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2024-10-19

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共14篇)

1.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一

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了九年级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初三的教学任务繁重,此时应指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这样老师会倍感轻松,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浓,学习效果也会提高。过去我之所以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虽然有时给学生安排了一些任务但由于没有及时去落实。这样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首先学生不会及时去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也会养成一种拖拉的习惯。这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确实值得反思并纠正。因此,我告诫自己今后做任何事都要雷厉风行,要在快中求好,快中求稳,快中求发展。因为快节奏是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

2、中考历史考试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历史,教学内容较多,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太喜欢历史,这其中有些学生因为历史曾经学得差,对学习历史失去了信心。最多也就是希望听听历史故事,再加上历史知识点较多,难记。历史给他们的感觉是死记硬背、死板乏味,根本不想记,也不愿去理解分析;课后就更不用说去自主学习。其实只要老师恰当地引导,合理地安排,学生会自觉学习。平常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老师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一是历史学科内容多且复杂,知识点零碎,不像学习数学、物理那样能逻辑性很强。二是真正说来历史学习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仅要识记而且要理解,如材料、问答题学生能背出答案但往往答不出。因此这就需要老师作引导和指导。不能随便给学生布置一下或放任自流,而是有计划性、有目标性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指导合理的学习方法,然后定期做检查。长期进行这样工作,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定会养成,学习兴趣定会浓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历史的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后进生,我们的态度要慎重,委婉,更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我们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方法,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和学习和活动,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也是需要老师作引导和指导的。因此,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多做努力和探究。

2.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二

一、根据课程大纲和学生状况, 确定教学思路。

首先, 把“教学目标”放在首位。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内容较多, 略显烦琐, 一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在高考常考点上, 整个课堂只要锁定这几个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点知识, 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在时政热点的分析思考中实现对重点知识的内化迁移;在生活问题、社会问题的思考探究中把握社会真谛, 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其次, 遵循学生的一般思维规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般必须经历从理解、识记到运用、情感升华的过程, 本课任务的完成必须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的基础上, 因而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也就是背诵。本课的活动单由四个部分组成:学习目标、知识体系、活动方案和反馈练习, 内容由易到难, 考察范围由单一到综合;通过“热点链接”部分关于“最美村官”的讨论, 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最后的“反馈练习”部分包括7道选择题和1道简析题, 其中有3道高考真题, 涉及“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重点知识, 同时也补充了活动一、二中欠缺的知识点, 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部分的内容,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这些都是遵照学生的一般思维规律设计而成的。

第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课堂教学的效益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 而在于学生学到多少, 而学生学到多少取决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主动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充分地思考, 教师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要想使学生积极投入地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至关重要。本课以学生活动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 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等, 教师只作适当引导。

第四、关注政治学科的时效性。本课的活动必须针对当前热点展开, 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深化对国家政策、人民生活的理解。在活动单的设计上, 有专门的“热点链接”部分, 该部分有三段材料, 分别涉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内容、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 以及关于“最美村官”的讨论,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引入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等相关知识, 帮助学生在理解国家政策、社会生活的同时, 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二、为了实现高效学习, 在课堂活动中引入激励机制。

活动单导学贵在“活动”, 而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就成了关键。要提高学生积极性, 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活动单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具有时效性、趣味性, 甚至争议性, 让学生有兴趣、有耐心投入活动中。第二、教师要锤炼教学语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课堂气氛交替运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 有张有弛、抑扬顿挫, 辅以一定手势和表情,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活动过程中必须引入激励机制, 通过物质或精神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譬如每个月评出班级“最佳学习小组”, 并作出相应奖励。

这堂课必须配合小组合作模式才能有效展开, 所以我引入了小组竞争机制, 设计了“评分表”, 细则如下:1.基础分2分:小组主动要求并最终起立展示, 即得2分/次 (不论结果对错) ;老师硬性点名展示, 无基础分。2.展示成果全对, 活动一加3分/次展示, 活动二加6分/次展示;展示成果大部分对, 活动一加2分/次展示, 活动二加4分/次展示;展示成果小部分对, 活动一加1分/次展示, 活动二加2分/次展示; 答错不扣分。3.每次活动, 多一个组员进行展示则多加1分的额外分。4.对答错小组的纠正或补充也按上述原则加分。5. 每组自行指定一名认真细心的同学作为记分员, 负责记分、积分。6.课堂结束时, 记分员上交该评价表。该“评分表”配合以必要的奖惩机制, 可得到最佳效果。

