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想

2024-09-10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想(通用11篇)

1.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想 篇一

“宏观”把握第一模块第三单元教学内容举例

必修

(一)第三单元,“社科科普文”,也可算是说明文。对这些说明性文章的学习重点,必须在“说明文知识”以外有更丰富的考虑。

《洛阳牡丹记》——欧阳修这篇作品无疑是说明性的文字,但贯穿其中的人文情怀、文化知识,足可从多方面打开学生的眼界,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提供各种启示;其中除可规定一些“积累·整合”的文言词语外,“思考·领悟”“应用·拓展”的余地异常宽阔。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特别适合学生锻炼“阅读思考”习惯、掌握阅读基本方法的例文,如果把说明事理的“方法”或者把“美学随笔”的特点,当作了教学重点,那就得不偿失了。审美者发自内心的感动从何而来?这是美学研究上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作者并不借助美学的专门术语,就可以让一般读者了解作者所提出的一个很不寻常的观点——丢失,是一种美!因此,这篇课文在“思考·领悟”方面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对事理说明知识的了解;学生倘若还能因作者这一观点的启示而进一步联系实际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当然更了不起。课文的“思考练习”第二题就反映了这种意图。

《这个世界的音乐》《动物的疼痛》两文的选录,用意更不在过去所谓“了 解‘说明文’的什么什么”,而在于启示学生要学习以新的视角、新的价值判断去关心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这些主张,在教材的导读、评点、思考练习、泛读导引、探究提示以及单元作业中,都反映得相当清楚。从这些方面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即所谓宏观把握。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1.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为知识性比较强的短文。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的情况下,在语文学习中,开阔学生视野,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注意观察中外文化现象,增强文化意识,培养探究意识,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学习的领域;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分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2.阅读本单元作品,要引导学生品位、推敲语言,感受文章的思想魅力,发展想象力,体味大自然和人生多姿多彩,激发尊重生命、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在阅读中,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即读出文字表面背后的东西,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开展合作学习,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在语文学习中,加强积累与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梳理相关知识,如文言词语的积累,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遇到的问题,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实施本单元教学的几点建议

1.新课程理念,着重强调的是激发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学习问题。所以,要把学生参与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因此,整个教学设计,无论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路设计,还是具体某一问题的预设,都应该从学生的阅读出发,应该着重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领悟作品内涵和引导学生自己独立阅读上下功夫,即以教学过程、方法的合理设计,引导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几个方面下功夫,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而不是像过去传统做法那样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2.本单元课文,文体各异,内容没有相关性,所涉及的话题范围跨度大。表面看去内容艰深,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思维水平反差较大。其实四篇课文所涉知识虽然多不为学生了解,但贴近生活、充满新鲜感和趣味,表现的思想亦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其内容容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理解文章的内容、思想并非难事,难在语句的疏通和结构的梳理。就如爬一座小山,只要路好走,到达山顶轻而易举。本单元非古文即译文,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做好文字疏通和结构梳理工作,那么内容、主旨就呼之欲出了。

高明的教师可以把它们作为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时间,在独立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非进行单纯的指示讲解与传授。要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审视课文,课文能展现什么,课文能给学生什么。这样才能准确地设计好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做“减法”,这不仅体现在一篇课文中,也体现在四篇课文的整体组织安排中,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注意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在“二十个字”上下功夫。如“思考领悟”,通过疏通文字、梳理结构、理解内容,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思想,并结合当今社会特点和自身体验,谈谈对作者思想的认识,可以就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看待艺术等问题展开交流。

3.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基础性、均衡性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即下要“保底”而上不封顶。单元教学设计中要有一定的共性目标,如文言积累、语言推敲、写作量,这些共性指标必须完成。同时还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多元性设计,针对不同的学生而有所选择,有所区别。同时通过合作分享,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4.要注重过程性设计,即引导学生怎么学,而不是教师怎么讲、讲什么就,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动态性地看待教学过程。以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招数”为抓手,贯穿教学内容,跨越难点,激活学生的阅读。比如《洛阳牡丹记》第三段是教学难点,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地处理。其一,用幻灯片直接给学生译文;其二,设计问题,探究作者思路,搞清楚本段语义重点。

本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四篇课文,或属“社科”文,或属“科普”文,总称“社科科普”文。这类作品明显的共同点是,内容知识性强、写作上多用说明(说明事物或说明事理)的表达方式。多读些这类文章,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有重要意义。使学生不仅去读,而且懂得优秀的社科科普文优秀在哪儿,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更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优秀的社科科普文不仅能反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能表现其鲜明的个性。这样的作品,不仅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品位,而且其深厚知识底蕴给文章带来的张力,往往会产生独特的审美效应。本单元的教学,如果先让学生有选择地自渎《不要人夸颜色好》(“泛读导引”),老师适当点拨,再进入精读课文的学习,可能更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

本单元有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对文中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有所感悟,还要重视文章的诵读和文言常用词的积累。

