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建设幸福中国》读后感(共12篇)
1.读《建设幸福中国》读后感 篇一
关于在全乡小学生中开展“现场读《建设幸福中国》
然后写读后感”的比赛的通知
各学校:
建设幸福中国,是全国人民最殷切的希望。共产党的宗旨、社会主义的要义就是为民众谋幸福。广大青少年是幸福中国的建设者。其文化知识、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社会实践、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这些都是青少年在成长道路必须面对的课题。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才能肩负起建设幸福中国的重任,创造美好的未来。按照(赣教社政字[2011]4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经研究决定,在全乡小学生中开展“现场读《建 设幸福中国》,然后写读后感”的比赛,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比赛用书:
《建设幸福中国》(小学低年级读本)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和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小学中高年级读本),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二、时间:2012年5月23日下午14:50—16:50
三、地点:李庄小学点(李庄、禾江的学生)
中心小学点(其余学校的学生)
四、参赛对象:1---6年级每班学生人数的10%(进一法)。
五、其它事项:
1、参赛学生要带好读本和书写工具,比赛用纸中心小学会准备好。参赛稿子内容里不能出现学生的真实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2、活动奖项设置:一、二、三等奖各2、4、6名,鼓励奖10名。
3、各校要派遣责任心强的教师带队,务必保证参赛学生往返路途的安全,严禁乘坐三轮车。
4、其它末尽事宜另行通知。
信丰县万隆中心小学2012年5月10日
2.读《建设幸福中国》读后感 篇二
在白皮书前言部分即指出,中国人民经过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争取民主,使人民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联系历史,我们知道,这里提到的斗争指的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所以,这一层面的当家作主,对外而言是独立,对内而言是去除专制。而至今为止,仍有相当多的国人对当家作主的理解是没有剥削和压迫。但是这种状态的“当家作主”最多可以说是独立,却离自主的民主还有段距离。
然而,这并不是否认这一层面含义的价值。事实上,相对于不同的制度阶段,民主的目标是不同的。在民主制度之外的环境——如独裁制度下,当民主击败其对手(独裁)时,民主的目标就实现了。这时的民主是非常不完善的,但仍然是民主的,它实际是以民主价值论建立起来,已经给民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一个起点。
但是,当已经进入民主之后,民主的价值就不再是反对敌人,而是要处理事实上由它自身产生的问题,这里面便包含如何去认识民主、如何去实现民主的理想等问题。这时候,民主不能仅意味着独立,它必须包含更广泛的内容,“主权在民”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含义。
在西方思想史关于主权的各种论述中,虽对主权的归属以及主权是否是无限的、绝对的有分歧,但在主权的性质上往往是一致的,主权在政治法律体系中,从地位上说是最高权力,从序列上说是最终的决策权力。那么在民主国家,主权在民本身即意味着一国政治法律体系中,人民掌握着最高的和终极的权力。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最高的和最终的权力并不意味着所有决策都直接来自人民这个最高层,事实上,在民族国家的民主制中,直接来自最高层的决策只占体系内部所有决策中的很小部分。但这并不否定这个权力本身,真正的民主制总有一些程序和制度能体现这一原则,如全民公投等。
另外,主权在民还意味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正如萨托利所说:“权力属于人民建立了一条有关权力来源和权力合法性的原则。它意味着只有真正自下而上授予的权力,只有表达人民意志的权力,只有以某种得以表达的基本共识为基础的权力,才是正当的权力。”(1)这种来源在实践程序上以选举政治来实现。这一点与前述异曲同工,正因为全体选民是政治上的主权者,对行使法律权力具有最高实际影响力,才能体现最高和最终权力的原则。
综上所述,人民当家作主或说主权在民原则,在民主之中,意味着公共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拥有最高的和最后的决策权力。
2 主权在民是民主的全部
