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中班数学活动:找规律

2024-07-19

数学教案-中班数学活动:找规律(共18篇)

1.数学教案-中班数学活动:找规律 篇一

一、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让幼儿发现重复出现的物体排序,体验不同的排列方法,初步感知,数学中规律美,并能清楚的说出发现的规律,培养幼儿的多样多样性思维。

二、活动准备:

准备两组排列有序的彩旗,彩球和两组排列没有规律的彩球。

三、活动过程:

老师分别出示一组排列有序的彩旗和一组排列没有规律的彩旗,让学生直观的观察有什么不同,哪一组更加好看,学生回答出有序的好看,分别出示一组排列有序的和排练没有规律的彩球,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地方,然后教师,为什么那一组,更加好看,是因为,它们排列得有规律,指出什么是规律,当一组图片按顺序重复的出现就叫做有规律。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那小朋友帮老师摆放一下,布置一下教室,我们用买来的彩球彩旗帮老师按规律摆放一下,让学生实际操作,规律的方法排列彩球彩旗。让学生分组或者个别的上黑板演示一下,排列的顺序,老师可以先给出一个例子,让个列的.顺序,老师可以先给出一个例子,让个别学生上台演示来看掌握了没有?

四、活动延伸:

让学生思考一下,我们生活中见到的观察到的哪些物体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哪些图形啊图案或物体的摆放是有规律的,再说一下,想一下。

2.数学教案-中班数学活动:找规律 篇二

关键词:活动设计,主题内涵,活动目标,主题经验

本学期我参加的中班中心组着力于探索主题背景下的数学活动。二期课改对幼儿数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发掘生活中丰富的数学资源, 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主题背景下数学活动就是情景与主题、知识点的匹配以及把握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徐苗郎老师说:“不同于以前一定要孩子掌握某些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思维能力, 比如正确性、灵活性、敏捷性, 在这里知识成为一种载体。”在一课三研的实践探讨中, 我们不断总结经验, 提升理念, 从而完善我们的教育行为。

一、挖掘主题内涵, 寻找与生活中的数契合的内容

“找座位”这个活动来源于“交通工具”这一主题, 其中的一个分支开火车。在这个主题中, 幼儿观察了解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 体会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了解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简单常识和规则, 并学着遵守。看似没有什么与“数”紧密相关。但其实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在其中一定蕴含着数学知识, 在实际生活中乘坐交通工具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对号入座的问题, 而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 其包含着对应、排序、空间感知等许多数学的内容。

“找座位”这个活动, 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会发生的问题, 我们发现孩子身边的数学, 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数学经验, 解决现实中碰到的问题, 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确立活动目标, 教育目标指向性明确具体清晰

活动的目标是整个活动的灵魂, 教师在组织活动中一定要心中有目标, 目标的确立可以明示教育活动的方向, 引导教育活动的设计, 因此, 在数学教育中, 目标的确立十分重要。在制定目标时我考虑主题目标和领域目标两个方面, 然后在实施中再作调整。在反复研课的过程中, 我们对“找座位”活动的目标进行了修正, 使之更具体, 更有可操作性。一研时, 我的目标为:

(1) 认识火车票, 尝试根据座位号对号入座。

(2) 体验坐火车的规则和过程, 感受坐火车旅行的快乐。

大家讨论提出, 对于第二条目标, 是契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和主题经验需要的, 而既然是一个数学活动, 目标肯定要指向幼儿的数学经验, 数学活动的目标要更为严谨, 更为明确, 才能够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有目的地引导幼儿, 帮助幼儿提升数学经验。对号入座是一个过程, 在目标中要体现在这个过程之中, 幼儿能够获得什么?感悟什么?目标的制定必须有针对性, 而不是空泛、笼统的。

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中班数学领域的教育要求, 虽然对应车票找座位看似简单, 但其中座位的排列方式是一个挑战点, 在找座位的过程中需要孩子自己去推理、判断。在实际的模拟车厢中找座位和平面的操作教具对孩子的体验也是完全不同的, 更需要他们对空间位置的认识。要适合中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 我确定的这个活动目标是:

(1) 尝试根据车票对号入座, 感知数字与实际位置的对应关系。

(2) 体验坐车的规则和过程, 感受坐车旅行的快乐。

活动的目标具体、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价。所以通过这个目标, 很容易看出活动的重点落在了“对应”上———理解车票与位置的对应关系, 而活动的难点就是幼儿能在模拟车厢里找到自己的座位。

三、合理设计环节, 在情境中推动幼儿发展

围绕教学目标, 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 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数学活动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幼儿对数学经验的有效探索。

所以在设计环节时既要明确自己设计每一个环节的目标是什么;又要理清层层深入的环节脉络;还要让幼儿有兴趣愿意参与进来。我以“激趣→理解→实践”三个大环节来有效地达成目标。

1. 仿真情境, 激发热情

在模拟情境中学习, 就是要借助模拟情节, 将目标巧妙地转化为情境本身的内容和规则。整个活动贯穿在去杭州旅游这一情境中, 开始以旅游乘坐的交通工具, 引发幼儿已有的经验,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再以猜猜说说车票为引线, 引出大家一起坐车旅游的情节。

在整列车厢的摆放上也考虑到幼儿从PPT到模拟场景, 如何让幼儿感觉真实的在车站找车, 又能够把在PPT中感知理解的东西运用到模拟场景中去, 我们在时间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反应做出了调整 (见表一) :

(1) 把全部向前的座椅调整为面对面, 更贴近真实的车厢。

(2) 调整车头的位置和车厢里座位号, 让场景中的车和PPT中的车感知方向和位置一致, 贴近幼儿习得的经验。

在车票的解读时我运用了多媒体播放乘务员的录音来解释介绍车票上的信息;在幼儿理解座位号的环节, 我则带入了教师找座位的情境;在幼儿自己在模拟车厢内找座位的时间, 我轻轻地播放乘务员的乘车须知还配上了悠扬的背景音乐, 让幼儿仿佛置身在真实的车厢之中;最后还有作者车游西湖的环节, 首尾呼应。孩子们像正在去杭州旅行一样, 沉浸在去旅行的情境中, 自主求知和探索的愿望也非常强烈。

2. 搭建阶梯, 小步递进

幼儿感知、理解、习得数字概念的规律是由易到难的逐步递进的, 这决定了活动的过程安排必须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教育活动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 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 以循序渐进为原则, 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在组织活动时, 我根据幼儿身心特点, 不断地调整环节, 设计出适合幼儿发展的“序”, 帮助幼儿掌握知识和技能。

第二环节是幼儿理解座位号和实际位置的关键环节, 通过三次实践, 不断尝试细化再细化。 (见表二) 就像在一个较大的落差前, 给幼儿搭建一个楼梯, 同样的高度, 要用多少台阶, 才能让幼儿爬上去?台阶过少, 幼儿就很费力, 只有多给幼儿几个台阶, 才能使幼儿更好地走上去。

我用PPT逐步引导幼儿观察发现, 在一次次为教师找座位的过程中, 逐步加大难度, 给幼儿提供台阶, 小步递进, 帮助幼儿从一维到二维、从实际感知到按规律推测、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 感知车厢、座位的空间位置, 理解车票上的座位号, 了解找座位的方法, 让幼儿在有梯度的教学活动中经验提升、能力得到发展。

