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2024-09-27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共8篇)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篇一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

范桦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会师中学 730700 摘要:在新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下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应具备健全高尚的人格。这样才能将自己的“中国梦” 实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受到社会的欢迎。学校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而初中语文在人格教育培养上与其他学科相比法,就占有很大的优势,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经验,觉得只有通过身先垂范的榜样作用,开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作文教学的指导点评以及采取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人格,从而为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人格教育 培养方法

“语文是社会人类交际的工具,是人类生活文化的有机载体。”只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作为学生学习和有效掌握专业知识、科学技术发展等相应能力的基础。语文学科在中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基础地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语文学科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学生人格的教学培养呢?

第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展示教师的垂范作用来培养学生人格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形为而学得社会武形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它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形为。”所以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反馈中,学生通过在一边观察教师和同伴的一言一行,进行着观察学习,促进着自身的心理品质与人格发展,不断完善自我。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和同伴人格的发展引导着学生同化,因为学生在人际交往互动学习中时刻都将他人发出的信息拉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规模中进行同化,加强和完善自己原有的认知规模结构,以适应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一位教师的形象素质直接影响着这个班所有学生的综合形象素质。因此,要增强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人格,必须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真正的垂范作用。

第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开发教材资源培养学生人格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的内容提及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人生遭遇和挫折、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范例。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课堂活动开展培养学生人格是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构建信息技术教育条件下的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语文教学课堂中不但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素质、高尚人格的因素,而且结合当今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每位学生的心理素质,突破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格。只因为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所以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创新、充分开发,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现在新的中学语文教材当中很多课文呈现给学生们的,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社会价值观等问题,还有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何采取良好的心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本领知识。只有一个健康自信的心理,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那么学生将会全面发展。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耐心引导点拨学生融入课文,进入作者心灵,品读感悟,滋补大脑,热衷于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使他们深深地爱上语文课。通过介绍名家名著,联系学生个人实际生活,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人格。

第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作文点评教学来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格

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点评,不但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在具体的作文训练指导点评中能促进培养健全学生人格。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环节中,采取作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格魅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管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写作能力也好,还是教育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均都必不可少。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抓住“文如其人”这个切入点,就会在写作教学中进行人格培养方面突显优势。在中学语文新课标中提出在初中语文课堂作文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塑能力.这说明是塑造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人是学生自己,每个学生都具有认识自我、解释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改变自我的各种能力。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各种方式方法,不同的速度塑造着自已,完善着自我良好的人格素质特征。在作文习作点评时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非常重要.

第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格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那些敢于挑战和改变自我的人才有可能适应于社会,则在失败和挫折中改变自己命运的这些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真正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现阶段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适应社会快速的发展和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方向去努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在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拼搏意识。如语文知识竞赛、作文竞赛、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等,通过类似活动,学生既可以体验到失败的滋味,也能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竞争什么是拼搏。在此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消除疑虑,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目的。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不仅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还要着重发挥社会家庭教育的作用。人们常说:“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让学生家长给孩子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完美人格的塑造创造首要条件。现如今,国家为我们创造了有利于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和谐社会这个大环境,倡导和谐公平竞争,形成公平合理的用人竞争机制.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竞争的客观现实,充分认识到将来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有高尚完美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未来在社会上一定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篇二

关键词:健全人格,物理教学,学生培养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 我国各领域中的科学技术都在飞速地发展, 人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也促进了思想方面层次的提高。目前各国之间的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 而这种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才方面的竞争以及教育方面的竞争。现在,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知识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 我国也正从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 说明素质教育在一个国家发展中具有突出重要性。在初中物理教育中, 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手段, 对学生进行人格方面的培养和塑造, 使学生能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层次的思想意识。

一、健全人格概述

健全的人格是较为理想的一种人格类型, 其主要表现为人作为一个个体, 其人格结构里的型、意、情、知等方面都实现了均衡的高水平的建构, 然而要达到这一状态, 是需要个体不断去优化自己的人格建构。从认知方面, 个体要能够对外界事物进行主动观察, 并思考和想象其中的道理, 并对其进行深入探索, 使自己能够在探索过程中找到正确的积极的是非观和人生观。而从情感方面, 则要求个体具有较强道德感、理智感等高尚情操, 且本身较少出现情感冲突。最后, 从意志及行为方面, 个体要能够自觉按照社会认定和规定的行为规范或价值准则行动, 且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一般认为, 初中生应具备的健全人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正常的认知功能;二是具有适度的情绪反应;三是具有健全的意志品质;四是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五是具有完整的人性结构;六是对人生具有积极正确的态度;七是具有协调的人际关系;八是其从事的活动与其年龄相符等。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健全学生自身的人格

著名的教学学家曾说过, 真正的教育在于自我教育, 在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培养时, 虽然社会、自然、家庭、学校等起着重要作用, 但学生自己健全人格的形成最终还是要由学生自己来进行参与体验。自我意识的培养的过程是学生对自身人格进行自我认识、评价、体验和调节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自我意识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对自己的人格进行认识、评价的过程中找出自己人格本身的缺陷或弱点, 从而想办法去解决或克服这些缺陷或弱点。

三、适当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健全学生自身的人格

现今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差, 在遇到挫折时往往是向家长寻求帮助而不是自己想办法克服, 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宠爱而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 这就使得学生在遇到挫折时的应对能力较差, 出现恐慌焦虑、自卑怯弱等情绪, 甚至出现自暴自弃、轻生厌世的想法, 因此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增强学生不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精神, 健全学生自身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精神是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人格素质之一, 一个人一旦具有了竞争合作的意识, 敢于去竞争合作并善于竞争合作, 才能从生活和社会中找到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的途径, 获得生活的幸福。而中学是个体形成健全人格和社会能力的关键阶段, 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合作精神, 通过合理的竞争, 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和力量进行深入了解认识, 促进学生自身潜能的激发,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满足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在培养竞争意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无论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 也无法独自生存在世界上, 需要与其他合作, 因此在竞争是应该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智力、思想的比拼, 而不是为求胜利不择手段, 通过合作精神的培养, 学生能够意识到只有合作才能获得竞争的胜利。

