镇,南起花溪区青岩镇,北至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含金阳新区、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高新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及清镇市青龙办事处、红枫湖镇、百花湖乡和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开阳、修文、息烽、清镇(三县一市)的城市规划区范围,总面积3121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东起小碧乡、永乐乡、东风镇,西至朱昌镇、金华镇、久安乡、石板镇,南起党武乡、孟关乡,北至麦架镇、沙文镇、都拉乡,总面积为1230平方公里。

1.4 规划领域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城市道路、排水、供水、综合管网(电力、电讯、燃气)、公共交通(停车场、轨道交通)、慢行系统、垃圾处理、防灾减灾、园林绿化等设施。

1.5 规划期限:2011 ~2015年。

第二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评价

2.1 城市基础设施现状

近十几年来,贵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城市面貌有较大的改观,人民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得到较大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根据贵阳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贵阳市大力紧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贵阳市中心城区,金阳新区,以及各区(县、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城市道路骨架网基本建成

贵阳市城区“三环十六射”的骨架路网大部分已建成通车,形成骨架路网。中心城区与金阳新区之间建成黔灵山路、北京西路、中心环北线三条快速路,以及百花大道一条主干道,南北部均可快速到达,行驶时间仅需十几分钟,以老中心城区,金阳新区共同构成的城市核心已基本形成。中心区与各区之间联系主通道基本建成,包括连接花溪区的花溪大道,新建的甲秀南路;连接龙洞堡片区及机场新建的机场路,汤巴关路(原机场高速);连接新添寨片区的贵开路,新建的水东路;连接白云、金阳的云峰大道;在建的白云至高新区的金苏大道等;连接小河区的沙冲路、黔江路、珠江路;连接贵阳市各片区的三环路已建成通车,二环路正在建设中;打通了贯穿中心城区东西的北京路,北京西路至金阳已建成通车,北京东路至三环在建;甲秀南路继续向北延伸,与正在开工建设的甲秀中路、甲秀北路贯穿贵阳市南北向,北京路与甲秀路形成“一纵一横”的主骨架结构。至2009年底,贵阳市城区面积为495平方公里,全市已建市政道路913.2

2公里,道路面积1684.8万平方米。

金阳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区域,作为市委、市政府行政办公属地,经过十年来的建设,近期规划的17平方公里范围的路网建设已基本完成,“三纵六横”主干道已建成通车,内部服务功能为主的次干道、支路网在进一步完善中,4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全面铺开。

其他各区根据各自的区域情况,加大片区路网建设力度。小河区依托小河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区内五纵四横道路交通网络构架正在加快形成,新建和改造了黄河路、长江路、盘江路、清水江路等一批城市道路。白云区在金阳新区建设的带动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近几年来建设的主次干道有云峰大道、白云中路、云环路、金大路、白云北路、建设路等,区域路网格局形成。新天片区随着贵开路、航天大道的建成通车,与中心区联系紧密,交通十分便捷,同时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位于南明河下游河畔,区域温泉资源丰富,区域城市化进程较快。龙洞堡片区长期受交通瓶颈制约,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于其他片区,现机场路、油小线已建成通车。三桥马王庙片区近年新建改茶路、三桥南路、北京西路、金西大道延伸段等道路,逐步改善片区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差的现状。花溪区随着甲秀南路、南环线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道路路网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化进程较快。高新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于2009年正式启动建设,金苏大道和麦沙大道两条城市主干道正在抓紧施工。

连接三县一市的道路,目前主要通过已建成的贵黄、贵遵高速公路,贵开二级公路等到达,交通十分便利。贵阳市“三县一市”依托便利的对外交通,城镇化进程取得较大的发展,但相对贵阳市各区,城镇内部路网密度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贵阳市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老城区和金阳新区较为健全。老中心区城市人口密集,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供排水、综合管网(电力、电讯、燃气)等覆盖中心城区。为解决人车混行,贵阳市在老中心城区加大了慢性系统的建设力度,近几年来在主干道人口密集处修建了大量的人行立体过街天桥,过街地道等设施,加设无障碍坡道,完善交通指挥系统。金阳新区绿化、景观、路灯、公交设施、环卫设施、交通指挥等城市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较为完善,城市绿化率高,城市环境美观,打造了宜居环境。各区(县、市)供排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需加大建设力度。至2009年底,贵阳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16.5万立方米/日,排水管道长度1798公里,煤气(人工)供气总量22851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844.26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925.79 3

公顷。

为实现污染减排,近年来我市以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力度,确保了我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到2010年6月底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已达到15座,实现各县均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从1999年日处理污水2万吨提升至日处理污水65.1万吨,其中城区建成污水处理厂8座,污水处理能力为58.05万吨。同时,配套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污水管网建设147.91公里。城区通过对南明河、市西河、贯城河、小黄河、松溪河等河道治理,逐步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2.2“十一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以来,贵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城市道路交通路网的通行能力、给水系统的供给能力、污水及垃圾的处理能力等以及行业管理的组织调控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为贵阳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贵阳市全力以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建成了“一横一纵一环”、“三环十六射线”的城市道路交通主骨架路网,道路面积率达为

%,人均道路面积为

平方米;大力完善慢行系统,营造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环境,老城区人均拥有人行道面积4.24平方米,共设置人行过街设施257处,其中人行天桥25座,人行横道185处,地下通道47处;全市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厂共有15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65.1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逐步完善,垃圾处理率达到32.45%;雨污分流系统正在完善;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开始起步;;实施了饮水安全应急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2079立方米/天,同时,新建、改扩建了部分乡镇供水工程,基本满足了我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先后有7项煤气工程和液化石油气工程建成投产使用,有效提高了我市燃气供应和保障能力;每年新增绿地30万平方米以上的速度完善我市绿地系统,生态恢复面积7266平方米;启动实施将军山物流中心、改貌集装箱物流中心、龙洞堡物流中心;启动金阳客运站、贵阳客运东站、贵阳客运西站、贵阳客运南站;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4

监测预报等工作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工作,开阳县、息烽县的“十有县”创建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推进信息化建设。组织开发了矿产资源开发及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系统,已通过测试和验收并正式应用。城市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金阳新区开发建设是贵阳市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现强市升位的重要举措。金阳新区新型现代化城区雏形初步显现,“十一五”以来,金阳新区认真按照“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完成17平方公里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并向40平方公里延伸”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任务,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结构优化布局,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

云岩区“十一·五”以来,主要完成了黔灵东西路、飞山街、松山路等拓宽改造工程;黔春路及排洪大沟等改造工程、雅关截污沟改造工程,水东路及南明河截污建设工程、金工路(云岩段)建设工程。道路建设改造投资21.86亿元,建设改造总里程25.58公里;大沟整治投资2.24亿元,建设规模全长5.27公里。同时,协助“三马”片区改造开发指挥部推进“三马”片区开发建设工作;北京东路、北二环、东二环、甲秀北路建设拆迁工作正在有条不絮地进行中。