3. 参与性强, 乐于实践

幼儿对数理逻辑知识的掌握是来自于幼儿的行动, 他们是通过活动, 通过参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我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 让幼儿自主、独立、愉快地参与活动, 体会数字在乘车时的实际应用, 探索数字的规律, 获得数学经验。在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的说和做为主, 在幼儿相互讨论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提升, 在动手和动嘴的过程中, 把动作内化转换为思考方式。

参与实践操作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是发展幼儿感知与思维的重要方式。我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 多次调整以适合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加大幼儿的实践机会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充分让幼儿实践 (见表三) 。第一次幼儿从平面到立体, 在过程中幼儿难免有困难, 找不到自己的座位, 这时我请幼儿相互帮助。

有的我用语言提示引导, 在幼儿都坐好后我采用教师一一检验的方法, 第二次幼儿找座位, 幼儿有了第一次经验, 所以我重在幼儿成功的体验, 幼儿第二次使用的时间明显减少, 我就请幼儿自我检验和相互检验, 根据座位号背后的票号检验自己和同伴坐的是否正确。幼儿即参与了实践又参与了检验, 再一次巩固了自己习得的数学经验。

四、整合多种经验, 在活动中提升主题经验

幼儿的经验是相关联的, 整合的经验更适合幼儿, 在情境中巧妙整合各种与主题相关的经验更能突显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这个活动融合了序数、序列、对应、推理、空间方位等数学知识, 同时也融入了认票、认座、遵守乘车规则做文明小乘客、上下车注意事项、旅游看风景的体验等许多和交通工具和出行有关的主题经验在内。

把“学数学”变为“用数学”, 让幼儿在体验和运用的过程中, 感悟数学在生活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幼儿不仅能学到许多数学知识和技能, 还锻炼了思维能力, 学会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对主题背景下数学活动的正确选择和把握, 使我进一步了解了数学活动在主题中的价值, 既明确了主题中可整合的数学经验, 又使幼儿在数学活动探究的进程中获得主题经验的提升。

3.数学窍门之一:找规律 篇三

【关键词】数学 找规律 学习现状

一、前言

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科目,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数学不管在任何学习阶段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数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很多现实中的问题,对于日后的生活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应当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以提高我们的数学水平。数学同其他科目相比较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由于数学本身的性质,其相关知识和内容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下面笔者就对日常数学学习进行阐述。

二、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简述

(一)现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

根据笔者身边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来看,很多人还无法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有些学生即使再努力也不能掌握数学知识,久而久之便失去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信心,从而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转移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这种现象是学生出现偏科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常常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所产生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还是有很多学生无法充分理解和掌握数学相关知识[1]。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仅要吸取数学教师所教授的学习方法,还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有助于自己学习、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找规律是数学学习的好方法

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数学相关知识,主要通过做题来体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找出题目中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相对于不采取任何方法的解题过程,这样既省时省力,还能够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来说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找解题的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生活也能够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规律,并能够对其进行仔细的分析,从而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三、培养学生找规律的数学学习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力

找规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要想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应用该种学习方法,首先应当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学生应当先对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让自己能够自主进行数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并发现存在于问题中的规律。由于教师在这方面不太重视,学生难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只能够通过自己不断摸索来培养[3]。有些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时,由于不知道所采取的方法是否正确,也无法直接体现出所培养的效果,并且该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这会使一部分学生在自我培养过程中出现厌倦、抵触的情绪,无法持续进行下去,从而造成学生放弃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甚至放弃数学的学习。

(二)在学习中培養找规律的意识

找规律意识的培养不仅取决于课堂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找规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时刻进行,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够实现,并不是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就能够培养出来的,需要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也要一直培养找规律的意识。与此同时,找规律意识的培养还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为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内容提供原动力[4]。在意识的培养上,除了需要教师、家长等给予重视,还需要学生从自身出发。学生只有自身主观上有意愿去进行找规律意识的培养,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以观察天花板或是地板等物体上面花纹的规律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利用书本上所讲授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使学生更加理解和明白在生活中的每个事物当中都蕴含着不同的规律,需要其主动去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找规律的意识。

(三)规律的应用

找规律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将其应用到数学解题中,帮助学生能够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学生在培养自身找规律能力时,只重视找的过程,而很少注重规律的应用,无法充分发挥找规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我们学生所学习的教材中虽然也有相关找规律的知识和内容,但是这些知识和内容都过于浅显,不能够使学生将其应用到学习当中。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很多时候能够找出问题中各项之间的关系,却不能够应用这些规律解答数学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找规律成为一项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5]。所以,学生在培养自身找规律能力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培养规律的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出规律的作用,如此才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学生学习

由于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与其他科目相比很难在直观上体现出不同数字之间的规律,即使学生通过教师和同学了解了所存在的规律,但因其理解得不够深刻,学生极容易忘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采取找规律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当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规律。学生通过多媒体能够清楚知道数字之间规律的演变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理解数学中的规律。

四、找规律数学学习方法的总体评价

学生通过自身主观的努力,并得到家长、教师的支持,就会有效提高他们找规律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一直使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难题,这对于提高他们数学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只要活在世上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如何通过采用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很多学生都将学习当作是一项任务,感觉学习十分枯燥和无聊。然而从本质上来讲,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丰富文化知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课堂知识内容的学习,还应当重视在实际生活中学习,通过不断进行实践,培养出找规律的意识,这样在面对任何困难问题时,都能够将极其困难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从而便于处理和解决。这一点在数学知识和内容的学习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数学本身就具有明显的规律,很多困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处理,其实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规律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看似较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当学生发现其规律性时,便能够轻松解答出来[6]。从学生在数学上的总体学习情况而言,找规律学习方法的应用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

总之,学生在学习各类知识和内容时,并不需要其能够解答出困难的问题,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和内容培养其在现实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作为重点学习科目,掌握数学中的规律对于提高学生数学水平,利用其处理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用找规律这一方法进行详细阐述,使学生们能够清楚认识到找规律的价值以及培养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其数学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久成,王慧.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5(12):15-19.

[2]姜兆英.从找规律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5,08(15):142-143.

[3]毛慧.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08(17):182-183.

[4]何义华.论小学数学“找规律”中的学生能力培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4(07):362.

[5]章灿琴.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08):28.

4.数学教案-中班数学活动:找规律 篇四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幼儿年龄为4周岁,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观察和发现规律,为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利用规律进行排序,特设计本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并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幼儿之间合作意识。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能否发现规律,并按规律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小猫、小兔、小鹿头像各3个,各种几何图形若干,各种水果图片若干,雪花玩具若干,线绳等。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教师导语: 今天我们班来了三位客人,他们想看看小朋友是否聪明,你们欢迎吗?(出示小猫、小兔、小鹿头像图片并依次贴在磁性黑板上)看他们坐得多整齐,给他们拍张照片吧!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座位顺序。

2.要求幼儿按已观察的小动物的顺序继续依次排列。(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3.师说:“我们用什么好吃的招待小客人呢?”(幼儿讨论)教师小结:远离垃圾食品,多吃水果。

4.教师出示水果有:草莓、桃子、鸭梨,并引导幼儿观察,然后说出水果的摆放顺序。

5.幼儿动手操作依次摆放水果。

6.幼儿每人一套几何图形学具,看图形找规律并继续排序。(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出几组几何图形)

(三)结束部分

1.客人要走了,我们送他们一件礼物吧,教师示范将雪花玩具按红绿顺序穿成一串项链。(.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幼儿3人一组合作按喜欢的颜色交替规律穿项链。

