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茶叶品质变化的环境因素

2024-10-26

影响茶叶品质变化的环境因素(精选5篇)

1.影响茶叶品质变化的环境因素 篇一

20年来昆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通过昆明市环境空气监测资料,研究昆明市20a来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看二氧化硫有明显上升趋势;二氧化氮有上升趋势,但不明显;综合污染指数、可吸入颗粒物有明显下降趋势.20a来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产业结构的变化、重点污染源的整治、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清洁能源的使用、机动车尾气的控制等.作 者:王红梅    黄晓    WANG Hong-mei    HUANG Xiao  作者单位: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云南,昆明,650228 期 刊:环境科学导刊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 年,卷(期):2010, 29(2) 分类号:X82 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昆明市   

2.影响茶叶品质变化的环境因素 篇二

1农药化肥施用原因分析

1.1茶农环保意识低下

很多茶农为防治茶树病地虫的大面积爆发, 长期对茶园喷洒各种农药, 虽然在短期遏制了害虫的进一步发展, 却严重破坏茶园的生态环境;而且各种农药对茶园生态环境有着不同的影响, 也使茶叶品质和产量大幅降低。同时他们还在茶园大量的施用化学肥料, 这对土地造成严重的污染, 以上两种做法对茶园和茶叶的品质造成致命的打击。因此我们正在逐步推广无公害农药和有机肥料, 但由于茶农自身的意识保守和环保意识低下, 这种推广带来的成效微乎其微。

1.2无公害农药和肥料科研缓慢

现代人对纯天然无污染的需求, 使无公害茶叶成为最受欢迎的茶叶。目前很多地区也正在努力生产无公害茶叶, 而无公害茶叶的标准近年来不断的提高。无公害茶叶生产存在的最大难题就是无公害农药和肥料科研缓慢的问题, 特别是无公害农药的科研缓慢问题。同时我们还要考虑茶园的害虫监测, 茶园的无公害农药包括生物农药和植物性农药, 使用的时间和频率;以及如何在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农药的施用;利用生物相克的法则进行病虫的防治等。如此众多的问题需要相关专家建立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操作方式, 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因此无公害茶叶的生产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 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需要长久的努力。

2农药化肥施用对茶叶产品影响

2.1茶叶中农药残留 (MRL) 超标

我们检测出茶叶农药残留超标最严重的有以下几种:氰戊菊醋、甲氰菊醋和优乐得。发达国家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具有严格的限制, 比如氰戊菊醋这种残留物质, 氰戊菊醋农药主要治理小绿叶蝉虫害。欧盟农药残留标准 (MRL) 十年前为10mg/kg, 2000年以后改为0.05mg/kg。自我国加入WTO以后, 农药残留标准更为苛刻, 我国规定茶叶生产中不允许使用氰戊菊酷。而另外一种农药:唆嗓酮 (优乐得、扑虱灵) , 对杀灭小绿叶蝉、黑刺粉虱具有极好的效果, 以前的茶农经常使用这种农药进行害虫的治理。欧盟农药残留标准 (MRL) 关于唆嗓酮的含量为0.2mg/kg, 所以茶园的农药使用大大减少。如今的出口茶叶需要经过100种农药的检测, 这使茶叶中的农药残留大大降低, 茶农只能通过技术革新来解决问题。

2.2化学肥料使用使土壤退化

化学肥料的使用会造成很多严重的后果。比如:茶园土壤板结, 茶叶根系不发达, 土壤有益微生物衰死, 茶树的抗性降低, 从而使茶叶的品质全面降低。目前我国关于无公害产品的标准有以下几条:无公害茶叶的栽培需要采取有机肥料施用, 治理害虫的工作也不仅仅是喷洒农药, 需要从生态环境改善、天敌相克和土壤护理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从根本上杜绝害虫的产生;最后才是进行少量的农药喷洒进行控制, 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治目的。

3无公害茶叶针对化肥和农药的对策

3.1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根据检测的害虫数量进行农药的用量和频率上的控制, 通过短期的抓虫和天敌相克法则进行害虫防治。如果达到规定的效果就不再喷洒农药, 未达到预期效果进行农药的喷洒, 喷洒的时候注重农药喷洒的用量和频率。一般喷洒限制为春天不喷洒农药, 夏天和秋天可喷洒一次农药。根据害虫的数量多少, 进行适当的农药喷洒。只有害虫达到一定规模才进行农药的喷洒, 不仅能降低害虫耐药性, 也能保护茶园的生态环境。

3.2推广茶树有机复合肥料

化学肥料对茶园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我们施用有机复合肥来改善茶园的环境。有机复合肥不仅能有效改善化肥污染的土壤, 同时能使有机质含量逐步提升, 在防止水土流失和肥料流失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机肥是动物粪便与秸秆和枯枝败叶的粉碎发酵而成, 通过这些肥料的实施能有效的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保证土地生态的缓慢恢复。

