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论文

2024-06-19

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论文(共8篇)

1.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论文 篇一

信息技术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了理想的环境。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启发和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创新教育是以塑造创新人格为核心, 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特征,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和目标, 也是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人说:“兴趣有一种魔力, 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实际上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究新的知识, 发展新的能力, 兴趣是小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的起点, 是萌发创新欲望的基础。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 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中在一起, 表现形式灵活, 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 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 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 关于数学“垂直”概念的交流课, 教师在引出课题时用Flash制作了一组跳水的动画, 当动画中的运动员成功地跳入水中时, 其动作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而当运动员倾斜跳入水中后, 计算机即传出“啪”的一声, 学生几乎全都笑了, 一片水花过后, 画面上打出字幕:“他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所有学生几乎同时喊道:“不垂直。”教师自然而然地提出本课的主题, 接着教师讲解有关“垂直”的概念。

二、运用信息技术质疑解难, 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般而言, 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 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 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 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解难开始, 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逐步养成质疑解难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通过多媒体的直观、生动演示, 创设出了良好的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更好地产生“疑”, 并促使其独立思考, 在思考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激发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离不开想象力。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 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形象, 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物的形象思维活动。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因素, 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是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首先, 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由被动变主动, 由“接受”变“获取”。特别是通过交互式学习方式,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 又将影视艺术中时空跳跃、时间倒置、蒙太奇等手法运用于电子文本的合成中, 这也非常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激发想象, 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 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形象演示, 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展开丰富的想象, 激发灵感, 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

四、运用信息技术展示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浅谈信息技术的创新教育 篇二

【关键词】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重视和加强我国青少年一代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而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和时代共同搏动的新兴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普及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者的素质;核心目标是:培养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关键。现就结合教学实践粗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首先教师本人要具有的创新意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正确认识创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

(二)酿造一个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二、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观念

二十一世纪,依托科技发展,完善中小学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前提和基础。明确素质教育核心问题,明确以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是完善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样的目标出发,首先要从“教”这一环节入手,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求知欲望;其次要从“学”这一环节入手,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所想”。

三、创造自由思考的环境,唤起创新意识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的特点,建立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从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好奇地问,自信地想和说,尽情地体验。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和学生进行的情感交流,以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来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铺平道路。

四、激发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往往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无意识地学习。在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要求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之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

五、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而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则占据主要地位。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

六、体验创新的快乐,培养创新情感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要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并让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他体会创新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

我们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要不断地努力探索各种更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懂得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要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新思维与个性特色长足进步,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七、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早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3.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论文 篇三

泰州市野徐中心小学孙凤鸣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一个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似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各个地方甚至各个学校各自为政,每个学校因条件不同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必将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有一个词汇变得非常抢眼,这个词汇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经被提到了与民族生死存亡相关的至关重要的高度,实践“创新教育”也就成为广大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笔者在本文中将试图探讨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舞台,唱出一台创新的好戏。

优越的“舞台”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 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剧本”的选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什么“剧目”呢?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与师资条件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游戏性与娱乐性软件教学,如“金山画王”,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渗透艺术教书;有的侧重于应用软件教学,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注重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教学;还有一部分可能随意性很大,没有走上正轨。

笔者认为,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类似于“金山画王”、“超级小雪”这样优秀的软件应该进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高年级可以将“东方网页王”、“我形我速”等这样比较直观但又有一定深度的多媒体与网页制作工具纳入教学内容。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 2 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不宜将计算机语言纳入教学内容(高年级可少量接触html语言),过于抽象,过于枯燥,过于严谨,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会损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客观说,现在我们选择“剧本”的余地很小,适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优秀软件少之又少,还有待于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去创造、去开发。

“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似乎少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与模式。这就决定了作为一个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求技术过硬之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路子来。

一般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性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经典的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创新教育的教学应该遵循问题情境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最大的范例性和融通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几点心得,供方家探讨。

1、点到为止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笔者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 3 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

“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2、广泛交流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

