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2024-09-11

名著《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12篇)

1.名著《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一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你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有一天当你听到或看到这样的问题时,你会如何回答?推开一扇窗,寻找的世界的本源,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

“那轰然一响,我们也是星辰。”

“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

“我们就像还没背好台词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员,没有剧本,也没有提词人低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

有一些东西是人人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

这些都是书中的一些印象比较深的句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谈到哲学,也很少有人会去研究哲学,我读的书不多,读书也很慢,《苏菲的世界》是我仅有的几本书之一,从大学一直读到现在,一直启迪着无聊闲暇时候的我。

《苏菲的世界》不同于像《论语》这样以平时生活的素材来给人哲学领悟的书,它是通过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来一步步使人认识哲学,从中学习哲学。而对于像我这样什么都不懂的读者来说,自从读这本书开始,就如同与苏菲一起上了一堂哲学课。

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再去思考那些哲学性的问题呢?想到这,让我想起作者一个用的很好的比喻:这个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当然这只兔子极其庞大。我们每个人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大家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并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个完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顺着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尽情享乐。当大人们的心灵逐渐习惯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规则,当他们不再有像孩子一样看到什么都觉得好奇,觉得所有的东西都那么不可思议而又理所当然,当他们过惯了喧嚣吵闹、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便不再去追求那与他们似乎毫不相干的哲学,便不愿离开温暖舒适的兔毛深处,不愿像哲学家一样尽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就是这样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们都不会再去思考像“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了。

读了《苏菲的世界》,我意识到: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们不过是一道星光、一点水滴,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渺小,使我倍觉珍惜与伤感。

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一生都在坚持真理。然而在公元前399年,他却由于过于直言,被他曾指责过的上层人士送上法庭,以其“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苏格拉底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即使到了生命的结束也要坚持真理。他重视良心与真理,敢于为了真理而战,为了真理而牺牲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让我想到,在平时的学术研究中也要勇于探索真理,我们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良好的学术氛围依赖良好的学术品格和对学术道德的坚守。维护学术尊严是每一个搞学术的人的责任。在这里我们应向苏格拉底学习,坚持追求真理,端正学术风气,弘扬学术正气,严谨治学,实事求是。

阅读《苏菲的世界》,常常让我觉得哲学,仿佛是一架人性的风车,在人性的作用下转动,并引发思考。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我们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

”我思故我在“,工作生活中时常会有很多棘手、闹心的问题,让我感到无处安置,无从开始。有的时候心急如焚,缺少考虑,做事情没有条理,粗心大意;有的时候漫不经心,走马观花,对工作不求甚解,总感觉差不多就行了;有的时候却又倍感压力,觉得身上背着了一种未了的责任。再一次拿起这本书,翻看到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这几页,才明白,有些问题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经过沉思,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那我们眼前的问题就不是什么难事了!我想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勤于思考,多做总结,用丰富的理论夯实自己,用实际行动实现人生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余热。就像黑格尔说的,这些哲学性的思考,会朝向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了解自己,哲学虽然不能回答上述问题,但至少我们可以顺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来越多的看到外面的世界。

2.《苏菲的世界》等 篇二

让一个孩子能够在成长中加深思想,就应该读几本哲学书。哲学书大都是讲述思辩的,它们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家长可以帮孩子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读本,比如《苏菲的世界》,就很适合中学生阅读。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老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故事以这样的方式开头: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谜一样的问题即刻吸引了苏菲,让她迫切地想知道答案。

我给儿子买过这本书,他读完以后,又传给了别的孩子。一个崭新的哲学世界激发了两个少年的心灵,每天放学后,他们俩便一只手推着自行车,另一只手互相搭着肩,在马路上边走边谈。那以后他写了一些很有思想的文章,《在神与道德之后》、《人类的新问题》等。读哲学书一般不会即时生效,但它对于人生肯定会有长远的作用,就像小时候那些受到芭蕾舞训练的女孩,她们走路和站立的姿势都跟其他的女孩不再一样。