南明区“十一五”期间,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发展总体水平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龙洞堡新区开发步伐,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城市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配合贵阳市顺利完成了机场路建设,实施完成了南明区城市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项目。龙洞片区整体开发方面,按照规划先行、项目支撑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龙洞堡片区开发建设,积极推进片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龙洞堡片区排污综合治理一期(排污隧洞)工程顺利完成。龙水路、兴业西路、兴业南路、十号路及党校排水大沟、鱼梁河截污沟、龙水路1号大沟、龙水路2号大沟等“四路四沟”项目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

乌当区“十一五”期间,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围绕“黔中秘境,自然乌当”城市品牌,城市道路网络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水东路(乌当段)、四光路、新添大道(乌当段)、北衙路、观溪路、环溪路 5

等道路工程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松溪河、环溪河流域污水收集市政工程。新庄污水处理厂乌当段南明河截污沟工程全面完成。

花溪区“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将军路、河滨路、民主路等城区多条道路的改造,为开展“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白云区“十一五”期间,完成了白云北路、刚玉街、建设路等三条道路的改造,总投资额为7668万元。迎宾路(白云南路)、金大路二期、建安路、长山路等四条道路因规划调整、财政资金紧缺等原因未进行建设。

小河区“十一五”期间,根据已经确定的贵阳市骨干路网总体框架,谋划域内路网规划建设。着眼处理好打通“大动脉”和疏通“毛细血管”的关系,高度重视与环城高速公路、花溪二道、二环路西南段的有机衔接。区内规划建设的“五纵四横” 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到2010年初全区道路总里程74.1千米,道路总面积167.4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7.3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建设实施了道路交通、给排水、污水处理、能源、水利、邮政通信等一批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

高新区实际管辖范围为金阳园区2平方公里和新拓区的17平方公里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十一五”以来,高新区紧紧围绕加快发展高新技术的战略目标,以实施城市形象建设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金阳科技产业园规划道路基本建设完成;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于2009年正式启动建设,金苏大道和麦沙大道两条城市主干道正在抓紧施工。加强以水、电、燃气、通讯、垃圾处理、停车场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长岭变电站、金阳LNG燃气站等市政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完成金阳园区基础设施。

开阳县“十一五”期间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及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按照“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优美乡镇”三轮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建开州大道、污水处理厂一期、环湖新区绿地等一系列城市建设项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至2009年底,全县已建市政道路44公里。

修文县“十一五”期间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较大成绩,完成了县城翠微路、6

河滨路长征路口至新客车站段等道路建设工程、县城区城市主干道白改黑工程、综合管网入地约10公里、县城污水处理厂及县城截污干管建设工程、河道整治二、三、四期工程、阳明广场及河滨广场、河道绿化建设工程、阳明大道两侧绿化工程,完成慢行系统人行道彩板及青石板铺装工程。至2009年底,全县已建市政道路12.2公里。

息烽县“十一五”以来,围绕建设“经济活跃,城乡和谐,交通便利,生态文明”的城市发展目标,实现贵阳一小时都市圈重要节点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条件,扩大县城的经济规模总量,提升县城经济实力及综合竞争力,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4个绿化广场等工程。至2009年底,全县已建市政道路11.9公里。

清镇市把清镇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城连水、水连城、依山傍湖的园林式、生态型、数字化,最适宜于人居住、最适宜于企业家创业、最适宜于科学家思维的避暑之都休闲湖城绿色家园”作为城市发展定位和城市发展思路,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以上,重点用于市政道路、垃圾处理、公共厕所、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先后建成云岭西路、云岭中路、云岭东路、红旗路等城市主干道13条,次干道12条,小区道路19条,城区道路总面积54万平方米。新建了人民广场、东门桥广场。实施城市“亮丽工程”,城区路灯覆盖率达95%以上。铺设红枫街等主次干道人行道彩砖6万余平方米。在市场、商业街道、居民小区、广场等重点地段建设水冲式公厕19座,新建垃圾中转站1座,并积极争取建设清镇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至2009年底,全县已建市政道路32.1公里。

2.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贵阳市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使贵阳以日新月异的姿态屹立于西南高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口增加的同时,由于历史形成的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的现状,使得经济、建设、人口、资源、环境等之间的矛盾在局部地区反而更加尖锐。

由于贵阳市城市建设起点低,城市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城市基础设施存在一定不足,7

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设施缺口大、历史欠账多,发展缓慢、公共设施落后。

由于贵阳市过去经济条件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使得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各项城市基础设施有很大的不完善,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生产需求;各种历史原因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已发展缓慢,公共设施落后;需待解决问题多。

二、老城区与各组团通道建设明显不足。

现状城区路网结构为“方格网+对外放射”形式,三环十六放射主路网骨架只不过完成的2/3,一环线道路已成形,但尚未达到环路应有的快速路标准;二环路中东二环、北二环正在建设中;三环路为高速路已建成。但老城区与各组团的通道建设不足,射线建设还有待补充。

三、路网系统与交通枢纽的协调不足,集疏通道建设不足。

现状市域公路网主要由贵遵、贵新、清黄以及东北绕城高速公路和贵黄、贵毕、贵开和102省道等高等级公路构成以贵阳城区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人字形公路主骨架,在市域内公路网技术等级的总体水平较低,高等级公路网络化程度不高,网络连通性有待加强,而城市道路与交通枢纽的连接道路处较低水平,功能转换不高。

四、人口密度大,交通量过分集中,现状路网级配不合理,道路交通功能不协调。老城区与各组团人口密度大,并交通都集中在主要的道路上,交通功能与服务功能不明确,道路面积率9.66%,与国家指标相比处于较低水平,道路密度2.86公里/平方公里,低于规范要求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的级配构成为0.9:1:0.85:1.63,特别在老城区次干路、支路明显不足。

五、停车场地严重不足等问题。

至2007年末,贵阳市全市拥有机动车32.48万辆,老城区占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57.8%。贵阳市现状城区范围内共有路外停车泊位6.02万个,路内停车泊位1.56万个;路内、路外停车车位比例为20.6%:79.4%,城区平均每辆机动车摇篮有停车位0.58个,远远低于实际需求。其中,老城区内各种停车场744处,泊位34395个;路内停车泊位7187个,停车泊位总量占全市63%,但因交通需求集中,老城区停车仍是全高停车供需 8

矛盾最为突出的问题。

六、城市排污、雨水不完善、污水处理率不高。

老城区各种历史原因、排污、雨水系统不完善,雨污收集管网建设滞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不够。

七、在发展的大环境下某些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严重干扰甚至是阻碍了城市建设发展,例如征用土地和农房拆迁问题。

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城市交通道路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并且基础设施建设仍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资,融资渠道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金筹措,使一些需要立即上马并能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不得不暂缓实施。

九、综合管网部分、垃圾处理系统等需进一步完善。

十、我市在“十一五”后,城市园林绿地覆盖率达到了42.3%,但各片区间差距大,中心城区由于老城区发展限制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城郊结合部绿地较少是我市绿化建设的盲点。可供市民进入的游憩、健身的开放性公共绿地较少,且绿地服务半径不尽合理,致使现有公园负荷量加重。

