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丽的早晨的作文

2024-08-20

和美丽的早晨的作文(精选6篇)

1.和美丽的早晨的作文 篇一

春天,我随着鸟儿的鸣叫渐渐醒来。春天的气息把我吸引到了我亲爱的校园。

我一进校门,一阵春风风就驱散了我的睡意,我突然感到精神焕发。看,绿草中,也点缀着鲜花和五彩缤纷的花朵,真是锦上添花!有一个小女孩在绿草如茵的柳树上跳舞。柳树后面有一个小池塘。小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有几条小鱼成群结队地在它的水下天堂玩耍。多幸福啊!池塘里有一块奇怪的大石头。不要小看这快大石头。这是池塘里最受欢迎的东西。水里所有的植物都好奇地看着它的周围。

嘿,郎朗书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哦,原来是小池塘边的几个少先队员。他们正在一丝不苟地预习课文。他们中的一些人盘腿坐在地上。是一个穿黄衬衫的男学生。有的端端正正地坐在凳子上,这时一个女同学穿着紫色衬衫和紫色裙子;还有一个背朝下坐在凳子上。她是一个穿着橙色衣服的女同学。

不时地,“嘿,嘿……”在茂盛的草地上听起来像这样。仔细一看,原来是几个同学在健身。

快看!那里飞着一个“飞人”。这是怎么回事?他们每天早起在黑暗中练习,因为他们想参加城市运动会,并决定赢得第一名。如此优雅。琴声从何而来?透过绿色的树和草,我们隐约看到几个女学生熟练地拉着小提琴。就连鸟儿和蝴蝶也在它们身边翩翩起舞,周围的花草树木也更加热情地绽放着。有些小花已经听了美妙的音乐,正在入神。

早上,校园里充满了生机勃勃的风景,我坚信在新的一天里,我们只要走上一段楼梯就能拥有一切!

2.和美丽的早晨的作文 篇二

(一) 从“生态文明”到“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 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这一理念的实施贯穿了我们党的重要会议, 经历了一个过程。

1.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 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 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 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年6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 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 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这是人类构建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承诺, 而且还使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 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在“里约精神”的鼓舞下,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 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相关重要文件, 如《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 (1994年) ,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2000年) 、《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 (2000年) 等。1995年9月,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庄重地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和2010年国家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 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在我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 既要推进人类发展, 又要促进自然和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2. 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

2002年, 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并在同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3.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人口继续增加, 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 成为中国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近年来, 尽管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但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仍然严重, 固体废物、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 水土流失严重, 天然森林减少, 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中国经济增长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也没有根本改变, 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 在现阶段集中凸显。

基于这样的国情,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四个文明”使党领导国家建设的思路更成体系, 更加完善。这是破解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 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 是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会议强调, 必须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 发展绿色经济, 发展绿色矿业, 推广绿色消费模式, 推行政府绿色采购, “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 表明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是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 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我们要用科学发展的要求来诠释和解决环境问题,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路子。

5.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美丽中国”战略

强调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 从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到建设美丽中国, 这是对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的继承和发展, 使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以及我们党执政和发展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二) “美丽中国”战略提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美丽中国”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成就辉煌, 令世界瞩目, 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 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 社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体现。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但是, 与此同时, 还存在着问题的另一方面, 中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数量压力巨大, 活动频繁, 规模庞大;资源和生存空间相对紧张;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此外, 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增加, 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 并逐渐向农村蔓延。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 一些企业或单位片面追求GDP数量的增长, 只注重经济效益, 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 导致了自然资源过度消耗,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2007年5月, 发生的太湖大规模蓝藻事件, 正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所导致的。从总体上看, 这些年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主要靠的是人为的投资拉动、大量引进国外的技术、国内廉价的劳动力、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等, 从而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以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 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 加之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都比较低, 经济体制不合理, 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 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 对环境的污染加剧。据统计, 中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 美国的4.3倍, 日本的11.3倍, 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这种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式的、“以物为本”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反思: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 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能再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 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 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 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 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依靠自主创新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

2.“美丽中国”是对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深刻反思

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 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 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高消耗换来的增长, 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 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不仅带走土壤中大量的有机质和养分, 土层变薄, 更重要的是土壤肥力下降, 耕地面积减少, 废水废气废渣污染逐渐蔓延。近年来, 中国的呼吸道疾病如肺气肿和慢性气管炎等发病率很高, 特别在大中城市, 其疾病负担远远超过了其它发展中国家, 其主要原因是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氧化物、粉尘臭氧等, 这些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层, 使大气受到了污染。森林覆盖率低, 生物多样性减少。另外, 中国森林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相当严重, 森林面积大幅减少, 森林生长量远远跟不上森林的采伐量, 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被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