《读者》

我订这本杂志有好多年了,我有时也会成为这本杂志的作者,为它写几篇小文章。

这本杂志里面经常有一些特别打动人的生活故事。刚刚,我在里面读到一篇《高山上的母亲涕泪滂沱》。一位山村里的母亲从来也没有出过远门,她甚至连村后面的山头也没有上去过。她只知道辛苦地劳作、抚养孩子。有一天,她成年了的儿子,把她背到了后山的山头上,让母亲看看远景。这位母亲站在高高的山头上问:

“咱家在哪里?”儿子指给她看那缩小到了蚂蚁般大小的草房子。“那咱家门前种的菜呢?”母亲着急地问。“山太高了,菜太小了,在这里看不见的。”儿子说。

母亲沉默了下来,眼泪从她昏花的眼睛里涌流出来。这是她从来也没有过的生活概念,但她没有能力表达她内心的这种感受。儿子也沉默下来,他想母亲有多可怜,她从来也没有走出过自己生活的小村子;她怎么能够知道更多的事情,眼光远大起来呢!自己一定不要再像母亲这样,要努力地去了解生存的广阔世界。

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三

前不久,看过一部经典的电影,名字叫做《达芬奇密码》>,它讲的是个奇异的探索耶稣后人的故事,里面耶稣的后人就叫做苏菲.一个美丽漂亮的公主,拥有对所有认知东西的敏感程度,她的敏锐的知觉让我欣赏,她的处事不惊让我敬佩,她的美丽善良又让我喜欢.所致当老师布置这个作业之时,我毫无疑问的选择了阅读<<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因为时间太短暂,我花了几个晚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内容太多了,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记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构思.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尤其是那个哲学宴会,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被创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真实其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小说原本是虚幻的,就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说中,体会书中任务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最大显得地去体会作者地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搞出了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冲击在心间的感觉竟是昨天已成虚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一个又一个的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到底那个版本是真?这好似看美国的恐怖片,总会给人惊耸的感觉.刹那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谁又该是我,最可怕的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证明呢…….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问,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在这个领域,他在那个领域,这些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谁能说,他们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缪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4.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四

我们的世界从无到有,究竟经历了什么呢?已经存在的万事万物必然有个开端,自然派的哲学家们持有这种想法的并不多。我们都曾经好奇万物从何而来,最早的希腊“自然派哲学家”认为有“一种东西”是一直都存在的,他们相信,世上必定有某种“东西”,万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终仍旧回归于此。于是各种思想得以发展: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安纳克西曼德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他所谓的“无限定者”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安那西梅尼斯认为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这三位米雷特斯的哲学家都相信,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源头。

然而,过去许多千百年的谜题如今都有了科学的解释。人们提出哲学性的问题,哲学家们又提出了答案,在这种不断问答的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得以进步,而我们之所以能提出哲学性问题,是因为人有好奇心,人们对于活着这件事非常惊讶,因此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对生命的疑问。这就像我们人看变魔术一样,由于我们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于是便问道:“魔术师如何能将两三条白色的丝巾变成一只活生生的兔子呢?”不幸的是,大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失去好奇心,因为我们见得多了,便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只有哲学家们保持着好奇的态度,希望弄清楚魔术师的把戏,这也是我们对哲学枯燥片面的印象的原因。

5.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五

《苏菲的世界》讲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了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向谜团一样向她展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然而,事实的真相比她想象的更离奇――自己居然是别人虚构的人物!