茶树有机复合肥各种营养元素丰富, 主要包括:有机质15%、无机质25%、微量元素18%、腐殖酸10%、活性生物菌20亿个单位/kg等。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发现, 有机复合肥和化肥相比,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土壤结构肥力提升, 茶树的根系粗壮, 叶片更加坚实翠绿, 茶树抗逆性也有较大提升;茶树酶活性被激活, 光合作用增强, 转化和同化有机物增强, 茶叶产量和质量大大提升;土壤环境的改变使土壤微生物逐渐增多, 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明显提升, 植物营养吸收作用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发现, 如今的茶树叶面伸展达到原来的105%, 茶树的间距明显降低, 鲜芽达到原来的105%, 发芽率达到102%, 亩产增长为原来的125%, 茶叶品质明显提升。

4无公害茶叶针对环境整治的对策

4.1改善茶园自然调控能力

无公害茶园应该选择远离城市和工业地带的地区, 至少附近4000米以内不能有污染源, 一般茶叶的生产地带都位于远离城市的高山地区。同时茶园和其他的农田、果园应该间隔一定的空间, 防止农田或者果园的农药喷洒对茶园造成影响。茶园附近应该有高大的树种覆盖, 一方面是环境隔离的要求, 另一方面有利于茶园的整体遮光, 保证茶园的水分存留和土壤肥力的保存。同时适当的培养和茶园相配的生物, 保证茶叶的生态环境多样性, 在多个方面达到平衡, 促进茶园的健康长久发展。

茶园的管理要遵循一定的茶叶生长和生存规律,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 季节条件, 土壤肥力和茶叶的生长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茶园管理。由于茶叶属于常年作物, 因此需要在一年四季进行不间断的管理, 特别是茶园的肥力施用。茶园应该定期的进行基肥、追肥和叶面肥的使用, 从而保证茶叶的高产。但高产的同时又要保证茶叶的品质, 因此我们需要施用有机肥, 做到尽量不施用化肥。有机肥全部是农家无公害肥料, 促进土壤肥力的上升, 但土壤肥力的上升又会导致生物病虫的出现, 因此我们要做好害虫防治工作。害虫的防治尽量施用天敌相克和病菌防治的方式, 可以降低害虫的复发率, 保证茶园土壤环境的良好;同时要定时抽查茶叶中的农药残留含量水平, 保证茶叶标准的合格。农药科研部门也应该加大农药科研力度, 研究出更好的无公害含毒量和残留量少的农药种类。

4.2加强茶树栽培管理

茶园的护理是长期的工作, 不仅在施肥方面需要逐步杜绝尿素和氮肥的使用, 也不能过量使用有机复合肥。过量的使用有机复合肥使茶园的肥力过剩, 从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同时茶园茶树的管理也是茶园工作的重中之重, 茶园一年四季不间断的锄草, 修剪茶树的粗枝大叶, 对茶树的枯枝败叶进行及时的清扫工作, 保证茶园人行通道的畅通无阻。秋天的时候进行茶园的彻底打扫, 铲除虫害产卵繁衍的有利空间, 从根本上解决病虫滋生问题;冬天使用石硫合剂进行茶园的全面杀菌处理, 同时继续修剪茶树和进行杂草的清理;最后使用波尔多液进行茶树树干的全面消毒, 防止各种病菌和苔藓感染茶树。采摘茶叶的时候要按照时令, 对不同的茶叶进行筛选, 分为几个等级;根据不同的品相进行采摘, 采摘茶叶的鲜嫩部分;小批量的多次采茶, 保证茶叶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茶叶产量的持续供应。总之要运用多种方法, 从农药使用、化肥施肥、病虫防治, 生态建设和日常护理多个方面努力, 保证茶园的水土条件和生态平衡。茶树的良好生长离不开精心的看护和治理, 只有在多个方面共同着手, 才能完成这项工作。

4.3农村能源生态建设

农村能源建设能够促使生态茶园更好地发展。关于农村生态能源的发展, 在不同的地区环境中有不同的侧重方面, 我们今天主要介绍的就是沼气工程的推进。沼气工程是农村目前发展的主要项目之一, 沼气工程不单单是利用沼气能源进行厨房的燃气使用, 它还有更多的优点。沼气工程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农村生态结构链, 比如:废弃的枯枝败叶和粉碎的秸秆能够进行沼气的发酵, 发酵后残留的渣滓可以用作有机肥料进行茶树的营养追肥, 肥料中的微生物能够有效的改善茶园的土壤结构, 茶园的杂草和各种枯枝败叶能进行沼气的发酵, 他们之间连接成紧密的整体。农村生态能源建设不仅要实现农村环境的清洁, 最重要的是实现废物的有效利用, 而且要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形成完整的生态结构链。沼气的使用有效的减缓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 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空气环境。

5结语

有害化学肥料包括农药和化学肥料, 他们在茶园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茶叶质量和产量的下降, 也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因此我们不仅要减少化学肥料的用量, 更要从根本上整治生态环境, 保证茶叶的绿色无公害生产。

摘要:化学肥料和农药在提高茶叶产量的同时, 对茶叶品质的危害也不可低估量。本文通过探讨安溪茶叶生产中滥用农药和化学肥料的相关问题, 指出化学农药和肥料对茶叶品质造成的影响, 以及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的严重污染。因此我们给出茶叶无公害发展的方向, 即通过生物相克预防害虫, 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和施用有机肥料, 从而完成生态环境的治理, 保证茶园的健康长久发展。

关键词:茶叶,污染防治,农药,化肥

参考文献

[1]余殿友.有机肥料在茶叶上的肥效试验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04) :109-110.

