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通用技术《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教案(共6篇)
1.高二通用技术《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教案 篇一
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通用技术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一、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2、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3、了解1---2类产品的常用测试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简单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测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
(2)熟悉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3)了解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分析,加深对人机关系的含义及其所要实现的目标的理解。(2)通过讨论和实践,切身感受“以人为本”的技术设计理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人机关系的分析,从中体会到在产品设计中人性化、人文关怀的设计思想,并形成认真严谨的态度,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树立起正确的设计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人机关系
2、难点:
人机关系在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是隐含在产品的设计中,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反映的是一种理念,一种较为重要的分析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机关系是比较陌生的,学习时容易对本概念产生误解。对于本节课内容不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或灵活地运用,只要求学生达到理解水平,认识理解人机关系的知识,使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分析方法。高中学生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情景,列举学生身边熟悉的具体实例,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和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是《通用技术》中《技术与设计(1)》苏教版 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通用技术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较好的掌握和熟悉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
八、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问题引入,阅读、小组讨论,理论解析,探究与练习。
九、教学过程
(一)人机关系的概念
1、概念:同学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与身边的物品发生联系。当我们使用这些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关系。这种相互的关系就称为人机关系。
2、人机关系中的“机”
除了人们通常所说的机器外,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工具、仪器、仪表、设备、设施、家具、交通车辆,劳动保护用具以及人所处的环境等。
【思考】同学们坐在教室里,观察一下并说出与周围什么物品构成了人机关系? 如:(身边笔、桌椅、书、衣服、教室及环境等)
【马上行动】P28页:找出下列活动中的“人”与“机”,体会其人机关系。(1)教师拿着粉笔板书
(2)农民用锄头助地(3)渔翁在河边用钓鱼竿钓鱼
(4)司机手握方向盘(5)妈妈拿着拖把拖地
3、在人与某个物品构成的人机关系中,往往存在复杂的多方面关系。如:开门时的人机关系
(二)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
1、高效
在设计中,应把人和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合理或最优地分配人和机的功能,以促进二者的协调,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还应考虑人机所在的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如温度、湿度、噪声、照明、振动污染和失重等也影响人的效率和行为。
【思考】教材P30,铁锹的作业效率。(主要改进了铁锹的运载量与人的负荷强度的关系,装载强度、次数、与人的疲劳的关系)
2、健康
是指人在长期操作或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产品不会对人造成不良的影响。【思考】教材P31,指出图片中设计不合理、有损人体健康的地方。如:长期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对人的眼睛会造成危害。
3、舒适
是指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人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操作或使用的姿势能够在人们自然、正常的肢体活动范围之内,从而使人不致过早地产生疲劳,心理上的舒适感受也是人机关系应当考虑的目标。
【思考】教材P31,图片思考并回答:
4、安全:是指人们在操作和使用产品过程中,产品对人的身体不构成生理上伤害。【思考】在我们学校有哪此地方实现了人机关系中的安全目标? 例如:楼梯的栏杆
【思考】哪些地方还没有达到人机关系中的安全目标? 例如:窗户,站起来容易碰头
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通用技术
【思考】在设计中,人机关系除要考虑高效、健康、舒适、安全外,还要实现哪些目标?请再列举几个。(环保、美观、经济)
(三)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前面已学过,在设计中,合理的人机关系应该达到高效、健康、舒适、安全等目标。如何实现这种合理的人机关系呢?
