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滑轮教案

2024-08-11

初三物理滑轮教案(共9篇)

1.初三物理滑轮教案 篇一

1、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匀速提起重物G所有的拉力中(D )

A.F1最大 B.F2最大 C.F3最大 D.一样大

2、如图所示,不计滑轮及绳重,以及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水平拉力为F,物体的重力为G,且在水平面上匀速向右滑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 D )

A、F B、G C、G/2 D、F/2

3、如图所示表示三种不同的滑轮组,用它们提起重为G的相同重物,在A端所用的拉力分别为 G/3 ; G/4 ; G/5 。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和摩擦。

4、图1中A是动滑轮。利用这样的装置把物体举高,用力的方向应向__上__(选填“上”、“下”)。如果A重2牛,要提起50牛的物体,至少要用_26_牛的拉

力。若要使物体上升2米,应将绳的自由端拉动__4__米。

5、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大小为10N的力F的作用下,重物A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已知重物A上升速度为0.2m/s,不计滑轮重、绳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物体的重力大小和滑轮上升的速度分别为( D )

A.20N;0.4m/s B.20N;0.1m/s C.5N;0.4m/s D.5N;0.1m/s

物体横放时,拉力等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1/n(绳子股数)

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篇二

这节课既是对杠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做准备。所以本节课在十一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为了达到这个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杠杆和滑轮的实质对比着讲解,加深理解,并在实验探究中突出滑轮做功的特点,以便引出“功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

3、能根据滑轮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滑轮的结构。

2、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3、学习处理数据和信息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1、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技能,但不一定有独立的实验能力。

2、障碍

1、由于实验误差导致的数据偏离,可能使学生无法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对滑轮的特点认识不足,无法正确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3、方法

定性认识:课件播放理想的演示实验

定量认识:用自制教具现场做演示实验

四、 教学重难点

3.初三物理滑轮教案 篇三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此课教学,同样应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可将原来机械实验盒中的有关器材作为分组实验材料供学生使用。

1、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有学生会认为定滑轮费力,因为要用三个钩码的力才能提起两个钩码的重物,教师应对此予以引导,可在两边各挂两个,重物在上,用力在下,说明使用均等的力,也能使重物保持在一定位置上,从而使两边的力量达到均衡状态,说明定滑轮即不省力也不费力。(如果算上摩擦因素,那还是有些些费力的)

2、在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当重物只为一个钩码时,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动滑轮的重量,尤其是那种铁质的动滑轮,不然会产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误导学生。在这个实验中,钩码数越多,直观认识中的省力效果越明显,甚至有学生在汇报时,能发现用了一个动滑轮后,一般能省上一半的力,予以肯定。

4.初三物理热机教案 篇四

1、复习提问:请举例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内能。

学生举例:打气时气筒会发热

用锯子锯木料时锯条会发热

2、刚才的事例都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内能,那么反过来想内能会转化为机械能吗?

(二)进行新课

一、探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1、演示实验:水蒸气冲开橡皮塞

现象:在水沸腾一段时间后,橡皮塞被水蒸气冲开。

思考: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引导回答:说明了水蒸气的内能会转化为橡皮塞的机械能。

师述:刚才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水加热,由于燃料在试管外燃烧,热量损失较大,内能会转化为机

械能的效率较低。能不能把燃料移到内部去燃烧,来获得更大的机械能?

2、介绍书中的实验:酒精燃气冲开盖子

学生看书中的内容,了解这个实验的做法及实验现象。

理解:这个实验说明了酒精燃气的内能快速转化为盖子的机械能。

理解:这个实验说明了把燃料移到容器的内部去燃烧,可以获得更大的机械能。

二、热机

1、热机的原理:将燃料燃烧时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2、热机是热力发动机的简称。

3、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热机的发展史

蒸汽机――内燃机――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

三、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1、今天我们来学习热机中的内燃机的代表:汽油机。

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汽油机是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为燃料,

