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调查

2024-09-12

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调查(精选8篇)

1.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调查 篇一

民办高校女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调查报告

本文就民办高校女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简要描述和数理分析,既是作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也是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来一起关注民办高校女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

作 者:汪向东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 “”(23) 分类号: 关键词:民办高等学校   女毕业生   就业   创业   调查  

 

2.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调查 篇二

根据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形势、新政策、新问题, 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的新方向、新任务、新举措, 创建科学高效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成为一种需要, 更成为一种必然。随着国家2009年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出台, 不难看出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繁荣的一个重要前提。

1 就业指导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调查显示70.2%的人表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有所有期待。同时有62.0%的人没有接受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 63.7%的人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示不满意。这说明我们的就业指导还存在很多问题。

学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应该建立在校院两级领导高度重视, 全院教职员工积极参, 全院上下统一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认识, 建立机构, 健全体制, 建章立制, 规范管理。学校就业部门负责统揽大学生就业工作, 建立、完善, 院系“两级责任制”, 完善责任追究制, 实现机构、经费、人员“三到位”, 逐步实施就业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建设。各系落实“一把手”工程, 做到就业工作党政-把手负总责, 分管领导具体负责, 分解任务, 落实到人, 指导到人, 具体服务到每一个学生。

2 创业势在必行

在新华网“请问您的择业观念是什么?”调查中, 选择“先就业, 后择业”的占58.54%, 坚持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的占29.27%许多调查者愿意降低自己的期望求职。“您认为您能接受的工资是多少?”选项中, 选择“1500~2000元”的比例最大, 占26.83%这个期望薪酬大约比一年前降低了近千元。这说明我国的就业服务改革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是完全不够的, 我们的毕业生即使百分之百愿意“先就业, 后择业”, 百分之百的选择“1500~2000元”或者更低的工资就能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吗?

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由精英教育时代的高层次、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大城市、已经向大众化城市和边远地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转变。高校中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有些专业课程内容过时, 知识陈旧, 不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的现象也在随着以就业为导向而改变。这些做法的确缓解了我国就业的压力, 但是, 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问题。高校就业最为突出和首要的是供需关系的不平衡, 怎样改变这种不平衡关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打破这一不平衡的最好办法。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但解决了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 而且解决了今后更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 同时也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3 如何开展创业能力教育

3.1 虽说创业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多个

难题, 但是创业也同样存在着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就业指导教师为学生们的创业做好前期的培养和指导。

搭建教育平台, 营造崇尚创业、矢志成才的良好学风。针对学生中就业观念陈旧、创业信心不足等问题, 通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 积极促进大学生创业观念的转变。认真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基层创业”宣传教育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创业。

3.2 开设《就业指导课》、《大学生创业技巧

与方法》、《大学生求职训练》等课程, 进一步营造就业、创业工作氛围, 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培养学生树立务实求真、奋力拼博、艰苦创业、善抓机遇、敢担风险的精神尽力拓展就业创业的空间。

3.3 进行学科的交叉和联系, 在学科教育

中有意识地渗透就业创业。在能力教育中加大相关的选修课比例,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职业目标, 激发自主学习和投身实践的热情。在课堂上进行创业过程及风险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承受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法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将现实中成功和失败的就业创业事例摆在学生面前, 师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 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吸取经验和教训, 并组织老师编写案例教材和学习资料交由学生自发组织讨论, 学会归纳推理从而掌握就业创业的一般规律学会解决工作中的各种矛盾。

3.4 成立专门的就业创业能力教育开发部

门, 系统地研究就业创业教育模式和方法, 使就业创业能力教育可持续发展。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成立机构物色人选, 首先, 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设立专门机构, 从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中物色一批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理论水平较高, 具有专门的就业创业教育经验的人员组成专业队伍, 其次, 从成功的企业中聘请一批实战经验丰富的高层人才作为兼职教师、顾问, 建立专门的测试评价体系开发科学的测评系统。学生进校时就对其素质能力进行测试, 在教育中、教育后对其就业创业的素质能力进行测试评价。

3.5 设立模拟企业, 营造一个至几个职业

实战环境, 充分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有组织地系统地进行训练。如在非专业学生中进行营销财务管理能力的实践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大一开始就为学生建立就业创业的实习档案, 四年的工作实习经历有货真价实的记录和鉴定。学生的实习成绩和表现给予学分奖励进入档案管理。毕业时为学生开出有实践经验的证明材料和素质能力报告单, 为企业挑选真正的人才提供全面综合的工作。

3.6 走校企合作之路开展大学生的就业创

业能力教育, 高校可以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企业, 积极鼓励师生投身企业中进行实验研究与工作, 这是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巨大动力。高校可以与充满活力的高新企业合作, 在企业中设立实习基地, 利用假日主动上门实习工作, 将企业的主管请进来等方法建立师生与企业员工之间互帮互教的亲密关系, 从而增长大学生的社会知识和实践能力。

摘要:面对金融危机的扑面而来, 面对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高校的就业该何去何从。该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如何教育学生提高创业能力, 这是每一位高校教师要思考的难题。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关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关系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 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从实际工作具体情况出发, 浅谈了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几点体会。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就要做到师生思想重视、整合社会资源, 发挥组织优势, 明确工作重点, 建立工作机制, 突出服务特色, 构建服务体系, 才能提高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3.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调查 篇三

【关键词】新疆;内高班;就业结构;就业观念;就業信息;人才市场机制

为培养民族人才,促进新疆社会发展,中国政府在2000年9月推行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这一特殊的战略性惠民惠边教育政策。其具体的运行方式是政府出资办学经费,选拔一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到内地学校接受高中教育。“内地新疆班学生高中毕业后,参加全国高校招生考试,实行"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单独划线、单独招生”的办法。凡符合条件的,可入内地的高等学校学习;不能升学的,回新疆。”近年来,针对内高班的研究成果大都局限于高中教学阶段,缺乏对内高班学生在高校及毕业后就业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相关研究内容只有欧登草娃在其《他们如何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文中谈到内高班高校毕业生就业优势和对就业环境的不适应的相关情况。

一项政策的执行效果不能只看最后阶段的结果,更应当了解后续产生的诸多影响和情况。内高班作为一项民族教育政策同样不应只把升学作为其最终的结果,也需要将内高班学生的就业状况作为客观评价这一政策的必要因素。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研究背景和方法

自2000年9月至2016年冬,内高班已累计完成16届8.02万人的招生任务,在校生规模达到3.7万人。由于在内高班学生进入高校后,并没有专门跟踪服务机构收集相关信息,所以无法获取全部内高班就业的详细信息。本研究以46名已就业的内高班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分析他们的就业区域、就业行业、就业经历等就业情况,用以反映现阶段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特点,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同时以对西南民族大学2012级至2014级三届共计45名的内高班大学生的访谈为辅助样本用以验证研究结果。本研究采取个例访谈加问卷的方法用以收集样本。