首先,应该明确设计涉及哪些人机关系;
其次,要考虑这些人机关系涉及哪些因素和技术指标;
最后,在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的设计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思考】教材P32,马上行动中,地下通道图片中,它的设计忽略了哪些人群的需要?(忽略了特殊人群的需要:右边没有扶手,没有婴儿车、残疾车上下的通道和盲道等)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
人们使用产品时处于静态和动态两种状态交替之中,因此,设计的产品不但要符合人体的静态尺寸,也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尺寸。
还应考虑人的生活习惯玉民族信仰
【思考】课本P33,马上行动中,人与床之间的人机关系。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而且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例如:
(1)茶座、咖啡屋的设计:以暖色调为主,将空间处理得小一点,以营造温馨、宁静的效果。(2)办公室设计:以冷色调为主、空间处理要简洁明快,以求产生严谨、高效的工作氛围。
(3)教室设计:以冷色调为主:将空间处理得纯洁高雅,严肃认真,以营造、活泼、奋发向上的氛围。
此外:还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都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如果能在设计中注意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就可以将人机关系处理的更好。
4、信息的交互:
人与产品的互动过程就是人与产品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即人机之间的运用信息语言交流的过程。
例如:前些年的按键式固定电话,只有按键而没有液晶显示屏,无法显示拨号信息,人们只能通过听电话按键提示音判断是否按下按键。现今出现的液晶显示屏电话,可以提供给人们视、听觉双重信息传递途径,大大地方便了用户的操作。
【思考】教材P35,汽车的颜色
说明开银灰色车最安全;其次是红色、黄色、蓝色的车再次是绿色和灰色的车 最不安全的是棕色的车。
十、小结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人机关系是满足人的需求的方法。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要注意人机关系,这是设计的重点。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事件进行思考,能够理解什么是人机关系,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了解设计中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十一、教学反思
一节好课首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好教材和教师用书,结合学校和当地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和添加必要的教学手段,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最大的获益。
通用技术课程就是要学生更多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所以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面对实物进行探究、分析、学习。所举案例要尽可能的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这样学生才会有亲身的感受。
2.高二通用技术《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流程是否科学、合理,关键在于不断对流程进行改进,因此流程的优化是流程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是流程设计的延伸。教材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对流程优化的目的、意义及优化所考虑的条件以及如何进行流程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二节的学习,学生对流程的概念、流程的设计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具有评价流程优于劣的意识,但这种评价还未从流程的目的出发;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流程的优化有误解,对一些技术的革新有些生疏。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握对流程的科学评价,明确优化的目的,提出改进设想,结合改进的条件找到改进的方法,从而使流程得到优化。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知道流程优化的途径、方法有多种;(2)知道流程优化的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流程优化的过程与需要的条件,尝试进行流程的优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进行流程设计时的严谨、开拓精神,以及热爱技术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流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理解流程优化的条件。难点:明确流程优化的目的,把握流程优化的条件,创造条件对简单流程进行优化。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学目标要求,主要用教师的讲授,学生阅读,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教师要充分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学生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点评,明确知识要点。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流程的设计,我们发现,在流程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不合理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对流程重新加以认识,对原有的流程进行改进和创新。也就是对流程进行优化。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三个例子,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案例1:师:同学们去银行取过钱吗?取钱的流程怎样?
生:取钱流程:
填单——记账——存单——取款 ①
师:这样的流程好不好?
生:不好。师:对谁不好?
生:对顾客不好。因为顾客要填单,很麻烦,有时还要等很长时间。对银行来讲,要两名工作人员,一名记账,一名付款,效率很低。
现在银行对流程作了改进,流程为:
报数——记账——取款 ②
评价:减少了填单环节,方便顾客;银行也少了一名工作人员,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优化的目的。
另外,银行现在还有取款机取款,更加方便。流程为:
用心 爱心 专心 插卡——验证密码——取款 ③ 师:对比①、②,流程③什么变了?
生:取钱环节减少了,一般不用排队,随时可取。师:取款的流程是靠什么得到优化的? 生:靠计算机的辅助。
师:你能据此说一说流程优化的条件是什么吗?
【板书】流程优化是以设备水平的提高作为条件的,这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技术的魅力。
案例2:洗衣机的工作流程。
(完成一次洗涤)
①加洗衣粉——②选择与设定—注水—洗涤12分钟—排水—脱水—————————
(一次漂洗)
③注水—漂洗—排水—脱水——————④注水—漂洗—排水—脱水(完成二次漂洗)
学生讨论、评价:
洗衣机实现了洗净衣物的功能,其中洗衣粉其关键的作用,洗衣粉加少了,去不了污;加多了,增加了漂洗的难度和次数,不利于节水、节电,且洗衣粉中含磷,会造成水质污染。怎样才能实现洗衣机工作流程的优化呢?
生:去掉加洗衣粉这个环节。
师:如果去掉加洗衣粉这个环节,漂洗的次数也可以减少,流程可优化为:
(一次洗涤)
①选择与设定—注水—洗涤12分钟—排水—脱水——————②注水—漂洗—排水—脱水(一次漂洗)
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流程? 生:发明新式洗衣机。
【板书】改变内部机理,寻找新技术。
案例3:
学生说一说开门进屋的流程:站在门前——掏出钥匙——插入锁孔——旋转钥匙——门开 ④
过渡:随着个人识别系统的出现(虹膜、指纹、声音等),回家开门时,只要把手放在指纹识别器上或把眼睛对准虹膜识别器。通过识别人的指纹或虹膜确定是否开门。
流程变为:站在门前——手指或虹膜对准识别器——系统识别——门开 ⑤ 点拨:对比④、⑤的流程,说一说流程优化前后有什么不同?
结论:环节减少了,也改变了。因为个人识别器的出现(设备的更新)。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上述三个案例。
【板书】优化流程的途径:改变流程的环节(包括:减少、增多、变换等)。
特别注意:优化流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节省时间,而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源,保证安全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有时,增加环节也能优化流程,比如,奶粉的生产工艺:
优化前:原料验收——预热杀毒——真空浓缩——喷雾干燥——过筛出粉
用心 爱心 专心 优化后:原料验收——预热杀毒——真空浓缩——喷雾干燥——冷却——过筛出粉。优化效果:包装更快、产量更高、质量也更好。
(2)应用与讨论:
命题1:早上起床后,小明必做三件事:晨练、洗漱、早餐。
流程:早餐——晨练——洗漱。
讨论:小明这样做合适吗?从卫生、健康出发,如何安排才合理?