显然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否。如果民主停留在人民主权这些理论原则上,如果没有一些法律、制度和程序来支持,那么就是只有民主之名而无民主之实。“真实的情况是,仅仅包含着人民权力观念的民主理论只能够用来同独裁权力作战,一旦打败这个敌人,自然而然移交给人民的不过是名义上的权力,权力的行使完全是另一回事”(2)。所以,必须有一整套制度运行起来,把主权在民的原则从民主的理论上或国家宪法上的条文变成活的体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公民的“参与”,只有公民的直接或间接参与,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所以,科恩在《论民主》一书中,对民主下的定义是:“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3),这个定义充分体现了参与是民主的核心。
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体现为一系列过程,包括投票、选举、监督等。如果没有这些活动,没有这些活动中人民的广泛参与,民主只能流于空谈,所以程序建设是民主非常重要的环节。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民主就是一种程序,是一种选择方式,是在每次政治活动中都体现的。而这种推进民主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却是白皮书中极为忽略的,我们以非常重要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
在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节中,提到了“人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之后以权威的数字说明了代表的来源、组成、活动方式及职权等。然而,对于代表如何产生,怎么对人民负责,人民又如何有效监督这些环节,白皮书并没有提出有效的制度使人民参与进去。我想这并不是因为白皮书篇幅的限制,更主要的是我们的政治实践对于民主程序的建设还尚不充分。
2.1 人大代表如何产生的?答案很简单:
选举产生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选举所真正体现的民意有多少。目前,我国无论是基层的直接民主还是县以上间接选举状况在体现民意上都还差强人意。有许多人将此归咎于人民的素质不高,判断力不足,甚至无法判断自身的真正利益。有人将原因归为我国经济水平还没有实现民主的条件。
首先,关于经济落后这一点,经过长期传播已相当深入人心。确实,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政治参与的水平、质量、模式等方面。经济欠发达环境中的社会大众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生存的问题,把目光注在经济领域寻求物质资料的丰盈,以求满足生活的需要,而对公共政治生活的态度往往是消极被动的,甚至是冷漠的。而经济较发展环境中的民众通过分享较丰富的经济资源保证生存的需要后,为进一步满足自己的其它利益诉求或实现个体的价值而相对积极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但明显是有问题的。
但是,无论经济发展在何种程度上对民主有着关键的影响,经济决不是唯一要素或决定性要素。从国外看,印度的民主化成功于半个多世纪前,不能说那时的印度比今天的中国的经济还要先进;而且,从我国自身看,基层民主化没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率先试点,这本身已证明经济因素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同时,退一步讲,富了再谈民主也是不合理的,民主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很多的积累和探索,它需要国民有民主的意识民主的习惯,这些“养”的过程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虽然经济发展确实会对民主的发展程度有所限制,但等到我们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再谈民主,那么只能望民主而兴叹了。
其次,关于公民素质阻碍公民的参与这一点,也有待考量。(1)从理论上讲,在推行人民主权原则的国家,本身即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同等的权力平等地参与国家的管理。因此,每一个人的文化程度、道德修养和能力也被认为是与其他任何同胞相等的。虽然这是只能存在于理论上的平等,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假设才是使民主得以推行的起点。(2)即使文化素质低确与民主相关,但以科恩所划分的民主的尺度看,在民主的广度、深度和范围上,与文化素质最相关的是民主的深度。而民主中最重要的广度,深受结构上的影响,即国家的法律制度是不是提供了参与的平台及有效参与的机制。完善的民主结构甚至有助于形成促进民主的心理或气质条件,即使公民们自己有参与的内在愿望,这一点从长远来说,是民主得以安全和稳定的基础。(3)更退一步说,即使确如有人所认为的,人民因为文化素质低无法成为个人利益最好的和唯一的裁判者,但是,既然提倡民主,那么杰弗逊的一段话便是值得信服的,即“如果我们不相信(人民)有足够健全的判断力来行使他们的权利,那么补救的办法并不是剥夺他们的权利,而是引导他们的判断力。”(4)所以,为公民提供教育特别是民主教育,提供广泛易得的信息就应是政府的责任。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真正体现民意的参与才能称之为民主。而选举作为参与的第一步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步,如果不能体现真正的民意,则如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2.2 人民代表如何对人民负责
