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医院发展的建议

2024-08-22

促进医院发展的建议(共8篇)

1.促进医院发展的建议 篇一

当前林业产业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把林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把林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发展林业产业提供了宽松的宏观环境。林业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据预测,到2015年,全国木材供求年缺口将达到1.5亿立方米左右,同时,发展林业产业效益较高,每亩成片造林的年均收入和间作物收入都在1200元以上,为加快发展林业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不竭动力。在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中,我们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使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真正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事、提升农业产业水平的好事、增加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实事、树立城乡崭新形象的要事。

加快发展林业产业、致富百万人民,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与时俱进。思路决定出路。今年春季,兴化市将坚定不移地实施林业“双五”行动计划,即建设五项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绿色屏障工程、绿色湿地工程、绿色扶贫工程、绿色城镇工程。打好“五个战役”:领导干部绿化工程战役,副乡级干部工程必须新栽树木2000株以上,正乡级干部工程必须新栽树木5000株以上;乡镇事业单位参与发展林业产业战役,乡镇农经站、农技站、多服站、兽医站、水务站、水产站、农机站每个站栽植意杨5000株以上,以林求生存、促服务;中学共青团员营造“共青林”战役,每个中学共青团员栽植意杨3至5株,既陶冶思想情操,又发展林业产业;市级机关林业扶贫战役,按照新的扶贫挂钩要求,每村栽植意杨1万株以上,以此化解村级债务风险;创建城镇“花园式”单位战役,全市××*市级花园式单位达10个以上,兴化市级花园式单位达30个以上,树立文明单位新形象。通过林业“双五”行动计划的实施,全面完成冬春植树造林500万株任务。

加快发展林业产业、致富百万人民,必须进一步创新机制,克难求进。在新的创业征程中,必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发展中的矛盾只能靠加快发展和创新机制去解决,我们在发展林业产业中必须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于加快发展的始终,跳出思维的惯性,走出思想的误区,步出思路的束缚,以创新的观念网指导实践,以创新的思想破解难题,以创新的机制增强活力,以创新的手段落实措施。当前主要是通过机制创新增强林业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以科学机制调动社会各界投资林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动承包制、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允许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林业,鼓励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发展林业,促进资金、劳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形成投入机制、承包机制和分配机制的优化组合,使我市林业产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加快发展林业产业、致富百万人民,必须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真抓实干。林业产业是具有时代特征、符合经济规律、体现市域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真抓实干,奋力赶超。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时刻牢记肩负的重任,定了算、说了干、干必成,以一抓到底的狠劲、一以贯之的韧劲和不怕困难的拼劲,不屈不挠,百折不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2.促进医院发展的建议 篇二

先说食品安全。婴儿出生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吃奶, 我们大多数人早晨也要喝一杯牛奶, 中午要吃一块肉, 肉奶的质量安全涉及家家户户每一个人。牛羊是反刍动物, 必须吃草方能健康生存。牛羊吃了高质量的饲草才可能生产高质量的牛奶和肉食。现在我国的奶牛饲草大多以秸秆为主, 牛奶的产量和质量难以保证, 所以才出现了加入外源性乳蛋白三聚氰胺事件, 以及为了牛奶安全, 把乳蛋白指标降低, 退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为了保证国人喝上安全牛奶, 现在国家每年要拿出六千万元对奶产品进行抽查检验, 如伊利一年要抽查几千次。但这个检验是终端检验, 理应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源头是什么?源头就是一个安全高效的优质草产品。就是说, 现代草原畜牧业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现代化草产业来支撑。

其次说粮食安全。我国现在每年生产5亿吨粮食, 其中3亿吨供人吃, 2亿吨喂养猪和鸡。现在国人的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增强, 认识到食草动物的肉质更安全, 喜欢牛奶和牛羊肉的消费者大幅增加, 2012年以来牛羊肉价格持续增长。农村人口一年消耗粮食120公斤, 而城市人口是70公斤。为什么?因为城市人口吃肉蛋奶替代了粮食。所以我们应该确立大农业、大粮食概念, 即草产业通过牛羊转换成食品, 与粮食直接生产成食品在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是同一个层面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 草也是一种粮食, 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受传统观念和经营方式的影响, 我国一直重粮轻草、重畜轻草, 长期没有立草为业。欧美和澳洲等一些国家对草业十分重视, 将其看做“绿色黄金”, 澳大利亚更称其为“立国之本”。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农业发达国家, 草业已成为支柱产业, 多数国家利用人工牧草来调制干草、青贮或作为青绿饲料直接饲喂, 有的进行深加工, 制成草粉、草块、草颗粒、草捆等, 这些产品除部分出口外, 绝大部分用于发展本国畜牧业。

再说草产业对抗雪灾, 惠及牧区民生的重要作用。大家都知道, 2012年冬天以来, 草原牧区发生了严重的雪灾, 救灾经费下拨了, 但想把草料运进去却相当困难。我区是雪灾频发的地区, 我们说要积极发展避灾农牧业, 建立完备的防灾减灾体系和长效机制。如何建立?就是要在牧区大力发展草产业, 建立对抗雪灾的草储备饲料基地, 这关系着牧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等重大民生问题。

最后谈谈草产业与生态安全的关系。我国草原资源十分丰富, 草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1%, 如果加上沙漠戈壁, 就是半壁江山。我区草原面积为13亿亩, 占全区总面积的70%, 构成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近些年我区在草原保护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特别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实施加快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 牧民普遍受益。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上世纪80年代在内蒙古阿拉善沙漠深处航天基地工作时, 首次提出沙草产业理论, 并预言创建知识密集型沙草产业将掀起21世纪中国的第六次产业革命。我区及西部几省近30年的成功实践, 证明了钱学森预言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沙草产业的大力发展促进了当地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牧民致富三者的良性循环。

总之, 我国牧草种植尽管有上千年的历史, 但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则刚刚起步。在发展的初期, 必须要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来扶持和保驾护航, 才能促进该产业尽快成长壮大。尽管草产业效益较高, 但产业发展的基础还相当薄弱, 各环节都很不配套, 企业实力弱, 技术水平落后, 设施设备严重缺乏, 这样很难保障产业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故提出以下建议:

一、立草为业, 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

我区在制定农牧业规划或宏观政策时, 应该突出草业在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 提高肉、蛋、奶品质, 改善国民生活水准中的重要性, 并将草原生态保护与草产业发展、畜牧产业发展、粮食产业发展以及防范雪灾等统筹安排, 协调发展。在整个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中将草产业放在显著位置。建立草业示范区。

二、继续加大草业补贴力度, 扩大补贴范围

目前,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中的牧草良种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为每年每亩10元, 与粮补和林业的各种补贴差距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人工种草的积极性, 因此建议提高牧草良种补贴力度, 多年生人工草地每年亩补贴标准要逐步提高到100元, 一年生牧草补贴标准提高到20元。进一步提高草苜蓿的机械化水平, 扩大进口牧业机械补贴范围。继续扩大节水灌溉高产苜蓿示范基地建设规模, 提高饲草料品质。按每亩苜蓿地单产500公斤计, 我区共需高产苜蓿基地286万亩, 而2012年我们仅仅能够解决不到9%的总需求。因此要加大投入, 扩大建设规模。

青贮饲料是奶牛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我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 就在全区搞青贮玉米技术推广, 经过多年的努力, 青贮玉米已经成为草原牧区畜牧业发展中重要的饲草料来源。建议国家实施牧草良种补贴政策时将青贮玉米也纳入到补贴范围内。

三、开展草产业职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提升草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现代化草产业是建立在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的基础上, 要实现产业的高效益, 需要大面积操作和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建议尽快开展草产业知识与技术的培训教育, 提升草产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尽快建立和完善草产业从业人员职业技术提升培训机制。为草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现在全国有十几所大学设有草业科学专业, 但没有一所中等专业学校, 企业找不到懂得产业操作的产业工人。所以建议我区创建一所草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坚持科研、生产相结合, 培养一批从种植、生产到草产品加工一体化的专业技术人才, 为草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政府、科研院校和企业合作, 进行联合开发研究。针对目前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集结政府、科研院校及企业力量,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推进草产业的快速高效发展。

四、扶持草产业专业合作组织, 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生产发展经营模式

由于牧草种植从播种、管理、收割等全过程的技术水平、机械化程度要求都很高, 且需要大面积的连片土地, 需财政扶持牧草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政策引导农民加入牧草专业合作社, 通过土地入股或签订土地租赁合同, 推进草牧场依法流转, 由合作社开展优质牧草高产示范片区种植。合作社则可推广优质牧草良种, 同时对牧草播种、田间管理、收割、贮存等全过程进行技术培训与服务, 实现牧草的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当前一家一户分散型草业种植模式具有许多弊端, 直接影响饲草品质与产量, “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模式不失为克服这一弊端的有效手段。企业通过推广优良品种种植、加强农技推广服务、实现优质优价收购等, 可实现草产业链各主体间更密切的经济联系, 提高饲草品质与牧民种植经济效益。

要尊重和学习几千年来游牧民族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研究和传承草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精神, 尊重牧民的首创精神和真实感受, 尊重牧区基层的大胆探索, 鼓励改革创新试验。

五、制定草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加强草产业的战略性投资, 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草产业发展, 鼓励支持企业社会各界和个人投资草产业

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科技开发能力、精深加工生产能力、辐射带动能力的草产业优势项目和龙头企业。

六、合理利用管护和改良天然草场

在政策衔接上, 逐步恢复长期禁牧草场向阶段性禁牧草场转变, 阶段性禁牧草场向草畜平衡草场转变。同时, 建立严格的禁牧、草畜平衡管护队伍, 加强管护力度。在通辽调研时发现, 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牧民已经在科学养护草场。应该大面积推广他们的宝贵经验, 鼓励牧区对天然草场进行建设性的人工改良, 科学测定土样, 有针对性地进行配方施肥。防治草场退化, 保证牧草优质。

七、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建立草原生态补偿保护长效机制和增长机制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在执行现有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基础上向制度建设转变, 即建立补贴长效机制。要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列为国家级大型生态建设计划, 实行中央、地方、社会和牧民共建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把休牧、禁牧、轮牧、退牧还草、草畜平衡等确定为长期的草原行政管理制度。建议国家对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测算依据进行动态调节, 充分考虑牧区生产成本的逐年提高、通货膨胀率、牧民人均纯收入等因素,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助资金的增长机制, 缓解因成本及通货膨胀率带来的生产生活压力。逐步提高补贴标准, 先将禁牧补助标准从6元/亩提高到10元/亩, 草畜平衡奖励标准从1.5元/亩提高到3元/亩, 然后逐年增加。

八、加强基础建设, 提高牧民收入

草原保护补奖政策实施后, 应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畜牧业发展质量上做牧民增收的文章。目前一些牧民实行阶段性禁牧后, 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 但草地建设、青贮窖池、畜种改良、棚圈等基础建设还相对滞后, 牧民科技养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一些贫困地区政府无力配套这些投入, 牧民又急切地盼望这些措施能尽快跟上, 因此应高度重视草业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补奖政策, 尽快制定阶段性禁牧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政策, 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内容, 尤其是增加冬羔舍饲育肥补贴。使牧民尽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实现平稳过渡, 切实解决好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

九、大力发展草种业, 建立草种质资源库

我区目前草籽的生产能力有限, 已无法满足草原生态建设的需求。实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种子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有必要加大对牧草种子产业的投入力度, 建立我区牧草种子生产基地, 通过良种基地进行种子生产与技术开发, 可促进我国牧草种子标准化、产业化和商品化一条龙的进程, 在选定基地上做出示范并在适宜地区全面展开, 形成规模化生产。

通过发掘和收集草原各种植物资源种子, 科学地加以贮藏, 使种质在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仍具有原有的遗传特性和很高的发芽力, 对于今后的生态植被恢复、建设, 以及品种改良, 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草种质新品种, 甚至是生物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种质和研究材料均具有重要意义。