例如:物理教师可以在日常课堂中设置一些竞争项目, 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几组,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上的物理知识, 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竞争合作精神,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同时要注意在提供帮助时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不能够出现偏颇, 应平等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 老师应公平公正地对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评选出优胜的那组, 对表现较差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 鼓励其在下次合作比赛中努力取得好成绩。

五、结语

如今, 我国的教育制度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创新性和改革性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地被各教育机构所接受和应用。以往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早已无法顺应现在社会的发展要求, 而物理来源于生活, 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当代的物理教师应该通过生活实例以及生活引导的方式, 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课堂之中, 对学生进行人格方面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能够拥有健康健全的人格, 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

参考文献

[1]袁小紫, 张玉林, 王启玲.怎样教好职高物理

[2]曲志华, 易全忠, 王明强.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杨永培, 周籁, 姚玉泉.物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篇三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与健康人格有关的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和灌输,关键一点就是要做到人格培养和教学内容的紧密衔接,不要把人格培养独立出来。语文老师要善于从初中课文中寻找良好的切入点,以引入话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对不利于健康人格培养的因素进行抵制,扎实推进人格培养工作的完成。

初中语文课文的主题思想、中心思想、课文内容和情节中产生的话题都可以作为健康人格塑造培养的切入点。比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其中对济南冬天景色的欣赏和对大自然情怀的热爱,就可以作为切入点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善于欣赏大自然,善于发现大自然风光美景的心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或自己学生、生活的地方产生一种浓厚的眷恋和热爱。

再比如《斜塔上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验证科学构想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学习、思考、探索的心态看待事物,引导学生学会以验证的心态和客观的评价去看待事物。

当然,光找到切入点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能够将切入点与学生的实际心态、性格等进行关联。比如在学生学习成绩不佳而产生消极情绪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用《斜塔上的实验》中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会认真思考和探究自己成绩不佳的原因,引导学生大胆向其他同学学习好的方法,认真纠正自己存在的错误和不足,促进学习成绩进步。这种以恰当的话题和切入点引入学生心态、性格和行动方面的尝试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思想观念,提升学生的健康人格水平有更重要的意义。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健康人格塑造

健康人格的塑造,是一项改造心灵、改造心态、改造性格的活动,是无法以表面形式来维持的。要真正做到帮助初中生培养健康的人格,就需要老师能够和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与互动,在牵扯到实际性格问题、心理问题、价值观念问题上进行研究、探讨、交流。

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位置走下来,以一个大朋友、导师的身份与学生建立更加友好的关系。教师不能等到学生的人格发生某些消极或负面的影响之后再做出引导行动,那样的话就为时已晚。教师要有前瞻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课文本身所包含的对健康人格培养有利的内容进行汇总,对初中生常见的人格问题和现象进行汇总,做到及时发现学生的人格问题,及时给出引导对策,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情感上的误区和困惑。

从改善学生的人格走向来考虑,我们不建议初中语文老师以严厉指责、批评的方式强硬的纠正学生在性格、人格上的偏颇,而是主张以引导和阐述利害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情形有深刻的了解。比如学生在班级中表现的过于激进、情绪偏激,老师就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意给学生阐明行动偏激的弊端,让学生认识到思维的偏激或言行举止的偏激并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去注意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性格,让学生有意识的从偏激的性格和心态中走出来。

三、丰富多样的教学创新有利于健康人格塑造

健康人格的塑造是一项长期工作,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对学生灌输一种正确的、积极乐观的思想观念。比如在语文考试中发现有学生存在作弊的行为,老师们要从对人格的角度约束和诱导学生。约束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弊的行为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是对自己人格的不尊重;诱导则是指激发学生对自己人格的保护欲,让学生有一种用实际行动维护自身人格健康的观念,让学生从思想上主动的避开各种不良因素、消极因素,提升学生群体的健康人格的遵从和认知。

再比如课后习题的布置,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入手也可以在题目的设计上做出调整。以往的语文教学关注的是考点、知识点的礼节和掌握能力;既然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就必须要侧重一些关于人格理解、健康人格解读、不良人格的负面影响之类的话题。比如在课后阅读理解、课后周记中医人格培养相关的话题入手,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从学生给出的答案中选择比较正面的、积极的、理解深刻的读给大家听,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观念等。

4.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篇四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在初中教育中,语文占有了越来越大的比例,这促使更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对初中语文教育投入较多的关注力度。初中语文是三个主要课程之一,与学生日后的发展息息相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对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措施

引言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创新水平培养是教育的关键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教育的新理念,进而应用针对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1]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兴趣培养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这可以为后续的创新能力培养打好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教育中安排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比如在讲解云彩相关的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和自己的真实生活经验来进行探讨,如何通过各种现象来判断天气的阴晴雨雪?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可以放开探讨,并且积极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光彩现象、云的变化和形态等等,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积极性的发展。[2]

二、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把控课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充当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再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进行探讨,最终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由学生完成课文的讲解。教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只是组织和解答学生们最终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创新教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是讲述者,而学生是单纯的倾听者。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应对考试的技巧,而不是让学生真正的提升语文素养和能力,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考试限定范围内的,这在较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不利于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思路,并且善于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学习并且把相关方法应用在实践中。与此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的课外自学,这样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其他才能。比如在讲解桃花源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系统,让学生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兴趣,在实际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我们生活的城市照片,让学生感受城市生活和世外桃源的差别,并且探讨世外桃源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优缺点,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纯净和高尚

四、注重联想与想象,提升学生作文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推动了课程教学标准的创新,在此基础上,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实现德育、美育以及人文教育有效渗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使学生在联想与想象中写“自由文”“放胆文”,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升作文的写作新意,强化学生作文写作水平。例如,就传统题材“龟兔赛跑”而言,在以往作文写作的思维定式中,多侧重于“乌龟精神”的赞扬以及“兔子骄傲自大”的批评。但是也有的学生跳出思维定式,认为兔子与乌龟赛跑是基于不公平、不公正角度下开展的活动,是对兔子积极性的压制。这种突破习惯性的思维束缚、具有创意的观点,为学生作文写作带来了新的活动,实现了学生对内心真实想法的抒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3]