命题2:用煤气灶做饭,一般都使用排油烟机,王大妈是这样使用的:
(煤气)点火——开(排油烟)机——做饭——关(排油烟)机——闭火
从正确使用排油烟机出发,这样做合适吗?怎样才能达到优化的目的?
命题3:小红和小丽周末做家务的习惯,小红的做法是这样的: 流程为:
3min 20min 8min 12min 淘米——烧饭——洗菜切菜——炒菜——就餐
小丽的做法:
8min 3min 20min 洗切菜———淘米———烧饭———
12min 就餐
烧菜———
优化流程:
命题1:洗漱——晨练——早餐
命题2:开(油烟)机——点火——做饭——关火——关(油烟机)
命题3:
3min 20min 淘米———烧饭————————
8min 12min 就餐
洗切菜——烧菜———
让学生一一比较这三个流程优化前后的不同,得出结论: 【板书】流程优化的途径、方法:改变流程的时序。
本课小结:
1、流程优化的途径、方法:流程优化是多目标、多方面的,有环节的优化,也有时序的优化。
2、流程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提高工作或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节约能耗,保护环境,等等。
3、流程优化的条件:(1)从外部条件的需要,要建立在工艺或设备提高的基础上。(2)从内部的需要看,要建立在流程内在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和实现的基础上。
课后作业:
1、(认知程度A等)整理课堂相关概念:流程优化的目的、流程优化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流程优化的途径与方法、流程优化的条件。
2、(理解与应用B等)拆装一台旧的电风扇,用流程图表示安装过程。
3、(掌握与应用C等)学校要组织期中考试,请你帮教导处设计一个期中考试的工作流程。
3.设计中的人机关系2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一、设计思想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和解决人类的自身需求问题。而研究人机关系是为了更好地使设计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因此,这两堂课教学设计要围绕着“人机关系是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这条隐含的主线来进行。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全册教材的基础性知识,它反映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也是后面三个模块的总领及提纲作用。教材通过三个不同层面的环节,即人机关系、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和如何合理实现人机关系进行简要阐述,促使学生理解人机关系及熟悉其实现的目标与应用。因此,把握好本章节的核心设计思想“以人为本”,构成本节的教学重点,同时也为以后方案的构思、优化和评价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人机关系这种专业名词是陌生,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这对于学生理解人机关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但由于大多数产品设计中只有较为隐性地体现人机关系,这与学生认识中的定势思维构成了冲突,使得学生不易发现或造成忽视了人机关系,则构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较多采用直观,列举、比较等有效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中的实例,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
2、理解人机关系是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3、亲历体验,感受设计满足人的不仅是生理还有心理情感等方面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教学难点是挖掘产品中隐性的人机关系与合理实现人机关系。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经历举例让学生观察、讨论,理解人机关系的定义。
2、采用幻灯片设计教学情境,结合实物高跟鞋,归纳出人机关系不仅只有四种目标,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3、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有侧重点,如基本概念可一笔带过,尽量让学生参与,发掘生活中的实例。
七、课前准备
由于这堂课与生活实际较为贴近,因此教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大量的生活实例来说明教材中的专业名词。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教学用具、教学实物如杯子、五金工具来加深印象。学生则需做好相应的课前预习。
八、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新课导入
思考:在设计中,除了高效、健康、舒适、安全以外,还需实现哪些目标?
PPT展示图片,如高跟鞋,可降解快餐盒。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如:审美、环保、经济等因素
2、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由于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设计中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课堂活动】教材中地下通道设计忽略了哪些人群的需要?
引导学生回答
PPT展示残疾人专用通道以及人民币防伪标志等。
参与讨论最后归纳:大多数产品设计参照的标准是依据普通人群的数据确定。但是特殊人群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特点和需求。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
以西装革履和运动衣为例,组织学生讨论。
西装的设计主要考虑人的构造尺寸,因此是量身定做,它主要适合相对静态情况。而运动衣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宽松,它满足人体大幅度动作、体形变化要求。
【课堂活动】完成马上行动环节。
(3)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PPT展示图片,探究颜色,材料对人的心理作用
【课堂讨论】火锅店的装修满足了什么要求?