[2]潘玲玲, 王建林.沼肥对景宁惠明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2 (04) :488-489.

[3]丁钊, 张崇玉.不同浓度深度发酵沼液对春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2 (20) :55-57.

3.影响茶叶品质变化的环境因素 篇三

[摘要]研究旅游洞穴的环境变化,关键是要弄清洞穴开放后,人为因素对洞穴环境的影响。通过实地测量沂源九天洞洞穴空气温度、湿度、CO2浓度、水化学特征和游客量的变化,研究旅游洞穴环境变化中的人为影响,并把它与自然影响做简单的比较。沂源溶洞环境变化研究将为洞穴景观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其他洞穴的保护起借鉴作用。

[关键词]温度;湿度;CO2浓度;游客量;灯光系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2-0081-06

对旅游洞穴环境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洞穴的气候环境(温度、湿度),空气CO2含量、气流、灰尘、灯光植物方面。这些因素除了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影响外,还与洞穴旅游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并通过建立自动观测系统对洞穴环境因子进行连续观测,收集了大量资料。较之国外,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落后的,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洞穴设立有洞穴环境的自动观测设备,对旅游洞穴环境的监测大多间断而不连续,国内对洞穴环境研究较多的旅游洞穴主要有浙江瑶琳洞、北京石花洞、贵州织金洞、河北白云洞等,其他洞穴则研究很少,洞穴环境的基本资料相当缺乏。我国是个喀斯特大国,洞穴资源十分丰富,开放洞穴从早期的桂林七星岩、芦笛岩,广东云浮岩等几十多个,发展到现在已达280多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洞穴旅游国。多数旅游洞穴游客较多,由于缺乏洞穴环境保护知识和措施,致使许多洞穴景观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和恢复洞穴景观资源,有必要增强对我国旅游洞穴环境变化及其改变因素的研究。

1研究区概况

九天洞旅游区位于山东省沂源县土门镇鲁山之南,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年均降水量767毫米,为半干旱和半湿润过渡带环境。

九天洞发育于鲁中断隆区的沂源盆地西北部鲁山山前断裂南侧中奧陶统厚层石灰岩地层中。鲁山山前断裂在地貌上表现为一近东西向沟谷,沟谷南侧九天洞等所在的千人洞山,山上植被茂密,盖度在90%以上,主要乔木种群为侧柏,刺槐等。沟谷两侧及缓坡地带多为耕地及经济林地,生态环境良好。

该洞总体为一近南北向的单口洞穴,洞口位置36°16′17″N,118°04′06″E,开口方向333°。洞口海拔高度470米,与谷底相对高度约60余米。洞穴总长度为1010米,现开放长度约有500多米。洞穴高度一般在3-7.5米,洞穴宽度一般在3-8米;在石冰凌与凌霄玉塔、凌霄玉塔与梦幻天堂厅之间的个别人工开凿洞段,洞穴高度不足1.5米;宽度不足2米。部分洞厅洞穴规模较大,如仙山琼阁厅的个别地段宽度达10余米;高度可达8-9米。洞穴底部整体相对平坦,但在天河与天官厅、石冰凌与凌霄玉塔厅等过渡洞段坡度较大,而修有阶梯。由于在中、末段(测点6-12)洞厅交界处有多处卡口存在(图1),阻碍洞穴空气与外界的交换。因此,洞穴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段落:测点1-5(洞口-天官厅)为相对开放段落;测点6-12(天官厅-梦幻天堂)为相对封闭洞段。九天洞因洞内发育有九个大的洞厅(表1)而得名。洞内钙华沉积物丰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边石坝、石瀑、石旗、石盾、石葡萄、石莲花、石花、石针、卷曲石、月奶石等,而且体态晶莹剔透,多姿多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该洞穴自1993年向游人开放以来,历经3次阶段性开发,目前已开发有十几个洞厅,主要景观300多处,年均接待游客量数万人。

2研究方法

2.1观测点布置

监测点布置本着易于测量、不妨碍游客观赏的原则,共选择了12个监测点,沿着主要旅游线路走向布置(图1)。考虑到距离洞口越近,环境要素的变化越大;距离洞口越远,环境要素变化较小,趋于平稳的特点;接近洞口处,观测点布设相对密集,随着到洞口距离增加,观测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另外,选点一般在主要景观附近,无景观洞段,距离可适当加大。而且,对洞内两处长期滴水点进行了观测,即“天宫厅”景点处以及“观音赏花”景点处(在石冰凌和灵霄玉塔之间)。

2.2观测时间

分别在人数较多的“五一”黄金周(2006年5月1-5日)和人数相对较少的7月底(2006年7月28-30日)进行监测。根据洞穴长度及工作人员数量,确定每日基本测量次数为4次,即上午下午各2次。“五一”黄金周期间,由于游客数量大增,环境因子变化较快,测量次数增加至6-7次/日,上午3-4次,下午3次。监测时间:8-12时;13-17时。同时,分时段统计进出洞穴的游客数量,用以计算洞内游客滞留人数。