2、构造(观看活动挂图,边指示边讲解)。

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汽缸,活塞,连杆,曲轴。

(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3、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4、工作原理。(结合活动挂图的演示)

(讲解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的运动方向、气门的开闭、连杆、曲轴的运动情况)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

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均关闭。工作时,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这是第一个冲程,吸气冲程。

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此时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这是第二个冲程,压缩冲程。

压缩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

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由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这是第三个冲程,做功冲程。

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由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这是最后一个冲程,排气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

5、重点强调能的转化。

在压缩冲程中活塞向上运动压缩汽缸中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在做功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其余三个冲程靠消耗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6、热机的启动

热机不能自行启动。开始运转时,要靠外力使飞轮和曲轴转动起来,由曲轴通过连杆带动活塞运动,以后内燃机才能自己工作。

7、热机的应用

5.初三物理实验教案 篇五

在教学第三章第一节《运动与静止》时,我用较大的字体板书简写了课题《动与静》,流畅与缓慢相间(刻意示范),转身问一学生:“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字写的很优美!”我还是表扬了学生“谢谢你的赞美”,示意坐下,再无二话,因为这不是我要的答案。再问一个学生,答曰:“写字的动作很潇洒。”我笑笑——“动作”二字来了,期望值在慢慢靠近,期间有些学生在瞅课本,即刻问之,答曰:“手在运动,黑板在静止。”掌声响起来了,然后我补充说,学习和观察有时是一瞬间的,不一定是苦思冥想的,获得掌声的同学善于学习,因为他瞅了一眼教材,但是他的说法是有问题的,学习了本节课,同学们就学会了物理观察与表达。

我的反思:1.人文观察与科学观察仅是习惯、思路与目光的倾向,科学观察也要从成长环境、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中养成。2.物理实验是顺其自然的,也是随时随地的。

二、活用身边物,少讲有奇效

在用学案学习完参照物和怎样描述运动与静止后,对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的概念教学直接用实验整合过程,用两节粉笔头在多媒体强光背景下,食指和拇指同处夹住自由释放,一次性观察了直线运动与相对静止。掌心共放两节粉笔头斜向上同时抛出(注意动作的协调)一次性观察了曲线运动与相对静止。同时多媒体强光在屏幕上形成的随动阴影给善于多方观察的学生留下的物理信息不就更多了吗?

三、用学生所带物品,让学生自己动手

在学习第三章第二节《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时,实验场地就在教室,让学生们明白电子表的计时功能,运动的物体就让学生承担,运动的距离就是教室的前后墙壁间距。我们教师的地砖间距刚好每块一米,行走测时不成问题。奔跑时可以让学生来回折返测时间,同一学生做,不同的学生做,测时多人测等,广泛的获取数据。控制变量的数据与不控制变量的数据比较与计算让学生彻底理解v=s/t的物理意义。

反思: ①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物理。 ②计时员和运动物(学生)要根据平时观察恰当搭配。

四、手机潜水,一举多得

在学习第四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时,我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约半米高的透明塑料桶盛满水,把自己的手机用塑料袋密切封闭,让其下沉到水底。打开彩铃光声功能,告诉学生我的电话号码,让学生现在可以给我打电话,当彩铃响起时,全班同学不仅听到了声音,还看到了水面的起伏振动。发声体在振动,介质(水)也在振动,清水时,学生看不到彩铃的光线效果,我在水中洒了一些粉笔末,侧面的学生都能看到光影的闪烁了。他们很兴奋,我给他们开玩笑——这叫水中卡厅。“谁打通了我的电话?”立即表扬:“你下手很快。相信疏散演练时,你一定是高手”。

五、巧用烧杯做光折射实验

大烧杯与激光笔(三只),薄壁烧杯装满水,水面斜进、垂直进;侧面直进折射和凸透镜汇聚一次搞定,非常清楚。

六、圆筒茶叶罐,巧妙做实验

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我用茶叶桶做小车:讲义夹搭斜面,讲桌做平面,粉笔盒做被推动物体,讲桌边标画推动的距离,罐中装粉笔改变质量。简单而明了的把实验探究课程做清楚了,达到了手中无仪器,实验满桌串的奇效。

