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的方法策略

2024-10-06

史料教学的方法策略(共8篇)

1.史料教学的方法策略 篇一

高中史料教学的原理与操作方法

王锡文(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特级教师)

“历史是一门既包括描述也包括解释的学科。”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原历史现场,进而理解历史成为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由途径。可以说,几乎每一节历史课,都会有史料教学的环节。同时,在近几年来的高考命题改革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的色彩和比重在试卷中将越来越显著。几乎可以说,“没有史料无以成题”。

一、历史史料教学的地位和现状

(一)历史史料的分类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一般来说,史料愈是确凿、丰富,人们经过研究和解释,对历史的认识也就愈是真切,对历史的“重现”也就愈接近它的本来面貌。史学专家们一般把史料分为三类,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文献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以及各方面的书籍和近代以来出现的报刊、杂志等;也包括了碑刻、摩崖,以及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简帛、墓志等都属于文献史料。今天,除了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资料以外,还有大量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献资料。对于世界上发生的大小事件,人们通过电子邮件、BBS 跟帖等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历史记载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也为我们利用好文献史料组织教学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资源。.实物史料。是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主要是各种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如遗址、墓葬及出土文物等。.口述史料。是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其记录的方式有笔录、录音、录像等多种。这些资料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以及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类,也可以把史料大体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一般说来,第一手史料是指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是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一般来说,第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较高,但也不是绝对,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史料的撰写者,有时也会“当局者迷”,反倒不如后人或者局外人看得全面、客观。

(二)当前历史史料教学的现状

当前史料教学进行得如火如荼,涌现了大量优秀的教学案例。下面谈谈一些问题。第一,教师的理念没有跟上。不少教师仅仅是把史料教学理解为史料的简单堆积,并没有把史料教学与三维目标紧密联系,更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质疑的能力。在课堂上,给出大量史料,也只是做“依靠教材既定论点,加以佐证”的工作而已。这样的话,违背了史料教学法的初衷。史料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有哪些?等这些基本问题搞清楚了,才有助于历史教师在使用史料教学中高效胜出。

第二,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在目前的教法下,大多数学生“史从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培养,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比较低下。日常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大部分仅仅局限于自己对教材或者自己在建构知识网络时遇到了不懂的地方,是一种对文本低级的疑惑。而质疑,应该是一种超越文本对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意识和能力。在很多地方,课堂还是教师一言堂,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大量、不同的观点的史料,显得无所适从,带有恐惧感。

第三,史料的获取途径狭窄。也许这个本来不应该是问题,但是却是制约史料教学的另一大因素。扪心自问,除了大学时候的教材和工作之后断断续续买了几本书,我们手头上还有什么别的资料?日常大量琐碎的工作占据了中学教师不少的时间,使得我们无暇看书,渐渐与高校的学术研究脱节。

第四,教学时间安排失当。一节四十分钟或者四十五分钟的历史课,应该如何合理安排呢?指导学生阅读史料的时间是多少呢?学生练习的时间又是多少呢?不少老师都比较糊涂。

二、例谈历史史料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鉴别史料、选择史料、分析史料,不少一线教师都遇到了困惑。本视频试图从这些问题着手,抛砖引玉,希望给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一)从哪里选取史料

史海浩瀚,单文字史料就多如牛毛,随着时代的发展,史料的记载方式还包括了图片、音频、视频等。史料如此丰富,史料的来源当然也丰富多样的,获取的途径相当多。

作为中学教师,史料的来源首推教科书,教科书的大字小字、插图等是教材编者精心选取的,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材料,平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课本的素材。其次,可以从网络上撷取史料。一般采用关键词、关键句搜索的办法就可以找到相关史料,相当方便;另外还有不少网站提供大量的学术史料。但网络资料有其自身弊端,教师在采纳网络资料的时候要充分鉴别真伪与准确性。

再次,从历史专业书籍和历史专业论文中选取。这就意味着广大一线教师要多关注史学动态,与时俱进,扩大阅读范围。

另外,可以从每一年的高考试题和各类模拟题中找史料。近几年的高考题或模拟题都以“新材料、新情境”出现,涌现了很多新颖的史料,可以为教学所用。除了上述的途径,还可以通过看新闻、到档案馆或博物馆参观等方式来获取。总之,方式多种多样,只要平时多留意多积累,肯定可以构造属于自己的史料库。

(二)怎样选取史料

选取史料组织教学之前,先要明确几个大的原则:一是根据课程标准,灵活调整教学的目标,并选取史料(更多选取第一手史料),有所偏重;二是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史料(不宜选取文字阅读量过大的史料),对症下药;三是研读史料,精心设问,置疑解惑;四是选择多样化的史料,丰富课堂内容,在观点的碰撞中锻炼学生思维;五是带着问题去研读史料,多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史料。

1.根据课程标准,灵活调整教学的目标,并选取史料(更多选取第一手史料),有所偏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就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阅读与获取历史信息,需要在教学中学会运用史料;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更要建立在史料的搜集、甄别与运用上。课标还就教学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了“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等要求。“探究学习、独立思考”,需要建立在对历史本来面貌的认识的基础上,特别需要进行史料教学;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更是对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明确和更高的要求。从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善于运用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课标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更是教师平时备课上课的依据,在史料教学中,应紧紧按照课标的要求,设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华附刘敏老师的《王安石变法》一课的课标要求为:(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布置了《自学提纲》,加上平时的“通史讲坛”活动,学生可以自己掌握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因此刘老师将课堂的重点列为课标的后部分——评价王安石变法。刘老师通过史料教学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王安石的时代,用历史的眼光来评价这场伟大的变法,并引导学生联系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得出启迪,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相比刘老师的“循规蹈矩”,东莞东华高级中学的李小萍老师的《洋务运动》一课同样采用了史料教学法,但更显得“灵活多变”。《洋务运动》一课,在高中三本必修中都有所涉及,分别是必修Ⅰ的第 12 课,必修Ⅱ的第 10 课,必修Ⅲ的第 20 课。课程标准里是这样规定的:“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显然,课标的这两处要求都没有明确要求把握洋务运动,但岳麓版教材里有关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皆与洋务运动相关。因此,李老师在立足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阶段对洋务运动的模糊和片段理解,着力点在阅读新材料材料,根据新情境,提取信息,得出更人性化的新认识,通过细节来展示一个和学生以往结论中不一样的洋务运动,针对高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能通过观念细节的变化分析洋务运动前的时代挑战;能通过李鸿章和张之洞的洋务人生认识洋务运动艰难曲折的应战细节;学会通过新材料得出新认识,提升材料分析的史学能力;通过李鸿章和张之洞的洋务人生感悟中国近代历史改革者的艰难、智慧、局限以及他们事业深远的影响。”

从上面这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设计或教学资源的选取,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以主题为中轴而展开的;教学设计系统的各个基本构成要素,也是围绕主题联结而来的。不管是采用史料教学法,还是使用其它的教学方法,都要先确定好本课的教学主题,即课堂的教学灵魂。

2.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史料(不宜选取文字阅读量过大的史料),对症下药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情感、行为变化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史料的选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学习本堂课的知识前,他们已有的知识技能怎样?学习本课主要需要准备哪些学习方式或学习方法,学习本课需要准备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情况,李小萍老师在课前设置了一个问卷调查,要求他们选取其中之一解答,也可全部解答。如下:

(1)洋务运动中的哪些人物你最感兴趣,为什么?选取一二简述。(2)当时的清政府是否需要一场洋务运动?观点自选,说明之?