2.3观测要求

分时段测量洞内温度、CO2浓度、湿度。每一日观测前,进行仪器校正。测点观测时,手持观测仪器探头距地面2米高度。要求仪器数字稳定在10秒以上方可读数,同时记录观测时间及环境状况(周围游客数量,游客至仪器距离等)。

2.4观测仪器

温、湿度测量仪器为电子温、湿度计,CO2浓度测量所用仪器为GXH305A便携式红外气体分析仪。

把250毫升塑料瓶放置于滴口下方的洞底收集滴水。现场用秒表计时测量滴水量,用温度表测量温度。采集的水样带回实验室用酸度计测量其pH值,并用EDTA滴定分析水样的HCOCO3CO-、CO3CO2-、Mg2+、Ca2+等成分。

3九天洞环境变化监测分析

3.1气温

洞穴气温是反映洞穴能量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且洞穴空气的温度会影响水中的CO2溶解度,当气温高于水温时,会促使CO2从水中逸出,有利于CaCO,的沉淀。

根据九天洞2006年5月1-5日和7月28-30日观测数据,可以得到洞穴气温沿旅游线路的变化曲线(图2)及洞穴环境要素与洞内游客数量变化过程图(图5)。

由图2看出,九天洞洞穴气温变化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两次监测结果来看,洞内各点气温均低于洞外,而且随着距离洞口的增加,洞内大部分测点气温不断降低,但至天河厅(5号测点)、天官厅(6号测点)一带后又呈逐渐增高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近口段(测点3-5)洞穴高度较大,受外界影响较大;而洞穴中、末端(测点6-12)较小(表1),受外界影响较小。

(2)从测点平均气温来看(图2),5月1-5日时间段,洞内各点气温变化较大,特别在5月1-3日,

洞内各点气温呈明显降低趋势。这主要因为“五一”黄金周期间,天气多变,尤其是4月30日本地有一次较大的降雨过程,使洞穴内滴水明显增多,并使洞穴气温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此后,随滴水减少以及5月3日游客量高峰的到来(见后文图5),洞内各点气温逐渐升高。5月5日的阴雨天气,又使得洞内外气温进一步降低。

7月28-30日时间段,正值当地高温多雨时节,因此洞外及靠近洞口诸点的气温均较高,而距离洞口较远的洞内地段由于雨季滴水量大,滴水的降温作用及蒸发耗热,使各点气温均较低,且与5月3-5日气温接近,致使气温分布曲线接近重合。

(3)测点的平均温度最低值出现在仙山琼阁(测点4)与天河厅(测点5),同为13.9℃,原因是该洞段洞穴高度较大,而最高值则出现在洞口。洞外与洞内平均温度差为13.9℃-26.8℃。

3.2湿度

洞穴空气湿度监测结果如图4所示。

(1)从较大的尺度看,洞穴湿度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九天洞所处的沂源县,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雨季集中在6、7、8月份,其他月份降水很少。反映在洞穴空气湿度变化上,盛夏的7月28-30日观测期的平均湿度明显高于春末初夏的5月1-5日,且洞内外差别较小。而5月1-5日观测期,除了5月5日因降雨造成湿度较大外,其余大部测点湿度较小,且洞内湿度大大高于洞外。

(2)从较小的尺度来看,湿度受当时的天气和气温的影响很大。降雨及雨后的一个时间段内,由于温度的降低及滴水的作用,湿度呈增大之势。如受4月30日和5月5日降水导致洞穴气温降低等影响,5月1-5日洞内湿度明显增高。此外,游客呼吸对封闭洞段湿度增大也有一定的贡献作用,如非雨季的“五一”黄金周,由于有较多的游客进入,而使洞内的平均湿度达到雨季7月28-30日的水平(图5)。

(3)综观全洞监测点,湿度最低值出现在洞口,平均湿度为46.6%;湿度最高值出现在洞的末端(测点12),平均湿度为96.5%。

3.3洞穴CO2

洞穴空气CO2含量是旅游洞穴环境观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CO2作为喀斯特动力系统的重要驅动力已得到充分肯定和认识。对洞穴系统来说,CO2同样是直接影响洞穴沉积物形成和溶蚀的重要参量。当洞穴空气中的CO2分压力小于洞穴水中CO2分压力时,在CO2分压差的驱动下,水中的CO2就会不断逸出,促使CaCO2的溶解度日趋饱和或过饱和,最终从水中析出。反之,洞穴空气中的CO2就会溶解于水中或洞穴水汽中,增加水的酸度,使已有的CaCO2不断受到溶蚀,以致洞穴景观产生严重破坏作用。同时洞穴CO2又是反映洞穴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当空气中CO2过高,会使游客感到胸口憋闷,呼吸困难,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和身体健康。

对旅游洞穴来说,游客呼出的CO2是洞穴CO2的重要来源。图4是九天洞不同测点洞穴空气C02浓度分布变化图。分析该图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1)从洞口到洞底,CO2浓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即洞口CO2浓度最低,越往洞里CO2浓度越高。洞口的最低日平均值为180ppm;最高值出现在灵霄玉塔(测点11),最大日平均值为11250ppm,该点CO2浓度之高,远远超出旅游洞穴C02浓度标准,同时在国内外也颇为少见。其原因在于该测点接近封闭洞段的末端,空间较为狭小,CO2累积效应较强,且该处洞穴景观奇特,游客滞留时间较长等。

