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2024-06-25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精选8篇)

1.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篇一

团队建设与制度建设

首先,着力培植先进的团队文化。文化是激励团队持续稳定的基石,在保险营销这一团队中,正确运用好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对团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团队的经营状况,各个团队的经营者要重点运用好四种文化:一是提升文化。目前一些营销伙伴,对政策理解不透,对条款讲解不清,与新形势发展极不相适应,提升保险营销人员的文化结构,成为团队经营中重要的课题。公司要制定政策,对于勤奋学习,进步明显,成绩突出的营销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助推学习氛围,激励营销人员利用多种方式提升文化素质。二是激励文化。先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保险营销团队要紧密结合当前开展的争先创优活动,在团队中树立一批诚信经营标杆、销售精英、服务标兵等,根据每个时期的工作中心,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号召力、推动力的先进典型,让他们带动团队其他成员。三是艰苦创业文化。保险营销员,有些身处县乡基层,有的还处在偏僻的农村,交通工具仍然是自行车、电动车,因此在营销团队中开展艰苦创业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四是感恩文化。营销伙伴在辛苦工作的同时,应认真思考,要用感恩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其次,着力培养团队规章执行力度。再好的政策不执行等于没有,再完善的制度不落实就是虚设。在团队管理中,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是重中之重,是每一个经营管理者重点考虑的问题。为此,在营销团队管理中要着重加强团队执行力建设,确保把政策方针、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执行到位。一要强化全员执行意识。对公司出台的政策、规章制度,团队的每位成员都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增强落实意识,强化落实方法。二要强化监管。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要做好监管,公司要成立监管机构,对团队的执行力要定期检查,看是否按照要求执行到位。三要创新经营。对公司的规定、章程的执行要创新方法、探索经营模式,力争使之贴紧实际,贴近生活。

第三,着力培养和谐发展的氛围。保险营销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行业和岗位,有不同的年龄结构,不同的文化程度,这就要求团队的管理者,探究成员的心理,品透成员的脉搏,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四个到位:一是服务到位。团队的经营者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属员,了解其业务进度,洞察其思想变化,掌握其工作、家庭中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的困难。二是关心到位。对属员家中遇到的困难,子女升学就业等家庭重大事项,营销主管及属员间应尽量帮助,体现团队成员间的友情。三是经营上运作到位。每个营销主管在团队经营中,要善于用管理津贴经营好自己的团队,对贡献大的属员给予特殊奖励,节假日带领团队成员到外地放松旅游等,进一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四是发展规划到位。营销主管根据属员的经营能力,每年给属员制定团队发展规划、创富目标规划、个人能力提升规划、家庭发展规划等,对这些规划要分步进行,有计划地组织落实。

2.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篇二

关键词: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中国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 两者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各个时期国内外的现实状况, 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问题上实现了多次转换。这种适时调整对于我们不断探索新时期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联系、寻求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具有重大的启示。

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调整必须与国际局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相适应, 着眼于实现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新中国建立之初, 百废待兴, 同时国家安全形势也十分严峻,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构成了一对突出、复杂、棘手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毛泽东提出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国防建设, 即两者要协调发展。20世纪50年代, 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威胁中国安全。进入20世纪60年代, 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印边境的冲突、台海局势的紧张和越南战争的爆发, 国家安全可谓“四面八方、腹背受敌”,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 党中央对战争威胁的判断发生了重大变化。毛泽东号召, “要准备打仗。无论哪一年, 我们要准备打仗。”[1]在当时的紧张氛围中, 这一思想迅速为全党所接受。扩大军队规模, 大力发展以“两弹一星”为重点的国防科技工业, 以备战为基点大搞“三线”建设等政策的实施都充分表明:这一时期, 国家的生存与安全被视为国家利益中最突出的问题, 因此必须优先发展国防事业以换取国家安全, 国防建设被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初期, 国家的首要利益是发展经济, 国防建设开始让步于经济建设。邓小平提出要充分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 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 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为此, 中央开始压缩国防建设的规模, 大幅度削减军队员额, 并着手调整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军队也紧跟形势, 积极呼应, 加大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力度, 并向地方开放了部分机场、码头、仓库、铁路军事专用线等军用设施。这些举措大大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压力, 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是一个有力的支援。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国防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20世纪90年代初, 冷战结束, 国际局势进一步缓和, 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 霸权主义大行其道, “台独”势力甚嚣尘上, 中国的安全和统一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 中央提出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 实现“两个根本性”以确保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就应运而生了。

进入21世纪, 国际局势更加错综复杂, 中国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的迅速提升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 国家利益的内涵不断拓展, 谋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仍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长远战略选择。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新起点中的协调发展、富国与强军的高水平的良性互动已成为中国国防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因此, “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2]这是“两头兼顾、协调发展”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 也是适应国际局势和国家利益的国防与经济关系的适时调整。

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

要方面, 单一的国防或国民经济发展都难以保证国家整体发展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毛泽东把新中国成立后迫切需要做的两件事归结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 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 这是两件大事。”[3]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 他指出“一定要加强国防”, 而加强国防建设“首先要加强经济”, “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 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4]这充分表明, 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问题上, 我们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自觉协调发展的道路。

不协调发展的道路始自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认为, 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战争迫在眉睫, 必须立足于战争, 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 积极备战。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 在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过程中, 毛泽东提出要偏重于国防建设。从此, 国家开始向临战、备战的方向转轨。在此期间, 国家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国防上, 力图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的独立的国防体系, 国民经济发展滞缓。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中国在经济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情况下, 国防建设始终保持了较大的投入, 年国防费占到了年GDP的5%~7% (2.5%~3%是适度的) , 出现了国防建设摊子过大的局面, 超出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防与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 并最终制约了国防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 邓小平明确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 军队要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他指出:“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 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先把经济搞上去, 一切都好办。现在就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 就这么一个大局, 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5]据此, 邓小平进一步指出, “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 照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 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 不能妨碍这个大局, 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 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5]这样, 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让路在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 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现代化建设。比如军费的比重逐步降低,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忍耐”中求发展, 给国家安全埋下了隐患。

进入20世纪90年代, 江泽民对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新趋势进行了科学分析,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 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作为正确处理两个建设关系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 国家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也开始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回顾这一历史过程,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单一的国防或国民经济发展都难以保证国家整体发展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我们必须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统筹兼顾、融合式发展。

三、必须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 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建国初期, 由于紧迫的国家安全形势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强烈需求, 使得建立与国民经济体系相对独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成为国家在当时条件下一种必然的选择。之后, 在经历了军民分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阶段后, 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即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必须形成融合式发展机制, 这是实现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这两大战略任务有机统一的重要举措。胡锦涛指出:“要把军队现代化建设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 使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能够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6]之后, 他又进一步指出:“要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 统筹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 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 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7]为此,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勤俭建军,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2]这一重要论断, 是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总结, 是经济和国防建设长期实践的经验概括, 是有效促进经济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这充分表明, 军民融合是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的必由之路。