十、加大技术创新及推广力度, 提高草业的科技含量

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并积极推广应用草业新技术、新成果, 特别是对牧草新品种, 要加大引种力度, 以解决当前草原生态建设品种短缺的问题。同时, 应加强适用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通过组装配套, 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全面推进草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 注重发展草业中的非牧业用途, 例如草坪业、草坪种植业、草地生态工程产业、草地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及加工业等。

十一、建立信息网络体系, 草产品产销体系

把信息网络纳入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内, 建立健全草产品信息网络,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团队, 加强对产品营销形势、市场行情的预测分析, 扩大信息覆盖, 增强服务功能, 为草产业发展及时准确地提供市场、技术和生产信息。同时, 构建一套完整的草产品产销体系, 培育草业生态产品, 进行草产品的生态原产地评估注册。

3.促进医院发展的建议 篇三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发展;层次分析法;对策建议;重庆市荣昌县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4

荣昌地处重庆西部,川渝接壤处,属川中盆地低谷丘陵地带,以浅丘地形为主,平均海拔380 m,幅员面积1 079 km?,耕地面积4.06万hm?,其中田2.87万hm?。人口8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65万。交通方便,四通八达,电能充足,通讯成网,县城21 km?中等城市建设初具规模,投资软硬环境条件优越。生猪、陶器、折扇、夏布、茶叶等名特优新产品闻名中外。国内一流畜牧科研院校实力雄厚,拥有全国最大良种仔猪产销基地,畜牧、科技、饲料、兽药、专业市场辐射西南,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加紧建设,“农、牧、工、贸”实力强县正在形成[1]。重庆荣昌按照“农业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园区化”的思路,整合项目资金近1.6亿元,建成重庆市生态农业循环园区和现代畜牧科技产业园区2个市级农业园区,以及10个体系完善、效益显著、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分别是:渝西桑园鸡生态养殖园区、荣昌万亩麻竹种植示范园区、荣昌万亩蔬菜园区、荣昌万亩银杏种植园区、铜鼓生态蛋鸡养殖园区、盘龙万亩生姜科技示范园区、清流河肉牛养殖园区、荣昌台湾农业园区、渝西万头生态奶牛养殖园区、观胜肉兔养殖园区。这些园区的建设打响了荣昌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了地企共赢。基于此,根据荣昌特色农贸产品经营局限问题,为全面建设完善的县域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建立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荣昌县始终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品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增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头戏。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夯基础、惠民生、强产业、抓园区、重科技、严执法为抓手,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但在看到农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

加快特色农贸产品市场建设和建立健全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模式使农产品市场档次更高,更具规模,更加完善,成为以资源为依托,以特色产品为主导,以规模化为发展方向,突出区位优势,辐射周边,建立起与国内外大市场农贸产品经营管理模式相衔接独特经营模式。

通过模型分析,从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中可以得出,我国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受到农业技 术、资金、人才、设备指标、产品品牌、价格影响能力以及特色农贸产品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指标等的影响;上述模型分析研究表明,从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水平的角度来讲,在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交易能力水平、市场交易主体规模及组织化程度以及农业服务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能力等的基本要素中,农产品交易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才是影响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心所在,从而佐证了上述模型研究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4]。

5 建立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5.1 增加农业投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农贸产品投入本身发挥着公益功能,具有公益性质,因此,应视为公共农业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但根据农业市场实际情况,所有的农业技术、资金、人才、农业机械设备等基础不可能都由政府投资,除政府必要的投入外,还应需要发挥以企业投资为主,鼓励企业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但是,为了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保障农产品市场公益功能的发挥,政府必须购买调控功能,应该大力支持农贸产品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用地、用水、农业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也可以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措施,在紧急情况下,确保全社会农产品正常的供给秩序和稳定的市场供应,降低风险[5]。

5.2 发挥特色农产品品牌特色优势以及合理开发与用市场交易平台

发挥荣昌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的品牌优势,发挥特色经济优势,推动“菜蓝子”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吴家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盘龙生姜基地、安富大棚蔬菜基地”等初具规模企业领头发展优势发挥带头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合作制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将分散的农户个体经营和生产商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在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上,要注意“扁平化、集中化、强控制、高效率”的原则,促进各参与组织紧密联系和合作,提高农产品市场交易效率。荣昌可根据自身优势和实际情况,农业企业和组织可以通过农产品代理商、分销商做市场,共同投入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农产品交易资源信息共享,建立集农户、组织和商家共赢的利益联合体,使农户和商户对市场网络的掌控运用处于主动地位,促进集约化经营。

5.3 建立健全和完善物流配送中心,增强特色农贸产品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开发和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农业加工技术对各种生鲜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和处理,实现采购—仓储—加工—配送—销售诸环节高效链结,促进采购与销售枢纽的有效联通,降低运输损耗,通过及时加工和冷链配送,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6]。

5.4 政府要发挥指导作用

完善服务型政府的服务职能,增强其有效性和高效性,使政府能更好地满足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需要,引导农业经济和农贸产品市场升级改造,推进农贸产品市场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市场发展朝向规模化发展,专业特色农贸产品向批发市场发展,建立规范市场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改变经营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阳.发展农产品市场促进县域经济[J].农业与技,2013(8).

[2]曾伟球.南宁市改造和建设农贸超市的若干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8(3).

[3]谯龙,黄倩.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沿革与制度创新[J].人民论坛,2014(14).

[4]马增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模式及定位[J].中国市场,2010(17).

[5]袁微,汪凯.基于AHP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6).

