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公文

2024-07-09

机关公文(共8篇)

1.机关公文 篇一

《行政公文格式》

公文用纸一般采用国际标准A4型(210毫米×297毫米)。

(一)公文用纸技术标准:一般为60克~80克的胶版印刷纸或者复印纸;纸张白度为85%~90%左右;横向耐折度≥15次,不透明度≥85%,PH值为7.5~9.5。

(二)公文版心规格:156毫米×225毫米(不含页码)。

(三)公文页边:公文用纸上白边为:37毫米±1毫米,下

白边为35毫米±1毫米;公文用纸左白边为28毫米±1毫米,右白边为26毫米±1毫米。

公文各要素划分为公文眉首、公文主体、公文版记。

第一、公文眉首标识规则:公文眉首为置于公文首页红色反线(宽度为版心规格156毫米)以上的各要素,按排列顺序依次为:发文机关名称、发文字号、签发人、红色反线等部分。

(一)发文机关名称: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加“文件”组成。发文机关标识推荐使用宋体字(红色),字号按照醒目美观原则确定,一般应当小于22毫米×15毫米。联合行文时主办机关名称应当排列在前,如加“文件”,应置于发文机关名称右侧,上下居中排布;如联合行文机关过多,必须保证公文首页显示正文。

(五)发文字号: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序号组成。发文机关名称下空1行,用3号仿宋体字,居中排布;年份

—1—

和序号用阿拉伯数码标识;年份使用全称,用六角括号“〔〕”扩入;序号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01),不加“第”字。

(六)签发人:上报的公文标识签发人姓名,平行排列于发文字号右侧;发文字号居左空1字,签发人姓名居右空1字;“签发人”用3号仿宋体字,后标全角冒号,冒号后用3号楷体字标识签发人姓名。与红色反线相距4毫米。

(七)红色反线:发文字号之下4毫米处印一条与版心等宽(156毫米)的红色线。

第二、公文主体标识规则:公文主体为公文首页红色反线以下到主题词以上部分,按排列顺序依次为:公文标题、主送机关名称、正文、附件序号及附件标题、成文日期、机关印章、附注等部分。

(一)公文标题:红色反线下空2行,使用2号小标宋体字,居中排布,宽度不超过版心(156毫米);2行以上的标题,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间距恰当。

(二)主送机关名称:标题下空1行,左侧顶格用3号仿宋体字标识。

(四)公文正文:主送机关名称下1行,每自然段左空2个字,回行顶格,使用3号仿宋体字;公文正文中小标题使用3号黑体字。数字、年份不能回行。

(五)附件:公文如有附件,在正文下空1行,左空2字,用3号仿宋体字标识“附件”,其后标全角冒号和附件标题,附件标题后不加标点符号。如有序号,使用阿拉伯数码。

—2 —

(六)成文日期和机关印章:成文日期用汉字将年、月、日标全;“零”写为“O”。机关印章使用红色。

1.单一机关制发的公文,落款处不署发文机关名称,只标识成文日期;成文日期右空4个字;加盖印章应当上距正文2毫米~4毫米,端正、居中,下压成文日期。

当公文排版后所剩空白处不能容下印章位置时,应当采用调整行距、字距的方式处理,必须使印章与正文同处一页;不得标识“此页无正文”。

(七)附注:公文如有附注,居成文日期左下方,空3行,用3号仿宋体字,左空2个字加圆括号标识。

第三、公文版记标识规则:公文版记为主题词及其主题记号以下部分,置于公文最后一页,按排列顺序依次为:主题词、分栏线、印发(翻印)机关和印发(翻印)日期部分组成。

(一)主题词:“主题词”使用3号黑体字,居左顶格标识,后标全角冒号;词目使用3号小标宋体字,接排于冒号之后;词目之间空1个字,不加标点符号。

(二)分栏线:主题词以下,每栏均用分栏线隔开,宽度同版心(156毫米)。

(四)印发(翻印)机关和印发(翻印)日期:印发(翻印)机关名称和印发(翻印)日期平列于一行,左右各空1个字,使用阿拉伯数码。

—3—

2.机关公文 篇二

第一阶段:理清思路, 整体布势

一要确定主题。确定主题就是要明确准备写些什么, 要围绕这主题展开和发展, 以便于落实单位准确地把握材料的基本精神和总体倾向, 进而用以指导工作。比如, 起草一篇领导讲话, 领导明确要讲一下党的建设问题。但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 需要给它具体定位, 是从总体上强调几个思想, 还是要侧重讲一两个突出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什么, 从哪个角度讲。如果只讲党支部建设, 需要确定是以保持先进性为主题, 还是以坚持制度建设为主题, 是增强原则性、战斗性为主题, 还是以改革创新为主题, 把大体的思想和方向明确下来。

二要确定对象。确定对象就是要明确写给谁看, 讲给谁听。要了解所面对的对象是什么层次、有什么样的特点, 因为对象不同, 内容层次、行文风格都应有所不同。毛主席在讲到反对党八股的时候, 指出了一个治病的药方, 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都应当切实领会下面这条起码的规则, 把它当作定律, 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 要想到你究竟是为什么人写东西, 向什么人讲话。

三要确定目的。确定目的就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无论是各级文件、召开年度例行的会议, 都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没有问题需要解决, 或没有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搞清楚, 相关会议和文件就失去或削弱了存在的价值。我们在构思一篇文章的时候, 要想到究意是针对什么。头脑中有了靶子, 写起来就有所遵循, 不会出现跑题。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到解决问题, 一条线写下来, 整篇文章就会很集中。

四要确定结构。确定结构就是知道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有了总纲还要有目, 有句成语叫“纲举目张”。一篇文章要鲜明, 就要作到纲举目张。整篇文章, 旗帜拿出来了, 有大的论点还有小的论点, 大小论点要相互联系, 排列要醒目。哪些是纲, 哪些是目, 目与目之间的排列, 层次要清楚, 条理要清晰。一篇文章是个大的思想观点, 每一段是个小的思想观点, 要尽量避免把两个互不统一的观点放在一个段落里。并且段落与段落之间要能贯穿, 这就像基本建设设计一样, 有个布局, 一个城市, 一个小区, 这个建筑与那个建筑, 布局要很清楚。全篇文章的思想观点、大纲小目的关系准确, 段落分明, 前后能贯穿, 这些都是需要在构思中统筹考虑的问题。