(2)从曲线形态变化来看,开放洞段由于离洞口近,洞厅开阔,缺少窄小洞段,因此与外界沟通顺畅,空气扩散与交换速度快,CO2虽有积累,但累积效应不明显,浓度较低。而封闭洞段距离洞口远,洞厅较小,且有多处狭窄卡口阻碍空气的流通与交换,造成CO2明显积累,特别在5月1-5日观测期间积累更为突出。如全洞CO2平均浓度由5月1日清晨平均低于3000ppm至5月4日中午接近8000ppm(图5),而梦幻天堂(测点12)则由5月1日的4130ppm迅速增至5月5日的11190ppm(图4),增幅高达170%。

3.4洞穴滴水

“天宫厅”滴水量平均22滴/分钟。“观音赏花”处滴水量29滴/分钟。其余Ca2+、Mg2+等离子均相差不大。

通过前后两次滴水化学成分对比研究,Ca2+浓度在降雨量充沛的7月份,比旱季有所下降。原因是,之前洞顶土壤经过雨季的淋溶,造成土壤Ca2+浓度下降,而滴水中Ca2+的变化继承了土壤水的特点。因此,7月份滴水化学成分检测Ca2+含量低于旱季的5月份监测结果。这种现象已经在贵州的凉风洞也是同样存在(周运超,2005)。

4洞穴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九天洞原是一个封闭的地下洞穴,无洞口与外界相通,能够影响洞穴环境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洞穴滴水和通过洞穴石灰岩裂隙的气体交换;开发为旅游洞穴后,洞穴环境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因旅游开发活动所带来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在这一系列人为因素中,游客流、灯光系统对洞穴环境影响最为显著,使洞穴物质、能量交换规律及洞穴空气组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映在洞穴空气的CO2浓度变化、气温的变化上。

4.1自然条件影响

4.1.1洞穴滴水释放CO2

在天然洞穴里,洞穴滴水在碳酸钙沉淀过程中释放出来的CO2是洞穴空气中CO2的主要来源。

从表2两次采样结果来看,两次滴水中的变化不大,Ca2+含量有所降低,Mg2+有所增加,而PH值则都有增加。这是因为7月份进入雨季,滴水量较大,导致大多数HCO3-离子被中和,碱性较大。

这说明洞穴水释放的CO2量与洞穴滴水量、水中C02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一般来说,洞穴滴水总量随旱季和雨季的交替而变化,导致滴水释放出的

CO2量也随季节变化。

4.1.2岩石裂隙的气体交换

九天洞为一单口洞穴,且洞口较小,无游客时呈封闭状态,洞内空气交换不畅。离洞口越近,空气交换越强;越远,空气交换越弱。靠洞穴裂隙、溶隙与洞外空气交换的比例较小。据5月、7月份两次观测记录,九天洞中距离洞口越远,CO2浓度越高,湿度越大,说明了到洞口的距离是影响该洞空气交换强度的重要因素。

4.1.3洞厅容积和地形

洞厅的容积和地形(如表1所示)对空气CO2含量和气温的变化有直接影响。在空间宽敞、地势平缓的洞厅里,空气CO2含量和气温的变化幅度要小于在空间狭窄、地势陡峭的洞厅里的变化。旅游旺季,在狭窄洞厅里,易因游客滞留及气流不畅,导致空气CO2含量累积过高,不利于游客的身体健康。

4.2人为条件影响

4.2.1洞穴游客流

7月28-30日观测期,虽然游客较黄金周少,但7月29-30日适逢双休日,仍保持一定的游客量(100-300人/日),因此,CO2在封闭洞段仍有一定积累。如梦幻天堂由7月28日8080ppm增至7月30日的8730ppm(图4),增幅为8%,全洞平均浓度则由前期的4500ppm左右上升至5000ppm以上(图5)。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五一”黄金周之前的冬半年为旅游淡季,洞内CO2经过长期扩散,已经达到很低的浓度水平。因此相对封闭洞段5月1-2日CO2浓度并不很高(且游客数量较5月3-4日为少)。虽然“五一”黄金周之后CO2扩散造成浓度降低,但由于夏半年,游客数量较冬半年为多,CO2仍能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出现相对封闭洞段5月1-2日CO2浓度低于7月28-30日的现象。

由于九天洞所处区域降雨量较少,因此洞内的滴水量也较南方洞穴的少。九天洞比较明显的长年滴水点仅有两处。由此可以认为,洞穴滴水对九天洞洞内空气CO2浓度的影响应远小于游客的影响。

