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2008届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报告(精选7篇)
1.河北师范大学2008届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报告 篇一
烟台大学200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省人事厅: 2008年我校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及我省2008年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仅仅围绕着促进国家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胆探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学校就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现将我校200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如下:
就业工作基本状况
一.领导重视,解放思想
2008年3月学校召开了就业工作会议,校领导分析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全面部署了我校2008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院系及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深刻领会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了认识,加大指导服务力度,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4月份,我校还认真贯彻国家、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自查工作的精神,成立专门工作组,全面的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查,明确不足,及时的改进。
领导认识到位,责任明确,措施得力,实施“院长(主任)负责制”,“一把手”工程落到了实处,形成了“院长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教职员工齐手抓”的就业工作管理体制,达到了“就业工作人员、机制、经费三到位”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进一步解放了思想,重点明确就业工作是全校的工作,是每个人的工作,贯穿全年的长期工作。
二.巩固完善校级人才市场
为开好一年一届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学校 “早动手、早准备”,前期做了大量的宣传、准备工作,分别在《烟台晚报》、《今晨六点》以及江苏、北京等地的新闻媒体做了专题宣传,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发布了大会资讯,借助各县市区人事部门的资源优势发动各单位,并由校领导亲自带队走访省内诸多地市的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向他们广发邀请,共有来自北京、上海、江苏以及省内各地市的24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加招聘,提供岗位数近5000个,为我校毕业生就业在地域范围上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
同事,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我校毕业生就业,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就业市场工作方式,寒假期间由校领导带队相继考察了烟台、威海、潍坊等地人才市场,宣传推介我校毕业生,吸引了众多用人单位走进我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招聘高峰期间,平均每隔一天就有一个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此外,我校还举办区域性招聘活动,与烟台开发区人才交流中心合作举办了“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专场招聘会”,吸引了众多像正海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等知名企业。
三.激活院系二级市场
学校就业工作校院二级管理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各学院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展的有声有色,像我校土木工程学院联系32家行业内企业,召开了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人文学院联系上海通用、烟台电视台等30余家单位来校招聘学生。药学院3月中旬到青岛四方区和崂山区高科技开发区走访药品企业,向用人单位推介药学专业毕业生,积极帮助就业。同时一些 院系做好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学生实习等建立合作关系,像光电学院与烟台市树研光学建立了院企长期合作。
四.强化就业指导服务:
1.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建设,首先开通三部咨询热线,在工作日内解答学生各种就业疑难问题,在非工作日内安排专人进行值班,协助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当中的各种难题;加强网站建设,为学生免费在网上注册自己的个人求职信息,为企业免费注册招聘信息,及时发布招聘信息,成为连接企业和学生的枢纽;同时利用腾讯即时联系工具进行网上交流,为毕业生答疑解惑。各学院也进一步加强了网络信息建设,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更为及时的就业信息
2.开展人性化的心理指导。以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为依托,借助专业老师的力量,关注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通过“就业指导活动月”和“心理健康活动月”大型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与择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心理咨询,以缓解因就业给毕业生带来的心理压力,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心理支持与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基层就业观,增强就业自信心,培养、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创新就业指导教育活动,策划和开展“烟台大学就业指导活动月”项目,集中时间、师资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同时还大胆实践,创立就业指导的新模式,联合烟台丰田荣大主办的汽车销售精英大赛获得圆满成功,以“绝对挑战”的形式,开创了以企业招聘为平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意尝试,得受到了良好的反响。另外,多样化的各类专题指导,例如举办考验经验交流会,公务员考试技巧交流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各种比赛也成功开展。
五.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2007年对全校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了国际上先进的新型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TTT(Training The Trainer)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建立“烟台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指导讲师库”,为学校有规划地培养专家化就业指导人才做准备。讲师库建立后,实现了全校范围内师资共享,满足各个学院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需要,教师既可以就业指导中心协调安排下,以选修课,必修课等形式,对全校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理论;也可以通过院系择优聘请,以必修、院系限选课等形式对不同专业学生讲授就业指导课程。“讲师库”的建立,一方面规范了我校就业指导教学人员的资质考核,一方面提升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从而进一步推进学校“就业管理专人化,职业指导专家化”工作进程。同时我校借鉴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人员TTT内训的基础上,邀请北森测评研究院、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中国项目部专家到校内开展定单式内训,将专门针对我校老师,教授 “如何设计并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我校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指导与教育工作,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方面,我校加强课程建设,普及生涯辅导。迄今为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累计开班13课次,有两万名学生体验了职业测评,一千名学生学习了职业生涯各类课程。结合“十七大”精神和教育部要求,在2008年就业指导中心又规划了新一轮的《就业指导课》改革,新的课程体制将使得低年级的学生入学伊始便普及生涯规划教育。另外一方面,培育学生组织,实现自我教育。成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SCDA),现已成长为活跃在校园的一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品牌协会。在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就业工作总体部署,学生们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理念,2 通过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比赛,扩大影响力,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2008年3月,在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中,我校学生捧回全部十七个奖项的三座奖杯。
七.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在2007年我校成为全省首批引入全国青联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的高校之后,今年我校准备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的全校公共选修课,对学生们的创业激情,学校积极加以引导,提倡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参加创业实践活动。通过一年一度的烟台大学“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增强了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本着为我校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提高的平台,了解创业,认识创业,让学生在思想素质、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引导毕业生树立竞争意识、创业意识,在我校启动“就业讲堂”之际,邀请了著名经济学者,创业研究专家赵延忱给我校师生做了名为“创业在中国”的专题报告,给广大师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创业课,在烟台大学广大师生中引起了反响。