上述事实表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 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安全压力还会持续增加。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的经济增长, 不仅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事实证明, 单纯的GDP增长, 以牺牲能源消耗、环境资源为代价, 换取某种经济增长, 却留下了长远的隐患。盲目追求非绿色GDP的结果, 已经威胁到我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创始人梁从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在中国的历史上, 人口从来没有现在这么多;二是资源按人口平均从未像现在这么少;三是经济活动规模从未像现在这么大;四是科学技术的力量从未像今天这么强;五是中国人对物质追求的欲望从未像现在这么强烈, 并因此造成对有限资源的无序争夺。可以说, 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 透支了太多的资源、环境甚至人们的健康。因此, 无论从什么角度上讲, 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 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之路, 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3.“美丽中国”是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景

美好的东西是人们永恒的追求, 人融入自然, 人和自然和谐共存, 在自然中享受快乐的生活, 这充分体现了时代和民众的强烈呼唤和追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呈现出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趋势。

当前, 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特殊的环保敏感期, 在一些地方, 涉及环境问题的上访、信访量居高不下, 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 这些问题处理不好, 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中国, 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 维护人民群众生态利益。这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迫切诉求的现实回应, 而且将使我们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坚实, 实现永续发展、长治久安。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 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 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的理念, 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美丽中国”的基本内涵

美是一种追求。在十八大报告中, “美丽中国”这一词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蕴藏着多层寓意。“美丽中国”指的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 其旨意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及小康社会。其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进程和成果。这是一幅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为新符号的, 人文的、生态的、美丽的、绿色的、文明的、现代化画卷。“美丽中国”, 凸显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更加尊重自然和人民的感受, 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一) 自然之美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依托, 是人类永远的家园。北宋哲学家张载认为:“人类和自然界中的万物应是同根同源的, 它们虽然各属其种, 各行其道, 但相互之间, 共存共荣, 而不能彼此敌视, 互相残害。”这就是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一切生存之必需, 人类在自然中繁衍生长, 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哺育了人类, 也培养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依恋, 人类从自然中培植了对自然的审美和美感。然而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人不断地改造征服自然, 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采, 自然界对人类的严厉惩罚、报复以及严重的灾难性的后果, 直接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美丽中国”, 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享有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 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 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二) 发展之美

“美丽中国”充满亲切感, 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 展现了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发展之美, 拉近了党与民众之间的距离, 透露出民生的温度和民意的期许。建设“美丽中国”的提出, 本质上是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融入社会文明建设所有过程, 就是说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文明。只有做到了这一点, 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更完善更完美的境界, 将生态文明置于中国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中, 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更好更科学地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发展、强盛为前提, 否则就无所谓美丽可言。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 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美丽中国”, 美在山川, 美在文化, 美在历史, 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和人的生活。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 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 那是竭泽而渔。

(三) 和谐之美

“美丽中国”首先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人类应自觉做到珍惜资源、节约资源, 取予有度, 消费有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精神,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是指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诚信、相互理解。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在现今是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化、政治多元化的国际化年代, 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小康社会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共同价值观和求同存异、共处竞争的理念。我们必须在承认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经济模式、文化传统、民族特性等都具有多样性的基础上, 大力倡导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社会组织以及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对活, 用和平和文明的方式处理分歧, 在开放的、坦率的交往和长期的共存中, 进行公平、合作的竞争, 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只有这样, 人与人之间才能达成更多的共识, 才能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定与协调。再次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是社会的人, 人不能离开社会。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 社会本身就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社会是在人们相互作用中维持和发展。社会是由人类按照一定的关系彼此结合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人类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物质的生产和精神的生产, 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 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能不能协调和谐发展, 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科学发展观彰显了在社会发展中协调发展的意义, 也正是在对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中, 它才成为一种整体的发展观。可以说, “美丽中国”的提法既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 又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使人不再是相互矛盾的存在, 而是社会与个人、他人与自身之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使其共同创造社会, 有着共同利益的联合体。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实际上是互为前提、良性互动的。我们必须以人为本, 重视个体的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竭力保护每个人各尽其能, 各有所得。不断完善和健全社会的体制、不断调整社会的结构, 使和谐社会关系真正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 责任之美