单元教学构想

本单元拟用11课时,教学时间做如下安排:《洛阳牡丹记》是文言作品,难度较大,可安排2—3课时;《米络斯的维纳斯》可安排2—3课时;《这个世界的音乐》和《动物的疼痛》一共可安排3课时,由教师灵活掌握。“泛读导引”可安排1课时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写作应不少于2课时。

本单元“泛读备选”提供了三个文本,有社科文也有科普文,如有机会用来与“精读课文”比较,会有些新的发现。可作为指导个性化学习的备选材料。

《洛阳牡丹记》

欧阳修的这篇记,按照今天的分类属于说明文,虽然是社科类文章,但高明的作者并未用专词术语来包装文章,更没有连篇累牍的罗列陌生概念来炫耀自己的学识,反而是深入浅出、明明白白的说话,尤其高明精妙的是:欧阳修把牡丹作为一种植物的特性与它作为一种审美对象的特性融合在一幅人文风景图中,文章的内容与形式自然而然的达到统一。

由此,在组织学生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不必全文翻译、串讲)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完成单元作业中的相关题目,这是常规性的教学要求,非常重要。除此之外,还应该引发学生兴趣,在实现精读文本主体部分,鉴赏作者对洛阳牡丹知识多方面的翔实记述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文本深刻的理趣、生活情趣的思考。最后可以安排学生拓展学习活动。如:⑴以“中正平和”与“个性”为题,让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⑵让学生练习现实生活,结合自己喜欢的花卉,模仿本文的第三个段落,写一篇短文,传到班级论坛上,以供交流。

《米洛斯的维纳斯》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用散文的笔法写就的一篇艺术评论,由米洛斯的维纳斯因偶然缺损双臂而意外获得了非凡的美学价值来阐释接受美学理念,文章深入浅出,极富启发性。

由于本文是社科译文,而且学生普遍缺乏美学方面的感性积累和理性认识,所以有的语句学生在初读时可能会难于理解。然而此篇文章难懂的深奥句子往往也就是理解文章要旨的关键句,因而教师要帮助学生架构起文字与思想的桥梁,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能做到“浅入深出”。

这是一篇美学评论,教师不妨凭借这篇文章对学生进行一些初步的关于美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一些审美原则,掌握一些分辨美丑的标准,扩展视野,让他们学会感知美,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这个世界的音乐》

本课的学习可引导学生关注三个要点。一是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旨。文章旨在告诫人们鄙视人类自身的傲慢,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二是领悟作者对音乐本质的认识。三是学习文章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事理的写法,品位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去自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弄清楚作者对音乐本质的理解。让学生找出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也可将本文与《动物的疼痛》一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细化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作比较阅读。

本课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以“用耳朵感受世界”为题,静心倾听周围的声响,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动物的疼痛》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观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语言表达科学严谨,论证结构缜密。所以本课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两个要点,一是体会文章论证结构思维缜密,二是体会作者提出的人类应该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和我们同存于这个世界的生命群体的主张。

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放手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文章思路,体会文章结构的严谨;通过揣摩语言,把握作者情感。对于能力一般的同学,可以通过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所搜集的材料,引发阅读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情感态度。

本课可进行的拓展活动: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与动物应如何和谐相处。

关于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应结合学生情况,做多元写作设计。可以按照单元作业的要求,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提示文字和话题,畅谈自己对话题题目的理解,说说自己的写作构想,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课下完成作文。教师要做适当的提示(如角度要合适,要写出自己的感悟)。

也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宣传科普知识的文章。参考题目如:《本地区大气污染状况调查》、《高速路旁住宅区噪声污染状况调查》、《本地区交通拥堵状况调查及治理建议》、《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产品》、《克隆技术畅想》等。教师应事先争得相关学科教师的支持,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因这是学术性较强的作业,应同时重视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务实的学术观,切忌让学生“写着看”。

有条件的,可利用虚拟教师,预设相关的主题。除前面所述,还可设《我听动物的叫声》、《我是一只小小___(猫、狗、鸟„„)》等,就人类不同行为(爱护、虐待)写自己的感受;设《___(猫、狗、麻雀„„)的疼痛》;设《彼得·辛格与传统环保主义者的比较》等等。

也可利用资源库,对课上所学的内加以拓展。如专门用一节课时间,在现实课堂或者网络课堂由学生介绍自己课外阅读的知识小品、古今中外的科普作家(宋应星、沈括、李时珍、竺可桢、法布尔、房龙等等),组织一场专门介绍科普作家和科普作品的活动。

2.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想 篇二

1) 实验教学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每个实验都要动手操作。新课程改革以来, 物理教材中所有的安排的需要进行实验的内容, 老师必须落实,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活动, 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验紧密结合。

2) 新课程改革以来, 物理教材中需要学生做的实验越来越多, 而这些实验的种类又各有不同, 有的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有的需要个人单独完成、有的需要老师亲自动手, 而这些实验都安排在课堂上进行, 这样就可以充分的把理论知识和实验结合起来, 不仅凸显了实验的重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理论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新课程改革对实验要求没有太多限制, 例如他不会指出你必须使用什么器材、采用何种方法。完全是一个自由发挥的过程, 这样有利于学生扩散思维的形成, 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方法、利于实验顺利完成。通过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探讨出很多不同的方法, 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新课程下实验教学模式构想和实施