八、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 基层就业,既是“十一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核心主题,也是就业工作的永恒主题。推进基层就业工作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的目标,更是突破制约毕业生就业瓶颈的关键。在中央和省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我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虚心向广大兄弟院校学习,借鉴其他院校好的经验做法,抓住基层就业这一良好的契机,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全员动员,全员参与,积极教育引导学生投身基层。
在去年我校开展基层就业主题教育的基础上,今年依据省就业工作会议精神,着重做好“三支一扶”宣传教育组织工作。在宣传方面,学校利用网站、宣传板、电视台、报纸等多种媒体,深入宣传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把基层就业文件的具体内容、各部委的相关政策等信息及时传达到广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同学中去,为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认真总结去年组织报名的成功经验,制定方便毕业生的快捷高效的报名手续。最后,联系在“三支一扶”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同学,深入挖掘他们的典型事迹,并举行专场报告会,教育引导广大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建功立业,今年报名三支一扶的学生达到188人,比去年增加11%,越来越多的学生以实际行动投入到三支一扶的工作中去。
九.做好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 我校认真落实《关于做好2008年省内高校特困家庭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在山东省为特困家庭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的基础上,为使我校更多特困家庭毕业生得到帮扶,学校拿出资金给予经济上的支助、心理上的疏导、求职技巧上的辅导,进行重点指导和重点推荐,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为其顺利就业提供必要的保障。
完善五项措施,扎实推进特困生就业工作健康发展:1.加强政策宣传,学校组织编辑了国家、省和学校关于做好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类政策和指导文件,做成宣传册印发给特困生。确保每一位特困生了解政策,熟悉政策;2.为及时了解、分析我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的问题,建立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与跟踪制度。开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库系统,定期更新档案信息,实现了动态管理;3.提供就业岗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积极开拓就业渠道,搜集就业信息,为特困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的平台,增加特困生的就业机会。今年以帮助贫困毕业生获得理想岗位”为主题,组织蓬莱、济宁等地方单位到学校召开“基层就业之路”主题供需洽谈会,为特困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4.给予 3 经济资助,学校实行就业过程零收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派遣、推荐均不收费,为特困毕业生求职提供无偿服务。5.优先推荐就业。学校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优先推荐优秀特困生就业;帮助他们及早就业,让每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切实的帮助和关心。为此,我校还启动了“特困毕业生就业直通车”项目。另外,学校还在特困毕业生中积极宣传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鼓励他们到那里去发挥自己的才干,帮助更多的特困生在离校前实现就业。
学校以“帮扶一人就业,解困一户家庭,温暖一方百姓”为目的,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推荐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截止目前,已经有75%的特困家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升学和达成就业意向,让特困家庭毕业生在离校之际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学校对特困家庭毕业生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山东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十.做好灾区毕业生就业工作
我校共有35名毕业生来自灾区,学校领导时时刻刻关注他们的安危,地震一发生,学校领导老师纷纷下宿舍,打电话进行慰问。为了更好地帮扶我校地震灾区毕业生积极应对地震灾害,指导他们顺利就业,专门召开灾区学生座谈会,详细了解他们的就业方向,并给于他们最大的就业帮助。全校35名来自地震灾区的毕业生中,目前已经有11人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其余大部分同学也已确立就业意向,包括在震后放弃山东地区意向就业单位而毅然选择回家乡工作的同学。
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
在2008年学校工作研讨会上,学校明确了要进入“全国同类高校的发展前列”的办校目标,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我们这一办校目标是否顺利实现。今年全国大中专毕业生总数达到559万,比去年增长了64万,山东省今年高校毕业生40万,比去年增长8万,我校毕业生也达到了6062人,可以说压力巨大,形势依然严峻。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校积极开展工作,指定的目标基本达到。
2008年我校共有各类毕业生中,专科347人,签约129人,就业率37.18%,本科5544人,现已经签约3538人,就业率为63.82%,研究生171人,已经签约87人,就业率为50.88%,全校总共3754人已经签约,截至目前全校总体就业率达到61.93%.根据省人事厅的文件精神所评比出的 名省级优秀毕业生,总体的就业率达到80%以上;同时,我校积极相应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省政府三支一扶招募计划,共有6人参加西部志愿服务计划, 188人报名参加三支一扶, 多数已经通过市级审核,等待笔试。
今后的改革意见
200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成绩的背后存在着一些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今后我们将认真加以改正、进一步完善,想毕业生之所想、急毕业生之所急,进一步实现最大限度的就业。
1.加强网络信息建设。在2008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上,不少的毕业生反应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我校的就业信息网建设还不够完善,信息传递不够快捷。针对这一情况,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在完善网站建设的同时,将采用更多的渠道和形式来传递就业方面的各种信息,保证毕业生能够及时、准确、详细的得到资料。
2.加强低年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转变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力争尽早从一年开始,我校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列为全校必修课,把就业指导课列为毕业生的必修课。当前有很多低年级的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缺少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认识,这种情 况导致了很多问题。在下面的工作里我校将严格选拨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师,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加强课程设置,帮助低年级的学生树立长远的职业规划,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鼓励学生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基层就业活动刚刚开始,各种制度不健全,并且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但是从国家长远的人才指导政策和现在的供需状况看,到基层单位就业将成为大学生的重要成才路径之一,因此引导毕业生了解基层,走进基层,到基层中去实践、去锻炼是我们今后必须要加强的工作。
4.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指导,开辟就业新渠道。随着赢在中国等一些列节目在大学生中的风靡,越来越多的有志大学生开始自己创业。创业不仅能创减少就业的竞争压力,而且能为社会更多的就业机会,尽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数量还不多、规模还不大,但其意义重大。作为我省的省级重点大学之一,我校学生思想健康开放,在大学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创建自己的团队,进行立足于学生适应学校营销模式。另外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赛,例如管理新星大赛,模拟炒股大赛等,进行了创业的基本常识。学生的活动非常需要学校的指导,虽然近两年进行了创业的教育,但总体来说工作力度还不够,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改革传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使自主创业成为今后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让更多的毕业生以自主创业的形式迈向社会。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上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战线同志们的光荣责任和神圣使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总结2008,我们收获颇丰。展望2009,我校上下必将以更为高涨的热情和更加有效的方法投入到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中去,争取更好的成绩!