十一、防灾减灾工作包括防洪排涝、消防、抗震、地灾防治、人防、气象灾害防治等。近年来中国城市重大灾害频发,各种灾害种类俱全。总体看来,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大,抗灾能力低,减灾任务重是贵阳市防灾减灾的真实写照。我市应对突发灾害的设施不够完善,并且,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发展,新建的道路、桥梁、隧道也在增多,对建筑的检测及加固工作量也在增多,并且在城乡区域有多个灾害隐患点需要搬迁。

第三章 环境条件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站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3.1机遇和有利条件

贵阳市被列为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黔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交汇地带,国家规划的多条高速铁路穿区而过,加之高速公路的建设,整个区域将逐步形成较完善的交通路网。此外,经济区内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工企业基础较好,在全省生产力布局中居重要战略地位。贵州将力争把黔中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烟草工业基地和南方绿色食品基地,西南连接华南、华东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和全国的商贸物流中心。地处核心圈的贵阳市将建设成为西南区重要交通枢纽及物流集散基地、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贵州省委十届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加强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明确将按照以贵阳为中心、迅速培育黔中经济区的原则,不断优化城镇发展布局,加快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梯次明显、优势互补、辐射作用较强的城镇体系。国家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进一步增大,省委、省政府也将大力推进以贵阳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圈建设,加大对开发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贵阳地处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是川渝南下最便捷的通道。这个给贵阳带来了莫大的发展机遇。随着全省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布局,贵阳作为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省域向心积聚特征将得到强化。目前,随着沪昆高铁,贵广高铁以及厦蓉高速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贵阳在西南地区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涌入贵阳,为贵阳的发展添砖加瓦。贵阳的发展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

3.2挑战和不利因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不利因素:一是随着城市规模 10 的扩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河流水体质量日益恶化,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土地、水、天燃气等资源的约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更加艰巨。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民群众对道路交通、园林生态、环境卫生、城市供热、燃气等生活设施的要求日益提高,使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完善的任务更加繁重。三是随着新一轮城市规划的实施,新、老城区的加快发展,统筹考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均衡区域发展水平的任务艰巨。四是建设资金瓶颈问题。随着我市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要解决城市建设中巨大的资金需求与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必须大胆改革和创新投融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和实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使政府有限的财力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第四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4.1 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来指导城市建设,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根本,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城市运行的综合功能,加强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和整体服务功能,以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火车头”作用,牵引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要求,“十二五”贵阳市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做大做强,并以此提升一产,带动三产,解决好投资和产业发展的问题,实现贵阳市“融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体现人文化、突出生态化”。“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城市建设将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则,夯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工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较高水平的工业园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我们将积极实施“北拓、南延、西连、东扩”的城市发展策略,加快城市道路骨干路网系统建设,同步完善水、电、气、综合管网配套,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畅通便捷、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加强工业经济区内部经济联系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4.2 规划原则

4.2.1 以人为本,生态建设

发挥贵阳市在区位、交通、生态环境、气候、地理等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坚持以人为本,以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适度开发资源,节约资源,建立有利于资源统一调配与合理开发的约束机制,科学合理地规划各类城市基础设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4.2.2 重点突出,统筹兼顾

以城市远期发展战略为指导,协调近、远期利益,明确近期发展目标,突出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统筹旧城提升与新区开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区域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合理并相对集中布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提高配套建设水平。

4.2.3适度超前,适应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建设适度超前,既满足当前需要,又适应未来几年的发展需求,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聚集和辐射作用,引导城市发展。

4.2.4优化结构,提高效率

调整和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科学优化布局,形成规模合理、等级有序、联系密切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

4.3 规划目标

根据贵阳市总体规划,至2015年市域常住人口460万,城镇人口345万,城镇化水平达到75%,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其中中心城区城镇人口约275万,市域外围城镇人口约70万。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35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280平方公里,其他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70平方公里。至2015年,贵阳市基本形成“一城三带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初步建成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文明城市。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城区面积由495平方公里扩大至12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实施“北拓、南延、西连、东扩”战略,在路网骨架建设的同时完善市政配套设施,重点推进金阳新区、三桥马王庙片区、龙洞堡东部新城、沙文高新区、小河~孟关产业带、大学园区建设,调控城市人口和产业布局,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大力实施“稀化”战略,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完善和调和老城区用地布局结构,提升老城区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建设发展清镇、扎佐、修文、息烽、开阳等重点城镇,促进市域城镇体系布局更加合理;

4.3.1城市道路

完成中心城区“一横、一纵、一环”路网主骨架和“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道路网系统建设,建设一批关键截面上的快速通道,完善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加强规划近期建设的重点地区城市路网及交通设施建设,完成火车新客站、龙洞堡机场扩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功能路网建设。至2015年新建快速路60公里,新、改建主 13

次干道687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平方米/人。

4.3.2供水工程

到2015年,优化调整现有供水工程的服务功能,合理利用水资源,建立质优、面广、量足、安全的城市供水体系。至2015年,全市城镇人均综合用水量450~500升/人.日,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165万立方米/日,自来水普及率100%,全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8%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

4.3.3排水工程

至2015年,全市污废水排放总量5.98亿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区3.8亿立方米。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

4.3.4综合管网

至2015年,全市用电量约为380亿千瓦时,最高供电负荷约为5842兆瓦。加快输变电项目的建设,全市需新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7座,110千伏变电站54座,实现中心城区220千伏电网全覆盖,构建安全高效的电力网络体系。新建金阳电信、金阳移动2座大型通信枢纽及一批目标交换局、移动通信基站。贵阳市中心城区燃气气化率达到95%,一市三县城市燃气气化率达到85%以上。

4.3.5公共交通设施

努力构筑“安全、便捷、高效、生态、多元”的一体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完善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建设公共停车系统,引导城市形成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结合老城区改造,以实施“畅通工程”的区域为中心,重点解决一环线内停车需求特别大、停车设施少的公共停车场建设,同时在中心区二环线附近建设大型货运以及交通转乘停车场以解决重要交通枢纽点的大量货流、客流的转运、换乘需求。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政策,优化公交线路,建设一批公交换乘枢纽。

4.3.6 慢行系统

至2015年,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达到35%左右,其中以步行方式为最主要的慢行交通方式,非机动车作为部分有条件地域的补充发展方式。至2015年,中心城区人 14

均拥有人行道面积达到5平方米。

4.3.7垃圾处理系统

实行废弃资源再生利用,努力推进城市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三化目标。至2015年,贵阳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

4.3.8 园林绿地

进一步改善南明河周边景观环境,加强城市自然山体的绿化和改造,建设一批具有山林河湖生态特色的城市公园,构建“一河、二环、三带、七点”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至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3㎡。加强园林绿地重点工程建设,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4.3.9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轻轨重点服务中心城区,城市轻轨线网由4条主线构成。至2015年建设1号线、2号线一期工程。

4.3.10 防灾减灾

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贵阳市需要逐步建立完善城市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以城市安全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防洪排涝、消防、抗震、地灾防治、人防、气象灾害防治等。至2015年,初步建立起贵阳市的防灾体系,完善城市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确保城市安全。至2015年,防灾设施要求覆盖中心城区人口15%以上。

第五章

重点建设任务

在“十二五”期间,以“十一五”建设为基础,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主线,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行重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将贵阳建成西南交通枢纽的机遇,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统筹城乡发展。