军民融合是世界各国处理国防和经济建设关系的普遍原则, 也是我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途径。当今时代,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向纵深发展, 军事资源与非军事资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实行军民融合, 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 已成为一些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长期以来, 受技术、制度、资源等方面的制约, 我军的武器装备与西方国家和周边大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用科技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崛起。因此, 要在新时期突破发展困境, 顺应新军事变革需要, 就要利用优质的民用高科技资源为国防建设服务, 即实现军民融合。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军工企业获得前沿技术的成本, 而且可以缩短武器装备的研制周期, 将国防科技工业根植于整个国家实力基础之上。

因此,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就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在牢牢扭住经济建设中心的同时, 切实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科学统筹, 整体推进, 努力实现二者协调、持续发展。这样, 富国才有后盾, 强军才有支撑, 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论述摘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11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532.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27-28.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6]胡锦涛.坚持不懈地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向前进[M].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6.

3.浅析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 篇三

关键词:宿舍文化;学风建设;学生管理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

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休息和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形成良好学风的重要阵地[1]。因此,大学生宿舍文化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生在学校学习与生活的质量,更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目前已为广大教育者所重视。

一、当前高校宿舍文化的特征与不足

高校宿舍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主要活动空间,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课余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生共创和共享的群体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营造出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生活,使宿舍成为学生美化生活、优化环境、独立人格、健康身心的成长与成才摇篮。宿舍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有其独特的功能:融合、凝聚、陶冶塑造、约束规范、心理调适等等[2]。

但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是学生离开家庭的庇护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一期间,学生在学习内容加深的同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3]。一则,大学生从家庭生活逐步转变到宿舍的集体生活,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自我”真实表现的场所。在宿舍中,个体之间的饮食起居、思想矛盾无不发生接触,在高等学校,大学生宿舍是“事故”多发之地,对于这样一个场所,应当纳入学生管理的轨道,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加强。二则,现在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处于青年前、中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群体意识,可塑性强,世界观、人生观处于形成和逐渐成熟阶段,但由于他们社会阅历和自身的缺陷,思想还不定型,行为不稳定,在宿舍生活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他们会有意无意地相互影响,甚至在激烈的互动中自发产生无明确目的、无组织的、有悖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暂时性狂热行为,如果不及时教育、引导,将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的稳步发展。再则,宿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其成员在心理上养成一种小集体的保护圈;容易形成防备、排斥外界的心理,在与其他同学交往中,总是跳不出宿舍的小圈子;“画地为牢”,把自己的交往限制在一个有限的空间,无论是参加班、系、学校活动,还是上自习、娱乐,都是本宿舍的成员经常在一起。这样,宿舍小群体就成了封闭的群体,久而久之,导致交往面狭窄,缺乏与其他同学的情感交流,同样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弊端

1.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也对宿舍文化建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网络经济的迅速崛起,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上网已成为校园内的一种新时尚和交流方式,网络拓宽了学生了解与沟通的渠道,同样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弊端。目前基本上人人都拥有网络工具:电脑、可浏览网页的手机等,学生除了使用网络工具学习之外,还有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形成了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在线阅读小说等不良嗜好,与其他人的交流减少,甚至影响着宿舍内的作息规律和正常秩序,影响了其他学生的休息和学习。因此,网络文化无疑正在改变着大学生宿舍学习的生活模式、思想观念以及宿舍中的同学关系,如果学生在接受网络信息时没有正确地引导,就可能发生人生观、价值观及是非趋向的偏差,从而影响学生学业、事业的发展轨迹,这也是对学风建设一个很大的冲击。

2.随着教育主体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宿舍文化的建设。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社会构成的主流,家长对子女的过度溺爱影响了学生对道德价值取向的认识。父母从孩子幼小时便以物质、经济作为高分数、好名次的奖励,也许在某一时间段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自主性有所提高,但长远看来,这种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看重权益与经济利益,而缺失了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他们非常需要通过宿舍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自身团结和协作能力的提高。

3.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仅仅把宿舍文化建设作为宿舍的基础设施与基本环境建设来看待,认为高校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宿舍以外的区域进行,学生宿舍的功能就是提供学生住宿与生活。因此,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没能引起相关管理人员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在指导思想、工作安排、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弱化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

三、创建高质量的宿舍文化,提高学风建设的水平

1.重视教育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长期以来,许多高校过多强调宿舍管理的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忽视了大学生宿舍文化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大学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仅靠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自身力量,没有学校领导的关心及教师的参与和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这项文化建设上来。要认识到:社会文化、校园文化虽然对宿舍文化有较大影响,但却不能等同于宿舍文化,宿舍文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相对完整的文化层次,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统一起来,建设健康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的有效途径。

2.良好宿舍文化的营造,不能空谈,不能盲目,更不能急功近利。这是一个长期而深入的工作环节,同样需要注重细节。我们在安排学生宿舍时,通常采用的是学号等数字排列方式,这种形势是客观的或者说是随机的分配,这种方式对于开展宿舍工作来说是不值得提倡的。没有主观的刻意布置就没有可操控性。问题学生相对来说占学生总量中相当少的部分,在安排学生宿舍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做到优秀学生在宿舍中占绝大多数,这样有助于宿舍整体风气朝有利的方向发展。

3.注重学生干部在学生宿舍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每人要承担上百甚至几百学生的工作现状,制约了学生工作的开展,往往受到重视的是那些学习优秀或者问题较多的学生。而大部分学生情况得不到深入了解与具体指导,这部分学生也是最容易被引导的。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通过学生活动、班会等多元化的形式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学生干部及时、客观地了解问题学生发展动向,从而使学生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到顺利掌控。

总之,大学生宿舍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宿舍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风应先从良好的宿舍文化做起,我们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宿舍文化的建设,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为学风建设提供好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林小艳,周松林,谈军.试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宿舍管理[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4):61-63.

[2] 刘燕.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60-64.