(3)洋务运动创办过程的那个环节你最渴望探求,为什么?试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你的心愿。(4)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你对这个思想的认识和评价是什么?为什么?

(5)在传统认识里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你的观点有和不同?为什么?(6)洋务运动是否能让中国富强起来?为什么?(观点自选,史论结合说明)(7)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史学家范文澜和胡绳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卖国的运动,其作用在于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教授夏东元指出:洋务运动是“以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举技术来维护和拯救清王朝为首的封建统治的活动。”你同意哪些观点?你怎样评价洋务思想和洋务运动?你能说明自己的观察视角和评判标准吗?从国人对洋务运动前后不同的评价,你认识到了什么?

从学情调查中,教师发现学生对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和他的洋务事业有特别的渴望,但是他们缺乏相应的资料,无从探究,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的认识。针对学生的情况,李老师精心设计了这节课,引导学生在新材料、新情景下重新构建对洋务运动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和探究,力图跳出学生已有观念的限制,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探寻一个真实的洋务运动和洋务派。

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史料,除了表现在课前的调查和跟踪,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针对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史料,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形式的史料。高中生阅读史料,提取要点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我们课堂选择的材料最好是那些大众化、容易理解的史料;并且要对难度较大的原始文献进行加工和编辑,删掉文献中难懂和没用的部分,当然也不能过分改写和编辑,以至于改变文献的原意。

李小萍老师在新课一开始给学生展示了三则简单有趣的史料“英国人的膝盖能弯曲吗?”“夷和洋不一样吗?”“胡林翼被吓晕了。”这三则史料侧重于细节,反差较大,在课堂的开始就制造一个思维的冲击点,在惊奇的刺激下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课堂的开头有凝神、起兴之效。第二则史料内部本身有矛盾而且又能和第一个细节对应,二者形成一个相互的比较和发展。第三则史料充满戏剧性,在课堂上制造笑点之外更能制造思维点。三则史料容易理解,材料之间起到了阐明与冲突的作用,达到了史料教学的效果。

一般来说,对史料的摘引与转述较可行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对那些易于知晓但散于各处的文献资料,用“摘引”的方法,将有关的文字资料摘出来放在一起来说明某个问题;二是对那些文字难懂且篇幅较大的文献,宜采用“转述”的方法,即教师将其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话介绍给学生;三是摘引和转述两者相结合,这一种形式常用。

3.研读史料,精心设问,置疑解惑

一节好课,史料选取是否恰当,有没有组织学生针对史料进行有效的研讨十分重要。有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选取了大量的史料,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将这些极有价值的史料只作“走马观花”似的浏览,这样就起不到史料教学法的效果。在教学中,史料要精心选取,并且精心设问,方能突显史料教学的效果。对待典故史料,需要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在一些教学内容中,我们常常会引用官私史书、碑刻、墓志等文献史料。教师对一些冷僻的读音、字义,难懂的典故等细节,要给予讲解,不能粗枝大叶,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

东莞的李小萍老师在上《洋务运动》一课时,在史料选择上采用了李鸿章写给恭亲王奕的一封信:“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这封信在历史上比较出名,是史学家研究李鸿章洋务人生必不可少的材料。但这份典型材料长度较长,而且多是文言文,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问题、解释史料上下功夫了。为此,李小萍老师选择在课前就先提供材料,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史料。同时选择了学生的认知冲突点来设置问题,因为这段材料里体现出的李鸿章和学生原有认识里的李鸿章是有一定矛盾冲突的,材料里的李鸿章是一个改革家,一个有远见卓识、又本着经世致用的传统精神的改革家,与平日教科书里那个“狭隘”的李鸿章不太一样。李老师设置了两个问题(1)根据材料,提取李鸿章认为改革的必要性何在?提取李鸿章的改革规划。(2)李鸿章的这封信被蒋廷黻誉为 19 世纪最有价值的文章,值得再三的阅读,在信中体现了李鸿章的哪些远见卓识呢? 问题精辟有力,贴近史料,紧扣目标,引发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学生通过一封信引发的思考,对李鸿章的再认识,逐渐形成。在层层深入后,李老师又找到了“李鸿章请修铁路却遭到反对”的原始史料,组织学生在研读史料中学会找关键词,再通过关键词去总结核心问题,解决疑惑。

4.选择多样化的史料,丰富课堂内容,在观点的碰撞中锻炼学生思维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所选用的史料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史料的形式包括历史文献、摘录、历史地图、统计资料、历史图片、艺术作品、名言警句、诗词楹联、民间传说、照片邮票、漫画插图、音像资料等。将各种形式的史料结合起来使用,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我们的历史课堂也更有生命力。

刘敏老师在《王安石变法》一课就选择了多样化的史料,除了我们常见的文字史料外,还有漫画材料(“西夏军队与北宋作战”的漫画);柱状图表(北宋官员增长图、北宋兵员增长图、北宋前期的财政收支图);直观的数据史料(收复河湟五州,拓地 2000 余里,受抚羌族 30 万帐)等等。李老师的课堂所采用了的史料同样丰富多样,有各种漫画插图、还有历史地图、音像资料等。其中既有一手史料,也有大量的二手史料。当然,史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精心挑选,有所取舍。选择的史料应能全面反映所考擦的历史现象,避免选择非典型性材料。

5.带着问题去研读史料,多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史料 不少教师都有过困惑,采用史料教学法的时候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呢?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制造认知或思维的冲突点。华附刘敏老师在讲述《王安石变法》时,用了“历史的遗憾”的标题引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她选取的材料为“公元 1127 年,靖康之变。距离王安石发起他那著名的变法运动刚好五十八年;距离司马光废除这些变法,也过去四十一年;距离另一位反对变法的苏东坡去世,相隔了二十六年。这三人,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同样伟大的名声,并且一度是相互倾慕的好朋友。因为这场变法,三人渐行渐远,终于彻底葬送了友情,并且成为政治上的死敌。”这样的材料引人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除此,刘老师还罗列了大量史料,比如“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的精辟概括、“拒喝上司包拯的敬酒”的趣味小故事等,生动刻画了王安石的性格特征,展示了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品德高尚、意志坚定、性情执拗的北宋改革家形象。