5.1 城市道路部分

根据贵阳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贵阳市中心城区形成“一城三带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城:以老城区、金阳新区共同构成城市核心,连片发展小河、二戈寨、三桥马王庙、白云等区域。多组团:在主城周边布局4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组团。即主城北部的高新区组团,南部的花溪组团,东部的龙洞堡组团,东北部的新添组团。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我们将积极实施“北拓、南延、西连、东扩”的城市发展策略,加快城市道路骨干路网系统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畅通便捷、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加强工业经济区内部经济联系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中心城区需要提高路网密度指标,改善路网结构。按照“大贵阳”的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贵阳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以及卫星城镇联系的放射道路。

(一)建设完成“一横、一纵、一环”的路网主骨架和“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的骨干路网系统。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中心城区继续建设完善“一横、一纵、一环”的路网主骨架和“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的骨架路网系统。其中,一横为北京西路——北京路——北京东路,现北京西路、北京路已建成,北京东路正在建设中,北京西路需向西延伸与清金高速连接,北京东路向东延伸至龙洞堡永乐;“一纵”为贵遵路——甲秀北路(金工路)——甲秀中路——甲秀南路(花二道)——花磊路,甲秀南路、花磊路已建成,甲秀北路、甲秀中路正在建设中,需继续完善甲秀北路延伸至贵遵路,花磊路至南环线,与惠水高速路相连;“一环”为环城高速公路,东北环线——西南环线——南环线,已建成通车。“三条环路十六射线”,一环路为老城区主干道,需对主要交通节点实施改造,缓解交通拥堵的压力;二环路:三桥——改茶路——贵黄路东段——南二环——富源路——东二环——北二环——贵遵路南段——三桥,南二环、东二环及北二环正在建设,;三环路为环城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十六条射线”道路,已建成北京西路、观山路、黔灵山路、金朱路、新添大道、机场路、花溪大道、花溪二道,在建道路有北京东路,拟建道路有盐沙线、富源路延伸段、东站路延伸段、桐荫路。

(二)按照“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空间布局结构,加强中心城区与各区域联系道路建设。

建设一批关键截面上的快速通道,逐步解决城市空间扩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包括延伸北京东路、北京西路、甲秀北路;西北片区内部加强纵向联系,主要有云环路、210国道等;南部片区完善小河与花溪区、花溪区与环线的联系,主要有花孟大道、珠江路二期、开发大道四期、清溪路延伸段;东部新建龙洞堡大外环路,将龙洞堡机场服务区与北京东路、新添寨相连;西部建设金清线,将金阳新区与清镇市快速连接。

(三)结合各片区产业结构调整、集聚,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金阳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金阳新区改革发展的意见》,至2020年,要基本完成金阳新区198平方公里管辖范围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配套建设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努力把金阳打造成为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的新城区。金阳新区将在5年内形成快捷、高效的现代交通道路网络,重点建设文化山路网、金阳火车站功能区路网、宾阳大道、龙潭路等。

云岩区快速推进三马片区开发进程,配套物流商贸建设,将三马片区开发建设引向高潮。以水东路及南明河截污沟的建成为契机,全面推开东线片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推进盐沙路沿线城市规划调整,增加建设用地储备,为北线片区开发和招商奠定基础。确保新马王街、太金线、白云大道、百花大道、金阳环线等道路建设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贵黄路、贵遵路的改造。重点建设马王路、金阳大道延伸段、金阳环线、百花大道、长岭南路延伸段等。

南明区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味为重点,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努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培育三个新的增长极,包括以新区开发为支撑的龙洞堡片区、以物流产业聚集为支撑的二戈寨片区、以都市工业为支撑的上下坝片区。大力实施区域“南延北接、东扩西进”城市发展举措,重点配合省市建设好以二戈寨为主体、以改毛和龙洞堡机场为空间结构区域、以航空、铁路、公路枢

纽相连接的贵阳市综合物流园区。龙洞堡区域配套空港物流中心、东部新城、食品工业园建设,重点建设“四路”(龙水路、十号路、兴业西路、兴业南路)、龙腾路、兴龙路、中兴路、建设路、见龙洞路、食品工业园园区路网等。完成二戈寨片“二纵三横”,配套国际性综合物流园建设,打通老城区与龙洞堡片区的联系通道,重点建设富源二路、二戈北路、南路等。

小河区“十二·五”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目标,按照“规划科学化、建设最优化、机制市场化、管理法制化”的要求,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构筑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网络,真正把小河区建设成为贵阳市的开发区、开放区、中心区、生态区、示范区。到2015年,建成“五纵四横”(五纵:花溪二道、花溪大道、黔江路(黄河路、开发大道)、珠江路、桐荫路;四横:长江路、甘平路、金戈路、西南环线),的交通框架体系,大力实施南延北接、东扩西进的城市建设发展举措,道路总面积增加到22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5平方米,西部工业园、贵航军转民高新技术产业园、小河-孟关准备制造产业生态示范园区均初具规模。配套小河-孟关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珠江路延伸段道路工程、翁岩路道路工程、小孟园区道路、烟厂路二期、金戈路二期、甘平路、开发大道至王武道路、清水江路延伸段等。

白云区“十二五”期间,结合高新区入驻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将以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为着力点,全力打造“一体两翼”城市发展新格局。结合白云片区控制性详规和白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谋划建设以旧城区为“体”,以南湖新区和都拉黑石头片区为“翼”的“一体两翼”城市新格局,进一步提升白云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区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加快南湖新区功能配套设施建设,以完善商业街区及功能性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旧城区人居环境。配套铝工业基地、东西部合作产业园、粑粑坳工业区以及新区建设,重点建设云环东路、白云南路、南湖东路、朝晖路延伸段、建安路等。

乌当区结合贵阳市的总体规划接乌当区总体规划,以“拓空间、强基础”为方针,18

着力推进城市化建设。配套高新园区、体育公园的建设,重点建设乌当区食品工业园区路网、高新北路、马百路、乌当奶牛场及保利体育公园路网等。

花溪区“十二五”期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行重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结合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全力打造旅游城市发展新格局。谋划建设以旧城区为主,以洛平新区为辅的城市新格局,进一步提升花溪区作为省会城市旅游区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旅游新城。配套大学城、国家湿地公园、小河-孟关工业走廊建设,重点建设大学城主干路网、花孟西路、陈孟路等。

高新区以创新为原则,全力加快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提高金阳园区城市化水平,提升园区品位,增强园区功能,为企业进区创造优越的条件。到2015年底完成61条园区道路,道路总长度105.09 千米, 城市道路总面积318.2万平方米。在金苏大道与麦沙大道十字纵横主轴为主骨架的基础上,尽快完成“四纵五横”的园区主干道路体系建设,沙文区域以贵遵高速公路、贵修高等级公路为发展轴线,建设“麦架--沙文--扎佐高新技术生态产业经济带”、工业产业走廊。重点建设金苏大道、麦沙大道、青龙路、青山路、麦苏路、马南路、金干南路、干田路、苏庄路等。

