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精选11篇)
1.涉江采芙蓉(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篇一
一、导语设计
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灯片
师: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跟着这位同学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具体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女子
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生2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正是由于你们多样化的思考,才使这首诗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但是老师的想法是把它当作一位女子来看待。在古代,男子离开家乡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种更常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师: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我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首诗的情感的诗呢?
(幻)这是一首______的诗?
生:忧伤相思思念痛苦
师:同学们赋予了这首诗歌丰富的情感。
那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个词能直接概括这种情感的?
生:忧伤。
板书:忧伤
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我们先来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谁来翻译一下这几句诗?语言要美一点。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兰泽上芳草萋萋。采摘芙蓉花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师:翻译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你刚才翻译的“渡过江水采芙蓉”,这个“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样吗?“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
生:一样,“涉”的意思就是“渡过”(坐着船过江)。
师:一般都怎么渡过江呢
生:不一样。“涉”的意思是蹚水过河。
师:蹚水过江采芙蓉和坐船过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会一样吗?
生:不会。
(幻灯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们设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她的心。“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而如果说成了“渡江”或“坐着船过江”,作者的心可能还是那一颗思念的心,但就没有那么真挚动人了。
师:我们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画面中,在这画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芙蓉、芳草。(板书:芙蓉、芳草)
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人公为什么单就采集“芙蓉”呢?
生:1: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濯清涟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莲花,这里有一种君子的品质。
生2:“芙蓉”和“夫容”谐音,在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旁征博引,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说明芙蓉的品质。
师:芙蓉,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叫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人们赋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蕴,如爱情、相思、忠贞、君子等等,它是一种纯洁与美好的象征。
师:老师很喜欢这首诗。读了很多遍,但是有一点小小的疑问。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有没有影响文意呢?
生:好像没有。
师:那这句话写在这儿不是多余了吗?
生沉默
师:谁说说?
生:“兰泽多芳草”是环境描写,加上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优美。
师:你对诗歌品读的很细致,我们来复活一下当时那个画面吧:
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之中。我们再读读这两句: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重读)芳草。
而在他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于是,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遗谁”,却发现“所思在远道”,不禁悲从中来。前两句是欢乐的采莲背景,后两句的情感却陡然一转,悲伤了起来。诗人写如此美景的目的原来是为了——
生:以乐景衬哀情。
生读。
师: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却突然问道:“采之欲遗谁?”难道她不知道是谁吗?生:知道。
师:知道为什么还要问呢?如果不问,直接就说成“采之遗远道”怎么样?
生1:她不想直接说出来送给谁。那样显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会有那么直白的话语。
生2:她想说出来,说出来以后会觉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这一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师:理解了诗意,谁来读读这几句诗?第一句要轻松、愉悦,第二句要低沉、忧郁。
(重点引导学生好好读,使课堂推向一个_)
生读。
师点评。可以把“所思在远道”,重点教给学生读读。
师:芬芳的兰泽,美丽的芙蓉,却使人感到了深切的“忧伤”。这种忧伤能否停止呢?请看下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我们常说:诗歌是浓缩的想象,散文将这种想象铺展开来,于是有了情节,有了人物,有了一颦一笑,有了一思一虑。现在就请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师:时间到,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
师:加入了环境描写更好地渲染了这种离别之愁。
加入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
加入动作描写,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师: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与描写,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长相思,在“旧乡”,佳人不见,摧肝肠。这个还在远道上前行的男子,离家越来越远。他不时地回望着无穷无尽的走过的路,心中对爱人充满了思念。他又远望着前方漫漫浩浩的长路,心想:何处才是我的归宿?
这两句除了情感的绵长,语言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
(幻灯片)哪些词语最为传神?最能传达主人公的情感呢?
生:运用了动作描写。“还顾”和“望”
师:回答非常好。“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板书:还顾望)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一深情的还顾里;多少忧伤多少桶,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
让学生试着重音读读“望”(让学生把轻飘飘地读和重音,读读对比一下感觉)
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还有哪个词语用的好?
生:漫浩浩
师:好在哪里?
生:运用了叠词,更突出道路的漫长。
师:你对语言有非常敏锐的感知。“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浩浩”语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忧伤的绵长。诵读的时候要把“浩浩”二字的无奈与绵长读出来。我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
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把“浩浩”两字拉长,引导学生逐渐读出情感。
师: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为了送到远方,因为早已知道无从可送。还顾望旧乡,没有缓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忧伤。到此,郁积多年的苦痛喷薄而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师: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幻灯片)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们把“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诗。
师:同学们来齐读一下:“同心离居,忧伤终老”(幻灯片)
师:怎么样呢?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师:那我们先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同心同德但是却被迫分离,只能忧伤一直到终老。
这个“而”是什么意思?