第二阶段:深入开掘, 奠定基础

要真正写好材料, 光有整体框架和明确的思路是不够的。这一阶段只是决定能不能写出材料;第二阶段则决定能不能写出好材料, 这是最见功力的。

一是要有魂。一篇材料要有灵魂, 就是要有统率性的思想和观点。毛主席常讲, 一个政治家要善于打起旗帜, 旗帜就是个纲领, 要有鲜明的纲领。旗帜很高, 面很大, 色彩很鲜明, 这样才能把群众结合起来。一篇文章有个基本观点, 总的要求, 它在文章中就像一面旗帜一样, 主要观点鲜明, 这就有了灵魂。毛主席还说过:“要学会用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必须要有材料, 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观点去统率这些材料。”一个文章要有中心, 而且只能有一个中心, 不能搞多中心, 多中心就是无中心。要使材料服务观点, 而不能让观点服从材料。

二是要有眼。鲁迅说过, 记人, 最好记他的眼睛。下围棋很注重眼, 它关系到一块棋的生死。写材料也要有眼, 就是我们常说的点睛之笔, 它关系到一篇文章的优劣。有时我们看了一篇文章, 好多内容记不得了, 但是对于其中的几句话始终忘不了, 那往往就是文章的眼。像“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是毛主席在八大的开幕词中的一句话, 一直流传到现在, 这是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写出来的。许多好的诗词, 不是字字句句都好, 真正成为眼的, 也就那么两句。赵本山的小品很受欢迎, 每个里边都是有眼的, 像《卖拐》里的让范伟跺脚, 马上让人联想起江湖骗子让人跺脚治病的骗人场面, 然后有一句结论性的话, 你跺你也麻。把思想性、艺术性完美地统一起来。这是小品里的包袱, 更是这部作品的眼。一部作品, 一篇文章, 有了眼, 就有了高峰, 就有了文采, 就有了生机, 就活了起来。这个眼, 有时候是在写作的过程中, 突发灵感产生的, 但是更主要的是在构思材料时, 把它找出来, 设计出来。这个眼位可能是一个观点, 可能是一个思想, 也可能是几句经典的话。

三是要有筋骨。一篇好的文章, 必须有几个支撑点。支撑点要平衡, 不能畸强畸弱, 造成整篇文章的失衡。古人形容文章, 要虎头, 猪肚, 豹尾, 就是说, 文章的开头要有气势, 中间要丰满, 结尾要有力。这是从一般要求上讲的。在研究材料时, 我们常常会提到, 讲几个问题, 能把材料撑起来, 就是一篇文章要有挺实的筋骨, 才不至于塌架子。写经验材料, 必须有能够推得开的好的做法, 这就要在概括上下功夫;写事迹材料, 必须有使人感动的过硬事例, 这就要在挖掘上下功夫, 过去我们常讲, 要挖地三尺, 就是指得这种精神;写讲话材料, 必须要有落实的具体措施, 这就要在规范性上下功夫;写汇报材料, 必须要有打烙印的东西, 这就要在找亮点上下功夫。

四是要有抓手。就是要有操作性。这是现在评价一个讲话、一个文件、一篇文章最基本、最常用的话。过去一些领导讲话, 比较注重思想性, 认为是一种思想水平、理论水平的标志。现在全党都在强调改进作风, 文风的问题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就是大家都很重视思想的求实, 文风的朴实, 工作的落实。一篇文章, 尽管有好的思想, 好的语言, 但是没有很强的操作性, 没有落实的具体措施, 就往往容易背上讲空话、讲大话的坏名声。另外, 在信息时代, 社会节奏变快了, 文章贵短不贵长, 长篇大论的讲话和文章, 没有多少人愿意听, 也没有多少时间去看。操作性就是把好的想法变成好的办法。操作性要具备的这样几个要素:一是要有鲜明性, 提倡什么, 反对什么, 要求很明确。二是要有刚性, 只能这么做, 不能那么做。三是要有规范性, 哪些人要这么做, 哪些事要这么做, 哪些时间要这么做, 有所遵循。四是要反映规律性, 不是雕虫小技, 不是简单、具体的小做法, 而是抓住本质, 反映规律, 有生命力。

第三阶段:精雕细刻, 搞好“包装”

一是要有好的题目。好的文章, 还要有好的标题, 生个好孩子, 起个好名字。《求是》杂志2002年第12期发表了一篇文章, 叫做《文章要好, 题目要巧》。其中讲到好的标题要具备三点:一是贴切、醒目、生动.二是短一些, 简洁一些, 人们不爱读长文章, 也不爱读长标题, 短比长好。三是要有个性, 切忌似曾相识, 人云亦云。孙犁说过, 曹雪芹写了一部小说, 翻来覆去想了那么多的题目, 列之篇首, 各有千秋, 使人深思, 不忍舍去。我们既然“创造”出来一篇作品, 何不再费些功夫, 创造个与前人不同的题目, 反而去模仿别人已经用过的甚至用滥的题式呢?有的材料可以不要标题, 对上报告, 大多可以不要标题, 只要把道理说清楚就行了。向群众宣传, 发表文章, 标题就很重要。任何文章都要讲究标题, 好文章没有好标题不行, 报纸上那么多文章, 谁知哪篇好, 当然要先看标题, 标题好的就吸引住人, 引起人的兴趣。

二是要有好的语言。现在的公文, 公式化、程式化的语言太多, 没有个性, 没有鲜活的语言。基层单位写得东西, 不能像中央文件, 要尽可能用朴实的语言, 群众性的语言, 讲一些大实话, 这样离群众近, 又是上级机关想听听不到, 想说说不出来的话。胡乔木同志曾举过一个例子。在五十年代末, 湖北省红安县关于搞试验田的报告, 讲干部穿着鞋袜, 在田岸上检查生产, 社员骂了他一顿, 说“摇摇摆摆像个相公, 莫把田埂子踩塌了。”单这句话还不够, 干部问:“你骂谁?”社员说:“我骂你!”然后再加上县委副书记说:“骂得对!”有这样的对话, 印象就很深刻。当然, 好的语言不光是要有生动性, 也要有哲理性、深刻性, 有一些好的概括, 可以大大提高文章的文采。好的语言, 有一些是在构思文章中形成的, 有的文章的段落和内容就是好思想、好语言的展开。

