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信息

2024-06-26

诚信信息(精选8篇)

1.诚信信息 篇一

信息1

为深入推进“诚信岭东”建设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区委、区政府决定对岭东区“诚信岭东”建设工作进行组建。信息2

研究讨论《2012年诚信岭东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信息3

研究讨论《岭东区诚信建设工作》

信息4

建立诚信工作领导责任制、诚信建设责任书

信息5

建立2012年诚信岭东区宣传工作推进方案

信息6

建立岭东区失信惩戒制度

信息7

建立岭东区企业诚信档案

信息8

岭东区2012年诚信建设工作方案

信息9

为促进诚信建设,我区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营造“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氛围。在公务员队伍中广泛开展了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廉洁自律、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对全体公务员进行诚

信宣传教育,普及信用知识,增强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形成自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

信息10

部署全区建筑业企业诚信信息建库暨推行电子招投标等工作。启动建设全区统一的建筑业企业诚信信息库,推进招投标工作。

信息11

参加价格诚信建设示范单位评选,看重荣誉,更看重在评选过程中,如何完善公司的价格诚信管理。

信息12 岭东区通过对经营者价格行为进行培训和引导,强化经营者内部价格管理,进一步完善明码标价,进一步落实价费公示制度,强化价格监管,建立企业价格诚信档案,开展“价格诚信单位”等方式,全面推进价格诚信建设工作。

信息13

加大企业诚信工作宣传力度,营造诚信建设的舆论氛围。继续跟踪地方诚信体系建设试点情况,组织开展消费者进试点企业参观活动;组织开展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及企业诚信专题宣传活动。

信息1

4充分发挥诚信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继续加强对食品工业企业诚信建设工作的指导力度。

信息15

制订诚信建设标准宣贯计划,组织开展标准宣贯,普及标准要求,组织专家组到试点企业开展学习培训,联系企业实际,指导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促进企业落实诚信建设主体责任,提高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保障能力。

信息16

扩大诚信企业试点范围,总结宣传推广诚信试点企业工作经验,建立推动机制,研究激励措施,调动企业积极参与、自觉参与诚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信息17

区委、区政府要求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优化工程建设领域信用环境。

信息18

各有关部门积极推进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公开程度显著增强,诚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工程建设市场公平、有序竞争,遏制了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势头。

信息19

经济越发展,诚信越重要。会计诚信是会计人员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它要求会计人员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 经济活动情况,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经过几年的治 理,会计信息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信息20

岭东区诚信建设工作总结

2.诚信信息 篇二

“信息孤岛”亟待连点成面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碎片化”现象严重, 区域之间、部门之间互不相通。有人调侃道, “一个省骗一次, 全国可骗三十多年”。更有甚者, 有的地方执法机构在查办案件时因难以获取其他部门数据, 不得不变身为“黑客”潜入对方数据库。

记者在调研时发现, 由于不同行业主管部门建立的信用数据档案系统相互封闭, 跨行业的信用共享、信息交换缺乏, 未能形成齐抓共管的信用体系建设机制, 导致在某一行业有违法违规、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 在另一行业却享受优惠待遇甚至被“评优”的现象时有发生。

东部沿海某省工商局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有些电子商务纠纷发生后, 工商部门要通过工信部门对网站进行查询, 结果通信管理局不提供批量查询, 只允许一条一条查。几十万家网站靠这个办法怎么查得清?最后只能被迫利用技术手段“黑”进工信系统查数据。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 “信息孤岛”的产生, 一方面是因为部门之间信用数据封锁严重,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区域之间信用数据割裂。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 我国目前已建、在建的征信平台大多是市一级层面的独立单元, 是“市级信息孤岛”。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少数地方建起省级统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省内信息共享, 但也只能归集、处理本辖区内的信用信息, 与外省仍存“数字鸿沟”, 成为“省级信息孤岛”。各地以本地掌握的信息为基础, 自建地方的信息系统, 在全国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不利于数据集中统一和信息共享, 也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打破信息割裂需付出成本, 但信息共享会产生更大效益。记者在山东调研时获悉, 较早自建征信系统的青岛市、济南市工商部门, 为了与后建的省局平台对接, 以前的数百万元投资就此作废。但山东省税务部门与工商部门实施信用信息交换后, 一年查补税款9亿多元, 入库7亿多元。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院长易开刚等专家表示, 在实现行业内、地区内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 大力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 建设覆盖全国的征信系统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激活“信用基因”时机成熟

商务信用危机虽主要体现在流通环节, 但与我国现阶段生产环节中现代化程度不高、消费环节中消费者成熟度有待提升等问题密切相关, 也与当前政务诚信、社会诚信与司法公信“全线危机”、积弊重重紧密相连。