五、创新自主学习的评价机制,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整体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种评价无法实现理想的效果。自然而然,终结性评价应用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学习效率受到严重影响。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当创新自主学习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充分地展示自己,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以往终结性评价基础上融入过程性评价,评价机制合理了,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学习动力,从而将精力更好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自主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学习的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比如,在学习到《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传统自主学习过程中,通常都是以预习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文后提出的问题阅读,然后依据学生对文后所提问题的回答情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判定。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这种评价机制,除了让学生带着文后的问题进行预习之外,还应当结合有关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利用联系的观点进行自主预习,并且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对问题展开探讨,学生在探讨过程中的表现应当纳入到评价机制当中,使得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评价变得更加科学、合理。[4]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为重要的课堂。教师在持续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需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且持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通过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发展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实现创造能力的发展。如此一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学生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进步。

参考文献

5.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篇五

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育进行“再教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能思考,会运筹善于随机应变.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合格公民的需要。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追求的最高终极目标。在此,我结合二十六年的教学生涯,谈谈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点滴感想。

一、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起着引导者、管理者的重要作用。而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紧密配合。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优秀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教师不仅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营造富有创新精神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结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及时发现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学生思考的结果给予适时的引导,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新必须先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在专业知识累、教学技能训练、思想素质提高等方面全面入手,为学生做个好榜样。然后在学习环境的营造上必须下大力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在激发、引导学生方面,教师还应注意方式方法;要本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宗旨,和学生平等对话、友好合作;要试着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角度地理解、帮助、鼓励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首先得帮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是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学生是否专心听讲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除了进行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还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再次是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1、数学思维及其特征

数学思维就是人脑关于数学对象的思维.其特征如下;(1)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的有机结合。(2)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特别要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2、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品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的灵活性(2)思维的批判性(3)思维的严谨性(4)思维的广阔性(5)思维的深刻性(6)思维的敏捷性(7)思维的独创性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蕴含在数学材料中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等.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极好素材.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下功夫.方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无论是课堂例题的设置还是课后练习题的设置,都要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去吸引学生,并使之从中得到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思维发散的题目对于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益的。

培养创造性思维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初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培养学生灵活地学习,善于学以致用,并且勇于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次,为了顺应社会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创新型人才在社会就业之中得到疯抢,他们具有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然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条件。总之,创造性思维无论对于现阶段的学习还是将来的就业都不可或缺。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想具有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敢于想象。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渐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敢于想象和推理。解题方法多,辅助线添法多,使学生对数学证明题中一题多解探究,提供了发展空间,增强了探究的乐趣。

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绝对不是靠一次两次的训练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合理的、有规律的训练中不断强化。在训练计划中,可以从多角度解答题目,逆向思维,系统思维等多个方面进行训练。例如,老师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答方法时,除了按照常规的方法解决外,还可以利用画图像得出图像交点以求解。训练学生探索多种不同的数学解题方法,可以通过图像、公式、表格、数据等形式表现,日常学习计划中的点滴积累才能成就创造性思维。初中阶段的学生既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深刻的了解,同时对创新的学习方式接受能力强,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可以将传统学习方式同创新的教学思想互相结合,塑造学生灵活多变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四、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

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中学数学新教材中,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禀赋得到展现,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好胜的心理、数学中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五、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创新能力解决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的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实施化归,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为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6.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篇六

秦皇岛市“十一五”规划课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的研究》 结题报告

第十六中学

陈枫

一、课题提出的原因: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更好的将读写结合,如何通过文本,让学生感悟到更多的精彩,体味阅读的快乐,也一直是我校语文教师思考探索的问题。

当前语文教学仍过分侧重技能训练,比如:划分层次、分析写作手法、修辞等等,多从文章学层面对文本进行剖析,以习题代阅读,以能力训练代替心灵感受,从而降低了阅读品位。课堂上教师仍在牵引回避问题,让学生被动接受预设的对课文的确定解释,不能容忍学生看来荒唐的问题,概念化解读课文。从而导致学生个性的迷失,由于考试指挥棒的桎梏,虽然课堂热热闹闹,但充斥着假性的活动学习,有眼花缭乱的多媒体,但学生却无所适从,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阅读教学的重新认识。现代对话理论被引入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育的本来目的越来越明确。学生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是整体的人。教育承担的任务是提升人的文化品位、构建人的精神世界,而语文课在情感培养方面更具优势,与教育教学这一本质目的理解直接相关的是阅读现代理念的建立。但怎样使学生真正自主,怎样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直接对话,怎样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能力,仍没有得到应有的操作层面的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在阅读教学中仍比较空泛。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学生读与思结合、读与写结合,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批注式阅读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要求和规律。《课程标准》目标中指出: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知识经验,亲历阅读实践,才能使阅读能力提升。批注式阅读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课题的研究,寻找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努力,让孩子体味阅读的快乐、感受思考的魅力、触摸作者的内心,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批注式阅读有利于建构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有利于建构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按照建构主义的解释,阅读的本质是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而这种触动有时是稍纵即逝的,有了批注,就有可能抓住这种感悟,从而更好地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善的浸润,使自身心灵得以净化,思维品质得以重塑。促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感受美、心灵受到撞击,也就得到了审美体验。

三、研究现状

批注式阅读历史悠久。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诗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的评点。张竹坡评点《金瓶梅》、金圣叹评点《水浒》、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不过后来批注之风渐绝,近几十年来,这种阅读方式销声匿迹。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老师从1999年再次提出批注式阅读的概念。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对教材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采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利用眉批、旁批、夹批等形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从接受美学看来,就是读者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文本符号进行了解码、编译。