代表制是近代民主面对数量庞大而分散的人民进行统治所发明的工具。被代表者选举代表来实际行使权力。所以如果不把当选的人看作其选民的代表,那么选举本身不过是创造了一个绝对统治者。“选举本身不能产生代表,……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的是对当选者的责任和义务的正常期待,以及当选者对其选民的义务”(5)。在西方民主国家,这种期待和义务是以制度来规制,如竞选使得当选者为了连选连任必须要关注选民的利益,有些国家罢免、创制、复决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当选后的代表更忠实地尽责。这些制度本身也体现并实现了人民拥有最高的和终极的权力。而无论是在白皮书中,还是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目前都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使“对人民负责”得到保证。仅仅有人民代表大会并不足以实现民主,我们必须知道代表是否真正可靠地代表他们的选民。如果代表不能促进人民意愿的实现,那么它将断送民主而不是促进民主。而对代表的期待和代表的义务不能归之于不可靠的道德,而应诉之于有效的制度。使人民的权力成为约束代表的最可靠后盾。
2.3 人民如何进行监督
对于已当选的代表的行为活动的评估及之后的赞扬和惩罚,都取决于监督活动是否有效。对于近代以来的代议制民主,监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西方民主国家,公民对政治活动进行监督的主要途径是媒体。新闻自由和出版自由既因其本身价值又因其对民主的好处而受到推崇。而正是由于保障这些自由的制度的存在,使得公民对于政府的活动能掌握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这使得监督活动有所凭借。当然,在西方推行民主的国家往往也是把自由列为民主的最高价值的,所以在这一前提下,这些才制度得以确立。而在我国,所以面对新闻自由和出版自由可能带来的混乱,采取了管制政策。当然,这种管制是存在合理性的,在我国文化的母体中是没有自由的因子的,所以,国人往往把自由理解为放纵,而不是法律框架下的自由,基于此,在我国完全放开管制确实会引起秩序和稳定上的问题。但问题在于,究根探底,这种管制与人民主权是矛盾的。托克维尔说:“当每个公民都被授予管理国家的权力时,那就必须承认公民有能力对同时代人的各种意见进行抉择,对认识之后能够指导他们的行为的各种事实进行鉴别。”(6)这种管制使得人们不能获得完全信息,便无法有效监督和参与,这样民主的实现本身便缺少凭依。因此,如果为了避免自由所造成的不稳定而牺牲这些自由,则民主将永远成为海市蜃楼。即使我们不能有这样的信念,即“也许实现民主所要付出的一个代价就是不稳定,所以为了民主的价值我们应做的考虑的不是不付出代价,而是减少代价”,但是,我们却相信,信息的不畅将有损于民主,所以,无论如何,政府是有责任为参与政治活动的人民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供其参考以提高民主质量的,这需要政府循序渐进去改善。
这一小部分的结论是:人民主权不意味着民主的全部,民主必须还要包含实现人民主权的途径,这一途径就是人民的广泛参与,只有这种参与才能使人民主权落实到实际。而这种参与必须又要有结构上和程序上的支持。实际上,在我看来,真正的民主是在人民主权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治精神。人民自主参与管理与全体人民有关的国家事务,而每一次政治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实现着民主。我们的政治实践离真正的民主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这种自治精神便不只是建立制度这么简单,它还需要很多先天性的条件,包括历史传统,文化心理,公民气质等等。也许,在列出许多实行民主所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之后有人会说我们的国家气候并不适合民主的生长。但是我认为,民主的社会情况与社会的法律制度之间是互动的,所以,民主的气质是可以培养的。而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要以民主的方式治理国家?对于民主有什么好处,则非一两条可列之,但最关键的在于,用林肯的话来说,民主是人类“最终的、也是最好的希望”,因为它能扩大实现人类利益的公共权力的范围,而又不损害维护个人尊严的个人自由(7)。所以,无论实现民主对我们还是多么遥远多么艰难的过程,继续探索下去是最坚定的选择。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几个侧面的缺陷来指出我国民主建设本身尚存的问题,并不意味着人民代表大会制一无是处,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背后的民主价值理念值得继续推崇和发扬,所以一味地为它高唱赞歌无助于它的发展和完善。只有找到尚存的问题所在,才能知道在哪里能够对它修修补补,而使它有更稳固的根基。
参考文献
[1]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东方出版社,1993.
[2]科恩.论民主[M].商务印书馆,1988.
[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商务印书馆,1991.
