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图画教学反思

2024-06-18

多彩的图画教学反思(共8篇)

1.多彩的图画教学反思 篇一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

秋天是一副色彩艳丽的图画,这画上有金黄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举

起的火把,它是人们用汗水描绘出来的山水画,也是山野对人们一年辛勤劳动的回报,文章用表现秋天丰收之美来赞美创造这一美景的劳动人民。

优美的文章配合美丽的插图,使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自豪之情表露无遗。那么如何让孩子们也体会到这样的感情呢?我觉得那插图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所以在教学时我用插图做引线,再配合课前找的和文章有关的图片,让孩子通过看图和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进行理解,再用反复的不同方式的有感情朗读,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感情。当孩子们理解了这美丽的丰收的热闹情景时,以“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将学习的思路从田野引向人们,使孩子进行思考,寻找创造者一美景的人们,从丰收的景象转到丰收的原因,这样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再让学生说说你想对这些勤劳的人们的话,由此加深了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秋天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多美的画面啊!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秋天的热闹。然后,在上美术课时,我带着学生到操场寻找秋天去。学生很高兴去寻找秋天的足迹,他们仔细观察,有的甚至把枯黄的落叶捡回来了。接着,我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再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色,画一画秋天的景象。结果通过画面,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里许多好词的意思。(因为他们通过画画把这些好词给表现出来了。)也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热情。孩子们用自己手中的彩笔画出那艳丽的秋天。许多学生有这样的感想:“哇!原来秋天真的这样美丽啊!”

语文课融入了美术,学生学语文就不会感到枯燥,效果也更好了。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2

《秋天的图画》这篇小短文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最后点明中心──是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美丽的图画。

学完生字,我让学生拿出笔来,看看课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把它们找出来,在下面画上小圆圈。我在教室里巡视,发现有的学生不知画什么?有的画出一整句话。我叫大家暂停,对他们说:“课文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呢?有梨树。”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梨树”然后在下面画上小圆圈。这下,同学们懂了,快速地画出了“苹果”、“稻海”、“高粱”。“把这些景物在图上找出来,标上小红旗好不好啊?”我提出了第二个要求。这个任务同学们都爱完成,很快就画完了,看着图,让他们感觉秋天真得像幅画。第三个要求提出来了:“同学们读书,看到‘挂起’这个词了没有?梨树后面是挂着,苹果、稻海、高粱后面都是什么词呢?能不能用曲线画出来呢?”“能──”学生们兴高采烈。画完了,我紧跟着追问:“梨树上挂起了什么?”“灯笼──”“在灯笼下面也画上曲线,后面的同学们自己就能找出来,我看谁找得快,别忘了画上小曲线啊!”看着一只只小手在书上认真地画着,我说不出地高兴。“同学们画得真好,下面轻松轻松,做个小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接一个词好吗?游戏开始了。挂起──”“灯笼──”“露出──”“脸颊──”……“真好,现在这样,男同学说前边的,女同学说后边的。”一声声稚嫩、欣喜的童音欢快地飞出教室。紧接着第四个求出台了:“我有两个句子,大家比一比,看那个好,记着要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啊。听好了:梨树上挂起金黄的灯笼。梨树上挂起灯笼。两句哪句好?”又是张竞文举起手,他慢条斯理地说:“是第一句好,金黄的是颜色,有了颜色就告诉了我们梨是黄的,我们就像看见了黄色的梨挂在树上。”“真好,掌声鼓励!”“那你们把‘金黄的’这样的词找出来画上括号好吗?”“又做游戏了!词语搭配开始,金黄的──”“灯笼!”“红红的──”“脸颊!”……我高兴地和同学们一起“玩”着,意犹未尽说:“多美的句子啊,越读越爱读,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吧!”又一串带着赞美情感的读书声飞出窗外……

这篇课文的处理我是根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基点去做的。美的文字,美的情景,就要用美的心情去对待,当学生的心情与美的文字形成共鸣的时候,学生的朗读还用指导吗?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不是老师范读引出来的,也不是老师强调读出感情逼出来的。而是文本、孩子、情感融为一体时的情不自禁地宣泄。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我收获到了成功。这样的阅读兴趣盎然孩子们能不喜欢吗?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爱上阅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基于此点,我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方法。我不会忘记这句话:孩子是一张白纸,就看你在上边画什么图画了,我们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最美的图画。去年教一年级,面对着天真可爱、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们,我时常想起这句话。因此我立志在孩子们的头脑里画出最美的画图。一年级我培养了孩子们预习的习惯,曾有人说,一年级的孩子们不能课下预习,但是我觉得只要不给家长增加负担,教给孩子们方法,他们会做好的。实践证明,我成功了。在学第二册的时候,我的孩子们都能自己完成预习任务了。他们在课下熟读课文,圈出生字,勾出生词,然后认读生字,不会了,翻开课文找到那个生字读课文,在句子中就能认识这字,他们还主动地用各种方法去识字,好到课堂上大显身手——告诉同学们我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个字的!遇到有的同学没有学会,小老师们可就要发挥作用了,他们教得很真。由于有了课下预习做基础,我们的课还不算太赶,在课还可以培养孩子们说话、朗读、写字等能力,重要的是,学生们已经把预习当成了必需要进行的一项活动,他们觉得必须要做。这不就是一种好的习惯吗?这个好习惯的养成,不就是学习过程吗? 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我也是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读书的方法,养成好的习惯。古人说的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的学生如果从小就养成这样的习惯,收获会何其多啊。<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3

秋天的图画是一副色彩艳丽的图画。画上有金黄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举起的火把。它是人们用汗水绘出的山水画,它是山野对人们辛勤劳动的报答。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这不正是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呼朋引伴地来欣赏秋天的图画吗?作者御用比拟的手法来描写,在色彩的搭配上以金黄、火红为主色调,简单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喜悦的心情描绘出来了。“谁使球体去年这样美丽?”这一设问,把我们的思路从山野引向人们,从丰收的景象引向丰收的原因,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在本课时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内容,应注重对难写字的范写,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各种方式的读中初步体会秋天的美。文本短小,浅显易懂,富有童趣,情境交融,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秋天的美好及秋天带给人们的喜悦。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4

回想《秋天的图画》这一课的教学工作!首先,这是一组以“秋天”为主题的新选编课文,图文并茂,语句短小凝练,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而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秋天丰收之美,更为主要的是在赞美创造这一美景的劳动人民。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贴画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想象——有感情朗读这样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朗读展示自己的感情。在理解秋天的美景之后,我以“使秋天这么美丽的神奇画家是谁吗?”这么一个问句,使孩子的感情从欣赏秋天的美景转为寻找创造这一美景的人们。并且以“梨树、苹果树、高粱、稻海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为句式,加深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敬佩感情。

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突出了以下三个要点:

1、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上课伊始,通过帖画的出示,引出给画面配音朗读的任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积极性。

2、强化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想像读、评价读、加动作读、齐读、为画面配音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读中学会读,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3、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注意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形成的设计。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法探究方面,突出了读文想像的方法指导。