开阳县以构筑功能清晰、等级结构合理、布局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促进老城区和新城区的一体化发展为建设目标。至2015年,逐步形成 “三横五纵”(三横:县城北环线、开州大道-顶方大道、县城南环线;五纵:环城北路、胜利东、西路、环湖西路、环湖东路、迎宾路)的道路网结构。配套顶方新区及老城区建设,重点建设顶方新区路网、县城道路综合整治等。

修文县以改善旧城、拓展新区、突出特色为原则,实施龙场城区“一心两组团”(一心即旧城综合服务中心,两组团即城北阳明文化旅游服务区和城南居住综合区)、扎佐城区“一心双轴四组团”(一心即老城综合服务中心,双轴即沿凤阳路和磷铵大道形成的南北向发展轴,四组团即老城综合组团、万江工业组团、贵钢组团以及城北物流组团)的城市发展策略,旧城以结合阳明洞国家文物古迹景点,配套旅游服务设施,改善功能为主,带动城区发展。新区依托贵钢工业园、万江医药工业园区建设。配套重点建设龙

扎快速路,完善城区主次干道网。

息烽县“十二五”以“融入贵阳都市圈,打造新息烽”的总体发展战略,根据贵阳都市圈的总体发展要求,融入贵阳的产业分工和发展一体化,县城和中心城镇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贵阳、遵义地区的新兴经济增长极,完善县城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县城总体框架,配合贵遵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建设柿花坪连接线,加强西山、永靖的联系。改造老贵遵路,增加出入口,打造县城向南发展的交通轴线。近期打通县城—柿花坪—西山柏香山村的城市道路,在西山柏香山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县城主干道—息烽大道的向南拓展

清镇市至2015年,完成清镇市城北区一号路、城北新区三号、星坡路一期路、金清线干道、百花大道延伸段、星坡路、物流园区三号路建设。

(四)继续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结合城片改造、棚户区改造,打通断头路,完善路网。对老城区主要交通节点实施改造,缓解交通拥堵的压力。建设完善城市主次干道、支路。形成布局合理、联系顺畅的道路网络体系。

重点建设太慈桥片区路网、红岩路延伸段、贵沙路、延安路延伸段、贵黄路城区段改造、贵遵路城区段改造、彭家湾路网改造、青年路、渔安安井片区路网、四方河西路等。

5.2 排水部分

结合城区拓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全力推进城镇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约4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日处理110万吨。全面完善城区雨污分流系统,提高城区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和中水回用工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结合城镇污水处理量的不断提高,按照“三创一办”工作目标要求,对污泥和中水进行资源化利用,完善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并结合贵阳城区河道景观用水和市政用水需求,积极组织推进中水回用系统建设。综合做好河道防洪工作,提高河道防洪标准,统筹考虑河道截污、污水处理、拓宽清淤、景观和防洪功能。

重点建设二桥污水处理厂二期、新庄污水处理厂二期、花溪南部污水处理厂、新庄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项目、都拉片区污水处理厂、白云污水处理厂二期、金百污水处理厂、修文县城污水厂扩建工程、息烽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及配套管网、南明区四条大沟改造(党校排水大沟、龙水路Ⅰ、Ⅱ号排水大沟、鱼梁河截污沟二期)、清镇市东门河治理工程、开阳县城污水收集管网工程、麦架河河道整治、松溪河及环溪河河道整治工程等。

5.3 给水部分

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整合优化水资源配置,规划开发和合理使用优质地下水资源全面提高饮用水水质。不断完善供水管网,提高供水覆盖率,保证用户有足够的水量水压,保证供水安全可靠。优化供水调度,改善供水服务,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形成应急保障管理机制。

重点建设东郊二水厂、孟关水厂、麦架水厂、修文水厂、扩建开阳大坡水厂、息烽永靖水厂、修文扎佐水厂等一批城乡供水水厂,同时结合水厂建设新建或改造三桥马王庙、二戈寨、龙洞褒、孟关等地区供水管网等。

5.4 综合管网部分

进一步提高城区各管线(电力、电讯、燃气)的安全、可靠性和覆盖率,对老城区道路下的管网继续加大管线入地的范围。

1)燃气:加快天然气引进和项目工程的建设,加快天然气进入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原有燃气管网的改造、改建工作;加快燃气汽车加气站建设规划工作;加快市区原有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搬迁改造工作。

2)广电网络:重点新建两路两环管道;城区管网入地;贵阳轻轨迁改;贵铁迁改;双向城域网改造;村村通工程。

3)电信:重点实施宽带语音端口设备新建或扩容;WLAN无线宽带设备新建或扩容;CDMA移动网络基站设备新建或扩容;通信管道新建或扩建;光缆新建或扩容;电缆新建或扩容;机房新建或扩建;营业场所新建或扩建;平安贵阳、数字交警等新建或扩建。

4)电力:高新区“十二五”期间为电力供应满足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发展需要,新建220KV三河变1座,新建刘庄变、高山变110KV变电站2座;规划范围内大部分110KV、220KV、500KV架空电力线路保留现状架空敷设方式及路径,为更好优化规划用地,对220KV

干东I、II回作局部迁改。

5.5 慢行系统部分

结合贵阳山地城市用地发展特征,优化行人过街设施布局,建立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慢性交通系统,营造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环境,引导城市绿色出行方式结构的发展。

5.6 垃圾处理系统部分

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发展方向,提高生活垃圾密闭运输率、无害化处理率。

主要任务:采用变废为宝的先进技术进行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进行综合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重点:生活垃圾中型转运站;生活垃圾处置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改造;餐厨垃圾处理厂。

5.7 园林绿地部分

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努力方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人居环境。增加绿地总量,改善公共绿地布局。主城区以恢复和强化林城特色风貌,改善和提升主城区生态环境为重点,使我市成为绿地分布合理、植物多样、生态环境良好的园林城市。

重点建设公园步道建设;贵阳市森林公园大门建设;贵阳市长坡岭森林公园建设;贵阳市鹿冲关森林公园环卫设施及导游牌设计、公园排污系统建设;城市生活污泥园林资源化生产营养土;城市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新增绿地建设项目;花溪湿地公园建设;山体公园建设项目。

5.8 公共交通设施部分

努力构筑“安全、便捷、高效、生态、多元”的一体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完善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建设公共停车系统,引导城市形成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结合老城区改造,以实施“畅通工程”的区域为中心,重点解决一环线内停车需求特别大、停车设施少的公共停车场建设,同时在中心区二环线附近建设大型货运以及交通转乘停车场以解决重要交通枢纽点的大量货流、客流的转运、换乘需求。重点建设都拉营货运站;竹 22

林货运站;金阳客运站;贵阳客运东站;贵阳客运西站;贵阳客运北站;贵阳客运南站。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的轨道交通将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一阶段本着量力而行、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强化组团间联系,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压力。按照《建设规划》近期项目建设时序要求,2015年建成1号线及2号线(一期工程)。

5.9防灾减灾设施部分

近年来中国城市重大灾害频发,各种灾害种类俱全。总体看来,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大,抗灾能力低,减灾任务重是贵阳市防灾减灾的真实写照。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贵阳市需要逐步建立城市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以城市安全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防洪排涝、消防、抗震、地灾防治、人防、气象灾害防治等。