另外,史料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收集史料,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研讨,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如让学生针对某些问题搜集史料(设疑)→选择史料(甄别)→整理分析史料→运用史料(讲述、讨论等)→撰写小论文。华附刘老师的课堂就鲜明体现了上述特色。史料的学习始终贯穿其中,在过程中突出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

总之,史料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策略之一,其原理和方法都应服务于课堂的目标,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1.论史料教学(CAJ)

2.论史料教学的分层进行方法及操作原则 _ 以 _ 中国近代史 _ 为例(CAJ)3.论史料教学的价值 _ 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CAJ)4.史料教学略论(CAJ)5.史料教学浅谈(CAJ)

6.史料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的整合(CAJ)7.谈中学历史新课改背景下史料教学的加强(CAJ)8.关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KDH)9.课改背景下史料教学作用新探(KDH)10.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KDH)

11.美国历史教育的特点之一 _ 收集和使用第一手资料(KDH)12.史料教学浅议(KDH)

13.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KDH)14.谈历史学科的史料教学(KDH)15.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史料教学(KDH)16.试论史料的历史教学应用(NH)

17.试论史料在美国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NH)18.对美国史料教学的方法论及实践意义之探索(NH)19.王锡文: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20.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 21.李小萍: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学习的障碍与破除》

许多老师感觉教高三比教高一轻松,这是有道理的,高一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尚没建立起来,反而有诸多的障碍在那里等着老师破除,老师是一个教书先生,又要承担更为繁重的清道夫的工作,且要在道路的两旁催发四季的美景,在道理的终点建造一个巍峨英华的发展中心,这怎不叫一个辛劳呢?高三呢?学生早就整装待发在跑道上,教师只要在他们的跑车里加进去适当的燃料就可以了,至于自我的操控那是车手的事情了,教师主要是欣赏赛车的盛况与等着收获赛终的仪式,二郎神三只眼,也常做翘起二郎腿的惬意姿态的。那么高一的学生,历史学习的障碍有哪些呢?我粗略笼络了一下,至少一下六处。

第一,学科多,作业多,历史学习没时间。周三下午,监考历史模块考试,徜徉于奋笔疾书的学生森林里,我感觉大脑呼吸到了负氧离子,特别的舒坦,有唐太宗天下英雄尽入毂中矣的浩然之气。于是深切感悟到那些频繁考试和毫不犹豫批发作业量的学科的老师,他们为何那般的作为,原来其中幸福多多啊。我们的学生早已经没有了个性,早已经成为作业与考试的奴隶,所以在考试和作业中才能是温顺可爱的形象,没有考试和作业,他们是不会关注历史的。但我们的历史,却太多的历史使命感,至于我们的老师不忘记那一份良心驱使下的恻隐之心,告诫自己作业要少,考试要少,不要惊扰了学生发展的梦。而其他学科,则是品嚐作业与考试如蜜的狗熊了,历史的时间被完全挤兑掉了。

第二,学习的板块不完整。学习有预习、听习、复习这三习板块,共同构成一个学习过程。因为历史复习的时间被挤兑掉,所以造成学生历史学习的板块残缺问题,这是很有害的。今年我将作业资料上的作业前置为预习性作业,发现学生大部分能自我解决,作业的质量在表面上看与后置性作业没有明显差别,这说明学生的预习阶段是认真的。——不过,作业的内在质量还是有区别的,前置性的作业,学生更多是查阅教材来完成的,并非教师所期望的先看书,然后作业的程序,后置性的作业呢,学生更多是脱离开教材,更多依赖回忆、调取内化库存的结果,这导致作业的效果的不同。

因为没有复习环节,前两个环节的学习效果被时间销蚀掉,最终几乎剩余为零,这是一个零化的学习游戏,有点悲哀的色调。我常给学生算一笔账,一节历史课40分钟,一课的作业要花费40分钟,这样平均下来,每天的历史学习用时在半个小时以上,因为没有复习,这每周的几个小时就等于荒废掉,人生的好大一段失去了意义,实在是伤怀的孽业。

第三,不科学的课堂观。一个课堂过程里,包括眼看、口动、脑思脑记、手动、耳听,这中间,脑子的运动主要内容是思维和记忆。很多学生的课堂观是错误的,以为课堂上就一个播撒汗水的过程,是听课摄取、手记笔记的任务,却并没有收获记忆的机制,其实。学生应学习收割机的原理,收割与入仓的工作同时进行,然后待课堂结束了,学习的内容基本打包了。一些学生不懂得这个课堂的原理,课堂的效率就比较低。一些学生甚至把课堂作为最放松的时间,课下有大量的作业在那里被逼迫着,课堂上用脑是轻松的、听讲是享乐的,这种课堂最为轻松的情况,让人哭笑不得。

第四,历史为副业的思想。大部分学生是要选学理科的,这就导致他们将历史做副业,只求60分万岁,没有将历史学精的心理姿态。这样的思想具有感染性和传染性,这个学生的历史学习会比较敷衍,这种思想传染下去,整个班级的风气也将是敷衍的,班级的基调就会发生偏移,历史教师不可不警惕。第五,初中学习缺陷制约高中学习。举一个例子,我出了一个依靠徐州来判断淮海战役的题目,学生的错误率比较高,原因之一是历史教材中对三大战役只罗列了名称,没有展开,另一个原因则是学生初中的地理学习,人文地理很是薄弱,他们不知道中国这样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这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讽刺。但这种讽刺实实在在存在的,这就是中国如今的教育。这种初中教育导致的知识缺陷,对高中历史的教学是很影响的。

第六,对中国教育的叛逆思想与行为。有个学生,极力否定中国式教育,在课堂上表现为对笔记、作业、记忆的不屑,将许多的表现给予了不作为。他的课堂表现是糟糕的,考试同样糟糕,但他并不反省,反而认为这是一种个性的光辉。这样的学生并非少数,因为非主流的脱序,他们大多是沦落为边缘人的,应试教育伤害了他们,他们同时也伤害着教育环境,成为一个很吊诡的群体。

那么我们如何破解上述的几种问题呢?