4、通过让学生想象的说、练,让学生学会语言、运用语言。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的第三个部分,我就是采用了个性化教学,没有过多的讲解与分析,而是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我在设计时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主张张扬学生的个性,这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引导来代替指导,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发展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通过朗读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从金黄的、红红的、火红的、蓝蓝的学生能回答这是五彩的秋天、多彩的秋天等。又从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说出秋天是有趣的。这是引导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学生虽有个性化的理解,也悟出了各色各样的秋天,但在朗读方面,总让人感觉意犹味尽,没有所谓的多彩的秋天,丰收的秋天等,可能低年级的学生还是要多一点的感官刺激,视觉的、听觉的、多多地、适时地运用于课堂,我想效果会更好!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6

这是“市小学特级、骨干教师网上直播教学活动”在我校隆重举行时,周老师执教的一堂语文课。能与那么多的专家、老师一同交流、一同碰撞、一同互动,是我的一种荣誉;能有机会领略执教老师的风采是一种享受;能幸运地聆听到几位特级教师的点评,更是一种学习。周小平老师执教的《秋天的图画》这一课,如同闷热夏季中吹来的丝丝凉风;如同在秋季里我们品尝着一个个鲜美的果实。从周老师的课中我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了语文课堂中的“实、活、趣”。

一、实

1、抓重点,从学情出发,争取把生字读通、读准:

在本课中,有个生字“梁”比较特殊,它单个时读原声;可是组成词语“高梁”时,它就要读轻声。周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这个语言特色,让孩子们体会到拼音的变化,扎实地掌握了它正确的读法。

2、在“合作学习”中识字,让每个孩子都实实在在地投入学习:

初读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接着同桌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检查读,读的好的夸一夸同桌,读不好的帮一帮同桌。你看,这是多么富有人性化的的引导呀!每个孩子因为有了老师的鼓励都积极投入到课文的朗读中,这使每位学生都有了参与学习的机会。

3、“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空间:

课堂上,我们时时可以感觉到周老师的目光刻刻关注着每个孩子,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沐浴到她爱的阳光。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当周老师悄悄地走到一个孩子面前时,她弯下腰在孩子耳边轻轻地耳语时,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一股浓浓的爱,一股对生命的关爱。其实我们知道周老师的原意是想让这个学生推荐一名他认为在平时学生中比较有困难的孩子,从而了解底线孩子的学情,但它“雁过无痕”,非但没有让被检测到的学生觉得是一种自卑,反而感觉是一种荣耀。因为周老师说“哪位被他推荐到的孩子可是非常光荣的,请你自信地站起来读一读。”一位优秀老师的风采尽在于此,一种高深的教学艺术尽在于此!让我们不禁感慨“教育是一首诗,一首立体的诗”,周老师的教学不仅关注到孩子的现在,更关注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关注到孩子的未来。对孩子自尊的呵护,尤为可贵!比起某些教师在课堂上的“请你推荐我们班中几位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来读读”,实在是要高妙许多。

4、写字教学扎实而有效:

识字写字是我们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积极倡导要体现课改的新理念,但具体实践起来,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今天听了周老师的这部分教学后,让我们顿有所悟。你看,周老师她在“写字”教学这一环节时,大胆地把写字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了学生,完全地信任学生,让学生得到了满足。先让学生去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再请他们当当小老师来教教老师在写时该注意些什么?让学生来做老师的老师,学生的兴致就来了,优越感油然而生,兴趣便随之而来。接着等老师放手让学生写字时,老师又非常注重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如此重锤敲击,不禁让我们想起“习惯比知识更重要”这响当当地呼唤。

二、活

我们说一堂好的课不仅学生要有活力,教师要有活力,而且整个课堂流程更是要充满活力。以读为主,用读来激活课堂,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升华,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使读形成了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趣

1、情趣一:

情境创设,富有创意。本课中周老师充分利用了“学习伙伴”这一角色,来搭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课伊始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她还给你们带来了礼物呢!老师卖了个关子,这礼物其实就是本堂课要学习的第一句话。但是如此巧妙地一呈现,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大不一样了。第二次出现刚好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点句中的秘密,这可是教学的重、难点。但经“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便使学生觉得更有意思更可亲了!

2、情趣二:

周老师巧妙地将课文中的第二句排成四行,引导学生去发现句式的特点。如此创造性地重组教材,排成四行以诗的形式出现,更容易让学生去发现,更容易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去理解去感受,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了最动人的音符,更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孤独。

一堂课听下来,周老师那扎实的功底、精彩的设计、真实的情感无不深深地影响着,触动着我。听着听着我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可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吧?可能是旁观者清吧?我想也来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如果课堂上当学生发现我们小朋友的脸颊红红的就像一个个红苹果时,如果老师能及时捕捉到这个教学讯息,顺势一引:是呀,你还发现哪些地方也像这样说什么像什么了吗?可能就不会造成课堂上一时的“凌乱”现象。我想,精准、恰当的点拨不正是孩子们开启智慧的“魔法石”吗?

课堂是个大熔炉,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勇敢地让自己融入这个大熔炉中,不断地在这个大熔炉中锤炼自己、锻造精彩吧!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7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遵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每个环节都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文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表现秋天丰收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1、多种形式认识字,培养识字能力

本课要认识8个字,会写8个生字,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分析字形,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形声字,顺口溜这些方式识记,这些方法趣味性强,调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2、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依据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悟其中的感情。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个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感悟秋天的美。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然后闭眼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然后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

但是,在朗读感悟过程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我让学生喜欢哪句读哪句,并想想为什么喜欢。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至于为什么喜欢,孩子们却说不出来,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接下来就要靠教师的引导了,可是我只是抓住了描写颜色的词语,让学生去感受秋天的色彩,没能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那么在我这节课当中,就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学生的脑海中闪现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恰当的时候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通过梨与灯笼,苹果与脸颊,稻子与大海,高粱与火把的对比感受秋天的美丽,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接下来再让孩子们读,孩子们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了。

当孩子们理解了这美丽的丰收的热闹情景时,以“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将丰收的景象转到丰收的原因,这样孩子们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也会油然而生了,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想对这些勤劳的人们的话,由此加深了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这样学生自然就能读出对劳动人们的赞美之情了。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8

三年级上册是小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可每次作文都让我头痛,因为学生词汇量太少,用不上好词、好句,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从何下笔,毫无头绪,到最后总得不到满意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的作文水平上一个台阶,我在教秋天的图画时,让学生做了充分的课前预习工作。首先,我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到郊外到田野去认真观察秋天,因为平时孩子们不知季节变换。另外也可以观察一下校园的秋天,而且要求观察时有一定的顺序。其次,我也收集一些关于秋天的图片,做成幻灯片,让学生观看。最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的好词、好句,并记住它们。

接下来就开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但我发现刚开始,孩子们东扯一点西扯一点,感觉没层次,很凌乱。我就把事先制作好的幻灯片给学生看,按顺序,让学生依次说说图的内容。在学生说内容时,送给学生一些好词、好句,让学生用在自己的作文当中,尤其是一些比喻句,提示学生怎样把文章的内容写丰富。我发现接下来说的学生也纷纷用上了比喻句与拟人句,说得也更流畅了。

