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镶嵌教学设计(共9篇)
1.平面镶嵌教学设计 篇一
平面镶嵌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说一说家里装修房子在铺地板砖时应注意什么?砖与砖之间是否有空隙,是否重叠? 思考:这些图案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
进一步提问:这些图形拼成一个平面图案有什么特征?
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图案用规范化的语言描述:像这样,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这类问题叫做多边形覆盖平面(或平面镶嵌)。由此引入到要研究的课题:镶嵌。
(二)实验探究
活动
1、动手实验探索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的规律
具体做法是:首先全班分组活动,动手实验。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纸片,进行镶嵌。看那个小组拼的又快又好。然后展示他们的成果。
活动2:用两种正多边形镶嵌,哪些可以?为什么?
然后小组活动:哪两种正多边形能够镶嵌?看谁找的多? 活动3:用你手中的学具尝试用三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那些可以?为什么
(三)引申归纳
总结满足什么条件的图形可以进行平面镶嵌? 你还能想出那些图形可以进行平面镶嵌?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生归纳
(四)联系实际,生活应用
练习:
1、现有一些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地砖,选择其中两种镶嵌地面,则有()种选法
A 1 B 2 C 3 D 4
2.小刚和爸爸到市场买地板砖,准备装修新居,该市场有五种型号的正多边形地砖,它们的内角分别是60 °
°108 °120 °150 °,如果只选一种,这些地砖哪些适用?如果选用两种呢?
(五)回顾与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的收获是什么?
反思
我听过了,我忘记了,我经历了,我理解了,这句话让人难忘。数学概念的获得与观察,实验是分不开的.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做数学,让学生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应该是平面镶嵌这一节课题学习应该让学生经历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源于生活。
本节课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因此我选用“引导式探索发现法和主动式探索尝试法”进行教学。采用“动手实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合作探究,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节课的内容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光讲一堂也是它,但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节课上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让学生感受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能通过相互的交流发现规律,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通过镶嵌条件的归纳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感受新知,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将学生对镶嵌的理解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领向一个更深的层次,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可能。这节课我还设计有普通三角形及普通四边形镶嵌的探究,时间有限就没有进行这一步。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2.平面镶嵌说课稿 篇二
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铺地砖、墙面设计工人师傅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从简单的正多边形(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入手,让学生经过充分的拼图实验,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讨论交流,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自已得到同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平面的条件,并以正五边形为反例,强化平面镶嵌的条件;为了使知识进一步延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思考同一种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的条件是什么?这样使本节课知识有了进一步深化。接着在“只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能否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由于留给学生课前探究的问题具有思考性及可探究性,所以容易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数学实践,通过小组的充分讨论得几种不同的方案,使知识得到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让学生自已设计镶嵌图形,为学校设计一幅操场的平面镶嵌图案。这个学习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引发和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数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走出课本课堂进入生活实践,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
关于本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完成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通过小组合作发现问题,动手实践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容易获得知识,掌握技能;
(3)各个环节通过小组充分合作,创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开启思路,勇于思考,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叶镶嵌教学反思 篇三
记得当时是在上初一生物课第一册叶镶嵌这一个知识点时,在课前我叫学生采集了不同的带叶树枝。选取叶比较密集的带尾枝条。同时要求学生带手电筒。上到叶镶嵌这一知识点时,我先叫同学两人一组,其中一人用手电筒对准叶的顶端往下照,另一人竖直拿好枝条,再两人一起观察在桌子上出现的光照部分的多少。这个实验一做,学生们都报告说漏出的光不多。然后我再拿出自己制作的叶不镶嵌的模型,叶子重叠在不同的同心圆上,依上法也做一次,同学们发现此时漏出的光多。然后提出观察,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物体的不同结构,同学们发现,自然界中的树叶上、下两层是交错互不重叠的。而老师制作的模型是互相重叠的。此时,我再叫同学们自己想想用什么名称给此现象命名。结果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并且有同学自己想出,用镶嵌这个词。我这时引出“叶镶嵌”这个概念,同时提出,下一个问题,叶为什么要镶嵌式排列呢?同学们分组讨论。老师提示,相关的知识。如光合作用、长得好看,没有什么原因等等。;结果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效果和教学气氛都相当好。
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最为成功的地方是,通过实物与模型的区别,使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叶镶嵌的知识,同时直观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相结合,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向纵向深入化,与以往我们出示模型、讲述的教学相比,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以后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直观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手段,同学们反映爱听、喜欢上。与现在新课程提出的探究式学习,我想实际上是不谋而合的。由此可见,新课改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思想观念上的改变,真正对教材内容并不是做了很大的改变,我个人的认识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探究式学习,如何变“满堂灌”改为“活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
4.平面镶嵌教学设计 篇四
1、内容和地位
1.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2、学情分析
2.1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设计思路
3.1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第2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当时就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本节课可以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关于这个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是: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学生,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涨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教材中“问题探讨”栏目列出了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其中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上述三项功能的要求。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认识到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必须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来思考。当然,细胞膜不可能是由弹力布构成的。细胞膜到底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使它具有上述功能呢?