生:可是,但是,却。表转折。如果去掉了,这是矛盾的。同心同德却离居,然后还忧伤到老。
生:“而”在这里是一个表转折的连词,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让人感觉到被迫无奈的离居。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种持续的状态,就是“忧伤”。
师:这两句诗是全诗诗眼所在,也是全诗主题的升华。有了这个“而”字,情感是这样表达的:我们两个人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可是啊,却要被迫分离,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连接“忧伤”和“终老”,就把“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
师:那在这两句中,作者用哪个词来表达这种忧伤的状态呢?
生:离居。
师:这里的“离居”含义是什么呢?
生:分开居住。
师:离居就是分开居住。老师引言中说到了“悲莫悲兮生别离”,这里的“离居”就是一种“生别离”的状态。人世间的别离有生别离也有死别离,二者哪一个更让人悲哀呢?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各组派出代表来阐述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
生1:死别。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亡妻的思念让他非常痛苦。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再也不能复返了。
生2:生别。明明知道那个人在哪里,却只能两地相忆,在煎熬中度过一生,这比死别更凄楚。
生3:生别离吧。其实古人的生别就相当于现在的死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一种体现。
生4:死别。“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死了就永远不能相见了,而生别离可能还有见面的机会,也有可能不断听到对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个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生5:生别。生别离会让人的内心时刻承受着煎熬,无论相隔多远时间多久,都不能见面。
师:同学们深入的思考,也让老师感慨良多。“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生别离还是死别离,都是让人心痛的。但我想,死别,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这痛苦是爆发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接受事实的过程。而生别离,是明明知道对方还在那里却永远不能相见,需要时时刻刻承受着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这种忧伤是绵延不绝的,是会一直到终老的。
师:叶嘉莹先生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也曾经说过:
(幻灯片)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
我想:这首诗歌告诉给我们的是:生离比死别更悲哀。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还顾回望的丈夫。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他们彼此都茫然地相望,这时天地间仿佛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板书:画两颗心,“忧伤”是两颗心重合的部分),这个声音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师:同学们,本该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可如今有家不得归,有爱却不能守,这种痛苦、这种哀伤你谁能理解呢?
有哪位同学能带着情感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配乐:分角色朗读,最后两句读两遍,最后一句加读一遍)
三、结语: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翱翔天际//一个却深潜海底”。
我们把《古诗十九首》奉为经典,因为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们的欢喜与惆怅,他们的遗憾与悲伤。《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章法,让游子与思妇对唱表白。就像这对鱼与飞鸟,它们深沉而真挚地情感在思念与渴望中产生心灵的共鸣,爱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满口生香,无愧于刘勰所说的“五言之冠冕”。
师: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听老师诵读这首诗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怀。
(教师配乐诵读,最后两句读两遍)
四、作业: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之一
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可以从意象的内涵,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体现对人生的反思等角度来写你的理解,字数300左右。
2.《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因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和“史家之绝唱”的《离骚》,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的源头。而东汉末年,有这样一群文人,他们的文化素养较高,既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又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五言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古诗十九首》。
二、作品简介
(一)《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萧统是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两岁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卷,编成《文选》30卷。《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
(二)《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不知道题目,也不知道作者,所以,《文选》的编者把它们编集在一起,总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三)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文本解读
(一)高洁美好的意境
这首诗很简单,写了一人一时一地一境。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这首诗里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
1.“芳草”的“兰泽”意象
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2.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君子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品质高洁,气质优雅
佳人之花:(郑愁予《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亭亭玉立,形貌优雅
爱情之花:“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西洲曲》)“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纯洁美好 思念深长
小结:花香日暖的夏日,江上芙蓉朵朵,赏心悦目,展现了一个高洁美好的意境,预示着这是一段纯真美好的感情。
(二)真切感人的叹息
1.诗人在这首诗中写出了几个动作?(两个)
(1)涉江而采
抒情主人公来到这江边,看到芙蓉花开朵朵,美丽动人,自然有采摘的冲动。主人公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因为内心对你的纯洁美好的爱,因此看到荷花想采摘而赠予你;又因为爱得深沉不肤浅,因而不惜涉江而采,把它赠予最爱的你。但“所思在远道”,思恋的尚在远方,美丽的东西不能送达,即使这点情意都难以传递。于是,一腔热忱被当头浇灭。情感由采摘时的喜悦而变得失落低沉。
(2)还顾而望
还顾望旧乡,那里有我热爱山水和乡亲父老,更有我日夜思念的恋人。还顾而望既是对故乡的依恋,更对思念中人的深沉爱恋。可实际上,远望并不能见旧乡,更无法望见恋人。“长路漫浩浩”,天地苍茫,故乡不得归,恋人不得见。
2.在高洁美好的意境中,抒情主人公不辞涉江之苦而采芙蓉,欲遗所思,遗之不得,故深情回望旧乡,却又终究是归之不得。于是不禁发出了一声叹息,这是怎样的叹息?