烟台大学
二〇〇八年六月十九日
2.河北师范大学2008届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报告 篇二
1 2008-2012届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1.1 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于2005年开设物流方向专业,至今已有毕业生251人。从就业统计情况来看,已就业的学生242人,占毕业生总数96.41%,未就业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59%,深造(专升本)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79%,应征入伍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40%。其中2008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0.49%,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3.18%,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2.31%,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为100%。由此可见,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总体水平较高。
1.2 毕业生就业流向
1.2.1 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情况
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于中小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两类企业占就业单位79.8%,其余为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这两类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4%和3.8%。由此可见,中小民营企业和私有企业是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目标。在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中,物流企业只占全部就业单位的18.7%,这意味着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非物流领域工作。由于2011年和2012年本校与北京邮政和北京地铁公司进行了校企合作,物流专业两年共有7人入职北京邮政(EMS),1人入职北京地铁。
1.2.2 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分布情况
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相对集中在客服、销售、行政和物流操作员,占全部就业岗位的50%,客服岗位占13.75%,销售岗位占13.75%,行政岗位占13.65.3%,物流操作岗位占8.85%,其他与管理无关的工作岗位占50%。由此可见,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入职岗位是基层的操作岗位。
1.2.3 专业与岗位的对口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物流毕业生从事物流工作的占8.85%,从事与管理相关的工作的41.15%,说明物流专业毕业生在岗位的选择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专业对口率不高。
1.2.4 就业薪酬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到,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月薪在999元以下的比例占15.45%,1000-1499元的比例占33.63%,1500-1999元的比例占28.18%,2000元以上的比例占22.74%。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北京市大专毕业生的薪酬为2500元,职工最低收入水平为1900元。该校物流学生的平均月薪为1700元,低于北京市水平(由于2012届学生还在实习期间,工资为实习工资,所以2012届学生的薪酬状况未统计在列)。
1.2.5 就业渠道
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学校推荐就业,二是学生通过社会招聘等方式就业,三是学生借助社会关系的帮助等其他方式就业。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就业单位,占就业学生总数的60%,通过学校推荐找到工作的学生占34.54%,其他方式只占4.6%。
1.2.6 影响就业的因素
在调查中,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有自己的实践能力、实习经历、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关软件的应用、英语水平、学校的名气、职业资格证书等因素,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招聘时非常注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相关工作的实习经历。
1.2.7 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在调查中,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岗位不满意。调查数据显示,对目前从事工作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17.86%,28.57%的学生感觉一般,53.57%的学生明确表示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其中有42.14%的学生有跳槽意向。
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所提供岗位技能要求低,仅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工作压力大;在目前的企业没有发展空间;工资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工作条件艰苦等。
1.2.8 毕业生对就业前景的信心
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明显缺乏信心。由于受到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以及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也受到波动。在所有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只有6%的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前景非常看好,32%毕业生看好当前的就业前景,56%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不太看好,而6%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不抱任何希望。
调查结论:
(1)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水平连续保持较高水平。
(2)大多数毕业生就职于民营企业和私有企业,半数的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只有不足10%的毕业生从事物流工作,专业对口率不高。
(3)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月薪在1000-1500元,薪酬水平低于其他专业。
(4)专业实践能力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5)大多数毕业生对目前工作不满意,有跳槽意向,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总之,物流专业的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较高,但是就业质量不高。
2 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2.1 物流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2.1.1 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现象严重
在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中,只有18.7%的毕业生进入第三方物流企业,8.85%的毕业生从事物流专业工作,专业对口率较低。专业对口率过低会影响学校就业质量,给招生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的择业观念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呈现多样化趋势。在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认为必须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占被调查人数的20%;认为可以找专业不对口工作的比例为80%。20%的学生表示因为就业压力大,可以先就业后择业。二是物流行业环境差、待遇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大部分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服务功能单一、信息化水平落后,致使工作环境普遍较差;多数企业迫于竞争压力,千方百计地降低人工成本,无法提供给与其它专业毕业生同等的工资待遇,致使许多物流专业学生不选择物流行业就业。
2.1.2 毕业生的技能储备不足,择业能力较低,缺乏竞争力
从调查的毕业生情况来看,40%的毕业生认为不能顺利就业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实践能力较弱,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80%的用人单位认为,物流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在校期间也很少参加实践操作训练,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以致在走到工作岗位时无从适应,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由于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相关工作的经验较少,使得物流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被各种问题所困,不能得心应手地解决问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管理软件的应用等方面处于劣势,因此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没有足够的实力与高校专业毕业生抗衡。
2.1.3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区域相对较小,就业质量不高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尽管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不错,但是普遍认为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不及本科毕业生,因此高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大多是专业技能要求较低、重复性劳动的操作岗位,很难从事物流管理和物流规划等岗位的工作。由于社会上学历“高消费”现象一时还难以消除,高职毕业生进入的工作单位多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或私人企业,很难进入三资企业或国有企事业单位。
2.2 产生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从学校层面分析
由于学校的培养机制和就业机制不完善,导致毕业生在择业中缺乏竞争力,就业范围和层次受限,影响了就业质量。
第一,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过大,实践教学内容太少,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校内实训是以模拟软件操作为主,校外实习基地是以接受学生的参观和实习为主,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企业参观、企业家讲座等表浅层面,缺乏更深层次的合作。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专业实践能力较低。此外,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学校的后期培养不能大幅度提高学生水平,导致就业竞争力较弱。
第二,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例如就业指导课局限于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面试的礼仪和技巧、手续的办理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择业观念、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等问题缺乏系统地指导;在全校范围内没有形成就业指导全员化的氛围;就业数据的统计分析、就业跟踪调查、就业单位的开发等工作仍不够到位。
2.2.2 从学生层面分析
由于物流专业毕业生自身的职业定位、择业观念和择业能力,导致毕业生不能进入对口专业领域工作,或找到满意的工作。
第一,在择业中,很多学生期望值过高,过多地看重物质条件,总是希望找一个轻松、自在的工作岗位,不愿意付出,不愿吃苦,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而物流行业的工作环境艰苦,待遇偏低,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工作岗位较多,使得物流专业学生不选择物流企业,导致专业对口率较低。