有关批注式阅读的研究自从孙权老师提出概念以来,受到许多教师的重视,认为它是—种可操作性强的有益的教学方法。国内已有一些高中和小学教师对批注式阅读预习环节、方法的研究,但如何使初中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如何提升全体学生的阅读水平,特别是让学困生或语文知识积累并不丰富的学生也有兴趣批注,也能做出较好的批注的研究尚少,有没有—套比较完整、深入、可以掌握、可以调控的培养初中学生批注阅读能力的措施方法呢?侧重研究初中阶段这种阅读方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正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

所谓批注,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即时写在书页的天头、地脚等空白处,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法。具体来说,“注”是指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对文中关键处、疑惑处标示或解释;“批”是指于文中奇妙处、动情处进行评点,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抒写主观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自我发展。

所谓批注式阅读能力,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知识储备,积极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并运用批注这一方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核心,以交流讨论为形式来推进阅读的深入,实现各对话主体间的不断超越的一种阅读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关系研究。

2、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可操作性步骤及模式研究,探索阅读教学新途径。

3、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与朗读、写作相结合研究,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五、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鼓励学生自主点评,发展有创造性的独特思维,希望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完成以下目标:

1、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探索阅读教学新途径,构建批注式阅读教学新模式。

3、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促进阅读教学与朗读、写作教学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六、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有关理论

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的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同化是个体把外界刺激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的过程,学习正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作用引起个体认知结构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动态更替过程。建构主义尽管分支很多,但核心是

“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郑毓信认为:建构主义就是对传统认识的一种反对,即认为认识并非是主体对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主体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过程。因为,归根结底地说,正是主体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动地建构起了关于客体的认识。这就从认识论的角度,使我们理解了它的实质。

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理论,它主要有以下这些观点:①强调人的认知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具有主动性。②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具有建构性。③强调学习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己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具有累积性。④强调学生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学习过程中具有情境性.以上这些建构主义理论特征为批注式阅读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为批注式阅读教学正是学生根据已习得的经验对文本的积极主动的创造性解读的过,是读者获取外部信息,情感体验的过程。

2、接受美学的有关理论

接受美学又称 “ 文学的接受和作用论”。上个世纪6 0 年代中期兴起于当时的联邦德国,由康士坦茨大学的尧斯(德国人罗伯特 J a u s)、伊瑟尔

(W o l f g a n g是)福尔曼(N a n f r e d F u h r m a n n)、普莱森丹a(w o l f-9P r e i s e n d a n z)、施特利德(J u r i j S t r i d e t e r)五位年轻教授共同创立,其后在跨越国界、东进西扩的过程,又得到瑙曼(Ma n f r e d N a u m a n n),霍拉勃(罗伯特C H o l u b)等众多学者的补充,成为当今世界颇有影响的一种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与以往把文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文学作品本身的文本中心论相对.明确提出了读者中心论。强调读者不可低估的能动作用,强调读者不可或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创造。在接受美学看来,作家写出来的文本只是一堆印刷符号,只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启示性结构体系,而不是决定性的或自足性的存在,还不能称之为作品。只有当读者通过阅读对文本进行具体化,以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填补文本的“ 空白”处,使文本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文本才变成了作品。也就是说,在接受美学中,作为客观存在的只是文本,而不是作品,作品只存在于人的主观观念之中,并且这个主观观念又不只是文本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还是接受者对文本的再创造。接受美学这一观点无疑有着极大的唯心主义成分,迷失为一种绝对的相对主义,但接受美学把读者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没有读者的创造就没有作品的存在,这给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警示是非

常深刻的,并引发我们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3、课程改革新理念:个性化阅读、自主阅读、互动性阅读、扩展性阅读、整体阅读

4、孙立权老师提出的高中生批注式阅读

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老师从1999年再次提出批注式阅读的概念。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对教材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采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利用眉批、旁批、夹批等形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从接受美学看来,就是读者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文本符号进行了解码、编译。

七、研究的对象:

秦皇岛市第十六中学初三年级学生

八、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发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教学策略解决,然后进行反思,再进行实践最后总结经验教训。

2、经验总结法:学习别人的经验,应用于自己的实践,最后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

3、文献资料法。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注重调查研究,广泛搜集资料,务求信息客观,确定研究对象——三七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从研究学生认知水平、学生阅读兴趣、学生阅读习惯的调查入手,在初三七班中普遍观察,采取个别谈话,学生问卷调查和家长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收集有关信息,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重点掌握其阅读范围、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掌握不同分数段学生阅读水平、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差异,了解学生是否有评点习惯,最后对初三七班学生阅读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初步判断。

注意理论学习,务求分析科学,注意随时吸取与课题有关的研究动向,吸收借鉴,研究参考。

搜集了有关本课题的国内外资料及相关理论依据,如建构美学有关理论、接受美学有关理论,明确基本理论支撑及相关研究问题已取得的成果,如东北师范大学孙立权老师的高中生批注式阅读的研究,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明确细化本课题研究方向、研究问题,明确本课题重点为探索操作方法,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培养学生批注能力。

根据准备阶段搜集的资料,拟定本课题的具体操作步骤,设定了具体实施。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教学环节,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及时作出阶段总结,每个阶段都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并及时进行调整,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务求充分科学的论证,每经过一个阶段的研究,我们都进行归纳总结,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析教学过程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入。

2、实施阶段:(2008年4月至2010年5月)

(1)了解批注历史,激发批注兴趣。2008年5月至2008年7月,研究对象处于初三下学期,首先从激发学生批注阅读兴趣入手,介绍批注源头,古今评点名家点评的例子,如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的批注,同时,把推荐阅读著名小说的评点版与学生课外阅读相结合。如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贾平凹的《秦腔》等。使学生初步了解批注的概念及批注的特点,激发学生批注兴趣。