3.2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的教学是在新教材中特别强调和突出的,在旧教材中涉及不多,要教好不容易。老师备课过程要细致策划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评价他们的贡献;要能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在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3.3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构建是本节要突破的一个难点问题。本节课中,教师自制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模型,让学生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现象自己来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蛋白质与磷脂的组合方式,这样让学生不但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模型构建的过程、也让他们置身其中、探索奥妙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3.4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个难点的讲解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突破,有顺序和层次地介绍。通过幻灯片放映各个科学家研究的图片、动画,增强了这些内容的立体感、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在轻松中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 ;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教学重点
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教具准备
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2、自制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
教学流程
设问引入→“问题探讨”→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中,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现在有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选用哪种材料呢?为什么?
学生: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
学生: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
学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我们,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胀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
学生: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前面提到的三项功能的要求。
教师:大家进行选择的依据是利用了细胞膜的功能,这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学思想呢?
学生: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思想。教师:实际上,弹力布也并不能完全代替生物膜。要找到更好的材料,我们还需要对细胞膜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
(二)师生互动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教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科学家当年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的孜孜以求地探索,历经了一百多年时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到现在仍有许多科学家在继续深入研究。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历史,会让大家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有所启发。我想让大家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假想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你会怎样去研究细胞膜的结构?(提示学生,引导他们明白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后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作出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
学生:可以从现象入手,去进行推测。
教师:这就是生物学研究上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假说法。这也是我们今天探究生物膜的结构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和科学家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问题(1):探究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展示材料①:欧文顿的实验及其相关的图片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教师:根据实验,你能提出什么假说?
学生: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教师:在得出结论之后,还有没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教师: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
教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这说明技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师:直至20世纪初,科学家才能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磷脂和蛋白质。从而以实验说明了欧文顿的假说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假说是在实验与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又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
问题(2):探究这些物质是如何组成膜的?
出示资料②:1917年欧文·朗缪尔将提取的膜质铺展在水盘的水面上,发现脂在水面上形成一薄层,单脂层亲水的头朝向水面,疏水的尾背离水面。于是他提出: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疏水基团(尾部),又有亲水基团(头部)。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这样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为一层。
教师:大家分组讨论,利用手中的磷脂分子模型摆出下面两种情况下磷脂的分布情况①在空气-水界面上②完全浸没在水中
学生:小组代表上黑板演示
展示材料③:戈特 和格伦德对血影的研究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两位科学分离纯化了红细胞,从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中抽提脂类,按Langmuir的方法进行展层,并比较展层后的脂单层的面积和根据体积所推算的总面积,发现提取的脂铺展后所测的面积同实际测量的红细胞的表面积之比为(1.8~2.2)∶1,约为两倍。
教师: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当你做实验时发现单分子的磷脂分子正好是红细胞的两倍时,大胆地展开你的想象力,你能做出什么假说?