明确:同心却离居,忧伤以终老。
我日夜思念的人,我们相敬如宾,彼此恩爱,我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怎奈我们远隔天涯,“同心而离居”,更令人绝望的是,这种远隔不是一时而是一世,只能“忧伤以终老”。
小结: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会思之切,才会见荷花而欲遗之,遗之而不得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途遥渺,相聚无望,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可见这份爱情的至深至真至纯至上,令人深感崇敬。
(三)难以排解的愤恨
何以有终老之叹?
明确:东汉中晚期朝政腐败,尤以桓灵之世为甚,桓帝时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汉末外戚宦官交相干政,此起彼伏,他们把持朝政,安插亲信,推举官员不再问品行、学业,只看门路和金钱,这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一般士人怀有强烈的功名意识,为了求一官半职不惜遍游京师,拜访州郡,以求权门的推荐援引,但事实上大多投奔无门,空有一腔热血抱负,眼见时间消逝,不免有极大的痛苦和困惑。一方面热烈追求仕宦,一方面黑暗社会进身无望,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因而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眼见韶华已逝,而功业无成,且归家路途遥远,身怀漂泊流离之苦和离别相思之痛,因此流露了浓重的感伤之情,蕴含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总结
这首成就极高的五言诗,讲述了东汉末年大多数文人的悲剧人生。相知相恋却不能相聚相守白头到老,只能永世不能团聚。这种悲剧在东汉末年的动荡里时常发生,可见《涉江采芙蓉》里的悲剧足具普遍性。因而读来更显其悲。
作者简介:殷晶晶,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3.《涉江采芙蓉》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篇三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能准确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鉴赏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多角度探究诗歌主人公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一、导语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同学们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知识积累
《古诗十九首》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三、读
(多形式朗读,初步感悟诗歌内容及情感,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审美能力。)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遗读wèi赠与,送给,如遗之千金。?
读出节奏:五言诗的断句 :二三格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过程:1、自由诵读,扫除字音障碍,整体感知。
2、整体诵读,把握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
3、点名诵读,因声求气,体悟情感。
4、老师诵读,品味诗歌美感。(学生闭目聆听)
析
小组交流(在总体感受的基础上,畅所欲言)
谈谈你喜欢诗中哪一句? 请说明理由。
学生展示
老师点拨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4.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四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
⑵.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⑶.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当时时代的不幸,从而领悟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吟诵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值千金”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嘛?他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魅力!
二、关于《古诗十九首》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他真实的记录和反应了十一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更颓废情绪。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的长子,谥昭明,世称照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诵读感知(自由朗读划节奏再个人朗读)渋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四、检查预习
结合课下注解,用尽量准确而又优美的语言翻译这首诗歌。
渡过江水去采撷那莲花,岸边的洼地里,还长着数不清的兰草。
采了花要送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啊,却在遥远的地方。回首眺望故乡,迢迢长路却是无尽的遥远。
虽然心意相同却分居两地,在思念的忧伤中一直到老。
五、自主学习
1、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表现情感? 芙蓉
2、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关于“芙蓉”这个意象:
“芙蓉”又叫莲,荷花,芙蕖、菡萏。(1)“莲”:《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纯洁的代表。(2)“莲”与“怜”谐音,“莲子”的谐音是“怜子”,换成今天的话,就是 “(我)爱你”。——象征男女爱慕之情。(3)“芙蓉”的谐音是 “夫容”,表现的是妇人对丈夫的思念。《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以荷喻自己的忠心,一再表明在官场不改正道直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荷”最恰切地形容屈原自身的品质。
六、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1、抒情主人公是谁?关于《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芙蓉和涉江,兰泽,芳草,远道,旧乡等意象一起组成了意境。(1)“涉江”,除了渡江之外,还是屈原的一部作品《楚辞·涉江》,写屈原被贬流放,暗含流浪在外之意。(2)“远道”“旧乡”,也似乎暗示是外出的男子对故乡的回望。
(3)把“芙蓉、兰和芳草”放在一起看,容易想到的是屈原在《离骚》中,以各种香草比喻美德和高洁的品质。
——抒情主人公似乎也可以是“他” 单个意象:芙蓉
“芙蓉”又叫莲,荷花,芙蕖、菡萏。(1)“莲”:《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纯洁的代表。(2)“莲”与“怜”谐音,“莲子”的谐音是“怜子”,换成今天的话,就是 “(我)爱你”。——象征男女爱慕之情。(3)“芙蓉”的谐音是 “夫容”,表现的是妇人对丈夫的思念。
——抒情主人公似乎是 “她”!生小组讨论,交流: 观点一:“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如此传达出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怀人。
观点二:“还顾”者就是“所思”者,不是“涉江”者,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如此传达出的主题则成了女子思夫怀远。师: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是虚写,足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她从对面写起,通过想象男子回望“旧乡”徒见长路漫漫的慨叹来表达自己对男子的想念之情,这种从对面写起,想象虚写的写法在思乡怀人诗中非常普遍,被称为“对写法”。
七、赏析手法 “想象”:对某种未知情状作设想或悬拟的手法。
具体来说: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叙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叙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这里的想象侧重于空间转移。文学上称之为“对写法”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里诗人写故乡兄弟们因佳节缺少一人未能完全团聚而遗憾,其实这也正是诗人自己的遗憾;故乡的兄弟思念自己,也正是诗人自己渴念着故乡的兄弟们。这里的想象,使得普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曲折有致,也更为浓烈。这是中间穿插运用想象!
