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

2024-08-10

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共4篇)

1.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 篇一

找准课堂切入点 训练学生思维

形成良好的个性

芭沟镇中心校 杨辉勤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每篇课文都潜藏着不同的思维训练点,因此要开启学生思维,关键是要找准文中的思维训练点。那么怎样找这个训练点呢?笔者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在课题处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训练的窗口。在课题处可以这样诱发学生思考:

(一)猜:一是根据课题猜内容,对直接点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课题如《田忌赛马》、《海豚救人》、《小音乐家扬科》等让学生猜一猜: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可能是怎样写的?结果怎样?二是根据插图猜内容和标题,对故事性强,挂图较多的课文,如低年级的《小猴子下山》、《小白兔和小灰兔》、《小壁虎借尾巴》等可遮去课文题目,颠倒图画次序让学生看图猜一猜:课题是什么?这几幅图应怎样排列?为什么要这样排列?这样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严肃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二)疑:即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如《威尼斯的小艇》、《金色的鱼钩》、《一件运动衫》等,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或是让学生思考:围绕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书。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个性。

(三)思:即以情激思。有些课题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渲染气氛,以情激思。如《海上日出》《草原》《燕子》等课题可让学生谈谈自己从电视、电影或日常生活中见过的这些景象,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思维的独特性,又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文章的意境。

二、在空白处培养想象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课文中有许多内容写得简略,形成一个个空白。抓住空白让学生想象或再创造,有利于激活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在写小艇与人们生活密切一段中,例举了商人、妇女、保姆、老人每天的活动离不开小艇,教师讲到这里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能有哪些人做什么也离不开小艇?

三、在细微处培养观察力

课文中有些字词看似平常,但用得恰当,虽只有一字一词,却格外传神。怎样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微之处深入剖析解其神韵呢?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深钻教材,而且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慧眼识珠,在细微处发现开启思维的空间。如《燕子》一课第二自然段中写“细雨、微风、柳丝、青草、绿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首先我让学生读这句话并与“细雨、微风、柳丝、青草、绿叶、各色鲜艳的花都靠拢来”一句作比较。之后,让学生找找句子中有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这样使学生体会作者用人的动作“赶集似的聚拢来”形容青草、绿叶和鲜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树木茂盛、花草繁多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在关键处构建独特的知识结构

文章大多都有一些关键之处,它们或揭示课文主要内容,点明

中心,或寓意深刻,给人启示,或结构特别,为读者提供语言训练 的范例。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关键,引导学生探究,理解内容,领会含义,明白其中的道理,或设计拓展性训练,帮助学生积累知 识,创造性运用知识,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如《骆驼和羊》一课

中“你们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是课文的主旨,要让学生通过分别找出骆驼的长处和短处、羊的长处和短处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明白其中的含义。

五、在结尾处培养学生活跃的灵感

一篇文章好的结尾常常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意不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中可借文章的结尾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展开新思路的起点,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发展潜能,大胆创造出新成果。以此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利用,加工、处理信息,培养活跃的灵感。如《三只白鹤》一文的结尾,要想知道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必须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充分利用活动图片引导学生经历对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过程,最后才能得出结论。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每篇课文所蕴藏的思维训练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

2.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 篇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 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 历来为人们所公认。可以说,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基。因此, 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可以采用名人名言激励、学习目标激励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诵读之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其次, 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教师可以从读通、读懂、吟读三个方面进行诵读指导。读通的要求是:读对字音, 读准句读, 读出语气。拿读准句读来说, 学生只有读准句读, 才有可能正确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例如,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太史公自序》) 读懂要求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句子的意思, 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吟读的要求是:读出韵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特质、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最后, 养成学生诵读的习惯。不管是课内文言文教学, 还是课外的文言文阅读, 诵读这一学习活动都要一以贯之,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把诵读内化为学习文言文的自觉行动。