3.创新施政目标 建设幸福中国 篇三
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翻阅前十年的两次党代会报告,从十六大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到十七大提出“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再到如今十八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目标更高,标准更严。可以说,这两个翻一番指标和其他指标,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一个有机整体,总体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勾勒出一个幸福中国的美好愿景。
一、“幸福”:全新的施政目标
目前,“幸福”已成为许多地方的施政目标。有媒体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18个省市区明确提出了“幸福社会”的概念。2011年的数据则显示,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现如今十八大报告更是凸显了未来我们国家建设“幸福中国”的全新施政目标。
为何“幸福”一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并影响到国家的施政方向?这并不是说之前的发展方式或施政目标不符合“幸福”的目标,而是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之中,发展成果或者说体现在经济指标上的成绩,并未注重与民众感受的生活质量的关联。所以,提出“幸福”的施政目标,恰恰是为了弥补这种指标增长与民众感受之间的历史落差。
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已经表明这样的趋势,人们自身的经验也得以确认:一旦个体的物质需求得以满足,高消费将导致幸福感指数递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亦是如此。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乃至舒适的生活条件,但对于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说,GDP持续增长并非明显地增加福利。而且,一味狭隘地追求GDP增速还会破坏那些创造幸福感的因素。例如,中国许多地区曾出于经济增长的缘故,支持发展污染企业,此举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高增长的疾病发生率,以及基本社会福利的下降。
二、民众:建设幸福中国的主体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应该看到,过去我们的发展之所以未能体现出很强的幸福度,就是因为未能在经济指标的发展之外,将民众的切身感受纳入到宏观上的发展目标中来。一来,是因为发展理念上的差距;二来,更是由于很多民生诉求未能得到响应,民众对于衡量经济发展的话语权不够。
据中国网报道,联合国首次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比较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幸福程度,丹麦成为全球最幸福国度,其它北欧国家亦高踞前列位置。美国排在第11名,台湾地区排名第46位,在亚洲地区居第3,仅次于新加坡(33)和日本(44),韩国排名第56,中国香港第67,中国内地则排名第112。姑且不论这个排名是否公正客观,但许多中国人缺少幸福感却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人为什么距离幸福那么遥远呢?幸福指数报告指出,财富的多寡并非是幸福指数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人的不幸福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虽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幸福仍然跟经济脱不了干系,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收入的多寡,而体现在收入与支出间的难愈鸿沟。在网上对人们经济状况的调查中,不管收入如何,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是穷人。这个穷就穷在与收入难成比例的巨大开支上:房价居高不下,一套房子就能消灭掉一个中产阶级,物价越来越高,且很多时候都在选择性“过山车”,生活开支大,设置出现了天价墓地、天价景区票价这样不合理的经济现象,因此,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的月入7500元还没有安全感绝非空穴来风。
因为收支难以平衡,而又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人们面临着入学、就业、养家、养老等重重的人生难关,也正是因为生活上的压力,使得大多数人感觉重担压肩,缺乏安全感,缺乏生活的激情。虽然位居幸福感前列的国家,可能并非收入最高的国家,但却肯定是社会保障最为完善,收支最为均衡的国家。除去经济因素,中国人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食品安全无法保障、个人信息泄露无法制止、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医患危机不断加剧……各种各样的不如意,造就了中国人离幸福感的遥远距离。
当然,没有幸福感也与中国人内在的性格有关系,如缺乏信念、没有信仰,互相不信任,不知足、不善于奉献等。内外因素的互相夹击,使得中国人无法触到幸福的脉搏。在社会保障不完善、收支差距过大、各种危机频出的社会中,是难以获得平静感、安全感的,因而也难以获得幸福感。
三、舒心、安心、放心、信心:幸福的标准
当“幸福”成为时髦词,应当警惕作为主观感受的幸福被过度“消费”。毕竟,相较于能够具体以数字指标得以呈现的GDP,幸福的抽象性和模糊性,使得对其的考核也主观化,因此,就可能出现“承诺易,兑现难”的现象,最后变为空洞的说辞。这可能也是其能迅速得到响应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幸福帽子底下的“干货”具体怎么装,才是真正的难题。因为,真正的幸福度恰恰是民众对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一个综合评价,它是在各种施政指标外的一個民间指标,“幸福度”的裁判员不是政府而是民众。一言以蔽之,不管多少地方把“幸福”作为施政目标,也不管各地幸福指数有多高多漂亮,民意认可才是关键,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只有落实到这一点,幸福概念才能真正有实质意义。