七、探究导电性,亲切又育人

倒序讲课,突出电阻,在探究导电性时,就用电阻说话。把灵敏电流计机械调零示数左端“0”位。采用大刻度盘,认清+-接线柱,用一节旧电池做实验,准备食盐、食用碱、醋各一包,从学生手中要钢尺、塑料尺、衣服等;另外准备湿树枝,电工用具等随意做;然后用固体食用盐、碱做实验看导电性,再配水溶液。最后用自来水、人体做实验,让学生连入实验电路,还可以让两个学生串并联看出电流大小变化,很有意思。开放的课题:饿了!给人通电?电能能否直接给人体使用,终生课题。很有思考和探究的余地!学好物理课不难,走进厨房做饭,厨房就是离学生最近的实验室。

八、模拟海上打捞与中考实验总复习备考提练

海上打捞(填满表1)

集中了:浮力、滑轮组、械杆、电动机的综合装配

涉及了: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秒表、刻度尺的使用

应用了:力、运动、功、功率、效率……物理量的测定与计算

落实了:一个接近实验的综合应用

过程与方法:一表揽尽中考核心

九、蒸汽炮弹(填满表2)

集中了:质量的测量,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生活中的热机,能的转化,功能关系,热机效率;

涉及了:天平、刻度尺、重锤线、热值表;

深化成: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探究出:外燃机被淘汰的原因及意义。

学生用品:教材(热值表使用),秒表(配备),计算器、草纸。

优点:课题新颖;实验的整体综合性很好;实验设计充分全面体现了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准备充分,搭配严密周详;表格设计的通透性体现了学习进程的渐进性;充分展示了传统教学在短时间里怎样复习实验课;模拟炮弹的随机性提出了物理实验的探究性;随机填表与计算也让学生动起来。

缺点:仅限教学演示与讲解;学习方式单一(听和看),学生参与性不能体现。

6.初三物理电压电阻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

2.会正确使用电压表。

3.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电压表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 2.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大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橘子、发光二极管、铜片、锌片、电压表、开关、灯泡、导线若干、干电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演示实验]用橘子、导线、发光二极管做让发光二极管发光的演示实验。

[设疑]橘子为什么能使发光二极管发光?

[过渡语]橘子竟然能让二极管发光,同学们可能感到很神奇,今天我们就学习16章第1节电压,解开你们心中的谜团。

二.新课讲授

[情景设置]用三节干电池、一个灯泡、开关、导线,做16.1-2的实验,验证电压的作用。

实验目的: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实验器材:三节干电池、一个灯泡、开关、导线若干。

观察现象:两次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过渡语]我们看一下水流和电流的形成,对解决上面的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课件展示]水流与电流的形成

1、水流的形成

[课件展示]水流与电流的形成

[过渡语]:在看“水流和电流是形成”的课件时思考:水流和电流的形成有什么相似之处?

(一) 水流的形成

[设疑]1、在甲图中把活塞打开后,有水流形成吗?水能持续流动吗?

2、在乙图中安装了抽水机后,把活塞打开后,水能持续流动吗?

3.要想得到持续的水流,谁起了重要作用?

[结论]:抽水机—水压—水流

2.电流的形成

(二)电流的形成

在丙图中,开关闭合后,灯泡发光。

[思考]:

1.灯泡发光谁在起作用?

2.在电路中要形成持续的电流要具备什么条件?

[结论]:电源—电压—电流

[结论]:电路中得到持续的电流的条件:① 有电源,② 电路是通路

[深入理解]:综上学习,总结一下水流与电流的形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方法指导]:由于水流的形成与电流的形成很相似,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物理学中叫“类比法”。

(设计意图:用水流的形成要有水压类比到电流的形成要有电压。用类比的方法讲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轻松突破难点。)

3.电压的作用

[自主学习一] 电压的作用

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本P56的内容,思考:

1.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是怎样的?