都说教育是一个教、扶、放的过程,教作文也一样,帮学生理好思路后,发现学生写的文章能按不同的景点进行展开描写了,而且文章的句子也美多了。

看来,要学生写作文,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写句子的方法,学生通过模仿,就一定会把句子写生动。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9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句子、诗,欣赏画面,品读词句,背诵积累,实践体验等方法使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一些体会: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给孩子一个充满秋意的课堂。

1.教师引述:老师这儿有几幅图画,同学们想欣赏一下吗?(《语文园地二》习作要求: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并把它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2.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色的几幅图画,选一幅图画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说一说,然后生生评价。

3.同桌相互介绍自己的画,师生评价。

因为是学生自己作品,这本身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直接感受秋的情境。我从唤起学生已有生活感受,激起学生情感需要入手,让学生容易走近文本,愿意走近文本,接受美的感染,为整节课铺设一个“美”的基调。学生结合平时积累的语言,说一说有关秋的词语和古诗。

二、走进教材,超越教材,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改反复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高明的教师,在于能通过教材上例子,巧妙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学习。在生活中,学生无时无地不在运用语文,学习语文。将课堂与生活相联系,用联系的观念来处理教学,教学必然由单元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浅薄走向厚重。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开放性、选择性、适应性的特点,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去分析、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大语文观、大课堂观和新教材观,把语文教学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不要隔断语文教学的生活地联系,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教材成为心中的活教材,这就是我对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正确处理教材,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思考。

三、关注语言

积累,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语文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只有积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谈不上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课标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子,以及在生活中和课外阅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力,极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出示了几句描写四季的诗句让学生猜,再听一首秋天的歌来引入新课,配上舒缓音乐,问:“能说一说你积累有关秋天的词句或诗吗?”“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背过的描写秋天的诗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吗?”学生结合平时积累的语言,说一说有关秋的词语和古诗。即检查了学生平时积累情况,又将积累与课堂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也激发了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四、锦上添花与画蛇添足,预设与生成。

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一一出示秋天的图画,学生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走进了文本描述的情景中,学生兴致浓厚,效果超出了想像。

课堂需要反思。在遗憾中反思。在遗憾和反思中,带着新的收获,让我们再次走进课堂。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0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秋天在哪里?苹果成熟了,小声的说:“秋天在这里!”菊花开了,快乐的说:“秋天在这里!”稻子点点头,高兴的说:“秋天在这里!”

这个时候,我牵着孩子们的小手,一起去散步,走进秋天的怀抱,聆听秋天的声音,感受秋天的气息。在我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自然界的这些变化的时候,孩子们都觉得秋天很神奇,都迫不及待的问我:“秋天为什么会如此的神奇?秋天还有怎样的秘密?”我神秘的笑了笑,不给他们答案。我想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当我带领着孩子们来到大树下,一看,哇!只见一片片金黄的树叶随着秋风轻轻的飘落下来。孩子们的眼里满是惊喜,情不自禁地做着叶子飘落下来的动作。孩子们捡起那些漂亮的叶子,都说要藏起来,并开心地讨论着保存好的方法。于是孩子们开始了吹画——美丽的树林。我为孩子们准备了黄色、红色、巧克力色等颜料,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充分体验吹画的乐趣和掌握吹画的技法,我采用了分组的形式。孩子们吹的时候,都发现了用力吹这个画很快就吹好了,不用力反而吹的慢。最后孩子们为树林添画上了丰收的果实。每个孩子都用心地将秋天留下来,都在为美丽的秋天惊呼。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既留下了秋天又学会了一种新的绘画方式。可有的孩子说我们捡的叶子都不好了,怎么办呢?孩子们讨论起来,最后决定把树叶画下来。首先将树叶浸在颜料里,再拿出来,印在纸上。一张清晰可见的树叶印在了纸上,孩子们都欢呼起来。孩子们对秋天有了更深的认识,越加喜欢秋天了。

秋天的天气变幻无常,我请幼儿观察天气的变化,天天注意天气预报,报告天气的气温,我就将他们纪录下来,再请幼儿数一数这个星期晴天、阴天、多云、下雨各有几天?预测一下明天天气是怎样的,想一想根据气候的变化自己该穿什么衣服?从中让孩子们不断了解天气的变化,学会观察的技能,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为了让幼儿了解秋天的蔬菜,我请家长带幼儿到农贸市场上去看一看,认一认。回园后请幼儿说一说:秋天有哪些蔬菜?你喜欢吃什么蔬菜?你知道蔬菜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孩子们都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趁此机会,我教育幼儿:小朋友多吃蔬菜,才能长的健康!少生病!同时也告诉幼儿蔬菜里有很多的营养,都是我们人体所需要的。孩子们听了,都直点头,都说以后要多吃蔬菜。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仅会让孩子发现秋天的秘密,还培养了幼儿的绘画技能、观察能力,更让幼儿明白了多吃蔬菜的好处,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秋天里,让孩子们尽情的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去发现、去探索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奥秘吧!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1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课文,图文并茂,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而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秋天丰收之美,更为主要的是在赞美创造这一美景的劳动人民。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课文中的插画为引线,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想象—有感情朗读这样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朗读展示自己的感情。在理解秋天的美景之后,我以“使秋天这么美丽的神奇画家是谁呢?”这么一个问句,使孩子的感情从欣赏秋天的美景转为寻找创造这一美景的人们。我再通过让学生思考:勤劳的人们指的是哪些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来加深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敬佩感情。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2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秋天的田野,感受真实的大自然中秋天的景色。教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方法,放手让孩子相互补充、相互弥补等,再出示图,使枯燥的语句更加形象,学生乐学、爱学。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读的`情境,重视朗读,同时比赛朗读,以及及时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

二、注重识字写字教学

二年级的写字、识字、认字还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学习单先让学生自主预习,提前为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第一课时伊始,学生对学,及时发现问题,相互指出:其次是各小组分工明确,进行展示,同时出现问题及时质疑改正。我还注重了识字写字教学,采用了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意识。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认生字、找生字,读生字,充分发挥小组的能力,运用多种方法让小组内相互检测,巩固生字。并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培养课外自主识字意识,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新的教学模式刚刚开始中,还存在着不足,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效果好,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性不高,缺乏自信心等等诸多原因。今后的教学还应在让全体学生都尽快适应行的学习模式上多下功夫!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3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一

《秋天的图画》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描绘了秋天的美景,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本课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秋天的田野,感受真实的大自然中秋天的景色,学生获得了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再出示图,使枯燥的语句更加形象,学生乐学、爱学。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读的情境,重视朗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展开合理想象,感受阅读乐趣。

二、注重识字写字教学

我还注重了识字写字教学,采用了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意识。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认生字、找生字,读生字,进行多种游戏巩固生字。并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培养课外自主识字意识,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我真切地感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使教学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封闭转向生成和开放,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多样化,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给学生激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如对于课文的朗读,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朗读效果好,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性不高,朗读没有感情,今后要多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今后的教学还应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二