第一、将学习的环节完善起来。(1)适当增加考试,历史不拒绝考试,通过考试端正学生态度,激励学生情致,检验学生学情;(2)增加课后作业,最好是精选而针对性强、量少的作业,保证学生将复习的环节重视起来;(3)课堂观的教育,并调整课堂的机制,让学生的记忆在课堂上有一定的空间督促和展示。

第二、对一些应试教育不配合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他们进行素质教育的点缀,如让他们进行研究性的课题,依靠课堂展示让他们获得价值认可,并在这种成就感中由不配合发展为配合,从而进入教育的程序里。排斥不如接纳,批判不如认可,否定不如激励。

第三、建立师生接触机制。如成立“教师小助手”小组,使学生多与教师接触,在接触中了解他们,发展他们,培养一批历史学习上的积极分子,树立一批学习典型,须知,榜样的力量胜过无量的说教。如成立“后进生进办公室谈话”机制,每天都有这样的一些学生与教师进行接触,从而给他们心理的照应,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情感、策略,甚至督促。教师应将触角延伸。

2.史料教学的方法策略 篇二

一、如何选择史料

选择那些具有研究价值, 又具有趣味性的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项基础条件, 选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使用教材中既有的史料

有些高中历史教师认为史料应当以奇制胜, 于是他们舍近求远, 放弃教材既有史料而去别处寻找, 这是一种不恰当的做法。其实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有大量的直接史料可资运用, 间接史料的使用也很严谨, 而且图片、表格、文字等种类非常丰富, 都极具启发性, 有理由引起教师的注意。

2. 使用历史著作中的史料

中国的历史典籍与历史著作浩如烟海, 在使用这些史料时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甄别能力, 以防止史料的乱用与滥用、误用。例如, 在学习“美国罗斯福新政”这部分内容时, 教材里面没有详细地说明什么是以工代赈, 为了让学生可以深入透彻地理解这部分知识, 教师可以在相关的世界史著作里面找到详细解释性史料:美国的田纳西河附近以前是最为落后的区域之一, 年人均收入不及美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有很多家庭都没有电用, 到了1933年……学生用阅读与研究史料的方法, 了解到因为田纳西州水利工程的兴建, 很多失业者有了就业机会, 得到了工资报酬, 提高了生活水平, 也就明白了何为以工代赈。

3. 使用网络资源

网络化时代的来临让史料教学更为方便, 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教师能够直接用输入关键检索词的办法进行历史网站浏览, 以快速地得到有价值的史料。例如, 网易专门辟出了搜索历史资料的栏目窗口, 而在中国历史网中则详细罗列了文史资料、古籍阅读等细目, 这些网站都是极方便的素材基地。当然, 网络史料数量众多, 难免良莠不齐, 因此选择的过程必须严谨科学, 要具备鉴别真伪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史料阅读水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给学生历史阅读水平提出了一个基本定位:在了解并掌握最基本历史知识的前提下, 需要加强历史阅读与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史料阅读教学最关键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产生足够的阅读技巧, 并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实, 史料阅读的技巧同其他文科科目的阅读技巧有共通之处, 即历史的技巧可以是语文的, 也可以是政治的, 可以是地理的, 也可以是英语的。所以史料阅读教学方法完全可以从其他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中汲取, 语文中的文言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完全可以移植到史料解读环节里来。当然, 对于某些史料的解读, 教师需要给学生划定文本阅读的层次。例如, 第一步的目标是史料泛读, 主要是了解材料所包含的大致信息;第二步是史料细读, 在第一步的前提下, 重点把握文本的重点与有关的历史知识点, 或者对第一步阅读中发现的疑点给出解决办法;第三步是对史料的综合体会, 即以事先设定好的问题作线索, 把史料同教材正文、教师讲述内容结合起来思考, 甚至还可以将史料同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思考, 用以达到拓展思路的效果, 产生生发型思维。当然, 在阅读方法上应当注意感性与理性结合的问题, 教师除了给学生以感性指导外, 重要的还应当是理性提示知识点的相关问题。例如, 如果题目设计的是比较几则史料的相同点与相异点, 并就这些异同点进行探讨, 且从中提炼出相应的历史观点, 此时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在史料里面概括出有价值的信息。

三、如何设计史料解析题

设计史料解析题时, 其核心目标是按照史料进行习题编制, 以检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史料解析题的设计需要以课程标准为中心, 具体可以参照如下程序:第一, 明确测试问题, 当正常授课完成以后, 用提问、访谈等办法了解学生对于某一具体问题的了解程度。第二, 明确问题方向, 按照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掌握程度设计分层问题, 如文本中提到是哪些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评价文本中出现的这些现象?等等。第三, 根据教学重点内容明确史料重点, 把数则史料排列出来, 给学生以发现史料关系的机会。第四, 按照历史试题编排的原则编排史料, 问题的设计应当力求多样化, 可以用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 或者直接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小型论文。

1. 针对材料进行阅读理解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在测试过程中, 多采取史料解析办法, 不管是平时的测试、期末的大考, 还是各种类型的模拟考试, 皆是如此。因此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 应当具备一定的史料解析题解决办法。对材料进行准确的阅读与理解是做解析题的准备, 如前面所述, 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完成三次阅读, 即泛读、细读与核心读。在阅读理解文本时, 需要注意几项内容, 首先, 是应当将所有文字都读过, 不能有所遗漏, 再决定取舍的重点。其次, 要注意文本材料的出处。再次, 在初次阅读时教师应当使学生明确哪些材料与教材知识点相符, 哪些材料高于教材知识点, 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寻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在首次阅读时即应当把材料里面的内容同教材里面的内容相对比, 以把握住材料所说的重点是什么, 再在此基础上理解那些高于教材知识点的内容。尤其是有些较难的材料题, 一定要紧紧把握住教材内容, 否则解决材料问题难度会相当大。如那种反映同一时期的几则材料同时出现, 可能只有其中一则材料是能够联系教材的, 抓住这则材料才能找到突破口, 从而在此基础上正确理解其他几则材料。

2. 合理把握命题意图

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 在针对材料进行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握命题意图, 给出最佳答案。每道题的设计都不是随意为之, 教师应当领会命题意图, 把握本题考虑哪些基础知识和观点, 以做到答案的最优设计效果, 将最佳答案传达给学生。教师需要把握住几点注意事项:一是语言不能繁芜不清, 应当注意其科学性与准确性。例如有一道材料题后面的问题是:最近三十年,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有哪些变化?答案一句话即可:近三十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都在向前发展。又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变化特点是什么?答案也同样一句话即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仍在加大。又问:出现这样的变化特点将会对世界经济格局造成怎样的影响?答案是:这样的变化特点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教师在设计阅读材料题后面的答案时, 每题只给出一句参考答案, 既精炼又准确, 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利于学生学习把握。二是内容不能片面, 对于有些评价类的问题, 教师给出的参考答案不能片面, 防止武断地全面肯定或者全面否定。比如, 根据所给材料评价当时历史条件下的1791年法国宪法。因为特意强调了当时历史条件这句话, 因此答案需要首先肯定其在反对专制制度与贵族特权方面的贡献与进步作用, 但是同时应当了解到它还具有限制公民选举权的局限性。三是要注意理性化思维, 避免感情用事。应当灵活地运用唯物主义观点, 将材料给出的人物、所发生的事件、所持的观点等进行科学评价, 不要带着个人感情的评价历史。如那种认为一看见材料中有“资产阶级”这几个字就予以批判的答案是不可取的。