“上帝是一个魔术师,地球只是被他从魔术帽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哲学家永远站在白兔的细毛顶端,对万物都有好奇心;而大多数成人都忙于生活琐事,好奇心受到了压抑,就陷进了兔子的皮毛深处。”艾伯特说。没错,确实是这样。如果十岁的小明和妈妈同时看到爸爸飞了起来,小明也许会叫:“妈妈你看,爸爸飞了起来!”而妈妈可能会尖叫一声,把手中的瓶子摔在地上。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因为妈妈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而小明却只是有些惊奇而已。

6.名著《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六

摘要:《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涵盖了整个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其中,苏菲的故事提出真实和虚构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苏菲认识到自己的虚构身份,既存在又不存在。故事中包含了至少三个叙述者,三个不同的视角组成三重叙述层面,相互交叉,构成该小说的复调结构。乔斯坦·贾德充分运用元小说叙述策略,将《苏菲的世界》这本哲学巨著以通俗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苏菲的世界》;西方哲学史;元小说;通俗化

一.作为小说的《苏菲的世界》

苏菲是一个十四、五岁女孩,偶尔收到一名神秘人物艾伯特的书信,以由浅入深的方式向其简介西方哲学。将西方从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祁克果、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一一展现。从古希腊爱琴海里发源的自然派哲学光芒,到雅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在整个欧洲所燃起的燎原的千年智慧之火;从人性被献上神权祭坛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理性主义和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碰撞;从启蒙运动里人权对于王权和神权的反抗,百科全书派对于自然和理性的推崇,到黑格尔三段式的辩证法以及作为一个哲学家的马克思对人类的终极理想;从基督徒康德革命性的人本主义到二十世纪无神论者萨特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在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这些关于人的根本性问题。

在哲学课进行的过程中,席德这个人物不断以各种方式出现。而后,席德真正出现,而苏菲却只是挪威少校艾伯特为给女儿庆祝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苏菲也在慢慢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人物,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真实与虚构激烈冲荡。苏菲和艾伯特开始抗争,而这种抗争却使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他们最终逃出书中世界,来到席德所在世界。而席德也发现自己也面临同样问题,人生总有一天会终结。艾伯特、苏菲和席德三者视角交叉一起,使得小说具有一定魔幻色彩。从文学叙述手段而言,这其实就一种元小说叙述策略。

二.元小说叙述理论研究

“元小说”(metafiction),兴起于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拥有“后小说”、“反小说”、“超小说”、“自我意识小说”、“非现实主义小说”、“实验小说”、“自生小说”等多种称谓。(万晓燕,2011:2)“元小说”把小说本身作为对象,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有多重叙述视角,形成一种复调结构,也称为“小说中的小说”。在元小说中,人物突然意识自己并不存在,不可能有所作为。元小说创作中使用经常使用露迹、戏仿、时空变换等元小说叙事技巧与操作策略。其中,这几种策略在元小说创作中是较为常用的,当然它们并非仅在元小说中用到,有些叙述策略在传统小说中也可以看到其身影。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对探索元小说理论和方法的探索略有一些且呈上升趋势,但对元小说的理论研究还显得相对滞后。而西方对于元小说创作实践及理论研究都相对较为成熟,特别是大量优秀元小说创作作品的出现。元小说出现于当代西方社会后现代主义文化反思的思潮中,受到现代语言学理论发展的推动和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也可以说“元小说”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反思的大潮中有了现实基础,而在现代语言学与哲学思潮中找到了其理论依据。所以元小说的兴起符合文学发展的要求。

元小说质疑、考验传统并反思自身,使人们重新思考已经形成的“现实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扩大了作品再现现实的空间,有利于新的“真实观”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小说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对于小说艺术的发展、成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苏菲的世界》元小说化叙述策略

(一)露迹

所谓“露迹”,即元小说家在文本中安排叙事者直接将叙事的人为因素暴露给读者,公开暴露小说虚构的痕迹,有时候还直接讨论叙事技巧的运用。露迹可以说是元小说文本最为显著的表面特征,是元小说家们用来揭示小说虚构性本质的最根本策略,也是各位元小说家最广泛使用的叙事策略。(万晓燕,2011:20)

在《苏菲的世界》中,一开始艾伯特少校对于苏菲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人,两个人不可能有生活交集,但是艾伯特少校却对苏菲所有行动和思想,无论巨细,一清二楚。这本来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按照当时苏菲的视角来理解,除非是魔幻事件。这实际上是元小说的露迹叙述策略,为后来苏菲一步步意识到自己其实就是艾伯特少校意识一部分做铺垫。