4.业务建设年与效能建设 篇四

效能建设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形式和载体,是以效能为基本目标,以实现优质高效为目的,把管理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依法履行职责的管理活动。目前个体、企业年检、日常巡查、监管执法、消费维权等部门业务绝大部分可以在基层工商完成。因此,工商效能提升,其中重要的指数来源于基层工商的效能提升。

效能建设也是辽宁最终建立完善法规库、骨干人才库和考核试题库;加强理论研究,推进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加强基层工商基础数据建设,促进基层建设再上新台阶的重要表现。提升基层行政效能,还必须在现有法律法规范畴下,现有体制内,面对和解决基层工作环境、薪资待遇、激励机制、目标定位等一些列问题。

一、执法监管力量需加强

1、工作强度大,人员配量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属于行政执法部门,承担市场监管执法的重要责任。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主体不断增长,工商业务相对越来越重。以我们基层分局为例,在职人员十几个,但是经营户却有三千多户,这里再细分我们的工作:食品、消保、公交、注册、法制、内务等等工作。我们十几个人的小队伍实在应付不来,就以食品安全工作为例:我们人员三个,内勤一个,两个外勤,可是还有案件,每月巡查两次,可是面对五六百户的经营者,我们这两个人实在捉襟见肘,这还不算专项整治活动。遇到个体年检、企业年检、重大专项整治活动等,全分局职工齐上阵也显得人手不足。由于日常工作量太大,很多细节工作不是不想做,而是没能力做,巧妇还需要有米炊烟呢。现实情况下,由于工作量巨大,我们被逼迫的造假,但是出了问题还要我们检查人员来承担,这似乎不符合最基本的逻辑思维。

2、年龄差异大,人员老龄化。我们县局基本退休的退休,生病的生病,老化的老化。老龄化现象严重,平均年龄都在四十几岁,如果不是近年新近三批公务员,那么工作更难做。何况在面对信息化办公的时候,很多老同志根本无能为力,再加上监管执法越来越要求程序合法化,执法人性化,树立服务性工商形象,这时候,老同志依然用他们老思想老观念老套路,虽然在面对社会人情确实有一定优势,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老同志管教难。

3、充实力量,改善现状。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科所的行政效能,长远和大局的思考工商事业发展。个人提议:一方面要加大编制向基层工商倾斜,从实际出发,多多增加新鲜血液,充实基层力量,切实保障基层第一线的工作力度;另一方面要切实减轻负担,对于没必要的学习不学习,没必要的工作不要瞎做,不要一味为了求亮点,求政绩忘了最基本的务实态度,工作可以简单做,可以繁琐做,可是如何出成效的做,出效率的做,出真正效果的做才是我们领导们最应该做的。希望做决策的领导们能够体谅基层人员辛苦,加班加点无加班费,工作强度大无安全保障。

二、主动工作动力不足

提升基层工商的效能关键在于提升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实践中,显得主动作为的动力不足,甚至人浮于事的现象时有发生。经调查分析,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地位相对较低。工商行政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基层工商无论是在政府序列还是在工商系统内部,都是法律法规、文件精神、具体事务的执行者,很少有机会扮演决策的角色。由于系统庞大,部门事务大多落实在基层,这就决定了大多数同志将呆在基层,晋升机会很小,政治前途狭窄,工作了二三十年的老同志,最后连个副科都没有,相对地方别的职能部门,我们县局的副科名额都是挤破脑袋都抢不到的地步。同时经济待遇除了沿海一些地区工商部门,至少我们辽宁地区目前看相对地方较差。部门福利相对较少,这就加重了基层职工的不平衡心理,不知不觉在心理上就感觉比别的部门矮了半截。

二是执法办案繁琐,风险高。执法办法太繁琐,做一件案子最起码要一周,当做完案件,等你去催款,又出现了催款难的问题,所以导致我们无法按照程序做。基层工商面临的压力更大,责任更重,在监管执法这一块体现得尤为明显。执法风险主要体现在无照经营和食品安全两个方面。在现有的问责案例中,工商行政部门充当“替死鬼”的问题尤为突出。首先是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往往是突发性的,不可能完全杜绝,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即便是工商部门监管程序到位,也很难免除追责的后果。其次是无照经营问题,由于拆迁或者政府规划以及其它部门特殊管理规定等原因,很多地方造成非主观的

无照经营情况。一但出现治安事件或者消防事故,工商部门又将是被追责的对象,北京当年烧死几人,最后工商就是有人因此被判刑,还有河北假酒事件,这些案例充分表明工商部门工作不好做。由于执法越来越规范,工商部门在执法文书相对繁琐,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监管人员发现一些小问题,或者难以办结的问题也就不了了之。由于任务的存在,由于想要工作突出的表现,所以绝大部分基层单位在半年前就把任务完成了,这就导致在完成本年度办案数额后,就不愿意去过多关注执法办案。

三是越做越错,不做反而不错的怪现象。经过网格化管理、绩效考核和目标管理等多重管理方式的优化,基层工作人员定则定岗,与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在绩效考核的推动下,更加积极投入的工作。但是由于绩效考核与基层工商目标考核不挂钩,基层工商为了目标完成,需要工作能力较强的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在基层工商普遍实行一人多岗的情况下,能力越强者岗位越多,事务性工作越繁杂,考核项目也相对较多。这就出现了能者多劳,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情况,忙的马不停蹄,闲的无所事事却无问题的现象在基层普遍存在。

鉴于此,工商部门需要更加关注基层工商职工的生存状态,工作状态,不断改善环境,降低工作危险系数,提升工作满意度,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首先需要加大经费投入,让财力下沉到基层,改善办公环境,在许可的范围内提升职工福利。其次要积极探索执法办案最优方式,让基层执法办案风险系数降到最低,保护系统职工。最后需

要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尽量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人浮于事的局面,充分评价考核岗位职责,建立治慵问责长效机制,让能者上、慵者让、劣着下,使思想积极、态度端正,作风硬朗、能力突出的同志得到更多政治经济实惠。

三、基层工商行政权威下降

工商部门在具体实践中,部门权威下降到一个危险的水平。比如对于食品经营户来讲,建立食品进销货台账是其应尽的义务,在日常巡查中,我们检查台帐要耗费太多精力和时间。甚至是工作人员帮忙整理。

一是专项整治和检查一阵风。基层工商一年接到各级专项整治工作数十次甚至上百次,比如食品安全检查,每一次基层工商都要组织人员上门检查,频次太高让经营户产生疲劳心里。很多常规性监管在一年要进行多次检查,往往在检查的时候非常重视,检查过后没有事后监督机制,整治效果大打则扣。由于查处程序繁琐,很多监管人员对一些违法行为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基层工商的权威就慢慢丧失了。

有为才有位,部门权威是靠自身的行为争取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工商部门存在的根本依据。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类矛盾多发,工商部门必须用法律来守护社会经济的底线。通过突出监管执法来强化部门权威。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回归工作本位,更加强调执法办案,秉公执法,依法办事,用法律的威严强化部门权威,用法律作为准绳促进守法经营。