火锅店的装修设计以暖色调为主,同时将房间空间进行了处理,以营造温馨的效果,满足顾客的心里需求。
【学生活动】就教室环境,结合空间、色彩等因素带来的心理感受。
参与讨论最后归纳:在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设计中,在注意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4)信息交互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交互显的尤为重要。人与产品的互动过程就是信息语言交流的过程。改善信息传递的途径能够获得更好的人机关系。
PPT展示几组对比图片
带有液晶显示屏的电话机、带有指示灯的接线板、具有荧光功能的开关等设计可以提供给人们视觉、听觉双重信息传递途径,极大的方便用户的使用。
【学生活动】电脑中有哪些操作界面充分考虑人机关系?
【课堂练习】1、完成《活动手册》活动3内容。
2、分析P35两把剪刀的特点。
练习反馈:学生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找不到当中的人机关系或者理所当然的认为。比如就图示的两把剪刀,就有学生认为裁衣剪刀就应该是这样的,由于在日常生活认识事物具有思维定势,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学生深入分析,不要想当然,多提为什么。这样,反馈练习就起到一个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鲜活例子,让学生深入了解合理的人机关系。
九、知识结构
(一)人机关系
1、什么是人机关系
2、“机”的丰富含义
3、人与产品存在多方面关系
(二)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
1、高效
2、健康
3、舒适
4、安全
(三)如何合理实现人机关系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
3、人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
4、信息交互
【参考资料】
技术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第77页。
技术课程标准研修 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段青:《教学设计与案例集萃》中国档案出版社,、4。
4.高二通用技术《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教案 篇四
通用技术教学教案
第二章 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第二节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二节。本节是设计的基础知识。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人机关系,使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教材中从什么是人机关系、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和如何实现人机关系分层递进对人机关系进行了阐述,使学生在学习完本节后,在以后的设计中存有“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好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人机关系,学生们应有所体会。但学生对人机关系这个称呼是非常陌生的,特别是对人与某个产品存在的复杂的多方面的关系还不熟悉,学生往往看到只是人机关系带来的结果,而对隐含在产品的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没有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什么是人机关系;
②知道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
③明白在设计中该如何合理的运用人机关系。
2、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后能够充分的观察体会生活中的人机关系,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正确理解人机关系,能对生活中所存在的人机关系进行简单地分析。
②熟悉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培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设计理念。
2、难点:如何做到使人机关系更加合理、完善。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要充分的利用案例,所以通过案例分析,观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正确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并设计好情景让学生体验身边所存在的人机关系,初步了解人机关系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体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执笔者:王鑫 1 黄岩中学
通用技术教学教案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复习引入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知道了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设计推动技术的发展,反过来,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作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在设计中,我们所设计的产品都是从人的需求出发,为人服务的。因此,在设计活动中,人机关系是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2、什么是人机关系
那什么是人机关系呢?人机关系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呢?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人机关系无处不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与身边的物品发生联系。当我们使用这些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关系。这种相互的关系就称为人机关系。
[案例分析] 我们在高一年级时都学习过信息技术,在学习信息技术时,我们经常要在机房上机,我们在计算机上练习时,我们就与计算机发生了关系,这就是“人机关系”。
当然“人机关系”中的机并不仅仅是指计算机或机器。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工具、仪器、仪表、设备、设施、家具、交通车辆以及劳动保护用具等,当人们身处某一环境的时候,这时的人机关系就体现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思考] 现在我和同学们都在教室里,那同学们观察一下并说出与周围什么物品构成了人机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并回答:(身边笔、桌椅、书、衣服、教室及环境等)。
[马上行动] 分析下列活动中的人机关系 教师拿着粉笔板书
农民用锄头锄地
渔翁在河边用钓鱼竿钓鱼司机手握方向盘
妈妈拿着拖把拖地
[案例分析] 以开门为例,分别讲出以下各图形构成了哪些人机关系?
[思考后回答](1)人与门
(2)人与手把
(3)人与门板
(4)人与门框
[教师评析] 从上面的这个案例中,同学应该可以看得到:“在人与某个产品构成的人机关系中,往往存在复杂的多方面关系”。
[马上行动]
在乘电梯到某一楼层去的过程存在哪些方面的人机关系?
执笔者:王鑫 黄岩中学
通用技术教学教案
[思考讨论后回答](1)人与电梯门
(2)人与电梯门按钮开关
(3)人与厢体构成人机关系
(4)人与楼层开关(选择开关)
[案例分析]
分析人坐在椅子上的时侯,人体的一些部位与椅子构成了哪些人机关系?
[思考讨论后回答](2)椅靠背(倾斜度及高度等)
(3)椅面的宽度
(4)椅面的长度
(5)椅面的高度
[教师评析]
因为人与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不仅仅是人与机的多方面,同时人的多方面也与机的多方面发生着关系,这些关系是很复杂的,而我们在设计中考虑人机关系,需要实现那些目标呢?