3.机关公文 篇三

关键词:党政机关公文;发文字号;机关代字;规范化建设

2012年《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党政机关公文发文字号由机关代字、年份号和顺序号三部分组成。机关代字的要素构成,学界观点较多。有所谓机关代字和发文性质代字的二要素说[1],也有机关名称、主办部门和文类的三要素说[2]。但无论哪一种观点,还只是停留在本体讨论,即“机关代字是什么”的阶段,没有对其具体编写规范即“怎么办”提出明确意见。基于此,笔者针对当下党政机关公文机关代字编写随意、混乱等弊端,就其编写原则、涵括要素的编写规范,以及今后的规范化建设陈述陋见,抛砖引玉,以求教方家。

1 党政机关公文机关代字编写原则

要阐释党政机关公文机关代字的编写原则,不能不探讨发文字号的功能。发文字号肇始于古代勘合制度,真正作为政府公文必备格式要素的是在民国。1912年临时大总统公布的公文程式令第十八条规定:“本令所揭各项令状,各依年月日先后编号,每一年更易一次,自第一号起至何号止,于政府公报公布之”。由此可见,发文字号的原初意义在于防伪与统计,对机关代字编写并不十分重视。北洋政府时期,形成由机关名称、文种和号数三要素的编写成例。如“某机关训令第某号”“某机关饬令第某号”等。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文用纸训令中,在规定稿面格式时开始使用“来文字号”“去文字号”的称呼[3]。由此可以推断,从彼时起发文字号的功能已不再限于防伪与统计,更多在于公文拟写、办理与档案管理等诸环节的指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国务院秘书厅关于对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中,提出公文编号目的在于“便于公文的检查和处理”,能够“反映公文的认办单位”“给予收文和发文的分类登记工作以方便”[4]。这是建国后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对公文发文字号功能进行比较全面而权威的解释。

在公文拟写方面,发文字号往往是具体公文的替代。直到现在引述他文时,通常都要在其标题后面括注其发文字号,以增强区分性和权威性。在公文办理方面,如批复、函等文种在开篇也必须引述请示标题及其文号。当某一公文附件不能与主件一起装订时,建国后历次党政机关公文处理规约文书都规定“应当在附件左上角第一行顶格编排公文的发文字号”,以标示主件与其领属关系。在档案管理方面,国家档案局《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规定,档案尤其是文书档案卷内目录编写时,发文字号是要素之一。不仅如此,现代档案管理技术发展之后,在编制电子档案文件目录时,发文字号也是要件之一。从上述党政机关公文发文字号的历史传承与功能演化可以看出,党政机关公文发文字号中的机关代字编写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1.1 区分性。所谓区分性就是机关代字的各要素和整个机关代字应该做到唯一性。正如有学者所说,其应该成为公文的“身份标识”,不能与上级机关、同级机关的机关代字相互冲突或重复[5]。同一地方的安监局、质监局,发文代字如果都缩写成“×省监”,那么就会出现文件不同而发文字号相同的情况。如按照以上,《河南省安监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加强春节期间食品安全管理的通知》两个文件,可能会因发文年份相同、顺序号相同,发文字号就完全相同,这就失去了不同公文的区分性。再如标题同为《关于加强国庆期间安全工作的通知》两篇公文,如果是江苏省政府发的,机关代字标识为“苏政发”;如果是浙江省政府发的,机关代字标识为“浙政发”。虽然两篇公文标题的主体内容相同,但由于机关代字不同,即使同时引用、称述,人们也能一眼看出它们在发文机关上的区别,这就是机关代字的区分性在发挥作用。

1.2 通用性。所谓通用性,就是指机关代字的编写规则必须得到业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各级文书撰写机关的共同准则。这里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机关代字的编写规则必须尊重历史传统、符合约定俗成或遵守已有规定。如在既往成例中,“中”往往指代“中共中央”,“国”往往指代“国务院”,这就是约定俗成。再如河南省简称“豫”,安徽省简称“皖”,这既是长期历史传承的结果,同时也得到国家机关的权威认可并写入国民地理教科书中的,其称呼不容随意更改。其次是指基本规则确定之后,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机关到一般单位,都必须按此规则进行编写。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甲政府编写的机关代字是“×政发”,而乙政府编写的机关代字又变成“×府发”,同为行政机关,一个简为“政”,另一个简为“府”,这显然是编写规则出了问题,当然也从一个方面更加看出机关代字编写通用性的极度重要。

1.3 简洁性。有的机关为了追求机关代字的区分性,机关代字有八九甚至十几个之多。如笔者所在学校行政发文的机关代字是“通师高专校”,这个代字显然存在简明性不够的毛病。机关代字太长,给公文的登记、引用、转述包括档案管理等都带来麻烦和不便,使人一望发怵。机关代字虚长,往往是犯了“该省不省”和“妄加”的毛病。前者往往是编写者瞻前顾后,生怕机关的简称、性质、类别说不清楚,编写时大费笔墨。后者往往是过于放大机关代字的功能,什么菜都往机关代字这个篮子里装。如某省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文件《关于加强防汛工作的紧急通知》的机关代字编写为“×(该省的简称)国资考核字”,该机关代字除“国资”二字还可进一步简化外,“考核”二字本身与公文主题毫无关系,纯属画蛇添足之举。建国初期有的机关甚至把签发人的名字也嵌入其中,那就显得更不严肃。如何做到简洁?主要有两条:一是组成要素不宜太多。目前公文实践样例中已经包含机关简字和文件格式简字两个要素,笔者认为仍有简化的可能(下文还要专述)。二是各个要素简字要做到字字珠玑,言简意丰,力求以少胜多。

2 当下党政机关公文实践样例中的机关代字编写规范设想

从目前党政机关公文实践用例可以发现,机关代字通常由机关简字和文件格式简字两部分组成。如国务院发文字号的系列机关代字中,就有“国函”“国发”“国发明电”诸类。笔者认为,在机关简字之前很有必要加注机关所在地的简字,理由一是在我国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机关代字要更有利于党政机关公文的全国流通与快速辨识。二是虽然机关简字从党政机关的规范化简称中选择可能最好,也最方便,但问题是我国党政机关规范化简称的领属区域范围太小,不能反映其所在的省份。《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中,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印章所刊名称“可以采用规范化简称。地区(盟)行政公署的印章,冠省(自治区)的名称。自治州、市、县级人民政府的印章,不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市辖区人民政府的印章冠市的名称,乡(镇)人民政府的印章,冠县级行政区域的名称”。这里以县级政府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民政府”的规范化简称,按规定应该是“宝丰县人民政府”,前面不能冠以“河南省”。如果在编制机关简字时编制为“宝政”二字,在河南省平顶山市范围内人们可能还能知其所指,但如果其所发公文超越了特定区域流通,人们就可能不知所云,那么机关简字的替代和符号意义就很不明显甚至没有意义。但如果我们在其前面加注其所在区域的省份简字“豫”,则人们至少从机关代字上就可以一眼看出这是一份来自河南省的公文,这就使公文具有通行全国、普遍天下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当下党政机关公文实践样例中的机关代字应细分为区域简字、机关简字和文件形式简字三项。