2.把穿好的项链送给客人,客人夸奖小朋友既聪明又有礼貌。

(四)延伸部分

请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看看哪些物品或图案是有规律的排序,发现后和小朋友们一起探讨吧。

教学反思

我班幼儿年龄为4周岁,观察能力较弱,发现规律的能力不强,根据本班幼儿特点,我采用情景式教学,通过给客人照相让幼儿观察客人座位顺序、发放水果顺序、玩具摆放顺序强化幼儿对规律的认识,采用启发式教学深化幼儿对规律进行应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幼儿合作过程中,个别幼儿没参与到活动中,今后我会多关注能力弱的幼儿,让他们也有表现的机会。

5.中班数学活动找七星瓢虫 篇五

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巩固10以内的正确数数。2.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

1、红、黄、蓝、绿六只大七星瓢虫。

2、大量彩色的小瓢虫,分布在“草丛”里,瓢虫身上的点子在1——10之间。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七星瓢虫

师:今天给你们请来了一位瓢虫朋友,看,它长得什么样子啊?

师:哇,好棒啊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真棒!教室里又飞来了几只瓢虫!赶快,数一数、认一认,哪几只是“七星瓢虫

师:请小朋友把不是

师:嗯,真聪明!七星瓢虫可是益虫,能帮我们吃害虫,是人类的朋友哦!嘘们在说什么呢?原来,这四位七星瓢虫妈妈,她们的婴幼儿不见了,你们愿意帮她们找婴幼儿吗?

二、小组竞赛性游戏:找七星瓢虫

1、分组把找到的七星瓢虫婴幼儿送回妈妈的身边。

师:那我们来个竞赛,他们的婴幼儿可调皮啦,儿跟妈妈长得可像了,颜色一样,身上的点点也都是七个哦!

师:音乐响起竞赛开始,就结束,请小朋友回到座位坐下来。我们来比比哪一队找得又多又准。

2、四队同时开始游戏,找出七星瓢虫并送回妈妈身边。

教师放音乐,幼儿游戏。

3、各队对游戏结果进行检查。

师:请各组小朋友上来检查,看看有没有认错婴幼儿哦!

4、两队幼儿对调检查。

师:两组对调检查,可要张大眼睛看清楚哦!给你们9、8、7……

三、点数七星瓢虫的数量,裁定游戏结果

1、教师幼儿一起数出各队找到的七星瓢虫数量,用拍手的次数表示。

师:我们先来看看红队找到几个七星瓢虫,一起来数一数吧。

师:黄队表示得怎么样呢?

师:蓝队可着急了,快来看看我们的吧!

师:赶快来看看绿队的表示哦!

师:七星瓢虫妈妈很想知道你们帮她找到了几个婴幼儿哦,2、找出优胜队。

师:到底哪一队的小朋友是今天的冠军呢?

四、小结:

今天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很棒,虫,还有几星瓢虫也是益虫,找答案吧!你怎么知道它叫“七星瓢虫”?

“七星”的瓢虫拿下来放进老师的箩筐里。

好吗?你们是哪一队的,正躲在我们教室的草丛里玩呢!你们轻轻地走到草丛边去找七星瓢虫婴幼儿。

为七星瓢虫妈妈找回自身的婴幼儿,能协助我们吃害虫呢?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看书,七星瓢虫婴幼

音乐一停,个数的时间,倒计时开始:

我们用拍手的次数告诉她吧!可是,七星瓢虫是益动动脑筋它!

6.数学教案-中班数学活动:找规律 篇六

“寻宝大行动”是在复习4的组成规律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概括、形成概念,然后再让幼儿以此为依据,通过操作推理出5的组成规律。活动中,我们注重让幼儿与材料进行积极互动,避免了幼儿跟着教师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使幼儿的思维得到释放,使他们通过自己思考、探索操作等方法来寻求自己的答案,和同伴交流讨论、获得知识。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操作探索活动,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操作结果。

2.复习4以内数的组成规律,能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5的组成规律,能用分合式记录自己探索的结果。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寻宝大行动》、房子拼图六套、笔、智力题(分别画有圆点图、实物图、小树图)、分别写有数字1~4的宝物。

【活动过程】

1.结合多媒体课件,以“智力大闯关”的形式引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幼儿观看幻灯片一(企鹅拿着藏宝地图),教师引导:“小企鹅受企鹅岛长老的委托要去寻找宝藏,想邀请小朋友一同去寻宝。我们一起出发吧!”

大班幼儿争强好胜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因此在引入部分我以“智力大闯关”的形式,使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富有挑战性,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2.第一关“搭房子”。

(1)幼儿观看幻灯片二,教师投放材料房子拼图六套(标有1~4数字的屋顶、磁砖)。教师引导:“这一关要求大家合作将六座房子搭好,但是搭房子时要注意,每层只能用两块砖和一个屋顶,两块砖上的数字合起来必须与屋顶上的数字一样。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搭建最快。”

(2)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搭房子”,教师提醒幼儿用最快的方法将房子搭好。

(3)教师请各小组的幼儿介绍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来搭建房子的,互相检查其他小组搭建的房子是否符合要求。

(4)结合课件演示(幻灯三),教师帮助幼儿回顾4以内数的组成规律。

7.数学教案-中班数学活动:找规律 篇七

【第一次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找规律”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的内容)

师:同学们, 国庆节期间, 我们张家港的步行街可热闹了。走, 一起去看看 (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 , 从图中, 你知道了什么?

生1:图中看到了步行街上有盆花、有彩灯、有彩旗。

师:这种规律是从哪边看起的?从左边起, 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2:盆花是按照蓝、红、蓝、红、蓝、红的规律摆放的。

生3:彩灯的颜色是按照红、紫、绿、红、紫、绿……摆放的, 彩旗的颜色是按照红、红、黄、黄、红、红、黄、黄……摆放的。

(如果只说出一种, 建议他说完, 或者请同学帮助)

(如果学生说三个物体的时候, 先说彩旗, 再说彩灯, 最后说盆花, 也是可以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刚才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说的?

生:从左往右的顺序。

师:看来, 这些物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的。那么,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从左边起, 盆花是按照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评析]此设计充分利用教材提供场景, 引导学生观察, 从而提出问题: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你是从哪边看起的?你发现了什么?等等, 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规律。但在教学中, 问题显得非常琐碎, 学生仿佛是“秀才遇到兵, 有理说不清”, 在讲“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时, 只能比较直观而粗浅地讲到它们各自不同的摆放规律, 而不能既快又准确地看出规律所在, 以致在后面的教学中, 要求学生能准确判断这三种物体的周期规律 (也就是它们分别是以几个为一组的) 并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解答时, 有一部分学生列式出现了问题, 原因就是找不到除数 (即只能观察出规律而不能根据规律解决问题) ,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看来, 在讲解方面还要细化些。另外, 多媒体的优势还不够明显。

【第二次教学】

(直接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 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有盆花、有灯笼、有彩旗。

师:从左边起, 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盆花是按照蓝、红、蓝、红、蓝、红的规律摆放的。