[6]宣亚南,易福金.我国生鲜农产品零售方式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与对策初探[J].农村经济,2003(11).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摘 要 从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以及实地考察,对重庆荣昌县域农业经济进行了深刻理解,从农业经济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特色农贸产品经营模式的思路探讨,运用AHP层次分析数学模型找出荣昌特色农贸产品经营局限并提出合理化相关建议。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发展;层次分析法;对策建议;重庆市荣昌县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4

荣昌地处重庆西部,川渝接壤处,属川中盆地低谷丘陵地带,以浅丘地形为主,平均海拔380 m,幅员面积1 079 km?,耕地面积4.06万hm?,其中田2.87万hm?。人口8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65万。交通方便,四通八达,电能充足,通讯成网,县城21 km?中等城市建设初具规模,投资软硬环境条件优越。生猪、陶器、折扇、夏布、茶叶等名特优新产品闻名中外。国内一流畜牧科研院校实力雄厚,拥有全国最大良种仔猪产销基地,畜牧、科技、饲料、兽药、专业市场辐射西南,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加紧建设,“农、牧、工、贸”实力强县正在形成[1]。重庆荣昌按照“农业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园区化”的思路,整合项目资金近1.6亿元,建成重庆市生态农业循环园区和现代畜牧科技产业园区2个市级农业园区,以及10个体系完善、效益显著、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分别是:渝西桑园鸡生态养殖园区、荣昌万亩麻竹种植示范园区、荣昌万亩蔬菜园区、荣昌万亩银杏种植园区、铜鼓生态蛋鸡养殖园区、盘龙万亩生姜科技示范园区、清流河肉牛养殖园区、荣昌台湾农业园区、渝西万头生态奶牛养殖园区、观胜肉兔养殖园区。这些园区的建设打响了荣昌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了地企共赢。基于此,根据荣昌特色农贸产品经营局限问题,为全面建设完善的县域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建立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荣昌县始终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品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增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头戏。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夯基础、惠民生、强产业、抓园区、重科技、严执法为抓手,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但在看到农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

加快特色农贸产品市场建设和建立健全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模式使农产品市场档次更高,更具规模,更加完善,成为以资源为依托,以特色产品为主导,以规模化为发展方向,突出区位优势,辐射周边,建立起与国内外大市场农贸产品经营管理模式相衔接独特经营模式。

通过模型分析,从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中可以得出,我国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受到农业技 术、资金、人才、设备指标、产品品牌、价格影响能力以及特色农贸产品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指标等的影响;上述模型分析研究表明,从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水平的角度来讲,在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交易能力水平、市场交易主体规模及组织化程度以及农业服务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能力等的基本要素中,农产品交易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才是影响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心所在,从而佐证了上述模型研究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4]。

5 建立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5.1 增加农业投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农贸产品投入本身发挥着公益功能,具有公益性质,因此,应视为公共农业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但根据农业市场实际情况,所有的农业技术、资金、人才、农业机械设备等基础不可能都由政府投资,除政府必要的投入外,还应需要发挥以企业投资为主,鼓励企业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但是,为了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保障农产品市场公益功能的发挥,政府必须购买调控功能,应该大力支持农贸产品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用地、用水、农业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也可以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措施,在紧急情况下,确保全社会农产品正常的供给秩序和稳定的市场供应,降低风险[5]。

5.2 发挥特色农产品品牌特色优势以及合理开发与用市场交易平台

发挥荣昌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的品牌优势,发挥特色经济优势,推动“菜蓝子”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吴家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盘龙生姜基地、安富大棚蔬菜基地”等初具规模企业领头发展优势发挥带头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合作制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将分散的农户个体经营和生产商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在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上,要注意“扁平化、集中化、强控制、高效率”的原则,促进各参与组织紧密联系和合作,提高农产品市场交易效率。荣昌可根据自身优势和实际情况,农业企业和组织可以通过农产品代理商、分销商做市场,共同投入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农产品交易资源信息共享,建立集农户、组织和商家共赢的利益联合体,使农户和商户对市场网络的掌控运用处于主动地位,促进集约化经营。

5.3 建立健全和完善物流配送中心,增强特色农贸产品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开发和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农业加工技术对各种生鲜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和处理,实现采购—仓储—加工—配送—销售诸环节高效链结,促进采购与销售枢纽的有效联通,降低运输损耗,通过及时加工和冷链配送,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6]。

5.4 政府要发挥指导作用

完善服务型政府的服务职能,增强其有效性和高效性,使政府能更好地满足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需要,引导农业经济和农贸产品市场升级改造,推进农贸产品市场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市场发展朝向规模化发展,专业特色农贸产品向批发市场发展,建立规范市场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改变经营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阳.发展农产品市场促进县域经济[J].农业与技,2013(8).

[2]曾伟球.南宁市改造和建设农贸超市的若干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8(3).

[3]谯龙,黄倩.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沿革与制度创新[J].人民论坛,2014(14).

[4]马增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模式及定位[J].中国市场,2010(17).

[5]袁微,汪凯.基于AHP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6).

[6]宣亚南,易福金.我国生鲜农产品零售方式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与对策初探[J].农村经济,2003(11).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摘 要 从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以及实地考察,对重庆荣昌县域农业经济进行了深刻理解,从农业经济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特色农贸产品经营模式的思路探讨,运用AHP层次分析数学模型找出荣昌特色农贸产品经营局限并提出合理化相关建议。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发展;层次分析法;对策建议;重庆市荣昌县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4

荣昌地处重庆西部,川渝接壤处,属川中盆地低谷丘陵地带,以浅丘地形为主,平均海拔380 m,幅员面积1 079 km?,耕地面积4.06万hm?,其中田2.87万hm?。人口8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65万。交通方便,四通八达,电能充足,通讯成网,县城21 km?中等城市建设初具规模,投资软硬环境条件优越。生猪、陶器、折扇、夏布、茶叶等名特优新产品闻名中外。国内一流畜牧科研院校实力雄厚,拥有全国最大良种仔猪产销基地,畜牧、科技、饲料、兽药、专业市场辐射西南,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加紧建设,“农、牧、工、贸”实力强县正在形成[1]。重庆荣昌按照“农业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园区化”的思路,整合项目资金近1.6亿元,建成重庆市生态农业循环园区和现代畜牧科技产业园区2个市级农业园区,以及10个体系完善、效益显著、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分别是:渝西桑园鸡生态养殖园区、荣昌万亩麻竹种植示范园区、荣昌万亩蔬菜园区、荣昌万亩银杏种植园区、铜鼓生态蛋鸡养殖园区、盘龙万亩生姜科技示范园区、清流河肉牛养殖园区、荣昌台湾农业园区、渝西万头生态奶牛养殖园区、观胜肉兔养殖园区。这些园区的建设打响了荣昌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了地企共赢。基于此,根据荣昌特色农贸产品经营局限问题,为全面建设完善的县域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建立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荣昌县始终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品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增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头戏。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夯基础、惠民生、强产业、抓园区、重科技、严执法为抓手,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但在看到农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