3、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
①、高效
在设计中 , 应该把人和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 合理或最优地分配人和机的功能 , 促进二者的协调,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也可通过改变 环境因素来提高工作效率,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噪声、照明、振动、污染和失重等。
执笔者:王鑫 黄岩中学
通用技术教学教案
[案例分析] “ 铁锹作业试验 ”
[思考] “ 铁锹作业试验 ”改进了哪些具体的人机关系而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
[思考讨论后回答] 改进了每铁锹上的负载数。
[案例分析] 有一个著名的公式:“8-1>8”,意思是从8小时中拿出一个小时进行运动、娱乐或休息,表面上只学习了7个小时,但由于精力充沛,其效率远大于不间歇地学习8小时。
[思考] 请问在这个案例中有没有到人机关系?
[教师评析] 在上面的这个案例中同样也存在着人机关系,人与所处的环境的关系,是长时间学习还是间歇学习,这里人机关系的一些改变,也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发现长时间疲劳的学习,不但不利于学习的效率,还会影响到人的健康。而人机关系第二个要实现的目标正是:健康。②、健康
人机关系所追求的健康 , 是指在长期操作或使用的情况下 , 产品对人的健康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案例分析] P31页。根据椅子的设计原则,指出图片中设计不合理、有损人体健康的地方。
[思考] 高跟靴、烟、空调等对人的健康有利吗?
人们现在不但要考虑健康,还希望在人机关系中人能更舒适一些。③、舒适
人机关系中的舒适是指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人体能处于自然的状态, 操作或使 用的姿势能够在人们自然、正常的肢体活动范围之内, 而使人不致过早地产生疲劳。
[案例分析]
执笔者:王鑫 4 黄岩中学
通用技术教学教案
[思考讨论后回答]
答案是右图较为舒适,理由有:(1)省力: 因杠杆原理
(2)好用上力:把手大小比较合适
(3)腰不用弯太深:手柄长度比较合适
④、安全
安全是指在人们的操作使用中,产品对人不构成伤害,产品与人接触的部分不允许有尖角和锋利的边槽。
[教师评析] 通过的安全帽和安全气囊及工作的安全手套进行解释。4、作业
[思考] 在设计中,除了上面我们所学习的目标以外,人机关系还需要实现那些目标?
5.高中通用技术教案 设计表现图 篇五
设计表现图
一、对全章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本章教学内容,从标题和安排顺序看,是为设计方案制定过程中绘制设计图样服务的。但是,从整个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来看,本章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十分重要的平台。纵观整个模块1,本章的教学内容,又是知识性更强的章节。因此,应该把本章看成是一个相对独立和系统的知识块,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工程素质的培养。其中包括:认识工程图样的价值、识读工程图样的基本方法、绘制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了解工程图样的基本规范、初步培养按标准绘制工程图样的良好习惯等。
基于上述认识,我把本章内容划分为相互联系的四部分,即技术语言、投影知识和三视图的绘制、轴测图简介和正等轴测图的绘制、工程图样及绘图标准。
轴测图也是常用的工程图样之一,主要用于草图的绘制、产品说明书并有助于对三视图的识读和理解。因此,也是本章主要内容之一。但在要求上可以稍低一些。鉴于高一数学中有关于“轴二测”的内容,因此把正等轴测图作为重点内容。这一节,既是对全章核心内容“设计图样”的铺垫,由于技术语言的概念也是技术活动中应该知道的常识。因此有必要用2课时来学习。
二、对学生的分析及教学策略
1、学生在初中数学课中已接触过三视图的概念,但经了解,大部分学生已对此没有印象。因此,教学中既要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又不能对此估计过高,对主要的内容,应从基本概念入手,不要跳跃。
2、由于前面几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叙述性的,多为常识性的内容,需要理解的较少,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已不如前,为了改变学生对本课程的已形成的印象,在本章的教学中,还应适当加入课堂练习和作业。
3、由于工程图纸是工程界的通用语言,必须符合共同的标准,因此,教学中,必须严格按照工程实际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标准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
2、能绘制简单的草图来表达技术设计的意图;
3、能识读效果图;