商务部统计显示, 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 我国由于市场“失信行为”无效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0%至20%。商务信用低下导致营商环境整体恶劣、“消费安全”难以保障, 经营者“宁挣外贸一分, 不挣内贸一块”、消费者“吃得提心吊胆、喝得心惊肉跳”在一些地方已成普遍心态, 群众怨称是“假货到处有, 骗子满地走”、“人人害我, 我害人人”。

当前, 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激活市场“信用基因”已具备一系列有利条件, 全力加快建设步伐时机已经成熟。一是党的十八大决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建立了高规格的领导推进机制, 一批省份出台了专门的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二是社会各界共同期盼, 民意保障增强。面对诚信缺失之痛, 通过信用建设促进人际关系融洽、利益关系协调已是广大群众的共同强烈愿景,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是近些年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提交提案、议案最多的热点问题之一。

三是法规建设取得进展, 制度保障增强。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一批与信用信息相关的地方法规、规章。今年3月15日, 酝酿十年之久《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这是我国首部全国性征信法规。

四是信息技术、设备普及, 硬件保障增强。近年来我国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猛, 各种硬件设备普及程度大大提高, 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提供有力物质支撑。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新技术的进步, 硬件保障功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是基层实践丰富, 经验保障增强。一些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近年来开展各具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 有的已经取得积极成果。河北省廊坊市从2004年起历时9年构筑社会信用体系, 一批企业因失信而被淘汰出市场。广东林安物流创造出“物流资源交易+物流企业综合服务”的“林安模式”, 通过大量数据统计对物流公司和运输员进行信用管理、考评, 已取得良效。

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

借鉴全国各地及一些发达国家先进经验,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及社会信用建设历史阶段,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双管齐下”, 以建立互通共享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为关键, 以诚信文化建设为支撑, 以“法制健全、安全高效、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夯实诚信基石。

“没有普通话, 只好讲方言”。制定并出台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规划、实施方案, 全国、全社会统筹、整体推进, 可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信用信息整合共享水平低、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效能弱、信用服务市场发展缓慢、信用有效供给与需求“双双不足”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等与欧美国家有很大不同,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模式。以“信用危机”为本质的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也警示了我们。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起步阶段, 政府应主动作为、积极“补位”, 发挥决策、执行效率高, 组织、动员能力强等制度优势, 成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第一推动力”, 以用较短时间、较低成本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3.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分析 篇三

关键词: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建议

一、会计审计诚信问题概述

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求会计工作者在从事会计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讲究诚信,实事求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会计作弊行为带来了更多的操作空间,利润诱惑因素变得更多、更繁杂,所以在信息时代如何确保会计审计工作的诚信开展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关注和努力的方向,而就目前情况来看,会计诚信问题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精湛的专业技术,更需要其完善相关的服务理念,在遵守我国既定的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确保会计审计工作高效、高质的完成。

二、信息环境下产生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原因

就目前情况来看,会计诚信审计诚信问题是现阶段业内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而之所以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工作中会产生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环境下会计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峻。信息环境下,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同时给信息舞弊等行为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而就目前信息环境下会计信息的传递和使用状况来看,相对于所有者,经营者对于会计信息的利用和知晓权处于更加优势的位置,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作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经营主体和所有主体往往不是同一主体,这样一来,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就很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者逆向选择问题的发生,也就导致了审计诚信问题的发生。

(二)我国既有的会计制度不够完善。就目前我国企业所使用的会计制度来看,依旧处于发展的阶段,现行的会计制度很难满足信息环境下企业的需要,进而导致企业更多的经济活动并面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对其进行根本的约束和保障,新的会计制度也很难在企业内部转化成为对应的财务信息,这样一来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就给会计审计中诚信问题的出现留下了更多的空间。

(三)企业缺乏良好的会计审计工作环境。就目前企业的实际审计工作来看,缺乏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是导致诚信问题的又一重要因素。即一方面表现在企业对于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对涉事人员诚信培养教育的力度不够高,涉事人员抵不住信息环境下给其带来的各种诱惑,自身操作信息化软件的技能不够高,进而导致了虚账、假账等诚信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是一些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防范工作中存在一些缺陷,即在利用计算机等应用设备开展会计信息审计工作时并没有设立防火墙等界限,缺乏对设备的维护和安全管理,进而加大了会计审计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可能性,也就导致了会计审计工作中各种诚信问题的发生。