生说对后多媒体动态显示盆花是以“蓝、红”两个为一组的。

生:彩灯的颜色是按照红、紫、绿、红、紫、绿……摆放的。

生:彩旗的颜色是按照红、红、黄、黄、红、红、黄、黄……摆放的。

生说对后多媒体再动态显示以彩灯是以“红、紫、绿”三个为一组的, 彩旗是以“红、红、黄、黄”为一组的。

师:在数学上, 像这样“按一定顺序摆放”可以说成“按一定规律排列”。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从左边起, 盆花是按照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评析]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 设计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使有些内容鲜活起来, 结合多媒体的演示, 学生在讲“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时, 能轻松地讲到它们各自不同的摆放规律。本来以为学生的思维应该完全在教师的调控之下, 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部分学生还是出现了和第一次教学时一样的问题:虽能既快又准确地看出规律所在, 但要求学生能准确判断这三种物体的周期规律 (也就是它们分别是以几个为一组的) 并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解答时, 有一部分学生列式出现了问题, 原因还是找不对除数, 教学效果还是不够好。我再次研究教材, 经过仔细分析, 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原来在设计中, 出现了先讲规律—再讲顺序—再讲规律的反复的顺序, 反而扰乱了学生的思维。

【第三次教学】

课前热身 (考考你的眼力) :先观察, 然后很快地写出来。

1.ALMBTAOPGDK

2.ABCDABCDABCD

师:哪一行容易写对?为什么?

生::第二行容易写对, 因为第二行的字母排列有一定的规律?

(直接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

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有盆花、有灯笼、有彩旗。

师:这些物体的摆放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呢?

生:有。

师:谁来说说盆花?

生:盆花是按照蓝、红、蓝、红、蓝、红的规律摆放的。

师:同桌互相说说彩灯和彩旗的摆放规律。

[评析]我再次对设计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一开始, 并没有直接出示例1的场景图, 而是让学生先来了个课前热身运动———考考你的眼力。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第二行的字母很容易写对, 原因是因为第二行的字母排列有一定的规律。这样的设计, 为接下来教学例1埋下了伏笔。紧接着再出示例1的场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 从而提出问题: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你是从哪边看起的?你发现了什么?等等, 从而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规律。结果果然如我所愿, 学生在回答“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时, 显得十分轻松且说得很到位。不仅如此, 在后面教学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解答时, 一下子找到了除法算式中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与所找的规律也能自然衔接起来, 准确率是非常高的, 可以说, 教学的效果十分理想。

8.数学教案-中班数学活动:找规律 篇八

一、实践引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以一种活泼生动、丰富有趣的方式来进行。而找规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极强且带有浓厚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内容,在实践活动当中开展找规律教学,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的活动当中,通过总结数学规律,了解找规律的概念,进而掌握一些基本的找规律知识。

如在五年级的找规律教学当中,可以与教学材料进行适当结合,对教学资源进行一定的拓展,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们对班上的同学进行观察,发现一列学生是按照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进行排列的,而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们对这一列同学的排列规律进行总结,很快就能够发现,这一列同时是按照一男一女的规律来进行排列的,所以由此可以推断,之后若是再有同学落座,必定也是按照这一男一女的方式进行排列。

通过这种对身边事物进行观察并寻找规律的小活动,可以迅速让学生们对找规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一种自发的规律寻找活动,以深化他们对找规律的认识。如让学生们对全班同学进行观察,发现一些类似的规律,然后大家拿出来进行交流讨论,如此便可以拓展学生们的思维,引发他们对找规律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帮助他们建立找规律学习的自信心。

二、深入探索

在学生们对找规律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引导学生们对一些简单关系进行仔细比较、深入观察并探索其中的规律,通过这种系统的找规律练习,可以让学生们掌握找规律的一些基本技巧,深化他们对规律的理解,从而让他们形成一种规律有序的思维建构。

如在小学五年级的习题之中,有这样一个找规律的题目,依照规律于每组的括号之内填入第32个图形:

(1)△○□△○□△○□……( )……

(2)○○○□○○○□……( )……

(3)△△△○○△△△○○……( )……

在这个题目当中,因为图形显示的比较少,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们进行仔细的观察,还要让他们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来对图形规律进行分析和理解。而因为省略号并不能够被用来进行寻找规律,所以对题目中的各个图形都要仔细进行对照,把其中三角形或圆形或正方形作为参照基准,而后通过分段比较,仔细甄别图片段的相似度,从而寻找出规律。最后在规律的基础上,推算出第32个图形究竟该是什么图形。

通过这种仔细的观察和反复的比较,最终学生们可以发现第一组是依照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个一组的规律进行依次排列,直到第31个,开始新的一组,而第31个就是三角形,而第32个自然就是圆形。而第二组的规律则是依照三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为一组的顺序进行排列,直到第32个图形刚好是一组图形的末尾,也即是正方形。而第三组则是以三个三角形和两个圆形为一组的规律进行顺序排列,如第一组一样,到第31个图形开始新的一组,而第32个图形就是三角形。

三、自主探究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在找规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学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们找出规律,而在于教会学生们如何去找出规律,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授他们思维的方式、学习的方法、解题的策略让他们形成一套自己的解决思路。就找规律的教学来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对学生们进行引导,让他们通过对规律的概念进行认知,而后进行理解,然后进行运用,最后形成一种规律的、有序的、逻辑的思维习惯。然后在一个开放的环境当中,让学生们自行去观察、发现、归纳、总结规律,从而切实提升他们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提出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的找规律问题,引发学生们的自主思考。如选火车票的问题,一行三人,1到10号座,选择连号有多少种选择。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分析推断,得出有8种选择。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中有同学说:10-3+1=8。因为从1号开始选,第一次就有3张票被选中,而后从4开始,每一张都是一种选择,所以是10-3,再加上第一次,便就是8种了,而另一同学受此启发,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思路,那就是从3号开始数,后移一号便是一种选择,数到十号便有8种选择。如此,这一整个解题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对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好处。

9.中班数学活动:小瓢虫找家 篇九

1、初步感知数量与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2、学会使用新媒体设备,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

初步感知数量与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难点:学习使用新媒体设备进行活动

经验准备:

认识数字1-3 物质准备:

1、ipad 若干

2、课件:瓢虫找家(希沃教学软件)

3、画有1-5个斑点的纸制小瓢虫若干,布房子5座、小害虫若干

活动过程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在认识它之前,我们先听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竖起小耳朵认真的听。

(一)活动导入:儿歌《小瓢虫》

师:小瓢虫,小瓢虫,飞来飞去的小瓢虫。专吃害虫本领大,我们大家都爱它。

师:老师有问题要问小朋友们,儿歌里说的是谁啊?

(教师示意幼儿举手回答)

(二)活动主体:

1、认识小瓢虫和它们的房子

师:今天我们班也飞来了许多小瓢虫,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出示课件第一页)你们看这几只瓢虫长得一样吗?

师:哪里不一样呢?(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师:小朋友们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数一数吧

背上有两个点,用数字“2”来表示,我们叫它什么? 背上有三个点,用数字“3”来表示,我们叫它什么? (引导幼儿自己寻找答案)

师:我们认识了瓢虫宝宝以后,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的家吧!(出示第二张课件)

师:这是数字几啊?(根据幼儿原有经验进行提问)

幼:1

师:数字1,我们叫它1号房子

师:这是数字几啊?

幼:2

师:数字2,我们叫它几号房子? 师:这是数字几啊?

幼:3

师:数字3,我们叫它几号房子?