第二,在择业中,很多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真正物流岗位的实习经历,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导致陷入被动就业的困境。
第三,在择业中,很多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追求热门职业,盲目从众,而不从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等自身条件及所学的专业考虑,导致选择的工作不理想。
2.2.3 从劳动力市场层面分析
学生就业的单位是以中小民营企业和私有企业为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量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用工形态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
第一,企业用工短期化趋势明显,在企业用工过程中,劳动合同一年一签、半年一签甚至不签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第二,企业对应届毕业生需求的意愿不强烈,更加青睐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不少企业对员工入职的重要条件就是具备工作经验。企业对员工管理的重点在“用”。
第三,不少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不断提高学生技能和素质门槛的同时,忽视学生在薪资、个人发展、保险福利等方面的要求。
3 提高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建议
针对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笔者从专业培养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3.1 以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根据物流管理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来确定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相应的课程设置,制定以突出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学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区域物流发展的特点来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突出实践教学,突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以体现高职物流专业教育的特色。课程内容设计要针对物流管理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来进行调整,以符合高职物流专业实践需要。
3.2 根据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理解能力的特点,从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有利于发挥学生潜能的角度出发,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实行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掌握物流管理知识,不断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
3.3 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
物流作为一门与信息和工程联系紧密的学科,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相应的设备作支撑,因此专业教学设施的健全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对于教学设施建设方面,首先要加强软件设施的建设,如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第三方物流”模拟实验室,配备各种物流设备,用于实践性教学;其次还要建立电子商务与物流实验基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具有现代物流管理综合素质及应用的适用性复合人才的培养。
3.4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对接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依托物流行业、面向基层,建立高效的、特色鲜明的“双进互融”、人才“无缝对接”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把企业家请进教室,把实务带进教室,让学生走进企业,将疑虑和困惑在实际中澄清,做到管理融于实际,方案融于实际,教学融于实际,教师融于实际,学生融于实际,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互融、理论与实际互融、培养与就业互融的“无缝对接”。在这种模式下,教学方式由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课堂讲授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确保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得到完全落实,提升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3.5 加强专业教师培养,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主要是培养实用型物流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要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素质精、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通过进修培训,使现有的非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快速转移到物流领域,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二是适当安排专职教师到物流管理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物流技能,使专职教师真正具有“双师”素质。三是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物流专业师资培训班和物流方面的学术会议和论坛,加强专业领域的交流,了解最新的动态。四是加强与国外院校和物流管理机构交往,为教师提供到国外考察、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要求教师学习国外先进物流管理方法和技术,并用之于教学中。
3.6 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对于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学校招生与就业处、教学系学生管理部门、专业教研室联合起来,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机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一是多层次多角度地加强就业指导。建议尽早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择业心理辅导、就业政策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并掌握求职技巧和就业政策【3】。通过电话咨询、网上咨询、办公室咨询、校内咨询日等形式完善毕业生就业咨询的全程互动。二是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观念的培养。建议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承担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的责任。定期邀请社会和企业行家能手进校开展各类专业讲座、报告会,帮助学生尽早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在成功就业、优质就业的基础上实现岗位创业。三是搭建就业信息平台,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学校应建立就业指导网站,发布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招聘会的信息、校企合作单位信息、职业指导等内容,为毕业生提供便捷、及时、详细的信息服务。就业指导网站可以和社会专业招聘网站、校企合作单位网站链接,使学生及时了解物流人才市场的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自己条件相符的岗位,提高应聘的成功率。四是加强就业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就业跟踪工作。通过对就业情况统计、信息分析,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指导和改进就业工作。加大对毕业生就业跟踪的力度,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表现,听取毕业生对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以利于物流专业建设,了解用人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以利于后续学生的选拔和输送。
4 结束语
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基于学校的视角,学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物流专业人才;学校作为人才输出机构,应通过卓有成效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将物流专业毕业生准确、快速地输送到最需要的物流岗位上。这样既提高了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又满足了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共赢。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008-2012届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总体就业率较高,就业质量不高。基于这一事实,从学校、学生、劳动力市场三个层面剖析物流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谢家的.高职物流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物流科技,2010,(5).
[2]邓小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科技,2009,(3).
[3]王译旋.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4]邓小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物流科技,2009,(3).
[5]张曙红,冷凯君.物流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
[6]王晓梅.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9):65-66.
3.河北师范大学2008届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报告 篇三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和扶植下,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在迅猛发展,学校总数和学生总 数都已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的一半左右,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最快时期, 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已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近年来,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也在全国 发展行列前几位,据有关资料表明,截至2003年12月份高职高专已有45所,但随着国家毕业 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将逐渐通过就业市场实现就业,这些曾经一度被喻为“天之骄子 ”的大学高职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解我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就业态度、 就业途径等,我们安徽省教育厅200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组四位成员对安徽省16所 高职院校2004届2021名毕业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旨在摸清我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前的 有关就业基本情况,积极探索高职毕业生就业途径,为有关就业部门提供就业决策依据。
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25份,收回2021份,收回率99.80%,有效问卷1739份,有 效率为86.05%,涉及合肥、蚌埠、淮北、淮南、六安、芜湖六地区16所高职院校(其中民 办高职院校4所)。学生人数1739名,涉及专业有电子、纺织、农艺、会计、营销、机电等 文、理科三十多个专业。本次调查涉及面广、调查人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有 一定借鉴意义。
抽样调查资料基本问题概要分析
1、性别
该项指标反映我省高职毕业生男、女性别基本持平,而就业行业对性别要求有差异,需 要就业指导中心掌握这一特点,寻找就业岗位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2、生源情况