3.略论史料教学中选择史料的方法 篇三

关键词: 史料教学 选择史料 方法

史料是我们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的媒介,历史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查找大量史料。“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筛选和精简资料,对资料进行相当专业的评判,以便适用于学生,使他们对资料进行充分考虑,并在提出他们想法时有效运用资料”①。史料的搜集、甄别与运用是学习历史的基础与关键,那么怎样选取史料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

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选配了大量史料,就像一座座蕴藏丰富的宝藏,等着我们随时开发挖掘。如人教版中每课的“引言”、“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习延伸”等,这些板块都引用了大量史料,而且都是经过编写者精心选择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非常方便获取。教师可在备课时充分利用,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以解答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有时教材选取的史料并没有设置问题,此时史料的运用需要教师精心设问。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或偏难,问题的呈现要有梯度,要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问题要启发思考,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结合”②。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0课第50页【资料回放】中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言论:“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不股栗!--《林则徐集·奏稿中》”③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林则徐针对什么事情上书道光帝?他的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他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道光皇帝接受他的主张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提问和回答就把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一起,更进一步拓展教材内容。

二、精心准备,恰当补充课外史料

史料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使用教材中的史料而不加补充。不可否认,教材中的史料是经过精心编写的,是史料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死板地运用教材中的史料。由于篇幅等原因,高中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题的,但是教材中有些重点内容教师一下子难以说明,或者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过程,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需要史实说明,做到论从史出。

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着手编写第二手材料。编写史料有两种方法:一是概述史料,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所有无关内容,提取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二是转述史料,把一种类型的材料转换成另一种类型,如可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表、图解,或反之,可将深奥的古文翻译或转述成通俗易懂的文字,等等。

三、重视历史地图、插图、表格等的运用

图文并茂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一大特色,除了文字资料外,还有历史人物画像和照片、地图、名胜古迹照片、漫画等。这些也是史料,灵活运用它们,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增强历史时空感。但是,图表史料不像文字史料那样来得直接、透理,要求学生首先仔细观察图像,捕捉图像中的历史信息,其次对通过观察获得的历史信息充分提取,进行“由表及里”的剖析,找出显性和隐性信息。因此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引用的插图进行仔细观察,培养他们捕捉图像信息的能力。同时,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涉及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知识的整合。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广泛利用地图,通过设问、对比进一步理解历史。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5页的西周分封示意图、第8页的秦朝疆域图、第13页的元朝行省图,再补充一张西汉郡国并行图,这些图片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每一时期的疆域,地方上实行的政治制度等,一目了然。再如第80和81页的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在地图上学生能非常清晰地看出这些战役发生的地点、作战过程等。学生大都是知识面较全面的,通过此问题,将历史和地理学科有效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其中也有研究性学习的味道。

高中三年不同阶段学生在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虽较初中阶段有总体提高,但这三年是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尤其高一阶段,学生正处在由初中向高中转变的时期,对直观性较强的历史图表、文物图片和实物史料等非文字史料更感兴趣、更容易理解。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某些非文字史料相对于文字史料来说更能真实反映历史的原貌,尤其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正因如此,以实物史料为基础的文物图片在目前各类考试和即将使用的新教材中大大增加。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正是这个道理。

在历史插图的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根据课文重点和难点选择;不能喧宾夺主,仍要以课本文字部分为主,插图只是辅助资料。

四、选择符合学情的史料

“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选用哪些史料才适合中学生的接受水平,才有利于教学活动展开,需要历史老师认真考虑”④。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选择史料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应从高中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论水平。建构主义者认为,“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互相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⑤。因而从更深层次角度看,影响课外史料难度的因素在于史料和学生已有历史知识的联系程度如何。如果联系过于密切,则难度较低,不易引发高中学生的求知兴趣。而为了创设一个较新的情境,使选择的史料和高中学生已有历史知识联系很少,甚至没有联系,则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史料的意义,教师难以达到自己的教学意图。因而教师选择课外史料时,要尽可能使之既能和高中学生已有历史知识相联系,又有一定创新情境,真正做到难度适宜。

如果把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一般来说,非文字史料中的图表史料、实物史料学生容易读懂,文字史料中的现代中国史料也相对易懂。但涉及世界史内容的史料,尤其一些西方史家的文字史料,学生比较难以读懂。如果学生古文功底不够扎实,涉及中国古代史的一些文字史料也难以读懂。这时教师就需要对选择的文字史料加以适当提示或解释,因为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是利用这些文字史料为历史课堂教学服务。

如讲述科技对城市化的影响时把一些重要的、通俗易懂的数字展现给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发展迅速,如曼彻斯特、利物浦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7%”⑥。

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史料要加以注释,或者由老师引导学生读懂史料。有些史料的选择由于字数关系,节选的材料在脱离了相关背景后不易读懂,因此老师应该加以解读或注释。

五、精选史料,避免史料过多影响教学过程

最开始运用史料教学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于选择的史料过多,以至于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我在教学过程中有过此种经历,如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对于课本略讲的冯太后改革采取的措施:三长制、均田制、整顿吏治等内容,补充了很多史料,结果导致重点孝文帝改革无法在规定教学时间内完成。经组内老师指导发现问题根源在于没把握好教材。所以,选择史料时先通读教材,然后在确定重难点的基础上寻找史料。材料宜精不宜多,否则就会出现“希望面面俱到,结果只能是泛泛而谈”如有关秦始皇评价的史料可谓众说纷纭、举不胜举,但是只要选择有冲突性的两则典型史料,从而激起学生渴求真实历史的念头即可,否则整堂课无法说完整史家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就是说选择史料时要有目的性,要精不要广。

六、引导学生动手搜集史料

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很好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积存了浩如烟海的史料,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因特网走进千家万户,为学生搜集各种史料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平台。故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史料外,还要引导学生养成收集史料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史料的搜集过程是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过程,寓教于无形。如电影《南京!南京!》、《钢琴家》、《辛德勒名单》等,课堂教学时间决定了这些好的影片不大可能都观看,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观看。

学生搜集史料,教师可对他们进行一些指导:第一,搜集史料的途径包括书刊资料的查阅、网上搜索、历史调查等。第二,围绕“问题”收集相关史料。第三,了解史料的背景、出处等,学习判断史料的真伪、优劣,并分析收集的史料是否与论证的问题有内在联系。另外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好的网站,如:www.pep.com.cn/gzls/index.htm(人教网高中历史);www.zxls.com/index.html(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等。通过网络等平台,学生可以了解更多更深广的历史知识,以弥补教师课堂历史教学的缺失。例如,讲完辛亥革命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学生通过搜集材料,得出结论,逐步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当然,自主探究学习中应该注意向学生传递一些历史学核心概念,如历史的真伪、史料的价值及研习历史的探究精神等。

教师应借助丰富的史料让学生尽可能感受历史的氛围,应借助多视角史料尽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这正是史料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注释:

①唐纳德·汤普森:《理解历史:程序与内容》,载阿拉里克·迪金森等编:《学习历史》,转载于《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②朱煜:《论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期。

③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④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⑤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⑥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选修)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文献:

[1]章年海.中学历史新教材新教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杜奎英.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0).