三、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同仁评价, 总结本课得失。

这堂课的优势很明显:第一、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 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锻炼了自我表达能力, 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第二、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运用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高三复习课的主要目标是应对高考, 这堂课在形式上平稳、朴实, 但目的性强, 直击高考, 更适合普及使用。第三、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教师在这堂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前设计上, 在上课过程中几乎“退居幕后”, 成为完全的配角。这样不仅解放了教师, 更成全了学生。

当然, 本课缺陷也不容忽视:第一、整堂课充斥着应试教育的味道, 对素质教育重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 关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本课对此内容只是轻描淡写。第二、对选择题部分的锻炼有所忽视, 只是作为“反馈练习”, 缺少专门指导。第三、学生活动不容易掌控, 很可能导致课堂时间不足, 目标不能实现。

3.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反思 篇三

一、上复习课,千万不能翻来覆去,要新字当头

每节课前,教师需要精心准备一两个“新”的东西。这里的新,我主要指两方面的情况:一种是在上复习课时,对已学知识点进行挖掘、联系和比较,使学生感到这些知识在上新课时确实没有听到过,从而感到有收获,愿意听。还有一种“新”跟考试没有必然的联系,纯粹是“调味品”,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第一种情况中,我较多地运用了联系和比较的方法:

1.相似历史事物的不同特点或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的比较。如(1)同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不同。(2)同是资产阶级革命, 俄国的二月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特点、影响不同。(3)同是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性质及对世界的影响不同。

2.不同历史事物的相同本质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发展水平的比较。如(1)同在14-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与欧洲的发展结果不同。(2)同在1644年国内局势动荡,中国与英国发展结果性质及影响不同。(3)同是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中国与欧洲的规模、影响不同。(4)社会改革的根本目的相同,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的内容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改革的内容也不同。

3.与其他学科内容相关历史事物的联系比较。如区域经济集团的地理位置与发展变化间的关系分析。全球化下的各国对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变化间的关系分析;市场的本质特征及作用与各国利用市场的经验教训间的关系分析。

4.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历史事物的联系与比较。如欧洲思想解放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联系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当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系。反恐怖主义联合阵线与20世纪30年代反法西斯斗争时形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关系分析。

通过联系与比较,就能使学生不断扩大视野,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同时多与政治学科的时政相结合,达到了学科间的渗透,并通过不断地追寻现实和时事的历史渊源,加深对现实和时事的理解。

在第二种“新”的情况中,我较多地运用了贴近生活的例子。在讲到古代史中“古墓陪葬文物出土”时,我就联系到北京老山汉墓挖掘的现场视频,向学生介绍古代墓室的结构,一般墓室里物品的摆放,如何来判断墓主生前的官职、爵位等等。同时向学生介绍,由于多年来,盗墓者的猖獗,很多有价值的古墓已被挖掘,致使很多有价值的文物流落、散失,给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而让学生明白盗墓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同时,还可转到墓葬里的古钱币,根据自己以前在书本中看到的介绍,向学生讲述哪些古钱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并不失时机地问一下学生,家里是否也有,否则的话,还可发一笔小财。讲到这里学生往往会引起哄堂大笑,这样,调味品的效果就达到了。

还有,在讲到中国近现代史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后,中国的低关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时,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例子:在美国,买一辆桑塔纳轿车只需5000美元,而在中国买一两却要10到20万元,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关税。如果没有我们的关税,那么我们的民族工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为了尽快融入世界 我们又不得不放低关税,加入WTO,这样对我们的民族工业肯定又是一个打击,还可以联系关贸总协定的知识。

通过以上一些例子,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从而对历史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学习一切东西的基础,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意平时教学的及时反馈

我始终觉得历史课是一门不能忽略背、记的学科,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关键性的事件、时间,及一些课本中重要的结论,学生必须要准确掌握,这就需要学生平时花一定的时间去记去背。而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在这方面相对要比重点中学的学生自觉性要差些。所以我为了督促学生去看书,就采取了每隔一个半星期默写一次的办法。具体做法如下:

每次在默写前,首先提前2到3天通知学生默写的范围、内容,让他们做好准备。然后,在默写那天,出好一张以填空题为主的试题卷,(注意要存盘,以便下次可再用),让学生默写,收上来以后,大致看一下,如果学生80%能做出来,就算通过,如果做出不到50%,那就要重新默写过,试卷还是那一张。这样一来,使学生在上课轻松的同时又感到有压力,有了压力后,才会有动力,平时才会花时间去看书,几次下来,也就养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一半。

以上这些是我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的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不一定全对,但我觉得还算相对管用,故写出来让同事们一起批评、指正。

最后,我觉得要上好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最关键的是教师的责任心及认真的程度,所以,事无巨细,只要事先准备充分,研究透彻,不管上什么课,我认为都能够手到擒来,游刃有余。

4.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四

2、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习。

在复习第4单元“步入近代“时,让学生比较英国和法国革命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让学生学会横向联系。

在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时,让学生回想一下同一时期中国处在什么时代,发生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4、与实事相联系。

复习“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时,联系现在是什么时代,有哪些科技成果等。

5.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五

1.复习单词。以学生为主玩单词抢答游戏。通过A班B班和C班,分班抢答已学单词,使学生乐于参与,还加深记忆单词;

2.句子操练。让学生就所学过的对话进行全班齐读,小组PK读和接力赛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掌握了知识;

3.对话提问。采用抢答的形式(一方问英语另一方答汉语;反之,一方问汉语,另一方答英语),让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问学生答等多种方式;

4.“测”。运用《要典》中的“孙氏互考”,让学生对复习的知识进行检测、互考。由学生出题,可以是单词翻译,也可以是句子翻译。题目出好后,由小组进行交换答题。让学生查漏补缺。

6.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六

1、学生必须学会倾听。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一学期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多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让学生 “动”起来,让思维“活”起来。在课堂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

7.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进步, 影视这种动态的历史课程资源被应用于历史课堂的新课教学中已经非常普遍, 利用优秀历史影视作品辅助历史教学, 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历史的知识面, 盘活历史课堂教学等各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利用视频进行复习课教学倒是不多见。最近在一次历史教研活动的公开课观摩中, 笔者听了一节《亚洲觉醒的先驱》的单元复习课, 该课就利用视频材料对甘地和孙中山两个人物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复习。下面笔者就针对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教学现场片段

教师展示甘地和孙中山的头像, 进行年龄对比。要求学生阅读《亚洲觉醒的先驱》的导语, 同时思考问题, 对专题进行总体分析。

教师播放《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视片段 (播放时间为6分15秒) 。

学生观看片段, 并按要求给影视片段取名, 同时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播放《食盐进军》的影视片段两段 (播放时间为6分5秒) 。

学生观看片段, 并按要求给影视片段取名, 同时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出示相关问题进行剖析。

教师播放《武昌起义》的影视片段 (播放时间为3分22秒) 。

学生观看片段, 并按要求给影视片段取名, 同时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播放《走向共和》影视片段 (播放时间为5分40秒) 。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

二、精彩之处

(一) 选择经典的影视片段

本课教学共选择了4个视频镜头, 分别是电影《甘地》中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食盐进军的视频镜头,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武昌起义片段以及孙中山的一段民国六年以来的独白镜头。授课教师精选这4段视频镜头, 目的是利用视频来说明相关历史问题, 可以说选得非常精致贴切。如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有关片段中, 焚烧英货反映了“不合作”, 在《食盐进军》的片段中, 大批印度人赤手空拳地在英国士兵的暴力下成片倒下, 这样的场景再现充分体现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 无需教师再用语言进行说明。武昌起义的片段中集中展现了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的被迫与无奈, 体现了旧官僚混进了革命的队伍, 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孙中山那段长达近6分钟的演讲, 囊括了1912年到1918年中国的历史, 涵盖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耐人寻味。

(二) 利用有效的视频资料

在视频中甘地有一段演讲, 授课教师抓住演讲内容中“peace, no violence, no cooperation”这几个词设计问题:有位政治家在领导一场政治运动时说, 这场运动的宗旨是“peace, no violence, no cooperation”, 该运动发生在哪个国家?