该项指标反映学员来自农村比率大于城镇,生源全部是安徽省各地区,学生毕业后为当 地经济建设和发展能发挥作用,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宗旨,也符合我国目前大力发展农业 ,调整农村结构等政策,但如何设置专业及把学生培养成经济建设所需人才,应进行调查研 究。
3、选择的就业单位
该项指标反映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市场竞争加剧,学生选择 就业单位逐渐转向三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两者合计60.04%。一方面说明三资企业酬薪 高,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稳定。而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否适应三资企业和行政事业 单位招聘有待实践检测。而自己创办企业的学员比重仅占12.71%,应积极宣传和鼓励。
该项指标反映学生对社会就业要求学历的认识程度问题。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9.13 %学生在院校学习期间,感觉进修第二专业非常必要。主要原因是:1社会招聘要求学历条 件是一项必备条件,高学历多专业就业率相对高。2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求的是复 合型人才,要求一专多能。3学生进修第二专业,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能力条件,另一方面也 拓宽了就业行业的选择,有备无患。
8、对未到毕业时间先就业的看法
该项指标反映高职毕业生未到毕业时间因就业竞争激烈而提前就业的看法。从被调查的 1739名学生来看,赞成的仅占53.14%,22.08%的调查者不赞成。我们认为,高职毕业生提 前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抢登就业岗位,早于本科生、研究生半年时间,利于找到理想职业,而 目前大多数企业招聘职员几乎都在年前进行,这也迫使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高职毕 业生提前毕业,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主要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打造职业教育新天地。但高 职毕业生提前就业需要各院校调整教学计划,切实把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落在实处,不 是卸包袱,既要讲就业率,又要讲求质量,只要这样,才能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9、学习期间是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该项指标反映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有充分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被调查的1739名学生 看,70.5%的学生很少参加和没有参加,问题比较严重,这与社会需求高职人才条件不吻合 ,也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1各院校高职教育观念未转变,仍按传统 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2各院校缺乏实践基地,不能为学生提供平台。3各院校缺少 实践活动所需经费,无能为力。4缺乏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也是因素之一。5缺乏对社会需求 人才条件调研等。从现实来看,大力加强现实在校期间实践活动训练是势在必行,因为社会 检测高职毕业生不仅仅是理论考核,分数高低,更重要是看他们实践动手能力。
10、在院校学习期间是否获得国家承认的技能证书(技能证书是指英语等级证书,所学 专业相关等级证书以及国家公布的行业证书等)
该项指标反映高职毕业生走入社会所获得技能证书多少。从被调查的学生来看,有50.2 0%学生无技能证书,这与国家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必须持证上岗相悖。我们认为造成这种 有无证就业无碍大局原因有:1国家要求持证上岗宣传力度不够。2各院校重视程度不够。3 社会对持证上岗要求不高,没有造成“有证能上岗,无证不能上岗”准入制。4技能考核机 构缺乏,收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5人们对技能證书有偏见和误解,认为只要交钱就能拿证 ,有无证没有区别等。
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地方、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 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本次调 查所获得的各方面的资料,课题组对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加强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就业观。让 学生明确就业态势,根据自己客观实际情况自我定位,根据社会用人要求和用人制度,转变 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思想,主动参与市场人才竞争。
(二)建立就业指导体系。根据我省目前各院校就业指导状况,应加强就业人力、物力 、财力,逐步规范信息搜集、整理、实施、反馈,规范推荐和就业行为,为毕业生就业和招 聘单位招聘提供优良服务,注重日常学生就业教育和社会就业发展态势,为学生就业服务和 咨询,形成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体系。
(三)加强创业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具有创业能力。首先,各院校领导要根据自己的实 际情况,构建创业教育课程化模式,始终坚持以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双创”为宗旨, 教育学生自谋创业和岗位创业,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其次,要加强教材建设,除文化课、专 业课外,应开设创业课,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逐步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 课”功能互补,多元立体的具有本院校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再次,要改革教学方法, 倡导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师生相互设疑教学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理论和实 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途径。
(四)加强专业教育,鼓励学生获取专业相关技能资格证书。从新生入院开始,按计划 有步骤地加强专业教育,提出职业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要求,宣传我国正在推行岗位资格证 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技能资格考核,如营销专业的营业员技能证、推销员证、 英语等级证等。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了解学好专业后的去向,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五)广辟就业信息渠道,加强社会联系。目前学生择业是以自己寻找和学院推荐为主 渠道,因此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联系,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及建立就业网络信息 等积极探索开辟就业信息新渠道,尽最大努力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六)积极发展院企合作伙伴关系,实行“定单培养”、“定单培训”。作为高等职业 教育基地,培养人才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各学院应与地方行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 关系,为企业培养特定的人才。学院可长期聘请企业家作客座教授,讲解创业经验和社会实 践知识等,各学院也可选派教师深入企业挂职学习,了解行业、企业实际状况,针对性地培 养学生,学生可到企业实习,毕业后到该企业工作,使院企联合办学模式落到实处。
(七)实施高职毕业生预就业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可实施高职毕业生毕业实习与推荐就 业相结合预就业制度,各学院由就业指导中心与用人企业联系,让学生直接到企业进行作业 实习,按职业劳动者的要求进行社会角色实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综合 职业能力,充分认识和体验行业竞争、社会就业、企业生存等问题,培养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为正式就业打下基础。
(八)努力开辟学生到西部就业渠道。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西部建设,有关资料表明,西部 大量引进各类人才,而我省高职高专毕业学生供过于求,各院校可鼓励优秀毕业学生到西部 工作,为他们牵线搭桥,创造优良环境,为西部建设输送人才。这样,既可以减轻就业压力 ,也可以为西部建设作贡献。
(九)鼓励高职毕业生到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就业。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乡镇企业改革和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急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地方、社 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各院校可鼓励优秀毕业学生到贫困地区 和乡村去支农、支教、支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乡镇发展事业。
(十)努力开辟省外、国(境)外就业渠道。针对目前就业压力,各院校可根据本地区 实际情况,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加强与省外、国(境)外企业、事业单位联系,为高职毕 业生异地业创造条件、提供优质服务体系。
(十一)筹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学生毕业后,就业指导中心应与毕业生保持联系, 了解工作状况,为毕业生提供深造学习、培训和再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或单位)解决一 些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困难,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基本状况,及时改进学院教学计划方案,努 力提高办学质量。
(十二)政府应规范用人单位现代人力资源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用人机制的改 革,任人唯亲的现象逐步减少,但盲目攀比、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仍然严重,致使许多高职毕 业生“望洋兴叹”。政府应规范用人单位现代人力资源制度,制定相关政策,要求用人单位 根据实际需要录用人才,倡导用人单位与院校建立长期人才供需市场,实现院校与用人单位 双赢策略。
(十三)政府应完善就业网络信息体系,推动人才合理流动。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和 国家教育部网上学生学历查询系统的开通,政府部门应推行全国范围内的网上择业和招聘制 度,增加供求双方透明度,以解决目前人才市场求职方式单一、运作不规范、求职成功率底 和求职成本高现象,减少企业有事没人干和社会有人没事干难题,以推动人才合理流动。
(十四)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障政策。根据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 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障政策,可出台系列倾向大学生就业的绿色政策, 如绿色大学生就业基金,以帮助大学生谋职和自主创业,彻底解决目前我国大学生“过剩” 的假现象,保证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流动。
(十五)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就业研究体系。根据目前就业状况,各高职院校应在政府统 一领导和组织下,建立就业研究体系,大量进行人才市场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实 行各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共享,互通有无,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会议,宣传和研究大学生就业制 度,正确指导大学生就业。
4.河北师范大学2008届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报告 篇四
一、2009届毕业生就业环境