[5]刘燕.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法.考试周刊,2008.5.

4.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 篇四

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历史研究、历史教学都必须首先从研究与分析史料开始。一般来说,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中获得的。因此,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引用的文献材料有几百处之多,既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增添了教材的难度和生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给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历史学科的高考试卷体现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点,材料解析是高中历史课堂上史料教学的主体形式,因材料解析题能够培养和考察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提取和获得,培养学生对观点的归纳和提炼以及对文字的组织等多方面、深层次的能力,所以高考试卷对它是情有独终。因此史料教学越来越得到了高中教师重视,成为历史课堂中每课必见的内容,在今天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限的时间内应该怎样进行史料教学?因为并不是史料用的越多越好,也不是每个问题都必须用史料去证实去解析。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应注意些什么呢?

1.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现行高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及《世界近代现代史》都引用了大量史料。这些史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用足用好这部分史料。比如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也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

利用教材引用的史料也可以把不同的章节重新组合。例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样,也可把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言组合在一起,比较不同时期蒋介石对日政策的不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这种对材料的重新组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2.精心准备,适当补充部分史料

教材中现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学的主体。教学时,围绕教学目的,还需适当补充史料。例

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中描写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中用了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爱动脑筋的学生可能马上会想到:三大发明在近代欧洲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在其故乡——中国的情形会是怎样呢?这里不妨补充一段鲁迅在《电的利弊》中的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通过两段材料的对比,学生不但了解了三大发明在近代东西方的不同遭遇,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近代西方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深层原因。

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自己着手编写第二手材料。编写史料有两种方法:一是概述史料,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二是转述史料,把一种类型的材料转换成另一种类型,比如可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表、图解,或反之,也可将深奥的古文翻译或转述成通俗易懂的文字,等等。

3.合理选择与利用史料,进行史料的整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捕捉、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这一要点时,我运用史料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材料一:1912——1919年间,中国新设厂矿379家,设立资本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增资本1430万元„„这时期,外国资本增加有限,而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三年以来中国,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陈独秀《青年杂志》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纪、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污,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 设问: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经过简短的讨论,学生很快得出自己的见解:三组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阐释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材料一反映了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材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之后北洋军阀政府继续推行专制统治。材料三反映了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简

单总结: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束缚,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政治上,辛亥革命将封建帝王从金銮宝殿上打翻在地,政权却落入了北洋军阀的手中,袁世凯及其继任者们继续推行专制统治。文化上: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废除临时约法,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在史料阅读的帮助下,轻松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的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4、对史料的分析要有科学性。对史料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注意史料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立场观点。像文献史料,它们是过去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完全的做到客观公正,很多史料是写史料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发表观点,受到时代、社会、情感、经验的左右。比如中国古代历史上,一般材料都称农民起义军为“贼”、“寇”、“匪”等,这反映了作者立场的局限性,教学时要给学生说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面对史料时,除了判定真伪的基本问题外,更牵涉到如何获得有效信息,以及有效信息如何诠释的问题。落实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真实,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要教会学生鉴定真伪,使用史料时要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5、对史料的选择和运用要有层次性。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史料教学的目标上应注意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5.史料教学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调查 篇五

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和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教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文试对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学生对史料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旨在思考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史料教学的更好运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学的优势,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史料 史料教学 历史思维 运用

何为史料?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从本次调查中,有75%的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史料的含义。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样规定“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历史技能”培养(节选):

○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或图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目标:(节选)

○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新教材中多了一些和主体课文相关的“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栏目,这些就是史料;对它们的恰当运用将直接关系到以上目标的实现。那么,史料教学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史料教学?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⒈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但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反映得形象生动。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多数教师都能够恰当的运用书本上的史料,但对地图、影像的运用较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以多媒体手段来体现,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积极性。

记得在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时候,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城邦民主政治的产生单靠讲来描述学生并不能很全面的理解,这时候可以放映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大河文明的图片,然后和希腊四周多海的地理位置进行对比,再加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的一句话:“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这时候,学生更容易理解独特的海洋文明对希腊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民主政治的影响。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⒉增强历史感,体验论从史出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突出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教学应该有的特点便是浓郁的历史感,这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适当引用原始材料,可以增强历史感,也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确立一个信念,即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讲述史料,有时看似增加了难度,实质上却是简化了教材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述西汉削藩问题时,若引用晁错关于“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能把西汉王国分裂割据的情形凸现在人们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的历史感,也有助于帮学生理解削藩的必要性。再如在对明代八股取士制度的危害理解上,我选取了清代俞樾的一篇八股文《不以规矩》让学生传阅,让学生真切地看到八股文的格式及写作规范的机械、枯燥、繁琐,产生了相应的历史感,再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然得出八股取士制度束缚思想,扼杀才智这一历史结论。

3.培养探究精神,体会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大部分的教师只是对让学生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的解释,而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如,让学生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海战中李鸿章要求北洋水师“保船避战”考虑、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双方的准备情况并思考:李鸿章为何会有这样的考虑?这一考虑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这一决定带来了什么后果?等等,让学生通过这种类型的探讨,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开阔思维,体会自主探索学习的乐趣。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然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发挥史料在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实现教学目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就更显得意义重大。而选择史料、认知史料、分析理解史料和得出结论是史料在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过程,那么,怎样才能组织好这个完整过程呢?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第一,应慎重地选用史料。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无限制地使用史料,会无形中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学生也提不起兴致。所以面对大量的史料,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第二,应有区别地运用史料。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所以对史料的接受能力也不一致。这就要求选取史料时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思维能力,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渐进性:即用史料多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第三,恰当的对材料进行取舍。有些材料内容冗多,艰涩难懂,如果放一大段话,密密麻麻的排列在PPT上,学生眼花缭乱,看都看不及,理解效果肯定也不好。这时候,可以有着重的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层次分明的排列在黑板上,也可以用加粗或者显眼颜色标注出关键字,使学生更好的对史料进行理解和与把握。