三、有效解决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建议和意见

由上述分析可知,会计信息不对称、既有的会计制度不完善、缺乏良好的会计审计工作环境等因素都是导致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诚信问题的重要因素,而如何有效的缓解和解决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的诚信问题,笔者在掌握了以上原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在企业内部建立和落实会计委派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和落实会计委派制度是有效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重要方法。即在信息化环境下,要突破传统的主要依附于单位负责人的会计审计面模式,而是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各个部门,形成各个部门有责任,人人肩上有任务的工作氛围,进而就可能将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诚信问题在事前做到预防和规避,使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得相关的会计信息,在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对称目的实现的基础上确保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做好会计审计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工作。做好会计审计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工作是解决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诚信问题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企业从以下两个基本的方面着手。即一方面要从现在的信息环境出发,建立完善的信用档案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完善的信息化信用管理体系,在管理体系中通过完善想相关的奖惩制度,规范各项会计审计行为等措施来提高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质量;另一方面,要以我国相关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体系为依据,建立健全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能够切实的应用到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中去,以确保企业的各项会计审计工作都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询。

(三)做好配套的监督控制工作。在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中做好配套的监督控制工作是确保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得以高效运行的又一重要方法,即企业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成立独立的会计审计监督机构,并明确监督机构各个人员的职责和义务,落实岗位责任制和轮岗制;另一方面要以我国既有的法律规范为依据,在企业内部建立具体企业特色的监督控制制度规范,细化相关的准则和标准,并根据企业的审计业务活动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以从根本上使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得以规避和防范。

(四)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会计审计环境。良好的会计审计环境的营造和构建和建设企业会计审计工作诚信问题,提高会计审计质量的又一重要举措,所以企业领导首先要加强对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以身作则,并做好适当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使得企业能形成一个人人重视会计审计、参与会计审计的工作氛围;其次,要加强对企业涉事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通过建立和完善与涉事人员直接关联的奖惩机制来有效的提高涉事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并通过优秀典型的引导来端正涉事人员的工作态度,避免人为道德因素造成的失误;此外,要加强对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使其能够数量的操作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工作软件,进而使得人为技术失误造成的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得到有效的规避。

(五)在企业内部营造安全的信息处理环境。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安全的信息处理环境是规避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的诚信问题,提高会计审计质量的又一保障措施。具体操作中企业不仅可以对相关工作人员身份及相应的缺陷确认进行设置,还可对一些重要的会计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同时还可以采用防火墙等技术手段来提高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而使得企业的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在信息环境下得以有效的规避和解决。

结语:总之,诚信问题对会计行业来说至关重要,它是会计行业的行业规则、立业之本,但就现阶段会计行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来看,诚信问题却在挑战着会计行业的底线。所以作为多年的财务会计工作者,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把握自己从事会计行业的初衷,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善于发现现阶段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诚信问题的原因,并及时的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共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的会计环境而努力。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本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是对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探索性分析,笔者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珺.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和审计的影响分析.[J].《财会学习》.2016(03)

4.诚信信息 篇四

今年以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严格按照省纪委、监察厅关于《湖北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周密筹划部署,狠抓工作落实,扎实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使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在门户网站建立了信息公开专栏,实现了与武汉、黄石、宜昌3个试点市建委的链接,全部对外公开。

一、领导重视,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网络。近几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结合本系统实际,围绕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制定了一系列诚信体系规范和细则,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全省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召开后,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德炳专门听取汇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要求全省住建系统以此为契机,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高质量、高标准、有特色的完成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真正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促进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毛传强,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朱建卿等领导反复召集专班进行研究。5月31日又召开住建系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省厅领导就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住建厅要搭建好信息公开平台,为全省住建系统所用,避免平台重复建设;信息公开系统设计深度要实行全行业、全区域覆盖;要及时提供数据源,与省厅网站链接,各地要尽快提供项目信息,各处室、各单位要提供完整的信用信息目录。并结合厅实际,建立健全信息公开联络员制度,从而,形成全省上下联通的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网络。

二、制定方案,认真编制信息公开目录。在多次调研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印发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各项工作任务和各责任处室、各责任单位(包括17个市、州、直管市林区建委),制定了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目录和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信息目录。项目信息由各市州提供,信用信息由各处室、各直属单位提供,按有关程序研究确定。为了保证信息公开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专班深入到各处室、各单位,对照项目信息公开目录和信用信息目录,逐一编制,对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分别按注册地点、企业和人员性质类别、资质等级从不同角度进行编制。