新课程改革,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老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有能力自己学习, 遇到问题自己要想办法解决, 不能一味依赖老师。要不断使自己独立的建构知识体系, 提高自控能力。可想而知, 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未来教育领域的新方向。

1.新课程下实验教学模式构想

有关专家认为:自主进行科学研究他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案、也可以作为一种目标, 在物理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老师不断了解学生的过程, 也有利于老师跟学生之间的沟通, 可以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有利于老师制定教学方案。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与老师的合理引导相结合, 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试验设计。所以, 科学研究方法应该大力引入课堂,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凸显学生的自控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案存在两个误区:

(1) 传统的物理教学理念对物理实验不够重视, 他们认为物理实验可有可无, 物理课程主要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就行, 忽略的物理实验的特点和优点。

(2) 没有认识到物理实验可以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例如, 忽略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性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物理教学理念是学生被动学习, 是一种老师讲解实验的过程, 学生听实验, 然后自己琢磨, 把里边的注意事项背下来, 能应付老师即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国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通过高效的实施, 物理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高中物理自主探究实验教学内涵

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让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新知识, 成为新知识的爱好者和探索者。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 不断寻找新的实验方法, 总结实验中存在的困难和自认为自己最棒的地方, 通过考试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评定, 使自身有进一步的提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就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二、新课程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老师设定要进行的实验情境,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但实验的具体方法和器材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 老师不设定要求。同学可以选择小组或个人进行试验, 但必须保证每个人都有动手的机会。实验完毕后, 老师挑选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进行讲解, 然后老师进行点评。

整个实验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具体操作、分析探讨、总结报告等几方面。具体实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可以是小组进行、个人独立完成、老师协调帮助完成。整个实验过程中并不要求老师参与太多, 而是完全把实验时间就给学生, 老师只是做一个辅助作用,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老师的工作负担, 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科学方法, 那么老师的指导也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以老师的指导为辅助, 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长期下去也会产生一个矛盾, 例如, 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老师的指导会形成矛盾, 老师不能不指导, 也不能指导过渡, 所以这就要求老师适度的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尺度。同时老师也要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具体指导方案。除此之外, 老师还要对实验的各个要素有清晰的把握, 如果需要锻炼学生自主因素的实验, 必须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 对于需要锻炼同学合作意识的实验, 务必让学生按小组合作完成, 提高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不同分类的实验老师要采取不同的实验措施, 达到实验探究的最终目的。

总之, 自主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来确定, 最终达到实验探究的目的, 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摘要: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 我们意识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了解了现如今实验教学的目前状况和我们寄予的期望, 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实验教学方法。也对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优点进行了讲解。浙江省全面实施新课改之后, 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都有了很大改变和延伸, 接下来我们对高中物理教学该如何建立实验教学模式作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自主探究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沛然.高中物理学习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01)

3.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想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自主探究模式

物理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地位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他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一种辅助方法。新课程改革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新课程改革大大稳固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实验教育不仅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物理知识储备,所以学生们为了适应新课改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我认为,新课改下实验教学有以下三个特点:

1)实验教学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每个实验都要动手操作。新课程改革以来,物理教材中所有的安排的需要进行实验的内容,老师必须落实,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活动,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验紧密结合。

2)新课程改革以来,物理教材中需要学生做的实验越来越多,而这些实验的种类又各有不同,有的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有的需要个人单独完成、有的需要老师亲自动手,而这些实验都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这样就可以充分的把理论知识和实验结合起来,不仅凸显了实验的重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理论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新课程改革对实验要求没有太多限制,例如他不会指出你必须使用什么器材、采用何种方法。完全是一个自由发挥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扩散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方法、利于实验顺利完成。通过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探讨出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新课程下实验教学模式构想和实施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老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有能力自己学习,遇到问题自己要想办法解决,不能一味依赖老师。要不断使自己独立的建构知识体系,提高自控能力。可想而知,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未来教育领域的新方向。

1.新课程下实验教学模式构想

有关专家认为:自主进行科学研究他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案、也可以作为一种目标,在物理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老师不断了解学生的过程,也有利于老师跟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有利于老师制定教学方案。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与老师的合理引导相结合,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试验设计。所以,科学研究方法应该大力引入课堂,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凸显学生的自控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案存在两个误区:

(1)传统的物理教学理念对物理实验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物理实验可有可无,物理课程主要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就行,忽略的物理实验的特点和优点。

(2)没有认识到物理实验可以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例如,忽略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性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物理教学理念是学生被动学习,是一种老师讲解实验的过程,学生听实验,然后自己琢磨,把里边的注意事项背下来,能应付老师即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国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通过高效的实施,物理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高中物理自主探究实验教学内涵