2.1 区域简字。党政机关区域简字应该由省份简字加市(县、镇)简字构成。如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自然直接简称为“豫”,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直接简称为“中”和“国”一样。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相关文献已有介绍,此不赘述。有的同志在简称省份时过于随意,如把海南省的简字确定为“海”。如果再有人把上海市的简字也确定为“海”。这样就不能保证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字的唯一性,因此也就没有区分价值,当然也不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如果是某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下一级机关,如省辖市级党委、政府的发文,其区域简字就宜于使用两个字。如河南省平顶山市,其区域代字应确定为“豫平”为好。在实际用例中,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府办公室文件的机关代字编为“平办发”[6],似乎就不够妥当,理由是其不利于全国通行。若非河南省平顶山市本地人,阅文者很难从区域代字上看出平顶山的地域归属。依次类推,河南省辖市下面的县、镇,也宜于标注“豫”字,以显示其所属区域所在。如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宜标注为“豫伊”,不能仅标注一个“伊”字。至于有人提出,如果是县、镇一级,是不是一定要标全省、省辖市、县、镇各级的区域简字?笔者以为不必过于拘泥,可以统一规定:除国家和省本级之外,从省辖市开始至县、镇一级,一律标注为“省简字+省辖市简字”或“省简字+县简字”“省简字+镇简字”。

2.2 机关简字。仅从党政两类机关的公文来看,首先要确定党的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区分简字。笔者建议把党的机关简称为“党”,行政机关简称为“政”。有人把党的机关简称为“委”,行政机关简称为“府”,这种用例不常见也不统一,还是统一为好。如党的机关简为“委”,似乎只有党的委员会才适宜这样简。但事实上党的机关还包括党组、党总支、党支部等,如果统一简为“委”,就显得狭窄。而且党政机关也经常成立各种松散型组织如“×市人民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及在其他社会组织尤其是社会团体组织中,也有不少冠名为委员会的。如果它们也简之为“委”,那么党政机关与社会团体之间就难以区分。

其次,还有党的机关和行政机关部门的简字编写问题。笔者认为如果能够直接从简字上看得出党或政机关类别的,就直接标注。如组织部简为“组”,宣传部简为“宣”,统战部简“统”;教育局简为“教”,建设局简为“建”等,这些可以直接约定俗成为党的机关或行政机关部门,不必在其简字前面叠床架屋地加上“党”或“政”字。反之,如果不能从简字上看出“党”“政”类别,就宜于以“党”或“政”标注(日常用例中,党的机关及其部门通常都要标注“党”。如果某一机关及其部门没有标注“党”字,通常就视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的部门)。如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党组发的文件,可以编写为“豫开教党”,其中“教党”就是机关代字;如果是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发的文件,编写为“豫开教”即可,也不要画蛇添足地编写为“豫开教政”,这也要成为一个定规。

2.3 文件形式简字。目前可见的文件形式简字通常为“发”“函”。在上个世纪还出现过“字”,这是旧式公文的沿用,当下没有实在意义。“发”“函”等简字有什么意义?有学者认为“发”表示某文件是领导机关的下行文,“函”是代表某文件的发文机关与主送机关是不相隶属关系的机关。据此,认为“发”用于普发性下行文,“函”用于平行文及发文对象单一的下行文,“字”主要用于上行文,“电”主要用于明传电报,“联”主要用于联合行文。如果此观点成立的话,那么《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浙江省湖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的发文字号又怎么编制为“国函〔2014〕88号”呢?其实对照《国务院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的发文字号“国发〔2016〕39号”,就可以发现,目前公文实践用例中的“发”“函”,前者指的是公文形式是普通文件格式,后者指的是信函格式。《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中的文件格式共四种:普通文件格式、命令格式、信函格式和纪要格式。在编写简字时如何使用,笔者有两种意见:一是省略文件形式简字。二是如果一定要标识,那么上述四种文件格式分别简为“发”“令”“函”“纪”四字。实际用例中还发现,有机关使用明传电报的,还标识“电”字,国务院公文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样例。其实“电”字与前面的“发”“令”“函”“纪”四字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的是文件形式,后者指的是文件载体,根本不是一个类项。笔者认为还是不要标注为好,包括国务院在内就应停止此种用法。

3 尽快建立、实施党政机关公文机关代字的国家标准,推进规范化建设

机关代字虽然属于党政机关公文发文字号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在发文字号中却起着根本作用。发文字号作为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众多要素中的一种,其公文的身份性、替代性、统计性、防伪性等诸多功能,决定其绝非可有可无。正因为如此,其作为党政机关公文规范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可小觑,而且对其编写应该有更为周详的规定。建国后,历次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规定文书中,在内容方面对发文字号的标识规定为“包括机关代字、年号、顺序号”,在编写格式方面也只是规定了年度号、顺序号的编写要求,虽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针对性(注:规定文本本身漏洞仍然不少。如2012年新版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规定发文顺序号不加“第”字。在同一文本中,对命令格式的令号前面要不要加“第”字又没有明确表述,在实际工作中恰恰又是使用“第”字的。既然如此,在规定文本中关于发文顺序号前加不加“第”字,就要限定适用范围。),但仍显笼统,实践性欠缺。尤其对机关代字的编写语焉不详,这种现象在讲究公文格式规范化的今天,应该得到根本性转变。

如何消除当下机关代字编写的杂乱现象?解决途径有两种:第一种是回归本原,即发文字号真正由机关代字、年份号和顺序号三部分组成,机关代字就是机关名称的缩写称呼,由地区简字和机关简字构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有通行简称,省辖市、县、镇等三级党政机关的简字应分别由上一级行政机关确定,并统一印制简字表送国家文书部门备案;机关简字的编写规定为:党的机关简字为“党”,政府机关简字为“政”;党政机关部门的简字编写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机构设置的名称为依据,统一确定简字印发全国。如组织部简为“组”,宣传部简为“宣”,办公室(厅)简为“办”等,要求全国各级机关都要按统一称呼编写,不得各行其是。同时去掉公文实践中使用的文件格式简字“函”“发”“令”“纪”等。如国务院发的文件,发文字号就编制为“国〔××××〕×号”,不再编制为“国发〔××××〕×号”;国务院办公厅发的文件,发文字号编制为“国办〔××××〕×号”,也不再编制为“国办发〔××××〕×号”“国办函〔××××〕×号”等。第二种途径就是在区域简字、机关简字之外,继续保留文件格式简字,维持现在的结构组成。这种编写规范固然一方面是较好地延续了传统做法,容易被学界和写作实践所接受;另一方面能够从发文字号上看出公文格式。