四、职工归属感较差。

如何充分调动集体的力量,每个干部职工都努力进取,在明确的目标、强烈的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驱动下,集体的土壤才能生长出甜蜜的果实。在现行的目标考核下,决定基层工商效能提升的的不是最好的职工和最优秀的业务板块,而是完成得相对较差的那部分工作。短板效应告诉我们,要实现团队利益,基层工商利益最大化,必须全面提升基层工商全体职工的工作能力。

基层人员压力大,责任重、待遇低。每年为了任务奔波,以罚代管的现象普遍存在,正因为此,所以工作压力大,责任重,一旦出问题没人管。工作强度大,但是待遇还低,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导致职工归属感不强,很难调动工作积极性。从心理学角度当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安全保障之后,都有归属感的追求。一个公司的文化氛围是一种力量,然而一个部门的文化更是工作人员齐心协力的重要表现。每个人归宿感的得到需要从这个组织中得到关心、帮助和认可,从而真正认同该组织的文化,为组织发展贡献力量。这就要求领导关心职工,了解职工心态,关注职工生活,用真诚沟通人,用激情感染人,用担当带动人。在日常工作中领导要懂得真正替下属考虑问题,切实减轻职工负担,给工作人员做坚实的后盾,而不是通过措施改正让工人员无安全感。营造轻松融洽的氛围,积极带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完成目标工作任务。

基层工商各项工作的落实,效能建设的提升,需要“三位合一”:

上级的正确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职工的通力合作。日常工作中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善于借用各种力量,优化监管执法方式,从制度、人力、物力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基层工商的效能。基层工商效能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或许我们无法解决,但是我们有办法化解,我们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模式,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在发展中解决各种难题。推进工商事业在2013年度的业务建设年更上一层楼,切实完成省局安排规划部署。

参考文献:百度全科—机关效能建设

百度文库—工商所效能建设面临的难点及对策分析

5.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建设成果 篇五

经过大学语文教学团队近三年的努力,《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已近尾声,现把课程建设情况及建设成果予以说明。

一、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我校面向一年级和二年级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方面的阅读、鉴赏、理解、表达和写作能力,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课程。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将《大学语文》视为一个课程群概念,而不仅仅是一门单一的课程。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的课程目标进行分解,分别由不同的课程来承担,下设文学欣赏、应用写作、社交与口才三门课程。本校各系部可根据自己的专业、课时等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二、课程特色

第一、课程理念、课程定位新

本课程以“大语文”概念为指导,建立了一个“大学语文课程群”,而不仅仅把大学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语文课程群”这一大框架下,设“文学欣赏”、“应用写作”、“社交与口才”等系列课程。

第二、课程形态多样化,结构合理

“大学语文课程群”由“文学欣赏”、“应用写作”、“社交与口才”三门课程组成,分别承担大学语文人文性、审美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的课程教学目标,结合我校不同专业、课时等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第三、成了一个“专业+团队精神”的教学模式

由李光信副教授带领的六位中青年教师组成了“大学语文课程群”教学小组。大家来自现当代文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各个专业,集体备课,群策群力。教师们以专业的团队、专业的精神讲授大学语文课程。

第四、教学方式新颖灵活 制作了一整套多媒体教学课件供本教研小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调的课堂教学方式,多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课程重点、难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本门课程的兴趣。教师亦可根据自身教学特点灵活选用,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三、教学队伍建设 第一、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大学语文课程师资力量雄厚。本课程拥有一批政治觉悟高,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师队伍结构合理,中、青年结合。其中中高级职称占70%,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包括在读)占80%。校级、市级优秀教师5名,占教师队伍的60%。

第二、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高尚,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良好。其中多人被评为市级、校级优秀教师。如李光信副教授、布茂岭副教授被评为聊城市优秀教师,于文静老师、葛艳奇老师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

第三、教研成果

教研成果硕果累累。本课程多位教师参与各类教材的编写并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详见教师队伍简介)。如本教研组李光信老师先后在《现代语文》、《时代文学》发表了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文章;葛艳奇老师发表《大学语文教学新思维探索》、《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再审视》;于文静老师发表《倔强的生命—苏轼生命中儒、释、道思想探微》,《王熙凤的现代女性意识》,《伤逝的爱情》:周君燕老师发表《情感真挚,含蓄蕴藉——论<诗经>中女子口吻的诗歌》,《凄凉的遭际,坚贞的爱情——谈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论吴越之游对高启前期思想的影响》等。专业化、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本校大学语文课程群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师资培养

本教研组重视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每学期均组织老教师听青年教师上课,现场点评指导;同时,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学习老教师讲课,从而形成了以老带新,老教师甘当“传帮带”的优秀传统和良性循环。我院每学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业务技能大赛”,青年教师互相竞争学习,形成你争我赶的良好局面,青年教师进步较快。学院还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考研和参加各类培训,提高业务技能。

四、教学建设

第一、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制定科学、规范,内容完善、重点突出。本课程群下设各门课程均有完备的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明确,各教学环节安排合理。

第二、教材建设

能优先选用最新的、符合高职特色的高质量教材,教材更新快,教材配套用书完整、实用。

第三、教案与讲义

教案与讲义完整、规范,经常补充更新内容,并能及时吸纳最新教改教研成果。

第四、考核制度与题库建设

课程考核制度严密、完善。大学语文课程群下设各门课程均建立了完整、配套的试题库,使考核方式更科学、合理。

第五、实践教学环节

为拓展教学,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本课程组教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由于文静老师指导的演讲协会,多次在本市大专院校辩论赛中获奖。布茂岭指导的“原上草文学社”,定期举办各类征文活动,文学社社员多次在校报发表作品。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写作等各方面的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第六、搭建了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课外阅读经典作品的方便。

五、教学管理

第一、定期举行教研活动

每星期一下午固定为本教研组教研活动时间,教研活动内容具体,有计划,有针对性,有力推动了教学改革。

第二、课程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坚持听课制度;严格教师考核制度。

第三、教学档案完整规范。

六、所处水平

本课程与同类课程相比,无论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具体形态、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多数院校的大学语文往往还是“一纲一本”,只存在一种单一的课程形态,一门课承担多个课程教学目标,实际上往往又不能完全实现。而把大学语文作为一个课程群,不同的教学目标分解给不同的科目承担,就能做到重点突出,全面兼顾。如文学欣赏课,主要侧重审美性和人文性;应用写作课主要侧重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社交讲与口才主要侧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如此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既兼顾了人文性与审美性,又兼顾了语文的工具性教学目标的实现。

七、不足之处:

当然,目前本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在第一轮教学中,我们发现课程内容、教学课时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推敲。

6.阿里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团队建设 篇六

口述/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正和岛岛邻)

1、“新人和老人”问题

我们永远问要不要给新人机会。老人说你们都给新人机会,我们怎么办——你们还没听听那帮老人们呢。阿里巴巴18个创始人,按照传统惯例,这帮人都应该是大官了,可我们18个人里面普通员工有多少?大家想想看,他们也会有抱怨。