在看了孙中山的演讲后, 授课教师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问题一】视频中, 孙中山先生满怀悲痛地表达了民国六年来对哪些历史事件的不满? (1) 刺杀宋教仁案; (2) 袁世凯称帝; (3) 张勋复辟; (4)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问题二】民国六年来, 为捍卫民主共和, 孙中山领导了哪些运动? (1) 二次革命; (2) 护国运动; (3) 护法运动; (4) 新文化运动。

【问题三】孙中山希望民众享有的直接民权是什么? (1) 行政权; (2) 立法权; (3) 司法权; (4) 考试权; (5) 弹劾权。

这些问题学生只要认真观看视频资料, 就能很直观地解决。由此可见, 授课教师选择的这些视频资料都是为他的教学服务的。

(三) 挖掘深刻的视频内涵

影视是动态的, 观看影视学生获得的是直观而感性的场景, 如何让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为之教, 不在于全盘授与, 而在于相机引诱。”案例中, 教师因势利导地抓取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的一个镜头———甘地从海边抓起一把盐, 进而设计问题:甘地从海边抓起一把盐, 这把盐被拍卖到多少卢比?为什么这是世界上最贵的一把盐?是谁成就了世界上最贵的一把盐?是甘地还是历史?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样, 通过问题分析, 学生得出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要肯定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的贡献, 另一方面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授课教师利用这一直观的镜头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进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感性发展到理性。

(四) 事件之间联系密切

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是孤立的, 相互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案例中, 授课教师非常注重历史事件与大历史背景的联系, 以及同一时期中外相似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1. 注重时代背景的联系

视频中出现了1930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 教师就利用1930年这个时代来设计相关问题。

【问题一】1930年, 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 当时的英国正面临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B.经济危机

C.第二次世界大战D.法西斯的威胁

【问题二】甘地领导食盐进军时, 下列有可能发生的是 () 。

(1) 美国记者打电话告知同行 (2) 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经济危机中 (3) 英国殖民当局被迫放弃食盐专营 (4) 孙中山发去贺电表示支持

【问题三】当甘地领导印度进行食盐进军时, 英国民众有可能通过哪些媒体获得这一信息? ()

(1) 报刊 (2) 广播 (3) 电视 (4) 网络

2. 注重中外历史的联系

在视频中有焚烧英货的场景, 利用这一视频场景, 教师提示这是发生在1919年, 并出示了1919年清华大学学生在校园焚烧日货的图片, 整理出了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相关三大事件:1919年5月9日, 清华大学学生在校园焚烧日货;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爆发;1915年5月9日, 北洋政府接受《二十一条》。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印两国这一时期都有焚烧外国货物的事件发生?师生对中外历史进行了横向联系, 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全球化背景下, 各国历史是相互联系的。

三、商榷之处

笔者认为利用视频进行《亚洲觉醒的先驱》的单元复习, 是一种复习课课型的很好尝试, 以上列举了这样的课型有许多可取之处, 但还有些环节是值得商榷的。

(一) 课型结构不合理

本节课为复习课, 共播放了4个视频, 用时21分22秒, 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 占据了一半多的时间。作为一堂单元复习课, 教学的重心应该是复习, 而非视频, 视频最多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本课中, 视频占用的时间和授课教师讲授复习内容的时间是平分秋色的, 由于课堂中大量使用影视资料, 视频时间过长, 必然会冲淡知识点的教学,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也无法将本节课的复习重点体现出来, 很多应该深入挖掘的复习内容都因为时间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因此, 利用视频教学, 特别是复习课上利用视频资源教学应该把握一个适度性的原则, 如果将视频时间缩短为15分钟左右, 则不仅能使学生全面、中心突出地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 提高学习质量, 同时还可以使整节课的结构更合理些。

(二) 内容整合不到位

本课是一节单元复习课, 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对甘地和孙中山这两位人物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复习。而授课教师的授课程序是先复习“甘地”, 再复习“孙中山”, 等把两个人物都一一讲完, 将近课的结束, 这时才对两个人物就事件、背景、领导组织、斗争方式、斗争的侧重点、群众基础、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列表对比分析, 但对两个人物出现的共性问题没有时间继续深入探讨。所以从设计安排上看, 几乎没有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复习效率就不高了。