4.2.2灯光系统

九天洞灯光系统总瓦数最大的是天街厅,为1320瓦,因为天街厅的游路最长,路灯和景观灯总数也最多;其次为天河厅,为1100瓦。具体情况如表4。

这些路灯和景观灯在旅游高峰期,由于旅游团密集,变成全天开放,一般开放时间为9小时,此时由路灯和景观灯释放出的热量分别为1.22×108焦耳/天(34.02千瓦时/天)和124×108焦耳/天(34.38千瓦时/天)。在旅游淡季,虽然每天游客数只约为高峰期的十分之一,但小旅游团的数量增加,只要有旅游团经过,景观灯和路灯就要打开,因此每天路灯和景观灯开放的时间约为4个小时。此时由路灯释放出的能量为0.54×108焦耳/天(15.12千瓦时/天),景观灯释放出的热量为0,55×108焦耳/天(15.28千瓦时/天)。因此,由灯光系统释放出来的能量在旅游淡季约为30千瓦时/天,在旅游旺季为68千瓦时/天。由此可见,灯光系统对于洞穴热量平衡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旅游洞穴里持续的洞穴灯光给绿色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此类灯光植物一般为藻类、孢子植物和真菌。它们不仅对碳酸钙沉积物产生机械破坏作用,其生长过程的有机酸还对碳酸钙有溶蚀作用。在景观灯的照射下,九天洞的天官厅的一根石柱表面覆盖上一片绿藻,在“观音赏花”处,灯光的照射和潮湿的环境使得在一盏路灯的旁边长出了苔藓。

5结论

通过对九天洞的旅游环境监测分析,主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该洞穴曲折,洞径变化较大,对洞穴环境要素的分布与变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2)九天洞内的气温受外界天气影响较大,大于游客数量增减造成的影响。沿洞口至洞底方向,在开放洞段平均气温表现为渐减,进入封闭洞段后又呈渐增之势。

(3)洞穴空气湿度从洞口向洞底基本呈递增趋势。湿度大小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而游客呼吸对封闭洞段湿度增大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4)从洞口到洞底,CO2浓度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开放洞段由于离洞口近,CO2虽有积累,但累积效应不明显,浓度较低。而封闭洞段距离洞口远,洞厅较小,且有多处狭窄卡口阻碍空气的流通与交换,旅游季节CO2浓度水平很高,积累效应明显。

(5)从影响洞穴环境的因素来看,人为条件的影响超越自然条件,成为影响洞穴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

4.影响茶叶品质变化的环境因素 篇四

本文对住宅服务品质的定义与之有所区别,在文中指居住者对住宅存量及居住环境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是对所居住住宅的建筑特征、邻里特征、区位特征以及心理因素满意度评价的总和。随着居民对住宅的需求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转变,住宅服务品质的研究将逐渐得到重视。笔者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找出影响杭州市居民住宅服务品质的主要因素,分析不同变量对其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了解居民的住宅服务品质需求。

一、住宅服务品质相关研究现状

住宅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个人对住宅的需求是由追求最基本遮风蔽雨的生理需要慢慢提升到对住宅安全的需要,较低层次的需要逐渐满足后,则进一步产生对社会、自尊、及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住宅已不仅是一个庇护遮蔽场所,住宅的区位、价格与品质,早已成为个人社会经济地位与财富的象征。国外广泛地采用模型和指标体系研究住宅品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Goodman(1977)以美国城市低收入租赁家庭为样本,将租金压力、住宅宽敞度和邻里质量作为自变量对住宅品质进行了分步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住宅品质不能用单一指标来衡量,用多指标来衡量住宅品质更合理。Zey-Ferrell等人(1977)构建的住宅品质指标包括了住宅的内部和外部状况,冷气、热气、内部管道、每个卧室人数。OLS回归分析表明,租赁住宅家庭的住宅品质比自有住宅家庭要低。而且,高学历家庭的住宅品质比低学历家庭要好。Christine c.&Marilyn J.(1994)对白人、非洲裔美国人、Hispan单亲家庭的住宅品质进行比较研究。学者分别将住宅宽敞度、经济负担、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对三个细分群体的背景特征(户主年龄、教育背景等)、收入特征(家庭收入、每月支出等)、建筑特征(所有权形式、房间数、卫生间数、建筑年代等)、区位特征(邻里环境)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白人单亲家庭享有最好的住宅品质;Hispanic单亲母亲承受更大的住宅成本压力,住宅宽敞度更低;非洲裔美国单亲家庭居住在低品质住房中的可能性是另两个细分群体的两倍,而且,她们对住房的满意度最低。Golan和LaGreca(1994)以1987年美国住宅调查数据为基础评价了城市和非城市老年住户的住宅品质。在他们的研究中,采用了美国住宅发展和城市发展部对住宅品质的定义,用建筑状况、住宅特征、家庭特征、区位特征来衡量住宅品质。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市中心老年居住者比郊区的住宅品质要差。

二、数据的收集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的收集

为研究杭州市居民住宅服务品质的影响因素,笔者选取杭州市6大主城区(不包括余杭区、萧山区)585份调查问卷中居民对居住质量满意度评价作为解释变量,相关的住宅特征、心理因素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由于国外的住宅状况和国内存在较大不同,这种选择方式比较符合杭州市的实际情况。之所以选择居住质量满意度作为解释变量,是因为住宅服务品质概念较抽象且很难量化,而且调查者较难理解,会对问卷数据准确度有所影响,而居住质量满意度指标能较好反应居民住宅服务品质状况,因此用该指标加以替代。而从住宅建筑特征、邻里特征、区位特征、心理因素角度选择住宅所有权、建筑面积、建筑状况、小区配套设施、周围配套设施、住宅宽敞度、家的归属感等因素作为因变量是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市的实际情况和相关专家的意见选取的,因此较为科学合理。