《秋天的图画》全文洋溢着浓浓的秋意,词美、句美、文本美!因此我想努力把美的意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这种美感。我主要通过课件图片和分析重点句型让学生感知。本课自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两点:

一、重视学生的词语复习和积累。课上有两词针对词语的提问——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秋天和你还能说出哪些表示颜色的好词,学生的积极回应达到了我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参与朗读积极,情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发。当然,在课堂的扎实和细致上还需进一步改进:一、重点句型分析不够透彻,比喻用法未提到。二、字词拼读上操练不够,以致读词出现错误。三、课堂上还需努力精简教师语言,做到紧凑明快。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4

【教学片断】

一、寻找秋天,搜集落叶

课前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秋天,去体验秋天,把说话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起来,言为心声。学生只有切切实实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用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这才会有自己的发现和体验,有了这种发现和体验,表达的愿望才会激发出来。

1、谈话导入活动:

小朋友们,我们学了《识字1》后,知道秋天已轻轻地、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它正等着我们去寻找呢!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校园里去寻找秋天,搜集落叶。

2、寻找秋天,搜集落叶,要求:

请小朋友要细心观察,搜集的树叶量少形状多,动脑想想这些树叶像什么,可以用来干什么?

3、以下截取活动中的片断情景:

生1:看,操场上的小草都变黄,像一条黄地毯。

生2:这里怎么这么香?这里有桂花,这金黄色的桂花多香呀!

生3:草坪上有很多落下来的树叶,有红的、有黄的。

生4:快来呀,红红的树叶多好看。

师:你知道这红红的树叶叫什么吗?(告诉学生这是枫叶。)

师:小朋友把自己喜爱的落叶搜集起来,待会儿制作树叶画。

二、拼贴作画,想象表达

1、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拼贴树叶画。用采集来的各种落叶,两人合作完成一幅美丽的树叶画。这一活动,意在给学生充分想象的自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设计出自己的作品,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所拼的树叶画,集体评议。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欣赏。

【教后反思】

1、我根据儿童身心特点,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师生一起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去寻找秋天,搜集落叶。学生在开放性的活动中,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活动中改变了传统的“秧田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完全改变了,学生在活动中情绪高涨,气氛特别活跃,他们善于观察、发现。学生成为活动中真正的主人,教师从学生活动的支配者、指挥者,变成了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2、《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大胆尝试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通融、综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单一学科的“知识壁垒”。因此,我注意吸收其他学科中的教材作为写话的素材,从其它学科中去悉心开采,寻找适合学生的写话素材,让写话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我在教学听说训练《秋天的图画》时与手工课进行组合,让学生通过贴贴、画画,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树叶画展现在眼前,这充分体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及动手能力。

3、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这充分说明了作文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用语言表达生活。生活有多广阔,作文教学的天地就应当有多宽广。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通过让学生亲自采集树叶,制作树叶画,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话可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会与众不同。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放飞心灵,充分想象,引导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树叶画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要介绍自己的树叶画,体现了学生真的想说、乐说、有话可说。学生说出作画的过程,介绍画的内容,集美术、手工、语文于一体。在做做、想想、画画、说说的过程中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最后,孩子们一边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一边讲着自己编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听得认认真真。在说说、做做、玩玩、写写中丰富想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5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本课教学的伊始,我和学生以谈话展开,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使学生一下子走进了课堂,和老师一起感受秋天的美丽,感受语文的魅力。这种独具匠心的欲设,是学生学习本课文的起点。值得思考的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首先要和学生平等地对话,要让学生真诚地说话,真诚地表达感情,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使学生的个性知识,体验被调动起来,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是一堂高质量的对话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中和学生阅读感悟,不失时机地组织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在老师的激发,点拨下有所感,在同学的启发下有所悟,在老师有深度的言语提炼中提升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堂课中,针对自己的评价语,颇感不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评价语,尽量做到语言优美、精练,情感真切,这要求自己要努力提高思想修养,生活的积累及社会阅历。以同盟老师的一句话:语不惊人,誓不罢休。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1课《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伊始,我和学生以谈话展开,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使学生一下子走进了课堂,和老师一起感受秋天的美丽,感受语文的魅力。忽然觉得二年级的学生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无论是在朗读方面还是在课文理解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我也更加投入地进行教学,在对学生评价时,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句,用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高。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学生是在不知不觉中进步的,学生是每天都在进步的,请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2.多彩的图画教学反思 篇二

一、教学隐喻图画的整体考察

本文作者之一 (李如密教授) 在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开设教学论课程时, 要求学生创作反映其教学思想和实践的教学隐喻图画, 并将创作和分享教学隐喻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收集到了大量由学生创作的教学隐喻图画。我们在这些作业中, 选取了三种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生的教学隐喻图画, 以进行比较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 南京师范大学2005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21人。作业时间为2007年9~12月。 (2) 南京师范大学2009级教育学硕士研究生14人 (其中,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11人, 教育学原理专业3人) , 这些学生都是应届考取硕士研究生的, 没有教育工作经验。作业时间为2010年3月。 (3) 南京师范大学2009级全日制教育硕士52人 (其中农村教育硕士10人) , 这些学生大都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作业时间为2010年3月。

(一) 数量统计

基于对教学隐喻图画的定义和理解, 我们对符合要求的作业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注:平均创作隐喻数目由共创作隐喻数目除以有效作业份数得出, 取近似值。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小学教育本科生、教育硕士的有效作业份数分别为11、14、24份, 有效率分别为78.6%、66.7%、46.2%。学生能否按照老师的意图完成教学隐喻, 一方面与学生数目、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有关。教育硕士的作业有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其班级学生数太多, 教学组织较为松散, 一些学生没有当面明晰教师的作业要求 (一些教育硕士旷课, 作业要求由他人传递, 难免丢失信息量, 甚至造成偏解) 。另一方面, 其也与个体的素养有关。不过, 总体来看, 创作教学隐喻图画对于许多人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本科生14份有效作业共创作40个教学隐喻, 平均每人创作2.9个隐喻, 教育硕士次之, 平均每人创作1.8个, 而教育学硕士平均每人仅1.2个。教师在教学和布置作业时, 只是要求学生用图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是什么”的理解, 并没有说明画几幅简笔画, 创作多少个隐喻。从隐喻创作的数目上看, 这是否体现了本科生在想象力方面的突出优势呢?教育学硕士普遍创作一个隐喻的情况值得我们深思。

(二) 内容概览

各类学生共创作了95个隐喻图画。笔者从自然事物与现象、人类生活事物与活动以及抽象符号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类。如表2所示:

注: (1) 此表中11个带“非”字的词语, 表达了“教学不是什么”的观念, 例如“教学非车间生产”。虽然作业主要要求学生创作“教学是什么”的图画隐喻, 但“教学不是什么”的图画隐喻同样能够反应教师的教学观, 甚至更有利于教师的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 (2) 上表将所有符合要求的隐喻形象一一列出, 所以存在类似, 甚至重复的现象。