4、了解基本几何体的正等轴测图的画法。会综合应用不同种类的技术语言来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设计思想。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绘制设计图形过程,体验从设计构思转化为设计语言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略设计的绘图的重要性,体验技术语言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绘制草图来表达设计意图;了解基本几何体的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能绘制草图来表达设计意图;基本几何体的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一些技术语言的实物或代用品。
七、教学过程
(一)技术语言的种类与应用
先让学生回答,什么是语言?经过简短的讨论后,容易得出:它是人们用于相互交流和表达的工具。接着,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发出红光的手电筒,对学生说:当你驾驶着汽车在路上行驶时,突然看到前面亮起了红灯,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对,是“停车,不准通行!”,那么,这是谁向你表达的这个意思呢?对,是交通管理部门。因此,可以说,这个“红灯”就是交通管理部门和司机们交流和表达的工具。显然,它也具有语言的功能。因而,它也是一种语言。只不过它是用在技术活动中的语言。从而引出课题。
为了加深印象,可以继续举例:当你看到交通警察面对马路,一只手臂弯曲,另一只手臂伸直,指向你前进的方向时,它告诉你,现在可以通行(它同时引出了肢体语言)。当你听到,你身后的车鸣喇叭的声音,它表示的是请你让一让(显然这又引出了声音语言)。车间的工人,拿着一张零件加工图,只要按照图纸标注的要求进行加工,不需要有设计人员在场,就能准确无误地加工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显然,这张零件加工图,就是一种设计人员与生产人员进行交流的语言(为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
一边提问,一边引导,让学生回答:“什么样叫技术语言”了——(板书)在技术活动中进行表达、交流、的工具,如图形、表格、声音、手势、标志等,我们统称为“技术语言”。
接下来,可以用多种方式来介绍“常见的技术语言及其主要用途”。
下面的内容供参考。
1、图样。这是在工程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交流工具。这也是下面我们要重点学习的一种技术语言;
2、图表。通常用于统计数据的表达。常见的有表格、柱形坐标式图表、饼形图表等;
3、模型。一般是用于建筑物、建筑群的表示。地理、军事上用的沙盘模型也是属于模型式技术语言、4、符号、标志。在交通、广告上用等很多,在工程图纸上也有用规定的标志、符号来表示一些特殊的要求。
5、声音。如号音、汽笛、喇叭等在表达某些特殊信息时发出的声音。
6、手语和旗语。在交通、航海方面用于指挥和交流和沟通。哑语也是手势语言。可以统称为肢体语言。
7、口头语言。有的技术活动,如技术讲座、教学等,主要是用口头语言来表达和交流。
8、程序语言。它是以计算机为载体,进行交流和表达的工具。
9、计算机演示。以计算机为载体,用多种媒体进行交流和表达的工具。
10、面文字语言。各种技术文件,都需要用到书面文字语言。
总之,凡是在技术活动中用来进行交流、表达和沟通的工具,我们都可以将其叫做技术语言。
对于“技术语言的特点”的总结很重要。可准备几个典型的技术语言教具来展示,然后由学生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
下面的总结供参考。
技术语言、生活语言、艺术语言它们都属于语言,它们都有其语言的共性,都是表达、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但由于应用的场合和目的不一样,它们又各有其特点。技术语言的特点有:
1、简单明确。要让人“一看就明白”。
2、形象、直观,通俗易懂。这主要是对交通标志和符号的要求。对工程图纸的识读还是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才能看懂的。
3、规范、统一。在使用范围内,必须要统一和规范,不然就大不到交流、表达、沟通的目的。
由于在不同的专业范围内,有不同的约定表达方式,技术语言的形式和具体内容都有所不同,只能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二)草图的绘制
1、设计表现的基础
讲解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动手实践的方法,课件主要以设问的方式给出,学生结合课件上的问题找出答案,并通过实践作图,掌握画草图的方法。
课件的问题:
a 徒手绘图分几步?
b 网格法徒手画的动作要领? c 基本图形怎么画?
d 直线与曲线的连接怎么画?
2、草图的分类
草图也叫方案草图或设计速写。
根据所处的设计阶段的不同,草图可分为构思草图和设计草图。设问:构思草图是什么?设计草图是什么?
3、草图绘制的步骤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用文字的方法把草图的绘制表达出来。
种类
举例
图样
机械加工图、建筑施工图、装潢布线图、电子电路图
图表
零件规格表、设计草图、设计效果图
模型
车模、房模、航模
符号
交通管理符号、公共场所使用的符号
(三)透视效果图的识读
设问:与草图相比,效果图有什么优点?在识读时要注意什么?