学生:细胞膜中的磷脂是两层的。
教师:那这两层磷脂分子在细胞中又是怎样排布的呢?再分小组讨论、利用你手中的模型摆出来吧。
学生:分组讨论,共可有六种排布方式,并提出细胞膜应两面都处于水环境中,所以讨论得到正确的排布方式。
问题(3):那蛋白质和磷脂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展示材料④:罗伯特森的单位膜模型
时间:1959年
人物:J.D.Robertson罗伯特森
实验: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 nm,它由厚约3.5 nm的双层脂质分子和内外表面各为厚约2 nm的蛋白质构成。
提出假说: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膜的主体,磷脂的非极性端朝向膜内侧,极性端朝向膜外两侧,蛋白质以单层肽链的厚度,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从而形成蛋白质—磷脂—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他提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具有相同的膜结构。单位膜模型的主要不足在于:把生物膜的结构描述成静止的、不变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单位膜结构模型继承了前人的有关结论,又成功地利用了先进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作为证据。但是他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这一点很快又被新的技术手段下的实验所否定。
问题(4):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不是静态的呢?
教师放映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细胞分裂的动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膜不是刚性结构。展示材料⑤: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种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教师:很好,在继承前人的结论基础上,结合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又有科学家提出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好,学到这里,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我们有些话题想让大家思考讨论。
以讨论小组的形式开展课堂讨论交流。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的确,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但它无法完美地回答生物膜的所有功能。所以后来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模型,如Wallach于1975年提出晶格镶嵌模型;Jain和White于1977年提出板块镶嵌模型等,迄今为止,已提出的生物膜结构模型达几十种之多,生物膜的结构模型虽然有很多种,但被广泛接受的结构模型基本内容是趋向一致的。其要点和特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征。
(2)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你能谈谈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
学生: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血影的制取和化学成分的鉴定技术使人们认识膜的化学组成;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3)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学生: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在生命系统中,一般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随着结构的差异,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相同的,这显然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还有,不同膜的厚度也不完全一样。由此促进学者们重新研究脂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问题。一些学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运用红外光谱等技术证明,膜蛋白主要为球形结构。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又证明,脂双层中分布有蛋白质颗粒,这样又发展了生物膜模型。生物膜中存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不同分布情况,恰能较好地解释不同结构的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4)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你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科学研究是要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假说,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地验证假说。
学生:科学研究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了,可以得到更多新的实验数据。
学生: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
学生:科学发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
学生: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
教师:那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内容是如何的呢?
(1)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里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在细胞膜的外侧,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构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密切联系。
(4)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大多数的蛋白质也是可以运动的,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评价反馈]
1、精选练习
(1)变形虫的任何部位能伸出伪足,人体的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说明细胞膜具有下列哪一特点
A.选择透过性 B.一定的流动性 C.保护作用 D.细胞识别
(2)1985年 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
(3)1925年 C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细胞膜的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发现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由___________组成。
(4)1970年,科学家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鼠和人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相结合,使它们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将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呈绿色,另一半呈红色,但在 37 ℃水浴中保温40 min后,融合细胞上的两种颜色的荧光呈现均匀分布。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2)脂质(3)磷脂双分子层(4)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抗原)是可以运动的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一方面我们重温了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结构的历程,这是一个在继承中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过程,这段科学史给予我们很多有用的启示,使我们加深了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也重点学习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布置作业
5.平面镶嵌教学设计 篇五
摘 要 从激发兴趣、阅读分析、小组合作、动手模拟、体验技术、归纳创新这几个方面完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的教学过程,通过探究让学生凝聚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 结构成分 结构特点 流动镶嵌模型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课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点有一定的联系,并作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整章内容表现为“实例――结构――功能”的结构体系,本节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认知和思维能力,对事物的本质具有探索的欲望,但往往缺乏思考的连续性和逻辑性。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旨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现学生知识领域发展的同时,使学生的能力和情感也得到提升。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① 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 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2.2 能力目标
① 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做出假设;
② 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形成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 认同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形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3.1 教学重点
①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3.2 教学难点
①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 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教学过程
4.1 播放动画,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变形虫摄食视频,展示教材中“问题探讨”栏目列出的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引导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哪种材料更加类似于变形虫的细胞膜。学生很快回答:弹力布。教师追问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出因为弹力布具有动态的特点。继续追问包括细胞膜在内的生物膜的结构到底是怎样,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聚焦到课堂,在几种材料的取舍中,学生确立了生物膜动态特点,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基础准备。
4.2 阅读资料,分析结构成分
教师展示资料一:
19世纪末,欧文顿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脂溶性分子易透过细胞膜;而非脂溶性分子则难以通过。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能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教师提出问题:阅读资料,你认为生物膜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认为?阅读后对于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何体会?