2.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压的单位是什么?常用单位有哪几个?它们之间单位换算是如何的?

3.阅读小资料的内容,生活中不同用电器的电压各是多大?记住几种常见电源的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一节铅蓄电池的电压、我国的家庭电路的电压及人体安全电压。

PPT展示:认识身边常见的电压值:

4.课件展示:了解伏特的科学故事

伏特(1745-1827) 意大利科学家,他发明了伏特电堆,这是物理学历史上的神奇发明之一。为了纪念他对物理学的贡献,所以把电压的单位命名为伏特。

[板书]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4.电压表的读数

[自主学习二] 电压表的读数

观察手边的电压表完成:

1.电压表的元件符号是什么?

2.电压表的作用是什么?

3.电压表有几个接线柱?

4.电压表有几个量程?每个量程的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电压表读数的方法,让学生加以总结。

[板书]

电压表: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

0-3V 分度值0.1V

0-15V 分度值0.5V

[快学快练] 抢答比赛:练习读数

[过渡语] 我们已经认识了电压表,并学会了读数,下面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5.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自主学习三] :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P57“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了解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请判断操作是否正确?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1.如果电压表的接线柱接反了会出现什么后果?

2. 如果电压表的量程选大了会出现什么后果?

3.如果电压表的量程选小了会出现什么后果?

4.用电压表直接测电源两端的电压吗?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成果展示,让学生在纠错过程中巩固新知。加深对电压表使用方法的理解。)

6.电压表测电压

[过渡语]同学们对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掌握的很好,现在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电压表。

2.探究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关系。

实验步骤:

1.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的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是 V ;

2.再把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是 V ;

3. 把结果记录下来。

思考:电压表的两次的读数相同吗?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分析与总结]

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如图所示,电压表已与被测电阻并联。如果要把这三个串联着的电阻与电源连接,哪端应该接电源的正极?哪端应该接电源的负极?请在图中标出电流的方向。

三.【盘点收获】

引导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收获。课件展示

7.初三物理下册核能教案 篇七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1.你知道广岛吗?1945年8月6日,美国为了尽快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日本投降,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瞬间,该城大部分被摧毁,成千上万的人被还原成基本粒子,比灰飞烟灭还彻底。出示原子弹爆炸后浓烟笼罩广岛上空的图片。你知道为什么原子弹的威力这么大吗?你想知道它的原理吗?学习了本节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

原子弹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因为它们都利用了核能。我们知道化学能是在原子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而核能是在原子核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利用图片等历史资料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内容一,核能的认识和探究过程:

1.原子、原子核:一切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组成,而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处于原子中心,构成非常小的原子核。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由于发生电子的得失,使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组成物质的原子核没有变化,因此组成物质的元素也没有改变。质子和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在发现放射性现象之前,人们通常认为原子核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2,原子核的放射性: 18,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研究铀盐的实验中,首先发现了铀原子核的天然放射性。这一发现意义深远,由此打开了原子核物理学的大门。18,居里夫妇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84号,比铀强四百倍,居里夫人建议以她的祖国波兰的名字构造新元素的名称钋。19卢瑟福提出射线是原子发生改变的伴生物。

3.裂变和聚变: 19,爱因斯坦提出著名的质能方程式E=mc2,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而c则表示光速。19—19,卢瑟福和查德威克发现了多种元素的核反应现象,例如:氮原子在α粒子的轰击下转变成氧原子和氢原子,这就是聚变反应。1939年,费米首次用中子轰击较大的原子核,使它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原子核的裂变。

无论是聚变反应,还是裂变反应,都会引起原子核的质量亏损,减少的质量就遵照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转变成了能量。(当时谁都不知道有核反应现象,这个方程式却被他写出来了,真是不可思议)梳理核能的认识与研究过程,了解科学家们的贡献,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感受物理学史上的神奇,增强学生对爱因斯坦的崇敬

二,原子核的裂变反应

1.链式反应: U235的裂变反应方程式:

这样,一个中子轰击铀核裂变的时候要放出三个中子,这些中子又可引起其它的铀235核裂变,就可使裂变反应不断进行下去,这种反应叫做链式反应

1946-1948年我国物理学家钱三强何泽慧夫妇从实验中观察到铀核的3分裂和4分裂现象。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7年赴法国留学,师从居里夫妇(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曾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核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与钱学森、钱伟长被周合称为“三钱”。

2,核电站的原理:加以控制的链式反应,能够使核能和平利用。例如:课本图19.2-5为核电站的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就是可加控制的链式反应。

1千克的铀全部裂变释放出吨的煤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

核电站的能量转化:核能 内能 机械能 电能

核电站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在里面发生可控核裂变反应,产生的热让水吸收,形成高温高压水蒸气--;我国已经建成生产的核电站有两座:秦山核电站与大亚湾核电站。(图片展示)目前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还很小,还没有百分比。近期,我国开工建设的核电站至少有3座。

[试讨论]:核电站的优点和缺点。学生看不懂方程式,但只要稍作解释就可以了,并说明初中阶段不作要求,高中才要求记忆和理解。

介绍我国科学家的贡献,增强自豪感。

这个方面的内容是必须掌握的。了解国情现状。

可以视时间的安排情况,可长可短。

内容3,原子弹的研制过程和威力

当制造原子弹的理论成熟后,为防止德国法西斯率先掌握原子弹带来严重后果,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1945你年,日本侵略军受到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有力打击长崎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又几乎全部摧毁日本海军,海上封锁使日本国内的物资供应极为匮泛。在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美国仍于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

当人类终于掌握了具有毁灭全人类的能力的时候,爱因斯坦显得十分忧虑和沮丧。著名人像摄影家哈尔斯曼在给爱因斯坦拍摄肖像时的叙述:突然,爱因斯坦抬起头来。他讲到,他为自己创立的公式感到绝望;他给罗斯福总统的信,导致了原子弹的试验成功;他的科学研究成果,造成了那么多人的死亡。爱因斯坦问:“你知不知道,美国声称他们现在要在苏联投原子弹,要赶在苏联制造出更先进的原子弹之前先下手?” 爱因斯坦沉默了,他的眼睛充满了悲哀,还有疑问和责备。这一刻的景象几乎使我惊呆了,我极力控制着自己,按下了快门。爱因斯坦抬起头来,我问他:“所以,你从不相信会有和平?”“从不!”他回答说,“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战争。”

当前,世界核大国拥有的核武器的威力足以毁灭地球一万次,

启发学生思考,美国是否真的有必要投放这两颗原子弹吗?

内容4. 我国原子弹的研制过程:

你知道我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爆炸成功的吗?

[来源:Zxxk.Co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核垄断,抵制核讹诈,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从1961年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全国一盘棋,用了短短4年时间就完成了研制工作,并于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沙漠腹地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实况。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实况,其威力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

紧接着于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完成了其他国家要十几年或几十年才能做完的工作。这是我国试爆第一颗氢弹的情况,与原子弹相比,氢弹所用的燃料更少,而威力则比原子弹大很多。

那么氢弹又是怎么回事呢?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学生的国防意识,促进学生树立学习科学以报效祖国的愿望。

用我国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感染学生。

承上启下,过渡到下一个方面的内容。

适当介绍氢弹的构造

开个玩笑: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结构了,不准私自在家里偷偷制造,已经发现,坚决没收。

三.核聚变反应--热核反应

除了裂变外,如果将质量很小的原子核,例如氘核(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构成)与氚核(由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氦核,会释放出更大的核能,这就是聚变,有时也把聚变称为热核反应。

典型的核聚变反应: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结合成一个氦核

发生的条件:超高温,因此也叫热核反应

在太阳内部,氢核在极高温度下聚变成氦核,在这过程中释放出28MeV的能量。太阳正是靠这种反应以惊人的巨大功率,向宇宙空间辐射能量的。

大量氢核的聚变,可以在瞬间释放出惊人的能量。氢弹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我国制造的第一个氢弹模型