《涉江采芙蓉》加入“想象”之后……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我荡一叶小舟,穿行在碧波荡漾的湖泽之上,但见湖面碧衣红裙,河岸芳草凄凄,耳边回荡着莲歌阵阵和姐妹们的嬉笑声。多么叫人心醉!我看见了一朵最美的芙蓉,我要摘下它送给我最思念的爱人,可是他在哪里呢?此刻的他远在天涯!(这时插入想象,空间转换到远方的爱人身边)我的心儿越过千山万水来到他的身边,我想此刻的他也一定带着无限的忧愁,回头望着我所在的故乡吧!可是展现在他眼前的没有欢愉的场景,只有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我们之间隔着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虽然心意相通情真意切,但相思却不能相见,就这样分隔两地。我们恐怕要在这样的忧伤中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吧!“想象”的效果想象“把一性质的忧愁,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不但使诗中的思念之情成倍的增长了,而且情感表达的更曲折有致,更含蓄蕴藉了。
——
抒情主人公是“她”!
八、探究价值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社会制度中,我们只有漂泊在外,永远没有衣锦还乡的日子,注定人生的抱负不能施展,这就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命运。——这就变成了对整个时代和人生的反思。这有这个时代这样遭遇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哲学思考。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这些人文化素养较高,熟悉《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又能吸收汉乐府的营养,来抒写自己的人生。
——汉末文人,这个群体背井离乡、仕途失意、才华横溢,他们才是《涉江采芙蓉》的真实作者。
现今我们正处在全面奔小康的时期这种现象不会再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了。
九、作业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之一
5.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五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
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
1、读顺畅,通大意。
2、找意象,品意境。
3、找诗眼,抓主旨。
4、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
①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②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六)拓展与巩固。
对写法(悬想的写法)
(七)作业。
1、背诵诗歌。
6.《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2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必修一以及必修二部分古诗歌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对古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诵读古诗歌的方法和鉴赏诗歌意境、领会诗人情感的方法,本节课所设置的相关问题,既属于他们的能力能解决的范围之内,又能起到将前面所学习过的内容加以巩固、深化的作用。
3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1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活动2【讲授】活动2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非常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活动3【讲授】活动3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7.《涉江采芙蓉》教案_2 篇七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时安排]一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ldqu;钟嵘《诗品》:&lsqu;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rsqu;&rdqu;)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ldqu;一字千金&rdqu;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ldqu;杂诗&rdqu;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ldqu;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rdqu;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ldqu;古诗&rdqu;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ldqu;遗&rdqu;远方的&ldqu;同心&rdqu;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ldqu;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rdqu;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ldqu;多芳草&rdqu;的&ldqu;兰泽&rdqu;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ldqu;起、承、转、合&rdqu;,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ldqu;所思在远道&rdqu;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ldqu;所思&rdqu;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ldqu;涉江采芙蓉&rdqu;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ldqu;还顾&rdqu;、&ldqu;漫浩浩&rdqu;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ldqu;还顾&rdqu;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ldqu;漫浩浩&rdqu;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ldqu;旧乡&rdqu;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ldqu;终老&rdqu;之&ldqu;忧伤&rdqu。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8.2003涉江采芙蓉精品教案刘杰 篇八