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所谓永续发展或可持续发展, 其基本含义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因此, “美丽中国”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 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闭幕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 开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新形势下党的使命和宗旨的新要求。

三、“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 并首次把这一概念写入了党代会报告,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向, 也是全国人民的美好愿景, 更是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后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 怎样建设中国”这个基本问题的初步战略思考和回答, 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方针的鲜明体现, 将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前, 中国环保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民生问题, 更已经上升为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变量。近年来, 随着人民群众权利意识、公民意识的增强, 人们对环保越来越重视, 参与越来越深入, 由环保问题引发的社会反应越来越强烈。一个“执政为民”的党, 就应该根据发展阶段和人民要求的变化, 对战略部署和政策作出调整。党的十八大敏锐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 直面热点问题,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并将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由此推动各级政府不但要重视GDP总量的增长, 还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 保护好我们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党的十二大曾指出, 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 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这样, 中国共产党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社会文明体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四个文明共同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历史地位, 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思想,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战略思想以生态文明为鲜明特征, 并用生态文明理念对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进行融入、整合与重塑, “生态”成为三个文明的重要评价标准, 最终体现为和谐幸福的社会生活, 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在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之后, 中国共产党又根据新世情、新国情、新党情的新变化和新形势, 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思想, 旨在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中国, 怎样建设中国”这个基本问题。随着这一战略思想的逐步展开、丰富和完善, 必将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 建设“美丽中国”, 体现了我们党的先进性, 将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特点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 是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先进发展理念, 是对挑战自然、索取自然、破坏自然的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综观世界发展,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态灾难的频繁发生, 随着地球对人类一次次敲响警钟, 人们已认识到, 必须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必须发展生态文明, 走一条新型现代化道路。事实昭示我们:谁把握住了生态文明建设, 谁就把握住了未来发展方向。90多年来, 引领中国各项事业前进的中国共产党, 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其先进性, 高擎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 正在推动中国走上一条造福子孙万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中, “中国”一词主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强调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而“美丽中国”战略思想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国”作为直接建设对象的提法, 具有最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理论特色;“美丽”一词是中国语言文字中最具吸引力、想象力和号召力的词语之一, 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美丽中国”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 怎样建设中国”这个基本问题的中国表达、中国理念和中国梦想, 将指引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时代转向, 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新特色、理论新特色、民族新特色和时代新特色, 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特点。

(三)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战略, 将更能科学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改革难题

2011年, 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了5432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最新标准,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中上等收入的国家。在全面分析中国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与条件变化的基础之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建成”与“建设”, 虽然一字之差, 但所反映的是更高的发展标准与社会水平。为此,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体发展目标。

“小康社会”是一个朴素的中国社会发展理念, 在经历了对传统社会主义制度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教条般膜拜与实践后, 邓小平将中国社会的发展前途概括为“三步走”战略, 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中国式“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从而开创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河, 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按照邓小平的最初设想, “所谓小康, 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 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他特别指出:“这个目标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但对中国来说, 是一个雄心壮志, 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 在这个基础上, 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 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现在, 中国正走在邓小平所设想的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 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的关键战略机遇期。在经历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之后, 中国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不平衡、不协调、层次较低的阶段性特点没有变。为此, 积极抢抓机遇, 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仍然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 仍然是提高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 仍然是统一全党、全国人民发展共识的最好发展愿景和共同发展目标。

十八大报告指出:十年来, 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 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 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而“美丽中国”正是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战略, 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宝贵的战略机遇期, 像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的提出, 将更能科学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改革难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中国的发展道路先是经过了前30年艰苦卓绝的经济建设, 又经过改革开放30年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终于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国民财富, 开始逐渐摆脱积贫积弱的穷困格局, 中国也正在搞清楚什么是中国所真正内在需求的一种变革, 这不是为发展而发展, 不是为了GDP而发展, 更不是将全盘照搬西方社会作为发展, 而是能够正视中国经济、技术、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方面的落后和不足, “美丽中国”建设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未来几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我们面临的难题虽然很多, 但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道路、制度和指导思想等根本性问题, 而是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如何维护国家统一与尊严、如何严惩腐败推动党建科学化等发展难题。党的十八大特别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基础依然薄弱,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 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 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 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 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改革难题。上述难题一言以蔽之, 最为根本的就是科学发展的难题。可见, 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 我们已经切实地意识到, 如果不能改变中国经济内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发展难题, 只能加剧中国国内经济的矛盾与挑战, 使中国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内、国际两个不平衡发展的冲击。因此, 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战略创造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这就是克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难题的主要改革方向。为此, 党的十八大特别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而所有这些正是建设“美丽中国”思想的初衷和根本目标。