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也是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方面,就业人员明显增加,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云南省深化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关闭、破产涉及在职职工6275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上半年新增9.8万人,年末结转的下岗失业人员达12.11万人,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去年底尚未就业的就有3.2万人,今年又将有8万余名学生离校求职,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有82万人需要向城镇转移。几项相加,最保守也有近100万余人需要岗位就业。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缩。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因此校园招聘也受到相应的波及,我校原定2008年12月举行的招聘会也因此流产,往年都到我院招聘的金光集团、广西的斯道拉恩索林业有限公司、勐象竹业等用人单位都取消了招聘计划,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影响。
二、2009届毕业生自身就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转化率低
把知识物化为高效创造生产力的能力才是当今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真正要求。然而,据统计,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对所学专业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根本无法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二就业理念滞后
毕业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其就业理念主要存在三大误区:
1、现在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总觉得孩子找的工作薪水不能太低、不能太累,而且还要稳定,这样就给毕业生很多的压力。大部份学生把考公务员当和事业单位当作唯一选择,宁可有业不就。加之学生对自己认识过高,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希望每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工作时间不超过5天,还要提供住宿条件,这样就无形缩小了就业范围。
2.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据统计,2009年1月5日,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办,西南林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我院在西南林学院联合举办农林类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共102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左右,结果我院毕业生不足50%,签约率更是寥寥无几参。而实际上,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无疑又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
3.创业不如就业。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三价值判断盲目
1.攀比与求高心理。在攀比心理影响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别,有些毕业生就盲目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另外,单向考虑自己的择业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各个方面都十全十美,从工资、福利、待遇到住房到地理位置到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这种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往往使自己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2.自卑与自负心理。自卑心理往往使毕业生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退化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少数学生,在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
。当然,对就业择业这样的大事,适当的征询意见,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学生本人一定要有成熟而理智的思考。俗话说“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毕竟,工作是要我们自己长期亲自去体验参与的,若是缺乏兴趣,势必会影响创新,不利于日后发展。若是对工作有所抵触,后果更为严重。总之,不舒心的工作,对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害无益的,所以我们更要“量体裁衣”。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或因自身综合能力的不足,或因自身社会背景缺乏,或因时机把握不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个时候往往不正确归因,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其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不利于大学毕业生以后的就业及生活。
三、对我院2009届毕业生就业自身素质的建议
一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这是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从幻想空想归位现实的心理反映。先就业后再择业的心理对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而言,是绝对明智的选择。对于应届毕业生,不妨寄希望于积累工作经验以后,获得较好的市场附加值,待各方面都充实提高,羽翼丰满后,实行第二次“就业择业”,从而找到理想的单位。在先就业之后,不但可以积累经验,更可以对社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之后再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这并不是说把起始的工作仅仅当做一个跳板,而是把它当成一个积累财富资本的原始股,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身不断增值,增加竞争的砝码。
二树立自主心理——“量体裁衣”“凭实力说话”
以前通常流行着一种大学生“五靠”的说法,即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这种依赖心理,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年青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三要正确地评价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就像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大学生都应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只有这样,每个毕业生在择业中才能树立良好的心态,获得理想的职业。
1.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个人的择业目标应当和自身能力相符合,这样才有利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目标适当,取决于知己知彼,研究目标,扬长避短是择业成功的一把钥匙。
2.避免从众心理。毕业生处在择业的洪流中,择业目标的确立会受到其他择业者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择业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3.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公务员之家http://,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个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有些大学生在择业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的需要出发,而是盲目攀比,只求得一时心理平衡,孰不知这样往往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4.避免理想主义。期望值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有些毕业生,尤其是一些条件较好的同学,在择业中,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刻意追求最美满的结果,而错过了其他许多好的机会,有的甚至造成了就业困难。
5.克服依赖心理。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这些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在择业中树立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四树立继续学习的心理
用句古话说“学无止境”。就业之后,仍不断系统化、职业化、规范化的学习是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小的学校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在就业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要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问题,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五重视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大学生入学就应做职业生涯规划。如果选择了就业,就应该在大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三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通过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四、为提高我院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采取的主要措施
1、继续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在学院书记任组长,院长任副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专业系部必须强化执行由系主任亲自挂帅的就业工作领导责任制,明确目标,细化分工,层层落实。各系必须安排专职人员抓就业工作,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保证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2、以创业促进就业,努力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各专业系部要加大毕业生创业引导的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学院将举行“昆明青年创业促进会”活动介绍以及“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关于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办法推动创业促进就业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的传达,各专业系部要认真学习,严格贯彻落实各项政策,以云南省“集体林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经济林果木栽培、木本油料、植物培育、组织培养等项目为突破口,切实做到以创业促进就业,努力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3、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文件精神,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充分开拓基层就业市场,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国家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提供的优惠政策,比如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村官计划”等国家或地方项目,激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使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4、积极开展就业课程建设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根据云教学[2008]3号《云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的指示精神,要继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开设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讲座。