(2)介绍简单的批注常识,初步养成批注习惯。给学生介绍常用批注符号,鼓励学生用这些符号进行简单批注,学生了解批注的基本常识后,有了批注的兴趣,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施深入批注,使学生养成习惯,与课文内容理解相结合,既完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又发挥批注独有的个性化解读文本的优势,从而激发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呢?初三下学期教材内容以现代诗歌和小说为主,我们选择了按内容练习不同类型的批注,课文有不同体裁,批注也因内容不同分为预习式批注、质疑式批注、感悟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补充式批注、评价式批注等具体形式,再结合具体文章体裁,针对文章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批注形式的训练,如现代诗歌,我们确定重点训练预习批注、质疑批注、感悟批注,具体内容侧重在掌握基本字词,作者背景,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如《我爱这土地》,在接受诗中意象——鸟儿、暴风雨、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代表了什么意思时,鼓励学生用铅笔写下自己的理解,课上提出讨论,作为小组学习的依据,小组讨论之后,再进行批注,继续质疑其他同学的观点,深入讨论,把预习式批注和质疑式批注、感悟式批注与课文理解相结合,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加深对意象的理解,而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学重点在人物描写与主题把握,侧重训练学生的评价式批注和感悟式批注,如陈枫老师在教授《孔乙己》一课时,教师指出重点语句,请学生写下自己的批注,如“孔乙己式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要求学生主要在人物描写方法及人物性格方面做出批注。在初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了学生作预习批注的习惯,鼓励学生养成思考问题、边读边写的习惯,初步了解批注的角度和方法。(3)针对不同文体,探索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

2008年9月开始,研究对象处于初四阶段,阅读教学内容以文体分类,面向中考,所以主要研究了如何利用不同体裁课外语段培养学生批注阅读能力,说明文侧重在针对语言的准确性和结构条理性、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式批注和质疑式批注。议论文针对作者提出的观点及论据进行质疑式批注,对语言和论证方法进行评价式批注,对所阐述的道理进行联想式批注。记叙文针对语言、内容情感、结构、表达进行感悟式和联想式批注,古文针对字词常识译文进行预习式批注和质疑式批注,对文章内容进行感悟式批注。同时各种文体继续练习预习式批注,以使学生掌握基础字词,强调补充批注,使学生在同伴的启发下完善自己的批注,进行二次思考,深入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他们的联想呢?李文华老师在教授散文《报秋》时,学生感悟到了玉簪花的特点精神,老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一精神呢?学生评议,老师再做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如何将感悟深入,在练习联想式批注时,老师读相关语句,请同学思考联想到什么?最后老师总结——可联想人、事、物,联想之后再有深入补充感悟,一环一环深入进去,学生的批注思路也就慢慢深入,渐渐发散,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积极听课,认真评课,选取典型课例,深入分析研究。如陈枫老师的《孔乙己》、《茼蒿》、《榕树,生命进行曲》等,在教学设计时都几易其稿,力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中难点,有效的发挥批注的作用,锻炼学生的批注能力。

(4)、针对不同研究对象,检测教学模式效果,细化操作步骤,研究不同学生的培养方法。

例如针对课前布置预习批注这一环节进行研究,细化预习内容,形成具体的预习任务,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做比较全面深入的预习,形成比较规范的预习学案。

在预习内容方面,确定不同内容,按学生学习的能力自主选择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我们确定预习内容为:生字、词的音、形、义;段落划分;找到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读课文2遍,思考主旨等;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有自选题:如生字的形近字,关于本字结构发展的历史,词语的运用,相关作者背景资料整理等,针对不同文章,教师设计不同的有所侧重的预习学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疑问。对于适宜朗读的文章,主要尝试将批注展示与朗读训练相结合,尤其是学生做了有关人物情感,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欣赏式批注时,要要求学生朗读,用朗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情感,是较好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多读,确实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我们还尝试了如何将批注与写作更好结合,是否能把一句话的感悟积累成文,怎样进行拓展延伸的研究。在课堂有效讨论之后,尤其是学生讨论热烈的文章,我们设计了结尾想象写,如《喂——出来》,看图想像写,如《云南的歌会》;段落仿写、句子仿写,如《榕树——生命进行曲》;个性见解写,如《端午的鸭蛋》,针对传统与民俗的诸多新闻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挑战文本写等等多种多样的方式。

3、课题总结

2010年6—7月,各位老师总结自己的研究情况,课题组汇总各位老师的成果,撰写本课题的结题报告,准备接受专家鉴定。

十、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批注阅读习惯,阅读文章也能随手写下自己的心得感悟,使理解更深入了,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增强了。

(2)因为更自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及表达能力,尤其对于学困生,可以在他读不懂的地方写下“不懂”,还有些地方提的问题虽然可笑,却有助于他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成绩稍差的学生也能写出自己的疑问,自己独特的想法,令老师们感叹不已。我们觉得这种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让人惊喜的是,许多同学在批注过程中,写下了文质兼美的小段批注,形成了一篇篇优美的随笔散文。

2、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探索了阅读教学新途径,构建批注式阅读教学新模式。

基本模式如下:预习式批注-----评价式批注----质疑式批注-----感悟式批注-----小组合作——联想式批注(1)、预习式批注,侧重基础。课前可提前以作业形式布置,内容涵盖生字的音、形、义、形近字、识字方法、词语解释、尝试运用、作者简介、相关作品、背景简介、文章主旨把握、预习疑点、资料整理等。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选择:生字、词的音、形、义;段落划分;找到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读课文2遍等;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如生字的形近字、关于本字结构发展的历史、词语的运用、相关作者背景资料整理、相关作品、体裁常识、思考主旨等,课前开放批注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更广、可利用资源更多;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尤其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搜集资料的兴趣、巩固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学生们“

有备而来”,消除了畏学心理,积极自信地投入课堂。课前作预习批注,能使学生有时间考虑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完全流于形式。(2)、评价式批注,整体感悟:

师生进入情境初读文章后,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写下自己读完文章后的总体印象,可以表达最突出的感受,可以涉及预习心得、概括大意、感悟主题、理解情感、品味语言等。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体会重点和特色,发现学生兴趣点,了解学生阅读理解情况,这时的师生交流实际上是对学生预习批注学习的肯定和检测,教师从中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为接下来的教学安排作导向,调整教学目标。