(二)方法与模型

总结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S=alSq+a2Hc+a3Rf+a4Cf+aSAf+a6Lo+a7Er+a8Hf+a90n+a10

其中,s为居住质量满意度,sq为建筑面积,Hc为建筑状况,Rf室内设施,Cf为小区配套设施,Af为周围配套设施,Lo为住宅区位,Er为住宅宽敞度,Hf为家的归属感,On为所有权形式。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检验。

首先,进行方程总体显著性的方差检验(F-检验),从表1中可知,F值为17.02,回归方程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检验值为0.000,即小于0.001,说明方程是高度显著的,拒绝全部系数均为o的原假设,所以方程总体线性关系成立。再进行解释变量显著性检验(t-检验),以决定变量是否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一些变量的t值很小,R f变量t值-1.61,A f变量t值为1.18,Lo变量t值为0.97,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Sq,Hc,Cf,Er,Ht,On,的t值分别是172.21 212.375,577.328,164,在显著性水平a=0.1下,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在对回归模型的检验中需要检验回归模型中误差项的独立性(D-W检验)。如果误差项不独立,那么对回归模型中的任何估计与假设所做出的结论都是不可靠的。回归模型的基本模型的D-W值为1.992<2,说明相邻两点的残差为正相关,但是其数值非常接近于2,因此,可以认为模型中的误差项基本上是独立的,基本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为检查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采用膨胀方差因子VIF检验。表3表明,所有变量中膨胀方差因子VIF值最小的为1.19,最大的为1.81,远远小于10,从而可以拒绝变量之间的共线性假设,可以认为自变量之间共线性不是很严重。

三、结果分析

(一)模型解释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最终通过显著性检验的6个变量,包括建筑面积、建筑状况、小区配套设施、住宅宽敞度、家的归属感、所有权形式,这些变量均与居住质量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这些变量按属性特征可以划分为建筑特征变量(On、Sq、He)、邻里特征变量(cf)、心理因素三类(Er、Hf)。

1.所有权解释变量分析

On与S呈正相关关系,这与很多实证研究结果相一致。自有住宅具有投资价值、可规避价格上涨风险、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减少家庭流动性、有利于子女教育、增加家庭社会活动、体现个人经济地位、影响居住者认知等社会经济效益,从而使自有住宅服务品质比租赁住宅服务品质高。

2.建筑特征解释变量分析

sq与s呈正相关关系,建筑面积增加,居住舒适度增加,居住者的满意度也相应增加。从统计数据看,租赁住宅样本的平均建筑面积为46.8平方米,自有住宅样本的平均建筑面

积为83.1平方米,租赁住宅的平均建筑面积明显比自有住宅小。从这个角度分析,建筑面积的大小一定程度反应了住宅服务品质的高低,自有住宅建筑面积较大使得其住宅服务品质较高。Hc与S呈正相关关系,住宅建筑状况越好,住宅的通风采光、保养维修状况越好,住宅服务品质越高。

3.邻里特征解释变量分析

cf与S呈正相关关系,小区配套设施,如会所、游泳池、网球场、健身设施等的配套状况、小区安全状况、物业管理水平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居住者的满意度评价。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者将更加注重生活品质。

4.心理因素解释变量分析

Er与s呈正相关关系,居住者感觉住宅越宽敞,对住宅越满意,这与建筑面积和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一致。但此变量是居住者的主观评价,而建筑面积是客观指标,主客观结合更能反应住宅服务品质。Hf与s呈正相关关系,家的归属感越强,居住者对住宅的满意度越高。从统计结果看,住宅租赁者认同“住宅能够给他们带来家的归属感”观点的占租赁样本的50.5%,而住宅自有者的这一比例占到86.6%,住宅自有者享受更高的住宅服务品质。

(二)误差分析

居民住宅服务品质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在回归结果中还存在一些不可解释的部分。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数据统计不精确

由于用居住质量满意度变量来替代住宅服务品质变量,这种衡量方法会导致一定的偏差。统计数据来自问卷调查,数据质量不仅和问卷设计有关,还和实地调查的质量有关,而且问卷调查是抽样调查而不是普查,存在样本和总体数据的离差,从而给最终结果带来偏差。

2.解释变量缺乏

住宅服务品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进行量化研究,而且影响因素很多,本文所选取的解释变量是对国外文献归纳后得出的主要影响变量。其它影响因素如家庭收入、家庭人口、户主年龄等变量都没有加以考虑,这些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四、结论

对杭州市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住宅服务品质与所有权形式有关,杭州市自有住宅服务品质高于租赁住宅服务品质;建筑面积的增加和建筑状况的提高会增加住宅服务品质;小区配套设施状况是影响住宅服务品质的重要变量,小区配套设施越齐全,住宅服务品质越高;居住者心理感受也对住宅服务品质产生影响,住宅宽敞度和家的归属感变量均与住宅服务品质正相关。当然文本在变量选择、模型构建、数据收集以及研究范围选择方面仍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在进一步研究中进行补充与完善,引入更多的变量进行全面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居民住宅服务品质需求,为开发商开发更高品质的住宅,政府制定住房政策提供参考。