(二)戏仿

所谓“戏仿”,一般来说指小说家为了追求某种特殊的小说艺术效果而对前人创作出的一些经典文本的情节结构及其叙事成规进行滑稽模仿,利用传统的经典文本结构,对故事的情节和主题进行改写并加以肆意夸张,创作出完全不同的主题内容,生成一个新的元小说文本。

苏菲和艾伯特一旦知道他们身份的真相就等于走到路的尽头了,席德由此想到她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人所生活的环境是受到限制的,正如任何一个故事都有结尾一样,人生总有一天会终结。哲学家说,“我们只是历史中的过客”。苏菲问:“我们存在吗?”席德说,“存在或不存在,这正是问题所在”。(萧宝森,1996:293)这实际上借用了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To be or not to be, its’s a question”改写而来的。

(三)时空变换

所谓时空变换,指的是小说故事情节展开所依赖的时空要素没有严格的现实表征,时空转换完全取决于叙事的操作,任意变更、转换,故事中人物的出场及活动时空可以是任意的、跳跃式地进行。(万晓燕,2011:24)

《苏菲的世界》故事发展到后面的时候,几乎到处都是在进行时空变换。如当艾伯特和苏菲在书架上看到《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时,作为叙述者的苏菲和书中的苏菲则实现了时空变换。还如艾伯特将哲学内容改变成戏剧和电影故事,有一个录像中艾伯特本人身穿当时雅典人的装束,混在人群中间,并向苏菲介绍了他身边的两个人,他们分别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艾伯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实现了不同时间维度的人物出现在同一空间维度。

四.结语

《苏菲的世界》作为一部通俗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小说,为哲学的普遍意义提供了较好的媒介。同时,作为一本充分运用元小说叙述策略的代表性元小说,充分表明了文学创作的发展具有不竭创新源泉。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弗洛姆.逃避自由[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4.

[3]何成洲.《苏菲的世界》与元小说叙述策略[J].南京:当代外国文学,2007.

7.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七

刚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抱着一种很期待的期望。

书中主要讲述着哲学。尽管我对哲学还一无所知,但却有着十足的兴趣。开头伴随着两个令苏菲(还有我)深思而费解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后来,苏菲与她的哲学教师见面了。

书中介绍了很多和哲学有关的知识,也正是艾伯特与苏菲长久的谈话内容。但是后来却发生着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故事――我被深深吸引住(我不得不承认,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全部明白)。

后来发生着很多离奇却有关联的事,苏菲经常收到一个不认识的女孩席德的爸爸给她寄来的明信片。寄信的人知道苏菲,他可以进入别人的电脑,将字写在没有剥开的香蕉里,甚至让一只狗开口说话……

读到书的后一半部分时,主人公改变了。叙事的角度不再是苏菲,而正是苏菲一直只闻其名不知其人的同龄女孩席德。苏菲与席德的生日相差一天。但席德却知道一切。苏菲的生活全部出现在席德的爸爸送她的生日礼物――《苏菲的世界》上。这是一本书,爸爸从书中教会他的女儿哲学。然而席德真真切切地觉得苏菲与艾伯特真实的存在。爸爸送席德的书写上了句号。

苏菲与席德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最后,苏菲与艾伯特来了席德的世界(可以回去),这样席德的爸爸找不到他们,从而《苏菲的世界》就这样结束了。这个不属于苏菲的世界中,他们碰不得、拿不起任何东西。别人的车可以轻易从他们身上压过去,没有人能看得见他们。苏菲找到席德,那时席德感觉周围有一阵风。而苏菲身上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潜能――席德看见一条小船自己松了绳,漂到了河中央……