(四) 建设“美丽中国”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将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美好生活抱有无限向往并为之不懈追求。所谓华夏, 即为美丽而强大之义。孔颖达为《春秋左传正义》作疏:“中国有礼仪之大, 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 大国曰夏”。“大同社会”、“世外桃源”、“蓬莱仙境”等是无数华夏儿女所向往和努力追寻的生活愿景。2012年11月15日,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 习总书记指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 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 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 “美丽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相契合, 与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适应。

“美丽中国”战略思想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又在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新的平衡;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又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永续发展, 是对中华文明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美丽中国”战略思想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 站在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高度,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 同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位和全过程, 奋力为中国人民创造出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这个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创造美好生活方面的中国责任、中国担当和中国作为, 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新贡献。

四、“美丽中国”建设的实现途径

建设“美丽中国”, 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合力推进建设, 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之中, 要在更高层面上、更大范围内审视和解决中国突出的环境问题, 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的新道路,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概括起来, 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 中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毋庸讳言, 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摆在了中国面前。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生态文明既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 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 人民群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量源泉, 要想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政策落实好, 就必须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 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 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教育宣传和培养, 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从而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鼓励创建绿色社区等公益活动, 把生态建设的思想深入到学校, 使生态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和文明生活, 杜绝将自己的享受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消费模式。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曾警告我们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要节水节电节能, 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政府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社会主体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转变与生态文明不相适应的生产和消费观念, 树立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二)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以及奖惩机制。首先, 要培养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发展观, 除了要在公民范围内建立相关生态文明理念以外, 各级领导干部更需要这方面的引导和学习, 充分掌握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增强对环境质量变化的判断能力和面对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其次, 要推出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自觉性制度, 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一方面, 要补充和修订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 着力解决现有法律法规中一些自相矛盾和操作性差的问题;另一方面, 要切实提高执法力度, 扩大执法范围, 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以及行政不作为的问题, 其中加大对于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最后, 要积极稳妥地执行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核算和考评制度, 逐步改变以GDP为纲的发展方式, 要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 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 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 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

(三)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建设“美丽中国”, 必须把环境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2013《财富》全球论坛上指出:“我们将加强资源环境生态保护, 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一直认为, 人类文明和中国发展, 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经济社会发展了, 生态环境也得保护好, 这才是真水平, 这才是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古巴比伦文明由繁荣走向衰败, 跟环境生态变化有很大关系。我们将下大决心, 通过艰苦的、长期的、不懈的努力, 以治理雾霾、治理PM2.5为切入点, 特别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实施有效的行动计划, 综合施策, 区域联动, 带动全国的治理工作, 并逐步开展饮用水、土壤等环境综合整治,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建设“美丽中国”, 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要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生物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 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海岸带等的生态保护, 开展植树造林, 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由于中国长期采取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 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 因此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与日俱增。当前, 全世界的能源和经济结构都在资本的作用下进行着重大调整, 如果中国仍然按照同一种增长方式, 势必造成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为此,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加大节能环保投入, 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 杜绝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 最大可能地降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破坏的影响, 提高承受资源环境代价的公正性,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

建设“美丽中国”, 必然要求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规律的基础上, 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把传统经济发展中“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 反映了人类社会正在不断寻求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道路。当前, 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 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 一些发达国家把它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并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

当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 更是一种责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必然要有负责任的公民。我们不仅要倡导低碳生活, 更应该主动践行低碳生活, 只有坚定不移的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才能使“美丽中国”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五) 加大科技支持力度

技术进化的必然性、可选择性以及技术的社会选择的理智性, 都是人类摆脱技术负效应的基本前提, 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证。通过生态科技的开发、应用以及推广, 困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可望在不久的将来从根本上解决, 留给子孙后代的将是一个美丽、可持续的生存家园。

(六) 营造“美丽中国”建设氛围

大力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 增强生态意识, 培育生态文化, 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 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充分认识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 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要求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 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细节。

(七) 强化经济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基础作用, 推动环境保护政策手段和措施的战略性转变

传统的环境保护手段是以政府行政命令控制为主的环境保护手段,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前期主要运用命令控制型的环境管制措施, 对遏制环境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只靠这种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并且这些措施也有许多缺陷, 突出表现在:惩罚性手段多, 激励性手段少;行政管制性手段多, 经济刺激性手段少;执行法规代价高, 违反法规成本低。