(3)、质疑式批注,寻找问题:有了预习和初读,有些学生会有自己的问题,包括不懂的句子、文章的难点、不同的理解等,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明确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4)、感悟式批注,细品文章:有了问题,就有自己的思考。要解决问题,就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学生在这一环节可以抓住问题进行批注,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批注,我手写我心,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自己内心的感动。教师可明确目标,为“合作交流”打下基础。如“请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挑战。”、“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写下欣赏理由”等学习要求,学生乐此不疲,兴致盎然。还可引导学生选择“

美文美读”、“快速阅读”或“跳跃式阅读” 等不同的读文方法与之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5)、小组合作,批注共享。批注之后,小组之间读一读、评一评、议一议,进行合作交流。小组推荐有特色、有个性、有内涵的优秀批注,班内交流批注。这一环节承载着答疑解惑、汇报收获、展示资料、延展学习、交流讨论的重要作用。如果“ 批注学习”是前提,那么“合作交流”才是整个课堂的核心。无论是班内汇报,还是小组交流,批注的反馈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批注阅读的好处之一。智慧与灵感的交融也正是在合作交流中才得以闪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认识,鼓励大胆发言,以关注全体的视角给予每位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只有在充分的尊重与信任中,才能将自己在“批注学习”中的感受、疑惑、见解真实而丰富地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是否能文字异彩纷呈、思想遍地开花,关键看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展示得如何。对于教师而言,要认真倾听,巧妙归纳、引导,抓住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追问,促使学生理解更深入,要引导学生在较为密集的汇报中,学会倾听。这是良性交流的前提。积极创设宽松、自由、开放的交流环境,鼓励有创新、有个性、有勇气的批注,这对批注式教学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只有这样,好的交流氛围才能形成。

(6)、联想式批注,超越文本:文本意境的升华和课外的延伸集中体现在这一部分。有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会燃起更大的写作热情。在接受理解作者后,学生整合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个人兴趣,产生新的联想,文章就变成了一个触发点,学生会想到更多的人和事,此时的批注式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化。如看图想象写、段落仿照写、结尾发散写、个性见解写、挑战文本写„„从而超越文本,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和提升,还可利用课尾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反思意识进行培养,为课堂掀起又一次高潮。

研究总结了一些经验:如批注要因文而异,有些文章不适合批注,作批注要有所选择;批注与中考题型的结合;个性化批注要和格式化批注相结合,培养答题技巧要侧重格式化批注。

3、研究促进了阅读教学与朗读、写作教学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批注学习处处离不开读。理解从读中来,批注学习更要体现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实现“读议”结合。尤其是诗歌和散文。例如散文《榕树,生命进行曲》中的朗读指导:“大体说来, 速度: 1—5段慢, 6—9段快, 10—11段慢,12—13段快,情绪: 1—5段轻松平和, 6—9段欢快, 10—11段炽热, 12—13段高昂。”把这些写在段旁,帮助学生尽快入文。而现代诗《乡愁》特别注重节奏及重音的勾画。如第一小节: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倾斜为重读)。这类批注提示学生注意朗读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朗读技巧。从语调的高低到节奏的快慢 ,再到感情的变化 ,比较全面的指导学生朗读。如果能按批注中的指导进行朗读,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经读者的视觉直入心灵,更能唤起无法言说的情感冲动。对学生合作交流的批注也可进行展示读、表演读、赛读、个性读,使读书亲近学生,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批注即写作。或只言片语,或洋洋洒洒,都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在作文批改中,老师们也尝试了在作文中加入学生批注,包括自评和互批。为同学作文写批注,锻炼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批注,形式灵活而内容广泛,强调自主和灵性,能够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研究培养了教师研究能力,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研究使老师们养成了反思习惯,了解了研究方法,学习了专业理论,在实践中获得了锻炼和提高。涌现了一些优质课,如陈枫老师的《孔乙己》、《茼蒿》等。总结了一些论文。教师成果姓名

作品 课例

论文陈枫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陈枫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的研究——中期报告

中期报告陈枫

《孔乙己》

教学案例

陈枫

《茼蒿》

研究课一等奖

陈枫

《榕树,生命进行曲》

市级优质课

袁晓娟

《批注类中考题分析》

论文袁晓娟

《浅谈课程标准下古文教学模式的建构》

论文袁晓娟

《批注的几种类型》

论文袁晓娟

《文言文“批注式”教学点滴谈》

论文陈枫

《批注式阅读教学 操作策略》

论文陈枫

《让评点批注成为阅读教学的新视角》

论文李文华

《批注式阅读实用 功能浅析》

论文李文华

《培养学生自学能 力的有效途径》

论文陈枫《静读默思

个性批注》

7.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篇七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人格培养

教书育人, 是教师身上肩负的重任, 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而且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 特别是做一个有用的人、有健康人格的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一部分的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可见, 新课程改革下, 在语文教学中, 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并要时刻贯穿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人格培养。

语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章,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文章并非无情物”,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有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意境。学生在阅读、学习这些作品时, 逐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培养阅读的兴趣, 逐步认识真、善、美的东西, 从而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

心理学家定义人格:所谓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相当稳定而不变的特质。这里的特质指的是一个人的思考、情绪或行为。而相当稳定指的是在不同的情境, 以及不同的时候这个人的特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表现为自信心强, 有强烈的好奇心, 能够质疑、意志坚强, 探究能力、与新事物相关的想象力、收集信息的能力, 等等。

我个人理解, 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坚强的意志, 较强的探究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等, 需要儿时父母长辈的教育, 在学校老师的言传身教, 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 以及平时对其纪律的约束, 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在中学阶段, 学生的个性已初步形成, 我们要借助语文这个教学载体, 进一步渗透, 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

一、培养学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学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对父母、家庭的付出将不再熟视无睹, 对老师的教诲不再感到理所当然, 以及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将不再漠不关心, 对一切事情能够进行换位思考, 把自己融合在这个大家庭中, 何尝不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在一些感人至深的名篇中,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父母、亲人深深的爱。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 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对母亲 (后母) 怀着怎样的感情?你是如何体会到的?“每天天刚亮时, 我母亲就把我喊醒, 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 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 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学生读到这里, 我及时请学生进行讨论, 现在, 想一想自己的母亲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我们对母亲表达过爱吗, 我们如何表达感激之情呢?学生们积极发言, 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说出了埋藏在自己心底的往事。