设计意图:资料及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阅读分析可自主解答前两个问题,有利于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反复性和艰苦性,体会到崇高的科研精神,对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
4.3 利用教具,建立结构模型
教师展示资料二:
1925年,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用丙酮分离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膜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教师提出问题:“膜内的磷脂分子铺成单层后,面积就会扩大两遍,对此现象如何解释”?
学生在讨论后得出膜内有两层磷脂分子的结论。
教师讲解磷脂分子具有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知识,要求学生绘制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分布的模拟简图(图1)。
小组合作一:动手设计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
在学生对于磷脂分子性质掌握的基础之上,分小组讨论并利用道具模拟设计膜内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
设计意图:磷脂分子的排布是微观的,学生缺乏形象认识。教师若直接展示结构模型,必然失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探究的殿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到两层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既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又增强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能会遇到瓶颈。首先学生不一定能准确的得出“双层磷脂分子”的结论,后续过程将很 难开展,笔者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学案的对折和展开的对比分析进行突破。第二个瓶颈是学生可能会对磷脂分子的性质掌握不透彻或者即使在掌握了磷脂分子亲疏水性,在设计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的环节中也会粘贴出“头部相靠,尾部朝向两侧”的错误模型,所以在小组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可以以人红细胞为例介绍膜外和膜内的液体环境。
教师引导:我们共同设计出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模式图(图2)。细胞膜的结构完成了吗?还缺什么?蛋白质又是以什么方式排布在膜中的呢?
教师展示资料三: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通过课件中语音介绍电子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是用电子束照射被检样品,与不同物质发生碰撞而产生不同散射度。因蛋白质电子密度高,故显暗带,磷脂分子电子密度低则呈亮带。”
6.平面镶嵌教学设计 篇六
刘 超
[案例题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是介绍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使学生看到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生物膜研究的主要历程,以及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师如何调整教学行为和策略,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从而实现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3.如何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分层教学使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案例背景]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的第二节。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出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此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的学习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尝试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以及动手做细胞膜的橡皮泥模型,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合作的学习。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起点,以动手构建模型为辅助,以合作学习为深化,以多媒体课件为引导拓展,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并针对不同发展潜能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案例实录]
导入:生物膜是个选择透过性的膜,它究竟由什么成分,怎么排列分布而构成?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共同探讨: 展示[资料1] 1859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容易穿过膜,反之,不容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不容易穿过膜。老师提示:想一想你们化学上学过的,什么样的成分会具有相似相溶的特性? 学生讨论,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展示[资料2] 1915年,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此实验证据证明假说成立。
教师引导:结合我们前面学习的细胞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要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细胞膜来研究?
学生讨论总结:
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避免了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的干扰,容易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2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省去了去除细胞壁的麻烦。
老师提出问题:磷脂分子有何结构特点?你能做出它的模型吗? 学生根据66页的“思考与讨论”得出: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并用橡皮泥做出模型。
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学生明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如何分布呢?大家能否在空气-水界面上排列一下?