老、新之间永远有矛盾,但是在我看来,应该没有新人和老人的区别,只有对与不对的区别,只有你有没有准备好的区别。有的人在我们公司待了十年,他还没有准备好,你说他是新人还是老人?有的新人三个月,他一下子适应了,你觉得应该给谁机会?只能是给那些准备好的人机会。更何况这么动荡、这么变化、这么创新 的一个行业,明天对我们任何人来讲都是新的。不能因为你多待几年就是老人,你刚新进来就是新人。

其实阿里文化是你的选择,你选择了这家公司,就要融入进去。这家公司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它的文化确实很强势,不是文化来包容你,而是你去适应这个文化,并且进入这个文化以后去完善它,去丰富它。

很多人讲,你们的文化不够包容!可我看到67%的数据(有一位同学统计,阿里组织部2007到2008两年里,员工“生存率”是67%),我觉得挺好啊,名品一定难养,因为难养,才是名品,否则都是杂草,一长都长出来了。这死亡率不算高。纠结率,假如按照某位同志描绘的纠结率(一位同学统计,阿里组织部纠结率60%),那是我们招人招错了,这些人本来就不应该进我们的公司,应该早就把他们fire掉,不fire掉他是我们的错。

2、告别“团伙思想”

只要超过两万人的公司,不管谁来运营,都会碰到协同的问题、新老的问题等,因为这是组织本身的问题。这次组织部会议我想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很多人还是“团伙思想”,但是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组织。

你想单干,只管一个人吃饱,灵活性一定很大的;你要团伙,五六个人喊一声,大家都办了;你要想形成组织,组织的威力一定是非常之大的,但一定要有纪律,有纪律一定受约束,对不起,你一定有损失,你一个人吃饭会吃得干干净净,10个人吃饭一定会有资源浪费,因为它是一个组织,(更何况)几万人。

今天想告诉大家,这是我们中国,也是阿里巴巴面临的最大的一个机会。今天中国不少的企业没有组织意识,他们还是团伙意识、个体户思想,没有真正想到一个企业的组织能力应该怎么样。

组织的好处是巨大的威力;组织的坏处是效率低、官僚,有些地方协同资源浪费。但你只能选择组织,这个病是改不了的,人生下来一定要死的,死亡谁都逃避不了,这就是组织,你要承认它。其中30%、40%是改不了的,还有30%、40%是可以完善的,还有20%是当即可以clean掉的。

组 织不能过硬,组织非常刚硬就是黑社会,肯定会被扫荡出界的;组织太松散,这哪像一个组织嘛?所以什么时候松,什么时候紧,组织靠什么团结起来,我要思考的是这些问题。你们去看一下,中国有哪家企业真正在进行组织的思考,而假如我们今天开始能够完善这个组织、相信这个组织,十年以后的阿里巴巴只会更加强大。

什么是组织,组织靠什么团结起来的?组织一定是靠共同的使命团结起来的。

我经常讲,我们的员工要有梦想。普通员工的梦想是什么,最现实的就是我要买房,我要买车,我要娶老婆,明年生孩子,我们家还想再添两个电视机,这是最美好的梦想,这是最现实的梦想,我们要欢迎这样的员工。每个人进来一定要有梦想,一定要有想法的,没有想法怎么行。

昨天有人问我,马云,你怎么看85年、86年出生的那些员工,他们买得起房吗?我个人觉得不能承诺他们能买房,但是如果我们的员工买不起房,中国应该是没有几家企业的员工买得起了。

我们需要有理想的团队。理想是什么?理想是我们整个团队达成的共同目标,如果一个团队没有理想,那是一个悲哀。一个组织没有使命,我觉得是一个大问题,不可能团结的。

组织无非就是由使命、机构和一批有梦想的人组成的,这样的结构很清楚。

那么,我们这帮人今天坐在一起干嘛?我们这帮人提出的使命是创造新的商业文明。时代给了我们这个机会,我们手头上拥有可能比上世纪原子弹还厉害的工具 ——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去影响、完善这个社会,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机会,没有几代人有这样的机会。今天我们聚集了几亿消费者、几亿中小企业,我们已经有那 么多优秀的年轻人,在中国的影响力很大,这是上天给的一次机会,让我们能做一些事情。

前辈闹革命的时候,中国是4.5亿人,淘宝现在用户3.3亿,支付宝5亿了,比那个时候的全部中国人还多。假如我们这个房子里面的人还在想钱和利益,我们愧对于时代给我们的机会。

你 要是问我,马云,你最快乐的是什么?绝不是什么钱。最快乐的是在我们之前,整个中国没有这样的机会、这样的工具来真正帮助中小企业,但今天我们找到一条路,未必是最好的一条路,却是最现实的一条路。阿里巴巴赚钱没有百度多,也没有腾讯多,但是我们感到被尊重,我们感到自己很骄傲,我们可以帮助中小企业。

淘宝今天最骄傲的是什么,不是说有多少商品在卖,是创造了这么多就业机会,改变了零售体系。可能十年以后,淘宝的这种商业模式,会带来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支付宝是对金融的改变,支付宝就是让每一个平民老百姓都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

我们在改变这一切,我们在创造新的商业文明,我们希望社会更加透明,更加开放,更加诚信,更加承担责任,这才是这个组织的使命。我们想让每一个家庭有希望,每个小企业有希望,每一个消费者能够得到好处,这是我觉得这个组织团结在一起的目的。否则我们何必把大家凑在一起——各干各的,每个公司自己赚钱,上 市套现,就跟别的企业没有区别。

我们这个组织要达成一致的核心想法是:我们共同的使命是促进人类社会新商业文明的诞生。有了这个使命,人会越聚越多,因为我们希望社会向上。使命就是一个目标、一个目的地,我们要去那儿。

3、价值观guide我们,KPI是里程表

如果把使命作为我们的目的地,价值观就是高速公路上的红绿灯和黄线白线,按照这条路去开,永远有guideline。

阿里巴巴的福分所在,是当还是团伙和个人的时候,我们已经提出了价值观;到了组织,那更需要价值观。价值观是什么,guide我们自己,按照这个方向 去,正确的路在哪里,中间的游戏规则是什么——双黄线、斑马线、红绿灯。这些游戏规则,就是按照价值观来制定的,否则我们就是一批乌合之众。

什么是KPI,那就是里程表,没有里程表,跑了多少,还有多少公里要跑你都不知道。

但跑了很多,未必你是对的,也许违背了价值观,也许你的方向错掉了。所以大家把这些想清楚,在一个组织里面一定是这么艰难,要弄清组织能为我做什么,不能为你做什么。组织唯一能做的,你出去的时候说我是阿里巴巴员工,人家觉得可靠;如果你出去说,我是XYZ公司,人家根本不给你信任,你就很难做。

刚才有同事在讲阿里金融的故事,阿里金融今天可以跟银行谈判,原因是阿里巴巴强大的后盾,否则你连银行门都敲不进,谁理你!