二、新疆内高班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对于内高班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问题,除继续深造外,政府对内高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是“鼓励回新疆,允许留内地”。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截止2016年2月,已有7届1.18万余名内高班大学生顺利毕业,其中部分毕业生在内地实现了就业,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回疆就业,并通过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和自主择业等多种途径,充实到自治区的各行各业和基层部门中,成为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

(一)就业地区

在46名的受访者中,有34人选择了回到新疆工作,其中17人在家乡从业,14人在乌鲁木齐从业,另外3人选择了疆内其他地方工作。11人留在内地工作,只有1人选择出国就业。就回疆工作的原因,73.53%的人表示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52.94%的人抱着为建设家乡的目的回乡从业。留在内地的受访者则更看重内地的发展潜力,就业机会和待遇。值得注意的是,在就业区域的选择倾向上,家乡位于南疆的受访者中,有多达66.7%的人选择在家乡就业,而来自北疆的受访者则更倾向于在乌鲁木齐从业,但相比于南疆,其就业地区的流动性更大。

(二)就业行业和收入

针对就业的行业,在内地新疆工作办公室刊发的《内地新疆高中班基本概况》中显示,回疆工作的内高班学生通过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和自主择业等多种途径实现就业。在本次研究中,位于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就业的受访者占大多数,在企业实现就业的则有15人,有灵活就业2人,自主创业1人,其他1人。在工资水平方面,有23人月收入在2000~4000元,占50%。13人月收入在4000~6000元,占28.26%。6人月收入在6000~1万元,占13.04%,1万~两万,两万以上这两个收入分段,每一分段各有两人,各占4.34%。

收入结构方面,新疆内高班毕业生手收入呈现金字塔模式,中低等收入人群较多,高等收入较少。在地区收入差异间,企业收入高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外、内地普遍高于疆内地区。

(三)就业满意度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有就业人群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对目前就业现状很满意的占到了19.57%,满意的占到了47.83%,不满意的为17.39%很不满意为0%,无法评估的为15.22%。当问及不满意的原因时,8人中有就有7人表示收入过低,此外表示感到发展空间不足、工作环境不好、维稳大环境、加班过重等压力。

(四)就业经历

在完成4+4的内地学习生活,踏上工作岗位。内高班的学习经历对这些特殊的人群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内地的优质教育和现代化建设成果,以及与新疆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不断冲击和改变他们。当问及内高班对他们就业有什么帮助时,除3人表示没有帮助外,剩余93.48%的受访者认为内高班经历对就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首先是增强了适应能力,其次知识和阅历也得到了丰富,语言沟通能力、应试能力、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和改变。这些改变和增强往往符合经济转型下新疆企业对于人才个人素质的要求,加之双语能力使得他们相对于疆内同龄人来说,在就业面前有着更多的优势和选择权。

但在就业过程中,受访者也表示的确感受到了就业人数多岗位少、就业指导工作落后、不公平竞争、就业指导不完善、维稳的大环境、民族偏见和歧视等各方面客观消极因素阻碍就业。同时也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内高变了性格,适应不了家乡的工作”,自身的改变使得他们感受到来自家庭、工作、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冲突,与部分新疆传统社会的文化不相适应。

三、发现的问题

(一)就业结构性失衡

由于疆内地区间发展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家庭、个人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内高班高校毕业在就业方面出现了两方面的失衡。

nlc202309081114

第一是就业地区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北疆,相对于南疆而言,北疆社会更为开放,且经济条件优于南疆,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乌鲁木齐作为新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其成为内高班高校毕业生回疆求职的首选。疆内人才大量聚集于乌市,在造成人才浪费的同时进一步挤压了乌市剩余就业空间,给内高班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同时南疆的人才流动相对僵化,在这一区域就业的内高班毕业生多半是回乡就业的人群,外来人才少。这是由于,一方面南疆社会相对封闭,民族传统文化保留完善,加之乡土观念浓重,就业者对政府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使南疆内高班毕业生在就业上更愿回乡就业。另一方面,南疆经济、自然条件较差,提供岗位数量少,尽管当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用以吸引外来人才,但由于力度不够且缺乏配套措施,大多数非南疆生源的内高班毕业生对去南疆工作较为忧虑。

第二是就业的行业性失衡。在个人发展期望和家庭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毕业生扎堆政府机关单位和各事业单位,企业就业比例低,特别是本应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民营企业面临“招工难”的尴尬。同时,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比例极低,这与提倡“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时代浪潮的背景下显得不和谐。如何实现促进双创,实现就业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就业观念不健康

就业观念的不健康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择业从众,缺乏规划,依赖心理加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支配下的就业市场,实现就业方式应当是多样化多方面多渠道的。与之相适应的就业观念也应当多方面多层次的。但是在择业上,内高班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从众心理。以西南民族大学内高班学生为例,45名中80%倾向在行政或事业单位从业。44.4%的内高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缺乏认识,有68.89%的同学直觉上觉得未来就业有困难,更没有明确的求职标准和职业规划。对于职业的选择过多参照社会取向,忽视自身特性。同时由于新疆政府先后实施了“内培计划”、“定向培养”、“少数民族骨干政策”等就业政策,解决不少就业问题,使得部分毕业生对政府的依赖心理逐渐加重,竞争力减弱,不愿意自主就业竞争心理减弱。

(三)就业信息不通畅,人才市场机制不健全

在访谈中,问及受访者对于政府工作的期望内容,最多的就是关于就业信息的沟通交流问题。“政府应及时在网站提供就业信息,这方面做的太差。”、“举办正规的有质量的招聘会”、“对在外地上大学的新疆孩子应该有专门就业求职网站和考试面试的便利平台”、“政府每年应该要带领各种企业单位到内地城市招聘在校的新疆毕业生,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对此,西南民族大学45名内高班在校大学生也表现出高度一致的诉求。从中可以看出,内高班学子在求职和了解就业信息的过程中缺乏能够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

四、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就业中的诸多问题,不光政府应当采取更加主动的态度促进就业,个人和学校也有责任和义务。

(一)政府方面

制定和完善促进内高班在内的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并建立起能保证实施的配套设施。毕业季间组建单位、企业赴内地招聘会到内地高校招聘人才。建立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逐步建立机制健全、统一规范、信息畅通、服务周到的人才市场,政府联动企业、学校利用网络健全人才信息和企业用人需求信息的搜集和发布机制,实现信息的联网互通。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有效服务的人才市场运行格局,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树立创业典型,加强创业宣传,改变创业观念,激发创业热情。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大力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通过给予企业社会保险补贴、企业贴息贷款支持等方式增加企业吸收人才能力。同时在实现就业的基础上,更应当注意就业质量,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学校方面