(三) 学生思考的空间过小

8.初中历史中考复习课的有效教学 篇八

一、基础知识的落实

1.把握深度

历年的《中考说明》明确规定:“考试范围要求不超出《说明》规定的知识能力考核范围,考试要求不高于《说明》中相应的层次限定,试卷结构和《说明》规定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在复习之前,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今年《中考说明》的范围和难度值,使复习的内容不能超过《中考说明》的范围、复习的难度不能高于《中考说明》的层次限定,a级了解,b级理解,c级应用,不擅自拔高,也不随意降低。

2.把握时间

历史课属于初中的非“重点”科目,加上学生、和家长的不重视,使得学生花在历史学科上的时间少得可怜,基本上囿于课堂。这就促使我们正视现实,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熟悉课本,只有平时多看书,才能熟悉教材,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

3.把握方法

记得在上复习课的一开始,我就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以期达到夯实基础、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然后通过适当练习,加以巩固。但是实践之后,发现学生的热情并不高,效率也极其低下。究其原因,我在梳理知识时,学生觉得这些书上都有,而且早已划出要点,认为多余;巩固练习时,由于对应的知识刚刚呈现,学生只需简单再现而已,又觉得无味。经过多年的毕业班教学,我切身体会到学生听老师讲不如自己在书上看;学生在书上看不如自己在题上练。因此在今年的中考复习中我会刻意的“以练代讲”。

二、点线面结合复习

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知识网络。中考复习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例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1840年6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这是一个点。1895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又是一个点。1901年9月清政府又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化的深渊,这又是一个点。把这些点串起来组成一部屈辱史的一条线;把林则徐、邓世昌、义和团运动等串起来就组成抗争史的一条线;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串起来就组成中国人民探索史的一条线。三条线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这个面。

三、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特别是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把在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获取的新观念、新理论、新信息和所学知识相结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认识这些新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做好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

要针对中考的题型和要求进行专项指导。同时必须在复习当中,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是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说材料分析题的解答,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②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③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④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⑤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⑥联系实际,谈谈启示。而考查的方式则会这样,也就是每一道材料题正常会有三个问题,题目的题干往往会表现为这三种方式: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第三种,“直接提出问题”。对于这三种题目的回答,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第一种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本地出现在材料中,这就得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题目的答案就会出现在课本当中,这就得指导学生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回顾课本内容及资料找相关的答案;第三种题目的答案就是平时要求记忆的。这样,把中考题型的特点分析一下,学生的复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总的来说,中考的教学复习要立足基础知识的掌握,紧扣考试说明,结合实战演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做到事半功倍。

9.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九

在本学期末的最后两周,课本新课部分已基本讲完,课已经转入复习。下面就初三历史复习做一下反思。初中三年级历史课是一门副课,一般是不会引起重视的,但是在中招考试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它将影响考生一辈子的命运。为此作为一位历史老师,在不利的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解决历史课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下面我将从历史课的教学谈几点: 首先是树立自信心,在学生面前多讲历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本科学的不好将会影响他的升学,将会影响他的终身。其次是找出误区进行反思: 误区1:空谈能力,不重基础。有人认为,综合测试主要是考查能力,于是不切实际地去培养所谓的能力,结果,能力没养成,基础知识没学好,两头落空。

反思:因为尽管测试题是以能力为主,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基础知识的能力则是无水之源,无木之本,空中楼阁。纵观近几年的综合试题,无一离开基础知识单考能力的。因此,巩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仍是提高历史水平的基本保证。

误区2:过细过全追求覆盖。复习中,以不变应万变,认为只要把课本的方方面面都复习到,记住了,就一定能学好,于是就采取拉网式扫荡,地毯式轰炸,过细过全,企图一网打尽,这种做法即不科学,显然也不适应现在复习的需要。

反思:因为近年来历史测试涉及面广,注重主干。因此,我们不能没有必要记住教材的全部知识,而是应把着眼点放在突出重点内容,主干知识上,这些重点与主干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反映历史学科,主体知识的内容,第二是可以与其它学科进行迁移渗透的内容;第三是反映事实,重大社会问题的内容,把握好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既能减轻了负担,同时也提高了效率。