5.诚信信息 篇五

应用交流材料

1.计生办怎么样建立诚信计生档案

1.1.双向承诺书签约管理

1.村委会组织村民签订“诚信计生双向承诺书”。

2.村委会将“诚信计生双向承诺书” 签订情况报计生办,计生录入信息系统。

1.2.诚信计生档案管理

1.计生办每月将软件产生的初筛名单以 “诚信计生核实情况提示单”的形式,打印下发各村。“诚信计生核实情况提示单”见附件一。

2.各村民主评议小组开展评议。对初筛名单中没有的对象,各村根据实际情况主动评议,评议通不过的要写明原因。村级评议后要将评议结果公示,接收村民监督。3.村级将评议结果交计生办审核,并录入信息系统,对通不过的根据村级写明的原因修改PIS档案。

4.每年12月计生办打印“诚信计生履行承诺情况一览表”给村级使用。本年新增及撤消情况由村级在一览表中增加和修改。“诚信计生履行承诺情况一览表”见附件二。

2.其他部门怎么样配合计生部门工作

1.村民到村委会办理诚信计生证明。并告知对象到计生办进行证明审核。“诚信计生证明”见附件三。

2.计生办通过诚信计生信息系统进行审核,然后将审核结果录入系统,系统向办理单位提交电子证明。/ 2

3.对象到办理单位申办相关事项,办理单位根据诚信计生证明中的查询编号查找到电子证明,核对纸质证明真伪,录入办理回执。

4.对未持证明及在诚信计生信息系统中查找不到电子证明的,各单位应告知服务对象到村和计生办打证明。

3.计生办怎么样审核村级诚信计生证明

1.根据对象提交的诚信计生证明,查看对象诚信计生档案,核实村级出具证明的真实性。

2.计生办录入通过审核的村级证明信息。录入申办事项、违约事项、违约谅解情况、村级小组评议结果以及乡镇审核意见。

4.村级代表政府承诺事项履约情况如何体现

对于村级代表政府承诺事项,如果村民符合优先、优惠、优待条件的,通过诚信计生证明审核的方式保存在信息系统中。即这些对象也应到村级出具诚信计生证明,计生办在诚信计生证明审核时,录入享受的优先优惠优待情况。

5.督查与考核方式

6.诚信信息 篇六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失去信用,就无人与之交往;一个企业失去信用,便无法在市场中生存。上市公司如果在信息披露过程中造假,将严重影响其自身的形象,为企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近年来,中国证监会公开查处的“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锅炉”、“大庆联谊”、“郑百文”、“银广夏”、“麦科特”、“科龙电器”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其手段之高明、性质之恶劣、范围之广泛,充分暴露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机制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的造假行为,严重地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声誉,极大地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

一、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中诚信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目前上市公司诚信机制存在的问题

1、上市公司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作为证券市场中最基本的载体,上市公司内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制度。上市公司组织机构设置看似很全面,办公室、人事部、销售部等一个都不少,但却很少有企业设立专门进行内部信用管理的部门。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这一重要的管理环节,也是造成企业失信行为约束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企业缺乏内部信用管理,授信企业会因授信不当而导致合约不能履行,诚信企业则因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企业因对合作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而受骗上当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导致企业间“三角债”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纠纷层出不穷。而部分个体私营企业更是不守信用,坑蒙拐骗肆虐,有约不守,相互拖欠,商业欺诈、贿赂严重。

2、上市公司信用奖惩机制不完善。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信用良好、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在股票和企业债券发行中能够给予优先安排,可以获得银行较高的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利率价格,企业如果数次不能如期偿还债务,就会被吊销营业执照。但在我国,在企业融资、市场准入或退出等制度安排中还没有形成对守信用企业给予必要的鼓励、对不守信用企业给予严厉惩罚的规则。

3、信用中介服务市场化程度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中介征信服务机构是专门从事市场主体信息的收集、整理、评估并提供咨询服务的社会组织,承担着信用的自律、评估、服务、咨询、担保等功能,在弥补信用信息的不对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仍是“非征信国家”,信用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发展严重滞后。现存的一些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如征信公司、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和信用产品,资信评价结果缺乏权威,信用评估中弄虚作假现象极为普遍,公众对中介信用机构缺乏信心,导致对信用中介服务的需求不足。由于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导致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市场不能发挥对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企业缺乏加强信用管理的动力,个人也无意获取自己的信用“通行证”。

4、诚信机制法律依据不完善,上市公司信用活动环境较差。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如民法通则、票据法、公司法、合同法等,对部分信用行为的债权保护提供了保证,但还不能涵盖全部信用行为,对债务人履行义务的约束不完善且不具有强制性。与此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作为发达市场经济中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因为根据信用记录,可以评判企业守信偿债的能力。我国对企业信用及其他经营行为的记录和监督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海关、质监等不同部门中,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互通互联网络体系,既难以形成完整的信用记录,也无法进行有效监督。没有健全的法制做保障,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上市公司信用制度。