学生活动:根据手中的磷脂分子模型,以小组形式动手构建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的分布模型。学生构建的模型多种多样,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思维碰撞,在质疑中修改、完善手中的模型。最终确定为:亲水性的头部在外,疏水性尾部在内。
多媒体展示此实验过程,证明学生讨论结果正确。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细胞膜所在的环境特点(内外都是水),设想一下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是如何排布的?试提出你的假说,并小组配合,做出模型。学生讨论提出假说: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以疏水尾部相对,亲水头部朝向两侧。
教师展示[资料3]:
1925年,荷兰科学家高特和格伦德把红细胞细胞膜中的磷脂抽提出来,在水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磷脂分子排成单层后的面积恰好等于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教师提出问题:由此资料可以得出什么实验结论?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的。此资料证明假说成立。继续探究发现:电镜下观察细胞膜有“暗-亮-暗”结构图像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还含有其它物质。教师展示[资料4]:
科学家对细胞膜化学成分深层分析发现,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解(提示:蛋白酶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只对蛋白质分解起催化作用的物质)。
学生分析得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还含有蛋白质 教师展示[资料5]: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
教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性,比如:在高楼上看拥挤的人群,中间还有缓慢行驶的汽车,人在动,车也在动,好比磷脂分子在动,蛋白质分子也在动。使学生能想象到膜的动态。进而指出:构成膜的分子能运动,决定了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实例分析:白细胞能吞噬病菌,体现了生物膜的什么特点?学生分析讨论,确定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学生活动:小组配合,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展示模型,评选总结: 拓展提升:细胞膜的研究在继续
链接互联网,展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5dac3b0101eu46.html,脂伐模型。
小结练习(略)
讲评并讨论,你对细胞膜还有什么想知道的知识?
作业:请回家后,自己寻找身边的材料,构建细胞膜的模型。[案例后记]
这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动口动脑动手,从做中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课下,学生有的用橡皮泥,有的用药丸壳,有的用荔枝,还有的用纸箱剪成所需形状,最后再涂上颜色。材料不同,做出的效果自然不同,但学生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第一,加深理解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印象深刻;第二,做和看效果大不同。当人学习时,他们大约记住阅读的10%,听到的20%,看到的30%,说的70%,做的90%。但实际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还是非常强调阅读和听,这也正是我的一个努力方向:减少讲和听,增加说和做。
并且,由于课上拓展了细胞膜研究在继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下还查阅了众多的资料,个别同学做了脂伐模型,深化知识理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自主合作,从做中学”。学生的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这节课的主角始终是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这节课中,学生通过一个个递进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假设与探究,通过一个个模型的制作,通过小组的讨论,通过互联网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合作的学习。这节课中,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只是帮助学习不断的发展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解决,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其实,在生物课堂中,只要教师注意把握好引导性和开放性,坚持让学生自己唱主角,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去思考和探索,顺着科学的方法和思路去感知,去思索。
7.平面镶嵌教学设计 篇七
活动目标:
1、通过秋游观察,教幼儿用种子进行镶嵌画,表现出自己看到的印象最深的物体形象。
2、发现自然材料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4、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保持桌面干净。
活动准备:
1、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不同种类的种子,如黄豆、芝麻、黑豆等。
2、教幼儿课前学习绘画奶牛、树叶、菊花等。
3、操作纸、浆糊、勾线笔、棉签、抹布。
活动过程:
(一)出示种子盒,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摇盒子,幼儿根据声音,猜测盒子里是什么?(棋子,种子等)。
2、小朋友想想看种子可以做什么呢?
师小结:小朋友刚才说了种子可以种,做粥等等,今天老师用种子做一个样特别的东西,你们喊1-2-3把它请出来,好不好?