8.《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八

前三章向我们讲述了有关哲学的一些东西。其中讲到,宇宙是一只白兔,人类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而哲学家总试图沿着兔毛向上爬,要将魔术师看个清楚。其实,世界本身便是神秘的,世界上每一个事物都是神秘的,都值得我们好奇、思考、探索,有无数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看似简单的问题,深思却难以得到答案。也许,哲学家与普通人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哲学家更富有好奇心,他们想要知道每样事物存在的原因,努力去思考,去解释。我们也应该保持着好奇之心,相信每一件事物的奇妙,不去习惯、去无视,而是像哲学家一样,去深入思考。

9.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初中 篇九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初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初中1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不知,你也不知。

哲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学问。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世界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若是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的话,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岂不是像《浮士德》中魔鬼所说:“一世劳苦有何益?到头终把眼儿闭。”

苏菲作为少校所写的书中人物,少校是她的“上帝”,控制着她的思维和行动。而少校也只是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的人物,贾德决定着他的一言一行。而贾德先生呢?还有跟他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我们呢?

我认为,我们也许也是被某种类似于“上帝”的存在决定着言行举止的。这种想法,有点接近于“宿命论”。这听上去有点悲观,其实我自己也难以接受。若是连写下这行字都是被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的,那未免也太可怕了。

这使我感觉到,自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个体”,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不存在。我现在写下的话,是“我”说的呢,还是“上帝”说的呢?我只是这一场闹剧中一个完全按照导演的剧本表演的角色罢了。这样说仍然不安,因为演员至少还知道剧本的内容,而我们并不了解。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提线木偶,被控制着一切。

于是,我们被所谓的“控制者”所决定感受到的由物质组成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你也许会说,与“我思故我在”的道理一样,由我能利用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等感受来感知到世界中物质的存在,从而证明这些物质的存在。可是,按照帕克莱的说法,这只是一种体验,你并没有感受到物质,因为在梦里也可以有这种体验。对于他这种说法,我似懂非懂,有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

于是根据我对书中柏克莱理论的理解,得出以下结论: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虽然说自己的思想也仅是一种体验而无法证明肉体的存在,但一定能证明“思想”这一晋升产物本身的存在。那既然肉体的存在不能被证明,我们就只好判断,自己只是“活”在思想之中,或像书中父伯特所说:“受到心灵的包围。”

按照此理,因为我不能感知到他人思想的存在,所以我也可以否认。于是,他人都成为了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这与很多人小时候所疑惑的“这世上是不是只有我是有思想的人”相似。我相信若你们也是有思想的生物,就肯定不只我一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

不过经过多次思考后,我把上诉观点否认了,因为思想并不是“物质”。我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不可能单凭自己一个人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一切肯定是凭借他人的思想建立的,而我一定能感知到。怎么感知呢?通过文字和语言。虽然我不能感知到“文字”、“语言”本身的存在,却能感知到它们所流露出的思想,这之间肯定有一个奇妙的转换,我还暂时不能解释。不过,总算是证明了“这世界不只我一个个体”的说法,可喜可贺。

我知道目前我思想的漏洞还是很多,而大多数思想都是借助于他人而产生的,所以我承认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说,《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给了我与哲学3000年历史上的各位哲人对话的机会,我感到十分欣喜。虽然我算是把这本书读完了,但这肯定不是最后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我完全掌握这门哲学课程。

我将会回到那只白兔的细毛顶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初中2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苏菲的世界(Sophie’sworld)》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这本书的流行有其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好几方面来看。全书虽非学术性著作,但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正因为其大众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番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10.《苏菲的世界》优秀读后感 篇十

本书主要有两条线,一是哲学入门知识,二是苏菲的故事。

哲学方面

书里从希腊哲学一直讲到了现代哲学,我对看本书的期待也只是想大概了解一下西方哲学发展,对哲学有那么一丢丢理解而已,没想到就抱着这么简单的一个要求都看的如此痛苦…不过感触挺深的。在接触哲学之前,我问自己哲学跟宗教对区别。我以前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而且对宗教的了解也…