培养与就业是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培养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所以内地高校在培养此类学生时,需要注重四方面的培养。第一,注重专业的培养,除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育系统也应当从结构上调整目前专业设置,实现与社会需求接轨,有计划有目的的建立起“定单式培养”、“就业实习基地”等能为新疆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斷人才的体制机制。第二,教授必要的就业知识、就业情况、就业技巧,使毕业生求职时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第三,就业教育时应当注重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提倡多创业多创新,提供必要的硬件实施为学生的双创提供更好环境,加强双创的指导工作,教授双创知识与技巧,切实提升双创能力。第四,由于内高班学生是“4+4”的模式在内地学习,所以为了能更好的实现就业,不光内地高校需要考虑到教育模式的改革,内地高中也应当注意加强与学生沟通,通过宣传让学生了解未来发展所需人才类型,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理智选择专业,避免专业选择上的“撞车”。

(三)个人方面

就业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和生存之本,内高班大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提升技能的同时,也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盲从不盲信,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使用各就业信息分享交流平台,注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动手实践,主动积极双创,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实现又好又快就业。

参考文献

[1]欧登草娃.他们如何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内地新疆高中班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J].青海民族研究,2014,25(2).

[2]张东辉.新疆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J].经济论坛,2015.

[3]王贵荣,蒋岳衡,庞岩,黄涛,刘学慧.新疆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问题调查研究[J]新疆财经,2011,(5).

[4]教育部.《关于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教民[2000]2号)[S].

[5]内地新疆工作办公室.内地新疆高中班基本概况[S].

[6]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招收的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大学毕业就业工作的意见(教民[2008]3号) [S].

4.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调查 篇四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校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现况调查,对高校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提高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高校;新办专业;就业质量高校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况调查

为了解高校新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基础医学院从2008年开始招收四年制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截止2013年7月,已有2012届和2013届两届毕业生72人(其中升学18人)。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基础医学院2012届和2013届已就业的毕业生54人,共发放问卷54份,收回有效问卷52份,占调查问卷总数的96.3%。

1.1 基本情况

经过统计,调查对象的性别、城乡、政治面貌等分布情况如下:

1.2 高校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状况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毕业生的工作收入、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前景、专业对口、工作满意程度等许多方面。多年来高校一直用就业率衡量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而就业率只能反映就业的数量,并不能全面反映就业的结构、性质、特点等。特别是新办专业在课程设置、学生培养等方面还不成熟,做好就业质量调查对学生、就业单位以及新办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就业质量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1.2.1 薪资水平

在调查中,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毕业生占11.6%,1500―2000元的占25%,2000―2500元的占44.2%,2500―3000元的占11.5%,3000元以上的占7.7%,薪资最高的为每月4000元,最低的为每月1000元。2014年1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刘慧代表自治区政府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2013年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3元。由此反映,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基本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平,但由于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很多毕业生对收入的期望值很大,再加上现在社会的生活成本比较高,除去衣食住行等日常花销,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是“月光族”,目前的收入水平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1.2.2 专业对口程度

经过四年的大学专业学习,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也反映了就业质量的高低。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医药和食品行业、生物技术公司、科研技术单位等。在调查中,37.5%的毕业生在行政和事业单位工作,其中大部分在医院、血站担任检验员;41.7%的毕业生在生物制药企业工作;还有20.8%的学生从事教育、管理、销售等工作,与所学专业基本不对口。

生物技术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宁夏的就业市场还未完全打开,而且区内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公司较少,待遇也不高,很多学生不愿去生物技术公司;区外特别是较为发达的地区生物技术公司比较多,但由于该专业70%以上的学生为宁夏生源,大部分学生选择在区内就业。

1.2.3 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还包括心理环境。在调查中,毕业生认为办公环境非常舒适、比较舒适、不太舒适的分别占19.2%、50.0%、30.8%,认为职业声望和社会认同度高、一般、较差的分别占32.7%、61.5%、5.8%。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69.2%)对工作的物理环境评价较高,这与很多单位逐步改善工作条件,吸引人才有关系;但是对于工作的心理环境,很多毕业生(61.5%)认为工作单位的声望和社会认同度一般,他们对工作单位的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4 基层就业情况

近些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如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特岗医生以及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在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中加分等措施。但是,从毕业生的角度来看,由于目前城市和乡镇的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毕业生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经济收入、未来发展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很多毕业生仍然坚持留在城市中,真正能深入到基层的学生较少。在调查中,在基层就业的只有7.7%,绝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在城市中工作。

1.2.5 就业满意度

就业满意度是指毕业生对现有工作的心理感受或心理满足度,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次调查显示,毕业生对现在工作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是1.9%、28.8%、55.8%、13.5%,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对其就业的满意程度处于一般水平。

1.2.6 职业发展前景

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否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方面。调查中,每年没有任何职工培训、有1-3次、3-5次、5次以上职工培训的比例分别为21.2%、26.9%、34.6%、17.3%;毕业生认为发展空间大、职业前景好的占21.2%,认为一般的占63.5%,认为较差的占15.4%。很多毕业生认为目前的工作并不能让他们获取新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水平提高有限,对职业发展前景并不十分看好。提高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2.1 加强专业建设

作为新办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学院开展“新生入学第一课”系列活动,邀请学院领导、资深专业教师为新生答疑解惑,一方面,从大学精神、大学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讲解,使学生了解大学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从学院的创办与发展历程、生物技术的师资队伍、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课程设置、培养方向、科研导师团队入手,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为了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学院多次召开集体备课会议和教学工作会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学院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给每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从科研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多名学生在校级、区级以及全国科技创新方面的比赛中获奖;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积极拓展实习基地,建立横跨校内外,校内科研实习与校外见习相融合、教学-科研-生产紧密联系的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链条。

2.2 实行全程化就业指导

学院实行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努力把就业工作扩展到各个年级,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工作,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分阶段实施不同的目标教育――大

一、大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邀请企业及优秀校友做报告,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大三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导师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大四进行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通过全程的就业指导,把就业教育融会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及校园文化教育之中,不断加强班风、学风建设,积极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就业竞争力。

2.3 拓展和强化实习基地建设

由于学院从未有过毕业生,加上实习点担心学生短期实践会影响单位正常的生产和工作,所以校外实习最初是参观式学习,基本没有机会动手,学生收获很少。经过几年的摸索,学院以实习促就业,从最初一个实习点增加到三个实习点,涵盖了医院检验科、药企、生物技术公司,适当延长实习时间,提高带教质量,增强实习环节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程度。

2.4 加强就业调研工作

学院加强同用人单位的联系,掌握学生毕业后的使用度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反馈信息,积极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拓宽专业适应性,努力培养出真正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5.助推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篇五