(二)诚信缺失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在经济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可能完全一样,因而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一样,内部人所掌握的自身信息总比外部人多。在存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由于个人的信息禀赋,知识存量和获取信息的手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市场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就产生了。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未必能带来最高的效率。当市场参与者意识到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诈时,尤其是在欺诈活动的收益大于维护信用的成本时,基于“信息优势”的交易主体就可能会利用对方的“信息劣势”而牟取更大的利益,同时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

2、利益驱动。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出于利益驱动,失实披露财务信息。由于在现代股份公司中,股东和受托管理公司的经济利益倾向于拉高利润,并往往借助于会计上的技术处理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证券市场也成为展现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舞台,公司的盈利以及其他利好消息有利于吸引投资者。因此,提高公司的股票价格,有利于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使公司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且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建立的时间不长,一些成熟的观念和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许多上市公司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做法也不很成熟,这样制作出来的信息常常不能完全符合规范的要求。

3、违规成本低廉。表现有二:一是被揭露的概率很小;二是即使被揭露出来,处罚的力度也不够大,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围绕着公司会计信息欺诈,涉及到很多单位和人员,增加了查处的难度。

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诚信机制的建立

(一)建立诚信教育机制,完善财务信息披露诚信教育体制建设。加快财务信息披露诚信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建立财务信息披露诚信教育机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强化市场主体和会计人员的会计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会计诚信的理解和认识。一个缺乏诚信的会计人员,很难做到依法办事、客观公正等会计职业道德。因此,我们在会计诚信教育体制建设中,应重点抓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将财务信息披露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第一重要内容;二是要将财务信息披露诚信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赋予会计人员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格精神;三是要把财务信息披露诚信教育的重点放在会计诚信信念、诚信文化、诚信制度的教育上。

(二)建立诚信法律依据,明确诚信缺失的法律责任。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上市公司诚信机制应当立法先行。在目前立法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应尽快制定和补充与会计诚信有关的管理法规和制度,修改有关涉及会计诚信行为的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部门、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以便于实际操作和依法治信。在执法方面,要加强力度,规范执法,特别是会计信息的提供和披露、企业信用和单位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的诚信要重点监督管理,出现会计失信问题决不能手软,必须依法予以惩处。同时,也要注意依法保护企业、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合法利益,既要提高执法的透明度,又要注意保护商业秘密和信用好的企业、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会计人员。

(三)建立诚信激励制约机制,加强对财务信息披露诚信的监管。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建立会计诚信的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严格的会计失信惩罚机制。通过加强政府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和管理,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会计诚信的激励约束及对失信行为惩罚的双重机制。切实对那些信誉高且公正的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和信用程度高的企业以及相关人员,给予较高级别的信用评价等级,让其得到社会广泛的认知,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对那些信誉低、帮助企业弄虚作假的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和严重失信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惩罚,以至逐出市场,净化会计环境。

(四)建立信息披露诚信评价机制,促进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化建设。信息披露诚信体系的主体之一是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它是以自身的信用和必要的资本承担经营责任,以独立、公正、客观、平等的第三者身份为社会各界提供会计信用服务的,它在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中介服务机构总体来说,信誉不高、市场化程度也很有限,与发达国家的会计征信中介服务机构相比差距很大,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对会计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建立会计诚信的评价机制,使会计中介服务机构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7.诚信信息 篇七

关键词:会计信息,诚信,融资

在市场经济, 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后, 会计信息越来越重要。由于会计信息是组织提供的关于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切会计资料, 因而会计信息是国家宏观调控和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资料。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不能真实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 误导会计信息相关利益者和使用者, 极大损害企业的诚信形象, 严重影响到企业融资筹资。

1 会计信息与融资关系

1.1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融资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没有资金, 生产无以运行;缺乏资金, 企业难以为继。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资金匮乏将直接导致技术投入不足、市场拓展力度不够, 严重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资金的筹集、融通、投入、使用和分配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资金筹集融通是资金投入使用的前提, 又是资金管理分配的核心, 所以融资又是企业资金管理的关键, 也是企业运行管理的重中之重。融资的可得性极大地影响着资金的管理质量及运行效益, 资金融通数额总量的多少, 影响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大小。

1.2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特别是本次金融危机后, 很多中小企业因为筹集不到资金而倒闭破产。在政府的支持下, 我国中小企业总体上所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 但所受创伤最重, 资金短缺仍是当前最强烈的紧迫问题。融资, 在我国一般解释为, 企业运用各种方式向金融机构或金融中介机构筹集资金的一种业务活动。由于我国严厉制裁非法集资,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是中小企业最大和最主要的外源性债务融资渠道。因此通过信贷融资是我国中小企业获得外部资金的最重要手段。但是, 中小企业在获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方面与大企业相比处于劣势, 面临着其有效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