这也在提醒我们各级政府,对指标的编制首先应关注那些困扰着民众多年、盼望解决却一再拖延、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影响的问题上。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三方面:
第一是物质需求并未获得真正的满足。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富人越来越多,但中国远没到讨论“有钱为何不幸福”的时候,因为真正“不差钱”的人其实是少数,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高价,折射的依然是供给的短缺。
第二是精神需求。在这个“拼爹”的时代,人们目睹了一些不公平现象,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损害了民众的幸福观感。而令民间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更是对社会公正价值理念的巨大戕害。
第三是权利需求。一些地方公共资源涨价不征询民意,上马公共工程不经公示……公共决策中缺乏对公民权利的重视。
这是挡在通向“幸福中国”路上的三个“拦路虎”和“三座大山”,其分别对应民众的焦虑感、被剥夺感、无力感。唯有搬掉“三座大山”——大到分配制度的改革,小到一座新幼儿园的建立,百姓才能抵达“幸福”的彼岸。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字之改的“含金量”很高,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不仅仅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更把发展要求细化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而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4.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篇四
这本书内容丰富,讲述了人民的走向致富之路和幸福的过程,阐述了幸福生活需要什么保证,以及 “十二五”给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
书中讲述了贾从才、卢启志老人、肖令宪老人、李德敏、帕牧古丽一家人、哈德尔、帕提汗、袁隆平、李高峰等人的幸福生活,用人们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什么是幸福,怎么样才能幸福。
我认为,幸福其实很简单,就如同流行语中说的:“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是一种幸福,因为这样会很快乐;
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一种幸福,因为这会让人满足;
保持简单的生活,这是一种幸福,因为这样几乎没有烦恼; 生活条件比以前更好了,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这会让人知足常乐;
能靠劳动自己丰衣足食,能得到人们的尊重……都是幸福,都能让人快乐。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悟;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动。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幸福的表现。
5.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篇五
读过了这本书,我想长大后一定要为祖国作出奉献。要知道祖国减轻了亿万家庭义务教育的经济负担,还给予了我们好的学习环境和好的发展……总之我们拥有的一切,几乎都是祖国给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祖国,要报效祖国。
就像19世纪初的音乐家肖邦那样就算死也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就像“七七”事变后的大数学家华罗庚那样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我们报效祖国的最好方式是努力学习,因为我们还小,就连自我保护的能力可能都还没有,哪里还能有能力保护祖国,所以我们现在要学习,只要有了知识,到时我们就可以为祖国作出奉献。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有文化就要努力学习。当然,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明白学习不仅要认真,还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文化是一种真实的力量,在学习中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知道的就要问老师,因为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假装知道。我认为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或不知道没关系,至少我们都有一张嘴,可以说话,我们既然有嘴而又不会说话,那这张嘴又有何用呢?我觉得不懂就问,上帝赐给我们一张嘴,除了吃饭、与人沟通,就是问人问题。大人们常说我们长大后要有知识,有学问,知识不就是知道和认识很多东西或事物和字和植物、人物、动物、器物吗?那学问呢?学问不就是既要学还要问吗?我的答案是:是的。爱因斯坦有句名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对吗?
6.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篇六
我在读《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时,经常被书中讲述的故事所感动,也让我感受到了其中的幸福。
在陕西秦巴山区,有这样一位女孩,她叫张华英。学校离家有 10公里,为了能及时赶到学校,他和许多孩子一样,每天都要打着火去上学。他们多么渴望能够不再打着火把上学啊!终于,这一天来了--许多人得知这件事情,纷纷自发捐赠手电,一支支手电纷纷邮寄到了秦巴山区各个学校,现在,他们终于不用再打着火把上学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触很深。这一支支手电,不仅照亮了人们的心,而且使我们感受到温暖,感到高兴,感到幸福。这幸福不是张华英一个人的幸福,也不是那几所学校的幸福,而是整个中国的幸福!