误区3:题海无边回头是岸。题海战术是当前许多人使用的最多的战术,什么大考,什么小考,什么模底,什么模拟等等,名目繁多,此外,每个学生还拥有几套课外资料,学生每天埋在题海里,根本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反思,更谈不上培养思维能力。这种题海无边。训练无度的做法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降低了复习的效度,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反思:我们不反对适当的做题训练,但是练要有数,量要有度,不能以练习代替复习。同时,所做题目一定要准确、典型,不能见题就做。事实上,往年中招的试题或试题类型是我们平时训练的最好的例题。认真研究以往的中招试题,从中得到启发,比多做多少题都有益处。再其次,也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老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我在初三历史课复习教学过程中,采取三步教学法:第一步全面复习,依据学生学过的中国史时间长,多数已经忘掉的问题,再进行一次全面的细仔的讲述,在讲述过程中,想法把沟道内,草丛中的知识,放在一个平面,让学生站在阳台上,观看操场上的东西,做到一目了然。

在讲中国历史时,首先是学生知道“三多”。

1、古代史是朝代多,从夏、商……明、清,让学生清楚记忆各个朝代所在年代(把各个朝代按顺序排列清楚)。

2、近代前期是不平等条约多。自《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一步加深。(把不平等条约的见容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重大影响列出来)。

3、近代后期和现代会议多,自中共“一大”、“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几次重要转折性会议,我国一步一步走向强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重大会议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列出来)其次是把一些有联系的问题纵、横向列开,以便学生记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讲到某一知识点,就将与它有关的逐一列出来。

比如纵向的:

一: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通过《权利法案》

1789年,巴黎人民起议,攻占巴士底狱。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1989年,东欧开始突变。

二、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1913年第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五四爱国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1925年五卅运动,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等。

比如横向的:

一、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俄国的1861年革命。美国的林肯当选为总统,南北战争开始。

二、1898年,戊戌变法,义各团在山东竖起扶清来洋的大旗,英国强迫租借“新界”等。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雅尔塔会议召开,德国无条件投降,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等。

比如与综合有关的: 物理方面有:

(1)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2)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创造性地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物理体系。(3)(英)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4)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相对论 化学方面有:

(1)(英)道尔顿创立的近代原子学说(2)(俄)门捷列夫制定的化学元素周期表。(3)(中)候德榜的候低制碱法(4)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

第三步,在复习检查过程中,针对学生人数多的特点,实施愉快学习,轻松学习的检查方法。

在以前常用,老师在讲台上,学生到讲台上接受检查,结果每节课只能检查15-20名学生,这节课是15-20名,下节课还是15-20名……,直至最后也还是检查了班内的15-20名学生,其它的就没有接受检查的机会。针对这一问题,我用的方法是:在经过某两次考核之后,在班级前15名以内的免检,并且把班内的其它学生分配到前15名同学的名下,让他们代替老师检查(每人只有4、5名同学的检查任务),这样的检查又具体,效果又高,同时对那些优等生来讲,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巩固的更牢固。

另外,在任务的布置方面,照顾中下等学生,一节的任务,让多数同学在20-25分钟内完成,也就是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始终保持那种良好的学习兴趣。

总之,由于通过精心策划,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力发挥,使多数学生取得使人满意的成绩。

第三步,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点出一些重要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加强记忆(略)

10.溶液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十

大岭山中学 周凌燕

在本节《溶液》复习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让学生课前对第九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绘制思维导图,课堂上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由此引入复习要点。在巩固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练习,讲练结合,对知识进行强化、迁移。练习由浅入深,尽量达到分层教学的要求。反思本节课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1、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复习,但贵在坚持,偶尔一次,只会让学生觉得新鲜,要让学生形成知识归纳整理的习惯,需要经常地让学生利用这一工具,也要增加思维导图利用过程中的趣味性。

2、学生要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强化,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练习要精,要能充分反映教学重点,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很好的筛选。

3、把握好练习的难度会对各层次学生都有所收获,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4、展示学生的练习答案,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注度。

5、本节课以下几点需注意:

(1)课堂上有请学生回答问题,但可以将更多的说话权交给学生,比如让学生去展示他们的思维导图、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