是的, 母亲是平凡的, 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 我们应该用行动报答自己的父母。

语文的作文写作也是教育学生感恩很好的手段,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 我有意训练学生写《感恩父母》、《亲情颂》、《友谊万岁》等文题。让学生有意识地描写父母的无私, 同学的情谊, 老师的关爱, 懂得他人给予自己的一份爱心, 懂得关爱自己身边的人, 进而引导学生尊重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好人, 感恩这个社会赋予我们的一切。让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对父母的“唠叨”、付出, 不再厌烦, 不再熟视无睹;对老师的教诲不再当耳边风;对朋友的关心不再“理所当然”。

二、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在介绍唐朝诗人李白的时候, 我穿插了一个小故事:李白, 小时候, 很贪玩, 不爱学习。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才, 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 可是, 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学起来很困难, 他更加不愿意学了, 有时候还偷偷跑出去玩。一天, 李白没有上学, 跑到一条小河边去玩。忽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上旁, 一下一下地磨一根铁棍。李白好奇地问道:“老婆婆, 您在干什么?”“我在磨针。”老婆婆一边磨一边回答。“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李白脱口而出。老婆婆抬起头, 停下手, 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 铁棒虽粗, 可挡不住我天天磨, 滴水能穿石, 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 很受感动。心想:“是呀, 做事只要有恒心, 不怕困难, 天天坚持做, 什么事都能做好。读书不也是一样吗?”李白转身跑回学堂。从此以后, 他刻苦读书, 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

有人还说:只要工夫深, 铁杵磨成针。

我穿插这样一个故事, 主要是想告诉学生“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这个道理, 在学习的道路上, 会经历无数的曲折、困难, 我们要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击破万重浪, 勇往直前。

三、培养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 怎样面对这些困难, 克服这些困难, 往往需要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百折不挠的精神。

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笛福的《荒岛余生》时, 要求学生从这些问题入手:

(1) 鲁滨孙在海上遇难, 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身陷绝境, 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在海难中, 同船的11个人中, 死了10个, 就他一人活着, 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特别是从搁浅的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 这是上帝对他的格外恩赐。)

(2) 鲁滨孙为什么要顽强地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

(他说服自己顽强地活着, 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 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十分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他活着, 也许并非为了什么, 而仅仅因为自己是一条生命, 既然是生命就应该善待它。况且他活得积极, 活得主动, 活出了人的尊严。)

(3) 鲁滨孙在孤岛上时间对他有什么用处?他为什么要计算时间?

(鲁滨孙记录时间, 是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么活着的, 可能活多长时间。记录时间, 也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

整节课, 学生情绪激动, 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还把自己从课外读本知道的情节告诉大家。面对人生困境, 鲁滨孙的所作所为, 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

我们从中又学到了什么?

“坚忍不拔, 意志品质极为坚强, 生存信念十分执著, 务实肯干, 勤于创造, 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活得积极, 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 活出人的尊严。”

“我们要做一个永不向困难低头的强者, 一旦在挫折的磨砺中插上永不言输, 永不止步的翅膀, 执著顽强地去追求、去奋斗、就能实现人生的飞越, 迎接成功的辉煌。”

说得多棒, 我也深深受到感染, 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愚公移山》, 这是一则融知识性、趣味性、思辨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寓言故事。在教学过程中, 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 逐字逐句读懂课文,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 学习愚公的精神品质, 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 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让学生明确愚公精神的实质就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 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 挑战自我。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 点燃智慧, 照亮前行的路, 去追求我们的梦想。

诸如此类的文章, 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

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我经常教育学生, “无论什么事, 都要用积极乐观的方式对待, 保持开阔的心境;既然已发生, 我们就要从容对待, 战胜困难。”这是我的两句口头禅。我在上课的时候, 时常要求学生面带笑容, 开心地上完每一节课, 在生活上, 以积极的态度, 笑看人生。

朱自清先生的《春》带给了我们无限的生命力, 我带领学生在《春》的世界遨游:地上是一片片嫩绿的草地, 田野上是一棵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园中, 飞舞着成群的蝴蝶、蜜蜂;在晴朗温馨的空中, 吹拂着和暖的杨柳风;在弥漫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中, 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伴奏着, 还有牧童嘹亮、悠扬的笛声;在细密、绵绵的春雨中, 撑着伞的行人正慢慢行走, 地里的农民正辛勤劳作……在一幅幅诗化的春景中, 作者卸下一切重负, 想在草地上“坐着, 躺着, 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要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和丰富的想象, 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爱抚;愿像雨中劳动者一样, 为更美的春天贡献自己的力量。美好自然带给人是生命的活力和激情, 因此, 春天的人们“舒活舒活筋骨, 抖擞抖擞精神, 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 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 每个人都要在欣欣向荣的春天里, 勤奋劳作, 播种“希望”。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美的追求, 对光明的向往,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 我还穿插中国发生的大事、时事对学生进行教育, 更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 与所学内容结合一起, 有效地达到感情升华。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四川汶川, 北川, 8级强震猝然袭来, 大地颤抖, 山河移位, 满目疮痍, 生离死别……西南处, 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触目惊心的字眼, 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在滴血, 但整个中华民族不会被困难压倒, 万众一心投入到抗灾、救灾的行动中去, 也涌现了无数感人的事迹, 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

地震中15岁的英雄:“我把她藏在我的肚子下面。”“我使劲掐他, 我们还一起唱《团结就是力量》。”甯加驰说。甯加驰, 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三 (2) 班的学生, 15岁。

12日汶川大地震中, 甯加驰被掩埋在坍塌的教学楼废墟里, 埋在他身边的还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