5.9.1防洪排涝

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强化管理;以泄为主、蓄泄结合、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分区设防”的原则,合理确定防洪标准,有效控制常遇洪涝,在遇较大洪涝时,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不受影响;在遇超标准洪涝时,有预定方案和切实措施,确保社会稳定,不致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不影响全市长远规划的实施。

重点是编制措施防洪规划,确定合理的防洪标准,制定科学的措施防洪方案,实施贵阳市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工程。

5.9.2地灾防治

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与搬迁避让,同时还要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与宣传培训工作。

重点是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实施信息系统维护与完善;地质灾害点185处的治理与137处搬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

5.9.3抗震防灾

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贵阳市为大城市,位于6度区,应逐步建立健全措施抗震防灾体系,提高贵阳市城市综合抗震能力。

重点是完成《贵阳市中心城区抗震防灾规划》的修编;规划一批避震疏散场地;保障城市对外疏散道路畅通,加强贵阳市城市桥梁检测及加固;对电力、供水、供气、交通等生命线系统,制定抗震防灾的对策和措施;防止和减轻地震次生灾害;严格建成区内新建建筑抗震审查,对已建建筑制定改造措施。

5.9.4城市消防

建立健全消防法规和严格的监督制度,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加强消防队伍建设,配备先进的灭火、救火装备,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避灾的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增强城市抗御火灾和处置特种灾害事故的能力,逐步形成现代化消防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贵阳市城市气象灾害应急移动(车载)服务系统。

重点建设贵阳市公安消防支队“贵阳消防站”。5.9.5城市人防

贵阳市是国家一类防空重点城市,必须建立防空工程体系,保证城市战时基本功能的运转;同时建立人防救灾体系,提高城市的防灾救灾能力。全市逐步建立健全省、市、区、街四级人防指挥、防护和生活保障体系。按照《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2003)国动字第8号】,到2020年人防工程人均面积达到1平方米。

重点建设市人防基本指挥所、市人防预备指挥所、云岩区人防指挥所、小河区人防指挥所、金阳新区人防指 挥所、枣山路地下人防停车场工程、贵阳北站站前广场大型公用人防工程、轻轨一期地下部分兼人防工程等。

5.9.6气象灾害防治

建立健全贵阳城市气象灾害应急移动(车载)服务系统,为防灾减灾作基础保障工作。

第六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6.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以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组建重大项目指挥部统筹协调,项目业主规范运作,各职能部门做好服务,区市县征地拆迁,市民积极参与,职责分明的建设体系,充分调动各方主观能动性,整合资源,综合协调,推动项目建设。

6.2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加快项目前期工作

根据规划确定的建设计划,分时序、有步骤地深入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相关部门落实前期工作经费,确保项目有序实施。

6.3改善建设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对建设项目手续办理,市政府出台相关简化审批程序的政策,规范项目管理,促进项目顺利建设。

6.4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压力大,任务重,需加大投融资力度。在发挥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寻求多元化的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保证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的需要。

2.殡葬设施专项规划 篇二

1、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界定及其分类规划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提供的, 属于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公共体育设备。按照常态化分类, 公共体育设施可分为群众体育设施、赛事体育设施和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分为共三大类体育设施统称。在城区布局规划中可按照市级、区级、社区 (居住区级) 、居住小区四级进行布局;中心城区范围外则可按照乡镇、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基层村四级进行引导。公共体育设施是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 也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满足人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 进行运动休闲等生活需求, 其相关科学合理地设置、规划标准、观众规模、用地面积、人均面积等指标数都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专项规划体系。

2、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的可行性

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可按照设区城市、县 (市、区) 的标准规划并建设“五一工程”, 即综合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市、县体育场馆应满足承办县级运动会和县级以上单项赛事比赛的需要, 并具有向市民提供全民健身服务的功能。体育公园或登山步道等可结合郊区基本生态网络以及郊野公园建设, 其他有条件的公园应建设体育设施及健身步道。每个镇、街等规划建设一个中型或小型的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城市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以塑胶田径场、建造小型足球场或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为基础, 统筹考虑灯光场地和全民健身路径设施。农村新型社区体育场地可与文化广场结合, 重点实施硬化标准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台, 预留便于观看群众比赛和健身操等其它乡村民俗活动的场地。根据实际情况, 中心村必须设立户外体育运动场, 实现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

近年来,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 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公共体育健身服务, 我国各大城市积极争取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项目, 在各项公共体育场所中配置了双杠、休闲荡椅、太空漫步机、臂力训练器、儿童健身运动乐园等公共体育设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 为广大城市居民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健身氛围与生活环境。然而,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需求正体现复杂性、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 如何结合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将公共体育设施与之融合统筹, 避免结构性资源浪费, 保证全民健身利用率, 仍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因地制宜, 以人为本, 加强规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 在群众体育事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们将如何在体制、机制上给予群众体育发展以切实有力的保障?据此, 积极建立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专项规划体系的重要举措:

3、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使用率, 整合现有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资源

当前城市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速, 急需开发利用大量土地, 同时也需要大量土地建设城市公共体育配套设施, 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各级政府拟作商业开发利用的土地形成难以调和矛盾, 公共体育馆的建设与盘活土地资源,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把公共体育馆建成一个利于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等集体性功能完善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也是各级政府真正想干的一项民生工程, 充分利用现有城市体育设施来满足广大群众训练所需场地, 应该是解决公共体育建设所需土地修建训练场的一项较好举措, 既满足了全民健身需求, 又提高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率, 在减少了土地浪费的同时也节约了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成本, 切实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城市各项资源得到了有机整合。在合理布局上, 让公共体育设施与市民休闲绿地有机结合, 最大限度地提升场地器材的综合利用率, 为群众健身提供方便, 真正发挥公共体育设施的综合效益。

4、更新观念,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作用

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配置完全依赖政府投资兴建公共体育设施, 仍难以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我们采取政策倾斜、审批优先等方式, 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 有效补充了公共体育设施的不足。规划创新是解决健身问题的根本。首先要将配套体育设施列入规划之中, 针对体育设施设立专项资金。滨河路及其他路段规划绿地、草坪较多, 现可在发展绿化的同时, 将体育设施与此融合, 园林部门可与体育部门相互协作, 提出参考意见开展建设, 这样既可解决健身场所及设施不足的问题, 又可达到绿化的目的。加强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管理工作, 为广大群众创造环境优美的体育休闲场所, 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在建设体育设施设备时, 要考虑到所有人群, 体育器材要适合大众, 可结合各级城市特有的人文特点重点建设, 既能解决市民健身问题, 又可体现城市体育的个性特点, 塑造独特的全民体育文化。

5、结束语

总而言之, 公共体育设施作为体现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 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闪光点, 同时也是城市发展标志性建筑。满足居民在开展体育活动, 进行运动休闲等方面的生活需求, 是现代城市必须具备和完善的重要功能。体育不仅仅承载着让百姓健康的己任, 现已更多地成为联合各方力量、共同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及专项建设, 方便、快捷、节约、利民、便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是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结合。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发达国家已有范例。我国一些城市也后来居上、特色鲜明。相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中, 我国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网络化布局, 定会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摘要:当前, 城市建设步伐日趋加快,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建筑设备, 其科学合理地布局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将体育公共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结构与城市综合建设总体框架有机结合, 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公共体育资源,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而且对提升全民健身, 丰富业余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 本文将以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和规划思路为依托, 以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践活动为契机, 创新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的布局新模式及其适用范思路, 以期为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理论设计及实践成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城市建设,专项配置

参考文献

[1]孙思敏, 欧洋, 赵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专项规划体系研究——以长沙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 2014, 07.