由于银行采用信用证贸易融资属于无追索权信用证, 加上我国金融机构目前普遍借鉴发达国家银行创造的信贷风险控制技术, 即信贷配给, 然后根据企业资信情况及资金需求核定信用证额度。所以对信用要求极高, 对申请货款的企业也会相对严格的考察。这不仅包括对企业的注册、年检、经营情况和给银行回报率的调查了解, 更重要的是从各方面收集关于企业的财产抵押、合同履行、商标信誉、各种资质、企业行为信誉、企业主的个人品行及违法行为等信用数据, 而这些最终都是通过企业会计信息反映和表现出来的, 即如果很难从其报表上的数字评价其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银行不会给予货款的。可见, 如果会计信息失真, 极大地影响到企业的社会声誉和融资筹资。

2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趋势及成因

2.1 企业融资, 诚信第一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不管是采取伪造、变造记录经济交易和事项执行情况的原始凭证等手段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资料的假账真算, 还是后期加工处理却采取了弄虚作假的的真账假算, 其最终结果都会导致财务报表数据失真, 违背了职业道德。当前会计信息失真具有如下突出的特点:

2.1.1 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

从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的结果来看,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着实不容乐观。在被调查的159家企业中, 资产不实的147户, 利润不实的157户, 信息失真占被调查单位总数的98.74%。由于中小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 两本账可以规避纳税。因此假账真算和真账假算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资产不实, 所有者权益虚假, 利润失真, 账外设账, 比比皆是。

2.1.2 数额巨大化

以前的会计信息失真, 大都是填写虚假的原始凭证, 数额也不大, 购物价位再高也会有往时数据比较, 因此做假不会太多, 数额差距也不大, 而且也容易查出。而现在是真账假算, 靠数据的变现和转移, 因而动辄几千万, 几个亿。再加上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 在全国工业产值和实现利税中分别占60%和40%左右, 如果按照息失真占被调查单位总数的98.74%和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两个数据的积, 实际相差却高达几千亿元, 数额特别巨大。

2.1.3 领域扩大化

以前会计失真多发在制造业, 而现在则向交通、商业、保险、福利彩票、文化教育、电力, 甚至跨国公司发展。国家规定购物10元就开发票, 倒买虚假增值发票却屡禁不止。非法集资两百多亿元, 居然无人知晓。

2.1.4 手段高明化

以前会计信息失真大多是在原始凭证上做手脚, 而现在往往利用增值税、多本账进行造假, 甚至虚构资产。现在的皮包公司, 办证、注册公司大量存在, 很多是为制造会计信息设立的, 会计信息失真防不胜防。

总之,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有着这样的趋势:多计资产、少计负债;多计所有者权益, 少报纳税数额;多计收入、收益, 少计费用、成本和损失;不按规定披露信息, 削弱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巧妙利用会计政策, 在收益好的年度多提减值准备, 在收益差的年度“释放”减值准备, 达到收益稳定的效果。

2.2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总的来说实质是一样的, 都是因为利益驱动所致

2.2.1 首先是受外部融资环境的限制, 中小企业难以走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目前在我国, 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很不完善, 上市门槛高、债券市场规模较小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得所需资金。而在间接融资方面, 民间借贷由于其种种弊端受到国家相关监管部门的限制。

2.2.2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种种缺陷也是导致其会计信息失真和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市场发育不成熟, 信用体系极不完善, 许多中小企业缺乏信用观念, 在交易和融资关系中不讲信用, 根本就不想还贷, 一些企业借兼并、破产、重组之机, 假破产, 真逃债, 大量银行债权难以收回, 再加上地方保护、政府干预和惩治失信行为的法律缺位, 使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加重。作为银行来讲, 为了规避信贷风险, 层层上收贷款权限, 实行了严格的贷款责任制, 提高了放贷条件, 出现了较为普遍的“惜贷”行为。

显然, 基于一种理性的选择, 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商业银行当然更愿意贷款给财务信息及其它信息公开程度较高的大企业, 尤其是上市公司, 以此来降低自身的贷款风险。

2.2.3 信息不对称使银行和中小企业关系疏远

在金融市场上, 作为借款者的企业一般比银行更清楚投资项目成功的概率和偿还贷款的条件及动机。由于信息不对称, 就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信贷市场上, 银行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可能对银行利益的侵犯, 极可能选择不发放或少发放贷款。另外, 在贷款发放后, 企业受高利润吸引, 很可能改变贷款合约中承诺的用途, 去从事高风险同时预期收益也相对较高的投资项目, 这就可能造成贷款难以归还, 因此, 道德风险的存在, 也会降低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的意愿。与大企业相比, 由于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登记、评估、监督等方面的机制不完善, 银行很难了解和掌握其真实信息, 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起点低, 管理不规范, 相当一部分企业为避税, 做虚假报表, 银行很难从其报表上的数字评价其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之, 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导致银企关系疏远, 是影响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2.4 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要求