氢弹的威力更加强大,可以在一瞬间毁灭几十个城市,其威力不可估量。1961年10月30日早上,重26吨的“大伊万”氢弹被装进了1架图-95战略轰炸机。飞机从距离试验场1000公里以外的摩尔曼斯克奥列尼机场起飞。上午11时32分,“大伊万”在试验场上空爆炸。图-95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了投弹地点,并在爆炸前飞出了250公里,可是爆炸产生的剧烈的冲击波来势更快,巨大的轰炸机被一会儿抛上一会儿抛下,像在惊涛骇浪中一般。其身后形成了一个新地岛居民乃至世界上所有生命谁也未曾见过的恐怖万分的蘑菇火云,迅速膨胀并盘旋上升。热核反应所产生的电磁扰动3次传遍全球,通红的蘑菇云高达70公里。 世界上至今为止最剧烈的一次核爆炸产生!

四,核能的危机和曙光:

我们也可以从氢弹的试制成功看到,科学技术进步能够快速推动人类文明,也能够毁灭人类的一切文明!它始终是悬在我们头上的“双刃式”“达摩斯剑”。我们关注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应当同样关切人类自身的命运。如果物质的文明受制于没有科学、没有道义、没有理性的政治团体和组织,人类社会将是灾难深重的,绝非仅仅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般境地可言。这同样是我们热爱科学的人们需要严肃讨论而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性历史性话题!我们确实面临一种人类能不能再进行下去的危机,这也自然包括每一个中国人未来的切身命运!

世界各国的物理学家正在合作研究实现受控核聚变反应,前景极其诱人。不仅因为核聚变能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由于核聚变所需的原料——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经过计算,1升海水中提取出的氘进行核聚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释放的能量。全世界的海水几乎是“取之不尽”的,因此受控核聚变的研究成功将使人类摆脱能源危机的困扰。

据说,中国与法国合作研究受控核聚变反应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科学的探索期待着你的参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根本上的成功。详实的资料。

认识到科学要被正义的人们掌握。

美好的前景依赖于我们对科学掌握的程度。

核反应:裂变反应,聚变反应

核电站的能量转化:简单梳理

8.初三物理:二力平衡教案 篇八

初三物理教案: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的条件。

2.会应用用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的条件.得出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悦考网 悦考网

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条件的过程;应用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条件的应用

教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 :复习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 : 现象引入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 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悦考网 悦考网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9-3-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分组实验,研究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悦考网 悦考网

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3.条件的应用

方法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

1)静止悬挂的电灯。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一、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悦考网 悦考网

二、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三、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的条件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教师提供实验工具,实验分析的条件,并思考其应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比热容

教学目标

a.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

b.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

c.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d.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悦考网 悦考网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教法建议

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比热容”教学设计示例课 题

比热容

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方法

悦考网 悦考网

讲授、实验

教 具

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实验

(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2)煤油、水对比实验

二、比热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

三、比热表

四、水的应用

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

五、小节

六、作业

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演示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悦考网 悦考网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

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

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观察实验

思考实验所说明的问题

思考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

回答问题,复习巩固知识

“比热容”探究活动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利用水的比热较大的原理?资料来自: 悦考网

9.初三物理电压教案 篇九

学生对上学期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电学知识遗忘得比较多,也就是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另外,开学第一天难免有些进入不了状态。

所以,综上所述,本节课效果不是太好。我应该提前几天把演示仪器准备好,或者是在上学期末先备课把实验仪器准备好,而且得有备案,上课前应该事先再把实验做一次,还要带电吹风。应该准备一些多调动学生的小实验,或是小活动。

我先是由闪电高压放电现象开始引入,这点我觉得有点不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是否可以给个“电压”这个名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接触到“电压”这个名词,让学生自己领导自己,进入 《电压》的大门,不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还锻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上一篇:放开束缚高中作文下一篇:描写夏天炎热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