三、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方法

1、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在高一两册历史教材中,史料带有思考题的有31处,多在课后习题部分。对于这些史料,有的教师采取的是有时间则讲,没时间就不讲的方式,其实不然因为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有时教材选取的史料并没有所设置问题,此时史料的运用上就需要教师精心设问。只有这样,才能用好用足史料,激发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4页有一段史料引自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言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林则徐针对什么事情上书道光帝?他的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他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道光皇帝接受他的主张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就把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一起,对教材内容有了更进一步拓展。所以教师要更多思考推敲,对没有思考题史料也是十分重视,不轻易放过,分析史料,设计出精彩而又是切实的思考题,促进对历史教学和教学内容的丰富。

2、精心准备,恰当地补充课外史料

由于篇幅等原因,高中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题的,但是教材中有些重点内容教师一下子难以说明,或者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的过程,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需要史实说明,做到论从史出。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计到应补充史实的内容,并精心搜集补充史料来充实教材,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自己着手编写第二手材料。编写史料有二种方法:一是概述史料,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二是转述史料,把一种类型的材料转换成另一种类型,比如可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表、图解,或反之,也可将深奥的古文翻译或转述成通俗易懂的文字,等等。

还有一些历史知识,光靠教师讲述,学生很难有直观、全面的认识。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补充史料,而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是为教学提供了便利。如在学习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知识时,通过多媒体将这些内容再现于大屏幕上,就能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延伸人体感官,突出个性发展,激发思维活跃,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不要忽视历史地图、插图的运用

图文并茂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一大特色,除了前面举例的文字资料外,还有历史人物画像和照片、地图、名胜古迹照片、漫画等。这些也是史料,灵活的运用它们,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掘地图中的隐性知识,如在《清朝疆域图》中,我们要注意两个知识点:一是新疆(伊犁将军辖区)首府在伊犁。二是在东北的三个将军辖区是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其中管辖今天黑龙江下游、库页岛一带的是吉林将军。在历史插图的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选择;②不能喧兵夺主,仍要以课本的文字部分为主,插图只是辅助资料。

4.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史料

例如,讲完辛亥革命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材料,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当然,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应该注意向学生传递一些历史学的核心概念,如,历史的真伪、史料的价值及研习历史的探究精神等。

总之,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史料教学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仍将是许多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史料教学在中学中的运用情况调查

您好,这是一份关于史料教学在中学中的运用情况的调查问卷,希望您根据真实情况填写我们的问卷调查,请您在符合情况的□下面画√,您的想法对我们很重要,所以诚挚的希望您把您的真实想法填写到问卷上,谢谢您的合作。

1.你对史料的理解是? □史料就是历史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中介 □史料是学习的资源

2.你对教科书中史料的看法是?

□枯燥无聊,毫无兴致 □一般,可以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发展 □非常有意义,引导转变历史学习方式,促进历史学习能力提高 3.你的老师呈现史料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

□教科书 □教科书和PPT □音像、影视等多种方法

4.你的老师对史料的处理方法是以下哪一个?

□直接讲解

□小组讨论后再讲解

□课下讨论,学生提出质疑后再讲解

5.对于教科书中导入部分的史料你的老师的教学方法是?

□很少使用,从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直接进入本课学习

□让学生自己阅读

□有针对性地讲解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

6.对于教科书中的图文资料你的老师的主要做法是?

□很少使用

□简答讲解一下

□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探讨

7.你的老师是否给学生补充过教科书以外的史料? □从不补充 □偶尔补充

□ 经常补充

8.你的老师.在课堂上对所补充的历史史料主要做法是?

□只是简单给学生展示,让学生看看或听听

□ 将史料设计成材料解析题,促进学生更好掌握教科书内容 □ 和学生一起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充分利用

你的老师在课堂中运用的难度如何?

□浅显易懂

□艰涩难懂,完全不知道材料

□据关键字能推出材料大概意思

10.你认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资料难找

□不知该如何利用

□提不起兴趣

11.你认为史料的运用于学习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吗?

□没有帮助

□有些帮助 □帮助很大

12.你在史料题中解题是按照以下哪种思路?

□不看史料,直接答题

□ 找关键字,着重分析

□仔细阅读,认真斟酌每一个字

13你使用的史料通常来源于(可多选).?

□教科书

□教学参考书

□网络

□图书馆

6.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 篇六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提供新史料、创设新情境来培养学生阅读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而这些要求在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试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选用史料进行教学已越来越被广大历史教师认可,但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如何选择却是摆在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下面,本人就自己平时的一些实践与思考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选择的几个注意点。

一、要选择切合课题、服务于目标的史料

在早期的教学实践中,面对一个课题我们会下大工夫去查阅资料,结果在搞清楚了许多问题的同时,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觉得每一个问题都要讲,每一则史料都要用,最终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杂乱无章,课堂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果极不理想。

例如,面对“红军长征”这一课题,相关的史料很多。选择什么样的史料取决于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想体现红军长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一教学目标,那么可以选择如湘江之战、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如果想体现长征中红军与人民群众结下的深厚情谊这一教学目标,那么可以选择红军沿途进行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和人民群众救治伤员、筹集粮食、踊跃参军的英勇事迹。

二、要选择相对精当、具有价值的史料

选择史料是为了运用,正如沈为慧老师所说的,是为了要“榨干史料”,再加上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因此数量过多、内容过长、缺少“油水”的史料尽量不要选,否则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效率。而切合课题灵魂,短小、精当、富有价值的史料就要大胆选择和运用,通过问题设计,将其中蕴含的信息充分挖掘出来,调动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复习有关洋务运动这一课题时,我们可以选择经典史料《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中的两句话: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并设计问题:该材料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政治派别?该派别领导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一运动?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一史料的分析较好地回忆并掌握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

三、要选择通俗易懂、符合学生认知的史料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其认知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能力。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归纳、概括等能力也有差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的史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思维,而切不可以难取胜。

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先秦史的时候,选取的史料大都来自古代典籍,虽然历史价值高,但文字艰涩难懂,老师阅读尚且有困难,更别说学生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尽量少用这些史料或者将它们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资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四、要选择形式多样、内容多维度的史料

在课堂教学中各种形式、各个维度的史料要结合使用,这样不仅能使历史课堂生动活泼,而且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

首先,史料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但如果课堂上呈现的史料形式过于单一,尤其是大量的文字史料的反复出现,必然会造成学生视觉的疲劳和学习效果的下降。因此,在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让文字、图片、歌曲、视频等各种史料发挥作用,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其次,史料内容也应该是多维度的。教学中我们会提供史料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做出评价,但如果我们提供的史料维度、视角、史观等过于单一,根据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的原则,学生得出的结论必然也是片面的。要想让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培养他们“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思维能力,就必须选择多维度的史料。

7.谈高中不同年级史料引用的策略 篇七

关键词:史料,还原历史,分层引用,高效课堂

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 离开了史料, 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因此, 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习、感悟历史, 就必须积极正确的地运用史料, 使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几年, 尤其是新课标下高考试卷都对考生的命题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 大量运用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不拘泥于教材, 远离教材, 突出考查考生对新材料的解读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对历史事物和概念的深层理解能力、对历史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样, 把史料解读能力的考查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非选择题的命制都与史料有关。所以无论是高一新课教学还是高三历史复习课都必须要时时注意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史料意识。