有的中小企业不设置会计机构, 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 会计机构的设置也不合法, 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会计人员严重短缺, 很多素质较低的人员进入了会计行列, 出现了会计人员非专业化的普遍现象, 会计人员无证上岗、会计机构设置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确的现象比比皆是, 会计工作仅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浅层次上。这部分人由于对会计法规、制度甚至原理都不熟悉, 不可避免地会做出错账。在会计人员任用上, 小企业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 外聘会计人员, 显然容易产生互相包庇的现象。

2.2.5 账簿设置混乱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中小企业有些根本不设账, 以票代账, 或者虽然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另外, 企业设置的账目也较混乱, 在会计核算方面常发生待摊、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核算, 虚增职工人数、多列成本支出, 以及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种种会计造假, 人为的操纵利润行为。会计人员专业水平低, 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无法实施。

2.2.6 会计制度缺失, 会计监督职能无法正常发挥

中小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等基本制度, 残缺不全。虽然新《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相继颁布实施, 但随着新经济业务的不断出现, 这些法规、准则、制度本身也相继出现了一些缺陷, 个别企业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虚拟资产、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提高企业利润、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和进行违规会计处理, 造成企业经济交易失真,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客观上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这一切, 都可能成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潜在原因。

2.2.7 外部执法不严与监管力量分散

由于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已有1000多万家。企业会计监督缺少协调机制, 实际监管的效果很不理想。虽然纳税管理刚性虽强, 但只管税款进库;政府审计权威很高, 但鞭长莫及管不了那么多;中介审计机构虽称独立, 但时有同流合污、徇私舞弊;银行监管只管收付, 无心管理企业会计;财政工作大事太多, 监管只能抓大放小。如此松散软弱的会计监管, 中小企业违法违规现象自然就有了生存的空间。

3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迭起造成的影响不如美国著名的“安然事件”、“施乐事件”以及我国的上市公司“银广厦事件”、“红光事件”等。但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背离市场经济规则, 严重削弱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 危害广大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 使社会公众对会计诚信基础产生怀疑, 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市场经济信用基础, 削弱和扭曲了证券资本市场资金筹集和资源调配功能, 危害宏观经济正常运行。因此, 解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3.1 全面贯彻执行新《会计法》, 落实单位负责人会计责任

单位负责人的指导思想不正, 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因此, 在加强会计工作建设, 不能只把目标局限在财会部门人员上, 应把这项工作提升到整个单位管理层来认识。只有提高中小企业负责人会计法规意识, 明确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3.2 明晰产权关系,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强化约束机制

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 是因为未能认识到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差异, 从而使所有者的所有权得不到保护, 又使经营者的经营权不能完全施展。只有产权明确, 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领导制度, 按照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 设置内部组织机构, 形成严格、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 才能增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能解决。

3.3 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加强监督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各企业正确贯彻执行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重要基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可以加强对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汇总等过程和相关环节的监管力度, 从而及时发现并有效纠正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经济管理活动。

3.4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大力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要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来实现。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丰富扎实、业务工作技能熟练程度高, 就能为企业所有者、主管经营者和债权人提供有用的信息;反之,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差, 就难以处理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所以我们要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作要求。

3.5 改革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实施会计核算委任制和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 强化单位内部的主体监督力度

强化会计监督, 必须对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实行委派制, 将会计人员全面推向市场, 实行社会化管理。这样能正确有效地实施会计监督, 利于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全程监督制度, 为实现经济目标出谋划策当好参谋, 做到会计监督工作日常化, 临时化, 经常化、全程化和制度化。

3.6 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加大外部监督力度

外部监督, 首先在监督范围上、监督内容上应有合理的分工, 各司其责。认真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处理好监督检查的交叉、重复和执法疏漏的矛盾, 要加强社会监督的力量, 发挥政府、财政银行、审计、税务对会计的再监督, 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3.7 严格执法, 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加大造假成本

用法律的权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 使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对那些丧失会计诚信原则, 给国家、社会、投资者带来严重损失的会计造假行为, 应依法及时从严处理;触犯刑律的, 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借鉴美国《萨尔瓦多班斯法案》等一些法律条文, 结合我国的国情, 引入严厉的制裁措施, 使敢于铤而走险的造假者名誉扫地, 甚至倾家荡产, 饱受牢狱之苦。彻底改变以往工作中“重查轻罚”的作法, 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对恶意造假者, 不仅要其付出倾家荡产, 名誉扫地的代价, 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 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造假行为。