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爱好者和探索者。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不断寻找新的实验方法,总结实验中存在的困难和自认为自己最棒的地方,通过考试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评定,使自身有进一步的提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二、新课程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老师设定要进行的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但实验的具体方法和器材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老师不设定要求。同学可以选择小组或个人进行试验,但必须保证每个人都有动手的机会。实验完毕后,老师挑选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进行讲解,然后老师进行点评。

整个实验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具体操作、分析探讨、总结报告等几方面。具体实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以是小组进行、个人独立完成、老师协调帮助完成。整个实验过程中并不要求老师参与太多,而是完全把实验时间就给学生,老师只是做一个辅助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老师的工作负担,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科学方法,那么老师的指导也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老师的指导为辅助,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长期下去也会产生一个矛盾,例如,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老师的指导会形成矛盾,老师不能不指导,也不能指导过渡,所以这就要求老师适度的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尺度。同时老师也要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具体指导方案。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对实验的各个要素有清晰的把握,如果需要锻炼学生自主因素的实验,必须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对于需要锻炼同学合作意识的实验,务必让学生按小组合作完成,提高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不同分类的实验老师要采取不同的实验措施,达到实验探究的最终目的。

总之,自主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来确定,最终达到实验探究的目的,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1]刘沛然.高中物理学习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

4.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 篇四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1、建构有助于高中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

以往的化学课程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了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课程要求的“统一性”掩盖了学生的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高中化学新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课程目标,更好地体现了对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涉及到“科学探究能力”、“问题意识”、“与人合作”、“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反思评价”、“学习兴趣”、“实践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目标。结合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内容特点,课程的内容目标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好,对有关的课程内容分别从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2、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结构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标志,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化学课程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3、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

传统的化学课程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学生的学习与未来需要分离。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必修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初、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不仅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了基础,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选修课程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下各有侧重,设置模块内容的线索有所不

同。既反映了现代化学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通过安排不同的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和学生活动,力求揭示课程的人文内涵,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4、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与传统高中化学课程的“接受”式学习相比,新课程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的教学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5、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1)“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师生间相互理解与交流的“主体间性”的打造,是师与生,师生与教材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的活动,是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要体现“三个有效”,即尊重客观事物的真理性,社会规律的正当性和“捧一颗心来”的真诚性,课堂教学强调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

(2)互动的多元性与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况、多内容、多难度、多形成的互动体。在情境上既有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省的问题背景;内容上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师生关系上,既有师与生,还有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个体与群体,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学生由于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事务,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以活动促发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学论教”,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主动学习的气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交往中获取知识与技

能,在平等尊重的气氛中形成完美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是课程的创设与开发。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理念决定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均处在课程中,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建者,他们共同参与积极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

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致力于教学中。“行动研究”是以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在研究中的行动,是对行动的研究。教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极的经验进行总结,建构理解与反思间的对话,使其形成规范性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过程教学包括知识发生过程和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知识发生过程教学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结论,知识发展过程教学是在结论的指导下的运用,两个阶段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充足的感性认识,提供有结构的研究素材,概括上升,抽象出概念,适时强化,通过复试练习和建构型复习,促使学生多角度审视结论,并把结论纳入认识结论中使之内化,并为下次新授课做铺垫。

4、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各种传统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把握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实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要求教师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材处理是教师教学的前提,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各模块教材的基本结构,深刻分析各模块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不

5.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想 篇五

50级1级部化学组

刘绪刚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 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 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自从我校实施教学备课过程中必须要有教 学反思这一环节,我们高二一级部化学组全体老师积极响应,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教学反思,我们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教学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设计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我们全体成员在这一环节上狠下苦功,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立足学生需要,做到有备而教。

1. 反思教学主体的基本情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最终受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无法成功。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及认知规律进行反思,探索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易于学生学习,预测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样才能设计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才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2. 反思教学平台的模块处理

作为教学的第一平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设置了很多模块,其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这两个模块最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理念。鉴于学生能力训练的不同要求,在处理这些模块时,有时方法可以较为灵活,不一定都是先观察后思考或先活动后探究,同样可以颠倒处理,只要有效地设置好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解决问题的疑惑,引起思维冲突,激起学习情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化学反应原理 观察与思考:电解饱和CuCl2溶液》做了这样处理,先给学生这么几个问题:①标出电子流动的方向;②写出CuCl2溶液中存在的离子;③标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向方向;④说出阴、阳极所有可能析出的物质;⑤如何粗略验证析出的到底是哪一种物质;⑥再如何加以精确验证。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加以论证,最后让学生自己填写课本上的空格,感觉效果不错。

3.反思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

教学设计的好坏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式单

一、条框较多,细节处理、重难点突破不够到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注重,这些是我们教学中往往碰到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完善教学设计中的知识体系建构,我们组全体成员从知识的系统性上下功夫。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前除了多方借鉴教案和课件外,还需进行大量针对性的练习,以练促教。只有通过解题训练,才能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掌握细节上的处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这样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才会比较完整、合理、有效。