二、了解语法规律, 夯实文言基础

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它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规律。可以说, 掌握语法规律是开启文言之门的一把金钥匙。除了文言文的断句规律之外, 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都是文言文学习中必须面对和熟练掌握的。那么, 针对这些语法现象, 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应对呢?一是注意辨析一词多义。例如, 赞: (1) 助, 佐助。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世家》) (2) 介绍。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遍赞宾客。 (《史记·魏公子列传》) (3) 称赞。闻者亦心计交赞之。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二是注意积累一些具有生命力的文言实词。例如, 赍 (jī) :送财物给人, 携带。赍金百斤, 车马十驷。 (《滑稽列传》) ;赉 (lài) :赏赐。抚军亦厚赉成。 (《聊斋志异》) 。厘清几种词类活用, 重在实践。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和形容的活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作出判断。例如, 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 很显然, 其中的“走”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逃跑”的意思。明确文言虚词的用法, 重在辨析。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掌握15个文言虚词。这15个文言虚词是:之、所、以、因、为;而、且、焉、若、何;于、与、其、乃、则。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其用法。例如, 焉: (1)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焉”是兼词, 在那里; (2)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焉”是语气词, 了; (3) 犹且从师而问焉。“焉”是代词, 代指老师; (4) 盘盘焉, 囷囷焉。“焉”是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把握四种特殊句式, 重在归纳总结规律。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纳每类句式的特点、分类, 结合典型例句, 力求准确掌握。

三、扩大积累文言实词的范围

教学实践证明, 仅仅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出现的文言实词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拓展学生视野, 不断丰富学生对课外常见疑难实词的积累。学生的文言文实词的积累主要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古代文化常识积累。比如在古代官制方面, 拿兼代官职来说, 摄:兼理。成王既幼, 周公摄政。 (《鲁周公世家》) 禹登用, 摄行天子之政。 (《夏本纪》) 行:兼代官职, 唐宋指大官兼小官之事。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欧阳修《泷冈阡表》) 署:代理, 暂任。以亮为军师将军, 署大将军府事。 (《三国志·诸葛亮传》) 守:暂任某职, 唐代以品级较低的人任职责较高的官为“守某官”。二是课外常见疑难实词的积累。例如, 逋: (1) 逃亡。一发饮羽, 狼失声而逋。 (《中山狼传》) (2) 拖欠, 拖延。请尽蠲逋赋以徕之。 (《清史稿》)

四、掌握灵活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在文言文学习中,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灵活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也非常重要。在解题实践中, 这样几种方法非常有效。一是推断法。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和语法环境, 对句子中的词语含义作合理推断。例如:王中郎以围棋是坐隐, 支公以围棋为手谈。 (《世说新语·巧艺》) 结合上下文语境, 可以推断“手谈”指下围棋。二是代入法。就是把某个词语的含义带入原句, 看是否讲得通。三是针对翻译题, 做到“看懂句意, 字字落实, 灵活处理”。例如:前恐跋胡, 后恐疐尾, 三纳之而未克。 (《中山狼传》) 译文:前面怕踩到狼下巴上的垂肉, 后面又怕压到狼的尾巴, 装了多次都没有成功。这样翻译就比较准确了。

3.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 篇三

【关键词】课堂练笔;切入点;低年级;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失时机地创造条件,以读带写,以读促写,“把写挤进课堂”,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结合应从低年级开始渗透,而课堂练笔,因其难度低,篇幅小,操作起来机动灵活,形式多样,使低年级学生不再把写话看成一种压力,激发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所以深受老师和学生的青睐。

课堂练笔,是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提高学生写话能力的一种省时高效的途径。那么,怎样找到学生练笔的切入点,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话欲望和热情,让低年级课堂练笔更加扎实有效呢?