朔州市一中
刘杰
一,导入语: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1分钟)
二、目标(方法)呈现:
赏意向
美诵读
三,检查预习
(一)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
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
2、读解全诗。
⑴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⑵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6分钟)读解参考:
“涉江/采芙蓉”读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
“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
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降调读。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二)1,这首诗写了怎样一个故事或者描述了这样一段情景? 提示:谁
干了什么
心里怎么想
心情如何
预设:女主人公不辞辛劳,步行渡河去采摘芙蓉(莲花),想要赠给自己的心上人,以表达无限的情意,但心上人远在天涯。他们遥望思念但空见长路漫漫,这样的痛苦不是一时一地,而是一生终老,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2,从叙述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怎样的?内心情感是怎样的?从一句诗里可直接看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爱情真挚
内心痛苦
3,诗歌里直接说出的感情往往是苍白的,需要一些意向,挪威的森林上有一句话:绿子问:喜欢我到什么程度?渡边答: 就像老鼠爱大米 我心的断崖从此星光烂漫
整个世界的森林里所有的老虎都融化成了黄油!(因为爱上一个人,而爱上整个世界,特有安全感。)
这首诗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它通过一些意向,和动作,试做具体分析?(1)、“芳草”的“兰泽”意象
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
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屈原《离骚》中出现的“芙蓉”就是这首诗中的重要意象,我们来了解一下。(2)、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君子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质高洁
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
仪表庄重
佳人之花:
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
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看来,芙蓉亭亭玉立,叶如裙,花如面,不愧为佳人之花。
爱情之花
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芙蓉”谐音为“夫荣”,“芙蓉”即“莲花”,“莲”谐音“怜”,“怜”即“爱”。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
B,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由于“莲”与“怜”音同,“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
C,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意境总结:那是一个夏日,花香日暖,江上芙蓉朵朵,赏心悦目,一幅纯美静谧的画面,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这样的意境,意在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一串真纯自然的动作(1)、涉江而采的动作描写
采:采的目的——遗所思(纯洁美好)采的方式——涉江
(真挚深沉)
采的结果——所思在远道,遗之不得
抒情主人公来到这江边,看到芙蓉花开朵朵,美丽动人,自然有采摘的冲动。他采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动机纯不纯呢?
明确:他采之的目的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这就要从中国古代的折芳馈赠的传统说起了。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折芳馨兮遗所思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因为内心对你的纯洁美好的爱,因此看到荷花想采摘而赠予你;又因为爱得深沉不肤浅,因而不惜涉江之劳,也许我不善划水,不懂荡舟,但一定要涉江把花摘到,赠予最爱的你。但,知心人却远在天涯,“路远莫致之”,美丽的东西不能送达,即使这点情意都难以传递。于是,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还是不甘心,仍要回望故乡,那儿有我的牵挂。
(2)、还顾而远望的动作描写
明确:目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权且当归。
方式:还顾
结果:长路漫浩浩,归之不得 通过想象活动完成归去的目的:
还顾望旧乡,故乡的山水是那么的亲切,父老乡亲是那么淳朴,关键是淡去这背景,清晰的,放大的是你啊,日夜思念的人,看到你的容颜因思念的煎熬而日渐憔悴,“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却又“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因此泪光点点,涕泣涟涟,令人断肠。还顾,回望更显得对故乡的依恋,对思念中人的深沉爱恋。
结果,事实上远望是看不见旧乡的,更看不见爱人,从想象中跌落到现实中,视线必被青山阻隔,为浮云所遮,事实是长路漫漫,天地苍茫,故乡归之不得,佳人见之不得。
所以,在高洁优雅的意境中,抒情主人公不辞涉江之苦而采芙蓉,欲遗所思,遗之不得,故深情回望旧乡,以望代归,却又终究是归之不得。这一串动作是内在情感的外化,是真纯自然的。
(三)、小结:以上借景抒情,借事抒情表达了他们之间爱情的真挚,内心的痛苦。他们为什么这样痛苦?
爱之深才会思之切,才会见荷花而欲遗之,遗之而不得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途遥渺,相聚无望,于是,郁积在心中的忧伤就幻化为天地间的一声幽叹。叹什么?
同心却离居,忧伤以终老。
我日夜思念的人啊,想到我们相敬如宾,彼此恩爱,我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怎奈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同心而离居,更难堪的是,这不是一时而是一世。
表达方式:直接抒情
(四)、一腔无可名状的忧愤
何以有终老之叹?