目前,全市共有37所大学,41.4万名大学生。当前和未来几年,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将保持高位运行。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我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高校毕业生在校接受孵化并在长落地转化的创业项目,经评审,可给予最高15万元的无偿创业资助”、“高校毕业生个人创业,小额贷款最高限额可达到8万元,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的,贷款规模可扩大到200万元”……我市一系列可操作性强、助推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如阵阵春风温暖着高校毕业生。

今年4月,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意见(试行)》,在第二届中国?长春创业(就业)博览会开幕前夕,为了让高校毕业生深入了解其内容,使该《意见》充分发挥作用,16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毅强对此《意见》进行了解读。

合伙经营可贷款200万元

“这次出台的《意见》对以前的各项优惠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在已有优惠政策基础上,新优惠政策将在降低门槛、创业融资、生产经营过程中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张毅强说,对于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而言,新政策的实施为他们创业成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在资金扶持方面,高校毕业生个人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限额可达到8万元,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的,贷款规模可扩大到200万元;利用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高校毕业生,由中央财政据实全额贴息;高校毕业生在校接受孵化并在长落地转化的创业项目,经评审,可获得最高15万元的无偿创业资助。

在注册登记方面,对注册资本在50万以下的公司制企业,允许注册资本“零首付”,6个月内注册资本到位20%,其余部分两年内到位。

在税收减免方面,高校毕业生在创办企业过程中凭《长春市大学生创办企业证明》《就业失业登记证》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经主管税务部门认定符合国家、省、市减免税条件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享受相应的减免税政策;对取得国内外专利的,可申请1万至5万元的专利资助奖励;对创业成功率高、拉动就业明显,以及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园区,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3万至5万元的表彰奖励;对符合现行政策规定,当年安置高校毕业生达到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的创业园区企业,将获得最高400万元的贷款。

到基层就业由政府偿还国家助学贷款

《意见》鼓励大学生到乡镇基层、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并制定新的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

张毅强介绍说,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在校期间所申请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和利息均由政府代为偿还;对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工资可浮动1至2级;机关、事业单位每年在面向社会公开招录(聘)工作人员时,将拿出一定比例,定向招录(聘)到基层就业专门项目且服务基层期满的高校毕业生;自2011年起,到乡镇(街道)事业单位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满1年后,在现岗位空缺情况下,经考核合格的,所在单位可与其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

《意见》同时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张毅强说,用人单位招用基层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的,每招用1名一次性给予1000元的岗位补贴;用人单位吸纳毕业内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享受期限不超过二年的岗位补贴或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岗位补贴标准为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50%,社会保险补贴以我市上年最低社会保险缴费标准为基数计算(两项补贴不能同时享受)。

此外,组织参加岗前培训的企业,可获得标准按最高不超过每人293元的50%的培训补贴;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个人,可按相应鉴定费用50%的比例获得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符合条件的可获社保补贴。

6.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调查 篇六

1、网民拍手问:我是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想问一下,是不是每个毕业生都需要登陆http://qds.sdbys.cn?

答:派遣期内落实就业单位且需办理手续的毕业生均要登录。

2、网民往年大学生问:外市户籍的专科生符合什么条件可以落户青岛?

答:根据《关于接收非师范类外地生源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科学历毕业生有关问题的通知》(青人办发[2008]100号)文件要求,外地专科毕业生在青岛的用人单位工作满三年,并且签满三年的劳动合同,交满三年的保险,就可以办理落户手续。

3、网民你好问:毕业时没有找到工作,若在派遣期内就业还能按照毕业生办理手续吗?

答:可以按照毕业生办理派遣手续,您需要通过“青岛市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qds.sdbys.cn)与用人单位进行网上签约,之后持报到证、就业协议书、毕业证到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处办理派遣手续。

4、网民蝴蝶问:2009年毕业生跟单位签约后可以在青岛办理落户吗?

答:如果您是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与单位签约并办理了派遣手续后,可以在青岛办理落户。

5、网民问题问: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想要用报到证办理 1 就业手续,好像要先通过原人事局办理就业手续,再到原劳动局办理就业手续,是不是手续太繁琐了啊?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简化办事流程啊?

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毕业生就业需先办理毕业生派遣手续,然后再与用人单位办理签订劳动合同等相关就业手续。

6、网民申诉问:取得了自学考试大专文凭和成人教育本科文凭,可办理青岛市户口吗?

答:按照青岛市有关规定,自学考试和成人教育的文凭不能按照毕业生落户政策办理青岛市户口。进青岛市落户的须具有国家统招全日制专科以上学历(其中,专科学历需与用人单位工作满三年且缴纳社会保险满三年后才能办理落户),在青岛落实就业单位后,才能办理落户手续。

7、网民sally问:2005年毕业的大专生可以落户吗? 答:根据《关于接收非师范类外地生源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科学历毕业生有关问题的通知》(青人办发[2008]100号)文件要求,您如果与青岛的同一用人单位工作满三年,并且签满三年的劳动合同,交满三年的保险,就可以办理落户手续。

8、网民11问:我是2010年的毕业生,家是市南区的,还没有工作,毕业后怎样把户口落回家?

答:如果您是省内高校的毕业生,可持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入学前身份证和户口本到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处办理。

如果您是省外高校毕业生,需要先登录“青岛市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qds.sdbys.cn)在首页“用户登录”处点击“毕业生注册”将你的信息录入后,持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入学前身份证和户口本到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处办理。

9.网民你好问:我是2009年的毕业生,毕业前已经跟单位签约了,但是一直没有办理落户,现在还可以落户吗?如何办理落户手续?

答:只要符合我市落户条件,现在可以办理落户。您可持报到证、户口迁移证、毕业证、单位落户证明信到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处办理手续。

10、网民理想问:我是2009年的毕业生,家是青岛的,现在找到工作单位,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答:您需要办理二次派遣手续。具体通过“青岛市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qds.sdbys.cn)与单位办理网上签约后,持报到证、身份证、毕业证、就业协议书到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处办理二次派遣手续。

11、网民魏超问:我去年毕业时签了一个单位,今年又换了一家单位,请问怎样办理改派手续?

答:首先需要与原接收单位通过“青岛市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qds.sdbys.cn)办理解约手续,之后与新接收单位办理网上签约手续,生成就业协议书后,持毕业证、报到证、解约证明信、新单位就业协议书、身份证到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处办理改派手续。

12、网民往年大学生问:我是2004年的毕业生,专科学历,毕业当年与现在的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报到证也派到单位了,但是当年因为青岛市的政策不允许外地专科毕业生落户,户口在家一直没迁过来,请问我这种情况,现在可以把户口迁到青岛吗?