一、紧抓迁移,于典型处仿写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途径之一。茅盾说:“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仿写就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句段,可使学生习得规范的语言表达方法。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就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也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范例。教师可以从文章的典型结构和写法着手,依托文本,加强课文迁移训练,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表达方式,仿照课文范例,写出自己想说的话。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依葫芦画瓢”,仿写也有别样的精彩。

如《欢庆》一课中“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这句话结构相同,语言优美,是一处很好的仿写着笔点。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这句话,感受语言的结构美和韵律美,然后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写还有谁也来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为了增强学生仿写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我降低了练笔的难度,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动笔写一写,而且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不会写的字还可以用拼音代替。于是,孩子们纷纷动笔,徜徉在作诗的境界里,一句句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在笔尖流淌:“秋风送上金色的麦浪,农民献上香甜的果实”“大海翻起白色的浪花,小溪唱起欢快的歌儿”“小鸟展开美丽的翅膀,花儿露出粉红的笑脸……”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从说到写,循序渐进地进行仿写练笔,不但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仿中得法,仿中有创。这样的仿写不仅是对语言文字的吸收、内化、积累,也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借鉴、模仿中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二、展开想象,于空白处补写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人在大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改造加工后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低年级学生年龄虽小,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空白”之处,或写得比较简略,一笔带过;或是省略号,给人意犹未尽之感。这些“空白”之处,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这些“空白”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小练笔的形式,对这些“空白”加以补充,达到训练语言文字的目的。

简略之处的补写。如《我为你骄傲》一文中写道:“我把钱和一张便条装进信封,在便条上向老奶奶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真诚地向她道歉。”课文只介绍了便条的大概内容,没有把便条完整地写出来。我抓住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根据这句话的提示,联系上下文,想象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情景,把便条内容补写出来。我设计了便条的格式和一些关键词语,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动笔写下来,具体如下:

于是一张张富有个性的便条就产生了。如“尊敬的老奶奶:您好!我把您家的玻璃打碎了,这是我送报纸攒下的7美元,给您修理窗户,并真诚地向您道歉。送报纸的小男孩×年×月×日”。“尊敬的老奶奶:您好!我不小心打碎了您家的玻璃,这是我赔给您的7美元,请您收下并真诚地向您道歉。送报纸的小男孩×年×月×日”。

省略之处的补写。《风娃娃》一课有这样一段话:“风娃娃却一点儿也不知道,他仍然东吹吹,西吹吹,吹跑了人們晒的衣服,折断了路边新栽的小树……人们都责怪他。”我引导学生思考:风娃娃还做了哪些坏事呢?让学生展开想象,把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结果,孩子们“异想天开”:有的写“风娃娃吹走了小弟弟的风筝”,有的写“风娃娃吹翻了阿姨的雨伞,雨伞变成了底朝天。”还有的写“风娃娃吹飞了叔叔的假发。”展示交流时,孩子们笑得前俯后仰。原来,写话还可以如此快乐。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犹如清泉,干净而透明;又像万花筒,多彩而神奇。对文本的补写,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又深化了语感,使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三、开拓思维,于延伸处续写

语文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创意的课堂。新课标强调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 达。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创造性表达的练笔机会。低年级教材中有些课文的语言戛然而止,给人回味无穷、余音缭绕之感。如《清澈的湖水》《假如》《兰兰过桥》等课文的结尾都耐人寻味。正是这些耐人寻味之处,赋予了学生拓展延伸的空间,也为学生的练笔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我们可以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编故事的特点,让学生把故事的结尾续编出来。

在执教《坐井观天》一课时,我让学生学完课文后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青蛙跳出井口后,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呢?”再把讨论的结果用几句话写下来,最后又让学生把续写部分和课文连起来分角色表演读。学生兴趣盎然,所编的故事结尾也各不相同。这样的续写,不但使故事更加具体、完整,而且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再次研读,延伸了文本,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四、升华情感,于诗画处改写