二、强化教学中的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

教学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能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的内核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的反应是无动于衷,教师自以为讲得精彩也只是“自我陶醉”。我们组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及突发事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注意师生间的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1.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活而不乱”。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应尝试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舞台。另一方面,有的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异常活跃,但也要注意一定程度上是否忽视了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分析,是否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是否肯定是学生内化后参与的一种真实表现。

2.反思学生反馈

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认知习惯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爆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和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我们教师要善于聆听并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根源及时作出解答,鼓励其积极思考;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出色的课堂答题,我们要善于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加以肯定与赞赏,激励其学习热情;对于学生回答或板演的错误,年轻教师应抓住机会积极利用,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评价、反思,为课堂教学服务。

3.反思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孕育着丰富、曲折的认知探究过程,孕育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机,孕育着培养学生独特体验的素材。在提倡教育“以发展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一路铺垫化难为易的突破难点的教学方式值得推敲,学生是否真正克服了难点,能力得到了升华还是个未知之数,而且也违背了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我们教师不防试着尝试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争论中丰富提升认知。最后由教师居高建瓴地加以分析,排解学生存在的疑问。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让学生突破了难点,也使我们教师掌握了大量不同学生思维习惯、认知水平的第一手资料,对教学大有裨益。

三、落实教学后的反思,提高评价总结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1.反思成功之处

一堂课下来,总会感觉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及时详细得当地把这些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为以后教学作参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新课导入是如何承上启下、富有创意的?(2)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如何最大程度辅助教学的?(3)板书设计是如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4)采取了什么方法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5)采取了什么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6)采取了什么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反思不足之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方式的不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加之年轻教师对其估计不足,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不应该只成为遗憾或感慨,年轻教师更应把它看作是成长的催化剂。对失误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教学设计是否妥当?(2)预设的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3)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4)课堂节奏控制是否游刃有余?(5)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课堂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能够活学活用?

3.反思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间思维情感的不断碰撞,年轻教师思维的活跃性往往因此得到激发,产生一些瞬间灵感,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完善了教学设计。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同时也会因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所以年轻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加以捕捉记录,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添砖加瓦。同样,五十几个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五个几十个不同的疑问,五十几个不同的创意,原先预设的教学框架都可能因此打破,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后教师应进行深刻反思,捕捉动态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加以推敲总结,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获得规律性认识。

6.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想 篇六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课程,一直以来给于学生们的感觉都是晦涩难懂的,作为一名教育行业从业者,我一直认为学生对化学的偏见是我们身为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有问题,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给予我一些新的想法。本文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对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方法做出研究反思,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世界这么大,你想去看看。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而化学是我们认识物质、了解物质的重要主要方式。高中化学作为多数人化学的终点,也是一小部分人化学的起点。从高中的整个课程里分析,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课时紧凑,化学在课程中比重偏小,加之化学本身的课堂理论比较枯燥无味,导致学生被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思维严重,错误的教导了学生甚至家长学习的根本意义所在。考试只作为检验学习质量的一个手段,并不能提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水平。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展开研究反思。

一、传统化学教育方式

在中国传统教育文化背景下,部分教育从业者鼓吹应试教育导致一些需要动手实验的学科,比如物理、化学和生物,硬生生的变成了理论课程,这就导致课程本身从有趣的科学课程变成一门枯燥的学问,但是因为关乎于总成绩的原因,学生们为了未来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不得不硬着头皮死记硬背。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对我们化学老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同时在教育从业人员的圈子里,教学时间的越长的老师越受到吹捧,而有些一味的经验主义认为学不会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并且对新的教学模式接受慢甚至是排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学习过程也变得枯燥无味。而在人们的思维随着时代的进步下,一些年轻老师对于教学的新颖性和个性化比较偏颇,而忘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忽视了基础理论的分析讲解。

在电化教育的格局下,每所学校都着各种各样的实验室,但在有些学校里,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室仅仅是为了应付教育局检查的“花瓶”建筑。因为责任制度以至于一些老师为了避免麻烦,在不是非去不可的情况下尽量不去相关的实验室进行教学。这就更让无聊的理科科目变得枯燥。

如何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教学手段,是我们每一位战斗在教育一线的老师需要反思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保障学生学习质量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成绩,让学生开开心心学习,快快乐乐成长。

二、新课程理念的概述

新课程的理念是在强调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老师自身的发展,不仅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方法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自己的相关知识进行更新迭代。要做到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

同时将原有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现状进行改革,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对传统教育方式中的不足与弊端革故鼎新,对新的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改进,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负责,也为自己的教学质量负责。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老师课下工作强度要求很高,对老师们的备课质量、知识宽度和分析能力高度也有很高要求。所以老师们需要对自身知识宽度下足功夫,认真备课,在课程规划制定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进度进行合理的设计。新课程作为我国最新提倡的教育教学手段,有其科学的合理的理念。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是非常值得在全国推广的。