(二)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作画步骤。
1、小朋友,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这幅图和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平时用蜡笔涂颜色,这幅图上镶嵌着各种各样的种子。)
2、小朋友再来找找看,老师贴上去的种子有什么规律呢?(相邻的部位贴得颜色不一样。)
3、小朋友刚才仔细地观察了老现的图画,你们觉得漂亮不漂亮呀?那今天请你们也做一幅画,用种子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4、小朋友用勾线笔把你想画的东西画好,因为这次要用种子来打扮你的画,所以小朋友画得时候要比平时画得大一点,这样种子才能贴上去。画好后,可以按照先贴外面的轮廓,再贴里面部位的顺序,用棉签均匀地涂上浆湖,然后放上你要贴的种子,用小手轻轻一按,种子就贴上去了,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把其它的部位也贴上各种各样的种子,这样我们的画就变得更漂亮了。(师边讲边示范)
(三)师交带要求,幼儿操作,师指导。
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秋游时,你看到的印象最深的一样东西是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秋天的落叶,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奶牛等,今天请你们把它画下来,然后用桌上的种子把它打扮得既干净又漂亮。
注意:
1、画图时要画得大一点。
2、涂浆糊时要涂得均匀一点,不能涂得太多。
3、取种子时要相互谦让。
4、保持画面干净。操作完后把棉签放在空盒子里,把浆糊的盖子盖好。现在请小朋友想想自己看到的印象 最深的一样东西是么,想好后就把它画出来。
(四)、点评。
选2-3幅画点评:
1、请幼儿介绍自己看到的印象最深的东西。
2、构图大小是否合理。
3、画面是否干净。
4、是否表现出了物体形象。
(五)、结束活动。
请做好的小朋友把你的画累累地放在后面的科学区时,让老师和其他同伴一起欣赏,并认识你所用的种子。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也有几点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多加注意,如:粘贴时不均匀、牢固性不强、还有构图过大或过小的现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多让孩子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各项活动。
8.镶嵌珠宝首饰口号 篇八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口号吧,口号往往带有很强的倾向性,它的引导和鼓动作用十分明显。你所见过的口号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镶嵌珠宝首饰口号,欢迎大家分享。
1、华丽生活,昌明人生,华昌首饰。
2、经典之作,永恒之心,绝饰华昌。
3、超出你的想象金玉华美迷人眼,饰家昌明耀今世。
4、金贵玉华,福寿恒昌,华昌佩饰,与您永世相伴!
5、华丽珠宝,昌盛(世)饰家完美人生,“嵌”着你的爱!
6、恋爱要话长,求爱要“华昌”!
7、给她爱,给她美,给她华昌。
8、华昌珠宝,经得起一生一世。
9、华昌首饰,点缀你美丽人生!
10、华取天下之精华,昌蕴自我之气息,华昌点缀你我。
11、创华夏精品,传大爱无疆,昌盛中华,华昌首饰。
12、华之美,挚之爱,昌所欲言。
13、传承悠悠中华情,华昌首饰陪伴您。
14、华夏美钻,爱之钻,昌盛华昌。
15、物华天宝,溢彩生活由此开始。
16、华在丽质,装饰气质,华昌首饰。
17、爱与美的拥抱,就在华昌珠宝!
18、群石争辉,想放就放,华昌最闪亮。
19、用爱诠释华贵,用心成就辉煌。
20、华丽的典范,优雅的展现,华昌卓显光彩,尽在华昌。
21、首饰要最棒,还是福建“华昌”。
22、紫禁之巅,华昌至上,物超所值。
23、中华之金,昌盛千年,饰品首选,唯有华昌。
24、怀珠抱玉有华昌,珠光宝气在华昌!
25、华昌,让您的人身更加眩目。
26、同枕蟾宫万代,携手华昌一生。
27、不仅在乎曾经拥有,还要在乎天长地久,华昌珠宝,您的最佳选择。
28、中华昌盛的本色,美与爱的奉献。
29、金玉镶嵌,张显我国力昌盛。
30、皇帝珠宝玥光珍情,刻骨铭心。
31、群石争辉,想放就放,华昌最闪亮。
32、创华夏精品,传大爱无疆,昌盛中华,华昌首饰。
33、同枕蟾宫万代,携手华昌一生。
34、金贵玉华,福寿恒昌,华昌佩饰,与您永世相伴!