加快特色农贸产品市场建设和建立健全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模式使农产品市场档次更高,更具规模,更加完善,成为以资源为依托,以特色产品为主导,以规模化为发展方向,突出区位优势,辐射周边,建立起与国内外大市场农贸产品经营管理模式相衔接独特经营模式。

通过模型分析,从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中可以得出,我国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受到农业技 术、资金、人才、设备指标、产品品牌、价格影响能力以及特色农贸产品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指标等的影响;上述模型分析研究表明,从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水平的角度来讲,在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交易能力水平、市场交易主体规模及组织化程度以及农业服务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能力等的基本要素中,农产品交易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才是影响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心所在,从而佐证了上述模型研究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4]。

5 建立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5.1 增加农业投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农贸产品投入本身发挥着公益功能,具有公益性质,因此,应视为公共农业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但根据农业市场实际情况,所有的农业技术、资金、人才、农业机械设备等基础不可能都由政府投资,除政府必要的投入外,还应需要发挥以企业投资为主,鼓励企业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但是,为了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保障农产品市场公益功能的发挥,政府必须购买调控功能,应该大力支持农贸产品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用地、用水、农业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也可以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措施,在紧急情况下,确保全社会农产品正常的供给秩序和稳定的市场供应,降低风险[5]。

5.2 发挥特色农产品品牌特色优势以及合理开发与用市场交易平台

发挥荣昌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的品牌优势,发挥特色经济优势,推动“菜蓝子”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吴家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盘龙生姜基地、安富大棚蔬菜基地”等初具规模企业领头发展优势发挥带头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合作制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将分散的农户个体经营和生产商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在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上,要注意“扁平化、集中化、强控制、高效率”的原则,促进各参与组织紧密联系和合作,提高农产品市场交易效率。荣昌可根据自身优势和实际情况,农业企业和组织可以通过农产品代理商、分销商做市场,共同投入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农产品交易资源信息共享,建立集农户、组织和商家共赢的利益联合体,使农户和商户对市场网络的掌控运用处于主动地位,促进集约化经营。

5.3 建立健全和完善物流配送中心,增强特色农贸产品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开发和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农业加工技术对各种生鲜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和处理,实现采购—仓储—加工—配送—销售诸环节高效链结,促进采购与销售枢纽的有效联通,降低运输损耗,通过及时加工和冷链配送,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6]。

5.4 政府要发挥指导作用

完善服务型政府的服务职能,增强其有效性和高效性,使政府能更好地满足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需要,引导农业经济和农贸产品市场升级改造,推进农贸产品市场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市场发展朝向规模化发展,专业特色农贸产品向批发市场发展,建立规范市场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改变经营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阳.发展农产品市场促进县域经济[J].农业与技,2013(8).

[2]曾伟球.南宁市改造和建设农贸超市的若干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8(3).

[3]谯龙,黄倩.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沿革与制度创新[J].人民论坛,2014(14).

[4]马增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模式及定位[J].中国市场,2010(17).

[5]袁微,汪凯.基于AHP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6).

[6]宣亚南,易福金.我国生鲜农产品零售方式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与对策初探[J].农村经济,2003(11).

4.关于促进本地建筑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四

1.调高诚信等级在信誉计分中的分值,对本地企业是一大利好。建议诚信等级评定不仅从企业的基本素质,经营能力等方面考察,更多的应加大在本地纳税额、参与社会公益(如扶贫、救灾、慈善等)等方面的权重,要更有利于本地企业成为诚信等级高的企业。同时不断完善企业的诚信等级跟日常的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到岗履职等的联动、长效机制。

2.在奖项加分设计上,限制省外、市外奖项的数量,适当放宽本地奖项的数量,提高本地奖项的分值。(省内其他市有此做法)将“先进企业”等纳入加分范畴。

3.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灵活采用在招投标环节现场报名、业主评委、设计施工一体化等举措。

4.明确一定规模以上的政府投资工程,就需一定诚信等级的企业才能参与。对于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应当鼓励外地社会资本或投资建设企业与我市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参与PPP项目的投标,对于此类联合体,在评标办法中设置加分项。

5.建议整合、完善市本级企业业绩(主要是项目验收、备案信息等)发布平台,一定程度上允许容缺登记发布,对于本地企业外拓有很大的帮助。

6.政府牵线搭桥,促使诚信等级较高的本土施工企业与市、区级平台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优化招标投标流程,稳定本土施工企业业务量,推动本土施工企业做强做大。

XX股份有限公司

5.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篇五

【摘要】: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民生乃至整个社会环境都很重要,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还在进程中,有待完善。本文从原则、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税政策发展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越来越重要,他们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具有大企业无法代替的作用。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会震荡小、新机制引入快。他们数量大、就业容量广阔,这些,都使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切实保障和微观基础。我国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还在行程中,很不完善。因此,如何在财税政策建设层面上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对于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发挥其应有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从政策层面上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税政策的原则

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必须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国家发展规划两者的特点,实现二者的互补。自2003年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来,政府制定发布多个文件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积极发展。所以,制定中小企业财税扶持政策应当充分遵循国务院几个纲领性文件的精神。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原则。从经济内涵来说,国民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要求建立在经济速度增长和经济质量提高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以国家为主体的财力分配的需要,又不至于损坏未来需要,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有利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新时期的社会环境下,改善民生是中小企业发展担负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民生的改善是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原则的。

2、公平原则。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长期问题就是公平问题。大企业之所以对比中小企业有优势,是因为无论是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微观经济主体方面,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长期存在不公平。财税是一种经济杠杆,具有较强的宏观调控作用。公平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层含义,横向公平是指政策和制度规定应对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一视同仁,不同公司类型企业也应一视同仁;纵向公平,是指应根据量能负担的原则,考虑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盈利水平的不同,实行差别税率等。