权衡二者利弊,本着发文字号简明、区分、便捷、实用的要求,笔者更倾向于使用第一种途径。理由:首先,正是因为机关代字组成要素多元,而使其在写作实践中的编写变得自由随意起来。其次,公文格式从公文文面上能够一目了然且有诸多明确标志。如:命令格式令号编排在发文机关标志之下且下面直接标注正文,二者之间没有分隔线,发文顺序号前加“第”字;信函格式的首页上下均有一条红色双线且首页没有页码,发文字号标识位置右靠。如此等等,都无需再在机关代字部分做一些画蛇添足的标志。这样使发文字号更简明、醒目,对发挥其替代、统计、引用等作用都有好处。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包括机关代字在内的发文字号编写规范一旦确定之后,一方面国家文书标准制订部门要及时做出修订或说明,另一方面更需要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文书人员认真遵守。各级党政机关的文书处理部门,在文稿审核阶段就要对机关代字编写规范情况严格把关;上级文书处理部门对下级机关代字编制不规范的,要通过警示甚至发回重报等途径,提出严格要求,加强规范督查。只有这样,通过建章、督查等多种手段,才能使发文字号机关代字的规范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永春.谈谈发文机关代字编制的问题[J].领导之友,2012(12):46~47.

[2]刘畅.机关代字编制方法探析[J].秘书之友,2007(3):34~36.

[3]沈蕾.民国时期公文程式研究[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2014:124.

[4]国务院秘书厅关于对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J].档案工作,1957(5):22~25.

[5]徐成华,孙维,房庆,等.《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5:33.

[6]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全平顶山创建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0375.gov.cn/2015/0713/42581.html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来稿日期:2016-07-19)

[1]张葆霞.商业性档案中介机构发展趋势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2]黄力,李圭雄.业务外包:档案中介机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档案,2004(05):26~28.

[3]宗培岭.档案中介机构的社会定位[J].浙江档案,2005(07):10~12.

[4]刘勤.环评中介机构对档案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6(02):77~79.

[5]万维刚.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M].山东: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165~172.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来稿日期:2016-06-28)

[1]陈忠海,刘晓丹.2008年~2012年河南省档案学作者期刊论文统计分析[J].档案管理,2013(5):58~61.

[2][4][6]李文以.《档案管理》1995~2005年核心作者群分析[J].档案管理,2006(4):48~50.

[3]方太强,周蓉,胡英.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作者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5(1):69~73.

[5]廉清.《图书情报工作》核心作者群分析研究[J].现代情报,2004(11):55~59.

4.如何书写机关公文 篇四

材料构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我们对所阐述问题深入学习研究的过程,是对我们头脑中已有知识进行梳理和释放的过程,是对所讲内容的特点规律逐步深化认识和掌握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过程,是一个由粗到细、由虚到实的过程。构思材料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具体,写材料是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整体。构思的过程,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清思路,整体布势

一要确定主题。确定主题就是要明确准备写些什么,要围绕这主题展开和发展,以便于落实单位准确地把握材料的基本精神和总体倾向,进而用以指导工作。比如,起草一篇领导讲话,领导明确要讲一下党的建设问题。但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需要给它具体定位,是从总体上强调几个思想,还是要侧重讲一两个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从哪个角度讲。如果只讲党支部建设,需要确定是以保持先进性为主题,还是以坚持制度建设为主题,是增强原则性、战斗性为主题,还是以改革创新为主题,把大体的思想和方向明确下来。

二要确定对象。确定对象就是要明确写给谁看,讲给谁听。要了解所面对的对象是什么层次、有什么样的特点,因为对象不同,内容层次、行文风格都应有所不同。毛主席在讲到反对党八股的时候,指出了一个治病的药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切实领会下面这条起码的规则,把它当作定律,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要想到你究竟是为什么人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

三要确定目的。确定目的就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无论是各级文件、召开年度例行的会议,都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没有问题需要解决,或没有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搞清楚,相关会议和文件就失去或削弱了存在的价值。我们在构思一篇文章的时候,要想到究意是针对什么。头脑中有了靶子,写起来就有所遵循,不会出现跑题。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到解决问题,一条线写下来,整篇文章就会很集中。

四要确定结构。确定结构就是知道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有了总纲还要有目,有句成语叫纲举目张。一篇文章要鲜明,就要作到纲举目张。整篇文章,旗帜拿出来了,有大的论点还有小的论点,大小论点要相互联系,排列要醒目。哪些是纲,哪些是目,目与目之间的排列,层次要清楚,条理要清晰。一篇文章是个大的思想观点,每一段是个小的思想观点,要尽量避免把两个互不统一的观点放在一个段落里。并且段落与段落之间要能贯穿,这就像基本建设设计一样,有个布局,一个城市,一个小区,这个建筑与那个建筑,布局要很清楚。全篇文章的思想观点、大纲小目的关系准确,段落分明,前后能贯穿,这些都是需要在构思中统筹考虑的问题。

第二阶段:深入开掘,奠定基础

要真正写好材料,光有整体框架和明确的思路是不够的。这一阶段只是决定能不能写出材料;第二阶段则决定能不能写出好材料,这是最见功力的。

一是要有魂。一篇材料要有灵魂,就是要有统率性的思想和观点。毛主席常讲,一个政治家要善于打起旗帜,旗帜就是个纲领,要有鲜明的纲领。旗帜很高,面很大,色彩很鲜明,这样才能把群众结合起来。一篇文章有个基本观点,总的要求,它在文章中就像一面旗帜一样,主要观点鲜明,这就有了灵魂。毛主席还说过:要学会用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必须要有材料,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观点去统率这些材料。一个文章要有中心,而且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搞多中心,多中心就是无中心。要使材料服务观点,而不能让观点服从材料。