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

3、充分展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4、自由作业

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上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这样的作业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完成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也应该有新授课与练习课之分,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与自由创作。

5、为与不为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就是说在进行普及性的教学之外,应该选择一个重点,确立一个主攻方向,创出特色,而不应该求“大而全”。有的学校以网页制作为特色,有的学校以Flash动画制作为特色,有的把重点放在电脑绘画上,集中精力寻求突破。有特色方能有规模,有规模方能有氛围,有氛围方能成气候。

4.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论文 篇四

一、教师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是创新教育过程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在思想上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认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是为儿童少年全面成长打好基础的教育。”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意义深远。

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

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太多的计算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如开、关机,键盘、鼠标、显示器、主机等计算机主要组成部件和主要组成部件的简单功能与使用,指法训练与汉字输入、画图等等。教师只有正确领会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自由空间,而不会为一些枯燥、纯理论的知识所累,丧失学习兴趣。反之,则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以。

3、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我国95年颁布的《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故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性特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同多种学科相整合,淡化计算机的“学科性”,决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变成理论课。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教师心中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底,才能彻底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在教学上运用先进的、富有生命力、独具创意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手法上,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地方,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而“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性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习目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同时在学生自主探求问题的基础上,给与必要的恰当的演示提示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当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些重要的知识。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自然地形成创新意识。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兴趣和意识。这样的人会拥有一种渴望认识世界的激情,拥有探究知识、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情感的催化和推动下,人的思维活动高度兴奋,身心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调动,创造能力高度发挥。要达成这个目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收发电子邮件一课时,正值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之际,利用这一时事新闻,先导入部分让学生观看神州六号飞船升空的录像,这样的引入首先就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了的兴趣。然后询问学生是否有什么心里话要对我们的航天英雄说,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热情,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什么途径让我们的航天英雄知道大家想要说的话?随后引出学习如何收发电子邮件,来给我们的英雄写信的主题。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涨,趁着这个机会,紧接着又布置一个练习内容,让学生给自己的家人或者是好朋友发一封电子邮件,既将课堂上的内容融入了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技能,一举两得。这样的情境创设出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即把学生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Excel公式的运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错误的公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公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掌握公式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新才能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大部分学科教学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的学校,有的上过计算机课,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于是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失去上课的兴趣;另一些学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班级的同学分成2~3个组,指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要求与实践,这种个体化教学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有基础的同学可以根据需要学习得更深入,而没有基础的同学又可以循序渐进地从基本内容开始学,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都会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在各层次上开发出来.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较易实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创新潜能也会得到激发。

三、在实践应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像、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1、在教学与实践中,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生在没学习WORD但学习完画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利用WORD制作一幅电脑小报,从进入到每一步设置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一幅。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显得非常兴奋,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自己构想、反复动手、讨论、大胆实践,完成了第一幅电脑小报作品。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2、在实践中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使学生会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通用的智力工具应用于其他学科。例如我们将数据库应用于地理学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介绍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或者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让学生利用计算机上美术课,利用计算机创作音乐,利用计算机上写作课,甚至计算机学做自然试验,这样学生不仅仅会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课,而且对那些平常令他们头痛的课程也会重新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的新世纪教学,它所强调的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研究

[2] 章得者  尝试分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3] 廖文胜 《创新教育研究》

[4] 肖川    论创新教育. 教育研究. 2001.(11).

★ 信息技术课教案

★ 初中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 信息技术课课后反思

★ 信息技术课的说课稿

★ 信息技术课观看随笔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案

★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论文 篇五

实 施 方 案

朱各庄镇初级中学

2010.9.9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朱各庄镇初级中学

为了我校信息技术进一步的深入应用与远程教育应用创新工程的展开,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为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为指导,让远教工程的成功运用为师生带来实惠。为了更好的贯彻县局下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创新工程”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为达到创新工程的四个目标,我校特制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并以此方案为学校在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工作上的指导具体落实各项工作:

一、工作目标:

(一)、以上级文件下达的“四个目标”为首要目标,即:通过“应用创新工程”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应用创新工程”逐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师教学方法;)通过“应用创新工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应用创新工程”促进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变革。真正做到对目标要求的完全解读,使“四个目标”深入教师心中。

(二)、以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目标:

1、建立校园网站、数字图书馆等系统平台,并整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接收资源(或国家基础教育网资源)和河北远程教育网资源。充分利用网站、平台的优势,借用各种资源来增强教学水平。

2、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硬件资源,积极应用及开发各种与我校各项业务相关的网络管理系统。如:网络办公系统、教师管理、学生学籍、素质评价、电子档案、学生宿舍管理等教育教学事务管理软件。并借助这些软件,使我校停息技术层次及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3、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和班级网站。通过网络互动加强师生及家长的沟通。

4、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职工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和应用水平。让老师们能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组织教学,实施教科研。

5、提高信息技术等设备的学生利用率。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与交流。

二、当前条件:

我校在2005远程教育工程中上级部门下发的60台学生用机与少量的办公用机的基础上,于2010年上半年实施了班班通工程并且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了专用办公用机。如今我校达到了以下条件:

1、硬件方面:每班一台多媒体讲台并联网;每位教师一台办公用机并联网;信息技术课每位学生一台电脑并联网。软件方面: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学籍的电子化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化管理,人事档案等学校管理方面的电子化管理。

二、具体工作安排。

(一)建立学校网站:成立以校长李忠任组长,王孝军、刘利家任副组长,孙志文、朱俊林、李冬菊、曹中英、齐光辉为成员的校

园网站领导小组。主要进行信息的采集、审核、发布等工作,负责各部门对学校网站建设支持工作的全面协调,对学校网站工作中各信息员的考评,以及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

(二)进一步对远程教育工作进行深化和细化。认真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和远教资源的接收工作。及时记录,及时对教学资料进行整理。把远程教育资源整合到学校网络中去,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可随时使用。

(三)以学校网站为平台,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并为每个班开通班级专栏供学生和教师发布本班各方面信息。及时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对反馈信息及时响应。

(四)开展网上研训活动。

成立网络教研领导小组、信息技术培训领导小组总体负责网络研训的各方面的工作。

1、对于校本研究(课题)的安排

充分调动教师的校本研究积极性,制定一系列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要做到专题研究有计划、鉴定申请书、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论文、教学设计、培训、课题管理、总结、课题小组、实施方案、活动过程材料、获奖情况资料等

2、组织相关课题对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开发。

3、按学期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总结,学校要有总的工作布暑和汇总、教研组、个人都对自身工作进行细化和汇报。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如:集中培训、分组培训、专题培训等。每位教师要有培训活动

记录(如文字录入、文本处理、课件制作、教学设计、资源收集、学科整合课、培训心得等);定期对教师进行远教应用能力水平测试,成绩归档(与考核评估制度相符)

3.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方面的集体备课。要做到备课有教案、课后有教学反思、交流有其他教师的建议并保留活动材料进行归档。

(五)深入开展学生信息技术活动

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领导小组。以信息技术教师为主力,以学科教师为辅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拔在此方面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培养。制定丰富多彩的活动计划,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并把精彩部分制成视频归档。

(七)进行班班通设备使用的培训,并要求每位教师开发与本学科教学相适应的课件。提高多媒体的使用率,使设备效能发挥到最大。做到: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两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公开课,每学期上交两件以上教学课件以供教研交流,并组织相关课的评比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