答:根据《关于接收非师范类外地生源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科学历毕业生有关问题的通知》(青人办发[2008]100号)文件要求,您如果与青岛的同一用人单位工作满三年,并且签满三年的劳动合同,交满三年的保险,就可以办理落户手续。

13、网民谢谢问:我是一家企业,接收了几个应届的毕业生,请问怎样办理毕业生的接收手续?

答: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需要通过“青岛市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qds.sdbys.cn)办理网上签约手续,之后持报到证、就业协议书、毕业证到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处办理派遣手续。

14、网民123问:请问单位在网上开户怎么办理? 答:首先登陆“青岛市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qds.sdbys.cn)进行预注册并打印“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注册申请表”,加盖用人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或人事代理部门公章,之后持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到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处办理开户手续;如果单位是在五市三区注册的,需要持以上材料到注册地所在的区、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办 4 理开户手续。

15、网民毕业生问:毕业生怎么查询档案? 答:毕业生可通过以下方式查询档案:

(1)登录“青岛市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qds.sdbys.cn)首页右上角红色区域的“档案查询”窗口查询。

(2)向报到证所派单位查询(3)向毕业学校查询

(4)五市三区毕业生可向当地人才交流中心查询(5)拨打83870253查询

16、网民6789问:我的档案现在在人社局毕业生处,怎么提取档案?

答:如果您已落实就业单位,并且办理了派遣手续,须由用人单位(指具有档案管理权限的用人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及人事代理中心)安排专人持报到证、身份证、提档证明信提取档案。

17、网民学生问:潍坊上学的青岛籍学生,今年毕业学校会把未就业的档案交到潍坊市人事代理部门代为保管,能把档案转到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保管吗?需要什么手续?

答:根据政策规定,应届未就业毕业生,户口档案应派回户籍所在地人事局。您是青岛籍毕业生,若毕业时未就业,学校应将档案寄到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处,不需要办理代理手续。

18、网民西西问:我2008年7月毕业于青岛酒店管理学院,户口是青岛的,现在档案还没提出来,应该去哪提?带什么手续?

答:2008年毕业生已出派遣期,如果您是市内四区的户口,档案已转至青岛市人才交流中心。如果您已就业,需持用人单位(指具有档案管理权限的用人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及人事代理中心)开具的提档证明信、报到证、身份证的原件、复印件到市人才交流中心提取档案。如果您还未就业,档案在青岛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保管,如需办理《失业证》,可持报到证、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到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提取档案。如果您是五市三区的户口,请到当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提取档案。

19、网民7717问:我是一名大学生,想问一下,就业见习基地都能为大学生提供什么服务?

答: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有计划地让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见习工作的实践性活动,以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丰富工作经验,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尽快实现就业。

20、网民好人一生平安问:参加就业见习的报名对象有哪些?

答:根据关于印发《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培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青人社字„2010‟122号),报名的主要对象是毕业后两年内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青岛籍在校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和非青岛 6 籍驻青高校在校应届大中专毕业生。

21、网民犀利问:我是一名应届毕业生,想问一下,怎样报名参加就业见习?

答:在校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持身份证、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毕业后两年内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持毕业证、报到证、身份证,到见习基地或见习基地所在的区(市)见习办报名参加见习。

22、网民发现问:见习基地的见习工资是多少? 答:大学生在见习期间,由见习基地和区、市财政分别以50%、25%、25%的比例,按照青岛市最低工资标准提供基本生活补贴(其中,五市按照各市最低工资标准执行)。

23、网民五月的风问: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见习期满的毕业生有何政策支持?

答:用人单位优先聘用在本单位见习基地见习合格的人员,并为正式聘用的见习人员补缴见习期间的社会保险,见习期合并计算工龄,在校应届毕业生的社会保险缴纳及工龄起始时间自毕业后见习之日起计算。

24、网民踏社会问:“三支一扶”今年什么时候招啊? 答:我市2010年“三支一扶”选拔招募工作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于2010年5月27日-7月15日进行,现已经全部结束。

25、网民1233问:往届生可以参加“三支一扶”吗? 答:两年派遣期内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具体情况请留意当年的招募公告。

26、网民阳光2803问:2004年毕业的学生,现在是胶南市自选的村官可以参加青岛市的“三支一扶”考试吗?能否参加组织部的村官考试呢?

答:已出两年派遣期,不符合报名参加“三支一扶”。是否能参加组织部的“村官”考试,具体要按照当年招募公告要求规定。

27、网民999问:青岛市招募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与山东省计划招募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服务期满之后的待遇上有什么区别?

答:列入山东省计划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按照《关于山东省“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后相关政策的通知》(鲁人发„2008‟29号)和《关于青岛市“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后相关政策的通知》(青人办发„2009‟71号)文件的规定享受相关待遇。列入青岛市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只在青岛市范围内招考机关事业单位时,按照鲁人发„2008‟29号和青人办发„2009‟71号文件的规定享受待遇。

28、网民重庆问:“三支一扶”的服务期限一般是多长时间?

答:依据国家人事部2006年颁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三支一扶”工作的服务期限一般为2年。“支医”大学生第一年要在县级以上医院进行见习,从2008年起,其服务期改为3年。

青岛市《关于青岛市“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后相关政策的通知》(青人办发„2009‟71号)文件规定,2年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因原服务单位需要,根据本人意愿,经服务单位所在区市“三支一扶”办公室推荐,报青岛市“三支一扶”办公室批准,服务期可延长1年,相关待遇不变。延长期满后仍需在农村基层继续工作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支医”、“支教”学生须分别取得“医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可由原服务单位和本人申报,经服务单位所在区市“三支一扶”办公室推荐,报青岛市“三支一扶”办公室批准,在基层工作时间可再延长3年,相关待遇不变。

29、网民我爱社区问:就像“三支一扶”将来参加考试加分一样,能否也公平对待公益岗位,一般的社区工作者录取中给他们也加点分,或优先一点。毕竟他们也有一年的社区工作经验了,这不正是社区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吗?

答:在机关事业单位招考中,符合加分政策的人员是有严格规定的,“三支一扶”的加分政策是根据国家、省和市有关规定执行,而公益性岗位没有加分依据,请您理解。

30、网民张立磊问:我们三支一扶的社会保险包括几险?从什么时间开始执行?三支一扶的补助调整前的社会保险单位会给补缴吗?如果需要个人补缴都需要准备哪些手续和材料?

答:我市“三支一扶”的社会保险为: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5项保险。根据青岛市《关于调整“三支一 9 扶”大学生(社区工作者)服务期间补贴的通知》(青人办发„2009‟241号)文件精神,从2010年1月1日起,缴纳我市 “三支一扶”社会保险。目前,国家和省没有相关规定允许补缴调整前的社会保险。

31、网民网友2729问: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什么扶持政策吗?