师:小朋友们真棒,我们认识了房子以后看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师:咦?一只瓢虫找不到家了,老师把它送回家(把一星瓢虫送回2号和3 号房子,小瓢虫进不到房子里面去)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它有几个点?它是几星瓢虫?它应该去哪个房子?(让幼儿思考并回答一系列问题)

师:又有一只小瓢虫找不到家了,哪个小朋友们能送它回自己的家?(出示二星瓢虫,请一个小朋友到大屏幕上进行拖动操作)

师:还有一只小瓢虫也找不到家了,哪个小朋友们能送它回自己的家?(出示三星瓢虫,请一个小朋友到大屏幕进行拖动操作)

师:孩子们,我们除了可以用拖动的方法把小瓢虫送回家,我们还可以选择连线和实物的方法。(教师分组利用材料对各种操作方法进行讲解)现在小朋友们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送小瓢虫回家吧。

2、帮小瓢虫捉虫子

师:瓢虫宝宝们肚子饿了,它们想要捉虫子吃,我们看一看看它们是怎样捉虫子的?(出示第三张图片的对应关系)

师:这是1星瓢虫,它吃一条虫子这是2星瓢虫,它吃两条虫子这是3星瓢虫,它吃三条虫子

师:(出示第4张课件)现在,瓢虫们来到了草地上,这里有许多虫子,请小朋友们用不同的方法帮助瓢虫捉虫子吧。(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利用iPad 给拖动组的一名幼儿录屏)

师:我们请 xx 到前面来和小朋友们分享一下他是如何帮小瓢虫捉虫子的。

3、送捉到虫子的小瓢虫回家

师:小朋友们太棒了,都帮助瓢虫捉到了对应数量的小虫子,现在小瓢虫要背着虫子回家了(出示第5张课件),我们再来帮帮它们(教师进行巡视,对各组幼儿进行指导,利用 iPad 给连线组的一名小朋友录屏)

师:我们请 xx 到前面来和小朋友们分享一下他是如何送小瓢虫回家的。

(三)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本领真大,都能把3星瓢虫送回家了,现在又来了两只小瓢虫, 你们仔细数一数它背上有几个点?看看你们能把它们送回家吗?(出示第6 张课件,加大难度,尝试是否可以将4星和5星瓢虫送回家)

(四)活动结束

师:“瓢虫宝宝们觉得有点累了,想休息了,小朋友们轻轻地离开吧”

(引导幼儿悄悄离开,养成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习惯)

活动总结

10.中班数学活动:找图形,涂颜色 篇十

活动目标

1、感知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形状特征。

2、发展幼儿分析、比较的能力以及感观运用的能力。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别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形状特征。

活动准备

投影仪、油画棒、小篮子六个、卡纸剪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每人一套)、大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三名幼儿上前,给他们每人胸前挂上一个图形,扮演图形宝宝(导语:小朋友看,今天有三个图形宝宝到我们班来做客,小朋友看一看是谁?)

二、基本部分:

1、请出三名幼儿扮演图形宝宝,先让幼儿观察正方形宝宝,提问:“小朋友知道吗,这是什么图形宝宝?有什么特点?是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

引导幼儿讲出是正方形宝宝,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一样长,穿的是蓝颜色衣服。

依次请出三角形宝宝和圆形宝宝,并分别说出其特点(三角形宝宝有三条边,三角形穿红颜色衣服,圆形宝宝是圆圆的.,穿黄颜色衣服)。

2、出示小篮子,里面装上小图形,让幼儿听老师的指令操作。(导语:小朋友看,图形宝宝现在藏起来了,我们现在把他们找出来,好不好?)

依次请幼儿把图形宝宝从篮子里找出来,教师一边引导,幼儿一边找图形,找完后引导幼儿又把图形宝宝藏起来。

教师小结:正方形宝宝穿蓝色衣服,三角形宝宝穿红色衣服,圆形宝宝穿黄色衣服。

3、出示投影仪与操作卡,告诉幼儿现在图形宝宝想和我们捉迷藏,他们藏在其他的图形宝宝中间,我们用手指把他们找出来,教师利用投影仪与幼儿 一起找图形宝宝。

4、幼儿操作:

(导语:小朋友看,这些图形宝宝没有穿上漂亮衣服,我们帮助他们穿上漂亮衣服。)

出示油画棒,教师引导帮三角形宝宝穿上红颜色衣服,帮正方形宝宝穿上蓝色衣服,帮圆形宝宝穿上黄颜色衣服。

三、结束部分:

1、幼儿相互欣赏作品,看看谁给图形宝宝穿的衣服整齐。

2、教师收集操作卡及准备物品。

3、听音乐和图形宝宝跳舞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1、开展本活动之前应该有一个相关的教学铺垫。

2、活动中忽略了个别幼儿,应注意每位幼儿。

11.数学教案-中班数学活动:找规律 篇十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的“找规律”作为独立单元出现在教材中,是教改的举措,在取材、结构以及呈现中具有多元综合的特点。

一、取材源于生活

数学教材一定围绕数学元素展开,是数学学习的资源和目标。

苏教版小学数学在此基础上,将教材设计与小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通过现实实例,设计出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情景,首先吸引学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并能够主动地对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思考。例如,小学四年级的“找规律”题中设定了买木偶的情景:“三种木偶、两种帽子娃娃可供选择,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并且给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学生通过给木偶娃娃配帽子,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结构注重优化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找规律”单元的主要形式,它将问题和主题有机结合,贯穿始终。首先设定“想法”,紧随“问题”,二者相互统一,然后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归纳、整理,试图探索问题之前存在的关联和规律,通过逻辑推理,使问题一般化。我们可以发现,以单元形式出现的“找规律”题既有利于教师讲解的系统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找规律”分布于教材的例题、练习题、思考题中,从形式上形成“找规律”氛围,可以适时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训练,建立合理的数学学习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呈现方式多元

教学内容呈现多元化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要。苏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设计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集表格、图形、动漫、文字等于一体,学生可以根据多种信息对“找规律”题进行定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对信息的筛选,学会选择,对于不足信息要懂得曲线救国,间接获取。小学数学“规律题”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复习”等内容的设置,解决实际问题,随堂练习,整合数学知识体系,优化学生学习结构,创造性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12.中班数学活动:运玩具 篇十二

1.初步建立等量概念。

2.能够发现问题, 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3.体验快乐学习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玩具若干, 玩具篓两个;苹果标记10个, 西瓜标记8个;红色、黄色发圈各5个, 蓝色、绿色发圈各9个。

活动过程

1.引出等量问题

(1) 师交代比赛规则: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运玩具比赛, 大家在规定时间内跑到指定地方拿玩具, 每次只能拿一个。

(2) 幼儿随着《运动员》的音乐出发“运玩具”。比赛结果:苹果队获胜。

(3) 师:你们猜猜苹果队为什么能获胜呢? (他们人多)

2.解决怎样等量的问题

(1) 师:聪明的雯雯发现苹果队人多了, 有谁能有好办法很快知道苹果队比西瓜队多几个人呢?