三、新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上的应用

首先要革除以往旧的教育观念,摒弃“背书式”的教育方法,对课本中知识的例子加以扩宽,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进行举例教学;对于一些理论上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梳理分析思路,从而使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同时针对化学课程中动手实验部分,争取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亲手实验,体会实验过程和结果。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转变以往对化学无聊枯燥的印象。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需要注意实验安全问题,避免因为一些小的过失导致实验危险的出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因材施教”,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指导学生对学习心态的自我调节,减少和避免事倍功半的情况发生。同时,老师们要充分给予学生信心,不要在教学过程中吝啬鼓励与赞扬。

高中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参加高考,所以对于学生的应试能力是老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对于课本知识体系结构的梳理分解,帮助学生复习掌握,对于重点难点问题,要专门细致的讲解,帮助学生从本质看问题。

化学作为研究世界本质的一门学科,如何有效的教学需要老师们课下工作的努力,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高化学教学的乐趣,在日常教学中要学会不断反思自己教学方法,并给予相应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从而主观能动的学好化学。

四、总结

通过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这些化学老师的教学水平可以得到充分提升,对于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有效性有显著的作用,对老师也能起到学以论教的积极作用。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学习成长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学校与家长需要要及时沟通,不仅只能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在教学水平质量得以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学习本身有着积极作用。

孩子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历程不仅需要我们这些做老师的教育与指导,还需要我们为在人生之路上前行默默守护。

最后,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我做出一个倡议,在非历史的其他科目中,尽量避免给学生留下历史性的问题。比如门捷列夫在1869年总结了元素周期表,对于学生们对于化学,仅仅需要知道门捷列夫总结了元素周期表就好。

参考文献

7.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篇七

一、全面、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首先,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会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对以后的继续学习造成障碍。例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得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会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判断错误的现象。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是否有意义。

二、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一)加强预习,做好笔记。

由于高中化学课时较少,因此要充分利用好45分钟的课堂时间,要知道课堂上要讲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预习是自学的起点,具有自主性、尝试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教会学生预习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为课堂的探究式教学奠定基础,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在化学教学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如通过留疑、给化学提纲、做化学习题等方式进行预习指导。在预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好化学预习笔记,记录的是学习重点、难点、知识框架、学习中的疑问及学习心得,这些是日后复习的依据。预习中发现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重视反馈,及时弥补。

反馈是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一种重要前提,没有反馈的课堂教学是背教案,那么也就谈不上高效率了。反馈的方式有多种,如观察学生上课时的目光、表情、姿态,提问反馈,习题反馈,等等,关键是教师有通过反馈来调整教学设计的意愿。反馈信息的处理要分清主次,个别问题课后个别辅导,共性问题,集中评讲。评讲的时间可采用当堂课及时处理、课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解决、难点问题,安排到今后新授课中穿插解决等多种方式处理。

(三)逐渐深入,循序渐进。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需要有一个认识知识、理解知识的过程,教师千万不可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不重教学质量和效果。所以在化学教学中需要逐渐深入,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注重抓基础知识,注意控制难度,否则学生容易对化学课程产生无力感、抗拒感。应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可以在每一堂课前,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在这一堂课中应该注意哪些重点,理解哪些内容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知识性的问题。在学生掌握部分知识之后,应采取恰当的方法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渐深化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应该明白,循序渐进并非是对学习的懈怠,而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来分步骤、有条理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这样的方法也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呼应。所以,逐渐深入、循序渐进的化学教学方法应该是每一个教师所坚持的原则。

(四)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分别代表原子和最外层电子模拟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通过闪烁及叠加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又如,根据化学史料,运用化学故事,是一种激发兴趣的好方法。在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中,根据《格林太太的假牙》这个故事,利用Flash编制成动画。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配以合适的音乐,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案

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对课堂教学有一个很好的设计。在传授化学信息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输信息,并通过信息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在反复调控中使教学系统的工作状态达到最佳点。教学设计的方法应以分析与综合为主,采用系统分析与综合、功能分析与综合、结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一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增强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学习《氮气》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二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查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

8.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想 篇八

【关键词】学困生 数学 调查 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新的三星级高中,生源比较差。为了提高办学效率,学校采取的是特色办学之路,以艺体为主。本来生源就差,较好的学生进入文化班学习,参加普通高考,剩下的学生学习美术,体育,音乐。这类考生文化要求相对低一点。美术,音乐生上午学习文化,其它时间学习专业课。每天每门课程(语,数,外)只一堂课,跟老师见一面,平时也没时间和文化课老师交流,作业敷衍了事。课堂上大多是老师在唱独角戏,满堂灌,学生爱听不听。一些学生甚至打瞌睡或玩手机。久而久之,教师讲课觉得索然无味,积极性受挫。在课堂上,看着学生漠然的表情,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痛心,什么叫无助。很多教师和我同感,“该讲的都讲了,很精彩很到位,可是学生的成绩还是没有变化。”

艺术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往往十分被动,很少主动学习,而且也不会学习,表现为典型的“要我学”,过分地依赖老师。实际上,对这些数学学困生而言,正是由于没有找对方法,不会正确学习,导致其上课时听讲抓不住重点,学过的知识得不到很好的消化和巩固,长此以往,知识缺陷逐年累加,造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正确的方法对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漠视这一作用是当前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误区。这表明,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都不到位,重视不够。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与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由于学生学习困难是教学中普遍而客观存在的现象,学习困难生问题己是当今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也受到普遍的重视。