时代原因:东汉中晚期朝政腐败,尤以桓灵之世为甚,桓帝时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诸葛亮也曾对后主劝谏道:“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汉末外戚宦官交相干政,此起彼伏,这些人把持朝政,安插亲信,使本来就有极大弊端的东汉选举制度也破坏殆尽,举官不再问品行、学业,只看门路和金钱,这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士人悬梁刺股只为立德,立功,立言,怀有强烈的功名意识,为了求一官半职不惜游京师,谒州郡,以求权门的推荐援引,但事实上大多投奔无门,空怀抱负,眼见时间消逝,不免有极大的痛苦和困惑。一方面热烈追求仕宦,一方面黑暗社会进身无望,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因而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草木摇落功业无成思远路
韶华易逝空床凄冷泪轻流,反映了漂泊流离之苦和离别相思之痛,表达了一种祈求社会安定、渴望家室团聚的愿望。由于这种愿望难以实现,因此流露了浓重的感伤之情,蕴含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这是政治脱离政道的表现)
这五个一结合铸就了一首成就极高的五言诗,讲述了东汉末年大多数文人的悲剧人生。合作探究
农民工之歌
作词:王晓岭
作曲:印 青
编曲:刘 琦
编导:姜 钢
领唱:王宝强
合唱:重庆广厦集团一建农民工艺术团
歌词:
身上沾泥花 脸上挂汗花 为了一个梦 进城闯天下 昨天我是农民 今天当工人
城市的新主人意气风发
兄弟姐妹把胸膛挺起来
历经艰辛不怕风吹雨打
相信自己的力量 相信未来
我们的人生一样好年华
你也有思念 我也有牵挂
一年忙在外 谁能不想家
为了咱们父母为了咱的娃
也为了更多的高楼大厦
兄弟姐妹把歌儿唱起来
用那汗花擦亮霓虹彩霞
相信自己的力量 相信未来
我们的人生一样好年华
兄弟姐妹把歌儿唱起来
用那汗花擦亮霓虹彩霞
相信自己的力量 相信未来
我们的人生一样好年华
我们的人生一样好年华
(五)、写读 化入为出
以《“涉江”情》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发挥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10分钟)作业:
1、整理并抄写随笔,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2、背诵并默写全诗。
3,请同学们或就其执著追求人生价值而不得,或就同心而离居的爱情现实,或就其面对乱世给他造成的苦难,写一句话赠予他,或劝慰,或激励„„给身陷愁云阴霾的人一些方向,一些能重新绽放笑容的契机。
总结语:
诗的境界,就是爱的境界。一首诗,就是一段情。吟罢《涉江采芙蓉》,心中便充溢着太多的祈盼,盼游子早归,盼亲人团聚。但愿时光荏苒,那份爱恋与思念早已把迷茫与忧伤冲淡。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能心相伴、手相牵
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赏意象
美诵读 芙蓉
升调
衬托
兰泽
降调
爱情真挚
间接
内心痛苦
芳草
旧乡
升调
长路 降调失落与惆怅 涉
采 设问淡淡的忧伤 遗 所
降调 还顾
直接
同心无望无奈
9.《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篇九
【课标要求单元及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语文新课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文章。第二单元学习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该课可承担的教学内容是在“反复吟咏”的基础上,“体会诗中的思想情感”,同时有别于必修一诗歌单元的是,需要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理解《涉江采芙蓉》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教学目标】 1.诵读理解诗歌。(知识能力)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过程方法)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
【教学方法】 对话探讨法 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
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要求:
a)声音要有起伏。b)节奏比较自由。
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教学过程:
(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朗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 :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
要求:
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 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
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教学过程:
(1)“芙蓉”的意象:为什么要送芙蓉?芙蓉有什么含义?(2)诗中明确表达情感的词是哪个?
情感:忧伤。
明确:场景:低头采莲图、回头顾乡图。
参考: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美好的。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例一,送别时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表惜别。例二,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芙蓉:又名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3)老师示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学生将剩下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散文。
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美丽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现代散文:
我荡着一叶小舟,在蓝天碧水之间采摘那最美丽的荷花。江岸水泽之畔,还有数不清的芳香的兰草。
采摘这美丽的芙蓉要赠送给谁呢?我日夜思念的人儿啊,他却在遥远的远方。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可是却只看到漫漫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云烟。
我们之间情真意切却两地分离,也只有忧伤而抑郁地老去。
(4)小组展示,选择其中优秀的几篇,老师适当点评。(5)配乐,老师读现代散文,学生读古文。
(6)总结:本诗营造了一种_____的意境。(双音节词语:雄奇壮阔、旷达开朗、苍凉悲壮、深邃沉郁、浓艳瑰丽、孤寂冷清、淡泊静谧、清新素雅、恬静优美、萧瑟凄凉、清幽高洁)
3、背读:积累语言(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形象?通过哪些画面描写的(描绘出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找出诗中表达情感的词)?