(2) 幼儿互相讨论。 (一个一个地数;小朋友手拉手, 谁没有好朋友就是多了)

(3) 苹果队和西瓜队的幼儿手拉手, 发现苹果队幼儿多了两个, 让其中的一个幼儿把苹果标记换成西瓜标记。

(4) 师:现在大家都有了好朋友, 也就是两队人数一样多了, 我们再次进行公平的“运玩具”比赛。

3.提出新要求

(1) 师:我们分男孩子和女孩子再来一次比赛, 请女孩子自由选红色和黄色发圈。幼儿自选后, 发现两队不等, 由男孩子帮助检查并调整。

(2) 女孩子进行“运玩具”比赛, 男孩子做啦啦队为女孩子加油。

(3) 同样的方法, 男孩子自由选绿色和蓝色发圈。幼儿自选后, 发现两队不等, 由女孩子帮助检查并调整。

(4) 男孩子进行“运玩具”比赛, 女孩子做啦啦队为男孩子加油。

(5) 引导幼儿说说哪队运玩具多又快, 为获胜队发奖牌。

(6) 大家戴上奖牌一起跳舞庆祝。

4.放松活动

活动评析

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将教材、教法、幼儿三方面作周密考虑, 简而言之就是“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幼儿。以教学活动《运玩具》为例:

一、备教材———直击教学目标, 思考核心教育价值

“运玩具”是中班的一节数学活动, 它的核心是等量关系的教学。按照《纲要》要求, 中班的幼儿已经需要学习和了解等量的概念。因此, 教师首先需要的就是找准教学原点, 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 (核心价值) 是什么, 以定位准确、指向清晰的教学目标来引领教学全程。品读三个目标, 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内容选择上, “等量”这一教学核心适合于中班幼儿学科学习;而游戏化教学手段, 借助问题发现来引导幼儿学习的方式则体现了较好的策略和手段运用。认知对象 (内容) 、认知主体 (幼儿) 、认知策略三要素通过目标得到了有效整合, 整体表述精确到位、逐渐递进, 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得到了体现, 目标建构成螺旋式上升态势。

二、备教法———推敲教学环节, 营造自然“发现之旅”

在“运玩具”这节教学活动中, 我们能够比较充分地看见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 发自内心地想要习得知识。借助于教师的无形牵引, 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做到了“以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一切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设计显出环环相接、层层推进的特点。比如, 为了使幼儿更加熟悉“等量”概念, 灵活运用已得的经验来解决问题, 教师安排了幼儿最为感兴趣的竞赛游戏环节。初看似前面游戏的重复, 仔细推敲, 我们会发现:“幼儿自由分组”区别于先前的教师预先分发水果标记, 幼儿的游戏自由度得到增加;“男生女生互相检查”区别于先前的个别幼儿检查, 促进了幼儿团体间的交流和伙伴关系的建立;人数不一样多时的相互调整, 既有经验的运用, 更增添了一丝帮助和关怀的意味。这样的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在欢笑中发展了思维、丰富了技能。

三、备幼儿———了解所需, 传递恰当学习方法

13.数学教案-中班数学活动:找规律 篇十三

邹旻衡

在本节课之前,小朋友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等,本节课在小朋友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比较、分类的能力。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思考:

这一节数学活动课是靠游戏来完成的,它摆脱了枯燥、无味,充满了童趣,小朋友的积极性较高、兴趣浓厚。本节课以图形宝宝找朋友的游戏为主线,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不同点,从颜色、形状、大小,鼓励幼儿积极的参加图形找朋友的游戏,逐步深入,通过PPT的操作让幼儿更直接的去感受,幼儿的思维很活跃,能把自己的发现主动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在活动中我通过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提高表达的机会,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不足之处:

1、在图形找朋友游戏时次数玩得不多,一些孩子都没玩到,有些失落。

2、电脑上操作演示的东西可以丰富些。

14.数学教案-中班数学活动:找规律 篇十四

1、在歌词和教师动作的提示下,用“找朋友”的方法玩游戏。

2、迁移生活中的经验表现高兴和孤单的样子,并创编小老鼠寻找老猫的动作。

3、在游戏中体验卧底追讨游戏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会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有一只小老鼠它住在一楼,空空的房子里只有它自己,它觉得很孤单,想要去找好朋友,孩子们,你们知道孤单是什么意思吗?”(一个人)

2、“那你们一个人在家孤单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耸肩、无聊)”

3、我就是那只孤单的小老鼠,现在我要出门去找好朋友了,待会儿我请到谁,谁就和我一起坐电梯去找好朋友。

二、学习《小老鼠找朋友》游戏的玩法。

师:我就是那只孤单的小老鼠,现在我要出门去找好朋友了,待会儿我请到谁?谁就和我一起坐电梯去找好朋友。(第一遍音乐)

1、教师当老鼠边唱边随乐合拍走,做孤单造型不动,唱到“来来来”时双手伸向台下做出邀请状,然后双手拉着台下幼儿A的双手上台站好,

2、依次上二楼、三楼

师:二楼的小老鼠也在找朋友,它们是怎么找朋友的?请你仔细的看一看,继续出发上楼找好朋友,以此类推教师邀请幼儿B、幼儿C。

3、最后上四楼

师:“四楼,住着一只大老猫,它真的肚子饿,想要吃小老鼠,看看看、听听听,猫在哪?”哇!我们太幸运了,今天猫不在家,我们赶紧跑回家!

三、巩固游戏的玩法

师:“过了一天,我又觉得孤单了,我又想找好朋友,这次我要请你们来和我一起玩,刚才我是唱到哪一句的时候找好朋友的?我们一起做一遍!(教师和孩子一起练习“来,来,来好朋友”的动作)一会儿我来请你们的时候就不像刚才那样开火车找朋友。这次我先请一个好朋友,然后我和这个好朋友分别再去找其他的好朋友。”

1、教师当老鼠边唱边随乐合拍走和幼儿A手拉手,两人各自找一个朋友幼儿C幼儿、D“上二楼”。

3、教师和幼儿A、B、C四人两两合作(邀请者和被邀请者)手拉手边唱歌边随乐合拍走;四人各自找一个人“上三楼”。

4、“四楼,住着一只大老猫,它真的肚子饿,想要吃小老鼠,看看看、听听听,猫在哪?”

“哇!我们太幸运了,今天猫不在家,我们赶紧跑回家!”

四、变化游戏玩法,揭秘卧底猫。

“收到可靠的消息,猫今天在家,你们敢不敢和我去冒险?这次我会邀请更多的好朋友一起去挑战!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了,当猫“喵”的一声的时候,我们要赶紧跑回家哦!”

1、依照玩法依次上二楼上三楼,这次可一次邀请几个幼儿,直到把所有的孩子都邀请出来。

2、“四楼,住着一只大老猫,它真的肚子饿,想要吃小老鼠,看看看、听听听,猫在哪?”唱完老师大叫一声喵····小老鼠赶紧跑回家。

3、“现在你们知道谁是猫了吧?对,就是老师,我把自己伪装成一只小老鼠,一开始你们都没有发现我是猫,我可不是一只简单的猫,我是混在老鼠群里的猫,我是一只卧底猫。”揭秘卧底猫是老师。

五、请幼儿玩卧底游戏。

1、进一步熟悉游戏规则

提问:“你们想不想当卧底猫呀?怎样才可以当好卧底猫?要注意哪些问题?”

:“卧底猫要伪装好,不要被别人看出来,当唱到"猫在哪?”就要暴露自己的身份出来抓小老鼠。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是只猫哦!”

“现在请所有的小朋友闭上眼睛,把头埋在自己的膝盖上,老师摸到谁,谁就是那只卧底猫!”