[2]毕红星.我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04.

[3]武毅欣.北京市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与服务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 2013.

3.殡葬设施专项规划 篇三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效解决殡葬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殡葬管理,着力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民政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司法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决定从2018年6月下旬开始至9月底,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殡葬改革工作的决策部署,通过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合力整治违规乱建公墓、违规销售超标准墓穴、天价墓、活人墓,炒买炒卖墓穴或骨灰格位等问题,强化殡葬服务、中介服务和丧葬用品市场监管,遏制公墓企业暴利行为,整肃殡葬服务市场秩序,严格落实监管执法责任,推动建立殡葬管理长效机制,促进殡葬行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加强领导,压实责任。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强化目标考核,确保统一部署推进,多部门合力承担整治任务,共同落实整治责任。

积极稳妥,依法依规。对于殡葬领域存在的问题,区分不同情况,明确整治重点,讲究方式方法,做好风险评估,做到分类施策、依法依规、稳扎稳打,既要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也要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立足当前,围绕殡葬领域损害群众利益、影响行业形象的突出问题,通过开展排查摸底、全面整改、督促检查,加大打击惩处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形成有效震慑;着眼长远,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完善法规制度,强化行业自律,健全殡葬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殡葬公共服务供给,尽快形成规范和加强殡葬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重点整治问题

(一)公墓建设运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1.未经批准擅自兴建公墓设施(含骨灰塔陵园、地宫等)。2.公墓未依法办理建设用地手续。

3.未经批准擅自修改公墓建设规划、扩大建设用地面积。4.除依法向逝者健在配偶等特殊人群预售(租)墓穴(墓位)、骨灰存放格位并确保自用外,向未出具死亡证明、火化证明或迁葬证明的人出售(租)墓穴(墓位)、骨灰存放格位。5.建造、出售(租)超规定面积墓穴(墓位)。

6.违反价格管理规定,按规定实行政府定价、指导价的墓穴(墓位)超标准收费,出售(租)墓穴(墓位)、骨灰存放格位中实施价格欺诈、价格垄断等违法行为。

7.农村公益性墓地违规出售(租)墓穴(墓位),从事营利活动。

8.宗教活动场所与商业资本合作,擅自设立骨灰存放设施,违规从事营利活动。

(二)殡葬服务、中介服务及丧葬用品销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1.提供殡葬服务、中介服务及销售丧葬用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强制服务收费、只收费不服务行为。2.违规经营、欺行霸市行为。

全国所有殡仪馆、殡仪服务站(中心)、公墓、农村公益性墓地、医疗机构太平间、宗教活动场所骨灰存放设施均纳入此次专项整治范围。各地可依据地方法规和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需要整治的重点问题。

三、工作步骤和进度安排

(一)制定方案,动员部署。(2018年6月下旬)

各地要按照本通知要求,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制定本地区专项整治方案,明确相关要求、责任分工、方法步骤和工作措施,并组织开展动员部署工作,全面启动专项整治行动。各地整治方案、投诉举报电话要向社会公布。

(二)全面自查,扎实整改。(2018年7月-9月上中旬)

各地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组织相关部门对殡葬管理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深入自查,摸清底数,建立整治台账,明确责任和时限,逐一抓好整改落实(自查和检查表见附表)。8月底前,省级民政部门要报送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情况阶段性报告。

(三)开展督查,调研评估。(2018年9月中下旬)

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成立联合督查组,对各地专项整治情况进行指导和督查评估,推进整改落实。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当地党委和政府反馈,推动解决;对各地有效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推广。要报请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对本地区整改情况的考核,并根据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复查复核。

(四)总结报告,完善制度。(9月底前)各地要对本地区专项整治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查遗补缺,着力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民政部等部门将对全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把整治成果应用于制度机制创新和日常服务管理之中,并为修订《殡葬管理条例》提供政策依据。全国专项整治情况将于9月底前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四、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建立由党委和政府领导挂帅的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或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全面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密切协作,形成整治合力。要充分发挥村(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组织作用,依靠群众,摸清情况,加强自我管理,合力做好整治工作。

(二)明确职责,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民政部门要牵头做好专项整治的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督导检查,指导公墓、殡仪馆、殡仪服务站(中心)等机构做好自查排查等工作。发展改革(价格)部门要加强对殡葬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基本殡葬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及殡葬服务价格制定情况的检查。公安机关要查处丧事活动中违反治安管理、交通管理等违法行为。司法部门要加快推进殡葬法规制度完善,做好人民调解等工作。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强对非法占地建设公墓、建造坟墓行为的检查监督。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殡仪馆、公墓建设情况的检查监督。卫生健康部门要纠正和查处医疗机构太平间非法开展殡仪服务等行为。市场监管部门要依法查处殡葬领域乱收费、价格违法行为,查处殡葬行业限制竞争及垄断行为,并配合查处制造、销售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殡葬设备和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违法行为。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要依法规范宗教活动场所建设骨灰存放设施等行为。有关部门要加强殡葬服务管理风险隐患源头防控,必要时采取联合执法的方式,对突出问题予以清理和查处。

(三)综合施策,确保专项整治效果。各地要针对殡葬管理特别是公墓管理方面历史遗留问题多、积累矛盾多、涉及面广的情况,善于调动多个部门、运用多种手段综合施策,突出重点、依法依规、积极稳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建立公墓从规划、审批、建设、运营到维护管理的全过程、常态化监管机制。积极发挥殡葬行业协会作用,围绕重点整治问题,推动会员单位带头做好自查整改,并制定团体标准和信息披露等制度,完善自律惩戒机制,形成依法依规监管与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局面。

(四)深化整改,推动建立长效机制。各地要围绕专项整治中发现的问题,突出重点,标本兼治,持续抓好整改深化工作,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特别是市、县级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属地管理,落实监管责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殡葬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通报,并探索建立殡葬领域不良企业或单位黑名单制度,建立健全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加强殡葬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加快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文件及规范标准,为殡葬管理提供法制保障。

(五)加强宣传,积极引导舆论。各地要加强殡葬工作政策解读及舆论引导,主动、适时发声,统一对外宣传口径,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关切和群众诉求。大力宣传殡葬改革先进典型,曝光一批违法违规典型,用典型案例教育警示干部群众,引导树立厚养薄葬、节地生态、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加强舆情监测,强化媒体责任,为专项整治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4.殡葬设施专项规划 篇四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殡葬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有效解决殡葬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殡葬管理,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合法权益,按照全国、省、市、区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相关会议要求,经研究,决定从 2018 年 7 月下旬开始至 9 月底,在全镇范围内联合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一)工作目标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殡葬改革、加强殡葬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全国、省、市、区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会议精神,通过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合力整治违规乱建公墓、违规销售超标准墓穴、天价墓、活人墓等问题,强化殡葬服务、中介服务和丧葬用品市场监管,遏制公墓企业暴利行为,整肃殡葬服务市场秩序,严格落实监管执法责任,推动建立殡葬管理长效机制,促进殡葬行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在镇党委、镇政府领导下,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明确部门分工和责任,强化目标考核,确保统一部署推进,各部门合力承担整治任务,共同落实整治责任。