我们应该考虑为组织去完善它,而不是说组织能够帮你干什么;当然你在为组织作完善的时候,组织为你帮的忙自然也越来越大。

再说说组织的人才结构。我们有员工、Manager、Director、VP、CEO,为什么要设置这些level,每层level职责是什么?

Manager是干嘛的?员工为自己干,Manager为别人干。当Manager之前要告诉他,昨天个人成功就是你的成功,明天别人成功才是你的成 功,你愿不愿意走这条路?向你报告的7个人,他们家庭的快乐,他们每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收入、他们的奖金、他们买房子买车的梦想,基本上靠在你的身上,你是不是承担得起这个职责?

昨天在讨论过程中,有人讲有的员工在阿里巴巴的这个位置上,这么多年没换过。是谁的责任?CEO的责任吗,我不想推卸,肯定有我的责任,但是关键问题是谁?是Manager,我是这么看。

那天我在Call center(呼叫中心),碰到第一个人来了6个月,第二个人来了3个月,第三个来了9个月,一个是英文背景,一个是计算机背景,他们在做Call center。不是Call center工作不好,他们的未来在哪里,3年以后干嘛,我们想过没有?如果你是他们的Manager,你要做什么工作?3年到了,公司内部有任何机会,把他调出去,送出去,让他有机会发展。我自己这么看,我也努力往这方面做,无论是彭蕾、老陆、戴珊、曾鸣,包括蔡崇信、王帅,能够有机会的,我一定要想办法。

我想假如我是他,我需要什么样的成长,什么样的机会?不把人送出去,你是害了他,每天给对方考核的就是KPI,你辅导他没有,让他成长没有?

我们上次提了,三年才能成为阿里人,到了三年了,他就应该要被调动;不调动,要给他另外的成长;五年阿里人,他必须带新人了。这些制度写写很容易,谁去做?Manager去做。要做事,先做人,所以我让所有Manager首先是做人。

什么是Director?Director的职责是获取各种资源,协同协调来做事情。如果你是Director,不去协同,你是第一大失责。你要懂得去 协同,去跑,你是中间的脊梁。那位同学昨天讲,说我只是一个总监,我要跑那么多部门怎么办?Yes,因为你是总监,that´s your job。今天阿里的总监们,你除了是产品的owner以外,还得整合起整个公司横向的任何资源,你应该知道谁有、谁没有。

别人给你资源,懂得感恩;别人不给你资源,没坏处,不是他的错,绝不能说我冲出去革命了,你没冲出去革命就是反革命。

这是我们要求Director做的事情。比如你当了副总裁,你要问,在我管的这个领域里面,我做了哪些系统改造,让组织更加有效率?以前哪些问题要完善?高管一定要明白客户的需求,至于具体的产品已经没办法明白了。阿里巴巴B2B当年创业的时候,我太明白创业者的痛苦、小企业的痛苦了,那时候最简单的产品我都明白。

今天来了上万名员工以后,大家都在专注产品了,其实要永远专注客户,客户需求要听明白。打个比方,陆兆禧跟我交流的时候会问,马云你到底要什么?有的时候,马云说了,然后有人冲出去就做了,结果我自己已经忘记我说过什么,我说过的也不一定是对的。真是这样,得倾听,到底这个问题出在哪里,我能不能改?如果不能改,我要告诉团队,这个东西没办法,大家适应吧;如果能改,我可以怎么改?

到CEO这一层,你要想办法进行组织文化构建,做决策。Manager搞清事实,尽职做事,问题到了Director再消灭一层,到VP level再消灭一层。集团要做的是一个决策,比如要不要进入物流。如果我再天天了解到底人家讲的是真的假的,那乱套了。

4、天下没有完美的组织,但可以完善

我感恩整个团队。现在我到外面跑得越来越多,30%-40%是为了帮助当年帮助过我们的人,30%-40%是社会公益。这家公司如果不是因为完善社会、解决问题而存在,这个企业越强大越危险,马云没了,来了李云、牛云,就彻底玩过去了。

我想告诉大家,为什么我可以花很多时间在外面,在公司里面待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在做些什么事情。那一天我在支付宝会议室听,想着六年前要知道这么复杂,我可能不干了,真是无知者无畏。

CEO做决策要用脑子。脑子要冷静,就像打太极拳,腰好、腿好、脚好,脑子很清楚;要不然,这儿疼痛,那儿疼痛,然后背又驼,想问题又想不清楚。感谢大家把很多问题一层层解决。总体来讲,我认为我们公司的组织要比别人好很多。

组织的问题一定存在,因为组织里有些东西是改变不了的。这个没办法,还要进行改善、完善。完善是谁完善?不是CEO,假如你们等待CEO来做这个完善的 话就复杂了,而是每一层承担起自己的职责。你是Director,必须协同好,没做好那是你无能。你去找老板,说这事儿如果设计一个制度的话,问题就解决 了,但是我告诉你天下没有一个制度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

我们有关于制度的神话,也有关于人的神话。昨天有人问我,马云你最担心什么,有没有竞争对手?阿里巴巴还真没有竞争对手,我们自己是最大的竞争对手。我觉得这个公司最大的风险在我身上,把自己看得太大,把自己看得太有能力,什么事情都想插一手,什么事情都想管的时候,问题就大了。

优秀的领导人位置越高,越把自己当平常人。平常人越往上走,越觉得自己天下什么事都懂。每个人的能力和对自己的看法永远不匹配,但事实上我们的能力都有限。

但我认为今天的阿里巴巴总体来讲,没有可能让马云做极其愚蠢的决定。尽管我们没有这样的机制,但是我们的文化和人才梯队在。今天我做一个愚蠢的决定,蔡崇信肯定是反对派,彭蕾、陆兆禧、曾鸣都会跳出来把我弄死。

我想讲的是每个人都要去做。天下没有一个制度能解决所有问题。制度从哪儿来,我花很多时间想这个问题,最后终于搞明白,制度是基于文化的。文化有很强的约束力,红线都是画好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法律体系才管用。

管理体系一旦丧失了价值文化,我们很容易变成一群暴发户。

我们应该让这个公司建立起健康、良好、持久、真正符合中国文化的本土价值体系。我们的六大价值观,加上我们的领导力的三条,假如基于这个文化,我们再在上面建立价值体系和我们的干部组织管理体系,再产出人才,这个也许是阿里巴巴持久可发展的东西。

组织一定离不开人、文化、结构,结构是可以改的,文化你是要用心血去换的,然后要记住,天下没有完善的组织,因为组织是由一群不可能完美的人组成的。不完善的人组织起来的组织怎么可能完美?