(八)建立学校综合办公平台,做到学生成绩,学生评价,学生事例,教务安排,课件整理保存,档案上传,校务管理,学生操行量化等功能的整合。

6.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 篇六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 创新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上。在信息课堂中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这一特点是其它学科中无法比拟的, 在信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有着更加宽松的、延伸的教育学的空间,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互动以及实践动手操作机会, 因此, 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成为了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本人结合多年长期信息课堂教学经验, 探讨信息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要想创新教育, 就必须要培养教师的创新观念, 这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基础, 对于教授信息课程的教师来说, 要培养和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 教师在课堂上要重新诠释自己的角色, 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课堂上的中心地位,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吸收新知识的同时能够自然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使课堂充满活力, 富有生命力。教会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同时也不符合目前的教学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课堂本身的特点, 慢慢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逐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素质, 为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 课堂上的创新元素是目前信息教学的迫切要求, 传统的听说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合现在的学生群体了, 教师在这方面要从思想上有个全新的认识。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体现创新, 从思想上、认识上加以重视, 并以此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 千万不能按照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 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热情。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与信息技术特点相匹配

所谓教学模式, 是指一种教学活动框架, 是在某一特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对于学校的教学来说, 教学模式非常关键, 它是有效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每一种完善的教学模式都是在对大量理论研究和大量实践总结基础上构建出来的。那么,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最初也是有这种路径构建的。这种路径构建的模式有教师演示—学生重复教学模式、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教育技术和学生群体在发生变化, 以上的几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教学了, 在教学效果上出现了退步的情况, 有些甚至违背了当代的教学目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学模式上要与课程本身的特点相适应, 同时, 要能够满足听课学生对知识的全新渴求, 一切要以让学生学到知识、会应用知识为出发点。就目前来说, 对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相关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 模仿国外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是良好的办法之一。在结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构建和调整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兴趣中听课, 在意犹未尽中学到新知识, 新技能。

三、以综合技能培养为重点,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实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自己参与到任务之中, 亲自动手付诸实践,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首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关键之处在于要有勇于实践的想法和魄力, 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的巧妙构想和手段方法也是很关键的。如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教师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想像和思维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自己动手实践和独立思维的前提下, 才能让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升华并且物质化, 在自己的创新成果中体验到创新给你带来的快乐, 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最应该关注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工具的使用上和学习的方法上下功夫。对于教师来说, 其授课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教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如果是选用任务驱动法, 那教师在授课之前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 让他们在特定情境下学会自主学习,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最终在解决问题中去成长和获取知识。在这种方法下, 学生们在任务完成时会有很强的成就感, 让他们感觉到对课程的兴趣和进一步的求知欲望。而互助学习法也有其自己的特点。小组协作是互助学习法的特点, 此种方法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常用组织形式。在此学习法中, 首先由3-5人组成一个小组, 各个小组把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的答案, 把这些不同的结果都考虑到, 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小组成员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很容易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强化德育教育, 在创新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信息技术素养

7.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幼儿教育创新 篇七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教育;创新

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和人格品质形成的起始阶段,是人认知和心理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我们甚至可以说,学前期的学习状况会对儿童未来的学习情况产生持续性的影响,甚至这种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认为,在幼儿教育时期,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对儿童进行学龄前认知学习是事半功倍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在未来学习的道路上会更加顺畅,也更加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环境。

一、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主题教育活动是最近几年在教育改革中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育学科分工明确不同,主题教育活动是一种综合的课程,也就是一个主题课程。在这个课程中,有明确的主题,但是教学方式是发散的,教学内容是综合型的,可以让幼儿在一堂课上学到综合的知识。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主题教学活动的良好效果,如何让幼儿教育中的师生在信息技术中受益,是大家普遍在思考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鲜艳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以及与画面相协调的声音,对幼儿各种感官提供多重刺激,使之产生兴奋,快速进入学习的意境和较佳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有机结合各种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信息以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呈现,多方面、多角度地传播到幼儿的大脑中。这样,知识在幼儿头脑中的印象更为深刻,认识事物可以全面而立体,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或技能。