以上来源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隐喻有11个, 来源于人类生活事物与活动的隐喻有80个, 而以抽象符号表达的隐喻有4个。显然, 以人类生活事物与活动来表达教学观念的隐喻占到了绝大多数。值得注意的是, 小学教育本科生创造的隐喻中, 来自自然、生活和抽象符号的隐喻分别为6个、30个、4个, 来源较为广泛, 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相比之下, 教育学硕士生的隐喻仅来自于自然和生活两个方面, 而教育硕士的隐喻几乎全来自于人类生活事物和活动。教育学硕士广泛地阅读各类逻辑性的、分析性的尤其是具有本质主义取向的教育理论书籍,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对教学的想象力。而教育硕士长期为教育教学事务缠身, 致使其隐喻具有浓厚的生活味, 缺乏自然的诗意和灵动。

总体来讲, 这些隐喻五彩缤纷, 主要来自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 “两颗重叠的心”的图画出现的次数最多, 为9次, 体现了作者们对教学是心与心交流和交融的活动的认识。与此同时, 用“流水线”、“舞台独奏”来批判机械、刻板的教学的隐喻, 用歌唱、绘画等艺术活动来类比教学的隐喻的数量也较为突出。

二、教学隐喻图画的内容分析

通过对以上教学隐喻图画的具体分析和归纳, 可得出如下四个方面的发现:

(一) 职前教师大都难于创作反映教学整体图景的隐喻

优秀的教学隐喻图画是某种教学观念的浓缩, 是对某种教学观下的教学整体图景的描绘。其通常包括诸多教学要素及其组合, 并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创作者的教学观念。但在对所收集资料的初步分析中, 我们发现, 许多学生创作的隐喻往往是对教学的某一个侧面的表达, 而不是对教学整体图景的表达。因此, 我们依据学生创作的图画及其文字描述, 确定了其表达的范畴归属。这些范畴包括教学过程 (教学整体图景) 、教学功能、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教学艺术等。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上表, 可见小学教育本科生、教育学硕士生和教育硕士对教学过程 (教学整体图景) 的隐喻分别为12个、5个和26个, 与其创造隐喻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0.0%、38.5%和61.9%。不难看出, 职前教师在创作能反映教学过程整体图景的隐喻方面存在困难, 而在职的教育硕士大都能够创作出。在对图画的描述上, 教育硕士大都比较详细, 而职前教师则大都比较简单, 甚至仅有一两句话, 缺乏对教学作细致的描述。例如, 一个本科职前教师Q画了一幅“一支笔和一张被画上图案的纸”的简笔画, 并写道:

教学应像绘画一样, 让白纸布满美丽的颜色, 给学生展现五彩缤纷的世界。教学也像绘画一样, 是一门艺术。

这个隐喻较为简单, 虽然描述了教学的过程, 并明确指出了教学是艺术, 但承载的信息过于贫乏。可能是由于职前教师缺乏切身的教学体验, 导致其难以形成整体、细致的教学图景。而许多在职教师的教学隐喻图画则较为丰盈。例如, 一个农村教师J画了两幅简笔画, 一幅含有“一片白纸、一块橡皮、一支笔”, 一幅是“大树掩护下的小树, 还有阳光、雨露”。她在两幅画旁分别写道:

教学好比图画, 每个学生一开始都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 在教师的教授和指导下, 用笔在纸上画出属于自己的图画。它可以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 也可以是一幅美丽的花鸟画, 甚至是一幅信手涂鸦的作品。不管这幅画好坏与否, 都无可厚非, 其实这一幅幅图画就是对每个学生最真实的写照。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教授相关的知识、技能外, 还好比是一块橡皮,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及时地帮助他们纠正。

教学好比小树苗的培育过程。小树苗的成长离不开阳光的照耀和雨水的滋润, 而学生需要知识的熏陶。但是, 一直躲在大树的庇护下的小树苗永远不可能成长为一棵茁壮的大树。同样地, 我们教师也不应该过多地去“教”, 而应该多给出一点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热爱学习, 做学习的主人。

这两个隐喻较全面地体现了这位老师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她信仰教学的价值, 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 意识到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 并指出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字里行间, 我们能够感受到J老师深切的教学情怀。

(二) 本科职前教师往往通过多个隐喻实现对教学的多方面的认识

教学是一项具有无限复杂性的活动。由于教学隐喻的本质是用其他事物与教学的相似之处来认识和理解教学, 这样其往往只能够认识教学的某一侧面或某些侧面, 而难以描绘教学的总体, 即使是能够描绘教学整体图景的隐喻或具有“根隐喻”性质的隐喻也是如此。对某个隐喻的偏爱, 往往体现了教师的个性, 但要达成对教学的完整认识, 需要诉诸多个隐喻。以上在职教师创造的隐喻少于本科职前教师或许是由于其有了教学个性或“偏见”所致。本科职前教师虽然大都难以通过某个隐喻来全景式地表达其教学观念, 但其想象力丰富, 往往通过多个隐喻来认识教学的不同侧面, 最终形成对教学的多方面的认识。如职前教师Y通过“知识殿堂”、“橡皮擦”、“树叶的脉络”、“音符”、“水中的鱼儿”、“心连心”六个图画隐喻较全面地表达了其对教学的认识。其文字描述如下:

教学不是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是想方设法把一座雄伟的知识殿堂呈现给学生, 引导他们主动走进知识殿堂, 领略其间的富丽堂皇, 感受其中的奥秘与乐趣。

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同于医生动手术, 后者只有一次机会, 而教师可以在思索中, 在实践中改进、完善。

一片树叶, 不论它在生长时还是凋落了, 其上的脉络总是清晰可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以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需要艺术,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将教学材料的组织尽可能审美化, 将呈现方式和过程审美化, 是使教学臻于美境的重要策略。

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 让学生乐于去学习, 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教学不单单表现在科学知识的传授层面, 同时也是一个关怀他人的过程。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及时给予每个学生以关爱和帮助。

职前教师Y通过这六个隐喻表达了其对教学方法、教师职业特点、教学原则、教学艺术、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的认识。将这些认识综合起来, 我们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其教学观念。

(三) 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的教学观念差异

本科生职前教师创作的12个体现教学过程的隐喻为“跳跃的河流”、“双向箭头”、“正方形内不同的图形”、“树儿的成长”、“登山”、“非计划表”、“多向相交的线”、“读小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学即合作”、“筛子和米粮”、“水龙头、漏斗和量杯”、“教学即和谐”。这12个教学隐喻中, 有10个体现了互动、生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等新教学观, 而仅有2个体现了灌输、规训的教学观。这说明本科生职前教师对教学充满了想象, 理想化色彩较浓厚。教育学硕士生创作的5个反映教学过程的隐喻是“恋爱”、“化学反应”、“放风筝”、“阶梯”、“穿针引线”。其中, 前2个隐喻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爱和责任, 以及教学的生成性;后3个隐喻则体现了较为日常的教学观。

许多职前教师在文字描述其图画时, 使用的是教学“应该是”、“应像”、“要”的表述方式。如本科生职前教师K画了一幅包含“太阳、群山、海鸥、大海、鱼儿、音符”的题为“和谐”的简笔画 (如图1所示) , 并配以下列文字:

春风和煦, 青山绿水, 快乐的鱼儿们, 自由的海鸥, 伴奏着优美的乐曲!教学应是美景与音乐的结合:视觉上不再是枯燥单调的板书;听觉上不再是严厉的说教。所以, 教学应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感受到教学的艺术美, 从而爱上学习, 达到身心结合的效果。教学应从生活中教育, 从大自然中教育:即教学贴近生活, 贴近大自然。

与此相对照, 教育硕士创作的体现教学整体图景的教学隐喻中几乎见不到“应该是”、“应像”的字眼, 似乎其教学隐喻是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提炼出来的, 而且较为复杂。其中, 具有日常或传统教学观念倾向的有10个:“唤醒心灵”、“扶持树苗成长”、“榜样”、“绘画”、“足球赛”、“放风筝”、“一盒巧克力”、“施工”、“拧螺丝”、“放风筝”。这些隐喻很可能反应了教师们的教学生活现状。而教师N对教学的“足球赛”隐喻、教师S对教学的“拧螺丝”隐喻, 似乎与当前提倡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

教学犹如足球比赛, 教师相当于教练, 学生相当于球员, “教练”要善于发现球员的特长, 并充分利用这些特长, 才能赢得比赛。

学生是螺丝, 教师是钳子。教师拧一拧, 学生走一走。学生处于被动, 而教师处于主动。

N教师好像有教学的功利化倾向, 而S教师将学生视为“螺丝”, 则忽视了学生学习内在的主动性, 但这很可能真实地反映了这两位教师所处的教学情形。这种隐喻性的描述以及与他人所创作的隐喻的交流, 至少可以使教师意识到自身的教学现状, 并为教学反思创造了可能。

教育硕士创作的隐喻中, 体现当前较流行的教学观念的隐喻有16个:“培育树苗”、“搭积木”、“弹吉他”、“旅行”、“养花”、“科学”、“心灵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心灵的沟通”、“非流水线”、“非印章”、“非教学计划”、“非演员表演”、“非舞台表演”、“非流水线”、“非生产车间”。

可以发现, 在职教师头脑中也广泛存在着体现互动、建构、生成、自然的教学观。不仅如此, 其在实践中甚至面临着教学理念的冲突。这从Z教师的两个图画隐喻“施工”和“智慧与心灵的沟通”中可见一斑:

起初, 最让我难以搞清的是“教学”与“课程”的概念问题。后来, 我终于明白课程是方案、蓝图, 教学就是实施这套方案、蓝图, 即课程类似于设计图纸、教学就类似于将图纸得以实现的施工阶段……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心智活动, 是一种极具灵性和随机性的心灵沟通, 教学需要融入教师的智慧和情感, 更需要渗透教师的思想和追求, 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是有个性的, 才是有灵气的, 才能够走的更远。

Z教师的两个隐喻存在着较明显的冲突, 第一个隐喻将教学比作机械性的施工, 而第二个隐喻又强调教学作为心与心的交流与互动, 具有无限的灵性和不确定性。冲突的教学观念很可能会导致迷惘的教学实践, 因此, 该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澄清, 需要同伴或教师教育者的帮助。

(四) 教学隐喻图画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人对教学往往有不同的隐喻, 这些隐喻往往表达每个个体不同的教学观。但不同的隐喻也可能表达的是同样的思想。如有人用“磨针”来比喻教学的长期性和持之以恒, 而有人则用“滴水穿石”来表达这一思想。同时, 同样的抽象画所表达的观点也可能不尽相同。以“放风筝”这一隐喻为例, 硕士研究生职前教师B、教育硕士M、Y分别作了“放风筝”的图画 (职前教师B所作的图画如图2所示) , 并分别对其进行了以下描述:

教学就是放风筝, 教师是手握线轴的人, 学生是高高飘扬的风筝。放风筝的人要选择一片开阔的空地, 又要选择适宜的风力, 这就犹如教学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不是每一面风筝都能飞得一样高, 手握线轴的人要及时调整他们的高度, 这就好比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 切不可千篇一律。风筝飞呀飞, 但始终有一条长长的线引领着它, 也许它已飞出了放风筝的人的视线。但它不会忘记放风筝的人为它付出的一切。

教学就像放风筝, 牵引风筝的绳子时而松时而紧, 就如教学中当学生热情高涨、冲动十足的时候放松对其的规限, 而当其遭遇低谷时及时给予帮助。学生的学习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这样的教学下风筝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教学就像放风筝, 风筝放得高与低, 不仅要看放风筝的人的技术, 还要看风筝的质量, 风筝线的长短。学生就像风筝, 都有不一样的形状与色彩, 个人潜质和能力也不同,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不同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它翱翔天空的梦想。

虽然都用“放风筝”来隐喻自己的教学观, 但这三个人要表达的观念还是有一些差异。职前教师B强调了教师创造教学情境、因材施教和对学生潜在的引领;教育硕士M强调教师在不同教学情境中应有不同的教学行为;而教育硕士Y则对影响风筝飞的高与低 (教学效果好坏) 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三、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各类型教师的教学隐喻图画的分析, 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对教师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 教师的教学隐喻图画创作需要教师教育者的指导

教学隐喻图画具有多样性和个体性的特点。虽然有些“根隐喻”及其派生隐喻能够系统地说明一套教学观念。但教学是复杂的, 要全面地认识它, 需要多个隐喻。同时, 不同的人对教学往往有不同的隐喻, 即使其使用的是同一个隐喻, 所要表达的观念也不尽相同, 甚至基本相反。 (2) 因此, 教师教育者应鼓励教师创作多个能反映自身教学认识的隐喻图画, 并关注他们对隐喻图画的个体性的解释。事实上, 创造能够体现教师自身教学思想和实践的教学隐喻图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在创作教学隐喻图画时, 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教学隐喻图画的创作不仅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想象力, 还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的支持。因此, 教师教育者应该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如引导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 (学习) 生活史, 帮助教师创造能够真正体现自身教学的隐喻图画。国外教师教育者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诸多的研究和实践[2], 值得我们借鉴。

(二) 创作、分析和讨论教学隐喻图画是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

教师创作教学隐喻图画的过程, 就是不断回顾自身教学实践或对教学进行想象, 并将其视觉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会使教师自然地对其教学实践或认识进行初步的反思。而在本研究所收集的作业中, 一些教师还提交了“教学不是什么”的隐喻图画, 如“教学不是车间生产”、“教学不是演员表演”、“教学不是计划表”等等。其与教师们创作的“教学是什么”的隐喻图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照更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特性的追问和反思。

不同教师创作的教学隐喻图画反映了其教学 (学习) 经历和认识, 这种认识往往具有个体化的色彩, 甚至存在偏见。因此, 教师教育者需要引导教师们分析、交流和讨论其各自的隐喻。这种分析、交流和讨论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个体对自身教学隐喻的反思, 从而提升、扩展或纠正其对教学的认识。