答:青岛市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一是全市建立了17个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初次创业第一年提供“零房租”场地支持。二是根据《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意见》(青政办发„2009‟30号)规定,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申请试营业,实行税费减免,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岗位开发补贴等。青岛籍大学生创业还可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和经营场所租金补贴。详情请查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http://)查询人才引进办事指南。

50、网民灰色2721问:成人教育大专毕业的.这个文凭国家承认?好找工作吗?

7.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调查 篇七

(一) 被调查毕业生的就业意

具有“先就业后择业”心态的毕业生650人, 占总数的67%;而抱有“先择业后就业”心态的毕业生273人, 占总数的26%;打算自主创业的只有37人, 占总数的7%。

“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这一方面反映了目前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显示了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方面来说, 如何留住毕业生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突出问题。而对于占了三分之一比例的“先择业再就业”心态的毕业生来讲, 说明近年来虽然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 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学校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就毕业生本身来说, 就业的传统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 特别是在目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情况下, 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自主创业, 是摆在当前毕业生就业部门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 被调查毕业生喜欢哪种方式的就业指导

在对此项调查中, 选择互动沟通的698人, 占总数的68%;选择就业专题讲座的110人, 占总数的12%;选择经验分享的152人, 占总数的20%。

要想更好地进行就业指导, 就需要切实掌握和了解毕业生的想法, 用他们最喜欢的方式来指导。加强沟通, 增加面对面的交流, 穿插毕业生喜欢的自我推销和角色扮演, 充分调动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热情, 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思路, 这样对毕业生的就业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 毕业生在求职前最关心的问题有哪些

在对此项调查中, 选择首先了解应聘单位的有739人, 占总数的75%;而专业知识是否符合的有88人, 占总数的9%;资格证书是否有用的133人, 占总数的16%。

调查发现, 毕业生在求职前, 对应聘的用人单位情况不太了解, 是摆在目前广大毕业生眼前的一个难题, 多数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上, 对企业的简介说明较少, 有的甚至没有, 这给毕业生应聘选择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因此, 作为举办招聘会的职能部门, 在今后要对参会的用人单位确立统一的标准, 对企业性质、所属行业、生产规模、在职员工数等方面要有一个具体的说明, 给毕业生一个明明白白的选择。

(四) 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如何看

从对毕业生是否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 可以看出, 回答“没有”的有600人, 占总数的58%;回答“有”的360人, 占总数的42%。如果毕业生在找工作之前没有经过详细分析就盲目地进行了选择, 那么将来很可能因为能力不够、不适合岗位等诸多因素又要面对重新选择的困境。所以, 毕业生在求职前结合自身条件做合理的职业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 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要注重企业哪些方面

选择单位名气的73人, 占总数的8%;薪酬高低的120人, 占总数的11%;个人发展空间的642人, 占总数的63%;关注今后岗位的125人, 占总数的18%。注重今后的个人发展空间,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比例相当大, 说明毕业生择业期间的理性选择正逐渐加大。

(六) 毕业生希望到何性质单位就业

选择希望参加考试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428人, 占总数的44%;国有大型企业的350人, 占总数的36%;私营、民营企业的98人, 占总数的11%;其他类的84人, 占总数的9%。以上看出, 大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型企业工作, 说明许多大学生看中的是工作的稳定性。

(七) 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途径有哪些

选择提高自身技能的430人, 占总数的45%;提高职业素质的360人, 占总数的37%;调整心态的71人, 占总数的8%, 就业渠道的99人, 占总数的10%。“提高自己的技能”是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途径, 其次为“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两项选择因素均与毕业生自身有关。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 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缺乏信心。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上下工夫。

(八) 毕业生对希望得到的薪酬待遇是多少

选择月薪1000元以下的90人, 占总数的10%;选择月薪1000至2000元的450人, 占总数的48%;选择月薪2000至3000元的273人, 占总数的29%;选择月薪3000元以上的147人, 占总数的13%。可以看出, 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还是理性的, 但也有少数毕业生期望值较高, 认为大学生一到单位就应该拿高工资, 缺乏对社会的认知。

(九) 毕业生认为找工作主要通过哪些渠道

选择学校推荐的56人, 占总数的6%;父母、亲戚帮助找的107人, 占总数的9%;选择到招聘会上应聘的690人, 占总数的71%;选择主动到用人单位应聘的107人, 占总数的14%:可以看出, 毕业生通过各类招聘会实现就业已成为主渠道。

三、思考和建议

(一) 注重社会需求,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新机制

从毕业生反馈的信息看, 有的因为所学专业与市场脱节而求职无门, 有的因为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被拒之门外, 当众多大中专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次次被严酷筛选时, 一个现实的问题浮出水面———许多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 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许多错位现象。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 搞好招生和专业调整等。有的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之所以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原因就在于这些学校坚持以提高就业技能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下工夫, 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 加强就业指导, 努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从调查情况看, 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很关注就业, 也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另一方面, 对如何积极地应对就业难问题, 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努力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素质, 仍有一部分同学感到茫然。因此, 加强就业教育和引导仍是做好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帮助毕业生搞好职业生涯设计, 确立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减少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二是加大就业信息工作力度, 要利用校园网不间断地发布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三是不定期邀请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长或老总为毕业生讲解企业用人策略和要求, 同时让就业指导老师经常到企业挂职, 充分了解企业人才招聘模式, 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四是强化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表明,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在校大学生千万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 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企业见习等有益的活动中。

(三) 更新就业观念, 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和基层成才观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还是观念问题。该校每年的就业率只有86%, 还有部分毕业生存在等、靠、要的传统就业观念, 宁愿待业, 也不愿到基层和微型企业就业。因此, 帮助和引导毕业生认清形势, 转变就业观念仍显得十分重要。一是广大毕业生要转变“一个职业定终身”的思想,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二是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和基层成才观。大学生要认识到就业格局已从原来比较单一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发展为多渠道、多领域、多行业。三是树立独立自主、敢于竞争的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只有树立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参与竞争的就业观念, 把握机会、抓住机会, 才能在求职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 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

8.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调查 篇八

报告力图通过第三方调查反馈情况,客观、真实地反映河南省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状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评价体系、“招生一培养一就业”联动反馈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福祉,更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特别是在当前及今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质量的“晴雨表”,市场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是高等教育质量的“试金石”。

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河南省全国粮食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发展需要,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河南省努力健全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机制,积极探索“管、办、评分离”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受河南省教育厅学生处(就业中心)的委托,河南省教育评估中心依托“河南省大中专生就业分析云平台”,于2015年10月28日-12月20日,组织开展2015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工作,同时,邀请省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际经验丰富、相关理论研究精湛的高校专家、学者以及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线的人员,共同成立河南省高校毕业生2015年度就业质量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基于2015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数据,并结合2015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编撰了《2015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力求通过第三方调查反馈情况,客观、真实地反映河南省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状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评价体系、“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反馈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一、2015年毕业生基本情况