3、促进产业升级原则。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产业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亟待升级调整。因而我国现阶段利用财税手段扶持中小企业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包括:(1)、结合产业调整方向,对现代服务业的中小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存进第三产业的升级。(2)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确定财税政策扶持的重点,对待科技创新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就业型等中小企业,以及贫困地区的特色中小企业应是我国财税扶持的重点。

4、便于征管的原则。无论从管理层面还是服务层面,方便,是纳税主体与客体的共同要求。而方便快捷的征管体系的建立,对减轻中小企业的纳税负担,提升整个税收水平都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站在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应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相一致的角度,我国近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应着眼于:

1、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鼓励政策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如通过各级财政部门设立企业创新基金,鼓励和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通过市场手段将科研部门、大学的科研成果、先进技术以适当优惠的价格销售给中小企业;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科技开发中心等。

2、把补贴政策与促进就业政策结合起来。

自2009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依然存在,而这其中,就业问题因其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地位,成为我国政府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制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的财政补贴政策时,应该把促进就业政策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建立长期的中小企业招募员工(尤其是失业、下岗工人)的财政补贴机制。(2)、对雇佣残疾人、智障人士等的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3)、在制定财政补贴政策时要兼顾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用人公平。

3、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由于资金有限、技术限制、以及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中小企业无法依靠自身建立起为他们服务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而在我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中,一直以直接的财政补贴

为主。因此,政府有必要担负起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责任。将每年下发的部分财政补贴用在构建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中。而在服务内容方面应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人力资源和管理培训服务;二是市场拓展服务、商品供求、原材料价格等方面商情信息的免费提供;三是政策援助服务,各种专项政策的及时传递、咨询,无偿或低价的法律援助,企业的创业辅导等。

4、运用财政手段支持中小企业金融体系的形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缺乏发展资金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而缺乏资金支持又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的短期支撑与长期发展。因此,为中小企业建立一个符合中小企业融资、经营、还贷特点的金融体系在新时期的经济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刚刚过去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支持金融的发展也是改革内容的一大亮点。那么,政府应抓住这个机会,运用财政手段支持中小企业金融体系的形成。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转变思想,从政策层面使银行体系给予中小企业足够的重视;(2)、把财政资金切实用在中小企业标准的甄别建立,以及研究中小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上;(3)建立创新机制,鼓励金融系统开发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而金融业通过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能共享中小企业的发展成果。

5、政府采购制度的制定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

我国的政府采购市场非常庞大,而长期以来,政府采购却对大企业情有独钟,如果中小企业能够参与到这一市场中,那么对其发展将及其有利,同时政府再在政策层面给予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方面给予生产支持,那么中小企业与政府在政府采购上将互惠互利。对此,我们应当立足于国情,合理借鉴国外做法,对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和政策倾斜,通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方面的建议

1、税收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体原则

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它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中小企业的重要的作用及其发展劣势,本着量能课税的原则,国家近年来不断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创业,帮助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为中小企业创造和谐的税收环境。本着这样的思想原则,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税收体制改革,给予中小企业更大幅度的优惠,借助优惠的税收政策,使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制定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加大技术研发的投资力度,提高小规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企业核心技术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税收征管,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提高企业自身水平;引导企业合理扩大规模,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深化所得税进一步改革,充分发挥其规范经济功能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给予了中小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尤其降低小微企业的征收率为20%,从根本上降低了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小微企业门槛较高,加之所得税严格征收严格的管理方式使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低。逐步提高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体制中的地位,规范税企所得税征纳方式,从税基、税率、征税税额等方面都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优惠,同时,在新企业所得税法深入实施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其特殊的征收管理方式,注意所得税适用性,充分发挥其调节经济的只能,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支持。

3、完善现行增值税制,降低中小企业税负

(1).降低中小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征收率。中小企业基本为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在我国现行增值税政策中,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3%,虽然低于一般纳税人的税率17%,但中小企业小规模纳税人无法抵扣进项税额,只能根据销售情况按照征收率征收,实际税负甚至有可能高于一般纳税人,在实际生产过程过,往往利润率较低,税收负担很重,国家对这类中小企业,尤其无建账能力,规模较小,利润率较低的小微企业应进一步调低增值税征收率,减轻其税收负担,并积极引导,合理规范,将其逐步引入到正常的纳税轨道上。

(2).2009年国家增值税转型,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过度,固定资产可抵扣,中小企业应抓住此次增值税“转型”的有利时机,利用好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例如加速折旧、投资设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放宽费用列支、再投资退税等政策,降低税收负担,减少税收成本。

(3).优化纳税服务,建立和谐的征纳关系。国家税收部门应向纳税人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积极提供对口性或上门性辅导,引导中小企业纳税人规范账务制度,按时合法纳税。

4、健全税收征收管理体系,为中小企业营造和谐的纳税环境

国家税务主管部门应完善税收征收管理体制,改进征收方式,保证税收征收环节的严密性,倡导定期定额征收的中小企业改为查账征收的征收方式,以规范纳税人建立合理会计账务制度。同时税务部门要根据实地核查,务实求实的原则核定征收的应税所得率和纳税定额,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5、变费为税,建立全面均衡的社会保障体系

6.促进医院发展的建议 篇六

裴长洪谢 谦

2008年07月14日13:26来源:《西安日报》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30年里,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力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造社会财富、优化产业结构、吸纳就业人口、实现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家族化现象严重,管理不科学。家族经营制是我国民营企业采取的一种较普遍的形式,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中70%以上是家族企业。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不仅资本有限,而且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也极度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家族经营的灵活机制和亲情凝聚力正好可弥补这些不足。但是,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管理和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家族经营制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一些民营企业也积极地采用了公司制的治理结构,但从其内部运营过程来看,仍没有摆脱家族式管理。因为民营企业的股权大多绝对集中于家族,企业资产与家族财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企业的利润或亏损完全由家族成员按非市场原则共同负担。

——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垄断行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已有一些垄断行业对非公有制经济开放,但由于行政性垄断尚未完全破除,自然垄断行业呈现出一种“半行政、半市场化”的体制特征,距有效竞争相去甚远,从而导致垄断行业市场准入问题仍是影响和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的垄断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电信、铁路、航空、石油等行业。这些行业基本都属于基础设施行业,其投资规模巨大、回收期较长,因此初始投资基本都来自于国有资本,加之民营企