从国际国内经验看, 经济手段在降低环境保护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政府补贴和扩大财政收入诸多方面, 具有行政命令手段无法取代的显著优点。我国在2002年之后, 一些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环境经济政策也陆续开展试点。如在城市污水、垃圾处置、排水供水等方面推行特许证经营政策, 在发电行业推行有利于减排的价格政策, 推行有利于环保的税收政策, 以及国家实行对环境的投资及融资政策等, 都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因此, 在环境保护政策手段上, 应当进一步扩大应用经济手段。当前, 首先应当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的环境保护税法 (草案) 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法定的环境保护税体系, 逐步扩大环境保护税税目范围, 合理调整环境保护税税率, 真正建立有效调控生产和消费行为的环境保护税体系。其次应当在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其考核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和实施排污交易制度。三是应当在涉及能源、水资源以及污染治理的政府定价政策上, 充分考虑环境治理和恢复的成本, 继续扩大和完善有关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定价机制。四是应当继续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信贷、证券、保险等领域的政策试点, 并逐步上升为法律规范, 全面推行。

总体来说, 中国环境保护尚面临经济快速增长和结构转型缓慢、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社会转型期社会道德文化失衡, 金钱、物质至上的社会观念和消费文化过度泛滥等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在这种严峻形势下, 只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 坚定实行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 积极调整好各种经济、社会利益关系, 努力化解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和冲突, 才能为中国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转型提供基本的保障和动力, 也才能从根本上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立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创造必要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可以说, 努力推进并实现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 既是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 建立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的最大机遇, 也是巨大的和尖锐的挑战。中共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并驾齐驱的位置, 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不难看出, 经过新一轮的政治经济改革, 经过13亿中国人以及广大海外同胞的共同努力, 一定会迎来一个政治民主、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环境美丽的新时代。

(八)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我国在社会建设过程中遇到很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根据具体国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也就是说, 我们要在追求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生态保护, 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发展经济, 未来各方面的发展不仅要将现有的自然条件的约束因素考虑进去, 还要将子孙后代的利益也考虑进去,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并不单单要求我们重视保护自然环境, 重视生态平衡, 还要求我们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出发, 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保持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作为各方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目标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支持生态平衡的实现, 在未来岁月里,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 “美丽中国”不只是一个新概念, 也不只是与生态文明有关, 它是一个语言形象、内涵丰富的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 是着眼于中国现实国情和未来发展定位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其中,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整个过程, 这种“五位一体”的做法是建成“美丽中国”的关键。

美丽中国是环境美好的生态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 关系13亿中国人民的福祉, 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美丽中国是安居乐业的中国, 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让人民更幸福”将成为中国政府未来工作的主题。当“幸福感”成为社会的衡量指标, 中国经济才有可能步入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当“幸福感”成为国人生活的终极关怀, 中国社会才会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光辉愿景。美丽中国是公平正义的法制中国,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美丽中国也是文明进步的人文中国,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是人类文明的传承, 也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我们更有理由相信,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定会实现“美丽中国”这个令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美丽的“中国梦”。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 人类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更加严峻的现实,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思想, 为全体人民描绘出一幅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实现永续发展的责任之美”。“美丽中国”建设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之中。建设“美丽中国”应通过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科技支持力度以及强化经济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基础作用等途径才能实现。

关键词:美丽中国,建设内涵,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 (11)

[2]田宪臣.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永续发展[EB/OL].求是理论网, 2013-01

[3]王学文.美丽中国的时代意义[N].大众日报, 2012-12

[4]子贤.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循环经济[N].人民日报, 2013-04

[5]向云驹.美丽中国的美学内涵与意义[N].光明日报, 2013-02

[6]徐菲菲, 薛景华.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 2007 (2)

[7]王学渊, 李忠健.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J].特区经济, 2007 (1)

[8]钟世洪, 谢辉.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比较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7 (1)

[9]刘建伟.生态工业园构建模式及其推进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 2007 (3)

[10]曾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J].现代经济探讨, 2003 (5)