2、、依法依规,有序推进。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殡葬改革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整治重点,做到分类施策、依法依规、有序推进。讲究方式方法,做好风险评估,先疏后堵,疏堵结合,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3、、多措并举,标本兼治。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开展摸底排查、整改整治、检查督促,对违法违规行为有效处置,解决当前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完善法规政策,强化行业自律,形成殡葬服务规范;健全殡葬服务体系,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多措并举建立殡葬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二、重点整治问题 (一)公墓建设运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1、未经批准擅自兴建公墓设施(含骨灰堂、公墓(塔陵)、地宫等)。

2、公墓、立体式骨灰存放设施未依法办理建设用地手续。

3、未经批准擅自修改公墓建设规划、扩大建设用地面积。

4、除依法向逝者健在配偶等特殊人群预售(租)墓穴(墓位)、骨灰存放格位并确保自用外,向未出具死亡证明、火化证明或迁葬证明的人出售(租)墓穴(墓位)、骨灰存放格位。

5、建造、出售(租)超规定面积墓穴(墓位)。

6、违反价格管理规定,按规定实行政府定价、指导价的墓穴(墓位)超标准收费,出售(租)墓穴(墓位)、骨灰存放格位中实施价格欺诈、未按规定实施惠民殡葬有关收

费减免、优惠措施的行为、价格垄断等违法行为。

7、农村公益性墓地违规出售(租)墓穴(墓位),从事营利活动。

8、宗教活动场所与商业资本合作,擅自设立骨灰存放设施,违规从事营利活动。

(二)殡葬服务、中介服务及丧葬用品销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1、提供殡葬服务、中介服务及销售丧葬用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强制服务收费、只收费不服务行为。

2、违规经营、欺行霸市行为。

三、工作步骤和进度安排 (一)制定方案,动员部署(2018 年 8 月上旬)

各村(社区)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项整治方案,明确工作步骤措施,并组织开展动员部署工作,全面启动专项整治行动。

(二)全面自查,扎实整改(2018 年 年 8 月中旬)

各村(社区)要对殡葬管理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深入自查,摸清底数,建立整治台账,明确责任和时限,逐一抓好整改落实。镇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将对各村(社区)开展专项整治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并适时通报有关情况。8 月 15 日前,各村(社区)要向镇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专项整治情况自查表。

(三)开展督查,调研评估(2018 年 年 8 月下旬)

镇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将组织督查组,对各村(社区)整治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评估,推进整改落实。对发现的各类问题,及时制订整改措施,努力整改到位。

(四)总结报告,完善制度(9 月上旬)

各村(社区)要对专项整治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形成书面报告,于 9 月 8 日前上报镇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同时,查遗补缺,着力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四、有关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村(社区)和镇相关单位要认真贯彻中央领导批示精神,落实王勇国务委员讲话要求,充分认识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由村(社区)负责人任组长的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小组,全面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各相关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密切协作,形成整治合力。要调动工、青、妇组织积极性,通过多种途径引导乡贤等有社会影响力人员参与,依靠群众,摸清情况,合力做好整治工作。

(二)明确职责任务,强化部门协作 民政科要牵头做好专项整治的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督导检查,指导村(社区)做好自查排查等工作。宣传部门要协调各类新闻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做好殡葬改革宣传引导工作,将殡葬改革工作和专项行动纳入文明镇建设内容。公安机关要查处丧事活动中违反治安管理、交通管理等违法行为。财政分局要加强对殡葬事业经费保障和投入,有效监管殡葬资金的正确使用。建管所要加强集中守灵、公墓建设情况的检查监督。卫计科要加强医院太平间管理,配合殡葬管理部门做好遗体管理和接运。农技农机站要严肃查处非法占用林地、毁林造墓等违法行为。司法所要宣传好殡葬法规制度,做好人民调解等工作。国土资源所要统筹土地供给,加

强对非法占地建设公墓、建造坟墓行为的检查监督。规划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全镇殡葬服务设施的布局和规划。各部门要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推矮、不扯皮,切实落实职责,勇于担当,同时要加强殡葬服务管理风险隐患源头防控,采取联合执法的方式,对突出问题予以清理和查处,依法推动殡葬改革深入开展。

(三)深化专项整改,建立长效机制 要围绕专项整治中发现的问题,突出重点,标本兼治,持续抓好整改深化工作,要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建立公墓从规划、审批、建设、运营到维护管理的全过程、常态化监管机制。制定市场相关标准和信息披露等制度,完善自律惩戒机制,形成依法依规对市场监管与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局面。加强属地管理,落实监管责任,建立健全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加强殡葬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切实抓好殡葬改革相关法规、规章、政策文件及规范标准落实,为殡葬管理提供坚实保障。

5.殡葬设施专项规划 篇五

?前期准备 ?市民政局草议了《兰溪市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并征求了相关只能部门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共收意见建议 30 余条),事后市民政局对方案再度进行了修改,并报请市政府同意后由民政局等 9 部门联合行文下发执行,对分解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明确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工作要求。

?会议召开 ?8 月 9 日下午,我市召开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暨无坟村创建工作推进会。会上,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斌简要回顾近两年我市青山白化专项整治取得的成绩,就《兰溪市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兰溪市无坟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作了工作布置。副市长陈玉祥强调,本次推进会以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部署我市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及深入推进无坟村创建为主要目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分管负责人和联络员,各乡镇(街道)分管负责人及民政助理员参加了会议。

?有序推进 ?为推进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市民政局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安排各乡镇(街道)分管负责人召开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成立对应的领导小组,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二是及时进行火化区域调整。殡葬管理所工作人员对原暂缓火化区域的 34 个自然村进行了实地踏勘,对确因乡村道路基础设施及近期无法下山脱贫搬迁的 8 个自然村暂缓推行火花的自然村,在征求所在乡镇和相关部门意见后,已上报市政府审批。三是加大殡葬执法力度,争取实行管办分开。市民政局及时与市编办沟通,向市政府提出实行管办分开的请示。四是对乡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市民政局副局长项旭明、市发改局物价检查所所长祝海萍和副所长翁士兵率检查组前往永昌、上华、云山

等街道进行检查查阅了相关台账、资料,检查了解了墓穴的规格及使用情况,查看了收费价格公示情况,并提出了整改建议。

?大力宣传 ?8 月 11 日晚,天下江南,文雅兰溪兰溪市移风易俗树新风万人大签名仪式暨广场文艺汇演在府前广场举行。市领导、主办单位负责人、志愿者代表、机关部门党员代表和市民代表一起带头在移风易俗我倡议我签名我践行签名墙上签下名字,共同承诺以签名为约定,以移风易俗八提倡八反对为标准,争做文明市民,共创文明城市。

上一篇:迎圣诞节主题学生祝福语下一篇:qa和qc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