业寻找项目大多存在“短平快”现象,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进入该行业。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瓶颈”。

——缺乏核心竞争力,制约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具有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的特点,形成了国有企业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民营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从而使民营企业创业成功。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民营企业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既有来自国有企业的竞争,更有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民营企业的各种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原有的一些优势正在被新的形势、新的环境逐渐瓦解。因此进一步培育和提升民营企业在新的发展阶段上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民营企业继续做大做强。

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家族制企业在其企业管理中存在着种种弊端,这就要求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公司治理机制。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应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促进所有权与经营权规范分离,并在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建立规范而透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各方合法权益受到保护,不断拓展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空间。其次,加强民营企业人力管理。民营企业人才开发和管理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企业转变人才观念,彻底打破旧有观念;要以企业文化来培养人才,重新树立一种具有稳定性、吸附性的企业文化,提高民营企业主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要建立企业人才的发展战略机制,吸引、留住和有效使用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完善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

2.合理放宽市场准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

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平等竞争,其实质是企业拥有平等参与市场和获取资源的机会。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有效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民营企业在继续扩大和加深已进入的市场领域外,加快进入尚未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让民间资本充分流动,使其发展能力、活力和潜力进一步迸发。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落实措施,加快消除市场准入障碍,为民营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建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全面清理和废除不符合《反垄断法》的地方性、部门性法规,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垄断,实现民营企业与国企、外企平等的政策待遇。此外,还要加强对管制者的管制。

3.加大创新力度,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7.促进医院发展的建议 篇七

(一) 金融机构类型多元化

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客观需求, 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 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 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金融组织。例如, 在县级、地 (市) 级、省级农村信用社联社的基础上, 引入多元投资主体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 (包括外资) 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建立起能够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不同类型金融服务的农村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如农村证券经纪公司、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农村投资咨询公司、农村租赁公司、农村抵押担保公司等。

(二) 发挥政策性银行优势

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 使其真正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优势。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把目前由农业银行经营的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农业信贷业务、国际金融机构农贷的转贷业务划归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管理;二是负责经办国外政府、国际组织对我国的涉农政策性贷款, 统一管理国家支农资金, 特别是国家预算拨款用于农业的资金和其他用于发展农业的专项基金一律存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并代理拨付、结算和监督;三是进一步拓宽支农领域, 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在继续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 以及以农村能源、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和生态资源保护工程为主体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等。

(三) 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发展

大量事实表明, 我国农村地区存在规模可观的非正规金融机构组织,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补充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信贷供给不足的作用, 甚至成为当地不可缺少的一股“支农”力量。但由于它们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 使得一些非正规金融活动带有“高利贷”性质, 并且从事洗钱等违法活动, 严重扰乱了农村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为此, 我们应正确对待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 建立新的制度, 以规范其金融活动。具体而言, 一要允许非正规金融组织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开展金融服务, 接受金融监管, 对从事违法活动的组织要及时予以取缔;二要鼓励和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发展成为民营金融机构, 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三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 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

二、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

农业保险是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中自然风险的重要手段。建立农业保险体系, 不仅可以降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 还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风险, 从而增加金融机构向农业领域贷款的意愿。因此, 加快建设农业保险体系势在必行。

首先, 应尽早制定和颁布《农业保险法》, 对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责任及国家对农业保险的监督管理等重要环节做出规定。同时, 制定有关农业保险的地方性法规, 通过法律和法规确定农业保险的地位和作用。其次, 政府应该给予农业保险补贴。农业保险补贴方式有多种, 例如, 保险费补贴、经营主体管理费补贴、再保险补贴等。第三,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即不仅有商业保险、政策性保险机构, 还要鼓励农民、乡镇中小企业等自发组建各种互助担保、保险机构。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 有几点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一是在适当进行保费补贴的同时, 采取强制性、区域性投保措施, 以保证必要的参与率;二是对保险公司经营补贴要兼顾政策需要和效率, 建立责任制约机制;三是积极发挥基层保险机构和财政机关的作用, 充分掌握保险对象的有关信息, 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效率。总之, 我国农业保险应该走政府扶持型的发展道路, 建立以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为依托、以商业保险为主体、以合作保险组织为补充、以再保险机制为支撑、以国家财政税收为支持的农业保险制度。

三、加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

(一) “适当监管与放松管制”理念

基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安全考虑, 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 应加快农村民间金融法律监管, 以适应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需要。我国对于民间金融的态度经历了从一味地打击取缔到尝试性地开放再到默许存在的过程。尽管我国对农村民间金融态度的调整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是与合理引导和促进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必须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使之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 并将农村民间金融尽快纳入法律的规制范围。另一方面, 如果行政干预过强、市场手段失效, 农村民间金融就会丧失其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 丧失其对农村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因此, 政府应该适当放松对民间借贷的严格管制, 只有放开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市场准入管制, 放开对利率的管制。农村民间金融才能以合法的身份出现, 从而更好地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

(二) 转变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方式

我国监管当局应该转变监管方式, 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监管, 即监管当局对不同级次、类别的金融组织的监管力度应有所区别。具体地说, 对于那些从事洗钱、炒卖外汇、高利贷等非法活动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应坚决予以打击与取缔。对于个人之间的民间借贷行为, 应该不予干涉, 而通过相应的民事法规来约束, 当借贷双方发生借贷纠纷时, 可依法进行处理。对于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借贷行为, 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监管当地的利率水平、资金投向等, 引导社会资金的理性投资, 避免出现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背道而驰的现象, 这也有利于监管部门掌握农村民间金融数量和流动方向。总之, 对于农村民间金融组织, 政府要引导它们签订规范的合约、完善管理制度与运营规则, 允许它们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份额的分配, 与正规金融在公开、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竞争。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监管, 可以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 提高运行效率, 更好地发挥它们的支农作用。