一套房子是生活的必需品,是温馨的家,是避风的港湾。咱们中国的住房改革,让许多城市低收入家庭实现了他们住有所居的梦想。王萍的父母身体都有病,收入很低,以前一家三口租住在一间只有十五平方米的房子,没有卫生间,厨房是共用的,连吃饭都是站着吃。这样的房子让王萍感到了其中的苦涩。于是,王萍向政府递交了廉租房申请,并获得了批准,最后,终于住进了理想的房屋。
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禁替王萍高兴,住进了自己设备齐全的房屋,这个美丽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而且,我同样感到幸福,为王萍一家感到幸福,为我们感到幸福,也为中国感到幸福。
7.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篇七
马振兴的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长年患病,丧失了劳动能力,爷爷瘫床不起,一家四口的生活只能靠母亲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维持。
一进学校,马振兴就领到了两套校服,一套秋季的,一套夏季的,领到政府“1+1”的600元。还因为学习成绩优秀,又拿到600元奖学金。扬州一中初中宏志班的学生年年享受着奖学金和生活补贴。学校设立了奖学金,助学金制度。每学期考试成绩优秀获奖者,或评为三好学生的,学校都给予奖励。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还能无偿得到粮油,衣服的资助。
我们学校也有这样的制度,比如,给家庭特殊或特别困难的同学补助,给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发奖品,这样,都是学校对我们的支持,对我们的期望!
8.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篇八
《建设幸福中国》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人民的幸福感,如:家境贫困的学生能正常上学,困难家庭住上新房等等。党中央为人民解决了多少烦心事啊!“幸福中国”真是为人民谋幸福啊!作为读者的我,胸怀远大理想,懂得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确定了自己的使命。
现在,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恩惠了我们农村小学,我们不仅不交学费和书钱了,学困生还可以享受生活补助。我们这一代可真是幸福!我不禁问妈妈:“妈妈,你小的时候,对生活有哪些期望啊?”妈妈听了,唉声叹气地说:“唉!别提了。那时,我还挨过饿呢!想上学,可是没钱啊!看看“你们”,连学费都不用交,生了病,去医院也方便,而且家家都有车。“你们”现在的生活,就是我小时对生活的期望,可“你们”还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听了妈妈的一番话,我才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啊!现在,“建设幸福中国”真的成为了全国人民最殷切的希望。
9.读《建设幸福中国》读后感 篇九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广西省青秀区南宁市中山路小学六(1)班农霁琪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满怀幸福,贫者举家共食一锅粥,其乐融融;失去幸福,富者空对满桌山珍海味,也难以下咽。
读了《建设幸福中国》一书,让我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农村的新变。建设新农村的春风,吹遍了山岗、田野。农村的新变让我们体会到了幸福洋溢的滋味。
周末我跟爷爷在家闲聊,我问爷爷:‚从粗布衣到名牌服装,现在讲究穿戴了,是为什么呢?‛爷爷说:‚现在咱能挣钱了,为啥不穿好的呢?那时候一件衣服从新到旧,常常是哥哥穿了弟弟穿,穿到衣服补得不能再补,才舍得地扔掉!如今,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也是,以前农村大部分人都穷,哪有钱来打扮啊。如今,乡下也能跟城里人一样打工挣钱,为什么不把自己打扮得精神一点呢。而且很多人在家时也很讲究,穿上了睡衣、睡袍。男女老少们穿上了名牌、赶起了时尚。‛我兴致勃勃地说。
爷爷接着说:‚如今,不仅是衣着上有了变化,出行更是方便了许多!过去在农村有这么一句顺口溜:‘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以前出门要走8公里的泥路,才能做上去城里的客车。现在,柏油路都修到田间地头了!过去呀,去一趟县城要花四个多小时。现在,咱农民真是太幸福了,班车15分钟一趟,既经济又
安全。‛
我不禁点点头:‚这话一点也不假!今年我回老家,那感觉就是‘眼睛一闭一睁’,就到家了!‛
如果你现在问我觉得幸福吗?我会自豪地说:是的,我非常幸福!党的十一五吹响了建设城乡保障体系的号角,让曾经的农村变得繁荣,让现在的城市生活更加精彩。我相信,幸福,会因为努力而更加完美!