明确:(1)首先,需要在反复朗读或者吟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第二,要明白诗歌中描写了怎样一个形象,第三,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场景、事件、细节等来写的,第四,这首诗中流露的是什么情感。
以“一采、一思;一望、一感”为画面描写了一个思念远游丈夫的少妇形象,妻子在采芙蓉时,思念在远道的丈夫,而这时,远方的丈夫也正在回望旧乡,思念着妻子。表达出故乡妻子思念远游丈夫的深切忧伤,也包含了远方游子深深地思乡之苦。答题总结:
诗歌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游丈夫的思妇形象。诗中通过“采芙蓉”“芳草”描绘出一种欢乐的画面,在欢乐中主人公独“思远道”,流露出一种寂寞凄凉的孤苦相思之情。再和“还顾望旧乡”的远方游子相呼应,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思念之苦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不但表现出故乡妻子思念远游丈夫的深切忧伤,也包含了远方游子深深地思乡之苦。人物形象分析题目的答题规范化: 步骤一:概括形象特点
步骤二: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从哪些场景、细节、画面来写)步骤三:指出形象意义(2)以男女分角色朗读,朗读一遍。
(3)一分钟准备,以首字提示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
4、阅读:飞扬神思(方式:)
(1)通过“读一首诗,懂一个人,品一份情”的方式来读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哀伤”和“美丽”。
明确:首先,需要在反复朗读或者吟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第二,要明白诗歌中描写了怎样一个形象,第三,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场景、事件、细节等来写的,第四,这首诗中流露的是什么情感。
《春怨》(唐朝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简析】以小见大。四句诗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结构。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表现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思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惆怅。这首诗间接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深切思念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妇形象。通过
《闺怨》(唐朝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0.涉江采芙蓉优质教学设计 篇十
一、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赏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因此本课设计着重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准切入点,从读诗、品文、赏情、悟法入手,紧扣“四个一”,在教学中渗透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等多种语文思想,真正引领学生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领域。
二、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2》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
的一首。《古诗十九首》多是文人创作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首五言诗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是一篇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极好范文。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对其要求及方法还很陌生,尤其前三课不是太简单(如《诗经》篇章),就是太难(像《离骚》),或是太长(如《孔雀东南飞》),都只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诗歌的特点,这首诗歌才开始真正引领学生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领域。新课标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索。
四、教学目标:
① 通过朗读教学,逐层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② 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中的艺术画面,进而揣摩诗歌的意境;
③ 引导学生从意象领会诗中高洁的情怀,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品格。
五、教学重点、难点
① 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情境,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② 通过朗读和探究,揣摩诗中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
六、教具、课时安排: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七、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主要采用“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八、教学过程:
(一)一个故事的导入,营造氛围
播放《红豆生南国》的曲子,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红豆”的故事——(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因此古人常用它来象征爱情或相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王维《红豆》一诗,解析红豆是思念的象征,所以人们采撷它寄托相思之情。借以引出在古诗中,诗人常以物寄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十九首》中的名篇《涉江采芙蓉》去体会主人公借物寄情的方式,看他以何寄情,所寄何情。
(二)文学常识积累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 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西汉)古诗, 皆在其下。”(注:教师要对此进行浅析,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古诗十九首》的文学价值。)
(三)一种深情的朗读(主要解决下面两个任务),初步把握情感。
1、文意疏通,引导学生翻译诗歌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直接抒情的词或句。
明确:忧伤
(2)诗中谁在忧伤?(启发学生从多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
明确:
A 游子在忧伤——这是一首游子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歌。
(首句说游子采摘香花芳草欲送给对方;次说所思的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即:采莲人、送莲人、思乡人同为一人——游子
B 一种相思、两地忧伤
闺中女子采摘芙蓉想要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推己及人想象那位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思念自己,他发出“长路慢浩浩”欲归不得之叹。这样理解与下文“同心而离居”一句相应,相思是两个人共同的感受。即:采莲人与送莲人为女子,思乡人是女子所想、所思的游子。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种相思、两地忧伤”的情境,可做相应的拓展延伸,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让学生明确这种推己及人的想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
小结:诗中把客观实际与主观想象完美结合,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作用是使情感更浓郁。
教师总结:至此,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来深入品味诗歌的情感。
(四) 一类人、景、物关系的探究(主要完成下面两个任务),深入掌握主旨。
1、物与人的关系
(1)诗歌中提到了哪些意象?
明确:芙蓉、兰、芳草
(2)这些意象有何特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意象的特征,可以引出相应的实例。)
如:“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物(意象) 人
兰 ———— 孔子
芙蓉 ———— 屈原
莲 ———— 周敦颐
小结:这些意象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与人物的内在品质相关。由此也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想,诗歌中所选用的意象和主人公的品质也存在着联系。
教师归纳:诗歌中意象的总体特征是美好的,能表现出主人公的品质是高洁的。
我们把这种借助意象传达内心情感的手法叫做——借物传情。
为了巩固学生对此的理解,可做相应拓展。赏析王安石的《梅花》和陈毅的《青松》。让学生明白咏梅、咏松的目的在于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志向。从而认识到主人公借助芙蓉、芳草等事物欲传达出其美好情怀。
2、探究事与情的关系
问:由诗歌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出诗歌写了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
情感?