二是要有眼。鲁迅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下围棋很注重眼,它关系到一块棋的生死。写材料也要有眼,就是我们常说的点睛之笔,它关系到一篇文章的优劣。有时我们看了一篇文章,好多内容记不得了,但是对于其中的几句话始终忘不了,那往往就是文章的眼。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毛主席在八大的开幕词中的一句话,一直流传到现在,这是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写出来的。许多好的诗词,不是字字句句都好,真正成为眼的,也就那么两句。赵本山的小品很受欢迎,每个里边都是有眼的,像《卖拐》里的让范伟跺脚,马上让人联想起江湖骗子让人跺脚治病的骗人场面,然后有一句结论性的话,你跺你也麻。把思想性、艺术性完美地统一起来。这是小品里的包袱,更是这部作品的眼。一部作品,一篇文章,有了眼,就有了高峰,就有了文采,就有了生机,就活了起来。这个眼,有时候是在写作的过程中,突发灵感产生的,但是更主要的是在构思材料时,把它找出来,设计出来。这个眼位可能是一个观点,可能是一个思想,也可能是几句经典的话。

三是要有筋骨。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有几个支撑点。支撑点要平衡,不能畸强畸弱,造成整篇文章的失衡。古人形容文章,要虎头,猪肚,豹尾,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有气势,中间要丰满,结尾要有力。这是从一般要求上讲的。在研究材料时,我们常常会提到,讲几个问题,能把材料撑起来,就是一篇文章要有挺实的筋骨,才不至于塌架子。写经验材料,必须有能够推得开的好的做法,这就要在概括上下功夫;写事迹材料,必须有使人感动的过硬事例,这就要在挖掘上下功夫,过去我们常讲,要挖地三尺,就是指得这种精神;写讲话材料,必须要有落实的具体措施,这就要在规范性上下功夫;写汇报材料,必须要有打烙印的东西,这就要在找亮点上下功夫。

四是要有抓手。就是要有操作性。这是现在评价一个讲话、一个文件、一篇文章最基本、最常用的话。过去一些领导讲话,比较注重思想性,认为是一种思想水平、理论水平的标志。现在全党都在强调改进作风,文风的问题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就是大家都很重视思想的求实,文风的朴实,工作的落实。一篇文章,尽管有好的思想,好的语言,但是没有很强的操作性,没有落实的具体措施,就往往容易背上讲空话、讲大话的坏名声。另外,在信息时代,社会节奏变快了,文章贵短不贵长,长篇大论的讲话和文章,没有多少人愿意听,也没有多少时间去看。操作性就是把好的想法变成好的办法。操作性要具备的这样几个要素:一是要有鲜明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求很明确。二是要有刚性,只能这么做,不能那么做。三是要有规范性,哪些人要这么做,哪些事要这么做,哪些时间要这么做,有所遵循。四是要反映规律性,不是雕虫小技,不是简单、具体的小做法,而是抓住本质,反映规律,有生命力。

第三阶段:精雕细刻,搞好包装

一是要有好的题目。好的文章,还要有好的标题,生个好孩子,起个好名字。《求是》杂志2002年第12期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文章要好,题目要巧》。其中讲到好的标题要具备三点:一是贴切、醒目、生动.二是短一些,简洁一些,人们不爱读长文章,也不爱读长标题,短比长好。三是要有个性,切忌似曾相识,人云亦云。孙犁说过,曹雪芹写了一部小说,翻来覆去想了那么多的题目,列之篇首,各有千秋,使人深思,不忍舍去。我们既然创造出来一篇作品,何不再费些功夫,创造个与前人不同的题目,反而去模仿别人已经用过的甚至用滥的题式呢?有的材料可以不要标题,对上报告,大多可以不要标题,只要把道理说清楚就行了。向群众宣传,发表文章,标题就很重要。任何文章都要讲究标题,好文章没有好标题不行,报纸上那么多文章,谁知哪篇好,当然要先看标题,标题好的就吸引住人,引起人的兴趣。

二是要有好的语言。现在的公文,公式化、程式化的语言太多,没有个性,没有鲜活的语言。基层单位写得东西,不能像中央文件,要尽可能用朴实的语言,群众性的语言,讲一些大实话,这样离群众近,又是上级机关想听听不到,想说说不出来的话。胡乔木同志曾举过一个例子。在五十年代末,湖北省红安县关于搞试验田的报告,讲干部穿着鞋袜,在田岸上检查生产,社员骂了他一顿,说摇摇摆摆像个相公,莫把田埂子踩塌了。单这句话还不够,干部问:你骂谁?社员说:我骂你!然后再加上县委副书记说:骂得对!有这样的对话,印象就很深刻。当然,好的语言不光是要有生动性,也要有哲理性、深刻性,有一些好的概括,可以大大提高文章的文采。好的语言,有一些是在构思文章中形成的,有的文章的段落和内容就是好思想、好语言的展开。

5.参考机关公文命令 篇五

(一)发布令:用来依照法律规定发布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命令。

写作要点:

1、标题:多为省略事由的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或领导人的职务+文种构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2、发文字号:发布令的发文字号除了机关公文规定的发文字号以外,还有流水号,即以领导人名义发布的命令(令),以发令人的任期为届,要按照其在该任期内所发布的命令(令)顺序编号。令号的位置在标题下居中。

3、正文:一般采用一段式。包括发布对象、发布依据、发布施行的时间。

4、附件:发布令都有附件,正文后不再附注“附件”字样,但正文后必附上附件全文。

(二)行政令: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时使用的命令(令)。

写作要点:

1、标题:一般采用完全性标题

2、正文:缘由、内容要求、执行办法三部分组成。

(1)缘由:说明发布行政令的原因、目的或依据。

(2)内容要求:说明具体的行政措施。

(3)执行办法:阐明执行命令时必须遵守的事项,一般还要交待命令内容、生效的时间。

(三)嘉奖令:用来嘉奖对国家有突出贡献和重大立功表现的单位或人员,宣布嘉奖事宜的命令(令)。

写作要点:

1、标题:完全性或省略事由的标题(多数嘉奖令要再标题下标注主送单位)。

2、正文:

(1)依据:概述被嘉奖对象的事迹。

(2)事迹分析:分析其现实意义即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为后面的表彰决定提供材料。

(3)表彰决定:对被表彰者的嘉奖方式和内容。

(4)希望要求:向有关人员提出学习的希望,贯彻的要求等。

6.党政机关公文 篇六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报送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送审稿)的请示》(发改地区〔〕2463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部地区崛起和新型城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产业体系分工合作,加强生态环境同治共保,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网络化、开放式、一体化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新格局。