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而且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有强烈的感染力。刘勰说过:“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当学生情感涌动之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练笔把心中的情感抒发出来。体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和心情,与文本融为一体。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阅读和写话一般都要与看图相结合。古诗中的插图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把古诗改写成富有童真童趣的现代文,让画面、诗意和心中的情感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诗情画意的情境中情动辞发,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对古诗的改写,既可以加深对古诗的进一步理解和感悟,又可以将诗中蕴含的意境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让学生观察图画,熟读成诵,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的情感在古诗中得以升华。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再把古诗改写成一段优美的短文,学生兴趣非常浓厚。通过改写,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眼前是火红的枫林,仙境般的云海,大家陶醉在风景如画的山林间,流连忘返,其喜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改写,不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是话中有诗,话中有画,使学生体验写话的乐趣和成就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写话潜能,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课堂练笔的切入点皆于文本中,只要我们潜心会文,找准读写结合点,定能架起閱读与练笔的桥梁。课堂练笔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精心设计,耐心引导,巧妙运用,持之以恒,课堂练笔这一教学环节一定能成为低年级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周玲.有效的提问设计例谈[J].学生之友,2009(7).

4.找准切入点 激活语文课堂 篇四

一、从文章的中心句切入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中心句多数都比较明显,不仅是文章主要内容的体现、概括,更是体现作者写作方法独到之处的典范。在教学中,从文章的中心句切入可以理清全文脉络,并使学生思维更具条理性。

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文章抓住“美丽”和“诱人”的特点,按照时间的顺序描写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在教学时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了从课文的中心句进行切入的教学方法。通过大屏幕展示文章的中心句“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然后让学生就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兴安岭景色诱人和说它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展开阅读,这种从文章中心句进行切入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抓住阅读的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深化学习效果。

又如,在《海底世界》这篇课文的学习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对海底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愿望,在教学时也可以采取从中心句切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找出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种切入方式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探究思考,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从课文的中心句切入,可以使学生直奔主题,就学习的主要内容展开思维,可以使学生自主阅读的脉络更清晰,思维更具条理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学习内容,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二、从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切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切入,可以使学生在一个知识的学习获取中拓展出更多的知识来,使学生在温故知新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对“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上,引导学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提问:“魅力”是什么意思?学生说魅力就是很吸引人。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生活中什么很吸引人。在教师的启发下,有学生说春天的景色很吸引人,有的说书很吸引人,网络很吸引人……然后,再就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有时候语言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请你用一句话发挥出自己语言的魅力来。”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像“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不要践踏草坪”“随手关灯”“给小鸟一个温暖的家”……同学们的魅力语言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逐步领悟了“魅力”一词的深刻内涵,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语文课堂。

在教学时,就学生知识的生长点进行切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为学生知识的生成提供了条件,显示出语文的魅力。

三、从学生理解的疑难点切入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困惑,也有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困难。在教学时就学生课文理解的疑难点进行切入,可以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重新思考和审视,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课本的理解从肤浅走向深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落花生》一课中,文章的重难点是理解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使学生明白“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所含的深刻意义。这句话对于社会阅历较浅的小学生来说显得深奥难懂。因此,在教学时,在学生理解的疑难点上进行切入,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认识逐渐走向深刻。在教学时:先把父亲的话用大屏幕出示,然后询问学生,父亲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结合花生、桃子、石榴和苹果想一想有什么不一样。通过阅读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不炫耀自己”等特点,苹果、桃子、石榴“高高的挂在树枝上,炫耀”。在学生对父亲的话有了初步感受以后,让学生就父亲的话再次进行深层次阅读。在阅读中使学生明白并不是桃子、石榴、苹果不好,对社会无用,而是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要做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要做心灵美、表里如一、内在美的人。

在语文教学中,就学生理解的疑难点进行切入,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对课本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上,且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也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升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切入的方法还有许多,关键是教师能够找准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引发学生思维,使其在教师的恰当点拨、引导下绽放出美丽的火花,激活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雁山中心小学)

【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切入点之探索论文07-19

上一篇:电信技术教研室2014年工作计划下一篇:3安全生产施工方案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