2015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49.9万人,从学历层次上看,研究生1.1万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13%;本科生22.7万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5.80%;专科生26.1万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2.07%。从性别构成看,女生比例(54.19%)明显高于男生(45.81%)。从学科门类看,研究生主要分布于工学、理学、医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法学、农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哲学12个学科门类(工学类占比最高,达到23.10%);本科生主要分布于工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医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农学、历史学、哲学11个学科门类(工学类占比最多,达到30.83%);专科生主要分布于财经、医药卫生、制造、文化教育、土建、电子信息、艺术设计传媒、旅游、交通运输、农林牧渔、轻纺食品、资源开发与测绘、生化与药品、法律、材料与能源、公安、公共事业、水利、环保气象与安全等19个专业大类(财经大类占比最多,达到18.42%)。从生源地结构看,省内生源占绝大多数,比例为89.97%。

二、201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总体就业率。报告显示,根据2015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信息和高校上报信息整理分析,截至2015年9月1日,2015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0.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3个百分点。其中:本科生就业率最高(81.05%)其次是专科生就业率(80.73%)'研究生就业率最低(73.19%);女生的总体就业率(82.21%)高于男生(78.95%),女性研究生的就业率(72.19%)低于男性(74.57%)。

(二)分科类就业率。不同学科门类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最高的是经济学85.84%,其次是工学82.48%、理学80.21%、文学77.23%、法学76.18%、管理学72.89%、农学72.15%、历史学71.71%、教育学71.35%、艺术学70.43%、哲学70.30%、医学57.27%。

不同学科门类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是农学90.22%,其次是哲学89.42%、管理学85.83%、工学84.82%、理学83.93%、历史学83.85%、文学82.25%、经济学82.20%、医学80.83%、教育学77.06%、法学76.51%。

不同专业大类的专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是轻纺食品大类90.61%,其次是交通运输大类89.23%,旅游大类87.60%,财经大类85.83%,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84.51%。

(三)就业率靠前/靠后10个专业。

1_研究生就业率靠前的10个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98.00%、药物化学97.73%、机械电子工程97.06%、会计学95.65%、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95.56%、化学工艺95.24%、有机化学94.92%、应用心理硕士94.87%、食品科学与工程94.74%、应用心理学93.18%。

研究生就业率靠后的5个专业:中医内科学30.61%、中药学36.73%、风景园林硕士40.00%、数学40.54%、中医内科学硕士42.11%。

2.本科生就业率靠前的10个专业:农学94.22%、水利水电工程93.52%、中西医临床医学93.30%、物流管理93.21%、热能与动力工程92.09%、园林91.48%、园艺91.44%、电子科学与技术90.53%、车辆工程90.29%、工业设计90.24%。

本科生就业率靠后的10个专业:小学教育64.92%、建筑学68.58%、医学检验70.39%、中医学70.80%、对外汉语72.63%、护理学72.80%、地理科学73.70%、安全工程74.16%、法学74.74%、体育教育75.36%。endprint

3.专科生就业率靠前的10个专业:铁道机车车辆97.52%、会计与统计核算96.20%、连锁经营管理94.96%、财务信息管理93.47%、食品加工技术92.93%、国际经济与贸易91.78%、焊接技术及自动化91.37%、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91.06%、汽车电子技术90.92%、食品营养与检测89.72%。

专科生就业率靠后的10个专业:侦查10.54%、煤矿开采技术37.21%、综合文科教育44.12%、矿山机电60.24%、法律文秘61.59%、法律事务66.47%、工程测量技术69.29%、针灸推拿69.85%、艺术设计70.68%、音乐表演70.95%。

(四)总体就业类别情况。2015年毕业生就业类别中,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占比44.16%,灵活就业人数占比33.39%,升学人数占比14.60%,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占比5.38%,其他就业占比2.47%(其他就业包括:科研助理、应征义务兵、自主创业、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出国出境等)。

(五)各行业吸纳毕业生就业情况。毕业生去制造业就业比例最高11.92%,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91%,批发和零售业9.77%,批发与零售业9.77%,卫生和社会工作9.71%,教育9.14%,建筑行业8.24%,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4.9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9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75%。

1.毕业研究生去教育行业就业比例最高26.26%,其次是卫生和社会工作12.73%,制造业10.14%,金融业6.5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5.91%,农、林、牧、渔业5.0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04%,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4.8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8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3.43%。

2.本科生去制造业就业的比例最高12.39%,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2.16%,教育10.69%,批发和零售业9.52%,建筑业7.53%,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6.7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2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43%,卫生和社会工作5.10%,金融学4.29%。

3.专科生去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就业的比例最高13.64%,其次是制造业11.59%,批发和零售业10.3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9.32%,建筑业9.2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13%,教育7.0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7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44%,住宿和餐饮业3.49%。

(六)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

1.2015年毕业生主要就业地域在河南省(83.11%),省外就业比例达到16.89%。其中,研究生就业主要就业地域在河南省占比83.57%,省外就业比例16.43%;本科生就业主要就业地域在河南省占比78.72%,省外就业比例21.28%;专科生就业主要就业地域在河南省占比86.95%,省外就业比例13.05%。

2.分学历层次省内就业地区分布情况。毕业研究生在省内就业情况,郑州市就业占比最高(55.37%),其次是洛阳市8.83%、新乡市7.92%、开封市7.42%、南阳市2.49%;毕业本科生在省内就业情况,郑州市就业占比最高(45.31%),其次是洛阳市9.10%、新乡市7.14%、南阳市4.11%、安阳市4.09%;专科毕业生在省内就业情况,郑州市最高(42.12%),其次是商丘市6.32%、南阳市5.96%、洛阳市5.84%、新乡市4.70%。

3.分学历层次省外就业地区分布情况。毕业研究生省外就业情况,北京市占比最高(12.14%),其次是上海市9.36%、山东省8.68%、广东省8.43%、浙江省8.26%;毕业本科生在省外就业情况,北京市占比最高(10.85%),其次是广东省10.64%、江苏省9.23%、上海市8.00%、浙江省7.98%;专科毕业生在省外就业情况,浙江省占比最高(11.98%),其次是广东省11.41%、江苏省11.25%、北京市10.68%、上海市9.83%。

4.分学历层次省内各行业就业分布情况。毕业研究生在教育行业占比最高(28.21%),其次是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13.71%,制造业8.85%,金融业6.86%,农、林、牧、渔业5.07%;本科生在教育行业占比最高(12.02%),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35%,制造业10.85%,批发和零售业10.4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地区总体分布7.44%;专科毕业生在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就业的专科生占省内就业的专科生总数的比例最高(14.38%),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10.65%,制造业9.81%,建筑业9.6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9.67%。