以我们幼儿园中班组织的一次《有趣的泥塑》主题活动为例来详细谈谈信息技术在主题活动中的创新应用。这次教学活动的核心主题是“泥塑”,希望通过传统的民间艺术泥塑的教学,帮助幼儿增强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喜爱。在这次教学中,主要使用的信息媒体是图片和录像,通过ppt来辅助实现。在导入的时候,直接引出了活动的主题——泥塑,然后对它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在介绍泥塑的过程中,教师利用ppt进行图片演示,呈现了大量的泥塑作品。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向幼儿播放了提前准备好的泥塑制作的录像,同时,教师还在关键的地方进行讲解、总结、演示,让幼儿了解泥塑的制作过程。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中,教师要求幼儿自己制作一枚泥塑作品。幼儿由于看过了录像中师傅做泥人的手法,之前又看过了很多有名的泥塑作品,他们在自己制作时也发挥出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信息技术的创新使用,将生活中不能接触到的作品收集起来呈现给幼儿看,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尤其是各地方的名作品,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使得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幼儿语言教育活动

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幼儿语言教育资源,优化幼儿语言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我们可以说,在幼儿园教育中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语言能力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育活动,要体现幼儿的思维特征

在幼儿的思维中,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进行交流的,都是有生命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利用幼儿这一思维特征,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把静态的、单调的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教师的教学内容才会“活”起来,不但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非常符合幼儿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幼儿的成长。

2.要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幼儿阶段的语言教学中,口头语言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方面。在利用信息技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精心制作课件,把无声的教案制作成为有声有色的课件,把虚构的童话故事制作成为生动的演示动画,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制作成为深入浅出教学形式,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认知良性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它给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变革。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幼儿在情感、认知等方面的良性发展。

在信息技术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认识幼儿原有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如哪些是相联系的,哪些是独立的。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育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认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系统,这样,在多媒体辅助的教育活动中,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于当前所学的内容。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幼儿是主体,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主体进行的。

虽然信息技术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处于初始阶段,但它却是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只有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它的功能优势,找出容易产生的使用误区,并正确加以认识、校正,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优势,从而有效地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花苑

8.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论文 篇八

通过在论文大赛专用网站提交论文,参赛人员将有机会获得由中央电化教育馆颁发的获奖证书,优秀获奖论文将在国家教育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及教育期刊专业委员会的其他会员期刊上刊登。本次大赛不收取参赛者任何参赛、评审、证书和获奖论文发表的费用。

一、参赛人员范围全国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及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的工作者

二、论文提交时间截至2010年9月30日

三、论文提交方式在论文大赛专用网站注册并提交论文

http://old.jiaoyu.139.com/thesis/thesisIndex.action

四、论文投票方式所有参赛论文均在网上集中展示,用户可随时查看论文内容。中小学教师、家长、学生及教育信息化工作者等均可对参赛论文进行投票,每天每人对每篇文章只能投一票,不限投票总数量,投票有两种方式:

1)网络投票:投票者须先在论文大赛网站上进行注册,注册时请务必填写真实信息。

2)短信投票:投票者(限中国移动手机号码)可将要支持论文的参赛号码以短信形式发送到1065810376021(短信投票资费同正常短信资费)

五、全国奖项设置

一等奖50名;二等奖100名;三等奖150名。

六、征文范围此次征文活动主题为“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探讨如何应用信息资源促进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充满活力,促进教育均衡;如何加强广大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展信息化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反映广大师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

2.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3.教育资源,特别是国家免费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http://)的有效应用;

4.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5.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6.师生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

7.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8.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

9.不限于以上内容,其他与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有关的内容以及相关课题研究成果。

七、征文要求

1、文章要有明确的观点和具体的内容,能突出重点,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要能反映学术和实践创新。文章字数在3000字以上(含图表)。应包含题目、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摘要(200字以上)、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

2、来稿一律不收取任何评审费用。

3、作者所投稿件必须是从未在任何报纸、期刊等媒体发表的原创稿件。如有剽窃或抄袭行为,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作者需保证稿件及各种说明、引言等无任何法律纠纷。

八、大赛服务热线

(1)论文投稿咨询:010-66490924/25

(2)投稿平台技术支持:400-890-0086

上一篇:奉献爱心倡议书下一篇:最新动物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