二、对策

1、学生方面

要改变艺体生的学习状况,其实,从生活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如我们想到某个不熟悉的地方游玩,让出租车带我们去,很快就可以到达。可下次让我们自己去,我们要花很长时间还不一定能找到,对路况还是陌生。可如果我们自己花时间找到的,那将会很多年都不会忘记。同样,在学习也是如此。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①要尽早确定学习困难问题。②在学习活动中找对学习策略。如记忆指导策略,帮助学生组织要记住的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帮助学生学习复述策略,在一定的时间内复述一定数量的信息;制定计划的策略,帮助学生判断自身能力,设立合理可行目标。③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的非认知因素之一,学习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④认知行为干预。让他们监控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写学习日记,把日常生活中积极的或消极的经历写下来,使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监控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评估、自我记录实现自我管理。教会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提问来组织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方面

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教学时,那么教师应该做到: ①教师讲课要有激情。课堂上如果教师的讲解生情并茂,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感染学生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跟着你走,因此教师要懂得语言的魅力,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做到抑扬顿挫,生动幽默,有感染力,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吸收知识。②赏识教育。沉闷的课堂气氛不仅仅是低效的,也打击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人人参与,要胸有全体学生,课堂上不能只盯着学习好的学生,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要给予难度不同的问题,让困难生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有成就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该做的叫学生做,该说的叫学生说,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学生才不容易开小差,做小动作。即使这个学生的答题很简单,教师也要给予表扬与肯定。“当教师就像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赏识、被重视,是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话,他们就会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数学 课的过程和活动,心里才会愉悦,精神才会饱满,才愿意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③课堂提问要有艺术性。问题要简单到学生能回答,他们就会积极思考、认真准备。④灵活处理练习。艺体类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每份试卷的考题不 一定要求他们全做。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删除,跟他们过多的难题收效甚微。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要有坚持不懈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这样才能取得进步。教师也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待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我们要尽力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只要他们有进步就好,要向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他们,对他们不要轻易下结论,以防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9.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想 篇九

化学概念的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其抽象性给学生理解、掌握、应用化学概念带来不少困难。如何搞好化学概念的教学,使学生能灵活掌握、熟练应用概念解决相关问题,笔者就苏教版化学教材中有关化学概念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研究在新课程核心化学概念的教学中,应当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概念的理解和形成。

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化学概念的教学,不单纯是化学知识的教学,它还能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以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加强概念教学对学生认识、理解、掌握并深入探究化学,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要求的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概念原理知识的特点:从必修到选修,概念原理知识螺旋发展;从必修到选修,概念原理知识的发展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新课程中不少化学概念的教学要求是在不同的模块中逐步提高、深化的。例如,原子结构知识的有关概念在必修1中要求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原子组成),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在必修2中要求能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但是到了“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则要求达到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原子轨道、量子数、电子云图)、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了解电子跃迁原理的简单应用。

就是在同一模块中有关的化学概念也是逐步发展和深化的。以苏教版《化学1》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为例:在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中学习化学反应常见分类方法后,指出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专题2第一单元从氯气和溴化碘的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入手,变化的原因由于得失电子,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进而在“拓展视野”中认识氧化性、还原性强弱。这种设置方法有2个优点: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呈螺旋上升的特点;有效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对化学概念的教学不应“一步到位”。教师在进行某概念知识的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清晰地知道该内容在化学1中应该处理到何等程度,更深入地介绍分布在哪个选修模块。这样,实施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原有的概念(前概念),创设条件促使概念转变,深刻理解和掌握概念:要求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感悟概念形成过程,领会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在概念教学中:突出化学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增进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化学反应的理解力,避免孤立地进行概念教学;重视化学核心观念的建构,转变学生原有认识及其认识方式,发挥概念原理的认识功能,免仅仅就事论事地处理概念知识。

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强调观念建构(包括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比较观等),改变原来概念教学存在的过多关注具体概念辨析和概念的识记,忽视概念的认识功能和指导作用,导致学生记得具体的概念知识,不会应用概念分析、解释问题或现象。因此,概念教学要重视学生观念的建立,重视概念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概括地说,就是要从具体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学生的已有概念对新概念掌握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多种方法创设各种情景,在此基础上促使新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转化和发展。

设计基于实验探究的化学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概念的形成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对抽象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讲授概念时要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做到从直观入手,通过观察、感受、分析、抽象概括而引出概念。

概念知识在新课程化学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同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是单一的文字的描述,而是通过微观示意图、真实的实验现象,加以数据和活动栏目等,共同帮助学生建构认识。即凸显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是呈现终态、静态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概念知识的抽象性,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种栏目,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用实验、录像、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验事实或实验数据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概念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化学概念,而基于探究的化学概念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概念学习的兴趣,促成学生对概念实质的理解,同时,也能在学习过程体会探究的意义,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10.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想 篇十