35、超出你的想象金玉华美迷人眼,饰家昌明耀今世。
36、紫禁之巅,华昌至上,物超所值。
37、用爱诠释华贵,用心成就辉煌。
38、华在丽质,装饰气质,华昌首饰。
39、物华天宝,溢彩生活由此开始。
40、爱与美的.拥抱,就在华昌珠宝!
41、恋爱要话长,求爱要“华昌”!
42、华昌首饰,点缀你美丽人生!
43、金玉镶嵌,张显我国力昌盛。
44、中华之金,昌盛千年,饰品首选,唯有华昌。
45、华夏美钻,爱之钻,昌盛华昌。
46、给她爱,给她美,给她华昌。
47、传承悠悠中华情,华昌首饰陪伴您。
48、华丽珠宝,昌盛(世)饰家完美人生,“嵌”着你的爱!
49、华昌,让您的人身更加眩目。
50、华丽生活,昌明人生,华昌首饰。
51、首饰要最棒,还是福建“华昌”。
52、超越时代的灵感,低调浪漫的奢华。
53、皇帝珠宝玥光珍情,刻骨铭心。
54、恋上美丽,爱上皇帝因为专一,所以专业因为拥有,所以胜却世间无数。
55、牵手一生的爱,点亮你的一生。
56、爱江山爱美人更有皇帝珠宝。
57、皇帝珠宝,时刻与你共奢华。
58、天涯海角绝世经典,你我之间。
59、浪漫温馨永相依;高贵典雅到永远。
60、无名指的等待华贵之巅,熠动空间。
61、璀璨珍奇,我只在乎你每一件都能绽放您的光彩,尽在皇帝珠宝!
62、恋上美丽,爱上皇帝尊贵与生俱来,品味超凡卓越。
63、选皇帝珠宝,尽显皇家品味。
64、用我的华丽为你加冕让爱更贴心。
65、珠圆玉润,生命本真为你意乱情迷。
66、绽放臻美之光,自然成为焦点。
67、皇帝梦?成就帝王生活,帝皇珠宝。
68、尊贵,由心而生,皇帝珠宝。
69、美妙绝伦,为浪漫的爱情而闪耀。
70、王冠顶上的明珠皇帝珠宝,伴爱到天荒地老。
71、皇帝珠宝,让您成为众人眼中闪耀的焦点。
72、皇帝珠宝荧光闪烁,辉映生命。
73、闪耀您的人生皇家般奢侈,帝王般大气。
74、与其光彩夺目,不如选择收藏。
9.§7.4课题学习:镶嵌-教案 篇九
知识与能力 教 学 目 标 问题,让学生理解正多边形镶嵌的原理。
情感态度通过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多边形的镶嵌条件的过程,感受与价值观 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获得各种体验。重难点 理解平面镶嵌的概念,探究用一种正多边形能够镶嵌的规重 点 难 点 律。
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操作发现用正多边形能够镶嵌的规律。若干个彩色的全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图片欣赏:
一些生活中的墙壁、地板铺设图案。
2、交流讨论:
学生直观感受数学美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案都是由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构成的?学生细心观察后发现,图案中的平面图形有的规则,有的不规则;有的用一种多边形拼成,有的用多种多边形拼成,培养学生分类的思想。
3、感知概念:
讨论这些图形拼成一个平面的共同特征,注意到各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没有重叠.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镶嵌的概念.教师给予鼓励 学生通过自主实践与探索,发现并理解用一种或两种正多边形能够镶嵌的规律。
通过学生欣赏图片、动手拼、动脑想、相互交流、展示成过程与方法 果等活动,引导学生解决使用一种或两种正多边形镶嵌的边形、任意三角形、任意四边形。2课时。
§7.4 课题学习:镶嵌
和评价,再给出镶嵌的定义。
平面镶嵌概念:
象这样,用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在数学中叫做平面图形的密铺,又称作平面图形的镶嵌。
4、提出问题:
提问:如果让你们设计几种地板图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自主探索,分组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教师做适当引导。把其中可能列举的典型问题设想如下:(1)怎样铺设可以不留空隙,也不相互重叠?(2)可以用哪些图形?(3)用前面所学的正多边形能否拼成一个平面图形?(4)哪些正多边形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哪些不能?根据学生提出的以及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引导学生研究最简单的镶嵌问题。
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平面镶嵌在生活中处处存在。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
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探索仅用一种多边形镶嵌,哪几种正多边形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1、动手实验:
分成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拼得又快又好。
(1)用边长相同的正三角形能否镶嵌?(2)用边长相同的正方形能否镶嵌?(3)用边长相同的正五边形能否镶嵌?(4)用边长相同的正六边形能否镶嵌?