学院计划2009年3月5、6日举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教师培训,以提高我院就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水平,同时,还计划由招生就业处和各专业系部组织学生参加“云南省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启航大赛”。从2008级新生开始,各专业系部都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为必修课,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评、咨询和就业定位辅导,开展毕业生职业测试,强化对毕业生就业的针对性指导和服务。加强以创业促就业理念、先就业后择业的方法与技巧为重点的指导服务,进一步内化毕业生的职业兴趣、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5、优化服务手段,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各专业系要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协作联盟,实现学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强毕业生竞争力和适应能力。通过“订单式”、“校企联合”、“顶岗实习”等培养,把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积极采取成立办学协作体、定期召开协作会、协议输送毕业生等方式,确保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
6、认真组织毕业生到国外继续深造的工作及云南省专升本考试工作
9月前认真宣传、组织好韩国国立木浦大学、韩国国立顺天大学等国外院校专升本工作,争取能选送部分优秀毕业生到国外继续深造,缓解当前金融危机下的就业紧张形势,提高我院就业率。
组织好云南省专升本辅导、考试工作,力争2009年专升本人数不低于2008年的专升本人数。
7、建立并推行学院、专业系、班主任三级就业工作责任制
建立并推行学院、专业系、班主任三级就业工作责任制,各系部制定班主任就业工作考核与激励办法,学院提供经费支持,使就业工作的责任与任务更加明确与具体,形成全校上下齐心,共同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局面。
8、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依托行业协会,创新就业途径
鼓励各级部门和个人积极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利用行业协会影
响力向毕业生推荐大量的实习、就业岗位。尤其要加强和林业产业协
会、林产工业协会、建筑行业协会、IT行业协会、风景园林协会、花卉园艺协会等协会的联系。
9、做好实习与就业、校友与就业的联动工作
一方面加强教学管理的联系与沟通作用,将学生实习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密切与校友会的合作,加强与各地校友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建立就业基地、推荐毕业生。
10、组织好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
我院2009届毕业生第二次就业招聘会拟定于2009年5月21日举行,2010届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拟定于11月——12月举行。招生就业处及各系部应做好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届毕业生就业招聘会的相关准备工作。
11、加强无形就业市场建设力度
5.河北师范大学2008届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报告 篇五
研究生就业率、就业质量领先
我校2013 届毕业生共有7540 人,其中本科毕业生4993 人,硕士毕业生2346 人,博士毕业生201 人。截至到2013 年12 月31 日,全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2.1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5.05%,本科生就业率为90.69%。研究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稳步提高,优于本科生。
我校2013届毕业生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为149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9.85%。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毕业生人数为142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8.89%。本科毕业生升学、出国人数为139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7.87%,较上年有所增加。
我校2013届灵活就业率降至近年来最低水平0.73%。全校协议就业率91.43%,研究生的协议就业率达到95.05%,研究生灵活就业率为0,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1560名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我校2013届毕业生7540人中,进入《财富》杂志2013年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人数有1560人,其中,毕业研究生有614人,本科毕业生有946人。从毕业生的流向看,其专业与用人单位的匹配度相当高。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聘用我校2013届毕业生的大户是中国建设银行,有330名2013届应届毕业生成功应聘。其次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录用162人,中国农业银行录用125人,中国银行录用105人,中国工商银行录用87人,交通银行录用76人,招商银行录用72人。
绝大部分专业就业率在90%以上
工程管理、财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会计学、城市管理等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税务、投资学、金融工程、金融学、财务管理等20个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保险、行政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等13个本科专业毕业生升学率超过20%。金融学、金融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出国率超过20%。硕士研究生中有51个专业就业率为100%。
回家乡就业人数比例逐年增加
近三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域发生明显变化,回家乡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超过六成的2013届毕业生回家乡就业。我校2013届毕业生共有7540人,其中4776人回家乡就业,占63.34%。其中研究生1674人,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65.72%,本科生3102人,占62.13%。
从2013届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来看,近四成毕业生选择在湖北就业。同时,近几年来,我校毕业生到传统就业主要区域珠三角地区的人数近年来明显减少,在华东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
辅修双学位有助就业
就业质量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我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2595人辅修了双学位,比例为51.97%,辅修双学位的毕业生签约率为65.13%,而未辅修双学位的毕业生签约率为57.84%,和2012届毕业生比例相当,显示辅修双学位对大学生就业有促进作用,复合型人才在就业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不过,辅修双学位的毕业生出国留学的比例(7.48%)远低于未辅修双学位的毕业生(13.64%)。
毕业生期望薪酬和起薪水平都有所提高
就业质量报告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本科生期望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毕业生比例为94.46%,较2012届本科毕业生(79.05%)提高15.41个百分点。其中女生期望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93.93%,较2012届(78.50%)上升了15.43个百分点,男生为95.44%,较2012届(80%)上升了15.44个百分点。
本科毕业生起薪水平有所提高,2013届本科毕业生起薪区间比例最高的3000-4000元,占34.95%,4000-5000
元区间占15.68%,5000元以上的占13.99%。2012届本科毕业生起薪区间在3000-4000元的,占32.62%,4000—5000元区间占13.12%,5000元以上的占16.38%。
研究生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在4000元以上,其中期望月薪在5000元以上的占47.91%。而实际起薪与期望有所差异,研究生起薪比例最高的区间在5000元以上,但占比为28.20%,4000-5000元区间占22.51%,3000-4000元区间占27.61%。
女大学生升学、出国占优
尽管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说法不绝于耳,但就业质量报告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女生就业并非如此。2013届本科毕业生当中,女生就业率(91.20%)略高于男生(89.72%),但毕业去向有所差异,男生的签约就业率为66.36%,女生为59.09%;本科毕业生升学情况方面,女生为19.44%,远高于男生的13.72%;出国情况方面,女生为11.38%,比男生的8.67%还高。硕士毕业生中,男生就业率(94.75%)略高于女生(91.43%)。
本科生到金融单位工作的女生比例为17.87%,也高出男生2.08个百分点。硕士研究生到金融单位工作的女生比例为27.12%,与男生基本持平。不过,本科毕业生到机关单位工作的情况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全校本科生中,11.42%的男生毕业生到机关单位工作,而女生只有6.89%。硕士生男生有20.45%到机关单位工作,高出女生近3个百分点。
近六成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找到工作
就业质量报告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57.52%的2013届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或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实现成功签约。每年10月、11月是校园招聘会的高峰期,每个月都在120场以上,次年3月是次高峰期,招聘会仅有86场。
学校就业工作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就业质量报告公布的招聘单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招聘单位比较注重的学生能力:品行修养选择比例为76.59%;学习能力选择比例为66.83%;专业知识选择比例为62.93%;团队协作精神选择比例为61.95%;敬业精神选择比例为52.68%;专业技能选择比例为37.07%。
招聘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整体评价如下:我校学生的专业知识、沟通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条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但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创新能力、写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水平还有待加强。
用人单位认为我校就业工作的服务水平处于优秀和良好的占98.20%。
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自2011年开始发布《毕业生就业报告白皮书》,2014年根据教育部要求改为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已经连续发布四年,对毕业生的基本信息、校园就业市场基本情况、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毕业生就业行为调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和报告。
6.河北师范大学2008届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报告 篇六
服务月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精神,根据学校就业指导中心《2008届毕业生网上招聘月活动的通知》精神,我系对开展2008届毕业生就业网上市场服务月活动特制定如下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神,认真实施《就业促进法》,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目标,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紧密结合社会形势和专业实际,强化对毕业生的指导和服务,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项措施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活动时间
2008年3月28日至4月28日
三、组织成员
组长:朱锐汪洪杰
副组长:郑萍
成员: 欧元丽丁丁刘岩代祥龙胡吉芬高梅梅郭卫红张海岩
四、活动内容
1.加强领导,宏观把握就业工作的进程
护理系就业组织成员及全体工作成员要在就业工作上认识一致,思想统一,以便对就业工作进行宏观调控。根据学校就业指导中心“2008年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网上市场服务月”活动的通知精神和当前就业形势,召开会议,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采取畅通信息,广揽信息,畅通渠道,拓展市场,建立基地的战略方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双向需求。
2.组织学习,领会就业政策精神