三、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东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会商推进机制,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依法落实《规划》明确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规划》实施中涉及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按规定程序报批。

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研究制定支持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具体政策,在有关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土地保障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

7.机关公文 篇七

一、份号

新《国标》对版头中左上角三要素中的其他两要素标注方式规定为3号黑体字, 而对份号仅规定了字号为3号字, 未规定字体。这是为手工打号留有操作空间。但份号与公文其他要素同时印制时, 其字体该如何标注呢?新《国标》“5.2.2字体和字号”规定:“如无特殊说明, 公文格式各要素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特殊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据此, 份号可标注为: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 版头左上角三要素字体上的不同, 尤其是份号的数字与保密期限的数字字体不同, 让页面显得不和谐、不统一, 不符合公文“庄重美观”的原则。故份号直接印制时, 可采用与其他两要素相同的标注方法, 即三号黑体字, 如图2所示:

份号标注的位数, 新《国标》规定为6位阿拉伯数字。《应用指南》推荐采用3~6位。这是随意扩大了新《国标》规定的外延, 不可取。

二、密级和保密期限

新《国标》对“密级和保密期限”的规定, 未提及同时标注密级和保密期限时, 是否标注“★”, “★”如何标注的相关内容。《应用指南》对该项的条款释义中指出, “一般密级和保密期限之间可用‘★’分隔, 如‘秘密★1年’……”。但在附录A《2012版国家标准与99版国家标准全文对照表》中又指出“密级和保密期限去掉‘★’”。而在新《国标》与《应用指南》所有示例中, 同时标注密级和保密期限时, 均标注有“★”。这给实际应用带来很大困扰, 二者间的“★”究竟该不该标?还是可标可不标?

密级和保密期限在新《国标》中虽定义为一个要素, 但实际是两项内容。中间标注“★”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 对这两项内容进行区分。第二, 最主要的, 为了加以强调、突出显示。《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国家秘密标志形式为‘密级★保密期限’、‘密级★解密时间’或者‘密级★解密条件’”。故密级和保密期限之间的“★”, 不是可标可不标, 而是必须标。

根据《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对在国家秘密载体上作出国家秘密标志的规定可以看出, 标注方式有两种:一, “密级+★+时间或条件”。二, “未标明保密期限或者解密条件”的, “密级+★”。无论哪一种, 都需要标注“★”。换句话说, “★”才是表明某份载体涉密与否的标志。那么, 新《国标》给出的仅标注密级不标注“★”的示例, 在《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颁布施行之后, 应当不再采用。

三、版头中的分隔线

新《国标》对党的机关、行政机关的分隔线未加区分。新《国标》与《应用指南》给出的示例也仅有不加“★”的一种分隔线。长期以来, 党的机关公文版头分隔线居中位置标有“★”, 而行政机关没有。在新《国标》施行后, 行政机关继续沿用不标注“★”的做法;党的机关公文版头分隔线中, 有的标有“★”, 有的没有。如2014年1月19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中办发[2014]4号) 标有“★”。而2014年3月4日印发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等关于做好2014年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 (组厅字[2014]17号) 没有标“★”。这让各基层单位实际操作时莫衷一是。

在新《国标》发布施行的背景下, 党的机关与行政机关公文各要素格式已统一。而笔者认为, 版头分隔线标不标注“★”, 是唯一可对党的机关、行政机关公文进行区分的地方。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建议保留党的机关公文版头分隔线标注“★”的做法。如图2所示。

同时, 对团的机关公文也可进行单独标注, 示例如图3:

四、附件的附件

附件的附件在公文中大量存在, 虽大部分不需要单独作附件说明, 但仍有部分是需要特别标注出来, 起主要或特殊作用的。附件的附件如何标注, 在新《国标》中未予明确, 新《国标》和《应用指南》中也无示例。

笔者认为, 应按附件说明与附件的标注方式, 结合层次标注的方式进行标注。具体形式如图4、图5:

五、“正文”的定义

新《国标》表述严谨, 对可以进行调整的地方都单独做了说明, 但仍存在个别随意改变定义内涵的地方。

“7.3.7附件”部分, 共出现了3次“正文”。第一次出现表述为:“附件应当另面编排, 并在版记之前, 与公文一起装订。”这里的“正文” (下称“正文A”) 指的是附件之前的所有部分, 含版头至附注之间的内容。第三次出现表述为:“如附件与正文不能一起装订……”这里的“正文” (下称“正文B”) 指的是正文A加上版记的内容。而除开“7.3.7附件”部分, 新《国标》中其他提到“正文” (下称“正文C”) 的地方, 所指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定义相同, 为“公文的主体, 用来表述公文的内容”, 即指主送机关与附件说明之间的部分。

那么, “7.3.7附件”中第二次出现“正文“时, 表述为“附件格式要求同正文”。这里的“正文”究竟指正文A (正文B对格式的要求同正文A) ?还是正文C?采用正文A或C对附件其他要素格式无影响, 但对附件标题格式的要求则不同。如采用正文A, 附件的标题应按“5.2.2字体和字号”的规定, 使用3号仿宋体字。

如采用正文C, 附件的标题应按“7.3.1标题”的规定, 使用2号小标宋体字。虽然第二次出现“正文”与正文A在同一段文字中, 但笔者认为, 在考虑公文“庄重美观”的原则下, 这里的“正文”所指应与正文C格式要求相同, 采用2号小标宋体字。这样做, 一是在文面结构上显得平衡, 不头轻脚重。二是突出显示了附件的主旨。如图5所示。

六、页码一字线

新《国标》对页码一字线仅规定了标注位置, 未规定具体的标注格式。如按“5.2.2字体和字号”规定应采用3号字大小。但为了公文页面整体的协调统一, 笔者认为页码的一字线应与其所附属的页码数字格式统一, 标注为4号字大小。

七、横排表格页码

新《国标》仅规定了横排表格的标注位置, 未对标注具体方式进行规定。《应用指南》也只给出了横排表格的示例, 而未给出横排表格页码的示例。按正常的阅读方法, 在有横排表格的页面中, 页码也应该与表格内容的阅读方向一致。

标注页码是为了保证公文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对公文进行查阅、统计、检索、印制、装订, 甚至防伪。在实际工作中, 尤其是公文成为档案的过程中, 还存在不看公文内容单独使用页码的情况。横排表格页页码与其他页页码方向不同, 利用起来很不方便, 不利于保证公文的依次顺序向下看。

八、纪要的附件说明、附注

纪要是新《国标》中格式最为灵活的一种。格式虽然灵活, 但公文各要素仍应具备。新《国标》对纪要的附件说明、附注标注位置未作规定。通过《应用指南》纪要条款释义可以看出, 附件说明应标注在正文与出席人员之间, 上下各空一行;但仍未对附注标注位置予以说明。新《国标》和《应用指南》中也无二者示例。

除特定格式之外的其他公文有附注的, 应“居左空二字加圆括号编排在成文日期下一行”。但纪要成文日期一般标注在版头分隔线之上或标题之下。纪要正文或附件说明下空一行是出席人员。那么附注应该标注在附件说明之下还是出席、请假、列席人员之下呢?