今天的目的是告诉大家,两天的会,我们调整的是心态。你知道肯定不完美,但可以完善,你就带着积极的心态了;你知道这是当即可以改的,回去就应该进行修正。

心态、生态、姿态,这三个态有很大的区别。你心态好了,外部环境也非常之好,你出来的姿态不会差到哪儿去;心态不好,你看到外面的环境,大到外面的空气,小到你身边的合作伙伴,就是我们的生态系统,你看到这些人不爽,他们看到你也不爽,形成恶性循环,你的姿态一定是乱的。做企业、做人是一样的,环境好,心 态好,永远是积极乐观的,你不仅仅乐观、不生气,还能帮助人家更加积极乐观;如果你心态坏了,就会越来越坏,形成恶性循环,你做出的动作一定是错的。

所以这两天会议我得到的,就是希望阿里巴巴珍惜时代给的这次机会,10年以后就真能有1亿就业机会,真能帮助1000万企业生存成长,真为10亿人做一 个平台,真影响了这个时代。任何个人是做不到的,必须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必须围绕着使命感,而考核这个组织的任何产品的一定是价值观,但也不能否决 KPI。这一点请大家记住,这是机会,中国还没有,世界上很少有。

5、信任是最大的资源

我们的共同使命,是用价值观做我们认为对的决定,我们得明白在这个组织里面每一层要做的事情。我的决定越少越好,千万不要让马云做决定,我老了,我自己知道,我跟陆兆禧比,跟彭蕾比,跟卫哲比,I am too old to make a decision。我比这几个人强一点的是,我知道决定出来的事情对与不对。

公司的事,如果我吃不准,老陆坚持、彭蕾坚持,我一定说go ahead,因为我相信他们;我如果真不同意他们,我一定有理由。但如果他们瞒着我,彭蕾说“这个让马云知道事情就搞大了”,那这个事情就复杂起来了。

我想所谓的互相信任在于你相信我,我相信你,我们这个组织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在坐所有的人,你们要相信我,我不可能到外面把公司给卖了,回来告诉你们“兄弟们,我把公司卖了”。

在阿里不提资源,最好少提“资源”二字,我觉得集团给你的信任就是最大的资源。王坚讲过:什么东西前面加个“要是那样的话就好了”,这句加上以后,基本上这个事情就做不成了。我们国企里面听得最多的就是“假如我有资源的话”,大家都讲资源,这是做不好事的。

7.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篇七

关键词:会计诚信,地方经济

一、以会计诚信建设为主线, 加强会计文化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中央的决定, 不仅给全社会提出了诚实守信的明确要求, 也给会计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日益增强, 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种新形势下, 迫切需要加强以诚信建设为主线的会计文化建设。

1. 加强会计物质文化建设

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 离不开物质生产资料。加强会计物质文化建设, 必须切实做好会计生产资料的准备工作, 除传统的会计物质资料外, 更应配备符合会计组织实际需要的电算化设施, 实现会计信息网络化, 并确保其适用性、先进性和安全性。会计人员也只有凭借这些物质资料, 才能采集、处理、加工和输出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

2. 加强会计制度文化建设

会计制度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前者包括会计人员应遵守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道德等, 后者指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工作管理等内容在内的会计制度, 亦即广义会计制度文化中的第三部分。

(1) 会计法规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国家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会计监督体系。明确会计不诚信行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以此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才能不断推进会计诚信建设。

(2) 单位会计制度建设。对会计主体来讲, 应从日常会计核算实务出发, 制定内部会计制度, 使宏观上的会计制度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规则, 实现会计业务流程的有章可循, 从而防止因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准则, 约束不足而出现的会计失德、失信行为。

(3) 会计道德建设。首先应提高对加强会计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要大张旗鼓地宣传、鼓励和推动会计道德建设, 使之成为持之以恒的社会风气。其次要在借鉴国际优秀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国情和会计环境的需要, 建立行之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用法制的方式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规范。第三, 要健全和完善会计监管机制, 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两个方面来督促、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第四, 要建立和完善会计道德评价与奖惩机制, 将会计道德建设融于会计日常工作之中, 使之规范化、常态化。第五, 要大力加强会计道德教育, 把会计道德教育列入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和各级各类会计后续教育之中, 不断提高会计后备军和会计在职人员的会计道德水准。

3. 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

会计精神文化是支撑会计文化体系的灵魂, 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1) 树立正确的会计价值观。会计领导者应首先树立正确的会计价值观, 并以身作则, 然后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 倡导和带领广大会计人员努力践行会计价值观, 使之最终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

(2) 打造积极向上的会计精神。现阶段, 会计组织应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典型、会计领导率先垂范等途径来打造符合当今时代的会计精神, 这就是“秉公守法、客观公正的意识, 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追求, 甘于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

(3) 培育良好的会计品格。良好的会计品格是做好会计工作的首要前提。会计人员应该通过学习, 提高自身修养, 具备下列优秀品质:第一, 诚实守信, 这是会计的灵魂, 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线;第二, 爱岗敬业, 这是做好会计本职工作的基础;第三, 坚持原则, 依法理财, 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第四, 廉洁自律, 做到不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

4. 加强会计行为文化建设

会计行为建设是会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诚信文化乃至会计文化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因此, 加强会计行为文化建设,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加强会计行为动机控制。从近些年会计实践来看, 制度是否失灵、管理是否失控、行为是否失当以及信息是否失真, 无不与会计行为主体在执行会计制度时的主观动机有关。因此, 一方面应制定严密的会计政策, 防止因政策选择而带来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重点考查会计主体的工作责任、信用记录、诚信意识、职业道德能力等。

(2) 加强会计行为目标控制。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包括各级政府、财税部门、金融机构、投资者以及单位内部管理者和决策者等) 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有所差异, 所以一些会计组织及其会计人员就会投其所好, 对会计信息进行调整或更改,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为此, 要通过会计法规、会计制度来强制性规范会计信息的生产和输出, 尽可能地阻断或减少内外部因素对会计行为的影响。

(3) 加强会计行为环境控制。一要创造良好的会计文化环境, 比如通过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道德、宗教信仰、传统习惯、企业文化等的传承和宣传, 来引领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二要制定会计行为管理条例, 明确会计行为主体的合法行为、违规行为和违法行为以及违法违规会计行为的处罚办法及标准, 使会计行为控制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三要构建会计行为评价体系, 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对会计行为进行科学的衡量和客观的评价, 该奖的奖, 该罚的罚, 促使会计行为主体自我约束和自律规范。