11.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十一

研究课标整合教材确定专题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以主题进行单元编写,同一单元主题相同,因此,很多老师认为以此为顺序展开复习就是专题复习,孰不知弊端多多:一个单元的内容若是在一课内复习完,容量太大,学生无法接受,若是分成几课完成,内容又不够连贯,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囊括了8个课题,内容涉及明朝及清前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一课时内复习根本无法完成,如果按照单元中课的顺序一节课复习其中两课,则主题不明确,系统性不强,学生复习完了,知识仍然是零散、浅显的。这就需要我们能认真研究课标内容标准,把同类型的知识整合在一起,重新梳理线索,建立框架结构,以弥补单元复习的不足,而且还有助于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限制,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重组。可重新确立以课时为单位的以下四个复习专题:明清时期君主集权的强化、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及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清时期的文化。这样,复习完了这些小专题,学生对本单元也就有了宏观整体的认知。应该说,这是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规律的,通过小专题的重新整合,使枯燥知识新鲜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初三学生不断加强的理性思维。

夯实基础突显时空有效建构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内容的整体框架,要建立在时序发展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时空意识,从而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逐步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认识人类社会的演进。在初主历史复习中,整合教材,确定复习专题后,如何践行这一课程理念?笔者认为要重视图片、地图、表格等形式的运用。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里的专题“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及经济的发展”中必须要囊括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领导雅克萨之战、“闭关锁国”的表现及影响。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设计:材料一呈现郑和、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的人物图片;材料二呈现标有雅克萨、刘家港、台州、台湾岛的地图,要求学生将人物图片代号填人地图中相应地点的横线上,按时间先后顺序在图片代号1,2,3,4进行标号并结合本课复习内容,每个组从图中选出1个’认为最值得推崇的历史人物,陈述选择这个人物的理由。

该教学设计中,地图和排序有效帮学生建立起时空概念,小组推介历史人物则是通过情境创设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运用教材中小字内容、明志诗句、来往信件、自由阅读卡,结合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在不知不觉中将该专题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识记住。

深化认识纵横联系融会贯通

1.在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基础上,掌握历史事物的阶段性特征是整体认知历史的重要方法,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里的专题“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及经济的发展”中引导学生深化认识:从郑和下西洋到戚继光抗倭、雅克萨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再到清初闭关锁国,体现出该时期对外关系由主动交往到摩擦与抗争,再到与世隔绝的特点。

在日常的教学中还可通过理线索、编口诀、制图表、善归纳、套公式、找规律等方法鼓励学生把握由“知”到“识”的飞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能看出史实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历史复习仅有整体建构是不行的。还需要纵横联系,用多样的比较视角,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认识事物本质,了解人类历史全貌。将具体历史事件放到历史阶段特征中去考察分析得出启示的整体认知历史的方法,能够使学生理解历史,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形成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意识,培养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初中历史复习课中“整体认知”教学方法的实施是改善老师和学生疲惫不堪的复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促成中考成功的重要手段。

12.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 准确掌握知识点

1. 进行章节复习, 确保学生准确掌握每个知识点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 弄清每一个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 注意把握每个子目录之间、单元之间的关系。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坚持“全、准、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 以课本为依据, 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 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细”即注重细节, 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考查很细致, 因此, 对教材中的导言、正文中大小字、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课下小字注释、书后大事年表及其他隐性知识等, 在复习时要面面俱到, 不可偏废。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正文知识点:时代特征、春秋诸侯争霸 (背景、目的、条件、经过、标志) 、战国兼并战争 (战国开始的标志、战国七雄、兼并战争) 、民族融合 (途径、意义) ;插图:地图《春秋大国争霸图》、《战国兼并形势图》 (图中包含诸侯国、战役地点、少数民族分布) , 图片《马陵道遗址》、《长平之战遗址》;文献资料:“楚王问鼎”的文字材料;小字注释:“王畿”。

2. 在记忆基础上, 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认识历史知识, 深刻把握好相关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在讲解中要注意处理好常考知识、热点知识、冷点知识 (理论上不考的) 。常考知识就是过去的高考以及平时的训练经常考到的知识, 热点知识就是连续几年高考中都出现的知识点及与今年时政相关的历史知识, 这些知识要照着教材给学生点出来。在弄清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须向细处分析, 进一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课包括“工农武装起义”、“井冈山的星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这四个子目录之间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的知识体系。通过横向 (同苏联革命道路相比较) 和纵向 (之前的探索) 对比, 发现本节隐含了毛泽东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 已经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将其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走出了自己特色的革命道路。