(三) 实行“三位一体”的农村民间金融监管体制

由于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特殊性, 所以需要构筑三个层次管体系, 即国家的外部监管、农村民间金融业的自律管理和农村民间金融组织自身的管理制度, 从而形成三者互相配合的监管体系, 推进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四、完善农村贷款抵押担保制度

农村金融供求失衡, 农民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符合商业金融机构要求的抵押物。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又在于我国农村地区的抵押担保贷款方式创新明显滞后, 除了传统房地产、机器设备等不动产、动产抵押和存单质押外, 其他如应收账款、保单质押、库贷挂钩等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开展缓慢, 限制了抵押担保贷款的拓展。由于缺少抵押担保制度的创新, 造成了农民无法享受充足的金融服务。因此, 政府应积极完善农村贷款担保、抵押制度。

(一) 建立农业担保机构和小额农贷担保基金

建立农业担保机构和小额农贷担保基金, 解决农村专业大户、中小企业“寻保难”、金融机构“难贷款”的问题。可以仿效美、日的做法, 组建由政府主导, 政府、银行和地方农户三方共同入股的担保基金。或者由政府出资组建地区性的专业担保公司, 主要向农村地区的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同时, 政府要给予这些担保机构一定的财政补贴, 以保证其持续经营。

(二) 进行抵押制度创新

我国既有的农村土地制度使得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虽然可以转让 (限于农业生产使用) 但却不能用于抵押贷款, 这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在越南, 农户获得土地产权证后, 由于土地产权证可以充当抵押品, 他们得到的贷款额显著提高。因此, 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创新抵押担保方式, 从政策上提供更多的担保源, 如农村房产抵押、农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产品抵押等。

摘要:“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之一, 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资金问题, 必须有一个规范、健全的农村金融市场来为“三农”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鉴于此,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提出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8.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篇八

本文旨在研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但并没有局限于单纯的税收政策的优惠上,而是综合地考虑到了中小企业本身的规模劣势、税收调节的适度性,并借鉴外国有益的经验,为建立我国中小企业税收政策体系提出了具体建议。从税收立法、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服务等角度提出了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促进 税收政策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近年来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财税、信贷等扶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随着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在逐步改善。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扩大出口、推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各企业积极努力的同时,根据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适当的减轻税负、促进产业导向、优化纳税原则,加快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扶持政策,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本文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1.根据最新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调整税收政策。2011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明确了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一大亮点是参考了国际上通行的对中小企业划分标准,首次在划型中增加“微型企业”,标志着中国的中小企业划分与国际接轨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针对各行业特点,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指标,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的三种类型。《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改变过去对各类行业在指标上“一刀切”的做法,而是依据不同的行业制定不同的标准。同时,改变了原标准仅对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等行业进行的划分,将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也纳入了其中。国家制定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的目的是:强化宏观分类指导,增强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针对性。随着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的实施,现行按照旧标准制定的有关于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需要按照新的标准进行调整、完善,其中当然包括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2.对中小企业起步阶段的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应采取欲取先予的方式方法。在起步阶段应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包括流转税和所得税两个方面。其中流转税方面, 需要将现行起征点规定适用范围扩大到企业及企业性单位, 这样会使一些微型企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宽松的环境。所得税方面,应根据营业额和职工人数确定中小企业范围。

3.税收政策要有针对性。税收扶持政策应以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为主,以非凡目的为辅。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吸纳非凡人士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優势。这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因此,税收政策应根据中小企业灵活多变、适应性强、进退壁垒少等特点,适当放宽对中小企业税务登记、税收申报等方面的严格管制。使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给予中小企业以自由发展空间,使之处于社会公平竞争的地位。

4.税收优惠政策必须规范化法制化。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散见于各种法规文件和补充规定之中,非常不系统不规范。由于中小企业在社会中的自我保护能力、承受能力和谈判能力都处于弱势,这些优惠措施往往很难落到实处。因此,应对已执行的一些优惠政策进行清理、规范和完善。并逐步建立起统一明确的以中小企业为受惠对象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要体现企业公平、税赋平等、便于征管、促进发展的原则,以增强政策的规范性、稳定性和透明度,使中小企业税收的优惠政策具有有效的法律保证。

5.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基础上,继续对中小企业实行低税率的优惠。目前,世界各国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都要比我国低得多。例如美国实行15%、18%、25%和33%的四级累进税率,日本为30%,德国为25%,最高税率大多低于我国,加上西方国家税前扣除项目又较多,实际税负就远远低于我国。因此,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前提下,应考虑适当的降低税率,可由20%降到10%左右。同时考虑到经济发展情况,建议对中小企业年利润额10万元以下和10万元至20万元的,再享受两个低档税率的照顾。

6.结合增值税转型,通盘考虑解决中小企业不公平待遇问题。目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对中小企业而言不太公平,一是规定的征收率3%相对偏高,小规模纳税人税负过重;二是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存在着对中小企业的歧视。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具备一般纳税人的资格,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因而影响到中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销售。建议在进行增值税转型的改革过程中,同时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企业不分大小,只要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资料齐备,有固定的经营场所,都应享受一般纳税人待遇。同时建议适当的降低中小企业增值税征收率。

7.提供政策咨询,加强税收服务。中小企业往往规模小,缺乏精通财会业务、熟悉税收政策的专业人员,建账建制、纳税申报等方面不规范。对中小企业可以进行征纳税方式创新,简化纳税申报和办理纳税事宜程序,延长纳税期限,对部分规模小、会计核算不规范的中小企业可以实行简易申报或合并申报的办法。税务部门应加强信息提供、纳税辅导、税收宣传和纳税培训等方面烦人服务,同时应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作用,对各类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代理纳税事宜所得收入给予免税的照顾,大力促进税务代理工作发展,尽量减少中小企业因为不熟悉税收政策法规而造成的纳税中的种种失误,从而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

本文从税收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分析出发,结合我行现有的税收政策,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审视现有税收政策体系,查找税收征管服务体系中不足之处,结合各国先进的税收经验,从而提出完善现行的税收政策,进一步优化税收环境,提高征管和纳税服务水平,谋求税企健康的发展。由于本人的学术水平有限,只能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难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索和论证,但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上一篇:学校假期及开学工作汇报下一篇:苏轼有名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