二、积极开展会计文化建设活动, 助推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

围绕会计诚信建设, 积极开展会计文化建设活动, 为我市经济建设与发展贡献光和热。

1、积极开展会计法规学习。

近年来, 一系列会计法规出台, 为了配合会计法规的实施, 加强会计人员对会计法规的学习, 市会计科、市会计学会平均每年组织十期以上培训班, 每两年完成一次对全市持证人员轮训工作。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使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

2、不定期开展执法检查与调查。

为了监督会计法规的执行与实施, 近年来, 全市开展了二次大规模的《会计法》检查, 每年一个主题开展会计法规执行情况检查与调查, 一方面督促企事业单位执行新的法规, 另一方面了解法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途经。

3、开展单位会计工作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号召下, 市财政局联合工商、税务部门从2001年起, 对全市企事单位开展单位会计工作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按照信用等级评价指标, 采取单位申报, 专家评审的办法, 目前已完成对全市30多家单位评审工作, 共授予近20家单位会计工作信用A级称号, 极大地鼓舞和促进了我市企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 为其经济活动优化了外部环境。

4、积极开展会计文体活动, 陶冶会计人员情操。

在市财政局支持下, 会计科与会计学会每年一项主题开展会计文体活动, 组织全市会计人员开展羽毛球、乒乓球比赛, 开展书画展览等活动。这些活动开展, 促进了会计人员交流, 陶冶了会计人员情操, 有利于会计人员职业操守的提高。

5、开展会计科研活动, 培养领军人才, 服务地方。

地方经济越发展, 会计工作更重要, 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尤为重要。为了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市局会计科和会计学会, 积极开展会计课题础究, 组织会计人员参加会计领军人才学习和培训, 应约向市各企事业单位推荐优秀会计人员。近年来, 全市每年开展会计科研课题立项工作, 评选课研成果奖, 组织申报全省会计科研招标题课, 每年至少一项获省学会立项。每两年出版一部全市会计科研成果汇编。积极开展全市会计先进工作者活动, 每年评选会计先进工作者若干名, 会计工作先进单若干名, 表彰鼓励先进, 开展创优争先话动。积极组织工作先进、业务水平优秀会计人员参加全省及至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学习活动, 推动我市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为了服务地方经济, 积极向在我市发展的企业推荐素质高、业务过硬的会计人员, 获得到企业的好评, 为我市经济建设提供过硬的软环境。

8.浅谈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 篇八

【关键词】寝室文化 影响 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学风建设是高校永恒追求的主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学风能够潜移默化熏陶着学生、激励着学生积极向上,而寝室文化建设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寝室文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高校学风建设的好坏。

一、寝室文化的内涵

所谓寝室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寝室文化是指在学生寝室里,所有寝室成员在学习、生活、活动的过程中,创造出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是寝室成员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狭义的寝室文化是指在寝室中能够反映学生日常活动的思想意识、品行修养、价值观念、行为表现、文化活动及其载体等。1997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重视加强社团文化、寝室文化建设、强化社团和宿舍的育人功能”。寝室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有其独特的功能:融合凝聚、陶冶塑造、约束规范、心理调适等等。[1]寝室文化与校园文化、课堂文化、社团文化都是学风建设的组成部分,與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二、寝室文化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1、寝室生活环境的影响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在有一定学习氛围的环境中产生的。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中,各种因素都可能影响学习的动机。而舒适的寝室环境能够激励人,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产生良好的学习氛围。

2、寝室成员之间各种习惯的影响

一个寝室同学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形成往往在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会互相影响的,某个成员认真学习就会影响其他成员勤奋学习,同样,不好的学习风气同样会影响到寝室其他同学,即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寝室成员集体精神风貌的影响

如果寝室的精神风貌是积极向上的,那么更多的可能性是推动大家积极进步、奋发向上。当大家有了一致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三、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努力推进高校学风建设

1、加强物质和精神文化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寝室环境

环境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结合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相关要求,引导学生用健康向上的标准来装饰、美化寝室,将寝室打造成“和谐之室、求索之室、精神之室”。在装饰和美化寝室中,高校学生工作者可采用“寝室设计大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共同营造温馨的“家园”。在共同设计过程中,寝室成员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当然,也可以别出心裁,在楼栋走廊或过道摆放一些花卉盆景,在墙上悬挂字画和励志的名言警句,使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陶冶情操,激发斗志。同时高校还应制定《宿舍管理办法》,各寝室制定《寝室公约》,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来规范寝室成员行为。

2、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寝室是一个“小社会”的呈现,人际交往固然不可缺少。但是,现实中的高校学生在寝室多数沉迷于玩游戏、上网聊天,各干各的,相互之间的交流甚少。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我觉得应该从集体活动出发,用集体的力量来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特别是寝室长在寝室管理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多听取其他室友的意见,平时多在一起聚聚。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寒暄、关心室友,尽量给室友亲人般的温暖,彼此相亲相爱,为良好的寝室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3、辅导员进驻寝室管理

寝室管理是学生工作最基础、最基层的环节,是能听到实话、看到真相、触到真情的地方。“学生满意”是学生工作最大的追求和归属,也是学生工作效果最大值的体现。辅导员进驻寝室管理,有助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和问题,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拉近师生距离。在学生楼栋设立辅导员值班室,所有辅导员轮流在值班室办公。他们经常深入寝室,除了例行检查寝室安全、卫生状况、学生晚归情况和解决学生突发性事件以外,更注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同学们的心理状况,与同学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树立“管理即服务”的工作理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不仅如此,辅导员应有针对性的对部分学生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同学们的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辅导员还要定期组织寝室长、班委和学生党员培训,引导教育学生干部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引领整个寝室共同进步。此外,在学校层面上,学生工作处要定期组织开展寝室文化活动,比如:楼栋与楼栋之间的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拔河比赛、寝室设计大赛和星级寝室评比等,定期检查辅导员进驻寝室的记录情况,定期召开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座谈会,及时解决寝室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尽一切可能支持寝室文化建设,真正做到让学生满意。

4、学生组织参与民主管理,构建育人新模式

学生组织进寝室,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培养“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意识,积极发挥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加强管理双方的信息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工作处和校团委的领导下,组织成立学生宿管委,其成员多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先进分子组成。以院系为单位成立学生宿管部,各楼栋成立楼管会,坚持“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主要协助宿管员和辅导员进行寝室管理和例行检查、统计等工作,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

总之,寝室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开展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活动外,更应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扎实推进寝室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促进大学生更快更好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刘燕.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一篇:知识型员工激励制度下一篇:我家的狗狗四年级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