二 知识整合, 构建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 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 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 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 从历史的整体出发, 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

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知识整合。“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一单元复习结束后, 把章纳入阶段发展中, 将节纳入阶段发展中的某一方面, 把主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 形成系统。知识网络化后, 要从主干到枝节、由概括到具体地定位知识, 将每节知识具体定位于某一方面, 通过知识定位, 做到“点”的清晰。再将每个知识点具体剖析 (原因、影响、过程、特点) 。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 可抓住以下四个点:第一, 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 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第二, 1956~1966年的十年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这一时期两头较好,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又急于求成, 加之犯了“左”倾错误,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出现了严重挫折。第三, 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国民经济来说是一场劫难, 虽然有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经济出现两次好转, 但“文化大革命”十年造成了国民经济5000亿元的损失 (按正常发展计算) 。第四, 1978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以上可以看出,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并最终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尽量把知识归类

做到“瞻前顾后、左右逢源”, 类似于小专题。“瞻前顾后”是纵向的联系, 例如, 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左右逢源”是横向联系, 例如同时期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同类事物比较异同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 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在第一轮中以基础知识为主, 以小专题的形式将教材的知识重新组合、归纳, 使之体现教材的规律性和整体性, 突出主干知识, 便于理解、记忆。

三 简化概括历史知识

1. 抽取要点

即正确选用课本中的关键词或章题、节题、目标题, 或用自己的语言精练准确地表达出来, 形成知识要点。如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提炼成:收企业;征余粮;禁商贸;配物品;强劳动。

2. 时间作序

即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知识。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新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其后的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 逻辑划块

即按照有关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分块概括。如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主要包括:前提 (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政局的稳定与否) 、市场、科技、资本、劳动力、原料等。抓住这几个要素, 就很容易地理解并掌握二战后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四 精编练习, 适量训练

1. 精编练习, 适量训练, 提高解题能力

在精选专题练习上, 笔者坚持抓基本、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抓易错点的原则, 精选一些思维含量较高, 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馈基本知识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 (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 , 对试题进行重组, 进行适量定时的训练 (章节训练、单元训练、周测、月考) , 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2. 及时讲评, 启发提高

笔者坚持每做必交、每交必改、每改必评的原则, 对每次书面训练和检测性习题考试都及时进行评讲分析, 针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 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 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五 结束语

13.阅读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十三

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一道阅读题目,然后再让学生对比阅读标准答案和学生自己所写的答案,并找出标准答案好在哪里,每一句话都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然而然便总结出了答题的基本思路:

1、阐述观点,教学反思《阅读复习课教学反思》。

2、解释观点。

3、举例论证了。在引导学生总结了基本的方法之后又相应地出示了一道类似的阅读题目。学生便循法去尝试,再反馈、再纠正。一堂课结束了,学生全部掌握了答题技巧。

14.《圆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十四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为师生发展提供了平台,我们教师应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还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和“一言堂”,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发现,从而拓宽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新课程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它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而达到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

我在教学鲁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切线”复习课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要求学生:“在现有的图形中从添加一条切线、两条切线、三条切线……,画出图形并说出相关的结论思考”;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汇总,不同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有某组同学代表本组讲解本组的收获,其他小组补充;这样经过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与切线有关的所有知识点都囊获其中。

接着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你的智慧和以前的学习经验,自己设计与切线有关的题目(可以是课本中或你做过的题目的变式)”;仍然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板演讲解。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学生的设计有易有难,有选择、填空,还有解答探索。整堂课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争先恐后,高潮迭起。并且我把课堂全部还给了学生,给了他们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真正是“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一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的遗憾与不足:时间安排不合理,前面基础知识复习的时间过长,有点“前松后紧”;忽略了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参与,没有有意“关爱、照顾”;教师的“导学”与“补漏”还做的不足;课堂小结处理匆忙,没有达到回扣目标,“画龙点睛”的作用。

上一篇:司法鉴定施工质量评估下一篇: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