2、幼儿随乐完整游戏,教师指导。

“你们喜欢这个游戏吗?找好朋友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一开始你觉得谁是卧底猫?当听见猫叫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你当卧底猫的心情是怎样的?

六、升级版卧底游戏,结束活动。(请家长做猫)

“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升级版的卧底游戏,听说这只老猫非常非常的狡猾,它不仅可以假装成小老鼠,还会偷偷地溜进小老鼠的家里,我也不知道它是谁?到底藏在哪里?待会儿我们一定要看仔细、听清楚了。听到猫叫一定要赶紧逃跑,千万不要被抓住了!”

1、玩升级版卧底追逃游戏。

15.中班微戏剧活动:彩虹鱼找朋友 篇十五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内容,并尝试用各种鱼游动作表现歌曲的四四节拍。

2.尝试在歌曲结束部分,合拍地创编有礼貌的邀请语言。

懂得运用有礼貌的语言进行交往,体验与同伴分享及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绘本《彩虹鱼》。

各种彩色不干胶制作的小鳞片数个,闪光不干胶制作的大鳞片若干。

3.幼儿已有各种鱼游动作经验,有开火车邀请舞游戏经验。

活动过程

一、鱼游律动,激发情趣

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各种鱼游动作愉悦入场。

二、绘本引入,学唱歌曲

1.观察绘本封面,认识彩虹鱼角色。

师:在蓝色的大海里有一条非常美丽的鱼,你们看她的鳞片有哪些颜色?她的鳞片是五颜六色的,大家都叫她彩虹鱼。

2.倾听教师范唱,理解歌曲内容。

(1)教师扮演彩虹鱼一边做鱼游动作一边示范清唱歌曲。

(2)教师提问歌曲的内容,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唱歌词。

3.创编鱼游动作,学唱四四拍歌曲。

师幼用不同鱼游动作表现歌曲的四四节拍,并尝试学唱歌曲2~3遍。教师注意打开幼儿创编鱼游动作的思路,如:除了一只手在前一只手在后游,还可以怎么游?(动作表现使幼儿愿意并有兴趣学习,同时又帮助幼儿稳定节拍。在学唱的过程中教师声音逐渐从响变轻,幼儿的声音逐渐从轻变响)

三、角色扮演,念白对话

师:彩虹鱼怎么舍得把漂亮的鳞片送给小鱼呢!小鱼们很生气,你不给我鳞片,那我就不跟你做好朋友。

2.多种形式练习,幼儿创编念白对话。

(1)引导幼儿创编有礼貌的语言向彩虹鱼要鳞片,并总结生成念白。

(2)教师唱歌曲若干遍,引导幼儿用集体、分组的形式练习念白。

四、猜出音源,奖励鳞片

教师交代游戏规则。

师:我不送鳞片给小鱼,小鱼都不跟我做朋友,我好孤单呀,但是这么多的小鱼都想要我的鳞片又有点舍不得,怎么办呢?(做思考状片刻)有了,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如果谁能戴上眼罩猜出小伙伴的声音,我就将鳞片送给他,其余的小鱼不能提醒,猜的小鱼有3次猜的机会。

2.师幼共同游戏。

(1)教师扮演彩虹鱼,幼儿扮演小鱼进行游戏。

(2)幼儿扮演彩虹鱼和小鱼游戏数遍。

五、循环邀请,分享鳞片

1.教师示范,幼儿理解邀请规则。

师:彩虹鱼和小鱼玩得好开心呀,她想把美丽的闪闪发光的鳞片分享给更多的小鱼。彩虹鱼游到小鱼的面前,小鱼合拍地更有礼貌地说,彩虹鱼就会把闪光鳞片送给小鱼。

2.师幼扮演彩虹鱼,巩固邀请游戏。

教师邀请3位高级榜样一起扮演彩虹鱼分享闪光鳞片,游戏玩法同上。提醒幼儿注意找空位做鱼游动作,以免碰撞。3.

变奏乐曲,推进游戏高潮。

将原乐曲快速进行弹奏,教师和幼儿在欢快的变奏乐曲中,一起开心地、自由自在地在大海里游玩,感受好多朋友一起游戏的快乐!

六、肺腑之言,提升价值

师:彩虹鱼把鳞片分享给小鱼,大家一起玩得好开心呀。你喜欢彩虹鱼吗?如果你是小鱼,你想对彩虹鱼说什么?

活动建议

1.活动后幼儿可进入美工区制作彩虹鱼的服装,到表演区自主表演。

2.此活动可以在小班下学期或中班上学期进行。

附歌曲

16.数学教案-中班数学活动:找规律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教学; 规律; 题型种类; 归纳;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1小学数学应关注“寻找规律”

1.1“规律”是大自然的必然存在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其所需的技术支持越来越高,越来越严谨,数学作为其他科学的技术支持越发重要,通过数学所开发和培养出的能力更为重要。其能力主要表现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思考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等,而通过小学教学中的找规律可以从基础培养开发以上能力,找规律是意识的开始,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任何科学方法创新,任何真理定义的论证,都是有规律的发展而得到的。

1.2 “找规律”在小学数学中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是各种能力培养和开发的黄金阶段。而数学是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合理适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展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找规律"环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思维意识和逻辑思维意识。但教师在教授"找规律"这一环节时,不能只重视知识的填充和建设基本思维框架,应将重点放到应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上,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此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

2.小学教学找规律的题型种类主要体现的方面。

2.1数字题型规律的体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由简单的直观图形所表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第一,将数字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将数字排列,这一类称为 “序列类”。第二,将数字进行一定标准下分类,这类数字通常是按一定规律分组出现,称之为 “分组类”题目。第三,将一系列数字罗列出来,通过一些相关的数字进行组合,并且,下一個数字的出现由前几个数字通过运算出现;第四,是根据某种相对固定的标准,进行一系列数字的错序排列,数字按一定的个数排列出现;第五,将未知和已知数字放在一起,通过已知数字来寻找未知的数字,寻求未知数字的这种方式类似于古代数学“杨辉三角”这一做法。

2.2以图形与生活物品进行规律的学习

以图形进行规律的查找,通常通过以下几类方式。第一,按图形出现的种类和顺序依次排列,第二;按图形的个数依次出现。以生活化题型进行规律的寻找,则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种。生活化题型一,钟表指针所指钟点,生活化题型二;节日庆祝摆放有顺序花篮或插放彩旗,生活化题型三;学生按性别排队,生活化题型四;大型会议桌种类摆放,生活化题型五;超市物品放置。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将以上题型种类可以与小学数学任意知识点结合。

3.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存在的误区

3.1教学套路陈旧影响学生对新规律发现

教师教学方式的老化,对新事物新题型的否定。教师往往按部就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去创造问题,这就影响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机会,阻碍学生思维的超前发展破坏了学生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的能力。学生家长自认为找规律简单,没有重要性,不鼓励学生学习研究,得过且过。学生没有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回避。

3.2教学缺乏发散思维的拓展

有些找规律题型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发散性的题目不多,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教材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训练题,通过对呈现信息的选择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盲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实质的教学方案,教学偏离生活化。

4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规律”探寻的教学思考

4.1小学数学找规律的应用技巧

“找规律”这个课题,究竟该怎样上,我认为教学“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立足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先让学生弄清规律的概念,自主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去发现规律,掌握寻求规律的方法,突出“找”字,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使其所学的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不同的规律。学习与教授小学数学中的找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可以满足学生数学的推理,计算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探寻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依托具体内容逐步帮助学生掌握自主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各项思维的发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的快乐与力量,增加学生创造成功的数学学习体验,感受学生创造成功的快乐,享受学习的乐趣。为以后的学习创设一个更高的要求,并奠定基础。为日益发展的各类科学助跑。

4.2小学数学找规律带给教师的深刻思考。

数学是学生家长和老师关心的学科,也是造成学生整体成绩差距过大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出现一系列较为突出的问题,制约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要求教师与学生一体化,教师营造数学思考氛围,学生积极配合在此氛围里思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创见性提问、学生在此寻找规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孔子在《论语》中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实极好地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学而思”与“思而学”是对立并统一的,思不离学,学不离思。数学是有一定方法的学科,但因人而议,不同的学生需要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在以贯彻教育教学大纲为基础,针对学生年龄、性格、地域差别等因素制定相符合的数学教育方案。

参考文献:

[1]魏雪峰,崔光佐,段元美. 问题解决认知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小学数学“众数”教学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1:135-139.