3.8 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创新

信用是避免中小企业道德风险的关键因素, 要进一步推动关系型借贷在我国的发展, 必须深入了解中小企业的信用。政府或者金融机构要积极建立比较完整的中小企业数据信用平台, 可以通过网站或其它媒介向社会公布, 银行和其它企业可以公开查询某特定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和信用情况。

总之, 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和趋势, 落实单位负责人会计责任、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监督管理、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改革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加大外部监督、严格执法, 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元, 崔继红.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方式探析[J].财会通讯, 2011, (7) :11-12.

[2]姜永增, 刘清志, 王广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562) .

[3]王仁波, 申静.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商场现代化, 2009, (566) .

[4]范亚秋.日本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及其启示[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381) .

8.诚信信息 篇八

关键词:政务诚信 政府信息公开 法治保障

对政务诚信的研究,当需从政治伦理与国家法理两方面入手,最终寻求法治层面对该原则的有效保障。从政治伦理与国家法理的历史演变中去追溯诚信原则在国家政务中的逻辑演变与政治价值在政治学理上尤为重要,然而现实实践层面上并不具备有效的实用指导价值,本文拟从政务诚信原则的真实性要义出发,在政务诚信语境之下,结合扬州市交通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工作,探寻彰显政务诚信原则的“政府信息公开”的法治保障。

1 政务诚信是政府信用与政府责任的集中体现

1.1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政务诚信的建设 党的层面: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政府层面: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可见政务诚信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 政务诚信是维护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原则 作为个体的政府公务人员当根据相关政府法律法规,依照“诚信”的原则行事,而作为组织的政府机构,则需发挥好监管与管治的权力,确保每一位公务人员能保持“诚信”办事。政务诚信是政府诚信的代名词,政务诚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使命的背景下,意义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政务诚信就是政府机构的一种信用保障,同时又是责任的体现。

2 法治是政务诚信与政府信息公开的链接点

2.1 政务诚信的核心:政府信息公开 随着民众对知情权、监督权的权力自觉,不断促使政府全面、准确、真实地公开信息,政府信息的公开的必要性已经得到了党和政府、大众的共识,正如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姜伟在《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知情、表达、参与、监督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知情是监督的前提,公开透明已经成为司法共识”,若政府客观如实及时地进行信息公开,并辅以法治保障,这对司法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2.2 政府信息公开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 为了进一步推进建设公开透明政府,有效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我国于2008年正式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一具有法的效力的法规性文件,这标志着我国在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应视之为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有效作为,是一种里程碑式、开放式的政府法治作为,意义重大。

3 扬州交通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的法治保障

3.1 扬州交通局扎实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和项目信息公开 2010年3月,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了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与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扬州市是试点城市之一。自成为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与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扬州市交通局一直扎实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和项目信息公开,重点解决市场监管不到位问题。2011年扬州交通局根据《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要求,在全市开展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互认共享工作,充分执行《公路水运工程项目信息公开暂行规定》,规范项目信息公开工作,以及时、准确、完整地向社会公开重大建设项目信息。根据要求,扬州市交通局在门户网站上建设了“扬州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专栏”,该专栏针对该市现有的交通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特点,以交通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系统建设为突破口,统一数据库、统一数据源、统一公开平台,在较高水平上实现交通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动态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

3.2 扬州交通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工作的法治保障 扬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起步较早,较早尝试地方先行立法模式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在全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2007年4月5日发布,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出台之前,扬州在2006年就发布了《扬州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扬府发[2006]209号,2006年12月18日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扬州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扬州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一起构成了扬州交通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工作的法治保障,做到了“以公开促管理,以公开促廉政”。

4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法治保障,促进政务诚信

4.1 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针对交通工程领域信息公开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我们需要制定高层次的法律,譬如确立立法层面上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并将其纳入司法体系,会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行、实施力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4.2 政务诚信需要法的保障,又是法的原则 “诚信”是一种原则,“政务诚信”则是聚焦党和政府的政务工作而提出的一个关涉政治伦理与国家法理的重要原则,是政府开展事务性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政治伦理,更是法治层面的必然要求。政务诚信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就在于“政府信息公开化”,但又不止于此,更在于以法治化来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的全面性与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周福振.遵守规则与政务诚信[J].学习时报,2013年4月22日,第3版.

[2]保障公民权利事项 鼓励地方先行立法[N].南方日报,2012年10月10日A2版.

上一篇:教师节中秋双节同庆新闻稿下一篇:最有文化底蕴的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