2、收集整理数据:
根据刚才的动手实验,观察结果。
§7.4 课题学习:镶嵌
正n边形 每个内角的度数 使用正多边形个数 n =3 n = 4 60° 90° 4 3 n = 5 108° n = 6
3、实验思考: 120°
能否拼好 能60°×6=360°
能90°×4=360° 不能,有缺口108°×3<360° 不能,有重叠 108°×4>360° 能120°×3=360°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正多边形能进行镶嵌,而有的正多边形不能?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4、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自己实验的结果,不难得出结论:
(1)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能够镶嵌,正五边形不能镶嵌;(2)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则这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倍数是360°即内角度数是360°的因数。
证明:
按铺地砖的要求,就是要找出正n边形,使它的每个内角的度数能整除360°,而正n边形每个内角为点,恰好覆盖地面,这样,kn2nn2n180,要求k个正n边形各有一个拼于一
2nn2180360,所以k=24n2,而k为正整数,所以n只能为3,4,6。
5、延伸拓展:
(1)一些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纸板,拼拼看,它们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相等边互相重合)
(2)用一些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任意四边形纸板,拼拼看,它们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
§7.4 课题学习:镶嵌
6、结论:
一般地,多边形能镶嵌成平面图案需要满足的条件: 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周角);
三、拓展提升:
探索用多种多边形镶嵌,哪几种正多边形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1、是不是所有的多边形都可以组合起来镶嵌呢?我们看下面这个问题:在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中,选择哪几种正多边形组合可以构成镶嵌?每种组合中各种图形需要几个?
2、学生不动手操作,利用上面学的知识直接解决,可以相互讨论。
3、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整理并板书如下: 正三角形个数 正方形个数 2 4 1
4、问题:
⑴有个平面镶嵌图形,在某个拼接点处,用了m个正方形,n个正八边形,那么可以得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90°m+135°n=360°这里m、n的取值有要求吗?
⑵能不能利用以上方法来判断边长相等正方形与正五边形能否进行镶嵌?
90°m+108°n=360°
m、n有正整数解说明能够组合形成镶嵌。否则就不能。
5、练习:小刚和爸爸到市场买地板砖,准备装修新居,该市场有五种型号的正多边形地砖,它们的内角分别是60°、90°、108°、120°、150°,正六边形个数
0 2 1 1
拼
法
3×60°+2×90°=360° 2×60°+2×120°=360° 4×60°+1×120°=360° 1×60°+2×90°+1×120°=360° 2 0 0 2
§7.4 课题学习:镶嵌
如果只选一种,这些地砖哪些适用?如果选用两种呢?说说你的方案。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⑴多边形能覆盖平面应满足的条件: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
⑵只用一种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能够做到的有:任意三角形、任意四边形、正六边形;
2.你还有哪些收获?
巩固学习本章获得的一些研究方法,丰富自己研究策略和经验,并从中加深理解本章的数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1、P91中的复习题七的第6、7、8题;
2、练习册各题。
六、板书设计:
7.4 课题学习:镶嵌
一、镶嵌定义: 二、一种可以镶嵌探索:
结论:
七、教后记:
三、多种可以镶嵌探索:
结论:
三、练习
【平面镶嵌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镶嵌教学设计08-25
平面教学设计08-03
平面设计要求07-16
平面设计实习周记08-29
平面设计求职简历10-09
平面设计专业教学计划10-14
平面设计的年终总结07-11
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07-12
平面构成教学计划免费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