5.分学历层次省外各行业就业分布情况。毕业研究生在省外教育行业占比最高(16.78%),其次是制造业16.6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1.21%,卫生和社会工作7.7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7.17%;毕业本科生在省外制造业行业占比最高(18.10%),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5.16%,建筑业9.4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34%,批发和零售业6.20%;毕业专科生在省外制造业行业占比最高(23.41%),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42%,卫生和社会工作8.73%,批发和零售业7.9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7.58%。

三、2015年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

(一)自主创业的现状及专业相关度。调查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运营现状较为乐观,32.99%的毕业生表示创业正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43.01%的毕业生表示运营还算正常,21.99%的毕业生表示有些吃力勉强维持,2.01%的表示亏损严重;毕业生自主创业与所学专业相关度(包括相关与基本相关)达到62.84%。endprint

(二)自主创业的行业。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行业门类比较广泛,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3.85%)、住宿和餐饮业(10.05%)、建筑业(9.76%)、批发和零售业(8.76%)、制造业(8.71%)。

(三)自主创业的原因。创业毕业生反馈选择创业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创业充满兴趣、激情(45.60%),其次是希望通过创业实现个人理想(27.74%),预期可能有更高收入(8.78%)、有好的创业项目(6.28%)、受他人邀请进行创业(6.25%)也是重要原因,还有一部分创业毕业生反馈是由于“未找到合适的工作”(4.46%)。

(四)自主创业的资金来源。毕业生反馈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来自父母亲友的支持(44.51%)、个人赚取(43.47%)、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7.47%)。

(五)自主创业的影响因素。毕业生认为,自主创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创业者的素质(28.44%)、经验(23.05%)、人脉(19.24%)和团队(9.76%)。

(六)自主创业所需知识和能力。调查毕业生认为自主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23.60%的毕业生认为是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7.43%的毕业生认为是综合能力;14.48%的毕业生认为是语言表达和与人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11.33%)、创新能力(9.36%)和实践与动手能力(8.49%)占比例也较大。

四、就业与专业相关情况

(一)整体专业相关度。根据调查反馈结果显示,62.92%的己就业毕业生认为,现在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包括非常相关和基本相关),不相关(包括不相关和非常不相关)的占比21.60%。

(二)分学历专业相关度。报告显示,研究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最高(65.10%),其次是本科生(63.13%),专科生相对最低(60.53%)。

(三)分科类专业相关度。研究生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医学类(71.66%),其次是法学类(68.18%)、工学类(68.00%)、哲学类(66.67%)、教育学(66.00%);本科生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医学类(71.07%),其次是教育学类(69.14%)、工学类(67.64%)、理学(66.87%)、经济学(64.35%);专科生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医药卫生大类(69.33%),其次是交通运输大类(68.21%)、轻纺食品大类(67.43%)、土建大类(67.06%)、水利大类(65.13%)。

五、2015年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情况

报告显示,2015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工作的总体就业满意度为63.15%。从就业各方面评价看,毕业生对工作发展前景的满意程度为66.33%、对工作内容满意度为66.11%、对工作地点满意度为65.18%、对工作环境满意度为60.83%、对工作薪酬的满意度为57.32%。从学历层次看,本科生就业满意度最高(65.36%),其次是研究生(62.73%),专科生就业满意度相对较低(61.36%)。从不同学科门类看,研究生就业满意度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法学类(68.82%)、经济学类(66.83%)、工学类(65.00%),本科生就业满意度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工学类(70.76%)、医学类(69.10%)、经济学类(68.13%),专科生就业满意度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土建大类(67.83%)、文化教育大类(67.81%)、电子信息大类(66.97%)。

六、2015年毕业生就业能力情况

报告显示,调查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度为67.52%(包括适应和比较适应),4.43%的毕业生反馈对工作不适应(包括比较不适应和很不适应)。

调查毕业生对工作的胜任情况,45.75%的毕业生反馈需要一个月左右,占比最大;26.08%的毕业生反馈需要三个月左右;17.40%的毕业生反馈上岗即可胜任工作;6.44%的毕业生需要六个月左右.4.33%的毕业生需要一年左右。

七、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满意度

(一)总体满意度。将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等级,满意度为满意与比较满意之和。根据报告,66.04%的毕业生对母校就业工作总体满意。

(二)就业指导情况。2015年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70.09%。在6个具体评价指标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75.65%)、“辅导员(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所起作用及效果”(74.84%)、“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讲授效果”(70.79%)。

(三)就业服务情况。2015年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服务工作总体满意度为71.26%。在11个具体评价指标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学校开展招聘活动的情况”(74.65%)、“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场地设施”(72.44%)、“学校就业网站提供的就业需求信息”(72.31%)、“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和效率”(72.15%)、“学校就业政策宣传”(71.08%)。

(四)创业教育情况。调查毕业生在校期间接受的创业教育情况,51.69%的毕业生反馈修过母校的创业相关课程(其中包括讲座),13.71%的毕业生参加过创业培训,6.90%的毕业生参加过创新创业比赛,1.70%的毕业生接受过其他形式的创业教育,26.00%的毕业生反馈没有接受过相关创业教育。

八、毕业生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对母校教育教学总体满意度。根据报告,67.96%的毕业生对母校的教育教学表示满意(包括很满意和比较满意),不满意(包括比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5.37%。

(二)培养过程与条件。根据报告显示,调查毕业生对母校人才培养过程与条件的评价情况总体满意度(包括很满意和比较满意)为71.31%。在6个具体评价指标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毕业生对母校教师的教学水平”(76.88%)、“母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71.98%)、“母校的教学条件”(71.85%)。

(三)所学知识反馈。调查毕业生对所学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跨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安排合理性、实用性、课程内容前沿性和理论与实践结合性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分为卜5分5个等级,分数越高,则表示毕业生在该方面评价越高。总体来说,毕业生对所学知识的评价均值集中在3.5-4.5分,总体评价为3.92分。三个评价指标反馈情况分别是:对专业知识的评价4.06分、对基础知识评价4.01分、对跨学科专业知识评价3.70分。

(四)所具备能力反馈。调查毕业生对所具备的能力评价,18项评价指标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团队协作能力、实干与执行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觉能力,均有半数以上毕业生反馈具备;排在后两位的是外语能力(12.28%)和创新能力(15.37%)。

(五)素质提升评价。调查毕业生关于学校教育对自己的素质提升情况的评价,10项评价指标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积极努力、追求上进”(52.71%)、“人生的乐观态度”(51.43%)和“包容精神”(48.54%),排在后两位的是“人文美学”(18.56%)和“参与公益”(21.66%)。

(作者单位:河南省教育评估中心)

上一篇:大型展会策划书下一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