看本书给我的第一刺激理性是哲学基础。虽然到后来也有经验主义浪漫主义这种以感官为基础的哲学,但以严格的理性来思考哲学问题的这个观点对我有点冲击。

因为刚看完,笔记部分还没整理,大概会从古典派哲学、中世纪哲学、人文主义哲学、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这几个方面来整理(凭印象写的,可能有错)。

故事方面

因为我看本书是为了学习哲学知识,所以对故事这条主线没有做过多了解,介绍完弗洛伊德后的章节就算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了,席缘母盖姿讲解对宇宙的故事因为在《三体》和《人类简史》中有所了解就粗略看完了。但苏菲的哲学派对发生的那些事以及最后两个世界重合的故事还是挺吸引我的,看了很多人对结尾的理解都是说苏菲的世界在少校的书里,而少校的故事是在作者的书里,我们的世界又会是在哪呢?因为看的不走心所以有疑问,那根松掉的船绳到底是苏菲的世界影响了少校的世界,还是本文作者对少校世界的控制呢?《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又是如何到苏菲的世界中去的呢?

11.名著《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十一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作者:作者乔斯坦·贾德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

内容简介: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苏菲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涉及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又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读后感:

关于哲学,一直抱有好奇的态度。那些伊甸园,希腊,雅典,柏拉图等等之类神秘的名词,让我觉得很向往。我知道,这是来自本能的一种对哲学的探索。然而如果是看一些比较正规的哲学书,很多人都会觉得很枯燥不想再看下去看,包括我在内。不过《苏菲的世界》,我却一直乐于并欣然的看完了,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

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有人说这本书对于一个真正的哲学研究者来说,过于幼稚。而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我依然受益匪浅。每天夜里我都会看一章节,一直把自己当成是苏菲。从怎么收到信怎么上课,每一件事都像是自己亲身体验。那种在收到信的时候的激动,最后谜题解开获得知识的喜悦,我都能感受。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但是当我读完它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所以,我愿意和它一起去思索去探讨。

书里的内容很多,我的想法与思考也很多。在这里我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自己微薄的见解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要说的是大家说得最多却真正了解甚少的哲人—柏拉图。在小说中,柏拉图问了苏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面包师傅如何做出50个一模一样的饼干;第二个是:为何所有的马都一样;最后一个问题很难很有深度:人有没有不朽魂。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柏拉图的想法。柏拉图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在柏拉图之前的苏格拉底认为世间所谓的永恒,绝对是是非观念的存在。然后后来出现的柏拉图不仅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还关心与人类到的以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1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去思考,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哲学家的存在。我一直认为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正常人是不一样的。我们习惯于这个世界,习惯了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东西。看的任何自然存在的东西我们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然而哲学家不一样,他们会去思考在我们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问题,但是我们却给不出答案。当然,在哲理最先出来没有人证明是正确的时候,哲学家往往作为先驱,死在了愚昧众人的手里。我想用看过的这样的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观点。

故事是这样的假设有一些人住在地下的洞穴中。他们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手脚都被绑着,因此他们只能看见洞穴后的墙壁。在他们身后是一堵高墙,墙后面有一些人形的生物走过,手中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人偶,由于人偶高过墙头,同时墙与洞穴间还有一把火炬,因此它们在洞穴的后壁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穴中居民所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这种“皮影戏”。他们自出生以来就像这样坐着,因此他们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便只有这些影子了。这个时候,一个穴居人设法挣脱了他的锁链。他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洞壁上的这些影子从何而来?他一转身,看到墙头上高举着的人偶时,强烈的火光照的他睁不开眼睛,人偶的鲜明形状也会使他惊讶,因为他过去看到的都只是这些人偶的影子而已。如果他想办法爬过墙,越过火炬,进入外面的世界,他会更加惊讶。在揉揉眼睛后,他回深受万物之美的感动。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色彩与清楚的物体。他看到了真正的动物与花朵,而不是洞穴里那些贫乏的影子。他不断的问自己这些动物与花朵从何而来,然后他看到了空中的太阳,他觉得这就是将生命赋予那些花朵与动物的源头,就像火光照出影子一般。在这个穴居人如获至宝。他原本大可以从此奔向乡间,为获得的自由欢欣雀跃。但他却像到那些和仍然留在洞里的人。于是他回到洞中,试图说服其他的穴居人,使他们相信洞壁上那些影子只不过时候“真实”事物的闪烁影像罢了。然而他们不相信他,并指着洞壁说出来他们所见到的影子之外,世间再也没有其他的事物了,最后他们把那个人杀了。所以在我我的心中,一直觉得哲学家是带着勇气和责任感来照亮我们追寻真知的道路的。