明确:主要写了采摘芙蓉这件事,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而这种借助采摘植物来表达自己感情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我们把这种手法叫做——借事传情。(可举相关例子让学生了解在古代有很多类似的采摘植物表达自己情感的事例,如:折柳送别表达的是自己对亲人的留恋、祝福之情;折梅寄人表达的是对人的相思、祝愿之情。还可引入《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来对比阅读,体会这种手法)
(五) 一项诗歌特点的赏析,感悟诗歌的本质。
1、赏境
问:诗歌构筑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了何种意境?(让学生用优美的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文中意象构筑出的画面,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归纳:这是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画面,加之主人公美好的情感,形成了纯洁、高雅的意境。
2、赏情
朱光潜在评论此诗歌时说它看起来很直率,但实际上很曲折。而这曲折恰恰体现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上,该如何理解?
采芙蓉(热情、欣喜)——欲遗谁(伤感)
望旧乡(希望)——路漫漫(惆怅)
同心(幸福、喜悦)——离 居(绝望)
小结:实质上,诗歌虽然你篇幅短小,但是内容无限。小诗中常常能孕育丰富的情感。引李端的《闺情》让学生体会此诗中情感由寂寞到欣喜再到惆怅的变化过程,并以此启发学生写作避免平铺直叙。
(六)总结
引古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来总结全文,让学生了解其深远的艺术价值。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钟嵘《诗品》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胡应麟《诗薮》
“实五言之冠冕也。” ——刘勰《文心雕龙》
(七)作业布置
把此文改写成一篇散文,以游子的身份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300字左右。
(八)板书设计
芙蓉 采芙蓉
借物抒情 借事传情
采芙蓉(欣喜)—— 所思在远道(失落)、
望旧乡(热切)—— 长路漫漫(忧伤)、
同心(欣慰)—— 离居、终老(绝望)
跌宕起伏
九、教学反思:
11.涉江采芙蓉教案(简案) 篇十一
讲课教师:公沿海
【教学目标】
⑴.积累文学常识;
⑵.学会朗读五言诗,学会通过诵读感受诗歌情感;
⑶.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教学重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诗歌
【教学实施过程】
一、导语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的《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道。是指《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来感受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题目板书)
二、文体常识介绍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因此,我们来首先学习了解《古诗十九首》的相关知识„„
三、朗诵(通过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培养朗诵五言诗的基本能力,扫除读音障碍)1 播放示范诵读,讲朗读方法,注意断句和朗读的语气。2 听学生集体朗诵,正音。字音:遗读wèi 赠与,送给。3 自由朗诵,找同学读,教师点评。
四、品析鉴赏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⑴.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①,兰泽多芳草②。
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选择“芙蓉”“兰泽”“芳草” “江”等意象,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补充说明莲花的意象:(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 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③?所思在远道④。
这两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大家重点分析“远道”这个词语。明确:设问。“远道”为主人公情绪变化作了铺垫„„ ⑶.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⑤,长路漫浩浩⑥。
主人公怎么“望”的?“望”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环顾”,回头望的。可长路漫漫,什么也没望到„„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⑷.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⑦,忧伤以终老⑧。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通过哪些具体字眼表现出来的?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比较,两种别情有何异同?
(5).赏析每句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找出本文行文思路,并分析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明确:采——遗——望——忧
五、思考讨论一:主人公为什么要采摘“芙蓉”这一类花草来送给思念的人?
结合陆凯的《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谈谈„„ 采花送亲朋是古人一种传情达意的方式,既可以表达对亲朋的关怀和思念,也可表达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六、思考讨论二:大家回忆一下初中小学学习过的思乡思亲的诗歌,并想想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种羁旅之思呢?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明月”意象衬托思乡之情;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接连缀九种意象,却不显生涩,了无痕迹。最后一句直接抒情,诗人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七、小结:希望同学们都珍惜现在与亲人、故乡、母校相伴的时光,将来的某一天,你们终将也会成为漂泊四方的游子,也会尝遍这恼人的思乡情愁,或许那时候你再来吟这首诗,就会有更深的体悟了。
【涉江采芙蓉(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涉江采芙蓉》的教案08-07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教案09-14
古诗涉江采芙蓉06-17
《古诗涉江采芙蓉》译文及赏析07-12
《芙蓉镇》感想08-17
芙蓉杯评选办法08-26
芙蓉镇读后感06-22
张广秀事迹学习心得-周芙蓉07-07
我爱芙蓉树小学生作文10-30
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