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定义, 附注是“公文印发传达范围等需要说明的事项”。而纪要的印发传达范围, 一般为参会的单位、人员, 或其下级单位。合乎逻辑的做法是, 应在对参会人员进行说明后, 再对纪要发放范围等事项进行说明。所以, 附注应标注在出席、请假、列席人员之后。

九、公文中图、表的标题

根据新《国标》规定, 在同一份公文中, 已经出现了7种不同的字体、字号。在同一页公文中, 最多则可能出现6种字体、字号。随意增加新《国标》规定之外其他字体的做法不可取。在新《国标》已规定的字体中, 与公文正文字体有所区别、又不会引起层次上的歧义的字体, 为宋体。标题的字号以略小于正文为宜, 可采用4号。

8.机关公文 篇八

【关键词】机关干部;公文写作;能力提高;必要性;途径

一、提高机关干部公文写作能力的必要性

(一)公文写作是机关干部胜任机关工作的必备之功

机关干部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决定着其必须掌握一定的公文写作知识,具有合格的公文写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履行好分析决策、请示报告、参谋建议、上情下达、信息传递、贯彻落实等基本职能。同时,只有具备优秀的公文写作能力,才能够在行使国家权力,履行服务职能,服务百姓大众过程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办事效率,提高群众满意度。

(二)公文写作能力是机关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公文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思想性,公文写作过程不仅是对机关干部公文写作知识的检验,更是对写作者政治理论高度和对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把握水平、对涉及工作领域相关业务的熟知程度等的检验。公文写作思想、基调和内容的呈现也是机关干部工作章法、创新思想和对领导意图领会程度的体现,所以公文写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公文写作的过程也是机关干部素质提升的过程

机关干部要想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除要学习研究公文写作本身知识外,还必须广泛涉猎各行业领域的相关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一手资料。知识的涉猎要涵盖党的建设理论、哲学的思想方法、党的方针政策、国际国内最新形势、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等。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基层想法和群众需求,因此使个人能力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公文写作是机关干部展示才能实现自我的过程

公文形式的呈现是写作者个人对公文写作本身规律、特点、要求掌握程度和文学修养的体现。而公文内容更是对机关干部个人综合素质和才华的展示,公文内容体现着写作者对领导意图的领会、对要解决的工作问题的主观认识和创新想法、对现有资源的整合能力的体现,日常工作中,普通机关干部很少有展示机会,而公文的写作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二、提高机关干部公文写作能力的途径方法

(一)要通过勤学掌握公文写作的规范和要求

学习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机关干部要提高公文写作能力首先要认真学习公文写作的具体规定、规范要求和写作技巧等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行文时熟练进行布局谋篇和取材立意,符合文种和格式的要求。除了内容和形式的规范,还要符合政治性和政策性要求,体现一定的思想理论高度,这就要求机关干部在平时就要重视政治理论学习,重视对时事政治的了解,重视对上级文件精神的把握,重视对党的执政理念和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不斷提高理论素养,适应对公文内容的特殊要求。

(二)要通过苦练掌握公文写作的规律和特点

苦练首先要勇于吃苦、善于吃苦、乐于吃苦,苦练的过程是对公文写作从陌生到熟悉、从畏惧到喜爱、从模仿到独具特色的过程,也是不可忽略和逾越的必然历程。苦练还要掌握技巧和方法,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后,要先对好的范文进行模仿,对公认的、影响较大的好公文进行精心研读,用心揣摩,从谋篇布局、形式特征到语言风格、主旨体现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模仿,慢慢从形似到神似。同时,机关工作人员还要注重向身边有丰富公文写作经验的同志进行学习,模仿他们从起草、反复修改到定稿的全过程。

(三)要通过积累为公文写作广泛的占有材料

公文要讲究客观真实,具有权威性和可行性,公文写作者即便有高超的写作技巧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做到言之有物,必须在占有材料上下真功夫。机关干部要处处做个“有心人”,要养成积累资料的良好习惯,并注意对材料进行分类汇总和总结归档。要注意从工作生活中积累、从文件材料中积累,要积极养成深入基层调研的习惯,并且真正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社区车间,亲自与群众沟通,听取群众想法和心声;要注意临时收集和资料挖掘,动笔前可以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保证行文选材用材之需要。

(四)要通过博学使公文写作做到下笔如有神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论从工作能力、生活情趣、个人情操到公文写作,机关干部都要努力做个博学多识之人。机关干部除了要研读模仿公文写作和语法修辞方面的资料,更要广泛涉猎有关文学、历史、经济学、逻辑学、法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拓展知识面来达到精辟深刻、思维活跃、善于联想、富有创新,做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如潮涌动,即所谓的“下笔如有神”。这种境界需要日积月累做前提,需要博学多才做支撑,有与艺术创作相同之处,是一种特殊展现和呈现形式的艺术创作。

(五)要通过善悟才能快速提高公文写作水平

同样的学历专业、同样的工作经历,甚至同样的公文写作训练,不同的机关干部也会有进步快慢的差异,有的人总是停留在循规蹈矩的层面,有的人却能够升华到艺术的境界,究其原因,“悟性”的差异起到重要作用。有的人善悟会悟,自然突飞猛进;有的人只是机械学习模仿自然很难得到进步和飞跃。“悟性”有深浅,机关干部在公文写作的学习、模仿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别人为什么那么写?和我的写法有什么区别?区别的根源在哪里?我如何结合自身去借鉴?”,并且要注意分析别人修改的过程,注意领悟领导的意图。

参考文献

[1]邓姗姗.试论公文主旨的表现形式[J].青年文学家,2016(14).

[2]董炎英.也谈机关干部公文写作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6(03).

[3]马淑杰.如何有效提高公文写作水平[J].写作(上旬刊),2016(03).

上一篇:1125消防演习总结下一篇:小学生近视研究报告