柏拉图认为是在的世界有两个领域。一个是感官世界,一个是理想的世界。感官世界的事物永远都在变化,只有理想国中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一次柏拉图坚信灵魂的不朽。我们经常说的柏拉图式爱情,就是说灵魂的恋爱观,注重精神的交流了。我比较喜欢柏拉图的这一观点。它给了我很多动力。如果精神真的是永恒的,就不会因为物体的分离而悲伤难过。有着这样的信念,我们就能更好的生活。

最后我想说的是那些遥远的神话世界。神话往往是解释人们从何而来世界从何而来的。数千年来,世界各地有许多企图解答哲学性问题的神话故事。例如,索尔与他的铁锤的故事,就是人们试图解释一年中季节更替的现象:冬天时大自然死亡,是因为索尔的铁锤被偷到约腾海,但是到春天是索尔便将它取回。如此这般。神话的作用便是为人们不了解的事物寻求一个解释。

然而,在我看来,一则神话不仅仅只是一个解释。人们一定也同时进行着与神话有关的宗教仪式。我不知道我的猜想是否正确,但是我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在荒旱或作物歉收时,如何依照神话的情节来演一出戏剧。也许人们会古语扮演神话中的某个角色,来祈雨或者保佑自己。保佑自己。

我不可能把神话里的每一个天神都了解得那么清楚,只是知道神话是人类的产物,它将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的体系比较完整,在现在看来独特的文学魅力也使得这些神话故事流传久远,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希腊神话与圣经神话对整个西方乃至人类的宗教、哲学、思想、风俗习惯、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接触西方文化,必然会遇到源自希腊神话的典故,而每一本重要的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几乎都涉及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些甚至直接取材于希腊神话。时至今日,我们虽然不必“言必称希腊”,但对希腊神话作一个系统的了解乃是每一个人的必需。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民族关于神和英雄的故事总汇。它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地描绘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图景,许多故事例如伊阿宋盗取金羊毛、英雄赫拉克勒斯建立十二件功勋、特洛亚战争等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直到今天,希腊神话仍以其优美的形象和浓郁的诗意长久留存在人们的意识中,并作为文学艺术的永恒题材而流传下来。

其实天神不过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巴黎。他们有着和人类一样的思想一些优秀的品格或者一些人类天生的劣根。但是大部分的神话故事教会了我们怎么坚韧。哲学和神话,谁说他们没有联系呢?

12.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十二

故事讲诉了一个十四岁的少女――苏菲,在她一天回家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你是l”,”世界从哪里来?”在这之后她不断收到了很多类似的来信,苏菲也开始思考自己以前从未思考过的问题,她在一位神秘人的指引下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笛卡尔再到萨特。有达芬奇的绘画,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机,但随着思考的深入,留下的就是更多的心灵的震撼

“马为什么叫马”,这些在我们看来是莫名其妙的问题在哲学家的眼中却是天大的难题,曾经有人为了1加1为什么等于2而研究了十几年,却得不到他们应有的尊重,但到时那些毫无营养的文章现在却夺人眼球。全世界有多少个人可以有毅力的去追求这些理所当然的问题的真理?又有谁为之付出几十年的努力?

上一篇:格列佛游记导读、训练及答案下一篇:街道工作台账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