地震后, 甯加驰被掩埋, 双膝跪在地上, 左手被死死地压着, 头也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紧紧压住, 无法呼吸。出于求生的本能, 甯加驰不停地扭动脖子, 左脸擦破一块皮以后, 他终于将头侧了过来, 鼻子可以自由呼吸空气了。

还来不及平静一下, 一个惊恐的声音从甯加驰右边传来。“甯加驰, 救救我。”说话的是甯加驰的同学曾婧。“那你到我肚皮底下来嘛。”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甯加驰伸出能活动的右手, 帮助曾婧一点一点移动过来, 躺在自己蜷起的膝盖和肚子之间的空隙里。

刚被掩埋时, 甯加驰的头靠在一个男同学的屁股上, 这个男同学就是祝祥。其身体的上半部分被压住, 动弹不得, 但是还能和甯加驰说话。为了麻醉身体的疼痛和心里的恐惧, 甯加驰和祝祥开始有一句没一句地聊起来。聊着聊着, 祝祥逐渐迷糊起来, 声音越来越低, 最后竟毫无声息了。甯加驰赶紧掐了祝祥一把, 祝祥有点反应了。最后, 三人逃脱了死神的魔掌, 成功获救。

正是心中有着要生存的信念, 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伴随着他们战胜困难, 获得重生。全班学生无不受震撼, 也纷纷发表感言, 表示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积极向上。

在学习生活上, 我时常要求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具有健康、健全的人格, 在以后的人生中能够击破万重浪, 排除万难勇往直前。我们应坚信, 只要自己能够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则在学习的领域也有取得成功的一席之地。

理论家蔚伟说过: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的外在表现, 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人格包含了人的六个方面的行为特质:智能的特质、意志的特质、感情的特质、应付环境的特质、感受社会影响的特质、品格的特质。健全人格应当是这六种物质的完满统一。这是我们教育应追求的目标。

我会朝着这个目标, 在以后的教学中, 继续努力,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 知识丰富的新一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文汇报, 2001.1.31

8.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篇八

中图分类号:G633.3

蒙语文教育应该利用学科优势,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让知识教育与人格培养相互沟通,通过蒙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相关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坚强性格,创新意识和追求自我价值的自由人格精神,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完善健康的人格。

一、蒙语文教学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所谓蒙语文学科教学指以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等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学相统一的活动。蒙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通过蒙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思维的训练。健康人格的标准就应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充分发挥潜能等优秀品质,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质要求。那么,蒙语文教学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哪些作用呢?

(一)直接作用。是指蒙语文教学活动能直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在蒙语文教学中,不管老师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都能够直接培养健康人格的某些特质。教师的言行情态等渗透着的人格精神,是最直接、最经常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育因素,如美好的仪表、一手好字、美的板书、规范生动的语言表达,上讲台所带的美的情感等都是教师文化修养的表露,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能在学生人格的形成上起一定的作用;在蒙语文教学内容里,有做人的准则,教师通过蒙语文教学,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等品质。同时,教师在蒙语文教学中可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等直接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作出贡献。

(二)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指蒙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能间接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个间接作用是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某些能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直接表现健康人格的内涵,而是健康人格因素形成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把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叫间接作用。如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每个学生个性心理品质中的优势所在,用得体的体态语,恰当的赞扬,评价与鼓励使学生获得自我肯定,树立自信心;或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认知结构,语言文字能力,理解力,判断力,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蒙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这些能力和属性虽然不属于健康人格所直接包含的因素,但正是这些因素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是个体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的内在条件。

二、中学蒙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的策略

1、教师应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教师应积极完善自己,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促其良好人格形成 教育专家钱理群先生充分肯定了蒙语文学科在人格养成方面的重要意义,他这样评价过中学蒙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作用,“中学蒙语文教育在培养人的精神上确实有特殊作用,这是可以用每一个人的经验来证明的:人们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经常提到精神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蒙语文老师,特别是中学蒙语文老师。这是很有道理的,中学蒙语文课本中多数是文学作品,本身人文性就很强,这自然会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产生精神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又是双向的运动,真正的好的蒙语文老师是有很强的人格魅力的,文学的启迪再加上人格的力量,这种精神的熏陶作用无疑是中学蒙语文教育的优势所在,是其他学科所难做到的。”

要能成为对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蒙语文老师,教师就应积极完善自己,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促其良好人格形成。

教师作为教导者,自身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教师的言谈举止對学生的思想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位成功的教师除具备渊博的知识、优良的教学技能和组织协调能力外,还要有健全的独立人格。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偏差的教师,却使教室出现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证明,优秀教师应具有合作、民主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仁慈善良,公正无私,心胸宽广,豁达乐观,平等待人;业务精湛,工作谨严而又具有灵活性;对学生的问题有兴趣,关心学生,有爱心,有持久的耐心;善于利用表扬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广泛,多才多艺;风趣幽默,性情随和,行为坚毅,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有令人喜悦的仪表和风度等人格特质。教师应努力通过学习和实践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具备并完善这些人格特质,见诸行动,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健全人格就会逐步培养塑造出来。

2、在作品欣赏中发挥学生的人格魅力

在蒙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要随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人格魅力。首先,教师要根据教科书中作品的特点,进行特定的教学设计,如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来回答,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而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尽相同,那么所表现的人格魅力也就千差万别,于是,教师便可以通过为学生建立一个共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交流中,让学生也能够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3.利用综合性学习,塑造健康人格

综合性学习为新课程中蒙语文教学新设置的内容。它打破了以往蒙语文教学的封闭性,引导学生从蒙语文的书本世界、科学世界,进入生活世界,进入社会、进入自然这些大世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将蒙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综合在一起。把每一节蒙语文课都融入时代生活的大环境中来教。课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把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和火热的、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就可以无限制的扩大教材的容量——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眼花缭乱的报纸杂志,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都可以作为我们蒙语文教材的辅助与补充。

总之,蒙语文教学在对学生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感情,也塑造了健全人格,为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董新华; 张富刚. 创新人格的培养与中学蒙语文教学[J]. 文教资料, 2005年23期

上一篇:茶具的宣传广告词下一篇:用教学相长缓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