一、为什么在高中不同年级段引用与解读史料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首先, 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史料教学的实践研究中, 我发现史料的引用与解读不能不顾学生的具体情况, 史料的选择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要符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背景, 要做到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要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从而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完成与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其次, 不同年级段的考试要求不同。一节课时间有限, 所以材料的选择与合理运用尤为重要, 那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答案就是要有效, 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有效。如《两次工业革命》这一课, 高一水平测试考查目标是要掌握三个知识点:知道瓦特改良蒸汽机;知道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了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标志, 大致时间及影响。高三还要求对于材料的解读能力的提升, 即“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史的资料和相关论述, 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 同时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可见, 高三的史料解读能力要求比高一要明显高得多, 多得多。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明确与史料内容相关的史实;从内容、作者意图和作者潜意识反映的时代特征等层次理解史料;明确史料叙述史实的结论、视角及其合理性, 由史料内容审视和理解史实;由史实判定史料价值, 体验历史变化, 感悟历史史实和史料中蕴含的历史真谛, 拓展认识视野, 提高认识层次, 提升生命境界;跳出史料, 分析史料反映史实的生产原因, 归纳史料反映史实产生的影响, 分析史料产生的原因, 归纳史料生产的影响等。

二、高中不同年级引用解读史料的不同策略

1.解读要把握好史料挖掘的广度与深度

情境材料包括考古资料、报纸、统计图表、漫画、研究著述等, 其内容与考生的生活和现实紧密相关, 突出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理解运用历史资料和历史思维的能力。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显性信息是直接通过观察材料获取到的信息, 而隐性信息, 则是隐藏在材料里面, 需要联系时代背景, 从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个角度去挖掘的信息。这样, 通过对史料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真实感受, 促进学生直接参与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例如, 对高一学生导入本节新课时, 我选取了瓦特、爱迪生、西门子等发明家与蒸汽机、电灯、发电机等图片展示, 设问:同学们知道这些发明家与发明跟历史上的什么革命有关吗?学生很自然得出结论是两次工业革命, 而后阐明工业革命的发生与科技发明的创新有着直接联系, 引出本课主题。高三复习课在呈现这些史料时, 则是请学生能进一步说出与这些发明分别归属于哪一次工业革命以及两次工业革命不同分期, 深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高三学生还补充其他发明家的一些史料, 进一步完善科学精神的共性内涵。同时, 通过引导高三学生从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个角度分析为什么会在当时取得这些科技成就, 强化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要用好、用足教材中的史料, 注意史料的呈现形式与长度

对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来说, 应该首先充分利用好历史教科书这一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如人教版教材中的“历史纵横”“模块链接”“资料回访”“学思之窗”“本课要旨”等这些绝佳的史料资源不能白白浪费。历史课堂教师运用史料创设情境, 寓教于“情”于“境”, 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通过史料巩固历史史实, 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有利于改变过去人们关心如何“讲”好历史课, 到关心如何让学生主动的“学”会历史, 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

3.史料的来源存在不同

在教学中, 高一课堂要求教师史料来源要广泛、不拘于教材, 重在提高学生的兴趣与一定的学科能力培养, 尽力避免“偏、难、怪、多”的史料, 减小阅读障碍。高三教学在选取趣味史料时, 要注意不能一味追求兴趣而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 必须考虑一轮复习的有效性。对于高一学生而言, 对一些史家原著述中的史料运用应慎重, 因为一般学生很少会具备研读专业史的能力和兴趣, 教师应当从人教版或教参中的选取, 选取大众化、容易理解的史料, 增加一些感观性强的图片史料, 来减轻学生的史料阅读负担, 并且要对难度较大的原始文献进行加工和编辑, 删掉文献中难懂和没用的部分, 当然也不能过分改写和编辑, 以至于改变文献的原意。如本课为了突出瓦特改良蒸汽机的贡献, 把教材中的有关蒸汽机发明过程的史料作了整合与展示, 而无需补充其他史料。高三的历史教学要使学生不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所以,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补充介绍一些教材以外的学术观点, 如通过提供阅读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等有关蒸汽机等相关史料, 让学生经过诸如此类的探讨, 有效地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

三、结语

以“史料教学”为中心的本堂课的知识、能力目标基本完成了。在课堂练习小结部分, 笔者展示了几道高考题, 对于不同层次的高一、高三学生进行了检测, 都取得了一定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成刚等.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史料教学的方法策略 篇八

一、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现状调查

1.学生对历史课的感兴趣程度。

16%的学生对历史课特别感兴趣;62%的学生对历史课比较感兴趣;18%的学生对历史课不太感兴趣;4%的学生对历史课没有兴趣。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喜欢历史课,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不大。

2.学生对史料的理解。

8.2%的学生认为史料就是文字资料;6.4%的学生认为史料是视频及口述资料;4.8%学生认为史料是历史遗址、雕塑等实物资料;80.6%的学生认为史料包括以上全部类型。调查表明,学生对史料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3.学生获取史料的途径。

44.4%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取史料;28.2%的学生通过教材获取史料;8.8%的学生通过课外书籍获取史料;13.6%的学生通过网络等其他媒介获取史料。调查表明,学生普遍通过课堂教学及教材获取史料,且获取史料的途径趋于多元化。

4.学生对教材史料的态度。

28.25%的学生表示仔细阅读过,希望再详细一些;50.14%的学生表示见到就会浏览;21%的学生表示只会对比较感兴趣的史料进行浏览;0.61%的学生表示根本没看过。调查表明,学生对教材史料是比较关注的,部分学生还想了解更多的史料。

5.学生对课外史料的态度。

87.71%的学生表示喜欢;12.29%的学生表示说不准。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希望多了解一些课外史料,补充教材内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二、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应对策略

1.明確史料概念,认识史料的重要性。

调查发现,学生对史料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丰富史料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史料的兴趣。

由于史料的载体具有多样性,史料的呈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呈现史料。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控制多媒体史料的篇幅,避免学生忙于观看幻灯片,无暇思考。

3.以教材资料为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学习能力。

由于当今的历史教学存在课时少、教师水平不一、学校条件有限等各种不利因素,教师要大力整合教材资源,把教材中的资料作为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提供新的史料,丰富学生的观察视角。

学生是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教师要提供史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李鸿章是一个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叙述,学生就会认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卖国贼。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对此,教师可提供以下史料。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

总之,史料是研究与学习历史的基本素材,它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发展、历史观形成、历史方法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幼儿园暑假安全教育班会教案下一篇:再见了我的茉莉花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