王亚玲

【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是新课程的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教师要多采用探究法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创新性发展

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1.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

过去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为: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师生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个性。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实验协作。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尽量

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如此处理。如教材中苯与液溴的反应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步骤如下:(1)如何证明该反应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2)将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硝酸银溶液中有充分的说服力吗?(3)如何改进以更好的达到实验目的?又如,教材中苯酚与溴水的反应,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等许多实验均可设计成探究式实验进行教学。这样,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认真反思。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师应细致地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因地制宜进行创新。

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实验,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反复实验,寻求现象最明显的实验途径。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等。如在氮气一节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材只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没有进行实验探究,此处教师可增加探究性实验操作如下:(1)展示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3)待液面不再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4)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回答以下问题:①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颜色消失说明了什么?②松开手指后,气体由无色又恢复红棕色说明了什么?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了什么? 通过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可作类似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实验还可将教材中已有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实验2-2]可作如下改进:将一小块切去氧化膜的钠放入一段从破试管上截取的5 厘米左右的玻璃管内,用镊子夹住玻璃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等钠开始燃烧时撤开酒精灯,来回晃动玻璃管,使钠能与足量空气接触,等玻璃管冷却后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通过这种改动,得到的过氧化钠颜色纯正,避免了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大量黑色物质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11.初中化学学习的全程性构想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全程性;构想

学生上九年级后就要面对一门新的基础自然学科——化学,该学科看似简单,但真要学好还真不容易,因为:没有现成的学习经验可套用,很多地方需要自己去摸索和体会;教材中的各种概念易混淆、难理解;再加上上初三后,各门功课都变难了,花在化学上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因此不容易学好。在这种背景下,该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初中化学?抛开学科教学本身,从学习全过程的角度思考,本人认为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动机的强化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的化学启蒙老师,笔者总会充分备好第一节课,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新闻、图片、视频介绍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不仅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现代文明突飞猛进的最强推动力之一。笔者还会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体会化学是一门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学科,如: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生产化肥,以增加粮食产量;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等。总之,通过笔者对化学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介绍,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及对化学学科足够的重视,有了学习原动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的确立

在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学化学之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如果能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在激发兴趣方面,笔者认为实验教学是一块重要阵地,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特点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观察、表达能力,因此,要利用这块阵地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大做文章。另外,幽默有趣的课堂教学风格不仅能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深思和联想,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还会引起学生的愉快感和兴奋感,使枯燥无味的化学原理、概念和计算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听讲效率,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还会将对风趣幽默的化学老师喜爱,转移到对化学课的喜爱,因而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培养预习习惯——自学能力的提升

我校现在实行的教学模式中有一个课前预习环节,在长期教学中,我们发现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是学生学好化学重要环节之一。所谓课前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为学习新课做准备的学习过程。工作中有些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及课后练习,这样会导致教学的重心后滞,没有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有效课堂的构建必须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长期的、有效的预习不仅能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也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笔者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将第二天的新课认真预习,“读、划、练、查”是进行预习的基本步骤:手脑并用,先通读课文内容一遍,以领会教材的大意,再划出重点,思考理解,完成适量练习题,最后通过教师的批阅检查预习的效果。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四、做好课堂笔记——课堂效率的优化

现时初中化学的知识点大多分散难记,常被誉为“理科中的文科”,很多时候记不住其中的细节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做好课堂笔记是很有必要的。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开学后我首先会让学生准备好一个16开的笔记本,每页笔记的划一竖线,左侧的2/3页纸用于做课堂笔记,右侧留出1/3的空白,用于课后补加内容或心得体会。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笔,以便通过颜色突出重点;然后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笔记内容不是将教师讲的每句话都记录下来,而是用提纲的方式对老师所讲的重要规律、结论、概念、典型例题、公式及老师补充的教材上没有的内容等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记笔记很重要,但是也要特别提醒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特别是在老师讲解重点和难点的时候,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思路来思考,努力听完整,听系统,然后有计划地记好。笔记记好后一定要经常翻阅、温习,这样对课堂内容理解会加深且不易忘记。

五、独立完成作业——课后知识的巩固

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是学生在课后巩固新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反之,它将成为部分学生化学成绩不好的重要根源之一。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就是部分学生平时作业看起来做得很好,但是他们的作业是和同学们边讨论边做的,这样的作业没有取到很好地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的效果,等到考试需要自己独立作答时,就可能会错误百出了;另一种就是众所周知的抄袭作业:有百度后找到答案抄的,有抄同学的,毫无疑问抄袭作业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平时一定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成作业态度与意识,让学生明白只有独立自主完成作业,才能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加强和家长的合作、布置作业后适时的检查、反馈也很有必要,这样既可以防止学生不做作业、抄袭或者潦草应付现象的发生,还能真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便于解决知识链接中的薄弱环节,查漏补缺。

总之,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方法和现有资源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学生的兴趣,立足课堂,做好笔记,重视预习和课后练习,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学好这门实用的基础自然科学。

上一篇:畜牧业成为吴起农民脱贫致富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