3.春天的夜晚和早晨 篇三

夜里

我把古老的根

背到地里去

青蛙绿色的小腿月亮绿色的眼窝

还有一枚绿色的子弹壳,绿色的

在我脊背上

纷纷开花

早晨

我回到村里

轻轻敲门

一只饮水的蜜蜂

落在我的脖子上

她想

我可能是一口高出地面的水井

妈妈打开门

隔着水井

看见一排湿漉漉的树林

对着原野和她

整齐地跪下

妈妈—— 他们嚷着——

妈妈

1984年10月

摘自《海子詩全集》 作家出版社编辑/康良

4.美丽的早晨作文 篇四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小花坛。在阳光的照耀下,花儿们显得更加美丽了。这时,有一个五六岁的小朋友走到花坛前,想要摘花,此时,一位叔叔正从路边经过,看到小朋友的举动,连忙跑过来,用手拦住了小朋友,对他说:“小朋友,不要摘花哦。花也是有生命的。”说完,他指了指旁边的标牌。小朋友听了,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谢谢您的提醒!”这一幕印在了我的心里。

我走着走着,又来到了“儿童乐园”。走到附近,一些吵闹声传进了我的耳朵里。“让我先荡!”“我先荡!我小一些!”原来,有两个小朋友正在为谁先荡秋千而争吵呢。“你们别吵了!用投币的方法解决不就行了吗?”这时,一个看起来比他们都要小的孩子站在了他们中间。“就你,还想拦着我们?”“你们不做好榜样,我们学坏了怎么办?”小孩子严肃地说。听了这话,他们都惭愧地低下了头。我把这件事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回家的路上,我又看到一位盲人爷爷正用盲棍探着走路,眼看着就要摔倒在地上了,一个姐姐连忙去扶他,盲人爷爷算是没有摔倒,姐姐却差点儿摔伤。“谢谢啊!”“不谢。”姐姐便急急忙忙的走了,我看到她手上拿着一张火车票……

5.美丽的早晨小学作文 篇五

我伸着懒腰,睁看眼睛迎接新的一天。我聆听到了小鸟叽叽喳喳优美的歌声,仿佛体会到了小鸟在对我说:“起床啦、起床啦!太阳照着你的屁股了。”

这时,太阳也带着笑眯眯的表情挂在天空,让阳光照射在整个房间里,我仿佛看到我的屋子变成了金子屋,地面好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墙面好像刷了一层金色的油漆,太阳还照我的被子,被子上仿佛写到:“懒家伙,快起床、快起床,别再浪费时间了。”

6.秋天的早晨 篇六

来到窗前, 望着满地的落叶, 我知道秋天又一次来到我的身边。然而, 那件发生在秋天早晨的故事却时刻鞭策着我前进。

那是几年前一个秋天的早晨, 我如平常一样走出家门。哇, 怎么回事?昨天还是落叶满地、垃圾成堆, 今天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不知道是谁扫的……”我带着满脑子的疑问离开了。

第二天, 我特意早起, 想弄清楚昨天早晨没有解决的问题。站在门口, 我焦急地等待着, 等待着, 果然没过多久, 在不远处期待的目标出现了, 并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喊:“大姐, 快把车推过来……”

于是, 我顺着那目标走去想看个究竟, 结果发现是一群邻居, 她们之中最小才二十岁出头, 最大的也不过五十来岁。她们拿着各种工具, 认真清扫烟蒂、果皮、纸屑等垃圾, 个个都汗流浃背, 忙得热火朝天。特别是在清除花坛内的垃圾时, 其中有个年龄较大的大妈不时躬下身子, 用手抠地上的垃圾, 不肯放过一个卫生死角。

她告诉我:“前几天一直下雨无法出门, 今天天气好, 就和邻居几个来搞卫生, 以方便大家, 希望这里有个好环境。”

“不过是谁叫她们这么做的呢?”我心中产生了疑问。

我思索了半天才问她们这个问题, 她们笑了笑说:“我们是自发地来这里的……”

“唉, 这么脏, 你们干嘛要这么做?”我说。

“就是因为脏才要清理这些垃圾呀!”她们边扫边说。

……

从她们简短、朴实的语言里, 我明白、感动了:如果人人都怕脏怕累, 这里岂不是要成为一个垃圾场。那么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从何而来?

此时, 我脸红了, 惭愧地低下头。我虽然也喜欢干净, 但跟她们那种“宁肯一人脏, 换来万家净;辛苦我一人, 方便千万家”的精神比起来相差太远了。

望着她们远去的背影, 我的眼睛湿润了。

忽然, 一阵秋风吹来, 卷起几片落叶, 惊动了地上蹦跳的麻雀, 也打断我的思绪, 不远处又传来那熟悉的“刷刷”声, 不用看, 我就知道那一定又是她们在打扫卫生了。

上一篇:医院消除疟疾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司公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