(四)正等轴测图
出示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和轴测图,说明祖测图的优点和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从而导出课题。
1、轴测坐标系的形成
首先让学生知道,轴测图是根出示右图。根据图形,向学生讲清楚:用正投
影的方法,将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向一个平面投影,转动空间直角坐标系,会得到不同的投影。对每一个投影,它都和直角坐标系存在相应的投影关系。当其投影成为,人们事先规定的轴测坐标图形时,所得到的投影关系,就是我们以后要用到的轴测投影规则。
2、正等轴测坐标简介
(1)正等轴测坐标系
如右图所示,正等轴测坐标系是是由相邻两个坐标轴夹角都等于120°的三个坐标轴组成。左下方的坐标轴为X轴,右下方的为Y轴,Z轴一般都是让它竖直向上。三个坐标轴的交点O称为坐标原点。
(2)正等轴测投影规则。根据空间直角坐
标投影为正等轴测坐标的几何关系,可以得到
如下的投影规则:在直角坐标系中,沿三个坐标轴的尺寸,投影到正等轴测坐标上时,在相对应的坐标方向上,长度要缩短,缩短系数(轴向压缩系数)在三个坐标方向上均为0.82,为了绘图的方便,人为规定,正等轴测投影在三个坐标方向上的轴向压缩系数都取1。
3、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上述正等轴测投影规则告诉我们,根据直角坐标系中的投影图形作轴测图的基本方法是:沿直角坐标系各坐标轴的方向测量点的位置,再根据轴测投影的轴向压缩系数,在轴测坐标系中确定该的位置。这也是“轴测投影”名称的由来。
(1)用坐标法作简单的轴测投影图
例:右示两个正方形的直角坐标系不一样,分别做它们的正等轴测图。
解1
第一步,作轴投影坐标如图。
第二步,在直角坐标系上测量A点的X坐标和Y坐标。
第三步,按相等长度(压缩系数为1)在轴测坐标系上取X,Y值。得到A点的轴测投影a。
第四步,按同样方法,求出B,C,D点的轴测投影b,c,d。
第五步,联abcd,即得正方形的正等轴测投影
图。
解2,作为课堂练习由学生自己完成。
(2)用坐标法作平面立体的正等轴测图。
所谓平面立体,就是各外表面都是平面的立体。六面体、棱柱体、棱锥体等。
给出平面立体的三视图,作该平面立体的正等轴测图。
作图步骤如下:
A、在三视图上确定直角坐标系,如图(1);
B、作正等轴测坐标,根据俯视图,按1比1的轴向压缩系数,在轴测坐标中作出A,B,C,O四点的轴测投影。再根据正视图中的Z向尺寸,同样按1比1的比例,在轴测坐标中作出a,b,c,o各点。如图(2)。
C、连接各顶点,擦去看不见的轮廓线,加粗看得见的轮廓线,得到所求的正等轴测图。如图(3)。
(3)圆的轴测投影
A、XOY面上圆的轴测投影
作图步骤如下:
——作轴测坐标,在相应坐标轴上,按1:1的要求,作出E,F,G,H各点的轴测投影e,f,g,h。
——在直角坐标中,作圆O的外切正方形,根据AB,CD平行于OY轴,BC,AD平行于OX轴,在轴测坐标中,求得正方形ABCD的轴测投影为abcd。
——连接ag,ch,分别交bd于m和n。
——分别以a,c,m,n为圆心,以ag为半径作弧gf,以ch为半径,作弧hc,以mg为半径,作弧cg,以nf为半径,作弧hf。这四段弧连接成的椭圆,就是所求的圆的轴测投影。
具体的作图方法,可教材P118,给出的步骤进行。
B、XOZ和YOZ面上圆的轴测投影可参照上述方法,由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然后由老师总结。
(4)用切割法作平面立体图形的正等轴测投影
下图中a)给出了一个平面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可以看出,它是在六面体的基础上分别切去若干部分而得到的一个图形,因此可以用切割法来绘制。其作图步骤如下:
a)在三视图上定坐标轴,b)在轴测坐标轴上以x,y,z 方向最大尺寸画出六面体。c)画出要切去的三棱锥体。
d)画出要切去的侧面的四棱柱体。
e)擦去图形中不应有的交线和被遮挡的线,然后描深。坐标法、切割法是绘轴测图的基本方法,画图时必须根据形体特点灵活应用。通过书本上的两个例子说明正等轴测图的作图方法,最后让学生动手实践作一正等轴测图。
6.通用高二生物教案人教版模板 篇六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通用高二生物教案人教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用高二生物教案人教版模板1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因为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光合作用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苦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几个实验。
如: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介绍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本节的难点。
学生必须在搞清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基粒片层结构的垛叠形式、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和基质的关系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在介绍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使学生易于对叶绿体色素有一个感性认识。本实验可以在讲授完叶绿体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探究实验;另外教材中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也可作为课上学生讨论叶绿体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课题处理。
三、教材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难点。
1、其中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即:
概括出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氧气的来源,但是,该反应式不足以表示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因此,教材以图解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光合作用的两个重要过程,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2、光反应阶段:
教材中光反应阶段可概括为光反应场所和光反应过程两个方面。
(1)光反应场所: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类囊体)上进行。
(2)光反应过程:光反应的本质是由可见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可分为两方面内容:
①水的光解反应:通过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为氢和氧,氧原子结合形成氧气释放出去,氢与NADP结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还原性氢,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
②ATP的合成反应: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传递的光能转移给ADP,结合一个磷酸形成ATP,也就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上。
3、暗反应阶段:
教材中暗反应阶段也可概括为暗反应场所和暗合应过程两个方面。
(1)暗反应场所: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暗反应过程:暗反应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应,光对暗反应没有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与一个五碳化合物分子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分子,这个反应的作用在于使反应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在有关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应产生的ATP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并被光反应产生的[H]还原,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糖类,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光合作用直接产生的。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则经复杂的变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
4、教材中光合作用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有机物的来源;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来源;光合作用可调节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光合作用在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无氧呼吸进化为有氧呼吸成为可能,同时为水生生物进化到陆生生物创造了条件。
教材在最后总结道:“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充分概括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5、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选学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理念,这部分内容易于调动起学生的讨论热情。
通用高二生物教案人教版模板2教学目标
1.了解并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多方面的影响。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3.能够开展课外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方面: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科学探究的方法;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的方案;开展课外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科学价值观方面: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分成四组,明确组长及组员名单。
2.布置调查任务:
①人类破坏森林的实例。
②人类活动引起沙尘暴的实例。
③各种野生动物被捕杀的实例。
④结合广州珠江水的污染状况,收集我国河流、湖泊被人类污染、破坏的实例。
⑤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实例。
⑥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实例。
⑦酸雨、废电池产生危害的实例。
⑧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小组讨论:这些现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的行为?