组织辅导员学习《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等文件、通知,深刻领会就业政策精神。同时,结合实际帮助08届毕业生正确地认识和解决毕业生就业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分管系部就业工作的领导将召开布置专题就业工作会议。部置辅导员在毕业生中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指导,如何投递求职材料,如何进行网上求职和咨询,如何参加面试和签定就业协议等。期间,要求辅导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3.通过QQ群、校友录等途径,向毕业生传达通知内容,提供快捷就业信息
辅导员通过QQ群、校友录等,为学生及时发布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信息平台,以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就业信息动态;利用校就业网站系部板块,发布最新就业方针和政策,使毕业生把握正确导向;建立系部就业信息登记簿。及时发布就业信息,达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另外,系部定期统计、排名、公布就业率,辅导员建立未就业毕业生档案,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4.组织毕业生参加网上人才交流会
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正确引导毕业生网上求职和咨询,组织毕业生了解网上查询就业信息方法。
5.加强心理咨询,帮助毕业生进行正确定位
随着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较普遍。为了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负担,系部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以外,将注意利用心理咨询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及自我定位的辅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选择,使学生加强自我了解,提升在求职过程中以及今后走向社会的心理承受能力。服务月活动期间,系部以系主任为责任人,辅导员为主体的心理辅导团队,及时汇报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言行错位现象,及时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遇到种种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引发的心理障碍,积极加以引导和疏通。如遇到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将积极联系校心理门诊,为学生排忧解难。
6.着重强调毕业生就业指导及安全教育
系部将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组织毕业生了解毕业生网上查询就业信息方法,组织毕业生应聘相关单位,同时加强毕业生网络使用安全教育,确保毕业生安全就业。
7.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
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与招聘单位保持联系,向用人单位提供相关支持和帮助。
7.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与分析 篇七
关键词:就业意愿,单位地区与类型,薪酬期望
一、调查设计及过程
本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以期真实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愿。调查问卷对象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但鉴于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多,无法进行全面调查,因此决定在广东财经大学内进行抽样调查,对象为该校2015届应届毕业生。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433份,其中男生278份,占4%,女生155人,占36%。农村生源186人,占43%,城市生源247人,占57%。调查的结果以选择人数和所占百分比显示,若该题为多选题则其中百分比为选择人数占总人数比例。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分析前先看一下表中的统计结果。
(一)毕业打算分析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59%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这些学生在面临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这一方面说明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并不理想,学生们很多时候不能如愿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另一方面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有所转变,希望在工作中锻炼和寻找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兴趣,当然也带有“骑驴找马”的心态。19%的学生选择考研,这个比例并不小,一方面学生们希望借助读研规避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为了积累更多的知识,以便于在往后的就业中更具优势。对于其余学生,有18%的人选择“不找到满意工作则不就业”,6%选择“考取公务员”,4%和2%的同学选择“出国留学”和“自主创业”。对于选择“不找到满意工作则不就业”的学生,这个占据了18%,比例稍大,这些学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学校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他们自信与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决心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另一类则是钻牛角尖的学生,他们则有可能脱离实际,这样的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无疑是早已经搬起了砸自己脚的石头。
(二)单位类型与区域分析
在所列出的单位类型中,排在前三位的是:政府机关60%,教学科研单位52%,国营企业51%。对于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业的独占鳌头,这说明学生们的求稳心理还是非常明显,当然,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在这中间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安稳并且具有社会地位,这正是大部分国人所追求的。在工作地区的选择上,51%选择在广州地区工作,21%选择回生源地,17%选择深圳,30%选择珠三角地区,2%选择西部地区。广州是一个大城市,福利高,拥有众多发展机会,选择在广州工作,不管是外地学生还是广州本地学生,广州都有很大的吸引力。21%学生选择回到生源地,这个要与单位类型联系起来分析,这类型学生,大部分回到生源地后的工作单位属于政府或者国营企业的概率很高。一方面是地方级政府或国营单位竞争不大,另一方面是地方保护政策的影响,与求稳心理联系,就能够明白学生选择回生源地的原因。
(三)薪金分析
在期望工资中,选择1 000~2 000元占1%,2 001~3 000元占8%,3 001~4 000元占46%,4 001~5 000元占30%,5 000元以上占14%。以广州市的标准而言,3 000~4 000是应届毕业生工资的平均标准,大部分学生选择平均标准工资水平说明大学生对市场有一定的了解,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高水平的工薪待遇,这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一般技术类的工作在广东甚至全国都有高水平的工资,在调查中发现,选择高薪意愿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工科生,他们大多愿意从事技术类工作。
在最低容忍工资选择中,50%学生选择2 001~3 000元。以广州为例,这个范畴的工薪水平是保障基本生活的水平,这反映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心理。但是,有共计41%的学生选择3 000元以上的工薪水平,这明显是不科学的,在如今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们对自己过于高估,认知不足,容易出现找到工作不签协议的情况,这需要引起重视,错误的择业观往往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1]。
(四)影响因素分析
79%的学生选择成长与发展空间对工作的影响因素,这说明当今大学生对于就业有了一个更为理性的认识,也体现了一种转移心理,即当前无法得到的待遇期望在往后的发展中能得到,事实上,关注本身的职业发展而不是鼠目寸光地盯着眼前的利益对于学生的就业是有帮助的。66%的学生在“薪资福利”一项上做出了选择,这合情合理,但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学生们难以摆脱传统的就业理念,认为当前的利益来得更实在。
(五)愿意到西部或者基层分析
51%的学生不予以这方面的考虑,这容易造成一种现象,就是人才浪费。西部开发是国家的一项政策,但因为辛苦、环境恶劣、远离家人等等因素,广东学生一般很少考虑,当然这中间也有对政策不了解的因素,但是,不愿意的心理也造成了他们不愿意去了解政策。
三、调查结论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特殊社会背景下,以及其所造成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积极方面
1. 就业形势认知更加清醒。
应届毕业生对自己面临的就业形势有一个客观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可喜的是,不少毕业生在开始进行就业求职前对就业形势进行了初步了解,加强了对就业信息的分析和判断,减少了茫然不知所措或者盲目乐观的现象。在面临2015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的稳定发展道路,这类型的学生对未来形势充满希望,根据形势调整目标,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积极面对未来。
2. 职业目标的选择更具长远性。
十年寒窗苦读,每个学生都渴望一份体面的、高收入的工作,但是在面临五花八门的单位类型、各有利弊的地区选择,由于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必要的指导,社会上流行什么,什么就成了香饽饽,这种盲目的从众心理,一切紧跟潮流的做法给学生的职业发展带来了很多困惑[2]。而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单位类型、地区、薪酬等的认识更趋理性,不再局限于当前的利益,特别是大部分学生在就业时特别看重“成长与发展空间”这一职业因素,这体现出学生对于职业目标选择的长远性。
(二)消极方面
1. 就业期望值过高。
调查显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学生都调整了就业期望值,特别是薪金方面更趋于合理,但在工作地域、单位选择等方面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挑剔的心理,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3]。通过调查发现,择业期望值虽然进行了调整,但调整的幅度还过小,与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难以匹配,学生的就业意愿难以得到满足,心理挫败感就难以避免。
2. 不愿意到西部等地区服务。
对于国家政策,不能调动起学生对于西部开发的积极性,一方面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可能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出现问题。不了解政策是一点,但是归根结底,毕业生们也不愿了解,从问卷中可以看出,毕业后打算留在广州和珠三角地区的毕业生占多数,这说明广东的学生由于生活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受的苦并不多,并且所在地区机会相对于其他地区机会较多,不愿放弃这种优越的条件。毕业生们也害怕自己无法适应西部那种艰苦的条件。
3. 对创业望而却步。
在调查样本中,有2%的学生表示愿意自主创业。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创新创业,但许多创业公司刚起步,没有雄厚的资本,难以渡过难关,纷纷倒闭,这使得部分大学生对创业成功率的估计值不高,暂时还看不到创业前景,所以采取观望态度。限制学生难以创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创业的资本不足,构想还不够成熟,大学生创业信心不足。
参考文献
[1]周琳,李燕.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构建分析[J].北方经贸,2012,(8):62.
[2]刘雪梅.大学生职业成功观对就业意愿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3,(3):81.
【河北师范大学2008届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泉州师范学院2018届优秀毕业生名09-06
“河南: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专场双选会”11-18
江西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管理办法09-08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07-27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地理试题08-05
河北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实施办法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