(三) 教师创作的教学隐喻图画可以作为教师教育者的教学评价工具

教师们所创作的教学隐喻图画, 往往都基于其自身的教学 (学习) 经历, 因此, 教师教育者可以通过教师们的教学隐喻图画了解其教学思想或实践现状, 并将其作为自身教学的诊断性评价。基于此, 教师教育者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如以上研究发现, 职前教师的教学隐喻图画大都是想象的, 具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 并较难对教学形成完整的图景。而在职教师的教学隐喻似乎较为复杂, 体现了教学现实和理想的交织, 甚至存在着矛盾。因此, 针对职前教师所反映出的问题, 教师教育者可以给其呈现在职教师创作的教学隐喻图画, 使其认识到教学的复杂性, 甚至种种冲突;对在职教师的教学隐喻图画尤其是相互冲突的隐喻的讨论和澄清, 也有利于其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现状与问题, 并可能促成其教学认知的平衡和教学实践的改善。

参考文献

[1]Wright, V.H., Sundberg, C.W.&Yarbrough, S..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etaphors through the use of technology.http://ejite.isu.edu/Volume2No1/Wright.htm

3.语文教学中图片、图画导入的作用 篇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借助图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渲染氛围,激发想象,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多学科间的互相渗透”。

一、激发兴趣,渲染氛围

刚开始上课,不少学生的情绪、思维还停留在课间十分钟的休息状态中。为了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当中,可以采用图片、图画的方式来定向激趣,渲染氛围,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开始学习之旅,为成功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如,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首先给学生展示“卷云”的图片,然后提问:“你知道天空中出现这样的云时,未来的天气怎样呢?”学生大多不知道,“那出现下面这些云彩现象时,你知道天气又会是什么样的呢?”紧接着出示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等图片,学生早已被这些五颜六色、姿态万千的云彩图片所吸引,老师再告诉他,看这些云就能识别天气,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带着好奇心阅读课文,定能认真思考,一一找到答案。再如,教学《土地的誓言》时,将配有背景乐曲《松花江上》的一幅幅图片呈现给学生,这些图片先是一组美丽富饶的东北特产——白桦林、马群、蒙古狗、高粱、煤块、黑土地、山雕等。再出现“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大地的悲惨场景的图片——日军进军沈阳、随意屠杀民众、义勇军将士、将中国同胞做活体细菌实验、将抗日志士的头颅悬挂在电线杆上、对手无寸铁的百姓随意屠杀等图片。美丽富饶的图片出现时,学生被点燃起来的是无限的自豪感,悲惨场景的图片出现时,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好的东西被毁灭,学生对侵略者的罪行切齿痛恨。带着这种情感读《土地的誓言》,会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帮助理解,引发想象

有的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接触较少,理解起来相对较难一些,这类课文就可以借助图片、图画,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带着想象的翅膀进入课文。如,教学《口技》一文时,学生对古人的口技理解较抽象,甚至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啥叫口技。所以,我在教学课文前,先让学生看一段视频《洛桑学艺》,视频中洛桑用口技表演了各种乐器的声音,学生对口技有了直观的印象,再阅读林嗣环的《口技》时,就能想象出口技者表演的情景,理解其表演技艺的高超。

三、利用图片,突破重、难点

有的课文重在联系生活,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加强生活与语文的联系,掌握文章的重、难点。如,我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幻灯片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你知道这些是什么季节吗?”然后,出示了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北雁南飞、衰草连天、果实累累等一系列图片,让学生辨识,学生基本上都能判断出是某个季节,然后,我再设问题,“凭图片上的一草一木你怎么就能断定是这个季节呢?”“那说明大自然也有语言。”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问题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要点,文章的重、难点就此突破。

4.《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篇四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秋天的田野,感受真实的大自然中秋天的景色。教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方法,放手让孩子相互补充、相互弥补等,再出示图,使枯燥的语句更加形象,学生乐学、爱学。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读的情境,重视朗读,同时比赛朗读,以及及时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

二、注重识字写字教学

二年级的写字、识字、认字还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学习单先让学生自主预习,提前为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第一课时伊始,学生对学,及时发现问题,相互指出:其次是各小组分工明确,进行展示,同时出现问题及时质疑改正。我还注重了识字写字教学,采用了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意识。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认生字、找生字,读生字,充分发挥小组的能力,运用多种方法让小组内相互检测,巩固生字。并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培养课外自主识字意识,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篇五

为了让学生的作文水平上一个台阶,我在教秋天的图画时,让学生做了充分的课前预习工作。首先,我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到郊外到田野去认真观察秋天,因为平时孩子们不知季节变换。另外也可以观察一下校园的秋天,而且要求观察时有一定的顺序。其次,我也收集一些关于秋天的图片,做成幻灯片,让学生观看。最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的好词、好句,并记住它们。

接下来就开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但我发现刚开始,孩子们东扯一点西扯一点,感觉没层次,很凌乱。我就把事先制作好的幻灯片给学生看,按顺序,让学生依次说说图的内容。在学生说内容时,送给学生一些好词、好句,让学生用在自己的作文当中,尤其是一些比喻句,提示学生怎样把文章的内容写丰富。我发现接下来说的学生也纷纷用上了比喻句与拟人句,说得也更流畅了。

都说教育是一个教、扶、放的过程,教作文也一样,帮学生理好思路后,发现学生写的文章能按不同的景点进行展开描写了,而且文章的句子也美多了。

6.秋天的图画课文教学反思 篇六

《秋天的图画》是二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色彩的搭配,寥寥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的喜悦心情描绘出来了。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

我在教学中抓住“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个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感悟秋天的美。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然后闭眼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学生的脑海中闪现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有的好象看到一盏盏灯笼般的梨子,有的好象尝到了又大又红的苹果的香甜,有的仿佛欣赏到金黄的稻子在广阔的田野上跳起的优美的舞蹈……那么,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或加动作表演读,或表情丰富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体会秋天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喜悦的心情。

7.多彩的图画教学反思 篇七

一、用图画式多媒体让学生储情于胸

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来激发人, 好像磁力吸铁一般, 有多大分量的磁, 便引多大分量的铁, 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的东西, 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 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图画式多媒体的本体优势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感情, 用情感来进一步启发和促进内心的思考。某些课文的教学, 需要借助于了解时代背景, 进行情感铺垫, 但是, 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枯燥的介绍性文字和没有感染力的介绍语言。即使教师讲解得较详细, 也只能让学生产生抽象的认识, 而不能有生动的感性理解和体会。因此, 利用多媒体图片, 则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 且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 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口干舌燥, 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

如在《纪念刘和珍君》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其向学生详细介绍当时内忧外患的动荡时局, 以及进步青年学生发起的革命运动, 不如用生动感人的历史记录性图片来展示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学生就能产生直观的情感体验, 从中品味到文中的多种情感:对爱国青年的爱, 对执政府的怒, 对反动文人的恨, 对麻木民众的失望, 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愤, 对社会未来的希望……这些感情因素交织在一起, 构成文章的多重意味。这样的情感储存是文字介绍远远不能达到的。