3.每组选两个标题(彼此不重复)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做成幻灯片(最好图文并茂),在课堂上汇报。小组讨论内容每个同学都要做好发言的准备。
设计意图:
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将下一课时的调查内容也纳入本节课,每个小组选做其中两项内容,负担不会太重,再通过堂上的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这里将课外阅读也纳入查阅范围,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生态环境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及有关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教学引入:
通过大屏幕展示组图:
青山—绿水—蓝天—小鸟天堂—繁华的都市—拥挤的人群—密集的厂房—高高耸立的排污烟囱—荒山—污水—灰蒙蒙的天空—垂死挣扎的小鸟
教师:美丽的青山绿水没有了,带给我们的是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人类在制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课前同学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了充分的准备,我们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先请出我们第一组的代表来发言。
学生堂上展示阶段:
学习活动:由每组选派发言人x人,用ppt展示资料收集结果。
第1组汇报:人类破坏森林的实例,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实例。
第2组汇报:人类活动引起沙尘暴的实例,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实例。
第3组汇报:各种野生动物被捕杀的实例,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第4组汇报:结合xxx的污染状况,收集我国河流、湖泊被人类污染、破坏的实例,收集酸雨、废电池产生危害的实例。
师生互动:教师可向学生发问,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
生生互动:一个小组汇报结束后,不同小组成员之间可提问。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学生课前资料收集整理成果的展示,也是这节课的主要环节。学生学生将课外查找到的资料,以制作的演示文稿进行汇报,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共同分享,互相交流。组内可以分工,每人交流一个方面,其他同学给予补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堂上教师要提醒每组发言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
学生在汇报的同时,其他小组也要认真聆听,并对汇报的小组作出质疑或提问,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一些重要的内容点出,引起学生的关注,或者将被学生忽略的内容加以补充。
无论是学生的展示环节,还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环节,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引导着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准备发言的活动中去。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和信息,达到了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师生讨论阶段:
讨论内容:这些现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的行为?
学生:各抒己见,具体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或感想
教师: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发言,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作起。
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敞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完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发言,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学生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
结束:
表扬各小组成员作业完成得很好,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下次做得更好!
播放“地球之歌”的MTV,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通用高二生物教案人教版模板3知识目标
理解由各种化合元素组成的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核酸等各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特点,在细胞和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和各自具有的生理功能;初步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是体内各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和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合作、共同作用的结果。
能力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化合物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各种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的学习,认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各种化合物的功能的学习,认识生物体的物质性和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基础的观点;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重点分析
1.组成生物体的六大类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该六大类物质在生物体内和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组成生物体的六大类化合物虽然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但组成的各类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组成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各种化合物的组成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其功能;另一方面该部分的知识又是学习以后知识,如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指导学生学好、学扎实。
2.四类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
四类有机物是生物体特有的化合物,了解这四种化合物的结构和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特别是四种化合物在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的侧重点,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糖类物质主要作为生命活动的供能物质,脂类物质主要作为生命活动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而核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核酸对生命活动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来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对四种化合物的功能进行区分。
难点分析
1.组成蛋白质的结构单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特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与功能特点的相互关系。
蛋白质的结构单位以及蛋白质的化学结构特点及空间结构特点等,是有机化学的知识,由于学生还没有开始学习有机化学,因此是学习上的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化学知识进行讲解,讲清楚氨基酸的结构通式,通过氨基酸的缩合反应引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并直观演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的相互关系。
2.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的结构特点,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高二通用技术《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教案】推荐阅读:
青春(高二) 教案教学设计06-30
项羽之死(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7-18
《祭十二郎文》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9-10
《王何必曰利》(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0-15
《登岳阳楼》创新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1-01
技术通用职责11-05
铸件通用技术条件06-17
通用技术备课组总结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