5.影响茶叶品质变化的环境因素 篇五

关键词:葡萄果实;品质;栽培管理

中图分类号: S663.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6.049

葡萄果实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葡萄果实是葡萄酒、葡萄干等产品的原材料。葡萄果实价值的体现要求葡萄果实本身具备优良的品质。影响葡萄果实品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水分以及光照等生长习性和葡萄果实的栽培管理方式。

1 影响葡萄果实品质的内在因素

通过实践发现,优良的葡萄果实品种往往都具有显著特性,即叶片的光合作用很强,这样一来就可以为葡萄果实的成长提供丰富的光合作用的产物。同时果实糖分高的葡萄品种,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也高于含糖量低的葡萄品种,且维生素C含量高,葡萄植株的耐寒力和免疫力亦强[1]。当前人们可以通过现代新进的育种技术,培育出高品质的葡萄果实,来提高葡萄果实的品质。

2 影响葡萄果实品质的外在因素

影响葡果实品质的外在因素有很多,与葡萄果实生长有关的外在条件都是影响葡萄果实品质的外在因素。

2.1温度

温度对于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大的。葡萄果实成熟的全过程都需要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葡萄果实的优良。影响葡萄果实品质的温度包括气温和地温,合适的气温和地温能让葡萄果实的着色和糖度比较好。因此,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地区,应该适当的使用一些科学技术,努力让温度保持在适宜葡萄生长的范围。另外,昼夜的温差也会影响到葡萄果实的品质。如果白天的温度不高,晚上的温度又相对比较低,那么晚上呼吸作用的消耗就会相对减少,白天产生的大量有机物质和糖分就会获得积累,这样一来就使得葡萄果实的果实着色、含糖量等品质都有所提高。我国吐鲁番地区葡萄果实糖含量最高能达30%,这与当地7~8月份昼夜温差大有一定关系[2]。

2.2水分

葡萄果实的品质与水分息息相关,水分会影响到葡萄果实的大小、质地以及口感等。要想种植出优质的葡萄果实,需要严格控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一般情况下,在葡萄果实生长的前期阶段需要的水分比较多,在生长的后期阶段或是结果阶段需要的水分就比较少。因为葡萄根部会比较脆弱,水分过多就会影响到果实的品质。葡萄的种植要避免雨水,雨水多的情况下光照就会不足,过多的吸收水分会导致枝条徒长及湿度过高,极易引起各种疾病。不同地区的土壤含水量是不同的,水量丰富的地区要防止水分过多,水量短缺的地区可以适当垫盖稻草,用以保持土壤湿度,同时也可控制杂草生长。

2.3光照

葡萄是喜光树种,晴天多且光照好的地区种植出来的葡萄糖分含量较高,有机酸含量较低。葡萄果实大小、果粒质量、色泽、TSS含量、糖酸比和维生素含量等指标值都随光照强度的降低而下降。一旦缺少充足的光照就会导致叶片的光合作用不足,从而使得光合作用的产物减少,葡萄果实的光合产物积累也就会随着下降。因此,可以在葡萄开花期的时候,适当的增加光照时间,这样有助于提高葡萄果实的品质。同时应该注意葡萄的生长需要一定强度的光照,但是要注意掌控。过强的光照或者不足的光照都容易导致葡萄产生不良反应。

2.4土壤

土壤是葡萄生长和结果的基础,葡萄果实的品质与土壤的状况息息相关,葡萄果实成长所必须的一些水分和营养多从土壤中汲取,所以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于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土壤中氮、钾以及磷的含量较高,这些元素对于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研究表明,磷影响葡萄果实色泽和果实糖含量。氮和钾有助于葡萄枝条和根系的生长。除此之外,不同的土壤有着不同的物理情况,其在温度、含水量等方面均有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葡萄果实的生长。虽然葡萄在各种土壤(改良后)上均能栽培存活,但以壤土及细砂质壤土为最佳。

3 葡萄果实的栽培管理

套袋是很常用的一种提高果实品质的栽培措施。一般情况下,采用套袋方式栽培管理的葡萄果实色泽鲜亮,果实紧凑,而且少有农药残留。套袋改变了葡萄果实生长的外部环境,隔离了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葡萄果实的含糖量会相对较高,含酸量会相对降低。葡萄的栽培架式也有很多种,不同的栽培架式对于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有篱架、棚架以及双十字、“V”形架等。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种植区域的自然环境以及葡萄本身的品种特性。葡萄的栽培架式应该朝着提高葡萄果实的产量以及优化葡萄果实品质的方向努力。为了把有限的营养集中供应,改善葡萄果实的品质。目前还有根域限制这种新的栽培管理方式。即将葡萄的根系范围控制在一定的容积内,通过控制根系的生长来调节地上部生长发育的一种新的栽培技术。

4结语

葡萄是营养含量很高的水果。影响葡萄果实品质的因素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在栽培管理中要全面的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利用科学技术,优化内外部的环境,使得葡萄果实的营养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1]商佳胤,李树海,朱志强,高扬,集贤,田淑芬.设施“玫瑰香”葡萄二次果果实品质及芳香化合物组分分析[J].果树学报,2013(02):267-273.

[2]陈元平,程杨,胡佳羽,周广文.重庆9个葡萄品种的果实品质比较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4(01):76-79.

上一篇:煤矿职工安全手册下一篇:冬天的回忆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