地址:南宁市中山路257号中山路小学
邮编:530012
联系电话:0771-2817651
点评:
小作者能从实际生活出发,把读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语言生
动,条理清晰,有感而发。文章通过与爷爷的对话,把以前的农村破旧寒酸与如今的焕然一新做了对比,歌颂建设幸福中国,给农民带来了好政策,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诠释了‚幸福,因努力而更完
美‛的主题。全文语句朴实,感情真挚,结构井然有序,首尾呼应。
10.《建设幸福中国》读后感 篇十
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当历史与社会责任压在我们年轻一代身上的时候,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不能贪恋享受,而要从小开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到时就可以轻轻松松接父辈的班了。
为了建设幸福新中国,我们必须由远大的理想。
“理想”,古人称之为“志”。古人是很重视理想的,即使贫无立锥之地,也要坚信“人穷志不穷”,坚持自己的理想。同学们,现在我们生在这样这样一个竞争时代,更是要树立远大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们还要有爱国精神。
我们一定要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爱国”是最基本的,只要我们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就一定会爱国的,因为她是我们生长的摇篮。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更加努力的读书。
我们一定要走进知识的海洋,打开书海,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必须充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我们的学习受到国家的热切期盼,学校的殷殷关怀,我们应该把握难得的机会,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充分利用起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
11.《建设幸福中国》读后感 篇十一
在20xx年,金灿灿的迎春花开的时候,在人民大会堂全国“两会”会场内外,一个鲜亮词语在人们的口中流传开来,它就是“幸福中国”。
如果你认为,我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不幸福吗?那我要郑重的告诉你――你错了!
许多同学害怕开学,在贫困山区的曾维竟也害怕开学,但是她害怕开学的原因与许多同学的不同,她是交不起学费!每天下午放学时有不计其数的车从校门口驶过,川流不息。我们坐车只要十几分钟就能到。而山区的孩子上放学则需要半个小时。而那所谓的半个小时还是跑着去的!每天上放学我们几乎都由“专车”接送,摩托车、电动车司空见惯,各种各样的小轿车不胜枚举,如今自行车接送倒成稀罕之物。走在平坦宽阔的大道上,而这是陕西秦巴山区的女孩张英华敢想的吗?她每天早上5点钟就打着火把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脚踏着坑坑洼洼的岩石……而她唯一渴望的只是不再打着火把去上学……
12.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篇十二
我现在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学习认真,成绩也比较优秀。上学让我尝到了不少的甜头:赞扬的目光、光荣的称号,闪光的奖牌……可在这些褒奖的背后,我也会时时感受到上学的苦闷:比如说考完了语文考数学,考完了数学又要考英语的时候;比如说那一晃而过的“宝贵十分钟”又被好心的授课老师占用的时候;比如说临近考试,语数外老师毫不客气地一下布置了几张试卷和大量习题的时候……有时我就在想:如果不上学该多好,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玩多久就玩多久……
可是读了《上学篇》后我才知道:尽管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发展不平衡,我国贫困地区仍有许多适龄儿童无法入学。文中的红红为了上学偷偷卖掉了自己的长发,可还是没凑够学费,当她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才从老师那得知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的喜讯。“不花钱也能上学了!”红红笑得像一朵迎春花!贵州雍里乡大洞小学4年级的学生宁月香为了上学,她不得不背着弟弟到学校。放学回家,除了管弟弟,还要帮妈妈洗衣、喂猪。宁月香家住的吊脚楼已多处破损,四周用塑料布围着,以阻挡山里阴冷的山风。屋里除了床、箱子和农具外,几乎没有其他物品。可就是这样环境下的宁月香仍然想好好念书,将来考大学。但是她又担心家里穷,没有钱让她去读书……
看着宁月香脸上露出的愁容,望着红红那幸福的笑脸,再回头想想同龄的我们: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吃着营养丰富的饭菜,有宽敞明亮的教室,严厉而慈祥的老师,崭新的书包、齐全的资料……用不着上山打柴放牲口,不用住阴冷潮湿的房间,更不用担心交不起学费……这一切是多少贫困地区失学儿童梦寐以求的?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下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叫苦喊累?未来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用科学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去共同打造。同学们,让我们珍惜这美好的日子吧!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祖国的明天,好好上学!
【读《建设幸福中国》读后感】推荐阅读:
《建设幸福中国》读后感作文500字09-12
幸福作文1200字:建设幸福中国07-03
幸福企业建设08-31
建设幸福祖国演讲稿08-26
2024幸福院建设推进会08-28
以质量为支撑 建设幸福昆明10-02
幸福德育班级文化建设的羽翼09-07
四在学校、幸福校园建设实施方案06-29
关于推进幸福湖北建设的几点思考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