二、用图画式多媒体为学生释疑解惑

图画式多媒体直观形象,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记忆和掌握, 因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学生的学习出现困难往往是因为“很难理解”“难以想象”。图画式媒体就很好地解决了形象再现的问题。它能将繁杂变得简单, 将模糊变得清晰, 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 把握重难点。

如《兰亭集序》一文:“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学生因为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很难想象古代的“修禊”礼俗, 所以,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一张《流觞曲水图》, 辅以讲解:所谓“流觞曲水”, 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 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 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 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 再乘微醉或啸吟或援翰, 作出诗来。这样, 就可以让学生很形象地理解“流觞曲水”的含义。总之, 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愉悦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图画式多媒体不能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

一切事物都有正反性, 有益之处随之而来的便是不足。图画式多媒体的使用频率过多, 学生想象的能力便受到了限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自身的生活阅历会让每一个不同的读者在大致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增加不同的构造, 这个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 但细微之处, 却有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图片或画面的频繁出现, 使得主体形象统一化, 局限了学生心目中的“千差万别”, 长此以往, 学生养成了依赖直观图像的心理, 想象能力便会不断的枯竭。

例如, 在教授柳永的《雨霖铃》时, 有些教师将诗词分解为一个个图片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如此一来, 学生对内容层次把握得很精准, 可与此同时, 诗词的情境也荡然无存。如果将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让其根据上、下片的内容, 分别作一幅画, 并取个动听的名字, 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也训练了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充分达到了语文课堂训练的目的。

四、图画式多媒体不能阻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

“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 相击而发灵光”。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白纸黑字”的文本阅读才是语文课堂的主流, 是语文课堂教学永远不可代替的武器。语文学习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领悟已呈现的言语, 图片式多媒体的应用, 使学生养成一种惰性。因为在屏幕上, 学生的直观感受会将关注点投注在图像上, 自然而然地忽略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喜欢的语言效果变成了图像, 在不知不觉中作为主体对象的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在削弱, 甚至被图像所取代, 向着当前社会中越来越流行的简单直观读图习惯靠拢。从古所流行的的“一盏烛光一张黄纸“的文字阅读享受已越来越少, 很难达到心灵与纯粹的美的情境相融合的境界, 对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形成了极大的阻碍。一节优秀的语文课, 不只是采用科学方法使学生接受所要传递的知识, 更应该成功地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时学会对课堂情绪和气氛的调节, 活跃思维, 传递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的情感, 进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片面地依赖教学方法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对于学生体会文字的韵味, 迸发全新思维火花的是远远不够的。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每一个文字, 润泽学生的灵魂, 才会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阅读, 才能用智慧去滋养精神。

作为一种工具的图画式多媒体, 它的优点和缺点, 全部都由使用者决定,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可扬长避短。例如, 在教授《最后一片长春藤叶》的时候, 我选择了几张简笔画展现其中几个重要的情节, 向学生展示之后, 学生纷纷议论说这几张画不能表现其中的蕴味, 尤其是“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 老贝尔曼打着灯笼, 拿起了二十五年都没拿起的画笔, 完成了这片不凋零的常春藤叶”。在遭遇尴尬的同时, 教师灵机一动,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图画添砖加瓦, 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8.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图画的运用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图画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23-01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选编了很多贴近儿童行为、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的文章。同时,还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内容需要,编绘了许多幅色彩鲜明的插图和赏心悦目的背景图。这样不仅丰富了教材,美化了版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便于进行听说读写多项训练,陶冶学生爱美情趣。但教材中不可能处处有插图,老师如能根据教材需要,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来进行绘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就会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促使学生动手动脑,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要求结合小学生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画图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内容,而且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更加丰富,调动起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

一、以画激趣

教学《找春天》一课时,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去读课文,而是提前留下作业,让学生自己到学校、公园、田野;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并告诉学生: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春天的踪迹。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发现的兴趣。上课时,我让每位同学先把自己在大自然中发现的春天画下来,然后用一句话讲给大家听。不一会儿,一幅幅充满生机的,充满春天气息的画展现在我的眼前。有的说:“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还有的说:“春天来了,我和爸爸妈妈到公园放风筝。”……孩子们举起自己的画,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的讲述着自己发现的春天。与大家一起体验发现的快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时老师及时引导:“同学们,你们的作业都完成得非常好,大家都找到了春天,并把它画了下来。你们想不想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发现了什么?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好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于是,大家纷纷拿起课本,自由朗读起来,在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用图突破重点难点

图画,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它活生生地摆在学生面前,会主剖在脑际里展开联想的翅膀。这不仅使学生较快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认知道理的积极性。如教“美丽的公鸡”一课,可能过公鸡由昂头到低头的动用变化,把大公鸡原来趾高气扬,骄傲自大的样子变为低头思过,虚心接比评的态度跃然于黑板,形象地展示大公鸡由高傲到谦虚的心理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小养成谦虚上进的品质。是可贵的这样,一下子就解决了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很好地启动了学生的“由鸡到人”的联想。

三、用图理解字形字义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感性形象去认识事物,在讲授归类识字“潜”字前,用薄纸壳画上“潜水艇”和“潜水员”,涂上颜色分别剪下来,在上课时以蓝色的大海为背景把他们挂在黑板上。对于“潜”字,学生感到笔画多不容易掌握,看到图样就会兴奋活跃起来。这时,老师结合图样讲“潜”字,即有“水”旁,而潜水艇和潜水员都是在水里活动,进一步理解“潜”,即隐藏的意思,组词为:潜藏、潜伏、潜能、潜移默化,等等。通过图样,学生即能认识和掌握“潜”字,又有达到正确运用“潜”字的目的。

四、以画理解课文

《蜜蜂引路》一课,通过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浓墨落于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以此来教育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学会认真思考,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因此,熟悉和感受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很重要。我先布置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在脑子里画画,基本弄清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在什么位置。然后让学生去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并提醒学生绘图的重点是准确地再现课文对四周地方的描绘,让所有学生都动笔来画。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大家对照课文,指出不足,进行修改。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业完成的非常仔细,将每一处细小的差错都找了出来。通过讨论、修改,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为了画好路线图,都在反复阅读课文,而当这幅图准确地再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对课文便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五、以画鉴赏意境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的古诗犹如一幅绝妙的图画。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弄懂诗句大意后,再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诗中所展示的画面。如在讲杜甫的《绝句》一诗时,借助简笔画,让学生弄清诗人住的草堂的位置。通过学生绘画,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意,用得既传神又耐人寻味,给人以窗外景物尽收眼底之感,有的同学还把整首诗所描写的画面都用水粉画了下来,窗户外柳枝吐翠,柳条飘舞,两只黄鹂在柳枝间追逐嬉闹,唱着悦耳的歌;天空中,一行白鹭在自由地飞翔,好象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透过窗户,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黄、翠、青、白”学生通过自己稚嫩的小手描绘出了明丽的色彩。一边欣赏学生的绘画,一边吟诗,不仅使我们感受到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对诗人描绘的优美意境而陶醉,更激发了学生吟诵诗圣其他诗歌的兴趣和愿望。

上一篇:幼儿园体活教学进度表下一篇:浅谈高中化学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