[2]宋乃庆,宋运明,李欣莲. 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特色探析——以西师版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80-85+183.

[3]刘志平,刘美凤,吕巾娇.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及其构成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9,09:77-81.

17.数学教案-中班数学活动:找规律 篇十七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习按数匹配实物,按实物找相应数量的数。

2、复习7以内的数字,正确感知和判断7以内的数量。

3、培养幼儿学数的兴趣,发展思维力。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教具:果园背景图一幅,水果七盆,1-7数字卡七张,1-7的大数字棒七个,小狗、小羊、小熊、小老鼠、小鸡、小兔、小猫图片各一只。

学具:1-7不同的实物卡片人手一张;1-7数字小卡片、实物卡、数字杯人手一份;雪花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觉引导、激发兴趣请小耳朵帮忙一起玩游戏:教师敲铃铛,幼儿说出铃声响了几下。

二、参观果园

1、俞老师上次去动物园玩的时候,看到小猴家里有一个果园,他在果园里种了很多果树,俞老师看到小猴的果园很漂亮,于是就把它画了下来,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小猴的果园呀?(想)

2、那我们来看一看它的果园里有些什么呀?

小朋友你们看桃树上有几个桃子?石榴树上有几个石榴?桔子树上有几个桔子?葡萄树上有几串葡萄?梨树上有几只梨?苹果树上有几只苹果?樱桃树上有几颗樱桃?

幼:桃子树上有1个桃子,石榴树上有2个石榴,桔子树上有3个桔子?葡萄树上有4串葡萄,梨树上有5只梨,苹果树上有6只苹果?樱桃树上有7颗樱桃。

三、感知数量71、果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小猴把它们一个一个摘下来,摘了七盆水果。

师:第一盆是什么水果?第二盆是什么水果?第三盆是什么水果?……第七盆是什么水果?

(幼:第一盆是桃子,第二盆是石榴,第三盆是桔子,第四盆是葡萄,第五盆是梨,第六盆是苹果,第七盆是樱桃。)师:第一盆有几个桃子?一只梨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幼:第一盆有1个桃子,一个桃子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师:第七盆有几颗樱桃?七颗樱桃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幼:第七盆有七颗樱桃,七颗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

四、分水果小猴非常高兴,摘了那么多的水果,他想把这些水果分给他的好朋友吃,让大家一起来尝一尝。

1、看!小猴先来到小狗家,他想把水果分给小狗吃。小朋友看看有几只小狗?

(幼:有1只小狗。)师:小猴请小朋友帮他想一想,该把哪一种水果分给小狗,才是正好给小狗,不多也不少呢?

(幼:小猴把桃子分给小狗吃。)师:为什么把桃子分给小狗呢?

幼:因为正好桃子和小狗一样多,都是1小朋友你们分对了,小狗和小猴很高兴。

2、看!小猴来到小羊家,他想把水果分给小羊吃。小朋友看看有几只小羊?

(幼:有2只小羊。)师:小猴该把哪一种水果分给小羊,才是正好每只小羊分一只,不多也不少呢?

幼:小猴把石榴分给小羊吃,才是正好每只小羊分一只,不多也不少。

师:为什么把石榴分给小羊?

幼:因为石榴正好和小羊一样多,都是2。

师:小朋友你们分对了,小羊和小猴真高兴。

3、逐一给小熊、小老鼠、小鸡、小兔、小猫分水果(方法同上)(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让水果与动物匹配,让幼儿逐步认识并感知数物匹配。)

五、游戏:找朋友(配音乐)现在俞老师还想请小朋友玩一个游戏,叫做找好朋友。等一下每个小朋友拿一张卡片,先数数你的卡片上有几样东西,如果是1,那等等听着音乐走,音乐一停,赶紧跑到1前面站好,如果是2,音乐一停就赶紧跑到2前面站好……但不能挤,要站在对应数字的线上。(和好朋友交换卡片,再次进行游戏一次)

六、小组活动第一次,给实物卡送数字卡;第二次,给数字杯子送礼物。

教学反思

在第一个环节数字猜猜猜,让幼儿认识数字,本环节中,主要是回忆起数字。在第二个环节游戏数字找朋友,是在认识了数字的基础上,根据实物匹配相应的数字,感知数字能表示相应的实物。通过提问法,引导法,启发幼儿用数字表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根据情景游戏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数物相对应的关系,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使该活动得以巩固。<.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从而达到幼儿熟悉认读数字1-5,能用相应的数字表示物品的数量,实现活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掌握了知识。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教学内容相对我们班上的孩子来说,太简单了,其实在后面可以加上10以内的找朋友,来增加难度,可能更加锻炼孩子的能力。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找朋友》含反思这篇文章共5190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按物取数》含反思》:中班教案《按物取数》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够按数字1-10取出相应数目的物品,喜欢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快乐,发展目测力、判断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按物取数》含反思教案吧。

18.中班数学活动:小瓢虫找家 篇十八

1.关注人物面部的颜色和形状,体会人物面部的一个千变万化。

2.尝试用绘画、剪贴等方式大胆改变大师的作品,感受艺术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米罗的人物画若干、展板、实物图片(正反面)、蜡笔、人物脸型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大师米罗,欣赏米罗的画,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这是米罗,是个了不起的画家,你们认识吗?你们想不想看他的画?

师:猜猜画家画的是什么图?

师:觉得这些小朋友画得怎么样?觉得很好玩?哪里好玩?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画像的脸、手等部位,感受米罗画的夸张和有趣。

(二)出示不同造型的实物图片和反面的各种脸,感受变化的乐趣。

师:如果李老师也带来各种可爱的脸,你能把它变成好玩的脸蛋吗?

出示苹果、树叶、方片面包等,对照实物图片请幼儿说说自己是什么样的脸型?

师:它们能不能变成可爱的小脸蛋呢?

翻转实物图片,展示装饰好的脸蛋。

师:你喜欢哪个脸蛋?为什么?学一学表情。

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着重观察颜色和五官的形状、大小等。

(三)操作

师:今天李老师带来了很多可爱的脸,待会选自己喜欢的可爱的脸,在脸上画上各种各样的眼睛鼻子嘴巴。这里还有报纸,可以扭一扭啊,做成头发,待会做好以后可以放在相应的画像上。这样画家爷爷的画和我们的画变成同一张了。

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上一篇:学校广播站组建介绍下一篇:2020年新学生军训心得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